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2024-09-16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篇1

当前, 从我们感受到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 几乎整个教学过程都受制于中考、高考, 中学语文的内涵趋向窄小, 在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精神内涵被关注较少。所以, 有识之士呼唤,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人文精神, 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今天, 我们先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诗歌、散文两个方面来挖掘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容, 以此呼唤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回归。

1 诗歌教学中人文内容的挖掘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诗歌是各民族文学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 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 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 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 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 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第二, 抒情言志, 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 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 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 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他把诗的教育作用归为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七个方面, 涉及到思想政治、情绪美感、社会生活和知识修养。所以孔子又说:“不学诗, 无以言。” (《论语·季氏》) 可见, 孔子是很重视诗歌对个人素养的影响的。

从古至今, 诗人们张目人间, 寄情世外,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人情物理, 体察入微, 或醉或醒, 或执著或洒脱, 或沉郁或飘逸, 或振拔或淡远, 风情万种, 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 对于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就人文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 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貌, 大好山河。从这些诗中, 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物, 同时还能受到诗人热爱自然的深沉感情, 以及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的感染。杜甫的诗《兵车行》, 篇幅不长, 但深刻地、高度概括地揭露了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此诗中, 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战争是社会动荡、人类受难的根源, 同时还会被诗人那忧国忧民, 充满悲愤与同情的深沉情感所打动。

我们知道,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长于抒情是其特点之一。优秀的诗歌常常是在诗人感情沸腾、思绪驰骋的情况下写成的。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 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诗歌, 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 将自己的情感经验, 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 引起心灵的共鸣, 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 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 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享受凝聚人文关怀, 最具人文精神的美趣。例如自然中的“月”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咏怀意象, 仅从这天地间的一轮明月, 我们就能读到自然、社会、人生。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 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当读到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我们会感受到诗人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这一意象的描写, 用委婉的问答轻轻地流露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抒发了一种复杂的感伤情绪。在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 他能爬过!) 一诗中, 面对篱笆那边鲜润的草莓, “我”爬过去又有何妨?只因为草莓真甜, “我”为什么不能听凭心的召唤呢?我们感到, 诗人狄金森要告诉我们, 顺应天性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则, 上帝已经垂垂老矣, 否则他不会如此冷漠、教条, 听凭心灵的呼唤、与“真我”同行才是这个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自然、社会、人生在诗人的笔端显现, 理性、意志、情感在诗歌的诗句中流淌。美学家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 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 见出我们所不能见, 这就是说, 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让我们爱诗、读诗, 让我们跟随诗人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 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 在人文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2 散文教学中人文内容的挖掘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散文是稍晚于诗歌出现的一种文体。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含义。我国古代, 为区别于韵文、骈文, 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史传、论说、小说、游记、小品文等在内, 一律称之为散文。现代散文,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它短小精悍, 取材广泛, 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事物;自由便捷, 千姿百态, 可以像诗歌那样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 又不必讲求韵律;能像小说那样叙述事件, 塑造形象, 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 又无需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像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 又不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还可以像论说文一样说理议论, 但不一定运用抽象概念和论证。写人, 记事, 绘景, 状物, 不拘一格;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 兼采并用。具有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力。由此可见, 散文具有选材范围广阔, 结构自由灵活, 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正因为这样, 它对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事件、自然景物、风土人情, 无不可以随意撷取。它既可以选取具有广阔社会内容的重大题材, 也可以选取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小事。然后以最灵活、最自由的形式, 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 甚至把几种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 来表现作者在关注自然、社会、人生时受到的感动和启发, 并揭示其自然规律、社会意义、人生哲理。散文正是以自由的形式、优美的语言, 迅速地反映生活, 亲近地关照人生, 散发出人文精神的光辉, 影响着我们的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散文中, 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例如读到《论语》《孟子》的章句, 里面所蕴涵的克己复礼、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直磊落、自强不息、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爱好和平、反对分裂……这些不仅是我们个人立身处世、做人修养的原则, 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 我们不但要继承, 还要发扬光大。《庄子》的散文中充满了自由、平等、独立、和谐等人文因子, 这些智慧针对现代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也不失为一副良方。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我们又怎会不为屈原那“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尚人格而深深打动, 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身处逆境却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又让多少人而为之振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借项脊轩的兴废, 来写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 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让我们感到生活其实就是那么平凡而真切, 人类的情感就是那么自然而亲切。

