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共6篇)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篇1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
12级保险二班 制作人
张晶 指导老师
郭冬梅目录
第一部分
公司简介
第二部分
公司组织架构 第三部分
公司经营状况 第四部分
公司投资分析
第五部分
公司发展导向
公司简介
注册资本
10亿元人名币
法定名称
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
安徽省合肥市 成立时间
2008年1月18日 经营区域
安徽省 法定代表人
张子良
国元保险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实行农业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并存发展的模式。经营范围不仅包括“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农房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等农业保险业务,还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法定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等财产保险业务。
公司组织架构
公司经营状况 • 国元控股有限公司 •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 国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国元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 国元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资产负债
资产总计
期末3206505839.42 期初2763361451.65 负债总计
期末2040925292.96 期初1659255959.72 2013年利润总额134312336.39 公司经营状况总结
• 资产呈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而且股东权益也稳定增长,经营状态很好。
• 公司的利润总额也增加的很快,说明公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公司经营虽然不错,但要想办法将农业保险做的更精细化,同时又不要局限于农业保险,车险,农村家庭财产保险等等,这些业务都可以扩展,不断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公司投资分析总结
• 偿付能力强,但投资能力比较弱,投资股票等交易性金融资产
• • • • 处于亏损状态。
• 公司定期存款比较多,可以将更多存款放入稳定性比较强的基金和债券。
• 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较2012年都略有涨势。• 将部分资金放入股市中,做到让保险金保值增值,应该注意提升股票投资能力。
业务比例及建议 推出一些特色保险产品将农业险和财险,车险等进行捆绑销售,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兼容性。跟政府协商,争取将农民的种地补贴以农业保险的形式分发给各个农户。给农户义务的普及一些防灾防损的知识,减少理赔费用,做到双赢。
排名报告
• 由美国加州大学富乐顿分校保险研究中心研发的《亚洲保险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对外发布。报告显示,在2013年亚洲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力排名中,国元保险居第20位,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8位.• 《报告》特别指出“国元农险作为一家专业农险公司,近三年排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3更是首次跻身中国本土非寿险公司十强。2012财年,其增资1.1亿元人民币,资本金的补充帮助其提升在资本金充足性测试中的排名,从而上升至亚洲第20位,并且资金流动性也有明显提高”。
后语
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摘自保险行业协会的 数据披露。所有的图片取自兰州商学院的校园风景照,魅力兰商欢迎您。分析和建议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广大观看者批评指正。该资源授权指导老师用于教学或其他教改途径使用。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篇2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 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2年达到顶峰, 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 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 农业保险深度为0.14%, 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 赔付率也大幅上升, 高达119%, 完全是亏本经营[2] 。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 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 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 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 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 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 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 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 全国2.3亿农户, 户均保费不足2元[3] 。据统计, 1982-2002年期间, 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 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 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 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 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 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 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 依托试点载体, 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 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 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从理论上讲, 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 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 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 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 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 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4] 。因此,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 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1] 。
(一)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 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趋利性的目标追求, 偏低的边际收益, 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 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 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 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 乃至消失,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 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 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 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 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 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 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 仅占0.27%。
(三) 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 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 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 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 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 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 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 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 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 这一高风险特点, 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 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 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 加上20%的费用率, 实际亏损率23.2%, 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 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5] 。其次, 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 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 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 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 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 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 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6] 。很显然, 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 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 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 等等。但是, 不管采取那种模式,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 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 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 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 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 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 若遇特大灾害, 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 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 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 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 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 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 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 结果红小豆丰收,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 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 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 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7]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 (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 、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 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 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 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 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 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 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 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 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 探索发展途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 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 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 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 (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 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 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 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 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6 (1) .
[2]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 2005-09-17 (6) .
[3]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N].保险研究, 2005 (12) :70-72.
[4]陈泰超.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J].金融参考, 2005 (3) :13-18.
[5]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额理论与实践, 2005 (9) :66-68.
[6]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J].财经界, 2005 (3) :100-105.
