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

2024-09-15

定量分析(通用12篇)

定量分析 篇1

每种物质的成分都有着带有其显著特性的衍射图谱,其衍射强度往往与含量成正比,在如粘土矿物这种多种物质的混合物中,每个物质成分其衍射图谱不会受到物质间的干扰,这也就表明通过X射线衍射法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以下本文就以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相定量分析实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原理及价值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具体如下。

一、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相定量分析方法的相关概述

1. 粘土矿物X衍射相定量分析的应用原理

采用X射线衍射进行粘土矿物的定性分析是将粘土矿物样品通过X射线得到衍射特征,观测其中的强度、衍射图峰型以及d值等,并与标准的粘土矿物类型的衍射特征进行比较,如果和某种标准矿物粘土的衍射特征相符,那么就可对粘土矿物样品的种属进行定性。

粘土矿物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各类矿物的衍射特征来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即根据X射线衍射的强度、衍射图峰型以及d值对粘土矿物进行定量分析。虽然粘土矿物中所含有的物质成分众多,常见的主要有蒙皂石(S)、伊利石(It)、伊利石与蒙皂石的间层矿物(I/S)、高岭石(Kao)、绿泥石(C)以及绿泥石与蒙皂石的层间矿物(C/S)等。但不同物质成分的衍射图谱不会受到物质间的干扰,基于X射线衍射法的粘土矿物定量分析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实验分析。

2. 粘土矿物X衍射相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

通常情况下粘土矿物采用X射线进行物相定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将粘土矿物样品进行自然风干,进行风干样品分析(N片分析)。(2)通过乙二醇饱和处理样品进行EG片分析。(3)对样品加热550℃,并经恒温2小时处理,进行T片分析。(4)以热稀盐酸进行样品处理,并实施H片分析。

以上每个分析步骤,都需要根据现行相关标准进行制备处理。其中步骤(1)、(2)、(3)的N片分析、EG片分析以及T片分析,是X射线衍射实验的必要3项分析。EG片分析的木器是对粘土矿物进行膨胀性与非膨胀性的区分,以此分析不同在不同膨胀度情况下的膨胀矿物。T片分析通过加热与恒温2小时处理,目的是分析矿物经脱水处理后的d值变化。H片分析通过热稀盐酸制备样品,是对高岭土、绿泥石等样品进行区分。

综上,各分析步骤是基于样品特性以及衍射特征来制定的,熟悉掌握各操作步骤,是对粘土矿石开展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步骤,能够有效得到衍射峰高度、强度以及d值等相关数据,最后根据现行标准SY T5163-1995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类粘土矿物的物质相对百分含量。

二、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相定量分析实验的操作方法

本次试验选取21件样品,各样品均制备至少5个试样,共制备132个样品试样进行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1. 粘土样品提取

以悬浮法对小于2μm的粘土样品进行提取,提取后静置8h左右,为有效去掉碳酸盐以及有机质等影响实验结果,可适量加入稀HCL、双氧水等。

2. 自然风干片(N)

首先对样品进行12h左右的风干处理,样品涂层务必保障均匀,如果太厚会导致加热处理后干裂无效,如果太薄则会造成衍射强度不足,难以测量,将厚度控制在0.1mm左右,并多备几组。

3. 乙二醇饱和(EG)

为保证充分饱和,在恒温箱(40℃-50℃左右)中保温至少7个小时,保证乙二醇的充分饱和。如果饱和不充分,会导致衍射峰不稳定,影响测量结果。

4.550℃加热(T)

样品通过马弗炉加热至550℃,加热完成后,恒温两个小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加热处理需要慢慢升温,防止样品因升温过急,而造成开裂无法进行实验。

5. 实验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操作是同一个样品通过依次经过上述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而不是一个阶段操作采用1个样品的形式。因此每个环节的实验都应当保证为同一放置方位,可做标记。在测量时,需要每个样品的测量方法和基线选取是相同的,对于半高宽需要选对称的衍射峰,对不对称的衍射峰其窄边都应当乘以2,并注意重叠衍射峰的分离。

三、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相定量分析实验的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共选取21件样品,各样品均制备至少5个试样,共制备132个样品试样,取得102组有效数据,每个样品得到3-6组有效数据,以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部分结果见下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测试有效数据大部分满足现行标准的误差范围之内。

注:“*”表示测定的误差结果超过SY/T5163-1995的规定范围,“/”表示没有检出。

为验证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将上述三个样品送到同样标准的研究院实验室进行测试,具体结果见下表2。

通过以上量表对比可以看出,本次实验的实验结果与研究院实验室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S的实验结果未测出,主要是因为S含量过低,仪器的灵敏度难以有效检测到的因素所致。而表1中It含量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因1.0nm峰重叠,两个实验的分离标准差异所致。总体来看,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衍射强度失真问题

在X射线衍射实验过程中,一些样品因衍射强度失真问题,导致无法取得有效的实验数据。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择优取向以及消光效应等,如果样品粉末足够细的话,那么消光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择优取向会因晶体习性等因素难以完全消除,如具有呈层状结构形态的晶体就可能受到择优取向的影响,导致强度失真。

2. 灵敏度方面的问题

在X射线衍射法中,如果粘土样品中某一物质成分的含量低,那么其衍射强度也会随之减弱,如果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足,那么将难以测得相应的结果,如本次研究中各样本中的S蒙皂石物相定量分析,没有测出结果。此外某吸收系数较低的混合物基体中混有较多的吸收系数较高的物质时,那么吸收系数较高的物质其衍射峰会较难察觉。如存在较多高岭土(具有较高吸收系数),那么X射线衍射特征来看,衍射峰较难察觉,而其中同时含有少量的吸收系数较低的石英,石英的衍射峰则要明显的多。除以上因素会影响实验灵敏度外,样品晶体本身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总体来看,X射线衍射实验灵敏度受到较多因素影响,灵敏度总体较差。

3. 样品结晶程度方面的问题

在实验中可以看出,结晶程度较差的样品其衍射线较宽、且较为模糊,没有高角度谱线,这也成为了制约实验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

4. 测量精度方面的问题

实验精度与实验条件、测量技术、重叠峰分峰等因素有关,本次采用X射线衍射进行物相定量分析的实验结果与研究院相比,精度较为良好,但It含量偏高,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就是因分峰标准差异所导致,但精度误差基本能控制在10%左右,总体较为理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X射线衍射法应用在粘土矿物相定量的分析实验并不能得到完全准确的定量,但因其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同时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业标准,且物相定量分析主要的重点是明确粘土矿物种类以相对含量范围,并没有较高的准确含量测量精度要求,因此从总体来看,仍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在粘土矿物中各物质种类以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蒙秀,宋友桂.麦夸特算法在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02:431-440.

[2]侯晓刚,朱孟法.X射线衍射间接定量相分析莫来石的方法[J].现代技术陶瓷,2013,03:46-50.

[3]辛艳青,杨田林,宋淑梅,李延辉.基于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外标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2-3.

[4]蒋晓光,王岭,储刚,胡晓静,李卫刚,刘明杨,王艳君,林忠,盛向军,陈宇.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煅烧白云石的物相组成[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2,01:31-33+36.

[5]王晓叶,郑斌,冯志海.X射线衍射全谱拟合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12,02:108-110.

[6]曾蒙秀,宋友桂.基于麦夸特算法的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研究[J].岩矿测试,2012,05:798-806.

[7]谌刚,严春杰,寿瑾枫,韩秀山,陈立松,梅娟.蒙脱石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影响因素研究[J].非金属矿,2011,01:60-62.

[8]Didier Bonvin,Ravi Yellepeddi.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最新进展:化学分析与相分析的结合[J].冶金分析,2009,12:1-6.

定量分析 篇2

——11美术学(师范)蔡吟雪

一、气质类型分析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动力特点就是气质。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特)于2500年前提出,人分四种: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大小,像普希金是典型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是典型的多血质特征,克雷诺夫有着明显的黏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又有着抑郁质特征,但他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过,不同的气质类型确实会影响到人对工作和对他人的态度及方法。

根据课上所做测试,我的胆汁质得分12,多血质得分20,粘液质得分0,抑郁质得分-7,综合来看我应该是多血质-胆汁质的混合类型。所以很多行为找到了依据,很多性格中的特点得到了印证。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根据测试的结果,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我的气质类型:

1、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就这点而言,在小的时候我和这点是完全不符合的。在幼儿时期的我是一个沉默寡言并且怕生的小女孩,当时我的妈妈发现了我的怕生后,便经常带我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出门玩,只要她有聚会她就会带上我。渐渐的,我变得没有原来的那么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外向,再也不会像小时候的怕生了,同时变得活泼好动,并且在新的环境里也不会感到那么拘束。我想这和我小时候妈妈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就这点我就能明显的发现,人的气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可以改变的。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中,我就特别的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并且勇于尝试。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每次有些什么新的发现都会告诉我,和我交流。可能就是在这种交流当中,造就了现在喜欢尝试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我。就思维敏捷这块来说的话,我认为这里的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小时候学的珠心算与奥数,它们让我的思维变的很是活跃,可以很快的反应一些事物。

3、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就这点而言确实是这样的,我是一个特变感性的人,在看电影与连续剧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情绪感染,但是哭完笑完马上就忘了。生活中的高兴与不高兴也都写在脸上,直到现在长大一些后才开始学会控制情绪,不那么外露了。

4、体验不深刻。这点我觉得体现在我的作文水平上,上了十几年学作文一直没什么起色,平平淡淡,没有太深沉的感受,写的东西不痛不痒,就连日记也是一堆堆地记些流水账,水平欠佳,自己都看不下去。

5、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在这点上我有一部分的符合。首先兴趣广泛是真的,什么东西都会一点。一会儿学吹笛子,一会儿学唱歌,一会儿又学爵士舞,却都属于一时兴起,没有坚持下来,全都半途而废。就像我母亲说的那样,我是一个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事业暂时还谈不上,但是学业不会不顺利就减少热情,可能在失败后的当时一段时间整个人的情绪会比较沮丧,但是我开朗的性格会让自己很快地调整过来,继续投入到学业中,并对其充满信心。

6、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在这点上可能有一部分的遗传的原因,因为我的母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在潜移默化下母亲逐渐的影响着我。但是由于我的胆汁质气质并不是特别得高,因此我的脾气也没有那么的暴躁,同时也没有那么冲动。但是在有的时候可能会突然头脑发热那么一下。

二、性格类型分析

我的性格测试得分为62分。这是一种混合偏外向的性格。外向的人更关注自己如何影响外部环境,将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聚集于外部世界和与他人的交往上。外向的人最喜欢的活动是聚会、讨论、聊天。而内向的人更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将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聚集于内部世界,注重内心体验。内向的人喜欢独立思考,看书,避免成为注意的中心,聆听比表达多。

我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开朗但有时又会抑郁、懂礼貌而不拘小节、骄傲的同时也有些许自卑的一面。内向的这点可能与我小时候的性格有关。而同时遗传因素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妈妈的性格也是开朗的性格,有想法也有远见,我性格的大部分来自于母亲。

