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4-06-03

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共3篇)

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篇1

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农业的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强烈地依赖于现代化生产技术及物质要素的.大量应用.文章选取广西7县的农业生产资料面板数据,对影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广西农业生产力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其他变量不显著.基于此提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作 者:彭小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市金融研究所,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11)分类号:X171.1关键词:定量模型 农业生产力 粮食生产 面板数据 广西

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篇2

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度里, 农业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省区,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正确认识不同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 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工业向农业蔓延的情况下, 广西农业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金融危机下, 提高广西农业的发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随机选取广西2001~2005年7县的农业生产资料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 分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力影响的重要程度, 为调整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要素结构,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现状及理论回顾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 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直接, 农业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及自然力的制约性更大、更明显。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实质上, 农业是直接利用自然力进行生产的部门。由于农业是一国之根基, 人们对农业生产力的研究一直极为关注。综合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力研究的文献,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或改进型C-D生产函数, 通过生产函数来分析农业生产率以及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或稀缺程度;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 (1971) 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对各国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及稀缺程度及其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作了研究。林毅夫 (1990) 对中国1978~1987年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以生产函数和供给反应函数的方法测算了这一期间农业生产中各种要素的贡献率。郝水平 (2006) 运用C-D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中的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投入要素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认为科学安排这几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增加农业总产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樊生根、张晓波、Sherman Robinson (1999) 使用扩展的Solow模型考察了中国自1978年至1998年中农业生产要素效率的变化。二是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 通过该理论分析农业生产的产出水平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吴玉鸣 (2004) 采用灰色关联与协调分析法, 对中国1985~2002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出机械化和役畜数是影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的因素, 协调作用明显;化肥边际贡献不断递减, 但协调作用很强, 对农业稳定增长非常重要等结论。黎雪林、吕永成 (200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广西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联分析模型, 认为农业投资是促进广西农业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三是使用影子价格来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王选庆 (1999) 运用农业生产力定量分析模型估计了粮食的影子价格, 认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影子价格, 不论对农业区域规划还是对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投资项目评估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数。辛毅 (2003) 根据厂商理论和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测算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 认为农业生产要素影子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使用效率。刘一明 (2006) 对农业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 认为由于农业公共资源的特殊属性, 市场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稀缺程度, 而影子价格可以用来代替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农业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然而, 已有研究不论是生产函数、灰色关联度理论, 还是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 都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的分析, 且以宏观层面的分析较多, 而对于具体省域的研究较少, 利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更可谓凤毛麟角。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长期以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截面数据的分析让我们了解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而面板数据兼具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优点。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是最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统计方法, 面板数据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 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 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是当前最前沿的领域之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广西7县域的面板数据, 建立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来量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基于面板数据的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分析

(一) 模型变量选取的标准

根据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的变量设置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条件:第一, 广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区, 2008年农业产值占全区产值的20.3%, 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近80%, 粮食生产对广西农业生产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广西粮食生产的发展可以代表广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 新世纪以来, 随着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应用和推广, 广西农业走上了稳定、持续、健康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目前全区基本实现了粮食产销平衡。在粮食市场产销平衡的条件下, 建立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更具可靠性。

(二) 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 但是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生产力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的恢复时期, 在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主要是靠人畜力的影响实现的;第二阶段为现代农业的孕育时期, 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能量已经释放殆尽, 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尚未形成;第三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时期, 在这一阶段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只对农业的生产起维持作用, 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不大[1];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全依赖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具体到广西, 农业生产力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即以2001年粮食生产达到产销平衡为分水岭。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至2001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收入迅速增长, 以占全国仅3.39%的质量不太好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3.86%的人口。尤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 2001年以来,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和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 广西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产销平衡。广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区, 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较多, 但不同的农业生产力发展阶段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因素是不同的, 即使因素相同其作用大小也不一样。

众所周知, 由美国经济学家柯布 (C.W.Cobb) 与道格拉斯 (P.H.Douglas) 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Y=f (K.L) =aertLαKβ, 它是描述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Y表示产出, L表示劳动力投入量, K表示资金投入量, e表示随机扰动项, a、r、α、β为待估参数[2]。我们根据广西农业生产有关资料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农业生产函数, 得出劳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边际产值为零以及土地要素在模型中不显著的不切实际的结论。事实上, 由于广西农村仍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要素不构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因此, 这种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为主要解释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不适合分析现阶段广西的农业生产力。此外, 根据我们的判断, 广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而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只对农业生产起维持作用, 在模型中不显著。一般来说,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类, 建立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某些可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农业生产定量模型的变量选取中, 一般不考虑不可控的生产要素。因此, 在广西现有农业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 确定了以下四个变量:Y为广西粮食总产量;X1农机总动力;X2化肥施用量;X3有效灌溉面积;X4农村用电量;采用2001~2005年广西武鸣、阳朔、荔浦、灵川、博白、凌云和天峨7县的面板数据 (见表1) , 构建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

