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体验

2024-06-18

欣赏体验(共12篇)

欣赏体验 篇1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它在培养学生音乐情感,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 谈一谈如何教好音乐欣赏课。

一、设境达情, 一品一赏引共鸣——在体验中导入

音乐欣赏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在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欣赏情境, 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学习中。

1.以故事导入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果我们以故事导入,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欣赏音乐,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调整自己, 融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境当中。

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四年级下册《鹅妈妈组曲》时, 我先让学生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时候都听妈妈讲了哪些故事, 接着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小拇指的故事》。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童话故事情境当中。

2.以动画导入情境

直观思维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占主要地位, 他们更乐意接受具体、直观、形象的东西, 特别是动画片更是学生的最爱。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三年级下册《森林水车》《打枣》一课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两个动画:一个是在森林中各种动物在水车边玩耍的动画, 另一个是两个小朋友与爷爷一起打枣的动画。在播放动画时, 我把水车运转时发出的声音与打枣的声音贯穿其中, 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这两首乐曲, 让他们在乐曲中找出刚才动画演示时所发出的声音。这样, 学生就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来欣赏、感受、对比不同的乐曲了。

3.以舞蹈导入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以舞蹈导入新课, 让学生听着舞曲, 欣赏着舞蹈, 那么就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大河之舞》时, 我利用自己的舞蹈特长, 在课前先努力练习了这首舞曲中所要表达的踢踏舞、弗拉门戈舞、古典芭蕾等简单动作。在教学时, 我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 在赞叹声中我把学生引进了新课学习。由于学生在导入时已经初步感受了这支舞曲的旋律, 在欣赏时, 他们也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舞曲的节奏,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赏乐动情, 一聆一咏拨心弦——在体验中理解

教材中供学生欣赏的乐曲都是一些经典名曲, 它不像通俗音乐那样可以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聆听感知是一种享受

(1) 完整聆听, 自由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先聆听要欣赏的乐曲, 可以促进学生自由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 而学生也只有通过完整的聆听, 才能对所要欣赏的乐曲有一个整体感知, 才能完整地理解乐曲。

(2) 分段聆听, 重在体验。部分要欣赏的乐曲内容中有许多侧重点, 比如有的部分旋律很快, 而有的部分旋律稍慢, 这时候我们就要让学生分段来聆听, 分别体验, 以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2.参与表现是一种快乐

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学生就会体验到音乐所带给自己的快乐。

(1) 学唱或哼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是每一首乐曲的灵魂, 它表现了音乐的全部思想。学生在欣赏歌曲时, 最容易记住的也是歌曲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学唱或哼唱作品的主题旋律, 让他们随着主题旋律的跌宕起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每一首乐曲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 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瑶族舞曲》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联想。

(3) 积极投入实践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欣赏中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时, 我就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这样, 学生一边聆听, 一边跟着乐曲模仿各种声音, 调动了他们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过程中。

三、激发激情, 一张一弛求发展——在体验中提升

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 如果没有激情, 那么什么事都做不好。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永远带着激情来欣赏乐曲。

1.结合绘画表现音乐形象

如欣赏前面的《森林狂想曲》时, 我用电脑绘制了一幅森林中各种花草鸟兽及清泉流水的图画, 让学生一边看着画面, 一边听着音乐。这样, 学生就如同置身于森林中一样,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想绘制一幅森林狂想曲的画面。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结合创编把握音乐形象

比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 再让他们根据录音为这几个片段排序。最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段旋律创编节奏伴奏, 并用打击乐器随音乐演奏。这样, 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就更好地把握了音乐形象。

总之, 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多样欣赏体验活动,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只有在体验过程中, 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完成欣赏课的学习, 才能逐步提升音乐素养,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欣赏体验 篇2

