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改(共12篇)
中学语文教改 篇1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又是感染和熏陶学生内心世界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以人为本, 从实践入手, 落实课程标准,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生活充满成长气息。
一、语文教学的创新原则
在教学探究上, 我们应遵循以下创新原则。
1.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运作从依赖到独立, 从孤立到合作。
2. 学习活动构建的模式从他主到自主, 从接受到探究。
3. 学习活动的环境资源从课内到课外, 从封闭到开放。
4. 学习活动的内容从单纯基础的复制到系统认知的建构, 从历史文明的继承到现代文化的创新。
二、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种形式
1. 以文本内容为课堂教学主体, 优化教学过程, 建立大众的新颖的学习方式
(1) 把静态的课文分析变为动态的语言教学, 把语言文字教活、教生动。例如, 语文七年级上册《春》, 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这篇佳作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构成了一幅描写春天的美景画, 也是一曲春的赞歌。教师激情、完整地诵读课文, 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情绪被调动。其次,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 用生动的语言 (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 来介绍 (或背诵) 给“听众”, 让“听众”如临其境、留连忘返。这样, 学生从争相介绍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领略到了散文诗般的笔调, 又感受到了作者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样, 课堂中学生不但学得主动, 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在阅读方面、写作方面都会得到启示。
(2) 抓住教材内容集中点, 并加以有机整合、合理变通, 使课文形成集成的板块结构。如, 教七年级下册的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引导学生注意标题的关键词“从……到……”, 并了解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处生活来叙述童年时代的生活之后, 教师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标出文中的两个部分, 然后将两部分进行细致的比较阅读, 有效地理解作者行文的章法和技巧: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突出了“百草园”的快乐, 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及其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 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 删繁就简, 恰当剪裁, 以突出重点。
(4) 寻找教材内容的突破口, 设置障碍, 缩短认知距离。教师除精心巧妙地处理教材外, 还要抓住文章内容的集中点, 关注牵一发而动全篇的语言。如,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引导学生设置障碍, 通过对一个思维障碍的排除就可以获得成功。障碍是:人们常常看到父母亲的背影, 却没有什么异常的印象, 也难以产生一种真挚、至诚的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而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却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 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 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解决了课文的重要问题。
(5)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位。如,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一段人物描写, 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范进发疯的过程, 写得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用词的巧妙。一个“噫”字写出了他惊喜过望的心情, 又与他狂喜的心情合拍, 语句虽短小, 但语气强烈。这一段中用语反复, 但反复中又有变化, 前一处用“好了”, 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 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 足见用词的细心。教师要启发学生细读、品位文章中的“亮点”, 这里点拨无疑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的好方法。
(6) 依据学生兴趣特点, 投其所好, 把原本扎实但因常见而乏味的问题进行巧妙装扮, 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果。且看《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对比:其一是采用围绕课后问题进行教学, 一板一眼, 看起来扎扎实实。结果, 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深, 对课文内容只是初步了解, 而教学内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全面的整合, 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 所以兴趣平平,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二是教师初读设疑, 让学生猜猜老师特别想知道的问题:有一个成语———“世外桃源”, 谁可以解释一下?谁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渔人是怎么样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渔人沿来路离开桃花源而后人为何又不见原路?结果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在教师的巧妙诘问下, 学生们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挑选最感兴趣的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 不但解决了课文的几个重点, 同时也把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 以文本教学为指针, 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 加强教学整合, 探索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作为教师, 就应该学会发掘利用这些资源, 就应该发挥教育实践的优势, 重视学科整合, 从而变革学习方式。
(1) 将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如, 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散文。教学时, 可结合当地实际, 让学生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进搜集、整理, 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我县每年的“三月三”歌圩也是蕴涵着民风、民俗的节日。教师可以提供:民间故事、民俗习惯、家乡土特产、神话传说、认识方言、节日探源、山歌采集、摄影书画等主题, 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根据本地情况和个人实际确定主题, 再到民间采风, 最后以办民间展览或编校刊、办讲座等方式展示采风成果。这些活动使得学生既观察了自然, 培养了观察力, 了解社会风土人情, 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观察结果, 充分绽放了自我, 得到了各种体验思考与提高, 效果远胜于固守文本的学习。作为教师, 应该学会敏锐地观察生活, 大胆地摒弃原有的不受学生欢迎又可有可无的文本内容,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并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锻炼和提高自己。让语文时时散发着新的魅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2) 发挥学科整合效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应该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利益, 观照学科内容, 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联系整合学科内容, 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提升共有的教育资源与目标, 在相互促进中提升各自的教学品质, 从而使学生拥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这一学科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①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学等相整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 应用多媒体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同时更应该通过不同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语文与音乐、美术学科相整合, 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充分绽放语文学习的光彩。例如, 教学《安塞腰鼓》一文, 在导入时, 播放激烈雄壮的安塞腰鼓表演的音乐, 教师问:同学们, 听过这样的音乐吗?这是什么声音?……此处的导入设计, 意在用场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中, 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 让学生感受一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也为了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课文的情境,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 用多媒体显示安塞腰鼓表演所表现的“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等。引导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美, 让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从表演者豪迈粗犷的动作、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在表演场景的感染下, 教师再次引导诵读文章,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总之, 不管在什么时期, 语文教学都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根植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创造性,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而且不仅从自身的角度优化教学, 更是从教育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谋求最佳的整合效果, 促使学生建立富有生命力、律动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福灼, 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中学语文教改 篇2
主研单位:崇州市三郎镇中心小学校
一、课题提出缘由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而阅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的小语阅读教学,还不同度地存在着串讲串问、一牵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成了一句空话,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走进了高耗低效的怪圈。学生不但阅读能力提高甚微,而且对阅读课失去兴趣。本来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确立。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法设计而忽略了学法指导的研究,即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够。小语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崔峦在《全面认识和体现语文学科性质——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一文中曾大声疾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受到语言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因此,重视和设计好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本课题的实施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要改变应试教育下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阅读教学结构,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进行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基本的自学能力等。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阅读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阅读教学
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的学习过程。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大得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自主学习的含义是要把教学过程尽量安排成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指要切实由教师的“教”(包括不必要的讲、满堂问、过多的控制和限制等)出发,转到由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练,是辅导员,学生是主角,是主人,“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面来说,是全员,每个学生。从时间来说,是全程,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形式上说,读、思、议、写、画、演等多种多样。要在教学中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其他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能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量。
(1)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思想。
