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2024-10-08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共10篇)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1

局部并发症是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的临床难题之一。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则能够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恢复快, 减少治疗费用。因此, 成为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经常选择的方法。但是, 由于桡动脉比之股动脉相对较细, 操作起来困难, 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急诊PCI治疗。在此, 总结了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经验, 对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PCI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ST段抬高的AMI (STEMI) 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25例。其中男140例, 女85例, 年龄35岁~79岁 (58岁±21岁) 。经桡动脉PCI治疗组123例, 术前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 Allen试验阳性, 适宜行桡动脉置管;经股动脉PCI治疗组102例。

1.2 PCI手术方法

1.2.1 术前术后抗凝治疗

患者术前口服阿司匹林, 首次顿服300 mg, 之后100 mg~300 mg, 每日1次;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 之后75 mg每日1次;PCI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3 d~5 d。

1.2.2 动脉穿刺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选择左侧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 置入6F桡动脉鞘管, 经鞘管注入2%利多卡因75 mg, 硝酸甘油200 μg防止血管痉挛, 肝素10 000 U常规抗凝。选用Terumo左右冠共用型造影导管, 或者JL/JR造影导管, 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经股动脉介入组, 选右侧股动脉穿刺, 常规行冠脉造影。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决定采用单纯球囊扩张、直接支架、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或者其他介入治疗措施。以狭窄程度减少>30%, 残余狭窄<50%, 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冠脉搭桥术等心脏事件为PCI成功的标志。

1.2.3 拔除动脉鞘管及其他处理措施

经桡动脉介入组, 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管, 穿刺部位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 通常4 h后开始减压, 6 h~8 h后解除压迫器。经股动脉治疗组术后4 h~6 h拔除鞘管, 局部加压包扎, 穿刺下肢制动并卧床, 6 h~12 h后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和穿刺部位的情况决定活动。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及肢端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CI结果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桡动脉组2例由于桡动脉痉挛导致操作失败, 改由股动脉途径PCI治疗成功;1例由于病变血管严重成角球囊无法通过而放弃介入治疗, 3例患者因为严重三支病变, 1例左主干病变不适合PCI治疗而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血管重建。股动脉组1例由于穿刺失败, 改由桡动脉途径后PCI治疗成功;5例由于三支病变严重且合并糖尿病, 2例因为左主干病变而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P<0.05) , 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股动脉穿刺行PCI治疗是常用的途径, 但是由于解剖因素, 使术后拔管时间延长, 股动脉穿刺点加压包扎, 限制翻身, 卧床时间长,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合并AMI时易于发生心功能不全而导致不能长时间平卧, 因而穿刺部位的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 如皮肤淤斑、假性动脉瘤等。自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报道[1]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来, 证实采用该途径行PCI治疗的可行性和优势[2,3,4,5,6]。

经桡动脉PCI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不需要因动脉穿刺卧床、痛苦少等优点, 因而逐渐为临床医生采用。所有桡动脉波动良好, Allen’s试验阳性的患者均可采用经桡动脉PCI治疗。操作过程应轻柔小心, 穿刺成功后应在透视下操作, 防止因桡动脉痉挛而延误梗死相关动脉的开通时间。另外, 穿刺成功后鞘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75 mg加硝酸甘油200 μg对防止桡动脉痉挛有作用。在本研究中, 123例经桡动脉途径PCI的患者中, 仅2例由于桡动脉痉挛而改由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说明桡动脉痉挛不是该治疗方法的障碍,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可行的。由于左侧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弓, 这样采用左侧桡动脉为穿刺血管就尽量防止送导丝过程中误入颈动脉而引起脑卒中并发症。本研究中未发生一例导丝误入颈动脉的情况, 证明本方法是有效的。选择合适患者, 操作过程轻柔小心, 对于AMI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术后穿刺血管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89, 16 (1) :3-7.

[2] Saito S, Tanaka S, Hiroe Y,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radial approach vs transfemoral approach in primary stent im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of the test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prospective unicenter randomization for access sites (TEMPURA) trial[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3, 59 (1) :26-33.

[3] Sunami K, Saito S, Tanaka S.Successful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using a self-expandable RADIUS stent to the anomalous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J].J Invasive Cardiol, 2003, 15 (1) :46-48.

[4] Ziakas A, Klinke P, Mildenberger R, et al.Comparison of the radial and the femoral approaches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 2003, 91 (5) :598-600.

[5]Louvard Y, Benamer H, Garot P, et al.Comparison of transradial and transfemoral approache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in octogenarians (the OCTOPLUS study) [J].AmJ Cardiol, 2004, 94 (9) :1177-1180.

[6]Cantor WJ, Puley G, Natarajan MK, et al.Radial versus femoral access for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djunct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ion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ADI AL-AMI pilot randomized trial[J].Am Heart J, 2005, 150 (3) :543-549.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1-02

经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1],节省了医疗费用,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但也有桡动脉穿刺操作比较困难,其管腔小,较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部分患者肘部血管弯曲或变异,操作不慎可能造成血管损伤[2]等缺点。本文针对临床实际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为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选择收治诊断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标准,被拟诊断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经介入检查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70岁。

1.2病人选择。能接受经桡动脉成型术的患者应具备:①桡动脉搏动好。②ALLEN试验阳性,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方法:双手同时压迫病人一侧的桡、尺动脉,手随后变苍白,放开尺动脉压迫后,若10s内颜色恢复正常,即为ALLEN实验阳性[3]。

