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体验

2024-08-23

兴趣体验(共11篇)

兴趣体验 篇1

音乐具有强烈的表达情感和深入人心的强大力量,能够让人感受到幸福,催人奋发向上,帮助人体验积极的情绪,将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情感点燃,起到扣人心弦的作用。音乐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下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一、激发兴趣,创设走进音乐的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很大的精力去研究、学习,一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心无杂念地投入其中。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业的人对音乐都有一种喜爱,用音乐调整自己的情绪,用音乐给自己带来欢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在课前揣摩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在课程的伊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把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万事开头难,首先我们要做好导入阶段的兴趣激发,根据教材内容的教学需要,设计那些可以手、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导入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得到激发。比如,在教学《粗心的小画家》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一个叫做宁宁的小朋友,是一个小画家,有一大把彩色铅笔,但是,他画了个炉灶却没有门,画了一匹马却没有尾巴,真的是一个非常粗心的小画家;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倾听音乐,感受歌曲是怎样表现这位小画家的。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一边听着老师播放的歌曲,一边轻松愉快地看着视频、记着歌词,学习得很轻松。小小的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个音频文件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学得乐此不疲,教师教得轻松惬意。

二、边玩边学,点燃音乐带来的激情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数教师注重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成绩的考核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缺乏研究。实际上,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难以在长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有意注意,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转换教学模式,将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穿插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比如,《小鸟,小鸟飞回窝》这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很特别,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我们可以设计游戏教学,老师装扮成一棵大树,一些学生装扮成小鸟,头上带上可爱的小鸟头饰,拿上音乐符,一边听着老师播放的音乐,一边做游戏,听到唱自己手中的音符了,就飞到“大树”的面前,将音符挂到“大树”的身上;对于那些听得准确无误的“小鸟”,老师分发表示肯定的礼物。游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辨听音符,大方表现,小礼物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消除他们的害羞情绪和顾虑,鼓励他们大胆放声歌唱,边学边玩,乐趣无穷。

三、多措并举,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边弹边教唱,学生随着音乐跟着教师学唱,学生的学习活动很被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音乐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激情,这样的教学根本就难以彰显出音乐的魅力,学生也就难以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将教材的教学内容制成集游戏、教学、图片、声音于一体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受到优美画面的吸引时,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一边学习、一边欣赏,使学习活动变得写意、轻松,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沉浸在音乐之中,课堂变得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或歌、或舞、或弹,能够自由地表演,大胆合理地想象,不但可以学习音乐,夯实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创新。比如,在教学《摆手舞》这部分舞蹈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土家族的自然风情和土家舞的特点,教师则收集土家族生活地的景色、特殊的风土人情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打开设计的教学课件,一边播放土家族特有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慢慢地为学生引入土家舞,一边欣赏舞蹈,一边听介绍,感受土家舞的欢快。这时候,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舞蹈的名称、由来、寓意等,然后就可以一边给学生做示范,一边让学生练习。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土家舞步后,我们再次为学生播放不同的土家舞,让学生进行模仿。最后,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自己揉合各种土家舞步,自创自演一段土家舞。这样的教学,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学生也可以更深地爱上音乐。

四、科学评价,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对于音乐教学,其实不在于传授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感觉,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老师的赏识。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赞赏的目光鼓励学生、激励的言语促进学生、会心的笑容支持学生,为学生带去一缕缕的春风,开启孩子心中求知的大门,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带去一份快乐与自信。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改变以往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我们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音乐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音乐中体验快乐,感悟生活的美好。

兴趣体验 篇2

从幼儿园放学,不是回家,而是赶往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幼儿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家长认为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五成以上家长认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但专家认为,“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早期教育不应只看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

“赢在起点”教育可能欲速不达

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

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结果上

钢琴、珠心算、英语、识字,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早教项目,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效果明显,家长们很容易因此获得鼓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随波逐流”。桑标认为,家长们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当更关注儿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他以孩子学习钢琴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弹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味追求考出“八级”、“十级”,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那很可能会使孩子“痛苦地弹奏《欢乐颂》”。

兴趣班学习占用孩子休息游戏时间

兴趣班学习一般被安排在每天放学后,一些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从调查数据来看,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习近平均次数是2.6次,一次平均用时110分钟。如此算来,一周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占到286分钟,平均每天40.9分钟。调查还显示,80%左右的幼儿回家要完成与兴趣班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如做数学题、练琴、画画等。过于密集地参加兴趣班学习,势必导致幼儿调整休息的时间被占用,游戏和交往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兴趣班