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可以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徜徉辽阔的音乐空间,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深刻的体验方式,学生就会进行艺术殿堂。在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体验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地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体验,唐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比拟,他是描写人对于情感的最基本的体验,是植物和动物所少有或没有的生理体验。而音乐创作的初衷正在于让欣赏者和自己有一样的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首要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主题:如罗西尼《霍拉舞曲》。我们自然会从这由弦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泼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这是由于快速引起的生理情感反应。又如鲁丁的《江河水》,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这是由于缓慢的速度引发的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又如波.肖邦《C小调练习曲》,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动态美给我们以直观的情感体验。以上是无标题的音乐给我们的较直观的音乐感受,这些音乐本身就存在着较容易理解的音乐内容和模式,欣赏者对它们的情感把握是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对于有歌词的歌曲,欣赏者更容易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深刻地体验音乐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侯,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课堂实?表明: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这一段音乐时,学生听完后,我让大家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①回忆的、依依不舍的。②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③充满深沉的情绪。④欲言又止的。⑤远方的倾诉。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音乐是描写祝英台通过抗婚失败后,和梁山伯的最后相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的、酸楚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再如,在欣赏《牛车》,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种答案:①沉重的。②悲伤的。③艰难的,缓慢的。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内容也比较吻合,这是穆索尔斯基曲、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的一个纯情景的音乐,学生的答案分别从各个侧面反应了音乐的内容。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浅谈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过程 篇3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情感 体验 要求

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一个《万马奔腾》的音乐主题:自然会从这个由马头琴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当在钢琴上奏出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时,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3)充满深沉的情绪;(4)悲哀、哀怨;(5)远方的倾诉。5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1)叙述某种痛苦;(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5)酒狂。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有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但是,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情感——欣赏音乐的内心体验 篇4

一、激活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从旋律、技巧、主题或艺术特色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等因素的培养。所以,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 用欣赏的语气鼓励学生, 用激情的表现感染他们,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多元化理解与对音乐情感审美的态度, 让学生能通过欣赏音乐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并把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和热情交融在一起。这样, 让音乐强烈的感情色彩与艺术感染力熏陶学生。例如, 在欣赏《感恩的心》这首乐曲时, 我们就通过打手语的演唱方式让学生去体会乐曲凄婉的旋律,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主旨, 催人奋进。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情感的基础上, 可以体悟到在今天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么重要, 在和谐社会中, 离不开一颗感恩的心, 从而让情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通过情感体验, 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时期, 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逐步走向独立, 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其心理活动的特点是:情感日益丰富, 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有热情、有理想、重感情等。这些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机会。例如, 在欣赏《梁祝》这首乐曲时, 就先讲述创作背景, 后分段落欣赏, 最后再完整地欣赏全曲, 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感染得一片“静寂”, 优美的音符在他们的心中跳跃。此时,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所学的音乐激活了, 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 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语文修辞中的“通感”。音乐是强烈表达情感的艺术, 不管一个人是否热爱音乐, 音乐都会毫无保留地传送给他。音乐结束了, 声音消失了, 但它留在每个人的心中那真挚的情感, 正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心灵体验。

