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定量考核

2024-06-28

定性定量考核(共2篇)

定性定量考核 篇1

初中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知识时, 经常遇到判断某溶液的状态, 溶液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学生往往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造成判断的错误。其实只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就能轻松判断溶液的状态, 即某溶液是否饱和。

1.通过定性分析判断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按坐标数据配制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②曲线下方每一点表示如按坐标数据配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③曲线上方每一点表示如按坐标数据配制溶液, 溶质不能完全溶解。

例1:下图是某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B、C三点表示的溶液状况是 ( )

解析:A点表示饱和溶液+未溶解的溶质;

B点表示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C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2.通过观察溶液判断

(1)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 一般地说, 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 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如果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 若溶液中没有剩余溶质存在, 需要向其中加入少量该溶质, 若溶质不溶解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 可确定原溶液已饱和。

例2:一杯10℃的硝酸钾溶液, 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

A.蒸发掉5g水有晶体析出

B.把温度降到0℃时有晶体析出

C.加入少量KNO3晶体, 不再溶解

D.上述三种方法都可以

答:C

例3:将熟石灰粉末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充分搅拌后, 有白色固体颗粒下沉, 其上面清液是 ( )

A.稀溶液 B.浓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答:C

3.通过定量计算判断

(1) 根据一定温度时, 某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若一定温度时, 某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 假设此溶液为饱和溶液, 根据该温度下其溶解度S计算出该饱和溶液中某溶质质量分数A %, 将A与 C比较可判断。

A%=S100S×100%

C%=A%, 则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C%<A%, 则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例4. 2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此温度下配制某氯化钠溶液, 测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该溶液是 (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很稀的食盐溶液 D.无法判断

C%=25%A%=36g100g+36g×100%=26.5%25%<26.5%

(2) 一定温度时, 向一定量的溶剂中加一定量溶质,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m () m () <S100, 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m () m () =S100, 则溶液为饱和溶液;

m () m () >S100, 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未溶解的溶质。

例5. 秋天腌咸菜时, 需要配制室温 (20℃) 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现将5kg食盐放入12kg水中, 加热, 充分搅拌, 再冷却至室温.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水的密度视为1g/cm3) 。

解:512>361005kg食盐不能完全溶解在12kg水中, 该溶液饱和。

(3) 根据升温或蒸发一定量溶剂析出晶体量, 判断原溶液是否饱和。

例6.在20℃时, 将某物质的溶液蒸发掉60g水后, 温度降到20℃, 析出无色晶体5g, 再蒸发掉60g水, 温度仍降到20℃, 又析出晶体6g。原溶液是否饱和?

解析:两次蒸发掉的水质量相同, 析出晶体质量为何不同?第一次蒸发掉60g水后析出5g晶体后, 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再蒸发掉60g 水析出6g晶体, 那么原溶液60g水溶解了5g晶体,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定性定量考核 篇2

一、概念

所谓定性,是指把考察重点放在事物“质”的方面,去研究事物的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质的规律性;定量则泛指从数量的方面表征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特点是较可靠精确。用上述两个普适、本质的概念对研究方法进行类的划分,即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二、两者的区别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根本性区别有三点:

首先,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作为定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对象被研究者赋予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定量研究者认为,其研究对象可以像解剖麻雀一样被分成几个部分,通过这些组成部分的观察可以获得整体的认识。而定性研究者则认为,研究对象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而他们检视的是全部和整个过程。

第二,两种研究方法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有所差异。量化研究者认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则强调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认为很难将人类简单地划归为几个类别。

第三,定性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而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则试图对特定的情况或事物作出特别的解释。换言之,定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而定量研究则试图发掘深度。

三、两者的优缺点

应该说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会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对于定性研究方法来说,其操作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其主观性较强,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抽象,难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局部差别,应用效果不好。而定量研究方法较定性评价结果更为直观、简洁、准确,应用效果好。但是操作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有些关联因子难以量化,也会带有主观色彩,影响量化的准确度。

相比而言,定量分析方法更加科学,但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定性分析方法虽然较为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比较适用。

四、小结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上一篇:配套政策研究下一篇:工业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