珍视生命体验 培养写作兴趣 篇3

我们班每每到了要上习作课或习作讲评课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耐不住性子,提醒我“老师,该到上作文课的时候了!”“老师该读日记了!”,我有时想往后拖一拖,或占用点时间都会遭到孩子们的强烈反对。不是说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达到了多高的程度,有多少人获奖,而是从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以及孩子们对写作的喜欢程度上,我觉得自己的习作教学算是合格了。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谈谈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一、从童言稚语出发,珍视孩子的个性表达

孩子有孩子们的语言特点,这种语言特点是他们自己表达的一个特性。如果我们在习作的一开始就要求用某种程式化的东西要求他们,那必然会扼杀孩子习作的兴趣,让孩子产生为难情绪。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孩子说话时的习惯不一样,而这种习惯在习作初期是孩子鲜明的特征。老实的孩子语言质朴,活泼的孩子语言丰富;急性子的孩子常常先把结果告诉给你,慢性子的孩子则会慢条思理地说话。受家庭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在习作最初期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特性,对这种习惯我们教师要珍视。在我的写话教学的初期,每每看到孩子写的内容,我的头脑中都会联想出孩子们的样子,虽然语言不丰富,话还不能全说明白,但孩子们写的内容都会令我开怀大笑,这是孩子们纯真天性使然,更是他们毫无顾忌的纯真个性,这是我们大人不会有的,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样真性情的流露也会越来越少的,只有习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真性情才会回归,而这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所以对这种天性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要对其按照一个标准去改变它。珍视孩子的这种个性,孩子们从你发自内心的赞赏中就会喜欢上写作,而且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内容。

二、从丰富内容着眼,重视落笔的选择角度

在不同阶段,孩子们习作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写什么比怎么写更为重要。我记得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孩子写观察日记,写出小草的颜色、样子。孩子们写得不好,词语很匮乏,老师很苦恼。试想孩子们除了写小草是绿色的还能写出什么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太难了。如果班级内不一半以上的孩子都觉得难,那咱们让孩子的习作内容就失败了,这样的内容出现几次,孩子的习作兴趣就没了。在孩子习作初期一定要布置些孩子们乐于表达的内容,容易表达的内容。可以共性的:班级孩子共同经历的事,都认识的人,都熟悉的环境;也可以是个性的:家庭的事、自编小童话等等。在习作指导上也要重视习作内容的指导。记得我在讲童年趣事时,在内容上我把它分成几类:乐趣、傻趣、情趣等,这样一来孩子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都会回想起经历过的趣事,习作的效果显而易见了。要想保持住孩子的写作兴趣,教师要慎重地选择孩子们写的内容。

三、从语言本质入手,培养积极的动笔习惯

1、动笔交流: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老师为了应对考试而让孩子写作,为了写作而写作,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如果是以交流为目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孩子是不是更乐于动笔呢,更愿意表达呢?本着让孩子们交流为目的,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样的写作是不是就会轻松很多。带着这种理念,我时时培养学生的动笔习惯,写便条,写悄悄话,写信、写日记、写感受等等,多创造把有声的语言转变化成无声文字的机会。既是交流要求自然不高,孩子们也不会觉得是负担,所以愿意去写。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记录了生活的点滴,让自己在心智上更加成熟,更有独到的见解。

2、动笔读书:毛主席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把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精彩语句,编写提纲归纳结构特点,从读书中得到一些启示,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读书后能够写出一些心得体会。我们班孩子在读书时,我会让孩子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重要的字、词、句。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动笔积累:在学生到了高年级,我要求学生摘记,每天读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把文章中写精彩的词语、短句摘记下来,每周利用早自习,背诵一段自己积累的作品。在常摘抄,常背诵中孩子们的语言丰富了,视野开阔了。

