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保险

2024-06-30

河南农业保险(共8篇)

河南农业保险 篇1

摘要:农业保险在弥补粮农损失、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保险在开展中面临着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加大宣传、规范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加大政策扶持以及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方面的建议, 以促进农业保险在河南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对策建议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 一直是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当季粮食产量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粮农的收入和下季的种植决策, 也影响着当季整体粮食的供给量。所以, 如何稳定粮农的收入, 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 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众多措施中, 农业保险对于粮农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的收入减少损失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一、河南农业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是一个产粮大省, 2014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 209.8千公顷, 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772.3万吨, 两者在全国均排名第二位。但河南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2012年河南受灾面积1, 388.8万公顷, 当年主要遭受旱灾和水灾威胁, 其中旱灾受灾面积1, 001.5万公顷, 水灾受灾面积358.7万公顷, 当年粮食产量为5, 638.6万吨;而2009年受灾面积2, 987.4万公顷, 遭受的灾害种类多, 其中水灾受灾面积100万公顷, 旱灾受灾面积1, 579.2万公顷, 风雹灾受灾面积1, 128.9万公顷, 冷冻受灾面积179.2万公顷, 粮食产量为5, 389万吨。2014年河南更是遭遇了63年未遇的干旱, 旱灾使得河南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

河南省在1982年就有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露天经营、保险标的具有生长变化的特点, 存在保险金额难以确定, 风险测定、费率厘定困难, 损失评定困难等问题, 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业务难以发展起来。2007年河南省被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5年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中种植业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保险;经营模式采用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相结合, 保费根据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其中80%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 20%由农户和龙头企业承担。但在实务中, 当自然灾害发生, 农业保险在弥补农民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从而抑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河南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一) 粮农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粮农文化水平低,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不知道可以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转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也不了解国家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即使知道有农业保险却不了解投保农业保险的方法和流程, 缺乏投保的有效渠道, 导致粮农对农业保险投保的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曾经做过调查, 在抽取调查的600个农户样本中, 参加玉米保险的只有68户, 参保率只有一成多。

(二) 赔付金额过低, 抑制粮农投保积极性。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的责任限额, 是补偿给付的最高限额。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 即使按最高金额赔偿也弥补不了粮农的种植成本。2013年河南农业厅开展了粮食种植成本与收益调查, 调查对象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 结果显示, 种粮大户的小麦亩均成本为543.3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424.3元。普通农户小麦亩均成本为706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539.6元。河南省2015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中对农业保险金额的规定为:玉米每亩保额为329元, 费率为6%, 每亩保费20元;小麦每亩保额447元, 费率6%, 每亩保费27元。而且只有在小麦、玉米处于扬花-成熟生长期才按照100%进行赔偿, 即使如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小麦赔款距成本还有259元的差额, 玉米赔款距成本还有210.6元的差额 (如表1所示) 。在实际中, 保险机构在测量受损农作物时, 只有成片受损超过30%才能申请赔偿, 有农户因此只拿到几元十几元的保险赔款, 因此认为买农业保险没有太大意义。赔付金额过低, 不能弥补越来越高的种植成本, 保险弥补损失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表1)

(三) 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损失对粮农影响较小。

河南粮食种植大多采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 耕地面积虽多, 但农业人口也多, 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3亩, 低于全国水平。这样, 即使粮农遭受损失, 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河南农业厅调查显示, 种粮大户小麦亩均净收益为512.9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679元;普通农户小麦净收益为350.2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563.7元。即使发生全损, 种粮大户的小麦和玉米的净损失分别是831元和1, 100元;普通农户的小麦和玉米净损失分别是567元和913元。对于人均只有一亩多的粮农来说, 这些金额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并且农作物发生全部损失的概率也非常小, 这也抑制了粮农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 粮食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比例不断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由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途径的多元化, 包含粮食收入在内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据统计, 2002年占比为70%, 2012年占比下降到53%, 粮食收入对粮农全部收入的影响在逐步减少, 粮农花费在农作物上的投入也会考虑减少, 尤其当农业保险并不是农业生产必需的投入时, 从理性角度考虑, 粮农会做出放弃购买农业保险的决策。

(五)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不规范。

规范的农业保险会给农民传递一个正面的形象, 尤其是当出现巨灾风险时, 保险公司的及时定损、理赔会给保险业务将来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 粮农对保险的信任度却迟迟提高不起来。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委托村干部宣传农业保险, 并代收保费时, 村干部由于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由哪家保险公司承保, 出险时找谁索赔, 国家的保险补贴政策是什么, 村干部和农户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粮农把购买农业保险看成是乱收费、乱摊派, 有些粮农购买了农业保险, 但在出现灾情时, 却不能及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 有的粮农虽然获得了赔偿, 但距粮农的期望值差别太大, 从而对农业保险保风险的功能很失望, 认为买与不买没有很大差别。而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 本该在保险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核保工作, 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压力, 把本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标的也纳入保险范围, 在出险时, 考虑到成本和收益问题, 保险公司又不愿意轻易赔偿。对于出险率较低的小麦保险, 保险公司乐意承保, 而对于出险率较高的玉米保险, 保险公司却又不愿意承保, 财政又不能强迫保险机构承保, 这样在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转嫁粮农风险的作用。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的不规范发展, 也加深了粮农对保险的不信任感。

