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1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引进了大量的污染企业;为了发展经济,我们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为了发展经济,对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发展经济,过度放牧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严重,还有在云贵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的砍伐,导致石漠化严重等等。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环境的严重。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下面将介绍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对策。
一、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1、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55.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表层土在50亿吨以上,丧失的肥力高出全国化肥的产量,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肥力愈来愈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据科学家研究推算,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 400倍。从5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267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6.7万平方公里以上。
2、土地沙化的面积增大。土地沙化有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但主要是不适当的人为活动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盲目开垦,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三次大规模毁牧、毁林开垦,破坏草地667万平方公里,毁林18.7万平方公里,其结果是开垦一块沙化一块,农牧林三者皆伤。二是过度放牧。解放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万(只),而草地面积却减少了6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草牧超载率达50% ~ 12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0%。三是滥采滥伐。沙化地区燃料匮乏,加剧了对沙生植被的破坏,同时滥挖沙生植物,如甘草、麻黄、发菜等。据测算,每挖1kg甘草就要破坏8~ 10亩土地,仅甘肃省每年因这样破坏的草地面积就达90万亩。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少地方拦蓄河水,造成下游土地沙化严重。
3、土地荒漠化加剧。我国天然草原近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天然生态系统,也是环绕东北、华北、西部最大的绿色屏障。但是草原在严重退化和沙化,目前我国沙化草原168.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其中有11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在目前技术和财力条件下难以治理的,有52.9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经过努力是有可能恢复其原貌的。另外,还有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明显的沙化过程之中,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也会逐步变成荒漠。
4、在我国云贵高原,属于喀什特地貌,全省喀斯特面积10 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其中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53%。由于植被被砍,导致山上泥土被冲刷,加重了该地区的石漠化。
5、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粮食高产区往往也是农药过量使用区,而且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多。同时土壤污染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地,也是水分的保养所,但由于当今的农业生产把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作为增产的主要手段,其用量与日俱增。1978年,我国化肥用量约为884万t,到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3981万t,增加 415 倍。据有关研究证明,大约施用量的30%左右溶解在水体里或残留在土壤中,不仅成为量大面广的污染源,而且也使土壤本身遭受污染。另外,我国农药的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多,农药使用量1985年为 4.6kg/ hm2,1991年达 15.9kg/ hm2,6年增加了2.4培,全国农药总用量1990年为 7313 万t,1995年增至10 817万t。与化肥相比,农药毒性更大,更不易降解,对水土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过量施用化学农药会造成人体中毒,而且杀伤有益动植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6、工业的发展,所排放的有毒物质对于农业用地的污染,对于目前重金属对于农业农地的污染统计还没有一个具体数据公布,但是重金属污染严重也是不容质疑的,特别是现在我们吃的大米镉超标,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大米有10%重金属镉超标,是对人健康的隐藏着得杀手。同时还有在其他作物上重金属的污染。
所以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特别严重,不仅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安全,还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因为现在有一句化就是不吃早死,吃了慢慢死。也就是我们农产品的安全受农业生产环境的问题严重影响。
(二)市场环境
主要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由于现在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还有工业污染,导致我们生产的出来的农产品被人吃后会对人造成伤害。同时农产品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加入的添加剂,防腐剂,还有食品长时间存放也会自生产生有毒物质,对我们人体健康都是危害。对这其中的例子太多,在这里就不在详细论述了。这些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结构和层次也在变化,一方面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在增加,需求量在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在变化、消费档次在提高,而产品结构却维持原样,产品提供仍维持在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供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既有量上的也有
结构上的,更有质量上的。正因为如此,在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表现出需求不旺,农产品供给过剩。过剩的供给改变了原有的卖方市场格局。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现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等问题迫在眉睫。
二、对策
1、山区及山区水土流失的整治类型区。以水土保持林建设为主,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确保河川径流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使林草、耕作工程等措施在浅山、坡面、沟道形成一个统一的全方位综合保持水土和生态农业开发体系。扭转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功能,保障水库安全。在草原及荒漠化草原地区要有计划封育,遏制草地退化。我们的草原生态系统除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外,还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在治理中,首先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扭转人们长期以来轻视依靠生态自然修复的局面,走坚持“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建设新路,把依靠生态自然修复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人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其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封、退、还、建、改”5个字。其中“封”是大面积封山禁牧,育林育草,给予生态充足的恢复时空,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功能;“退”是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加大水土保持力度,推广封、退、还、建、改5字经验。
2、沿沙区及荒漠化整治类型区。以防风固沙林建设为主,扩大封沙育林、育草面积,积极建设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区,探索治沙先进技术和开发模式,使之成为生态治沙产业的示范样板。实施封育、保扩和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对绿洲边缘的固定、半固定沙地(柴湾)严格封禁,促其自然恢复、更新,对二十里大沙、八十里大沙实行封护,不准放牧、樵采、开荒等人为活动。通过封禁管理,逐步提高植被覆盖,阻截流沙,固定沙源,防止土地沙漠化、荒漠化。
