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静脉穿刺操作体会(精选4篇)
无痛静脉穿刺操作体会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方法:对139例患者静脉穿刺的各个环节采取无痛措施及方法。结果:无痛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8%。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践, 总结了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和经验, 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减轻了患者对静脉穿刺的畏惧,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
关键词:无痛,静脉穿刺,方法,静脉留置针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 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 提高穿刺水平是重要的课题。据我院开展无痛医院体会及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现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9例, 男68例, 女56例, 儿童15例, 年龄8~78岁, 平均43岁, 运用利多卡因软膏53例, 使用留置静脉针86例, 无痛静脉穿刺成功率98%。
1.2 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
1.2.1 心理护理人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患者对疼痛比较敏感, 痛阈低。
对此类患者我们护理工作者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使患者精神放松, 这样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1]。1.2.2利多卡因软膏的使用为了减轻患者疼痛, 穿刺前可涂抹利多卡因软膏, 具体方法: (1) 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并使之干燥, 有助于药物渗透。选择血管后, 以穿刺点为中心10 cm的面积上涂2 g利多卡因软膏, 涂药如1元钱硬币的厚度。 (2) 药物封包后记录时间, 至少保持1.5 h以上, 对于疼痛型的穿刺如:中心静脉和动脉穿刺至少保持2 h以上。 (3) 时间到后, 擦去软膏, 15 min后穿刺效果更佳, 3 h内穿刺均有效。
1.3 无痛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皮肤消毒后碘伏未干, 急于静脉穿刺, 此时碘伏直接刺激针眼, 故可加重穿刺部位的疼痛。我院静脉输液时选用的消毒剂是0.5%碘伏, 而碘伏在皮肤表面2 min才能达到消毒效果[2], 据临床工作经验发现用物准备齐全到病房核对床号后, 先选择血管消毒, 然后做解释工作、用药指导、输液排气, 这样可以延长碘伏的待干时间, 降低感染机会, 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1.3.1 静脉穿刺时, 针尖斜面进入皮下速度过慢, 导致刺激时
间过长, 使疼痛时间延长, 因皮肤的痛觉比较敏感, 应尽量缩短进皮的时间, 可以减轻疼痛。对于粗直且暴露明显的血管应采用直刺法。
1.3.2 静脉穿刺角度掌握不正确, 进针角度过小, 以致使针头在皮内游走时间太长, 使疼痛增加。
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 由于角度大, 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少, 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甚至达到无痛。以45°或接近45°进针比较容易且省力, 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1.3.3 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未考虑关节处活动度大, 不易
固定, 容易造成针头脱出或刺穿血管壁现象, 增加患者的痛苦。穿刺时应尽量选择容易固定, 且顺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 这样血管暴露明显、方便穿刺、疼痛轻、成功率高。
1.3.4 拔针时速度过慢或棉签压迫皮肤力量过大, 使拔针时的牵拉力和摩擦力加大;
再者针柄抬高或压低, 对血管壁及皮下组织牵拉损伤, 都会使疼痛加剧。正确的方法是:先分离胶布, 只留下针眼上方带无菌敷料的胶布不分离,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即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 。按压时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最佳按压时间为3~6 min, 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 min以上。切勿拔针时用力按压血管。
1.4 推广静脉留置针使用
我院创建无痛医院以来, 推广静脉留置针使用,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又保证药物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护理服务, 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1.4.1静脉留置针应用的优点 (1) 无须多次穿刺, 可减轻患者痛苦。 (2) 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滴注的患者及婴幼儿等不易穿刺的患者。可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3) 便于重症患者的抢救, 可有效保护静脉通道[3]。
1.4.2 静脉留置针应用的注意事项 (1) 无菌技术。
静脉穿刺时应较一般静脉输液消毒范围大, 为8~10 cm, 消毒2次, 待干后, 用无菌敷贴固定好。每2天消毒更换一次, 日常保持整洁干燥。如发生静脉炎, 可用50%硫酸镁溶液外敷, 药物的作用可解除血管的痉挛和改善微循环, 促进外渗液体吸收, 缓解穿刺部位肿胀, 减轻疼痛和炎性反应。 (2) 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3~5 d, 最好不超过7 d, 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4]。
2 结果
本组无痛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8%。
3 讨论
我院创建无痛医院以来,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 开展无痛静脉穿刺, 利多卡因软膏和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解除了患者因畏惧疼痛对治疗疾病的负面影响, 深受患者好评。
参考文献
[1]余锐, 查正科.浅谈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10) :194.