1.3观察结果。①经桡动脉穿刺33例病人无伤口出血,仅1例有轻度伤口处皮下渗血。②34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与术前无差异。③33例术后右上肢皮温色均正常,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④术后无发生腰酸、腹胀、排尿困难。平均住院天数4-5d。

1.4患者血管的选择。选择穿刺处无疤痕无炎症,桡动脉搏动良好,尺动脉代偿功能良好。为了防止术后手部缺血。操作前患者应作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方法是操作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尺、桡动脉,然后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然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挠动脉,观察手掌的颜色变化。如手掌颜色在10s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挠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枝循环,既ALkn试验阳性,可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一旦挠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相反若10秒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阴性。表明手掌侧枝循环不良,不应选择挠动脉介入治疗。

1.5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踮垫起有利于穿刺,常规消毒包括整个手掌和肘关节,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穿刺前先摸清挠动脉的走行,选择桡骨茎突进心端处。以减少屈肌韧带穿孔和穿刺到橈动脉的表浅分支,也可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用1%-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成功后,送入导丝,植入桡动脉鞘,鞘内给硝酸甘油200ug、肝素5000ILl,用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需行PTCA及支架植入者,再行导引导管及导引导丝操纵、球囊推送和支架释放技术。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优点及成功的病例,以及主治医生的经验及护理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的绪,让患者配合手术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1.2术前准备。备皮,将右前臂和手腕部的体毛刮净。腹股沟同时备皮以备用。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治疗所用药品、氧气等。

2.2术中配合。适时稳定患者情绪,密切医护配合。患者进入导管室,护士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帮其尽快适应环境,讲解手术过程及需要时间,询问有无不适,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信心,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迅速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及测压仪,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并及时给予肝素、三酰甘油、合贝爽等术中常规用药,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及时调整显示屏位置,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尽量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患者中有1例在进行冠脉造影术中,突然出现窦性停搏,立即给予重复电击除颤,心肺复苏,无创性呼吸机的使用等措施抢救。

2.3术后护理。

2.3.1给予心电监护,做好心理安慰,关心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可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补液1500m1),心功能较差者适当减少入量。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密切观察患者的小便情况。单纯冠脉造影者可下床活动,行PTCA或支架植入者,术后4小时下床活动,入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得病人则需卧床休息24小时。

2.3.2穿刺肢体的护理:术后抬高上肢,20—30度,腕部制动,桡动脉博动情况及指端手指的颜色、温度、疼痛情况,有无渗血、肿胀。如指端手指颜色青紫、胀痛,可适当予减压包扎。缓解症状。2小时予稍减压包扎,瞩穿刺上肢勿用力甩动,负重。保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右侧上臂出现皮下血肿,予冰袋冷敷后未出现严重后果。

2.3.3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患者返回病房后要尽快使用抗生素,最好在2小时以内,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感染的效果。

2.3.4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术后氯吡咯雷75mg口服,每天一次,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便血、黑便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状况需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小结

冠心病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病之一。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以其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而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因此要求专业护理人员须具备完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介入治疗术的操作规程,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丽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术后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0):799

[2]阚静,刘玲玲,常芸等.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2年8月至2008年5月间共对213例ST段抬高AMI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经桡动脉途径120例(56%)和股动脉途径93例(44%)。心源性休克、桡动脉不能触及和Allen试验阴性等必须经股动脉途径治疗病例除外。

1.2 治疗方法

经桡动脉PCI多选择右桡动脉进行,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比格雷300mg,穿刺成功后多置入6F桡动脉鞘。根据血压和心率情况酌情给予200μg硝酸甘油、2mg维拉帕米或硫氮唑酮以防桡动脉痉挛,100U·kg-1肝素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250s,血小板Ⅱb/Ⅲa拮抗剂根据病变特点使用。根据冠脉及病变特点选用指引导管、指引导丝及球囊支架等,按常规完成PCI术,治疗限于与梗死相关的血管病变。术后4h拔出鞘管并加压包扎。

PCI成功标准为手术结束时残余狭窄小于20%,冠脉血流TIMIⅢ级,无介入并发症。严重局部出血性并发症判断标准为血红蛋白丢失大于2g·L-1,或需输血,或进行血管修补。

1.3 数据分析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1.0统计程序。计量数据用表示,显著性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有关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间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血小板Ⅱb/Ⅲa拮抗剂使用及介入前TIMI血流分级、罪犯血管参照直径、最小血管内径(MLD)、梗死部位、病变狭窄程度及病变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LAD为左前降支,LCX为左回旋支,RCA为右冠状动脉,LM为左主干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P﹥0.05

2.2 术中情况

两组动脉穿刺均获得成功,所需时间桡动脉组为(3.8±3.1)min,股动脉组为(3.6±3.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进入导管室至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再灌注时间桡动脉组为(22±16)min,股动脉组为(20±11)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3例(2%)改行股动脉途径(1例为严重锁骨下动脉扭曲,2例因桡动脉走行严重畸形),更换为股动脉途径后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

左冠脉系统病变使用JL系列指引导管桡动脉组为14例(12%),股动脉组为42例(45%)(P<0.01),余多为XB或EBU系列。右冠脉病变指引导管类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3 治疗成功率及术后血管情况

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1%(109/120),股动脉组为84例90%(84/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病变处最小直径、残余狭窄程度和TIMI血流分级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住院期间桡动脉组有2例(1.7%)、股动脉有3例(3.2%)发生心源性死亡(P>0.05),原因均为严重心功能不全、顽固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室壁破裂。股动脉组有1例(1.1%)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经再次介入治疗结果良好。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与股动脉组比较,*P>0.05