农业保险条例 篇3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业保险活动, 保护农业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保险, 是指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保险合同, 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本条例所称保险机构, 是指保险公司以及依法设立的农业互助保险等保险组织。
第三条 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强迫、限制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
第四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财政、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税务、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 负责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
财政、保险监督管理、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机构应当建立农业保险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农业保险工作, 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 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险意识, 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第七条 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范围的, 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等措施, 支持发展农业保险。
第八条 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九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第二章 农业保险合同
第十条 农业保险可以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行投保, 也可以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
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 保险机构应当在订立农业保险合同时, 制定投保清单, 详细列明被保险人的投保信息, 并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保险机构应当将承保情况予以公示。
第十一条 在农业保险合同有效期内, 合同当事人不得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发生变化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农业保险合同。
第十二条 保险机构接到发生保险事故的通知后, 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查勘, 会同被保险人核定保险标的的受损情况。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 保险机构应当将查勘定损结果予以公示。
保险机构按照农业保险合同约定, 可以采取抽样方式或者其他方式核定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采用抽样方式核定损失程度的, 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抽样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受损的农业保险标的的处理有规定的, 理赔时应当取得受损保险标的已依法处理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保险机构不得主张对受损的保险标的残余价值的权利, 农业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保险机构应当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日内, 将应赔偿的保险金支付给被保险人。农业保险合同对赔偿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 保险机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第十五条 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农业保险合同约定, 根据核定的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机构履行赔偿保险金的义务, 不得限制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 理赔清单应当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 保险机构应当将理赔结果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 本条例对农业保险合同未作规定的, 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经营规则
第十七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并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批准:
(一) 有完善的基层服务网络;
(二) 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三) 有完善的农业保险内控制度;
(四) 有稳健的农业再保险和大灾风险安排以及风险应对预案;
(五) 偿付能力符合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
(六)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未经依法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第十八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 单独核算损益。
第十九条 保险机构应当公平、合理地拟订农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的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保险机构应当在充分听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农业、林业部门和农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拟订。
农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依法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或者备案。
第二十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准备金评估和偿付能力报告的编制, 应当符合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
农业保险业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要采取特殊原则和方法的,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一条 保险机构可以委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机构协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机构应当与被委托协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签订书面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约定费用支付, 并对协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十二条 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妥善保存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的原始资料。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涂改、伪造、隐匿或者违反规定销毁查勘定损的原始资料。
第二十三条 保险费补贴的取得和使用, 应当遵守依照本条例第七条制定的具体办法的规定。
禁止以下列方式或者其他任何方式骗取农业保险的保险费补贴:
(一) 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
(二) 以虚假理赔、虚列费用、虚假退保或者截留、挪用保险金、挪用经营费用等方式冲销投保人应缴的保险费或者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挪用、截留、侵占保险机构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保险金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对农业保险经营规则未作规定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保险经营规则及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保险机构未经批准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 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
保险机构以外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非法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0万元的, 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取消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资格:
