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2024-08-19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不断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已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但重视和研究作文教学必须从作文教学的现状入手, 找到问题的症结, 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从教的方面说,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 不少教师急于求成, 作文训练的形式多而杂。应试教育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 视野狭窄, 写作的内容空洞。从学的方面说, 学生阅读量少, 生活素材少, 缺乏写作技巧。学生手中捧的书大多是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和相关的复习资料。由于缺少生活阅历, 不擅感受生活, 仅仅在课堂上吸取老师讲的一点写作知识, 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总是一些旧例子、旧面孔、千篇一律, 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例如, 写母爱就会写自己生病了妈妈背我去看病, 或是下雨了妈妈给我送伞……针对这种现状, 作文教学必须有的放矢。刘禹锡说过“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我新翻《杨柳枝》”的名句。那么, 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 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从以下四点着手, 就能跳出前人的窠臼, 另辟蹊径。

一、营造自由的空间, 创新的氛围。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用强制、恐吓的办法对待学生, 是学校中最坏的事, 它窒息了真正的科学动力。”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 在教学中老师的指导和提示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反过来学生想法和感受也值得老师来借鉴, 这样在鼓励和尊重的氛围中, 教师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大胆想象, 也不用担心与老师的观点矛盾, 这样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素质教育倡导的, 学生不仅能够写出美文佳句,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独立个性。

2.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无论是讲读课文, 还是作文课, 都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创新。例如,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一课, 在讲授完内容后, 我让学生以“我就是昔日湖边的胡杨林”为题写一段话。有学生写到:“我是昔日罗布泊边的胡杨林, 这里原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绿洲, 我和我的家人、朋友相亲相爱的居住在这里, 马、鹿、野骆驼、鹅喉羚等百余种野生动物生活在这里, 我们沐浴着这里和煦的阳光, 吮吸着这里甘甜的湖水, 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湖水变成了沙漠, 没有一棵草, 一条溪, 天空中再没了鸟的身影, 动物们早已不知去向, 而我们也已成为干枯的‘木乃伊’。人类呀, 你们醒醒吧, 不要再破坏你们的生存环境, 否则, 有一天我们的悲剧也会在你们的身上重演。”学生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拟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还富有哲理, 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学生的自信心受到鼓舞, 创新的意识得到增强。如果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去创造,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还需要极大地耐心, 因为学生要找到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答案必须有一个思维过程, 教师过早评价, 往往会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驰骋联想, 各抒己见。例如, 教学《警察和赞美诗》时, 我提出问题:苏比入狱的情节是否有悖于情理?学生纷纷从不同角度作答, 我没有过早表态, 而是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 既启发别人, 也受别人启发, 形成了活跃的、互动的激励环境, 收效明显。

3. 展示教师个性。

但凡名师, 哪个没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欧阳黛娜……他们的教学充满了个性, 充满了创造的魅力。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 教师的主观色彩会更浓。这种主观性体现在他们的备课中, 又通过他们的教学展示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由于家庭环境、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对教材的分析和安排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刻都在感受着教师的个性魅力, 而这种魅力又激发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有个性, 有自己的标志。

4. 激发创新激情, 让空间无限化。

在写作时, 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话题, 而不要固定作文题目, 然后让学生自己确立中心、选择材料、并围绕中心展开自己的叙述。在体裁上不做限制, 字数上也不刻意要求, 学生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思, 想写什么写什么, 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特点, 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样的练习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时, 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就如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有一点必须说明, 给学生创作的自由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 并不是说教师无所事事, 而是说激发创新激情让学生进入创作的无限空间, 而学生在创作之初, 教师则不应该用很多规矩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写作时考虑较多的是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认识, 而不是写作的技巧。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之后, 教师此时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只有如此, 学生才会把真情实感通过作文表达出来。

5. 交流合作, 拓展创新思维。

学生交流合作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产生思维碰撞, 从而更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学生的交流合作是在学生写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可以吸取他人的优点并进一步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二、强化变形创新。

“变形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 根据表达的需要, 对其内容或形式进行改造, 使之与原有的素材有所区别。在作文教学中就体现为仿写、改写、缩写、扩写之类, 这都是“变形创新”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打好写作基础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写作知识和技巧, 还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 并从中体会到如何在平时的阅读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知识和技巧。我们都知道文学来自于生活, 因此学生除了在阅读中去进行变形创新, 更应该学会对“生活素材”进行变形创新。因为无论我们写的是什么, 都来源于生活, 要写出新意, 就要看谁能更好的对“生活素材”进行变形创新。

三、发挥创新联想和想象。

虽然在写作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作文一定要流露真情实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扼杀。要有创新的思维当然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尽情的飞翔, 才能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脍炙人口的名著《西游记》和《格林童话》, 近日热映的影视作品《阿凡达》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不都是联想和想象的杰作吗?可是很多学生单调乏味的生活, 势必积累不了丰富的素材, 难免作文就会出现模式化、套路化和空洞化。即使有的做了一些变形处理, 但立意却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 夸张的说要想找到有创新意味的作文真是比登天还难。但这不能怪学生, 又要“真”, 又要“分”就导致了现在这样的结果。其实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根据写作的需要,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 以抒发真情实感为宗旨, 创新变形各种材料, 构思成文。因此,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经常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出别致的佳作来。例如, 我在讲《饮酒》这首诗时, 我就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诗中写景的画面。通过这个练习, 学生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创新, 让原本单一的景中有了人, 有了情。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品格。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 思想是语言的内质。思想成熟, 深刻, 有创新, 那么写出来的语言也会清新脱俗;反之, 思想狭隘、浅薄写出来的语言也就显得愚昧无知,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因此,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他的创新品格对于写出有特点、有创意的作文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渗透或自习课、辅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积累如下几类材料:自我与时代类;自我与祖国类;自我与学校类;自我与传统美德类;自我与家庭类;自我与生存环境类。在搜集、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使他们的作文和做人不断的得以提升, 为作文创新做好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赵明,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创新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韩蓁, 创新作文365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6

