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穿刺(通用12篇)
动静脉穿刺 篇1
动静脉内瘘是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长期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时由于血管脆性大, 压力高, 极易造成内瘘的损伤、出血或局部血肿, 导致穿刺失败, 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1]。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0月, 对36例动静脉内瘘进行了首次穿刺, 效果较好,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36例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4例, 年龄21~87岁。内瘘建立时间6~12周, 透析频次2~3次/周, 透析时间3~4h/次, 血流量150~250ml/min。
1.2 穿刺方法
双人评估, 常规消毒后使用16G动静脉内瘘穿刺针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迅速将穿刺针固定好, 防止滑脱移位, 同时将患者穿刺肢体安放舒适, 限制活动, 治疗结束正确压迫穿刺部位, 留观30~60min, 指导患者逐步放松压迫的弹力绷带, 并交代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内瘘情况。
1.3 结果
本组36例, 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 血流量充足且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情况发生。
2护理
2.1 穿刺前的准备
2.1.1 人员准备:
选择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护士应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练就过硬的穿刺技术, 沉着、冷静、自信地面对患者, 发挥出最佳的技术水平, 避免紧张、烦躁和胆怯等不良情绪造成穿刺失败给患者增加痛苦。
2.1.2 心理护理:
由于首次穿刺的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导致血管收缩, 护士可与患者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其紧张情绪,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2.1.3 血管的准备:
一般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4周以后[2], 等待内瘘血管充分扩张、成熟、静脉血管动脉化方可使用, 启用过早, 容易损伤血管壁, 出现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易形成血栓等并发症。本组36例患者均在内瘘术后6~12周开始使用。首次穿刺前由护士协助医生评估内瘘功能, 确定可以使用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双人评估, 认真观察内瘘血管的走向、弹性、深浅及血管壁的厚度, 确定穿刺方案后再进行操作。
2.2 穿刺操作要点
成熟的内瘘管壁薄而脆, 且距吻合口越近血液的冲击力就越大, 首次穿刺很容易引起血肿。穿刺点一般选择远离造瘘口的肘部或接近肘部的“动脉化”的静脉做向心或离心方向穿刺作动脉引血端, 另择下肢静脉或其他小静脉作静脉回路, 待内瘘进一步成熟后, 动脉穿刺点再往下移, 这样内瘘发生血肿的概率就会减少[3]。针尖进皮后即进血管, 禁止针尖在皮下潜行后再进血管。穿刺时可行2人配合操作, 1人负责穿刺, 另1人负责在穿刺点上方轻握近心端和抽取回血, 见回血后, 立即放松, 穿刺要求一次成功。用手阻断血流而非扎止血带是为防止因血管壁薄造成血肿, 使未成熟内瘘受阻闭塞。配合抽取回血可防止进针过深、过浅或反复进出损伤血管, 引起内瘘肿胀, 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如穿刺失败出现血肿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 并用冰袋冷敷以加快止血, 待血肿消退后再行穿刺。首次使用时血流量在150~250ml/min, 应逐渐上升, 禁止强行提高血流量, 以免造成瘘管长时间塌陷。穿刺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 以防交叉感染。
2.3 透析过程中的观察
透析过程中每30min巡视1次, 密切观察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 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管路连接是否紧密。尤其是老年患者, 因皮肤松弛, 皮下脂肪少, 穿刺针容易从血管内滑出[4], 应加强巡视观察。
2.4 内瘘拔针后的护理
内瘘拔针后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止血方法应用及维持内瘘的良好功能。拔针前用无菌止血贴覆盖针眼, 拔针时用无菌纱布或纱球压迫穿刺部位,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注意不要在拔针时加压, 以免穿刺针斜面损伤血管内膜。按压的力量以既能止血又能保持穿刺点上下两端有搏动或震颤。压迫时间因人而异, 一般压迫20~30min为宜。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应留观30~60min, 指导患者将弹力绷带逐步放松, 确定止血后再完全松开弹力绷带, 并揭去压迫的纱布或纱球, 止血贴继续覆盖在穿刺针眼处12h后再取下。
2.5 健康教育
对于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护士应教会患者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方法, 尤其是穿刺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内瘘出血、血肿等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告知患者透析前用肥皂水将造瘘侧手臂彻底清洗干净。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到水, 以防感染。如果穿刺处发生血肿, 可压迫止血, 并用冰袋冷敷, 24h以后可热敷, 并涂搽喜疗妥消肿[5]。指导患者造瘘侧手臂不能受压、持重物, 衣袖要宽松, 不能佩戴过紧饰物, 不能在造瘘侧肢体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等。2~3次/d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如果震颤、杂音消失, 瘘管处有触痛或疼痛, 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体会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 因此首次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穿刺和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血透室护士应重视首次使用内瘘的护理, 掌握内瘘穿刺技巧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以及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和正确的护理, 这样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技巧与护理要点, 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通过对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6例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 总结出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及护理体会。结果:本组36例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 血流量充足且无出血、血肿情况发生。结论:掌握正确的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技术, 加强护理并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是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和生存质量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护理
参考文献
[1]张传翠, 李琳, 周丽敏.动静脉内瘘首次应用穿刺50例体会 (J) .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3 (1) :77.
[2]何长民, 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文艳秋.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4.