(一) 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
(二) 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
(三) 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农业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第二十八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取消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资格:
(一) 未按照规定将农业保险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 单独核算损益;
(二) 利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三) 未按照规定申请批准农业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未按照规定报送农业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备案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保险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外, 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 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对取得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的人员撤销其相应资格。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 骗取保险费补贴的, 由财政部门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挪用、截留、侵占保险金的, 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保险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保险机构经营有政策支持的涉农保险, 参照适用本条例有关规定。
涉农保险是指农业保险以外、为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 包括农房、农机具、渔船等财产保险, 涉及农民的生命和身体等方面的短期意外伤害保险。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篇4
1农业保险政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保险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保障作用
可以帮助农民在风险来临的时候, 有效的抵御自然风险, 避免承受更大的损失。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1.2农业保险可以在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失时, 给予及时有效的补偿
对农民的基本生活做出有效的保证, 解决温饱问题, 对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做出很好的保证。
1.3农业保险对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现代化农业, 也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
全面的普及农业保险政策,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是保证农民正常生活工作的关键, 也是实现农业受灾风险转移的关键。
2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
2.1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 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少知识的宣导, 保险意识的传授,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全面彻底, 也不太相信农业保险, 从而导致农民不太愿意参加农业保险。另一方面, 保险只有在灾害发生的时候, 才能体现其作用。农民对于这样的保险存在形式不能接受, 认为购买农业保险增加了家中的经济困难, 对农业保险持有抵触状况。最后, 由于农民的收入能力有限, 可以用来支配的资金相对来说也不够富余, 大多数的农民都不肯定农业保险的价值作用, 不认为对自己起到作用, 心存侥幸, 认为灾害不会发生在自家的庄稼上, 参保意识不强。
2.2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保险在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各级财政大幅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 对种植业、养殖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占保费的比例超过50%, 远大于农民所缴纳的保费比例。
2.3农业保险机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
在鼓励人保、中华联合等全国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 保监会先后批准了多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 目前,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 保险经营主体日益丰富, 并形成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稳步向前迈进。
3农业保险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1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生产起到稳定作用
参加农业保险后, 可以防止农业生产在自然灾害后, 受到的影响最小化, 风险由以前的农民自己承担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在农业风险发生后, 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取得资金补偿, 可以保证农业的再次生产, 不至于自身生活产生困难。由此可见, 农业保险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保护作用, 保持了农业生产的连贯性。
3.2农业保险政策对于农民的消费观也有所改变
基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的原因, 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有限, 每一笔钱都用在迫切需要的地方。农业保险可以将农民对收成的担忧转移, 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再次生产, 农业保险是农民资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购买农业保险, 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平衡供应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
3.3农业保险政策可以实现资金的最大价值
国家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与日俱增, 越来越加大对农民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出台了更多的符合农民利益的相关文件。通过参加农业保险, 可以实现国家扶持资金的最大限度利用率。中央政府的扶持, 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政府的合理扶持, 这也在整体上增加了投入资金的总量。逐年增多的投入, 使农民在金钱分配上, 有了更多的选择, 有效的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 参保率也逐渐上升。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出台, 农民不仅享受到了国家的好处, 也表现了国家对农民农业的重视。
3.4农业保险政策能够合理改善农业结构
通过对农业保险政策的有效推广, 在惠民的同时, 也提升了农民的自身水平。在了解农业保险政策的作用后, 农民对于科学种田有了更大热情, 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积极的扩大生产规模, 采用新型技术, 科学种田, 引用外来种子, 创新产品。农业保险有效的保证了农业的生产以及粮食的稳定, 拉动了农业生产的进程, 对社会的整体保障也间接起到了作用。
3.5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的经济补偿作用
农业保险, 已经成为农业受灾后重要的资金补偿方式。通过资金的补偿, 可以有效的恢复灾后生产及建设。天气气候的不确定性, 以及不小心的人为失误, 导致农业生产的灾害频繁发生, 参保后的农民, 就不需要再为没有收获而陷入困境。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 保障了农业的生产, 促进了农民继续务农的心态。
3.6农业保险政策的推广有益于现代化农业的开展