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慢慢形成了我现在的这种性格。

我认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是偏向活泼开朗型的。我,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喜欢和别人共同学习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

我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子,平时轻松愉快,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对人对事非常热心,但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我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但有时也会陷入幻想。

我喜欢结交朋友,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你给我一份真诚,我便给予你一份信任。有时我的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自制力,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但在少数情况下,由于缺乏耐心,也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情况下,我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会比大多数人要弱一些,能够保持心情平和的去处理事情,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好。从高考的考试之中我深刻的发现了这一点,由于我的心理素质还不错,在高考之中我很少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就像

参加一次很普通的考试。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最后的成绩中考的比平时成绩都要优与我的同学要好。但是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做出一些不可理解的举动,变得手足无措。

在和熟悉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会变得异常的外向,很是活泼开朗,有我在的场合就绝对不会冷场。但是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或是和周围的人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我就会表现出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变得异常的文静。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有的亲戚的眼中我是个内向与文静的女孩。

内向时的我,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开始想东想西,甚至有时会自己想着想着便突然变得抑郁与感性,有时甚至会一个人默默地哭起来。但是文静时的我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这时我的工作效率与专心程度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因此,当我想要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时,我便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不爱与人交谈起来。

三、完善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自己。

首先,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学会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发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选择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的去完成;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事尽量避免情绪化,同时要适时的通过适当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当面对挫折,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应该选择向朋友倾诉来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或者是在日记中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全都发泄出来,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更崇高的境界。

其次,尽量发扬自己的优点。用自己开朗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周围的人,诚心和亲友同学交往,用心和他们交流,表达自己的同时耐心倾听,尽力互相了解彼此最真实的意愿和想法;遇到原则性问题据理力争,但不是抱着一定要说服对方改变对方想法的心态;对周围人和事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审时度势,明白自己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从和各种不同的人的交往中学习这些人身上的优点,让自己的价值观包容度更广、视野变得更开阔。

培养高职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必将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大循环。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在快速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经济学的数量化、管理学和决策学的信息化都只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这一切充分说明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完备的数学能力。目前,定量分析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准确、清晰、客观、随意性少等优点,然而其工作量大,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定量分析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逐步渗透到现代社会和经济的许多领域,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工具。

作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定量分析方法的掌握没有加以重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数学成绩不理想。多数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放弃了有关数学的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数学课程,也并没有重视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问题,学生对于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多有疑虑,加上学习此类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此兴趣不浓,往往只是应付考试,获取学分。

二、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数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定量分析能力,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数量上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事物发展变化作出一定的数量分析。定量分析能力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共识。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针对学生的层次,使学生从理解相关的概念,到重点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原理,理解其中的分析思想,而不应过多强调繁锁的公式推导,要体现定量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突出应用教学,讲清各种方法的应用背景,利用案例教学,详细讲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观察和分析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中梳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

定量分析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已从掌握理论知识转变为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再需要记繁锁的公式,公式和解决途径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是定量分析的强有力工具。因而教学中应该增加实践课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建立起适当的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分析的过程;上机操作时,突出操作过程,同时讲清相关步骤,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软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注重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法

定量分析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课程特点使用灵活且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平时作业方面,避免传统的解答题考查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应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一些结合本专业特点的作业,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考试方式上,可以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上机操作考试和应用能力考试相结合。卷面考试考查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应避免复杂公式和繁琐计算;上机操作考查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应用能力考试则是综合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实际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完成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真正意义上理解经济管理中的定量分析过程。而在这三者的分配比例上,上机操作和应用能力考试应占较大的比例,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更新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恰当地选择案例,而且案例应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教师大量阅读各专业相关书籍,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对定量分析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精髓,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结束语

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通过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强化对定量分析思维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定量分析方法,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新卫.管理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31):152-153.

定量分析中测定方法的选择 篇4

测定方法选择的原则

1.根据测定的目的及要求选择

由于分析工作涉及面很广, 分析的对象种类繁多, 首先应明确测定的目的及要求, 主要包括需要测定的组分、准确度及完成测定的时间等。通常来讲, 对标准物和成品分析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微量成分分析对灵敏度要求较高;而中间控制项目分析则要求快速简便等。例如工业化生产中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产品的主含量时, 一般采用差减法, 速度快, 仲裁时则采用准确度较高的重量法。

2.根据待测组分的含量范围选择

适用于测定常量组分的方法不适用于测定微量组分或低浓度物质;反之, 测定微量组分的方法也不适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所以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考虑欲测组分的含量范围。常量组分多采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 它们的相对误差为千分之几。滴定分析法操作简便、快速, 重量分析法虽很准确, 但操作费时, 当两者均可选用时, 一般采用滴定分析法, 然而滴定分析法的灵敏度不高, 对低含量 (小于1%) 组分的测定误差较大, 有时甚至测不出来。因此, 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应选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 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相对误差一般是百分之几。但用这些方法测定常量组分时, 其准确度就达不到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那样高。例如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中的铅含量时, 其结果为2×10-8, 若此法的相对误差为10%, 则其真实含量为1.8×10-8~2.2×10-8, 虽然该法的准确度较差, 但对微量的铅, 只要能确定其含量的数量级 (10-8) 就能满足要求了。因此,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3.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选择

一般来说, 分析方法的选择都是基于被测组分的性质, 了解被测组分的性质, 可帮助我们去选择测定方法。例如试样具有酸碱性时, 可以首先考虑中和法;试样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时, 可以首先考虑氧化还原法;大部分金属离子可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因此常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金属离子。对于碱金属, 特别是钠离子等, 由于它们的配合物一般都很不稳定, 其大部分盐类的溶解度又较大, 而且不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但能发射或吸收一定波长的特征谱线, 因此火焰光度法及原子吸收光谱法是较好的测定方法。

4.根据共存组分的影响选择

选择分析方法时, 必须考虑共存组分对测定的影响。例如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产品中的钙镁时, 若选用配位滴定法, 由于Fe3+、Al3+、Zn2+、Pb2+等都能与EDTA配合, 也会干扰测定;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则一般元素如Fe、Zn、Pb、Al、Co、Ni、Ca、Mg等均不干扰。

5.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

选择测定方法时, 还要考虑实验室是否具备所需条件。例如现有仪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所需试剂和水的纯度以及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防尘等实际情况。有些方法虽能在短时间内分析成批试样, 很适合于例行分析, 但所需要的仪器一般实验室不一定具备, 也只能选用其他方法。

总之, 一个理想的分析方法应该是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个测定方法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即不存, 在适用于任何试样、任何组分的测定方法, 因此, 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方法, 就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

测定方法确定的原则

1.准确度高

测定常量组分时, 要求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可使用称量分析法或滴定分析法,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在大多数场合下滴定分析法优于称量分析法。

2.灵敏度高

测定微量组分时, 要求选择灵敏度高一些的方法, 如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具有灵敏度高的特性, 其准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 但能满足微量组分分析的要求。

3.选择性好

分析物料中被测物以外的其他成分最好对测定没有干扰, 即使有干扰也必须易于分离或掩蔽去除。

4.要适应于分析的具体要求

分析物料种类繁多, 分析要求各不相同, 如分析高纯物质中的杂质, 方法的灵敏度至关重要;而仲裁分析、成品分析等, 测定准确度是首要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控制分析要求方法简便、快速。

5.与现有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相适应

在选择准确度和灵敏度都很高、选择性也好的方法时, 必须考虑现有仪器设备和试剂纯度等是否能与之适应, 如果实验室不具备这些条件和技术水平, 方法再好也是无用的。

测定方法的确定步骤

1.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是最普遍、最经济的手段。分析化学文献数量庞大, 其中最实用的文献是“标准分析方法”。因为“标准分析方法”对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说明, 是常规实验室易于实施的方法。在一般文献中选择分析方法时, 则要依据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来确定。摘录一种分析方法就应用, 往往是不可取的。此时, 还要注意具体情况, 如试样组分、待分析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状态、使用的仪器性能等与文献报道是否一致。当方法较为适宜被分析物质时, 才能选定。

2.进行验证性试验

初步确定了分析方法后, 应将其详尽描述记录下来, 以便进行验证性试验。验证试验的目的是证实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欲测物质的定量分析, 并通过实际试验获得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在验证试验中, 重复测定是必要的, 因为个别特定条件的试验结果不能代表一般, 必须重复测定才能估量试验误差, 才能对测定数据作统一的判断, 但重复测定的次数应在满足试验目的前提下尽量少。例如要分析煤中某成分含量时, 一种方法是取样点比较少, 但每个点取的试样都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另一种方法是取样点尽可能多一些, 但每个点取的试样只进行较少次数的重复测定。当总的测定次数相同时, 后一种试验的方式比前一种更为合理。这是因为对于煤来说, 取样的代表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增加重复测定次数, 虽然提高了测定的精密度, 但对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减少试样不均匀性引起的误差是无效的。同时还应注意, 重复测定不能发现测定方法的系统误差, 只有改变试验条件, 才能发现系统误差。

3.优化实验条件, 完善测定方法

企业文化定量分析中基本方法 篇5

任何测量必须有固定的尺度,一般称为测量单位,例如测量长度,可以用米,或者用尺,测量动力,可以用马力,测量水温,可以用摄氏度。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测量时,所采用的单位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同。例如对温度的测量,使用摄氏度与华氏度,其数值会差很多。因此,在测量时,对测量的结果必须有对其尺度,也就是单位的介绍。企业文化测量也是如此。

测量单位的选择最终还是来源于我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一般而言,对事物进行测量,可用的方法主要是:定量、定比、定序、定类。反映在测量单位或尺度上,一般有四种类型。统计学上的分别称为:一是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二是顺序尺度(ordinal scale)、三是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四是比例尺度(ratio scale)。这四种尺度具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作用。在进行企业文化测量时必须了解这四种尺度的性质,才能选择适当的尺度。

(1)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名义尺度是按照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的不同,赋予不同名称,作为一种标记,进而可以将特征或属性相同的事物归为类别,所以也称为“类别尺度” (categorical scale),事实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定类”。换句话说,名义尺度的主要作用是在区分类别,给每一个类别适当的名称,借以辨识,古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最简单的“定类”,

用“定类”方法来区分事物时,最关键的是三点,一是这种区分要是相互排斥的,二是这种分类必须力求全面。例如,对人按性别来划分,可分为男和女,可分别用1和2来表示,也可以用A和B来表示,但是,对职业的划分就要复杂的多。

(2)顺序尺度(ordinal scale)

顺序尺度是将事物按照其特征或属性的大小、或多少的程度,排成顺序或等级,俗话所说的“排序”。比如,对运动员成绩的排名。在等级或顺序的排列中,比较的是被评价者所处的地位,但是对地位之间的具体差距,定序的尺度就反映不了。通过定序,我们知道运动员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但是如果我们需要知道的不仅仅如此,还需要知道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成绩差距,排序的方法也难以有效了。这样就要用到另外的尺度了。

