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静脉穿刺体会(共10篇)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1
护士每天要完成大量的静脉注射工作,它是护理工作中最基础、最普通的一项技术操作,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操作技巧,更需要对患者有责任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环境的变化等均会对静脉注射的影响,这些都是注射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有与患者很好地沟通和操作技术过关、善待患者,才能更好地完成注射任务。
1 心理护理
患者在身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中,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鼓励,对待老年人要予以尊称、主动、热情,对年幼的患儿要用夸奖安慰的语言,像亲人一样地给予关爱和体贴,引导患儿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
2 对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方法
2.1 婴幼儿
采用头皮静脉穿刺,前额正中选择血管也从两侧颞部选择,血管细而浅、弯曲,选平直段,进针时取针头与血管成45°,动作要轻而稳,确定穿刺成功,加强针头柄固定,以免穿刺失败。3岁以上的孩子,特别是肥胖者,选用手背、脚背处的静脉血管,加用止血带,右手握紧患儿手指加压,左手用食指上下触摸动血管分布状态及弹性,判断准确血管位置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予以固定。
2.1.1 手背静脉穿刺方法
2.1.1. 1 手部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握拳,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并固定静脉,针头与皮肤约成15°~30°角,在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1. 2 手部不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扎止血带,嘱其不握拳,被穿刺的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握患者四指向下压,使腕部弯曲,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或握杯状,绷紧皮肤。操作者右手持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立即呈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2 头皮静脉穿刺
在临床工作中,我观察了周围的同事,她们的持针手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食指拇指前后捏住针柄穿刺,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直接穿刺,还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穿刺进皮后再前后捏针穿刺血管。我认为怎样持针是每个人的习惯,只要有利于穿刺成功就行。穿刺前,护士左手一定要固定住血管周围的皮肤,这样更有利于右手的穿刺成功。对于粗直的血管,进针速度可稍快些,这样穿刺疼痛轻,这些血管穿刺时落空感明显。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尽量将针头进深一些,不容易脱出针头。对于较细的且不好把握的血管,我认为进皮后要缓慢进针。因为太细的血管进针速度太快很容易穿破。血管细、脱水的患儿,穿刺时回血往往不明显,但凭感觉针头在血管内,这时不要再往前进针,可以拨开输液管针头连接处,几秒可见回血,也可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下,可见回血,说明穿刺成功,可连接液管输液了。
2.2 老年患者
皮肤松弛、皮下脂肪薄、血管脆而硬、无弹性、弯曲,必要时选用5号针头进行穿刺,进针前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固定进针部位,针头直对血管快速刺入,掌握的恰到好处,穿刺成功,将针柄固定。
2.3 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看不见摸不着,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凭手的感觉触摸到血管走形、弹性、深浅度、穿刺点要准确,刺入血管时,进针要稳、快、准、角度要大,见有回血,随进针角度固定针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营养不良性患者
血管特点是比较细、不充盈,进针时要浅,避免穿破血管,造成反复操作,直接影响治疗.
2.5 瘦弱的患者
皮下脂肪少、皮肤松驰、血管易滚动而滑,穿刺时绑上止血带,再用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掌握血管深浅度,对准血管快速刺入,见有回血即可固定。
2.6 其他
护士在做各种注射中,要掌握无痛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痛苦,分散其注意力,静脉穿刺要做到一针见血,如有失误,应向患者表示歉意。熟练、无痛、准确,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与患者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
指背静脉逆行穿刺输液的临床体会 篇2
【关键词】指背静脉; 逆行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59-021
临床资料
1.1输注对象:内科需长期输液的慢性患者150例次,年龄最小35岁,最大86岁,平均为58岁。
1.2 穿刺部位:手指指背静脉。
2方法
选好指背静脉血管,靠近腕部扎好止血带,让指背静脉尽可能充盈,按常规消毒,嘱病人不需握紧拳头,穿刺针指向指背静脉远心端,看准血管,穿刺点尽可能在指间关节近端内,以便针入血管后有一定走行距离,以免指间关节活动而造成穿刺针移位刺破静脉。见回血松止血带,胶布固定,注意穿刺针不能采用单指环绕固定,以防影响指端血液循环致药液输注不畅。
3结果
150例次患者,穿刺成功率100% 。共有18例次在输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中断,其中8例次因固定不妥使穿刺针移位而引起,10例次因患者活动时不慎至穿刺针滑出或堵塞。总输注成功率为88%。
4讨论
4.1解剖特点
指静脉可分为背面和掌面两个较为恒定的梯形静脉系统。但指掌面的静脉管径较背侧的细小,从护理临床应用看,其利用价值不大,而指背侧静脉较粗大,可以用之行静脉穿刺。虽然手背静脉有丰富的静脉瓣,但由于手背静脉每隔约2cm配对一对静脉瓣膜,且手指终末静脉分成两条静脉系统,即桡侧背静脉和尺侧背静脉,两条静脉在指背两侧平行走向近端,两条静脉之间通常有3条较为恒定的交通相连,构成指背梯形静脉[1]。各指末端静脉间细微吻合,形成短路循环[2]。从而为临床上进行静脉逆行穿刺药液回流创造条件。
4.2注意事项
指背静脉在走行过程形成的三级静脉弓,在第三级静脉弓发出的指背静脉干距掌声指关节平面约2cm,并无明显的静脉瓣[3],最适合作静脉逆行穿刺点。
因指静脉走行较表浅,要掌握穿刺的深度,止血带应扎在腕部,接近手指头,有利于指背静脉的充盈,指背静脉逆行穿刺成功后,固定也是一个难题,为防止影响静脉回流,穿刺针不能采用单指环绕固定,可采用邻近双指环绕固定,也可制作一些单指宽的木条备用,便于固定,以限制掌指关节的活动。
5小结
由于指背静脉管径较小,且又为逆行穿刺,一般只局限用于少量输液之用,最大量勿超过1500ml,可维持正常的输液速度,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弹性的好坏是影响输液速度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用指背静脉逆行输注高渗、高粘度的液体,如氨基酸、脂肪乳、血液等,并在输注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发现有渗漏,应及时中断输液,以免出现静脉渗漏性损伤。[4]