(三) 模型的设计、估计及检验

1. 模型的设计

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 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从时间上看, 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截面上看, 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那么就可以直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参数。经检验,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各项系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 故选择混合估计模型。

如果从时间和截面看模型截距都不为零, 且是一个相同的常数, 则设混合估计模型如下:

其中α和βi不随i, t变化, 由于是对数函数, 故它们的经济学含义为弹性系数。

2. 模型的估计及检验

将2001~2005年广西7县农业生产资料数据, 经过Eviews 3.0软件的多次拟合、修正后得到广西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 模型拟合度较高, R2达到了0.97, 各项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

3. 对回归结果的解释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 结论基本上与我们设想的一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 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从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广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转换过程中,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为1.95, 即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能使农业产出增加1.95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次之, 产出弹性为0.59, 即农机总动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能使农业产出增加0.59个百分点;而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在模型中不显著且系数为负。表面上看与实际不符或矛盾, 但其实不然。众所周知, 根据微观经济学边际理论知识,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生产要素中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的增加, 边际产量会先上升直至最大化, 如果继续增加投入, 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会不断地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近年来, 随着农业收入增长的放缓以及占农户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下降, 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农民为了提高单产粮食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 导致地力不断下降, 从而导致化肥施用量的产出弹性为负。对于农村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何为负, 这可能是因为广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村用电量并未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的原故。

四、结论及引申的政策建议

广西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省区, 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 传统的以劳动、资本和技术为主要投入的经济数学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或改进型C-D函数) , 对现阶段的广西农业生产力不能作出合理的阐释。原因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发展阶段各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转型时期传统的生产要素只对农业的生产起维持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不加投入, 只是其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一阶段作用已不明显。经过对广西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分析, 我们发现, 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 而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非常显著。换一句话说, 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力影响的作用在逐渐下降, 而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作用却越来越大。由此引申的政策建议如下:首先, 曾经是短期内农民提高粮食亩产的法宝的化肥, 由于长期而大量使用, 导致土地结块, 地力不断下降, 严重影响了农地的长期产出功能。因此,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多使用有机肥, 少使用无机化肥。其次, 为了提高广西农业生产力水平, 必须加大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失修多年的情况下, 加大投入以保证农田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印证模型中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的结论。最后, 为了提高广西农业生产力水平, 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广西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单块农田面积狭小,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明显偏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此,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农户购买适合地方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 并加大农户购机补贴力度,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摘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 现代农业的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强烈地依赖于现代化生产技术及物质要素的大量应用。文章选取广西7县的农业生产资料面板数据, 对影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 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广西农业生产力的影响非常显著, 而其他变量不显著。基于此提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定量模型,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广西

参考文献

[1]王选庆, 王磊荣.农业生产力定量分析——运用农业生产力定量分析模型估计农产品影子价格[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9, (5) .

[2]柯布,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祖辉, 等.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速水佑次郎, 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辛毅.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含义[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3.

[6]刘一明.农业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度量与评价方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7]庞娟, 吴玉鸣.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6, (5) .

[8]郝水平.农业系统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 2006, (3) .

农业生产力定量模型研究-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篇3

关键词:湖北省;粮食产量;粮食安全;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82-02

2013年全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粮食安全战略。从此战略中可见,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国内产能、立足国内的粮食生产。湖北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据统计,2013年湖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250.13亿kg,比上年增加5.95亿kg,这是时隔16年后,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超过250亿kg,并首次实现了“十连增”。因此,深入分析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对于确保湖北省粮食产量、保障湖北粮食生产安全甚至全国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国内不少学者分析了湖北省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问题,有些学者采用定量模型分析了此问题。朱再清等运用OLS法建立了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回归模型,并就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1]。李晓敏等结合湖北省粮食生产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扩展模型,根据各因素的生产弹性来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2]。王雨濛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趋势预测和相关分析[3]。

还有些学者定性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鲍文杰等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归纳了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针对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来发展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4]。张似松等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和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出发,分析了湖北省粮食产量位次后移的因素[5]。