[3]金嘉佩, 创新作文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4]刘仁亮,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语文教学》杂志社.2002.2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2

作文历来似乎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令无数语文教师感到痛心或者遗憾的是,作文教学的探索、争论、改革、尝试经过了这么多年,结果仍然让人激动不起来。我们不禁要问,作文教学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恐怕没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会给你一条光明的大道!”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学校,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地尝试、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路子,包括在全国中语会的带动指引下,很多有志于作文改革的语文教师都积极参与探讨创新。虽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比如“快速作文”,“作文教学六步法”等等。但从长远来看,从大范围来看,类似的写作教学仍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题先行。就是在每次写作文之前,我们的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一些概念化的程式化的主题来要求,这样势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和想象自由。什么开门见山,前后照应,点名主旨,立意要高远,构思要新颖,等等。其次就是知识先导。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辅导作文在前,都要教给学生很多写作知识甚至所谓的技巧。诸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每次都用这些来指导学生写作,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的作文走向模式化的死胡同。第三,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越来越高。殊不知,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都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长期的过程。作文当然更不例外。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第四是限制太死。每次的作文题目下面必然会列出写作要求1.2.3.4,甚至更多的条条框框。我们成人面对如此繁多的要求往往会叫苦不迭,或感到反感,更何况学生呢?第五,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过于苛刻。因为我们的教师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思想、理智、眼光衡量学生的作文,因此在评价中经常出现一些低温度语言,什么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语言不流畅,内容太空洞,选材太陈旧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哪会有兴趣?哪会有积极性可言呢?相反,取而代之的恐怕唯有恐惧和反感了。

上述几种现象,恐怕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曾经或者正在采用的作文教学法。

时代与现状都在呼唤我们加紧作文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我们的语文教师决不能再闭门造车,闭关自守了。作文教学必须要改革,要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更新指导思想,树立创新新理念。作文改革的出路首先在于更新语文教师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有独到的表现形式,发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化的表现。

二、制定长远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和语文教师看到别的学校有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而且效果不错。于是乎,一哄而上,都起来借鉴或者模仿。坚持不了多久,发现学生的表现距离想象还很远,于是又重新选择新的模式,这样三番五次,五次三番,模仿了不少,但成绩却一点也没有。最严重的后果是,长期的借鉴与模仿,导致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非常有限,基本上已经封锁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因此,我们想要在写作上有较大突破,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长远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不管这样的目标和计划能不能达到,我们都要严格地坚定不移地去实施。

三、为“创新写作”创造有利的空间和环境。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考作文课上的功夫,反过来说,如果单凭借作文课堂来提高作文水平,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为作文教学创造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一)淡化理论指导,重视写作实践,使学生找回创新的方向。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写真情感的文章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合理性虚构,实际上,创造性想象就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的。 “我手写我写心”“我手写我情”,即是重视学生实践创作的典型范例。

(二)结合课堂内外,克服学生为文而文的写作倾向。作文应是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不受任何限制,并体现出表现自我的创造性。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学生作文的空间和思路引到平时的写作当中,随时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进行加工提炼,这也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过程。如框定在作文课上会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走上为写作文的歧途,甚至套用模仿抄袭的文章应运而生。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每个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们的随笔、日记却相当不错。这正是因为随笔、日记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思想,他们有真实的体验的经历,真正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化的生活。而大作文一般表现的共性化的生活,势必对一些无生活积累的或者生活积累较少的学生造成负担。

(三)拓宽写作渠道,挖掘写作资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我们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应该说比较僵化,一般都是老师布置──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五大环节,这样始终是“教师中心论”起作用,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拓宽渠道,挖掘资源这方面,我考虑过以下几点是否也算是一种尝试。

1.图画描述法:就是给出一幅画,让学生依照画面的内容展开想象,然后用口头语言描述出来,师生进行评价。

2.词语连缀表达法:给学生一组表面毫无联系的词语,让他们进行想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羊肉、菜汤、考试。

3.实验报告法:做完每项试验后,鼓励学生写出整个实验的过程,包括试验的成功或失败给自己的启发等。

4.手工制作法:利用平时的活动课,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然后写出制作过程。

5.开辟板报栏目,说说心里话,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6.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或电视,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评论、随笔。

(四)更新评价观念,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流行的作文评价模式是写评语,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看到每次的评语后都高兴不起来,或者喜忧参半。我的做法是采用“虽然……但……”“尽管……但是……”的评语形式,先鼓励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也罢,再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可以想象得出,我们如果每次都以成人的眼光指责学生的不足,对于一个10多岁的初中生,意志再坚强,信念再坚定,能经得起如此三番五次的打击吗?因此我们应该在作文评价上思考思考。以下几种作法不知可否尝试:

评语激励:评语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尽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和积极性。只要不是抄袭,就应该认为是创作。

分数激励:每次作文教师大可不必全批全改,学生非常注重文章的分数。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评分规则。目的即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评讲激励:作文讲评课上,教师按照作文的实际等级分为“优秀”“进步”“希望”三大类,在指出各自的优点的同时,着重强调每一位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他们在下次作文中注意。

成果激励:充分发挥墙报或黑板报的作用,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秀佳作展现出来。也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室,课外活动时播放其中的一些作品。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关键字】语文;文题;作文教育

作文教学一直是各科教学中的难点,"文无定法",作文教学 亦无"定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不少人以之为禁区,不敢问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严重地桎梏着作文教学的前进。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增强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欢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个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l期例文《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想象和联想是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样文章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而瘦弱。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栅性。也正是这种模栅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例如:学生对锄草劳动并不陌生,却难以将这项活动写具体,往往写成“我们认真地锄”,使劲地拔,“一會儿就锄了一大片”等这样空泛的文章。此时如果老师空讲怎样写具体,学生写起来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写具体,于是在锄草劳动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平时自己是怎样锄草的,在锄草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说:有一种俗称‘拽倒驴’的草,根扎得很深,有时,一个同学是根本拔不掉的,要几个人合伙拔。我顺势启发:你们用力拔它却拔不出来,好像在跟人们怎么样,这时你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劳动时再认真体会一下。通过课前点拨并组织学生参与锄草劳动,学生写出了十分真实具体的文章。如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用了全身的力气,拔那棵‘拽倒驴’只拽掉了几片叶子,而它的根却纹丝没动,好像在跟我作对,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心想:我非把你拔下来不可。于是,我叫来小亮和小明,我们三个一齐用力,嘴上喊着:“一、二、三”,那棵“拽倒驴”被我们拔了下来,我由于用力过猛,弄了个四脚朝天,把屁股墩弄得生疼。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见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生活中“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现实生活底蕴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唐柏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体会[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

[2]赵其军.如何把作文写得“活”起来[J].基础教育参考.2008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4

一、夯实基础

对于在西藏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 因为汉语毕竟是第二语言, 所以面对学生时, 首先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 其次是要降低要求与标准。教师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从夯实基础出发。那么,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呢?第一步, 放低姿态。教师应从最基础的汉字识记开始, 将考纲中列举的2500个常用字的识记作为学习写作的第一课, 并花大力气、下苦工夫去落实到位, 使学生在做“作文”这一道“菜”之前先拥有“字词”这些“米”。第二步, 练习巩固。识记是前提, 但是随着时日的流逝, 曾经识记的内容会消失殆尽, 因此适当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必不可少, 通行的方法有背诵、听写、默写等。第三步, 尝试写作。在已经拥有“米”的基础之上, 下一步就应该运用这些“米”做“菜”了。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可让学生从片段作文练习开始。在文体选择上, 教师也要尽量降低要求, 最好先从记叙文开始, 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 从横断面出发, 通过不断地练习, 把事情写得生动具体,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二、逐步提高

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即只有通过对大量优秀习作的阅读、欣赏、品味, 才能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文质俱佳的文章;而唯有在自己殚精竭虑的练习过程中, 才可能悟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与方法。那么, 如何才能达到准确识别优秀文章进而写出精彩习作的境界呢?

第一步, 大量阅读。在有序的安排下, 教师可通过推荐优秀作品的方式, 将一系列的文章陈列在学生的面前, 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以及教师平时的观察体悟结合起来将学生进行分类, 并把适合某类学生的作品呈现在他们面前, 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步骤地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第二步, 总结规律。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应让学生严格按照在阅读前提出的要求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然后尝试总结优秀习作的写作规律, 在同类别的学生中进行交流, 最后达成共识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第三步, 实践巩固。在广泛阅读并总结规律的基础上, 学生将会进入写作最为实质性的阶段, 那就是写作实践。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习作内容时, 最好不要规定具体的题目, 只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大致拟定一个学生较易掌握的方向即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所得, 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显现自己独特的思想特色,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

第四步, 形成风格。写作的思想与个性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如果能够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遣词造句的习惯, 练就自己结构布局的能力, 久而久之, 将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当然, 这只不过是教师对学生的美好期望, 因为风格的形成要取决于很多因素, 不可强求。

三、注重创新

对于一篇习作来讲, 创新则是绚丽的火花, 它决定习作的档次。就如今风靡华夏的高考材料作文来说, 它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主命题, 实际上给了广大学子无限的创新空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文章来呢?

