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2024-10-14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通用11篇)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1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自2007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农牧业灾害补偿机制,减少了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牧民经济利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也为稳定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尽管农牧民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减少了其可获得的最大纯收入。但同时,农业风险损失发生后的保险赔偿也减少了因损失发生而引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后,一方面通过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等规避农业风险,尤其是农业受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改变“因灾致贫”的困境;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补贴农民与扶持农业的有效工具,进而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载体。而且,当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后又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从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2.促进农业生产,引导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农业风险预期,农民通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将不确定性的农业风险损失转移了出去,稳定了农业预期收益,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借助农技和气象等部门专业技术指导与防灾防损措施的实施,规避和减少了农民的风险,从而提高了农业投资预期收益,加速发展以高效、生态和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二是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引导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风险责任、实施范围、优惠政策等内容,可以有效诱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同时通过保险运作机制,转移与消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农业风险及其损失,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保驾护航,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激发参保积极性,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撬动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行对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农民积极参保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在展业、承保、查勘理赔等方面的复杂性,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由于春季气候变化无常,给农业保险带来一定压力。穆棱市气候变化较大,连续2-3年春季低温寡照,降水略多,土壤含水量较高,发生春涝。这时大部分作物尚没有出苗,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期限是从出苗期开始理赔,导致大部分受灾作物得不到赔偿。物化成本未纳入农业保险。给农业保险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阻力。农民在播种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物化成本,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农牧民经济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政策性保险条款没有将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内,造成农牧民物化成本得不到保障。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抱存侥幸心理,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

二、影响种植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1.保险机制体制相对简单。保险公司主要依托农业经营管理站开展种植业保险工作,2013年,全市种植业总面积为240万亩,实际参保总面积110万亩,保费1650万元,受灾农户35412户,受灾土地49万亩,支付赔款1223万元。从总体看,发展种植业保险对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保险工作并不顺利,部分农民的参保意愿不强,种植业保险发展存在一定制约因素。

2.种植业保险经营管理难度大。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种植业灾害本身的复杂性使种植业保险损失率测定困难。二是灾后经济损失的评定难。三是业务管理难。特别是农村交通不便,保险标的分散,不便于防灾防损和查勘理赔。由于查勘理赔存在难度,有时容易引发争议。四是地级差异导致种植业参保率低。按照保险公司的规定,低洼易涝地不允许参保。作出这种规定,主要(下转10页)(上接8页)是因为如果允许地级差的地参保,保险公司可能赔付不起。但这给农民造成了保险公司只想赚钱、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感觉。在实际操作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愿保地级差的地,不愿保地级好的地。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想保的保险公司不接保、保险公司承保的农民不愿保的矛盾局面。

3.保险业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一是保险品种较少。目前,穆棱市种植业保险只保水稻、大豆、玉米。而除了这三大作物,经济作物如蔬菜等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帮助,农民也有参保意愿,但保险公司却没有提供相应险种。二是理赔金额低。大豆、玉米根据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给予补偿,理赔金额尚不足以完全补偿农民投入成本。

4.地方财政无力承担保费补贴资金。为推行种植业保险,国家对种植业实行保费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地方财政补贴15%,其余20%的保费由参保户承担。受财政资金补贴制约农民对种植三大作物的土地不能应保尽保,这种情况全国普遍存在,国家也在研究对粮食大省种植业补贴资金的优惠或减免政策。没有能力按政策要求进行资金配套。各级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致使好政策无法完全落实。

三、加快种植业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1.调整种植业保险的基本单位。目前,种植业保险以户为基本单位,参保户数越多,基本单位就越多,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就越大。可以考虑将以户为基本单位调整为以屯(组)为基本单位,各屯(组)成立保险理事会,具体负责本屯(组)的保险工作。如因灾需要赔付的,由市、乡、村三级共同进行查勘定损和测产,确定出该屯(组)的综合赔付率以进行赔付。

2.推行“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保险合同,保费由企业来承担。发生灾害后,保险公司向龙头企业理赔,龙头企业再对农民进行补偿。这样做,可以解决农业保险直接面对农民存在的保险标的小、分布广、查勘难、理赔难,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