三、促进河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粮农保险意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粮农对农业保险知识缺乏了解, 大大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普及, 想让粮农接受农业保险, 第一步是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政府和保险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农业保险加以宣传, 比如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小册子发给农民,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播放一些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片, 开展农业保险培训班, 或者通过相声、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和农业保险政策。

(二) 规范农业保险业务各环节。

农业保险工作想要达到常态化, 需要规范保险业务各个环节。一是要在乡、村设立保险网点, 负责农业保险的宣传、承保、查勘、定损以及理赔等日常工作, 对于粮农在政策咨询, 投保程序以及理赔方面给予及时解答;二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协助开展保险工作的村长、组长人员的保险知识培训, 尽量在宣传阶段就把农业保险政策给粮农讲清楚。

(三)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耕地使用权的分散不利于防灾防损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样,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相对于普通粮农, 种粮大户的损失成本增加, 为了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们就有动力去购买农业保险。另外, 种粮大户会更加注重耕地管理, 防灾防损工作, 这样也可以降低保险机构的赔付率。

(四) 继续加大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立法比较健全, 政策比较优惠, 费用补贴率普遍较高。农业生产风险大, 保险标的特殊, 风险管理难度大,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因为赔付率过高导致亏损而不愿进入农业领域, 所以需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对于粮农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 让粮农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买得起农业保险;甚至可以把购买农业保险与其他农业补贴政策联系起来, 只有购买了农业保险, 才能享受到其他农业补贴。也可以把粮农应该交的保费找企业赞助, 政府在其他方面对赞助企业进行鼓励。对于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来说, 政府主要从如何弥补它们的亏损, 提高它们继续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入手。比如, 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提高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方面的政策倾斜。

(五) 政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财政部门、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之外, 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和人员加以配合。在确定投保对象的时候, 需要乡镇财政所把享受农业补贴的农民名单、耕地面积等数据加以共享, 在开展宣传、收取保费的时候, 需要宣传部门、村长等发动各小组组长开展这些工作, 在填写保单, 确认粮农已投保农业保险 (比如照相确认) 时, 需要粮农进行配合, 在防灾防损方面, 需要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配合。而在这些工作中, 财政负责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机构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 其他政府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却因保险业务繁琐, 或担心承担风险责任等原因, 工作中并不是特别积极配合。仅靠保险机构来做各个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很大, 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并督促各部门配合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吕春生, 王道龙, 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增刊) .

[2]张汀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10.10.

[3]杨晓娟, 刘布春, 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2.

[4]胡心洁.河南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超1/4种植大户助力粮食增产.http://news.dahe.cn/2013/11-28/102537031.html, 11/28/2013.

[5]唐金城.现代农业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河南农业保险 篇2

[关键词]河南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2010年1月12日,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在21个试点县同时发放。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但同时也必须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尚需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以下是对完善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相应地方性法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

从全国范围内看,在养老保险的整个改革规程中,国家权力机关至今没有颁布针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法律法规,国务院除了发布几个重要决定外,也没有养老保险方面的行政法规出台。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有1995年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和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两个重要的规定。

河南省还未出台有关农村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仅存在着1995年和2009年由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的地方政府规章。这种立法上的滞后状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市场经济本身是法治经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的形式。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河南省可作一先导,出台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方面有许多完备的经验及做法,可根据河南省的实际,予以借鉴,并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都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各地市的农民养老问题。

二、在立法上明确价值取向,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

《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充分表明,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险,也确立了建立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宪法、法律赋予国家、政府的一项重大职责。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中,曾把它的价值取向于更多的注重效率而轻视公平。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养老保险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应更多的关注公平,消除效率取向,全面发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省各地市的客观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在立法上明晰农村养老保险实体及程序规范,使我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符合社会保险法定性原则

河南省除了规定的21个试点县适用新农保外,其他的县仍然根据《基本方案》实行老农保,而《基本方案》中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支付标准、管理机构、经办机构等,如交保费后,应按什么系数给农民发放养老保险金,以每个县为单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及权威性,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1]。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程序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规范,使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符合保险法定性原则,从而使农村养老保险平等的适用每一个人,切实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四、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形式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从法律上打破现有制度的安排。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形式。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的家庭趋于小型化,传统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受到一定的威胁。因此,要在发挥传统养老方式的优势下,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形式。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并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

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

好的法律制度必须得到好的实施才能使人们真正得到实惠。因此,建议建立健全在政府领导下的养老保险法律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希哲,宋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2,(05).

[2]王凡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的原因及制度“解锁”研究.社会科学论:学术研究卷,2007,(12).

