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07-2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精选12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1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的意义是发展儿童的心灵。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语文的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可见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所以怎样教好阅读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指引学生高效、广阔地阅读。阅读应该以课内阅读为纲,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拓展课外阅读, 使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足,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一、提高课内阅读的策略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选出来的,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因此,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是训练、提高阅读的很好的材料。我们应以此为本,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使学生深入体会和品味作品、熏陶思想和陶冶情感。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 老师引导, 顺应学生的阅读和认知心理的原则来展开教学, 把阅读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一, 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一次心灵交流、沟通并重新构建作品的过程, 学生作为阅读者当然也应该在这样的情景下来阅读, 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不断地提高阅读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所谓学生自主式阅读,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这并不是说教师放手不管, 由着学生盲目地去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 激励学生有方向地去阅读;启发学生设的“问”, 科学引导学生的“问”, 还可以把一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一起讨论, 使学生开动脑筋, 适时地给学生以点评, 让学生觉得阅读有意义、有收获, 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 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阅读是实践的过程, 也是再次创作的过程, 在不断阅读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如: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手段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曾说过“解放儿童的大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们能说……”在阅读中, 我们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 如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让学生合作表演等方式, 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其协调活动, 在头脑中形成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方式, 帮助学生思维定向, 发展其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以清朝蒲松龄《狼》的阅读教学为例, 在初读情节一环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发生在狼与屠夫之间的这个故事每段可在屠夫与狼之间加入哪个动词, 既构成一句完整的话, 又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能够训练学生根据阅读的文本内容, 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逻辑规律、思维汇合律及逐级抽象律的过程中培养其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交流能够互相补充, 激起新的火花, 促进有效的意义建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交流的同学组成小组, 共同商讨。这样使原来个人在阅读中的疑惑, 通过大家的智慧得到解决。每个人力量加在一起是无穷的, 不同的火花碰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美丽的烟火。所以让学生一起讨论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阅读手段。

二、拓展课外阅读的方式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教材中的文章虽然都是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 但是毕竟有限,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能只限于教材中固定的文章, 所以除了教材外, 教师还要激发、引导学生搜索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料, 汲取更多的营养。

对课外阅读资源的筛选要有一定的原则:第一, 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阅读资源, 把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第二, 要忠实于教材文本, 要以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把课堂内外知识衔接起来;第三,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所选的教材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 可以提高阅读的好资源。

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资源外, 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 也就是要“授之以渔”。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 自己解决字词问题, 如字典、词典要教会学生怎么用。第二,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学习阅读方法。第三, 在课堂阅读实践中, 培养阅读技巧、语感, 丰富积累。这样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轻松快乐地学习, 完成阅读。

在资源选择上, 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首先, 传统的纸质书籍一直是我们熟悉并经常使用的资源, 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 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 书店寻找。传统的纸质资源, 随时可以拿起来看, 勾画也比较方便。其次,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在资料搜集上我们当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既方便又经济。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玩电脑, 可以告诉学生一些比较好的图书资源网站, 列出要看的书目, 让学生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乐地学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2

一、结合语境,把握语感。

首先,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或前呼后应,伏言埋笔;或上勾下联,环环相扣;或以此达彼,潜义横生。但不管形式如何,它都以固有的规律,把词和组合成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词句不是孤立的。其次,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有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又说,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也往往不同,有很大的独特性。基于这两点,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语境功能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从而训练语感,是一条科学的、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融入语境,丰富语境、点拨语境、巩固语境。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思很好理解,但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把握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文章写的是作为少爷的“我”与少年闰土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分离的故事。开头段描写了“我”印象中的少年闰土在明朗的月光下,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瓜地里刺猹的英武机敏的形象,既表达出了“我”对少年闰土印象深刻鲜明,也暗含着“我”对那月光、瓜地生活的羡慕。文章接下来写到:当“我”得知闰土要来时,“我”很高兴,因为他和“我”年龄相近,特别是他会捕捉鸟雀:这里也写出了“我”在大宅子中生活孤独单调,文中着重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拣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新鲜稀奇的故事,和闰土的生活相比,“我”才产生了只看到四角的天空这样的悲叹。

“天空”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现天。

所以,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同时,我们联系上文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要挖掘语言文字深层意义只有把具体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实现,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些语言,培养语感。

二、重视朗读,激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为语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情思,进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懂课文意思,从中得到感悟。