(2)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从“教”出发为从“学”出发,使课堂上教师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
(3)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4)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让学生质疑问难,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
1、学习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其次才是一种活动变化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人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有三分之二是靠自主学习获得的。
2、学习是一种愉悦的活动,造成学生学习不愉快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管得太死,导得太多,包办太多,个体的自主性太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还没有从教师的观念中得到充分的认可并付诸于实践。
3、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自主学习,不少教师还显得办法不多,尤其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怎样具体操作等,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急需解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算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这些活动设计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方法)等有没有帮助,效果大与否。
2、以班为单位,对小语阅读教学中课内课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方法和操作环节、步骤进行探讨。
3、设计卓有成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读书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阅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4、以探索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模块)或方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根本目的。
(二)构建该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一些现代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如自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改革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情商理论、其他现代课堂教育教学理论。
(三)课题的总目标: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1)创设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消除心理障碍。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骤,摒弃串讲串问,巧妙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设立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学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活动。使全体学生在目前大班额形式下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读、思、议、写等实践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技能和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阅读课外书、作摘录笔记或写读书笔记等。)和阅读能力。
5、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在训练语言的同时训练思维,培养提问的能力,培养语感,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习方法,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6、通过实验,探索出有一定指导性和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式方法(模式、模块)。
(四)子课题简介:
1、《童话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宋光明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13年
罗
丽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2、《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宋光明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13年
王亚碧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5 年
冷
静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3、《写景状物记叙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罗丽群
小学一级教师
中师
教龄13年
罗
丽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羊德友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2年
4、《写人记事记叙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杨
军
小学一级教师
中师
教龄11年
刘
林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 8 年
羊德友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五)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
2、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原则。
即以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当代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原则。
(2)主体性参与原则。
(3)以人为本、民主合作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经验总结法。
(1)实验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自觉地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地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2)收集别人已成功的经验做法,加以利用、改进再实践。
2、自然实验法。
3、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是否有变化,其中变化是向着实验者所希望的变化还是事与愿违,在任何情况下又如何调控。
4、对比实验法。
(七)对课题研究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和度量问题。
具体如何对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度量,由各子课题拟定,但都必须坚持唯物和科学的态度,以规范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进行检测评价,量化标准的制定应科学,合符学生身心发展和年段特点及教育规律、教材、新课标要求。所定检测方法、标准,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都要求能尽量恰当、真实地描述或反映出实验过程和结果。
(八)实验周期及测评办法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个阶段,时间为三年。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初步研究
一、实验时间:
2000年9月——2001年12月
二、实验内容:
1、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分析教育现状,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实验方案,成立实验课题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
3、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了解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现状。
4、初步研究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5、初步研究具体活动形式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讲多读少的弊端。
2、初步探索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经验材料。
3、初步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学习型“教师向“思考型”教师转变。
五、实验措施:
1、边实验边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充实实验研究人员,明确分工。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阅读教学中活动的设计的理论文章,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学期一至二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的形式);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六、具体安排: 1、2000年9月——2001年2月,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2、2001年3月——2001年7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初步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3、2001年9月——2001年1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4、2001年10月,出版第三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集。5、2001年10——11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6、2002年1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一、实验时间:
2002年2月——2003年2月
二、实验内容:
1、实施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方案,并定期学习修改实验方案,使原课题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修改课题的子课题使其提法更准确和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
2、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让学习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
3、对学生进行第一实验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此信息既为第一阶段的研究成绩,又是第二阶段的研究基础;
4、继续研究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童话教学以“读、演、编”为主;诗歌教学以“读、背、画”为主;记叙文教学以“读、议、练、演”为主设计活动;
5、继续研究具体活动形式的活动设计——“读“的活动设计;“议“的活动设计;“练”的活动设计;“演”的活动设计;“编”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讲多读少的弊端,为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打下基础。
2、探索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模式。
3、继续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五、实验措施:
1、按修改后的课题实验方案,调整充实实验研究人员,重新进行人员分工,调整研究力量。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和阅读教学中有关活动设计的理论文章,以及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继续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学期一至二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的形式);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六、具体安排: 1、2002年2月——2002年4月,继续实施并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学习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收集第二阶段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
2、2002年4月——2003年2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
3、2002年4月——2003年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形成经验文章。4、2002年12月,出版第四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集。5、2002年10——11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6、2003年1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补充研究阶段
一、总结第一二阶段实验情况,形成经验论文。(1、分析本班学生在实验1、2阶段阅读综合素质的变化分析并就实验中心得形成经验文章。)
二、加强理论学习,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1、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文章和本班实验情况。
2、相互交流探讨改进备课。)
三、综合测评实验结果,形成文字材料。(通过测试〈口试和笔试〉及调查卷和备课等资料分析结果。)
四、开展示范课活动,总结出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优点,研讨并力求确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1、总结设计出自己在实验中探索出的方法或模块、模式。
2、备课好、上课效果好。)
五、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总课题拟用三年时间为一轮实验,各子课题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在一至二年内结束实验,然后向总课题组汇报情况并提交所有实验过程、结果的详细材料。1、2000年9月至此2001年1月底为课题可行性论证实验阶段。2、2001年2月(即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起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九)课题研究过程的基本操作简单描述。(具体的描述由各子课题阐述)