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篇3

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

由于实际过程中操作出现问题, 使得农业保险的正面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还引起广大农户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

虽然河南省在农业保险工作上做出了一些规范, 这些文件也的确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政府资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保险经营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一些规定。但是, 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缺失, 至今没有整体明确的制度安排, 在工作时缺乏法律法规支持, 导致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和受灾理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 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各级政府成立了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和农险办大多都是临时机构, 甚至有的形同虚设, 并没有真正开展工作 (尤其是县、乡两级) 。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基层在编员工人力有限, 业务发展压力较大, 服务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农业保险大面积承保、查勘定损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三) 缺乏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在政府保费承担方面, 制度不尽合理, 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贫困县财政负担, 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推动力不够。没有制定明确的农业保险工作考核办法, 基层政府做与不做一个样, 做好与做不好一个样。

(四) 农户投保积极性不高

基层政府的观望与不热情, 承保公司的人手少, 压力大, 农保体系在直接面对农户的最根本环节上断档, 使这一工作越到基层越薄弱, 越到农村越淡化。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甚至还不知道这项政策。加之涉农保险产品范围小, 险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 这一政策在农村似乎成了“鸡肋”, 投保积极性大大减低。

(五) 缺乏合理、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机制

河南省已设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 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和系统的巨灾准备金制度, 对大灾风险的损失频率和规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巨灾风险还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此, 我们认为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的施行应该围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群众受益”的思路进行改革, 政府在整个改革和实施过程中要有所作为。现根据河南省农业保险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对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改革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 建立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安全网络

河南省应以统一执行国家政府农业保险政策为宗旨、讲求各地各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兼顾讲求社会效益由政府出资控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再加之配套市一级农业保险委员会。重点强化县一级农业保险公司, 由县建立管理乡 (镇) 一级建立农业保险工作站和村一级建立农业保险工作点,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职责是组织、管理、监督本省的农业保险工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同时, 还可将现有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中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业务和人员划出来, 作为新组建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基础和组织基础。作为市级农业保险委员会由应由政府抽出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协同工作, 主要是督察和管理县级部门农业保险工作运行和执行情况。县级农业保险公司由省、市、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 主要职责是实施农业保险计划, 组织管理本县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 并协调农业保险部门与各方的关系, 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的落实。乡 (镇) 级农业保险工作站由县级农业保险公司设立, 乡政府、村委会参与管理, 主要职责是承担农业保险的具体宣传、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和防灾防损工作。村级建立农业保险工作点由村兽医站、防疫员、农技员和村会计参与查勘、后续监督处理工作。

(二) 整合资金, 实施政府统保, 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河南省虽是粮食大省, 但农户具有“小、散、弱”的特点, 农业种植业尚未形成大规模经营模式, 在收取保费工作开展方面存在成本大、效益低的问题, 可将河南省农口给政府分拨资金的进行整合, 施行全省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以现行每亩保额统保, 将中央、省、市、县级财政承担比例相应提高, 覆盖农户负担部分, 使得河南省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工作更易展开, 并让农户尝到农业保险的惠农好处, 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三) 加大投保宣传力度, 促进农户参与投保的积极性

目前河南省农业保险工作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开展, 从投保保额来看, 对农户投保吸引力很小, 仅仅覆盖了物化成本而无人工费用, 如小麦现行每亩保额为311元, 可是每亩的投入成本大概在400-500元, 正常年份收成约1000元左右, 现行保额与现实值相差太大, 起不到实际保障作用。建议将每亩保额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划分, 保险标的物 (主要指种植业) 可按正常年份产量的50%-85%进行投保, 农户可自行选择保障水平;将费率适当降低, 投入市场化运作, 吸引大户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 这将对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经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乡 (镇) 、村级加大基层宣传力度, 上级给予相应工作经费协助, 要充分相信乡 (镇) 、村干部的工作, 建立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正面认识, 培养农户保险避险意识。在乡镇设立专门机构, 为农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经常性地深入村组进行宣传, 彻底把农业保险参保的范围、理赔标准、理赔程序等宣传到每个农户家中, 真正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四) 以地方政府为依托,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与高效农业保险

河南省应根据中原地理特色,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险种, 分步骤建立河南省农业保险险种体系。应该鼓励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市县乡的情况发展自己本土特色农业险种, 财政局、农业局、畜牧局和保险公司应联合地方种植和养殖大户科学厘定特色险种保额、理赔范围、定损依据和理赔手续等条款, 并向省保险公司和主管单位申请批准。河南省各级政府可依据地方和市场情况设定单位保费以及政府补贴的力度, 在各自区域试点范围内推行开来, 像河南省具有知名品牌灵宝苹果、信阳毛尖、香花辣椒、孟津梨、封丘芹菜、仰韶大杏、杞县大蒜、辉县山楂、夏邑县食用菌和洛阳牡丹等等, 先将有地域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率先列入农业保险险种名单, 再由省财政要拿出资金支持, 形成规模和上等级后可向中央财政申请地方特色农业的特殊保险补贴, 从风险控制上保护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河南省特色农产品抗灾指数河南省还可以推出农作物降雨指数和单位产量保险、嵌入式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种子作物保险方案指导计划、纯保险型的天气指数农保产品等创新型农业保险新险种。

