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2024-10-11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共12篇)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还要充分担负起“育人”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形下, 将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 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爱上语文;另一方面, 通过这样的教学, 可以使得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之所以选取中学教学为切入点, 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已趋成熟, 知识体系逐渐完善, 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 并具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 这一时期的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决定性作用。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通俗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代表形式, 也具有自己不同于精英小说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娱乐性、模式化和传奇性。这三个特征其实正好迎合了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

(一) 娱乐性满足了中学生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平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娱乐消遣, 而通俗小说恰恰满足了它们的娱乐需求。通过阅读通俗小说, 读者很容易得到一种审美快感, 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娱乐性。通俗小说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 如果把这种娱乐性引入高中语文教学, 那么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生动起来, 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高中生学习语文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同时, 通俗小说的娱乐性不仅仅可以运用于通俗小说的教学中, 它完全可以引入其他精英文学形式的教学中。强调娱乐并不意味着媚俗, 更不能舍弃文学的灵魂。这种娱乐性必须是在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 传奇性满足了高中生的猎奇心理

通俗小说都是传奇故事, 所谓传奇就是超常规的生活。通俗小说的传奇性正好可以满足中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武侠小说中侠客无拘无束、仗剑任侠的生活正是很多渴望自由、做着英雄梦的高中生所向往的;而言情小说中痴情男女的爱恋又正符合少男少女们的幻想, 于是自然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三) 模式化给予了青少年的阅读快感

“通俗小说是注重题材和表现手段的一种小说类型。由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手段, 通俗小说也就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创作技巧……这些创作技巧构成了各类通俗小说的模式。”[2] 如果把通俗小说的模式引入高中语文教学, 一方面会引起中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会增加他们的文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 它的传承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渗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的通俗小说, 既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知识水平, 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并可以直接作为传统文化的“入门”教材。如果精心挑选一些这样的通俗小说引入语文教学, 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三、进行人生教育

通俗小说是属于民众的文学形式, 它不是说教而是在讲故事, 借助通俗小说这个形式进行人生教育, 就注入了许多温情的成分。借助通俗小说进行人生教育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可以培养高中生的侠义精神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 人很容易迷失自我, 变得自私和功利。通过通俗小说教学, 帮助他们领会侠义精神的内涵,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 是非常必要的。

(二) 可以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 自然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没有情感不懂得爱的人一个冷漠的人, 他的一生也永远是黯淡无光的。而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得“爱”, 或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而通俗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则可把人间的各种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可以直接作为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教材。如果高中生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些许营养, 将会受益匪浅。

四、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俗小说中是有很多精品, 但也混杂了不少低俗之作, 这些作品粗制滥造, 充斥了大量的色情、暴力情节, 如果高中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很容易沉迷于这些作品中,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 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从大量的新时期通俗小说中“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新时期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

综上所述, 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进行人生教育, 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四个方面。将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畴, 它对增加全民族的阅读热情, 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正确的人生观, 深厚的文化积淀却是伴随终生的。

摘要:语文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而通俗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叙事手法及其娱乐性、传奇性和模式化深受大众的喜爱, 也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首选。所以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有价值的。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性表现在: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 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力等四个方面。它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通俗小说,中学,语文,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2

摘 要

为什么教育者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置小说教学,原因是因为小说取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教会学生掌握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从小说的篇幅看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从题材来看,小说有讽刺、历史、神怪等。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在选材上不乏有以上几种。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考试中,也安排了对小说进行考察的考点。所以本论文从理解小说定义、基本要素来分析小说。利用每年考试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小说考察要点。从而使学生逐渐领会作者在小说当中所表达的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是:“人们需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而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发展来看。他们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在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阶段,思维具有单向性、不可逆、静止性。故,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途径需要着重考虑。关键词:小说;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一、小说的定义

(一)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一般来说小说的定义主要是:小说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详细的环境描写。形成人物形象和透过人物的变化,折射出丰富内涵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情节的表达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从小说的四要素当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作者通过小说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社会的见解就蕴含在其中。而我们的学习就是发掘小说里面隐含的或者直接提供的内涵,所以对要素的分析是作为学习小说方法的重要方面。

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作家和作品属于一种客观中的主观,而我们读者作为主观中的客观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写作的社会背景、环境背景、家庭背景,作品揭示的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对这种现象阐释什么样的情感色彩,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报之以什么样的价值评价,从这样的价值评价之中我们学会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这个要素具有时间跨度,相对于现在而言是古代还是现代,是近代还是当代,通过对比我们人类在历史的发展当中的一种形态的认识。

(二)小说的分类

历史小说 :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当时人物的形象和生活的社会内容。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讽刺小说 :抨击所处社会的生活中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对一些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用一种嘲讽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我国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

神怪小说 :利用鬼怪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借助鬼怪的性格特征用暗喻或者明喻突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借此惊醒褒贬。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特征

在我们的学习当中,小小说和短篇小说是要求老师必讲的,而小说的节选往往是自学为主。

对小说字数的分类是对小说这个文学文学体裁的一个大概的认识。要想真正体会小说所蕴含的深刻性我们还应该要从她蕴含深刻性的细节抓起。

由于初中小说的设置处于基础阶段,就想建筑一样只有把地基打好了,在建筑更高楼层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坍塌事件。如果基础打好了,就不会出现空中阁楼现象。因为站得高的缘故,看到的风景最好。但是却要时刻担心站那么高是否安全。我们的学习就是这个样子。只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学习更多的具有高度的知识;也只因为有理论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我们在掌握更有高度的知识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所以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可是初中学生的学习虽然以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但是,形象思维依旧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会出现不能及时理解,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导致对自己学习小说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于学生对小说学习的厌烦,对小说文学这个题材产生恐惧,继而对之后小说学习会出现回避和避趋的心理现象。

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首先需要备教案。备教案的第一步,就是备学生。备学生的内容有:学生的知识掌握背景;学生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阶段对成功实施教学有重要影响。学生的年龄特征蕴含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不平衡性。所以,我们教师讲授前要确定教法和教学途径。

