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静脉穿刺体会

2024-08-23

逆行静脉穿刺体会(精选10篇)

逆行静脉穿刺体会 篇1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1], 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 也是进行治疗和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疾病的转归。传统的静脉输液采取的是向心方向 (顺行) 穿刺, 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因血液循环不畅、反复穿刺或药物刺激, 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受严重的破坏, 使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 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受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启示, 我们采用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抽取我院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 住院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 年龄>60岁。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 对照组50例行顺行静脉穿刺, 平均年龄66.7岁, 其中男34例, 女16例;观察组50例行逆行静脉穿刺, 平均年龄67.3岁, 其中男31例, 女19例。全部患者神志清楚, 皮肤感觉正常, 输液的速度快慢对患者病情没有显著的影响, 皆选择健侧 (指输液侧肢体无外伤、血液循环良好、无瘫痪现象) 进行静脉穿刺, 每组分别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血管及操作条件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静脉穿刺方法

100例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均在手背部掌指关节的近侧, 以掌背静脉为主。皆选择常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 7号针头, 输注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3g。

1.2.1 对照组

采用顺行静脉穿刺方法,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刺入[2]。

1.2.2 观察组

采用逆行穿刺, 通过心理沟通, 让患者放松, 选择手背下1/2的静脉穿刺, 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扎止血带于穿刺点上6cm处, 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3]。穿刺者背向患者头端, 止血带不宜过紧, 绷紧皮肤, 向指趾方向进针, 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进针角度与掌骨背侧皮肤成60°[4]。整个针梗不能与血管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致使针尖在血管内翘起, 需要用无菌棉球垫于针柄下, 使针尖平稳地置于管腔内, 再以胶布托住棉球, 而后交叉固定针头[5]。

1.3 观察指标

(1) 静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 (2) 液体平均滴速 (观察时间为1min) ; (3) 穿刺成功后, 是否液体渗漏; (4) 穿刺点固定后, 手部活动受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以上各指标, 采用χ2检验, 比较2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穿刺一次成功率对照组76%, 观察组92%, P<0.05, 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液体平均滴速P>0.05, 差异没有显著性。穿刺成功后液体渗漏对照组19例, 观察组3例, 经检验P<0.05, 差异有显著性。手部活动受累情况以2种穿刺方法对手的抬起、端水杯、手关节适当活动以及活动时出现疼痛或渗漏等情况为观察指标。二者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

2 讨论

(1) 手背静脉有2套静脉系统[6], 深静脉之间、浅静脉之间、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丰富网状结构[7], 当液体在静水压下进入血管, 到达静脉的吻合支, 由于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 从而使血液较快的流回右心房。吻合支丰富、远端静脉无瓣膜, 是逆行穿刺不影响液体流速的前提。传统的顺行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趾、末梢浅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 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 易出现渗漏现象而导致穿刺失败。而采用逆向穿刺后便能克服这一难点, 当针头沿血流向做逆向穿刺后回血速度快, 进针部位长且易于固定, 穿刺时只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 而且流速不受影响。这使得逆行静脉穿刺输液选择血管的范围更大, 从而拓宽了静脉的利用率, 解决了一些患者由于长期输液, 导致血管严重受损伤, 弹性差, 穿刺困难的问题。本组资料显示, 逆行组和顺行组的液体滴速没有差异, 而成功率高、渗漏率低, 这从解剖学上证实了逆行静脉穿刺的可行性。)

(2) 因为逆行静脉穿刺是正压穿刺, 针尖斜面迎血流方向, 当针头刺入血管时更易见回血, 有利于护士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 而顺行静脉穿刺是负压穿刺, 老年、慢性病患者血液回流缓慢或无回血, 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

(3) 因为顺行静脉穿刺是在手背或足背下1/3处, 针柄正好落在指关节上, 不易固定, 手稍微活动就有可能影响输液速度, 甚至刺破血管壁, 造成液体渗漏。而逆向静脉穿刺后针柄正好落在手背上, 这样利于固定针柄, 且渗透率低, 也有利于患者的手部活动,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液体渗漏率, 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4) 逆行静脉穿刺输液的注意事项: (1) 因为多数患者已经习惯顺行穿刺, 对逆行穿刺接触很少, 所以, 操作前应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向病人解释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和优点, 取得病人的配合; (2)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 陈翠华[4]的研究显示, 与皮肤成60°时, 进针速度快、痛苦小; (3) 逆行穿刺时注意针尖不要太靠近关节处, 防止病人手部过度活动而使针尖穿破血管壁而导致液体渗漏; (4) 对于长期行静脉输液的老年人, 选择血管时应建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计划; (5) 逆行静脉穿刺输液需经侧支循环回流, 故一般不作为紧急抢救、输注大量液体, 也不用于对血管刺激较大的药物使用, 以避免肢端过度充盈和药物刺激出现肿胀疼痛。

参考文献

[1]李秀云, 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1~54.

