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穿刺采血

2024-09-21

桡动脉穿刺采血(共5篇)

桡动脉穿刺采血 篇1

在临床应用上, 临床检验是重要的关键之一, 为了提高疾病诊治率, 静脉穿刺采血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1]。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两种穿刺采血方法, 股静脉穿刺法和桡动脉穿刺法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采集血液标本的小儿, 男125例, 女75例, 足月新生儿102例, 早产儿33例, 0.1~1岁35例, 1~3岁30例。败血症50例, 小儿肺炎4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5例, 小儿肠炎40例。随机进行分组, 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20例患儿运用桡动脉采血, 对照组80例患儿进行股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 (1) 股静脉采血: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操作前护士需穿戴整齐, 洗手和戴口罩。准备用物, 准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5 ml 1~2个, 0.5%安尔碘消毒液、棉签、放在治疗盘内, 同时护士依据医生的医嘱准备抗凝管、干燥管等。准备好用物, 放置在治疗车上, 此时护士将治疗车推进患儿病房, 护士核对患儿姓名等核对信息,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做到三查七对, 护士首先向家长和患儿做出详细的解释, 以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护士的帮助下, 使得患儿取仰卧位, 将患儿大腿外旋, 轻微外展, 小腿屈膝90°, 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随之用0.5%安尔碘消毒皮肤, 用左手食指固定在腹股沟韧带中部, 触及准股动脉搏动, 将持注射器的右手与皮肤呈现出直角快速刺入股动脉内侧0.5 cm, 然后见到注射器乳头处有暗红色回血波动, 表示注射器已经在股静脉内, 护士需立刻给予固定, 根据医嘱需要采取血液量。如果未见回血, 护士应当控制进针速度, 边进针边试探性回抽是否有回血, 在抽取所需血量后立即拔针, 随之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超过5 min, 不出血为标准, 护士将针头取下, 并把血液缓慢的沿着管壁注入。 (2) 桡动脉采血:护士协助患儿去仰卧位, 并且让患儿的手掌朝上, 绷紧患儿的皮肤同时将患儿的拇指按住, 使得桡动脉充分的显露在护士面前, 穿刺点位于桡侧腕横纹肌上约2 cm处, 此时护士将右手碰触患儿桡动脉最明显的搏动作为穿刺点, 护士进行常规的消毒, 然后用右手拿着事先接好注射器的5号半头皮针, 以30°角快速地刺入, 随之放平针柄随着血管走向缓慢向前推行, 将针头的1/2~2/3进入桡动脉时, 没有看到回血, 继而护士应稍微调动针柄的刺入的深度和方向, 见有回血后代表成功穿刺, 用针筒抽血至所需要的血液量, 之后快速拔针, 并用消毒棉签在穿刺点处给予按压5 min以上, 不出血即可。 (3) 护理注意要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该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以达到减轻患儿痛苦和恐惧的心理。在操作前, 安抚患儿情绪的同时并跟家长进行交流, 护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 以达到家长协助护士工作, 帮助患儿消除内心的恐惧、不安, 以免患儿哭闹, 耽误护士操作进度, 加重病情。在给予患儿操作过程中, 护士不应带有沉重的心态, 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 利于提高护士自身在穿刺过程中的穿刺成功率。在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情况下, 对采血禁忌证时刻掌握, 同时要懂得凝血功能障碍者禁止采血。操作后密切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采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21.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采血时间情况相比较

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 (3.82±0.48) min, 对照组患儿采血时间 (6.67±1.48)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83% (115/120) , 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 (63/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红肿、血肿、血标本溶血、凝血情况比较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采血情况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得到广泛使用[2]。股静脉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静脉, 行经收肌管, 至股三角尖时位于股动脉后方, 往上渐斜向, 随之位于股动脉的内侧, 并包在股鞘内[3]。在给予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 由于股静脉位置深, 在触及股静脉时, 首先需要扪及股动脉的搏动, 找到股动脉的基础上, 继而就可以触及股静脉, 由于股动脉搏动大, 不易确定血管走向, 且股静脉易受患儿体位而发生变化, 即使股静脉穿刺成功, 但是患儿的体位变化易导致血管破损, 所以穿刺时要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免伤及血管、神经组织及误刺入股动脉。由于股静脉涉及面积大, 易散热, 所以操作时应当脱去患儿部分衣物, 此时患儿容易感冒, 导致体温下降和增加内心恐慌感, 小儿股静脉位置较深, 血管易滑动, 不易被固定, 与此同时患儿的哭闹和躁动导致护士一次性穿刺失败且操作时间延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使穿刺部位充分表露出来, 在常规消毒的范围内, 穿刺部位严格消毒的范围要大。穿刺时, 针头应穿刺浅显, 以免伤及腹腔脏器[4,5,6]。护士协助患儿把腿外翻时取得适宜体位和操作带来的疼痛, 容易导致患儿哭闹不停、应激性的反应也容易污染消毒部位。严重时会引起来感染。护士应做到随时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貌, 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 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一次穿刺没有成功, 医护人员不宜反复进行多次穿刺, 易造成血栓, 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和体温, 造成血肿和局部出血等状况, 指导患儿正确的按压方法。同时患儿股静脉靠近会阴处, 应注意卫生及防止患儿排尿时污染从而造成感染, 因此应加强消毒、巡视并密切观察。