2.4 局部并发症

桡动脉组无严重局部出血性并发症,股动脉组有6例(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局部血肿发生率股动脉和桡动脉组分别为13例(11%)和1例(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组有8例(7%)出现穿刺血管闭塞,但无上肢缺血。

2.5 住院时间

桡动脉组(7±6)d,股动脉组(10±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常认为,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可能因穿刺或指引导管到位困难而引起AMI再灌注治疗延搁。本研究中两种途径的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及血管开通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在经过大量桡动脉介入治疗训练后可达到较好效果。经桡动脉PCI主要顾虑为桡动脉较细,指引导管到位困难并支撑较差,本研究中大多数病例均可获得良好的指引导管支撑力部分病例因分叉病变等而用7F指引导管。左冠系统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L系列导管较股动脉少,考虑其支撑力较差,完成手术较困难,而右冠系统选择指引导管与股动脉途径无显著差异。在桡动脉组有3例因通路中有严重血管扭曲而改行股动脉途径,均出现在治疗早期,随着技术的积累和介入器械的改进已较少出现该现象。

在AMI急诊PCI再灌注治疗中,因血小板Ⅱa/Ⅲb受体拮抗剂可明显改善预后而需进行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但局部并发症明显增多[3]。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改善局部加压方式或早期拔管等方法仍未能解决局部出血问题[4]。本研究中桡动脉组无严重局部出血并发症,住院时间也较短。此与其他报道相似。有研究认为,肥胖、老年、不能控制体位及血小板Ⅱb/Ⅲa受体使用等为局部出血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是选择桡动脉途径的适应证。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PCI局部并发症少,病人体位限制少,住院时间短,可使AMI病人受益[5]。因此,我们认为桡动脉途径是可以选择的急诊介入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Hildick-Smith D J,Walsh J T,Lowe MD,et al.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s to the fem-oral approach:an analysis of 500 cases[J].Catheter Cardiao-vasc Interv,2004,61(1):60-66.

[2]Agostoni P,Biondi-Zoccai G G,de Benedictics M L,et al.Ra-dial versus femo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Systematic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J Am Coll Cardial,2004,44(2):349-356.

[3]Montalescot G,Barragan P,Wittenberg O,et al.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ion with coronary stenting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2001,344(25):1895-1903.

[4]Tron C,Koning R,Eltchaninoff H,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 percutaneous suture device versus manual compressionfor femoral artery hemostasis after PTCA[J].J Interv Cardiol,2003,16(3):217-221.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4

【关键词】经桡动脉;冠心病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7-0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病患3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与Allen试验,所有病患均符合入选标准:Allen试验结果为阳性;桡动脉搏动明显;无需实行大直径导管技术治疗;年龄≥60岁。另选取同期30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患者对手术了解甚少,担忧手术的平安性、有效性,表现出焦虑、恐惧心思。而这种不良知情可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添加,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添加,招致病情减轻,影响手术停止。因此,关心体恤患者,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引见相关基本知识及术中、术后的留意事项,以消弭其恐惧心思,增强治疗决计,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手术顺利停止。②遵医嘱执行术前用药:术前1 天指点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每日一次,噻氯匹啶片250 mg,每日二次。手术当日服药一次。1.2.2术中护理

1)术中护理

①给予病人氧气吸入,树立静脉通道。②停止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注重患者自觉主诉。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予以处置。③当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时,因机械性抚慰,拔出过深或导管在冠脉内嵌顿,可惹起冠脉痉挛,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因此,在手术进程中,尤其要严密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ST段突然清楚下移,病人自觉胸闷、胸痛应立刻中止操作,给予抢救。另外在术中给予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 患者在局麻下手术,神志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护士在手术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安慰患者,避免不良语言对患者的刺激。

1.2.3术后护理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时刻观察患者的的心电和血压变化并进行实时监护,随时观察患者动脉穿刺侧肢体血运状况,术后应特别留意有无急性再闭塞的症状。如病人胸痛突然发作,心电图ST段抬高、大汗、血压下降等,提示冠脉急性闭塞,应预备再次手术。②遵医嘱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构成。A.在抗凝进程中,需严密观察有无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观察尿便颜色;B.严密掌握肝素剂量,熟习配制方法;C.每日复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抗凝状况;D.防止皮肤粘膜出血,嘱患者用软毛刷刷牙,勤剪指甲,勿用手指甲抓破皮肤粘膜。(③拔除鞘管的护理:拔鞘管时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如心律失常、休克、低血压、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痉挛等症状,拔管前向患者引见拔管方法及留意事项,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心情,拔管时举措要轻快,拔出后按压15——20 min,用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加压6—8h,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防止下肢动脉血栓构成。④体位护理:术后惯例取平卧位,床头抬高≤30 °,穿刺肢体伸直并制动:股动脉穿刺点弹力绷带压榨止血后术侧肢体制动24 h,桡动脉术侧腕关节制动约12 h,防止用力握拳,但肘关节可随意活动。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数据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7.5±1.3)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2±2.3)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比较,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见皮下气肿情况发生,两组主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出血、造影剂反应、排尿困难、低血压反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要对照组(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心理护理前后测评结果

分析心理护理前后,冠心病患者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明显差异(P<0.05),心理护理后疗效显著,表明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讨论

总之,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应用心理疏导及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护理工作走向教育、预防、实施治疗为一体的系统化趋势,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护理水平。且费用低,患者下床活动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常莉,郑燕.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1(23)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5