现当代的散文作品, 同样也是充满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 集民族智慧之大成, 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 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 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 是他们人生的升华。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 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 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 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 去得沉重, 去得拖沓, 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孝敬父母, 疼爱子女,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 这也是《背影》一文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读鲁迅的《藤野先生》《<呐喊>自序》等文时, 我们发现有一件事被反复提及。那就是:鲁迅到日本学医, 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期间, 中国人做俄国人的侦探, 被日本人捕获, 要枪毙了, 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围观。足见此事对鲁迅刺激之深, 以至后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这里表现了鲁迅一种持续而深入的思索, 这烙印于心灵深处的一个历史教训, 简直梦萦魂牵, 表现了鲁迅对民族命运的一如既往的关切, 同样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 这种忧患意识和炽热情怀, 正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也正是鲁迅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性。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写道:“凌晨四点醒来, 发现海棠花未眠。”我们是否能够从凌晨醒来, 在那些意味着作者灵与肉的散文作品中, 发现那无限的人文理趣呢?

摘要: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诗歌、散文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容, 以此呼唤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回归, 希望人们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散文,人文

参考文献

[1]易健.文艺学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丁纯, 王弋丁, 向彤, 等.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3]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 198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5]黄志浩.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6]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导读艺术.1995.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篇2

定义: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2.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

3.)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汉初,政论散文出现,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贾谊《过秦论》,晁错《守边劝民疏》等。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4.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学术著作中仍有一些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优美文字。

5..唐宋散文: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在韩愈和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唐宋都有)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宋代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北宋中期,以欧阳修登上文坛为标志,宋代散文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历时80年,至苏轼去世为止。这一时期欧阳修、苏轼次第主持文坛,将宋代散文推向顶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散文推向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散文流派众多,而皆以古文相称,呈现出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其中著名的有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代表。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议论派散文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文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于议论,诵说古今,考论是非,明理以达用。经术派的代表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以重道崇经为文学创作的指导,他的散文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

南宋散文的事功派散文作家有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辛弃疾、陈亮等人,陈亮、辛弃疾是事功派的核心人物。陈亮是一位事功派哲学家,他的散文议论纵横驰骋,有兵家和纵横家的气派。辛弃疾是一位抗金民族英雄,他的散文文意宏伟、气势雄壮,议论周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6..明代散文: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模式构建初探 篇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散文文本既是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之一,也是学生爱读、乐读的部分之一。学生想象力与审美力等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序、有效的散文文本的阅读鉴赏。阅读鉴赏散文文本,是学生感受艺术形象、品味语言、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与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持续、有效的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鉴赏作品形象、品味语言及表现手法、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技巧,而且还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

一、散文阅读主导高考现代文阅读板块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Ⅱ卷,以下略),可以发现散文作品主导着现代文阅读鉴赏板块。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中等教育者的重视,它向我们中等教育者传达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高中现代文教学内容应以内蕴丰富、形象饱满、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为主导,课堂教学应摒弃旧式单一的、说教式的、支离破碎的言语解剖式的教学模式。高考是高中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时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遴选优秀散文作为现代文考题材料,无疑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正确导向。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强调的是“载道”和“解剖”。“载道”即以文章的思想内容为分析主线,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政治上的说教、个别字词句的微言大义的剖析。“载道”的结果使语文课沦为了“传道”“布道”的工具和政治思想的传声筒。更可怕的是对课文的“解剖”,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内容,却变成了字音词形、词类句法、篇章结构等深度解剖的语法功能课,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可喜的是,经过语文界的学者、专家积极、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不断的努力实践,终于成功地制定出顺应时代要求和教学实际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随之,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语文新课程顺应了语文学科领域所呈现的大改革的新形势。在新课标指导下所编定的语文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占据了课本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散文作品在其中也有很大的比重。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适时地以散文为现代文阅读考查材料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能力要求。

二、亟需构建有效的阅读模式

当前散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活动中所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颇受学生们欢迎。本套模式分三个步骤:

(一)确定关键词,联系文本语境,给予简要概括与表述

关键词是文本内容信息集中凝练和彰显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只有抓住了关键词,才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文本的主旨,概括细节信息。

