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2024-06-26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精选4篇)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用SIEMENSR200多功能X线机进行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并分析其表现。结果:62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髂静脉均良好显示, 髂静脉受压段管径增宽、局部密度减低、充盈缺损、管腔闭塞及侧枝循环形成、造影剂排空延迟。结论: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作为常规首选检查。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下肢深静脉造影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髂静脉受髂动脉压迫, 引起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又称Cockett综合征。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12~2007-12 62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造影表现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 男26例, 女35例。年龄19~80岁, 平均54.7岁。病程3个月~30年。临床主要表现: 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32例、下肢浅静脉曲张58例、小腿皮肤色素沉着16例、小腿和足靴区慢性溃疡18例。大隐静脉手术史3例。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R200多功能X线机透视监视下点片。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 于踝关节、膝关节以上10 cm处各扎一道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 取30°斜立位, 一次性快速推注对比剂 (30%碘海醇100 ml) , 在电视监视下, 自小腿深静脉丛起由下至上逐段摄取已显影的下肢深静脉影像, 随后放平患者, 同时继续向上摄取显影的深静脉影像, 重点摄取髂总静脉影像 (53例采取2帧/秒局部连续动态摄影) 。

2 结果

本组62例均较清晰地显示了髂静脉。62例均出现了多种征象, 2种征象者17例、3种征象者15例、4种征象者30例。其中, 左髂总静脉受压段管腔横径增宽伴局部显影密度低38例 (图1, 2) 、局部可见点状或条状充盈缺损或密度减低14例 (图3) 、左髂总静脉完全闭塞2例 (图4) 、左髂总静脉周围侧枝循环58例 (图2~4) , 多为髂内静脉、骶前静脉丛及腰升静脉、左髂总静脉受压段远端造影剂排空延迟现象49例, 侧枝静脉内的造影剂排空延迟更为明显。

3 讨论

3.1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解剖及病因、病理

双侧髂总静脉于第5腰椎体中下部平面的右侧汇合成下腔静脉沿脊柱上行, 右髂总静脉几乎成直线与下腔静脉连续, 而左侧髂总静脉则自骨盆横行向右, 经腰骶椎之前几乎成直角与下腔静脉汇合。腹主动脉自脊柱左旁下行, 于第四腰椎体下缘平面左旁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的前方向骨盆右下延伸。右髂总动脉与髂-腔静脉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1,2], Ⅰ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左髂总静脉起始部;Ⅱ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下腔静脉下端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Ⅲ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左髂总静脉干。Ⅰ型最为常见, 故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见于左侧、右侧、甚至双侧, 而以左侧最为常见。髂静脉在右髂总动脉与腰骶椎共同压迫作用及腔内形成粘连结构基础上, 静脉回流受阻, 血流速度减慢, 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管腔部分阻塞、甚至完全闭塞, 侧枝循环开放, 长期静脉高压继发出现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从而出现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小腿色素沉着、慢性溃疡等临床表现。

3.2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单纯顺行深静脉造影表现

正常的左髂静脉在单纯顺行深静脉造影中表现为 (图5) :左髂总静脉横行于腰骶椎之前, 向左与左髂外静脉相延续, 向右以直角汇入下腔静脉, 管腔宽度均匀, 管壁光整, 造影剂密度均匀, 无侧枝血管显影。而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单纯深静脉造影下可表现出:⑴直接征象:左髂总静脉受压段管腔横径增宽、局部造影剂密度减低、充盈缺损及管腔闭塞。⑵间接征象: (1) 侧枝循环形成。侧枝循环大部分是髂内静脉的属支, 常见的侧枝循环有骶前静脉丛、子宫附件静脉丛、腰升静脉、脊柱旁静脉丛、骶中静脉及阴部静脉等。 (2) 造影剂排空延迟。髂静脉受压段远端及侧枝静脉中造影剂排空延迟, 提示髂静脉回流不畅。