(五) 完善各险种定损标准要科学合理

首先, 各险种应明确各险种保险范围、保险责任、理赔水平, 各险种定损标准要科学、合理、规范、透明, 并各级公示。构建农业保险自然灾害险情勘测评估系统, 而且河南省有必要对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既有农作物全险, 也有单一责任的农作物保险, 如雹灾保险等。无论是全险还是单一灾种的保险, 均按灾害发生规律和风险等级进行区划。其次, 必须加强农业保险电子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系统信息、远程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对基层代办员、业务员、理赔员等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技术、理赔技术的培训,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动植物养殖、农学、气象、水文、地质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教育,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农业保险基层查勘理赔队伍。第三, 加强与农业、气象、动植物防疫、水利等技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部门协作, 优质服务, 建立快速评估理赔反应机制。整合保险、金融、农业、气象、水利、动植物防疫等部门的技术力量, 建立一个包括这些技术部门优秀技术专家的农业保险风险灾害评估小组, 建立起快速评估理赔反应机制, 在灾害事故后发生后, 能及时、科学、高效地查勘确定致损原因、风险来源和损失程度, 提高理赔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 尤其是要建立大灾快速理赔反应机制, 简化理赔程序, 优化理赔流程。

(六) 完善防灾防损机制, 积极探索再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的稳定、可持续运行, 应从防灾防损等事前风险管理入手, 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治理体制建设, 建立持续的农业公共品投入机制, 加强抵御农业自然风险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贯彻执行“防赔结合, 以防为主”的方针, 同时联系科研院所和人员加大投入, 组织力量研究各种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减灾效率;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重视,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我们还要对农村普及基层行政组织防范防损知识的教育、宣传, 树立农民的防灾防损意识和理念。

河南省现已设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金, 以应巨灾, 除已有的管理办法外, 其管理可结合以下三种方法:

1. 可设置农业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专账管理, 通过发行地方农业债券, 开征农业安全特别税等集资手段快速建立, 完善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

2. 可以开展关于农村保险的“一篮子保险”工程, 将农村建房综合保险等优良险种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相结合, 将其盈利用于弥补种、养两业险造成的亏损, 并起到填充农业保险基金的作用。

3. 建立再保险业务可帮助直保市场分散风险, 扩大承保覆盖面和改善经营能力状况, 应该建立多层次保险与风险分担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

(七) 注重投保的时效性及政策性保险实施的连续性和长效性

农业保险工作时令性、季节性较强, 错过了最佳工作时期, 各项工作都会出现滞后、难以开展的局面。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经常性、规范性、时效性的运行机制, 适时、时时与农村工作的运行规律相结合, 才能事半功倍。如在乡镇开始收取烟农育苗款时, 及时将烟叶保险的政策宣传到位, 同时收取, 不仅减少了工作量, 而且还能增加烟农参保的范围, 达到双赢。建议结合政府农口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同确定各险种的推广、宣传和收保时间表, 其他部门配合工作。在实施政策性保险时, 应注意连续性和长效性, 如2008年和2009年河南省能繁母猪保险的推行情况良好, 由于各方面原因2010年停滞一年, 使得此项惠农政策在农户中负面反映较多。在保险实施之前, 应集中多方面建议, 制定政策性保险的长期规划框架, 提前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以及确定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方案。

(八) 建立农业保险监管机制并将此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

为保障农业保险双方契约交易的和谐, 避免各种道德风险和保险纠纷, 维护农业保险微观市场交易关系的稳定, 政府职能监管部门必须发挥在农业保险微观运作中适当的干预作用, 加强对农业保险合同契约关系的监管, 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保险公司制定农业保险合同条款、厘定的费率进行审查, 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险种开发、费率厘定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协助, 发挥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功能, 赋予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灾害风险分布状况, 开发、创新农业保险产品、险种的更大自主权, 调动农业保险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实现监管与激励的有效结合。

确定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考核办法考核原则, 建立针对县、乡政府的考核制度, 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发挥政府主导和监督的作用, 并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宣传和防灾减损工作。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将作为对市、县政府对各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项目;同时纳入对各乡镇年终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 实行倒扣分制;确定考核内容, 确定农业保险考核对象, 对规模化种植、养殖实行加分制;确定理赔服务要求和宣传要求,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舆论宣传到位;确定考核奖励办法, 各级政府对本项工作单独考核, 并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摘要:河南省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虽已初步建成, 但仍存在法律法规缺失、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和合理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 使得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低, 农业保险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推进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改革, 须以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三方为主来体构建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安全网络, 积极整合资金, 实行政府统保和农户参与投保, 依托地方政府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与高效农业保险险种, 完善各险种定损标准及防灾防损机制, 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 保证农保投保的时效性、连续性和长效性, 健全农业保险的监管和考核机制,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保险与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2]冯文丽.农业保险补贴制度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刘京生.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4]庹国柱, 赵乐, 朱俊生.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篇4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于205月31日审议通过,自年10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四十七条,下面是详细内容。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2007年5月31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国家机关和财政经常拨款支持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伤政策执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依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城乡劳动者。但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将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工伤保险费缴纳、工伤事故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省辖市实行全市统筹。

