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保险(精选7篇)
安徽农业保险 篇1
摘要:自2008年安徽省启动政策性保险试点以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 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比如, 保额偏低, 各地未体现风险级差, 试点产品不丰富, 未涉及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水产及特种养殖, 个别地方保险赔偿平均化, 个别基层保险公司出现拒保现象, 农业保险公司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 给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在分析安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基础上, 提出其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研究
安徽是华东地区一个拥有十六个地市、土地达十四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六千多万的大省。安徽承办农业保险的有“国元”和“人财保险安徽分公司”共两家单位。其中大多数市、县农业保险由前者经办, 极个别地方由后者办理。安徽常见的农业自然风险为:旱灾、涝灾、风灾、雹灾、冻灾及病虫害。
自七年前启动政策性试点以来, 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 尤其是《农业保险条例》实施的两年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工作快速、可持续驶入保险新常态。2010年实现农业保险省内覆盖率100%。2011年承保比率超过90%, 在全国率先成为承保农作物过1亿亩大关的省份, 农业保险取得可喜、壮观的成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两点:第一, 文章列举的实例、观点大多源于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第二, 《农业保险条例》实施仅两年零两个月, 文章剖析了条例执行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立法及修订、完善工作。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对该条例的修改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1 安徽农业保险的新亮点
1.1 天气指数保险实践在全国领先
2008年国元与国际战略基金、联合国粮食署和中国农科院, 在安徽长丰县、怀远县选点, 联合攻坚“天气指数保险”。针对干旱和高温热害, 科研小组设计了降雨指数I、II和高温差指数。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每亩水稻保额为300元、费率为4%, 于2009年通过保监会备案。
天气指数保险在外国开展较早 (如印度) 。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试点。它不以每个承保人的实际农田受损为赔付依据, 而是以实际天气指数与原定天气指数的差值为依据, 这样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大大降低查勘定损的管理成本支出, 与传统产品相比, 具有较好的优势。
1.2 县级种植业区划研究在全国率先推进
2010年, 保监会启动了关于种植业区划的国家重大课题, 委托国元在安徽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以求尽早编制全国区划图[1]。
农业保险不同于普通财产保险。普通财产保险往往保险单位彼此不相互影响, 而农业保险不同, 往往甲地块的标的遭到台风袭击, 乙地块也同样受损, 保险单位关联度高。因此, 农业保险部门应该实施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在国外, 美国、德国、加拿大的“曼尼托巴”、“阿尔伯塔”都较好地开展了风险分区工作。在国内, 安徽率先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意义重大。
1.3 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保险产品
在安徽各地调研得知群众对水产养殖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的呼声很高。就省城合肥来说, 2011年以来, 因干旱、强降雨等, 造成渔业的损失达6亿元。合肥于2014年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产品, 为全省开个好头[2]。
保险品种单一只会挫伤承保人的积极性。因此, 农业保险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 进行保险创新, 才能提高保险的需求率。
1.4 金寨农业保险改革试验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 保险业为金寨提供风险保障1000亿元。该县农业保险网络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各个行政村, 在每个中心村安装了自助服务设备, 便于随时在终端查询每个承保人自投保开始的各项服务信息, 理赔过程一目了然[3]。
在一些地方, 农业保险的服务还差“最后一公里”, 农业保险还未能延伸到乡村, 投保往往是行政村垫付,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惠民政策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对保险人员的行为发生误解, 故而有时群众在索赔时与保险公司发生冲突。因此, 打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户沟通的有效机制意义非同一般。金寨的试点为全省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1.5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
2013年,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双方将以再保险为基础, 在再保险、科技攻关、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再保险关系到保险人赔款超赔部分的合理分散。国元与中再的合作仅是商业行为, 没有地方政府如安徽省政府或合肥市政府的参与。据悉, 2009年北京市政府与“瑞士再”、“中国再”签署协议, 北京市政府出资为目前北京市的三家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笔者认为, 国元与中再合作, 分散国元在经营农业保险上的风险, 这是国元的战略之举, 是明智的行为, 地方政府在财力许可前提下, 应为国元进行财力支持, 购买再保险, 以减轻国元的资金压力。
2 当前安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条例》颁布之后, 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 笔者在短短的近两年半时间阅览了众多资料, 在安徽各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样本, 实地走访调查, 获取了大量来自基层干部和投保人宝贵的一手材料。现归纳如下:
2.1 保额过低, 费率级差不显著
2.1.1 保额偏低
安徽省目前保障范围仅局限于农作物受损的部分物化成本, 它不能保全部物化成本, 更不能保总成本。随着安徽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加剧, 农村青壮劳动力奇缺, 劳动力成本攀升, 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而保险公司在实践上仍按数年前物化成本的历史数据做参考补偿受损的承保人。由于保额过低, 严重挫伤承保人的投保积极性, 保险有效需求降低。
2.1.2 绝对免赔费率和现行计算公式均不妥
30%的理赔起点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争议较大。绝对免赔率定为15%也不妥, 可否降低。目前理赔公式拿损失率直接减绝对免赔率不妥, 应是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一亩地的赔偿损失, 两种算法比较起来, 赔偿结果大不相同, 承保人略显吃亏。
2.1.3 费率级差不显著
安徽省地域辽阔, 不同地市农业风险级数相差数十倍, 而标的费率没有差异。这造成风险度小的区域农民不愿投保, 风险度高的地区农民有投保的诉求而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不敢接单。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农业保险中略显苍白不足, 农业保险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与普通保险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日前, 国元与中再开展“安徽省县级区划研究”课题, 其目的就是尝试在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上实现突破。
2.2 保险品种单一, 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安徽目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的标的物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未纳入政策性保障之内。而这些未纳入政策性补贴的农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密切, 关系到安徽小康社会的新常态, 应尽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范围。
安徽绝大多数市县仅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有些基层分公司受灾认证不透明, 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 没有第三方机构鉴定,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因此应鼓励2~3家保险公司公开竞争, 共同面对农民, 让农民自由挑选保险公司, 从而形成适度竞争的良性局面。
2.3 个别地方出现赔偿平均化、骗保、补偿非货币化、随意化、拒保等现象
农业保险应遵循“受灾重便多赔、受灾轻就少赔或不赔”的原则, 可在个别地方却演变成了赔偿平均化倾向。有关系的村民和村干部虚报投保亩数, 有的对田地故意不管理, 骗取保费。个别保险公司补偿出现以实物代替现金现象 (如过期的棉籽充当良种抵现金) 。个别县, 紧邻的两县补偿标准不同, 群众质疑为何不同。个别县乡, 赔偿标准随意化。比如, 2009年的赔偿是6.7元/亩。2010年则规定, 投保率达到90%的村, 赔偿是6.6元/亩, 投保率不足90%的村是6.2元/亩。
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规定, 只要标的发芽即可投保, 保险人不得拒保。然而, 有的基层公司一拖再拖, 少则一月, 多则数月作物临近收获, 一旦天气异常便明确表态不予签约, 出现拒保行为[4]。