1 急诊PCI低血压的认识

1.1 急诊PCI低血压诊断标准

急诊PCI病人血压<12/8 kPa (90/60 mmHg) 者诊断为低血压[3]。

1.2 急诊PCI低血压原因

①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病人呕吐、出汗, 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 术中、术后出血及手术应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机体对液体需求量较多, 无明显诱因的血压下降实质也为低血容量性低血压[4];②药物治疗引起低血压:硝酸甘油扩血管治疗, 均可引起前负荷减低而发生低血压;③再灌注血管痉挛、心律失常[4,5];④由于拔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而致的神经源性低血压[6];⑤剧烈疼痛。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低血压危害

早期再灌注诱导的低血压大多数是一过性的, 并且多数病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在24 h内能够恢复, 但有一些病人的低血压较重, 持续数天且治疗反应差, 甚至死亡。Bowers等[7]报道:再灌注后的低血压有时危及生命, 增加了病人的病死率。急诊PCI术中低血压可造成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 血流缓慢, 血栓形成, 导致严重后果。

1.4 高危人群

刘永兴等[3] 报道:①60岁以上者多见;②PCI之前Killip 分级≥2级者;③下壁梗死、右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血管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IRA 开通即刻TIM I血流≤1 级的病人容易发生低血压。 程敏[8]报道, 低血压出现的时间以术中及术后4 h内为最多。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准备

对于急诊PCI病人, 应做好术前准备, 适当镇静止痛, 嘱病人适量半流食, 静脉补足血容量, 术前适当地减少或停用扩血管类药物, 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另外,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引起继发性迷走神经过度反应出现的低血压[9]。

2.2 术中

手术中如果发生冠状动脉穿孔, 引起心包填塞, 导管嵌顿在冠状动脉开口, 右冠脉造影时导管误入圆锥支, 推注造影剂时间过长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避免措施是手术操作轻柔、规范, 密切观察压力检测和心电监护, 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一般不引起严重并发症。

2.3 术后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病情, 血压下降前病人常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 这是因为在休克早期, 组织灌流尚未明显下降, 脑组织缺氧较轻, 神经细胞反应多为兴奋状态[10] 。这就提醒CCU 护士, 在急诊PCI术后病人返回后应密切注意病人意识变化, 发现上述症状时应寻找原因, 及时止血或输液, 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减轻病人痛苦。②预见性和动态性观察:护士应掌握急诊PCI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4 h~72 h, 尤其在术后4 h内生命体征的变化。③出血的观察: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消化道的呕血与便血、泌尿系的血尿等。④手术后动态观察病人心电图, 以排除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冠脉闭塞。如果术后低血压严重, 经过大量补液及应用升压药仍然很难纠正, 应联系床旁B超, 排除心包填塞和腹膜后血肿。一经证实, 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4 用药护理

术后使用血管扩张剂的病人, 要密切监测病人血压变化情况, 血管扩张剂应从小剂量开始[11], 静脉使用硝酸甘油血管扩张剂等应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以保证血管扩张剂剂量准确、稳定。密切监测血压, 询问病人感受, 发现病人有血压下降趋势应及时通知医生, 协助查明原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2.5 预防血管迷走反射

低血压可采取以下措施:于江等[12,13]认为:①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陪伴身边。询问病人进食情况、排尿情况。医生拔管时护士必须在旁辅助, 加强病人心理护理。②拔管前维持静脉通路, 充分扩容, 备好阿托品、多巴胺、2%利多卡因等急救药品, 保证抢救器材到位, 穿刺点给予局部麻醉, 避免疼痛刺激。③动脉鞘管拔除后, 穿刺点压迫止血20 min~30 min, 按压力度以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准;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④拔管时病人应取平卧位, 避免采取半卧位。⑤拔管30 min内严密心电监护, 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拔管过程中发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进行性减慢、视力模糊、出汗, 一旦出现血压降低 (<90/60 mmHg) 等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即采取将头部放平或取头低足高位, 吸氧, 给予阿托品、多巴胺, 快速补液, 症状于5 min~10 min内缓解, 生命体征于30 min内恢复正常[14]。

2.5 术后预防低血容量性低血压

于江等[12]认为采取大量饮水的同时, 还应适当进食, 促进胃蠕动以减少胃扩张引起的呕吐。24 h 总量根据心功能情况而定, 一般为1 500 mL~2 000 mL, 因为低血压多发生在术后4 h内, 因此, 术后4 h内的输液量要达到24 h总量的1/3。程敏[8]认为:术后液体补给种类、速度及总量均较难把握, 术后输液晶体与胶体之比应为2∶1。24 h总量应根据病人心功能状况与术中造影剂用量而定, 一般认为, 造影剂200 mL, 补液1 500 mL, 造影剂300 mL, 补液2 000 mL, 造影剂400 mL, 补液3 000 mL。然而, 液体的补给并不应在24 h内平均输入, 由观察结果而知, 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更易出现于术后4 h之内, 建议在术后4 h内输液量达到24 h输液总量的1/ 3。对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可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通过Swan-Ganz 导管 (漂浮导管) 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 (PCWP) 来决定输液速度, 若血压下降, 中心静脉压也低, 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 应充分补液;若血压低, 中心静脉压高, 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应给予强心药物, 舒张血管;若血压低, 中心静脉压正常, 应试用补液试验 (取等渗盐水250 mL, 于5 min~10 min内经静脉注入, 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 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129 4 kPa~0.149 0 kPa,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Swan-Ganz 导管可直接测出PCWP, 观察有无肺淤血情况, 监测输液速度是否过快。