3.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农业保险公司一方面应合理确定保费、规范理赔流程,另一方面应增加种植业保险作物品种。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种植业保险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欺瞒、误导和出险后惜赔、少赔、拖延不赔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4.合理确定地方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根据不同地区的财力状况,确定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分担比例,提高经济强县的分担比例,降低欠发达县的分担比例。同时,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特别是增加对贫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其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切实解决种粮大县种植业保费补贴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

5.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由国内专业再保险公司和其他经营农业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联合建立种植业巨灾风险保险联合体,共同承担巨灾风险,提供保险保障。

(编辑/李舶)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包市场不断扩大。据统计,2015年1~5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425亿美金。外包正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其中作为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农户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的可以外包,有的必须自己操作,当农户选择外包付费给他人操作时,农户也即购买了该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服务。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现阶段来讲,农户对于生产环节的需求大,且大多数是通过近邻或者熟人来介绍。不仅如此,土地细碎化的程度的高低,农户的耕地类型和细分程度均对农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绝对的影响。

2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与劳动力技能不足的问题,能有效提高农户技术水平,满足农户的劳动力与技术的需求。有效解决农业家庭经营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失衡以及技术缺乏的问题。生产环节外包的出现使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得以实现生产环节上的规模经营,适于采用新技术例如机械化作业,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生产环节的专业化。

2.2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北京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同时却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出,导致农村留守人口老人妇女儿童的比例较高,虽然一些有生产经验的妇女可以完成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劳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来讲,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凭借其特点,例如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等,都可以切合的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3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

对于农户来讲,自身的文化水平高低决定了其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的高低。据统计,目前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全国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仅为11.7%,大专及以上是2.1%。虽然大体的受教育水平正在缓慢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农民中受过大专及以上的人数比例很少。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低。现在,农户可以通过将自身不擅长的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给外包商。外包商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来对农民的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科学技术的应用,达到高效,甚至高产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农民自身的原因而不采用农业技术或者采用不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等。

2.4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机具的利用效率

农机具利用率是一项衡量农机资源配置和农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机布局的合理性,农机资源的有效利用性和农机化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区域中,农民自主拥有的农机具来讲,农民自身进行自己耕地的作业,在一个月的工作期内,假设农民耗时十五天,这样农机具的使用率仅有百分之五十,另外的十五天,农机具就会处于闲置的阶段,大大降低农机具的利用效率。而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可以使农机具在最大程度的被利用,因为农机具属于外包商,外包商在工作期只要接到足够的外包工作量就可以使得农机具的利用效率达到更高的层次。

3 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主要特点

3.1 农户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有较大需求

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外包的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在农业种植中的技术密集型环节(如整地、播种)对农机服务需求较大。农村留守人口无法提供整地和播种需要的时间,相关科技和劳动力,所以农户会把这一部分的作业交由外包商来做。其次在劳动密集型环节(如灌溉、收割)对劳务服务需求较大。灌溉和收割对于农机具的使用要求很大,农机具的普及率不高,农户们就需要就此环节进行外包,借助外包商的农机具来进行简单省力灌溉和收割。但是对于在非技术密集型和非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除草)对外包服务需求整体较低因为这些环节对技术要求几乎为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小,外包和亲自劳作的结果没有太大差别的,从收入和支出的角度看,完全可以省去外包的费用。

3.2 农户大多通过熟人寻找接包方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受农业传统习俗及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大多农户因为认识或者通过亲戚、邻居介绍与接包方取得联系,也有少部分是通过广告宣传途径寻找到的接包方。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接包方主要为农机操作接包方、劳务接包方和县、乡镇政府部门的农技站。相比较通过广告宣传来讲,农户通过熟人获取信息,对于其信息的可信度会比广告宣传途径高一档次,主要是因为农户们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无论是亲戚或者邻居都会受到村中舆论的影响所以可信度高,但是广告宣传途径,则没有这个方面的约束,使得农户选着这一途径的比例较低。