三、再现形象,诱发语感。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四、联系生活,丰富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即读到文字时,在头脑中要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现象,从而更好地感知语言。由此可见,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祥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师提出“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火车站接亲人,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火车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生的语感自然丰富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

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

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

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

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

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

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3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流行的阅读指导方法实质上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应运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而言,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三、“阅读策略”教学

既然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方面起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

1选择性注意策略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姑且不论这种对:‘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论述是否与维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仅就“阅读过程”观而言,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信息狂轰滥炸”和“观点莫衷一是”的那种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了。在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和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正如维特罗克在“生成学习模式”中提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因此,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选择性注意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批判质疑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实施批判质疑策略,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如果没有“竞争性因果假设”(多种合情合理的假说都能解释同一事实);如果不能分清“竞争性假说”的常见类型;如果在知识上尚不能辨别“报告”(叙述那些通过调查可以得到证实的信息)、“推理”(根据真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判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估的结论),那么“批判质疑”在语文研究中究竟为何物,则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阅读认知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

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再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与学生和谐相处,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据真实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创建阅读教学五过程模式的欧文将“阅读理解”定义为: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读者背景)和课文提示(课文背景)去推断作者意指含义的过程。阅读推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阅读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根本区别之处。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推理,对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的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推理结果就会不一样。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发推理。其次,读者的原有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推理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结果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这新的语义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语义信息,也不是读者原有知识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源于前两者,又高于前两者。

4监控理解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4

一、教师方面

1.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起着核心的地位。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中学阅读教学方式,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 要用当今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加以替换和整改。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特性和需求。首先,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课本着手以生活中的点滴为基础, 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适应语文教学阅读的课堂氛围, 以丰富学生知识, 陶冶学生情操为基础。其次,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就要以兴趣为基础,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全身心地进行到学习中去。阅读, 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升华活动, 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所以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 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习惯。

2. 教师要多角度、多手段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 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和疑惑:老师启发学生, 学生却没有反应, 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死水。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状态, 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 经学家看到易, 道学家看到淫, 才子看到缠绵, 革命家看到排满, 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看出学生的个体差别。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长的家庭环境不同, 所以他们对语文阅读的感受也不一样。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地挖掘阅读主体和阅读个体的差别, 让学生将自己不同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 让大家一起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这样也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3. 要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的最主要功能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因此它对阅读教学主体的价值取向、阅读情趣、阅读态度等都有着导向作用, 正确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要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不能以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更不能以成绩的不理想去指责和批评学生。教师要看学习和阅读过程, 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不能老拿参考答案作为标准, 那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地去学习。

二、学生方面

1. 培养阅读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 带有情感的色彩, 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2. 掌握阅读方法。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 也是阅读最佳时期, 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 阅读太少是一个, 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得力于为学生推荐他们所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 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 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 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首先, 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 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 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 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由于书是借来的, 借的总是要还的, 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 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 由此会大大提高读书效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一、教学方法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其中,教授法必须以学习法为根据,否则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能让学生参与进去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方法真正的为学生而服务。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而定,其次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教师教授情况以及学生接收能力的因素的教学方法,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教师教授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于此可以看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者曾尝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为众多教师所采用。但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利弊两面,这些教学模式在为阅读教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运而生,在先行者不断的实验以及检验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教改中出现的四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

1. 育才模式:读、议、练、讲。

2. 青浦模式: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3. 尝试教学法:出示尝试题、尝试、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4. 自学辅导教学: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 从这四种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变化是由“刻板”到“灵活”的一个过渡。青浦模式较之育才模式,提出了诱导教学的理念,即由教师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内容中。尝试教学法模式较之前两者,则更突出了让学生主动尝试的环节,这一环节较好

地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动性,使其去尝试,在教师给出答案后达到顿悟的效果。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则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去求知,去思考。这一过渡把阅读教学的指挥棒从教师传递给了学生,使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在阅读教学上,是质的飞跃。

尽管阅读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改良,但仍存在着不容小觑的问题,制约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1. 阅读教学程式化现象显著,“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盛行。即“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四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已经是师生都熟知并且惯用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再者,这种教学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使语文课堂完全成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同样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而导致的课堂压抑、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就成为了连锁反应。