[4]吉小静, 陈静, 黄静.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新瘘使用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3) :28-30.
[5]林蕙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7.
动静脉穿刺 篇2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静脉穿刺技术体会 篇3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员的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操作。现将多年静脉穿刺技术体会如下:
1 血管的选择及穿刺方法
1.1 血管较好的病人 注意保护血管,应从远心向近心端选择小血管一次进行穿刺,左手拇指賁直血管下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内。
1.2 浮肿病人 此类病人组织间隙液体积积聚过多,浅表静脉不易触及或看到。穿刺前,可以不用扎止血带,只要用手指挤压穿刺部位,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1.3 肥胖病人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丰富,血管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在扎上止血带后,嘱病人反复握拳松手3-4次,还可以用大拇指按压静脉2-3次,如果暴露还是不明显,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沿解剖位触摸,探明静脉的走行方向和深浅度,右手持针,沿静脉的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大一些,但不超过40度。
1.4 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皮肤松弛,血管暴露充分,易滑动,弹性差,难固定。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手背较直的血管。可以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穿刺时采用握指法,嘱病人五指自然伸直,用四指和掌根部握紧病人的手,使手背高高突出的血管,又回到肌肉当中,顺血管方向穿刺,缓慢进针,见回血在稍作前进即可。
1.5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细小,易固定,但穿刺时小儿好哭闹,因此穿刺时需将小儿头部固定,绷紧皮肤,回血后不再前行,立即固定。
1.6 狂躁不安不听劝阻的病人 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应选择腕关节3cm以上、肘窝2cm以下处的静脉,足背静脉及小腿静脉。穿刺后针头部位固定好,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管,不要牵拉太紧。
1.7 慢性病人需要长期输液者 选用血管从近端到远端。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左手绷紧患者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
1.8 失血、失液性休克病人 休克时偱环血量急剧减少,血管萎缩、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此时应立即纠正休克,選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可对周围静脉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易于穿刺。对于严重脱水病人的静脉,穿刺时可将注射器抽取液体直接连接与头皮针,边抽回血边进针。
1.9 瘫痪病人 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易固定且易穿刺,不影响肢体活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1.10 化疗病人 化疗药物对局部静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应选择弹性较好且较粗的血管,从远端到近端。如果病人血管条件极差,可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可以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
2 体会
2.1 首先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及保持静脉穿刺成功的信心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士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2 病人的准备 操作中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做好输液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由于病人的紧张及陪人的干扰也可导致护士的情绪紧张,造成静脉穿刺失败。
2.3 血管的准备 根据不同病人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穿刺逆行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
2.4 穿刺的方法 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的应用与临床各类病人。但现在采用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可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
2.5 判断穿刺成功的方法 有些病人穿刺后不回血,可将调节夹的位置放置高一些,以加快回血速度,也可暂停穿刺,一手固定针翼,另一手拇指在穿刺的血管上方离针头2-3cm处向针头方向挤压,如果针头在血管里,由于压力作用很快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如果未回血,说明穿刺未成功。这时不必将针头完全拔出皮肤,只需将针头穿入血管即可。
2.6 固定的方法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落、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穿刺静脉,造成病人再次穿刺的痛苦。
动静脉穿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160例, 其中男89例, 女71例;年龄50岁±30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44例, 慢性肾炎38例, 高血压肾病26例, 痛风肾病19例, 动脉粥样硬化14例, 狼疮肾炎8例, 多囊肾8例, 肾结石3例, 先天性肾病2例。所有病例每周血液透析3 次, 每次4 h 。透析时均采用全身肝素化, 碳酸氢盐透析。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及透析方式、时间、材料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尼普16G或17G内瘘穿刺针行内瘘血管穿刺。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 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 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内瘘在600次等次数穿刺下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直径>15 mm, 外观内瘘血管扩张明显。内瘘狭窄:血流量不足或较原来减少, 瘘口处听诊有非连续性收缩期粗糙及高调的血管杂音[3];内瘘阻塞:血流量较原来明显减少或无血流, 内瘘吻合口听诊杂音减弱或消失, 触诊震颤感减弱或消失。把发生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3种情况统计为“+”;而没有发生以上3种并发症的统计为“-”。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明确诊断[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计算, 组间比较用χ2 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一般为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间的吻合, 瘘口即是动静脉的吻合处。在内瘘启用早期, 静脉充盈较差, 管壁较薄, 逆穿时穿刺点在瘘口近侧, 穿刺成功率低, 容易损伤血管, 形成血肿[5] 。且由于近瘘口侧压力较大, 压迫止血时易导致局部渗血, 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 导致血栓形成而引起内瘘狭窄[6]。同时由于血流的冲击作用, 长期逆穿使内瘘血管扩张局限在穿刺点与瘘口之间, 易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内又易形成血栓, 使血流减少或血闭塞[7]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必须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失败是导致透析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保持通路通畅需要护士精湛的技术, 穿刺技术对于保护通路至关重要, 如果穿刺不成功, 尽量避免重复尝试, 否则易对内瘘造成损伤。护士对同一病人穿刺不能超过3次, 如果穿刺点变得肿胀膨大, 这一区域在肿胀和青紫消失前不能使用, 以保护血管。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特点, 分析内瘘使用的影响因素, 制订各级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 从病人内瘘手术的第1天开始即由专人负责维护, 直至病人透析结束。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持久协助病人提高依从性的决心和耐心、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沟通技巧, 建立指导、合作、友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赖与合作,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必须要有持续性、责任感、系统性, 且贯穿于透析治疗的始终。对内瘘异常情况的记录和交换加强了各班之间的衔接, 使每班护士对病人的内瘘使用做到了心中有数, 避免了异常情况的再次发生。下机后拔出穿刺针时, 常因压迫不当造成内瘘血肿的发生, 影响下次的使用, 或因血肿机化造成内瘘狭窄血流量不足, 通过正确的压迫方法, 止血良好, 减少穿刺处的出血, 保护了内瘘血管, 提高了透析质量。
参考文献
[1]樊晓智, 李月红, 刘宇, 等.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血液净化, 2004, 6 (3) :319-321.