三、注重唱歌教学, 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是精神的享受, 让人的心灵震撼。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随着学生欣赏能力的日渐丰富, 让情感体验更加的深刻, 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 进而对生活的真善美更加向往。现代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很多, 我们要善于运用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方法, 寓情于教, 用教师真挚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学生, 促进学生增加情感的投入。和学生一起参与演唱、演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领略音乐的生活真谛、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 在学唱《荡秋千》这首歌时, 我就去扮演一次“导游”, 学生就是“音乐山庄”的“游客”, 一起进入到音乐表演中, 这样,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当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就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推秋千人, 让所有学生坐在秋千中快乐地荡起。这样, 教师的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还让教师带有角色的表演感染了学生, 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让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加强情感交流,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倡导开展积极的课堂交流活动。每一部音乐作品在学生欣赏之后, 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内心体验。我们应该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对音乐作品体验的讨论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有些体会是表达不出来的, 所以, 教师有感情地通过模仿、演唱、表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感情。情感体验后更应进一步再通过音乐作用于自己的情感世界, 同时, 要回归现实把受到音乐净化的心灵联系现实生活, 从而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形成更新的认识。情感体验是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都要紧紧扣住“情感”二字, 让音乐的美感与人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它们水乳交融。这样, 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启迪思维的功能。教师应该努力的研究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欣赏体验 篇5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画、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真实有趣,内容的形象实用,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马刀舞》是一首由管弦乐曲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验音乐之“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根据欣赏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播放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作品介绍,然后让学生充分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出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再通过表演来体验炽热的舞曲气氛,画面中还将乐曲相同与不同部分加以对比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教师事先用多媒体播放片段,让学生先用动作模仿钟表有节奏地摆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初听时出示欣赏要求: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好像听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后以多媒体形式再听再问:你听到了哪几种钟声?乐曲分为几段?随机进行分段欣赏: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主题欣赏后说明:描绘了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的声音,同时也表现了钟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再展示第三部分主题再现,情绪更为热烈,多媒体播放时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描述又合作表演钟表走动,展现了钟表店里热闹的景象。

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整合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欣赏 篇6

【关键词】音乐;情感;体验;欣赏

一、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要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地储存不同情感与相应音调对应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情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

1.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对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十分复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对学生听辨的歌曲、乐曲要注意情感的鲜明、直露,避免隐晦、多变,这样才有利于准确的情感表达。随着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从肤浅到深化,由此相应地提高他们对音乐感知、表现的深刻性。在对音乐直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学习和了解有关的音乐知识,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便于更准确、深刻地体验和表达好情感。

2.音乐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音乐能够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贝多芬也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音乐的魅力使人能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3.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感。音乐很抽象,无语义。它给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和景象,而是音乐音响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一课中,聆听后,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听了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又激起学生们勇敢坚强、一往直前的感情。

4.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情感。音乐对于人的情绪和心境有明显的影响,并具有调节情感的作用。例如同学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聆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徐缓的轻音乐,可以帮助恢复疲劳,减少精力消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音乐作品本身并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

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多种心理因素,其中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中外优秀的佳作,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如果取消了音乐欣赏教育,不仅谈不上培育音乐鉴赏力,而且音乐的审美价值也无从实现。

三、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

1.发展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

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一些音乐与标题一致的器乐作品和有明确词义的歌曲,可以使人浮想联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例如在我国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演奏的两首乐曲,分别以高山和流水的联想来理解。由于这种联想准确、深刻,从而使他们成为了知音。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主题在深沉的低音区奏出,而嚏用粗笨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很容易激起听者对庞大笨重的大象的视觉联想。

2.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鉴赏力

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欣赏无疑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对象,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3.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听觉官能上的愉悦感。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準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

总之,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体现,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与欣赏中升华对音乐价值的认识,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让音乐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理想涂抹重要的画彩。

用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 篇7

在我自己的教学和听取同仁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欣赏课学生缺少真正的情感体验, 只是教师的枯燥讲解与全曲欣赏;有的教师认为课上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与音乐情绪, 然后让学生欣赏便是欣赏课……面对这些现象与问题, 我就如何在欣赏教学中真正体现音乐特性, 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 从而热爱音乐, 喜爱音乐课几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情感投入,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情感体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情感体验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的教学情感投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记忆、情感的表达与欣赏音乐的兴趣。作为欣赏教学中的组织者、主导者, 在教学中, 首先要用自身的真挚情感来感染打动学生。用自身情感的投入来激励学生对作品欣赏的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独白, 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音乐教师来说, 丰富的情感是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 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剂。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 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 参与情感体验。