参考文献
[1]丁自海.裴国献主编《手外科解剖与临床》[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8
[2] 郭世绂著. 《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602
[3] 朱志红,杨丽. 指背静脉的解剖及其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 1999.1.148
小儿静脉穿刺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3
1 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与大气压的作用使液体下滴,当液体瓶具有一定高度、针尖部的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会流向压力低的方向输入到体内。根据力学原理,输液管针尖部的液体和血液交汇面受到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压力,由内向外的静脉血压和由外向内的液体静压。正常情况下大气压为101.32 k Pa,而人体内静脉血压为102.02 k Pa,由于存在着这种压力差,当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时,血液从静脉端流入穿刺针管内,称为回血[1]。
2 穿刺失败的因素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
小儿对生病打针会产生惊惶不安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对治疗消极不合作及哭闹不止;家长及亲属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操作时,家长表现得很紧张,有的干脆指定找哪个护士注射,有的甚至规定操作者穿刺哪根静脉,这些因素不但会加重小儿的心理负担,也给护理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造成护理人员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穿刺的失败。
2.2 环境因素
安静的环境可以使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心境,而周围环境嘲杂,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穿刺成功率。
2.4 操作技能方面
有的护理人员自信心强、自制能力强,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忙而不乱;而有的护理人员对成功的自信心不足,同时也经不起外界因素的干扰,自然也会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有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技巧,这样才能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
2.5 情绪因素
不同的情绪对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而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消沉、厌烦,从而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3 如何提高穿刺率
3.1 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2岁以上的患儿,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耐心与患儿交谈,如问患儿几岁,夸患儿漂亮、聪明等,给予患儿安慰与鼓励,以减少紧张情绪,使其尽量与操作者配合;对2岁以下患儿,若患儿不能配合,则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让家属将患儿头及四肢固定好,以求对操作的配合。
3.2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血管
小儿头皮浅静脉、手足浅表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但因年龄、药物的浓度、药物量,疾病、治疗的目的、手术部位等不同,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也不同。选择较直的、弹性较好、避开关节而易于固定的血管。不同年龄选择的血管部位也不同:3岁以下患儿,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宜选取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常选取的静脉有正中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3岁以上患儿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取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为佳。
3.3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光线太亮可使瞳孔缩小,使入眼光线减少;光线太弱,可使瞳孔开大增加入眼光亮;因此光线强弱要适中,晴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理想的,阴雨天或夜间可借助150W灯置操作者在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60 cm高度,此时灯光对眼刺激小,静脉暴露较好,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3.4 心理准备
护士要信心十足,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对一点小刺激都难以承受,难以调节自己的心理,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入工作状态,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3.4 针头大小及穿刺角度
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4.5~5.5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5.5~7.5号针头;进针的角度头皮静脉穿刺时,一般以5~20°角即可,肢体静脉穿刺以30°为宜[2]。
4 小结
静脉穿刺是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儿童是人生开始的特殊阶段,静脉输液对于儿童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因此穿刺时往往哭闹、躁动、不合作,加之小儿血管细小或长期输液,穿刺难度加大,家长在旁边的关心和担忧无形中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心理压力。护理人员掌握好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儿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和特点,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精心细巧的操作,严格娴熟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护患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3]。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碧蕊.两种小儿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评价.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7-118.