(二)教师的教授技巧和方法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影响的教授过程。老师是社会承认具有专门化,专业化的一种职业人员。所以,一位合格且优秀的老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理解学生学习特点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但是有几个教学方法的理解上具有共同性:一:在对学生认知发张的不平衡性上,正对认知的不平衡性,教师运用关键期原则进行教学。二:在对学生认知阶段性时,教师不同年龄采用针对性教学。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再者我们学生学习的需求有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途径,即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所以我们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这种心理出发,对学生在学习学习过程中、练习过程中考试过程运用表扬和惩罚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来对学生学习的消极性转为积极性。

在教授小说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切换。运用讲授法,讲解、讲述、讲读、讲演;问答法,启发学生对小说知识的探讨;讨论法,综合各种谈论结果,对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大致与小说教学内容相关的定义,在结合标准的定义来总结。三种方法结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喜欢上这种文学题材。综合而在教学途径方面我们可以将以上策略进行综合,从而得出具体的小说教学途径。即我们可以结合考试试卷内容的形式和考题来向学生们讲解小说的阅读方法和解答题目方法的学习。

三、中学语文课小说的教学背景和作家

(一)简析小说作品的背景和作家

我们读者若要了解小说的内涵,需要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在解读小说时才不至于出现“偏离”。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这本小说时,很多读者在对林黛玉的理解上,大家觉得林黛玉是一位爱情的失败者,婚姻的失败者,究其原因是其性格的因素导致林黛玉爱情的破灭,但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社会体验,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林黛玉的悲剧更多是社会的悲剧,其一,林黛玉爱情掉包单纯是因为林黛玉性的性格不符合贾府的需求吗?其实不然,在林黛玉与贾宝玉要结婚的年龄,贾府的势力逐渐低落,用探春的话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明贾府已经步入百年之后了。这是原因,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一方面在文章当中已经交代薛、贾、王、史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林黛玉虽然有贾母的支持但是贾母已经是一位实际没什么权利的人了,众人的讨好不过是“三纲五常”的社会大家的行为规范而已。

针对这样的反映历史社会的深刻性问题的小说,第一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养成查找作者背景的习惯,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第二,多接触社会。小说的取材大多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周边的生活环境。第三,多看点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取材大多来源于社会现实,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是,影视作品是加入了导演和编剧者主观情感。对小说进行二次加工过程。

所以我们同学,我想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吧,但是有谁知道他所处历史背景吗?

生答:曹雪芹,出生于清朝,经历了家族的盛衰,这样的经历使得曹雪芹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当时的朝廷处于没落时期……

师:我们同学的文学储备真的很棒,所以老师希望你们之后在阅读小说时,要联系作者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生活状态。

(二)理解小说三要素

1、小说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一本成功的小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塑造一个典型的形象。我们课文中如鲁迅先生《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哪位同学能痛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年轻的少年闰土、生:少年的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师:那么中年的闰土呢、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那我们同学要明白了,文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其变化过程,对读者把握文章主旨,对人物个性、对社会都抱有一定的想法。就如我们的《少年闰土》。结合人物的形象的变化,表达出当时的人们的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小说的情节

人物的性格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活动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情节为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重庆市2014年初中毕业语文考试试卷》中《喜旺的年》来讲:

(1)小说开端是对景物的描写结合主人翁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这种写法文章开端对景物的描写是对交代所处的季节、天气、情况;对表现人物的一定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小说的发展:情节的发展是主人公幻想自己的父母已经在会村子的路上了,隔壁家的爷爷叫自己去迎接的爸爸妈妈。喜旺的内心急切地想知道爸爸妈妈是否在回来的路上,于是不顾一切地跑出去。望着山村被白茫茫被大雪覆盖山丘依旧没有看到双亲的身影,文章采用插叙的方法,主人翁回忆起有一年在学校上课被同学污蔑自己偷书,想起自己的父母出去外面打工没有在身边和受到委屈都没有安慰的心酸。

文章情节的发展对小说起推动作用。人物内心思想变现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动作行为的准备阶段。如喜旺不断产生幻觉,听到隔壁爷爷对自己说,“你的爸爸妈妈回来了,还不快去接哦”。动作行为是“顾不上丢下自己手中的书”。

(3)文章的高潮,当自己一个人在寒风刺骨的大雪纷飞的寂寥田野中苦苦 待双亲回来,在双亲经过自己身边没有把自己认出来的时候,喜旺鼻子一酸,一名莫名的委屈感油然而生。文章有采用插叙的手法,说明双亲在外面打工3年没有回来。第一年: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在过年期间留下来的工人发红包。

高潮的出现,使矛盾发展更加突出,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为了孩子的好生活,几年没见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孩子希望殷切希望的父母,居然没有从自己的身边走过,没有认出自己来。父母与孩子的对比,一种落差的因素更加刺激读者的神经,对这种社会现象更加不知道给予什么样的情感。

(3)文章的结尾远处传来希望奶奶的叫喊声:“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文章结尾:通过主人公奶奶的呼唤,再次深化主题,留守儿童背后还有留守老人,留守老人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回家团聚。

文章表达了从主人公为代表的留守儿童角度分析:留守的儿童在离开父母的不在身边呵护,受到委屈也只能默默的忍受,在因为心心想念的父母认不出来的时候的委屈。都刺痛了我们的神经。从社会的角度:”留守儿童的存在就想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打底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间,扎进去就拔不出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全中国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留守儿童父母可以做什么来抚平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对小说内容的把握需要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把握,早我们教学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对文章划段。对每段内容进行分析,如人物形象、周边环境虽人物内心变化,突出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对段前段后个起到什么作用。综合每段大致内容对文章进行大致了解,结合社会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理解文章思想。

3、小说的环境

就环境的社会性而言,小说中的人与人的复杂关系就构成了环境的主题,小说常在变化着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揭示恩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价值观。环境描写也可以直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一种具体的环镜描写往往可以看做是人的转喻性或隐喻性的表现。

(1)从环境自身角度,在开头部分有环境描写。“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的落在旺喜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一层。”

提问方式: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一段就进行环境描写?

做题模式:在作答的时候可以说文章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作用,烘托了主人公不希望下雪的心情。

辨别方法:文章第一段是否出现带气氛的词语,如果在开头出现是交代事件地点,环境,事件的作用。

(2)从人物的角度来说环境的描写。“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都没有。《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

提问方式:环境与人物结合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通过安静的路上、冷冷的月亮与人物的心情相结合,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3)在结尾处有环境描写“他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之中”

提问方式:为什么说消失在一片灿烂之中?