1.遴选主旨关键词,多点探求,提炼文章主旨

通常来说,主旨关键词隐匿于标题和文本之中,因此只有读懂标题,再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才能提炼出文本的主旨。一般情况下,标题明确的是描述对象及其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题目本身包含着或隐或显的信息。例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的散文阅读题《泰山之思》,从题目上看,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泰山”,作者的情感为“思(考)”,因此,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内容主要由对泰山的描述和对泰山的思考两个部分组成。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之后,再略观文本具体内容,继续探求作者所思为何物。读到文本的第6自然段,发现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因此,可以推断出下一段内容就是作者的思考。再通过对第7自然段的梳理,不难遴选出如下的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关键词,即“文化精神”“锁闭心态”“轻狂”“卑怯”“泰山文化”等。然后综合文本语境,我们就可以得出作者对泰山进行的深层次“思”考的内容:泰山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实质就是一种“锁闭心态”,即“轻狂 ”“卑怯”的心态,这也是本篇散文的主旨。

2.确定细节关键词,整合、归纳细节信息

把握文本细节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高考所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高中生必须学会如何把握、整合、归纳细节信息,其中,确定关键词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散文阅读14题为例,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浏览文章的第一段,只要找出来第一段的一个关键词“静”就可以了,然后再看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飞动的白鹭,与第二段结合起来,对比思考,推理出第二段隐含的关键词就是“动”。综合起来,本题的答案就是第一段是对牛的静态描写,第二段是对白鹭的动态描写。

(二)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艺术技法

散文文本的品鉴与赏析必须在全面了解并掌握散文基本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散文常考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排比:增加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反语: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2)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3)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象征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是运用简笔勾勒出事物轮廓的描写手法。反衬:用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如果说掌握散文的基本技巧是第一步的话,那么了解高考对此类能力考查的设题方式就应该是第二步。在高考当中,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问题来要求考生体味咀嚼文本形象、语言及基本技法,回答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三)探究文本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见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高考试题将更趋灵活,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查。品鉴赏析类题目将会受到热捧,分值也将呈上升的态势,原因就在于,这一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具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思想内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的能力。以2007年高考浙江卷21题为例:“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本题就是一个鉴赏探究题,解答本题,必须着眼两个方面,即把握行文艺术(前文所述的散文基本技巧)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行文艺术易于把握和理解,在这里不作深究,深层意蕴的挖掘是本题的难点,同时也是本题的探究点,这需要深刻地理解、感悟和体验文本,读出意蕴,读出深度,读出自己的思考。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篇4

1. 开展语文课堂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所谓语文课堂探究学习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信息材料, 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 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 从而增进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荀子《劝学》的探究学习中, 我课前布置了一个探究问题:“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我要求同学们课外查找有关“终身学习”的资料, 第二天在课堂讨论后, 同学们发言非常积极, 我也作了适时的指导, 最后同学们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且说的理由很充足。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进行探究学习, 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语文课堂探究学习应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主战场, 这种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 也锻炼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先秦诸子散文教学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

2. 让课堂教学呈现对话状态, 开启学生思维。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 使语文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呈现对话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大量的对话, 对话特点启示我们, 鲜活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对话, 经验告诉我们对话过程尤其处于弱势的一方最容易放松, 而放松的直接效果就是思维的活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在课堂中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全班小辩论, 这也是对话交流的一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发生碰撞, 大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场小辩论, 主题是:愚公到底笨不笨?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 正方观点:愚公不愚, 反方观点:愚公笨。辩论一开始学生就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中, 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思考, 据理论争, 通过辩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途径还有很多, 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 让师生心灵沟通, 让生生碰撞思维, 师、生、文三位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谈古论今, 开拓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 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深刻的思辨性, 对我们目前小康社会的建设、同学们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用现代观念去认识传统文化, 这对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我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中“和”的思想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内涵呢?同学交流后得出以下观点: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全人类也应该和谐共处。我为同学们能有这样的理解及观点而感到欣慰, 通过大家“谈古论今”式的讨论, 同学们谈出了“和”的新意, 学会了运用现代观念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 同学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4.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和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这种思维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 所以它的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 思维过程富有变通性, 思维结果富有创见性。学生思维是否灵活有创见, 发散思维强弱是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若能经常巧设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并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就能提高阅读质量, 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 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 思想内涵丰富, 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看法, 学会有理有据地阐说见解, 在创造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从多角度体验句子内涵。我曾提问:为什么说“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同学们思考后, 从各自角度发表了看法。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 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拓展了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说明了个性化多角度解读对丰富文本内涵的作用。研读课文贵在对文本作多元化的理解, 如果教师只是捧着教参教学, 学生只会跟在老师后面人云亦云, 那么我们的学生便毫无独立思考及创造性可言了。