农业保险的自我完善以及灾后的经济补偿, 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也让农民越来越相信了农业保险, 国家和社会各界也都越来越认可了农业保险的不可代替作用。农业保险的全面普及, 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促进农业方式的转变, 也有着相当大的保障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 农业保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7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而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 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可以总结出, 农业最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还有很多的脆弱之处,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虽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保险可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保障作用, 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发展,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全面普及开展农业保险政策, 才会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峰.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N].金融时报, 2012.04.09.
[2]马志刚, 赵登华.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推进农业现代化[N].经济日报, 2011.02.26.
河南农业保险需求建议 篇5
关键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对策建议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 一直是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当季粮食产量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粮农的收入和下季的种植决策, 也影响着当季整体粮食的供给量。所以, 如何稳定粮农的收入, 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 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众多措施中, 农业保险对于粮农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的收入减少损失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一、河南农业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是一个产粮大省, 2014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 209.8千公顷, 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772.3万吨, 两者在全国均排名第二位。但河南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2012年河南受灾面积1, 388.8万公顷, 当年主要遭受旱灾和水灾威胁, 其中旱灾受灾面积1, 001.5万公顷, 水灾受灾面积358.7万公顷, 当年粮食产量为5, 638.6万吨;而2009年受灾面积2, 987.4万公顷, 遭受的灾害种类多, 其中水灾受灾面积100万公顷, 旱灾受灾面积1, 579.2万公顷, 风雹灾受灾面积1, 128.9万公顷, 冷冻受灾面积179.2万公顷, 粮食产量为5, 389万吨。2014年河南更是遭遇了63年未遇的干旱, 旱灾使得河南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
河南省在1982年就有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露天经营、保险标的具有生长变化的特点, 存在保险金额难以确定, 风险测定、费率厘定困难, 损失评定困难等问题, 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业务难以发展起来。2007年河南省被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5年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中种植业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保险;经营模式采用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相结合, 保费根据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其中80%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 20%由农户和龙头企业承担。但在实务中, 当自然灾害发生, 农业保险在弥补农民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从而抑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河南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一) 粮农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粮农文化水平低,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不知道可以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转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也不了解国家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即使知道有农业保险却不了解投保农业保险的方法和流程, 缺乏投保的有效渠道, 导致粮农对农业保险投保的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曾经做过调查, 在抽取调查的600个农户样本中, 参加玉米保险的只有68户, 参保率只有一成多。
(二) 赔付金额过低, 抑制粮农投保积极性。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的责任限额, 是补偿给付的最高限额。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 即使按最高金额赔偿也弥补不了粮农的种植成本。2013年河南农业厅开展了粮食种植成本与收益调查, 调查对象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 结果显示, 种粮大户的小麦亩均成本为543.3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424.3元。普通农户小麦亩均成本为706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539.6元。河南省2015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中对农业保险金额的规定为:玉米每亩保额为329元, 费率为6%, 每亩保费20元;小麦每亩保额447元, 费率6%, 每亩保费27元。而且只有在小麦、玉米处于扬花-成熟生长期才按照100%进行赔偿, 即使如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小麦赔款距成本还有259元的差额, 玉米赔款距成本还有210.6元的差额 (如表1所示) 。在实际中, 保险机构在测量受损农作物时, 只有成片受损超过30%才能申请赔偿, 有农户因此只拿到几元十几元的保险赔款, 因此认为买农业保险没有太大意义。赔付金额过低, 不能弥补越来越高的种植成本, 保险弥补损失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表1)
(三) 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损失对粮农影响较小。
河南粮食种植大多采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 耕地面积虽多, 但农业人口也多, 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3亩, 低于全国水平。这样, 即使粮农遭受损失, 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河南农业厅调查显示, 种粮大户小麦亩均净收益为512.9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679元;普通农户小麦净收益为350.2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563.7元。即使发生全损, 种粮大户的小麦和玉米的净损失分别是831元和1, 100元;普通农户的小麦和玉米净损失分别是567元和913元。对于人均只有一亩多的粮农来说, 这些金额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并且农作物发生全部损失的概率也非常小, 这也抑制了粮农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 粮食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比例不断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由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途径的多元化, 包含粮食收入在内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据统计, 2002年占比为70%, 2012年占比下降到53%, 粮食收入对粮农全部收入的影响在逐步减少, 粮农花费在农作物上的投入也会考虑减少, 尤其当农业保险并不是农业生产必需的投入时, 从理性角度考虑, 粮农会做出放弃购买农业保险的决策。
(五)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不规范。