2.6 心理护理

有文献报道, 急诊手术的病人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自我否定和抑郁, 给予健康指导, 适时心理支持, 可改善不良情绪[15,16,17]。对家属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①如何保持情绪稳定;②正确的体位及肢体制动;③合理的进食及适当的饮水;④排便;⑤药物的作用、副反应、正确服用方法;⑥出血和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⑦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18];⑧康复锻炼;⑨出院指导。

2.7 展望

目前未见急诊PCI术后持续低血压康复活动程序的报道, 今后可开展相关研究。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7年10月我科完成急诊PCI的AMI病人2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1]:持续胸痛>30 min和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 mm, 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1]。其中男17例, 女8例;年龄40岁~71岁;发病时间为3 0 min至23 h;心肌梗死范围:前壁8例, 前间壁2例, 下壁9例, 广泛前壁2例, 正后壁1例, 高侧壁3例。全部病人入院后均做急诊PCI, 成功者均置入支架。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后必须做心电图, 临床判断均符合AMI诊断标准。如仍有胸痛或其他缺血症状和体征, 且同意做急诊PCI时, 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或氯吡格雷300 mg, 并给予扩血管药, 以标准技术进行动脉造影及支架术。术前鞘内注射肝素8 000 U, 所有病人直接将所选择的带球囊支架送至未经预扩张的IRA的靶病变处进行高压扩张。术后留置鞘管, 4 h~6 h后拔管, 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50 mg/d, 氯吡格雷7 mg/d, 至少6个月,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0.4 mL, 每日2次, 持续5 d~7 d。并积极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调脂药物以钙拮抗剂等。

1.3 支架置入成功指标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或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30%, 则急诊PCI成功。临床成功指标:急诊PCI后不伴有AMI、紧急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脏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2]。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做好病人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安慰和解释开导工作, 如通过讲解、发送图片、资料, 让病人了解手术全过程, 以及术中配合的方法和术后注意事项, 使其解除紧张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手术,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手术前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 训练在床上大小便, 以防术后由于不习惯而出现便秘及尿潴留。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如碘过敏试验、普鲁卡因过敏试验、出凝血时间的测定等, 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当日手术禁食水, 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 并做好静脉留置针。

2.2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需住CCU病房, 采取平卧位, 常规留置鞘管6 h~12 h, 术后下肢制动24 h, 砂袋压迫12 h, 忌用力咳嗽, 定时检查伤口有无出血, 鞘管有无移位或脱落等, 观察敷料有无渗出,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经常询问有无胸闷、胸痛、心慌及出冷汗等;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及肢端温度、颜色;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有无ST-T改变, 同时注意多次心电图检查, 并与术前对比是否有改变, 根据医嘱24 h内每小时采集血标本1次,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拔管时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 分散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降低疼痛阈值, 以防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疼痛性休克。

2.3 出院指导

半年内每月复查1次, 半年后每3个月~6个月复查1次,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及时发现并发症, 及时处理。了解有无再狭窄的出现, 指导病人戒烟酒, 避免情绪紧张、激动, 避免剧烈运动, 注意饮食, 降低体重, 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以减缓冠状动脉硬化。

3 讨论

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迅速开通IRA。早期再灌注治疗作为最有效地挽救濒死心肌的措施, 在AMI 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MI尽早、持久、充分开通IRA可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 最大限度地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3]。对于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用PCI技术改善心功能, 并能得到长期恢复。随着介入技术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成功病例证明及早进行血运重建是有必要的, 特别是PCI技术能够减少3年以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学军, 王乐丰, 王明生, 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7) :612.

[2]王枫岭, 解金红, 司荣圣, 等.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的扩展性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5, 3 (6) :421.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AMI病人, 男42例, 女28例;年龄38岁~81岁, 平均54岁;冠脉造影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5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6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例, 急性前壁18例, 前间壁10例, 侧壁7例;合并糖尿病20例, 高血压33例, 大量吸烟史28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 并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比格雷300mg, 根据血压和胸痛情况给予硝酸甘油、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以确定病变部位、狭窄程度、范围, 并迅速制订PCI治疗方案。有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下壁AMI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者, 预先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术中100%实现冠状动脉早期再开通, 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精心护理。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物品准备

术前护士要做好充分准备, 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各种术中所需急救器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吸痰器、氧气、IABP仪器等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同时备好术中常用抢救药品, 如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吗啡等及PCI手术需要的各种耗材。

2.1.2 病人准备

病人进入导管室后护士要细致地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 了解病人需求, 详细耐心地介绍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帮助病人树立对手术的信心, 消除其对住院、手术的恐惧感[4]。尽快完成备皮、碘过敏试验, 快速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

2.2 术中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 再灌注心律失常

由于急诊PCI要求在12h内开通与梗死相关的“犯罪”血管, 因时间早、速度快、血流充足, 故心律失常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 且绝大多数心律失常发生在冠状动脉再通瞬间及30min内, 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5,6]。临床上以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当梗死血管开通后密切观察心电图、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应立即报告术者, 及时处理。常规抽好阿托品、多巴胺备用, 并确保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处于紧急备用状态。本组有1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中2例发生心室颤动立即给予200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8例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 术中给予阿托品1 mg静脉推注, 多巴胺3mg~5mg静脉推注, 8例中有5例植入临时起搏器, 病人均抢救成功。

