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2024-10-29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精选12篇)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篇1

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开始恢复试办以来, 到1992年农业保险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 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平稳快速发展。到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公司和15个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基本设立了农业保险机构, 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17亿元, 占当年财产保费收入193.2亿元的4.2%。但是, 自1993年以来, 农业保险开始逐渐萎缩, 2007年我国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农业保险费收入135.68亿元, 但仅占到财产保险的3.48%。我国农业保险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减少的不良局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立法不足

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 各国政府不仅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但我国存在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立法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世界各国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 都颁布了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而目前在我国, 缺乏类似的立法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我国农业保险自恢复试办的20余年以来, 不仅一直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立法, 而且在我国的《保险法》中也没有对农业保险的明确规定。由于农业保险经营的特殊性, 使其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如果我们用商业保险法来对农业保险进行指导和监管, 就会给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 应尽快出台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使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

(2) 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 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 属于不赢利险种, 甚至是亏本险种。因此, 政府应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宏观政策上的支持,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但在我国, 除了财政对主要农作物开展农业保险给予补贴试点外, 没有专门对农业保险的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

1.2 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

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 特别是种植业种植区域广、生长周期长, 又受到气候、土壤、降水量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 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业生产技术较落后, 使得农业风险的防范不能有效地得到改善。例如, 2010年全国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58亿元, 但农业保险的报案率和最终赔款占总损失的比例明显偏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及营销、承保、定损、理赔的高难度, 使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 再加上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使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亏损严重, 这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相违背。因此,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带来了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

1.3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因生产周期长、分布范围广、受自然条件制约等特点, 风险损失率较高, 导致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过高。同时没有大量的农户投保, 无法形成大数法则效应, 使农业保险的保费比其他财产保险的保费高得多。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也表明, 农业保险的费率远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的费率, 大概介于2%~5%, 如菲律宾的水稻、玉米的保险费率为8%。而在我国, 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如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69元, 农民的这些收入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 大部分农户的收入所剩无几, 而且还要留出一部分来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因此, 几乎没有富余的资金来购买农业保险。同时由于农民的农业保险知识匮乏, 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的了解甚至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许多农民认为买了农业保险之后, 如果有损失保险公司就应当赔偿, 如果没有损失保险公司就应当退还保险费。但是, 如果没有发生损失, 保险公司也不退还保险费, 那么就是浪费钱财。过低的收入、农民保险意识的缺乏造成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2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 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的交通和通信较落后, 人口居住分散, 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从全国大多数地区看, 制约农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农险意识淡薄。因此, 要发展农业保险, 就要加快农村保险文化的传播。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贴近生活和实际需要、农民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 是提高农民保险意识、营造保险氛围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县乡村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电影下乡、文艺下乡等文化娱乐形式进行农业保险宣传, 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二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寻求社会舆论的支持。通过与媒体的合作, 对商业保险进行正面的宣传, 增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信心;三是结合已经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农险理赔事件和保险公司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 对保险公司本身的形象和服务进行宣传,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 使农民真正认识农业保险、了解农业保险、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2.2 提供特色产品, 加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农业保险的发展基础在于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将农民的潜在农业保险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一是保险公司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 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开发出适应农民的经济能力又应急的险种。如保险公司可开发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天气气象指数等保险, 积极为规模化养殖户、龙头企业及具有地方特色农业服务, 延伸保险服务领域;二是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应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产品的条款通俗化、简单化, 使广大农民可以读懂保险条款, 增强保险的大众化程度;三是要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 如可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和疫病等风险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满足不同层次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2.3 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业保险属于不营利的险种。作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和农户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应加大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一是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我国应在《保险法》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 明确农业保险定位、运行机制、扶持原则等, 为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确立法律规范。二是建立有效的政府补贴制度。我国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 继续加大补贴比例, 完善农业保险费的补贴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提供税收优惠。由于农业保险的非营利性, 我国应适当的减免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 提高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4 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相关性, 这使得保险公司不能通过集合大量的标的来分散风险。因为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越多, 风险就越集中, 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就越大。因此,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时, 应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一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利用再保险是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或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到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中, 在最大限度内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二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 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如果一旦出现超过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自身偿付能力的巨灾补偿, 除了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外, 剩余部分可通过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弥补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的亏损。