[2]黄云辉, 马晓华, 伍丽珍, 等.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8) :61-63.
[3]何长民, 张训, 闵志廉, 等.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
[4]洪蝶玟, 谢叶丽, 黄晓丹, 等.改良穿刺法延长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12) :1974-1975.
[5]贺晓, 高峰, 冯秉华, 等.肽轮钉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8 (5) :15.
[6]刘文虎.应进一步强化对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管理[J].中国血液净化, 2004, 3 (7) :354.
静脉采血穿刺技术(外周) 篇5
【目的】
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棉签、止血带、治疗巾、5-10ml注射器2具、标本容器、试管架、检验单;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了解病情,认真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2)了解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3)解释采血目的、方法,指导配合。
2、操作要点
1)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
2)核对医嘱、检验单,确定检验项目、抽血量,容器与标签是否正确;再次核对床号、姓名。
3)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4)露出患者手臂,手臂下垫治疗巾,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5)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一30度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 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
7)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指导患者前臂屈曲压迫3~5分钟。
8)取血标本时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避免振荡,以免溶血。
9)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轻轻转动,以防凝固。
10)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消毒液消毒瓶口。
11)再次检查病人穿刺处是否已止血,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撤去治疗巾和止血带,整理床单位,观察并询问病人的感觉。12)将标本容器和检验单放置妥当,及时送检。
13)正确处理物品(符合“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消毒”)14)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采集标本的方法、量、和时间要准确。做生化检验,应在清晨空腹时采血,应事先通知患者,抽血前勿进食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不宜在输液、输血的手臂采血,严禁在输液、输血针头处抽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
4、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篇6
关键词 小儿静脉 穿刺 技巧
在儿科治疗中,经静脉输液或静脉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途径,而头皮静脉占很大比例,穿刺适用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
资料与方法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5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2006年对输液患儿1300人次输液5681次,其年龄为出生后48小时~1周岁,1次穿刺成功5580次,约占98.22%,失败为101次,约占1.78%,其中家长不满意14例。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规律。小儿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因人而异,加上患儿不合作,会给操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熟练掌握静脉刺术是非常必要的。
常用静脉的选择: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度和走行方向,临床穿刺常选静脉如下:①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该静脉细长、浅直、清楚,血管虽细,但容易穿刺成功,液体不易外渗。②前额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呈Y型,分岔于近发际,表面显露粗短,直深,且易固定,易于穿刺成功。但选用静脉时,如向前穿刺,虽针头固定在血管内,仍有60%以上的患儿局部可发生肿胀,此现象乃因该静脉直径较粗,但其延伸到眉间部,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向心流,从而使液体汇流速度减慢,逐渐瘀积并由血管壁渗出到组织内,故易形成水肿;如采取向后穿刺,液体则汇入颞浅静脉总支而不易发生水肿。③耳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这两条静脉的特点是显露虽较清楚、粗长、直线,但位于皮下,脂肪层上,皮下深度2mm左右,血管下有2~3mm的脂肪层及疏松结缔组织,不易掌握深浅度,易给进针造成一种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并正确估计深浅度,方有可能成功。
此外,对头皮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儿,需要进行动静脉鉴别。
除应全面仔细检查和选择血管,还可以采取按摩、拍击指压、触摸等方法使其静脉得以暴露。
例如:对水肿患儿可根据血管走行采取指压法;对肥胖患儿可采取食指尖触摸法,必要时可拍击患儿臀部,使其哭闹,血管得以充盈;对重度脱水患儿或不易进食而需多次长期补液者,要注意保护血管,轮换使用。
当常用的向心血管不能再用时,可改变方向穿刺。因头皮静脉分布呈网状,无静脉瓣,无论向哪个方向穿刺,只要刺入血管内,液体都能顺利输入。
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协助患儿采取正确姿势,需要时剃去头发,消毒皮肤,用拇指、食指绷紧皮肤,以快速进针法轻稳刺入皮肤,然后再进血管,当进针1mm左右仍无回血,可将针头向下压,与血管平行方向推进。见回血后继续向前推进0.5~1cm,若不见回血,切勿快速退针,应边退边抽回血,如仅退针不抽回血,易穿透静脉形成血肿。②额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20°~25°,耳后静脉及发际内的颞浅静脉进针角度应为30°。③根据血管壁弹性,估计血管的口径。当肉眼观察针头直径大于血管直径的情况下,只要方向对,深浅适宜,穿刺多能成功。④穿刺过程中,操作者可有三种感觉:即穿皮感、破膜感、落空感。当针头进入皮肤时,由于通过真皮层,可有一种穿透皮肤的感觉;当针头穿透血管壁时,有一种似穿透窗纸的既破膜感觉;当针头进入血管腔内,行进时无阻力,有一种落空感。⑤操作时应注意保护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到近,以备有计划的连续使用,有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