3.3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方法

单纯静脉造影中左髂总静脉与腰骶椎的影像重叠, 因此需要有良好对比的影像才有助于诊断。已往我们参照有关资料[3,4], 采用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 患者取30°头高足低位, 足背静脉穿刺, 快速推注40%泛影葡胺40~60ml, 电视监视下自小腿静脉丛起由下而上逐段拍摄至造影剂所充盈显影的深静脉影像, 然后放平患者, 继续向上观察显影的深静脉但上述方法, 大多数患者髂静脉无法良好显示, 分析其原因有: (1) 大多数来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患者都出现了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及浅静脉曲张, 静脉造影时, 部分造影剂通过浅静脉回流, 减少了深静脉内造影剂的流量; (2) 髂静脉位置高, 管径较粗, 造影剂排空较快, 且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须从小腿深静脉丛起由下至上显示下肢全段深静脉, 常常由下至上观察至髂静脉时造影剂都已大部分排空。为克服以上不足, 本研究对造影方法进行了改进: (1) 在膝关节上方加扎一道止血带, 以进一步减少浅静脉回流。 (2) 将造影剂用量加大至100 ml, 延长造影剂的排空时间, 提高了深静脉管腔内造影剂浓度。采用此改进的方法后, 大多数患者在保持斜立位时已能显影至股总静脉, 部分患者甚至能显影至髂外静脉, 如此在放平患者时能重点摄取髂总静脉影像, 并有可能固定视窗采取局部连续动态摄影, 提高获得的影像信息量。

3.4 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

用于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检查方法较多, 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最为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5]。下肢静脉造影又包括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及插管造影。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不足在于较难得到显影满意的髂静脉影像。本组62例采用了改进的造影方法后髂静脉均得到良好显示, 各病例或多或少都获取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为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且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较股静脉插管造影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费用低等优点, 并能同时观察全下肢深静脉情况, 排除下肢深静脉其它病变,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之, 只要提高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髂静脉显影质量, 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本研究结果提示, 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可以作为疑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渝, 杨文军, 时德, 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解剖基础.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12) :745

[2]盛华均, 孙善全.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3, 23 (6) :612

[3]张云亭,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7

[4]郭劲松, 李晓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造影表现.解剖与临床, 2005, 10 (4) :297

[5]李维敏, 蒋米尔.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1 (5) :301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IVCS并发DVT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下肢静脉彩超或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排除抗凝、溶栓治疗禁忌患者及心、肝、肾、脑等严重器官功能性障碍患者;造影剂存在严重过敏反应患者予以排除, 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不予纳入。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5例, 男10例, 女15例;年龄31~78岁, 平均 (56.7±5.3) 岁;病程1~30天, 平均 (7.4±2.2) 天。对照组:25例, 男9例, 女16例;年龄28~86岁, 平均 (57.2±5.1) 岁;病程1~35天, 平均 (7.8±2.4) 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性别构成及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 (1) 一般治疗措施:开展积极抗凝治疗, 嘱咐并要求患者注意保障卧床休息时间和时长, 向其说明卧床休息时应当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挤压, 从而规避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下床活动当穿上弹力袜, 以便加快组织消肿, 改善症状; (2) 药物抗凝治疗:均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 2次/日, 给药标准为100U/kg;同时给予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 首日给药2次, 标准为200U/kg, 后续药量减半。待国际标准化比值持续维持于2.0~3.0, 停止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但继续依据个人回复情况使用华法林。 (3) 导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于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经小隐静脉穿刺置管, 术中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图像将多侧孔溶栓导管首端置入下腔静脉, 其余灌注段完全包埋于血栓内。续后几经导管行静脉造影, 密切观察溶栓效果, 根据出现情况选择是否停止溶栓治疗。

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对于髂静脉造影结果显示患侧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采取进一步手术治疗, 主要方式为球囊导管扩张成形介入手术及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根据病变远端髂静脉直径大小确定球囊导管的大小, 续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髂静脉狭窄闭塞段, 把造影剂抽取至球囊中, 确保其充盈, 维持25秒左右, 如此重复1~2次后。再次造影观察患侧髂静脉狭窄程度, 若仍然≥50%, 则换用较之于先前更大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 或者直接采用支架植入介入手术。以髂总静脉开口处近端3~5mm处选定支架定位点, 选取其直径稍大于病变远端髂静脉直径的支架, 其长度应当比狭窄病变段长15mm左右, 从而保证髂静脉病变段被完全覆盖。