[2]梁玉霞.小儿静脉穿刺的临床护理要点.当代医学,2009,15(2):108.
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 篇4
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静脉采血。是护士和检验人员一项常用的基础操作,要达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患者少痛不苦”的目标,一是要求医务人员充分考虑到静脉穿刺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操作,二是要求医务操作者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
1 应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一方面要医务操作者非常地同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亲切、信赖感,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有的患者由于曾发生过晕针,因而表现得特别焦虑、恐惧,可能再次发生晕针。首先要认真地倾听患者的陈述,帮助分析患者发病的主客观因素,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使用鼓励、赞扬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如果患者仍不能解除心理压力,可运用示范法、暗示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其次要采用心理诱导法,针对我们工作环境的性质,患者和体检者大部分为儿童和幼儿,患儿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当看见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时,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反抗心理。对此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树立榜样:让患儿观看其他患者的勇敢表现,一方面赞扬表现好的患儿,一方面鼓励患儿积极向他们学习。②与患者进行愉快、轻松的交流,给予积极、鼓励、暗示性语言。③经常性地表扬:每个儿童都有自尊心,因此不要大声呵斥患儿,以表扬为主,可适时地称赞患者,提高患儿的积极性。④穿刺时分散注意力:由于儿童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因此,护士在进行穿刺时要巧妙地分散其注意力,如讲故事、摆弄玩具等。这样可减轻采血中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刺激。
2 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或采血部位约3min,这时表浅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法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使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
3 采用无痛性静脉穿刺。
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谓“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3.1 心理护理 如果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穿刺时容易失败或产生的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深些。因此,静脉穿刺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身心放松,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向患者讲明进针时应如何配合的问题,与患者多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
3.2 针头与皮肤保持适宜的角度迅速而轻巧的进针,选择相对弹性好,走向較直的血管,扎好止血带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选择好合适的进针部位,操作者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其余四指握住患者拳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进针时针柄与皮肤成30°-45°角(视血管粗细而定)刺破皮肤和上层血管壁后快速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然后按常规固定好针柄。
4 讨 论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5
1 留学生特点及临床操作教学难度
作者所在校外国留学生多数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一方面, 留学生的传染病学全英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临床见习中, 留学生面对的患者几乎都是中国人, 和患者间沟通和交流也存在着语言障碍问题。
同时, 临床操作往往有一定风险。例如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是人工肝治疗建立深静脉通路的常用办法, 同时也为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测定、周围血管不易穿刺的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方便。但此项技术在教学时危险性较大, 操作不当易发生气胸、误穿动脉等各种并发症, 而且实践机会少, 不能反复操练。在当今医患关系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如何保证留学生的学习效果, 则成了摆在临床见习带教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 作者总结了近3年对留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经验, 总结出了一套“理论-视频-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临床操作带教模式, 起到了较好效果。现以锁骨下静脉穿刺为例, 介绍如下。
2“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