2.4 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2.4.1 查勘定损难
农业承保人的标的往往受灾时间同一, 这和普通财险受灾时间的非集中不同, 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将各承保人的受损情况逐一统计。然而承保人基数大, 分布分散,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有限, 这给查勘定损带来一定的难度。
2.4.2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 安徽省保险业保费收入为453亿元, 保险业赔付152亿元, 赔付率为33%,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7亿元, 农业保险赔付9亿元, 赔付率为53%, 农业保险收入占保险业总收入3%, 而农业保险赔付占保险业总赔付6%。所有这些都表明, 农业保险赔付率比保险业平均赔付率偏高, 风险偏大[5]。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12, 经整理而成。
2.5 天气指数保险面临“三难”
安徽地域辽阔, 各地环境复杂多变, 千差万别。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推广天气指数保险面临诸多难点。
2.5.1 设计、报批工程硕大
根据不同风险区域, 参照大量的农业、气象等数据, 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 检验分析, 设计出恰当的天气指数产品, 之后向主管部门报批备案。前前后后, 是一项硕大的工程。
2.5.2 气象观测站缺口大
气象观测站的装备质量和数量是实施天气指数的物质基础。一个气象观测站能观测20平方千米。安徽14万平方千米需7000个观测站, 而目前只有82个。气象观测站缺口太大。
2.5.3 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
如何正确处理天气指数与传统保险产品的关系, 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并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支持, 将天气指数纳入政策性保障范围, 这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
2.6 巨灾风险机制不健全
安徽国元分散巨灾风险的主要手段是再保险, 向中再分保, 这种没有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纯商业行为, 势单力薄。北京市给几家当地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在中再购买再保险的做法值得安徽学习。因此, 安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 还仅是国元自身在努力, 还未形成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合力分保。
3 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3.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降低免赔费率、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3.1.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 不应仅仅以数年前的历史资料计算物化成本, 还应参照近几年物化成本的动态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全面补偿受灾的承保人标的物全部物化成本, 以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损失, 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3.1.2 降低免赔费率
进一步降低绝对免赔费率, 将目前理赔公式予以调整, 采用上文提高的方法, 即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
3.1.3 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加紧国元县级区划研究的步伐, 早日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彻底解决费率级差不显著的问题, 通过费率分区以求保险的公平、公正。
3.2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品种
3.2.1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
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 逐步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障范畴之内。
3.2.2 设置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品种
笔者在安徽各地调研时, 很多基层干部建议:应设立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产品, 供农民选择。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第三条之规定:各省、市可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模式[6]。北京市于2010年便开始针对同一品种实施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因此, 安徽各地可根据安徽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实际需求, 设立高档、中档、低档等不同层次的保险产品, 供承保人挑选。 (表2为北京市2010年分档次的不同农业保险产品, 仅供参考。)
3.3 加强农业保险监管, 保持其监管的透明度
农业保险监管的目的不仅在于纠正“市场”失灵, 弥补市场机制的短板, 而且更主要在于规范保险人、承保人、投保人及地方政府的行为, 弥补“政府”失灵, 克服政府行为的越位和越权, 防止“寻租”的滋生蔓延。《农业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禁止截留、侵占、挪用保险人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赔偿金的行为。按照该条例要求, 安徽省必须严厉打击农业保险经办中各种违规操作行为。
保持农业保险理赔决策全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吸收承保人代表参与理赔决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农业保险监管过程中专断决策的几率, 让农业保险监管在阳光下进行。应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2~3家适度竞争, 有利于消除不公平的霸王条款, 从制度上杜绝核损理赔随意化现象,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保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发生。
3.4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查勘定损成本,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保险赔付率
3.4.1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管理成本
法国安盟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惟一外资农险公司。安盟的做法:参照农业保险行业对业务员的职业要求来从农村挑选业务员, 原则上都是兼业, 要贴近农民, 贴近基层, 扎根农村, 否则便取消其安盟业务员资格。
笔者认为, 土生土长的农民做业务员有几点好处。第一, 能贴近群众, 与群众没有心理距离;第二, 了解当地情况, 能随时到各家登记填表, 能第一时间查勘定损, 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三, 成为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 将外面的信息带回乡里, 带动了乡村致富。笔者建议, 国元可学习安盟的做法, 在安徽当地农村招聘业务员。
3.4.2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赔付率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 保险公司要及时通知到各家各户, 提醒广大承保人注意防范不良天气。受灾之后, 鼓励承保人对标的进行补栽、补种, 开展灾后田间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给承保人适当劳务补贴, 以调动其灾后自救的积极性。
此外,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给农业保险更高的政策性支持, 同时加强再保险工作, 以分保形式分散农业保险风险。
3.5 大力推广天气指数保险
3.5.1 注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
在水稻产区应开发干旱保险, 在茶叶、油菜产区应开发低温保险, 在果树产区应开发冰雹大风保险。
3.5.2 注重环境建设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天气指数的财政支持, 大力支持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气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工作, 努力为发展气象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3.5.3 政府应给予参与天气保险的承保人政策倾斜
安徽省地方政府, 一方面, 可给予参加气象指数保险的承保人优先贷款, 降低贷款利率, 优先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另一方面, 当气象指数达到极端情况时, 可通过减免贷款利息来弥补承保人的气象灾害损失[7]。
3.6 地方政府应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风险大, 一旦出险会给保险人带来巨大的赔付压力, 仅靠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紧密合作, 降低风险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中央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由财政部制定。国家提倡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因此, 笔者建议,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予以财政支持, 以进一步增强国元抵御巨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群.安徽农业保险将按区域调整费率[N].中国经济时报, 2012-04-20.