动静脉穿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8~71岁,透析时间为3个月~10年。透析方法:60例均采用德国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4008b或4008s行碳酸盐透析,采用空心纤维F14或高通量血液透析器,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小时,每次超滤量50~4600ml。每位患者每月用4008s血液透析机进行血液透析滤过1次,时间为4小时。
1.2 方法
对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绳梯法,对照组动静脉内瘘则无明确规定使用什么方法,两组之间排除其它影响因素的影响,组间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1.3 评价指标
动静脉内瘘使用期间有无发生血栓形成、感染、假性动脉瘤,最终看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长短。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取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两组患者之间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见表1。
注:χ2=7.6,查样本率差别显著性检验的χ2界值表,得P<0.05,两组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动静脉内瘘使用绳梯法,明显优于其它使用方法。
3 讨论
一个理想的动静脉内瘘,要求有足够血流量(>150ml/min)[6]。影响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常穿刺对血管的损伤[7],因此保护动静脉内瘘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8]。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很多如:绳梯法、纽扣法、局部穿刺法,本研究发现绳梯法对动静脉内瘘损伤最小,内瘘血管恢复最好,内瘘使用时间最长,所以要选择绳梯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以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使用时间,减少透析患者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次为纽扣法,避免局部穿刺法。
3.1 绳梯法
具体方法为动脉穿刺点离开吻合口5~6cm以上,针尖向吻合口方向,静脉穿刺点离动脉穿刺点8~10cm以上,,静脉穿刺点针尖向回心方向,并且要避免与动脉在同一条血管上防止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首次穿刺时从远端开始依次穿刺,穿刺点离上一次0.2~0.3cm,穿刺到末端后再从首次穿刺部位开始穿刺,依次循环进行。这样可以有利于血管恢复,血管壁均匀扩张,可以有效避免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并(上接1063页)可以减少渗血,止血也较容易。若有多条血管可以进行透析,穿刺到末端后应更换血管,每次进行穿刺前要对动静脉内瘘血管情况进行评估,看血管周围有无淤血、炎症、有无形成假性血管瘤、有无疤痕、血管弹性情况等,判断瘘管是否通畅,若瘘管通畅,则触诊时可以扪及较明显的震颤及搏动,用听诊器能听到明显的粗糙的吹风样杂音,若有疤痕应避开疤痕部位进行穿刺。若有炎症应更换穿刺血管,立即与医生联系给与恰当治疗及护理措施,穿刺时不要盲目进针,要仔细弄清血管方向及深浅再进针,确保一次穿刺成功,以保护血管。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透析过程中,应固定好穿刺针及肢体,避免针头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血栓或血肿。透析结束后,应先拔取动脉穿刺针,再拔取静脉穿刺针,取下针头立即用无菌大棉球或其它无菌物品压迫穿刺点止血,压迫部位应在穿刺点上方0.5~1cm,避免只压迫皮肤穿刺点而血管穿刺点未压迫引起皮下出血现象,加压力度以不渗血及能扪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适宜。压迫时间5~10分钟后用胶布固定,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在大棉球上面,再次扪及血管搏动及震颤,如有异常立即松开包扎。拔取针头后,让患者平卧10~20分钟,生命体征平稳后,检查穿刺点无出血,听诊动静脉内瘘杂音良好,送患者离开透析中心。嘱咐患者或家属:每次透析24小时后,将新鲜的马铃薯切片外敷,可有效的防止血管通路并发症[9,10]。
3.2 穿刺针及血流量的选择
最初使用动静脉内瘘时,应选择小号如17号或16号穿刺针,选择(200~250)ml/min较低血流量,使用3~5次后再选择16号或15号较粗穿刺针,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血流量为(250~350)ml/min。
3.3 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首次穿刺,可以参考手术记录。使用前先用听诊器听动脉化的内瘘,若听到粗糙响亮的杂音,才可以穿刺,不扎止血带,要严格消毒,消毒范围不小于7cm,看清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穿刺点距离内瘘口5~6cm以上避免损伤吻合口。超滤必须准确,以防低血压的发生,如发生低血压必须立即纠正。血流量(150~250)ml/min不要强行提高血流量,以免造成瘘管长时间塌陷。
3.4 动静脉内瘘的保护
手术后的动静脉内瘘应4~8周瘘管成熟后再使用,成熟的内瘘静脉充分扩张、静脉壁肥厚,不可过早使用避免引起损伤、撕裂、出血、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而缩短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胡红梅,周淑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1):59~60
[2]朱鸿丽.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6):1059
[3]周明辉,孙岩,蔡淑芬,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性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80
[4]詹丽荚,夏中元,夏芳,等.血透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713~715
[5]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1
[6]沈清瑞,叶任高.血液净化与肾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8
[7]宋延云.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73~174
[8]纪慧萍,毛艳华.动-静脉内瘘术前后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272
[9]苗春鸿.土豆片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硬化及周围硬结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
一种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的研制 篇8