1. 命题创新。

“题好一半文”, 一个与众不同的标题, 在给人眼前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进而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命题创新可以从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报章杂志、流行歌曲中获得灵感, 从而拟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别具一格的标题来。

2. 文体创新。

自从2003年江西一考生以文言文形式写出“赤兔之死”的作文并获得满分之后, 文体的创新越来越引起众多考生的重视并竞相模仿, 后来各种文体如小说、戏剧、杂文、文化散文、书信等竞相在高考赛场上绽放异彩。众多文体的出现, 充分证明了考生创新意识的觉醒, 从而使高考作文呈现出“姹紫嫣红, 争奇斗艳”的奇观。

3. 立意创新。

对于阅卷教师来说,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面对“千人一面”的作文了;对于广大考生来说, 最担心的事莫过于写出“千篇一律”的习作了。消除阅卷教师厌倦情绪同时亦是解决考生习作困境的办法。除了前面所涉及的在命题、文体上的创新之外, 就是在立意上创新。其中, 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写作构思时的好方法, 然后沿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写作, 自然就不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习作了。但是, 在写作时, 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不然, 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是充满了奇谈怪论, 要么是写得不知所云,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5

摘要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学生的作文才会有创新、有活力。因此,“调动兴趣和热情”就不失为一种适应学生写作心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好办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心得体会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学生们。在数年的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捕捉真情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再对素材进行精巧构思,然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佳作。笔者认为,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可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起到心理上的激发和诱导作用。例如,指导学生写游记,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在游览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好游踪路线,记好具有特色的景物建筑及碑石等;在游览过程中,教师可介绍与山水景物有关的故事传说、人物事件,引起学生联想、想象;在游览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古人游览此地的奇闻异事及相关的佳词妙作,以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如:去年秋末一场风雪不期而至,因住校生中许多学生没带足够的御寒衣服,教学楼前陆续来了许多家长给学生送衣服。笔者在办公室看到此情景,想起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形,不禁潸然泪下。我随即将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用心去看,然后写一篇作文。学生在作文中真情流淌,感动了我。可见,一个眼神、一颗老树、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瞬间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从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继而使真情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二、作文训练,也需调动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学生的作文才会有创新、有活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其自我意识和自主心理都日益增强,不希望再像过去那样过多地依赖和听命于老师,尤其对不切自己生活实际和感情体验的命题作文更感厌烦。因此,“调动兴趣和热情”就不失为一种适应学生写作心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好办法。

在作文命题上,应变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或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或学生讨论命题,教师从中筛选;或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命讲,既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又可以写随笔、诗歌、小小说;就表达方式来说,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就篇章结构来讲,既写完整的作文,又写片段作文。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倡导“走出去,请进来”。首先,参观游览,做社会调查。其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谈创作体会。再次,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或作文比赛以激发兴趣。这样不仅给了学生作文的乐趣及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最大潜能。还有,给予学生写作的主动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让学生自由展示一方真实的天地。例如,笔者每次在作文训练时都安排最少五个主题供学生滚动选择交流,这样学生的信息交流量就大,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机会随之增多,创造性的构思就比较活跃,学生的成就感逐渐增强,写作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三、作文教学,何不从加强阅读、广取博览做起

笔者认为,要想文章写得好,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其次就是广取博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阐明的正是这个道理。因为在广泛的阅读中,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领略到不同观点、不同情思、不同意境、不同美感的作品,并且通过比较、鉴别、取舍、中和,从而体味出写作的真谛,掌握写作的规律。这较之教师在写作课上喋喋不休地讲写作之方法、写作之要领、写作之秘诀岂不是要好得多?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多看报刊杂志,并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例如,笔者在高一就让学生读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和《读者》、《意林》等刊物,并把《读者》、《意林》中的美文摘抄下来。另外,始终坚持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的阅读训练,每次读书课还可以留一些时间交流,以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不管课内阅读还是课外积累,都要让学生做主人,逐渐养成自觉思考、摘抄、分析、写读书笔记等习惯,使学生达到锻炼、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然后再辅之以精讲点拨,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快的提高。

四、作文评改也要细雕,从而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按照传统习惯,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总要精批细改,即使教师将学生作文改的密密麻麻一片红,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也会认为是工作认真负责而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称赞。然而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由于批改作文时间长,信息反馈不及时,作文讲评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叶圣陶曾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的关键:一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二是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1.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教师在引导和指点时,让学生明白修改的意义和方法。笔者的做法是:首先当面修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学生就知道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如此反复修改三四次,直到学生的文章大为改观为止。其次,教师修改后,让学生比较文章修改前后有何不同,从中学习修改方法。

2.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笔者的做法是,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和作品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文章视为心血之作,而非潦草应付的作业,从而进行精心修改。同时,充分发挥博客的开放性,将教师变成读者,也使学生交流变得方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评论并分享别人的写作经验。如此坚持下去,学生的自改能力和修改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五、给学生创设展示发表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不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潜能,而是发挥了多少潜能。笔者所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评互改、沟通见解、分享感受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展示发表作品的欲望和热情。例如,让学生在假期将自己整个学期的佳作制成集子在班级展示。当发现有好作品时,及时指导修改,并推荐给有关刊物;若有作品发表,笔者就抓住时机对作者大力表扬,并在班级朗读这些作品,还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全班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六、结束语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作文 教学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谈起作文,都是一件头痛的事情,真可谓“谈作色变”。尽管这样,许多人总是把作文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再加上近年来的考试中作文分值在不断成上升趋势,因此,如果克服中学作文教学中不足和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

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病,现就此种现象谈点看法。希望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有点帮助。

弊病之一:视课文教学为主,作文为辅

据我所知,有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要教的课文,而且会极认真极仔细的给学生分析。比如,有时大家在一起探讨的时候,大多是交流如何上某一课,却很少谈到怎样上好某一堂作文课,由此可见,不重视作文教学的现象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已屡见不鲜。