四、从分层修改入手,关注写作的习惯形成

我觉得让孩子动笔习作,无非是两个目的,①交流,这是语言的本质;②提高交流的技能。如果是提升技能为主,我想多让孩子修改习作,更能促使技能的形成。语文书中的八篇习作则是以提升技能为目的了,不仅要高标准,而且是严要求。“高”就“高”在要反复修改,“严”就严在严格要求字数。我的习作指导时间二十分钟足够用,但习作修改的时间都得二、三天左右,每天要求修改的内容不一样。我会结合单元的课文中的典型写法,硬性规定让孩子把它融到习作中,如两件事中间必须得有过渡语句的衔接呀,必须用排比句式写出风的特点了……这时的硬性规定是对学习过的语言的一个运用,这才能让孩子在阅读课上习得的语言知识有的放矢。如果课本上的习作再让孩子们随意去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孩子学习到的方法得不到及时地巩固、训练,提升孩子的习作技能也就无从谈起了。在三年级开始我就严格控制字数。孩子们都有惰性,能写一句话,就不愿意写两句话,加上孩子有应付了事的心理,所以开始时的硬性规定也让孩子去多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在这宽松的习作氛围和严格的习作要求中,孩子们形成了一定的写作习惯,同时我们班的孩子的写作技能也在不断地提升。

五、从引领参与留心,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说孩子们语言匮乏,词语不够丰富等这样说法。用这样的观点来评价孩子,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语言是要积累的,而积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还有的人说孩子没话写是因为孩子们天天在教室里缺少生活,要让孩子们多去接触生活。我认为孩子们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确实是很少,但孩子们绝不缺少生活。每天的下课十分钟,这仅仅的十分钟,你知道孩子们会发生多少事吗?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别说是科任老师,就是在你班主任的课堂上,孩子间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正在发生着呢?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知道孩子们每天的生活精彩着呢!做个有心的教师,留心观察,引导孩子去用心发现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口表达生活,用心体验生活。

六、从交流展示赏评,鼓励孩子的习作热情

我总是舍得时间,让孩子们朗读自己的日记和习作。首先我让孩子们互听互评。孩子们写的都是他们熟悉的人、事、物,在读中孩子们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会激发孩子们习作的热情。其次,我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孩子产生自信。可能他的语言还没达到文从字顺,但只要他有一个闪光点,我都会把它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欣赏。记得我们班一个语文成绩一直在最后的一个学生,他在《我愛家乡的小河》一文中写到:小河的两侧都是黑黑的土地,这是我爸爸、我爷爷的命根子……就这一句话,让我激动不已。他了解他自己生活环境,他是个有心的孩子,他只是学习不好而已。我把我当时听到的那种感动传递给全班每个孩子,从那以后,尽管他的成绩还在后面,但他的习作从得没有A,到得2个A每次我都会有惊喜。孩子们在习作中的丁点儿精彩都会令我激动不已,而这种激动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我不会错过时机要表达出来的。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写作的“兴趣”重于“技能”。任何人要想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在激发、维持、延续兴趣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兴趣体验交流静思 篇4

一、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太太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会使同学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比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纸牌”的游戏:请一个学生把他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测出其手中的牌。倘若某学生所得结果是46,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纸牌是6。在我猜对几个学生手中的牌后,学生们对我的“本领”甚是惊讶,此时我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不在是教师一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体验

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实践运用,不断地体验领悟使书本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这种“体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中更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经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这样让学生体验:发给学生一张印有方格图形的纸,分别观察图形,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与三角形三边相邻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4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从而加深了对这一定理的理解。

2. 体验数学技术的应用

在学完“相似形”和“解直角三角形”两章内容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到大河边,要求同学们想办法测量一下大河的宽度,所用的工具十分简单:几根标杆,一根皮尺,一个简易的平面测角器。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汇总得出很多方法。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恰恰就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中,他们学会了总结教训,在比较中前进,加深了对数学知识更深层的体验。

3.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讲授“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时,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景剧———摸奖,让一位同学扮演地摊上的赌主,他将2个白球和5个黑球放在一个袋子里,让人摸球中奖:只要交两元钱,就可以从袋中摸两个球,如果摸到的两个球都是白球,可以得到十元的回报。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台摸奖想碰碰运气。这样就将学生真正置于生活情境之中。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中奖的机会是多少?(2)如果一天有800人每人摸了一回,估计赌主将从这些人身上骗去多少钱?(3)你得到哪些启示,你想对摸奖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蕴涵着数学知识,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这样还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交流

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交流,学生能全方位观察和思考,学会数学地谈论、数学地思维、数学地创造。如在讲完“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看看哪些统计图表可以改进,哪些制作得好,好在哪里。通过交流,学生深刻理解了不同图表的优劣,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佳方案。当然,数学的交流不只是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还是有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念头的交流,包括分析、评论、赞叹等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能达到数学信息、情感的认同,同教师彼此信任,共同构建定义、相互理解,共享数学知识。