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属驻郑单位以及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特殊行业,实行省直接统筹。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特殊行业的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和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费率。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和行业特点,确定农民工较为集中行业的费率标准和具体缴费方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费用的支付。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条 省、省辖市建立两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各统筹地区储备金按当年本地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百分之七提留:百分之二上解作为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百分之五作为省辖市工伤保险储备金。当工伤保险储备金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时,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减少储备金提留比例,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储备金主要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统筹地区储备金不足支付时,同级财政部门应当先垫付,再申请省级储备金调剂。

第十一条 职业康复费用按不超过当年结存的工伤保险基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出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下年度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下年度据实列支,用于工伤职工职业康复。

第十二条 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费、职业康复费用足额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以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总额百分之五的比例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主要用于统筹地区参保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伤案例分析、工伤事故预防等。

第三章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而感染该疫病的,视同工伤。

第十四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认定职工伤亡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应当以法定职权部门或者法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书面结论为依据。

第十五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移交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工伤认定的具体事务。

第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办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超过法定时限提出申请的;

(二)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管辖权的;

(三)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

(四)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用人单位在接到书面通知二十日内不提供相关材料或者不履行举证义务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于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不收取费用。

《工伤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省、省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根据医疗专家组提出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治疗费用。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后,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其标准按护理鉴定结论作出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至正常退休年龄。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农民工,可选择一次性享受或者长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其安排适当工作。职工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或者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领取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恢复工作后由于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的,由用人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本人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标准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五级五十六个月,六级四十六个月,七级三十六个月,八级二十六个月,九级十六个月,十级六个月。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百分之三十。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职工距正常退休年龄五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百分之二十;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百分之十支付。

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不得减少按照失业保险规定应当享受的待遇和按有关规定应当享受的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生活护理费、辅助器具安装等待遇。所需费用,退休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原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五十四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属于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工亡者,按六十个月发给。

职工因工死亡,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

第三十条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自申领之日起次月内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职工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工伤职工经再次鉴定,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按再次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时间为原鉴定时间的次月。工伤职工复查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复查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照复查鉴定结论享受有关待遇,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调整。

第三十一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三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该职工重新出现的,自出现的次月起停发供养亲属抚恤金,领取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当退回。

第三十三条 因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差额。

第三十四条 工伤职工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的供养亲属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安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供养亲属身份证明、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证明、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等有关材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撤销、破产的,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工伤人员人均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优先一次性缴纳十年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由经办机构负责支付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员以及已退休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待遇的费用;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标准,优先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六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其境外工伤医疗、康复等费用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选择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本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保险医疗机构。

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选择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经办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价格等部门依法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进行监督检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对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参保后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不予颁发、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已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一)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因提供虚假证据、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而造成工伤认定的;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错误工伤认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工伤认定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四)向工伤认定申请当事人收取工伤认定费用的;

(五)拒不纠正错误或者不正当的工伤认定决定的;

(六)拒不受理上级指定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

第四十一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四)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五)不为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的。

第四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工伤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并入工伤保险基金;没收的违法所得依法上缴国库。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不组织抢救、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拒不履行举证责任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所需费用列入同级部门财政预算。

第四十六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

河南探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5

今年的河南两会,1800多名代表、委员汇聚郑州,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河南发展建言献策。在2016这个“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里,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能拿出新思路,提出新提案、新议案,补好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恰逢河南两会召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成了两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在何方,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把脉问诊。

省委书记眼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1月24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参加河南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农林和医药卫生联组讨论时,借着省政协委员、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的话题,谈到河南农业供给侧改革该咋做。

王刚在发言时说,河南全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小麦加工设备也很先进,居世界前列,但没有真正知名的大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比较“散”。没有强势品牌,面粉就没有议价能力。郭庚茂问:“是不是面粉企业的入市门槛太低?”

“现在一点儿都不低。”王刚回答,现在河南有上千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果能形成合力,甚至能在全球产生影响力。“假如这些面粉厂都是我的,我就能在全省要求种植什么样的麦子。”王刚举例说。

郭庚茂说,现在要讲供给侧改革,农业也要按照经济的角度来看,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按照社会角度来看。河南有1亿人口,每天消耗粮食数量巨大,老百姓要吃饭,河南各级政府要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以前对于农业经济特性研究的较少,或者说没有从经济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农业经济现在还不是严格的市场经济,但放在现在的大环境里又是市场经济,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

“我们需要的高筋面和特种面粉要从外国进口,我知道一些做面包的面粉就需要进口。”郭庚茂说,生产的产品不适合人民的需求,单纯提刺激消费不行,要生产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既包括品种也包括质量。

“现在老百姓去日本买什么马桶盖,奶粉买进口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不适合需求。”郭庚茂说,要按照需求进行结构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学上的术语,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就是调整优化结构,第一个就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