1.3 临床疗效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无显著狭窄或栓塞, 血流通畅。行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患者未见支架移位、变形、穿孔等不良表现; (2) 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髂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存在低密度充盈缺损, 管腔轻度狭窄; (3)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较之于治疗前有恶化趋势的。

术后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随访, 以观察其是否出现血管闭塞。以此作为预后疗效的比较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统计结果显示: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9例、无效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成形介入手术及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治愈23例、好转1例、无效1例;经检验, 两组差异明显, 且 (P=0.0013, χ²=10.2921)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 (表1) 。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组并无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对照组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给予抗凝消肿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 并逐步恢复, 未见血管闭塞表现。两者术后随访结局比较, 并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²=1.010, P=0.315) 。

3 讨论

IVCS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 由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压迫左髂总静脉形成, 以下肢静脉曲张、肿胀, 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为临床症状, 属于继发DVT的主要因素, 也是DVT好发于左下肢的潜在主要因素[4,5]。IVCS合并DVT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疾病, 较之于单发DVT临床症状并无显著区别, 明确诊断需借助影像学检查[6,7]。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该病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风险。

既往临床针对DVT病症, 主要于一般治疗基础上积极采用抗凝治疗及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 旨在于通过维持抗凝改善病情或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8]。本次研究过程中, 对照组主要采取该种治疗措施。虽如上所言, 单发DVT临床症状同IVCS合并DVT临床症状并无区别, 但是随着IVCS病变程度加深, 深静脉功能受其影响也更为显著。故而, 目前医学临床针对IVCS合并DVT病症, 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采取对照组治疗方案, 对于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采取手术干预治疗, 以避免血栓复发, 降低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现阶段, 髂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术形及支架植入术为IVCS合并DVT诊疗临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术式[9,10]。本次研究观察组也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这两种术式。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好转率不及后者, 无效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一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提示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于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基础上采用介入手术治疗, 即杂交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术后随访显示观察组并无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对照组出现1例, 随访结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杂交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可预防血栓复发。

综上所述, 杂交手术治疗IVCS并发DVT, 疗效佳, 预后好, 安全系数高, 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希全, 崔佳佳, 王义平, 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腔内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6) :785-790.

[2]张春光, 罗文军.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9) :2946-2948.

[3]卢辉俊, 刘辉, 原野, 等.外周途径置管溶栓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5) :605-609.

[4]余立权, 高涌, 谢胜学, 等.腹部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7) :1081-1084.

[5]葛世堂, 潘晓琳, 张希全, 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 (7) :692-694.

[6]陈魁, 史吏, 高涌.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研究及诊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2) :284-285, 323.

[7]张希全, 王义平, 朱伟, 等.微创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髂静脉严重狭窄及闭塞[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 (4) :412-417.

[8]张希全, 潘晶晶, 王义平, 等.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11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35) :70-77.

[9]孙辉红, 陈群林, 林征宇, 等.直接法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9) :1792-1795.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篇3

关键词:髂静脉,综合征,超声检查,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又称为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 临床观察发现,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多发于左下肢, 少数发生于右下肢[1,2]。研究证实,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发病与解剖学因素有直接关系。左右两侧的髂静脉于L5平面部位汇合, 该部位正位于骶骨岬前凸部位, 左侧髂静脉受压严重, 更易发生腔内粘连与内膜增生, 最终形成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3]。临床上参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演变状况将其病程分为3大阶段, 分别为单纯髂总静脉机械性压迫、髂总静脉受损加重、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各阶段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早期确诊难度较大, 待血栓形成会危及患者生命[4]。近年来, 各种影像学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诊断提供了多样化方法。本文基于近年来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影像学诊断研究结果就其临床诊断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现分析如下。