理论:临床操作前的准备。熟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相关理论, 例如锁骨下静脉的解剖部位,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极为重要, 是确保掌握穿刺方法、保证安全的前提, 这也是临床操作前的理论知识准备。留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在带教过程中可以学生为中心, 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充分发挥。鼓励留学生提问、互相讨论。具体执行中, 可采用幻灯片的方式, 由教师讲解相关理论, 并结合实际人体模型, 采用互动教学, 例如可使用提出问题→讨论→总结模式。通过这些理论学习, 可使学生对下一步的实际操作有充分了解,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视频:增加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由于留学生相对数量多, 而在有限的实习期限内,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数量有限, 操作视野也相对局限, 很多留学生反映, 在临床实际观摩的过程中, 还没有看清楚, 带教教师的操作就完成了, 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从一些专业医学网站上, 下载了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操作视频。例如由著名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临床医学部录制的英文视频。在让留学生观看视频之前, 给学生分发一些锁骨下静脉穿刺所用的双腔或三腔静脉套管, 让学生先有实际体验, 然后播发视频。在播发视频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提问, 此时可以暂停视频播发, 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播放, 必要时对局部操作细节进行反复播放。通过这种方式, 增加了留学生在实际操作前的感性认识, 使留学生基本了解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全过程。
实践:从临床观摩到个别参与。良好的实践是医学留学生临床带教的关键。在见习带教时, 可安排临床操作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来做示教。操作讲解可以由示教者完成, 也可以由专门带教教师在旁边加以讲解。讲解过程中, 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结合患者实际, 见缝插针介绍患者病情、讲解建立深静脉置管的目的等相关知识等。另一方面, 要注意对留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 培养留学生的爱伤观念, 做到对病人关心负责, 培养“救死扶伤”的优良品质。
留学生通过观摩临床实际操作, 可进一步加深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认识。对于个别积极要求上进的留学生, 条件允许时, 可另外安排临床实践, 经过多次观摩, 逐步过渡到做助手行穿刺点局部麻醉, 最后视学生的掌握情况, 可及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教师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全程要进行观察、指导, 确保穿刺操作安全。
3“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临床操作带教过程中体会
尊重学生, 互动启发式教学。留学生因多数未参与过临床见习, 对临床操作多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一旦发现临床见习中, 基本不让亲自动手, 尤其是在临床观摩时, 又因为学生相对人数较多、而手术操作视野局限, 导致看不清楚时, 个别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出现不认真学习, 甚至早退、逃学等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实际临床观摩前进行理论学习、视频观看, 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外, 还要尊重学生需求, 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可准备一些穿刺用的静脉导管作为教学道具, 让学生有机会亲手模拟手术。同时在带教时, 也要充分发挥留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有参与感, 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良好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践的基础。带教过程中, 若一上来就让学生观摩临床实际操作, 留学生往往因不具备相应的知识, 个别学生会感觉茫然, 也不知道操作步骤的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即手术操作前进行理论知识准备、认真讲解手术操作, 观看手术录像, 并在观摩实际操作后指导留学生书写手术记录, 并认真批改, 最终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操作与视频预热相结合模式。全英文视频由于手术视野显示较清楚, 同时可随时暂停、并可反复播放等优点, 是在进行实际临床观摩前有效预热方式。在放视频的过程中, 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和问题, 及时进行问题解答。同时, 为保证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医院等临床教学单位应配备较好的影像教学设备, 提供适当的教学场所也是基本条件之一。
平时语言积累, 教时自信。对留学生进行临床带教为全英文教学, 对带教教师来讲, 语言关也是一大挑战。除了尽量选用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带教外, 对参与教学的其他教师进行恰当的公共和专业外语培训, 也是较好的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的办法。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就定期举办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班。通过教师的平时自学, 再加上集中培训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 在临床带教时, 教师要自信, 要敢于说和表达, 多数语言留学生均可顺利听懂。但毕竟存在不同生长背景、发音差别等种种问题, 也可能有时会发生理解障碍。此时教师可适当借助肢体语言, 常可解决问题。同时也鼓励留学生适当学习汉语。实践证明留学生掌握部分汉语, 也有效增加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 结语
留学生教学是扩大我国医学院校国际影响的有效途径。进行合理、有效的临床操作带教, 对于留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均有重要作用。“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带教模式。相信随着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会使该模式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必将对培养高素质的留学生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文.外国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初探[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4 (4) :291-292.
[2]李敏超, 周向东, 蒋幼凡.全英文临床带教方法的实施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9) :1429-1430.
[3]韩丽萍, 张雪培.医学留学生临床带教体会[J].沙棘 (教育纵横) , 2010 (8) :60.