(2) 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学生“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换一个角度去看便会有更多发现。对于《逍遥游》 (节选) 的主旨我在教学中提问学生:怎样看待庄子的“逍遥”境界?同学们开始比较沉默, 经过我一番引导后, 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逃避。”“我不赞成这种逍遥的境界, 我们应该有所追求, 而非绝对的超然与自由”讨论越来越热烈, 精彩的观点中, 可看出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由于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充分调动了同学们思维积极性, 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 更能辩证地看问题, 思考能力也提高了。总之, 发散思考就是对一个内容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思考, 由一个思考点让思绪多方面伸展。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这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 以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5. 在课堂中,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 没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就没有创新的活力。打破教材崇拜和教师崇拜的传统思想。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 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这是传诵了几千年的名言警句, 你完全赞同孔子的说法吗?你觉得孔子的说法有没有局限性呢?同学们开始比较沉默, 可能是觉得名言警句还有局限性吗?我鼓励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后再回答。之后, 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温故而知新”让我们习惯于在旧知中获取新知, 这容易被传统的习惯束缚;在“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影响下, 通过大胆假设与科学实践获取新知的习惯、方法往往被人们忽视。在这种批判性的解读中, 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篇5

1、抓重点词语的理解。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析修辞手法的妙用。由于作者在生动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散文的语言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品析。如《花潮》中,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生命力”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为可触、可及、可感的具体事物。因此,教这一课时,可重点分析修辞手法的妙用。

(1)了解拟人句的妙用。“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作者在这里已经赋予海棠花以人的动作、神态,他已将树和花人格化了。“炫耀”“喜悦”“鼎盛时代”和“喜悦心情”形象地表现了海棠花生命力之旺盛。

(2)、理解比喻句。“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作者把花的动态比作潮水,比作大海上的波浪,可见海棠树之多,海棠花之美。教学这两个比喻句,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为什么“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作者这里要表现的是生命力很强的海棠花蕴涵着勃勃生机。

(3)品析排比句的作用。作者“淹没”在“红海”中,除了看到的以外,还听到了多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潮声。文中三个“也许”和一个“还有”,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再一次揭示了海棠花的勃勃生机。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教学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中国分类号:H319

散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特点是通过细腻、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灵动的文章结构,丰富的题材来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陶醉。这丰富的形式和精彩内容容易让学生喜欢上散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学习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欣赏其语言魅力的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从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使用语言出发,构建出学生和作者心灵的桥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理解词句含义,夯实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尤其是代词、修辞手法、写作意图和情境等方面积累,指导学生根据上下语句,确定代词的指代内容;结合修辞手法,辨别词语不同的临时语境义,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反语义等;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等外部语境,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同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境或具体事例,理解词语含义,他们会给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掌握了词句的含义才能够向着文章的本质和内涵去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打好字词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散文中的优美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和象征义。因为学生的认知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才能够更上一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并且要深入到文章中去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掌握词语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越深刻,就能越全面地体会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而更全面地鉴赏到散文的语言美。