(3)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

对于变化过程是连续的事物而言,反映在数值上也是连续的,等距尺度就是基于此的一组单位相同的连续数值。

(4)比例尺度(ratio scale)

比例尺度不仅可以加减,也可以作乘除的运算。例如。人的身高,可以采用比例尺度来测量,以0代表没有高度,0以上的不同数值代表实际高度,而身高200公分即为身高100公分的两倍。体重的测量也是如此。又如年龄也可以采用比例尺度测量,因为零岁是真正的零点。据此可知,比例尺度所提供的信息最多,作用最大,但在实际测量的应用上却不多见。一般说来,物理特征的测量(如重量,长度等)比较可能采用比例尺度,但心理特征的测量大体以等距尺度为主,因为人类的心理特质很难找到真正零点。

血糖浓度的短波近红外定量分析 篇6

关键词: 短波近红外光谱; 血糖; 间隔偏最小二乘法; 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1994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仅为2.5%,到2008年,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其中前期患病率为15.5%。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目前,小型便携式的电子血糖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是实现无损血糖检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以往的血糖检测研究多集中于长波近红外(1 100~2 500 nm)[27],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区域,含有葡萄糖的甲基CH对称伸缩振动和 OH伸缩振动的一级、二级倍频,具有较强的葡萄糖特征吸收信号。然而这些区域内水分子也会产生较强的吸收信号,在此干扰条件下使得在长波近红外内实现血糖的无损检测几乎是不可行的。本文则关注短波近红外(700~1 100 nm)的检测分析。在短波近红外处,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皮肤等的吸收系数很小,该波段被誉为人体“光学治疗窗”[8],处于该窗口的光学波段可以更有效地携带人体内部的信息。而且短波近红外包含了葡萄糖的甲基CH对称伸缩振动的三倍频和OH伸缩振动的三倍频[9],具有检测的可能性。长波近红外区域制作成快速并行检测所需的阵列检测器,价格较为昂贵,且检测时间较长。相比较,短波近红外光谱区域可以使用成本较低的Si基光敏元件,硅阵列检测器CCD的技术也已成熟,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速度,有利于实现检测设备的小型化和低成本。本文对短波近红外波段用于血液样本中葡萄糖浓度的定量检测的可行性进行探索。与长波近红外相比,短波近红外是更高倍频(或合频)的振动吸收,谱峰更宽,光谱重叠的情况会更严重。为了充分提取光谱信息,需要研究有效可靠的定量校正方法。本文在640~1 100 nm范围内测量血清短波近红外光谱,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PLS)和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oving window partial least squares,MWPLS)分析了吸光度与血清中葡萄糖浓度之间的量化关系。1原理及方法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方法[10],主要用于线型模型的建立。为了更有效利用光谱信息,选择血糖光谱信息最为丰富的波段进行建模,文章采用IPLS和MWPLS技术,其主要原理和步骤如下:IPLS:(1)将整个光谱分割成若干个波段,对每个波段进行偏最小二乘分析,根据交叉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从中找出最佳主成份数;(2)改变光谱分割的波段数目,按照(1)中的过程分析;(3)对比(2)中不同波段数时所得到的结果,最终找出最适宜建模的光谱区间。MWPLS:选取一个宽度为w的光谱窗口,从整个光谱(假设有n个波长点)的第一个波长点开始依次向右移动一个波长点直至最后,设置一最大主成分数,对每个子波长区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 模型,分别得到不同主成分数里对应PLS 模型的预测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从而找出含有用信息的一个或几个波长区。然后利用这些波长区建立PLS模型。光学仪器第35卷

第3期王伟,等:血糖浓度的短波近红外定量分析

文章采用IPLS和MWPLS对血清样品的短波近红外光谱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时,模型最终的预测能力通过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差RMSEP,偏差Bias的值来检验,其中RMSEP和Bias的定义如下:RMSEP=1Ip∑Ipi=1(y^i-yi)2(1)

Bias=1Ip∑Ipi=1(y^i-yi)(2)其中y^i表示样本的预测值,yi表示样本的实测值,Ip表示检验的样本数。2数据测量及模型建立

2.1数据测量对13名志愿者在午饭后3h各抽取静脉血约5 mL,为了扩大样本血糖范围,每名志愿者第一次抽血后口服葡萄糖50 g,30 min后再次抽血。每个样品取少量全血用血糖仪测量其血糖值作为参考值,血糖浓度范围4.9~8.3 mmol/L,剩余血样经分离得到血清约2.5 mL。使用UV19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室温下测定样品的吸收光谱,带宽1 nm,测量波长范围640~1 100 nm,采用10 mm光程的石英比色皿,以空气作参比,测量其吸光度。样品中,血清的提取及血清中葡萄糖浓度参考值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医院采用血糖仪测量后提供。

2.2数据预处理为了避免除血糖浓度以外的因素对血清样本光谱的干扰,根据马氏距离采用最小半球体积法(smallest halfvolume,SHV)[11]对样本中的奇异样品进行筛选,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发现标记1的样品其马氏距离明显高于其它样品,经检查发现是由于该血清较其它样品混浊,呈乳浊液状,而乳浊液在光谱检测时,由于溶液中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光线通过样品池时产生散射,因此建立模型时将样品1剔除较好。将奇异光谱剔除后,为了去除高频噪声,基线漂移等影响,对剩余的样品在640~1 100 nm波段内作基线校正,然后采用窗口宽度为10 nm,多项式次数为2的SavitzkyGolay平滑法对光谱作预处理[1213],处理后的血清光谱如图2所示。

图5可以看出,在915~1 065 nm这个波段建立PLS模型,当主成分数为9时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最小,因此选用这一谱段对血糖浓度进行回归建模。用建立的模型对验证集每一个样品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如图6所示,相关系数R=0.982 2,预测均方差RMSEP=0.163 5 mmol/L,偏差Bias=-0.087 3 mmol/L。3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使用短波近红外进行血糖浓度检测的可行性。通过IPLS与MWPLS对640~1 100 nm血清光谱的数据建模,结果表明:(1)根据马氏距离对样品的光谱进行奇异样品筛选,可以提高建模的准确性;(2)采用IPLS方法对全谱进行分析,能够提取葡萄糖分子官能团对应的近红外特征谱段,从而有效提取光谱中有效信息建立较好的预测模型;(3)采用MWPLS的方法,能够找出包含光谱有效信息的精确波长起止点,进一步优化其预测模型。下一步的工作是将样本浓度范围扩大,从而使建立的模型适用范围更广泛,并提高血糖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发展短波近红外的无损血糖检测技术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2]肖君,王龙,骆清铭,等.基于近红外三波长的血糖检测系统研制[J].光电子·激光,2007,18(9):1135-1138.

[3]高丽丽,陶卫,赵辉,等.用于无创血糖检测的光声池设计与研究[J].光学仪器,2012,34(2):55-60.

[4]刘娟,王尚奇,简水生.血糖浓度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05,14(5):393-396.

[5]李刚,刘玉良,林凌,等.采用多光程长建模方法检测血液成分含量[J].分析化学,2007,35(10):1495-1498.

[6]张兰,张清悦,南群,等.中红外光谱法在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6(2):81-84.

[7]王云,徐可欣,常敏.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牛奶中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校正模型的建立[J].光学仪器,2006,28(3):3-7.

[8]陈文亮,徐可欣,杜振辉,等.人体无创血糖检测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3,24(4):258-264.

[9]陆婉珍,袁洪福,徐广通,等.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18-19,148-149.

[10]李振庆,黄梅珍,倪一,等.改进偏最小二乘法在近红外牛奶成分测量中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9,35(1):70-73.

[11]刘蓉,陈文亮,徐可欣,等.奇异点快速检测在牛奶成分近红外光谱测量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2):207-210.

[12]SAVITZKY A,GOLAY M J E.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ta by simplified least squares procedures[J].Analytical Chemistry,1964,36(8):1627-1639.

圆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 篇7

圆在《大纲》与《标准》中的内容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大纲》中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是很重要的内容,但在《标准》中却没有这部分的内容. 这些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标准》提出了挑战. 那么,通过对《标准》与《大纲》中初中部分圆的内容及难度上的比较,看看新课改是不是在实质上真正给学生减压了!

二、课程内容的对比

《大纲》与《标准》中“圆”对应的知识点如下:

( 1) 《大纲》:

1. 圆的基本概念: 1理解圆、等圆、等弧等概念及圆的对称性; 2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及圆周角之间的主要关系; 掌握圆周角定理以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等性质,并能会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会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了解反证法; 3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外心、内心的概念; 4掌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性质.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掌握经过圆的切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3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4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等性质; 3了解两圆的外公切线的长相等,两圆的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等性质,了解两圆公切线长的求法; 4掌握两圆的外切线的长相等、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的性质; 5会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圆和圆相切的性质,画出直线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连接的图形.

5. 正多边形和圆: 1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 弧长与扇形面积: 1会计算圆的周长、弧长及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 2会计算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3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 尺规作图: 1会用尺规作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圆; 2会过一点画圆的切线. 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3会画两圆的内、外公切线.

( 2) 《标准》:

1. 圆的基本概念: 1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2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 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探究并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 正多边形和圆: 1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 弧长与扇形面积: 1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 尺规作图: 1探究如何过一点、两点以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一个圆; 2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3会确定圆的圆心; 4会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三、《标准》与《大纲》中圆的难度量化比较

( 1) 影响课程难度的三个基本要素: 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课程难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概念的界定是: 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 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实施时间.

( 2) 课程广度:

用《标准》和《大纲》中圆的内容部分的“知识点的个数”来刻画圆的内容的广度. 考虑到“正多边形”在《大纲》中出现在《圆》之中,并且出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37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1=37.《标准》中y圆的知识点分布较散,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24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2= 24.

( 3) 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可以用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 《大纲》中是按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来陈述目标( 要求) 的,《标准》中则是按三个层次( 水平) 来陈述目标( 要求) 的. 考虑到“掌握”这一要求与“灵活应用”区别并不是很大,为了与《标准》中的层次对应,将“掌握”与“灵活应用”合并为同一个层次.《标准》除了以上这些结果性目标,增加了过程性目标,例如“经历”“体验”“探索”等. 对这些过程性目标要进行量化有一定难度,但为了比较标准的统一,给过程性目标也赋了值. 具体规定参照文献[1].

1《大纲》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 1) ,同心圆与等圆( 1) ,圆的作图( 2) ,外接圆( 1) ,垂径定理( 3) ,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 3) ,弦的度数和弦心角的度数的关系及应用( 2) ,圆周角的定义( 2)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3) ,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 3) ,做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2) ,圆内接四边形( 3) ,轨迹( 1) ,反证法( 1)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 ,圆的切线的判定( 3) ,圆的切线的性质( 3) ,切线长定理( 3) ,多边形的内切圆( 2) ,圆的外切多边形( 2) ,弦切角( 1) ,弦切角定理( 2. 5) ,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2. 5) ,切割线及其推论( 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 ,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3) ,两圆的公切线的性质( 1) ,两圆的外公切线的做法( 2) ,两圆的内公切线的做法( 2)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 2)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1) ,正多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 1)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2) ,正多边形的作图( 2) ,圆的弧长( 2) ,扇形的面积( 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 2) ,镶嵌模型( 1) ,直径所对圆周角( 1) .