[2]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合肥市成安徽省首批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市[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65235.html, 2013-12-09.
[3]刘义.2013年安徽保险业十大新闻出炉[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0107/c227706-20326494-2.html, 2014-01-07.
[4]任东杰.这里的农业保险变味了[N].法治周末, 2011-04-08.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6]温家宝.农业保险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1/16/content_2268392.htm, 2012-11-16.
[7]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J].保险研究, 2010, (3) :82-88.
安徽农业保险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制定的《工伤保险条例》(以《条例》/a>),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经办机构所需业务经费由本级财政承担。
第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财政、地税、公安、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保险的有关工作。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工伤保险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等方面的意见。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缴费金额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设区的市统筹,逐步实行省统筹。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第九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经营范围涉及多种行业的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按照其主业所适用的行业费率标准确定。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
(一)按照规定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
(二)劳动能力鉴定费;
(三)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四)工伤认定调查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省、设区的市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
设区的市工伤保险储备金从征收的工伤保险费中提留,其总量达到工伤保险费年征缴额30%后,不再增加,其中的30%上解作为省工伤保险储备金。
工伤保险储备金用于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设区的市工伤保险储备金不足支付的,按一定比例分别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垫付、省工伤保险储备金支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应及时报告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最长不超过48小时。
第十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延长30日。
用人单位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职工工伤认定由参加工伤保险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用人单位未给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工伤认定由生产经营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
第十五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第十六条 因下列情形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除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针对暴力伤害所作的法律文书。
(二)在抢险救灾中或者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所作的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法律文书。
(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有关部门所作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医疗卫生机构所作的疾病死亡证明书;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卫生机构所作的抢救记录和疾病死亡证明书。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有关部门所作的证明材料。
(六)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需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旧伤复发确认证明书。
第十七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交证明材料。
用人单位逾期未举证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提供的证据或者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八条 省和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社会保险、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和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第十九条 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工作: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
(三)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四)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要继续治疗的确认;
(五)停工留薪期或者工伤复发治疗期间对需要护理有争议的确认;
(六)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
(七)工伤康复的确认;
(八)旧伤复发的确认;
(九)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十)供养亲属劳动能力的鉴定;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鉴定和确认项目。
上述情形需要通过专家鉴定才能确认的,由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鉴定。
第二十条 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工作: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再次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再次鉴定;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鉴定。
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费用标准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核定。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经治疗、康复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照《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并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照《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职工领取伤残津贴期间,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当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五级伤残为24个月,六级伤残为18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五级伤残为40个月,六级伤残为34个月。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七级伤残为10个月,八级伤残为8个月,九级伤残为6个月,十级伤残为4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七级伤残为20个月,八级伤残为15个月,九级伤残为10个月,十级伤残为5个月。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享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待遇的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不足一年的,按照全额的30%支付;
(二)不足两年的,按照全额的60%支付;
(三)不足三年的,按照全额的70%支付;
(四)不足四年的,按照全额的80%支付;
(五)不足五年的,按照全额的90%支付。
第二十七条 伤残职工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待遇。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交供养亲属身份证明、户口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被供养人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九条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或者工伤复发治疗期需要护理的,凭医疗机构证明,由用人单位负责护理或者按月支付护理费。护理费标准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其中,已享受生活护理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复发治疗期间护理费与生活护理费的差额部分。
对需要护理有争议的,可以在停工留薪期内或者工伤复发治疗期间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
第三十条 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工伤医疗费、康复费;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伤残辅助器具费;
(四)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七)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八)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九)丧葬补助金;
(十)供养亲属抚恤金;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三十一条 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停工留薪期护理费;
(二)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
(三)工伤复发治疗期间的护理费与生活护理费的差额部分;
(四)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五)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二条 职工在劳动关系所在单位输出劳务期间遭受事故伤害的,由其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应当与用工单位约定工伤保险补偿办法。