桡动脉是首先通过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随之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向下行走, 绕桡骨茎突至手背, 穿过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 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建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 在临床应用上是触摸脉搏搏动的部位[7]。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简单, 浅表血管清晰可见, 护士在患儿腕部随时可以触动血管搏动, 并加以容易固定, 不会随着患者的变换体位而改变, 护士能够简单的掌握并且一人完成操作[8]。在穿刺采血时, 在保护好采血过程的基础上, 消毒局部皮肤, 采用5号半针头头皮针进行操作, 利于降低患儿损伤度, 缩短按压时间。而股静脉穿刺需进针深, 注射器选用7号针头, 对患儿血管损伤程度加大。两者相比较, 桡动脉穿刺采血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避免了患儿生理疼痛的加重。

由此可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法有效的降低患儿生理疼痛和皮肤损伤度,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护士提高操作技能, 家长也愿意接受, 值得在医学领域中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进行随机分组, 120例小儿为观察组, 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 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在医学领域中, 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 操作时间短,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桡动脉穿刺采血,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新生儿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0) :1647-1648.

[2]石金彩.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7) :1000-1001.

[3]陈伟霞.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5) :108-110.

[4]焦茜, 王莉.新生儿经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 :36-37.

[5]刘国珍.新生儿两种采血方法的护理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29, 33.

[6]袁小静.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0-101.

[7]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6) :1782-1783.

[8]梁仲.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法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1) :210-211.

桡动脉穿刺采血 篇2

【关键词】颈静脉,采血 ,ICU

ICU临床护理中,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时,常规选择周围静脉[1],如果是肥胖患者,血管比较细比较深,或者失血性休克外周血液循环差的患者,常很难找到抽血的静脉。采集血液标时往往不能一次性取得成功,即使是采集成功了,一次也只能采集5-7ml,每次需要2-3次才能采集完成检验的血量。抽取时间和系止血带时间延长,非常容易导致机械性溶血和凝血的发生。针对这类患者,首选颈静脉穿刺采血,颈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显露明显,尤其是压迫颈静脉三角区,静脉怒张明显,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

1、操作方法

备齐常规采血无菌用物,患者取平卧位,在肩部下方垫一枕头或毛巾,使头尽量向后仰,头偏向一侧,使颈静脉充分显露,常规消毒皮肤,选用5~10ml注射器穿刺点在下颌角与 锁骨上缘联线中1/3处,左食指压迫颈外静脉三角区处,使之充盈,左拇指向近侧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在颈静脉上方呈45度角进针,见回血或边进针边抽吸注射器,见回血后固定针头,继续抽血至所需要量,拔针后用干棉球或消毒干棉签压迫针孔处3~5min,整理用物。

2、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2)穿刺拔针后按压针孔处3~5min,力度要适宜,避免压迫颈动脉,从而影响血液回流。(3)取頸静脉血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面色、呼吸、心率等。(4)若穿刺失败,不宜多次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5)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采用颈静脉采血。

3、体会

抽血化验结果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及时抽出血液标本送检,得出结论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危重病人由于病情重、变化快,抢救措施不及时往往造成不可逆后果,而静脉采血在抢救过程中尤为重要。颈静脉穿刺采血操作简便易行,安全迅速,成功率高[2],可为患者争取有效的抢救时间,并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靳桂婷 颈静脉穿刺采血在儿科临床中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7.23