2.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阅读教学不得不走进看不见的怪圈,围绕考试、应对考试,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的。暂且不说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进入名牌大学是否正确,只从学生所得这方面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就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知识的习得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不纯粹,也就不会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 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不难看出,初始的完全讲解式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很不利。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记。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丢掉自己的思维,还要吃力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这种模式无异于喂养幼小的孩童,你喂一口,他吃一口,不需要思考,现成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是有诱惑力的。但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这种“喂养”过程中,我们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学习的技能。而引导式教学模式则更突出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既然要掌握学习的技能,要培养自身的素养,那么就要亲力亲为。亲力亲为,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性,那么就由教师来牵引,让学生沿着教师的足迹去思考,去分析。从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必要的引导既给了学生灵感,又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如若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顿悟出不同于教师所要给出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果实,赐予那些真正用自己思维思考的学生的礼物。

2. 阅读方法的改良

随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阅读方法也从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顺应了现今阅读教学的需要。首先,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扩展,不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材仅仅几册,根本满足不了现今学生的阅读量。如果没有课外阅读量的补充,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面。多接触不同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促成个人独特思维的形成。其次,从阅读方式方面来说,教师会指导学生根据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略读法、精读法,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根据阅读能力的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也会按层次提升。比如说,最开始的阅读也许是积累性的阅读,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以理解为主的阅读,然后再有选择的去评价阅读,甚至于鉴赏阅读。这是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标志。

3. 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阅读教学追求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目标至今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随着阅读教学的发展,这种片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如今在阅读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了知识积累的目标,而是把开发学生智力与培养能力作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这同时也是纠正过分重视教师作用的方法,还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所有的问题不外乎出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上。

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在于“导”,而非“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发生了变化,过分的“主导”使得教师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越俎代庖的现象明显,而学生则逐渐处于了从属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教学的定义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也不是纯粹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去感知、理解、体悟的过程。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强调主导,忽视主体;重视习题,轻视感悟;重视讲读课,轻视自读课等现象却很明显。

首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课堂仍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线,实行“满堂灌”的教学路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走在学生的前面,牵引着学生,生硬的一步步向前。讲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没有读的过程,没有感悟的过程,又何从谈及理解与创造。

其次,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弱化语言的审美功能。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需求,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整堂课下来,很多学生完全不知课文讲了些什么,也无法从课文中获取解析生活的只言片语,有的只是被教师肢解出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这样,阅读教学就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信仰,抹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过程。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还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何种情况下需要略读、细读,何种情况下使用鉴赏阅读法、理解阅读法、创造阅读法等。

最后,很多教师仍存在只以教案为根本的现象。教师对课文缺少深广的理解与认识,更何谈传授学生以生活的真谛。这种状况下的阅读教学封闭、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吸收程度。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自身却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阅读品位降低、不重视平时积累、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等。

究其根源,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呈现出功利性现象。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应试教育。“好分数好成绩好名次好学校好未来”这条线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盼。无可挑剔,这也是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希望他们能有好于他们的未来,优越于他们的生活。并且,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正在这漩涡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者是期盼者,或者是执行者,或者是即将期盼者。我想说,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循环,有目标,有奋斗,生活充实而美好。但很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条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你生活的主导,并且激化着你的情绪,功利性油然而生,“急功近利”也就随之而来。于是,悠然遨游于书海中享受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工具,也就少了真谛的探索。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与升学无关的无用功,其后果就是,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

其次,程式化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板块化,“字词分段及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使课堂变得呆板,也阻碍了学生求知的脚步。这种被肢解的阅读教学最终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更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阅读教学仍局限于课本本身。前文提过,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上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选文内容陈旧落后,与时代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无法理解、无法感知,更无法通过选文来改良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学生对于课文不感冒,自然不会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反而一些娱乐性的文章、泡沫小说等却赢得了

学生的青睐。这不得不说是阅读教学的败笔。它没有传达给学生“阅读教学是你今后感悟生活、理解世界的阶梯”,而是让学生自动把阅读教学与学习、考试划为一类,开始排斥这种“宿命的安排”。

3. 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被编写进去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意义深刻的典型文章,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以及自身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纵观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没有改变过,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与时俱进性被忽略了。因此,学生在品读这些文章的时候,难免会有时代断层。这也导致了学生厌读课文,认为那都是老古董,无法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转向去寻找自认为有趣的书籍来读,也就使得他们的阅读内容杂乱,这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新的屏障。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育者都曾提出很多方法,用以解决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方法也无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技能。

1. 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思考,富于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不需要“大一统”,反而值得提倡。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点点思想恰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对眼前的文章进行阅读、质疑、探索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去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