3、沙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类型区。在荒漠、半荒漠、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通过引进、驯化和繁殖,使适于荒漠、半荒漠环境濒于灭绝的动物在圈养集约经营和控制放牧的条件下大量繁殖种属,增加数量,最后释放、野化,使自然达到最低限度的载畜数量,丰富荒漠系统的成分,为沙漠综合治理开发探索新的利用模式。
4、草灌结合,发展乔木。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稳定的、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各种生态因子的和谐统一。有些地区山川秀美工程或者生态环境建设被片面的理解成为种树,实践证明,“种树等于造林,造林等于森林,森林等于生态”是一种片面错误的观念。片面理解生态建设还会造成忽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灌木草本植物的生态作用。如陕北地区有些方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土地涵养水分能力极差,水土流失严重,不宜
植树造林,可有些部门或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片面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结果是“年年栽树不见树”。尽管有些地方树木能够成活,但由于缺乏水分和营养而多年不长,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头树’。退耕还林(草)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只有草灌乔相结合,生态造林,才有明显的生态效果。退耕还林(草)也应根据自然规律科学规划,有些地方只有尊重先草后灌再乔的规律,即必须先恢复草,改善生态条件,再植灌木,草灌结合,最后发展乔木,才能真正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5、对石漠化地区治理,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基本生存问题;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因为植被覆盖率的高低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效。考虑到目前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除立地条件极差的个别石漠化地区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
6、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学肥料。为了保护农业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今后要加强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综合技术和天地昆虫等,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特别是高毒农药,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的安全。同时多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7、对于重金属的污染,我可以栽培吸收率比较的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吸收,同时可以通过育种来减少吸收,更重要的对工业上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后在排放。减少污染源。
8、通过改善我们的环境,使我们的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得到改善,同时生产出品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好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们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目前我们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治理和改善他。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2
1 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因素
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以来,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水平连上几个台阶, 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由于土地一家一户条条块块的分散经营,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 家家户户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抗御自然灾害的整体, 农业生产只能任大自然的宰割。化肥的应用和发展无疑是人类农业的一次革命, 它创造了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但是化肥的应用也给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依赖性, 生产上出现了重化轻农的不良恶习, 使土壤整体肥力下降, 优质农家肥弃而不用, 造成耕层土壤养分失衡, 降低化肥的利用率, 削弱土壤对自然灾害的降解和缓冲能力。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
1.2 地理位置因素
不同的地域在同样的灾情下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水利资源丰富, 农田基本设施较为完备的, 农民又积极备战抗灾, 经常是大灾之年不减产。2009年入伏以来四平地区连续48 d滴雨未见, 可以说是百年不遇。即使如此, 有灌溉条件的早动手的农户, 秋天玉米产量依然无减, 超出历年最好单产水平10 t/hm2的农户大有人在。而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带, 农民只能仰天长叹, 祈求上苍天降甘霖。玉米产量皆在5t/hm2以下, 还有的地块颗粒无收。
1.3 基础设施因素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开发了大量灌溉水井。但由于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农田灌溉设备使用权属多户共享, 这就给设备管理和使用带来诸多不利, 管理相互推脱, 造成设备丢失、鼠咬, 更有甚者改变用途[1]。用时相互争抢, 延误农时, 甚至有的为此发生纠纷。开发单位为了加强管理, 与管理者签订管理合约, 可是其他农户都误以为设备一切权利归属于掏钱的农户, 管理者可以随意使用, 他户想用要以借的方式与管理者协商。
1.4 品种与栽培因素
不同的玉米品种抗旱性不同, 如美国先锋种业生产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先玉508及国产的良玉11等根系较发达, 因此在干旱严重的年份表现出具有顽强的抗旱性或耐旱性。而农民选择品种多数把产量放在第一, 而后才考虑品种的抗性。因而常常因选用的品种抗性差而遭受严重灾害。在作物栽培过程中技术应用不当也会影响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播种期时, 多数农民不能立足抗旱, 或者靠天等雨下种, 或是干种下地等雨, 未能将播种时间控制在最佳播种期;不分品种不分地利, 种植密度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十几年来种植郑单958形成习惯性的结果;还有免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使越来越多农民播后再不动土, 造成耕层变浅土壤板结, 降雨时形成径流, 不能很好的蓄水保墒, 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2]。这些不合理的栽培技术, 都将会影响耕地及作物自身的抗旱性。
1.5 劳动力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家里的留守人员几乎是妇弱病残老人, 夏季农田作业环境严酷再加上繁重的耗体力劳动, 他们不仅难以承受也无法完成作业, 势必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一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来临前, 如果人类积极努力防范和抵御, 那么这种灾害给人类带来损伤就会小一些, 或者会避免。相反, 如果平常不去理睬, 灾害来临就会束手无策, 到那时只能是悔之晚矣。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人们竭尽全力去抗击, 就会减少损失, 或者因为人们的努力仍然获得丰收。
2 对策
2.1 提高抗灾意识, 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加大打击偷盗农田基本设施的力度, 建立完善的设施管理机制。时时重视灾害, 时时依据科学防灾抗灾, 保证农业增产增收。有机肥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的能力, 增施有机肥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在农村有机肥肥源丰富, 不仅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 还可以采用秸秆粉碎还田等手段, 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
2.2 整合技术科学抗旱,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无论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整地要掌握火候, 最好控制在秋天封冻前, 避免春整地失墒。选择抗旱性强的高产优良品种, 适时播种。并通过推广秸秆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等于段创造土壤墒情, 增强农田整体抗旱能力。发展旱区农业, 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从根本上是解决水的问题, 打井抗旱节水灌溉, 在作物生育关键时期干旱补水, 逐渐建立起一批农民的保命田、增收田、高产田。兴修水利, 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推广节水技术。水资源缺乏区催芽坐水战胜春旱, 恰是最有效的好措施[3,4]。
参考文献
[1]王俊鹏, 张久成.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1999 (5) :24-26, 42.