[2]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326.

[3]屠燕, 张秀华, 孙梅花.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2) :45.

[4]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6) :356.

[5]魏世萍.手足背逆行穿刺的方法介绍[J].中国校医, 2003, 17 (4) :294.

[6]王静, 王小燕, 翁萍.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36.

[7]郭瑜林, 陈清燕, 柴性佩.彩色多普勒在诊断急性上肢静脉血栓病变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象, 2007, 16 (1) :45.

逆行静脉穿刺体会 篇2

1.2先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再决定穿刺的部位和穿刺的方向,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3~4cm,根据血管充盈情况决定顺血流方向还是逆血流方向穿刺。静脉端应顺血流方向穿刺。穿刺两点应相距5~10cm。

1.3如果肢体水肿,可用手压局部待血管暴露,如果血管扩张不好,可用止血带扎紧肢体近心端,等血管充盈后再作穿刺。初次使用时,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立即松开压脉带,并用无菌纱布轻压穿刺点,防止渗血、血肿发生。

1.4穿刺针一般选用16号不锈钢硅化穿刺针。

2血管穿刺

2.1暴露病人扩张静脉部位,采用碘酒、酒精消毒,距吻合口3~5cm处作动脉穿刺,引出血液,然后选近心端顺血流方向作静脉穿刺,使血液进入体内。

2.2穿刺针与皮肤呈15度角,待针斜面刺入皮下后要求马上穿入血管,针在皮下隧道很短,约占针的1/3,针的其余部分穿入血管内。

2.3血管穿刺顺序是,先穿刺血管的近心端,再穿动脉端,因为动脉穿刺失败后血管局部必须加压,造成近心端血管不能充盈,再穿刺血管非常困难。

2.4穿刺一次未成功,未穿破血管,可在原穿刺点再穿刺,若已穿破,应立即拔出并加压止血。避免穿刺针反复进退,否则易引起针眼渗血,所以要求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穿刺准备充分。

2.5为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可在血管上作轮换穿刺,也可在原针眼重复穿刺。定点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疼痛轻。对于消瘦衰竭、皮肤弹性差的病人使用定点穿刺要慎重,因皮下组织少可引起针眼渗血。

2.6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血流量有显著的关系。一般要求血流量在150ml/min,如果达不到则要找原因,最常见的是穿刺位置不当、针尖斜面方向不好或病人本身的血容量不足造成。若是血管本身扩张不好致血流量不够,可在两穿刺点之间用小纱布团压迫血管,以此增加血流量。

3治疗结束后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3.1由于动脉化血管内压力高,透析结束拔针后如果处理不好而发生血肿将影响到下一次透析穿刺和内瘘寿命。穿刺针拔出后,将一块2cm×3cm大小的纱布团在针眼处按压15~20min,并用胶布将两侧皮肤往中间拉紧,达到止血的目的,然后用纱布条或绷带绕纱布团一圈并打一活结。30min后适当松开长纱布条或绷带,12h后可酌情去掉小纱布团。

逆行静脉穿刺体会 篇3

方法:随机选择我科静脉输液患者100例,年龄>70岁,患慢性病需要长期输液。分逆行静脉穿刺(观察租)和顺行静脉穿刺(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液体滴速、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限情况等。

结果:穿刺成功率、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限情况,两组差异明显(P<0.05),液体滴速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对老年、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采用周围浅静脉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进行输液是可靠安全的,具有成功率高、不影响手部活动、不影响输液滴速、渗漏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老年患者周围浅静脉逆行穿刺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2-01

静脉输液是作为老年病人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在护理工作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反复静脉输液,静脉损害严重,血管细、脆性大、弯曲易滑,给穿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患者甚至害怕输液,降低了输液的依从性。笔者发现逆行静脉输液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输液部位渗出和肿胀。我科在2011年1月—12月对我科100例老年患者进行逆行静脉穿刺和顺行静脉穿刺两种方法的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1月至12月对我科100例年龄>7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均为末梢循环较差者)进行观察。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行顺行静脉穿刺,平均年龄76.7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观察租50例行逆行静脉穿刺,平均年龄77.3岁,其中男31例,女19例。100例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均在手背部掌指关节的近侧。