二、教师科学指导,掌握句段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对文章中的句段进行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对于学生理解全文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步骤。在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还有讨论抒情句,往往能够体现文章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关键句段来分析文章,探究文章的本质和思想。教师的指导会让学生形成思路,找到思考的方向,从而认真探究。在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句段的常见作用。开头句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开门见上,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句段承上启下,领起下文,总结上文,铺垫蓄势,详略结合,与文章主题内容形成正衬或反衬,充实内容。结尾句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让学生心中形成清晰的思路,会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掌握了句段在文章的作用,那么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句段一般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它会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暗示或者是启发,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关键的句段一般内涵比较丰富,要么是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么是具有一定的哲理。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段来品味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和意境,而且可以通過重点句段的品读,在大脑中勾勒出专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三、学生自主探究,鉴赏表达技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亲历思维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就会感受到文中的美和语言表达技巧,形成自己的认识。散文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容,包含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二是结构,即谋篇布局的技法。为了让学生明确作品某段或某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在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学生会从内容方面对其表达效果作详细分析,更加明确这种表达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在结构方面起到什么作用,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例如通感是散文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事物时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转化。将本来表示听觉的词语用表示视觉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意境更加活泼、新奇,给学生很好的感受。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句中作者把嗅觉的感觉转化成为了听觉的形式进行了表达,使文章语句富有动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文章中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促进学生自己探究,并且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新课改倡导改善教学方式。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要积极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沟通和讨论交换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之后,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交换意见,形成全面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会掌握一般的规律和方法,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意,在交流中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及主要思想,并概括文章的主题,辨明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课堂气氛的和谐和融洽。学生是平等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陈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深刻的思考、科学的观点、严密的逻辑,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endprint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自己的观点是小组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也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那课堂就会出现杂乱一片,随意地表达,与文章毫不相关的话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还会注意灵活地运用语言和选择词语,进行完美表达,形成自己的清晰思路、准确流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会了解到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而促进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学生之间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五、任务驱动学习,进行个性探究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融入到散文理解中,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在散文阅读鉴赏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的驱动会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表达自己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就决定了学生对散文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从科学、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就应该鼓励,让学生能够增加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形成。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个性化探究时一定要紧紧外绕着文章,通过对文章探究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对于任务的分析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对于人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通过任务紧扣主题,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境进行全面分析,并准确概括文章的内涵和本质。学生在对于任务探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探究主动性的增加。在对于任务的探究中,教师也会越来越了解学生的所想和所思,促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和鉴赏。

总之,在散文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如临大海,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这一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在学生对于散文的探究中会起到积极地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感受,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劉默娟.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

2.刘轩.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J].中国教师.2013.06

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 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 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加以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 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 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 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 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 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 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 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 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 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 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欣赏到其中的美感,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 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 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 自己又赋闲在家, 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 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 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

初中语文学科, 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读与写的结合, 其作为一个独具优势的学科, 是一个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情感熏染以及深度理解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初中语文知识的方位更加广泛, 内容更有深度, 原有单一定向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因此, 亟需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以不断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 也可被理解为教学性质的多元化和思维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可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化的教学拓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 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正是一剂良方。其有利于知识的有效传递, 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以及学生人格与情感的塑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开拓, 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 促使学生拥有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深度, 以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1) 合理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法。初中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思维、情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等。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促进

思想感情, 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 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 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 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 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例如《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 可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课文理解与分析的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与分析, 对于同一观点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 则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 对于同一题目, 不同的人也会写作出不同的文章。而这就是思维的多元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身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综合。

(2) 以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教学理念, 更注重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 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 并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有效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课堂教学, 激发其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有效应用多媒体播放项羽、刘邦、范增等人针锋相对的短片视频, 呈现其精彩对话, 让学生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的空间, 将枯燥的文言文呈现得更加直观、形象,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此外, 如果条件允许、适合,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出游进行切身体

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很多优美的散文在带给人美感的同时, 也能够带给人很多思考, 给予人向上的力量。教师在散文教学中, 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形式、语言、情感之美外, 还要通过对人、物的特征及生活、场景的深入分析中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 感悟散文的哲思美。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堪称咏物散文中的精品, 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 展现其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 还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哲思:美好的事物是遏制不验。这样会远比在课堂上冥思苦想出来的好得多。

(3) 适当组织小组辩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多元化理念与思维的培养。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 以互相促进、互相启发,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教师则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及时进行点拨与评价, 更加直观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并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之下, 促进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成为全新的多元化人才。

总之, 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 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近些年来, 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阶段, 其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 也缺乏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 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住、杀戮不灭的, 它必将冲破各种障碍勇往直前地流动, 人们也应该勇敢地追寻人世间的美好。在《白杨礼赞》中, 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笔直”“力争上游”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对于当时社会和当今生活中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式的思考 篇8

一、“读”是散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将“读”这个字作为前提和基础。对于散文学习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若将“读”这个字剥离出去,那么教学将毫无成效。综观中国传统文学,散文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魅力和风采也并非一句话可以说尽。放眼望去,散文在色调上如同素描一般, 在交流特点上如同谈心一样。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中所包蕴的是无尽的大千世界,而其创作手法同样是千变万化、无所滞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的文章, 同时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那些短小精悍、一字千金的散文作品来说,可以采取诵读的办法;而对于那些字数较多、叙事性特点较为明显的作品来说,速读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办法。除了最基本的速读与诵读分类,教师还可以提出探索型阅读、比较式阅读以及创新型阅读等多种模式,也就是说,不同的文章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一篇散文并不一定非要用某一种阅读方法, 可以视教学环节的推移而随时对阅读方法加以调整,使课堂效能发挥到最大。除之以外,还应该注意到自身范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使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学生速读以及对阅读的反思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回味中逐步深入到散文内涵之中,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

