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DNA定量

2024-06-18

细胞DNA定量(精选9篇)

细胞DNA定量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诊断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4月参加我院宫颈癌筛查的5 886例妇女, 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和细胞DNA定量分析诊断, 在细胞学诊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或细胞DNA分析有≥3个异倍体细胞, 建议做宫颈病理组织学活检,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结果:液基细胞学诊断阳性285例, 阳性率为4.84% (285/5 886) ;细胞DNA异倍体检出阳性486例, 检出率为8.25% (486/5 886) ;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诊断检出阳性525例, 总阳性率为8.92% (525/5 886) 。525例患者需做宫颈组织活检, 活检结果:阳性375例, 阳性率为71.4% (375/525) 。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诊断方法, 能明显提高宫颈癌筛查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细胞DNA定量分析,液基细胞,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年轻患者有所增加, 这是值得关注的情况。宫颈癌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而宫颈癌筛查的有利条件在于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一般有5~10年时间, 其次是宫颈管的解剖结构可进行无创性取材, 再次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原位癌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传统的巴氏分级法在国内应用近60年, 为宫颈癌普查做出了成绩, 然而因取材制片不良, 造成高达15%~20%[1]的假阳性。近年虽然应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 极大地克服了取材制片缺陷, 但又受阅片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影响。本文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技术, 进行TBS诊断与DNA定量分析, 初步探讨了宫颈癌筛査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4月参加我院宫颈癌筛查的5 886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3~60岁。

1.2 方法

用特制的宫颈刷伸入宫颈管内, 旋转刷取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处的脱落细胞, 将毛刷放入盛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 收集标本后每例制成两张薄层细胞学片, 分别进行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诊断及DNA-Feulgen染色做DNA定量测定。

1.2.1细胞学诊断

采用TBS[1] (the bethesda system) 分级系统, 具体包括:正常范围 (within normal limits, WNL) 、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 、鳞状上皮内病变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IL) 和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其中, SIL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 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腺上皮不正常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腺细胞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GUS) 和腺癌。由两名医师分别阅片, 商讨后发出TBS诊断报告。

1.2.2 DNA定量分析

Feulgen染色片用SPICM-DNA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进行扫描处理, 根据该系统诊断软件所做的细胞DNA倍体来分析结果和做出建议。见表1。

注:DI=被测细胞DNA的IOD值 (全部受测细胞积分光吸度平均值) /正常细胞DNA[G0/G1期 (正常细胞在G0/G1期为二倍体细胞) ]的IOD平均值

1.2.3 宫颈活检

当细胞学检查回报结果为ASCUS以上病变或细胞DNA分析有≥3个异倍体细胞, 均在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 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CIN1及以上病变为阳性。对检出1~2个DNA异倍体细胞或ASCUS者, 3~6个月后复查。

2 结果

2.1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与DNA倍体检测结果

液基细胞学诊断阳性285例, 阳性率为4.84% (285/5 886) ;细胞DNA倍体检出阳性486例, 阳性率为8.25% (486/5 886) ;只有异倍体细胞≥3个, 而细胞形态无改变者 (正常+ASCUS) 240例;检出DNA异倍体细胞<3个[正常+ (1~2个) ]而细胞学诊断为LSIL及以上者 (LSIL+HSIL+SCC) 39例;液基细胞学结合DNA倍体分析检出阳性 (DNA异倍体细胞≥3个及细胞学诊断为LSIL及以上者) 525例, 总阳性率为9.43% (525/5 886) 。见表2。

2.1 宫颈活检结果

在细胞学诊断≥LSIL或有≥3个异倍体细胞者, 行阴道镜下活检。活检结果显示:阳性375例, 阳性率为71.4% (375525) 。活检的525例平均DI为 (1.23±0.18) , 而375例宫颈活检病理阳性者的平均DI为 (1.54±0.27) 。见表3。

3 讨论

3.1 全自动细胞DNA倍体分析系统在技术上的优越性

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由于其假阴性率较高, 已不再适应于当今医疗服务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发明的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巴氏涂片标本不具代表性的问题, 而且薄层细胞结构清晰, 极大减少了阅片诊断的难度[2]。现今的全自动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是在液基薄层制片的基础上, 进行Fenlgen染色, 然后通过全自动扫描系统, 将玻片全部细胞扫描到计算机当中, 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DNA是细胞生长、分化和繁殖的基础, 致癌因子引起基因突变所导致DNA含量的改变, 都可以被全自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检出。细胞恶变过程中, 出现DNA含量的改变较形态学改变要早, 因此, 更能早期诊断癌前病变, 其敏感性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DNA倍体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检出阳性525例, 其中, 只有异倍体细胞≥3个而细胞形态无改变者240例, 未能检出DNA异倍体而细胞学诊断为LSIC及以上者39例, 活检结果显示:阳性375例, 阳性率为71.4% (375525) 。而且随着DNA异倍体细胞数量的增加, 细胞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应增加, 说明两者结合不但能及早发现宫颈早期病变, 而且能减少漏诊, 可使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3.2 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用于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

DNA异倍体的出现是染色体异常的表现, 在大多数SCC及HSIL病例中均可发现DNA异倍体细胞[3,4], 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 反映细胞总DNA含量平均水平的DI也逐渐增高。孙小蓉等[5]在研究DNA倍体系统用于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预测中发现, CIN1、CIN2到CIN3, 直至浸润性宫颈癌, 相应的DNA含量分布图从正常到异常发生明显改变, 表明DNA异倍体改变是一种细胞癌变的特征指标[6];在AS-CUS和LSIL病变中如出现DNA异倍体细胞, 提示病变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或高危型HPV感染的可能[5]。Kashyap等[6]调查发现, 高、中、低分化的鳞状上皮癌及宫颈腺癌DNA异倍体细胞出现的频率均高达60%以上。另一研究表明, 在163例病理诊断为T1bl-T2b的浸润型宫颈癌病例中, 凡出现有DI>1.7或>2.5的大量异倍体细胞患者, 其预后不良[7]。这些资料表明, DNA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异倍体细胞越多,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程度越高。