弊病之二:作文阅卷弹性大

不管是在平时测试还是在初中升学考试,作文阅卷都没有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就较大,同一篇作文在不同的阅卷者手中,或在同一阅卷者的不同时候,分数往往都有差距,有时差距还会很大,因此,很多老师都片面认为,平时花很大时间和精力练习作文不大划算,就临近考试了教给学生一些作文方法就行了,因而大部分学生也只牢记老师教给他们的“法宝”而不加强平时积累。所以写出的作文也空洞,言之无物,毫无创新和意义可言。

弊病之三:重视写作方法教学,忽视平时材料积累和体验生活

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很少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是从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时就强调让学生掌握几种方法,比如“悬念式”“题记式”“点题法”“引用法”“写景法”“对比法”“回忆法”等等。结尾的方法又有“总结式”“呼应式”“号召式”“抒情议论法”等等。这样对学生进行这种误导,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通病,写作文,首先要把作文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在唐朝就有一位文人说过,作文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无物,这个“物”从何而来?应从生活中来,从体验生活中来。比如有一位教师他就先要求同学们到田间观察和向当地农民请教有关知识。我想这次作文一定会是成功的。试想若是就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能把这一农作物介绍清楚吗?因此,对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应该重视体验生活,加强积累,这才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弊病之四:注重作文数量,忽视作文质量

有相当部分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差不多每星期让学生交一次作文,这样作文次数太多,老师也没有对每次作文进行特别讲评。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也没有在作文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因此这样的作文方式,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无济于事的。

产生作文教学中的弊病,不光是以上几点,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实它还与教育思想,社会及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就拿现在的很多家庭来说吧!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急切。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父母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他们一般不关心。因此,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成绩,一般把他们管得很死,每天除了到学校学,还要给孩子搞家教,不准干家务,不准看电视,也不准读报刊杂志,在节假日也不准到外面玩。这样他们虽然把课本上的内容搞熟了,但在生活自理,待人接物等方面却是一个十足的文盲。所以很多同学在作文时,要么写家里的事,要么写学校的事,视野极狭隘,思维极不活跃,这不能不说这也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因素。

鉴于以上情况,怎样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灵魂和个性的文章。而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我主观认为写作的素材,技巧可以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即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时进行,下面浅谈一点方法:

一、及时迁移从阅读中习得之法

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方法,写作方法等只会在课堂上笼统授受,而当要求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时就不会迁移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法缺乏深刻理解或没有及时实践所致,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吃透学生习作。每一篇课文,都要反复领会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要彻底了解他们在作文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从课文中寻找素材

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由于学生活动面窄,即使让他们每天坚持写日记也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寻找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三、让学生多写随感

新教材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写一些随感,这样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

作文的素材多源于生活,而只有这样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山区的学生活动范围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电视,让他们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艺术人生》、《当代工人》之类的节目,让我们真切地感悟生活,写作时才能有真情流露。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7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 当今的作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把分数看成是学习成功的唯一标准。

但是,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 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努力学习就能像学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文教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万万不能梦想走捷径, 照搬照抄, 拼拼凑凑。这样的作品都缺乏真实性, 完全脱离生活, 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总结不足之处, 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慢慢改变当前的现状。

2. 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无序性。

作文本来应该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 其写作内容应当随着学生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增加与提高而逐渐变化。好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 感觉作文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是学好作文和写好作文的前提,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自己写出来的, 教师在批改的时

候要认真阅读, 要读懂学生的心, 不能以平时谁的成绩好就感觉他写的作文好, 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尽职尽责批改好每一篇作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声。因为学生写的作文大多是自己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情。

二、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作文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作文好多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 积累经验和素材, 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告诉学生写日记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真正在考试的时候从中受益。当学生明白日记的重要性后, 才会对作文感兴趣。

三、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 重构写作价值观, 倡导展示真情作。

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 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因此, 教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倡导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情或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抒发真情实感, 不说套话和假话。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真正了解作文的价值所在, 不要被成绩蒙浑了头脑。对于学生抒写自己心声的文章, 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另外, 教师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 那样会伤害学生自尊心,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 不要说假话, 说空话, 说套话。”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己, 写身边真实的事情, 不怕写的不好, 只要大胆表达出来就行。

2. 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多写的好习惯。

有的学生感觉作文很乏味, 一提到作文就头疼, 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了解到作文的价值。一篇好的作品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读起来朗朗上口。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更是不能着急, 需要慢慢培养。语文这个学科尤其是作文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好的, 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总之,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 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充分调动和刺激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 重建评改模式, 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建评改模式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指点, 并教会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在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上, 教师可以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吸取同学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以及写作的题材和素材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明确了作文要求, 掌握了评判依据, 找出了问题所在, 即找出了自己的不足, 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写作问题所在。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后, 必须对作文进行再次批阅, 决不能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当作为减轻自己负担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学生评改完后要对学生的评改给予鼓励和肯定, 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重新组合加工, 为学生指点方向、传授方法, 这样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首先应持欣赏的态度, 对学生多加鼓励, 哪怕只是点滴进步也要加以肯定, 即使学生的作文还有某些问题, 但只要达成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 都可给高分。此外, 教师所给的评语也要具体, 有鼓励性、建议性, 要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教师要重视积极的鼓励作用, 这与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让其改进同等重要。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情感更是文章的生命。写作不能离开生活, 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有真情实感,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 在日常学习中、生活中随时地进行总结, 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才能在作文时“以我手写我心”, 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面对美好的生活, 动人的场面, 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有情感的人, 能无动于衷吗?还愁写不出好文章吗?反之, 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没有情感的人, 就不可能对眼前的景物、场面产生写作的冲动。即便写了, 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另外, 对生活有了情感, 就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无情的水, 在有情人的眼里充满着情感, 会产生无穷的灵感和美感。