3.3 土地规模对农户生产外包行为有重要影响

农户外包行为随着土地规模变化呈倒“U”型影响趋势。即土地规模较小时,农户选择外包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可能性也越大,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户外包概率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初期农户土地规模小,无论是技术密集型环节还是劳动密集型环节都不足以让农户采用外包这一决策。而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生产环节对于劳动力和技术的需求会超过农户自身提供的范围,但是还不足以到达让农户可以购买农机具等规模,所以就会增加对于外包商的需求,一旦规模到达外包成本大于购买农机具的时,农户就会自己购买农机具等设备,从而出现了农户外包行为随着土地规模变化呈倒“U”型影响趋势。

3.4 耕地类型对农户生产外包行为有重要影响

耕地类型为山地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环节中越倾向于选择自耕自收,而耕地类型为平地的农户外包的倾向较大,因为山地较平地交通不便,接包方服务成本高,同时,因为交通不便带来的其他方面经济效益也差,为了节省家庭成本,外包的可能性也不大。另一方面,耕地类型对土地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平地往往质量较好,土地经营质量较好,收益大,外包可能性越大;而山地质量较差,土地经营质量较差,外包可能性降低。

3.5农户分化程度对农户生产外包行为有重要影响

农户分化程度较大的农户,即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户选择外包的概率很大。农户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虽然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但考虑到农业生产多少会帮助增加收入,会为非农产业增加资金源及有助于扩大产业规模等,所以农户往往不会选择放弃农业经营,而是在农忙季节选择外包;农户分化程度较小的农户,即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环节农户选择外包的可能性较小。

4 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建议

4.1 加大支农惠农扶持力度

加强对粮食省长安全负责制度的建设,从粮食播种、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方面,完善相关部门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责任与义务。除此之外,对于全国各个粮食大省要加强政策方面的倾斜,为粮食在种植,生产,销售环节提供便利。针对于农田,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针,提高农田的质量保护。并且有关的政府部门要及时的掌握全国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时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4.2 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大农业技术部门技术推广的力度,积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村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户的技术需求,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环节规模化经营。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很大。其次,建立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科技服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在对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方面作用很大。政府应当鼓励广大农村建立和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引导农户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继而借助推广农业技术。最后,完善农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减少农业经营风险。

4.3 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体制,有效促进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环节规模经营。因此,需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保证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从工作流程上、制度上落到实处,进而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落实管理责任,明确各级部门在农村土地承包及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其次,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农业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标志着农村生产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发展必须在保证家庭承包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最后,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节机制。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节机制,就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运用信访、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手段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机制。

4.4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农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外包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促进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给农户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非农就业率。如果农民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从事农业生产就成了最有保障的就业方式,就会越来越精打细算,对农业生产选择自耕自种方式,抑制了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行为。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才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孙韶华.商务部:前五月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同比增6.3%[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6/17/c_1115639482.htm,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56-1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方面,用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能使人摆脱天然器官的限制,使一个人能够同时用更多数量和灵巧的工具;另一方面,动力机械的应用,使劳动者能够使用的工具数目和速度完全不受人力和畜力限制。这样,在手工劳动下需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成百上千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使用机器的情况下,只要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2农机是农业中实现稳产、高产、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产量的有力手段

2.1农机能够做到准确、均衡、作业质量好

它可以比人畜力操作更严格地按照农业技术的要求,适时地进行耕、耙、播、中耕、收获等作业,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2农机作业效率高,能抢农时,赶季节

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李比希说过:“在农业上没有比时间因素更重要的因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季节性的人畜力紧张在全国是普遍存在的,有不少地区还是严重的,特别是近些年来多种经营的发展和劳动力向外大量输出,再加上复种面积的迅速扩大,更加深了这种严重性。所以就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广大农民也要求机械化。另外在比较寒冷、无霜期短的东北地区等,利用农机抢农时、赶季节尤为重要,因为“气候越是不利,农业劳动期间越短,从而资本和劳动的支出就越是紧缩在短时期内。”所以使用农机就有更大的优越性。