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过10%,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肾替代治疗方法最多的是血液透析[1]。血液透析技术是一项专科性强、操作复杂的护理技术,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确保各个技术操作环节的安全性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回血下机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研究背景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通过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时,患者回血下机方法有两种。
(1)基本方法(传统的开放式回血方法或单向回血方法)。透析结束时,调节血流量至50~100 m L/min,拔出动脉针并按压穿刺部位;接着拧下穿刺针,动脉管路连接生理盐水;然后打开血泵,生理盐水回血(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最后回血完毕,关闭血泵并且拔出静脉针,按压穿刺部位止血。
(2)密闭式回血方法(双向回血法,标准操作规程推荐的方法)。透析结束时,调节血流量至50~100 m L/min;打开动脉端预冲侧管(用生理盐水将残留在动脉侧管内的血液回输到动脉壶);接着关闭血泵(靠生理盐水的重力将泵前动脉端的血液回输),并夹紧动脉针和动脉管路的夹子;然后打开血泵,生理盐水回血(泵后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最后回血完毕时,关闭血泵,先后拔出动、静脉针,分别按压穿刺部位止血。
对以上两种回血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得知方法(2)明显优于方法(1)。全程密闭式回血法的优势主要有:(1)可以杜绝病人的血液与空气接触,有效减少空气中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减轻病人微炎症状态;(2)能够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和各种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预防血液透析感染因素的有效方法[3];(3)有效减少操作并发症、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4];(4)降低了内瘘局部血液粘稠度,减少血肿及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对于动静脉内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6]。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密闭式回血方法也有缺点和局限性,透析管路的泵前动脉端无过滤网和气泡监测装置,在利用重力作用生理盐水回输血液时,有微小栓子或空气随血液进入患者体内的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伤害[7,8],增加无肝素透析或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回血过程中透析器和管路凝血的几率。对于动静脉内瘘压力过高的患者,动脉端阻力大于生理盐水的压力,在关血泵时血液向上反流至输液器,所以无法使用双向密闭式回血法[9]。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因免疫功能降低,伴有营养不良、慢性贫血,同时长期对血管反复穿刺、血液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多次连接断开管路等操作环节,易发生感染的并发症,血管通路是引发血液透析病人菌血症的主要原因[9]。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6]。鉴于目前血液透析临床实践中两种回血方法的弊端,为预防因回血不当而造成的各种感染、穿刺处渗血及血肿、空气栓塞、血栓形成、内瘘失功等并发症,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探寻一种更科学、安全、高效的回血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材料方法
2.1 结构组成
本设计为一种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主要由保护套、针管、针翼、夹子、软管、鲁尔接头和鲁尔盖组成,见图1。在常规直型穿刺针的软管距离针尖12~15 cm处增设一个分支侧软管,与主软管末端的夹角为30°~45°,长度约10cm。主软管与侧软管连接处为三通状态,并且为一体结构,生产时一次成型。
2.2 工作流程
在血液透析治疗前,针对通过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利用本创新设计的Y型穿刺针穿刺患者内瘘的动脉端血管,静脉端血管使用常规的直型穿刺针,建立体外循环。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时,可用单向密闭式回血方法进行回血下机。具体操作如下:
当透析结束时,调节血流量至50~100 m L/min,接着将预冲侧管处的输液器连接动脉端Y型穿刺针的侧软管;然后生理盐水全程回血(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最后当回血完毕时,关闭血泵,先后拔出动、静脉针,分别按压穿刺部位止血。
注:1.针管;2.针翼;3、4、8.夹子;5.主软管;6.鲁尔接头及鲁尔盖;7.侧软管。
3 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的优越性
如图1所示,本穿刺针的Y型侧软管接近针管,又与主软管成一定夹角,这样设计即减少回血时残留在主软管前端的血液,减少患者行血透治疗造成的血液丢失,又不影响穿刺血管时的操作。而且,在血透治疗前,将透析管路与穿刺针相连时,能快速跟主软管相连,而不容易误连至侧软管。
利用本创新设计的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回血的方法,具有前述两种回血方法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其不足和局限性。与方法(1)相比,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回血的方法在回血时体外循环血液路径清晰,与血流方向一致,血液通过动静脉壶的滤网和气泡监测装置,从而降低微小栓子或空气随血液进入患者体内的可能性。与方法(2)相比,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回血的方法解决了因动静脉内瘘压力过高无法通过方法(2)进行密闭式生理盐水回血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方法(2)因停血泵回前端血液时,透析器和静脉壶内血液停滞发生凝血的问题。如果患者发生低血压、抽搐等病情变化,需紧急提早回血下机时,使用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回血的方法回血,操作简单快速,有更多时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提高抢救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透析过程中,有血液残留在侧管口发生凝血,形成小血凝块的可能,因此,在回血开始时,须先夹闭图示中的夹子3,再打开夹子8,进行回血,可避免小血凝块进入患者体内的风险。
4 结论
本创新设计的Y型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用于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时穿刺其动静脉内瘘的动脉端血管,静脉端血管使用常规的直型穿刺针,建立体外循环。在治疗结束下机时,利用本穿刺针的侧软管进行单向密闭式全程生理盐水回血,可以减少回血操作中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保护动静脉内瘘,提高工作效率,增进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礼.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2093-2094.