2.2.2 冠脉穿孔和心脏压塞

冠状动脉穿孔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很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以导致急性心包填塞危及病人生命。急性心包填塞症状表现多为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血压迅速下降、X线下有心影进行性扩大, 搏动减弱或消失。因此介入护士术中要严密观察有无造影剂渗漏、急性心包填塞症状,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协助医生尽快抽出积血, 以缓解压迫症状, 并留置心包引流管。如引流量大且持续引流血性液体, 应及时做好输血及外科开胸准备。本组1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 介入医生迅速用球囊持续低压扩张封堵破孔。经医生积极对症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

2.2.3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AMI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病死率高, 心源性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小于90/60 mmHg (1 mmHg=0.133kPa) , 末梢循环差, 指端皮肤湿冷、发绀, 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尿量每小时小于20mL。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立即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药物, 以减轻病人的容量负荷, 若血管容量不足时迅速扩容。术中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同时床边备好IABP仪器。本组1例大面积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时因术中发生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2.2.4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由于穿刺时疼痛、手术时间较长、病人情绪紧张和支架植入的因素, 术中易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率进行性减慢 (小于50/min) ,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 严重时病人出现晕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组5例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遵医嘱给予阿托品、多巴胺静脉推注, 及时处理后好转。

2.3 术后护理

病人术后返回心内科监护室 (CCU) , 持续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变化。鼓励病人术后6h~8h内饮水1 000mL~2 000mL, 如不能饮水则应遵医嘱适量补液, 以利造影剂排出。桡动脉穿刺者腕部制动4h~6h。股动脉穿刺者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15min~20min, 绷带加压包扎, 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12h~24h。由于术中应用肝素, 术后常规PCI抗凝治疗, 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一旦出现出血情况立即采取相关处理措施[7]。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范围;观察病人术侧肢体的颜色和温度及活动情况。本组2例出现血肿, 予以观察, 血肿未继续扩大, 自行吸收, 无不良后果。术后指导病人规律服药, 向病人讲解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和调脂药物的必要性,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情况[8]。

3 结果

所有病人于90min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除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外, 18例病人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 其中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10例, 冠脉穿孔1例, 迷走神经反射5例, 术后穿刺处血肿2例, 经积极处理转危为安, 均康复出院。

4 讨论

PCI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AMI病人行急诊PCI治疗, 即刻再通率高, 尽快恢复再灌注, 能最大限度开通血管, 改善心肌供血, 挽救濒死心肌, 降低急性期病死率。但由于该项技术为创伤性治疗, 风险性大, 易发生并发症, 期间随时会出现预知和不可预知的紧急事件, 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 导管室护士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密切配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术后精心护理是急诊PCI术成功的关键, 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 (AMI) 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急诊PCI治疗的70例AMI病人给予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70例AMI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时18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均得到积极处理, 病人均治愈出院, 仅1例因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给予急诊PCI治疗AMI病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 改善临床预后, 提高疗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侯桂华, 辜小芳.心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安全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37-142.

[2]徐清斌, 李延丽, 马萍.急诊PCI患者再灌注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6) :1055-1056.

[3]钱宏, 陈琰.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5) :549-550.

[4]刘志荣.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8) :231.

[5]郭军, 陈韵岱, 田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11) :866-870.

[6]钟雪莲, 邢凤梅, 王希柱, 等.护理观察指标与急性心梗急诊PC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9B) :107-108.

[7]方红艳.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 19 (1) :106-107.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根据患者TIMI血流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 各40例。无复流组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48~79岁, 平均年龄 (63.26±7.55) 岁。正常血流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 (63.01±7.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首次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 h内进行急诊PCI治疗患者。排除标准: (1) 严重痉挛、血栓等患者; (2) 严重肝肾疾病患者; (3) 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5) 心脏移植接受者; (6) 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7)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近期脑出血、有出血倾向以及有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禁忌证, 无法抗凝者。

1.3 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询问调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史。记录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及手术情况, 其中包括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口服ACEI等药物、入院Killip功能>2级、Q波计数。Killip分级为:Ⅳ级:患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阶段或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Ⅲ级:患有急性肺水肿;Ⅱ级:患有左心衰竭;Ⅰ级:目前未发现明显心力衰竭。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复流组的患者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为 (6.10±1.79) h、Q波计数为 (3.54±0.79) 个、TIMI血流0级15例、梗死前心绞痛8例、口服ACEI等药物8例、Killip功能>Ⅱ级为12例;正常血流组的患者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为 (3.78±1.65) h、Q波计数为 (2.81±1.22) 个、TIMI血流0级8例、梗死前心绞痛19例、口服ACEI等药物25例、Killip功能分级>2为5例。无复流组的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Q波计数、TIMI血流0级及Killip功能>Ⅱ级较正常血流组均有明显提高, 而梗死前心绞痛、口服ACEI等药物较正常血流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心肌持久缺血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 以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该病症在中老年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5,6]。近年来, 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7]。如不及时有效进行治疗, 极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 但术后较多的并发症严重困扰着患者, 其中无复流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占2.4%~14.0%。研究表明, 无复流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导致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5~10倍,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8]。目前治疗无复流现象仅基于提出的假说, 包括白细胞积聚和粘附、阻塞毛细血管等, 该病症发生机制尚未确定, 给医师及时控制治疗该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明确患者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 无复流组的患者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Q波计数、TIMI血流0级例数、梗死前心绞痛例数、口服ACEI等药物例数、Killip功能>Ⅱ级例数优于正常血流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梗死前心绞痛、口服ACEI等药物能充分改善患者无复流想象, 而症状到再灌注的时间、Q波计数、TIMI血流0级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无复流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严重的心肌损伤、大面积心肌梗死、症状到再灌注时间较长和心功能不全均会形成术后无复流现象, 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于立鹏, 杨志明.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 (9) :1536-1537.