2.3使用农机可以大大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各种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国历史上历来自然灾害频繁,其中以水旱灾为最大,病虫害的为害也很严重。在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自然灾害的影响仍是很大的。不少地方的产量仍然很不稳定,一遇灾害就大幅度减产。这种不稳定性对于人们生活和国家建设影响很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必须提高排洪和灌溉的能力,采用能抗御自然灾害的耕作方法和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而要做到这些,单靠人畜力,不搞机械化是办不到的。

2.4使用农机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要大幅度地不断提高单产,就必须采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措施,而各种农业现代化技术措施的采用,也都需要以机器作为手段。

3农机化能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我国有非常优越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都是以种植业为主体,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为主,这是农业生产力不发达的表现。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实现机械化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在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稳定高产水平的基础上,才能为林、牧、副、渔的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力,林、牧、副、渔各业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高速度的发展。

4农机化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

农业机械化后,由于农业生产中物化劳动消耗大量增加,农民支付的生产资料费用的绝对量将会随之增加,但是由于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劳动消耗的大量减少,因而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总成本额仍然会趋于下降,农民在支付成本后的收入仍然会不断增加,因此,要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

5农机化能推动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

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大发展,不仅可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以及更多的资金,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而且可以为工业开辟广阔的市场。我国地域辽阔,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拖拉机、汽车、配套农具、油料、建筑材料等。这样广阔的国内市场,将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此外,农业机械化还要求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这个新陈代谢过程,必然会推动工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相应发展。

6农机化还具有更为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

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的。但是绝不能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可以长期建立在落后农业的物质基础上。只有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减轻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促进农业科学文化的发展。所以它又是改造农村落后面貌,逐步消灭城乡、脑体劳动之间三大差别的必由之路。

概括以上各点,可以看到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把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同起来的观点,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必须明确,没有农业机械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不断地缩小和消除与世界上先进国家农业的差距,就必须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农机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4

一、存在问题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国的《保险法》实质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大多数是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同时在农业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农业保险中的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除少了一部法律的规范之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够的,比如说,政府补贴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保险除了免除了营业税之外,其他方面与商业保险一样,国家还没有一套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农业生产现状导致农业保险存在分散性。现行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的分散性,导致保险公司及农业部门的展业、承保环节工作量较大、工作难度也较大。目前保险公司保险机构一般只能设到旗县、最低层为乡镇,且保险业成本包括燃油费等支出逐年递增,使保险公司的人员很难逐户逐项深入乡村开展保险业务、宣传农业保险,只能以村委会为单位开展保险业务,为日后的赔偿埋下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3、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

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的障碍:①保险责任的确定和保险费的确定都比较困难。②定损理赔难度很大。由于农业保险赔付涉及到现场查勘等环节和内容,由于由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加之农户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保险查勘员少,于是就很难界定定损赔偿的问题。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预期利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难分辨是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二、整改建议

1、加强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农业部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5

近十几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各种自然灾害。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在自然灾害下,农民的财产能够得到保证的有效方式——农业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农业保险的实行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农民财产安全,安定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化的发展,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保险的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虽然农业保险在我国已经实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比较不完善的问题,这种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投保人(农民)、保险公司、政府部门三者兼而有之。基于我国当前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存在以下几点不太完善的地方:

在保险公司方面。目前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少,险种单一。通过我们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调查,保险公司认为农业保险存在营销难度大,成本高和查勘理赔难度大,赔付率高等特点。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在有的保险项目中得不偿失。

在农民认识保险事业方面。农民对保险事业的认识不到位,各种种植业大户均能接受政策性农业保险,而大多数分散经营的农户且认识较差。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风险观念淡薄以及对政策持怀疑态度。使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太深刻的农民就不自愿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国家政策性方面。政策性保险制度不健全,全国尚无统一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地方也未建立简便、合理、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没有管理机构就不能形成合理、简便、有效的投保方式。因此多数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持很大的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保障。一旦投保的农作物由于自然灾害受到损失,保险公司没有进行合理性的赔偿。这个问题假如出现,没有第三方对他们进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辩论。所以他们选择不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或者说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持一种怀疑态度。