二、多读书, 多思考

众所周知,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 我们很难想象失去了这半壁江山, 一个高中生该怎么面对语文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作文可以算是高考的一大命门, 保住了这个命门, 才能保住高考成绩的命。

然而, 现实状况却令人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 近七成的高中生对作文存在畏惧或者厌恶情绪, 一提起写作文, 就觉得是一种负担, 大喊头疼, 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可怕的数字背后, 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即学生一是不读书, 二是不思考。我以为, 正是它们从根本上扼杀了高中生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 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困境。如果教师不认识到这一点, 不想法设法走出这个致命的瓶颈, 再多的努力都注定付之东流。究其根源, 主要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空空如也, 没有什么储备, 没有什么想法, 没有什么感情, 字字都像挤牛奶, 可谓一字一句都是痛。所以, 读书和思考正是走出作文无话可说的瓶颈的两大法宝, 找到它们并与它们为友, 才能激活心灵, 激活人生, 彻底打通写作之脉。

三、从生活入手提高写作水平

(一) 写真情实感, 从观察生活的能力入手

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但应试教育的阴魂还未散尽, 有相当一部分人如不少教师、学生, 嘴巴上谈的是素质教育, 而实际中却热衷于应试教育。这部分学生每天围着题海转, 使得他们离生活越来越远, 对周围的生活充耳不闻, 漠不关心。所以要他们写作文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于是, 他们在作文时不是模仿、抄袭各种作文选中的文章, 就是去网上下载。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真情实感, 怎么去打动读者呢?写作的根本目的到哪里去了呢?要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能力入手。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从生活获取材料, 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无数的事实证明, 观察的深浅和文章质量的高低成正比。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养成观察的习惯, 并且能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我每次接过一个新的班级时, 总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物进行观察,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既要全面, 又要精细, 能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对同类的事物能作相互比较, 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观察时, 我还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要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并在观察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 要能把观察和想象、联想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二) 正确处理好作品真实与生活真实之关系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灵魂, 作文需要真情实感。但写真实的生活, 并不是说像照相机一样记录生活。生活真实与作品真实绝不是相同的概念。我们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 并不是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而是应当对生活真实作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艺术思考和加工, 像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或者以一个人物或事情为基础, 但又不受这个基础的限制, 适当地吸收其他内容进行补充、丰富。

作品的真实“就像蜜蜂酿蜜一样, 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来一点东西, 可是它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作品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 而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学生在占有生活真实的材料后, 应对材料进行筛选, 考虑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怎样构思布局等。对生活真实加工后的作品真实应当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认识规律, 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所需要的作品。我们提倡的真情实感, 应该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真情实感。在加工处理过程中, 我们要特别强调想象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补充事实锁链中的不足和未被发现的环节, 能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高也更真实的作品。

四、注重作文的评改工作

写后批改是验收、提高学生写作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总体检验, 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认识的重要一环。所以, 评改工作必须落到实处。以往的教学习惯是:在学生写完一次作文后, 教师进行审批, 并在审批后进行综合评述, 肯定优点, 提出不足, 继而进行下一次作文。那么, 对于教师的“评”, 学生是怎样看待的呢?其中的不足, 学生是否改正了呢?教师无从知晓。如此往复, 评改工作又有何意义呢?所以, 尽管教师们下了很大工夫审批作文, 但效果却不显著。因此, 我们必须把“改”的工作也落到实处。要想让学生知道如何“改”, 教师先要做到认真“评”, 不能粗枝大叶, 要细评, 做到从“小”到“大”。所谓“小”, 即每个字是否正确, 每个词是否准确, 每句话是够通顺, 每段话是否连贯, 全文意思是否统一。所谓“大”, 即所选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 组材是否合理, 叙事是否完整, 写人是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结构是否完整, 文章是否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来说会很辛苦。但我认为, 辛苦的背后会有收获。也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 学生修改作文时才会知道如何改, 改什么。学生改后的作文, 教师要再次审阅, 了解每个学生“改”的情况, 如有缺点再次指出, 从而完成督促和反馈工作。对学生而言, 修改作文的过程, 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改前的作文与修改后的作文两相对照, 也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从而能够提高写作兴趣。“评”“改”这两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分不开的。这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作文水平获得提高。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斯坦伯格曾说过:“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 而是能力与其它方面的复合。”由此看出, 创造力并不是一项孤立的能力, 它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个性等都息息相关。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既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同人的情感、思维、能力等是密不可分的, 而作为语文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作文教学部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功能。因此, 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时期是小学生最宝贵的童年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天真烂漫, 想象蓬发, 将此能力运用到写作上, 将会为学生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权威调查显示, 我国的中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现在让我们分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小学作文写作现状。