[2]刘向阳, 陶红.半干旱区农业旱灾的发生及预防对策[J].北京农业, 2007 (33) :57-58.
[3]刘学勤, 刘爱军.浅论井灌和“坐水种”在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 1993 (4) :11-19.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3
1.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1种子问题
1.1.1个别品种可能存在越区种植的问题
多年出现“自老山”,气候条件好,能发挥熟期长的品种的增产优势。今年预报的≥10℃的积温2250-2300℃,是比较高的一年,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在选择品种上产生麻痹思想,盲目购买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或未经国家和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品系种植,易出现贪青晚熟。
1.1.2存在着种子不包衣,白籽下地的问题
当前我市有些农户播种时白籽下地,不进行种子包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拌种时期不对,有些农户不是在播种前1-2天进行拌种,而是现拌现播,造成播种发滞,出现下种不均和磕籽现象;二是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地下害虫发生轻,防治与否差异不大;三是当前市场上出售的种子处理剂品种繁多,有的就是叶面肥类的,只起营养作用,用后效果不明显。目前白籽下地的趋势呈加重的趋势。
1.1.3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的问题
不同品种要求的密度不一样,栽培方法也不同。可是,农民在生产中不按照品种特性配套相应的种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植密度不合理,不管什么品种,密度都是一个样;现在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单条播15-18cm,全市从2012年看,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在7-7.5万株,有的公顷密度达到10万株以上,远远超过了品种要求密度,不能因品种、因土壤进行合理密植。二是管理不配套,比如有些感温性强的水稻品种,苗床温度管理不当,出现高温,易造成早穗现象。三是不管品种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都采用一个施肥水平。
1.2由于今冬雨雪集中雨雪封地,春季可能出现涝灾,出现延误大田播种进程、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
局地有内涝出现,易造成播种延迟,特别是低洼地块要早一点做好排湿除渍的准备,避免因低温内涝延误播期 ,一定要抢前抓早,适期早播,并因地制宜采取保全苗措施,一次播种保全苗。
1.3个别病、虫、草害及药害发生较重问题
根据2013年气象预报及今年秋季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结果,结合全市作物布局、品种、栽培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我市病虫草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预计水稻立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大豆灰斑病、瓜类疫病、甜菜根腐病、甜菜心腐病、马铃薯早晚疫病等病害有偏重发生趋势;玉米螟有达到重发生的可能,苗期地下害虫、斑须蝽蟓、跳甲、叶甲、大豆蚜、蓟马及水稻潜叶蝇仍不可乎视;气象条件有利于杂草种子成熟及多年生繁殖器官存活,预计局部区域农田草荒将较重发生 ,此外,土壤湿度大、除草剂用量大的地区,药害现象将较普遍。
1.4存在着施肥不科学的问题
一是施肥比例不合理,没有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水稻氮、磷用量大,钾肥用量少;大豆氮肥用量大,钾肥用量少;玉米总体施肥量不足。二是存在着施肥方法不当,只施种肥(口肥),不施底肥,肥料都施在种下5-6厘米处,做不到全层和分层施肥,易出现前期肥害,后期脱肥现象;三是重化肥,轻有机肥。
1.5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市存在着水稻种子精选不到位,水稻播种跑粗走样,水稻苗床及育苗管理不科学,如置床不松暄、种子不用盐水清选、苗床温度控制不好等等。大田除草剂用量过大,用药时期不对,药害严重,水田整地质量差等。
1.6部分地块可能出现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问题
由于市场导向,我市水稻、玉米、籽用南瓜、马铃薯等高产高效作物发展迅猛,在选择地块上空间小,进行盲目种植,会出现药害问题。所以在选择地块和种植作物时应科学理智,调查清楚去年除草剂应用情况,确保作物安全。应用过茎叶除草剂的大豆、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时应谨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旱改水的水稻育秧田,绝对不能选在有药害的地块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1.7低洼地块可能出现短时涝灾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盛夏降水集中,短时阵性强降水次数较多,部分低洼地块易发生短时洪涝灾害,我们要及时查田,发现有积水地块要及时挖沟排水或采用强排措施。
2.解决的办法
根据2013年气象预测分析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今年农业生产要坚持“抗低温、抢春种、抗内涝、促早熟”的方针,重点要抢种抢管,做好战低温、抗旱、抗涝、防病虫、促早熟工作。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生产意见。
2.1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品种是增产的首要因素,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建议平原乡以四积温带品种为主栽, 严禁越区种植 。山区乡以五、六积温带的品种为主。
2.2合理轮作,预防药害发生
要科学轮作调茬,特别是确保大豆田、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的安全。在除草剂正常用量条件下,凡是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异恶草松的大豆田,第二年不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甜菜等作物。