2.5 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服务需求量大。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农险代理人来展开。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一些农险代理人的误导, 使得许多农户对农业保险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 发展农业保险就要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一是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农村化、本土化。农业保险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社会并被当地社会成员信任、道德水准高的“本土化”人才及人才队伍。农村本地的农业保险代理人生活在农村, 容易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和潜在的农业保险消费需求, 能够增强农民客户对农业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有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二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养。我国13.39亿人口中有6.7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其中不乏颇具潜力的人才资源。要切实把那些农民放心、信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招募到农业保险代理人队伍中来, 通过细致的营销工作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接受度。三是加大对代理人的培训力度。针对农村代理人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 坚持培训学习以实用性为主, 多进行典型事例的解剖、以事说理、直观教育培训。比如, 对新开办的农险险种, 要及时将条款通俗化、简单化和要点化, 以便于宣传。另外要加大对代理人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诚信意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业保险代理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对农险代理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农险代理人活动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 并严格执行。特别是要对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而且要把处理结果公布于众, 将不良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提高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摘要: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没有发挥出其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以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出了从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增加特色产品、提高有效需求、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以及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等方面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巨灾风险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篇2

摘要: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险发展水平和风险构成决定其采取何种农业保险模式。根据湖南省情况,农业保险可由商业保险公司以统保方式经办,以减少行政开支;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降低费率;实行“大农业险”,以险养险,以弥补亏损;实行共保和免赔额(率)方式,以降低损失率和赔付率;逐步发展,以缓解财政压力;发行债券,以应对巨灾风险。

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历年来农业经济都因自然灾害而损失惨重。如2004年6月下旬的一场暴雨,造成受灾人口达700多万,农作物受灾面积37.4万公顷,绝收5.33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16亿元。如何依靠农业保险为湖南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成为湖南政府和保险业的重要任务。

一、湖南农业保险现状

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以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在湖南一直开展有农业保险(以烤烟保险、水稻制种险、森林火灾险为主)。然而,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保费总收入仅2.8亿元,赔偿却达到2.71亿元。2003年湖南全省GDP为4 633.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85.87亿元,总产值为14529641.90万元,而为第一产业保驾护航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891万元,仅占产险保费收入的 0.4%,不到全省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一(当年全省保费收入103.9亿元),全省1400多万农户户均年农业保险费支出只有0.6元。从全国来看,200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32亿元,占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额的0.081%和财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0.5%,按全国2.3亿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不足 2元,这显示全国的农业保险也十分落后。与全国农业保险状况比较,尤其是考虑湖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湖南农业保险的落后状况就显得更为突出。

农业保险在我国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既有农业保险本身的特殊性(高风险、高赔付率),也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和农业保险模式不当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湖南省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要求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保险模式种类

海外开展农业保险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前苏联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型模式;二是西欧的政策优惠模式;三是美国的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

系模式;四是日本的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而由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国外农业保险一般都是在政府补贴下开展,并实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属于政策性保险,这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更因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受多重风险制约、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相对淡薄,加之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农业保险的商业化模式展业难度大。所以,政府不得不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来直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经过前期调研,保监会提出五种模式发展农业保险,力争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这五种主要模式是:(1)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2)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3)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4)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5)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保监会提出的模式,实际上与海外开展农业保险的四种模式基本相似。

除了上述保险模式外,其他保险方式主要还有:设立保险基金和保险资产证券化。

各种保险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没有一种模式可以作为普遍适用的教条。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显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模式。

三、选择农业保险模式的依据

1.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采取何种农业保险模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性质,农业保险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难以离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支持;同时,农民自身也必须承担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相应的保险负担,毕竟农民自身才是农业保险的主要受益人,财政不可能也难以单独承担农险保费的负担。

2.根据当地的保险发展水平决定采取何种保险模式。一方面,农民的保险意识决定了当地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如果当地保险发展水平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强,农业保险的规模较大,就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当地保险发展水平高,各种保险都有较好发展,那么就可以实行“以险养险”的保险模式。