1. 小学作文整体水平低下。

1987年, 华东师范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对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权威调查, 在对学生的读写测试卷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 作文平均得分仅为55%, 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是写作最大的困难。专家认为, 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佳, 与其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小学作文水平迫在眉睫。

2. 小学教师作文教学方式老套。

学的问题在于教的问题, 要想找到小学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源还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基本上, 小学教师上作文课都有一套定律:读几篇范文、讲一下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写去吧、写完后下课批改上课点评。有的老师还认为多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于是天天留作文作业, 却疏于对学生写作能力和方式的指导, 导致学生从不会写到厌恶写, 作文水平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每况愈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写作的兴趣。

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把写作文看成一个苦差事, 有了字数的要求, 老师家长的监督, 学生感到很有压力, 往往不知从何写起, 没有头绪, 更别说正常发挥了。

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基本都是流水账, 平庸呆板, 缺乏童真童趣, 感受不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

作文向来是老师留, 家长监督, 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完不成作业老师家长只会斥责学生, 却不关心学生会不会写、爱不爱写, 为什么完不成作文。于是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理负担, 别说兴趣了, 连笔都懒得拿, 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会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

2. 选材单一, 内容单调, 缺乏创新。

小学生在第一次作文课时, 老师通常都会读几篇范文, 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优秀作文, 大家写作文都要这样写”的话, 作文内容不外乎是好人好事、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等事迹, 桎梏了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想象的空间。

甚至于有的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的创新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认同, 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于是大家就都按照优秀作文的模式进行写作。久而久之,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桎梏在固定的模式中, 停滞不前, 缺乏想象和创新的学生怎会写出优秀作文呢。

三、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 提高观察力, 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再好的想象和创新都要依托于脑海中储存的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时期, 好奇心强, 对什么都感兴趣, 老师就要针对这一现象,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自主性。通过读书, 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 思维挥发, 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2. 看图写话, 从实际出发。

培养小学生创造和想象能力最好方法就是看图写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上作文课的时候, 老师可以通过“放插图、看图写故事”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现今的小学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写作模式和写作质量的培训, 不遵循写作的客观规律, 轻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作文这个独特的科目,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才能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洁.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 篇10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三大弊病, 其中之一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 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如今已是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 语文教学的成败问题, 自然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 它还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限制。不过, 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 如何正确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 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 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 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 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 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 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 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 、地域不同 (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 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 , 学生的情况不同 (总体素质, 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 , 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 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 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 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 是比较大的问题, 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 往往不容易做好。但是, 如果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 做些微观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 就可能站得高一些, 分析得透一些。我们现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问题做一些探究。

2 作文写作的常见问题及措施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的中学生见了写作文就心烦意乱, 不知如何下笔。如果是在考试, 那就很费时间, 甚至写不出好作文。笔者认为不会写作文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词汇不够丰富。我们在写作中, 词汇贫乏就写不出好文章。例如:在写景的作文中, 没有好的、恰当的词汇, 就描绘不出风景的美感来。所以笔者认为, 中学生应该多读书, 多积累词汇。

(2) 观察不够细致。在写人、写物、写景的作文过程中, 如果对要写的对象没有细致入微、全面的观察了解, 是不可能准确描写出所写对象的特点的?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 细致入微的观察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培养中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留心注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每一个细节。这样, 写出来的作文才更真实, 更贴切, 更生动。

(3) 写作不够勤奋。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说明勤奋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要勤奋, 写作也要勤奋。笔者认为, 要多看, 多写, 多记。“多看”指多翻阅一些好书。“多写”指多动笔写作, 练练自己的文笔。“多记”指多记下一些好词, 好句, 好段, 好文章, 记下在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有意义的小事。学习在勤, 写作在勤, “勤”能写出好文章。

这只是主要的三点, 写不出好作文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诸如阅历浅, 知识面窄, 方法不当等等, 此外, 我们谈谈写作的语言。

3 写作语言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 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 博士论文代写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 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4 在作文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维教学法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 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 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 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 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1) 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 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 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 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 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 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 善于生疑激趣, 组织争辨。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 要引而不发。引, 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 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善于抓住时机, 点拨指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应善于巧妙点拨, 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一是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 促使学生思维畅通;二是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 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 让学生去探求解决问题;三是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 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 由此及彼, 探本求源;四是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 以此增强记忆, 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试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它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就更显迫切。然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有挑战性地选择,即要拿起创新教育的武器,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

一、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呼唤生活却难以走进生活。这是因为应试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愿,割断了作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天然联系。传统的陈规桎梏着作文教学,它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最顽固最难以摆脱的。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有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一种不变的观念:作文是应试的工具。于是忽视了如何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在某些教师头脑中形成一种误解:只要把课本范文的写作方法讲解好,并进行训练,让学生模仿着写出同类型的文章就是成功了;至于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少新意,能够得到多少思维能力训练,就很少过问了。作为一名教师,倘若自身并无多少创新意识,只要求别人“按图索骥”,又怎能使学生从例文中走出来,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突出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圈子”套住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走出误区,转变旧的观念,树立具有前进型、开放型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按其兴趣,各取所好,写“放胆文”、“自由文”。由兴趣推动其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运转,使写作真正地成为乐趣。