1.2方法。

1.2.1血管選择。两组均选用手背浅静脉为穿刺部位,选择血管弹性较好,局部皮肤无损伤的部位进行穿刺。

1.2.2操作方法。选取临床工作3年以上,且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参与,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指导。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操作护士为同一组人,严格按照静脉输液的流程进行操作,使用统一精密输液器,连接5.5号头皮针,采用逆行(离心)的方法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顺行穿刺的方法。

2结果

顺行穿刺一次成功率89%,而逆行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5%。针稳定性:逆行穿刺法液体渗漏发生率为7.9%,顺行穿刺法液体渗漏发生率为20.4%。两种穿刺方法对手活动度的影响:逆行穿刺对手的抬起、端水杯等适当活动无影响,而顺行穿刺法对手的活动均有影响。

3讨论

3.1逆行穿刺不影响输液速度,对机体无不良影响。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在手背部形成丰富的网状结构。因此在手背静脉网进行逆行穿刺,药液可以通过这种网状结构向右心回流[1],故不影响输液速度,对机体亦无不良影响。

3.2逆行静脉穿刺法适合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机能逐渐减弱,许多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脏器疾病,导致血管脆、弹性差、血管易滑动、穿刺时回血缓慢[2]。掌指关节附近的血管,如果向心穿刺不便于操作和固定,因此几乎放弃不用。而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多数需长期静脉给药。逆行静脉穿刺可以延长静脉的使用寿命。

3.3逆行静脉穿刺法有利于固定,降低渗出、肿胀率。顺行静脉穿刺方法对于手背靠近关节等处进行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针柄悬空指缝间,针尾上翘,针尖活动度大,不易固定,且易使针尖刺破血管壁,导致液体外渗,不但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而且给患者造成了痛苦。逆行静脉穿刺时,针柄牢牢固定于手背,不影响手的活动,不仅减少了渗出、肿胀的发生,而且能长时间输液,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3.4逆行静脉穿刺法有利于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顺行穿刺点靠近掌指关节,进针时不易绷紧皮肤且不便于固定,易导致穿刺失败及渗出和肿胀。逆行静脉穿刺时,护士绷紧皮肤的着力点范围大,更易于绷紧皮肤、固定血管,进针点的选择范围也较大,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另一方面由于逆行静脉穿刺是正压穿刺,针尖斜面迎向血流方向,当针头刺入血管时回血的速度较传统方法快,有利于护士及时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而正向静脉穿刺时是负压穿刺,有的患者血液回流缓慢或无回血,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3]。

3.5逆行静脉穿刺有利于提高浅静脉利用率。李馨等[4]认为逆向静脉穿刺法是可行,在顺向静脉穿刺无可供选用血管的情况下亦可使用,以增加远端浅静脉的利用率。一般静脉穿刺应避开关节等隆突处,故靠近手背掌指关节处的血管很少被利用,但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逆向穿刺利用了这些弯曲、短小的血管,增加了手背浅静脉的利用率,减少了对较大静脉的损害,且提高了长期输液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逆行手背静脉穿刺法,相对地保护了大血管,能使病人获得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减轻了病人痛苦,同时也增加了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及信任程度,这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6逆行静脉穿刺时需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差,依赖性较强,甚至对所患疾病无正确的认识,在接受多次穿刺后,产生了焦虑和恐怖的心理,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血管收缩。逆行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患者不了解其操作方法和优越性,部分患者会产生怀疑、焦虑的心理,甚至不合作。护士在操作前应耐心细致地讲解逆行穿刺的原理和优越性,使患者真正了解并接受此项技术。

参考文献

[1]胡虹,谢成梅.手足静脉逆行穿刺法介绍[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4):13-14

[2]梁惠芬.反向浅静脉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07,2(4):375

[3]姚芳.逆行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6):1168-1169

[4]李馨,符钻英.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抢救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卫生,2002,22(2):54

老年患者逆行静脉穿刺输液法体会 篇4

1 逆向穿刺的依据

临床上手臂静脉是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之一, 多采用向心方向穿刺。长期静脉输液反复穿刺, 会造成静脉机械性损伤及药物刺激, 不但延长静脉修复周期, 也易形成静脉窦、血栓、静脉炎等, 造成有效穿刺部位减少, 穿刺难度增大;加上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形成恶性循环, 使穿刺成功率进一步降低。探索的结果显示, 行逆心静脉穿刺时, 穿刺的成功率和利用率明显高于向心静脉穿刺, 而且患者的疼痛反应、紧张、恐惧心理也减轻, 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浅小静脉走行于皮下, 与深静脉相交通, 无静脉瓣。上端静脉反复穿刺, 刺激侧支循环及小静脉交通支开放, 正常人中心静脉压为4.14~8.87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输液压差为58.95 mm Hg, 借助压力差, 逆行穿刺液体可以顺利回流。