二、用音乐情境, 使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音乐情感体验。

1、视听效果的运用

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视觉共同完成对音乐的欣赏。观看音像资料、音乐影片可以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异国风土人情、音乐的景象, 清晰的表达出来, 它不仅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而且随着音乐的发展在声象并进的情景中, 准确的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 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乐曲欣赏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大阅兵》阅兵仪式画面, 使学生置身于庄严威武的情景之中。然后再进行乐曲的欣赏, 学生们很快理解了音乐形象, 准确的体验到音乐情感。

2、教师语言的运用

教师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大师, 善于用语言的力量来启发学生求知的心扉,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深情的话语, 更是启发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钥匙, 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例如:欣赏《走进西藏》, 我先介绍:“西藏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雄伟的布达拉宫, 壮观的青藏高原, 飘香的酥油茶, 深情的弦子, 热情的锅庄, 洁白的哈达。这一切怎能不吸引我们走进西藏, 走进那美丽的地方。”

3、环境的创设

音乐教室是学生欣赏音乐的神秘殿堂, 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将影响学生的欣赏效果。良好优美的音乐氛围会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

4、比较的运用

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指出:“每一位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 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 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如何去触动学生那敏感而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呢?那就是:让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循着问题, 一步步的思考, 逐渐“走进”音乐所创设的故事情景中, 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1) 在不同作品中比较。《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 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 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 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 手法简练, 形象生动, 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它贯穿着第一乐章, 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 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 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 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 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 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 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 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 狂欢突然中断, 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 但已是苟延残喘, 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 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 以排山倒海气势, 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 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多么相似的经历, 虽然他们生长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国度, 但是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属于全人类。这样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曲家与作品了解, 在比较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去鉴赏音乐, 感受到作者“民族音乐交响化, 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音乐风格。明白了音乐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度的。

(2) 在同一作品中比较。如在欣赏七年级 (下) 第一单元《保卫黄河》时, 首先做简介:《保卫黄河》选自钢琴协奏曲——《黄河》, 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 狂号的浪涛风声, 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 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 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 经过短暂的喘息, 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 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 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 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 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 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 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 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 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 从愤恨的高潮滑落, 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尾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 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 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 终结全曲。

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听辨不同情绪的旋律, 运用对比、重复、变化来区分乐曲的段落, 感受乐曲澎湃激昂的心声, 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形象。通过对比欣赏, 学生很快找出乐段的差异性, 加深了对《保卫黄河》的理解, 进而了解《黄河大河唱》, 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教学中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学科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例如:欣赏《踏雪寻梅》前, 先朗诵一首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总之, 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情境中, 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她们写道:“音乐欣赏再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雪山, 而是一片宽阔的海洋,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尽情的享受、自由的邀游———因为我们已得到了音乐的真谛!”……

让感受与欣赏成为快乐体验 篇8

一、在听听、画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是非语言性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根据之一, 是听觉的艺术, 它在时间中流动。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奏、唱、动、创是音乐教学领域的五大原点。在音乐课上, 培养学生对音响的聆听, 它包括对音乐的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 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五大原点之一的“听”展开系列教学活动。

(一) 在听赏中, 感受音乐旋律曲线的变化

聆听, 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反复聆听, 感受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表现怎样的情绪?在教学中, 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 用手画出旋律曲线, 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二) 在演奏中, 感受音乐曲式结构的变化

以音乐短句作为学生乐器演奏的核心, 进行最初的音乐教学并反复听赏。让学生连续听短句后, 在乐句接头地方标出, 并用图形谱画出旋律走向, 感受、体验音乐结构的变化。

学生通过听赏、演奏, 感受旋律曲线、歌曲结构变化, 让学生发自内心做出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 快乐体验,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 进一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要素的精髓。例如, 歌曲《小雨沙沙》, 教师引导学生去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声音。让学生体会歌曲唱了什么? (大雨和小雨) ?“大雨、小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学生用手画出乐句的上行、下行变化, 用不同色彩笔画出图形谱。结合图谱, 进行情感体验, 让学生表现出大雨声音就稍大, 小雨声音就小点的音乐形象。