赋值合计78,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78,即S1= 78

2《标准》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 2) ,垂径定理( 3) ,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 1) ,圆周角的定义( 1)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2) ,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 1) ,圆内接多边形( 多边形的外接圆) ( 1)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 ,如何确定圆的圆心( 3) ,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 1) ,反证法( 1)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 ,圆的切线的判定( 2) ,圆的切线的性质( 3) ,切线长定理( 2) ,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 1)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2) ,正多边形的作图( 2) ,圆的弧长( 2) ,扇形的面积( 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 2) ,镶嵌模型( 2) ,直径所对圆周角( 3) ,作圆的切线( 2) ,过三点作圆( 3) .

赋值合计55,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55,即S2= 55

( 4) 课程实施时间:

《大纲》下的课程实施时间: T1= 30; 《标准》下的课程实施时间: T2= 20.

( 5) 难度比较:

课程难度就与课程深度、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实施时间成反比. 课程难度实际上就是“可比广度”和“可比深度”的加权平均值. 根据以上数据和文献[1]中难度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标准》与《大纲》中圆部分的可比广度、可比深度,统计数据及比较结果:

1《大纲》: 课程广度G1= 37,课程深度S1= 78,课程时间

2《标准》: 课程广度G2= 24,课程深度S2= 55,课程时间

其中0 < α < 1,于是,如果取1. 23 < N1< 2. 60,1. 20 <N2< 2. 75,如果取α = 0. 6,那么N1= 1. 88,N2= 1. 62.

由此可知: 与《大纲》中圆的内容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的可比广度增加0. 07,可比深度减少,0. 15,课程难度减少了0. 26,即与《大纲》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难度大大减少了.

《标准》中可比广度增加量为0. 07,可比广度的减少量为0. 15变化大,说明在知识点掌握上旨在扩宽学生的见识面,增加了与现在科技发展相需求的知识点,比如: 增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确定圆的圆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等,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用数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而且增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动手作图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 论

《标准》中圆的内容突出了圆的性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广度的增加上,圆的内容的扩展面上需提高,在研究的深度上,相对要求放低. 在深度方面,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 公切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两圆的连心线等,例题也基本是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让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让同学们觉得数学不枯燥.

关于个税改革方案的定量分析 篇8

个税改革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随着全社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期待日渐强烈, 个税改革的呼声也随之高涨。在这个大背景下,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此次修正案草案, 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000元。同时, 为体现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收入分配导向, 修改了税率表, 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 将其分别并入税率10%和税率45%两档。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草案维持现行5级税率级次不变, 将税率表第一级级距由年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调整为15000元, 其他各档的级距也相应做了调整。

出于对个税改革的关注, 本文作者决定对此次税改提出的草案在个人 (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收入再分配上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一番讨论。由于当前对于税收体制的研究大部分都还是定性研究, 很少有定量研究, 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从个人所征税额的客观数值上来探讨税收体制的效果, 没有考虑到个人主观上对其所缴纳税额的感受, 因此本文决定以个人财富所能带来的效用为立足点, 在此基础上讨论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在个人收入再分配方面所能达到的效果。

2 体验效用函数的确定

我们认为体验效用很好地反映了税收对公民的影响, 尤其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因为在很大程度上, 纳税主体对税负过高的抱怨, 更多地表现在消极攀比心态下对税收征管的不满, 是对公平税负的一种强烈期盼。体验效用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公民因征收个税而造成收入减少所带来的痛苦, 而且可以刻画公民对个税缩小贫富差距效果的满意程度。综上, 我们将体验效用 (用u表示) 作为度量公民真实效用的标准, 并在此基础之上评定新旧个税税制对公民的影响。为了以函数的形式定量表述体验效用函数, 我们引用以下引理:

引理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负相关。引理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该公民收入 (绝对收入) 正相关。引理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该公民收入与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之差 (相对收入) 正相关。引理4: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相对收入的正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公民i的体验效用ui与绝对收入的正相关程度。

在以上引理的基础上, 我们引入体验效用ui的表达式:

undefined

(1) yi表示公民i的月收入, 并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表达, 定义为:undefined。之所以以家庭为单位表达公民i的收入, 是因为家庭是当今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将家庭继续划分仅以个人的收入作为评定其效用的依据是不合理的。

(2) y表示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 此处, 和公民i相关社会群体表示和公民i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等因素相似的人群, 我们认为这些人群收入的多少会对公民i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 由于可用数据有限, 我们用全国平均收入来近似yr。

(3) X表示影响公民i体验效用ui的其他因素的向量, 包括年龄、受教育年数、是否失业, 是否为单亲家庭等。

(4) G表示相对收入差, 定义为undefined, 引入G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公民i的收入yi高于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和低于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收入yi的变化对公民i的体验效用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5) α、β、γ+、γ-、ρ+、ρ-、δ为体验效用函数ui的参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ρ+刻画了yi≥yr时收入差距对体验效用的影响程度, ρ-刻画了yi

(6) e表示误差项, 误差项e的引入是因为公民的体验效用函数ui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 求得体验效用函数的参数值为:α=2.139, β=0.015, γ+=0.293, γ-=0.404, ρ+=1.928, ρ-=0.785。

3 对全国收入分布的估计

在确定了体验效用函数后, 我们将对中国的收入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讨论并确定其形式。在Wu以及Perloff对中国收入分布的研究中, 我们对其估计出的中国收入分布图进行观察, 发现中国的收入分布的图形与对数正态分布的图形相似;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在《中国经济》一书中指出:“对数正态分布对许多国家的收入分配来说是合理的近似”;同时, 在朱岩、关士来的研究中, 也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对中国收入分布做了较好的估计。因此我们将采取参数估计的方法, 以对数正态分布为基础对中国收入分布进行估计。由于本文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组数据, 该数据中只统计了我国各个收入段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即每个收入段的组中均值, 且未给出各收入段的端点数值, 仅给出了各收入段的频率, 故我们只能得到准确的样本均值来近似收入分布总体的期望, 而不能得到样本方差来近似总体方差, 故在所利用的模型中我们要估计的参数就是总体方差σ2。

由分组数据的性质, 各组均值乘以该组频数的总和除以总样本数即为整个样本的平均值,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

undefined (元)

式中, 即为整体样本均值, 即中国城镇居民月收入随机变量X的期望的估计值, i为每个收入段上的组中均值, 均已通过处理转换为月收入, ni为各组频数, 数据中有7个分组。

由于样本方差var (x) 无法测得, 故无法直接对总体方差var (X) 进行估计。此处我们以“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化”的原则来“选取”var (X) :

① 预先给定var (X) =d;

② 通过给定的var (X) 计算及2, 再代入密度函数;

③计算分组数据中各组的端点值。由于数据中已知的只有每个分组的频率, 分别为0.1, 0.1, 0.2, 0.2, 0.2, 0.1, 0.1, 故可根据估计出的密度函数来求解出各组的端点值, 即求解方程:

undefined, i=1, 2, …, 7

其中, pi为各组的频率, 求解出的x即为各组端点值。 (计算时, 由于MATLAB无法计算ln (0) , 故取上式中的积分下限即第一个分组的左端点为0.01, 下文中计量单位统一为100元, 因此此处0.01代表意义即2009年月收入为1元。同时, 由于无法计算ln (+∞) , 故选取最后一组收入段的右端点为1000, 其代表意义即2009年月收入为100000元, 此处由于存在月收入100000元以上的个人的概率相当小, 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这种可能性, 所以最大的端点值只取到1000。)

④计算各组的均值。此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i=1, 2, …, 7

式中, xi, xi+1分别代表第i组的左、右端点。undefined为估计出的第i组的均值。

⑤计算误差平方和。在此, 我们先对误差平方和给出定义:

undefined

即估计出的各组均值与实际的各组均值的差的平方和。该指标衡量的是估计出的各组均值偏离实际值的程度, 故若该指标越小, 说明预先给定的方差var (X) 越接近真实值。

⑥重新给定var (X) =d′, 并重复②到⑤步。该步可重复进行至误差平方和无法再减小时停止。

此时我们便可选出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化的var (X) 来估计密度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分组数据估计出了城镇居民个人月收入分布随机变量X的方差var (X) , 与实际值相差最小的估计值为133.9, 误差平方和为4.3603, 求平均开根号后为undefined (由于误差平方和代表的是7个均值的误差的平方的总和, 故若要求得平均误差则要先除以总均值个数, 再开平方) , 估计出的密度函数的形式如下:

undefined, x>0

由于本文采用的度量单位为百元, 故即使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对数正态密度函数, 其估计出的各组均值与真实值的偏离仍然约有78.92元。下表列出了在方差为133.9的情况下的各组估计均值与其真实值 (单位:百元) :

出现如此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我国收入分布并不完全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 当然这对后文中关于两种税制带给不同收入段人群的效用损失的讨论并无很大影响, 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在两种税制情况下, 衡量征税在不同收入段上带来的收入效用损失总值, 以此比较两种税制。根据各组均值的真实值, 在现行税制下需要征税的对象仅存在于6、7两组中, 即只有这两组人群会有效用损失, 其他组的效用损失均为0, 且根据上表, 最后两组的估计误差在30~60元之间不等, 而这对于这两组的收入 (大于2000元) 来说数量级很小, 因此, 最后通过估计的收入分布计算的效用损失与实际应该带来的效用损失差距不会很大, 我们可以放心使用估计出的收入分布。

4 两种税制下的效用损失

在前文的基础上, 我们将在两种税制下对不同收入段上的人群缴税前后的效用进行估计, 并对缴税前后的效用值作差以求得效用损失, 接着求出不同收入段人群的效用损失值组成的序列的方差, 以此来衡量两种税制分别给各个收入段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的波动幅度, 进而比较两种税制在收入再分配上的效果, 由于篇幅的限制, 我们略去对新旧个税税制的叙述, 并直接描述估算效用损失的方法。

我们选取不同收入段上人群中的代表——收入位于各组端点值的人的收入 (此处取端点值是因为各收入段频率较小, 故取端点值足以代表整个收入段人群) , 并测算他们各自的收入带来的体验效用, 即:

①先对整个收入分布区间分段, 此处我们取5000个小区间, 每个小区间的频率为0.0002。②利用密度函数p (x) 及每个小区间频率为0.0002的条件求出每个小区间的右端点值。 (每个小区间的端点值都代表一个收入) 以第一个小区间为例, 求解该区间的右端点值即求解方程∫x1p (t) dt=0.0002。 (积分下限为1是因为第一个区间左端点定义为1元) 。③选定一种税制并计算在此情况下这5000个代表值的应纳税款, 再利用体验效用函数测算出这5000个代表值在税前与税后的体验效用, 可得两列效用向量, 每列5000个效用值。 (此处利用体验效用函数测算时不代入δX项, 因为下一步计算体验效用差时该项会被抵消。另外, 由于数据的欠缺, 在计算相关社会群体平均收入yr时我们选用全国平均收入, 即1601.62元替代之。)

在得出两列效用向量后, 即可对两列向量作差, 得出一列由征税带来的效用损失值——第二部分最后计算的体验效用差组成的向量, 再根据经验分三个人群段 (分别为低收入——月收入处于最低20%的人群, 中等收入——月收入处于中间70%的人群与高收入——月收入处于最高10%的人群) 计算每段上所有代表人的体验效用差之和, 即可用来衡量给定税制情况下, 征税给不同收入段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的大小;若某段人群的总效用损失越大, 则说明从居民的主观意愿 (效用层面) 上来说, 税收给他们带来的总痛苦数越多。

之后, 再选定另一种税制并重复以上过程, 则可求得另一种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最后, 通过对比两种税制在不同收入段上造成的总效用损失我们即可比较出在一个收入段上哪一种税制给这个人群带来的总痛苦数越多。

通过计算可得, 在现行税制下, 征税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 在新出台 (暂未通过实行) 的税制下, 效用损失总值也为0;在现行税制下, 给中等收入人群带来效用损失总值为4.7142, 而新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8868;现行税制给高收入人群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0076, 新税制带来的效用损失总值为0.0081。

5 结 论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与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对于低收入段人群基本上没有影响;但对于中等收入的人群来说, 新出台的草案将大大减少税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而对于高收入的人群来说, 新出台的草案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税收损失, 但由于该收入段人群数量较少, 因此总效用损失值并不是很大。同时, 以上分析也说明了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将在增加高收入人群很少的负担的基础上, 大大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负担。

摘要:文章从效用的角度出发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新旧个税进行评价。具体步骤是:首先引用体验效用函数来确定公民收入和效用的关系, 并由此确定因个税征收而导致收入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 接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对中国收入分布进行拟合, 最后对中国收入分布上低、中、高收入水平人群的效用损失分别进行估计与分析。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出台的个税草案将在增加高收入人群很少的负担的基础上, 大大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负担。从评估的结果来看, 新个税税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意义上的公平。

网游感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网游,满意度,评价模型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游戏排名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等之后成为第七大类应用,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2%, 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人。伴随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大力发展, 中国移动的网内IDC资源相对匮乏、用户数据业务感知差等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互联网游戏等实时交互类业务存在卡、掉线等问题, 导致用户感知较差。因此, 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评测游戏业务质量, 即采用自动化拨测、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和呈现, 提前发现游戏感知差的游戏, 并采取相应提升措施。部分热点游戏业务测试结果见表1。

2 问题分析及梳理

(1) 现有网游感知评价手段缺少定量、有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用户网游体验满意度评价模型一般分为五个级度: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定量分析方程一般采用线性百分制来评价用户网游体验满意度, 与用户实际使用感知偏差较大。

(2) 缺少对网游感知进行实时检测、评价的系统

在现有批量tcping程序的基础上, 拟开发一款简单易用的游戏业务质量检测软件, 可以定量、实时评价常用各款网游各市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针对集团TOP游戏和需重点关注的游戏进行实时检测, 节省人工拨测的繁重工作量。

(3) 缺少对网游业务合理、及时的流量疏导

用户调查问卷显示, 移动宽带用户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整体感知良好, 而使用移动宽带玩网络游戏的用户体验、效果相比其他运营商则较差。对30多款热门互联网网络游戏的现场测试发现, 游戏服务器绝大多数分布在电信和联通网内, 移动用户必须跨网访问, 在集团出口、第三方网络拥塞或不稳定的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大量用户反映玩网络游戏时延长、游戏卡或掉线现象非常严重, 导致部分游戏玩家选择了其他运营商的宽带。

本文提出利用开发的网游感知评测软件, 从互联网业务感知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网络游戏业务的应用特征, 研究不同保障方式在提升该类业务应用感知方面的最优应用策略, 建立对游戏业务的流量疏导策略, 消除中国移动宽带网络到其他运营商的访问瓶颈, 解决游戏类用户投诉率高的问题。

3 实现方案

3.1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 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 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 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 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目前客户端网络游戏的体系结构主要有C/S和P2P两种。

网游交互的一般过程是启动后先使用http协议显示官网上公布的信息, 用户选择分区后输入帐号和密码登录服务器, 这时的数据是需要加密的, 一般使用https协议或者自定义加密协议, 登录完成后用户创建角色、玩游戏。

3.2 网游体验满意度定量分析

回归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十分广泛。在对影响网络游戏用户满意度的各项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后,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出网络游戏用户满意度模型, 得到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回归方程, 并根据实测数据来求解回归方程中的各个参数, 然后评价回归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实测数据。如果能够很好拟合, 则可以根据自变量作进一步预测。

网络游戏主要包括3类:大型网络游戏、对战平台类和游戏大厅类。各个网络游戏的时延指标不尽相同, 因此不针对单款游戏制定指标, 只针对大类游戏制定指标。

游戏业务测试指标为tcping时延, 即测试终端发起到游戏服务器响应的网络时延。tcping主要针对禁用icmp ping的地址。

大型网络游戏、对战平台类游戏根据时延、丢包及游戏体验判断游戏加速效果, 常用网游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见表2。

(1) 用户满意度得分与时延的关系见公式 (1)

式中, Y为用户时延满意度得分, e为指数函数, a、b、ξ为系数 , t为时延 ,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 (图1) , 当t>150ms时, 用户游戏业务体验满意度较差。

由图1所示拟合 曲线得到 系数a=100, b=0, ξ=-0.005, 带入公式 (1) , 得到公式 (2) 。

(2) 用户满意度得分与用户丢包率的关系见公式 (3)

式中, M为用户丢包率满意度得分, e为指数函数, a、b、ξ为系数, n是丢包率,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 (图2) , 当n>5%时, 用户游戏业务体验满意度较差。

由图2所示拟合 曲线得到 系数a=100, b=0, ξ=-15, 带入公式 (3) , 得到公式 (4) 。

(3) 用户满意度评价公式

按照业务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分为: 时延分值*80%+ 丢包率分值 *20%, 即Y*80%+M*20%。

在测试得到时延和丢包率之后, 就可以使用上式定量分析用户网游满意度了。

3.3 网游感知实时检测评价软件

根据上述需求和定量分析公式, 拟开发对游戏业务质量进行实时检测的软件:实现对常用游戏各市指标情况、使用质量情况的自动拨测, 指标为tcping时延、丢包、游戏总体评价分值。提供各指标的参考值, 对于部分裂化指标进行预警, 提供趋势图。

3.4 游戏质量提升解决思路

长远:加强谈判, 将小流量、访问量大、实时性高的业务尽快引入网内或实现直连, 将资源和网络掌握在自己手中。

短期:通过三方疏通, 对访问质量差的热点游戏业务的流量进行保障疏通, 最大限度地改善用户业务感知。

如图3所示, 通过三方疏通方案, 依据最佳路径优选算法, 选择并建立一条从客户端到网络游戏服务端的最佳路径, 即延时最小、丢包率最低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 最佳路径是加速网络中由加速节点之间构成的最佳路径。为进一步减少延时, 在加速网关之间使用了内部私有协议以提升数据包的转发传输速度。

4 实施效果

通过分析游戏业务的应用特征, 研究不同保障方式在提升该类业务应用感知方面的最优应用策略, 建立对该类实时交互类业务的流量疏导策略, 以解决移动宽带网络到其他运营商实时交互类业务的访问瓶颈, 解决游戏类用户投诉率高的问题。针对现有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 通过灵活的调度策略对高价值游戏业务进行保障疏导, 以提升用户感知;通过部署检测软件, 实现对游戏业务质量的较好控制和分析, 为后期业务资源的引入、沟通创造条件。

游戏业务感知定量评测方法可以精确、定量评价游戏使用感知情况, 便于分析处理。同时, 通过自动批处理软件节省了原有人工测试的重复繁琐工作量, 测试一款游戏由原来的约1个小时缩短为10分钟。利用本方法共评价检测并加速35款游戏, 发现问题200余处。部分游戏提升效果见表3。

5 结束语

游戏业务感知定量评测方法算法简单, 检测软件和质量提升方法部署快捷, 涉及硬件投资较少。通过在现网路由设备上制定灵活的调度策略以实现对业务的保障疏导, 即可客观、有效地进行定性分析, 并针对性提升游戏业务感知, 从而达到改善用户感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琪张从武丁周.面向用户感知的测试分析和优化方法探讨.电信网技术, 2011 (8)

[2] 张永忠赵银亮.量化评估用户感知的可用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2)

[3] (美) 特里斯等著, 周荣刚等译.用户体验度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肖云陈森.移动通信业务预测方法研究.邮电设计技术, 2011 (2)

房价形成机制与定量分析初探 篇10

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供大于求房价下跌,供不应求房价上涨。住房需求包括三个方面:刚性需求、改善型需求、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支撑市场的底部,投资性需求决定市场的顶部。住宅供给通过两个环节:一是土地供给,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供地计划决定土地供给量,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决定土地转化为住宅供给的速度和体量。

影响供求变化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基本面是影响供求关系中长期趋势与方向的决定因素;资金面对供求变化产生直接作用,决定市场波动和振幅的大小;而政策面则是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措施,改变经济运行的环境,从量变到质变来改变供求双方的行为。

假设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完成制度改革和市场机制完善,进入一个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房价上下波动的周期区间,那么房价将经历从阶段(1)到阶段(4)的一个完整周期,而后进入阶段(5)到阶段(8)的新一轮周期,房价上下波动的价格线一直围绕着宏观经济趋势线,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

阶段(1)为房价加速上涨期,投资加速、顺差加大、消费增加,经济繁荣所积累的财富通过住房需求的释放囤积在不动产领域,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房地产的市场繁荣吸引更多场外资本流入,土地招拍挂市场溢价率大幅提升,地价上涨反过来支撑房价飙升;通胀所造成的PPI上涨传导到CPI,并引发资产泡沫,温和通胀逐步向恶性通胀转化。在恶性通胀、房价飙升所引发的经济过热、民生问题将激发政府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投资和回收流动性,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提高税收减少支出。市场进入观望,成交量减少、房价趋于滞涨。

阶段(2)为房价调整回落期,长久的观望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流动性紧缩之后引发房地产市场抛售和资金离场,投资性需求决定了本轮行情的最高点,其离场将导致房价拐点显现,并开始掉头下跌,相比观望胶着期市场会出现一定的活跃。