2.3早准备,抗低温、加强管理、确保苗齐苗壮、丰产丰收
合理选择地块,玉米、甜菜和晚西瓜等作物要选择有深松基础的平岗地,低洼地块在没有药害的情况下最好种植水稻。
旱田要因地制宜,坚持适期抢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的原则。对于必须起垄的地块要早动手,实施顶浆起垄,及时镇压。各作物要适耕期内抢播,将作物播在腰窝里, 在播种过程中要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措施,高质量、高标准播种,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2.4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大中微量相结合,可以配合使用复合菌剂。 大豆控施磷肥用量,增加钾肥和中微量元素施用,也可选用根瘤菌剂拌种,水稻前期控施氮肥用量,增施钾肥、硅肥和锌肥,后期缺氮造成水稻上四片功能叶片早衰,在施用返青肥的同时增施奕源生物肥,解决后期缺氮问题,提高千粒重、出米率、米质,增产增效;避免后期施氮肥造成氮肥过量,出现稻瘟病大发生、倒伏、出米率低、减产等问题。玉米要做到基肥、种肥、追肥相结合,尽量避免一次性施肥。
2.5预防为主,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水田防治水稻恶苗病,可用咪鲜胺类药剂,严格按照药剂说明浸种,浸种要浸透。防治水稻青、立枯病,在正常调酸的基础上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
大豆地下病害虫和苗期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病虫危害情况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种衣剂,全面实施大豆种子包衣。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块,可使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苗期害虫蚜虫、蓟马要及时防治,大豆灰斑病、霜霉病等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4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东西纵深及南北跨度很大,纵横几千公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有很多地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时我国还是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多变的地理环境加上水资源的匮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解决农业生产的水利瓶颈问题,除了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外,在灌溉上也要科学合理。本文主要对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进行分析,对科学灌溉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灌溉;土壤结构;干旱;潜水电机
中图分类号: 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3-1
1 合理灌溉的好处
1.1 合理灌溉有利于作物生长
实践表明,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水分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水越多越好,而是有个临界点,过了需水临界点,反而对作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和过多,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因为水分不足或过多都能对作物的根系及植株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水分的多少也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温度、养分分布和农田的小气候,对于作物间接生长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灌溉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既满足需要,又达到平衡,不浪费,充分利用,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高产。
1.2 合理灌溉有利于土壤培肥
水在土壤中,对于土壤的熟化、土壤培肥等都有一定的调节主导作用,因为水分子在土壤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子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移动,达到调节土壤温度的作用,起到水、气、热之间的一个互相调节的作用,这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合成,进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保存与释放以及土壤中的一个有毒物质的积累与清除。合理的灌溉对于土壤的肥力及理化特性的调节是十分明显的。
1.3 合理灌溉减少灌溉成本,提高效益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2006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
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2006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2010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
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
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6
浅析甜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甜玉米生产中品种杂、多,生产水平低,农药用量大,采收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甜玉米品质下降;提出对策,适应市场需求,选种优良品种,防杂保纯,实行隔离种植,正确合理用药,保证产品质量,分期播种,适时采收,农牧结合,提高综合效益.