3.3 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

宫颈癌的防治, 关键是应用能检测出癌前病变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DNA定量分析是辅助诊断癌前病变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尤其是定期检测, 可对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做出客观估计。影响DNA倍体分析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妇科取材, 若宫刷取材合格, 提供足够细胞供DNA倍体分析, 那么, 其结果更能反应宫颈病变程度。值得强调的是, 少数晚期癌因癌表面坏死渗出物而影响采集有效细胞, 可致漏诊。二是<3个异倍体细胞的患者, 或因病变范围过小, 活检漏取, 造成病检阴性, 故应行追踪随访。笔者认为, 一方面, 采用宫颈刷取材和液基薄层制片技术进行TBS诊断, 同时使用全自动化的DNA倍体分析系统, 对达到活检标准的进行活检, 根据诊断结果作相应的治疗;另一方面, 通过普及防癌知识, 定期开展宫颈癌的普查普治, 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rable WJ, Austin RM, Collins RJ, et al.Medicolegal affairs:IAC taskforce summary[J].Acta Cytol, 1998, 42 (1) :76-119.

[2]姜波.液基细胞检查在妇科普查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7) :104.

[3]Haroske G, Baak JP, Danielsen H, et al.Fourth updated ESACP consen-sus report on diagnostic DNA image cytometry[J].Anal Cell Patho1, 2001, 23 (2) :89-95.

[4]Grote HJ, Friedrichs N, Pomjanski N,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0fDNA cytometry in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FIGO Stage IB and II[J].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 2001, 23:97-105.

[5]孙小蓉, 汪键, Alfred B.DNA倍体分析系统用于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及预测[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 34 (7) :435-437.

[6]Kashyap V, Bhambhani S.DNA aneuploidy in invasive carcinoma of theuterine cervix[J].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00, 43:265-269.

[7]Horn LC, Raptis G, Nenning H.DNA cytometric analysis of surgicallytreated squamous cell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s, Stage pT1bl-pT2b[J].Anal Quant Cytol Histol, 2002, 24:23-29.

细胞DNA定量 篇2

很多乙肝患者在化验乙肝病毒DNA(即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时,若发现此数值达到几十万甚至上亿,不免会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自己体内乙肝病毒DNA的含量这么高,病情一定很重。其实,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只能查出游离在乙肝患者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而此病患者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并不能代表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只能说明其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此病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再活跃,只要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没有发生紊乱,病情就不会加重。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年纪幼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非常活跃,但其免疫系统一直对乙肝病毒保持着“麻痹”的状态,故其肝脏受损的程度往往很轻。因此,此类患者的病情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甚至终生不会发病。相反,很多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乙肝后肝癌患者在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时结果均为阴性,但其病情却十分严重。

在各种乙肝检查项目中,肝功能的检测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此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血清转氨酶指数、胆红素指数、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下降的程度、血清蛋白的数量和比值等。乙肝患者的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重型这四个级别。此病患者体内血清胆红素的含量若超过了171微摩尔/升,其凝血酶原活动度若降至40%以下,说明其病情已经进入重型阶段,非常严重。另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反映乙肝患者病情轻重与否的重要检查项目。此病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时,若发现肝脏的形态有明显的异常改变(甚至有明确的肝硬化或肝癌指征),说明其病情已经恶化。

细胞DNA定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3年10月到我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后随诊的宫颈癌患者共计572人次。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者112例, 手术+术后放疗231例, 放疗+同期化疗者229例。所有患者均已达到临床治愈, 首次细胞学检查时间为结束治疗后≥3个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处理

宫颈取材:将宫颈刷深入宫颈口旋转3~5周采取脱落细胞;阴道残端取材:将宫颈刷垂直于残端瘢痕自左向右刷取3~5次, 注意残端两侧角处要取材到位。然后将刷头置于细胞保存液中, 贴好标签送实验室 (以上器材及试剂由麦克奥迪医疗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

1.2.2 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

采用Moti Cytometer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 (麦克奥迪医疗诊断有限公司) 对Feulgen染色片进行扫描检测, 共收集7000个以上的细胞核, 根据100多个参数特征值对细胞核进行自动分类及排序。以正常二倍体细胞积分光密度值 (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 作为参照, 被测细胞的IOD与参照细胞的IOD值比较得到的比值为“DNA指数 (DNA Index, DI) ”。通过DNA指数区分正常的二倍体细胞 (DI=1) 、增生或疑似病变细胞 (DI=1-2.5) 以及病变细胞 (DI>2.5) 。结果判定:1阴性:以正常二倍体细胞为主, 未见DI>2.5的倍体异常细胞。2疑似病变:出现1~2个DI>2.5的倍体异常细胞。3阳性:DI>2.5的倍体异常细胞≥3个[3]。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液基细胞学TBS检查及其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的阳性符合率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阳性结果比较

572份标本中, 液基细胞学TBS检查阳性31例, 发现率为5.42% (31/572) ;液基细胞学TBS检查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阳性56例, 发现率为9.79% (56/572) ,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以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液基细胞学TBS检查阳性符合率为25.8% (8/31) , 液基细胞学TBS检查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阳性符合率为48.2% (27/56) ,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宫颈/阴道残端细胞学检查是接受手术和/或放化疗后宫颈癌患者定期随访的重要检查项目, 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局部复发倾向, 尽早给予相应处理。薄层液基细胞学及其对应的TBS报告系统是目前常规开展的细胞学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宫颈巴氏涂片染色法, 其样本收集技术及涂片质量均有所提高, 异常细胞检出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假阴性病例。而细胞DNA定量分析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学检测技术, 其在超早期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客观、准确、快速的优势, 从而避免了人为的疏漏、经验不足和仅从单一的细胞形态改变来诊断的缺陷。