[2]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窦海川.全程密闭式回血法降低血液透析感染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18-2619.
[4]张婷,甘贤泽.改良血液透析回血操作方法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75.
[5]马志芳,向晶,罗莉.双向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9,8(5):284-286.
[6]骆俊秀,汪吉平,李虹,等.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2):107-109.
[7]陈益,丁晓仙.采用注射器改良密闭式回血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114-115.
[8]董珍,李洪艳,马军红,等.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双向回血法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98):38-40.
动静脉穿刺 篇9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6岁, 慢性肾炎, 慢性肾功能衰竭, 门诊规律透析治疗4月, 每周2次, 2012年11月12日13:30在我科行常规血液透析, 护士为其进行内瘘穿刺时, 动脉穿刺失败, 第2次穿刺成功了, 即拔除穿刺失败的内瘘针, 连接血管通路进行透析, 透析4h, 过程顺利, 动静脉穿刺部位无渗血、无肿块。第2天07:30病人因内瘘侧手臂肿胀、疼痛来透析室就诊, 检查发现内瘘侧前臂及手肿胀明显、呈暗紫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透明水疱, 最大水疱2.6cm×3.4cm, 超声波检查提示有13.4cm×4.8cm×3.0cm血肿, 紧急行血肿清除术, 清除血块约200mg, 术后水疱破裂, 且有脓性分泌物。给予抗炎、患处对症处理14d后创面愈合, 内瘘功能正常。经询问病人得知, 病人回家后将动脉穿刺失败压迫点的纱布松开 (病人拔针时, 开始计算压迫时间, 误认为达到了压迫时间, ) , 而另两个点仍继续压迫, 20:00病人因左前臂肿胀疼痛, 自己又重新压迫, 但血肿仍继续增大, 但因一人独居, 而未及时就诊。
2 护理
2.1 对症护理
2.1.1 水疱的处理
张力性水疱形成原因常见于局部皮肤过度肿胀和受压过久, 血液循环障碍, 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局部静脉淤血, 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致表皮产生水疱, 出现张力性水疱若不及时处理, 水疱破裂后容易引起感染。故立即剪去左侧衣袖, 保留肘关节上5cm的部分, 抬高患肢, 以减轻局部压力, 促进血液回流。用无菌的5号头皮针连接5mL注射器在每个水疱的最低部位抽出液体, 并用无菌棉签轻轻挤压, 通知家属, 告知病人及家属需紧急做血肿清除术, 以减轻局部淤血, 解除病人痛苦, 并做好术前准备。
2.1.2 感染创面的处理
先用双氧水冲洗创面,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然后涂上0.5%碘伏, 并暴露于空气中, 每天2次, 保持局部的干燥。连续4d后创面愈合, 术后14d拆线, 内瘘功能良好。
2.2 心理护理
病人因肿胀、疼痛及不能确定的内瘘损伤, 且无亲人陪伴, 病人出现了恐惧、焦虑、无助的心理, 应安慰、体贴病人, 介绍治疗方案, 让病人安心, 并积极联系病人家属, 使病人获得相应的照护, 而感觉安全、踏实。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形成有利自身健康的行为习惯, 避免了许多不利疾病的因素,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1]。根据病人的年龄、家庭等情况, 为了促进病人对健康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对该病人制定了个性化的阶梯式教育法, 将护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近期易于实现、远期可逐步实现的小目标, 这样, 让病人易于了解记忆并逐个掌握[2]。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3]。动静脉穿刺后形成的皮下血肿易并发内瘘血栓、感染, 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 因此应掌握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的原因, 预防其发生, 此次血肿的发生原因可能为: (1) 本次护士穿刺前未正确对内瘘进行评估,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使第一次穿刺失败;护士的责任心不强, 对透析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未做特别交代, 致使病人回家后, 按习惯进行操作, 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 (2) 该病人患慢性肾炎10年, 病程长血管条件差, 内瘘不易成熟, 增加了穿刺的难度; (3) 该病例为老年病人, 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因信息量大, 病人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以致不能正确进行内瘘的自我护理, 致使重新压迫时操作不正确而使血肿进一步增大, 导致该事件的发生; (4) 缺乏照顾, 血液透析病人必须面对很多压力, 并需接受贯穿至生命终结的长时间照顾[4], 该病人因缺乏家庭照顾, 不能及时就诊, 以致延误了病情。
总之, 为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警惕发生皮下血肿, 注重护士的专业培训,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专业水平, 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协助病人获得家人的支持。注意每次血液透析前均应采取望、触、听的方法正确评估内瘘[5],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及进针方法, 避免反复穿刺, 进行内瘘监测, 确定内瘘使用时间, 采用无创拔针方法等。内瘘穿刺致巨大皮下血肿时应及时清除凝血块, 减轻局部压力, 减轻病人痛苦。张力性水疱破裂引起感染时, 用过氧化氢冲洗, 可以有效清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和杀灭厌氧菌[6], 有利于伤口愈合。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孙小霞, 徐伟芹.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影响和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3 (14) :294.
[2]谭志红, 颜娟.阶梯式教育法在舌癌病人术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2 (2) :159-160.