已办理国内工伤保险的职工在其被派遣出境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且获得境外赔偿的,不再支付其国内的工伤保险待遇;但境外赔偿低于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待遇的,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第三十三条 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组织或者个人雇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给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其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发放。
上述所需资金在资产清算时予以预留,并一次性支付给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后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具体预留办法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五条 工伤职工经复查鉴定,伤残等级发生变化,从复查鉴定结论作出次月起,按照新的鉴定结论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
第三十六条 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之前,工伤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暂不支付,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支付。
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之后,工伤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新的鉴定结论支付。
第三十七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水平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适时调整。
生活护理费待遇水平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每年7月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调整。
第六章 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
第三十八条 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服务协议,并公布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名单。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就近抢救,伤情稳定后应当及时转入协议医疗机构治疗。职工治疗终结后应当及时办理出院手续。
就近抢救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伤害发生后的5日内报告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并补办有关手续。
第四十条 职工治疗事故伤害所需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后,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请结算;继续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协议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直接结算。
第四十一条 逐步建立先康复后鉴定、医疗和康复并重的工伤康复制度。
职工需要工伤康复的,经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可以到协议康复机构进行工伤康复。
第四十二条 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与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结算工伤医疗费、工伤康复费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需要工伤康复的确认证明;(三)协议医疗机构或者协议康复机构按照规定出具的诊断证明、费用单据、费用清单和相关病案资料等。
第四十三条 因下列情形发生的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未经批准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发生的工伤医疗费和工伤康复费用;
(二)在非协议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发生的辅助器具配置费;
(三)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外、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外、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范围外的费用;
(四)与治疗工伤无关的医疗费用;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费用。
本条第一项、第三项发生的费用,在紧急抢救的情形下,工伤保险基金应当予以支付。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四十五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二)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协议医疗机构、协议康复机构、协议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按照《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工伤职工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工伤职工伤残等级或者待遇领取方式发生变化,其本人工资以发生变化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伤残津贴或者养老金为基数计算。
缴费工资、伤残津贴或者养老金不足12个月的,按照实际月数为基数计算。
第四十八条 国家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参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安徽保险业召开女性高管座谈会 篇3
宜昌
5家保险公司荣登“诚信榜”
由宜昌市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宜昌市第十届“万名消费者评诚信”活动。调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参与评选投票的范围力求覆盖城乡社会各方面,声势规模较往年有新突破,扩大“万名消费者评诚信”活动的品牌效应。规定消费者参与投票平台(邮政固定选票和168声讯、短信、移动短信、联通短信大楚网络等投票方式,得票前20名的单位,保险公司占5席。他们分别是:中国人保财险宜昌分公司、中国人寿宜昌分公司、中国平安财险宜昌中心支公司、中国平安人寿宜昌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寿宜昌中心支公司。(特约通讯员|阮仕钊)
安邦保险
推出实惠的爱情“保险”
金融风暴开始以来,物价不断高涨,如何给爱情一个稳定的“家”,保险公司开始为恋爱中的“犀牛们”考虑了。龙年春节一过,安邦推出了最新定制的爱情险——“安邦爱的契约两全保险(分红型)”。这款保险特别针对不同阶层,体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门槛低、保障高、5年后返还保额还加分红,适合各收入层级人群。一次缴纳,即可享受长期的身心呵护,多重保障;期满后取出足额现金来,可以实实在在地改善生活;满期返还,还将获得公司的经营红利。(特约通讯员|刘黎明)
合众人寿
开展维护消费者权益主题活动
值3.15来临之际,为提升行业形象,维护广大客户的合法权益和提高业务人员的品管意识,自2月27日起,合众人寿营销部运营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二至三周的“诚信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大型主题活动。活动就2012年新的保险监管形势、销售误导整治、品质管理条例等专题综合分析,同时结合2011年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在针对培训内容现场组织考试过后,各机构全体外勤同仁郑重地签署了《诚信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承诺书》并庄严宣誓。期间总公司还对各机构职场进行了专项检查,并现场作出整治措施及意见,收效明显。(特约通讯员|杨亦果)
湖北省保监局
支持地方发展
2012年3月16日,金融湖北经济发展暨支持黄石市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对接推进会,在黄石磁湖山庄隆重召开。湖北省人民政府赵斌副省长等省政府领导在湖北省保监局左绪文局长、省人行、银监、证券、银行等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出席了会议,黄石市杨晓波市长致欢迎词,黄石各县(市)、市直机关,各银行、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规模达200多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必将促进黄石小微企业发展。(特约通讯员|陈年桥)
百年人寿
打造内涵式发展双引擎
囿于银保新政、银行揽储、增员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去年全年保险收入同比下降8.57%,四大险企增速更是大幅降低,与之相反的是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部分险企逆势上扬,有业内黑马之誉的百年人寿再次走进公众视野。2011年百年人寿录得保费接近20亿,以86.28%的同比增速排在高增长前列,标准保费也实现三位数增长。这一成绩无疑与百年人寿企业发展战略中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思路有关,与走的品质与规模并驾齐驱,合规与创新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关。(特约通讯员|丛莉萍)
宜昌保险行业协会
十周年专题片开机
3月21日上午,《三峡保险新跨越》——宜昌市保险行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巡礼电视专题片正式开机。宜昌市政府副市长赵彦博到会祝贺并为开机揭幕。该影片讲述了十年来宜昌保险业发生的天翻覆地变化和宜昌市保险行业协会探索通过行业组织促进行业发展的十年。(特约通讯员|阮仕钊)
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
提升服务品质
为认真贯彻落实保监会监管工作会议和中国人保财险总公司关于加强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精神,在3.15来临之际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以深入推进保护消费者权益为重点,切实加强畅通群众监督和服务监督渠道,向社会公布三种方式方便广大保险消费者监督服务:一是24小时服务热线95518和0351-8215535;二是每月15日8:00-18:00为总经理信访接待日;三是从本月起,增加总经理接待日次数,每月第二周周三8:00-18:00为总经理接待日。(特约通讯员|丁丁)
安徽农业保险 篇4
近年来, 农业保险在安徽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 并且引起了社会及广大农民的高度关注。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9个省市开展农业保险的试点, 安徽就被确定为试点省份之一。2005—2006年保费收入分别为138万元和120万元, 比2004年有所回升。2006年农业保险被作为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部分, 得到了中央、地方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2007年安徽农业保险得到迅速发展, 保费收入高达5343万元, 是2006年的近45倍。2008年, 安徽农业保险迎来了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全面开展, 安徽省被确定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试点省份, 同时, 08年4月, 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标志着安徽省政策性保险工作全面启动。而且2008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在重灾之年, 农业保险试点为参保受灾农民提供了保险保障, 同时在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民生工程”, 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行各项财政补贴80%, 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 农业保费收入高达4.05亿元。试点这三年期间, 国内各县 (区) 的农业保险覆盖率逐年增加, 综合承保率也超过了85%, 理赔兑现率、提高农户参保率和保险覆盖率, 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