作 者:武学斌 Wu Xuebing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农业局,030400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5)分类号:S5关键词:甜玉米 问题 对策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7
1 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现状
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等的用法及农产品的收割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等。鉴于我县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因此农业科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的应用中。通过实地走访, 我了解到由于政府实行的良种补贴制度和农资公司良好的市场营销, 家乡在粮食品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科技上的应用水平较高, 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得以提高,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是我县先进、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家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作业, 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耕作方式上, 农户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 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管理, 且对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知之甚少, 重复作业严重, 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2 制约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因素
2.1 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农户综合素质低
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是文盲、半文盲, 即使是高中生水平的农业生产人员也是少之又少。他们受自身素质影响, 在耕作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 对历代传下来的耕作经验有极强的依赖性, 田间管理缺乏科学性, 并且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排斥和抵制的态度。根据调查, 多数农民在务农的同时还会从事第二职业, 由于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低, 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兼业农民, 非农收入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这些人的离开, 农村的整体劳动力水平日益下降, 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县的传播、应用, 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给我县的农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2 农户规模小
农户规模是制约农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 除谷物播种和小麦作物的收割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少数地区仍存在人力播种) 外, 其余的生产管理像打药、施肥、锄草、玉米的收割等仍然以人力劳动为主。农民的生产作业苦不堪言。
2.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合作社、农机推广站等多方位的农机推广体系, 沂水县主要采用“专家组+技术指导员 (示范基地) +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 这在谷物新品种的传播应用上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但在农业生产中的后续作业开展、农业的产前产后的指导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缺陷。由于农机推广的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较少下乡参与对农户的实地指导, 他们对农户的帮助及信息传播极为有限。另一方面, 财政经费拨款存在的缺位现象也使得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较难展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传播和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接受及使用。
3 对策思考
3.1 加强并完善对农民的培训教育,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培训班, 专家下乡指导, 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季节, 可组织专家下乡, 亲临指导农户们的田间管理活动, 针对种植中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和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使农户能够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在农闲季节可组织农民到县农机推广站进行实用知识的学习, 普及科学的种地知识, 由专门的农业技术专家帮助解答农户们在平日的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村中, 可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通过电影, 座谈会、宣传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及时把农业新技术和各种资讯等传递给当地农民。其目的是逐渐改变农户传统的耕作方式, 把科学的技艺、耕作方法传授给农民, 同时结合农户丰富的经验, 提高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农产品的产量。
3.2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扩大农户规模
3.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促进土地的集中
推进土地流转, 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 从而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土地的适度规模有利于为农业的机械化经营创造条件, 提高对先进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目前, 很多村庄开展合作社经营发展模式, 集中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发展规模经营, 取得了很大成果, 很值得我们借鉴。经过实践检验, 合作社模式能够有效地集中本区域种地能手, 号召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能够有效地解决因农村劳动力断层和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土地经营管理不善等现象,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县农业机械利用不足的问题。
3.2.2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现阶段, 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 农户之间缺乏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以浇灌土地为例, 相邻的土地因为这种“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分工负责制导致管道的重复设置, 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3.3 降低科技应用风险, 提高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3.3.1 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据走访, 各村一般都有几家种地能人, 他们有胆识、有头脑, 敢于使用新技术, 因此要充分借助他们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承包土地, 向种粮大户发展, 依靠农技专家的科学知识指导他们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同时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他们支持, 鼓励农业大户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 让更多的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 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设立农业保险, 更好的保障农民权益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双重风险, 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我县也不例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鉴于农业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的地位, 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障, 农业保险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建立农业保险, 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联合, 政府要向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扶持和贷款优惠, 鼓励更多的商业保险向农业倾斜, 加强对农户权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波, 于冷.国外农户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94-95.
[2]车丕湘.龙山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制约因素及措施研究[J].中共龙山县委党校, 2012.
[3]刘艳芳.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渠道与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3:4-5.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8
一、现阶段财政支持新型主体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新型主体的发展。
(一)出台各类财政惠农补贴政策,扶持新型主体发展