二、在看看、想想中理解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比其他更容易进入人们心里。如何获得这种情感体验, 我们在“听听、画画”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看到乐谱, 通过反复视唱, 仿佛“看到”音乐的画面, 从画中“听到”音乐, 从曲中“看到”画面。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三度创作。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敞开心扉, 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的, 我们要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 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音乐, 理解音乐, 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听赏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 》, 通过听赏一、二部分, 让学生找出第一、第二部分的主题乐句, 体会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 感受乐曲热烈、奔放的场面。

三、在哼哼、唱唱中表现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能用不同的声音和情绪表现音乐。在音乐课上, 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 均可以用声音予以表现。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体验和感受;可以对人声和常见乐器声进行感受和体验等;可以采取哼唱、模唱、轮唱、接唱、对唱等形式表现作品。让学生在哼哼、唱唱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胆去表现对音乐的理解。用明亮、圆润的声音表现、感受音乐, 体会音乐的不同风格和音乐形象。如:《小步舞曲》合唱曲, 优美的歌词配上曲调使得旋律更加动人。学生完全有能力唱出来, 在唱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四、在读读、拍拍中创造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灵感, 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特点设计节奏型, 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图谱。不同符号代表不同节奏, 每一种节奏可用人体、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结合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音乐表现要素, 体验和感受旋律、音色、力度、速度、曲式及织体等。凡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可在读、拍中表现并创造音乐。如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可以在旋律下加固定低音, 可以在旋律下加简化了的副旋律, 可以加级进式副旋律和和声连接等。在读读拍拍中通过身体或节奏乐器来伴奏, 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还可以把故事用嗓音、动作、舞蹈、演奏、表演即兴编成音乐舞蹈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 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学生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在享受体验的快乐。在感受与欣赏中还要重视三维目标的制定、音乐为主线, 注意曲目的广泛性, 关注音响品质, 关注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等。

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9

第一, 借助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以及文字标题的讲解,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上诸项, 简、繁、详、略, 要视课题具体情况而定,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不能求全, 以免喧宾为主。诸如, 欣赏中国古典音乐, 就应和当时的审美思想结合起来, 如介绍“和”“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清静无为”等思想。欣赏外国音乐如贝多芬的作品, 就应介绍贝多芬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用音乐发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理想等。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实现“情”的深刻体验。

第二, 借助“情”的导入, 产生对“境”的联想与想象, 产生一种“角色的体验”, 或叫“设身处地”的体验, 从而达到对“情”的进一步深化。如欣赏《二泉映月》, 我要求学生的角色是“你就是饱尝心酸、悲愤满怀的阿炳, 要用阿炳的眼去观察社会人生, 用阿炳的头脑思索, 用阿炳的手去演奏。这一过程伴以《二泉映月》录音, 并要求欣赏过程中对印子、高潮、结尾部分仔细体会。

问:引子如何理解?

答:象讲故事的开始, “从前……”

问:高潮部分呢?

答:痛苦, 悲愤和呐喊!

问:结尾呢?

答: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通过角色体验, 经过联想与想象, 加深了对“境”的认识, 在课堂上有明显效果。

第三, 通过对“境”的联想与想象,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经验, 加深对作品的感受能力, 深化对“情”的体验。比如欣赏《思乡曲》, 我这样要求学生:欣赏前先让他们列举思乡诗作, 介绍思乡情味, 同时强调啊思乡意义的不同。思乡不只是想家, 这里的“乡”是祖国, 是一种观念。这种思乡的情结, 是一种少小离家老大不能回, 想回却回不得的那种柔肠百转, 魂牵梦荤的情愫。呈示部小提琴如娓娓的倾诉, 中部如激动的话语, 又如追忆起童年时光。再现部如一缕轻风、一轮明月, 尾部如一片白云渐渐地向家乡的方向飘去。欣赏之后, 要求在呈示部按规定字数填词, 有位同学填的是:故乡啊, 在远方望眼欲穿百转柔肠。白发老娘眼望穿, 夜夜梦里唤儿郎。还有一位同学填的词为“望明月, 思故乡, 远山渺渺, 海水茫茫。但愿同望十五月, 共盼团圆话情长。”由此可以看出, 这部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尽管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有差别, 有一定主观性, 但我们应精良引导学生去创造, 这样不但联系了所学相关知识, 还能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去理解音乐。所谓音乐的“耳朵”, 是指能从音乐中感知美、发现美的音乐听觉能力。