四、静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动”的状态,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课堂上教学效率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教师在自学讨论、展示活动之后尝试安排“思”的环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完“中心对称图形”后,教师可让学生静下心来,随着教师的暗示,马上进入“深思考”状态,3分钟后让大家交流静思结果。让学生“过电影”式地将学习的内容梳理一下,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认识,找出未学懂的地方,也可想一想如何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捕捉情感体验 引发探究兴趣 篇5

关键词:情感体验;探究兴趣;寓教于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知识水平与情感状态的差距与矛盾,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与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紧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要能够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1: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是长方形?然后板書出示一组(2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把它们画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拿几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再根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特征,从而达到学习方法的再次迁移。最后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亲自感受获得长方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课堂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课堂上,我以“导学单”为载体,通过一个个问题导引,让学生去经历、探索、验证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2: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多媒体出示第41页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并且知道它的长和宽分别是28米和15米。

生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算篮球场的周长,就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

生3:周长就是指沿着篮球场走了一圈的长度。

师:怎样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自己动手拼一拼〈借助学具〉、画一画、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先算出2条长的和,再算出2条宽的和,最后把它们相加。

生2: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以2。

师:你喜欢哪种求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

……

师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先算长与宽的和,再用这个和乘以2。

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42页的“试一试”。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不能自己试着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正方形四个边是相同的,可以用正方形的四条边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生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并借助学具拼一拼,展示给你的小组成员看。

教师通过交流以计算篮球场的周长为题材,不是把现成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然后交流不同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

三、化静为动,寓教于乐

在学生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设置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往往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儿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获得知识。

1.选用游戏

游戏能调动多个感官,把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快乐。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设计了“我要挑战”这一游戏,让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彩纸、尺子等,让他们发挥想象在2分钟内每人剪出几件“作品”(形状、大小不限),每组成员选出2幅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作品”(认为有一定难度)让对方小组计算它的周长是多少?本次选出的组合号码是:①—⑥,④—⑤,②—③,实行两两对决,抽签选取。

第1小组和第6小组分别选出一名“挑战者”。

先从第1小组成员中选取一名“挑战者”,分别说出第6小组成员作品的形状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同理,由第6小组成员分别说出第1小组成员作品的周长。通过两位“挑战者”演示,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个个热情高涨,争当本小组的“挑战者”。

……

2.适时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书本、树叶、小旗等一些书签,让学生观察后用手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书签周长的运动轨迹,同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这种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6

一、明确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1. 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同时在质疑时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 (1) 挑战性质疑:进行挑战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例如:窗外阳光明媚, 国旗迎风飘扬, 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又问:若给你一把尺和竹竿, 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实际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 探究性质疑:讨论探究能促使人动脑思考, 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在旧中国, 北方的地主是用两组对边中点连线长度的乘积来计算一般四边形地块的面积.你认为合理吗?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 学生不仅从“陷阱”中跳了出来, 培养了科学严谨的数学学习观, 更主要的是能自主参与,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2. 创设合作情境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冲突的环境, 使其在独立思考后借助合作, 思维进一步得以活跃、延伸和发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 (1) 交流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争论局面, 同学间在相互启发中, 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也得到发展. (2) 动手合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时, 学生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型从不同位置关系拼出了多种组合图形, 通过添加适当的条件编出了不同的证明题.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明确了原理.

3. 创设想象情境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情境,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比如: (1) 再造想象.心理学告诉我们,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因此,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2) 遥远想象.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例如学习分式乘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分数的乘除进行想象.

二、学会怎样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创设情境:

1. 生活实例

如在教授角平分线时提出如下问题:有交叉的一条公路和铁路, 要在A区建一货场, 使它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相等, 并且离交叉处的距离是2000 m, 货场的位置到底确定在哪呢?通过引进生活实例, 极大地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2. 开展竞赛

利用教材的良好素材适时组织开展一些竞赛, 更能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3. 利用媒体

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来直观表现, 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平移、翻折、旋转, 学生对图形的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4. 展示教具

新颖而有吸引力的直观教具,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学习射线时拿手电筒为例, 开灯时射出的光线就形象地说明了射线的基本特征.

5. 外界诱因

学生高涨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强化学习动机.如学习结果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表扬、鼓励也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还要明确实现创设情境的目标.