规范的农业保险会给农民传递一个正面的形象, 尤其是当出现巨灾风险时, 保险公司的及时定损、理赔会给保险业务将来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 粮农对保险的信任度却迟迟提高不起来。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委托村干部宣传农业保险, 并代收保费时, 村干部由于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由哪家保险公司承保, 出险时找谁索赔, 国家的保险补贴政策是什么, 村干部和农户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粮农把购买农业保险看成是乱收费、乱摊派, 有些粮农购买了农业保险, 但在出现灾情时, 却不能及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 有的粮农虽然获得了赔偿, 但距粮农的期望值差别太大, 从而对农业保险保风险的功能很失望, 认为买与不买没有很大差别。而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 本该在保险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核保工作, 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压力, 把本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标的也纳入保险范围, 在出险时, 考虑到成本和收益问题, 保险公司又不愿意轻易赔偿。对于出险率较低的小麦保险, 保险公司乐意承保, 而对于出险率较高的玉米保险, 保险公司却又不愿意承保, 财政又不能强迫保险机构承保, 这样在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转嫁粮农风险的作用。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的不规范发展, 也加深了粮农对保险的不信任感。
三、促进河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粮农保险意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粮农对农业保险知识缺乏了解, 大大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普及, 想让粮农接受农业保险, 第一步是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政府和保险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农业保险加以宣传, 比如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小册子发给农民,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播放一些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片, 开展农业保险培训班, 或者通过相声、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和农业保险政策。
(二) 规范农业保险业务各环节。
农业保险工作想要达到常态化, 需要规范保险业务各个环节。一是要在乡、村设立保险网点, 负责农业保险的宣传、承保、查勘、定损以及理赔等日常工作, 对于粮农在政策咨询, 投保程序以及理赔方面给予及时解答;二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协助开展保险工作的村长、组长人员的保险知识培训, 尽量在宣传阶段就把农业保险政策给粮农讲清楚。
(三)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耕地使用权的分散不利于防灾防损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样,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相对于普通粮农, 种粮大户的损失成本增加, 为了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们就有动力去购买农业保险。另外, 种粮大户会更加注重耕地管理, 防灾防损工作, 这样也可以降低保险机构的赔付率。
(四) 继续加大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立法比较健全, 政策比较优惠, 费用补贴率普遍较高。农业生产风险大, 保险标的特殊, 风险管理难度大,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因为赔付率过高导致亏损而不愿进入农业领域, 所以需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对于粮农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 让粮农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买得起农业保险;甚至可以把购买农业保险与其他农业补贴政策联系起来, 只有购买了农业保险, 才能享受到其他农业补贴。也可以把粮农应该交的保费找企业赞助, 政府在其他方面对赞助企业进行鼓励。对于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来说, 政府主要从如何弥补它们的亏损, 提高它们继续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入手。比如, 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提高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方面的政策倾斜。
(五) 政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财政部门、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之外, 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和人员加以配合。在确定投保对象的时候, 需要乡镇财政所把享受农业补贴的农民名单、耕地面积等数据加以共享, 在开展宣传、收取保费的时候, 需要宣传部门、村长等发动各小组组长开展这些工作, 在填写保单, 确认粮农已投保农业保险 (比如照相确认) 时, 需要粮农进行配合, 在防灾防损方面, 需要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配合。而在这些工作中, 财政负责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机构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 其他政府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却因保险业务繁琐, 或担心承担风险责任等原因, 工作中并不是特别积极配合。仅靠保险机构来做各个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很大, 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并督促各部门配合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吕春生, 王道龙, 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增刊) .
[2]张汀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10.10.
[3]杨晓娟, 刘布春, 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2.
[4]胡心洁.河南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超1/4种植大户助力粮食增产.http://news.dahe.cn/2013/11-28/102537031.html, 11/28/2013.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篇6
1 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客观需求分析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居民财产时常处在险情的暴风眼, 1994~2011年每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119亿元。同期广东省年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为97.33万hm2, 占全省农作物平均播种总面积的20%多, 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平均为11.13万hm2, 绝收比例为11%;每年农业自然灾害的受灾人数为1990万人, 最严重时, 受灾人口占到农业总人口的65%, 平均的受灾比例也达到45%左右;倒塌房屋134454间, 因灾死亡牲畜5亿头 (只) ;年平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平均12%, 较严重的年份有1994年, 1996年和2006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7%、31%和26%, 其中农业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年份为2006年, 约318亿元,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的还有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分别为230亿元、119亿元、258亿元、118亿元、112亿元。广东省每年承受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农业保险有客观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广东省就开始兴办农业保险, 期间分别尝试过政府全额支付保费、代政府办保险, 只提业务费、统保经营、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模式, 而承保机构始终仅有广东人民保险公司一家, 承保的对象包括农房、商业性养殖、种植、生猪等。