2 向心性、逆心性静脉穿刺比较

2.1 逆心穿刺时护士手指的着力点范围大, 从力学原理来

讲, 更易于握紧皮肤, 绷直、固定血管, 进针点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 可直接进血管, 也可先进皮走行一段再刺入血管。而向心穿刺时, 由于静脉残端距掌指关节近, 当患者握拳时, 进针选择范围小, 左手不易固定血管周围皮肤 (距关节近, 操作平面小) , 易造成穿刺失败。

2.2 穿刺同一血管时, 逆向穿刺法穿刺部位在近心端手背皮肤;

而向心穿刺时穿刺部位从远心端皮肤开始进针, 远心端手背离手指及掌侧等神经分布密集区近, 受刺激时疼痛也较明显, 故向心穿刺时感觉较痛。

2.3 逆向穿刺由于进针长, 且固定在手背上, 不易受活动影响, 故肿胀率低;

而向心穿刺常固定在手指关节上部, 且常常为静脉未破坏的残端, 小静脉过短, 进血管的针体部分也较短, 易于受手指活动、牵拉力的影响而肿胀、渗出。

2.4 由于向心穿刺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血管;

而逆向穿刺通过扩大进针点的可选范围, 增加静脉刺入血管的长度, 扩大固定面积, 避开关节面来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保证了最大程度安全、有效地利用静脉未破坏的残端及小血管。

小儿静脉穿刺100例体会 篇5

关键词 婴幼儿 静脉输液 穿刺技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就诊的婴幼儿100例行头皮等静脉穿刺输液,男45例,女55例,年龄2个月~2岁。

结果

100例婴幼儿头皮及手足等部位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绝大多数达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

讨论

输液前的思想准备及物品准备:①穿刺前排除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寻找血管,不可盲目下针。操作的动作要轻,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并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②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药物液体量的多少及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静脉输液常用的部位:①头皮静脉:额静脉、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静脉、耳背静脉、枕静脉。头皮静脉易固定,小儿平卧、侧卧或自由卧位均可,病儿既舒适又可避免受凉。穿刺方向沿血管朝上、下、左、右、前、后对流速均无影响,以操作顺手为宜。常用额静脉及其属支、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耳背及枕静脉也为临床使用。但使用耳后、耳背、枕部静脉一定要把好固定关。②小儿手背部、足部、腹部等处小静脉也是常用的穿刺部位。对于长期输液、体质较差及衰竭的患儿由于长期多处穿刺,血管大量破坏,加之有些抗生素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弹性下降,给继续输液带来很大困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患儿的腹部皮肤上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在熟悉头皮静脉分布走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用指摸去进行静脉穿刺,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鉴别动静脉:①重危、休克及重度脱水的患儿,清楚可见的是动脉,隐约可见与头皮相似的是静脉。动脉回血块,血色是鲜红的,静脉回血慢,血色是暗红的。②若误入动脉,推药阻力大,局部可迅速出现树枝样苍白一片,有反应的患儿有尖叫或出现痛苦貌,拔出针头后出血不止或局部有瘀血现象,针眼压迫时间应长一些。③患儿体质好,病情较轻,可用血管的搏动来判断动静脉。出现搏动的为动脉,没有搏动的即为静脉。然后进一步测定静脉的弹性是否良好,可用手指在血管上划一下,如弹性好血液可迅速推开,即回流,可继续使用此静脉。如弹性不好,局部可出现凹陷或苍白,不能使用。

穿刺的角度:小儿常用静脉管腔直径小,针头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能把血管穿透,又因其静脉大多数非常表浅,紧贴于真皮下,所以针头穿过皮肤即转为平刺,手持针尾尽量压低减少其角度,同时不使针尖挑起,针尖刺入皮肤动作要快,角度要大,皮肤要绷紧,可减轻疼痛,最后将针头慢而准确地刺入血管腔内,直至有通畅感觉。

回血的判断:①小儿静脉纤细,要穿刺的血管用肉眼看时有时要比手上拿的针头还要细,刺入的针尖的斜面要紧贴在血管内壁,挤捏针头远端软管即可见回血。②休克的患儿,大量血液潴留在毛细血管里,周围的小血管出现空虚,失水患儿的血流量减少等,都可能抽不出回血来。作为一名操作熟练的基层护士,应有能力凭着自己手上的感觉来鉴别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如确认已进入血管(针头穿入表皮层可感觉组织松了许多,刺入血管时又有一种失去阻力的前方空虚感)即使抽无回血也可先推入少许液体。如局部皮肤不肿不硬即穿刺成功。这时再抽回血大部分患儿可见少量回血(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