二、“感”是散文学习的特色

首先,教师应当使学生掌握感知形象与情感的技巧。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来说,客观世界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在文章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让作品流传千古而不朽。所以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同样应指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在深入阅读文本作品时,了解文本中的情感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实现细致感知的效果。对于文本作品里面所提到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要进行基于情感的分析,从而和作者思想达到跨越时空的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里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当然也可以拿来为散文教学所应用,并且易于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有机会在观察中进行体验,从而找到人生的感悟。比如在学习《白杨礼赞》 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展示的办法,将白杨的生存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具体地感知其高尚品格,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教师应当使学生了解把握形象和情感的技巧,特别是了解寻找文脉的技巧。文脉也就是行文脉络,是散文形成的纽带。 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重点也就是文眼上,明确作者创作文章的主观意图以及意图之下的审美理想,以作者的思路为思路,贯穿起文章的情感线索。对于任何一篇散文作品来说,均需要学生联系到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寻求作者的情感点,站在宏观角度把握文章情感, 以及情感带动下的主旨,使学生主动思考下述类型的问题: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怎样的等。

三、“言”是散文学习的收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语言和驾驭语言是最后的阶段。对于一篇成功的散文作品来说,其语言应用总是那么凝练精确,或者朴素厚重,或者明快清新,让读者在有亲切感人之想的同时,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散文大家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或者豪放,或者婉约,或者细腻,或者宏大,都能够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比如在《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里面,优美的文句层出不穷,不胜枚举,随便拿出一段来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范式,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 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等,非常优美。而在文言文散文里面,优美的文句同样数不胜数,比如《与朱元思书》 里面提到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樱樱成韵”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玲珑。

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9

通过教材编辑的精挑细选, 有不少名家名篇和一些外国作品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写人的, 如鲁迅先生的《在仙台》;叙事的, 如老舍先生的《养花》;状物的, 如袁鹰的《小站》, 日本作家德永直的《马》;绘景的, 如《梅雨潭》《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抒情的, 如魏巍的《再见了, 亲人》, 吴瑛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有富于哲理性的, 如夏衍的《种子的力》等。

任何一种文体, 都有其在题材及表现手法方面的明显特点。笔者在散文教学中有所感悟, 归纳起来,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的体裁虽然常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人一事, 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一鸟一虫, 似乎“上下几千年, 纵横千万里”, 宇宙之大, 昆虫之微, 都可随作者的意愿纳入他的画幅。但散文具有言近旨远、寄意深长的特点, 把这些琐碎事物贯穿起来, 必须依靠作者的闪光思想。如老舍先生的《养花》, 粗略一看, 似乎是闲情逸事, 没什么“嚼头”。其实不然, 文章通过分述养花的目的、种类、态度和意义, 表现了作者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与人共乐的高尚情操。蕴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等深刻的哲理, 寓深刻于平凡, 寄大旨于小事。教师在备课时如不做认真的发掘, 抓住文章最后一段去“细嚼慢咽”, 就不可能把文章的深远意境阐发出来。

二在散文教学中, 要特别把握文章的文脉

文脉, 就是散文的脉络或线索, 是构成散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散文, 文脉清晰, 形散神聚。梳理文脉是理解文章中心问题的前提, 把准文章的经脉就能抓住作者安排结构的用意。同时, 梳理结构这条线, 也是整体认知散文的基础, 这样由整体认知到局部探究再到细节品味才有依托。抓住了结构这条明线, 情感的暗线也就会逐渐显现。有人说, 杂文的主要特点是“杂”,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我不敢完全苟同, 其实散文是贵在散又忌散, 形散神不散。散文联想驰骋, 挥洒自如, 散而不乱, 博而不杂。靠的是作者严密的思想、文章精巧的结构。因此, 在散文的教学中, 紧紧抓住文章的行文思路对结构进行分析, 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进行读写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选入小学教材中的散文, 有的虽然结构显豁, 段落分明, 但教师也应当通过必要的结构分析, 使学生从了解作者的布局意图入手, 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挖掘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 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杂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喻。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 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区”来形容。散文教学, 品尝语言美是重点, 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 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抒情性,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 教学散文还要大力强化语言教学, 通过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学生, 充分发挥散文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特色。一篇好的散文是富有音韵美的, 虽不押韵, 而有内在的强烈节奏感, 这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领会得到。