[2]李晓慧.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7) :140.
[3]刘笑月.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研究, 2008, 17 (12B) :1453.
[4]谢海燕.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6) :114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体会 篇2
1 小儿浅静脉的特点
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够充盈。但3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婴儿,浅表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皮肤细嫩,血管隐约可见,尤其是头皮静脉显露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静脉穿刺。
2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2.1 准备物品合适
穿刺前应根据小儿静脉特点及静脉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头,可重复使用硅胶头皮针可选择4号或41/2号,若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头皮针只有4 1/2号,其锐性好,穿刺有力度但重复使用影响穿刺效果,备5 ml注射器以做抽回血用。
2.2 房间光线准备
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如果在夜间光线不好,过强或过暗,对护士判断静脉走向很有影响,所以应该调整患儿的头部位置,固定患儿头部,加上得力助手适当的压缩患儿,这可大大地提高穿刺成功率。
2.3 选择适当部位
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缓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冲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如肥胖和水肿患儿,静脉“隐藏”较深,在头皮表面不易看到,可根据解剖位置摸静脉“沟”沿血管位置做出标记,以及15°进针;或按压血管上方使其显露明显便于穿刺[1]。
2.4 心理准备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前应稳定自已的情绪,集中精力,不易紧张,焦虑,胆怯,烦燥。物品准备充分,操作动作要快,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家属的思想压力。另外应适当地与家属沟通交流,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 穿刺技巧
3.1 熟练掌握小儿头皮穿刺技巧
3.1.1 选择合适静脉
选择静脉时一般选择较直、分叉少、显露表浅的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冠状缝静脉;穿刺部位的静脉长度应长于穿刺针头的直行部位,需要剃去毛发显露血管以利固定[2]。操作时做到轻、稳、准。
3.1.2 无菌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拇指、示指消毒后,绷紧皮肤固定静脉。
3.1.3 穿刺手法
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1)先将输液管调节器向上移至滴壶下,因调节器离滴壶越近,压力越大,回血率越高。(2)距穿刺点远端约1 cm处进针,针头斜面先刺入皮下后针尖稍向上,使针头与血管呈现出10°以内角度,用均匀力量推进,一见回血,立即将输液管调节器松开让血进入血管,以免血液凝固而堵塞针头。(3)对长期头皮静脉穿刺,血管破坏多穿刺困难者或脱水及循环不良血流缓慢者,进针后无阻力,有空虚感未见回血,需用手指捏捏输液管向后抽一下。(4)5条胶布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2条交叉,第3条固定针眼棉签,第4条盘旋塑料管,第5条将塑料管固定在患儿耳朵上或粘在头发上。
3.2 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并注重搞好护患关系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有时也受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所以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使自己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班时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要舒畅,穿刺过程中如遇患儿家属说话生硬时,要克制自己,冷静对待,平心静气地选择血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作为小儿家属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在操作前就开始唠叨,要求操作者一次操作成功,万一失败往往不理解,甚至言辞激烈。因此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操作结果。因此护理人员事先就要主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便于能顺利地完成小儿静脉穿刺操作任务。
关键词:静脉穿刺,小儿,头皮
参考文献
[1]施莉,施靖.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包头医学,2005,29 (4):45.
[2]迟晓玲,许建娥,胡玉玲.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当代护士,2005,12(10):112.