针头的固定:静脉输液的成功与针头的固定有很大的关系,必须根据点滴的速度调整方向,针尾的衬垫根据情况而定,在胶布还未贴上前,手指始终不能移动,穿刺发际以上的部位应剃发,一方面做到消毒无菌,一方面好固定。针头固定好后,按其塑料管自然方向盘绕一圈用胶布固定可起缓冲作用,不易脱出。

输液中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及处理:针头斜面翘起,紧贴于血管壁,堵塞针头,塑料管弯曲,回血时间较长血凝固,肢体的姿势等都是输液常见的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处理如下:①针头斜面紧贴于血管壁,可放衬垫,调整针头方向或肢体位置。②细小血块堵塞针头,抽取配置好的肝素液将细小血栓推开。一是细小血管流向越来越大的静脉,二是细小血块也可在肝素纖维蛋白等抗凝物质作用下迅速溶解。最近又有新的说法,认为把凝块推入血管,终有造成血栓的危险性,还是重新穿刺好。我们视凝块的大小而定,两种方法兼用。③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棉棒)立即压住针眼,局部不要揉擦以防漏血发生皮下血肿或紫癜,保护血管,提高小血管的作用率。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6

1 心理护理

患者在身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中,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鼓励,对待老年人要予以尊称、主动、热情,对年幼的患儿要用夸奖安慰的语言,像亲人一样地给予关爱和体贴,引导患儿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

2 对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方法

2.1 婴幼儿

采用头皮静脉穿刺,前额正中选择血管也从两侧颞部选择,血管细而浅、弯曲,选平直段,进针时取针头与血管成45°,动作要轻而稳,确定穿刺成功,加强针头柄固定,以免穿刺失败。3岁以上的孩子,特别是肥胖者,选用手背、脚背处的静脉血管,加用止血带,右手握紧患儿手指加压,左手用食指上下触摸动血管分布状态及弹性,判断准确血管位置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予以固定。

2.1.1 手背静脉穿刺方法

2.1.1. 1 手部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握拳,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并固定静脉,针头与皮肤约成15°~30°角,在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1. 2 手部不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扎止血带,嘱其不握拳,被穿刺的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握患者四指向下压,使腕部弯曲,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或握杯状,绷紧皮肤。操作者右手持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立即呈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2 头皮静脉穿刺

在临床工作中,我观察了周围的同事,她们的持针手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食指拇指前后捏住针柄穿刺,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直接穿刺,还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穿刺进皮后再前后捏针穿刺血管。我认为怎样持针是每个人的习惯,只要有利于穿刺成功就行。穿刺前,护士左手一定要固定住血管周围的皮肤,这样更有利于右手的穿刺成功。对于粗直的血管,进针速度可稍快些,这样穿刺疼痛轻,这些血管穿刺时落空感明显。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尽量将针头进深一些,不容易脱出针头。对于较细的且不好把握的血管,我认为进皮后要缓慢进针。因为太细的血管进针速度太快很容易穿破。血管细、脱水的患儿,穿刺时回血往往不明显,但凭感觉针头在血管内,这时不要再往前进针,可以拨开输液管针头连接处,几秒可见回血,也可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下,可见回血,说明穿刺成功,可连接液管输液了。

2.2 老年患者

皮肤松弛、皮下脂肪薄、血管脆而硬、无弹性、弯曲,必要时选用5号针头进行穿刺,进针前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固定进针部位,针头直对血管快速刺入,掌握的恰到好处,穿刺成功,将针柄固定。

2.3 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看不见摸不着,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凭手的感觉触摸到血管走形、弹性、深浅度、穿刺点要准确,刺入血管时,进针要稳、快、准、角度要大,见有回血,随进针角度固定针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营养不良性患者

血管特点是比较细、不充盈,进针时要浅,避免穿破血管,造成反复操作,直接影响治疗.