浙江省财政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规范化粮食专业合作社),按稻麦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30元的直接补贴。此外,对种植油菜面积5亩以上的农户、按订单交售省级储备早稻谷种种粮农户也给予补贴和奖励。对接受具有一定规模(服务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植保、粮食、农机等合作社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农户,继续分别给予每亩40元补贴。2013年,浙江省财政合计补贴新型主体惠农政策资金3.9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4185万元。浙江省财政还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资金和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加大扶持新型主体的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至40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对运行规范、作用明显的合作社择优安排15万至3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承担各项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2012年共有3519家合作社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4.9亿元。2013年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资金4800万元,安排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4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从2013年开始,家庭农场也纳入财政专项补助对象范围。浙江省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支持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提升农民技能培训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为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农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从2011年起,每年推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岗位500个,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左右对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连续两年经费补助,三年内每人每年欠发达地区1万元,其他地区0.5万元,今年共补助731名大学毕业生,补助资金达566万元。
为强化项目扶持,江苏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成长型龙头企业给予扶持。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达2.3亿元,扶持了240家龙头企业。今年江苏将会更大力度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例如设立土地规模流转项目资金,2013年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亿元,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100—300亩,按每亩10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给土地规模流转流出方,也就是入股农户。研究探索家庭农场登记制度及税收优惠制度,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给予免收增值税、享受优惠税率等与合作社相同的税收扶持政策。
(二)税收减免,促进新型主体轻装上阵
浙江省对新型主体实行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性扶持资金,根据国家税收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对拖拉机不征车船税,对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龙头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畜牧、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金融创新,解决新型主体贷款难问题
江苏省财政厅与省农行签署了“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累计授信132亿元。省财政还与省农委、民生银行及平安银行签订协议,采取组建共同基金的模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共同基金由省财政出资4000万元(占比5%),参与基金的合作社缴纳10%—15%的互助保证金,银行授信8亿元,支持20个试点县(市、区)农民合作社,每家合作社贷款规模不超过200万元,贷款年利率在7%—9%之间。合作社参加基金后,贷款不再需要提供其他任何形式的抵押担保。基金支持对象为列入政府扶持名录的1.5万家“五好”合作社、农机星级合作社以及73家“苏合”销售联社。截至目前,两家银行已向近200家合作社发放贷款约2亿元。省财政和省农委还支持南京雨润集团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江苏汇隆投资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担保公司用自有资金作担保,由其合作银行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首期不少于5亿元支持贷款。省财政根据实际发放的担保贷款金额,给予政策性奖励补助。贷款风险由担保公司及其合作银行承担,财政给予不超过5%的风险补偿金,并根据月均贷款余额,支付担保机构5‰的考核奖励资金。目前,该项目发放的贷款接近3亿元。
浙江省金融支持新型主体发展也不乏创新之举。2007年以来,浙江积极发展县域金融服务新生力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稳健,定位清晰,发起人实力强,管理规范,已经成为全国小贷公司的标杆。目前,全省已开业的小贷公司有316家,注册资本金总额为654.1亿元,贷款余额为869.79亿元,户户均贷款78.71万元。此外,全省还设立61家村镇银行、8家资金互助社。针对新型主体贷款难问题,浙江丽水金融改革围绕农场抵押担保缺失、银农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做出了积极探索,呈现出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便农支付等特色,形成了可复制的林权抵押贷款“丽水模式”。
专栏一: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丽水的做法是:通过建立林权流转平台、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政策性林木保险和贷款风险补偿等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设立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不良贷款处置的一整套制度,采取“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贷款模式,基本上解决了森林资源广布于野外所带来的勘界、评估、授信等技术难题。这样一来,高达60.5%森林覆盖率的“沉睡资源”变成了金融资产,实现了以贷款取代直接砍树卖钱的跨越,拓宽了农村金融的抵押物范围,也为今后农村抵押担保贷款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样本。
nlc202309011837
截至2012年末,浙江省林权抵押贷款已累计发放上百亿元,其中丽水以30.2亿元的余额居于全省首位。
(四)在土地、农业科技等要素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新型主体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相关要素的保障,财政支持相关要素实际上也是支持新型主体的健康运行。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土地流转,为此,浙江省对新型主体用地制定了优惠政策,规定凡是流转期限五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仓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临时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 左右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省级还要求各市、县(市、区)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应合理安排好新型主体的扩建、新建用地,各项费用执行最低价。同时,优化土地流转服务,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经济合作社,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产权交易机构。全省91.0%的县、93.3%的乡镇(街道)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普遍设立了土地流转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新型主体是非常关键的。江苏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针对新型主体的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种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科技服务超市。这类超市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理念,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集各类农业科技与服务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支持科技服务超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及全程社会化服务,省财政厅和科技厅设立了“江苏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易购奖补资金”,对开展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超市进行择优奖补。奖补资金结合分店(便利店)的考评结果,择优奖补科技超市40家,占全省分店总数的69%,平均资助额度25万元。
专栏二:江苏科技服务超市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府引导与统筹。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内容,加强规划指导,出台《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实效。
2.坚持以企业为超市建设与运行的主体。超市依托一批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等,这些企业辐射的农户规模较大,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空间和条件较好,能更好地引领农民增收致富。超市的发展与企业的生存相辅相成,摆脱了农业科技服务依赖政府投入的瓶颈。