各子课题应在总课题的指导下,结合本课题(子课题)和本班实际,首先制定子课题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实验目标的指导下,借鉴别人已取得的成功有效的方法手段,结合自己的新方法新手段,把这些方法有机地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各环节中,在设计课时计划时,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法、学法精心设计,多种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等,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验之初要注意:
1、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2、保护和鼓励学生已有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方法。
3、大力鼓励和倡导学生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特别是那些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观点,哪怕是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教师要尊重而且应鼓励表扬。
(十)课题组其他成员。
课题总负责人:杨德全
课题组长:王世伦
课题副组长:杨维富
特请指导教师:李银辉
方孟琦
周英等
课题组主研人员:杨军、宋光明、罗丽群、刘林、王亚碧、罗丽、羊德友、冷静
课题组其他研究成员:三郎小学其他语文教师
三、效果预测
1、收集实验资料和相关论文,装订成册。
2、撰写实验报告。
3、提炼成果、形成阅读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新模式。
4、形成阅读教学新的特色。
5、实验起止时间:2000.9——2003.7
三郎镇小学语文课题组
中学语文教改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审美情趣
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师缺乏理性的思考,片面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整堂课只注重让学生开展活动,而忽略了文本,忽略了语言文学所承载的教化作用,也忽略了教师作为倡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学生的活动有了,课堂气氛也热烈了,其实质却是师生互动仅为一种表面现象,语文教学始终在远离言语的地方游离徘徊,学生的语文素养未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未能得到很好体现。
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精美的课件,一会儿动画,一会儿音乐,鹰击长空就飞出一只鹰,虎哮深林就跑出一只虎……整堂课在欣赏画面的华丽和声音的热闹中度过,学生却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体味一下语言的魅力,感受一下作者寄放在作品中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但主题已不知滑到何处,其价值取向与育人的初衷严重背离,而教师为了课堂的热闹却不加以制止和引导,等等。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像这种把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置之一旁,单纯追求课堂形式的所谓互动教学则并不可取。
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中语文教师则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走进言语的深处
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语言的发展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进行语文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特点,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情感。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人说,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大家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课堂的讨论围绕文本展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感悟,深入文本的内涵,在与文本不断深入的对话中,使其语感得到深化、美化。又如教学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解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该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两个层面:一是写项脊轩的变迁和作者对亲人的回忆;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再一个问题: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说的是诗文的语言质朴真醇,自然高妙,没有刻意雕琢,也不见绚烂夺目的修饰,表现的却是最深刻最真挚感人的情理。请品读本文,感悟本文的语言特色。这个问题是关于文本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最寻常的题材,最平淡的字句,最熟稔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深刻而真挚的情理。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与探讨的过程中,感受文本所展示的人情人性之美,同时也感受繁华落尽见真醇的言语魅力。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互动发展新机制
当前的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呈现出立体化构架。教师的教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绝对意义的教授者已不复存在,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互相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如教学《项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说说她除了选择用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付项链的债务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么?学生可以通过挖掘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来推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并以此为根据来阐述玛蒂尔德选择用其他方式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师生互动,课堂充实。
师生互动的教学机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路,把教法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切实有效的教学境界。
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很多。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的光芒,对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教师理当积极挖掘,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总之,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告别旧理念,不断进取,以更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挑战新形势。
谈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 篇4
一项教改实验, 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 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此, 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 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 在学习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 自能阅读, 学生不用教, 自能写作, 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 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 或者是做了一些事, 但效益太低,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 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 学习缺少自主性, 方法有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 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 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 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 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写作, 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 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 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 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 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 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 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科学性, 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 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 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 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 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
起来。“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来, 那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 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讨论的精神”, 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 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 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都主动积极地在“读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
2.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篇5
所谓《GX》,即录求最高课堂效益,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用最少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有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变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前进,循环上升
《GX》认为,不巩固不能前进,但不前进也可能巩固。在“前进”与“巩固”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前进”是目的,“巩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根据学生实际,只要前进就应巩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主动,就更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幢的含义,为了“稳妥”,加大保险系数,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夹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段”的教学观,在实际操作中则所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重复练,使教学在同一处,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时间较长,势必效益低下,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GX》认为,只要理解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接“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高效的教学,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熟练操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2、谈化形式,注重实质
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先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操作步骤,再例子,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着眼点在知识本身,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朋友。而《GX》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么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术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
浅谈中学英语教改随想 篇6
一、在一定区域或某一国度形成的某种教学实践经验放置到另一地方未必就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这时就涉及到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的问题,一个人经过长期的时间与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艺术,这里面包含的不仅是那种外显的教授形式,而且含有一个人文化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学识程度等综合因素。教学经验(又是被误认为是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具有稳定性的处理外部情形的定势心得及体会。艺术是理念化的经验,从这方面讲,二者都是个人化的、局部性的。不少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各种原因进行总结和梳理,没有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结果只能“自生自灭”。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颇受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青睐,然而取得预期效果的却不尽人意。这不是用者本人的期望过高,而是他们没有掌握这套方法的真谛,没有根据具体学情进行操作。这一牺牲学生为代价获取的教学是值得深思的。