2. 提供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成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而非现成的知识点,要传授给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持这种态度,让学生获得方法,而非果实。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就能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解析文章,并进行再创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养成阅读素养的重要条件。比如,多读书、摘抄选段、积极查阅相关知识等。

3.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读”的过程。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初读时,感知整体;再读时,深入理解;多读时,既可以透彻了解文本的内涵,又可以又在文本的基础上产生读者自己独特的思维。

4. 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增加阅读量,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鉴于课内文章所存在的局限性,课外加大阅读量显然势在必行。课外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许很多人都曾发现,当你接触的世界广阔的时候,你的思想也会随之扩展。阅读也是如此,不同的书籍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路。阅读别人的智慧,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的睿智。

5. 要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的点滴。达到厚积而薄发。凡事不能在一朝一夕间成就,都需要积累和坚持。我想,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在于经验的积累。所谓熟能生巧,用在阅读上同样适用。这种积累可以是阅读方法的积累,也可以是相同文体情感体验的积累等。

四、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教与学”的困境

作为一个曾亲身体验过阅读教学的实例来说,我认为当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

在着些许问题。中学时代有一种现象,每当几个班级评比时就会发现,不同的老师教出的平均成绩也会有差别。我想,这就与教师相关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不同风格的师傅带出的徒弟也会风格迥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授思想都会影响学生的接收情况。学生时代还曾听过老师们这样的话语,“甲脑子很灵,一篇文章几乎一道题都不错,他准能答到点子上。乙就不行了,脑袋上那根弦儿就是搭不上,怎么启发都白费”。如是种种。也许人的智力是有差别,但在这里我们不针对智力问题展开讨论。那为什么同样的阅读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结果呢?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环节的问题,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没有用心去感知文章、没有设身处地去碰撞作者的思想就无法敲开作者思想世界的门,也就无法产生共鸣。

说到这里,我想提出的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教与学”的双重问题。 教之无方不行,学之无道亦不可。教师的“教”局限在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深浅以及面对应试教育的洪流如何抉择上,学生的“学”则局限在是跟还是不跟教师的脚步,又要如何跟的问题上。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那就是文本,即语文教材。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形成缺一不可的鼎利局势。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应是平等的。其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而文本,也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在这里,我想首先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既指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指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1. 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位研究者提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所谓理解,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前理解”(是指理解者解读作品前的理解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境遇和思维方式等)去体悟文本,而这种体悟也许会与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一致,也许会在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这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创造过程。在理解与创造的双重活动下,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成为了现实与历史不断融合的过程。文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读者也获得了创造体验,达到了思想上的顿悟。

2.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则再次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学生可能达到思想的顿悟,教师也可能对自身原本的认知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颠覆。这在阅读教学中是双赢的举措。

3.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了教师这一“权威”的参与,我认为更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每一次对话都能像我们见过的辩论会那样热烈,我相信,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惊喜会更加明显。

正确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不以教师为中心,不以文本为真理,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还给学生。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构想就不能按照原有的轨道行进,而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呈现出很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一切学习为了考试,一切学习为了成绩。这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阅读教学的本真。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追求成绩”的终极目标下,容不得教师悠哉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而是必须采用“大跃进”的教学方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另外,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渠道,但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却不得不违背这一点,忽视学生人

文精神的培养,反而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让人惋惜而又感到无力的一种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与尝试,或者想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大局势,或者想要在这一局势下另辟蹊径,寻求可以两全的方法。显然,扭转大局势的企图破产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中和现在的局势,使得阅读教学矗立在所有凝视着它的人面前时不会那么尴尬,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阻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所以很多教育者都选择致力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值得探究的有研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阅读教学等。

1. 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 “统领”的角色定位,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这是可取的,毕竟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又近了一步。很多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变为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的不同的思想,每一种都是鲜活的。

但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空余形式。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的多,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因地制宜”显然不是句空话。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何以谈及自主、研究。另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是一句合理的口号,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是多少呢?作为一个既经历过传统教学又体验过课改教学的学生来说,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要么变成 “不得要领”,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 “主体”的基础和资本,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2. 创造性阅读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是阅读教师恰好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字面的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