三、如何去实现创设情境的目标

1. 展示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了良好的兴趣, 使思维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具体到数学学科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

2. 训练学生思维, 激活创新头脑

情境的创设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条件不变问题变、问题不变条件变、结构不变内容变以及“一题多解”等等,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数学教学中化曲为直、化圆为方, 概念、性质间的联想也会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极丰富的想象力.

3. 教给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创造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去探讨方法, 经过思考得到的方法才会终身难忘.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学习情境能在学习者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撑, 情景的创设, 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要因人, 因时, 因地而异, 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时的、真实的情景, 因为这样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此外,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情景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 并非是教学的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快乐数学 篇7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 语言枯燥无味, 它没有形象的描述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积极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加情绪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情景交融中加深体验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安排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出一组组优美的生活图片和一系列生活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再通过学习它们的面积计算, 自己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演一演, 画一画, 说一说如何用多少平方的材料装修一下自己的家。如:买多少平方的天花板, 壁纸, 木地板等。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了当小主人的快乐, 这样既学会和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智。

二、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分析能力不太强, 但他们天真好动,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利用直观教具, 选用多媒体操作等具体方法,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一年级数学谁比谁多几, 少几, 同样多时老师可利用动画片, 看一看动物乐园有哪些小动物?有多少只同样多的小动物, 哪种最多, 多几?哪种最少, 少几?这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对动画片中的小动物也很感兴趣, 对学习也会很有兴趣, 愿意主动学习, 体验到了快乐数学, 对新知识也能掌握的很好。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快乐数学

游戏是少儿的开心果, 游戏能锻炼少儿的思维灵活性, 也是开拓数学知识增强兴趣的良药。把游戏带入小学课堂教学中, 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体验数学的快乐。例如:我们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 “认识人民币”, 让小学生自己当一次小小采购员, 售货员, 在班级里把书、本子、笔、文具盒等设置成为文具商店, 让学生真实的演练一下采购、销售时都用到了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 怎么样付钱、找钱等, 这样既在快乐游戏中认识了人民币, 又拓展练习了人民币的不同付款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 联系实际生活, 贴近生活。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时, 利用学生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来实际统计一下坐车的男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等。让他们再将不同的统计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表格图案、颜色、填写好表格, 涂画出不同的统计图表,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在实践中又一次体验了快乐数学, 并巩固了学习到的统计知识。

欢乐与体验相伴兴趣与成功同行 篇8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话、社会热点、生活案例等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中, 可讲述一个招聘的故事:某公司招聘员工, 承诺公司员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但李明应聘入职后, 找到经理说:“你骗我, 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月1200元!”经理说:“公司有一半人的工资水平已达中等, 但公司的承诺是真实的!不信, 你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 李明感慨道:“难道是我错了?”

通过一个有争议话题的故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在思辨、体验中历经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创设故事情境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故事内容, 讲述要精简、有针对性, 并要适时提出针对所学内容的问题, 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下产生对解决问题的迫切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 没有问题, 数学就失去了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 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就出现了美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以巧妙的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如:在“比零小的数”的教学中, 教师可从生活问题入手, 设置问题:

(1) 当某地的温度低于或高于零度时, 天气预报员是怎么说的?

(2) “0”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 0℃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零上5℃与零下5℃都是5℃, 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3) 地图册上, 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海拔为-155m表示什么?

在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精心设计, 提出与数学内容相关的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元认知问题, 把学生引向问题情境, 能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激发探究兴趣。

三、创设交流平台,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标”提出了“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数学交流”走进每一节课, “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 或是发现有关的定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40cm长的绳子圈, “绷”出不同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进行下面的交流活动:

交流1:可绷成怎样的长方形? (无数个, 周长都是40cm)

交流2:如果设宽是xcm, 长是ycm, 可得到什么? (关系式x+y=20, 生成“二元一次方程”)

数学教学, 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 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 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

四、创设操作空间,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I hear, I forgot;I see, I remembered;I do, I undersdood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 这说明动手操作的重要价值, 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都离不开操作、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

例如, 在学习“关于银行利率的应用题”时,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本金、利息、本息和、等概念, 但实际上学生对此是一知半解的, 故教师可带领学生, 走访附近的银行, 请银行工作人员讲解什么是本金、利息等, 如何计算, 怎样存取款等。并且填空:

(1) 如果你家存1000元一年定期存款, 到期取出, 则本金是_______元, 利息是_______元, 本息和是_______元。所扣的利息税是_______元。 (2) 如果你家存1000元三年定期存款, 到期取出, 则本金是_______元, 利息是_______元, 你家实际取到_______元。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 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 设置不同的操作空间, 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探究。