3.根据当地的风险构成决定采取何种保险模式。农业的风险既有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市场风险,又有故意破坏等社会风险、战争等政治风险。对政治性风险,只能由国家提供政策性保障或者不予保障;对市场风险,在保险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般由农民自己承担;对某些社会风险,商业保险公司可提供一般商业保险;而自然灾害,则是农

业保险承保的主要风险。

四、对湖南农业保险模式的建议

根据湖南的经济和保险发展水平,以及农业风险状况,湖南农业保险不能单纯采取保监会推荐的某一种模式,而只能综合使用几种模式。比如采取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模式,则财政支持不足,将使农业保险处于“不保不亏,多保多亏”的状态;采取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或者设立由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则需要财政提供强大的支持,这是湖南财政难以承受的;而单纯依靠农民互助保险,在湖南这样多自然灾害的地区,农民收入又不高,一旦遇到普遍性的严重自然灾害,这种合作制所提供的保障将会杯水车薪,意义不大。因此,湖南农业保险应由商业保险公司以统保方式经办,以减少行政开支;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降低费率;实行“大农业险”,以险养险,以弥补亏损;实行共保和免赔额(率)方式,以降低损失率和赔付率;逐步发展,以缓解财政压力;发行债券,以应对巨灾风险等保险模式综合使用。

五、湖南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确定湖南农业保险的标的、险种

湖南农业保险的标的和险种确定,主要取决于湖南农业的实际状况和风险状况。这些年来,湖南省稻谷、苎麻产值一直位于全国第1位,猪肉产量位于全国第2位,烤烟、茶叶产值位于全国前5位,棉花、油料、水产品产值位于全国前10位,水果产值位于全国前15位。因此,为这些主要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提供保险是必然的选择。同时,由于这些农产品在湖南产量大,种植面积广,农户多,为它们提供保险可以提高农业保险规模和农民的保险意识,也便于保险公司进行统保,取得规模效益。具体的险种可包括水稻险<如产量险、火灾险、制种险等)、养殖险、经济作物种植险等。这些作物遭受的风险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应当把主要自然灾害作为可保风险,否则,农民投保农业险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确定湖南农业保险的水平

衡量保险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费收入。

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水平,它与保费收入总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保险的规模程度。在保险意识相当的情况下,人均保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当地的人均收入。从湖南农民的 人均收入在全国的水平位于第12位左右这个角度定位,湖南农业的保险密度在全国的位次大约也在第12位左右才比较合理;湖南农业的总产值多年来在全国排在第7位,因此,湖南农险保费收入在全国也应排在第7位左右才算比较合理。

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它反映了保险的需求和实现程度。影响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这个比重愈高,表明农业收入稳定对农民的总收入的影响愈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愈高、购买的意识愈强。据湖南省农调队提供的资料,2003年湖南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为2 532.87元,其中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为1427.2元,占其纯收入的 56.3%,这表明湖南农民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比较高,因此,对保险的需求应该比较强。2003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85.87亿元,但为其服务的保费只有891万元,以此计算,农业的保险深度仅有 0.01%,这与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地位及农业在湖南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至少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比例应与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例相适应。2003年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19.1%,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财险保费收入的0.4%。如果农险保费收入能占财险收入的19.1%,则农险保费收入就能达到42500多万元,保险深度就可达到0.5%左右。

湖南农业保险的水平应按保险深度定位,而不应按保险密度或保险收入来定位。湖南农险水平可设立多层次的目标。如第一层次目标达到保险深度0.5%左右(财政补贴的保费不计算在内),则保险深度可提高近50倍(如果考虑财政按农民缴纳的保费数额补贴,则保险深度还可以翻一番),比全国目前农险保费收入的总和还多,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成绩;第二层次目标是达到目前全省平均的保险深度,即保险深度在第一层次目标的基础上翻两番;第三层次目标是实现应保尽保。

(三)确定湖南农民可支出的保费数额

可支出保费数额大小,不仅取决于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农业发展状况,也取决于保险的回报多少,还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并受到整个保险水平的影响。