2.5 瘦弱的患者

皮下脂肪少、皮肤松驰、血管易滚动而滑,穿刺时绑上止血带,再用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掌握血管深浅度,对准血管快速刺入,见有回血即可固定。

2.6 其他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7

1做好穿刺前的准备

1.1 选好穿刺静脉

操作者必须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 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在临床工作中, 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 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 对血管条件要有充分的估计。在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特点的情况下, 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部位。选择静脉时先看针对前额较细的静脉走向, 关于头皮静脉而言, 宁可选择细而直的血管, 尽量不选择虽粗但静脉分支较多的血管。由于小儿头部在穿刺时较难固定, 分叉较多的静脉在进针过程中易刺破血管, 而导致失败。 针对皮肤较黑和有湿疹、药疹、麻疹的患儿, 头皮静脉在皮肤外表若隐若现, 这时可用拇指或棉签进行局部推压, 使局部皮肤苍白的同时进行察看, 观察其走向。两拇指摸静脉走向, 有些血管在头发里, 用手可摸到浅沟, 这是被压瘪的静脉, 剃去头发后方可显现出来。

1.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以5.5号针头为宜。选择头皮针的大小是根据患儿年龄、病种、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 对于1~3岁小儿临床上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 对于新生儿或因多次输液治疗头皮静脉易刺破者宜选用4号半针头,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或较大患儿宜选用5号半针头。同时在穿刺前需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

1.3 光线强弱要适中

晴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理想的, 阴雨天或夜间可借助150W灯置操作者的左前上方, 距穿刺静脉45~60cm高度。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效果。

1.4 操作者的情绪

操作者的情绪好坏对静脉穿刺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操作时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 不让不愉快的事及工作外的事使自己分心, 对自己的技术应充满信心。操作时要集中精力, 沉着冷静、耐心, 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

2穿刺过程

2.1 固定穿刺部位

患儿睡在操作台上, 头部垫一小枕,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部顶头。对哭闹严重的患儿, 患儿头部摇晃不定故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 可另请一位同事配合来固定患儿的头部和两侧手臂。嘱家属轻压双膝, 不让患儿蹬腿, 使其相对固定。

2.2 进针手法的选择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针头与头皮所成角度不同, 可分直刺法和斜刺法。但笔者认为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 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较好。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 手比较灵活, 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 便于操作, 且持针较稳, 针头不易晃动, 进针后易掌握深浅度[1]。

2.3 针头的固定

如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 中断输液需工作人员反复穿刺, 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 因此针头的固定也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要换手, 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 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 观察输液通畅后, 右手拿胶布, 左手手指配合黏贴, 将第1块胶布黏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 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 用第2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3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4块胶布固定。第5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 胶布黏不紧, 一般采用一根长胶布由后向前绕头围一圈。但以免胶布黏住头发, 故将与头发接触处的胶布折叠起来, 这样可减免拔针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

2.4 未见回血的补救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未见回血是常碰到的问题, 虽经调整针头位置, 但还无回血, 而会采取挤压输液管或头皮针管的方法, 若此时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 被挤出的液体就会在针头部位肿胀, 不易看清血管走向, 不便再进行调整和补救。如遇上述情况时可先将肿胀处轻轻按压, 让外渗液体在皮下少量吸收, 如前方还能看清血管走向时, 就沿血管方向进行穿刺, 来提高穿刺成功率。当遇滴液不畅或外渗时, 可调整针柄的角度将之反过来, 就可解决。

3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以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 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 获得其信任, 取得其配合, 保证输液治疗顺利进行。

可见,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 在平时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熟练的穿刺技巧和严格娴熟的程序。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 总结成功的经验, 练就过硬的本领,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潘文波, 夏召兰, 孙瑞.翻针柄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4) :5.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 篇8

1穿刺部位的选择及静脉分布解剖特点

小儿静脉穿刺多选择头皮静脉和手足静脉, 因小儿皮下脂肪丰满, 血管细, 血管的深浅度因人而异。故了解小儿静脉的组织解剖和穿刺的关系及深浅度是关键的环节。

1.1 头部静脉 临床穿刺常选用的头部静脉有:

1.1.1 发际前正中的额静脉, 此静脉为皮下深度为1~1.5

mm, 其下是筋膜和额骨, 特点为额骨上有凹陷, 静脉位于凹陷内, 此血管直径较大, 周围组织较密集, 易固定, 易于穿刺成功。

1.1.2 眼眶上方额角处的颞静脉小分支, 皮下深度0.5~1.5

mm, 静脉周围组织较密集, 脂肪层极薄, 血管虽细, 但浅显易固定, 容易穿刺成功。

1.1.3 耳后和耳上发际内的颞浅静脉, 位于真皮下, 脂肪组织层上, 皮下深度2

mm左右, 外观可见血管, 直径较粗, 但其特点是周围组织较疏松, 血管下有2~3 mm的脂肪层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不易掌握深浅度, 易给进针造成一种错觉, 头皮静脉是网状分布, 有无数分支分叉, 无论向哪个方向穿刺, 只要刺入血管液体都能顺利滴入。

1.2 手足静脉

1.2.1 手背静脉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 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 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 在手背部位形成网状结构, 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 可以通过这种网状结构向左心回流。