五、创设成功机会, 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言道:“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最本质的需要之一就是渴望被老师肯定, 老师应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带来成功, 成功激发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尝试探索, 获取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巅峰状态。

兴趣体验 篇9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课堂的学生必须是主动积极型

以往的数学教学, 总以为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的学生, 就是课堂上的优秀型学生. 实践则告诉我们这样的界定是比较片面的, 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可取的[1]. 这样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学生作业也只能训练些比较机械性的内容, 这样的学生也完全体验不到真正成功的快乐, 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探究.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这样谆谆告诫我们: “理想的智育, 应该充满民主精神, 真正‘以人为本’, 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去体验到成功,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以积极的主人公姿态去探究, 通过自己真实意义上的探究体验自己所获取的成功.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真实意义上的体验成功, 需要教师本身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并把握学生.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当教师充分了解所教学生, 那所投下的石块则完全可以荡起涟漪, 学生也就会比较主动地应用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探究数学王宫中的奥秘, 得心应手地解决数学问题. 譬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笔者就先让学生去写出任意之方程, 教师便比较迅速的说出其答案, 这便让学生产生一种惊讶感. 这个时候学生也会从惊讶快速的进入探求角色, 相互之间去进行激烈的争辩. 学生争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积极意义上的探究, 也完全会旋即达成水到渠成之效果.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课堂的学生必须是生动活泼型

数学课堂教学授学生以鱼则不如授之以渔, 更不如授之以渔场, 让学生去真正体味到“食鱼永没有取鱼乐”. 平时的数学教学, 如果多让学生掌握取鱼的方法, 那学生将会获取更多取鱼的乐趣, 学生便可以在渔场生龙活虎地捕到一条条自己喜欢的鱼, 即使那鱼是非常的小, 但那是自己亲手捕捉的. 要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取到生动活泼基础上的成功, 作为教师讲究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艺术的课堂形成不了课堂教学的精彩, 而课堂教学所呈现的则应当属于学生的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光是教师的精彩, 学生也永远生动活泼不起来的, 学生不能生动活泼的课堂则完全是现代技术基础上学生被动接受的高级翻版. 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笔者力求打造的是属于学生精彩的生动活泼. 应当说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 总体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一标多本前提下的产物, 体现了学生的生活, 利于学生的创新创造. 但不能完全用教材去教, 譬如教材中的例题, 就不能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 那样学生会从一定角度感到极为厌烦, 尤其是所有的例题都这样去操作, 那就显得太没有学生味儿和“人情味儿”了. 因此, 对例题的呈现笔者都做了相应的变化, 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紧扣学生的生活和学生所能涉猎的社会视域, 紧扣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数学所秉承的创新教育理念. 数学课堂应当是学生创新、深刻、发散、批判性思维的课堂, 对于例题就必须让学生有一题多解的可能, 就必须让学生感到可以一题多变, 就必须促使学生去发散思维, 当然适度给学生以“陷阱”也是未尝不可的.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课堂的学生必须是友好互动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走向成功的彼岸. 是当今人们所极力崇尚的理念. 实现这理念可以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理念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未来世界的主流.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 “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就是合作学习. ”可见合作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又将会怎样去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已开始变成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中智慧得到了启迪, 性情得到了陶冶, 学习可以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教学实践也比较充分证明: 数学课堂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能够呈现诸多精彩纷呈, 但也不完全意义上就是十分的理想. 这里存在着合作内容和形式的不相匹配, 一些内容根本就无需要合作, 也在做着合作的无用功. 一些合作小组的组成不尽合理, 合作学习仍然是少数人的天下, 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余地. 这对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而言, 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合作问题. 笔者以为学生的合作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和科学的安排, 做好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 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 精心策划合作学习的内容, 努力做好合作过程的调控尤其关注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问题, 合作过程中会出现趾高气扬和消极应对的两极分化现象, 做好合作过程中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使得每个个体能与群体理想地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参考文献

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写作兴趣 篇10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使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乐趣。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以下的有益尝试。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为小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环境,因此,应尽可能将学生带出课堂,去看一看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鸟兽鱼虫,日月星空,风霜雨雪……让学生写生活日记,字数、技巧不作过高要求,只要记下生活中所见所闻和所想即可。发现好的日记,表扬鼓励,并指导学生把它写成记叙文。另外,在课堂内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也是丰富学生作文内容的有效途径。进行“演讲比赛”、“听笑话编故事”、“口头造句擂臺赛”等等,虽然这些活动花费功夫,但培养了儿童的能力,也为儿童作文提供了材料,这样课外、课内一次又一次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启发想象,激活兴趣

