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压迫器

2024-06-16

桡动脉压迫器(精选7篇)

桡动脉压迫器 篇1

介入手术是一种技术成熟的、安全的、微创的检查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不断提高。介入术后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或用传统的局部按压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止血效果好, 且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 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省时省力, 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其中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21—67岁, 所有患者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并排除以下情况:伴有皮肤病和高度皮肤过敏体质者, 明显周围血管病变者, 介入操作穿刺时有透壁损伤或穿刺失败者, 既往有周围血管并发症者。所有患者在接受诊治前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300mg, 氯吡格雷片300mg, 术中均给予肝素100—200u/kg。术后使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后均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1适应症

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适应于经股动脉插管术后动脉穿刺点体外压迫闭合止血。

2止血原理

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遵循生理性止血的规律, 针对股动脉穿刺点采用体外压迫的方式使抵抗动脉内压力的对抗力增大, 促使血小板凝聚力增强,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3机械原理

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是一种体外佩戴式的止血器械, 通过压板从体外直接在股动脉穿刺点上, 两条固定胶带直接黏在皮肤上, 利用螺旋手柄向下旋转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4在完成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正规操作

(1) 介入手术皮肤消毒范围用生理盐水清洁后, 用无菌纱布擦干皮肤。

(2) 操作者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将动脉导管鞘拔出2cm, 然后确认股动脉穿刺点, 用无菌纱布覆盖, 将压板压在股动脉穿刺点的体表投影位置, 调整底座方向, 使胶带达到理想的黏贴角度。

(3) 另一位操作者将固定胶带围绕股部顺势加压箍紧并黏贴牢固, 胶带固定必须保证螺旋手柄和压板的平衡固定。

(4) 顺时针旋转手柄6圈左右, 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加压, 确认压板对止血点加压平衡稳定时, 拔除动脉导管鞘, 再继续顺时针旋转手柄3圈左右压至穿刺点不出血。

(5) 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应为略减弱不消失。

5松解、解除、活动、步行的时间 (见表1)

6使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优于传统压迫止血的好处:

(1) 操作简便、安全, 省时省力, 避免了拔除动脉导管鞘后的手压穿刺动脉15-20 min。

(2) 止血效果好, 不易出血、形成血肿, 下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不易形成静脉血栓。

(3) 固定牢固, 受压力量均匀, 节省了盐袋压迫动脉穿刺处8 h。

(4) 制动时间短, 传统的手压法需制动肢体24小时, 易形成血管痉挛及下肢静脉血栓。

(5) 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 离床活动时间早, 不易使患者产生烦躁情绪。

桡动脉压迫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53例, 男31例, 女22例, 年龄11~75岁。其中, 全脑血管造影术38例, 脑动脉瘤栓塞术15例, 术后均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腹股沟处穿刺点的压迫止血。

1.2 操作方法

动脉压迫止血器为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器械, 是通过自粘性无纺布粘贴于皮肤上, 使用前需先评估患者的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情况, 根据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裁剪无纺胶布的长度, 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仿生压板与穿刺点之间垫无菌纱布保护皮肤, 将胶布松紧适宜的粘贴于大腿及腰部皮肤上固定压迫器, 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螺旋手柄6周左右, 通过透明基座观察穿刺点有无继续出血, 酌情加压, 压力以能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2 结果

53例患者中1例出现皮下血肿, 经冷敷后消散;2例出现穿刺点少量出血, 经及时巡视发现后给予调整动脉压迫止血器酌情加压, 未继续出血;1例对压迫器胶带过敏出现皮肤轻微损害, 解除压迫器后自行愈合。

3 护理

3.1 术后护理

术后将患者送入ICU病房常规监护, 重点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征、穿刺侧下肢的皮温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同时观察患者排尿排便及压迫器的固定情况, 患者翻身及便后要检查压迫器, 若发现压迫器移位或者穿刺点出血、血肿, 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2 穿刺点护理

术后通过观察透明基座与穿刺点之间无菌纱布上血渍的大小, 来判断有无继续出血。避免穿刺点周围皮肤和无菌纱布潮湿, 以利于观察有无血肿形成。健康教育中重点指导患者术侧下肢制动4~6h, 下床活动时术侧下肢避免承重, 逐渐增加活动量, 1周内避免用力和剧烈活动, 防止再次出血和穿刺点血肿, 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2]。

3.3 撤除止血器的方法

先用生理盐水浸湿胶布再揭开, 或先用温盐水浸湿后[3]再以180°角平着皮肤轻柔缓慢揭去胶布, 以免造成局部皮肤损伤。

4 讨论

有文献报道:股动脉穿刺后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出血发生率仅为1.52%[4], 与传统压迫止血法需盐袋压迫6h, 下肢制动24h相比, 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了尿潴留、股动脉血栓形成等问题的发生。所以,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3例行介入术后的患者均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 观察患者的舒适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患者舒适度增加, 并发症大大减少。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动脉压迫止血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祝秋萍, 于黎芳, 吴蓓蓓.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观察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1) :2000-2001.