无痛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 篇3
扎针不痛就是无痛性静脉穿刺。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 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所谓“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 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静脉穿刺1780例, 其中男980例, 平均年龄62.5岁;女800例, 平均年龄61.2岁。
1.2 方法
1.2.1 材料
选用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所配静脉针规格为中紫色单翼0.55×18 (RW LB) 。
1.2.2 传统静脉穿刺法
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8 cm×15 cm待干后嘱患者握拳, 排气, 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 使其固定, 一手持针柄与皮肤成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走向滑行刺入静脉, 见回血, 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 嘱患者松拳, 固定针头。
1.2.3 无痛静脉穿刺法
在比较固定的静脉行穿刺, 止血带部位可离穿刺点>6 cm, 而对于手背靠近手指部位的静脉行穿刺时可以把止血带扎在腕关节处, 离穿刺点4 cm即可。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 进针时针柄与皮肤成35°~50°, 平均42.5° (视血管粗细及充盈度而定) 刺破皮肤上层血管壁后快速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嘱患者松拳, 松开止血带, 然后按常规固定好针柄。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感觉率比较。实验组916例, 感觉微痛者20例, 占2.18%;对照组864例, 感觉疼痛者256例, 占29.6%。χ2值=317.2, P<0.01。
3讨论
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 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果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 穿刺时容易失败或产生的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深些。因此, 静脉穿刺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身心放松,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后向患者讲明进针时应如何配合的问题, 与患者多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
3.1 进针角度大
常见静脉穿刺方法是针头斜面刺入皮下后, 在皮下先潜行一段距离, 然后再进入血管内, 针头在皮下潜行时造成对皮下组织的切割, 故感疼痛明显。在临床操作中, 静脉穿刺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 一个是皮肤的针眼, 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针眼。我们用几何学中的垂直距离小于斜面距离的原理, 也就是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 距离缩短了, 按同样的进针速度的话, 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 那么患者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降低了, 从而减轻了疼痛。
3.2 速度快
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及深度决定了静脉穿刺速度, 因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手法欠得力, 进针角度小、深度大, 故进针速度慢、穿刺时间长, 为3 s。而无痛静脉穿刺术手法科学, 最佳进针角度和深度创造了快速穿刺条件, 整个穿刺时间为0.5 s。进针速度越慢, 穿刺时间越长, 患者对静脉输液的负性心理反应越大, 越加重痛苦。相反, 进针速度越快, 穿刺时间越短, 患者注意力还未来得及集中到穿刺点上时, 穿刺术已实施完毕, 患者不但无负性心理产生, 还产生敬佩、感激心理, 护士打针如此稳、准、迅速, 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提高痛阈, 甚至掩盖了微小的痛苦。两种穿刺速度可增加或减轻甚至消除痛苦。所以, 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术可称为无痛静脉穿刺术。
3.3 静脉部位的选择和准备
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神经分布稀疏, 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 为乏神经区, 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可作为手背静脉穿刺时首选部位[1]。也有人将手背静脉从桡侧至尺侧依次分为A、B、C静脉组, 发现C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轻, 而A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明显, 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对血管条件较差者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硝酸甘油[2], 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准备输液部位约3 min。也可在扎好止血带后, 用拇指沿静脉推压血流使其充盈, 用力要适当, 不可用手拍, 直到自己认为能穿刺成功为止。
3.4 体会
对于一位临床护士来讲, 静脉穿刺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 我们因为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无痛”穿刺法, 取得了多数住院患者的满意与认可, 同时也为我们与患者之间搭建无阻碍沟通桥梁, 为科室赢得了荣誉。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静脉穿刺法对患者损伤痛苦的影响。方法 将178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16例采用无痛静脉穿刺法, 对照组864例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痛苦程度、穿刺成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痛苦程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痛静脉穿刺法可减轻静脉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痛苦, 且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无痛,静脉穿刺,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朝鲜, 周玲, 邹树芳, 等.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护理研究, 2003, 17 (11) :1251-1252.