阶段(3)为房价加速下跌期,投资减速、顺差减小、消费减少,经济衰退导致资产估值下降,投资行为厌恶风险,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下跌;房地产的市场萧条导致资本离场,土地流拍、地价下跌,开发商通过抛售商品房回收现金流;PPI与CPI双降,经济下滑引发通缩风险。在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政府将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释放货币流动性等措施,提振经济。市场进入底部震荡区间,房价平稳,成交量低量。

阶段(4)为房价反弹上涨期,在经济复苏,政策面配合的情况下,PMI和就业率逐步回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刚性需求及改善型需求释放,成交量放大并带来房价稳步上涨,回归价值区间。而后进入阶段(5),开始新一轮的波动周期。

其实,业界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已有相当成熟的理论、实证研究,如基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历史数据分析周期波动的时间间隔和规律等,但具体到中国,这方面的探索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间很短暂。

关于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本文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在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过程中,房价总体趋势取决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和城市化进程所确定的经济趋势线的方向,如果经济积极向好,那么房价中长期趋势向上,如同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房地产牛市;如果经济由于产业升级失败或城市化动力缺失导致负增长,那么房地产资产价格将持续向下,如同当年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之后的轨迹一般。二是市场发育初始阶段房价波动大、周期间隔短,市场化程度高的成熟阶段则房价波动小、周期间隔长。这两个假设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2 房价定量分析模型

2.1 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与各项因子的定量分析

基于供求决定房价的理论基础,假设房价是一个关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函数,若要对未来房价进行预测,须先对自变量(有效供给、有效需求)进行预测。由于供求受到各项因子的综合影响,存在“因素众多、过程复杂、推导困难”等特点。

一般地,与需求相关的影响因子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人口、GDP、城乡居民储蓄存款、M2、利率、汇率、购房贷款余额、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等;与供给有相关的影响因子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房地产投资额、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待开发面积、本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理论上,有效需求或有效供给应基于一揽子指标的函数表达式,但这将增加定量分析的难度,导致分析模型在现实应用中无法实现。为此,对实际房价与各项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从中可发现,在需求因子中,购房贷款余额相关性最大,且达到高度相关的程度,但由于中国住户购房贷款余额数据可查范围仅有6年时间,序列过短;而同样具有较高相关性的销售面积是有效需求最终实现释放的表征指标,因此选取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作为有效需求的代表。在供给因子中,本年完成开发的土地面积相关性最大,在此选取该指标作为有效供给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新开工面积或竣工面积与房价之间基本不相关,这可能与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房地产“楼栋未建、房已售罄”的楼花销售、提前预售等形式有关。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已逐步规范预售标准,也许在今后的时间序列中,新开工面积或竣工面积将体现出更显著的相关性。

将有效需求与需求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除了序列较短的购房贷款余额外,城镇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有效需求最主要的两个因子,即间接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以城市化进程为动力、依靠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堆积、以刚性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周期,如表2所示。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将有效供给与供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地购置面积、竣工面积是影响有效供给最主要的两个因子,本年完成开发的土地面积与该两项因子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该三项因子将是今后研究市场供给最有效的三个指标,如表3。

2.2 供求与房价的定量分析

在房价与各项影响因子之间建立预测模型,是当前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努力的研究方向。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已有一些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模型研究,如DUST模型认为住房价值是需求、效用、稀缺性、可转让性四个因子的函数;静态供求价格模型致力于求解均衡价格;动态供求价格模型在收敛、常数振幅、发散性三个方面已有相当高的实践意义。这些模型的优点在于从各种角度解析房价形成的逻辑关系,但缺点在于无法在具体实证研究中利用,如DUST模型中关于效用、稀缺性、可转让性三个因子的量化难度极大;静态和动态供求模型均是假设供给等于需求时的均衡价格,即对房价理论价值的求解,而非现实存在的、即时变化的房价的推算。因此,寻找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房价分析模型对于具体研究工作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既然房价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供给和需求,其他各项因子通过作用于供求关系来最终实现对房价走势的影响,那么供求与房价之间必然有一个逻辑关系。本文假设在一个封闭的、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理想环境中,商品的有效供给为D,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为Q,房价为P。

有别于传统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本文以房价P作为因变量,将有效需求Q或有效供给D作为自变量,则有如下假设:

在有效供给D不变的情况下,房价P与有效需求Q成正比,即P=a*Q(a大于0)(1);

在有效需求Q不变的情况下,房价P与有效供给D成反比,即P=b/D(b大于0)(2);

将公式(1)和(2)两式相乘,则P2=(a*Q)*(b/D)=ab*(Q/D),即P=√ab*(Q/D)(3)。

注:a为因变量,VAR00001。

若假设√ab为一系数X,供求比Y=D/Q(4),则公式换算为P=X*√(1/Y)(5),即房价P是关于供求比Y的函数,以下简称为“房价供求比模型”。总体来说,区域特征不同(如一、二线城市或三、四线城市)、产品类型不同(如住宅、商业或办公)、所处波动周期不同,都将对应一个不同的X值,影响函数曲线的斜率。

首先,将全国1997-2009年的“本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作为D、Q,代入公式(4)和(5)推导出模拟房价P,并计算其年同比指数RP。其次,将“商品房住宅销售价格”作为实际房价P|,其年同比指数为RP|。将RP和RP|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的相关性r为0.864(|r|≥0.8),为高度相关,显著性(双侧)结果为0.000(P<0.01),具备显著性。如图2、表4所示。

将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5~表7),可知RP|=0.475+0.572RP,表示实际房价是模拟房价的线性函数,且该回归方程的R方达到0.747,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即验证了上述“房价P是关于供求比Y的函数”的假设。

值得注意的是,该假设的前提是一个由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理想环境,随着中国房地产在住宅制度改革和土地公开招拍挂等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由上述公式所计算的模拟房价的拟合度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比如,笔者将房改之初的1998-1999年数据剔除,用2000-2009年数据为样本,可发现RP和RP|的Pearson的相关性r为0.958(|r|≥0.95),为显著性相关,即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房价供求比模型的有效性。

此外,笔者将实际房价与有效需求或有效供给进行单独相关分析,相关性远不如模拟房价(供求比之函数),如表8所示。

因为需求和供给若同等速度增长或减少,都可能导致价格不变,只有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时才可能产生价格波动,这从逻辑上也印证了房价供求比模型的逻辑性。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在房地产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各项经济指标通过影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最终决定了房价的涨跌。本文提出了“房价是供求比的函数”的基本观点,并通过中国1998-2009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房价供求比模型P=X*√(1/Y)的有效性。认为若要对未来房价进行预测,可先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进行预测,再代入该模型求解房价;且经过相关分析,认为有效需求与M2、购房贷款余额等指标有较大相关性,而有效供给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有较大相关性。

由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受到一揽子经济指标的综合作用,各项指标与供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理清,因此未对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求解提出计算公式,而这两个要素的获取又是利用房价供求比模型计算房价的前提,这是本文研究的一大不足,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摘要:本文探讨了房价形成机制,认为供求关系决定房价,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等各种影响因子通过影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对房价趋势的作用,形成房价波动和周期规律。在此理论基础上,利用实证数据对房价定量分析模型进行研究,论述了“房价是供求比的函数”的推导过程和逻辑关系,为今后房价分析模型的研究抛砖引玉。

毒品互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篇11

关键词:毒品互易 贩卖毒品 非法持有毒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在毒品犯罪领域,各种新的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在毒品流通环节,就出现了以毒易毒的交易类型。对于毒品互易行为如何定性,如果构成犯罪,又如何确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毒品数量等,无疑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应予回应的问题。本文以一则案例为思考起点,就互易毒品的性质和毒品数量认定略抒粗见,以期对实践中办理同类案件提供借鉴。

一、提出问题:一起案例引发的争议

[基本案情]2014年5月20日,犯罪嫌疑人沈某在重庆市某县一宾馆房间内,以200克麻古与犯罪嫌疑人王某置换了80克冰毒。5月21日,沈某以5000元的价格向李某出售冰毒30克。5月25日,沈某经营的公司的工人朱某向沈某要求结算工资,沈某以暂时资金困难为由,以30克冰毒支付了朱某的工资4800元。2015年6月1日,某县公安局民警将沈某抓获,并当场查获11.2克冰毒。根据沈某的供述,民警随即将王某抓获,但并未查获毒品,其辩称从沈某处换得的麻古已全部吸食完毕。

关于犯罪嫌疑人沈某、王某行为如何定性以及毒品数量的认定,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沈某以贩卖为目的,向王某置换80克冰毒,并向李某贩卖30克冰毒,同时以30克冰毒抵偿应支付朱某的工资4800元,李某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毒品数量应为280克;王某以吸食毒品为目的,向沈某换得200克麻古,其置换毒品的行为不应认定为贩卖,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沈某、王某的行为均构成贩卖毒品罪,数量均应认定为280克。沈某以200克麻古向王某置换80克冰毒的事实,对于沈某而言,其200克麻古的对价是王某的80克冰毒,反之,对于王某而言,其80克冰毒的对价是200克麻古,即沈某、王某的毒品互为对价。因此,沈某、王某互易毒品的行为均属于有偿转让毒品,至于事后毒品是用于贩卖、抵债还是吸食,不影响事前毒品互易的行为性质认定。

第三种观点认为,沈某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王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沈某以200克麻古与王某置换80克冰毒的行为属于有偿转让毒品,应认定为贩卖,但以30克冰毒抵偿李某工资的行为不属于贩卖,故沈某的贩卖毒品数量应为250克。王某向沈某互易200克麻古,但其主观上不具有贩卖毒品的故意,而是以吸食为目的,故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但在其实施毒品互易之前持有80克冰毒和互易后持有200克麻古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二、前置厘定:贩卖毒品内涵的规范解读

对于前述案例中沈某、王某的行为性质,之所以出现定性和定量的纷争,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对贩卖毒品中的“贩卖”含义界定不清;二是对毒品互易行为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如果能对“贩卖”内涵作出符合规范目的的界定后,再行判断毒品互易能否涵摄于“贩卖”的内涵即可认定行为性质。因此,准确界定贩卖毒品中“贩卖”一词的规范含义是认定此类行为的关键。

关于贩卖毒品的含义,各方观点聚讼盈庭,莫衷一是,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贩卖毒品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从交易方面讲,可以是先买进后卖出,但只要以牟利为目的,即使只有卖出行为,也构成贩卖毒品;从有偿性讲,必须以牟利为目的。[1]第二种观点认为,贩卖毒品是指有偿转让毒品的行为,即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获取物质利益。行为人交付毒品既可能是获取金钱,也可能是获取其他物质利益。[2]第三种观点认为,贩卖毒品是指为销售而非法收购毒品或者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销售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以反复进行或者现实牟利为要,即使贩卖一次甚至亏本,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纵观前述观点,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认为贩卖行为包括交易性和有偿性特征,认为有偿性表现为以牟利为目的,是对有偿性和牟利目的的混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贩卖行为具有有偿性,但该观点对于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以出售为目的而购买毒品的行为是否属于贩卖毒品语焉不详;第三种观点认为贩卖毒品需要具备有偿性,但不以牟利为必要,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出售为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或者非法销售毒品。第三种观点对“贩卖”一词的界定,既没有超出“贩卖”文义的有效射程,也符合当前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应予认可和坚持。理由在于:

首先,“贩卖”的语义不等于其在刑法学上的规范意义。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实行成文法主义,用文字表述的法律条文增强了法律的明确性,让国民在行为前能知晓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增强了法律的预测可能性。同时,法律由语言来服务,这是一句日常的句子。换句话说,法律是透过语言被带出来的。[4]但是,要让一部刑法的内容完全由普通用语表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刑法及其条文都有特定的规范含义,刑法也应具有简短价值,而且应当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裁判规范。[5]这就涉及到普通用语的规范化问题。在适用法律时,解释者必须揭示普通用语的规范意义,而不能按照字面解释普通用语的含义。普通用语的规范意义,除了应当以用语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含义为依据外,还需要根据刑法所描述的犯罪类型的本质以及刑法规范的目的予以确定,从而使用语的规范意义与犯罪本质、规范的目的相对应。[6]作为司法者,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概念之所以进行分析,是因为这些概念并不精确,而且也不可能精确。[7]

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能否包摄于贩卖毒品的范围之内时,鉴于“贩卖”一词属于普通用语,故需要对其进行解释,以确定其规范化内涵。从语义解释方面而言,“贩”作为名词时是指买进货物再卖出以获取利润的行商或小商人,作为动词是指为了卖出而买进。“贩卖”是指买进货物后卖出,从差价中获取利润。[8]在这里,贩卖的语义内涵就是其作为普通用语时的内涵,即是指买进后再卖出,而且具有牟利的目的。但在贩卖毒品类案件中,“贩卖”的语义是否等于其规范含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认为只有主观上具有牟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买进毒品后再卖出毒品方可构成贩卖毒品罪,这样的界定将使许多单独的出售毒品、折价出售毒品等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而这些行为与其他类型的贩卖毒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因此,作这样的界定将极大缩小了贩卖毒品罪的处罚范围,也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背反。由此,在对“贩卖”进行语义解释不足以得出合符目的的结论时,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解释。

其次,贩卖毒品罪侵害的法益决定了贩卖毒品罪的构成应以有偿性为必要,但无需以牟利为目的。根据法益侵害说的观点,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刑法之所以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并予以刑罚惩罚,根本原因在于该行为危害了刑法保护的法益。在我国,贩卖毒品罪规定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一章中,其侵害的法益是国家对毒品的禁止、管理秩序和公众健康。因此,在解释“贩卖毒品”的含义时,应以刑法规范目的为指引。

关于贩卖毒品是否应当具备有偿性。否定的观点认为,贩卖毒品行为无需具有有偿性,主张只要行为人将其控制的毒品处分给他人,就属于贩卖毒品行为,无偿赠与毒品同样构成贩卖毒品罪。该观点看到了贩卖毒品促进了毒品的扩散和流通,但存在的问题有二:第一,贩卖毒品罪确实使毒品扩散、流通,但反过来认为一切促进毒品扩散和流通的行为都属于贩卖毒品,在逻辑上无法自足,因为走私、运输毒品行为同样会促进毒品的扩散;第二,对刑法用语的解释要在语词可能的含义之内,而且不能超出一般国民可能的预测范围。从“贩卖”的语义而言,都要求购买方支付的金钱或者其他物质性利益与出售的物品形成对价关系,但完全不具备对价关系的无偿赠与,无论作怎样的解释,都无法涵摄于贩卖的语义之内。因此,无偿赠与毒品的行为应排除在贩卖毒品之外。在毒品转让行为中,只有有偿的转让和无偿的赠与两种情形,在排除无偿赠与不属于贩卖毒品后,只有有偿的转让属于贩卖行为。同时,从一般国民的认知角度而言,贩卖也都以有偿性为前提。故有偿性是认定成立贩卖毒品罪的必要条件。

对于贩卖毒品罪是否需要具备以牟利为目的,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贩卖毒品行为人主观上除了具有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之外,还必须具有牟利目的。即贩毒者希望通过非法买卖毒品以获取暴利。[9]笔者认为,肯定说的观点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有偿性混同于牟利目的。贩卖毒品的有偿性强调转让毒品的对价性,相对方向毒品转让方支付对价利益,毒品转让方未必都能牟利。虽然大多数贩卖毒品的行为人都有通过贩卖毒品牟利之目的,但个别行为人如处理滞销的毒品时往往会亏本,因此,以多数贩毒者具有牟利目只是有限的而非全部的事实,故以多数贩毒者具有牟利目的进而认定牟利目的是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要素,有以偏概全之嫌;二是贩卖毒品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既不属于经济犯罪,也不属于侵财犯罪,其危害在于毒品扩散后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而不在于行为人实施了牟利行为。故认为成立贩卖毒品罪需要行为人具有牟利的目的是在构成要件之外强加构成要素,系对贩卖毒品罪构成要件的误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贩卖毒品内涵应界定为:有偿转让毒品或者以出售为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促进毒品流通、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

三、性质分析:绝对论之否定与相对论之提倡

关于互易毒品,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互易毒品包括三种行为类型:一类是以类别、纯度和质量等不同的毒品进行相互交换;二类是毒品的转借与偿还,如A向B暂时借50克冰毒,几天后B将50克冰毒偿还于A;三类是毒品与其他财物之间的互换,如C以50克冰毒向D换取自制手枪一支。狭义的互易毒品仅指行为人双方进行类别、质量等不同的毒品之间的交换行为。关于广义的毒品互易中的毒品与其他财物之间的互换,理论界和实务界几乎无争议认为属于贩卖毒品。对于单纯的毒品的转借与偿还,无论如何也难以认定为有偿转让毒品,故不能认定为贩卖毒品。因此,本文只探讨狭义的毒品互易行为。

关于狭义的毒品互易行为的定性,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毒品互易的当事人双方均以从对方取得标的物控制为目的,双方在交换毒品时多体现为追求标的物的使用价值,较少考虑价值的对等性。有偿性只是贩卖毒品的一个特征,不是买卖行为的独自属性,因此有偿交付毒品不等于买卖毒品。毒品互易行为不应当以贩卖毒品罪进行处罚。[10]另一种观点认为,贩卖毒品罪的贩卖行为表现为以毒品的所有权为对价获得物质利益,在普通的毒品交易中这种物质利益表现为金钱,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包括毒品在内的物质利益,只要实质上存在用毒品换取其他物质利益,就应当认定为贩卖毒品。[11]实务界也有观点认为,毒品互易行为本质上属于毒品有偿的对价销售行为,应构成贩卖毒品罪。[12]

认为互易毒品行为一概不认定为贩卖毒品罪的观点属于绝对的否定论,认为互易毒品一律构成贩卖毒品罪的观点,属于绝对的肯定论。绝对的肯定论和否定论都属于绝对论,认为只有绝对的构成与不构成,而没有中间地带。笔者以为,以绝对的是与非来定性互易毒品的性质,既不符合毒品犯罪的实际,也不符合司法实践之需要,而应当针对毒品互易情形作具体分析,确定是否可以涵摄于贩卖毒品的规范含义之内,如果得出肯定结论,就应认定构成贩卖毒品罪,相反就不能以贩卖毒品罪定性,如果构成其他犯罪则另当别论。鉴于犯罪的成立始终是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判断互易毒品行为性质还需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否则就会形成客观归罪。具体而言,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行为应以贩卖毒品罪定性处罚,其余毒品互易行为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1.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刑法之所以要将贩卖毒品罪纳入规制的范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贩卖毒品行为促进了毒品的流通和扩散,危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过程就是一方将自己持有的毒品转让于对方,并获取对方持有的毒品。一旦获取对方的毒品,对方就失去了对毒品的控制,获取毒品的行为人就可能将毒品再次交易,引起毒品的流通和扩散,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在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情形下,行为人互易毒品的行为实质上就是贩卖毒品的购买行为。根据前述对贩卖毒品的规范含义的解读,以贩卖为目的非法购买毒品的行为同样构成贩卖毒品罪,因此,行为人以流通为目的进行的毒品互易行为应定性为贩卖毒品罪。

2.非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行为不构成贩卖毒品罪。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互易毒品的目的并非限于贩卖,也存在以吸食为目的,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以收藏为目的的毒品互易。一方面,在以吸食、收藏等目的的毒品互易,不会使毒品在社会公众间扩散和流通,不会危害公众的健康。因此,这类毒品互易行为没有侵害刑法保护的法益,不宜以犯罪论处;另一方面,以吸食为目的毒品互易中,行为人自己往往就是被害人。虽然“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是否应当实行“非犯罪化”素有争议,但笔者认为,除非行为人自己作为被害人的犯罪同时侵害了国家法益,否则不应当认为构成犯罪。当然,这种毒品互易行为虽然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但如果互易前后持有的毒品数量较大,仍然可能涉嫌非法持有毒品罪。

总之,贩卖毒品与毒品互易并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绝对肯定认为毒品互易属于贩卖毒品不当扩大了贩卖毒品罪的打击范围,扭曲了罪刑法定原则;绝对否定毒品互易构成贩卖毒品罪,忽视了在以流通为目的的毒品互易中毒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互易行为促进毒品流转并危害和威胁刑法保护的法益,不当缩小了贩卖毒品罪的处罚范围。故以行为人是否具有流通毒品的目的为标准确定毒品互易的性质是符合法律规定和实践需要的妥当立场。

四、回应与延伸:对争议案例的具体分析

基于前述对贩卖毒品罪含义的解析和毒品互易行为性质的阐释,现对犯罪嫌疑人沈某、王某的行为作如下分析:

1.沈某以流通为目的互易毒品并贩卖交换所得的毒品,其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在客观方面,沈某以200克麻古置换了王某持有的80克冰毒,其用麻古交换冰毒,毒品种类不同;交换的毒品数量方面,系200克麻古与80克冰毒互换,数量也不等;麻古的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冰毒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且冰毒中甲基苯丙胺含量较麻古中甲基苯丙胺含量更高,成分与含量均有差异。因此,沈某与王某互换毒品的行为属于以不同类别、数量、质量的毒品互易。在主观方面,沈某互易毒品的目的在于贩卖,换得毒品后的客观行为证明了其互易毒品的主观目的。首先,沈某在换得冰毒的第二天,就以5000元的价格向李某出售30克冰毒;其次,沈某以30克冰毒向其工人朱某支付4800元工资的行为同样应属于贩卖毒品。因为,4800元是沈某应向朱某支付的工资数额,在该法律关系中,沈某处于债务人地位,朱某属于债权人。沈某本应支付朱某4800元,但其以30克冰毒作为应支付工资的对价,实质上与朱某以4800元向沈某购买30克冰毒无异,故沈某以毒偿债的行为实际上仍然属于贩卖。因此,沈某以贩卖为目的的毒品互易属于贩卖毒品。