在北美及欧洲, 细胞DNA定量分析已是宫颈癌筛查的常规临床检测方法之一;在国内, 该方面的应用也有很多报道[3,4]。对于细胞DNA定量分析在手术和/或放疗后的宫颈癌患者随访中的应用鲜有报道。

本研究将细胞DNA定量分析与薄层液基细胞学TBS报告系统相结合应用于宫颈癌治疗后随诊, 发现阳性发现率及与活检病理的阳性符合率均高于单纯液基细胞学TBS检查, 二者结合可提高随访结果的准确性。放射治疗本身可导致细胞非整倍体扩增, DNA定量分析是否适合应用于放疗后患者也是本课题探讨的内容之一。本研究中, 首次细胞检测从患者结束治疗3个月后开始, 即在于尽可能排除放疗可能导致的假阳性。对比单纯手术和接受放疗患者的DNA定量分析结果阳性率, 并未见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 我们得出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联合液基细胞学TBS检查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中的阳性发现率及与活检病理的阳性符合率均高于单纯液基细胞学TBS检查, 二者结合可提高随访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玉琼, 潘登, 董连.液基细胞学与HPV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5 (9) :1041-1043.

[2]张文娟, 东燕, 孙绪兰, 等.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ISTIC, 2012, 12 (23) .

[3]张玉, 景彩萍, 霍媛媛, 等.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宫颈癌与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11) :2584-2586.

细胞DNA定量 篇4

关键词:DNA复制;细胞分裂;考查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56-02

一、考查染色体放射性标记的情况

例1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B)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記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假设未标记的根尖细胞的一条染色体表示为(AA), AA表示两条不含有3H标记的DNA链,该染色体复制后在分裂前期、中期可表示为(Aa)×(Aa),×表示两条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a表示新合成的具有3H标记的子链,后期染色体则可表示为(Aa),第一次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表示为(Aa),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可以表示为(AA) ×(Aa),即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总结:未进行放射性标记的某细胞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第一次分裂时,前期、中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均被标记,后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其DNA的一条链有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第二次分裂时,细胞内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单体有标记,而后期细胞内只有半数的染色体具有标记。

二、考查某分裂时期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

例2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C)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解析:假定标记的玉米体细胞中的某染色体表示为(AA),AA表示两条含有32P标记的DNA链,a表示新合成的不具有32P标记的子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该细胞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复制后在分裂前期、中期可表示为( Aa)×(Aa),×表示两条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则表示为(Aa),第一次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表示为(Aa),接着复制后到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其染色体可以表示为(Aa) ×(aa),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一条为(Aa),一条为(aa)。因此,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都被标记,后期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也就是说,在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20和20。

总结:全部染色体都有放射性标记的某细胞(含有m条染色体)在不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第一次分裂时,前期、中期细胞内有标记的染色体为m条,后期细胞内有标记的染色体为2m条(其DNA的一条链有标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内前期、中期有标记的染色体为m条,而后期细胞内具有标记的染色体为m条。

三、考查具有放射性的子细胞比例

例3现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核DNA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细胞,放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该细胞连续进行4次有丝分裂,则含32P的子细胞数量最少和最多分别是(B)

A.2、16 B.2、8 C.4、8 D.4、16

解析:根据题意,细胞内共有4条染色体,DNA双链被标记(共8条链),这8条链将分布在8个子染色体中。细胞连续分裂四次,将出现16个子细胞,第一次分裂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而以后的分裂中,如果带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全部进入一个子细胞,则最少有2个细胞含有32P;如果8条标有32P的链分别分配到8个子细胞中,则最多8个细胞含有32P。

总结:一个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假定染色体数目为m)上的DNA分子被放射性标记后,经过n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目为2n,带放射性的染色体总数为2m,子细胞中带放射性的比例情况如下:

①若2n≤2m,则带放射性的子细胞最大比例为1(每个子细胞中至少有1条放射性染色体),最小比例为1/2n-1(有放射性的染色体集中分布在2个子细胞中)。

②若2n﹥2m,则带放射性的子细胞最大比例为m/2n-1(每个子细胞中最多有1条放射性染色体),最小比例为1/2n-1(有放射性的染色体集中分布在2个子细胞中)。

四、考查突变基因的走向

例4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

解析:将β-珠蛋白基因的两条链表示为BB,同时也将(BB)代表其所在的染色体。其中一条链的A替换成T,记作b,以b为模板复制出来的基因异常,记作bb,则复制后的该染色体可表示为(bb)×(BB),×表示两条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该染色体进入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染色单体(bb)进入卵细胞的概率为1/2,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4。

总结:如果某个基因的一条链突变,则复制的基因中一半正常,一半异常。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具随机性,1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每条染色体移向某一极的概率为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两极时也是随机的,1对姐妹染色单体中的每条移向某一极的概率为1/2。

巩固练习:

1、假定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将体细胞放入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请推测其中一个细胞进行一次DNA复制后,该细胞分裂后期将有____条染色体被标记。

2、用32P标记了小鼠一个精原细胞(含4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____。该精原细胞形成的四个精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比例为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3、取染色体被32P标记的蛙(正常体细胞有26条染色体)的精子与未标记的卵细胞受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则第二次卵裂结束及原肠胚时期,最多分别有____个和____个细胞有放射性。

细胞DNA定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病例。细胞DNA定量分析阳性352例, 其中232例同意在我院做活检。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32.4±4.2) 岁。

1.2 方法

DNA定量分析:非月经期进行采样, 先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 再将宫颈刷插入子宫颈管, 轻轻旋转收集脱落细胞, 收集于标本固定液中, 送细胞室制片和检验分析。阴道镜检查:采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 进行宫颈醋酸白试验和碘试验, 并进行图像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阴道镜定位, 采集宫颈可疑部位进行四点以上的组织活检。