答题模式:灿烂时一个褒义词,光彩鲜明夺目。斑羚的一跃让人看到他们舍己为他的光辉形象。在文章最后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突出形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下)[M].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2]陈果安.新编大学语文教程[M].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12 [3]韩月鹏.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M].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4]傅修延.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M].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2 [5]宋尔康.新编大学语文教程[M].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 2005 [6]何建涛,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C].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致 谢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内心感慨无限。在论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关心我的人的无私帮助,正是在这些帮助下我才得以完成论文。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3

【摘要】语文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而通俗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叙事手法及其娱乐性、传奇性和模式化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首选。所以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有价值的。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性表现在: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力等四个方面。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通俗小说;中学;语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充分担负起“育人”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将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得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爱上阅读,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之所以选取中学教学为切入点,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已趋成熟,知识体系逐渐完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具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这一时期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决定性作用。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通俗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代表形式,也具有自己不同于精英小说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娱乐性、模式化和传奇性。这三个特征其实正好迎合了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

(一)娱乐性满足了中学生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平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娱乐消遣,而通俗小说恰恰满足了它们的娱乐需求。通过阅读通俗小说,读者很容易得到一种审美快感,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娱乐性。通俗小说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如果把这种娱乐性引入高中语文教学,那么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生动起来,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高中生学习语文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同时,通俗小说的娱乐性不仅仅可以运用于通俗小说的教学中,它完全可以引入其他精英文学形式的教学中。强调娱乐并不意味着媚俗,更不能舍弃文学的灵魂。这种娱乐性必须是在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传奇性满足了高中生的猎奇心理

通俗小说都是传奇故事,所谓传奇就是超常规的生活。通俗小说的传奇性正好可以满足中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武侠小说中侠客无拘无束、仗剑任侠的生活正是很多渴望自由、做着英雄梦的高中生所向往的;而言情小说中痴情男女的爱恋又正符合少男少女们的幻想,于是自然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三)模式化给予了青少年的阅读快感

“通俗小说是注重题材和表现手段的一种小说类型。由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手段,通俗小说也就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创作技巧……这些创作技巧构成了各类通俗小说的模式。”[2]如果把通俗小说的模式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一方面会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教学会增加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它的传承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渗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的通俗小说,既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知识水平,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可以直接作为传统文化的“入门”教材。如果精心挑选一些这样的通俗小说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三、进行人生教育

通俗小说是属于民众的文学形式,它不是说教而是在讲故事,借助通俗小说这个形式进行人生教育,就注入了许多温情的成分。借助通俗小说进行人生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可以培养高中生的侠义精神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变得自私和功利。通过通俗小说教学,帮助他们领会侠义精神的内涵,对中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以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自然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没有情感不懂得爱的人一个冷漠的人,他的一生也永远是黯淡无光的。而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得“爱”,或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而通俗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则可把人间的各种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以直接作为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教材。如果高中生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些许营养,将会受益匪浅。

四、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俗小说中是有很多精品,但也混杂了不少低俗之作,这些作品粗制滥造,充斥了大量的色情、暴力情节,如果高中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作品中,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从大量的新时期通俗小说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新时期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

综上所述,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青少年的阅读心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人生教育,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四个方面。将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畴,它对增加全民族的阅读热情,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深厚的文化积淀却是伴随终生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4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说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 而典型性格又是小说艺术美的标志。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 是小说美的主要体现, 一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分。

正面人物是美的直接展示。《社戏》中的双喜、阿发, 《故乡》中的闰土、水生, 《夜走灵官峡》中的成渝等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性的纯真, 惹人喜爱, 引人与之相形而审视自己心境之清浊;《鞋》中的大个子军人, 《醉人的春夜》中好心的小伙子, 《夜走灵官峡》中成渝的父母, 《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 他们身上闪烁着纯金般的光芒, 让人仰慕而审视自己灵魂之明暗;《分马》中的郭全海, 《老杨同志》中的老杨同志, 《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祝福》中的祥林嫂,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故乡》中的闰土父亲,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 他们身上布满当时社会凶残的烙印, 令人同情而反思摧残人性的根源, 认识当时社会的本质而热爱今天的美好社会, 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反面人物是美的折射反映, 透过其丑恶的面目便能更清晰的看见真正的美。《故乡》中的杨二嫂、《分马》中的老孙头,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及其岳父,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 《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 是其所处社会的制度扭曲了人性的畸形形象的凸现;《水浒》中的镇关西, 《药》中的康大叔,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是其所处社会的制度熏染成的污浊灵魂的跃动;《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曹丕, 则是其所处社会制度的幽灵的赤裸裸的暴露。由此便可认识怎样的人性是美的, 怎样的灵魂是美的, 怎样的社会是美的。

教学中应以分析主要人物特征性格为重点, 以体味人物形象美为主体, 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而达到阅读欣赏小说的目的。

二、通过鉴赏环境描写来感受环境美

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乳交融, 显示出和谐之美。社会画面亦即环境, 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状貌, 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

小说中无论社会环境, 还是自然环境, 都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的比美术图画更有深广度更具魅力的画面, 能给人更醇厚的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在烈日暴雨下》中烈日下和暴雨中的画面, 既显示了大自然豪犷有力的雄武美, 也体现出封建社会冷酷残虐的凶恶美;《故乡》中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 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映象, 是一种阴暗美, 而回忆中的故乡鲜艳神异, 是作者理想社会的表象, 是一种明丽美;《夜走灵官峡》中的景象是新时代风貌的投影, 展现出景雄人豪的雄壮美;《傻二哥》中的画面充满音乐的活力, 蕴含中国传统的一种清贫谐和的风俗美;《社戏》中的江南风情画, 富有声色、动静、明丽、朦胧, 展示出中国文化久倡不衰的一种清纯美。所有这些, 无不酿成醇厚的品味, 无不陶冶人的性情。

三、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 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 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