客观的说,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诸事总不会尽如人意,这一阅读形式在实践中同样会遇到阻碍。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要的是应试,要的是成绩。即使是教师给了我们创造性阅读的空间,我相信连我们自己都会嫌这种方式太“慢热”,想要获得“一口吃个热馒头”的捷径。这又不得不说到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生活节奏加速的世界,“速餐文化”显然成为一种流行。学生,作为思想、信念都还未完全稳定的一个群体,难免不受其影响。

有人把这种创新的现状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是创新了、开放了,但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气氛热烈,却是不知所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究,反而重了形式,丢了实质。还有的创造意识则完全是任意创新,完全丢掉了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曲解、挑剔成风。

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环节不可忽视。从小学起,课前老师就要求要预习,但当时根本不明白其用意,只认为是无用功。而今却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预习环节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学生独立的预习过程,避免教师的引导作用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放掉自己所谓错误的或不重要的思路而一味追随着教师的脚步。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界反对教师占据中心位置,其根源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力。而预习环节恰恰给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也为必须“有所收获”的应试教育课堂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旧事重提” 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提问策略。在课堂上,首先要学生根据自己课下的预习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提出的问题,师生在共同的探讨下敲定需要课上一起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甄选工作,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在自己为学生选定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吸取学生的意见。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的盲从,以及教师备课的片面性,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寓教于乐。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的教师的课堂很吸引人,而有的却枯燥乏味。这和教师的课堂设置以及课堂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不应是呆板无趣的,诙谐有趣的课堂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同样要投入情感,在自己充分感受阅读情趣的同时,感染给学生同样的情绪,一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4)“厚积而后薄发”的教学原则。在这里,我想用“积累拓展”这组词来阐释。积累,就是“前理解”的积淀,而拓展就是在 “前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但我想说的是,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不能凭空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还是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削弱理论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理论教学的效率,才能为语言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5)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文本,这里所涉及的阅读材料,每部作品都有它想要传达的声音及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不能被割裂的。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则恰恰重解析,把作品解剖开来赏析,却忽视了其整体性的美感。不可否认的是,分解赏析是了解全文的重要手段,但在这之前,整体的品读不可少。最后再回归到正体,还作品以本真。我认为这也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原则。

五、评价方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在“教与学”上存在着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评价方法的问题,即是否能够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试教育要求“一试定终身”,这无可厚非,但薄薄的一张考试卷呈现给我们的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剪影。假设说中学语文阅读考试部分只有句子赏析这一种题型,那么我相信,中学生们不会再去关注阅读的其它内在。而句子赏析基本上会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心,甚至全部。至此问题就出现了,能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一种阅读试题会误导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单一学习目的而展开的,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而存在的。其次,功利性地说,一种阅读试题可能导致部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则“考什么学什么”,这就会直接导致阅读教学进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外,一种阅读试题并不能公正检验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阅读试题类型的丰富也就势在必行。

纵观多年来阅读试题的变化,仅凭我所看到的来说,阅读试题确实是在丰富,特别是趋向于主观的题型越来越多,这无疑是种好现象,因为不同的题型考察的是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字词题是考察基础掌握能力,段落关系题是考察谋篇布局能力,中心思想题是考察整体感知能力,人物赏析题是考察情感体验能力,而续写猜测题则是考察思维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评价方法的改良。

在评价体制方面,很多教育者还提出创新考试形式(不仅用试卷形式呈现)、公正科学的考试评价标准等。无论是哪种建议,都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六、结语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路坦途,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如此。存在问题、寻找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主线”,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下,我们必然会找到一条属于阅读教学的路,使其在应试教育下也可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郭清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3)

【2】刘艳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01)

【3】张应平.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4】李雪华,甘永祖.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3)

【5】杨梅.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0)

【6】范铮. 把“研究”带进课堂谈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03)

【7】付永河. 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03)

【8】曾红凤. 论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J]. 娄底师专学报. (04)

【9】蒲永科. 加强情感阅读提高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5)

【10】杨生春.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01)

【11】周青,吴十日. 中学语文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2】洪云. “前理解”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策略探索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因为对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者甚多,但可用于实践且高效化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还未见可露锋芒。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怎样的教学策略能使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步入高效化,成为笔者探索研究的目标。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近三个多学期的潜心钻研和认真总结,现已形成了令学生喜欢,自己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的可行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思路,围绕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文本教学资源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全靠目标来导航。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春》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景物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领悟作者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情感。2.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如何抓住人物个性刻画人物。