1.2.2 足背的静脉网来自于下肢的浅静脉, 在皮下组织结构中构成形式不同的静脉网, 多处发出吻合支与深静脉吻合, 致使足背静脉网收集足背静脉血, 其两端沿足两侧缘上行, 分别与大小隐静脉相续。

2穿此前的准备及操作要领

2.1 穿刺针应选用4-5.5号针头, 不宜用碘酒消毒, 因小儿皮肤细嫩易被灼伤且染色而影响观看血管的走行。

2.2 穿此前分清动脉与静脉, 避免误入动脉。选择好血管后可用手触摸血管无搏动感, 血管易压瘪, 血管外观呈微兰, 多为静脉血管。动脉血管有搏动, 刺入后回血迅速, 颜色鲜红, 推药有阻力, 并且局部呈分枝状苍白。

2.3 穿刺时绷紧皮肤且动作轻柔, 刺入皮肤后再进入血管。见回血即可, 进针少许固定。若不见回血切勿快速退针, 应变退边抽回血, 以免穿透静脉引起血肿, 待有回血并估计针尖斜面在血管内时, 可平放针体, 慢慢向前送进2 mm左右, 一般可获得成功。注意如仅退针不抽回血, 则局部已形成血肿。

3注意事项

3.1 如在小儿额部、颞浅静脉及手、足背静脉穿刺时, 进针角度应在25°~30°。操作时待针头斜面全部刺入皮肤后, 再将针头稍抬起。如有穿透血管壁的感觉时, 可顺血管方向平行进针, 深度限于1~1.5 mm。

3.2 穿刺发际内的血管时, 由于头皮较其他部位的皮肤厚, 进针时发涩。应注意进针稍微深一些为好, 因发际内额静脉较深一点, 进针度应为38°~40°为宜。

3.3 对血管不显露的小儿, 可采用手摸法, 用食指尖触摸。因该部位神经敏感度较高。如选用额静脉时, 可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 该血管位于凹陷内, 顺凹陷上下移动触摸, 可摸索到有空感有弹性的血管。

3.4 对3~4岁以下肥胖小儿, 若摸不到额静脉处凹陷, 可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在额静脉位置两旁3~4 cm处向内轻轻挤捏, 可见一条隆起, 平行刺入, 易穿刺成功。

静脉直接穿刺法应用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06年8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 日均18例次, 男女比例4∶1, 年龄8岁~70岁。随机分组, 分别采用静脉直刺法和斜刺法进行观察, 部位为手背, 足背, 上、下肢浅表静脉, 选择静脉从远端开始。步骤:止血带一般扎在穿刺上方6 cm左右, 嘱咐患者微微握拳, 左手拇指沿静脉走向固定血管, 护士右手持针, 针尖斜面向上, 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 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根手指, 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斜刺法由静脉旁0.5 cm~0.8 cm处刺入皮下潜行0.5 cm~0.8 cm, 从静脉侧方刺入血管。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减轻

直刺法让患者的疼痛感觉明显减轻, 人体皮肤痛觉神径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 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 静脉穿刺时患者对疼痛非常敏感, 直刺法因护士直观性强, 进针速度加快, 使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则疼痛明显减轻。

3.2 血管损伤减少

直刺法减少血管组织损伤, 提高了血管的利用率。而斜刺法针头进入皮下要潜行0.5 cm~0.8 cm, 增加了对皮下组织的损伤, 对神径末梢的刺激增强, 所以患者疼痛明显, 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思想负担。

3.3 穿刺成功率提高

直刺法使穿刺成功率显著增高进而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 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而娴熟的静脉穿刺,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增进了护患间的感情, 患者再也不会因为穿刺带来的疼痛, 点名选择护士, 和谐了医患关系。直刺法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也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减少了医院经济开支。

3.4 拔针后局部损伤减小

静脉直刺法因直接进入血管, 所以拔针后, 按压点明显, 易于按压止血, 减少了拔针后局部瘀血。而斜刺法因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 拔针后按压点不明显, 极易造成局部瘀血, 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 也给护士再次静脉穿刺带来了影响。