[3]文艳秋.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
[4]Zhan L.Quality of life:conceptual and measure ment issues[J].Adv Nurse, 1992, 17:795-800.
[5]吴春燕, 王国红, 王文娟, 等.血液透析病人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29.
动静脉穿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 年5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150 例血液透析患者, 均行常规血液透析3 次/ 周, 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血流量200~300 ml/min ;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 各50 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内瘘成熟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穿刺方法A组患者采用结绳法, 即同一患者内瘘穿刺点间隔距离相同, 一般为1~2 cm ;穿刺顺序为近心端至远心端, 各个穿刺点依次循环重复使用;如重复穿刺同一点时应自上次同一针眼处入针。B组患者采用扣眼法, 即首先建立穿刺通道, 每次进针位置、角度及深度均相同, 穿刺次数应>12 次以稳定穿刺通道;穿刺前以0.9% 氯化钠溶液湿敷进针点, 待通道建立后进针时应严格顺通道旋转进入, 避免过度用力推挤进入。而C组患者则采用区域法, 即于确定穿刺区域进行密集蜂窝穿刺, 穿刺部位应轮流改变, 而穿刺点间距离应<1 cm。
1. 3 观察指标 ① 记录患者穿刺成功例数, 计算穿刺成功率;② 记录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例数, 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内瘘穿刺并发症类型包括狭窄, 闭塞及血管瘤;③ 穿刺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护理部设计调查问卷, 由患者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任一项。穿刺满意度= ( 非常满意+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3.10 和SPSS1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A组、B组及C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00% (49/50) 、98.00% (49/50) 、96.00% (48/50) , 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三组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患者发生狭窄2 例, 血管瘤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00% ;C组患者发生狭窄2 例, 血管瘤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00% ;C组患者发生狭窄8 例, 闭塞3 例, 血管瘤5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 ;C组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3 三组患者穿刺满意度比较A组、B组及C组患者穿刺满意度分别为92.00% (46/50) 、98.00% (49/50) 、76.00% (38/50) , C组患者穿刺满意度显著低于A组和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被认为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安全、有效及简便的一种透析通路, 其通路功能是影响透析效果、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重要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主要包括结绳法、扣眼法及区域法三种[2], 但选择何种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优势尚无明确定论。
区域法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导致局部区域皮肤“筛眼”样薄弱松弛, 渗血现象明显, 同时易因血压上升而导致血管瘤出现;而这一现象则进一步导致部分血管内膜增厚及管腔狭窄[3];结绳法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相邻穿刺点间隔>1 cm, 可保证内瘘有效使用, 避免同一位置短期内频繁穿刺, 这对于预防穿刺部位渗血发生和降低血管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研究显示, 结绳法穿刺患者应具有较长及充盈动静脉内瘘, 穿刺点应各>5 个[4];而扣眼法穿刺已被作为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径路临床指南推荐方法, 有助于提高内瘘穿刺点少或穿刺难度高患者穿刺效果, 同时其应用后亦可有效缓解穿刺疼痛, 降低穿刺内瘘并发症发生几率[5]。
本次研究结果中, 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疗效;而C组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患者穿刺满意度显著低于A组和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则证实结绳法和扣眼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穿刺安全性较区域法更佳,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穿刺成功率接近, 但结绳法和扣眼法应用安全性均优于区域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结绳法、扣眼法及区域法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150例血液透析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 各50例。A组采用结绳法、B组采用扣眼法、C组采用区域法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比较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结果 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 (P<0.05) ;C组患者穿刺满意度显著低于A组和B组 (P<0.05) 。结论 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穿刺成功率接近, 但结绳法和扣眼法应用安全性均优于区域法。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临床效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8.
[2]王强, 陈利宏, 黄敏, 等.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安徽医药, 2012, 16 (10) :1491-1492.
[3]王莉, 彭红云, 周彬, 等.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间距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 (5) :12-14.