二、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展开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思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初步感悟了小说的主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间出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到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心声》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李京京,在上完示范课后想对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山”和“海”指什么?为什么山铁青着脸?怎样理解“信念凝成的海”?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明确了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关键句的含义,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我们还可以赋予那些事物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奉献的人生;月光象征光明;手绢象征友谊……”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阅读的创新。

五、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六、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七、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应指定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方法,获得了那些启示,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说说今后读类似文段应该怎么读。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感悟能力。期间,无论学生总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教师在巧妙纠错的同时鼓励他敢于总结的勇气。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应在阅读目标指引下,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阅读习惯,达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7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体现为一种对于信息、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摄取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同时,阅读更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修养和情趣。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撑。

二、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阅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薄弱,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文章的阅读,大多数教学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一味地进行文章思想的分析,或者进行专项的阅读题目的训练,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单一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走入错误的思维领域,他们的思维将会僵化。不利于他们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2.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于书面化和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不容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

忽视学生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教育脚步的逐渐加快,忽视学生的特点是很多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虚”化的能力,不利于量化,所以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目前语文阅读面临的较大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足够方法上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形式,如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多方法阅读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要善于将报纸、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多方法教学———深阅读与浅阅读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通过博览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以阅读的广度求眼界的宽大,“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所谓的精读,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本身反复地研读,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都做到游刃有余; 多角度阅读———重点把握文章整体、个别句子、词语等,提高阅读质量。

2. 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 “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体验日常的生活,从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即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结合现实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心领神会,更加清晰地感知整篇文章,明确语文阅读的意义所在。

3. 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

语文阅读的终极意义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阅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深度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对于阅读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进行一步步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规范阅读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益尝试 篇8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 带有情感的色彩, 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 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 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 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 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 也是阅读最佳时期, 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 阅读太少是一个, 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 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 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 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 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 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可以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 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 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去图书馆借书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要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 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 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由于书是借来的, 借的总是要还的, 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 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 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广告与悬念小议[J].应用写作, 1997, (1) .

[2]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 (3)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9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因素分析

1. 教师层面的因素分析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情促知、以趣促学”的教学目的并没有深入各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学习情趣培养的主要实施者,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情趣培养的最终效果。部分教师将情趣的构建和认知过程分开看待, 很片面地理解学习情趣的培养。将情趣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并没有很理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导致学习情趣培养方案无法真正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2. 学生层面的因素分析

从情感需求角度看, 学习情趣培养易于被学生接受, 是因为其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然而, 低年级学生是没有区分情趣级别的自主性的, 他们利用自我思维只能片面地去理解情趣, 比如, 新奇感、情趣刺激感这些表面的情绪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走向深层次的情趣理解, 即上升到对积极情感和志趣的理解。从大方面讲, 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 才能将学习情趣培养全面化、普及化。从宏观上, 社会要积极参与进来, 全面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绪培养工作;从微观上, 教学主体要积极地配合起来, 将学习情趣的培养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使学习情趣培养工作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成为一套教学实践理论, 让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

1. 确立学习情趣培养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的认知和情感水平制订出一般性的总体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是学生认知和情感水平得到提高所必达的目标, 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 适当降低目标的高度、难度, 使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到”, 唯有如此,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使阅读教学能深入开展。

由此可见,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 直到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的情况下知晓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探讨, 满足他们特殊的情感认知需要, 以培养更高的目标。

2. 选择学习情趣培养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文”与“道”, 在此内容之上建立起来的基本规律是帮助学生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上升到由道理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认知体系, 融入文章的阅读之中, 通过对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能力, 达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再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进一步去分析体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层层递增。这种学习培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由表及里的深层认知过程。

3. 学习情趣培养过程的组织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所教之文本内容的合理安排, 这种安排要建立在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心理基础之上, 同时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创新。初中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包含文字理解、内容理解、文本评价和文本重构。学生会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能量发挥出来, 赋予文本以无限想象, 再进行分析、自我判断。学生如果在这种阅读心理进程中, 于某一阶段产生了阅读障碍, 将会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流畅性产生影响, 从而打乱学生的阅读心理, 造成阅读兴趣的流失。因此, 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要时刻保持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警惕性, 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阅读惰性,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与习惯。优化阅读教学组织, 培养语文学习情趣,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情趣培养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核心。情趣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该放在首要地位, 因此, 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环境中, 情趣无处不在。情趣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扮演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角色, 旨在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能够对初中生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沙丽.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D].扬州大学, 2009.