[2]曲虹, 周丽鹃, 梁国标, 等.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53-455.

[3]陈俊红, 刘燕萍, 张伟峰.股动脉穿刺术后不包扎固定方法并发症的比较及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4) :2707-2708.

桡动脉压迫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8 年8 月200 例行PCI, 且需要合用替罗非班的患者, 其中男120例, 女80 例, 年龄 (58.9±5.4) 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 每组100 例。血管压迫器组:男57例, 女43例, 年龄 (58.5±5.3) 岁;血管封堵器组:男63 例, 女37例, 年龄 (59.2±5.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血管压迫器采用Y-M-1229 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 该止血器产于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血管封堵器采用Angio-seal 血管封堵器 (美国ST.Jude Medical公司生产) 。两者操作方法完全按照说明书进行。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600 mg。术后常规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两组均合用替罗非班。于冠脉造影 (CAG) 术前给予普通肝素2 000 U, 行PCI术时用量追加至100 U/ kg, 均于动脉鞘管内推注。术后两组患者均即刻拔除动脉鞘管, 并严格按照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压迫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术后予以替罗非班静脉持续泵入, 用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同时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调整肝素用量, 使APTT在50 s~75 s。

1.3 观察指标

使用成功率:封堵血管后完全止血, 未行常规手法压迫者, 为止血成功标准, 一次压迫血管后完全止血, 为止血成功标准。下肢制动时间:从止血结束至解除下肢制动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需要输血治疗的出血、肺栓塞及腹膜后出血。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面色苍白, 出冷汗, 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压迫器装置成功率均较高, 其中血管封堵器为99%, 血管压迫器组为100%,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例封堵器植入失败与二次穿刺有关, 予以人工压迫后止血。两组患者皮下血肿或淤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下肢制动时间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接受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患者要求缩短术后卧床及制动时间, 特别是老年患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对长时间卧床制动不能耐受。我院近年先后有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应用于临床, 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 提高了舒适性。随着急诊PCI的开展,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近年研究发现, 替罗非班可通过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 受体结合, 占据了其上的结合位点, 使GPⅡb/Ⅲa 受体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同时发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早期及PCI 治疗前预防性使用本药, 可延迟或抑制血栓形成, 减少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栓负荷, 防止血栓形成, 改善了临床预后。但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有血尿、牙龈出血等, 所以合用替罗非班术后止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临床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经抗凝治疗的患者, 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约2%[1]。然而对于使用新型介入装置或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者, 并发症发生率可能高达14%[2,3,4] 。本研究对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其下肢制动时间, 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皮下渗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压迫器明显长于血管封堵器, 但血管压迫器价格明显低于血管封堵器, 明显降低住院费用。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用替罗非班的患者血管压迫器及血管封堵器都是安全有效的, 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 在冠脉介入治疗后, 尤其是合用替罗非班, 应用血管压迫器及血管封堵器对动脉穿刺部位是安全有效的。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压迫器在介入治疗 (PCI) 应用替罗非班术后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应用替罗非班的PCI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的成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封堵器的成功率均较高 (99%和100%)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卧床时间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分别为 (15.51±1.30) h、 (3.30±0.78) h, 封堵器明显减少卧床时间。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 应用替罗非班, 术后采用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封堵器均能安全有效止血, 可掌握指征, 选择合适患者。

关键词:血管压迫器,血管封堵器,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Bertrand ME, Legrand V, Boland J, et al.Randomized multicenter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ticoagulation versu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unplannedand elective coronary stenting:The FAN-TASTIC study[J].Circulation, 1998, 98 (16) :1597-1603.

[2]Cote AV, Berger PB, Hol mes, et al.Hemorrhagic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d-junctive abcixi mab[J].Mayo Clin Proc, 2001, 76 (9) :890-896.