[4]张明玺, 段延鹏, 李云云, 等.浅谈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教学方法[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 17 (3) :71-72.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其中,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6~76岁, 60岁以上者8例。本组肝脓肿患者中, 细菌性肝脓肿30例, 占93.75%, 阿米巴肝脓肿2例, 占6.25%。单发性肝脓肿26例, 占81.25%, 直径为5~14 cm, 其中右叶23例, 左叶3例;多发性肝脓肿6例, 直径为2~10 cm, 脓肿为2~4个不等。肝脓肿合并糖尿病2例, 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1例。既往有胆管结石、胆管感染病史8例, 有腹膜炎及腹腔脏器损伤病史4例, 无明显诱因17例。32例中临床表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伴恶心20例, 占62.5%。向右肩背部放射痛3例, 占9.37%;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29例, 占90.6%。32例患者均无腹膜炎体征, 化验白细胞计数不同程度增高者30例, 占93.75%, 经B超肝脏检查32例, 诊断为肝脓肿30例, 占93.75%, 经CT肝脏检查6例, 诊断为肝脓肿5例, 占83.3%。
1.2 操作方法
操作之前与B超医生一起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 其定位要求: (1) 进针路径短; (2) 在冠状面及矢状面方向上均要求位置尽量低; (3) 易于固定, 导管不易扭曲, 便于术后患者活动; (4) 避开大血管、胆管、膈肌及周围脏器。根据B超定位及上述要求, 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由穿刺部位经局麻至壁层腹膜, 采用14G中心静脉穿刺针连接10 ml注射器进行穿刺, 至预定穿刺深度后回抽, 如有脓液抽出, 则证实已进入脓腔。将注射器连同抽出的脓液取下送检, 作细菌培养及药疗、常规检查及染色, 然后用导丝置入穿刺针内 (相同深度) , 固定导丝, 缓慢拔出穿刺针, 通过导丝置入导管并固定, 抽出脓液后证实导管进入脓腔, 或行B超证实, 导管接引流袋或负面吸引球囊, 当日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冲洗1~2次, 或用敏感抗生素进行冲洗。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共进行34次穿刺置管引流术, 其中30例患者经过1次置管引流术, 2例患者因脓液黏稠经过2次穿刺置管引流, 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 32例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其中1例出现少量气胸, 经保守治疗全部吸收, 未出现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1例B超检查示脓肿消失后出院, 1例患者因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 病情稳定后行相应手术治疗, 本组治愈率为96.87%, 平均住院时间18 d (10~30 d) 。本组32例肝脓肿培养有18例阳性, 致病菌分别: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菌球、厌气性链球菌。14例脓肿培养阴性者中, 2例粪便检出阿米巴滋养体。
3 讨论
3.1 肝脓肿临床表现及诊断
常见的肝脓肿有细菌性和阿米巴两种, 以细菌性多见, 虽然两者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各有特点, 但在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别, 尤其对合并细菌感染的阿米巴性肝脓肿的鉴别, 细菌性肝脓肿主要引起明显的全身脓毒血症表现, 如寒战、高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恶心和呕吐、肝区疼痛、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病情严重而急骤, 少数可伴有黄疸。阿米巴肝脓肿可表现为稽留热、弛张热或长期低热, 若伴有细菌感染, 亦可有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总之, 肝脓肿常使患者处于一种极度消耗状态, 并常伴有休克、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肝脓肿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 一经并不困难, B超分辨肝内2 cm的脓肿病灶, 且可测定脓肿部位、大小及距体态深度, 为确定脓肿穿刺点或手术引流进路提供了方便, 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其阳性诊断率可达96%以上[1], 而且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其次是CT及MRI, 由于肝脓肿的发病率较以前有所下降, 重要的是临床医师能考虑到本病的存在, 因而早期诊断是改善本病及预后的关键[2]。
3.2肝脓肿的治疗
肝脓肿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对于脓肿直径为3~5 cm者, 大多数穿刺抽脓一次即可, 辅以抗生素及支持治疗, 一般可治愈。对于直径>5 cm的脓肿, 需采用穿刺置管引流术, 及时将肝脓肿中的脓液引流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对脓肿较大, 一般状态较差, 病程较长, 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3]。1980年以前以手术引流为首选的方法, 但因其创伤大, 术后恢复时间长, 治疗费用高, 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 现已逐渐被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所代替。因B超定位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 成功率高, 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 并发症及病死率低, 随着近年来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病死率由原来的70%下降到近年的15%以下。因此, 对肝脓肿的患者如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已液化, 直径>5 cm的脓肿, 均采用穿刺置管引流术, 对脓肿进行持续引流, 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全身的感染性症状。由于基层医院没有专用的肝穿刺置管引流材料, 我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利用中心静脉穿刺针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32例, 其中2例因脓液黏稠致导管阻塞行2次穿刺外, 其他均1次引流成功, 未发现导管脱落及扭曲等, 效果满意。
在对肝脓肿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同时, 根据脓液的常规检查及革兰染色体涂片检查结果, 初步判断引起肝脓肿的病原体, 对细菌培养阳性者则根据药效试验结果, 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阿米巴肝脓肿给予抗阿米巴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318.
[2]侍立志.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7) :413.