[4]殷金梅, 陈彦茹, 李康来, 等.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护理研究, 2014, 28 (1C) :322-32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体会 篇11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急诊科和儿科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成功穿刺为抢救争得宝贵时机,水平的高低,关乎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在急诊工作多年,对成功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深有体会:①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包括血管的选择,动、静脉的鉴别,针头大小的选择,小儿体位,穿刺手法及成功固定;②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注意事项:包括无菌技术、巡视观察;③做好健康宣教:穿刺成功了还要加强护理,才能保证患儿安全用药;④总结。
成功穿刺的基本方法
小儿头皮静脉的选择: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主要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呈网状分布并且互相沟通,表浅易见,不易活动,易于固定,便于保暖,不影响其他诊疗活动,最适宜新生儿及婴幼儿输液,先找额正中静脉,如不明显,再找颞浅静脉然后耳后静脉,如患儿较胖无明显可见血管,用拇指指腹用力横向触摸,可摸到沟痕感,及静脉的深浅。如患儿腹泻,血管较瘪,可用拇指深压,反复几次,局部血管很快充盈,此时进针成功率会更高些。
动静脉鉴别:小儿头皮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故必须善于鉴别,静脉外观呈紫蓝色,无波动、管壁薄,易于被压瘪,但较容易固定,血液多呈向心性流动,血液流动顺畅;动脉外观呈皮肤颜色会或淡红色,触及有波动感,管壁厚,不易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呈离心方向流动,液体注入时周组织立即呈树枝样变白,不能注入。
头皮针的选择:一般选用4~5号针头较适宜。
处置环境的选择:光线应充足,室温要暖,使患儿血管易充盈。
固定患儿体位的方法:先和患儿及家长沟通,哄逗、赞扬患儿,让家长和患儿消除紧张心理。将患儿平卧于处置台上,助手站立于患儿一侧,固定头部及上肢,家长立于患儿足端固定膝盖。尽量快而准穿刺,减少孩子哭闹时间,并防止患儿头部出汗过多难以固定。
穿刺方法:操作者坐于患儿头端,选择静脉,可用拇指触摸,有沟痕且血管较直,用毛刀剃去毛发,常规消毒皮肤两次待干,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在距离静脉最清楚点向后0.3cm处将针头与皮肤平行或5°~10°角刺入,沿血管方向由浅入深慢慢进针,切记不可进针后再回抽,那样会刺破血管而渗药。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少,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应再进针,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用右手挤压输液器软针头处的软管,见回血后证明已穿刺成功。如使用留置针,尽量选择选择粗直血管,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型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2~3mm,再连针带管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将针芯全部退出。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能否固定好,决定能否顺利将药液输完,婴幼儿头皮静脉较细而且脆弱,按压针柄,针尖上翘,血管会被针尖挑破,引起药液外渗,导致穿刺失败,技巧固定是:用1条输液贴固定好针柄,然后在穿刺点下垫一无菌棉片,用输液贴V型固定好,再用带有棉片的输液贴固定针眼处,最后将软管逆时针方向上盘,用1条输液贴固定,再用1条胶布将软管固定于患儿耳廓上,最后用绷带绕头一周将输液贴和软管固定好,这样就可以防头皮针因出汗滑、头部晃动而滑出血管外,还可以使针尖不贴于血管壁,使液体输入更加顺畅。使用留置针则将软管上盘,用透明敷贴使其松紧适宜,平整,针尖处软管不折叠,固定好再用填写好日期和时间的长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以备换药、拔管时查看,并使三通管处更稳固。
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不要从血管中段开始,以防穿刺失敗形成皮下瘀血而导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有无发绀等情况,切不可因忽略了病情而发生意外。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智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脱出、阻塞、脱出、移位,固定胶布有无松动瓶内液体有无走空,各连接处有无漏药及输液管打折不滴夜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顺利进行。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小儿穿刺前不要喂奶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而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进行操作时告知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四肢的方法,穿刺成功后科采取喂奶姿势抱患儿并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突然拔掉针头。
输液过程中告知家长穿刺部位保持固定,不要加盖任何物品,有以下情况及时与医生、护士联系:输液管中有气泡时,输液速度改变或液体不滴时,穿刺部位发红、肿胀、疼痛明显时,另外还有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突然出现皮疹,胸闷、喘憋、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药物过敏症状时。如出现渗药肿胀,拔针后可用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湿敷。
告知患儿家长不要随意调整滴速,一般30~40滴/分,有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明显,滴速过快会引起患儿哭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阿奇霉素。刚开始可将滴速调慢些,如无有不良反应,10分钟后再适当调快些。
液体输完,拔针后按压针眼5分钟以上,切忌边压边揉,防止凝血的针眼处子再次出血,而发生皮下瘀血。
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功,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自信心,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才的成长及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彩霞.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
2 宁友茹,李惠淑,葛文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101-102.
动静脉穿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进行血液透析患者46例, 其中男25例, 女21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5例, 女8例;年龄18~65岁;对照组男10例, 女13例;年龄23~64岁。2组均由笔者亲自操作。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观察组采用新穿刺法操作, 选择相对较直而又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 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1], 最好>5cm, 且要求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音, 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10cm以上, 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动脉穿刺针应逆血流方向穿刺, 静脉穿刺针顺血流方向, 目的是减少再循环, 穿刺点距上次进针点至少1cm或选用钮扣法穿刺, 忌用定点法穿刺。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铺治疗巾, 穿刺点消毒应由内向外直径为10cm×10cm, 用安尔碘消毒, 待干。用左手绷紧皮肤, 穿刺时针尖斜面偏向右, 进针角度45°, 快速进针, 穿刺针进入血管后会有落空感。穿刺时针尖斜面偏右, 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 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穿刺成功后针眼处盖创可贴, 固定时先贴一侧皮肤, 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 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 保证不松动, 3条宽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妥善固定。而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选择血管及穿刺操作。
1.3 疼痛评价标准
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2], 要求患者从“0~10”中选择代表他们疼痛程度的数字。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10表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无痛感穿刺17例, 无痛率73.9%;对照组无痛感5例, 无痛率21.7%,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整体护理观念的今天, 护理人员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3]。从本文结果可看出:改变针尖斜面方向, 穿刺时针尖斜面向右, 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 已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这种穿刺法与传统法相比, 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 临床护士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不断地探索, 在减轻患者穿刺疼痛方面多积累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和经验, 掌握更多的穿刺技巧,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秀华, 刘玉英, 李艳玲, 等.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20 (5) :1151-1152.
[2] 唐珂.患者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9)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