3.构建“六有”模式,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六有”是指有店面、有队伍、有网络、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这是科技服务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科技服务的架构,整合了各类要素,有效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4.强化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提升科技服务的显示度。超市针对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探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问题,开展全程服务,系统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服务的成效。
5.强化资源集成,提升服务效果。超市在政府引导下整合优化国内各级各类科技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咨询、培训等活动统筹到超市平台上,通过“网上超市”的形式开展科技服务,集成发挥各项活动的服务功能。
6.探索和完善运行模式,实现科技服务超市的自身发展。各分店和便利店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体制和机制。在建设模式上,形成了灌云、东台等模式;在运行机制上,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运行,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农资产品经销所得利润。
各地推进新型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呈现辐射带动效应。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改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在各类新型主体的带动下,家庭分散经营加快向规模经营转变。2012年,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域内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7800万亩,农村规模经营面积达3800万亩,有208个村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经营。如果说农业专业大户是以其土地经营规模大为主要标志,则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它们通过组织模式与利益机制的创新,实现了社员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作社经营规模化,这将是中国小农基础上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就农业企业而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拥有生产基地,农业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联结方式,不仅稳定了原料供应,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户,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发展新型主体,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黑龙江省2012年全省入社农户达到40.06万户,带动农户达136万户,加快了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化经营迈进的步伐。另外,新型主体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实现了土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产出率。据统计,在黑龙江“两大平原”区域内,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6%。浙江萧山区383家合作社,入社社员有10091户,带动农户9.8万户;三门县92家龙头企业,联结基地13.5万亩,带动农户5.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358家,入社农户7786户,带动农户3.48万户。
三是新型主体自身盈利水平提高,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型主体通过实施统一生产经营和销售,实现了节本增产、提价增收。部分入社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转移增收。入社农民则通过入股分红、按交易量(额)返利等,实现直接增收。2012年,黑龙江省入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870元。湖南省隆平高科种粮合作社依托“公司带动”模式,覆盖了7市18县,累计增产粮食10万多吨,增收1800多万元。江苏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1月,省农委公布的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447家,比上年增加470家。龙头企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44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4955亿元,实现纯利152.57亿元,分别增长25.86%、10.17%,带动农户953万户,同比增长10.22%。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达11家,约占全国的1/3。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实现企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nlc202309011837
四是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中发现,多数新型主体特别是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由于品牌建设需要较大投入,专业大户往往以加入合作社或参与订单农业的方式分享品牌效应。浙江省相当数量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已经开展产品的检验检测以及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推行农产品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认证体系建设与完善,集群化打造了农产品的“浙江品牌”。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纷纷在大城市周边开设农产品直销店和专卖窗口,开拓国内市场。
随着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蓬勃涌现,为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主体数量少、经营管理技术与水平偏低等诸多“发育不良”问题,财政支持政策措施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财政支持新型主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财税、金融等部门在积极支持新型主体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一)惠及各类新型主体的扶持政策尚属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扶农的政策措施,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与传统农户相比,国家对新型主体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我国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都是直接发放给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基本上拿不到或者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各地对“三农”的财政投入绝大多数用于改善环境、完善保障等方面,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资金很少。在税收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工业企业进项、销项增值税均为17%,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只有13%,销项税为17%,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抵扣比工业企业低,无形中增加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负担。在信贷扶持上,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由于农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有的土地不多,且多数为租用土地,有效的抵押物不足,因此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十分普遍,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扶持方式亟待改进
农业“四补贴”政策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刺激粮食生产而言,目前政策导向功能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弱化。从具体执行情况看,各地在农业补贴发放机制上有一定差别。例如,除农机具购置补贴与购买农机挂钩外,其他三项补贴,山东基本上隐性地归原承包户所有,上海则是归经营者所有。由于隐含农业补贴,山东种粮大户承担着高额土地租金。而在上海松江区,种粮直接补贴是现金方式直接发到家庭农场等经营者的一卡通里,良种补贴是给经营者直接发放实物,农资综合补贴大多也是给经营者发放实物,这三项补贴都是按照经营者的实际经营面积测算并发放的。在许多地方,中央财政支付的农业补贴变成了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收入补贴,不能有效起到激励粮食生产的作用。
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在地方财政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为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山东省按照财政部开展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的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将粮食种植面积300亩及以上(其中小麦或水稻面积150亩及以上)的大户纳入补贴范围,对4000亩以下的大户每亩补贴230元,4000亩以上的每户给予定额补贴100万元,补贴资金与建设改造农田水利、晾晒、仓储设施,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农资等挂钩,实行报账制。虽然中央财政给上海的农业补贴较少,但上海通过加强配套等措施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补贴支持力度。松江区政府对全家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的老年农民(男60岁、女55岁以上)每人每月给予150元养老金补贴,鼓励农民自愿转出土地,稳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关系。2013年3月份之前,区财政对种植水稻的家庭农场每年每亩给予200元土地流转费补贴;从3月份开始将其改为奖励补贴,奖励范围有家庭农场粮食高产竞赛、秸秆还田、农机直播、新农艺新技术推广、生产考核等,与考核结果挂钩。此外,市、区财政对家庭农场按农机总价的50%—70%进行补贴,家庭农场的水稻保险保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地方财政对新型主体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效果有限,中央层面也应正视财政支持政策的客观效果,改进补贴方式,改变扶持重点,真正支持新型主体。