1.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增加
如今重视农业保险的农民人数日益增加, 主要是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众多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危害, 因此农业保险对风险的分担与转嫁作用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近年来我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当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正逐步增加。
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首先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自08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 安徽省共制订了8个配套制度和办法, 形成了“1+8”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 为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截至2010年3月底, 全省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 (点) 已建成1102个、在建102个, 设立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7872个, 签定协议、聘用乡村协保员11673人。农业保险经办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为农业保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 劣势 (weakness)
1. 农民收入水平低, 投保意识较弱
农民收入水平低, 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直接导致农民保险购买力有限。而且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农业灾害日益频繁, 风险较大, 投保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有限, 因此农户对参保一事显得并不那么积极。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兴趣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由于生活条件差, 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因此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农业保险相关理赔程序了解甚少, 一些专业术语更是无法理解其表述的意思。而一些农户常常对自然灾害报以侥幸的心态, 而投保意识更为薄。
2. 农业保险风险大, 理赔难
安徽省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 属中纬度地区, 受南北气候影响较大,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比较高。但与周边省份比较, 安徽省农业保险产品的费率偏低, 而保险责任范围较广。这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高居不下。同时农业保险的理赔难操作, 理赔过程中存在亏损理赔难、责任确定难、费率厘定难的实际问题。
3. 试点品种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目前, 安徽省开展中央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试点品种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和能繁母猪、奶牛, 基本上涵盖我省主要大宗农作物。但蔬菜、瓜果、茶叶、商品畜禽、水产、林木等经济附加值高、具有安徽特色的品种, 虽然农户保险需求强烈, 但由于没有财政补贴政策, 目前还不能有效开展。
(三) 机遇 (opportunity)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几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 更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重要工作之首。2004—2009年间, 每年的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会针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我国工业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财政实力也随之增强, 农业补贴的范围逐渐增大、补贴力度也在增加, 促进了农业哺育工业阶段快速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发展。
2. 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的全新调整
2011年7月13号安徽省省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2011]52号转发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政府金融办、安徽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此通知主要是将规范经营管理和完善制度设计两个层面, 重点提出统一的思想认识、规范查勘定损、统一理赔流程、加强承保管理、落实工作经费、把握原则要领等十几项核心要点, 是继2008年省政府发布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后为提高服务“三农”全局能力的基础, 更进一步奠定农业保险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效应而制定的一份全新的纲领性文件。
(四) 挑战 (threat)
1. 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
虽然目前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 但是目前我省还没有完全建立有关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条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业务范围、经营管理、费率厘定、赔付标准、优惠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据, 不利于其业务的持续健康。
2.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管理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监管的技术和经验, 还无法掌握其操作规律, 农业保险有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 操控起来非常困难, 需在实施中协调相互关系, 期间还要总结归纳成功经验, 整个流程进行下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均有待提高。同时, 还应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三、发展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 政府加大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
农业保险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而且政府的扶持还应覆盖整个农业保险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行农业保险税费减免, 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收以及工商管理费等各种管理费;提供农业保险费补贴;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降低农险市场的准入门槛, 降低农险的保险费率等。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加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
(二) 加强立法的保障作用
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界定农业保险性质, 明确政府支持措施和农业保险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农业保险行为。《农业保险法》的颁布也必须及早提上日程。同时为确保在立法层面上树立农业保险的相关地位, 国家在法律或者法规的平台上对农业保险应予以大力支撑。
(三)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根本
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参保的基本条件, 因此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是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是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为确保中央制定的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政府应该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充分理解农民的做法, 从而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满足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培养高素质人才
依托基层政府或组织建立完善保险服务网络。首先应该提高单位内部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还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保险人员, 建立一支工作责任心强、整体素质高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特别要注重对既懂保险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五) 农业保险的数据积累和科技手段更新
由于九十年代中期以前, 农业保险基本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 分业经营以后农业保险规模逐步缩小, 近十年来, 相关积累农业保险的数据相当稀少, 因此在我省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应该逐步积累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灾害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 测算出灾害发生的相关规律及预防措施, 把农业保险的防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与此同时, 要逐步更新理赔的科技手段, 引入GPS定位, 卫星遥感检测、定量灾害分析等科技手段, 使得农业保险的服务工作逐步跟上形势需要。
(六) 尽快打破国元农业保险独家垄断的局面, 扶植专业化保险公司参与竞争
目前安徽省从事农业保险的仅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一家, 社保的农作物、养殖业、林业、多农经济作物名目繁多, 一家公司难于应付。借鉴国外经验, 政府应尽快储存专业化保险公司的成立, 如林业保险公司、畜牧业保险公司、经济作物保险公司等, 形成合理的竞争局面, 确保农民在多种经济的经营活动中获得保险保障, 形成分工协作、相互竞争, 完善服务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段学慧, 范纯.安徽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及对策[J].乡镇经济, 2008 (03) .