无痛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 篇7
扎针不痛就是无痛性静脉穿刺。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 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所谓“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 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静脉穿刺1780例, 其中男980例, 平均年龄62.5岁;女800例, 平均年龄61.2岁。
1.2 方法
1.2.1 材料
选用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所配静脉针规格为中紫色单翼0.55×18 (RW LB) 。
1.2.2 传统静脉穿刺法
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8 cm×15 cm待干后嘱患者握拳, 排气, 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 使其固定, 一手持针柄与皮肤成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走向滑行刺入静脉, 见回血, 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 嘱患者松拳, 固定针头。
1.2.3 无痛静脉穿刺法
在比较固定的静脉行穿刺, 止血带部位可离穿刺点>6 cm, 而对于手背靠近手指部位的静脉行穿刺时可以把止血带扎在腕关节处, 离穿刺点4 cm即可。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 进针时针柄与皮肤成35°~50°, 平均42.5° (视血管粗细及充盈度而定) 刺破皮肤上层血管壁后快速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嘱患者松拳, 松开止血带, 然后按常规固定好针柄。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感觉率比较。实验组916例, 感觉微痛者20例, 占2.18%;对照组864例, 感觉疼痛者256例, 占29.6%。χ2值=317.2, P<0.01。
3讨论
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 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果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 穿刺时容易失败或产生的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深些。因此, 静脉穿刺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身心放松,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后向患者讲明进针时应如何配合的问题, 与患者多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
3.1 进针角度大
常见静脉穿刺方法是针头斜面刺入皮下后, 在皮下先潜行一段距离, 然后再进入血管内, 针头在皮下潜行时造成对皮下组织的切割, 故感疼痛明显。在临床操作中, 静脉穿刺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 一个是皮肤的针眼, 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针眼。我们用几何学中的垂直距离小于斜面距离的原理, 也就是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 距离缩短了, 按同样的进针速度的话, 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 那么患者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降低了, 从而减轻了疼痛。
3.2 速度快
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及深度决定了静脉穿刺速度, 因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手法欠得力, 进针角度小、深度大, 故进针速度慢、穿刺时间长, 为3 s。而无痛静脉穿刺术手法科学, 最佳进针角度和深度创造了快速穿刺条件, 整个穿刺时间为0.5 s。进针速度越慢, 穿刺时间越长, 患者对静脉输液的负性心理反应越大, 越加重痛苦。相反, 进针速度越快, 穿刺时间越短, 患者注意力还未来得及集中到穿刺点上时, 穿刺术已实施完毕, 患者不但无负性心理产生, 还产生敬佩、感激心理, 护士打针如此稳、准、迅速, 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提高痛阈, 甚至掩盖了微小的痛苦。两种穿刺速度可增加或减轻甚至消除痛苦。所以, 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术可称为无痛静脉穿刺术。
3.3 静脉部位的选择和准备
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神经分布稀疏, 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 为乏神经区, 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可作为手背静脉穿刺时首选部位[1]。也有人将手背静脉从桡侧至尺侧依次分为A、B、C静脉组, 发现C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轻, 而A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明显, 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对血管条件较差者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硝酸甘油[2], 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准备输液部位约3 min。也可在扎好止血带后, 用拇指沿静脉推压血流使其充盈, 用力要适当, 不可用手拍, 直到自己认为能穿刺成功为止。
3.4 体会
对于一位临床护士来讲, 静脉穿刺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 我们因为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无痛”穿刺法, 取得了多数住院患者的满意与认可, 同时也为我们与患者之间搭建无阻碍沟通桥梁, 为科室赢得了荣誉。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静脉穿刺法对患者损伤痛苦的影响。方法 将178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16例采用无痛静脉穿刺法, 对照组864例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痛苦程度、穿刺成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痛苦程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痛静脉穿刺法可减轻静脉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痛苦, 且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无痛,静脉穿刺,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朝鲜, 周玲, 邹树芳, 等.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护理研究, 2003, 17 (11) :1251-1252.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均为我科近3年的住院患者, 男10例, 女3例, 年龄20岁~78岁, 平均年龄 (49±30) 岁, 均为中、大量心包积液。其中1例为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1例为胸部锐器伤所致, 1例为右房良性肿瘤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所致, 2例为原因不明心包积液, 1例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所致, 其余为结核性心包炎。