2.王某以吸食为目的互易毒品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但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客观方面,王某实施了互易毒品行为。如前所述,王某以80克冰毒向沈某置换200克麻古的事实,沈某属于毒品互易,作为互易向对方的王某,其行为自然也属于毒品互易。在主观方面,现有证据不能证明王某互易毒品具有流通的目的。也许有观点会认为,从2015年5月20日换得200克麻古,到2015年6月1日被抓获,前后一共12天,按照通常每粒麻古0.1克计算,200克麻古一共约2000粒,行为人辩解已全部吸食完毕,每天需要吸食约167粒,似乎完全不可能,应当推定王某已将毒品贩卖。但是,作为事实证明,收集、举证的责任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王某贩卖了换得的毒品,就不能认定其具有贩毒的事实。同时,笔者并不否定前述推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推断的前提并非一定可靠,一是没有证据证明王某曾经贩卖毒品;二是王某在被抓获时,毒品完全可能只是没有被公安机关查获,但事实上还存在,其为了规避处罚而辩解已全部吸食。因此,在推断的结论并非可靠,也无证据证明王某贩卖了毒品的情形下,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认定原则,应当认为王某互易毒品的目的系用于吸食。故以吸食为目的的互易毒品行为,没有侵害贩卖毒品罪保护的法益,依法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虽然王某的行为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但其非法持有毒品的事实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与沈某互易毒品之前,其控制、持有冰毒80克;二是在与沈某换得200克麻古后,持有了该批麻古。根据《刑法》第348条之规定,非法持有毒品是指非法持有数量较大的毒品行为。由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构成,就毒品的用途在所不问,只注重持有的事实。因此,无论是毒品互易前还是互易后,其持有的毒品数量均超过了追诉标准,依法应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3.关于本案毒品数量的认定。毒品数量是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性质和裁量刑罚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认定行为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毒品数量,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中十分重要。在互易毒品案件中,由于互易行为,致使双方的毒品彼此失去控制,如何准确认定毒品数量,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在毒品互易中,双方持有的两种毒品都脱离了各自的控制和支配,形成了流入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因此,在认定毒品数量时,应将交易双方各自持有的用于交换的两部分毒品都认定为贩卖毒品行为的犯罪数额。[13]笔者以为,该观点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互易毒品案件中,互易双方为对合关系,即一方以另一方存在为必要,互易双方并非共同犯罪关系。因此,一方将其持有的毒品作为对价换取对方持有的毒品,换取对方持有毒品实际上属于购买行为。对于购买所得的毒品,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将作为对价的自行控制的毒品交予对方,对这部分毒品承担责任无疑。当然,如果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互易所得的毒品系用于贩卖,那属于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就其换取对方毒品的行为同时应评价为贩卖毒品,此时换得的毒品数量计算在毒品犯罪数量之内,不过,这已不是单纯对毒品互易中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毒品数量的问题,而是问题的另一层面。

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沈某在毒品互易环节,以其持有的200克麻古向王某换得80克冰毒,故其贩卖毒品的数量为麻古200克。在换得80克冰毒后,贩卖30克冰毒,用于以毒偿债30克,并被查获11.2克,因此,现有事实足以证明其以贩卖为目的购买了80克冰毒,并将大部分毒品用于贩卖,故贩卖毒品的数量应认定为80克。鉴于麻古的有效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冰毒的有效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同属于甲基苯丙胺类毒品,数量可以相加计算,故沈某贩卖毒品数量为甲基苯丙胺280克。

关于王某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一是在互易环节,其以80克冰毒置换200克麻古,故其持有毒品数量为冰毒80克;二是在换得毒品后,其持有200克麻古。因此,王某非法持有毒品数量为甲基苯丙胺280克。

注释:

[1]参见于志刚:《毒品犯罪及其相关犯罪认定处理》,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4页。

[2]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7页。

[3]参见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4页。

[4]参见[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5]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8-809页。

[6]同[5],第811页。

[7]参见[德]英格博格·普珀:《法律思维小学堂》,蔡圣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8]参见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9]同[1],第107页。

[10]参见孙万怀:《互易毒品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

[11]参见高艳东:《贩卖毒品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2]参见苏力、孙亮:《以毒易毒构成贩卖毒品罪吗?》,载《检察日报》2012年11月11日。

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新模式探讨 篇12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选修“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人文和科技素质,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自身的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处理, 找出事物深层特征及其规律性, 认识公共管理乃至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探求理论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2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难点

2.1重要性

对社会现象中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量的抽象, 用定量方法去描绘其状态和进程, 是人类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在科学史中, 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定量地研究社会现象, 逐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这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外其他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所向往和追求的重要目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在现实中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 并已有一大批丰硕成果。

前些年从政管院毕业的学生, 也曾反映由于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 他们在阅读有关论文时都感到困难。这些事实都彰显了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2.2难点

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对学生而言, 要求学生具备“宏、微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文科知识背景的学生普遍感到欠缺上述先修知识。

而对授课教师而言, 除了要求有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功底外, 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基本概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现行教材也难以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政管院把教好“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列为教学研究课题。笔者有幸成为这一教改课题组的教师成员。

3改进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工作是由两个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探求) 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 课题组提出“启发研讨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我们从教学全过程的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改进教学:

(1) 教学理念: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研讨式;

(2) 教学方法:改单一课堂讲解为多种方式学习;

(3) 教学内容:改以教材为核心为以知识点为核心;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具体实施中, 可从六个方面着手。

3.1化解学生畏难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讲“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一开始就介绍该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给出先修课程的要求。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听到这里就被吓住了, 课后就提出这门课太难, 不想学;有的甚至申请撤课。这使我们认识到, 化解学生畏难情绪、调动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再次开课时, 改进了讲述方式, 先从同学们关注的时事入题, 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由于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同, 讨论的议题也有差异。比如去年, 正遇上金融风暴, 我们一上课先介绍了两派经济学家的不同观点:A专家说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 我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B专家说跟我国关系不大,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然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大家七嘴八舌, 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及时把讨论引向正题, 指出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要学会经济指标的计算和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再说到同学们做的社会实践、对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方法和技巧, 都可以通过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逐步掌握, 从而化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得体的举止、优美的板书是教师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条件。喜欢授课老师也会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2以知识点为核心, 做好基本概念的讲解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定“统计资料和指标, 统计调查, 概率与概率分布, 参数估计与检验, 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等内容作为主要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单元, 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点。讲解时, 侧重原理的阐述和性质的辨析, 弱化数学过程推导。“定量分析方法”等偏重方法性的课程多源于国外, 部分术语尚未形成统一的中文翻译和表述符号, 给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带来困难。教师在授课时, 注重给出重要术语的英文说法, 这对术语符号 (多源自英文说法的首字母简写) 的理解和记忆带来方便;同时介绍国内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不同中文译文, 解决了学生在看其他参考书时可能碰到的疑惑。有的知识点, 涉及的数学知识较难, 讲解时适当扩展基础知识, 把先修课程和后学课程串起来, 使同学们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对于暂时跟不上的同学, 通过自学、课后辅导或网络答疑来协助解难;另有个别以前学理科的同学, 学过一些相关课程, 觉得教的内容浅了, 希望学得深一点, 我们指导他们自学相关书目, 这些同学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班同学的总体水平提高。

对过去一贯倡导的“课前预习, 课中听讲、记笔记, 课后复习”, 保留其合理的内涵, 注入新的元素。提前通知即将开课的班级, 为他们指定参考书目和授课章节, 要求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复习有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做到有备而学。上课讲解时适当地提问, 调动大家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每节课下课前花几分钟小结, 并提出下节课要讲的问题, 供同学们预习, 课后的作业既有教材的习题, 也有实际的案例。同学有了问题, 除面对面答疑外, 还通过电子邮件反馈, 网上答疑。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 将在下一次课上讲解。

3.3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还可以多场景地切换、缩放和重现, 使课堂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涉及较多的数据、图表等, 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显示, 采用多媒体可以灵活显现。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要强调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首先, 课件的形式要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 不能单纯地追求动画效果, 致使学生感觉眼花缭乱, 分散注意力;其次, 要把握好节奏, 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同步;最后, 讲解要重点突出, 语言要有激情, 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 激发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然, 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替代板书, 尤其在推导公式时, 板书表现出独特的长处。教师边写边讲, 学生边看边记, 启发思考, 易于理解记忆, 决不能弃之不用。

3.4注重实例教学, 实现由实例到案例的学习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 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管理人才方面, 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案例教学法”以形象、生动的实例再现理论方法, 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 不自觉地理解了有关理论与方法。

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管理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启示下,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从注重“实例教学”入手, 逐步开展“案例教学”。

教科书上的举例、数据往往比较陈旧,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将其置换为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 在课后作业里用学习成绩单、身高、性别等的数据;在讲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总量指标时, 直接引用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学习抽样调查时, 利用学生自己做的社会调查的数据;在讲解回归分析、模糊评价等知识点时, 还曾直接引用我们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或者杂志上已发表的成果。这些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 又直接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紧密结合专业, 服务于专业, 也有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当然, 无论“实例”还是“案例”, 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 适当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控制好“度”, 否则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选择的例子要符合知识点的要求, 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预先了解事例的内容, 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在课上的发言要注意到普及, 要实现全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注意在讨论离题时, 及时提示和引导, 使讨论回归正题;讨论结束和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 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完善案例报告。

3.5学习专业软件, 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Excel”、“EViews”和“SPSS”等实用软件, 是处理数据的优秀工具, 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虽然学过计算机课程, 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于“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我们采取课堂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1/3 (即18个学时) 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际操作, 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计算问题,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和借鉴现有操作手册的基础上, 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实际, 编写了“Excel”、“EViews”操作手册, 手册中图文并茂地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举例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每次上机实验课, 都结合具体案例演练。讲解时, 先只做简单提示, 给出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看怎样做出最终结果?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在机房里巡视, 记下操作中的问题, 然后归类讲解, 强调操作的要点, 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由于大家经过自己探索, 出错后又对比了正确做法, 印象深刻。通过课上练习、作业题复习、案例中演练, 学生都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

3.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好课程的关键

“定量分析方法”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 还要求能对较枯燥理论作通俗易懂的讲解。为了教好课,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 认真备好课。尽量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让学生容易理解。

把课教好了, 学生学到知识, 教师有了成就感, 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在这同时, 教师通过教学, 也通过向学生学习, 不断提高了教学技巧, 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准, 实现教学相长。

4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进:

(1) 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待系统和深化, 以提高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2) 加强案例的搜集、整理, 组建案例库, 实现案例与基础理论的无缝对接。

(3) 建立网上试题库, 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练自判的学习环境。

(4) 总结和梳理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实务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 整理和完善备课资料, 提高课程讲义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美]R.M.克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中文1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李雪莉, 彭昱融.哈佛大学:『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J].天下 (教育特刊) , 2008:36-39.

上一篇: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下一篇: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