2003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532.87元,但当年农业保费仅有891万元,户均保费支出只有0.6元,而全国2.3亿农户户均投保费用约为2元,农民支出的保费水平很低。如果湖南农业保险水平要达到第一层次目标,则农民上缴保费达到42 500多万元,户均保费约为29元,人均保费约为8元,农民负担并不重。即使达到了第二层次目标,使保险深度再翻两番,全省农业保费收入达到17亿元左右,农民户均保费约117元,人均保费不足32元,农民承受起来也没有多大问题。在目前全省比较落后的农业保险状况下,能够实现这两层目标,则是农业保险的两次大飞跃。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状况来看,达到这两层次目标关键在于保险回报的高低和政府政策。

(四)确定湖南财政可提供支持程度

湖南省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程度主要取决于湖南省的财政收入水平。我国农业保险的费率一般在8%~12%之间,纯费率在5%左右,国外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一般都在50%左右,如美国达 53%,加拿大达50%,日本达40%~80%。湖南省财政可能难以按毛费率的50%来补贴保费,但是,按纯费率的50%来补贴则是可行的。比如当保险探度达到第一层次时,农民支付保费42 500多万元,按纯费率5%计算,则保额为85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足6%,保险水平还是很低的;如果能获得大致与农民保费相等数额的财政补贴,那么保额可以翻一番,达到170亿元。在这个水平上,一年补贴的保费不足5亿元,相对于湖南省每年 2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财政负担也不大(湖南省级财政支农支出2003年达6.3亿元)。即使将来达到第二层次的目标,保险深度翻两番,财政补贴达到17亿元,在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并可能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问题应该也不大。

(五)保险公司的“双高”问题

“双高”是指“高赔付率和高成本”,二者共同决定了农业保险的高费率。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仅仅考虑5%的纯费率,并假定按此计算的纯保费由农民和政府负担,那么,保险公司如何解决管理费的问题就至关重要。不能解决管理费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高费率问题,从而不可能实现农业保险的飞跃。

解决高费率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多管齐下。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有:

1.税收减免。政府部门可适当减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相关税收。

2.统保。要求一个区(县)或一个乡(镇)范围内,所有同类的单位共同参加保险,若投保比例不足,赔偿则按相应比例计赔。这既能增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有效防止保险的逆选择,又可以减轻农业保险展业的工作量,利于在减灾、定损、理赔等各个环节上统一标准,统一手续,以缓解农业保险工作人力与财力上的不足,也便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统保政策和适当的行政干预手段,是有力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3.共保。实行与科技部门联合共保、利益共享、责任共负、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使科技服务与经济补偿两大优势有效地结合,有利于做好承保、理赔和风险防范工作,有效

降低损失率和赔付率。

4.多样化承保。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区农业情况、经济条件及经营状况,自行确定保险责任范围和保费标准。

5.以险养险。以其他赢利险种来弥补普通农业险种。

6.设定免赔额和免赔率。实施有效的灾前预防、灾后及时施救查勘是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率和保险赔付率的有效手段。但风险防范、灾后施救工作必须要农民积极作为,农民能否积极作为,关键在于其与农民自身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因此,设定一定的免赔额和免赔率,把农民的自身利益与风险损失直接联系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农民对风险防范和灾后施救工作的主动性。

(六)巨灾风险问题

国际上应对巨灾风险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保险资产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主要工具有巨灾风险期权、巨灾债券、巨灾期权买权和巨灾风险互换。由于巨灾风险证券化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灵活有效的监督管理,并且要有完善的法制保障,所以,目前在湖南甚至全国全面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并不现实。但因发展巨灾债券所需要的条件比其他工具要低得多,它只需要一定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较好的监督管理、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和有关的服务机构等,这些条件在短期内可以具备。因此,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可在湖南或者依托全国尝试发展农业保险巨灾债券来应对巨灾风险。

应对巨灾风险还可有其他方式,如财政兜底、建立保险基金等。但由于湖南省财政收入并不高,财政兜底实际上不可能。建立保险基金,也是一条途径,但由于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不多,整体水平十分落后,相互间筹集资金建立这样的基金实际上也难以做到。

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

农业部:积极发展农业金融保险 篇3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上海调研时指出,要将农业金融保险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新增长点,坚持服务“三农”,推动实现产业发展、政府满意、农民得实惠。