基于现在我国的农业保险的现状和为了我国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我们给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制度和农业保险的投入。比如可以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这方面可以是政府对农民的无偿政策性资金方面的扶住,还可以减少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巨额的保险费,政府部门还应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强化农业防灾补损的职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险投入力度,拓展试点范围,扩大参保险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使我国的农业保险长远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农业保险是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保险模式,不同于商业性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要求紧,定损理赔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依托镇村两级,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干部共同做好政策宣传、风险防范、现场勘查、责任界定、定损理赔等工作,使农民对农业保险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最好能做到,让现在已经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民更加深刻的理解,让他们以积极的行动快速的投入到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中来。这样让他们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尝到甜头的时候就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对其他的农民进行宣传;让现在知道、并不是特别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民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点或是好处;让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民知道政策性农业保险,让他们产生一种渴望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做法。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更多的农民投入到这一种对农民有利的农业性保险事业中。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6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7

一、加强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影响农业机械作业效率的直接因素。在农机作业中, 驾驶操作人员对农业机械操作的熟练程度、分析和判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都影响机械效率的发挥, 而现有的有机户驾驶操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只会驾驶, 对机械的构造、性能了解少, 机械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发现了又解决不了, 因而影响机械的作业效率, 同时也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因此, 加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是对新驾驶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二是对驾驶员进行常规培训。通过培训使驾驶操作人员了解机械的操作要领、构造原理、故障排除以及机具的保养。

二、适当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推广实用技术

目前, 大部分农用拖拉机配备的农具不合理, 如, 整地以旋耕机具为主, 播种以普通播种机为主, 没有高性能的机具, 同时也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因此, 在机具配备上, 有关部门应制订一些措施约束有机户, 同时, 引导鼓励农户应用新技术。在机具配备上, 整地机具应以深松联合整地为主, 播种机具以免耕播种机具为主。实践证明, 农机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政府依靠它, 农业和农村需要它, 农民信赖它。办好一个农机合作社, 能够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同时, 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纽带、科教兴农的必经途径、农业增效的现实选择。要多渠道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和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 为实现土地合理耕暄和提高综合机械化程度创造条件, 逐步建立新型土壤耕作制度。机械化具有人工、畜力不可代替的作用, 深松对于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深施肥对于肥效的充分发挥和利用;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对于培肥地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土地耕喧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 逐步建立了以深松为主体, 松、翻、耙、旋、碎茬相结合的新型土壤耕作制度, 全程实现机械化生产。确保“三三耕作”制, 必须配备120马力以上拖拉机、大型收获机及其相应配套的农具。

三、探索改变土地经营状况, 实行规模经营

随着农机的发展, 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小地块, 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的发挥, 也影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 应该从有力于农机田间作业的角度出发, 更好的发挥农机作业效率, 促进农机技术发展, 应逐步探索出利于发挥机械作业效率的途径, 对地块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的区划, 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 坚持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基础, 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 为搞好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向农民讲解发展现代农业, 实行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介绍扶持政策、服务项目, 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 形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只有组建合作社, 才能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矛盾, 规避风险, 减少投入, 增加收入,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土地连片种植, 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化, 从而大大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合作社,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盘活了土地, 推进了农业规模化。农户与农户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自觉流转了土地,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农机专业合作社, 以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 规模经营耕地。合作社可带动连片种植, 为今后大型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解决有机户的后顾之忧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用正确的市场信息来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 促使投资、配置、运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加强组织管理, 合理利用农业机械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8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推广;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57.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05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针对旱区缺水少雨、蒸发严重、土地贫瘠、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综合性农业耕种技术。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当前由于对耕地的掠夺式开发、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作物秸秆的无效焚烧和水资源的匮乏,致使现有耕地的养分急剧下降,耕层变薄,犁底层逐渐变厚,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产量不易提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不治理,若干年后,我们将无地可耕,人们的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改变耕种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地种、有饭吃,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有效利用水资源,开展耕作制度革命。

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

保护性耕作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尽量减少耕作,除草可以通过喷除草剂,化肥可以通过深施的方式来完成。如何疏松土壤,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交换流通,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呢?主要依靠根系松土、蚯蚓松土、结构松土和胀缩松土。由此可见,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截然不同。根据下乡走访农户调查,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增收8%~15%。由此可见,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能取得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