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部分地区早已着手进行新教材改革尝试。几年后,全国各地普及新教材,这无疑给死沉的英语教学奏响迈向新局面的前奏曲。勿庸置疑,统用了十几年的旧教材开始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是也禁锢了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教学使他们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拘于传统的教学思路、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要使他们一时转变这种观念,适应新教材新教程是有一定难度的。沉溺于传统,使传统为瑰宝,是多数中年教师的共性,这种做法不可取。
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已是现代教育的共识。有一个问题值得商讨,那就是初中英语教学应如何把握好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抹煞,学生仅仅成为工具和手段。长此以往学生的智力和自身得不到生动活泼地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初、高中教材的优化组合,教材的衔接问题,而现在初中英语教师的多源化则成了制约英语教学正常发展的首要因素。高等师范院校为基层学校输送了一批合格教师,然而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仍有大批代课教师。有的是高中生,有的甚至初中刚毕业就担起初中英语教学重任。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我国,教育的目的只是表达了甚至部分表达了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未能充分地表达出教育的个人发展的功能,更多地只是某些教育机构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完全具有“普通价值”。这种不完整性在教育为终身教育的今天,就显得日益突出起来。我们应把培养普通需要的素质作为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也证实了这一点。素质教育真正彻底实施有赖于高考制度的改革,然而高考改革的难度委实很大。在此情况下,出现“哑巴英语”和“高分低能”现象不足为怪。
五、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有效指导。然而脱离实际的理论往往误导甚至抑制教学活动的正常发展。一些理论的形成,特别是语言教学理论是有时效性和区域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规律、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完善。这对语言教学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多源于国外,“许多外语节的语言教学研究者靠外语“起家”,长于吸收国外新思想、新知识,没有回头看看本国情况,只是把外国学来的东西加以试用、验证、修正、补充。”(王福祥、刘润青《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995《外国教学与研究》第3期)这正是长期以来,我国语言教学理论总是游离于语言教学实践之外的根本原因。
六、人教社新版英语教材以其鲜明的交际性,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地道的语言,在全国引起反响,使中学英语教学出现了新变化。然而在使用本教材中,出现了一下常见的两种误区。
1.面面俱到。各种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新教材课文是多种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体,内涵的知识纷繁复杂,往往难以取舍;第二,教师的心理倾向,总以为教师多讲,学生才能多得,因此不忍割爱,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设计教学,目标散乱。这种单位时间内(一堂课)“多中心”、“无重点”的教学,或者面面俱到、浮光掠影,或者条分缕析、浅薄表出。对学生而言,接受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弱刺激,感受知识不深不透,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效益颇低。
2.学生机械被动地参与对话活动。此类教学尽管参与人数多,课堂活跃,但由于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有明显的表现色彩,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这种只求形式不求内容的做法不足为取。当然为了活跃气氛,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对话短剧等,这种表演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在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促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乃卿.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
[2]胡鑫.例谈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
中学语文教改 篇7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 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主宰课堂, 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 “以听代思”的学习。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不仅要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 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 在学习和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把以往的教学观念“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而现代社会更注重人的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 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要明确学生作为“这一个”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孤立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 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 也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 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 最后才是教授能力、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的时候, 才能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形成民主、融洽的教育氛围。正像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 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 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把学生看作“人”, 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 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不是机械、被动地学习, 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 从哲学上讲, 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的可能方式。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个体思维发展是一系列不同水平的活动内化的结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是科学组织各种活动, 师生互换角色, 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笔者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将课堂交给学生, 赋予登台讲课的学生提问、指定人诵读课文、回答问题的权力, 同时也允许同学们向讲课的“小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并要求解答。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既体验教师劳动的甘苦, 又把自己对课文的体味、探索与真切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学生, 让他们享受到不这样做一做难以体会到的新奇与愉悦。开始笔者担心学生会不配合, 想好了补救措施。可当笔者走进课堂时, 看到了另一番情景:有几个学生打扮成古装的模样对着台词!原来他们选定了人来讲课, 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讲述课文内容。从实践效果看, 为了帮助“老师”上好课, 大多数学生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法, 认真备课、讲课, 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很好。
要相信学生。“我讲他还不懂, 让他自己讲能行吗?”这是教师 (包括家长) 中普遍存在的顾虑。须知多数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已加大了体验、探索为主的主动性学习;而讲课者无疑是在实践主动性学习, 同时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代替的, 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点拨、解疑, 对学生所讲的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强调与订正、评价。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相互联系, 彼此制约。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探索比掌握现成的理论更加重要, 而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没有“问题意识”, 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也谈不上创新。学生在学习后能提出问题, 表明他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或产生怀疑, 所以, 产生问题的过程, 就是主体性作用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 钱梦龙就进行过“提问—讨论—反思”的尝试, 提倡“问题来自学生”, 也就是课堂上所要研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课前或课内提出来的。在教《游褒禅山记》时, 笔者放手让学生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等方面提问、质疑, 写在纸上;然后收上来进行归类、合并、筛选, 挑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动全身的, 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围绕“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所得”的作用进行分析,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教学主张。通过讨论, 学生明确了“文中作者所发的感慨也和古人一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也明白了为什么王安石4月游山而7月所记的原因。还由学生自己讲解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深化了主题。
学贵有疑, 大疑大进, 小疑小进, 不疑不进。现代教学不仅强调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而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中, 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 只有不断地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发现中走近真理, 也在发现中收获理性思辨的成功和快乐, 是尤为重要的一步。
三、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
语文是一种技能, 这种技能的特点之一便是实践性。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 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 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彼德·杜拉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说:“知识是拿来用的, 不是用来饱肚子的。一个实践比一千个光说不练的理论更有用。”
因此, 确立课堂教学的实践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让教学是“作为师生特别的生活实践而存在的”, 这需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教育氛围。比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演一演”, 通过《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 了解水生嫂的性格特点;昭君出塞时的情景, 体会“和亲政策”和“悲壮美”的内涵。“说一说”, 《读〈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鸿门宴》上“项庄剑舞, 意在沛公”的典故千古流传, 让学生说一说,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还有的学生联想到“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 以及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著名诗句, 不仅有助于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而且拓宽了视野, 增加了课堂教学含量。“画一画”, 古代的服饰、北大的荷塘、“呐喊”的鲁迅、激动人心的都江堰, 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形象性, 加深对主题、人物性格的理解……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主动参与, 各显其能, 互相合作, 将体验和探究式的主动学习精神发挥至极致。