他说,要用改革的态度加速结构性调整,不光有加法还要有减法。河南农业的调整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问题,一个是市场需求问题。

省委书记的思考,让与会人员对于河南走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推动今年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有了清醒认识。

“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

一方面,河南农业生产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重面积,轻品种,导致农业结构失衡。另一方面,粮食的连年丰收,导致库存激增,粮食供大于求导致粮价持续低迷,谷贱伤农。河南农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对于如何用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这剂良方,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如何消化过剩的中低端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建议政府要架起一座玉米种植户和饲料加工企业之间的桥梁,与饲料加工企业“算算账”、给玉米生产大县“跑跑”订单,在玉米收获后进行烘干防止霉变,然后直接运送到饲料加工企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河南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建议,河南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以前的对抗性农业变成适宜性农业。

“种养业协调发展,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抓手。”河南省政协委员、省畜牧局局长宋虎振说,要加快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引导规模畜禽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配套粪污消纳用地,推广“猪—沼—菜”等种养结合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的同时,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最终实现粮食丰产、土壤改良、畜牧业稳定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环境改善等多重功效。

“以前缺肉吃,卖鸭肉赚钱,现在一大块肉还不如一朵绒值钱。”河南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和省人大代表、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家富,谈起了一只鸭子上的供给侧改革。

“河南由大农业向强农业的升级过程中,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全链条循环发展。”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永达食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山说,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连接农业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形成种植、加工与消费服务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增加农业效益,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河南思路”

如何下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从河南两会上传来的信息令人欣喜。

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河南在农业发展上,要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中包括提高粮食产能、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谈到调整农业结构时,谢伏瞻说,今年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河南省农民工医疗保险状况调查 篇6

一、河南省农民工医疗保险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71.9%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13.6%的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不同分别选择了商业医疗保险(比例为2.5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比例为5.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为5.9%),但仍有14.5%的农民工因为对医疗保险的认识不够或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之并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而对农民工希望参加医疗保险类型的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农民工希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的农民工希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3%的农民工希望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4%的农民工希望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农民工参保行为和参保意愿的结果对比显示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河南省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种类少,可选择性低

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农民工选择参加的医疗保险种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为新农合的的参合费用要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低得多,所以有71.9%的农民工选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选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比例为5.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为5.9%。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现实制度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说新农合在制度规定和现实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合农民工特征的地方,但由于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以及约束条件相对于农民工的收入来讲显得过高而使许多农民工望而却步,最终他们不得不选择参加新农合。

随着农民工收入差异加大和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已无法满足全体农民工的需要,目前我省甚至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滞后,适合农民工的保险种类少,可选择性低的弊端日趋凸显。

2、适合农民工的医疗资源不充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真正惠及农民工群体

自2 0 0 2年中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民工由于就业不稳定性与流动性强的原因,难以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河南作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在信阳被地区率先开展了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的探索,并且被一些劳务输出地效仿。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省范围内只有少数县市开始在外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而且,外建农民工定点医院数量还不多,覆盖面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就医需要。除此之外,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以及定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不统一、行政管理成本高的影响,在全省全部推广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即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但农民工多为青壮年,身体状况较好,对于该群体来说来说,大病很少得,小病又无处报销,他们几乎享受不到该保险带来的好处。当问及“您认为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是否享受到实惠的问题”时,只有18.4%的被调查者认为解决了大病医疗费用问题,而81.6%的人认为并没有得到实惠。

3、城镇医疗保险门槛高、负担重,绝大多数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

按经营活动划分,进城农民工可分为两大类:“自雇型”和“受雇型”。“自雇型”农民工主要包括从事小型个体、微型私营经济活动或流动的小商小贩。“自雇型”农民工的经济实力足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但他们却很少参加医疗保险。收入较低的主要是“受雇型”农民工。他们包括临时工、小时工、劳务工、季节工等。他们的生活极其不稳定,失业率高,收入属于底层。这一群体面临的风险较大,随时可能因为意外而陷入贫困,他们对医疗保险的要求也最强烈。但是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现行的商业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对他们来说却高不可攀;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农民工存在户籍障碍,无法被纳入当地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内。

4、宣传不足、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服务水平的负面影响

由于医疗保险宣传在农村和务工地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造成了农民工和政府医疗部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农民工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参加医疗保险能否减轻经济负担表示怀疑;也有农民工由于信息获取不便,造成了想参加但是错过参保期限现象的发生,给农民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调查结果看,在14.5%的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中,26.6%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他们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参保后会由于自己不生病使钱花不掉;2 0.9%的农民工因对医保制度不信任、怀疑难以兑现而没有参保;15.3%的农民工是因为周围的人没有参加而没参保;还有将近5%的农民工则因为没有听说过医疗保险而没有参保。造成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基层医保宣传手段不够生动丰富,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二是地域限制,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给城市劳动医保工作人员的宣传普及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视和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本身的宣传,让农民工有更多适合他们选择的医疗保险种类、有更充足的适合农民工的医疗资源,能够让农民工切实得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惠。一是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加各种医疗保险的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生动的典型宣传,现身说法,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三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农民工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2、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农民工在维护自己的医疗保险权利时有法可依