4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

4.1 田间秸秆覆盖技术

主要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整秆还田覆盖和留茬覆盖。

4.2 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在留茬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少耕播种,进行简单地表处理,耕作后再进行播种(轻耙或浅灭茬);播种量。玉米每亩1.5~2公斤;播种深度。一般在3~5厘米,沙土地可适当增加1~2厘米;施肥深度。一般在8~10厘米(种肥分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下方的4~5厘米;选优良品种。主要是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同时种子要用药剂拌种。

4.3 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要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品;除草剂要施于土壤的表面;种子包衣或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5 机械深松技术

机械深松动土量小,保护耕层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增强水分渗透速度,减少水分流失。深松方式:局部深松。土壤水分15%~22%,深度23~30厘米;深松时间。播种前或苗期,玉米5个叶子;全面深松。土壤水分量15%~20%,深度35~50厘米;深松时间。秸秆处理后或播种前,作业周期一般在2~4年深松一次。

6 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效益

6.1 社会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火灾隐患,降低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减少了水分和土壤有效成分的流失,减少风蚀防止沙尘暴,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及耕作协调发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6.2 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区和周边地区的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平均减少农田的扬尘量50%左右,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地表水土流失量40%~80%,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提高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

6.3 经济效益

节种。与常规播种方式对比,每亩地节种0.8公斤,按市场10元/公斤计算,每亩地节约种子支出8元;节肥。由于此技术采用了深施肥、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能在三年后减少化肥的投入,因此每亩可节约化肥3公斤,按市场价2000元/吨计算,每亩可节约支出6元;节约作业费用。采用该项技术减少了作业环节与作业面积,每亩节约作业费50元左右。深松作业国家还有补助,每亩地20元,以上三项合计,每年节约投入84元/亩(包括国家补助20元/亩)。

打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总体攻坚战,需要点面配合,没有点的突破就没有面的扩展。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总结经验,以农机生产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技术推广和作业服务新模式,当好新型耕作模式的表率。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共同努力,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早日实现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建议 篇9

(摘要)

李光永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1、微灌在节水农业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微灌技术是一种最为节水的精细灌溉技术,这是众所周知的。微灌能够有效地控制每一株植物的灌水量,微灌技术是灌溉水利用率可达90%以上,微灌自动化灌水程度高,田间管理工作量少;微灌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2)微灌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灌水技术。微灌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化学物质的施用量,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同时还可以利用污水(地下滴灌)或微咸水灌溉,并且微灌在防止沙漠化、生态改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灌技术在减少农田污染、沙漠化治理、荒漠绿洲农业、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3)微灌更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灌是一种集机械化、自动化灌溉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技术,是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大技术之一。微灌技术的发展符合中央的、国家的宏观经济、宏观决策、政治稳定。

2、国际微灌发展态势

(1)近二十年,微灌面积平均每年都以33%的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微灌发展速度惊人。从1981年开始至今,全世界微灌面积目前已达3,767,154公顷,以色列、约旦、塞浦路斯、南非、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美国(5%)等国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比例超过5%。美国微灌面积已达1,050,000公顷,占世界总微灌面积的27.9%。印度近十年间微灌面积增加了372%。

(2)地下滴灌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灌溉技术中心主任David F.Zoldoske予言:灌溉的未来将是地下滴灌!地下滴灌有着其它灌水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如基本没有地表蒸发,灌水利用率高,更为重要的是而可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和没有地表大田滴灌每年的滴灌带回收和铺设问题。美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和与推广地下滴灌,对地下滴灌理论、技术和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世界地下滴灌面积最大的国家,达150万亩。

(3)微灌理论研究更注重田间灌溉管理理论基础和对环境的友好性研究。微灌条件下作物-水-肥(药)-土壤-关系模型、微灌灌水器的抗堵塞机理与田间运行方式、各种作物对微灌技术的适应性、经济性田间评价、微灌技术标准与经济

水平、生产效率的适应性研究等已成为研究重点。

(4)与本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微灌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制开发成为各国开发的重点。