除了在课堂上体现“实践性”, 语文教学还应和生活相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温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如果有意识地联系生活, 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 激活他们的认知冲突和学习要求, 那么, 平面的文字就会立体化起来。那些被他们心灵过滤、感知了的知识就会成为他们生长中的精神食粮。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事先布置学生品尝荔枝、观察荔枝, 再了解荔枝这两年的行情。课堂上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在自由发言中, 学生还说到今年荔枝比去年贵是因为产量比去年少。而产量少的原因又在于蜂农不愿意养蜂, 蜜蜂少, 传粉少。这样, 学生又把课文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问题联系起来, 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中学语文教改 篇8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改中的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活动主体。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加强学生的荣辱共享的意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研究表明,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呈现刚起步的状态, 在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玉溪市通海县第三中学为例, 阐述小组合作学习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1. 合理进行小组分配
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分配时, 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每个小组可以由4~6个学生组成, 要求每组都应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以及协调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 做到合理组合。在小组内部,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学习, 可以学习优秀同学的优点, 吸取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 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能够帮助他人。
2. 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共同进步。小组目标确定的关键在于小组间的凝聚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 重点是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他们的目标, 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 在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时, 教师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 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 设计小组的学习内容
在小组学习内容的设计上, 教师应紧紧抓住教材的中心思想, 明确学生的心理, 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设定每组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该项内容的设计特别适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 教师可以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古文, 对该主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 由每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自己的观点,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
4. 鼓励小组合作的创新
在小组合作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从多个角度看待创新问题, 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因此该项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丰富, 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一项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根据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发挥想象力, 对作文的题目和内容进行探讨, 并实施在作文的写作中, 教师应先给学生们充分的准备时间, 进而开展小组内部的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要理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
5. 调控小组合作进程
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讨论的进程,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正确的引导教育。首先, 控制好时间的分配, 要让每个小组有讨论、分析、阐述的时间;其次, 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 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来, 促进彼此的交流;最后, 要处理好合作中出现的矛盾, 要学会赞美和鼓励, 友善地解决分歧问题, 对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要嘲笑和讥讽,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内部成员友善, 正确对待矛盾问题, 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
三结束语
本文以我校的教育改革为例, 提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 应了解学生,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 要明确学习目标, 有序地设定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从宏观角度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把控。
摘要:如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视角, 探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建微.初中语文“合作式”课堂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 2011
中学语文教改 篇9
其实,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品位, 这关系着学生长远的发展与终身的发展, 也牵扯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没有阅读, 就没有语文。不读书, 我们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很难真正地“牛”起来。但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却不尽如人意。
下面就这种情况作具体分析, 并提出几条相应的对策。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 认为“找不到合适的课外书”
笔者在所教班级学生中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对于“不看课外读物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 只有18%的学生认为是“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读书”, 大多数学生将原因归结为“家长认为影响学习, 不许看”。而有59%的学生认为, 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理由是“找不到合适的书”。这项调查还包括“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等问题, 有48%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课外阅读受同学影响最大, 其次是新闻宣传和家长的影响。学生真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课外书吗?当然不是。一方面是他们懒得去找, 觉得看课外书还不如去看电视、上网;另一方面是, 在书的海洋里, 他们不懂得找什么书, 迷茫了。因此, 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指导他们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2. 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调查发现:不少中学生虽喜欢看课外书, 但在内容选择上缺乏科学性, 在形形色色的书中, 他们不懂得选择, 错误地认为凡是“开卷”就是“有益”, 他们看的课外书一般是自己喜欢的、有趣味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课外书, 这样就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书籍迷惑甚至毒害, 而对那些能从中获得知识思想和审美的书籍一点都不喜欢, 毫无目的地随便翻翻甚至连看都不看。可以说, 很多中学生看书的目的是为了消遣, 为了追求刺激。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特别喜欢看“鬼书”“恐怖的科幻书”“网络小说”等, 觉得这类书刺激、迷人;其次是看情书, 这在女同学中最突出, 她们喜欢书中缠绵的情话, 或者扑朔迷离的杀人情节。而至于阅读的内容、目的、意义等等就一无所知了。可见, 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
3. 课外阅读量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6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但调查中发现, 相当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远远不够, 如今中学生只知安妮宝贝, 而对于“名著”“名家”却是一问三不知。此种情况, 一方面是学生懒得读;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干涉,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课内的知识读好, 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 读课外书会影响考试成绩。
4. 课外阅读不得法
有一些中学生, 他们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很想去读好课外书, 但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阅读, 反正拿起书就读。他们总觉得书是读得很认真, 时间也花了不少, 但就是收获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弄不明白。
其实, 读法不对头, 对不同的书籍均衡“用力”, 不但费神而且费时, 是很难达到阅读目的的。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1. 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推荐课外读物是课外阅读指导中非常重要、极为严肃的一步, 比如读什么, 怎样读,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完成哪些基本阅读, 根据教材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拓展阅读等等, 才能保证课外阅读内容的质量, 使学生的阅读有良好的效果, 避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无目的、无计划, “乱读书”“不会读书”。推荐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推荐文质兼美的读物
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 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荐给他们的读物应是思想教育意义强、内容比较精、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应该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 从正面受到教育启发, 获得有用的科学知识, 直接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因为一本好的读物, 会影响一个人很长时期, 甚至整个人生。如可以向学生推荐, 《格林童话》《克雷洛夫寓言》、冰心《繁星·春水》, 笛福《鲁宾孙漂流记》、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中外的名人传, 现代作家铁凝、毕淑敏、张洁、王安忆等作品及短小精悍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等, 这些都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课外读物。
(2) 推荐读物深浅要适度, 范围要宽
推荐读物要适合学生的文化程度、年龄特征和思想水平。这好比牛肉、羊肉、海鲜营养好, 这些东西对人体成长有益, 迟早都会吃的, 但什么时候吃什么,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向学生推荐读物的范围可宽一些: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等等都要兼顾。推荐读物既要尽量照顾学生的爱好与兴趣, 又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阅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比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看小说, 那不妨建议他们读一读罗贯中有“三绝”之称的《三国演义》, 去感受小说塑造的具有个性, 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
(3) 推荐读物要和课内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互相配合
紧密配合课内的讲读和作文推荐有关的读物, 是语文教师多年的共同做法,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使课内所获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 起到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课内、课外阅读、写作指导统一起来,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课内教《药》可让学生课外读《呐喊》《彷徨》;课内教《热爱生命》, 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内教《荷塘月色》, 课外读《朱自清散文全集》;课内教《我一无所求》, 课外读《飞鸟集》《园丁集》等。
配合作文教学推荐课外读物, 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 根据教材的单元要求, 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角度向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品味和效仿的文章, 既可以是名人名篇, 也可以是时文佳作, 还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2. 制订可操作的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虽然明确, 但实际做起来,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 学习时间紧张等原因, 课外阅读往往被挤占, 但不管怎样, 一定要读书, 这叫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不能以课业负担重为理由而不读书。中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 挤时间读书, 多读几本好书。要想让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真正纳入阅读教学的轨道, 就要在学期或学年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古人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有无具体的计划, 是大不一样的。应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计划的作用。