故事情节, 是现实生活的韵律, 是按生活的基本规律联奏成的乐章, 有始有终, 有起有落, 有舒缓有急骤, 有平直有曲折, 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 有金戈铁马有风花雪月, 其主旋律就是主人公性格发展形成的一系列节奏, 其基调就是表现故事主题的主音符。《祝福》中的乐章大致是“阴郁—悲凉—凄清—哀伤—阴郁”, 从中便可感觉到在那种冷酷的氛围里, 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只能踏奏出悲惨的命运交响乐;《分马》大致是庄严—轻松—欢快—沉稳—舒畅, 从中能体验出革新的社会热烈的氛围中, 走出寒冬的农民步入阳春的欢乐节奏;《落棋有声》从平稳到热烈到激烈到急骤到舒缓, 改革开放的快节奏与人物的快脚步谐和一致, 而给人余音绵长的回味, 可感知明天的乐章更富有魅力;《变色龙》的节奏富有变化且多回旋, 这与主人公的多变相协调, 与那个社会的呼吸相响应。

小说教学中既不能把小说只当“小说”来教而忽略了美育教育, 也不能脱离小说的特点空洞地进行审美教育;而应该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意蕴的具体分析中, 将各方面的美自然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比较完美地去感知小说深厚的意蕴, 引导学生去逐步感受、欣赏、判断和创造美。

摘要:小说教学中的美育要和体现小说特点的教学活动相融合。本文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鉴赏和矛盾冲突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5

一、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二、命题指向

1、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

2、分析相关环境的特点、作用、特点与作用

3、分析相关环境描写的技巧(抑或兼作用)

4、赏析相关环境

5、特例——物象的作用

三、高考题型:

09年10年11年高考试题类型再现

作用类(特点和作用)

【11广东】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11江西】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09浙江】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分析技巧类

【10安徽】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10江苏】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09安徽】13(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赏析类

【11浙江】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7.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2分)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2分)18.原因有:(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责任;(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分析原因:(1)海龙的爸爸生病了,一家人的生活产生困难,海龙决定承担起这个责任,何况家里只有他能有这样的能力,说明海龙是一个懂事而有责任感的男孩。(2)海龙喜欢一年四季在海水里洗澡、潜水,无论是怎样的天气,海龙一点都不会害怕,这说明,常在海水里浸泡的海龙,熟悉水性更熟悉这里的鱼性,艺高胆大,所以海龙有完成捕捉尖头鱼的本事。技巧类

以诗歌散文为例说一说写景的技巧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手法、远景近景、动景静景、视觉听觉等】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色彩搭配、视角、动静、用词生动、描摹到位】

c《荷塘月色》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烘托、叠词、直接描摹、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观察角度;情景关系等】

②答题思路——点明描写的技巧,结合文句分析具体描写的内容,而后阐释作用。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

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有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14.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四、突出主题。

五、烘托人物形象。在本文里,主要是二点。但不能笼统回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样没能结合文章具体作答而无法得到高分。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分不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负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但不能离开文本。物象类

(与自然环境的作用有点类似)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情感;④推动情节发展;⑤寄托作者情感;⑥象征、隐喻手法;⑦线索 答题示例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卖冷饮的、自制橘子水,体现了主人公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答案:

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注意结合第(1)小题的选择考虑。

五、小结回顾

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六、课堂练习

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师父一怔。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却是扶不起。师父愕然。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山雨凄迷,山风如诉。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这篇小说写景简洁,试分别分析这三处写景的作用。(6分)①风雨凄迷,山色空濛。②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③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答案详解】①答: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②答:体现了师傅面临徒弟的死亡威胁而本能地生出的寒意,又渲染了师徒决斗前的恐怖气氛。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6

【关键词】质疑法;课题;反常点;逆向思维;思想感情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课堂教学运用质疑法,有利于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也能让教师从中收获到创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火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学就是要找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因此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本文针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特点,以小说阅读的教学案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主观能动性,用质疑法打造智慧课堂。

一、明确质疑方向,自读生疑,提出问题

质疑法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在自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目标导引,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完美结合。所以,质疑法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需要、渴望有方向的交流、指导和帮助。真正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对教学参考书的现成照搬和主观臆想,学生的疑问才是教学目标确定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意识才是质疑法教学首当其冲的目标。小说本身具有典型的故事情节,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由传统课堂上的大讲特讲,面面俱到,向“少教多学”所要求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向努力,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我们在学生自读课文中,应该启发他们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注意发现课文的特点以及规律性的东西。诸如:

(1)课题有什么特点?

(2)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怎样?

(3)课文记叙的事件、人、物或描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4)课文的结构上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5)课文有没有不符合逻辑或者人之常情的地方?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动笔圈划,动脑思考,长此下去,必能养成抓住特点切入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二、指导解疑方法,讨论排疑、深化理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 “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质疑法”在教学中的践行,正是基于这个规律。

(一)阅读课文题目进行质疑解疑

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读全文以前,让他们先解题,弄清题目的意思。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大胆联想,对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抓住课题的重要词语连续发问,引发思考。对题目的结构,涉及人物、事件、内容、关键词等,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引导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进而从宏观上粗略感知课文大意。让学生通过初读,说出课文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词落实。

如在指导阅读《香菱学诗》时,直接由题目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1)香菱是谁?

(2)香菱是怎样学诗的?

(3)香菱和谁学诗的?

(4)香菱学诗的结果如何?

抓住题目中的“学”字引入小说本来的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再结合“苦”字来分析香菱学诗的经过,进而引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很自然地分析了文中主要人物,既不违背选文所要表达的单元主题,也不违背这一章回在《红楼梦》的本身作用。

再如《杨修之死》,学生阅读题目很快提出:

(1)杨修怎么死的?

(2)杨修是谁杀的?

(3)为何要杀杨修?