[2]鲍耿磊, 胡中应.安徽省农业崛起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保险[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03) .
[3]田中景, 陈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J].中国金融, 2010 (13) .
[4]杜先明.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
[5]扶桑.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策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 农村经济, 2010 (12) .
[6]安徽统计年鉴2009[M].合肥: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安徽农业保险 篇5
关键词:安徽 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产业的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一个过程。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处中国中部,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桥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业、富民强省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1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安徽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稳定增长,两个加快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由表1可知: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19.1:39.1:41.6调整为2012年的12.7:54.6:32.7。其中,第一产业即农业所占的比重稳定下降。但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明显偏重。
1.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03-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研究(见表2),不难发现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变动存在着以下特点:
1.2.1 狭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所占比重缓慢增加,由2003年的50.41%上升到2011年的52.48%,始终占据安徽省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尽管安徽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把降低种植业比重放在首位,把提高林牧渔业的比重作为调整方向,但收效甚微。
1.2.2 产值居于第二位的牧业,是安徽省重点发展产业,但是从2003年以来有所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因此,安徽省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1.2.3 2011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虽然较2003年相比有所提高,但总体发展缓慢。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农业产业高度化的标志,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而且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这点来看,安徽省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远跟不上时代要求。
2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已取得部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安徽地处气候南北过渡带,在地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和地形上的多样性导致了安徽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区域农业资源的差异,也固然要求区域農业产业结构调整随之实行差别化战略,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我省如粮食、畜禽等主导产品发展较快,但区域性特色产品发展较慢,地区间的产业过于趋同,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2.2 缺乏规模经营,科技含量低,生态环境遭破坏
在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中,目前还普遍存在规模缺陷,除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以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比例偏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一些企业加工的基本属于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难以推动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农业生产中粗放式经营依然严重,大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填塘改田、围湖造田、农药使用过量等现象,忽视了生态效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落后
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缺乏规划,存在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问题。此外,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难以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社会化服务也较落后。各政府部门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所给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政策意见和措施;能够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规模小、数量少,而且服务内容欠丰富、服务手段落后。
3 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调整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徽省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首先要重点搞好“龙头”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从安徽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其农业优势,努力在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增值上及绿色产品上下功夫,力争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经营实体。其次,要寻找一个适合本省发展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主要的形式包括:龙头企业牵动型(公司+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就目前安徽省自身情况来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最适合安徽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能较好的协调各利益之间的关系,适应目前市场和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是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其次应在安徽省相对丰富的农业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培养一支懂技术、有文化、善管理的农业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培训。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安徽省地处全国中部,承东接西,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区位等诸多优势,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安徽省应依托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加快培育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把握农产品消费的总体趋势。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这将成为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忠明.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编.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张娜.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特区经济,2008(04).
安徽农业保险 篇6
一、安徽省异地医疗保险结算现状分析
(一) 安徽省异地医疗保险政策
安徽省早在2010年1月江苏、浙江、安徽3省就已印发《关于长三角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意见》。这意味着在长三角地区“跳槽”, 医保关系可以“带着走”, 转移接续后, 在新就业地享受医保待遇。其次我省已有21个新农合统筹地区与27个省外医院开展即时结报业务, 约占所有统筹地区的四分之一。2013年上半年, 全省共有2万多名参合患者享受到“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出院, 当时报销”的跨省即时结报服务带来的便利。根据“十二五”医改规划, 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我省将在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合理引导病人流向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快推进跨省即时结报。再次城镇居民异地医疗报销联网开始试点。为方便城镇医保参保患者异地就医, 解决其医药费用垫付和往返报销等问题, 我省分步推进城镇医保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 截至2013年底, 全省16个市全部接入异地就医结算网络平台, 实现与合肥地区23家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的单向即时结算。最后2014年8月12日起全省医保参保人员在参保地之外的省内其他城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无需先行垫付医药费, 而在出院时即时保险结算。[1]这意味着安徽省目前顺利完成异地就医双向联网结算上线工作。
(二) 安徽省异地医疗保险结算实施现状
1. 总体报销水平上升。