启发想象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艺术本领想象”,新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怎样锻炼孩子们想象能力呢?1.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比如:《跳水》一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以“过了一会儿孩子醒来了”进行续写。2.听录音想象作曲家创作美妙音乐也是来自生活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溪流波光粼粼湖水汹涌澎湃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告别情形、欢腾闹市。3.睹物想象小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心理特征所想象内容常以某种具体东西为直接依据。比如:小小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向往首都寻找长江、黄山、黄河并用已有地理知识、生动语言把寻找到地方描述出来春天到了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让学生以《我是一只小燕子》、《我从南方来》、《我旅行》等为题分别介绍家家里有哪些人准备干或者是曾经所见、所闻、所做等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翅膀激起了浓厚写作情趣新编教材就有许多有关想象习作练习这都是题材。4.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前景。

三、以改代教,引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过于精细的批改,往往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吕淑湘先生说教师批改作文是“无效劳动”。他们都不赞成教师精批细改。好作文是学生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修改,做了以下两点尝试:

一是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改,修改作文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精雕细刻,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可能影响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上。古人说得好:“举网提纲,振裘拮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我在作文的批改中,首先示范批改一篇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习作,教给学生自改的知识和方法,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后与原文相比较好在哪里,使学生领悟到去其修改作文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同桌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改”。我校实施的“单班多层次复式教学”课题研究,由优生指导带动后进生,让他们互帮互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又能共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质量。

二是增加师生面批的次数。教师向学生当面提出习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应怎样修改的建议。这样学生心通,文通,教师也减少了大量的无谓的劳动,使广大语文教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一般情况下,每次习作,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实行面批,并以此比例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当面指点的机遇,面批后,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让学生体味到了当“先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四、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见观察积累之重要。大街上人来人往,各色人物形神具备,只有多去观察,才会有真切的生活写真。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你只有睁大你的眼睛,张开你的心灵,调动你所学过的知识,并最好能去真切体验和感触,你才能在写作过程里,做到游刃有余。所以,语文老师一定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现实生活,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到真正写作时,才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实践证明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一蹴而就小学生有着丰富想象潜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挖掘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作文兴趣开发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兴趣体验 篇11

一、运用抽垫子方法, 消除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 常有一些学生在练习时感到害怕, 表现出犹豫不决、面有难色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称为恐惧。《侧手翻》这个教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手臂力量和平衡能力, 而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 但大部分学生力量小、胆子小、协调性相对较差, 就技巧掌握来讲存在一定难度。因此, 笔者在《侧手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运用撑高垫过渡到撑低垫的方式进行教学, 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学方法如下:学生模仿教师依次按手印撑高垫后进行摆腿, 简单地从垫子的这一端翻到另外一端, 然后经过多次练习后抽掉一块垫子继续练习动作;通过有序的组织练习, 并抽掉垫子降低垫子的高度, 直到抽完所有垫子。

笔者采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方法, 并结合优生准确、优美、轻松的示范以及教师激励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 逐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侧手翻》的动作要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终达到消除恐惧心理的目的。

二、运用闯关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闯关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将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每个部分为一“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闯关。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而兴趣又是最好的催化剂。在教学中, 闯关游戏让学生们激动不已, 于是, 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 参与性极高,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因此, 有人说, 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在这本次教学中, 笔者一开始做了个正确、优美的示范, 紧接着来了一次摸底测试, 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闯关要求。第一关:双手一次按手印直臂撑地, 摆腿从垫子的一端翻到另一端;第二关:屈身手离地面一定高度往下依次按手印直臂撑垫, 摆腿从垫子的一端翻到另一端;第三关:在直立的情况下往下依次按手印直臂撑垫, 摆腿从垫子的一端翻到另一端, 摆腿要有一定的高度;第四关:依次直臂撑垫, 身体稍微能够舒展;第五关:依次直臂撑垫, 直腿, 身体充分舒展。学生每冲过一个关卡就会有另一个新的关卡在等着他们, 即一个关卡一个目标, 学生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去努力练习。而笔者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闯关要求, 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 领悟了侧手翻的动作要领。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放飞风筝放飞心情下一篇:逆行静脉穿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