3.5 静脉直刺法技术易掌握

静脉直刺法因直接刺入血管, 刺入血管更加直观, 免去了皮下潜行一段距离的困难, 从而使护理人员更易掌握, 也减轻了怕穿刺失败的思想负担。

4 体会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 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卫生形势的发展, 使临床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全新的护理理念, 全面的、现代化的、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总而言之,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护理人员必须打破传统的护理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变对任务负责、对领导负责为对患者负责。护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患者的各种感受和心理反应, 把人文关怀切实体现在我们的言语、行动中, 让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对其无微不至的照护,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稳、准、快、好地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 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有质的飞跃。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的同时, 还要注意医患沟通, 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穿刺前后给患者解释静脉输液的必要性, 消除其恐惧心理, 穿刺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 分散其注意力, 合理保护使用静脉, 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推广直接穿刺法, 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真正是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 以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满意率,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别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对58例住院患者进行静脉穿刺, 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损伤变化。结果直刺法与斜刺法相比疼痛程度、血管周围瘀血明显减轻,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满意率提高, 液体渗漏, 针孔堵塞减少, 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损伤小,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满意率。

优化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 年龄62~81岁, 共进行穿刺300例, 随机分为2组, 即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75例, 各进行静脉穿刺150例次。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新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 操作者轻轻搓揉或简单按摩患者预穿刺部位, 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皮肤红润温暖后扎止血带, 距穿刺点约4cm, 并适当延长止血带结扎时间, 约65~70s, 同时嘱患者放松, 并将手放置于床沿以下轻轻甩动手腕, 并做握拳与松拳动作, 反复5次左右。按要求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已聚拢的五指并向下压, 使手腕向下向内勾, 同时手背皮肤绷紧, 见暴露血管后, 操作者右手持针, 在血管上方的皮肤使之呈60~70°角度准确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后立即放平进针角度, 调整到15~20°角沿血管走向缓慢进针, 同时操作者左手大拇指向上伸出在穿刺点处后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 防止进针时皮肤松动影响穿刺, 见回血后轻挑血管再行进少许或可不继续进针, 常规固定。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后, 扎止血带, 嘱患者紧握拳, 常规消毒, 操作者左手绷皮, 右手持针以15~30°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在沿着静脉方向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常规固定。

2 实验结果

2.1 穿刺成功判断

穿刺成功:液体输注顺利, 穿刺局部无渗液, 无肿胀, 无痛感。穿刺失败:液体不能顺利输注或不能良好调节滴速, 穿刺局部有肿胀, 痛感, 渗液现象, 或穿刺时需要进行反复调整针尖位置方可正常输注液体。

患者自觉疼痛程度评估。有疼痛:患者自觉明显疼痛, 有言语表示, 有表情表示如皱眉。无疼痛:患者无自觉疼痛, 无言语表示, 无表情表示如皱眉。

2.2 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3 讨论

3.1 血管的选择

3.1.1 选择血管

老年患者静脉管壁厚, 官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且脆性增加, 皮肤肌肉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 以及回血缓慢, 凝血较快, 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该选择血管位置良好, 易于固定, 充盈良好, 避免选择硬、瘪及走向不清的血管。另外, 短时间输液可选择足背小静脉。输注一般液体或时间较长输液时可选择较粗直和弹性好的手背静脉。有利于体位活动解除卧床疲劳等。

3.1.2 尽量使血管暴露

对不容易充盈的浅小静脉, 可适当延长止血带扎止时间, 并加上病人甩动和握拳松拳运动, 使血管充盈, 提高穿刺成功率, 对于皮下脂肪少, 弹性差, 皮肤皱褶多的患者, 或因多次注射刺激性药物或反复需要穿刺者, 血管容易滑动, 变硬, 官腔狭窄变脆, 穿刺时止血带的结扎距离不可离穿刺点太远, 可用大拇指指腹绷紧血管端, 减少血管活动。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肢体水肿, 穿刺时可选择4号半或5号半针头, 穿刺时先将穿刺部位的水肿推向周边, 使局部皮肤发白暴露血管再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率

3.2 减轻疼痛

采用静脉上方60~70°角进皮后直接穿刺入血管肌层的方法, 使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小了, 受力面积减小, 加上快速进皮, 且不经过更多的皮下组织, 痛觉大大减轻。

3.3 放慢穿刺速度

穿刺进皮后应放慢进针速度老年血管壁硬化, 末梢血管因纤维化失去弹性且质地脆, 若仍选择在血管上方快速进针, 易导致血管破坏, 使针尖不能顺利进入血管或穿透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且老年人回血慢, 避免因回血慢进针快而穿透血管, 故针尖进入后应挑起静脉缓慢进针, 且应适当减少进针长度, 这样可使血管上下两层分离, 避免穿透血管。

4 结语

通过对比,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实验组新的静脉穿刺方法优于对照组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

摘要:静脉穿刺是实现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 也是目前抢救和治疗各种疾病迅速而有效给药途径。所以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对及时的补液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静脉给药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兴趣体验下一篇:信息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