1.3 结果判断

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细胞染色样本。结果分为“0”、“1~2”、“≥3”三级指数。“0”表示未见异常;“1~2”表示DNA倍体异常细胞数量小于送检细胞总数的10%;“≥3”表示异常细胞数量超过总数的10%。阴道镜检查按阴道镜图谱的标准分为正常、浸润癌。

病理诊断分析分别为正常或炎症;癌前病变:CIN1、CIN2、CIN3;浸润癌 (CC) 。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电脑,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病理诊断发现CIN2及以上级别病变31例, 其中DNA定量分析异常28例 (90.3%) , 阴道镜异常25例 (80.6%) , 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DNA定量分析在CIN2级别以上病变的敏感性是77.4%。异常细胞“≥3”筛查指标的敏感性是70.9%。

3 讨论

在现代社会, 吸烟、过早性生活、HPV感染等宫颈癌的发病诱因明显增多, 导致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 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减少宫颈癌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当前, 宫颈癌的筛查技术主要有PAP、TCT、HPV等5种[2]。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提高检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是综合运用一种以上的方法。

DNA定量分析通过细胞染色体的异常变化以及DNA的含量, 来鉴别正常与病变的细胞。研究已证实DNA异倍体细胞的出现与癌变有关[3]。DNA含量异常增高及细胞数目异常增多是恶性病变的生物学指征[4]。另外, DNA含量在判断细胞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5]。研究发现, 异倍体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异倍体细胞越多, 5年生存率越低;相反的情况下则生存率越高。因此, DNA细胞图像除诊断外, 还能用于预测病程的进展。在国外已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除此之外, 该方法取样方便, 对患者的损伤很小, 标本便于保存和分析, 能有效避免人为误差, 非常适合临床应用。其主要的缺点是取样较小, 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因此, 采用DNA定量分析的方法, 适合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阴道镜检查利用放大技术, 能够将要检查的部位放大10~40倍, 从而较清楚呈现检查部位的生理结构和病理特征, 通过检查发现各种微小病变。另外, 应用阴道镜定位采集活检的样本, 可以使活检样本更准确地来自于病变的部位, 提高所采集的活检样本的代表性, 从而使活检更加敏感可靠, 有利于疾病的诊治。阴道镜检查的局限在于对宫颈管内病变以及宫颈深部癌不敏感, 特别是对于已绝经的患者, 由于鳞柱状交界部位向内里偏移, 使用阴道镜更可能不能发现病变。由于DNA分析以及单独阴道镜检查均有可导致漏诊的缺陷, 因此, 临床上采用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更为有效。DNA定量分析在CIN2级别以上病变的敏感性是77.4%。异常细胞“≥3”筛查指标的敏感性是70.9%。DNA定量分析联合阴道镜检查, 诊断符合率高于单独应用DNA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DNA定量分析配合阴道镜检查筛查宫颈癌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病例, 进行DNA倍体定量分析和阴道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NA定量分析阳性352例, 其中232例进行活检, 病理诊断宫颈癌及CIN 2以上病变31例, 其中DNA定量分析异常28例 (90.3%) , 阴道镜异常25例 (80.6%) , 二者差异显著 (P<0.05) 。DNA定量分析配合阴道镜检查的敏感度高于单独DNA定量分析。结论 细胞DNA定量分析配合阴道镜检查诊断符合率提高。

关键词:细胞DNA定量分析,阴道镜检查,宫颈癌

参考文献

[1]Ting J, Kruzikas DT, Smith JS.A global review of age-specific and overall prevalence of cervical lesions[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0, 20 (7) :1244-1249.

[2]卢振华, 邓拥军.宫颈癌常用筛查技术综述[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206-208.

[3]Ried T, Hu Y, Difilippantonio MJ, 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chromosomal aneuploidy on the transcriptome of cancer cells[J].Biochim Biophy Acta, 2012, 1819 (7) :784-793.

[4]沈念春, 王庆一, 何造雄, 等.细胞D N A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初筛中的应用研究及宫颈癌筛查的误区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8) :75-76.

细胞DNA定量 篇6

我院使用宫颈DNA定量细胞学检测联合TCT, 进行宫颈癌筛查, 提高了宫颈癌检出率, 使有病变的妇女早诊断、早治疗, 并对检出的有发病可能的人群及早管理, 杜绝了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妇女病体检者3 000名, 年龄21~50岁, 其中21~35岁1 200例, 36~45岁1 360例, 46~50岁440例。所有受检者均无子宫切除、宫颈锥形切除、各种化疗及盆腔放疗史, 取材前3天无性生活、阴道冲洗及用药史等。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宫颈DNA定量细胞学检测及TCT。以病理活检结果为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

1.2.1 宫颈细胞学检查

标本制液基薄层涂片两张, 一张做巴氏染色, 进行TCT;一张做费兰格染色, 进行DNA定量细胞学检测。

1.2.2 病理检查

选取DNA定量细胞学检测阳性的妇女, 或TCT异常者, 在阴道镜下进行活检,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最后确定宫颈病变程度。

2 结果

2.1 细胞DNA倍体分析结果

正常宫颈细胞的DI大多为1, DI为2者较少见, 宫颈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为DNA整倍体, 无异倍体峰出现。而肿瘤细胞的DI常≥2.5, 增殖周期为非整倍体。当宫颈有少数DNA异倍体时, DI仍为1, 但也有少部分DI≥2.5, 形成异倍体单峰;若有大量异倍体出现时, DI≥2.5, 形成异倍体双峰。因此, 测定细胞核DNA含量, 可作为判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客观指标。本研究共查出DNA倍体异常者594例 (见表1) 。