[2]梁卫东.语文教师的情趣及养成[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 (10)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个性化教学思想是个性化阅读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意思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中学阶段, 学生开始萌发个性思维,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十分有必要。语文阅读是感情和认识相结合的、阅读效果与学生的个人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在尊重学生个人理念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享受阅读的乐趣, 体会阅读的乐趣, 才能确保中学语文阅读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的重要性

2.1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丰富的知识, 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需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 提高学习效率。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阅读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个性化三个字上。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学科的潜力,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个性化教学是新时代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 需要个性化的人才。个性是一笔最可贵的生命财富, 个性孕育了创新, 一个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 才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于是, 我们引入个性化阅读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独特的品格、素养, 引导学生养成个人角色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信。

2.3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意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尊重个性,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突出的理念诉求。

3. 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有统一的要求,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容易让阅读失去生气,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个性是阅读的灵魂, 是阅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把学生放在了教与学的中心。

3.1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调控、导向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 可以激发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 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中获得养分。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阅读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树立个性化的阅读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3.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个性化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使其终生受益。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分析, 学生学习, 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性。个性化阅读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阅读, 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体会感情, 不仅在知识上获取收益, 也要在情感上获得熏陶, 在思想上获得启迪。

3.3 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一定教学情境下, 运用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果。然而, 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僵化, 久而久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完全主导课堂, 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机会。个性化阅读模式需要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 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4. 结语

与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相比, 个性化阅读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个性化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中学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 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还需要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的养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有了新要求, 个性化教学思想应运而生。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实践, 核心在于教师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用个性化的方法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本文着重介绍了个性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意义,建议

参考文献

[1]罗雪虹.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8) :2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11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绍兰. 语文教学“生成”的思考和实践[J].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式,阅读习惯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轻松地驾驭文字。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要背诵的篇目都很多,高中三年累积下来,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多达数百篇,如果学生对这些篇章都能够熟练掌握,那么,将是一笔精神财富。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观。

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活动中呢?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推动人们尽最大努力做某件事,而且开始做了就想做到最好。在阅读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在文章上。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文章产生兴趣。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要想有效率地做成一件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必要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的行动事半功倍,而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那么无论人们多么努力,都取得不了理想的成效,事倍功半。对于阅读来说也是这样,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整体性,二是创造性。在整体阅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具备整体阅读的意识,这样才会下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然后学生要逐步养成整体性阅读习惯。在教授一篇文章的时候,不可以直接就进行具体分析,而要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使学生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人、事、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之后再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具体的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例如,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让学生大概阅读文章以后,让学生根据文章讨论、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探究她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教师在一旁进行适当引导、点拨。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不仅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而且对文章的重难点熟练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对人们的成长发展有重大影响,阅读同样需要有良好的习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得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存在很大困难。阅读,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让真善美萦绕在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可以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让学生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指引学生向梦想起航,让学生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哲理。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少年时期为了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让自己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把书拿到闹市区去读,培养自己的专注力;鲁迅先生则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候都用在了阅读上;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在等待理发的空闲时间都要进行阅读;周恩来同志在大学时期,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畅游书海上,涉猎广泛,使得他妙语连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了,把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还喜欢收集名言警句,后来整日与书为伴,广泛地阅读书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写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可以说,好的习惯成就美好人生。在教授《肖邦故园》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古今中外那么多的音乐家中,你们最喜欢谁呢?可不可以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呢?”学生或多或少都对一些音乐家有些了解,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到最高点的时候,我开始讲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说说对肖邦的了解和看法。这节课中,学生一直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很活跃。当走入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看作者笔下的肖邦与自己所认识的肖邦有哪些不同,感受到肖邦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令人惊羡的音乐创作才能。有的学生钦佩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的学生课后查找了更多肖邦的事迹,丰富了写作素材。有的学生阅读伊瓦什凯维奇的其他作品,知道了他是波兰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作品有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回到欧洲》、《1932年的夏天》,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汉特之夏》、《假面舞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自己不曾见过的世界,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人生哲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包罗万象,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魅力,而阅读则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欣赏大好河山,与名人大家舒心畅谈,穿越千年回到盛唐,感受那时的开明的氛围;可以跨越浩瀚的大洋,到大洋彼岸,感受异域风情,可以观看外太空那不为人知的世界。在阅读中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如写作手法、文章布局等。

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养继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做努力。

上一篇:教师高效教学下一篇:设备监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