综合来看,有关湖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还较欠缺,大部分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为年度数据或者横截面数据,较少使用面板数据。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灰色关联分析,还有些新的计量方法如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尚未应用。本研究拟使用湖北省各地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模型、数据与方法

2.1 模型设定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农业科技进步、国家的粮食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几类[6]。根据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及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选择粮食产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农业劳动力(X1)、耕地面积(X2)、农业机械化(X3)、化肥施用量(X4)作为解释变量。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取其对数形式,具体如下:

lnYit=β0+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β4lnX4it+μ。

式中:β0为截距项;β1为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农业劳动力弹性系数,%;β2为湖北省粮食产量的耕地面积弹性系数,%;β3为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农业机械化弹性系数,%;β4为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化肥使用量弹性系数,%;i为湖北省各地区;t为时间;μ为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考虑的横截面为湖北省各地区,采用湖北省的行政区域划分,共有17个地级市(含省直管市、林区),具体包括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自治州、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等。所选取调查年份为2004—2011年,共8年,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的《湖北统计年鉴》。另外须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在2008年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有较大变化,当时出于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的考虑,政府自2008年起连续提高托市价格并实施了大规模收储[7]。因此在建模时,为了考虑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将2004—2011年分为2段,依次为2004—2007年、2008—2011年,分别建模。

2.3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计量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是把个体特征当作未知的确定常数,随机效应模型则把个体特征视为随机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可以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另外,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为了降低异方差和自相关程度,可以选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cross-section weights,GLS)来估计。

3 湖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在估计模型时,首先利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模型的类型,即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笔者分别对2004—2011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的相關数据进行估计,发现3个模型的Hausman统计量分别为23.55、8.33、1368,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这3个模型均是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3个模型均是固定效应模型,F统计量很大,判定系数R2也很高,DW统计量基本在2附近,属于无自相关区域,因此3个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2004—2011年间,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劳动力每增加1%,则湖北省粮食产量减少022%,此结果和理论分析有些不一致,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是正向影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近年来湖北省农业人口流动到非农业领域,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机械化的使用并没有给粮食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是正面影响。耕地面积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耕地面积每增加1%,则湖北省粮食产量增加0.31%,这说明稳定耕地面积对于确保粮食产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化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程度每增加1%,则湖北省粮食产量增加0.14%。农业机械化代表了农业技术进步,这也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增加须要依靠科技支撑。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没有影响,这也说明湖北耕地化肥施用量有些过度,对粮食产量增加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

nlc202309042133

另外,将2004—2011年分为2004—2007年、2008—2011年2段来看,各变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从模型2、模型3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在2004—2007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却在2008—2011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近年来湖北省城镇化步伐加快有较大关系,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业人口变成了非农业人口,对粮食产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2008年我国实施了更有力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但是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还非常有限。耕地面积在2004—2007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却在2008—2011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近年来湖北省越来越重视耕地面积的保持,耕地面积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化在2004—2007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2008—2011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正向影响,却不显著,这说明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在下降;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速度较慢,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还相对有限。化肥施用量在2004—2007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在2008—2011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了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增加的作用在降低,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4 确保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湖北省2004—2011年间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农业劳动力在2004—2007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在2008—2011年间对湖北粮食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耕地面积在2004—2007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却在2008—2011年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在2004—2007年对湖北省糧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在2008—2011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在2004—2007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在2008—2011年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结合以上实证结果,给出下列确保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4.1 稳定耕地面积

实证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10年来,湖北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好现有耕地,增加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杜绝乱占耕地的情况,从而稳定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

4.2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湖北省应该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培育新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稳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数量。

4.3 减少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目前湖北省正在推行城镇化建设,而城镇化建设必然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等负面影响,应该尽量减少城镇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推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

4.4 避免过度施用化肥

实证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应再单纯依靠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粮食作物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用化肥而造成产量的下降。

4.5 加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还不大,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因此,为了确保产能,应该加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具体来说,应该完善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灾害的预警机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再清,陈昉源. 湖北省粮食生产模型与投入要素效益比较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531-533.

[2]李晓敏,丁士军. 对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益的实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06-2908.

[3]王雨濛. 湖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1(6):81-86.

[4]鲍文杰,刘易科,朱展望,等.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549-5552.

[5]张似松,程建平,汤颢军,等. 依靠科技进一步增强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196-1198.

[6]肖海峰,王 姣.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7]李经谋. 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06-207.

上一篇:初一作文:宽容是另一种春天下一篇:金婚庆典主持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