要订好指导计划, 作为语文教师, 应尽可能与学校联系, 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 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开展“一周读一本书” (或杂志, 班上可来个图书漂流活动, 交换阅读, 每人拿一本, 全班就六十本, 这个办法很好) 。比如, 近几年来, 我以学月计算, 每学月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三至四本, 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三至四篇, 即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选择其中有代表性体会深刻的向学生宣读并张贴在学习栏, 让学生体验点滴成就感。
3.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往往存在“不得法”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应用这些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短篇小说, 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 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 而忽略了略读, 工夫便只做得一半。”意思是, 从根本上说, 讲读课上教给的种种方法, 正是为了应用于课外阅读。如果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对有些重要的课外读物, 他们自己也能像课堂上那样弄清时代背景, 弄懂词语含义, 分析段落结构, 理解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 写出心得体会, 那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最高要求, 最理想的境界。因此, 教师可指导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法:
(1) 合理选择精读与略读
读法随文体而变化, 是阅读技能成熟的标志。名家精品, 精彩篇章, 重要文献, 用咬文嚼字, 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 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泛读是为了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 把握阅读角度
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角度, 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学术动态, 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 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 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 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 激起情思的共鸣, 使精神得以愉悦, 人格得以升华。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 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 哺育着学生健康成长。
(3) 注重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 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读带写。把自己喜欢的名言, 格言, 俗语, 片段, 诗歌, 或摘抄, 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 或读书心得体会。又如, 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事迹, 并用一定的文字整理成文章。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 用练笔促进阅读, 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 而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
鲁迅说:“专读书也有弊病, 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强调了阅读要和实践结合,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开展主题班会, 介绍优秀读物
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 各自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不同, 读物来源不同, 读物设计的范围和方面也不同, 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 给学生提供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认为有阅读价值的优秀读物介绍给身边的同学, 以激发更多同学的阅读兴趣,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 即使什么也没有做, 他就成功了一半。能指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可以断言,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 会读书, 多读书的读书人, 那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遥远目标了。
(2) 配合读书活动月,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每年十月份是我校的读书活动月, 教师可借此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比如交流读书的方法, 使一些新的好的读书方法得以推广;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 每组推出一名代表, 就本组阅读、讨论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在班上发言, 使没有读过或没有深入读过的同学也受到启发教育。读书笔记以展览的形式交流, 教师可选出一些较好的读书笔记, 使大家得到借鉴, 从而从中受到启发。
(3) 社会调查汇报会或办小报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而社会调查汇报会、办小报刊是实践这种要求的最好两种方式, 其特点综合性较强, 涉及到了课外阅读的方方面面, 比如, 版面的设计, 内容的筛选、图片的拍摄、解说词、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等都可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能力锻炼。
总之, 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内学过的读写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又能拓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 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就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当然, 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依赖教师的培养。
近几年来, 实践证明,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经过半年至一年的课外阅读训练, 逐步养成自觉阅读习惯。他们阅读速度大大加快, 阅读量大大增加, 并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到需要的信息和精神养料, 语文素养也得到很大提高, 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钱威, 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李震.《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C].语文出版社, 1998年
[3].《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S].2001年
中学语文教改 篇10
一、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素质教育方针得不到贯彻实施
自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以后, 便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响应, 对此国家也不断出台各项教育改革政策。但是由于整体体制不完善, 教改范围空泛且没有针对性, 导致教改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出现教学过于形式化的局面。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提出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意义及改革措施[3], 但是在各项措施中, 对中学音乐课教育的问题并没有给予一个具体的改革方案。众所周知, 中学阶段的孩子处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可塑性都很强的阶段, 他所受到教育环境对其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而学校家长们都深知这一点, 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一阶段很好的塑造孩子, 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但是在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现状下, 面对大学录取的高分数线, 实现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说却很遥远。他们只能更多的去抓孩子的文化素质而不是美育教育, 因为文凭成为得到好工作的“敲门砖”, 只有文化好了才能得到更高的文凭, 才能更利于未来发展。因此只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才能够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行下去。
二、农村师资力量不足, 城乡差距过大, 发展不平衡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音乐课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受重视更多的往往是城市的音乐教育, 而在地域辽阔的农村, 大多数地区音乐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存在课时安排较少, 音乐老师地位“低“的问题, 而在部分中学中还经常存在学校以课时紧张为理由, 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语文课或者数学课等文化课程, 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掌握音乐知识的机会。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农村中学中, 同时存在音乐师资力量差, 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国家就好像是一个人, 城市好比是“头”, 农村好比是“脚”, 人喝醉了就会头重脚轻, 站都站不稳, 更何况走路,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影响国家的进步。要想国家综合国力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就必须实现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只有发展平衡了, 国家才能在世界之林中“走”的更稳, “走”的更快。
三、教学过于形式化, 导致事倍功半
素质教育下新的教育理念是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鼓舞, 这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 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把握好其中的“度”的话, 就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比如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有的中学音乐老师为了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培养其兴趣, 在课堂中鼓励他们表现自己, 自由发挥, 可结果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 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度”, 气氛是活跃了, 可是课堂秩序却被破坏, 而在这种气氛中, 教学主题往往被忽视了, 违背了原有意愿, 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在教学中, 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如果连这种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话, 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 又怎么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素质呢。调查中笔者还发现, 有的中学音乐老师并没有很好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意思, 不能够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配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使课堂偏离了课本, 偏离主题, 导致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笔者认为, 教学过程就像扬帆航行, 学生是船, 而教师好比航行中的指向标, 在航行的时候如果失去了指向标的指引作用, 船只就会偏离航线, 越走越远, 随时会遇到“暗礁”等, 遇到多种危险。
四、忽视审美体验的培养
中学生由于年龄还是相对较小, 知识面有限, 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 所以在音乐方面很难有好的领悟, 因此对音乐就容易产生陌生感, 而这种陌生感, 往往导致学生对音乐产生距离感,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和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很大一部分中学音乐老师由于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当中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一味的进行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状态, 只能无感情的接受, 而不是从欣赏中获得, 这就导致教学结果大打折扣, 同时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滕守尧先生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说过:“教师借助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 一旦与学生相遇, 二者便成知心朋友, 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气氛, 以区别于说教与灌输”。因此对中学生来说, 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素质教育。