[3] Blankenship JC, Hellkamp AS, Aguirre FV, et al.Vascular 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with abciximab in the evaluation of c7E3 for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complications (EPIC) trial[J].Am J Cardiol, 1998, 81 (1) :36 -40.

桡动脉压迫器 篇4

关键词:徒手压迫法,假性动脉瘤,治疗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ostcatherization femoral psedoaneurysms, PFPA) 是冠心病介入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若处理不及时、不正确, 易引起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各家医院不尽相同, 临床报道有徒手压迫法、超声引导压迫法、超声引导注射凝血酶栓塞、介入弹簧栓子栓堵、超声引导压迫联合注射凝血酶栓塞等方法成功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2,3,4,5]。本科采取徒手压迫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1999年3月—2012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6例为研究对象, 男9例, 女7例, 平均年龄73.5岁;并发高血压病14例, 并发糖尿病9例。4例发生于术后8 h~12 h, 11例发生于术后12 h~24 h, 1例发生于术后2 d后早起刷牙时。主要临床表现, 出现穿刺点部位胀痛或跳痛, 在穿刺点处皮下有搏动性包块逐渐隆起, 局部可闻血管杂音;1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股动脉与血管外瘤体有假道相通, 假道有高速双期往返射流频谱而确诊, 1例未做超声仅凭其主要临床表现确诊。

1.2 方法

数块无菌纱布, 一个纱布卷, 3条长10 cm~15 cm弹力绷带, 一个1 kg砂袋。徒手压迫法:患者平卧位床上, 常规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上方、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交点为压迫点, 以一方纱折叠为小纱布卷为支持点, 以一手拇指压迫 (只压迫动脉) , 必要时另一手予辅助加压, 压迫力量为局部杂音消失 (大多数足背动脉搏动基本消失) , 10 min~15 min后逐渐松压至足背动脉搏动恢复至正常且杂音未恢复, 再压迫10 min~15 min, 然后复盖一块无菌纱布, 以一个纱布卷置入压迫点为支持点, 再以3条弹力绷带予交叉加压粘贴包扎, 砂袋压迫6 h, 患侧肢体制动12 h, 平卧24 h。

1.3 观察指标

局部胀痛是否减轻、其包块是否继续肿大、是否有搏动感、局部血管杂音是否消失、肢体皮肤温度及颜色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24 h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假性动脉瘤的假道是否闭合消失及动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1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徒手压迫治疗后胀痛缓解, 其包块未继续肿大, 触摸搏动感消失, 听诊血管杂音消失, 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假性动脉瘤的假道完全闭合消失, 仅留局部小血肿, 股动脉血流正常, 局部动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随访1月均未再复发。

2.2 不良反应

未出现局部血栓形成、肢体缺血症状及体征。

3 讨 论

假性动脉瘤是指创伤或医源性引起动脉壁破口后血液外流与周围血栓机化物和周围结缔组织形成包裹搏动性血性瘤体, 瘤壁不具备动脉的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 其瘤体有假道与动脉相通, 在动脉血流冲击下其瘤体逐渐扩大, 不能自愈, 随其瘤体扩大, 压迫局部组织, 易出现动脉血栓, 甚至瘤体破裂而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早期发现, 及时, 正确处理是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关键。而冠心病介入术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表现及特点与其他创伤引起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不同:位于穿刺点皮下, 位置表浅, 搏动性包块逐渐增大, 血管杂音清楚, 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确诊, 甚至不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更不需CT及血管造影检查评典型临床表现就可确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6]:股动脉穿刺损伤及动脉鞘型号过大;高龄, 多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易引起血管创口愈合延缓;术中大量肝素使用, 术后常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使创口血栓机化不牢;术后未能严格守医嘱, 患肢制动或卧床时间过短, 活动过早或较剧烈引起未牢固愈合血栓机化物撕裂或膨裂开。本文徒手压迫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成功率达100%, 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也是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其成功率高且无并发症有以下几点体会:早发现, 早处理, 此时瘤体小利于压迫修复;以血管破口上方、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交点为压迫点, 强调点式压迫, 只压迫股动脉, 避免压迫股静脉;强调压迫力度为至其血管杂音消失;强调阶段式压迫:第一阶段压迫时间不超过15 min, 因第一阶段压迫力度较大, 其足背动脉搏动很弱甚至消失, 其压迫时间过长会引起肢体缺血;第二阶段压迫力度要逐渐松压至足背动脉搏动逐渐恢复正常, 其杂音才不会再现;压迫和加压包扎时置入纱布卷为支持点, 特别是肥胖患者, 才能真正做到点式压迫;压迫后严格患侧肢体制动12 h, 平卧24 h, 才能使血管破口牢固愈合。

参考文献

[1]李长海, 张希全.动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原因及治疗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17) :271-272.