第四, 情感体验是综合的, 是与历史、社会、人生、艺术、哲学密不可分的任何音乐作品无不带有时代的印记, 无不出自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感受和知识。因此, 理解一首音乐作品, 也就是对一个时代的某些方面的理解。如《流水》, 如果单讲以什么手法表现流水等等, 非但不好理解, 而且也是望文生义。《流水》恰恰表现的事流水所向无阻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智者乐水”的思想意识的表现, 是对流水的象外之意的追求。这与当时人们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就集中表现了弹琴者的思想境界。弹琴被认为可以“感心志, 发幽情”, 可使人进入与道为一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欣赏中忽略传统艺术思想中重神似不重形似这样一种审美思想。

让情感在欣赏体验中萌发 篇10

一、运用多媒体聆听, 体验美的旋律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有一种引导性的联想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 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 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 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的群体演奏, 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音乐;用音乐艺术家们那充满激情的演奏, 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开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播放软件, 在播放音乐时, 能随音乐强弱快慢而呈现出各种激光动画色彩动态画面。如:“Media Player”和“Realplayer”等多媒体播放器, 这些多媒体播放软件里有多达数十种激光动态画面类型可供我们选择。教学中, 或作为插件单独使用, 或集成于课件之中。根据音乐风格和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 让学生在绚丽缤纷的光与色的激发中, 思维随音乐在联想的蓝天里自由飞翔。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 在欣赏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 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 配上乐曲, 让学生边看边听, 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 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含义,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既可以得到一定的视觉引导, 又能不受束缚地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进行联想与想象,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可以充分自由地有效发展,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剖析, 体验美的结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多媒体辅助, 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 突破创新, 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如:欣赏《森吉德玛》时, 轮到哪种乐器吹奏, 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 如单簧管、圆号等, 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 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 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展示, 体验美的形象

过去在音乐欣赏课中, 主要靠录音机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的教学方法较单调, 欣赏一段乐曲, 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 初听时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 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加以重点地提示, 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 创设音乐情境, 收效甚佳。如:《狮王进行曲》, 初听时学生能通过厚重的低音旋律感受到狮子的音乐形象。但狮子究竟在做什么呢?学生们不理解。所以, 复听时, 将狮子正在酣睡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在欣赏这段音乐时能想到狮子正在睡觉, 仿佛耳边还在响着酣声。而另一段音乐出现时, 出示狮子正在行进的画面, 学生仿佛联想到狮子正在行走, 四处观望, 随时发现并捕获猎物。同时让学生边体会边做动作, 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理解了音乐形象, 感受了音乐内涵。如欣赏《水草舞》,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草在水中摇曳的情景 (背景音乐《水草舞》) , 然后让学生想像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有的学生模仿小鱼游泳, 有的学生用带来的绿丝带模仿水草在水底摇摆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弦, 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热爱音乐,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鉴赏能力, 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篇11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00—02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1,快速的音乐,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2,慢速的音乐《江河水》,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例3,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情感,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情感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情感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却不能把情感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情感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情感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情感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情感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情感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情感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情感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如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情感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引导听觉体验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篇12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丰富听觉内容