张桃林在听取了农业保险公司业务开展、险种覆盖、产品创新等情况汇报,观看了能繁母猪保险理赔全程模拟演示后,对上海市农业保险业坚持微利经营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上海农业保险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迫切需求,主动贯彻落实农业产业政策,始终坚持经营微盈利和保障高水平,不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保险行业做出了表率,探索形成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借鉴。

张桃林实地察看了上海市日鑫农业合作社,听取了农业保险和信贷情况介绍。他指出,今年国家将启动“三补合一”改革,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及时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将更多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金融保险等途径来更好地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篇4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 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2年达到顶峰, 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 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 农业保险深度为0.14%, 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 赔付率也大幅上升, 高达119%, 完全是亏本经营[2] 。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 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 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 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 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 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 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 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 全国2.3亿农户, 户均保费不足2元[3] 。据统计, 1982-2002年期间, 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 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 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 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 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 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 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 依托试点载体, 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 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 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从理论上讲, 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 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 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 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 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 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4] 。因此,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 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1] 。

(一)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 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趋利性的目标追求, 偏低的边际收益, 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 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 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 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 乃至消失,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 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 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 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 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 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 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 仅占0.27%。

(三) 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 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 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 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 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 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 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 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 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 这一高风险特点, 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 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 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 加上20%的费用率, 实际亏损率23.2%, 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 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5] 。其次, 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 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 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 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 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 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 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6] 。很显然, 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 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 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 等等。但是, 不管采取那种模式,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 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 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 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 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 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 若遇特大灾害, 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 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 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 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 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 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 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 结果红小豆丰收,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 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 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 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7]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 (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 、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 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 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 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 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 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 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 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 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 探索发展途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 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 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 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 (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 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 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 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 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6 (1) .

[2]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 2005-09-17 (6) .

[3]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N].保险研究, 2005 (12) :70-72.

[4]陈泰超.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J].金融参考, 2005 (3) :13-18.

[5]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额理论与实践, 2005 (9) :66-68.

[6]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J].财经界, 2005 (3) :100-105.

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篇5

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摘要: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使农民自身面临很大的风险。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种风险工具。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几十年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和供给都很萎靡,发展现状很不尽人意。农业保险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险种单

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重要性;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其中保证粮食供给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 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只能依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性补助,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大部分农民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提高被保险人责任意识, 目前各农业险种都把保险金额规定在保险标的价值的60%~ 80%, 甚至更低。但保险金额和赔付金额太低, 保障作用就不够明显, 致使很多农户不愿意投保。这些都使得灾后的补偿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影响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农业险种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 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 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三)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 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五)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

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对农业保险公司来说, 第一, 应拓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 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 提供相应的保障, 使农户感到参加农业保险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利用再保险避免巨灾发生时给保险人带来的高额赔偿风险, 解决高赔付率问题。第二, 要加强管理, 减少逆选择。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制来区别保险标的不同风险水平, 收取相应的风险费率。还可以在条款中设计无赔款优待等技术手段减少逆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教育和宣传, 制定配套农业政策, 鼓励广大低风险农户参保, 尽量增加风险单位以分摊风险损失, 形成规模效益。第三, 应区别不同地区有选择的逐步发展。可以先在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农业保险, 并重点对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和养殖业承保, 积累经验和完善管理体制后再逐步扩大承保领域。总之,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 制定措施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利影响, 充分开放农业保险领域,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控制市场失灵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不同于纯商业保险行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要继续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贴额度,对粮食、油料、肉、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宜给予100%的补贴;对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保费补贴。三要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年亏损的经营主体——保险公司,视亏损程度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四是扩大以险养险的范围,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

(三)完善再保险机制,分散巨额风险

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赔付较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保险主体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很难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扩大风险分散面;另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抵御大灾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预防在巨灾发生时能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赈款发放到每一位保户手中;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增强保险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保险意识

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应加强宣传, 使人们从多方面认识到减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目前, 大灾后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主要来自赔付, 层次还比较浅。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农业人口对保险职能的认识, 使其深刻体会到, 保险是稳定生活、恢复生产、保障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进而自觉地参加保险。今后的保险宣传应采取普及教育、利用典型案例, 突出宣传农业灾害保险在抗灾、救灾与恢复生产、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 提高减灾的效果。