[2]李鸣, 蒋天安, 张鸿坤, 等.动脉造影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超声引导压迫修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3) :167-168.

[3]张华斌, 黄曼维, 王金锐, 等.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21 (2) :142-146.

[4]张昕, 王义清.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弹簧栓塞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12) :909.

[5]戴兴, 杨映, 晏子媛, 等.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联合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J].西部医学, 2010, 22 (4) :736-737.

桡动脉压迫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 年6 月至2015 年6 月住院行PCI的患者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69 例,稳定性心绞痛24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7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8 例,糖尿病11 例,均行造影后支架植入术(PCI),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男73 例,女47 例,年龄51~80 岁,平均(62.4±5.1)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TERUMO医疗公司,日本)压迫穿刺点止血,注气量15ml-18ml。

TR-Band气囊于术后4 小时开始放气,每间隔2h抽出2ml,共3 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 个亚组,每组30 例,A组于8h后解除气囊;B组10h后解除气囊;C组12h解除气囊;D组16h解除气囊;患者在放气或解除气囊过程中发生出血、血肿时立即注气2ml重新止血;出现明显发绀(SPO2低于90%)、明显肿胀时适当放气(2ml左右)至缓解;密切观察、防治腕管综合征。

1.2.2 观察指标在放气或解除气囊过程中,观察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情况,统计例数,计算发生率;同时观察肢体远端明显发绀(指氧饱和度低于90%)、肿胀、腕管综合征等其他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个样本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法,多个样本率之间两两比较则 χ2分割检验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I组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率比较

四个亚组比较,可见术后8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率仍较高4 例(13.3%),10h后2 例(6.67%)有下降(P<0.05),但直至12h方显著下降至1 例(3.33%)(P<0.05),与16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1例(3.33%)一致(P>0.05),提示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时间12h即可。

2.2 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病例中有4 例患者观察到手掌明显肿胀,2例指端发绀,无1 例发生腕管综合征。未观察到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并发症。研究中经最长压迫时间仍有局部出血/血肿的患者,经继续压迫止血至24h后,均成功止血。

3 讨论

社会发展至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已居人类疾病谱首位,冠心病作为其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近年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患者预后,降低了死亡率及伤残率。介入技术的初期一般选择股动脉为手术径路。目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已经被广泛认同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越来越凸显重要,因止血不当,可导致穿刺点严重出血、血肿及其他血管并发症[3],影响手术疗效。日本TERUMO公司生产的TR-Band气囊自面世以来,深受好评。TR-Band气囊的优点在于:对穿刺点准确定位压迫,作用力集中,减小患者痛苦;球囊注入空气后环周的支撑板与手腕留有一定空间,能确保静脉回流;通过专配注射器进行空气注射容积调节,可精确地调控压力,操作安全便捷;气囊装置系统白色透明,视觉确认,便于穿刺点的观察[4,5]。关于TR-Band气囊止血压迫多长时间后开始减压以及总共压迫多长时间为宜,国内的研究各自结论不一[6]。

从上述结果可见,PCI组最适减压方案为术后4 小时开始放气(减压),每间隔2h抽出2ml,共3次;压迫时间为12h即可。在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如PCI、PCI的性质、手术的时间长短、术中肝素使用量、有否使用替罗非班、术前是否充分抗血小板药物等,可帮助设定气囊的大致减压方案及适当的压迫时间,做到心中有底,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由于条件所限,本次实验所选样本范围较小,后期考虑对多中心随机临床效果进行考察,以期找到TR-Band气囊止血装置使用的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损失,带来医患净获益。

参考文献

[1] Bagger H, Kristensen JH, CHristensen PD, et al. Routin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unselected patients. J Invasive Cardiology,2005,17:139-141.

[2] Molinari G, Nicoletti I, De Benedictis 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 in the elderly. J Invasive Cardiology,2005,17:651-654.

[3]黄丽萍,罗利霞,吴同果,等.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使用动脉压迫器所致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吉林医学,2013,34(13):2555-2556.

[4]章志伟,钟清玲,谭洁,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05).

[5]杨建芳,江珉,庞霁娟.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改良方法.西南国防医药, 2013,23(3):23-24.