1 超声检查与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超声诊断对数字化、灵敏度、分辨率等要求较高, 还需要医师操作熟练, 熟知生理病理知识等。下肢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超声检查方法具体包括多普勒、彩超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技术等, 其中因脉冲多普勒仪器使用笔式探头, 无法深入腹部深处的血管进行探查, 诊断率较低, 于髂静脉病灶诊断中应用较少[5]。临床研究发现, 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体表现为3种征象特点:髂静脉受压出现狭窄症状, 受腹腔压力影响, 彩超下可见血流减小, 血流频谱明显变直, 管壁明显增厚;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症状时, 彩超可见静脉管腔中有条状实质性低回声, 有血栓管腔因受压未变扁平, 静脉出现扩张, 未见彩色血流信号;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发展为慢性髂静脉闭塞时行彩超检查会发现髂静脉区域无血流信号, 盆腔影像可见侧支循环血流信号。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超声诊断中血管超声检查为有创性, 可深入病变深层进行探查, 管腔内粘连结构、血管间位置变化及管壁组织等征象特点明显[6]。

超声检查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可提供系统的征象特点, 但是因疾病具有变化性, 且髂静脉位置较深, 极易受盆腔气体等因素干扰, 对检查医师技术要求较高, 且血管内超声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 直接影响超声技术的应用[7]。

2 CT技术应用

近年来, CT技术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诊断中不断推广应用, 且临床作用备受关注。实践证明,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CT检查可清晰显示髂静脉受压状况、髂静脉与周围组织关系, 为医生了解髂静脉病变发生原因提供参考[8]。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CT诊断征象具体表现为:髂静脉出现狭窄症状时, CT影像可见受压的髂静脉前后径明显缩小, 横径明显变宽, 周围侧支循环出现异常;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检出率高于超声诊断, 继发性髂静脉血栓征象表现为在周围高密度对比剂衬托下, 管腔内可见缺损的血栓影像;髂静脉出现完全闭合症时CT检查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髂静脉侧支血供明显充盈, 并见明显的静脉曲张[9]。

临床研究发现, 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笔者总结影响髂静脉CT成像的因素包括对比剂延迟时间选取、图像后期处理方式及重建层厚度选取等。有文献报道, 对比剂延迟时间控制在180~240s最佳, 选取1.25mm层厚进行重建处理图像更为清晰, MPR、MIP重建技术应用最为广泛[10]。但是基于多年临床研究经验, 笔者认为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不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群体, 且征象无法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 对髂静脉腔内粘连结构显示也不够充分。

3 血管内超声检查

血管内超声检查 (IVUS) 能够清晰地区分各种类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粘连结构, 对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相关病变情况进行清晰地造影显示 (例如机化血栓、粘连血栓等) , 并对患者髂静脉受压部位血管中回声明显增强的血管壁进行明确显示[11]。同时, 在检查过程中, IVUS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髂静脉的管腔因腔内强回声而导致的多个管道的图像情况, 并对其静脉管径的大小进行测量[12]。

4 MRA检查

MRA将二维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融合起来, 具有无辐射损伤等优势, 且无需使用对比剂, 血流信号较强, 成像范围广泛, 背景抑制效果较佳。MRA技术不仅可显示静脉受压形态, 还可直观显示受压髂静脉情况, 征象显示更为明确[13]。

临床研究发现, MR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也存在一定不足, 如髂静脉受压过大时, 管腔狭窄部位血流信号会出现明显加快、体元内流动失相位、MR信号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临床误诊率较高, 进而导致髂静脉受压状况明显加重;下肢髂静脉MRA检查诊断时间过长, 过程繁琐;扫描检查空间分辨率较低, 无法安全、清晰地显示静脉瓣膜结构层[14], 髂静脉瓣膜功能病变检查不全。

5 DSA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可全面显示小腿深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等图像, 还可采集髂静脉图像, 指导判断髂静脉瓣膜功能。有文献报道,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征象更为直观、系统、整体性强, 但是受盆腔脏器干扰与髂静脉血流速度过快等因素影响, 影像无法清楚地显示股总静脉状况, 且其对髂静脉瓣膜功能方面的检查具有不可逆性, 应用价值有限[15]。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如受压段血管横径增宽、局部区域暗影密度下降、受压部位形成粘连带且伴有点状或条状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如周围侧支循环逐渐建立等[16]。

6 各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分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篇4

1 临床资料

本人在邕宁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工作时从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肿瘤科共收治SVCS25例, 年龄46~72岁, 平均58.5岁。本组男17例, 女7例, 诊断上均经CT或病理、B超等证实, 其中:原发性肺癌14例、恶性淋巴瘤4例、食道癌2例、纵隔肿癌2例、肿瘤性质不能确诊3例, 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颜面部、颈部, 双上肢水肿, 18例有明显呼吸困难, 咯血10例、咳嗽17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化疗, 加强对症治疗, 常规使用地塞米松、吸氧、用呋喃苯胺酸利尿, 有感染者静脉使用抗生素。