1.2 穿刺部位
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心包积液后壁大于10 mm的液性暗区。穿刺点均为剑突下与左肋弓下缘汇合点下2 cm处。
1.3 深静脉穿刺法
在血管减影机下患者取45°半卧位, 机头呈脚位45°+左前斜15°常规透视下, 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点皮肤及皮下组织用2%的利多卡因局麻后, 用深静脉穿刺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负压缓慢穿刺进针, 方向左、后、上, 待抽到引流液后去掉注射器送入导引导丝, 退出穿刺针, 反复进出导丝无室性早搏, 透视下在心脏周边并采集影像, 证明在心包腔。3例患者切皮2 mm, 沿导引导丝送入动脉鞘和猪尾导管进行引流, 10例患者沿导丝直接送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引流。用缝线固定动脉鞘或中心静脉导管。
1.4 引流方法
3例猪尾导管末端接三通进行抽液后, 关闭三通用无菌纱布包扎盘于上腹部固定。10例在中心静脉导管末端连接三通, 外端经静脉输血器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连接进行引流。心包积液首次引流不超过1 000 ml, 以后可根据病情增加抽液量。每次引流放液后可关闭三通。有时因积液呈血性或黏稠, 中心静脉导管内径细小, 不易引流, 可以重新送导丝换成5F或6F的动脉鞘进行引流, 引流后, 再换成中心静脉导管保留。此方法可以减少对心包的刺激, 又可以避免动脉鞘前端对心肌及冠脉的损伤。
1.5 撤管指征
无液体引流后并经彩色多普勒证实无或积液已经很少, 24 h后撤管。猪尾导管撤除时要重新送入导引导丝, 以防损伤心包。
2 结果
1 3 例患者中, 陈旧血液1例, 血性积液3例, 其余均为淡黄色积液。引流后心包填塞症状明显缓解至消除。1例甲减性心包积液1个月后复发, 但无填塞症状未再引流加强原发病治疗。2例数月后又出现大量心包积液, 抗结核治疗无效, 又未找到原发病变, 所以诊断为慢性特发性心包积液。整个操作过程未见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3讨论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较常见, 大多数中、大量的心包积液需要穿刺放液, 尽快缓解填塞症状和明确诊断等目的。大量心包积液一次放液不能太多, 易造成心脏振荡, 甚至造成急性肺水肿, 必须反复放液才能达到目的[1]。传统的心包穿刺随心包积液的减少, 容易造成心肌及冠脉损伤的风险增加。在血管减影机直接透视下, 用深静脉穿刺法, 取材方便。该法穿刺针入心包腔停留时间短, 中心静脉留置管细而软, 顺应性好, 保留时间长, 安全性高, 对心包的刺激小, 但是抽液不太顺畅, 甚至抽液困难, 必要时需要换动脉鞘或猪尾导管。然而猪尾导管又容易造成难以忍受的胸痛, 不能长时间保留。该法在透视下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 引流期间患者体位不必制动。所以在血管数字减影机透视下, 采用深静脉穿刺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猪尾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具有安全、适用、方便并且并发症少、痛苦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篇9
【中图分类号】R4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30-0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是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操作技术。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延误危重病儿抢救时机。因此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至关重要,现将成功穿刺的技巧总结如下:
1输液前的准备
1.1护理人员的准备:操作者要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集中精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提前将输液器排好气、撕好输液贴和胶布、准备好消毒液、无菌棉签、止血带,穿刺针头要放在穿刺者便于拿取的地方,便于操作,减少按压患儿头部的时间。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能减少患儿哭闹,还能为穿刺成功争取时机。
1.2 患儿的准备:患儿大多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情绪表现的比较烦躁,所以给患儿输液前,要有耐心,多给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针对一岁以内的婴儿不能有效的沟通,操作者一定要技术熟练快速结束穿刺,可减少婴儿哭闹烦躁的情绪;对于一岁以上的大童穿刺成功后也可给予成功配合的奖励。
1.3指导、引导家长配合治疗 :首先做好家长和陪同人员的思想工作,一人操作时家长尽量配合,可将小儿平躺在操作台上,头下垫一小枕,抬高头部,家长双手两肘压住患儿四肢,上身前倾压住小孩大部分身体,不让小孩扭动,对较听话的小孩,则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其配合操作。
2 输液中穿刺的配合与穿刺技巧
患儿家属在患儿一侧,将患儿头部在枕头上放稳,操作者正對患儿头顶部,选择好患儿的血管,剃去周围的头发,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其周围,再次检查空气是否排尽,且用少量液体湿润针头,起润滑减少穿刺阻力的作用。操作者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固定血管穿刺点两端,进针角度宜小,先进入皮肤,再平行前进刺入血管固定。如果是针头向上翘,就在针梗部位垫一干棉球再粘胶布,而且在针梗下用胶布交叉固定。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1次短暂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地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
3特殊患儿的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3.1营养不良的消瘦儿:此型病人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静脉血管虽然暴露好,但易滑动,穿刺时一定要左手绷紧局部皮肤,使静脉不滑动,另一手以20度进针潜行0.2—0.3cm时再刺静脉,切勿用力过猛。