(5)注重研究的连续性与长期性。从1972年,美国便开始了一项个庞大的微灌研究项目(W128项目),一直持续到今。最近一期五年计划,来自15个州的大学、研究所、推广站、农业部的几百位科学家参与了研究;以色列70年代便开始了确定微灌主要作物最优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了250多项灌溉试验。美、以、加、澳等国通过长期得试验研究,已提出了各自的阶段性的微灌规划设计与田间管理技术指标和措施。

3、我国微灌的总体水平与差距

微灌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应用日益普及。形成了长江以南以温室大棚微灌为主,果树微灌为辅,山东、东北、华北温室大棚蔬菜、果树微灌并进,西北以棉花、果树为主,其次为荒山和道路绿化、荒漠化治理的大局面。全国微灌面积已达400万亩。

微灌产品门类和系列基本配套,形成了灌水器、管材与管件、净化过滤设备、施肥设备、控制及安全装置等五大类微灌设备,基本可满足各类用户(林果、温室大棚、大田、道路绿化、荒山绿化、园林草坪)的需要,质量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我国微灌技术的发展还不容乐观,微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仅为0.5%。已落后于与我国在水资源、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相类似的印度,与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对微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西部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必要的认识。

(2)技术--对指导微灌健康发展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对适宜我国国情的微灌技术形式和体系、不同微灌形式的适宜范围和条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3)设备--微灌设备关键技术均为受到各国企业专利保护或保密,我国微灌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技术诀窍缺乏必要的研究,还基本处于仿制阶段;设备品种门类、规格系列不全,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世界几个最著名的企业均已在或即将在我国建立工厂,我国微灌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4)制度--现行政策不适应微灌的健康发展,没有形成适宜微灌发展的管理和推广技术体系。

4、微灌技术发展战略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微灌技术是集现代农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精密机械制造、自动化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

战略上,全面认识微灌在节水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微灌全面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微灌技术基础研究,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微灌的国家政策,建全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

近5-10年微灌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微灌基础理论研究

 微灌作物-土壤-水分-养分关系

 不同作物不同地区微灌的生产效率及最优水分养分管理实践

 地下滴灌技术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如堵塞、苗期灌溉、埋深、盐分积

累与淋洗、灌溉施肥制度、流量变化、滴头和滴灌带间距、鼠害、系统运行管理等技术)

 微灌灌水器流道水力学与抗堵塞机理

(2)微灌设备研制开发。两个主攻方向:

 传统微灌系统设备的完善与改进。其目的是追踪世界先进水平。

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网络、控制器、自动阀、施肥设备,田间信息

采集)开发

 全自动过滤器组

 压力补偿灌水器

 单元调压设备

 产品系列规格完善(如灌水器系列、压力调节器系列、注肥装置系

列等)

 滴灌管(带)挤出生产线机电一体化与精密模具加工

 开发研制一次性更加廉价的微灌设备,使系统设备亩投资由目前的400

元以上(一次性滴灌带构成的系统)降低到百元左右或甚至更低。其目的是创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灌技术。

在不降低(或略降低)微灌系统水力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材料创新、配套创新、技术创新,使“贵族化、奢侈化”的微灌技术“平民化、廉价化”。如低水头超薄壁滴灌系统,温室大棚小直径或超薄壁滴灌管带系统等。

【作者简历】

李光永,男,1963年9月生,山西平遥人。1983年7月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83.9-1995.9在山西省水科所从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规划设计和推广工作,1993.12-1994.4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持续农业灌溉研

究所从事调亏灌溉技术合作研究,1998.5-1999.5 在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从事节水农业合作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主任、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副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微灌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灌排设备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节水灌溉(石河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辽宁水利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为美国灌溉协会(IA)会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会员。曾任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第三届微灌学组副组长,第四届微灌学组常务副组长。