小说的核心是塑造人物,题目质疑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和相关事件产生思考,而围绕人物的这些主干问题一呼而出,教与学的目标性很快达成统一。师生对文本的探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便自然的进入到课文中,仔细的不放过一点细节,从中发掘了答案。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再阅读一篇文章时,均习惯地从题眼中思考和想象,试图从题眼中读懂什么,并試图找出题眼里深藏的东西。

(二)推究写作方法进行质疑解疑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宏观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文本的写法,从而进行质疑。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原回目“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内容提示,把握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矛盾冲突,并理清情节结构线索。这样一来,文章很长,但是思路就很清晰了,对课堂而言,文章也就变短了。

在分析故事情节的开展方面,不从吴用如何智取入手,而是从先分析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开始。

(1)先让学生逆向探究,精读杨志押送金银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而了解杨志精明能干,但杨志刚愎自用,对部下横暴。

(2)然后让学生再看事件的结果,便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杨志如此精明,为何会被简单的蒙汗药给放倒呢?”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出来点拨,一是要结合名著让学生了解杨志之前的故事,注意文章的时代背景,二是丢了生辰纲之后的故事。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押送”的是不义之财,怎能不失呢?同时,文本着力刻画杨志这一人物形象也是用来衬托吴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题。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8位英雄夺取不义之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为全书的主题张本。

(三)对比情感态度变化进行质疑解疑

在对文本进行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阅读文章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指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中感人至深的亮点,捕捉人物或丰富或鲜明或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使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洗涤、得到启迪、得以升华。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梳理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这样一条线索并不是难事。

由于勒的穷——富——穷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我”一家的态度变化。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更妙在结局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抓住“我”一家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称呼的变化这一细节,让学生流览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如

年轻时:坏蛋、流氓、无赖;

发财后: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落魄后: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体会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通过这个小环节,学生既把握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也有一个简单的情感价值观评价。

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也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这样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然而,当读者把同情的目光从于勒身上投向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的生活时,也很容易发现这篇小说的主旨并不是唯一的: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四)发现反常点进行质疑解疑

小说情节往往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所以,在小说中常常会有作者刻意的精心安排,表面看来不合逻辑让人匪夷所思,为故事留下耐人寻味之处。而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過对比发现文章似乎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进行,遇到费解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归纳出几个问题。如在指导阅读《杨修之死》一文时,课上同学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这些问题以往在教学中的处理只是把原因归于“修数犯曹操之忌”,但《三国演义》的作者却早已在文中用一个很反常的现象清晰地点名了,这个反常点在讨论中被学生发现:

曹操有退军之意是杨修所猜,却是夏侯惇所传,当人应该都犯了惑乱军心之罪,然而“鸡肋事件”的结果是“斩杨修,佯怒惇,众官告免,乃叱退惇”。

很明显,曹操只是借“鸡肋事件”来除掉自己政权内部的心腹大患,根本原因就在于杨修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在曹丕胜出后,杨修直接威胁到了曹丕以后的政权稳固。

再如《香菱学诗》的教学中,再对《红楼梦》这本鸿篇巨著有所了解后,学生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会发现反常点: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属金陵十二钗,都是很有才华的女子,而且香菱说起来还是薛宝钗的嫂嫂,为何香菱不去向妹妹学诗,而舍近求远,去找林黛玉拜师呢?这个反常点依然可以落实到薛林二人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从对香菱的人物分析回归到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解读上。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尽管有主有次,分量也不同,但学生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真正的把课文中的人物和自己融为一体,可谓达到读书的最佳境界。

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所以,教师在今后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探求并恰当的运用“质疑探究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萌发强烈的质疑意识、发掘多元的阅读视角、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就一定能使语文课堂臻于完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明朝陈献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要学生是基于对知识的正常探求、源于对文本的体验思索,那么所有的质疑都是值得教师认可的。

参考文献:

[1]江平,似曾相识燕归来——学习语文新课标中重视语感培养的体会[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

[2]张振芬,作文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

[3]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7

一、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

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则是小说的依托,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基础。古典小说都是以古代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而建构的,而今学习的主人却是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的学生,其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与隔阂。而要让学生抛开自己的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久远的时代,切身体验当时的各种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图像、影片等各种现代资源创设小说情境,可以抓住导入环节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入文”,从当代瞬间穿越到古代,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地创造恰当的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领悟古典小说特有的韵味,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 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歌曲《好汉歌》,或者教师自己深情演唱,这更能提升学生们的激情。这种导入为整个课堂奠定了小说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设置了小说情境, 使学生情绪澎湃高涨,让他们感受英勇、仗义的情怀,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接下来整篇文章的学习作铺垫。

二、善于引导学生与小说中人物角色互换

小说塑造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说中的人,设想自己处于人物处境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动,做到心灵交换,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物、理解文本。如《范进中举》的学习,对于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生, 他们大都有着美好的童年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是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作为现代社会的旁观者,他们更难真正体会到封建没落社会中人的挣扎、痛苦的内心。作者塑造的范进形象,是当时特有的产物,而要几百年之后完全不同时代的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通过文本去了解他、认识他,这恐怕很难真正了解这个特殊的范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像孙大圣一样来个“变身”,把自己当成封建社会的范进。虽然学生们都没经过科举考试,没有那种特殊的经历,但是对于一般的考试、 升学考试等并不陌生。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考试经历,回忆自己考试考好与没考好后家长、亲戚、朋友们的态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再想象自己如果是和范进一样经历的是决定命运的考试,那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比如设想自己高考多次失利后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外人的态度会是怎样,自己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感受。自己高考中榜了,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那时自己心情又会是怎样,会有什么反应,亲朋好友又会是怎么对待你等等。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把自己当成范进,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他的遭遇,揣度他的内心,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范进内心的苦,感受到一些亲人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才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描述的中举前丈人和社会对其嘲讽的言行举止的那种内心的刺痛感;也才能理解范进的行为,想象得出范进中举后狂喜的程度。其实狂喜致癫这不是描述范进行为的可笑,而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强烈讽刺和谴责,是社会的悲哀。这种角色互换更能感受到范进的辛酸之苦和科举制度的危害之大,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

众所周知,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它又不完全是虚构,它所展现的内容并非不存在,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学习古典小说时要立足现实,把握虚构。所谓立足现实,把握虚构,就是要通过文章透视现实,在理解文章虚构的基础上去审视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读出对现实有益的东西。 如《西游记》虽然虚构意味很重,描写的是神妖的生活,充满各种神奇妙想的魔幻色彩,但作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并非经历过那种超乎想象的神奇世界,他的创作也不过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 作品中塑造的生活和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也是有其影子的。对于大闹天宫、叛逆反抗、不受束缚的孙悟空不正和现实社会中那些不受封建束缚、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生活的人雷同吗 ? 而作者当时身处的社会不正是腐朽衰败的封建社会吗 ? 而作品所体现的对自我价值和人性美的追求正是作者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憧憬与向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追求的体现。而我们学习《西游记》并不只是感受作者创造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氛围,见识作者的想象、虚构水平,而是要在了解表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蕴,在虚构的基础上把握现实,透视现实,追求其价值意义。