2、不以“中心思想”为标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对于作文批改的评分标准,教师则侧重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作文是否表达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如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以此作为评分的基本标准。一篇文章,若是立足于事先决定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要体现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手足早已被束缚,思路已被规范化,标准化,已经没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立意,甚至独立的词汇。成文后,教师批改时再按立意、技巧、语言、内容加以评分,完整的生命体已被肢解,教师的这种约束性与规范化的训练,导致学生学会用公式化的语言去粉饰文章的中心。用一大堆套话、空话去烘托一个不变的崇高的“中心思想”,同时也磨就了一种虚伪的应对策略,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应是开放型的,在学生口头表达、书写练笔、自己修改、相互讨论与批改、推荐品读、教师评点指导、学生感悟总结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仿中求新,同中求异,评中见佳,改后有悟,不断拓展写作思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想象的发挥、个性的显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的。

1、指导学生选材寻求个性。选材要创造个性,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例如很多学生一写母爱,总是端饭送水、打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总是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补习功课、解难题;一写爱心,就是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材料就如同一部电视剧被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无论怎样更换频道,看到的都是几张固定的脸孔,叫人发腻。我在作文教学中,对选材问题,从来都建议学生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自己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进而观察社会,感悟时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拓宽写作思路。在作文命题上,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避免在命题上的专断。

2、指导学生立意张扬个性。应该说,立意的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让学生打开思路,驰骋想象,方显创新个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陆机在《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想象的最高境界。而有个性的立意就是通过想象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一种提炼。旅美华裔作曲家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就是取材于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却从来未留意过的水的声音。他说他就是把中国文化宝库与创新结合了起来。他的“水乐”其实是受到沈从文先生小说中的几句话的启发,大意是:水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谭盾的想象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思维在现实基础上的重新整合,从而产生新事物、新形象的过程,是作者个性的凝结和显现。

3、指导学生语言发展个性。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怎样使这种“外衣”得体、新鲜、有魅力,也同样要发展个性色彩。鲁迅匕首投枪式的语言,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人格的鲜明写照;钱钟书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也反映出他的幽默、机智的学识个性。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若能适时、适度地加以借鉴和运用,那么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帮助。语言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造,不断发展个性。我所教的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惯于与自己心爱的乐器为伴,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个性,音乐已经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美妙、最丰富的语言,每个人的音乐都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激情。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却相应贫乏。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口头作文、组织讨论、互相批改、集体讲评等方式,以此来弥补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更具体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多元化特征。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12

一、重视学生细致观察, 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始阶段, 尤其是写作, 要将之前的口头表达转换成文字写下来, 是对他们的一项新的挑战。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写作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观察身边事物进行积极指导, 如何认真细致的观察, 需要学生们认真用眼睛、耳朵和鼻子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触感去尝试。另外,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进行观察一边进行想象并加入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 否则的话也不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 让学生们写一篇以《校园的月季花》为题目的作文, 教师一定要先带领学生去仔细地观察学校不同角落的月季花, 指导学生们从月季花的香味和姿态进行描述, 帮助他们完成作文。在作文学习过程中, 小学生对于形象直观的画面会更加感兴趣, 因此当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漂亮的图片的时候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从而更加利于对学生们想象力的培养。例如, 作文课上教师为小学生们展示一幅卡通动物的照片, 学生们自然会充满兴趣, 然后老师提问学生,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动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在谈论什么?这样一来刺激小学生们的想象力, 帮助他们利用自身的想象为卡通动物赋予自己的思想, 进而锻写作能力。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 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有很大的不足, 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学习, 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不仅能够帮助学好语文知识, 更是对想象力的培养。

二、加强作文修改训练, 强化想象力

小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难免存在错误,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修改, 学生就容易形成不好的写作习惯, 对以后的写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们修改作文训练, 这不仅是对小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更是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对作文题目进行身体, 指导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在所提供的素材中挑选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按照作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符合小学生作文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完成作文之后, 教师也不要急着去对学生们的作文作批改, 应该首先指导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例如, 在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写作练习课上, 要求是写一写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 当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教师将作文批改的方法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这样可以更快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写作中凝聚了作者的想象力, 当学生进行互评的时候就会用各自的想象力去思考他人的作文, 因此对想象力的锻炼也十分有效。在加强作文修改训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作文批改方法的教学, 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写作水平。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而当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只有按照规范的标准修改才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体会文本空白, 引导想象力

在小学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将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唤醒学生脑海中沉睡的知觉表象, 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加工整合, 在学习语文课文之后可以通过对课文进行后续内容的补充练习来培养小学生们的想象力, 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转化为创造想象。因此, 文本的空白之处就应该充分发挥出作用,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书法作品, 作者的写作意图常常是需要读者用心阅读才可以体会的到。文章中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 在指导学生们进行月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文本空白的作用。教师运用好这些地方, 对学生们的想象力进行激发,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还可以积累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材料。例如, 在学习《雪孩子》的时候, 文中对雪孩子是如何救出小白兔的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表达, 反而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是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为这个情节进行描述, 在课上让学生们轮流发言, 然后课下再让学生写下来作为写作练习。再例如文章《自己去吧》中的几个句子“过了几天, 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 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子和小鹰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具体怎么样学习自身需要具备的本领的?文中均未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在此展开想象, 对文章进行补充。这样充实课文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像这样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空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习中一切有利的教学环节。

上一篇:刑事审判下一篇:混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