在此期间, 农业风险的高费率、高赔付率高及巨灾损失频发的特性导致农民与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虽然各级政府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但大都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而缺乏实质性的财政或政策支持, 导致农民不愿投保、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供需双冷”局面。来自广东保监局的资料亦显示, 1985~2004年的20年间, 广东农业险保费总进账68776万元, 但综合赔付率高达120%, 亏损足足13999万元。保险公司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导致其不断收缩业务规模, 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造成这种局面, 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和高风险, 但实质上, 农民和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太小才是造成农业保险供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其后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各国也都相继走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起根据中央指示精神, 农业保险被明确为“政策性”保险, 我国掀起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
2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在一系列中央决议及配套政策的指引下, 2007年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并选取了广州、佛山、中山、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和惠州9县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在2009年, 在总结各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 广东省委农办、财政厅、农业厅、保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广东省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方案》等。至2009年底,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广东省各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目前已开展的保险补贴项目有种植、养殖、农房等12个品种, 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养殖业保险得到大力开展。自2007年以来, 广东省陆续开展能繁母猪、肉猪以及家禽、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等保险业务。能繁母猪保险成效较显著, 截至2011年底, 承保数量690多万头, 保费收入4亿多元, 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近70亿元;经济补偿近3.5亿元;二是农房保险逐步推广。农房保险是广东省首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由于广东省多发风灾、雹灾、洪涝等自然灾害, 农户投保积极性较高, 参保农户成倍增长, 2007年参保农户95.5万户, 2008、2009年分别增加到166万户和555万余户, 风险保额570多亿元, 承保覆盖率达46.57%。三是政策性水稻保险取得突破。10个地市已开展试点, 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达60%~80%, 从2009年开展以来, 截至2012年10月份, 承保面积115.33万hm2, 赔偿经济损失0.6亿元, 提供风险保障近52亿元。近年来, 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较快, 保费收入和保险赔款都有显著提高。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广东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 各险种由不同部门分别牵头, 如能繁母猪保险由省畜牧局牵头, 水稻保险由省委农办牵头, 农房保险由省民政厅牵头, 沟通协调效率较低, 未形成政策体系。
(2) 巨灾风险严重, 而巨灾险保障机制缺失。普通商业保险承保的都是非系统性风险, 要求各保险标的风险相互独立, 以确保总体的风险可以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但是农业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影响区域广, 经常造成广大地域内的农作物同时受灾, 使得各标的物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无法象普通商业保险一样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 相反随着承保标的物数量的增加总体风险呈几何级倍数增加, 具有发生巨灾损失的潜在风险。但是目前广东省尚未建立健全巨灾风险补偿机制, 给保险经办公司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遇到大灾之年, 有可能把保险公司几十年的盈余都搭进去。从表3也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很不稳定2009年、2010年均超过了保费收入, 如果考虑到占保费收入约20%的经营成本, 那么, 保险公司这两年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亏损是比较严重的。
(3) 保费补贴比例逐年提高, 但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根据表3, 2009年, 农业保费收入为11223.39万元, 扣除约80%的财政补贴款, 农户实际缴纳约为2244.7万元;广东省农村人口为3528万人, 农业保险密度为2244.7/3528=0.64元/人;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除了水稻种植保险2012年的保险覆盖率达到76.62%外, 其他农业保险的保险覆盖率均不足50%。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造成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是农民收入总体偏低, 且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06.9元,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574.7元, 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若按照农户收入五等分分组, 最低组人均纯收入为2796.92元, 最高组人均纯收入为14923.87元, 为最低组纯收入的5倍多, 收入差距很大。中低收入户中多以种养两业为主, 没有固定收入来源, 收入很不稳定。因此, 中低收入户对农业保险有潜在需求, 但购买能力明显不足;而高收入户中, 农业收益的比重不断下降, 收入增长中大部分来自非农所得, 农业收益的重要性下降, 他们虽然有购买能力, 但没有购买意愿。且目前农民的收入仍以基本消费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但主要消费仍然以衣、食、住等基本消费为主, 约占总消费的70%。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保险属于安全需求范畴。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实现之后的需求。因此, 保险需求首先取决于基本生活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张跃华等, 2007) 。在一定程度上讲, 保险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来讲是一种奢侈品 (魏巧勤, 2002) 。二是部分农民存在“搭便车”行为, 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的消费具有排他性, 即不购买就不可能获得发生灾害损失后的经济赔偿, 但是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为了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 往往采取防灾、防损措施进行预防, 在这个环节中就无法排除非投保农户受益了。比如预测有雹灾而用人工干预天气技术化解了雹灾, 这笔经费必然要从保费中支出, 但是没有投保的农民也从中受益 (“搭便车”) 却没有承担任何成本。当年投保的农民在下一年就会产生不投保的动机, 如此恶性循环, 致使农民农业保险需求不断缩减。
(4) 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财政补贴资金, 补贴金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 有些区要投入大量资金补贴, 造成地方财政压力大, 引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比如以佛山试点为例, 作为农业大区的高明区, 能繁母猪、农房、水稻三项保险的财政补贴每年要500万元左右, 市政府财政下拔只有200万元, 每年要自掏腰包300万元, 对一个财政收入较少的农业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 像禅城区比其他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窄得多, 已基本没有可保的农业项目, 农业保险补贴连市财政那部分也用不完。由于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补贴资金, 使农业越多的地区, 财政补贴越难以为继, 导致这些区域的基层政府缺乏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不合理的资金安排, 也降低了农业保险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还没有法规, 地方补贴的持久性是一个问题。作为经办人的保财险公司, 也没有整合一个专门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对接。目前人保财险公司按险种分类产品线管理, 能繁母猪、水稻种植保险属“三农”保险事业部管理, 农房保险属财产险部管理, “政银保”属责任险部管理, 涉农保险的多头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严重影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把政策性项目打入商业性经营核算, 这种管理是否合理, 值得商榷。