(五)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六)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筹资设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大, 区域性强, 一旦发生灾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标的同时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十分重要。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这也是农业保

险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 做农业再保险业务比较困难, 购买商业再保险成本较高, 这也是各地在保险试点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家提出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这是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最佳途径。除建立国内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外, 各保险主体也要积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 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扩散。

结语:农业保险是农民抵御风险的强有力的屏障。想要更好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繁荣发展,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进步。参考文献:

1.魏林华,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上官小放,唐志道.对完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理论前沿,2008年第一期

3.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浙江金融.2007年12期。4.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7 年9期 5.李军军.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分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6.段果.浅谈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众商务.2009年2月

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农业保险 机遇 对策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由保险人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不稳定程度高及露天作业,使之容易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侵袭,损失后果严重。农业生产对保险需求极为迫切,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无力购买保险,不能形成现实有效的保险需求。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受的风险较为集中,大多为不可抗力所致,一般属于不可保风险,商业保险经营农业保险赔付率高,易于亏损,难以为继。广东自然灾害多发,台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如农作物往往损失严重,农民血本无归,亟需农业保险保障。虽然广东属于经济发达省份,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东农民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10年前的水平,仍不足以购买保险。多年来,保险公司进行了经营农业保险的实践探索,但由于亏损或没有法律和制度支持等原因,多已停办,新的模式仍未建立。本文结合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广东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具有独特的经济、气候特征。由于经济总量大、受沿海和热带气候影响明显,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受破坏程度都较大。 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20亿元,占全省GDP的3%~5%。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暴露在自然灾害侵袭之中,损失更为严重。

广东保险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采取了省政府委托商业保险代办、地方政府从救灾款中拨出专款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进行保费补贴和保险经营亏损补贴、地方政府建立特定保险制度、商业保险经营等几种模式。

1990年,广东省政府委托省财政厅与人保广东分公司签订了《代办农业保险协议书》,约定广东农业保险由人保广东分公司代省财政厅经营,经营盈余留作赔偿准备金,经营亏损则挂账,并从来年的盈余或代办地方财产保险的盈余中解决,保险公司只提取业务费用。

第二种模式是人保对香蕉种植大户的风灾和霜冻开办保险业务,广州市番禺区财政与人保番禺支公司按20%与80%的比例分担农业保险亏损,盈余转入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番禺区财政每年从救灾款中拨出专款保证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从1996年10月开始,每年拨出1000万元,连续拨付4年,用于农民投保的保费补贴和保险经营亏损的补贴。

第三种模式是地方政府建立特定保险制度。如肇庆市1992年建立的“生猪特定疫病保险制度”,由市政府发文委托保险公司具体承保,每头猪的保险费是3元。为了使保费能够筹集起来,又不增加农民负担,保险费向屠宰点或以其他形式向生猪(猪肉)经营者收取,不得向卖猪的农户收取。农民的生猪出现特定疫病造成损失时,由保险公司按市场价格赔偿给农户。

第四种模式是商业保险经营。人保广东分公司自停止代办省政府农业保险业务后,在“量力而行、不赔不赚”的原则下继续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目前在番禺、云浮和韶关以外的地区,人保广东分公司对农业保险基本上是自主经营,收缩了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根据一些外商、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和集团等农业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将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承保“三高”农业的大中型保险项目。

商业保险代办模式由于政府财政的参与,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强,保护农业的作用显现。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政府的支持有一定的随意性,1993年由于亏损金额过大,1994年广东省财政厅终止了该代办协议。第二种模式是政府实行保费补贴,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引导农民用保险转嫁风险,调动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减轻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由于农业保险法律和制度的匮乏,番禺区政府直接参与保险经营没有法律依据,合理不合法,于2003年停止运行。第三种模式的特点是保费来源由政府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这种保险制度至今已实行十多年,效果很好。但同样因缺乏法律保护,被冠以乱收费之名,遭到清查,多数县区被迫停办。第四种模式实施后果是:人保广东分公司收缩了险种,农险年保费收入基本维持在2000万元左右,赔付率逐年下降,综合赔付率为83%。但承保面小、保障程度低,賠付条件苛刻,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对总承保金额也有一定控制。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则不愿涉足农业保险。