四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遵循“多读”的原则,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 通过读书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力。如《大海的歌》一文,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歌颂了海港建设和石油工人的丰功伟绩,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时, 我遵循“多读”的原则,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 如表演读、指导读、范读、齐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读重点句等,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教学开始,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激发学生的想象, 然后通过齐读、范读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一定要争气》一课讲的是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赞扬了他不甘落后, 为祖国、为民族“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童第周在国内和国外争气的事情。教师在教学时, 要融入德育,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向童第周学习, 心中时时刻刻有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信念, 为祖国为人民牺牲的精神。世上无难事, 只要有信心, 肯努力, 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教学开始, 我从解题入手“争气是什么意思?是谁一定要争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出下文。然后通过检查预习, 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理清课文条理,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品词析句,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乐学。

五熟悉并全面了解散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散文, 有的是原作品的片断节选, 在备课时, 教师必须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全文, 才能具体地把握选入的部分。如教《在仙台》, 就必须了解《藤野先生》一文的时代背景和全文以白描、烘托手法写成。这样, 在教《在仙台》时, 才能恰当地抽丝剥茧, 深入理解课文, 提供有助于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背景材料。

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10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浅析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不足,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当中。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如刻板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散文的个性化特征;功利性散文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未得到贯彻等等。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初中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面得到提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感染、熏陶。希望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健全人格,提升境界,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高中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初中生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完善自我人格,获得审美的体验。在选修课程中,要求學生要培养鉴赏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散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并能尝试创作散文、诗歌。

二、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1.诵读吟咏——层层揭开散文面纱。阅读是学习散文的第一步,有效的阅读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的散文阅读有利于初中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美的愉悦当中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不能只是为了读而读,每一次读完文本都应当在前一次读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和理解。

2.将审美教育引入散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即通过审美活动,让学生从具有美感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能力和审美技巧,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能不能发现美。如何将审美教育引入散文教学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发现散文当中的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散文当中的美点,发掘散文当中美的因素及美的形态,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散文课是富于美感的,散文当中含有大量的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风物美的因素,透过散文情感、思想与意境的窗户,还原出我们耳熟能详的美、不曾发现的美、流连忘返的美……通过教材中的散文,学生可以洞察历史、了解民情风俗、感受时代风云、拓展知识视野,它是生活的教科书,是人生导向的灯塔,使学生爽心怡情,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在发挥审美作用的同时,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也就同时得到发挥了,因为情与理是难解难分,浑然一体的。因此,审美教育必定蕴含着思想教育,也就必定使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视野扩大。教师要使学生的思想进入作品的美的情感当中,使他们的心灵自由的去允吸美的琼浆玉液,要让作品中的闪光的美点去拨响孩子们的心弦。

(2)唤起学生大脑里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大脑里一般会有一些对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会构成一种非直接的文本,会先入为主的为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提供一种理解的前见,阅读的背景。德国的伽达默尔说过:“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例如我们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如果我们能明白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每当逢年过节、迎来送往时常常会有赠送橘子的风俗时,那我们就更能体会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浓浓的父爱之情了,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加深化。初中生还处在阅历不是很丰富,认知心理结构尚不健全的阶段,对历史的文化记忆不深厚,个人的现实经验与联想意识还不是很充足,这些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培养学生感受美、探究美、评价美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大多文质兼美,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方能领略其中的美妙的艺术境界,进行到位的艺术鉴赏。否则,再美妙绝伦的文章,也激不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涟漪。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触及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联想能力,教师应该在平时的阅读鉴赏当中多加以训练,加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力度,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渗透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带领学生共同走进美的世界。

(4)在散文教学当中运用美育原则。所谓美育原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相互性原则,即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注意,把要教授的知识以美的形式包装出来,使学生在活跃自由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地接受知识。其二,形象化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使学生更加乐意和容易接受那些抽象的事物。贯彻美育原则,就是把散文教学活动转换成艺术的形象活动,使散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形象性、表演性、活动性、对话性等特征,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使课堂由死板而变得生动活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初中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传统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而这正是新课改全新的学习方式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说明了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和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对待文本可以生成自己的见解,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精神上的沟通,培养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就需要为学生创造更为轻松,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的精神。