摘要:传统的古典小说教学只单纯地侧重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三要素、人物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大多是教师按照教案机械地梳理情节、解读文本,经典作品的文学意蕴和文化价值被严重忽视。鉴于此,本文提出“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善于引导学生与小说中人物角色互换”“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等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8

一、理清线索, 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 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 因此, 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 只有熟悉故事情节, 才能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

众所属知,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也是如此,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由线索贯穿起来的, 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

《孔乙己》一文的线索:孔乙己与“笑声” (笑声中登场———笑声中表演———笑声中惨然死去) 。

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写法分不开的。作者不仅从孔乙己的衣着、相貌、举止、神态上写出他的迂腐可笑, 而且从他所处的环境、个人遭遇中表现他的悲哀。孔乙己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的“笑声”, 这笑声贯穿全文。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 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而且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

二、掌握手法, 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 把握情节的话, 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 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1. 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特别是对他脸色的描写

鲁迅先生擅长于肖像描写, 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 “寥寥几笔, 而神情毕肖”。孔乙己出场时对他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写:“他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一段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文中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 这些“脸色”的描写, 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这一动作, 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 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的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鲜活地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 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 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 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 照理说, 四肢着地应是“爬”字, 可是作者偏偏用一“走”字, 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 其间蕴藏着作者多么深广的愤懑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 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 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四足爬行的“动物”, 似“走”实“爬”, 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地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 孔乙己嗜酒成癖, 至死不改, 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 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 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所在。

3. 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小说多次描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 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之深。在“不多不多”之后用上《论语》里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 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相。他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 这是他争辩时说的话。这种争辩, 是孔乙己式的。他把“窃书”与“偷 (物) ”“读书人的事”与别人的行为区别开来, 在字面上作辩解, 其实是无力的, 只是在玩概念。正因为如此, 所以他越是说得认真, 酒客就越讥笑他。这也与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相吻合, 更显出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

三、鉴赏环境, 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是鉴赏小说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文章开头占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 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 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 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第2、3段介绍“我”的职务, “我”的见闻, 实际是写出封建社会那令人活泼不得的、阴冷的一角:气氛单调无聊, 人与人之间对立、欺诈、猜疑、冷漠。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地位, 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 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 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 这就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还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看看将近初冬”, 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 (天气) 的变化, 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这简单几笔的勾勒, 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篇9

关键词:小说,人物关系,人物自身言行,人物性格特点,生活经验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种和谐的人”。韩愈在《师说》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解答学生的疑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使之成为和谐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而小说正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领学生学习人生经验。我在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小说)的内容时,除了和学生探讨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解答方法等基本技能外,还重点围绕小说用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百态这一点,引导学生对不同内容进行解读,使他们学到处世的智慧。

一、解读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小说里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但根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往往是主要人物,很少关注其他人物,尤其很少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其实,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品读有关文字,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和别人相处的道理。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李小二和陆谦是其中的两个次要人物。文中对陆谦直接描写的文字并不多,但他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在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他从京城追到沧州,约见管营、差拨二人,设下火烧草料场的毒计要置林冲于死地,最后逼得林冲恶向胆边生,拔刀杀死了他。林冲最后走上梁山,陆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李小二呢?文中描写的文字也不多,文中写到他在路上偶遇林冲,在得知恩人林冲是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配沧州后,不仅热情款待和好生照顾林冲,而且当他在做生意时无意中听到客人有“东京”口音,而且在和沧州牢里的管营和差拨说话时小声说出“高太尉”三个字来便怀疑对恩人不利,及时把此消息传递给了林冲,提醒恩人加以提防,而后便有了林冲四处搜寻陆谦的行为。

从陆谦和李小二的行为来讲,都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主要人物林冲的性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呢?我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抓住这两个人物和林冲的关系去解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陆谦和李小二都可以说是林冲的朋友,但在与林冲的交往中,这两个朋友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陆谦陆虞候,用林冲的话说是“我与你自幼相交”,然而就是这个自幼相交的朋友,当林冲落难的时候,他不仅不提供帮助反而千方百计要害林冲,林冲最后也是被逼出手,杀死他了事。而李小二呢?在东京时,因为林冲的救助,李小二有了一条生路。当李小二在沧州偶遇被发配到此的林冲后,在得知林冲是罪囚后仍主动邀请林冲到自家去坐,“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除了热情款待,李小二夫妻二人还照顾林冲的日常生活,“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好心有好报,后来“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也“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陆谦死于林冲的刀下,李小二则得到林冲的眷顾,从这一结果中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与人的相处,尤其是朋友之间相处,身份不管高低贵贱,品质是关键;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能落井下石,否则是自寻毁灭。

《祝福》一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惨死在忙着迎接新年的鲁镇。她的死,文中的次要人物——鲁四老爷等鲁镇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来鲁镇做客的“我”有没有责任呢?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我”是祥林嫂命运变化的见证人。死的前天下午,祥林嫂曾向“我”“咨询”过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的回答重要吗?解读相关的文字,学生不难发现,“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应该是祥林嫂最关心的,可以说当时她是充满了和家人最起码是她一直惦念的儿子见面的希望的,但“我”却支支吾吾,没有给祥林嫂哪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谎言的回答,而第二天,祥林嫂就死了。虽然她的死与“我”没有直接关系,但“我”那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能就像最后那棵压死骆驼的稻草,足以打垮祥林嫂。由此学生就会明白,当别人有难时即使给不了物质的帮助,也可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哪怕仅仅是一句暖人心的话,也可能会给人以希望。