桡动脉穿刺采血 篇3

资料与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由内科护理人员以自愿参与的形式成立QCC小组, 小组成员共8名, 设定圈名与圈徽, 选定圈长、辅导员、秘书各1名。组圈前后均对圈员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考核, 使每位圈员均熟练掌握品管圈活动的理念、程序和方法, 掌握QC七大手法的使用技巧[3], 品管圈活动实施周期4个月 (2013年4月1日-2013年7月31日) 。会议次数达15次, 会议的形式有集中开会和建立Q群讨论等多种形式。选择头脑风暴法、PDCA循环模式、鱼骨图等作为品管工具[4]。

选题及理由:应用5M选题法[5] (即力所能及、有效可查、需时适中、医院赏识、圈以自豪) , 采用5、3、1评分方法, 选定“减少动脉穿刺点血肿或皮下出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 选题理由: (1) 内科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绝大部分需要采集动脉血进行检验以指导治疗; (2) 目前临床各科室没有统一的动脉加压止血带, 动脉采血后在按压穿刺点的同时要处理血标本, 有时候无法避免血肿的发生,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 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内科ICU2013年4月共收治危重患者29人次, 期间进行桡动脉采血总次数90次, 血肿或皮下血肿发生次数18次。根据调查结果利用二八定律将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的原因绘制成柏拉图, 见图1。可见制作加压止血工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设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把握圈能力状况, 圈能力定位90%。设定动脉采血后血肿的发生降低为目标值=现状值- (现状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 =6.3≈6。

拟定对策及实施: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形式根据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的原则, 对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实施[6]: (1) 制作实用有效的加压止血带; (2) 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 (3) 组织全科护士培训; (4) 临床试用, 不断改善; (5) 规范化使用。

定期督导、调整改善措施:活动期间, 运用PDCA循环定期开展对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的分析讨论会, 评价活动效果, 及时调整策略。全体圈员齐心协力, 不断创新改良, 最后制作出了简单实用的加压止血带, 无形中圈员们的品管手法, 创新能力、成就感以及凝集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加压工具的设计过程如图2示:沙袋→加压止血带→调整后的加压止血带。

结果

有形成果:经过一系列的对策实施, 进行中期评估改良后期效果确认, 分别对患者动脉采血点血肿发生进行数据查验。活动前 (2013年4月) 、活动后 (2013年8月) 患者动脉采血点的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0%和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3.P=0.001) , 见表1。

无形成果:开展QC活动以来, 全科护士的品质管理手法、工作积极性、凝聚力、改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7], 增强了护士的成就感及创造力, 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见图3。

标准化:通过品管圈活动完善和制定了“动脉采血标准工作流程图”, 并进行QCC编号, 向全院病房推广使用, 弥补了护理工作缺陷, 确保了医疗安全。

讨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发参与活动, 使其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8,9], 并且尽可能的促使员工个性张扬和发挥潜能, 为提高工作质量献计献策, 增加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 在互动中提高了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责任感和荣誉感, 加强了团队精神。同时, 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

品管圈活动能降低动脉采血点血肿发生率。临床护士在进行动脉采取、处理血标本的同时要按压采血点, 操作难度大, 操作不慎容易造成患者采血点血肿的发生, 通过品管圈活动制作和使用有效的工具, 逐渐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 减少了动脉采血点血肿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组织、运用PDCA循环, 针对活动前动脉采血穿刺点发生血肿进行原因分析, 制作改良实用的止血带, 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 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0%下降到活动后的6.67%,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的发生, 提高了工作质量, 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赖, 保证了医疗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动脉采血,血肿

参考文献

[1] 江淀淀, 王自秀, 刘剑梅, 等.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J].蛇志, 2013, 25 (2) :124-126.

[2] 林瑞荣.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146.

[3] 张健林.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10) :49-50.

[4] 徐群英.品管圈护理小组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 2013.10 (6) :311-312

[5] 包家明, 霍杰.护理健康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3:3.

[6] 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1103-1104.

[7] 陆晨英, 马绽梅, 陈俊凯, 等.运用品管圈缩短门诊病人候诊时间[J].现代医院管理, 2011, 9 (5) :32-36.