目前,在农民工医疗保险法律法规方面,没有统一、专门的法律法规。大多数地方政府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大法律出台了各种地方法规、条例去规范医疗保险。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尚未达到政策的基本统一。河南省省各个城市虽然在农民工医疗保险方面都有尝试,但是没有形成政策上的统一。如固始县于2006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定点医院同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定和意见。2007年2月份,漯河市政府出台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率先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但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性的需求,各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医疗保障也存在诸多弊端,政府管理的漏洞与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使这一本来保障农民工权利的制度难以实施,所以要政策方面形成统一的局面,即统一规定、统一宣传、统一操作,统一监督。

3、分层分类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应该先考虑这一群体的分类,农民工至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已没有太大的差别。第二类是流动性大、从事短期工作的农民工,就是农闲的时候出来打工,大部分时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工作的城市也不固定。他们虽然外出务工,但目的不是要变成市民,而是迫切需要带点现金回去。

不同类别的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也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农民工,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对于第一类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应允许并鼓励其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另外,他们已经在城市里面工作多年,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条件已经成熟。这部分农民工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雇型”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主要包括从事小型个体、微型私营经济活动或流动的小商小贩。他们适合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第二类是“受雇型”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主要受雇于各类企业。他们适合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企业为其办理,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

对于第二类流动性大、从事短期工作的农民工,应鼓励其参加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参加改良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农民工流动在各个城市之间且大多从事短期工作,由于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他们不可能参加某个城市的城镇医疗保险,应让他们参加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参加改良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调查得知,他们大部分都参加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参合农民就诊实行乡、县、外地等分级报销制。农民工在县外异地住院就诊,不仅要多掏钱,而且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手续繁琐,且大多有2个月以内回乡报销的时间限制。如果回原籍治疗,费时费力,还可能贻误病情。所以这类农民工不能很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因此针对这类农民工应在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在务工地建立定点医院即“信阳模式”、将来如果条件成熟,可以针对他们设立农民工专项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问题。

摘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张“网”在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 使其成为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空白点”。本文从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入手,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河南省农民工医疗保险状况进行调查, 分析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河南省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朝晖, 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思路, 经济纵横, 2008, 5, 25-28.

[2]、罗正月, 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建构中的政府责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66-72.

[3]、唐贵忠等, 重庆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7, 855-856.

河南农业保险 篇7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可行性

一、我省迫切需要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 迫切需要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省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据统计, 我省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000年为10.18%, 2005年为11.96%, 预计2010年将达到12.61%, 到2030年我省老龄化高峰时, 可能高达24.03%, 此时年龄结构将高度老龄化。另外, 我省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2005年至今一直维持在60%—70%之间。这些因素使得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不足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 原有制度存在缺陷, 呼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992年民政部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根据《基本方案》的精神, 1992年3月,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 (豫政办[1992]13号) ;1995年10月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 (豫政[1995]64号) 。但是《基本方案》在设计制定时本身存在缺陷, 直接导致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度缓慢。这些缺陷大致可以归纳为:①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②缺乏法律效力。③基金管理不规范。④增值、保值困难覆盖率低、覆盖面积小。因此, 在国家制定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条件成熟之前, 我省可以因地制宜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制度构建。

(三) 国家的政策调整, 为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契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方,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覆盖全社会的, 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应当是统一的, 特别是在消除城乡差别这一点, 在今后国民收入分配要尽量向农村倾斜, 大幅度的增加用于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 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力的宏观环境。我省是农业大省, 国家反哺农业的政策将为我省的各项事业提供良好的契机。为此, 我省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工作。

二、我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分析

(一)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指标分析

按照世界发达国家的先例, 各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的指标一般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低于15%;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2007年, 我省农业生产总值为2217.66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77%;农业就业人数为2920.3万人, 占总就业人数的50.5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480万人, 占总人口的65.66%;人均生产总值为16012元;按照1:6.83的汇率折算, 人均生产总值为2344.36美元。由数据可知, 我省的农业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世界各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的一般水平, 而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结构指标仍未达到一般标准。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测算

决定养老保险所需资金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 二是人均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标准, 三是政府财政补贴的标准。我们假定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财政收入、农村人均生产总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均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①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8》②年平均增长率均为算术平均数

按照上述增长率计算, 预测我省2020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为683.4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6678.08元, 财政收入将达到1867.42亿元。

现将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额分为200元、400元和600元三个档次。分别按财政补贴30%、50%和70%, 预测2020年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补贴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 如表2, 表3, 表4。

其中:缴费额占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缴费额/人均生产总值

养老金补贴单位额=缴费额×财政补贴百分比

养老金补贴总额=养老金补贴单位额×65岁以上人口总数

养老金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养老金补贴总额/财政收入总额

(三) 测算结果分析

从上述测算结果可以得出, 到2020年,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额定为600元时, 缴费额占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8%, 财政补贴百分比定位50%时, 养老金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02%, 这个数额在财政收入分配中是合理的。由此可见,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 我省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

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与我省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按“低水平, 广覆盖”的原则扩大统筹区域, 提高统筹层次, 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应建立个人、集体、政府共同负担的筹资原则, 强化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 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贾金玲.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探析.河南社会科学, 2008, (7) .