(三)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缓慢,新型主体融资仍有困难
农村贷款难、农业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小,是新型主体反映较多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宏观环境中,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涉农贷款持续较快增长,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保险取得长足发展,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但是,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对于新型主体而言,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明显相对滞后。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监管部门担心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政策上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 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大多数新型主体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 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农村金融,多以小额贷款为主,传统的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方式,可贷资金非常有限。当前,作为新型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依旧被金融机构作为普通农户来放贷,合作社作为法人取得贷款仍然非常少,小微涉农企业申请贷款也很困难。不仅资金规模难以满足需要,而且从期限上来看,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多数为1年,采取“春放秋收冬不贷”的操作模式,这一期限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但却不符合新型主体产业链逐渐延长下的经营周期、销售周期,更难以满足其对于固定资产投入的中长期融资需求。可以说,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这些新型主体是信贷需求满足程度最低的群体,也是最迫切希望解决贷款难问题的群体。
nlc202309011837
融资渠道狭窄、种类单一,也不利于新型主体做大做强。总体来看,作为新型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因为资金需求量大、经营状况好、放贷成本低、可抵押资产多、内部管理规范,其信贷满足情况明显好于其他新型主体。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金融需求向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而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银行为主,业务品种缺乏,基本上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债券等融资方式基本没有。
在农业保险方面,总体上我国农业保险尚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 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赔付率低,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积极性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还难以充分发挥风险保障的作用。对于新型主体来说,它们所能享受到的依旧是针对传统农户的金融服务,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低,政策性产品种类少,农业保险业务占比低,客观上也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即使在农业保险已经覆盖的地区,保险公司在核算生产成本时,还是将新型主体视为普通农户,未将土地流转费用计算入成本,一旦发生灾害,保险赔付数额常常还不够土地租金,难以发挥对新型主体保驾护航作用。另外,农业保险赔付手续繁琐、周期长,常常导致“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急困局面,影响到生产者恢复生产的速度和效益。导致越是生产经营规模大的主体,越是风险大。
可以说,新型主体日益多样和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和单一落后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金融支持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的突出障碍,如果不在改革瓶颈上寻求并取得突破,不仅延缓新型主体的发育成熟,从长远看对现代农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财政政策以普惠为主,扶持资金向新型主体倾斜尚未真正落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加。但大多数支持政策主要用于民生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传统农户的支持,国家对新型主体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各项支农政策还存在脱节现象,政策之间缺乏配套性和衔接性。
此外,一些很好的政策在落实时也遇到现实的困难,落实效率还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如国家一直要求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并在土地、资金、项目、税费等方面有一些扶持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多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以项目为例,国家的文件要求涉农项目向农民合作组织倾斜,但事实情况是,很多项目根本不以合作组织为申报主体,而是要以各级政府的名义申报。在贷款方面同样如此,国家强调农村金融资金要向新型主体倾斜,但新型主体最大的有效资产就是土地,而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又不能拿来抵押贷款,因此这一政策又难以落地。
(二)部分概念界定不清,支农政策落实困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些政策举措在导向上有积极意义,但落实时有一定难度。“种养大户”、“种粮大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概念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口径和清晰的界定,如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却没有清晰的瞄准对象,就不太容易操作。同时国家对全国各地现代农业主体力量的发育情况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应以农户农产品销售额(量)为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准,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可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相应分出不同等级。这样也可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现代农业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就有了明确的对象。
(三)新型主体的需求和金融保险的供给有矛盾
一方面,新型主体对贷款和农业保险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新型主体普遍规模大、投入高,有紧迫的资金需求。上海松江的家庭农场由于规模适度,所需生产投入不大,家庭现金流可以满足生产资金需要,贷款需求压力不大。而在山东、河南、湖南等地,种粮大户和其他新型主体的经营规模往往很大,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有较强的贷款需求。此外,新型主体面临的自然风险大、潜在损失大,对农业保险也有很强的需求。小规模农户即使全部绝收,损失也不是很大,而新型主体则完全不同,他们几乎把全部身家都压在农业经营上,一旦出现巨灾,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他们特别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目前,主要的大田作物和部分养殖业已经有了政策性保险,但一些区域性特色产业保险或者没有或者刚起步。
另一方面,金融保险机构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顾虑重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农村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流转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种粮大户的机械设备抵押率只有20%,至于生猪、奶牛等,更不能作为抵押物。如果大户之间联保贷款,最多也只能贷款20万元,仍有很大缺口。还有一个原因是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因素。除了自然风险大,操作成本高、程序繁琐也是保险机构颇感头痛的事情。目前农业保险费率偏低,经营风险高,而且由于涉及千家万户小农,承保的面积、保费、保额、户数、投保人、一卡通号等数据都需要逐一核实无误,工作量太大,公司和政府部门都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核损定损理赔的压力很大。财政保费补贴周期长,一般年底前才拨付,而公司此前要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有可能造成公司现金流中断。
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树勤
课题组成员:王沈京 汤星颐 申学锋 胡大明 宗宇翔
报告执笔人:申学锋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10-06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问题05-27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10-14
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08-30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06-17
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08-29
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08-12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07-17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07-07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