(5) 农业保险的理赔金额较低, 投保农户避险性较弱。根据保险条款规定, 肇庆市水稻种植保险的金额为300元/667㎡, 每次事故绝对免赔率为10%, 达到赔付标准时, 予以赔付, 分绝产赔付和综合陪付。如农民在水稻生育期间绝产的, 则按投保后至绝产日止按生产周期比例×300元计算赔付给农民, 如农民直到收获时才遭灾害绝产的, 每667㎡赔300元;如果还有收成的, 需要减产率超20%以上才能获赔, 且计算时减掉10%的免赔率, 即:农民减产20%以下的, 不能赔偿;农民减产25%的, 减掉10%免赔率, 赔15%, 即45元, 保险金额与农民期望要求有一定差距。如肇庆市2011年全市水稻保险报损面积188hm2, 赔付金额20万元, 平均每667㎡才赔偿71元, 对农民的损失帮助不大, 需求不断缩减。目前水稻保险责任与范围只局限于风灾、雨灾、雹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干旱、病虫害引起的水稻失收不予补偿, 保险责任与范围较窄。综上,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业保险既定效用低下前提下农民保险负担过重所导致的。
3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方案
3.1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立法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 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 而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无法可依, 使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法律空缺, 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 即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同时, 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管理原则、基金运用、保险责任、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各级政府职能、农民的参与方式、税收规定、再保险机制、保险费率、理赔方法、政府对农业保险企业的补贴等均宜予以明确规定。
3.2 构建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基金, 构建一个包括原保险、再保险以及政府共担风险的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在灾害水平低于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由原保险公司及法定再保险公司承担赔付责任。二是在灾害水平超出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确定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限额, 超出的部分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分散机制: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再集团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签订超赔再保险合同, 对约定的超额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保障基金。如, 对特别严重的飓风和洪涝灾害风险, 制定类似美国的《州洪水保险计划》的巨灾保险方案。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或特别贷款, 即由政府 (主要是省级政府) 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另外, 还可加强国际农业保险合作, 寻求国际再保险支持。
3.3 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使得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非常突出。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 逆向选择难以防止。因此, 大多数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部分农业保险业务规定为强制性保险;一般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和牲畜的相关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尽管有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并不对所有农作物实行法定保险, 而是实行自愿的原则, 但政府对农民在发放贷款、救灾的支持上则对已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予以较大的倾斜。实际上, 这也属于一种有条件的强制保险。有的国家对法定保险标的也是有选择的。例如, 日本对稻米、麦类、蚕茧和牛、马等实行强制保险, 而对果树、蔬菜等作物和小家畜实行自愿保险;菲律宾只对那些有生产贷款的农户实行强制保险, 免得受灾后贷款收不回来。从险种方面来看, 对农作物保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多, 而对饲养动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则较少。
3.4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风险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政府要结合广东实际, 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实行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 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其支农惠农的功能。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的同时, 也应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给予必要的费用补贴和税费减免。目前, 广东省仅对水稻、能繁母猪保险等险种实行税收优惠, 而对颇具广东特色的渔业保险及经济作物保险没有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3.5 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应着眼于创新保险产品
一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创新。如, 在产品设计上, 合理使用免赔额, 既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又可以减少处理小额赔案的费用, 节约资金, 降低保险成本;实行无赔款优待条款, 对于当年没有发生赔付的农户, 续保时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这样, 有利于调动农户防灾防损积极性, 减少道德风险。二是开发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目前, 国际上主要开发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两类创新型产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以事先规定的气象事件如气温、降雨量、风速等的发生为基础, 是一种根据灾害性气候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来确定损失补偿金额的合同。它直接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确定赔付标准, 而与被保险人个体的损失情况无关。区域产量指数保险是以确定区域的平均产量为基础, 损失补偿取决于区域当年实际平均产量与指定水平 (如该区域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产量) 的数量关系。当该区域的实际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 所有投保人都可获得相同差额的补偿。这两类产品直接以同一区域的气象风险或“平均损失”确定赔付标准, 不以投保人个体的损失情况为依据, 从而从源头上消除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 既降低了风险成本, 又强化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炳志, 彭进,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最优边界与方式探讨[J].保险研究, 2009, (10) :96-102.
[2]刘京生, 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孟春,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庹国柱, 王国军, 段家喜, 朱俊生, “三农”保险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5]温铁军,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