二、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与他(或她)的个人修养有关。良好的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张优质通行证。小说里也有很好的例子供我们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边城》和《林黛玉进贾府》的有关文字,通过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边城》里有几段文字是写二老和翠翠的,主要写的是二老如何把翠翠送回家的。因不知祖父去向,翠翠在周围看龙船的人散去后还在码头等祖父。晚归的二老得知原因主动邀请翠翠到自己家里去等,没想到却被翠翠误会他不怀好意,二老没有多解释也没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就有一个人拿着火把来叫翠翠,并主动说明是翠翠祖父派来的,翠翠一听是祖父派来的就乖乖地跟那人走了。事实是怎样的呢?在路上翠翠才知道此人是二老家的伙计,是二老安排他这样做的。二老之所以这么做,肯定也是考虑到了翠翠的接受力。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二老亲自出面或者伙计直接说是送她回家的,相信有提防之心的翠翠是不会跟他走的。抓住二老的行为这一点分析,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提示:帮助别人一定要考虑被帮的人能否接受,不然好心也会做错事。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到黛玉去拜见两个母舅的事,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做的。黛玉先随邢夫人回宁国府,贾赦因身体不适并未出来相见,但却让人传话回来。黛玉在听传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课文写到“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当“邢夫人苦留她吃过晚饭去”时,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推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原谅。”邢夫人听后不仅不恼,还笑着说:“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在二舅舅家,当“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后来到了王夫人所在的屋子,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没坐,而是坐在了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看出,黛玉无论是站、坐还是说,处处都看得出她是很讲究礼仪的。正因为黛玉言语行为得体大方,使她在初入贾府后很顺利地被大家接纳。可见,良好的礼仪是成功打入社交圈的见面礼。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这一观点。

三、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提升学生“强我”的意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老人与海》两篇外国小说分别塑造了别里科夫和桑蒂亚哥两个人物,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跟我们完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然跟我们也有区别。那么,这些性格特点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拿自己跟小说里人物进行对比的方式解读文章,让小说人物做他们行为的纠正人,实现他们的自我强大。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别里科夫封闭、怀旧,他的死与他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有很大关系。装在“套子”的别里科夫死了,今天的人有没有像他一样也生活在“套子”里呢?和别里科夫一对比,很多学生就发现:其实自己平时也有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动作或习惯性的生活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某种“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逃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席位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有别里科夫的警示作用,学生很快就明白;社会在进步,如果他们还因循守旧、封闭自己,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或习惯,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老人与海》一文中,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没有保住历尽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但却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最后成功回到自己的家。和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桑地亚哥相比,学生又会有哪些发现呢?一是优势:他们年轻,有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是不足:做事总怕失败,遇到挫折容易泄气。既然如此,那他们得到什么教育呢?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打败。经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头栽倒去不肯爬起来,那样的话,是什么机会也没有了。正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要能鼓起勇气站起来,就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对高中生来说,毕业后要么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要么直接进入社会。但不管怎样,他们都要面临比初中小学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要想顺利地融入大学生活或走上职场,学习一点生活经验是很有必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博伊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多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外,应该尽可能地借助对小说的解读,让学生多学到些有用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人生多提供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意义,也更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王诚良《“套子”之我见》

浅谈职业中学小说教学策略 篇10

职高语文教师设计小说教学时更有必要创设合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方能对小说的学习产生兴趣。

那么,如何创设合适的小说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结合文本来创设合适的情境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利用讲相关故事、展示相关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形式丰富小说教学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热情。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小组学习的方式,辅助小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制作教学相关微课,利用微信、QQ、微博、百度云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说教学的效率。

2 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

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性文本,小说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许多优秀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也会有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点、不确定点。这些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通过充分的阅读,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命体悟填补进去,在作品中探求新意,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在当今职业中学的小说教学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而三、四分钟的小说阅读显然是不充分的。只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才能为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达成小说教学的目标。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激发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只有充分阅读这种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才能确保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理解。

3 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的效果就达成了一半。但是,不少教师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播放不合时宜的音乐或者不时地提出问题和要求,亦或对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教育和提醒。这些节外生枝的举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小说的效果。

同时,由于职业中学的学生语文底子较薄,学习习惯较差,教师就更不放心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所以,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打断学生的阅读,而且这类情况比普通高中更为频繁。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高中学生小说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降低了小说教学的效率。因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尽量保证学生阅读的连续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才能保证学生阅读小说的效果,才能提升小说教学的效率,达成小说教学的效果。

4 设计和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阅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方式。经常采用同一种阅读方式,学生会产生阅读疲劳。对不同的小说文本,采用同样的阅读方式,不能达成最好的阅读效果。因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设计不同方式的阅读,以确保职业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阅读的注意力和确保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目标及教学进程,设计和采用精读、略读,默读、朗读,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指定阅读,比较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确保小说阅读的生动性、精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小说教学的效率。

5 设计和开展多层面、多范围的互动

职业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小说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必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面、多范围的互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感知、领会、理解、体验和感悟。

一是设计多种方向的互动。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要设计和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性同学之间的互动、异性同学之间的互动、同桌之间的互动、前后同学之间的互动、小组内的互动、小组间的互动等多种方向的互动。

二是设计多种交流形式的互动。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采用多种交流形式的互动。教师可以设计和采用讲述、倾听、答询、插话、辩论、表演、反驳、补充、修正、复述、转述等形式的互动,这样,互动的回合便相应变多。

三是设计多层次的互动。指教师在设计互动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给予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力争做到不能参与活动者能够参与,能够参与者能多参与,多参与者能参与好。同时,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将多层次互动与多向互动、多形式互动相结合,创设更多回合的互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

综上,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利用讲故事、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同时,设计和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设计和开展多层面、多范围的互动,职业中学小说教学的课堂必能熠熠生辉,小说教学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部分职业中学语文课程的小说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职业中学小说教学效率的策略:1)创设合适的情境:结合文本,利用讲故事、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创设合适的情境;2)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3)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4)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式;5)设计多层面、多范围的互动。

关键词:职业中学,小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适当联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想要真正了解一部小说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就一定要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同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性和主题相结合,对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人物的讲解一定要做到详细和全面,学生不仅可以从细节方面对作者和作品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有更加立体的理解。