[2]彩贞, 陈宗伟, 唐玲玲,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BNP、hs CRP、c Tn I浓度与预后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32 (13) :1514-1516.

[3]徐家梁, 蒋廷波.温骤变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 (12) :2127-2128.

[4]张庆成, 汪承炜, 梁桂娟, 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冠脉血栓抽吸并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武警医学, 2015, 26 (8) :765-767.

[5]周亚峰, 姚佳璐, 钱晓东,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4, 26 (10) :1804-1808.

[6]李森林.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血栓抽吸术后疗效的观察.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z1) :74.

[7]杨泽福, 万建平, 杨玲,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现象与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临床观察.临床荟萃, 2013, 28 (3) :270-272.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9

【摘要】目的:评价老年高龄(≥75岁)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长期预后。方法:随机抽取行PCI(PTCA/PTCA+支架术)共45例,未行PCI(PTCA/PTCA+支架术)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临床确诊急性心梗或冠狀动脉造影(CAG)确诊共45例。将上述两组各分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亚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在再发心绞痛(48%vs.31% P<0.005),心力哀竭(25%vs.46% P<0.05)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亚组在再发心绞痛(50%vs.22% P<0.005)和心肌梗死(0vs.1% P<0.05),心力衰竭(25%vs.69% P<0.05)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PTCA/PTCA+支架术)组长期预后好于未行PCI(PTCA/PTCA+支架术)组。

【关键词】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PCI(PTCA/PTCA+支架术);长期预后

冠心病(CHD)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近1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成为CHD的有效治疗手段。现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老年高龄冠心病PCI术后2年内再入院及随访病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随机抽取老年高龄行PCI术冠心病患者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75岁,32 例为心绞痛患者,全部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13 例,合并高血压病29 例,糖尿病 11例。另随机抽取未行PCI的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75岁, 13例为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冠心病确诊标准), 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符合临床确诊标准),27例有明确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合并高血压病25 例,糖尿病9 例。

1.2 比较方法 将上述两组各分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亚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相同亚组间2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哀竭和心源性死亡。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定期随访,发现心肌梗死PCI亚组仅1例在PCI后4个月病情恶化,出现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心绞痛亚组在再发心绞痛,心力哀竭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心肌梗死亚组在再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发病率

组别例数再发心绞痛再发急性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PCI组2512(48%)5 (20%)6 (25%)0未行PCI组134 (31%)3 (23%)6(46%)0 表1 心绞痛亚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n,%)

表2 心肌梗死亚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n,%)

发病率组别例数再发心绞痛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PCI组2010 (50%)05(25%)△1(5%)未行PCI组327 (22%)3(1%)22(69%)△0△PCI组心力衰竭中有1例为急性左心衰,未行PCI组中有4例急性左心衰

3讨论

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较为多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高龄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性别方面,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伴随有多年高血病或/和糖尿病,都是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病也是导致患者心脏功能衰竭的首个病因。国内多有报导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韩雅玲等 [1] 的经验认为在技术熟练、设备齐全和配合良好的心脏病研究中心,老年PCI可取得与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样高的手术成功率。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Briguori 等[2]分析了272 例多支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转归的预测因素,随访(18±4)个月,发现糖尿病是远期重大不良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因素。范成辉等[3] 研究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普通冠心病患者高,年龄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也提示长期预后不良目前尚缺乏针对老年高龄患者行PCI术长期预后的随机分析,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入院行PCI能明显改善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症状缓解及复发程度,在家中能生活自理,减兔家人的陪伴及护理,缩短因冠心病复发再次住院时间。同时能明显看到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能减少重度心力衰竭的发作,尤其是减少急性左心哀严重并发症的再住院率。

PCI术后再发心绞痛在临床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并不少见,但有一部分患者疼痛轻微,甚至持续时间长达半小时以上应除外。 PCI术后再发心绞痛除与病人未干预病变有关,同时应重视老年高龄冠心病人PCI术后血压及血糖的达标。

参考文献

[1]韩雅玲,荆全民 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临床评价,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2,4(1):6.

[2]BriguoriC,NishidaT,AdamianM,etal.Multivesselcoronarystenting:predictors of earlyand late outcome.ItalHeart J,2000,1:420-425.

经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 篇10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及心内科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 入院经心电图诊断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 , 并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 其中男88例, 女20例, 年龄42~74岁, 平均年龄 (57.3±8.6)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5]:持续心前区绞痛30min以上, 至少2个相邻胸导联ST段抬高≥0.2mV或Ⅰ、aVL、Ⅱ、Ⅲ、aVF导联中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0.1mV,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浓度升高在正常值2倍以上;排除标准:年龄≥75岁, 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病史以及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病史。所有研究对象经PCI术后24h检测血浆BNP浓度分为三组:A组BNP浓度<100ng/ml, B组100~400ng/ml, C组>400ng/ml。

1.2 方法

1.2.1 PCI治疗:所有患者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术前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匹格雷、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 手术入路经桡动脉, 术中处理相关梗死血管, 使阻塞血管再通达到残余狭窄程度在30%以下或TIMI血流2~3级, 且手术过程未出现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则为PCI术成功。

1.2.2 BNP测定:所有患者在入院PCI术前与PCI术后24h检测血浆BNP浓度, 设备为TRIAGE分析仪,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浓度, 将250ml血清加入层析板加样区, 使其渗入反应区, 检测血清与鼠抗人DNP荧光抗体所形成的结合物的荧光强度, 计算出BNP的浓度水平。BNP的参考值范围为0~100ng/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A、B、C三组病例的冠脉造影结果, 统计出发生左前降支 (LAD) 梗死与多支血管病变的例数及比例;PCI术后半年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比较三组病例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DSV)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 比较三组病例1年内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比较