自2013年9月安徽省实现医保异地双向结算以来, 共有10986人次受益于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医保基金支付约1.31亿元。医保异地结算, 极大了方便了参保者享受医保待遇。2014年, 安徽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顺利推进, 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逐渐成熟, 结算人次稳定增长。据结算支付中心统计, 去年通过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结算出院10986人次, 总费用约2.1亿元, 符合基本医疗费用约1.53亿元, 基金支付约1.31亿元, 政策内报销比例76.0%, 总体报销比例65.2%。
2. 定点医疗机构不断增加。
从2013年5月起, 省人社厅重点推进异地就医双向联网结算工作, 不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按照人社部门制定的计划, 第一批芜湖、蚌埠、六安、铜陵、马鞍山和淮南6市, 于2013年6月中旬完成联网上线;第二批淮北、亳州、阜阳、宿州和滁州5市, 于2013年7月中旬完成联网上线;第三批池州、宣城、安庆、黄山4市, 于2013年8月中旬完成联网上线。从9月中旬开始, 对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进行验收, 当月, 实现了全省异地就医双向联网上线运行。至此, 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和居民, 无论在哪个城市参保, 都可以在全省其他城市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保费用即时结算。
二、安徽省异地医疗保险结算存在的问题
异地就医医疗报销即时结算是医疗保险发展的一种趋势, 自2013年7月起, 安徽省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开始到现在已经两个年头了。但是随着《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逐步推行实施, 安徽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出现了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一) 异地就医结算有规定范围, 申请办理程序较为繁琐
根据《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暂行办法》通知具有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参保人员才能申请办理规定范围内的异地就医结算:1.异地安置退休人员;2.一年以上长期驻外工作、学习的人员;3.需要转外就医的人员;4.其他符合异地就医条件的人员。再根据该范围又公布五种异地就医申请, 其中异地安置和长期驻外人员和异地转诊的参保人员分别要填写《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安置 (工作) 申请表》、《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转诊 (院) 申请表》, 并且要持相关材料, 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申报。这一规定会增加就医者申报异地就医的步骤, “跑退”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同时极大程度上会造成医疗保险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异地申请就医成本增加。
(二) 异地就医服务对象局限, 定点医院覆盖面不广
目前城乡居民参加的医保主要有三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虽然我省新农合异地即时结报工作近日已经全面铺开, 新农合病人进城看病, 可在医院即时结报相关费用。但是根据查询相关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尚不在人社部门管辖范围之内, 因此也没办法联网, 这一现象就导致农村地区异地就医报销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实施目前情况并不如预期效果。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能够进行医疗保险异地报销的地区和定点医疗机构具有局限性。全省只有16个市72家三甲医院能够互联互通, 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异地报销覆盖。
(三) 地区间的医疗负担差距拉大
由于医保统筹层次比较低, 各省之间省内各市之间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制定报销比列, 这就造成报销的标准并不统一。参保人员异地就诊虽然有望实现即时报销结算, 但是报销的标准肯定是按照参保地的标准进行报销。这样就可能导致两种情况:1、对于参保地的标准高于异地就诊地区的就医人员来说会造成报销比列相对减少和报销结果不满意;2、对于参保标准低于异地就诊地区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来说, 造成异地就诊市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变大。长期下去会使各省或全省范围的医疗保险基金调剂变得更加困难, 各地区转移支付的财力有限, 地区间的医保负担差距拉大。城镇职工、居民与农村合作医疗, 异地和投保地区负担差距明显拉大, 由此引发医保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完善安徽省异地医疗保险结算的路径探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社会保障总体方面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化转移接续政策;在医疗改革方面要求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根据《决定》面对医保异地报销“跑腿”、“垫支”等难题, 从长远看要彻底解决异地就医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上衔接、完善和统一有关的医保政策, 打破现有医保制度条块分割的局面, 消解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鉴于目前的社会经济现实, 这一目标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甚至实现省级统筹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立足于安徽省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 从实际出发提出跨统筹区异地就医结算的管理思路和办法, 逐步解决异地就医服务管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提高医保报销的统筹层次, 完善异地就医服务管理体系
如果同省内医疗报销的制度、政策统一, 那么在各省之间医保对接也相对容易, 医保异地报销就不难实现。并且, 对于劳动力输出省和劳动力输入省之间统筹水平的差距, 可以先尝试选取几个大医院作为异地结算定点医疗机构, 再逐步扩大范围。根据三部委要求各省要建立完善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支持省内统筹地区之间就医人员信息、医疗服务数据以及费用结算数据等信息的交换, 并通过平台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指示, 进一步完善全省统一的异地就医经办管理工作制度, 包括异地就医刷卡流程、各级医保局的工作职责、异地医疗费用监管制度、统一清算制度等。规范异地就医的结算流程。充分利用好全省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卡。完善异地就医审批、结算方面的服务。
(二) 健全经办流程、开展异地持卡就医联网结算
针对各地医保政策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需要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省级平台建立。结合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推进, 探索将其他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纳入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设置一个分级诊疗转诊的制度安排, 引导大家合理的就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省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异地联网结算项目建设。安徽省目前正进一步完善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异地就医省级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将全省的医保信息系统连接起来, 实现各地医疗信息能够共享, 实现医保一卡通。并在此基础上, 各省级平台再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连接, 就能形成全国联网, 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
(三) 通盘考虑, 加强政策整合、信息互通和宣传
笔者曾经在铜陵市民意调查局做过民生政策调查。在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大多数的人尤其是乡镇以下的务工务农人员并不是很了解相关政策, 甚至是对社保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由此可见, 由于社保知识宣传不到位, 医保统筹层次低, 异地就医问题普遍存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在医保的城乡统筹和居民统筹的大趋势下, 解决异地就医问题首先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各自为政, 应该通盘考虑, 努力均衡医疗资源配置。其次加强基层社保人才输入建设, 定期开展社保知识入基层活动, 使参保人员及时了解全省医保联网工作的进展及申办异地就医的相关政策。
四、结语
异地医保报销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好三个层次、五个群体间联系问题。所谓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就是在一个城市里面, 不同的区县之间异地就医。第二个层面是在一个省里, 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地就医。第三个层面才是跨省的异地就医。五个群体, 第一是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 是长期在异地居住;第二是异地居住的常住人口;第三是成建制的异地流动工作的群体;第四是临时出差旅游需要急诊的患者;第五是有疑难杂症、重大病患需要异地转诊的群体。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 就知道应该怎么解决, 或者优先解决什么问题。[4]
今年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分层次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的思路。这要求相关解决措施向总的三个层次的设计架构靠近, 即达到60%的异地就医能够在同一城市内实现, 就是所谓“同城无异地”;30%是在一个省内不同城市之间可以实行结算;最后只有10%左右的群体是需要跨省异地就医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地方领导2014-7-11, 向日葵保险网、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合肥在线-合肥晚报2015-02-13.