自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喷微灌技术的研究工作,熟悉国内外喷微灌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在喷微灌系统规划设计、喷微灌设备、喷微灌水力学及灌溉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95年以来先后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滴灌土壤水三维运动机制及其高效调控系统模式》、《滴灌条件下水盐运移特性与高效调控技术研究》、《紊流滴头设计理论与抗堵塞滴头设计》等3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温室微灌系统关键设备及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大田微灌系统关键设备及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子课题《压力补偿滴头研制开发》等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喷微灌设备研制》子课题《全自动过滤器与压力调节器研制》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子课题《灌溉施肥一体化设备开发》1项,山西省九五攻关项目《地下滴灌系统研究》1项,国际合作项目《利用重力滴灌技术提高果园水利用率的示范研究》、《利用现代灌溉和果树管理技术提高华北平原水利用率和水果生产率示范研究》等2项。完成的成果先后获2003年山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北京市政府教育成果二等奖、2003年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000年校优秀成果奖、2000年校教改成果二等奖、1993年山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著和参编科技专著、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报或获得国家专利8项(发明专利2项)。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植物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篇10

植物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综述了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发现、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以及传输特点,扼要阐明了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与生理功能,并结合生产实践,介绍了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作 者:孟庆杰 王光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河南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Q946关键词:植物激素 作用机理 生理功能 农业生产 应用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篇11

关键词:发展历史 存在问题 完善措施

一、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简要历史与概况

(一)我国古代农业保险思想的萌芽

在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根深蒂固,早期的农业保险思想正是根源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小农生产方式。

(二)我国近代农业保险制度的形成

我国近代农业保险制度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乌江耕牛保险会的尝试。二是北碚家畜保险社的建立。

(三)计划经济时期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

1.建国初期(1949~1957)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农村经济整改的顺利进行,建国初期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49年10月20日.政府首先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2.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后(1958~1978)农业保险的滑坡与停滞

1958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财贸工作会议认为,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所以农村保险业务又一次停办。

(四)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保险制度的重新培育

1.市场化改革初期(1979~1992)农业保险的蓬勃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1992至今)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困扰

二、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存在严重缺失

农业保险通常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法律的支持。然而我国除了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有简单规定外,至今有关农业保险的具体法律、行政法规仍未出台。只有制定了农业保险的法律规范,农业保险才能依法经营。所以,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应尽快列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使农业保险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二)商业保险承办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非营利性与商业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目标,在某种程序上不一致。因此,即使是农业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的美国,也从没有把农业保险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例子。保险公司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根本无法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保障作用。从长远来看,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将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农业再保险机制还不够完善

农业风险大都是巨灾风险,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适当的应对巨灾风险的措施,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风险,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

(四)农业保险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被作为纯粹的商业行为,未得到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除免缴营业税,其他方面与商业性保险一样。单纯靠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经营农业保险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一次洪水、旱灾等巨灾风险所造成的受災面往往涉及一省甚至数省,其补偿费是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如果没有政策补贴,农业保险将不会持续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相关法规,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立法部门要尽快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以及相关机构对农业保险的监管作出明确的规定,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并借助于税收杠杆的财政积累来补贴农业保险,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保险法。

(二)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我们应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多经营主体(包括引进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地发展我国农业保险。

(三)建立农业巨灾专项风险基金

巨灾专项风险基金是用以应付特大灾害发生而积累的专项基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保险赔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因洪涝灾害,病虫灾害、干旱等灾害遭受巨大损失,巨灾专项风险基金确实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

(四)强化保险监管,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在现阶段要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注重对高级管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审查,推动高级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五)合理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

在我国农业风险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农业再保险就显得更为重要。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应充分调动国内外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使国内外再保险公司跟进研究利用再保险机制,制定农业再保险分保方案,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稳健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应实行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农业保险经营原则应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市场化经营,辅以国家政策扶持(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等)。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道路,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取决于地方财力),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

(七)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村信用抵押融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问题。由于农产晶在生产、储藏等各个环节的特点,使其不具备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晶的条件,同时,土地的国有性质使得农民难以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资产。而农业险保单本身所具有的标准化、价值固定的特点,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最佳载体。因此,应当建立与农业保险市场相配套的金融市场,推进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八)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二是对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三是启动农发基金支持农险,充分发挥农发资金在农村的作用。四是建立国家支农政策相关联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孙蓉主编.保险法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关于习惯的名人语录有哪些下一篇:工程项目信息化上线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