2.2 病理诊断

选择317例有异倍体、细胞DNA异倍体≥3个、1个细胞DI≥4.5或细胞学诊断超过CIN1级 (≥LSIL) 者, 在阴道镜下进行活检, 病理检查结果见表2。

注:*为不典型磷状细胞;CI为宫颈上注内瘤癌变

317名患者中, 病理检测为慢性宫颈炎37例 (占11.67%) , AUSCUS 28例 (占8.83%) , CIN 1级148例 (占46.69%) , CIN 2级59例 (占18.61%) , CIN 3级24例 (占7.57%) , 宫颈癌21例 (占6.62%) 。

2.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无显著性。将AUSCUS以上病变均列为阳性, DNA倍体定量分析以1个病变细胞以上列为阳性。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者:DNA倍体定量分析3个病变细胞以上、1个细胞DI≥4.5或细胞学诊断≥LSIL者。

两种检测结果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TCT与DNA定量细胞学检测联合TCT比较见表4, TCT与DNA异倍体分析评估CIN 1级及以上病理改变结果比较见表5。

比较TCT与细胞DNA定量细胞学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后者检测阳性率 (19.80%) 远远高于前者 (6.83%) , 且有显著性差异。两者联合的检测阳性率为22.13%。

TCT与DNA异倍体分析评估CIN 1级及以上病理改变检测结果比较, 后者阳性率为73.82%, 也高于前者 (51.22%) 的诊断, 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肿瘤病理学研究显示, 细胞癌变时, 其细胞核内的DNA结构和含量都会发生异常变化, DNA含量增多, DNA倍体状况也发生改变。我们发现, 异倍体细胞的数量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本次研究用DNA定量细胞学检测共发现异倍体细胞及异倍体细胞峰594例, 占19.80%, 该群体是重点调查跟踪的对象, 我们可以及早对DNA检测阳性的妇女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并把这组妇女纳入妇女病管理系统, 定期复查、跟踪与随访,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为发达国家的6倍, 其中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浸润癌。从一般的宫颈病变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6~10年。CIN的早期诊断, 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5]。从这个角度看, 宫颈癌并不可怕,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通过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治愈的疾病。

防治宫颈癌的关键在于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宫颈癌筛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 阻止其向宫颈癌发展。如能落实防治措施, 宫颈癌的治愈率很高。切实做好“三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治的关键。

TCT与DNA异倍体分析评估CIN 1级及以上病理改变结果比较, 其阳性率高于TCT, 且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恶变过程中, 出现DNA含量的改变较形态学改变要早, 提前3~5年查出早癌, 其敏感性更高。DNA倍体分析是超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有效手段。

对宫颈癌的检出率方面, 有关资料报道, DNA定量细胞学检测的检出率从TCT检出率的56%提高到90%以上, 有效降低了漏诊率和误诊率[6], 且DNA定量细胞学检测相对宫颈活检, 具有取样简单、对患者无损伤、操作安全简便[7]等优点, 解决了基层缺乏病理医生的问题, 是一项较好的检测技术。

此外, 采用DNA技术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对宫颈光滑者的阳性检出率上。一般妇科医生认为宫颈光滑者无需做宫颈癌筛查, 只在出现中、重度宫颈糜烂时才引起重视, 进行TCT。本次研究证实, 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宫颈糜烂程度不成正比。

在检出的21例宫颈癌患者中, 2例腺癌DI较低, 说明DNA检测对腺癌敏感性低。因此应用TCT与DNA定量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诊断的方法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阳性检出率。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 但宫颈癌通过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是可以预防的[8]。我们通过对3 000名门诊体检妇女, 应用TCT与DNA定量细胞学联合检查, 发现TCT对妇科慢性病及腺癌的检出率较高, 而DNA定量细胞学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原位癌、鳞癌的检出率较高, 同时采用DNA倍体分析系统进行宫颈癌普查有效解决了在基层开展大规模宫颈癌普查缺乏应有的技术和有经验的细胞学医生的问题, 且该方法敏感度较高, 成本效益合理。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 提高了宫颈病变阳性检出率, 可作为一种适合于基层大规模妇女普查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妇科体检妇女进行宫颈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 (TCT) 及DNA定量细胞学检测, 提高宫颈病变检出率, 降低漏诊率, 对降低宫颈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液基制片两张, 一张进行TCT诊断, 一张通过全自动扫描系统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 对两种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 阴道镜下取宫颈活检确诊。结果 3 000例妇女经宫颈标本TCT及DNA细胞学检测, 妇科疾病患病率为63.00%。查出DNA倍体异常者594例, 异常率19.80%;TCT异常者205例, 异常率6.83%。选取317例DNA异常者或TCT异常者阴道镜下取活检送病理诊断, 确诊慢性宫颈炎37例, 不典型鳞状细胞 (AUSCUS) 28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1级148例, CIN 2级59例, CIN3级24例, 宫颈癌21例。结论 DNA定量细胞学检测阳性率远高于TCT;两者联合检测, 能提高宫颈病变阳性的检出率, 有助于对宫颈癌及其癌变早期诊断, 杜绝了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为重点人群及早管理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宫颈癌,DNA定量检测,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

参考文献

[1]Frable W J, Astin R M, Collin R J, et al.Medicolegal affairs internation-al acadeemy of cytology task force summary.Diagnostic cytolgy towaydsthe 21st century:a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ference at tutorial[J].Actal Cy-tol, 1998, 42 (1) :76-119.

[2]冯海琪.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在体检妇女宫颈病变筛查中应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4, 1 (5) :456.

[3]Grote H J, Friedrichs N, Pomjanski N,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NA cytometry in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FIGO Stage I B andⅡ[J].Anal cell Pathol, 2001, 23 (1) :97-105.

[4]Renmerbach T W, Weidengbach H, Pomjanski N, et al.Cytologic andDNA Cytomertric early diagnosis of oral cancer[J].Anal Cell Pathol, 2001, 23 (4) :211-221.

[5]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6]方绳权, 张洁清, 高琨.Ⅲb期宫颈癌同步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 :48.