上述情况, 笔者看在在眼里, 急在心里。实施素质教育是强国之本, 要想强国, 就必须行动起来, 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 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在此, 笔者针对当今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中学音乐课”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以供参考。
(一) 优化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体制
1.变封闭为开放
我国的教学形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 而中学音乐课也是按照这种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中进行。笔者认为, 中学生正处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时期, 对周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而我国中学音乐课的教学渠道通常以教材为主, 采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而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 但讨厌上音乐课, 他们会觉的音乐课乏味无趣, 没有意思, 老师也调动不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学习兴趣。想要扭转这种局面, 让中学生真正的喜欢音乐课, 我们就要努力拓宽教学渠道, 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把他们放出去, 带入大自然, 让他们在发现中学习, 领略音乐的快乐自主学习, 从而被音乐所吸引。例如, 在学习《茉莉花》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带出课堂, 走进茉莉花的世界, 亲近自然, 让大家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的同时学习这首歌曲, 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感受歌曲, 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2.在游戏中学习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 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取材, 让孩子可以在玩中学。少年儿童的生活重点是玩, 玩满足了他们天生好动的性格。而我国大部分少年儿童歌曲中, 游戏歌曲占了大部分, 而且其题材都来源于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因此, 如果能将游戏很好的和课堂教学结合到一起, 对教育来说它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热情, 可以让他们根据音乐内容创编音乐游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规则, 学生要听从服从, 不然就会妨碍游戏进行, 破坏课堂秩序。
(二) 增加农村音乐课师资配置,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加大农村音乐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现今在农村中学中, 大多数学校的器材都是不足的, 有的地方连起码的电子琴都没有, 而且在有限的器材中, 部分已经破旧或者损坏的器材也得不到及时的修理, 教学条件落后, 甚至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笔者认为, 在音乐教学中, 器材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在农村中学音乐课不受重视, 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设备落后不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容易导致信息传播落后, 不能与时代接轨, 导致农村中学生容易被时代淘汰。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中学音乐教育,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增加设备投入和维护的力度, 安排专用的音乐教室, 保证教学的硬件条件,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到素质的提高, 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工作在农村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2.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热情
在很多农村, 学生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走出贫困生活的道路, 考上大学成了他们的希望, 而面对大学录取的高分数线, 文化成绩更为重要, 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热情, 使他们产生了应付的心理, 甚至在别的老师的要求下可以把自己的课时让出去, 他们会觉得上不上无所谓。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大一部分受教师的情绪所影响,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果教师让学生感觉到音乐课不重要, 他们就更不会很好的进行学习, 而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只重视了文化, 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想很好的实现教学, 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适当的对音乐教师进行鼓励, 改变他们的思想, 适当的进行奖罚政策, 做到有奖有罚, 督促他们, 从而增加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三) 科学化进行教学
1.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注重个性发展
受传统思想影响, 我们的音乐课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特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要求教育者们不断探索新思路, 找出新方法。首先我们要正确的理解课堂纪律这一含义, 以往的课堂纪律就是要学生安分守己, 学生稍有活动就严加管教, 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才能做什么, 学生要一板一眼的听从老师指挥,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压抑的气氛中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也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 首先, 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解放学生, 科学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 轻松, 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实现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的理念。“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齐”, 更何况人,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 科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主动学习。
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
当前有很多中学生盲目“追星”赶时髦。乱唱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流行歌曲, 以此为荣,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 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从根本上阻止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花园里的园丁, 要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审美素质,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审美意识, 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一个学音乐老师必须认识到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 而是表现在启迪和感知等方面, 重要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义务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前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与道德情操。我们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调动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美的形式, 创造学习音乐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的道具, 比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器材把教室装扮成闪烁的夜空,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一般的感觉, 让他们感受到夜空的美丽, 通过视觉的感受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进行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 而中学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体现素质教育, 不只是要落实课程的实施,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体现。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中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摘要:素质教育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1]。实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总体素质。我们不难发现, 现今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已经出现很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改革刻不容缓, 本文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中学音乐课教学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音乐课,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孙莉.《新课程标准下“冷”与“热”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3年4月, 2003年第04期:6-7页.
[2]陈岳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10月, 2003年第10期:9-11页.
[3]张晓英.《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第10期:20-21页.
[4]苏菲亚.《音乐课自信心团队精神---音乐新课程理念二则》[J].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第11期:20页.
[5]张丽华.《如何面对音乐课程改革》[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3年第5期.
中学语文教改 篇11
阳山中学在实施“八字教改”的十年中,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层面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八字教改”也声名远播,不但承办了惠山区、无锡市及江苏省级的多次现场会,还获得了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学校文化创新校、江苏省课改先进学校、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江苏省诗教先进学校等荣誉。《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八字教改”的基本内涵
1.尊重差异。尊重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备课中体现分层,突出层次性及学生主体,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二是授课中体现分层,授课着眼于基础,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以优辅差,以中促差,以差推中,整体提高,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三是练习中体现分层,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挑战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优秀组学生达成的习题为限。四是检测中体现分层,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方面。五是评价中实行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包括三个方面: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师师互助。生生互助即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指导、交流、探讨,共同发展。师生互助即教师以助学案为载体,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配合教学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教师、家长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学生则通过参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师师互助即在新课程理念和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教师建立合作小组,共同向前,彼此支持,对共同关心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沟通、对话,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提高。