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对王熙凤的解读也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选段中,我们可以读到在人人都敛声屏气的时候,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不同凡响,立刻成为全场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详细描写了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体格外貌,之后写到王熙凤对黛玉的评价“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既夸赞了黛玉,又夸赞了三春,同时也讨好了贾母。这些描写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王熙凤是一个长相标志口才好的不同凡响的人物。但是到这里我们所了解到的王熙凤是片面的。

教师如果肯在这里添加一些关于王熙凤其他的故事情节,比如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力荣国府”中,贾珍来恳请王夫人让王熙凤帮助打理荣国府,以及第十四回中宁国府都总管来升听说贾珍请了王熙凤来协理治丧大事,就把仆人中的重要人物招集来警告道:“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可以看出王熙凤虽然是个孙子媳妇,按照过去的封建等级来说地位应该是比较低,但是却能够料理家事,同时又能让两府仆人闻之都提高警惕,足以见其精明、贪权和强干的性格特点。又有,在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件上(六十五回),小厮兴儿向尤二姐评价王熙凤有一大段绝妙之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几句话虽然是出自一个小厮之口,却足以反映出王熙凤五辣俱全的形象。然而这么一个有主意、有胆识、心狠、有谋略、有野心又有家庭背景的凤姐却还是逃不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命运。到头来不得不唱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经典总结。

通过这样的讲述,帮助学生对凤姐有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理解,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哀,从而提升学生对人物对写作背景的整体把握。

二、深入浅出,丰富小说的教学材料

小说教学不仅仅要对小说中个别人物进行深刻讲解,也要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在的社会环境做一定的讲解。因此,小说的讲解应该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入手。如果是短篇小说,教师可以将小说的故事梗概和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做简要的介绍,也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背景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背景做简单的复述,这也是对学生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锻炼。

在小说《药》的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并不能满足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需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一般情况,同时也需要交代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的经过、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者的情绪以及作者的情绪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状态做出介绍,当时的人们虽然经历了革命,可是由于长期持久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真正在思想上醒悟的人并不多。正是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这篇文章的本来面目。

如果是长篇小说,教师应该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重要情节梳理出来,并且进行分析。因为时代背景是创作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条件,对时代背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理解其文章主题的重要基础。作者在创作小说情节的时候一定会加入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只有背景十分鲜明,才能衬托出人物及事件的深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不能泛泛而谈。

三、多元比较,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教师可以尝试将两篇主题意义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抓住了主题,对于小说细节的分析以及人物、情节和作者思想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比教学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祝福》的同时,也可以穿插对《药》的讲解。《药》主要是以辛亥革命和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封建制度而牺牲,然而革命者的鲜血竟然成了老百姓治疗疾病的“药”,被华老栓夫妇买来给自己的儿子吃。这篇文章通过对这样一件事情的描述,不仅描绘出辛亥革命的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人民群众思想的麻木,整篇文章基调是阴冷的,唯独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篇文章与《祝福》的精髓是一样的。

想要讲好一篇优秀的小说,不仅要对其创作背景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更要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做非常精细的讨论。除了在内容上,在授课方式上也要以加深理解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创新。一篇优秀的小说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非常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创造空间。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上多做创新,勇于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讲授的同时不仅要教给学生内容,更要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小说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造出成功的小说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教学探究 篇12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在小说教学中,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一部小说成功与否, 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林黛玉、唐僧师徒四人、闰土等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对这些人物形象固有的评价客观上也束缚着学生的认知。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 不要拘泥于传统理论, 不要给每一个人物形象贴上固有标签。每个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不要给学生强加一个统一的理论。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教师应该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来面对学生创造性的理论和回答, 不要简单粗暴地给予否认。如果学生的分析合理, 应该加以鼓励和赞赏。反之, 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 会对主动思考产生抵触, 这也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

因此, 在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 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思维、鼓励欣赏的态度, 引导学生对人物做出自己正确的理解, 不被传统理论束缚,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理清小说线索, 寓教于乐, 准确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相对于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 小说更受学生喜爱, 是因为其丰富的故事情节。一部小说可以用故事情节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因此, 要深入赏析一篇小说, 把握故事情节是基础。而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是由一条或多条线索贯穿起来的, 因此, 理清小说线索对把握小说情节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小说《项链》中, 作者以“项链”为线索, 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 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项链链””这这四四部部分分, , 构构成成小小说说一一波波三三折折的的故故事事情情节节 ;;又又如如《《林林黛玉进贾府》中, 曹雪芹以林黛玉行踪为线索, 用她的所见所闻带我们游览了封建社会贵族的内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小说线索, 在理清小说线索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组成。不同的小说中, 这四部分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教学前应该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完小说, 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或者用简练的话语来概括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理概括信息能力。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 对于精彩的故事情节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例如小说《项链》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 这些人物对话精确地反映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模仿人物的说话语气,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避免枯燥的说教, 又能让课堂充满欢乐的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寓教于乐,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三、正确鉴赏环境描写, 总结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日常生活离不开社会环境。同样, 小说中的人物活动, 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 环境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鉴赏,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是交代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例如小说《荷花淀》中开头的环境描写 :“月亮升起来了, 院子里凉爽的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1]这段环境描写简单利落,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让读者一目了然。

小说写作讲究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因此, 烘托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成为环境描写的另外一个作用。例如在小说《哦, 香雪》中, 香雪被火车带走后在陌生的地方下车, 夜里独自一人走回家的情节, 作者通过周围的环境描写, 来衬托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当香雪害怕时, 四周是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 甚至风吹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都让她感到害怕 ;当香雪鼓起勇气往回走时, 作者又用环境描写来衬托她内心的期待, 这时月亮是明净的, 群山是温柔的, 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是悦耳的。如此细腻的环境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最后, 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很大作用。例如小说《荷花淀》中对荷花的描写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2]这段描写为后文枪战的展开做了铺垫, 因为有了荷花, 战士们才能够隐蔽其中, 胜利歼敌。

综上所述, 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小说教学进行了探析, 这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这三方面要全面分析, 而不应当片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正确的把握小说, 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水平。

摘要:小说是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喜欢的文章类型。小说教学要依据小说的三要素展开, 准确把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正确理解小说反映的思想主题和社会生活。为达到此教学目标,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人物形象,情节,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犁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上一篇:终端接口卡下一篇: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