[7]方辉, 戌寿德, 乔友林, 等.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现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1 (6) :638-641.

细胞DNA定量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pBR322-HBV质粒 (含3个HBV基因组) 、DH5a菌种, 由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培养基有LB液体培养基、LB固体培养基和SOC培养基, 试剂包括pBS-T连接试剂盒、dNTP、TaqDNA聚合酶、IPTG、xGal、SDS、琼脂糖、二甲基甲酞胺购、RNase。以上及相关溶液均购自购自Biolabs公司。

1.2 方法

1.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思路:

使用专业软件根据乙肝病毒DNA前C区、C区和X区的保守序列的特点, 针对性的设计出特征性引物和对应的TaqMan探针和TaqMGB探针。

1.2.2 PCR扩增pBR22-HBv质粒前e区、e区和X区保守序列:

为目的基因的扩增做好准备, 包括流程及所需原料, 在BioRadpTC-200PCR仪上94℃10min、94℃10s、59℃30s, 重复40次。

1.2.3 AT亚克隆:

挑取在LB培养基上生长的DH5a单菌落接种于5ml LB培养基中并在适宜条件培养3h, 取出、离心、弃上清再冰浴30min后制成感受态细胞;电泳待检测的PCR产物:直接使用pBs-T连接试剂盒16h, 然后去5μl连接液至100μl感受态细胞中并混匀, 再冰浴、热激、快速冰浴后加入400ml SOC培养基中, 温浴40min, 然后均匀涂布于90mn LB平板上, 于3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15h。

1.2.4 HBV-DNA荧光定量PCR定量DNA标准的制备:

最开始的工序是进行目标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从扩大培养的阳性亚克隆菌液取lml离心、干燥后置于100μl冰预冷的碱裂解液中, 剧烈振荡后, 再离心、重复多次, 收集沉淀核酸, 以紫外分光光度计为主要工具, 检测含有乙肝病毒DNA的前C区、X区及C区保守序列的pBS-T质粒的浓度大小。根据公式可以得出所提取的每种质粒的拷贝数。然后用TE溶液进行10倍的倍比稀释得到标准品。以上述质粒亚克隆后的载体为模板, 在PCR仪上做温度梯度PCR, 从中找出亚克隆载体的最适退火温度。选择好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 循环45次, 72℃5min。然后分步电泳, 并分别在各区的最佳退火温度条件下, 用10~1010copies/μl的10种浓度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操作。PCR扩增后以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确定灵敏度, 并找出最高灵敏度的区段。

1.2.5 HBV-DNA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制备:

在上部操作中确定的最高灵敏度的保守区段为基础, 以荧光定量PCR仪为主要工具, 选用10~1010copies/μl浓度不同的10个质粒标准品, 设置荧光定量PCR, 荧光定量PCR反应采用通用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

1.2.6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线性范围、精度和重复性确定:

对质粒标准品测定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 分别为一个样品同时做出10个循环阈值然后求变异系数或者10个待检测物重复做4次循环阈值然后求变异系数。

2 结果

2.1 前C区、C区和X区目的片段

扩增后得到的保守序列分别为113bp、101bp和57bp。

2.2 HBV-DNA标准品制备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出的数据统计见表1, 然后将溶液倍比稀释, 每组稀释10个浓度梯度, 直到1010copies/2μl。

2.3 常规PCR检测灵敏度

以带有前C区的pBS-T质粒载体为模板的PCR扩增产物中, 第3~6泳道分别以58.3℃、58.6℃、59.1℃、59.7℃为最佳退火温度, 58.9℃下扩增效果最佳。在此温度下, 分别以上述10种梯度浓度的质粒为模板进行常规PCR扩增。4~10泳道均能扩增出产物, 且随质粒浓度的降低而减少。表明带有前C区质粒最高稀释度为104copies/2μl。其中, 以1010copies/μl浓度质粒为模板的扩增反应中表现出非特异扩增的现象。

同样的, 带有C区的为第4~7泳道, 平均58℃, 最高稀释度为106copies/2μl;带有X区的为第2~4泳道, 平均51℃, 最高稀释度为105copies/2μl。

2.4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标准曲线

通过比较前C区、C区和X区保守序列的pBS-T质粒标准品灵敏度, 前C区保守序列最高。选取103~1010ceopies/2μl等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在荧光定量PCR上扩增, 其曲线如下所示, 低于5×103copies/μl的质粒浓度未见扩增曲线, 可见5×103copies/μl为其能达到的灵敏度。见图1。

注:1~7分别为5×109、5×108、5×107、5×106、5×105、5×104、5×103copies/μl的扩增曲线

注:横坐标为循环阈值, 纵坐标是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值

由图2可知, 模板浓度越高, 循环阈值 (Ct) 越小, 荧光信号随着循环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经过计算浓度降低10倍时, 起始循环数增加4次, 两者呈负相关的趋势。其中相关系数为99.5%, 说明可信度较高。

2.5 HBV-DNA荧光定量PCR精度

将5×106copies/μl的质粒标准品10个同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荧光定量PCR, 得出循环阈值分别为:24.069、25.513、23.887、25.233、24.511、24.856、25.489、26.211、25.023、24.711, 均值为24.955, 标准差为0.688, 变异系数为2.800%, 说明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精确度较高。

2.6 HBV-DNA荧光定量PCR重复性

将5×104copies/μl~5×108copies/μl 5个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同时在荧光定量PCR仪上重复做4次扩增, 得到不同循环阈值和变异系数, 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079%、2.214%、3.702%、3.442%和2.823%, 结果均<5%, 表明重复性好。

3 讨论

3.1 常规PCR分析

FQ-PCR一般经过设计扩增目的DNA序列所需的引物和探针、选择高效率扩增流程、制备已知浓度的包含目的DNA的相关载体并倍比稀释后制作标准曲线及根据标准曲线确定样品DNA初始量4个步骤[2]。引物是决定PCR特异性的寡核昔酸片段, 本实验选择HBV前C区、C区和X区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以此为基础, 来达到实验目的。