无痛静脉穿刺操作体会 篇4
1 留学生特点及临床操作教学难度
作者所在校外国留学生多数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一方面, 留学生的传染病学全英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临床见习中, 留学生面对的患者几乎都是中国人, 和患者间沟通和交流也存在着语言障碍问题。
同时, 临床操作往往有一定风险。例如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是人工肝治疗建立深静脉通路的常用办法, 同时也为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测定、周围血管不易穿刺的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方便。但此项技术在教学时危险性较大, 操作不当易发生气胸、误穿动脉等各种并发症, 而且实践机会少, 不能反复操练。在当今医患关系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如何保证留学生的学习效果, 则成了摆在临床见习带教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 作者总结了近3年对留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经验, 总结出了一套“理论-视频-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临床操作带教模式, 起到了较好效果。现以锁骨下静脉穿刺为例, 介绍如下。
2“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
理论:临床操作前的准备。熟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相关理论, 例如锁骨下静脉的解剖部位,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极为重要, 是确保掌握穿刺方法、保证安全的前提, 这也是临床操作前的理论知识准备。留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在带教过程中可以学生为中心, 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充分发挥。鼓励留学生提问、互相讨论。具体执行中, 可采用幻灯片的方式, 由教师讲解相关理论, 并结合实际人体模型, 采用互动教学, 例如可使用提出问题→讨论→总结模式。通过这些理论学习, 可使学生对下一步的实际操作有充分了解,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视频:增加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由于留学生相对数量多, 而在有限的实习期限内,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数量有限, 操作视野也相对局限, 很多留学生反映, 在临床实际观摩的过程中, 还没有看清楚, 带教教师的操作就完成了, 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从一些专业医学网站上, 下载了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操作视频。例如由著名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临床医学部录制的英文视频。在让留学生观看视频之前, 给学生分发一些锁骨下静脉穿刺所用的双腔或三腔静脉套管, 让学生先有实际体验, 然后播发视频。在播发视频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提问, 此时可以暂停视频播发, 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播放, 必要时对局部操作细节进行反复播放。通过这种方式, 增加了留学生在实际操作前的感性认识, 使留学生基本了解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全过程。
实践:从临床观摩到个别参与。良好的实践是医学留学生临床带教的关键。在见习带教时, 可安排临床操作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来做示教。操作讲解可以由示教者完成, 也可以由专门带教教师在旁边加以讲解。讲解过程中, 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结合患者实际, 见缝插针介绍患者病情、讲解建立深静脉置管的目的等相关知识等。另一方面, 要注意对留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 培养留学生的爱伤观念, 做到对病人关心负责, 培养“救死扶伤”的优良品质。
留学生通过观摩临床实际操作, 可进一步加深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认识。对于个别积极要求上进的留学生, 条件允许时, 可另外安排临床实践, 经过多次观摩, 逐步过渡到做助手行穿刺点局部麻醉, 最后视学生的掌握情况, 可及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教师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全程要进行观察、指导, 确保穿刺操作安全。
3“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临床操作带教过程中体会
尊重学生, 互动启发式教学。留学生因多数未参与过临床见习, 对临床操作多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一旦发现临床见习中, 基本不让亲自动手, 尤其是在临床观摩时, 又因为学生相对人数较多、而手术操作视野局限, 导致看不清楚时, 个别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出现不认真学习, 甚至早退、逃学等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实际临床观摩前进行理论学习、视频观看, 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外, 还要尊重学生需求, 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可准备一些穿刺用的静脉导管作为教学道具, 让学生有机会亲手模拟手术。同时在带教时, 也要充分发挥留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有参与感, 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良好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践的基础。带教过程中, 若一上来就让学生观摩临床实际操作, 留学生往往因不具备相应的知识, 个别学生会感觉茫然, 也不知道操作步骤的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即手术操作前进行理论知识准备、认真讲解手术操作, 观看手术录像, 并在观摩实际操作后指导留学生书写手术记录, 并认真批改, 最终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操作与视频预热相结合模式。全英文视频由于手术视野显示较清楚, 同时可随时暂停、并可反复播放等优点, 是在进行实际临床观摩前有效预热方式。在放视频的过程中, 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和问题, 及时进行问题解答。同时, 为保证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医院等临床教学单位应配备较好的影像教学设备, 提供适当的教学场所也是基本条件之一。
平时语言积累, 教时自信。对留学生进行临床带教为全英文教学, 对带教教师来讲, 语言关也是一大挑战。除了尽量选用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带教外, 对参与教学的其他教师进行恰当的公共和专业外语培训, 也是较好的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的办法。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就定期举办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班。通过教师的平时自学, 再加上集中培训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 在临床带教时, 教师要自信, 要敢于说和表达, 多数语言留学生均可顺利听懂。但毕竟存在不同生长背景、发音差别等种种问题, 也可能有时会发生理解障碍。此时教师可适当借助肢体语言, 常可解决问题。同时也鼓励留学生适当学习汉语。实践证明留学生掌握部分汉语, 也有效增加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 结语
留学生教学是扩大我国医学院校国际影响的有效途径。进行合理、有效的临床操作带教, 对于留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均有重要作用。“理论-视频-实践”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带教模式。相信随着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会使该模式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必将对培养高素质的留学生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文.外国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初探[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4 (4) :291-292.
[2]李敏超, 周向东, 蒋幼凡.全英文临床带教方法的实施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9) :1429-1430.
[3]韩丽萍, 张雪培.医学留学生临床带教体会[J].沙棘 (教育纵横) , 2010 (8) :60.
[4]张明玺, 段延鹏, 李云云, 等.浅谈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教学方法[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 17 (3)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