三组病例均于入院12h内顺利完成急诊PCI术, 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PCI术前BNP浓度为 (586.4±153.7) ng/ml, PCI术后24hBNP浓度为 (390.4±126.3) ng/ml显著低于术前BNP水平 (P<0.05) , 术后根据PCI浓度分为三组, A组17例, B组66例, C组25例, 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情况如表1所示, 三组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性别、合并疾病、血管开通时间、LVEF等一般情况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三组病例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根据三组病例的冠脉造影结果, C组多支血管病变与LAD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与B组 (P<0.05) , B组多支血管病变与LAD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 (P<0.05) , 见表2。

2.3 三组病例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比较

PCI术后半年三组病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C组的LVEF显著低于B组与A组 (P<0.05) , B组LVEF显著低于A组 (P<0.05) , B组与C组的LVEDV、LVESV显著高于A组 (P<0.05) , 见表3。

2.4 三组病例1年内病死率比较

对三组病例随访1年, 统计死亡病例的例数, A组死亡1例, 病死率5.9%, B组6例, 病死率9.1%, C组9例, 病死率36.0%;C组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 (P<0.05) , B组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 (P<0.05) , 如图1。

3 讨论

AMI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危重症, 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开通血管、恢复心肌血供, 减少梗死心肌范围, 进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对于每一位AMI患者, PCI术后的预后存在差异, 如何有效评估个体患者PCI术后的预后情况是多数研究的趋向所在。脑利钠肽 (BNP) 是由心房、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肽类激素, 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7]。BNP具有容量敏感性的特点, 当心肌受到牵张、室壁压力增大, 心肌细胞可爆发式的合成并分泌大量BNP[8]。在AMI的发生过程中, 患者心脏容量负荷急剧增加, 心功能急剧减弱, 冠脉血供中断出现心肌梗死, 心室壁受到牵张, 尤其是心肌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的交界处室壁压力最大, 诱导心室合成、分泌大量BNP, 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释放到循环中的BNP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诱导细胞内cGMP, 从而产生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ASSA) 活性[9,10]。相关研究表明, BNP不仅对心力衰竭具有诊断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还可以反映梗死的严重程度与心肌坏死范围, 其浓度水平与心肌损伤范围呈正相关[11], 因此, BNP浓度水平的检测对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本研究中, PCI术后的BNP浓度明显低于术前, 表明PCI术有效改善了心肌血供与心功能, 减少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三组病例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BNP浓度最高的C组多支血管病变与LAD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与B组 (P<0.05) , B组则显著高于A组 (P<0.05) , 多支血管病变说明心肌缺血与梗死的范围更大, 而LAD梗死表示前壁的梗死, 是左室重塑必然发生的病理过程, 左室重塑的形成往往预示着患者预后不良, 是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与预后不良、死亡的重要原因[12],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BNP浓度水平与心肌缺血面积、梗死范围、左室重塑形成呈正相关。林敏川[13]等人探讨了BNP对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心室重构的影响, 结果发现BNP水平从单支血管病变、双支、三支血管病变依次增高, 广泛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BNP浓度明显高于后壁、下壁梗死者, 并得出了BNP水平与左室梗死范围呈正相关的结论。另外, 三组病例在PCI术后半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C组的LVEF显著低于B组与A组 (P<0.05) , B组LVEF显著低于A组 (P<0.05) , B组与C组的LVEDV、LVESV显著高于A组 (P<0.05) , 表明高水平BNP浓度与心功能不全、心室重塑存在相关性;在病死率方面, BNP浓度最高的C组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 B组病死率则显著高于A组 (P<0.05) , 表明PCI术后检测BNP的浓度大小与患者的病死率有关。心功能不全、心室重构的发生多与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灌注未充分匹配有关[14], 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张利刚[15]等人在探究BNP水平变化对STEMI患者预后与左室功能的评估价值的研究中, 发现PCI术后BNP浓度高者其LVEF值显著低于低水平BNP浓度者 (P<0.05) , 同本研究一致证实了BNP的动态变化可对AMI患者的预后、心功能情况作出初步预测。

综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检测血浆BNP的浓度水平与梗死严重程度、心脏功能、左室重塑等情况有关, 有利于对患者的再灌注恢复情况作出判断, 对介入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评估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脑利钠肽 (BNP) 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及心内科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 入院经心电图诊断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 , 并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于入院12h内顺利完成急诊PCI术, 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PCI术前BNP浓度为 (586.4±153.7) ng/ml, PCI术后24hBNP浓度为 (390.4±126.3) ng/ml显著低于术前 (P<0.05) , 术后根据PCI浓度分为三组, A组17例, B组66例, C组25例, 三组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PIC术后半年三组病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C组的LVEF显著低于B组与A组 (P<0.05) , B组LVEF显著低于A组 (P<0.05) , B组与C组的LVEDV、LVESV显著高于A组 (P<0.05) , 对三组病例随访1年, A组死亡1例 (5.9%) , B组6例 (9.1%) , C组9例 (36.0%) ;C组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 B组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 (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检测血浆BNP的浓度水平与梗死严重程度、心脏功能、左室重塑等情况有关, 有利于对患者的再灌注恢复情况作出判断, 对介入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评估价值。

上一篇:经典台词下一篇:经营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