3.自主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新信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完善、再创造、再加工、再储存、再提高,在同化、顺化和平衡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个体的内部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会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表现、发现、掌握、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4.多元评价。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包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兴趣特长发展等诸多方面。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用传统意义上的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采用学生作业、成长档案袋、小组评价、师生交流等多种评价方式。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八字教改”的技术路径
1.合理使用“助学案”。系统完备的“助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它汇聚了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智慧,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助学案”的本质是以学定教,即发挥学案“导读、导议、导思、导练”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日常教学中常由于认识不到位、编写不规范、使用不常态、监管不严格导致“助学案”不能很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必须对合理使用“助学案”明确如下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助学案”在改进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媒介作用,要突出研究助学案的课前编写形成、课内交流使用、课后反思完善(师:得失、修订、后记;生:补充、总结、归类、整理)。二是“助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集体教研到位、方法灵活、问题引导、互动参与、强化学法指导等原则。集体教研到位,即要求人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方法灵活,即助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纸质、多媒体、黑板、教材教辅再加工等;问题引导,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发挥“助学案”对学习过程引导、对教材教辅内容加工整合、对课内课外拓展延伸的作用,切忌课本内容搬家、习题集;互动参与,即助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助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强化学法指导,即通过助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的是个人的潜能开发,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对有效开展小组学习建议如下:①合理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轮流担当,组内每位学生的职责可采用流动式,目的在于让不同学生有相同的角色体验,发挥其更大潜能。②引入竞争,促其互动互助。组内成员间,同质成员要结成两两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促进者;异质成员间要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教师要发挥课堂艺术,运用评价杠杆,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③营造促进学生合作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为促进小组更有效的合作,教室的布置要体现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集体活动。如设置评比栏目、在教室的墙壁黑板上写一些有关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或各小组自创的口号格言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定期在各小组间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达到活跃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④让学生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使每一位学生都适应某个角色,使小组合作逐步走向成熟。规则一:学会聆听。一是会听,抓住要点听仔细,抓住重点想深入,抓住疑点问明白,抓住特点记清楚;二是善听,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规则二: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教师要调动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尤其要帮助鼓励学困生,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他们补基础,补信心,补方法,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还可以适当制定一些有利于学困生参与的评价措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规则三:做友善的合作伙伴。与人为伴、与人为善是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合作学习所必需的良好品质。规则四:自主学习,适时讨论。一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二是帮助而不包办;三是缩小范围:合作问题的交流,能在2人同桌解决的,不要在4人小组内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完成;不是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尽量不在全班展示。
nlc202309081411
3.努力建设交流展示文化。交流和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外显文化,是较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和展示是问题直观暴露、引发质疑对抗,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共赢的最佳渠道。当前,课堂中的假展示、伪展示(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照本宣科地念一段文字、概念),展示僵化、浅层次,“放大”展示(人人展示、事事展示)、片面展示(展示主体集中)、无序展示等都是低效、无效的表现。为此,一要重视发挥展示的价值功能,每堂课要有3~5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展示活动。二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好三种形式的展示:①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②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③行为展示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运用说、唱、演、跳等手段,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展示技巧,如利用图表比数字更直观、更形象具体,利用表格展示更易于让人对相关的数据产生对比等。学生展示要做到两点:一是脱稿。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答案。二是限时。三是展示要体现层次、突出重点。利用好“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处理好“小展示”与“大展示”的关系才能保证班级展示的效率。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必须明确展示即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助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助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学时的重点难点,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突出展示的问题性。要杜绝“无主题”展示。课上展示深度、广度不够时,教师就要有所“引”,当课上展示出“生成资源”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四是要体现互动。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展示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五是悉心营造展示的氛围。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尊重、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突破学生羞于展示的心理障碍,比如让学生当众唱歌、大喊口号、朗诵诗歌、用更大的声音重复回答等。
三、“八字教改”的主要成果
阳山中学“八字教改”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因此,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加扎实和巩固。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元评价评选各类“单项之星”,学生有特长,就会得到肯定,就会得到各种形式的表彰,增强了特长发展和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第一,学校总结八字教改经验,出版了《创新,校长的使命》《杏坛新韵》《教改新语》《诗教韵花》等专著。“助学案”“小组合作”“多元评价”成为学校“八字教改”的亮点与特色。
第二,“八字教改”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的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无锡商报》等报纸,《考试》《创新时代》《初中教学研究》等杂志,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无锡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八字教改”进行报道,扩大了办学影响力。
第三,八字教改使课堂教学呈现“乐、实、活、新”的教学新景观,教学质量在区内同类学校实现领先。2014-2015年,学校中考成绩在全市范围内遥遥领先。
教学创新任重道远,在教育创新的征程中,“八字教改”的探索将永远“在路上”。目前,学校正在以学生的“三权回归”(把课堂学习的思考权、话语权、自主权还给学生)和教师的“三性建设”(将教学的目标性、生动性、指导性作为具体要求,建设高兴趣、高思维、高效率的“三高课堂”)为目标,力争在“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建设交流展示文化”两个方面寻求突破,闯出新路。
语文教改忧思录 篇12
第一,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经常在公开场合听到这样的论调:高考与素质教育没有矛盾,很难相信,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素质会高。但是,在我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带过十几届高三毕业班,几乎每届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的听说读写素质很好而高考分数不理想甚至很糟,于是不得不与心仪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多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庞大的考试产业链,高考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上大学的需求解决后,人们更关注上名校)还是高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高中全体师生被绑上高考战车的现状,如何利用高考考出语文素质,给教师松绑,给学生松绑,应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思索的根本问题。
第二,教师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现行的教师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学校大同小异。尽管表面上说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尺度,但其他项目如教案、作业、听课、政治笔记等的评价功能形同虚设,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学成绩。所以,语文教师不得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关公战秦琼”的闹剧,不顾一切抢时间、拼考分,去赢取属于语文教师自己的量化评价分数。试问,这样的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
第三,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一上高一,语文教学就讲究和高考接轨,讲授难度要和高考接近,内容取舍要和高考挂钩;要内引外联,不管哪一届的高考题,只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都可以。那么,“好”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提升,而是语文试题的应对。如此这般,教师即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是会把学生导入高考训练的汪洋大海,何谈素质提高?
第四,学生认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由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少慢差费”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成绩凭运气,学不学都一样。于是,有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上,靠做题提高分数;有的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政史地等文科科目上,靠背诵提高分数。如此一来,他们便以没有时间学语文为借口,荒疏了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积累和经典文化的积淀。试想,语文这门靠多读多写来提高素质的课程,学习时间谁来保证?
第五,语文教师精力投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如今各学校组织教师备课的模式是集体备课,期末实施学科捆绑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只完成自己负责的分工项目,其他照搬照抄,以图省事。这样会挫伤一部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极少数有研究意识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文学社团、辩论演讲等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不会把精力投到这些虽能提高素质但不能提高分数的活动中去。再有,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常规任务也是只抓尖子,忽视后进。提高学生素质是潜在的,还不如让学生多做点题,语文成绩的提高会明显一点,教师量化成绩会更靠前一点。如此一来,何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