2 整体护理措施

2.1 SVCR急症护理和解除呼吸困难

(1) 体位:协助患者维持舒适的半卧位或坐位休息, 以利于膈肌下降, 胸腔扩大。增加肺通气量。 (2) 及时给氧2~4L/min。 (3)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协助翻身、叩背。 (4) 使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 (5) 对于无力咳嗽, 血块或肿瘤脱落堵塞呼吸道者给予吸痰, 必要时, 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2.2 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不但破坏人体, 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加上SVCS症状急,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患者极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 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等[1]。护士应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 加强沟通, 悉心照顾, 予以心理疏导, 听取病人陈诉, 可简要解释病情, 消除疑虑。

2.3 基础护理

(1) 建立适当的静脉输液通道:应避免使用上肢静脉, 颈外静脉, 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 因上腔静脉已被肿瘤组织侵犯和压迫, 血液回流受阻。宜适用下肢静脉穿刺或股静脉穿刺置管等输液, 药液通过下腔静脉回流右心房, 减轻因大量输液引起的压迫症状[2]。 (2) 饮食护理:化疗可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可于治疗前应用止吐药防治呕吐, 出现呕吐时应及时清理呕吐物, 输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化疗消耗患者大量蛋白质, 应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 改善体质。 (3) 皮肤护理:化疗期间, 由于患者体质差, 加上卧床, 易发生皮肤糜烂, 患者由于上腔静脉回流受阻, 上肢、躯干及颜面水肿、易诱发皮肤感染。禁用热水袋, 床上给予消毒棉垫, 定时翻身, 按时检查皮肤完好情况, 班班交接。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准确记录出入量, 注意观察水肿情况, 密切观察心肺情况, 测量血压时避免使用上肢, 应测量脚部血压, 碱化尿液, 增加患者尿量均有助于防止由于大剂量化疗引起的坏死细胞溶解造成的高尿酸血症[3]。 (5) 防止化疗药外渗:化疗药一旦外渗后果严重, 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 剧烈疼痛、红肿, 甚至溃疡、坏死, 因此, 推荐使用PICC, 如果患者不接受, 要合理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推注化疗药物, 同一部位不能反复穿刺, 避免药物外渗。用药过程要加强巡视, 一旦发现化疗药外渗, 应立即夹闭输液管, 用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回抽外渗液, 给予局部冰敷, 必要时局部环行封闭注射琥珀酸钠和氢化可的松以阻止药液继续外渗。 (6) 治疗期护理:化疗期间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毒性反应, 熟练掌握给药方法, 适宜的药物浓度和良好的化疗技术。出现骨髓抑制时应将患者转入隔离病房, 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预防感染。

3 疗效评定标准

按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类, 完全缓解 (CR) :病灶完全消失, 症状完全缓解并至少持续4周以上;部份缓解 (PR) :病灶缩小50%以上, 症状缓解, 并至少持续4周以上;稳定 (NC) ;病灶缩小少于50%, 症状减轻至少持续4周以上;进展 (PD) :病情无改变或加重。本组治疗后肿瘤虽有减少, 但上腔静脉压迫症状无减轻者, 不列为有效。

4 结果

本组经化疗配合, 整体护理后, 用CT扫描与相片对比, 完全缓解 (CR) 6例 (24%) , 部份缓解13例 (PR) (52%) , 稳定 (NC) 3例 (12%) , 进展3例 (12%) , 总有效率76%。

5 护理体会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胸内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属肿瘤急症。其特点起病急, 危险性大。因此, 笔者认为, 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SVCS对症治疗和护理, 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 缓解症状, 然后配合放化疗和整体护理,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我们通过对25例患者实施了化疗和精心的整体护理, 有效地缓解了呼吸困难的症状, 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英, 向秋芬, 张梅.蒽环类化疗药物渗因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78-80.

[2]曾雅燕.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9) :1651.

上一篇:中学语文作文技巧下一篇:安全管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