从原始质粒pBR-322-HBv中扩增前C区、C区、X区保守序列时, 均采用一个扩增条件, 设定好预变性时间使其双链充分解开而结合引物, 同时, 变性后温度快速冷却至40℃~60℃加快其结合, 退火温度与时间、引物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有关[3]。在Tm值允许范围内, 选择较高的复性温度可大大提高PCR反应的特异性, 时间一般为30~60s, 本试验中, 退火温度以60℃为宜。

经目的序列亚克隆至载体后, 应针对性地改善扩增条件。通过对位于HBV 3个保守区段常规PCR灵敏度的检测得出前C区灵敏度最高, 以此作为目的序列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较好。

3.2 HBV-DNAFQ-PCR检测效果评价

毫无疑问, PCR技术己成为病毒等病原性疾病灵敏的检测手段[4]。新世纪以来, 将PCR技术用于血液HIV-1、HCV、HBV的检测越来越广泛, 以荧光定量PCR为代表的检测方法可更加有效的待检测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各管内实验中完全封闭而无交叉污染, 在具有常规PCR优势的同时, 兼具计算机完成、DNA扩增的高效性、探针技术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敏感性[5]。还可避免非特异性扩增及扩增产物污染而导致的假阳性的可能, 也解决了常规PCR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和污染环境等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在常规PCR基础上添加了荧光双标记探针, 和传统ELISA、常规PCR等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根据荧光信号的循环阈值变化对比阳性参照标准品即可由电脑得出具体的定量结果, 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乙肝病毒DNA的复制水平、病程变化和治疗恢复情况等。

FQ-PCR是通过实时检测扩增过程中荧光物质强度变化, 对待测DNA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6]。由上图可见,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模板浓度与循环闭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在检测1010copies/2μl浓度的模板时, 常规PCR可出现非特异扩增, 而FQ-PCR则没有。当然, 在低于104copies/2μl浓度的待检测液中则没有荧光曲线的生成。同时, 理论上, 10倍稀释后扩增的循环阈值应该相差3.3倍, 本试验结果中可能是由于样本倍比稀释过程中的误差造成。当然, FQ-PCR技术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费用较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故需要该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

摘要:目的 用荧光定量PCR对HBV-DNA载量进行实验性研究。方法 扩增含有3个乙肝病毒基因组pBR322质粒中的乙肝病毒目的序列, 并通过AT亚克隆至pBS-T载体中。经过筛选、鉴定及测序验证保证相对更高的拷贝数。对3个保守序列进行了常规PCR退火温度的优化和灵敏度的检测, 建立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从而制备标准曲线。结果 曲线相关系数为99.5%,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负相关范围在5×1035×109copies/μl。不论是批内还是批间其变异系数值均小于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以灵敏度好, 准确度高, 应加大研究降低成本应用于检验应用。

关键词:HBV,DNA,荧光定量PCR法,扩增曲线,标准曲线

参考文献

[1] 蔡霞.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5, 16 (2) :112-115.

[2] 成军, 刘妍, 洪源, 等.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 (7) :920-924.

[3] 孔德明, 古珑, 沈含熙, 等.TaqMan-分子灯标:一种新型的荧光基团检测探针[J].化学学报, 2003, 61 (5) :755-759.

[4] 宋敏, 胡建民, 何孔旺.PCR定量方法概述[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5, (2) :18-19.

[5] 许蕙, 孙峥嵘, 胥婧, 等.乙型肝炎病毒的亚克隆及其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 2001, 17 (1) :17-18.

细胞DNA定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8例, 其中男53例, 女25例, 年龄17~79岁, 平均年龄 (49.3±3.6) 岁。所有患者均有低热、盗汗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出现。

1.2 痰标本收集

一般在清晨, 患者用生理盐水多次漱口后, 将第一口咳痰弃去, 取深部咳痰3口分装于3个无菌标本盒内送检。提醒患者为保证检验结果, 勿将唾液吐入标本盒。

1.3检测方法

抗酸菌涂片染色:不需特殊仪器, 试剂标准自行配置,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795-796) 标准操作执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方法按照试剂配套说明书进行操作, 操作均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BacT/AL E RT3D培养管置仪器培养。荧光定量PCR:仪器LightCycler3.5全自动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由罗氏公司提供, 具体操作按照试剂配套说明书进行。扩增完计算机自动分析, 建立标准曲线。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测方法痰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比较

通过同一例痰标本三种检测方法的对比, 可以看出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 检出率明显高于抗酸菌涂片染色方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方法, 这说明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可有效检测出痰液标本中结核杆菌的存在, 可在临床检测中推广应用。见表1。

2.2 三种检测方法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 抗酸菌涂片染色法检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29.5% (23/78) ;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43.6% (34/78)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73.1% (57/78) 。可见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可以在临床放心使用。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较多, 如涂片染色镜检、结核杆菌培养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 抗酸菌涂片染色因其检测方法简单, 技术要求不高, 但是不能够为治疗提供较准确信息, 适合基层单位大规模的普查中使用[3]。结核杆菌培养法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涂片染色镜检法, 但是因其培养要求较高, 需要时间较长, 在实际应用中有-定的局限[4]。而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操作简单、诊断快捷、灵敏度较高, 结果真实可靠, 可作为结核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笔者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三种方法对结核杆菌的检出能力, 可以看出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痰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中,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抗酸菌涂片染色方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方法, 另外在痰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比较结果看,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73.1%, 明显高于抗酸菌涂片染色法和改良罗氏培养两种方法。这说明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结核杆菌的快速检测有重要应用价值, 对结核杆菌不仅能进行定性检测, 也能够定量检测[5], 在抗结核治疗中, 采用PCR方法定期检测, 对于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结核杆菌感染数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辛茶香, 刘珍琼, 熊国亮.分支杆菌DNA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196-197.