听觉体验的落实,要依附于音乐作品内容。音乐作品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欣赏的基石。没有这个音乐作品作“基石”,听觉体验与欣赏便成为一句空话,诚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因此,对于作品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获取音乐欣赏的作品内容有哪些途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音乐教材。音乐教材是经过资深的一些音乐教师精心编写的,内容丰富,很有使用价值,要加以利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是“爱满人间”。教材安排了一些欣赏歌曲,有《爱星满天》《欢乐颂》等。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利用与融合,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唱片、磁带、DVD、CD、电脑网络等媒体的广泛普及,学生对于音乐歌曲的接触与认识、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局限于小学音乐课堂,有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因此,对于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从课外选择音乐欣赏内容,应该遵循一定原则,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坚决杜绝不良音乐。平时我们看电视,在电视音乐频道或其他场合,经常能听到诸如《刷牙歌》《健康歌》《童年》《爱的奉献》等歌曲,都是健康向上的,活泼动听的好歌曲。我们可以加以引用,充实音乐课堂,让学生去听一听,欣赏一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唱一唱。合理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欣赏兴趣

大家都晓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天才之本。没有兴趣,做起事情来就索然无味。同理,音乐的欣赏同样需要兴趣。这也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听赏的兴趣,从而陶冶“听者”的审美情操。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1)介绍。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对于欣赏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时代背景、音乐文化、或创作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延伸,或讲解,或介绍,使学生与所要欣赏的歌曲内容拉近距离,产生一定认同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撬动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动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曲艺”的教学内容除了学唱歌曲《说演弹唱》外,还有个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内容。这个欣赏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三部曲”的引导:一是介绍。向学生介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四世同堂》风靡全国,里面的歌曲就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这一介绍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利用媒体设施,播放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欣赏歌曲。三是再次播放歌曲,再次引导学生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2)评价。评价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机制,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用得好,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音乐活动的程度,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反之,则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善于随机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更多的“优”给予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有差别的,是有层次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欣赏乐曲《赛马》时,就得因材施教,学习好的,乐感好的,我们可以提一两个比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思考,让学生对歌曲的主题或旋律速度等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歌曲的主题是什么,旋律的重复出现,其速度有何变化,请比较一下,思考一下。而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差、音乐素质比较低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些诸如“听乐曲之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此类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一旦回答正确了,老师就要加以激励,说:“你真棒!”或说:“你真了不起!这次已经能够听懂乐曲的旋律。”这样的表扬激励,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掌握一些音乐知识。为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吝啬表扬激励呢?

(3)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尤其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更为合适。在听赏音乐课时,若是能够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播放给学生听一听是最理想的。一者可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情趣;二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动一动、比一比、舞一舞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带给人的乐感,产生美的享受,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例如,播放《跳绳》这首歌时,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欣赏,一边配合一些动作,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跳绳。在听赏《捉迷藏》时,也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边听边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听赏优美歌曲的同时, 加深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三、歌曲内容的理解感悟,促进欣赏提高

理解。理解歌曲内容是音乐听赏的基础。对歌曲内容的意思不理解,就不懂得欣赏。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要让学生懂得欣赏,有欣赏的兴趣,就得了解并懂得歌曲内容。否则,欣赏歌曲就成了一句空话。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曲新韵”有个教学内容就是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对于这个内容要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介绍。即老师要简要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对歌曲内容产生的时代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为下一步听赏歌曲做好前期准备。二是讲解歌词意思。《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这首歌词被人谱上曲子之后便广为传唱。前两句点明了一是送客的时间为初春的早晨。二是送客的地点为渭城。而后面两句写的是送别酒席上“劝酒”,要友人多喝几杯。表面上是“劝酒”,实则是诗人对友人发自肺腑的美好祝愿,祝愿友人在那遥远的地方能够一切平安快乐。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样一讲解,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理解了,就有了学习欣赏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高音乐歌曲内容听赏能力与水平。三是引导,即引导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歌词内容进行背诵与记忆,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欣赏起来就容易多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欣赏水平。

上一篇:省图书馆下一篇:细胞DNA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