桡动脉压迫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20例, 其中, 单纯进行肝癌的化学疗法进行药物灌注的患者共50例, 进行肝癌的药物灌注加栓塞者共70例 (其中碘油栓塞的有55例, 另外微球栓塞的患者有15例) ,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可分出观察组共60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而对照组的患者有60例, 男性有35例, 女性有25例。两组进行肝癌介入术的患者通过对比一般资料, 其差异可见明显区别 (P>0.05) , 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动脉压迫的止血方法:在肝癌介入手术治疗完成的同时, 即刻进行压迫止血, 助理护士要协助主刀医师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将患者进行股动脉的穿刺点部位及其周围进行备皮并彻底消毒, 并在穿刺点的位置覆盖2~3块无菌纱布, 打开压迫动脉止血带, 并将压迫垫及其中心与准穿刺点的无菌纱布的中心对准, 接着穿过其固定板的固定端的一侧将其拉紧并扣准, 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6~8圈的螺旋手柄后[2], 时刻观察穿刺点, 一般以患者穿刺侧的肢体的远端动脉被触及到搏动为适宜程度。

对照组的患者用常规压迫加沙袋进行压迫的止血法:在患者治疗结束后, 要首先将患者的动脉鞘管向外2cm, 术后用无菌纱布将穿刺点覆盖, 患者或患者家属可用示指与中指共同按压患者行穿刺侧肢体的股动脉的穿刺点20~30min, 以达到预防穿刺点再次出血, 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h。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局部渗血、假性动脉瘤形成、血肿形成、皮肤瘀斑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局部渗血、假性动脉瘤形成、血肿形成、皮肤瘀斑, 详情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在临床医学上, 动脉压迫止血逐渐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其技术得到快速的法阵, 经动脉进行穿刺的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大, 此时, 要如何才能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以及如何缩短术后患者的压迫止血与制动时间也渐渐引起临床上各层次医师的重视。股动脉行穿刺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中[3], 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而术后的止血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 除了和患者血管壁受损的程度、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血液流动的速度、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患者肢体活动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还与进行止血的方法的不同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 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目前而言, 是肝癌介入手术后, 对股动脉进行有效止血的办法, 这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同时, 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动脉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卧床的时间, 缩短术侧肢体肢体制动, 同时对患者卧床的舒适度有明显的提高, 其止血的效果明显高于手工压迫止血。但是对动脉压迫止血还需要进行并发症的防治, 对其不良发硬仍需要重视, 提前做到预防,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4], 对患者实施多种措施, 达到进行动脉压迫止血带的方法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马倩, 轧春妹.动脉压迫止血带在肝癌介入术后应用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2) :2072-2074.

[2]张华平, 尚志梅, 马自然, 等.优力舒弹力绷带在介入治疗术后局部压迫止血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8) :689.

[3]孙满琴.肝癌介入术后股动脉包扎止血新方法效果观察[C].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1:233-235.

桡动脉压迫器 篇7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我院采用屈氏韧带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9-2011年共手术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22例, 男12例, 女10例。其中行屈氏韧带松解术12例, 治愈10例, 2例失败后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2讨论

2.1 手术探查要全面

十二指肠大部位于腹膜后, 全面探查较为困难, 在手术中既不能准确测定肠系膜与腹主动脉形成的角度, 又不易全面了解十二指肠本身病变。所以找到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的起始部位是关键, 一定要直视下, 在十二指肠无外力牵拉的情况下, 一边观察梗阻情况, 一边松解屈氏韧带, 如梗阻迅速解除, 可结束手术, 如梗阻解除不满意, 就要进一步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2.2 对病变认识不足

有学者认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的锐角 (正常40°~60°) , 在某种因素下变小, 将十二指肠固定于这狭小的角内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 因此只要松解屈氏韧带, 将十二指肠下移, 就可解除压迫。实际上十二指肠第三段的固定不会靠屈氏韧带, 还有胰、十二指肠血管的分支等, 这样只行屈氏韧带松解也难使十二指肠有下移。

2.3 预防手术粘连

本组病例中2例再次手术者, 证实为手术后粘连所致。屈氏韧带切断术后由于患者肠功能不能及时恢复, 致手术创面粘连, 将手术下移的肠管再次拉回原位, 也是手术失败原因之一。我院后期在手术结束前均在手术创面均匀涂抹透明质酸, 未再出现粘连。

总之, 屈氏韧带松解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 对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不失为较好的术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一篇:英语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