[2]张东浩, 李影.荧光定量PCR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65-66.

[3]楼翔.痰液标本不同检测方法对结核杆菌检测比较[J].检验与临床, 2011, 49 (13) :48-49.

[4]邬艳.荧光定量PCR检测痰结核杆菌特异性DNA序列及其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6:90-91.

细胞DNA定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桐乡市自愿参加宫颈疾病普查的育龄妇女20 486例, 年龄21~5 2岁, 平均4 1岁。

1.2 方法

由专业妇科医师取材, 其手法与液基细胞检查取材相同, 将标本贴上标签送到病理细胞室制片, 用麦克奥迪 (厦门) 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判断。

1.3 诊断

1.3.1 细胞DN A指数 (DI) 分析判断

系统诊断软件根据细胞DNA倍体分析结果得出辅助诊断意见: (1) 可见DI>2.5的异倍体细胞1~2个, 每4~6个月复查; (2) 可见DI>2.5的异倍体细胞3个及以上, 建议活检。 (3) 以正常2C细胞为主, 未见异倍体细胞, 每1~2年复查。凡是有DI>2.5的细胞玻片, 都要由细胞病理学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核实, 以减少误差。

1.3.2 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

凡是DN A定量分析结果可见DI>2.5的异倍体细胞3个及以上的妇女均进行阴道镜检查, 对宫颈可疑部位进行4点以上的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报告分别为:慢性宫颈黏膜炎、鳞状上皮增生、乳头状病变、CIN1、CIN2、CIN3、宫颈原位癌及宫颈浸润癌。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CIN级别患者DI比较 (表1)

共检出CIN 126例 (6.2%) , 病理活检诊断CIN1 50例 (39.7%) , CIN236例 (28.6%) , CIN3及以上40例 (31.7%) 。整体看, 患者CIN级别越高, DI指数也越高。不同CIN级别患者DI≥6.0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87, P<0.01) 。

2.2 诊断试验价值评定 (表2)

以DI≥6.0作为评估CIN2及以上病变的标准, 其灵敏度为56.6% (4 3/76) , 特异度为94.0% (47/50) , 阳性预测值为93.5% (43/46) , 阴性预测值为58.8% (47/80) , 诊断符合率为71.4% (90/126) 。若以DI≥4.0作为评估CIN2及以上病变标准, 其灵敏度为90.8% (69/76) , 特异度为50.0% (25/50) , 阳性预测值为73.4% (69/94) , 阴性预测值为78.1% (25/32) , 诊断符合率为74.6% (94/126) 。

3 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难以诊断CIN及早期宫颈癌, 目前多联合使用辅助诊断方法, 最后用病理检查确诊。异倍体细胞的出现意味着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出现异常变化, 也是细胞恶变的早期特征, 在大部分宫颈癌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病例中均可发现DNA异倍体细胞。Gr ote等[3]观察发现, CIN2、CIN3和浸润型宫颈癌病例中, 分别有64.3%、82.6%和100%伴有DNA异倍体细胞。陈媛等[4]发现DNA异倍体出现作为活组织检查标准, 发现宫颈病变的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较低, 其结果导致部分被误判为阳性而做活检的病例, 经病检证实无明显异常。

注:CIN1为阴性结果, CIN2及以上为阳性结果

本文以DNA指数值的大小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以DI≥6.0作为评估C I N 2及以上病变的标准, 其敏感度为56.6%, 特异度为94.0%, 阳性预测值为93.5%, 阴性预测值为58.7%, 诊断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可以基本确定为宫颈病变, 直接行宫颈锥切而不需再做活检。若以DI≥4.0作为评估CIN2及以上病变的标准, 其敏感度为90.8%, 特异度为50.0%, 阳性预测值为73.4%, 阴性预测值为78.1%, 诊断符合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要建议先行病理活检确诊。综上, 我们认为DNA倍体定量分析作为癌前病变诊断的性能评价指标较准确可靠, 可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有效指导临床。本文结果还显示, 临床上出现DI≥6.0的异倍体细胞数目越多, 其宫颈病变程度越严重, CIN级别越高。由于DNA倍体定量分析法取材用宫颈刷片, 是一种无创检查, 只要将需要做活检的人数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 妇女较易接受。因此, 建议临床工作中可以先行DNA倍体定量分析筛选再进行宫颈活检, 可更好地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5]。

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有癌变细胞及异常增生外, 宫颈、阴道的微生物感染, 绝经后妇女的内分泌紊乱, 免疫等因素也可导致DNA异倍体出现, 临床医生要注意综合分析, 避免因假阳性结果而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和过度医疗。

摘要:目的 探讨DNA倍体定量分析在癌前病变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26例患者采用宫颈脱落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法和病理活检两种方法进行宫颈病变诊断, 以病理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以DNA指数 (DI) ≥6.0作为评估CIN2及以上病变的标准, 其敏感度为56.6%, 特异度为94.0%, 阳性预测值为93.5%, 阴性预测值为58.7%, 诊断符合率为71.4%。若以DI≥4.0作为评估标准, 其敏感度为90.8%, 特异度为50.0%, 阳性预测值为73.4%, 阴性预测值为78.1%, 诊断符合率为74.6%。结论 通过DNA倍体定量分析, 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有效指导临床, 是早期预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DNA倍体定量分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21.

[2]王刚, 王莉, 石松荔, 等.DNA倍体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21) :1639.

[3]Grote HJ, Nguyen HV, Leick AG, et al.Identification of Progressive cervical epithelial cell abnormalities using DNA image cytometry[J].Cancer, 2004, 102 (6) :373.

[4]陈媛, 徐友娣.用DNA定量分析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1) :845.

上一篇:欣赏体验下一篇:输电线路避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