4.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到“教学相长”。语文教学的一个现实是,不可否认的存在一些教师,本身语文知识储备不足,更新能力不强,文学素养较低,无法满足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很难做到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散文鉴赏也是这样。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之下,散文课堂应该是自由而且开放的,其中并不乏学生的一些大胆新奇的想象,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全新的视角去评价学生和实施教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升自己解读新课标的能力,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学生共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三、结语

散文是美的,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领悟这种美和散文的内涵,再加上在中考高考中散文会占有一定的分数,所以如何让学生学好散文,如何让教师教好散文,就显得很迫切。对于散文,能够谈的话题还有很多,无论说多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初中生真正的能够掌握散文这种文体,能够领悟如何去鉴赏散文,教师如何去有效的教散文。但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经验不足,对于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及策略只做了粗浅的探讨,其中的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能给予纠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睿.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A),2013.

[2]罗肖.农村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教学论坛,2011.

[3]隋成莲.散文教学方法微探[J].东京文学,2011.

[4]王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微 篇12

一、高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散文教学在改革中存在盲目性。

目前,由于散文作品本身特点的影响,在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盲目性。高中语文教材所收纳的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散文中所散发的魅力非常有吸引力。散文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外形不断变化,但本质不变,这种独特性对改革散文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纷纷涌现出来,让人应接不暇。为了迎合课程改革,而盲目制定教学方法的做法对语文课程造成负面影响,对这些教学方面的运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了解其本质,影响散文教学。

(二)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对散文进行教学时,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会产生错误观念,他们觉得,现代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其他无须多讲。新课程改革要求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尽量缩短散文教学的时间,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上。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对教材灵活运用就是指忽视教材,而让学生学习课外散文。语文教师不能忽略教材,更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理解文章。若教师一味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则不仅无法体现出教师作用,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轻率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推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会加入自己的情感,作为情感基调存在于作品当中,这就使得作品本身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组织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要对作品有一定了解,能够找出作品中的情感主线,深入挖掘出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掌握文章的真正含义。

举个例子,《想北平》是由老舍所写,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做了清楚交代,对于北平他所知道和了解的只是自己印象中的北平,在文中他对自己眼中的北平做出了描绘,并表达了自己热爱北平的情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北平的特殊情感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情感主线。在了解情感主线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从而更细致地感受出老舍对北平的爱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细节当中。老舍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母爱,意味着这是一种深厚的血肉相连的爱,这是这篇文章中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本身对北平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在老舍眼里,即使是上海、天津、伦敦等大城市,也比不上他所爱的北平。老舍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北平的特点展示在人们眼前。这份深厚的爱及浓浓的思念,最终在文章结尾完全爆发了出来,老舍流下了眼泪。

(二)准确掌握散文中隐含的情感线路。

1927年,大革命虽然开始时轰轰烈烈,却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对当时社会存在很多不满,却无法改变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写下了一篇名为《荷塘月色》的文章,将内心的矛盾纠结全都融入作品当中。在文章的开头,朱自清就表达了内心不宁静的情绪,为了调节心情,朱自清在荷塘边散步,看到了很多景色,有月光、轻雾、花叶、远山、云、清香,这些景物都比较清淡,但越是清淡的景色,越能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哀愁之情。接着,作者花了大部分笔墨对荷塘的种种景色进行描绘,将荷叶、荷香、流水及荷花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来,让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在这样的景色下,作者内心的愁绪逐渐被喜悦之情代替,然而当回到现实中后,愁绪又渐渐涌上心头,他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最终文章以孤寂的情绪结尾,让人感觉到一种哀愁之情。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找出文章中隐含的感情路线,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三)有效把握文本涵泳,实现情感共鸣。

学习散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通过反复分析和理解作品,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并与自身产生共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深厚韵味。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眼看、脑想、口读、心会等方法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涵泳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依据文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反复朗读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与文章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种主题的散文作品都会出现,在对不同散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每篇散文的特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习散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散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学习散文,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丰富的词汇,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写出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感受散文中深厚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对开展美学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散文教学提高重视。本文在对高中语文课程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推动散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清义.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微[J].文学教育(中),2012(10).

上一篇:NOX排放特性下一篇:大石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