[3]刘文先.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改革, 2011, (06) :42-46.
[4]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答记者问.
安徽农业保险 篇7
一、发展安徽省种植业保险区域划分的意义
(一) 安徽省灾害频繁发生, 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
安徽横跨长江、淮河、钱塘江水域, 天气变化程度较大, 有频繁的冷暖气流活动。省内的各种灾害存在很强的季节性, 特别是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长江和淮河流域, 而且江淮地区旱灾的发生频率也相当的高。这两种灾害常常对安徽省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国内外广泛采用农业保险完成对种植业灾害风险的经济补偿。农业是我国的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础行业, 有必要利用农业保险来加强对行业的风险管理, 这样农业保险的良好运营成为关键。利用保险能分散风险、加速生产从灾害中恢复、保证经济免受影响的功能完善种植业生产的保护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农业保险业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宣传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安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省内的农业生产总值无可比性, 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
(二) 统一的风险方案与农业生产不适合, 有必要进行风险划分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尚且还不成熟, 由于相当大部分的农业生产人员没有意识到种植业保险重要性, 导致保费的收取工作有不小的困难。省内的农业保险公司时常因为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 影响到种植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截至2011年底, 安徽省种植业投保超过27000亩, 投保人次达到6309万人次, 累计已支付赔款25亿元, 简单赔付率超过70%。
由于农业灾害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在安徽省内部, 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往往有明确的区别, 如果实施统一的费率制度, 对不同地区保户不公平, 往往是保户要付的保费和自己面临的风险不相互对应, 不利于种植业保险行业的发展。
因此, 一定要以实行详细的种植业保险风险区分方案, 既能确保保险公司不会面临过高的风险, 同样可以让更多需要投保的种植户加入到种植业保险之中。
(三) 有利于开发指数保险产品
指数保险是一种以降雨量或温度及其他气象指标为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是否达到了触发水平而决定是否赔付金钱的保险。为克服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存在的弊端, 国外发明了指数保险, 因为指数保险的赔偿与否与单一的投保人行为没有关系, 有效解决了传统保险产品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难题, 同时缓解了保险公司的高赔付。指数保险的开发的各项技术指标的确立依赖于保险风险区划工作的实施, 所以需要发展地区保险区划。
二、安徽省种植业灾害风险区域划分研究
(一) 风险划分理论
为了控制和管理风险, 时常以形成风险的要素为指标, 将风险发生程度近似的地区划分在一起, 作为同一风险等级, 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域划分。对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马克思先生的看法是:不管是怎么样的社会体制, 种植业在某一范围之内的生产, 相同的自然影响因素对农业的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事实上, 农业生产的性质:以具体的生物出发, 生产的开始到结束都与外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自然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 具体实施方案
由于安徽省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是有区别的。所以本文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风险区划单位 (使用统计数据2010—2001年, 数据期间地级市巢湖市没有被取消, 地级市亳州市也已经建立。) , 通过对比各个地区种植业作物的受灾面积与各市农作物面积之间的比值区分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风险等级。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
灾害发生的频率反应了过去10年之内各地级市过去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通过数据观察分类, 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2—0.3之间的有10个地级市, 包括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以及安庆市。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3—0.4之间的有巢湖市、宿州市、六安市、铜陵市这4个地级市。而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4—0.5之间的有亳州市池州市和黄山市3个地级市。由于每年遭受的风险具有较大的变化性, 合肥市、阜阳市、淮南市、六安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的标准差值都高于0.20, 代表此六市的自然风险的变异性较大, 有可能在某一年遭受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 灾害发生频率风险等级划分
综合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均值和标准差值, 进行如下风险等级划分:
隶属于高风险水平的城市有铜陵市、黄山市、池州市、亳州市和六安市6个地级市。风险水平为中等水平大的城市有阜阳市、巢湖市、淮北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宿州市和淮南市共计9个地级市。风险水平为低水平的城市有芜湖市、安庆市和宣城市三个地级市。
保险公司设计种植业保险时, 应该参照风险等级区域划分, 高风险区设计较其他区域高的基础费率。低风险区, 设计较低的基础费率。参考地级市下, 县域地区的风险分布, 再结合不同作物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同, 设计相应得到附加费率。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的基本公式如下:保险费率为纯费率与附加的费率、成本利润率之和。
三、结论
本文依据灾害发生频率对安徽省各地级市进行了风险等级区域划分。以此将各市风险划分为高级、中等风险、和低级风险三个级层。对于安徽省这样的产粮大省, 实施区域风险区划和费率区划, 有利于设立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保险, 对于安徽省种植业保险的远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保险费率的确定和风险区域划分息息相关, 本文针对安徽省种植业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对省内各市风险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 有必要依据灾害发生的频率进行保险区域划分研究。为种植业保险费率的设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种植业保险,保险区划,灾害频率
参考文献
[1]钟甫宁, 宁满秀, 邢鹂.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王金铎.中国区域保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郭忠义.农业风险区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保险, 2010 (04) .
[5]尚红敏.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乡镇经济, 2008 (06) .
[6]汪志国.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特征[J].灾害学, 2007 (02) .
【安徽农业保险】推荐阅读: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06-0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08-08
安徽农业大学期末试卷06-15
安徽省农业电子商务07-08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08-27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论文08-14
安徽农业宣传片解说词08-14
安徽农业大学国家助学金申请表11-08
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08-03
安徽机动就业职员可介入职工养老保险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