[2]韩汉博.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社会科学家, 2008, (10) .

抱团发展 打造河南农业安全品牌 篇8

在这充满丰收喜悦和希望的美好季节,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大河网、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河南日报农村版、中原农民出版社等媒体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启动仪式”于10月13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农民日报总编辑孙林,河南省农业厅正厅级巡视员薛豫宛,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高潮,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郑林,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红林,省农科院副院长邹庆鹏,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王亚明等出席论坛。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陈丛梅就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了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石波围绕“我国饲料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倡议我国饲料生产企业重视科技研发,从源头抓起,走生态、安全、高效、环保并重的路子。中国农业品牌第一人、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董事长娄向鹏,通过对大量营销案例的剖析,把脉河南农业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与时俱进、抢占市场、路径设计、创造价值等农产品营销七大法则。与会人员140多人分享了这一精神盛宴。

坚守前沿,彰显责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食品安全要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强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谢伏瞻省长强调:“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创新社会治理,重视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稳定。”

今年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为进一步推进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大省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农产品,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在2013年联合多家媒体成功举办首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的基础上,决定与大河网、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河南日报农村版、中原农民出版社一起举办第二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管护的步伐。论坛筹备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和涉农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正如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高潮感言,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率先倡议河南涉农媒体共同举办的本次论坛和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彰显了新闻媒体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敢于担当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一定要坚持行进在保护农产品安全的前沿,时刻关注农产品安全,积极引导正确舆论,承担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企对接,共话安全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孙林在致辞中对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指出,近年来,“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难点。河南既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又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大省,已经成为我国的粮仓、国人的厨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更应下力气、下猛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目前,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在示范基地创建、农资专项整治、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成效显著,尤其是“放心菜工程”,以及前阶段实施的消费引导行动、专家指导行动、公开承诺行动和能力提升行动“四大行动”,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提高河南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创造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优良环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论坛也为政府、业界企业家、行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有助于大家了解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把握农业创新发展的脉搏,开拓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视野。”河南省农业厅巡视员薛豫宛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举办充满期许。

论坛组委会通过单位推荐、媒体评选、网络投票、专家推选的方式,评选出了2014年十大中原农产品安全守望人物,并同时评选出了11个最受老百姓信赖的中原农产品安全品牌和11个中原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与会领导为获奖企业代表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将论坛推向高潮,获奖代表在大家的欢呼声及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了舞台。一双双兴奋而又闪亮的眼睛流露了他们的心声,所有的获奖代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坚信,明年的表彰现场一定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首任会长、雏鹰集团首席质量官侯五群在发言中代表联盟成员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出倡议:用好的心态做良心事,不挣亏心钱;做好产品升级,树立品牌意识。中原农产品生产加工优秀企业要建立共同的诚信体系,树立标杆,规范和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打造出更多农产品知名品牌。河南瑞阳集团董事长尚海涛、河南奈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永富等企业家也在发言中承诺:坚守良心良知,共同承担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神圣责任,携手构建农产品安全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起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论坛的精彩演讲不时博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让大家获益匪浅。他们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件天大的事,作为涉农企业,今后要坚持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和企业家责任,诚信经营,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10月13日下午,参加论坛的嘉宾和企业代表到位于新郑市薛店镇观沟村的君源有机农场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参观,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场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坚持“零污染、零残留、高标准、最安全”的基本标准,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不用化学农药、不用化肥、不用激素、不用除草剂。大家对农场的耕作模式、品质控制、现代物联网的应用等留下了深刻印象。

构建联盟,抱团发展

第二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的正式启动。

据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杨秋意介绍,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维护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使各大涉农企事业单位抱团发展,致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品位中原品牌企业,推进涉农企业健康发展和品牌塑造,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决定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论坛发表了“倡议各生产企业共同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约”,倡导全省农产品企业争做有良知、良心的企业,树立以质取胜、安全第一的理念,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共同促进河南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论坛召开前,前来参加“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筹备会”的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主任班付国、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办公室主任崔敏等与河南瑞阳集团董事长尚海涛、雏鹰农牧副董事长侯五群、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志明、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利军、民权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和平等省内优秀涉农企业负责人,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和探讨。

10月16日下午,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举行第一次会长联席会,会议决定增补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张克宣、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辑韩嘉俊、中原农民出版社社长刘宏伟为副会长。大家围绕联盟工作范围、发展规划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做好表率,护卫中原农产品安全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秘书长杨秋意表示,安全联盟要统筹规划,打造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出一批河南优秀涉农品牌企业,邀请有信誉、重质量的农业企业和科研、规划等行业精英加盟。

上一篇:要注重学法指导下一篇:记录生命理想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