[8]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9) :25-27

桡动脉穿刺采血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05年8月间,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期间需要做相应血液化验检查的300例患儿。男168例, 女132例, 其中新生儿102例 (早产儿、足月小样儿44例) , ~3个月68例, ~6个月46例, ~9个月62例, ~12个月22例。300例患儿中Ⅱ°营养不良18例, Ⅲ°营养不良儿6例 (均不包括早产儿、足月小样儿) , 过于肥胖儿78例。

将300例患儿分为2组:①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体质量儿组232例;②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及营养不良儿组 (简称营养不良儿组) 68例。

1.2 操作方法

按第六版《实用儿科学》操作方法进行, 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1.2.1 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体质量儿组

232例的患儿中, 178例取右侧股静脉进行穿刺采血, 其中108例采用垂直进针法, 70例采取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法;54例取左侧股静脉穿刺采血, 其中34例采用垂直进针法, 20例采用斜刺进针法。

1.2.2 营养不良儿组

68例患儿均取右侧股静脉进行穿刺采血, 其中30例采用垂直进针法, 38例采用斜刺进针法。

上述取右侧或左侧股静脉穿刺以及采用垂直或斜刺进针法均为随机进行。

2 结果

2.1 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儿组:

取右侧股静脉垂直进针的108例患儿, 由102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94.4%;取右侧股静脉斜刺进针的20例患儿, 由13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65%, 二者差异显著 (χ2=4.3, P<0.05) 。

取左侧股静脉垂直进针的34例患儿, 由29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84.3%;取左侧股静脉斜刺的20例患儿, 有13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65%, 两者差异显著 (χ2=4.28, P<0.05) 。

再对232例患儿分别取右侧或左侧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情况比较。取右侧股静脉穿刺的178例患儿, 由161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90.4%;取左侧股静脉穿刺的54例患儿, 有42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77.8%。二者的差异显著 (χ2=5.40, P<0.05) 。

2.2 营养不良儿组

68例患儿中, 取右侧股静脉垂直进针的30例患儿, 有20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66.7%, 取右侧股静脉斜刺进针的38例患儿, 有34例一次进针穿刺采血成功, 占89.5%, 二者差异显著 (χ2=5.87, P<0.05) 。

3 讨论

静脉穿刺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诊疗操作, 通过采取的血液, 临床上可以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儿静脉穿刺采血较成人为难, 婴儿尤甚, 通常多采用股静脉, 颈外静脉以及经后囟穿刺采血[2,3,4]。但由于婴儿颈部较短, 颈外静脉穿刺采血不方便, 故成功率低, 经后囟穿刺采血, 尽管成功率较高, 但由于操作麻烦, 如需要剃头发, 同时因为离颅内, 家长由恐惧心理, 不愿接受, 且它仅适用于后囟门未闭的小婴儿。而股静脉穿刺采血, 简单易行, 易于家长接受。但由于该血管看不见, 只能凭手感股动脉搏动而确定穿刺点, 因而临床上经常出现穿刺失败, 尤其四碰到一些肥胖儿, 早产儿, 足月小样儿及营养不良儿, 穿刺采血更加困难, 不但因反复穿刺造成患儿痛苦, 而且还不能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检验标本, 以至延误诊断和治疗。我们通过对300例患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操作的研究, 有以下几点体会。

3.1取右侧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高。因为术者立于患儿足端, 一般以左手食指触摸股动脉搏动, 右手持注射器, 这样取右侧股静脉穿刺比较顺手, 因此成功率高。

3.2一定要摸清股动脉搏动后再从其内侧进针, 尤其是肥胖儿搏动不明显时, 要仔细体会搏动感, 以左手食指指腹挠侧较敏感, 切忌盲目进针。

3.3正常体质量儿和肥胖儿以垂直进针较斜刺进针成功率高。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0.5~1cm处, 股动脉搏动的内侧, 垂直刺到股骨后, 在边退针, 边抽吸, 见到回血后, 在左手拇、食指固定好穿刺针头, 再抽吸, 直到抽足要求的血量为止[5,6]。

3.4遇到营养不良儿, 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 以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为好, 因为该类患儿皮下脂肪较少, 针头在皮下组织的长度短, 垂直进针不易固定穿刺针头, 影响穿刺成功率。

3.5穿刺所用的空针以5m L为宜, 过大笨拙, 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 熟练的穿刺采血技术来自实践, 只要掌握要领, 手法熟练, 就能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炀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92.

[2]章赛春.小儿股静脉穿刺法的改进[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 :41.

[3]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4.

[4]杜秋兰, 陈小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6) :15.

[5]崔焱.动脉注射与动脉样本采集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3-314.