3.2 肥胖型:由于脂肪丰富,血管较深,暴露不明显,但静脉相对固定,沿静脉解剖方向,以30度角缓慢探索进针,有突破感时即可见到回血。
3.3水肿型:可沿静脉走行的位置,以拇指压迫局部约3cm,使组织液挤到周围组织内,静脉暴露后,快速直接刺入静脉。
3.3脱水型:由于失水,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导致静脉塌陷,重者伴有肢体厥冷。进针前可用按摩或热敷等方法促使血管暴露,进针时宜缓慢,这类病人由于血管充盈差,进针后不一定见回血,但针尖进入血管后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或推入少量液体, 若畅通无阻,皮肤表面无隆起,无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时,证实穿刺成功。
3.4 出血倾向型:这些患儿由于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的脆性增加,血液凝固功能很差,穿刺时宜选用较小的头皮针,在靠近静脉血管处的皮下进针。
4 输液中的配合
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头部位,再将输液管固定在耳后,避免影响患儿视线和由于患儿好动,血管细等原因而将液体外渗,如果是出汗较多的患儿,胶布不容易固定,而且有时即使当时固定好,由于出汗,胶布不粘,也会导致液体外渗,可以用较窄的绷带在针头上沿头固定一周,这样安全可靠。还有就是要告诉家属,看管好小儿的手,不要将针头拔出,穿刺的部位不要碰到枕头或大人身上等,不然也会造成液体外渗。
5输液后需要注意问题
5.1输液完毕拔针时,在无头发处先将最后一条胶布撕断,然后逐层撕开胶布, 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沿进针方向竖行按压住进皮肤和进血管的两个针眼,并指导家长按压时间5分钟左右,这样可防止因按压方法不正确和时间不够而导致皮下淤血,同时保护了血管。
6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功,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自信心,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才的成长及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8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10
1 操作要点
1.1 穿刺针及穿刺静脉的选择
根据年龄、病情及患儿血管的粗细,一般选用细而短的4.5、5号或6号针,使用前要认真检查针头是否畅通,有无钩曲,针头与硅胶管处连接是否严密,有无漏水等;穿刺静脉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外眦上部静脉、耳后、顶部等细小而直的静脉[1]。
1.2 注意穿刺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静脉外观是微蓝色,无搏动、管壁薄、易被压瘪,较固定,不易滑动,血液多是向心方向流动;而动脉外观是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压瘪,血管易移动,血液多是离心方向流动。动、静脉的鉴别极为重要,如误入动脉,因压力大,药液流入阻力较大,目局部迅速可见树枝分布状苍白或紫花斑区,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尖叫,万一发生血管堵塞,后果更为严重,故必须绝对防止动、静脉鉴别上的失误,一定要触之有无搏动,确定无搏动后方可穿刺。
1.3 不同类型患儿的穿刺
(1)一般患儿:选择好血管,体位适当,由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及肢体,根据需要剃去局部头发,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针斜面向上,进针角度掌握在10°左右,迅速刺入皮下,用力角度不可过猛,否则易刺穿血管,要稳而准,皮下进针数毫米后刺入血管,见有回血后沿静脉稍向内推进并立即固定;(2)休克及脱水患儿:因休克或严重脱水导致循环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小,外观模糊不清,因而穿刺困难。为迅速穿刺成功,可以先在局部热敷或按摩、拍击,以加强血管充盈程度,扩张血管。穿刺时可采取挑起缓慢进针法。此法也是使针尖通过皮下针头向上稍微挑起,沿血管肌层缓慢刺入血管腔,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如无回血,但进针时手感阻力突然减轻,有落空感,说明已进入血管内,应停止进针,以防穿破血管,此时用手轻轻挤压输液器便能回血;(3)营养不良型患儿(Ⅱ度以上):这类患儿肌肉松驰,血管壁脆,血管弹性差,皮下活动度大,穿刺时必须将皮肤绷紧以固定血管,找好血管进针点后于血管正上方进针,进针角度宜掌握在5°左右,沿血管方向呈平行进入后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当患儿出现水肿时可采取压迫法[2];(4)胖型患儿:特别是1周岁内患儿,因脂肪丰满,血管较深,用局部压迫法亦难显露血管,但其血管弹性较好,故可采用探索法。即按其解剖部位之血管方向,穿刺针迅速通过皮下,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表皮上触到有弹性,空虚的血管方位时,右手持针朝该方向缓慢探索进针,一般可顺利成功。
2 操作注意事项
穿刺时应注意保护局部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而近,以备连续使用,同时还应注意一根一根的使用,以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若一次穿刺未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可用针头在皮下多方穿刺来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必须牢记给药需遵循的“回血原则”,如无回血或回血不畅时,不能进药,特别是用钙剂、钾时,若疑有药液渗出,局部虽无肿胀现象,但触及局部皮肤,感觉皮肤弹性稍差且发凉时也应立即停止进药,更换血管,以免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一般情况下,局部肿胀直径在2 cm左右时,若为一般液体不必处理,其肿胀在输液后1~2 d即可消失;若为强刺激性药液渗入皮下,则应进行特殊处理,其处理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输液结束拔针后,应即压迫针刺处1~2 min,以防皮于出血影响下次穿刺。
3 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用两条胶布或一叠形胶布固定于针头上,另用一条胶布围绕针柄交叉固定,再用一条胶布平行贴压固定于适当位置,这样即使患儿哭闹、扭动,针头也不易滑动脱落。固定后仍要勤观察,防止患儿躁动拉脱或俯卧时脱出。
鉴于小儿头皮静脉不同于成人,血管细小,深浅也因人而异,故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都不予合作,给操作带来不少困难。因此,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解剖特点,对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和走向,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艳敏,郭桂明,邢志洋.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