桡动脉采血120例分析 篇5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1月~2008年4月120例需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患者, 其中, 男性67例, 女性53例, 年龄5~62岁, 平均年龄30.5岁, 均采取桡动脉穿刺采血, 一次穿刺成功104例, 占86.7%, 穿刺后局部血肿、淤血7例, 占5.8%。

2 穿刺方法

首先, 检查注射器针头是否锐利, 针尖有无倒勾、毛刺。协助患者平卧, 上肢放松, 掌心向上, 手腕下垫一软垫, 嘱其手腕背伸50°~60°[1], 以绷紧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立于患者穿刺侧, 以左手食指、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部位,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左手食、中指置于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按压桡动脉, 右手一、二、三指以执毛笔方式稳持注射器, 针头斜面向上, 与皮肤呈30°~45°[2]角快速进针, 进针一定要快而有力。此时保持左手压力不变, 观察针头乳头处有无回血及血管有无搏动;若未见回血, 将针头稍向外退, 退针要慢, 在退针过程中观察有无回血及血管搏动, 如有立即抽取血标本;若针头退至皮下仍未见回血, 说明一次穿刺未成功, 以左手食指、中指沿动脉走向触摸动脉作为引导, 再进行穿刺。取完血标本, 拔针时应以左手食、中、无名三指指腹顺动脉走向平行按压于穿刺部位上, 皮肤进针点覆盖无菌棉球, 用力按压5~10 min。

3 分析体会

3.1 针头锐利无勾挂

选择针头锐利的注射器, 在消毒棉签上试一试, 看针头有无倒勾或毛刺, 若有立即更换。另外, 若一次穿刺未成功, 拔出针头做二次穿刺时一定要更换新的针头, 不要认为没有污染就不更换,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也会影响后面进针的速度和力度, 影响穿刺成功率。

3.2 固定稳妥位置准

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 与桡骨平行下降, 其下部位置较浅, 表面依附以皮肤和筋膜, 在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摸到桡动脉搏动, 通常穿刺点在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3]。操作者要清楚掌握桡动脉的解剖位置,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 患者手腕下垫一软垫, 手腕背伸50°~60°以绷紧采血部位皮肤, 使桡动脉更加显露和易于固定。

3.3 快速进针手要稳

穿刺时使针尖斜面向上, 针尖与皮肤呈30°~45°角进针比90°角垂直进针针尖在血管内进退的距离长, 这样更易于观察回血情况[4]。对于肥胖、皮下脂肪丰富的患者, 动脉较深, 进针角度可适当加大;对于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 动脉表浅, 进针角度宜小。桡动脉属于中动脉, 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内皮下层较薄, 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 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 肌间还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 外膜和中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桡动脉管壁较厚, 弹性较大, 如果缓慢轻柔进针, 就会使针尖在血管壁上滑行, 而无法刺入动脉管腔内,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 也降低了一次成功率。故笔者提倡快速有力进针, 这样固然可能会因用力过猛而刺穿动脉, 但实践证明, 只要拔针后按压位置准确, 时间充分, 并不会增加局部血肿、淤血的产生。

3.4 拔针按压要到位

拔针时立即用左手食、中、无名三指指腹顺动脉走向平行按压于穿刺部位, 皮肤穿刺点覆盖无菌棉球。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倾斜进针法, 皮肤进针处和血管穿刺点间还有一小段距离, 按压时要注意范围一定要覆盖两个穿刺点。这样用力按压5~10 min, 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情况加长按压时间,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局部组织血肿、淤血。一旦有血肿发生, 24 h内冷敷, 24 h后湿热敷, 注意不要冻伤或烫伤皮肤。为了保护血管, 穿刺后即使没有血肿形成, 也提倡24 h后用湿毛巾加50%硫酸镁热敷[5], 以促进局部组织和血管的修复, 增加血管重复使用的次数。

综合上述内容, 笔者将桡动脉采血的体会总结了四句话:“针头锐利无勾挂, 固定稳妥位置准, 快速进针手要稳, 拔针按压要到位”。

参考文献

[1]李妹清, 詹文英, 曾洁华.两点固定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08, 29 (8) :1428.

[2]刘寒秋, 张玉萍.两种角度桡动脉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江苏医药, 2008, 34 (7) :257.

[3]黄剑琴.现代临床护理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6-57.

[4]刘寒秋, 张玉萍.两种角度桡动脉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江苏医药, 2008, 34 (7) :257.

上一篇:意义内核下一篇:二妙散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