根据广东保监局提供的广东农业保险业务统计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间,广东农业保险业务的保费总收入为68776万元,赔款支出69020万元,费用支出13755万元,综合赔付率高达120%,20年亏损13999万元,最高峰在1993年达到1.45亿元,但2003年这个数字已经跌到887万元,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不能满足广东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二、农业保险在广东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新机遇

1.广东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机遇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下,农业保险蕴涵着重大市场机遇。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开发式反哺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保费补贴等措施、对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实施税收和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国家和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农村保险市场将有极大发展空间。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经济背景,势必引起对农业的投入的增加。种植、养殖业遭到巨额损失,如果没有保险保障,损失只能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这将影响农业的引资规模,投资者和农户来都不敢加大投资,发展农业保险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为农民提高收入提供保证。农业保险由国家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在农业保险发生赔付时,既减少农户的损失,同时避免保险公司因赔付而亏损。因此,农业保险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

2.城乡保险服务结构调整机遇

中国保险产品结构性缺陷表现为地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城市保险市场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渐趋饱和,保费环比增长率下降,这制约了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对农业保费补贴、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或委托保险公司根据商业的原则代办农业保险,采取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措施等是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途径。西欧一些国家如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政府还对农民所交保险费补贴50%~80%。这种通过农作物保险保证生产者收入的稳定来取代高关税和价格补贴的做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能起到保护农业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开始了某些尝试。上海郊区已有80%的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水稻、大棚蔬菜、生猪、奶牛的承保率分别达到80%、75%、70%和85%,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因此,政府介入,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将走出保险公司经营的困境,改善保险产品的区域结构。

3.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将使保险公司履行对农业的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职能

多年来,工农业产品存在“剪刀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保障欠缺、多年农业税费负担、高额的教育和医疗费等问题,使农户在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时,让渡了自己的利益。同时,近20年来,我国以商业性保险办法经营农业保险,并未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护措施和一项政策性业务对待,而把它作为商业性业务的一个附属。在没有国家投入资本金的情况下,仅仅凭借保险公司的机构、人员、单立一个账户开办了单独立账的农业保险。结果因风险金不足、没有保费补贴以及保费筹措保护性政策而陷于困境。

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政府对农民进行保费补偿和对保险公司实行财税政策优惠和再保险安排,商业保险公司才能持续经营,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应尽职责。第一,农业保险必然需要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指导,而不可能重建另外一套保险技术和文化来经营农业保险。第二,在政府财政支持、补贴保费和农民部分缴费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通过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应有合理的利润空间。第三,从农业地域分布、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农业保险不可能由政府包办,也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商业保险必然介入农业保险。商业保险介入农业保险,也不是全国一两家公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农业保险必然采取多主体、多元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三、广东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建立适合广东省情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模式

农业属于基础产业,农业保险对整个和谐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在国外,农业险由政府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我国,政府也应把部分财政预算转移到农业保险上来,走市场化的道路,切实提高救灾的能力,一旦灾难出现后,由商业保险公司赔偿。

根据实际情况,广东农业保险应采取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并存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模式。在建立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持是关键和前提,要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的作用,国家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补贴保费和对相互保险公司低息贷款,鼓励民营资金入股。采取商业保险公司和政策性再保险相结合,由政府提供农民低保和一定比例的农业巨灾损失补偿的综合化风险化解方式。

2.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关键作用

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在美国和日本,均有专业的农业保险机构。美国政府扶持农业保险的手段是向农民补贴保险费,或向农业保险办理机构提供经费补贴。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如美国对农业保险的平均补贴达到保费的50%左右,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对农业保险业务免征一切税收等。从1995年开始,美国政府为了鼓励部分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在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法国政府建立国家农业保险专项基金,承担除雹灾之外其他绝大部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近来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立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三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资,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

引进外资保险公司,借鉴其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法国安盟保險公司在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向农民提供“一揽子”服务,对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提供风险保障,也对农民工和农村经营第三产业人口因医疗、安全生产以及意外伤害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提供保障,具有价格低廉,农民负担轻,注重服务的特点,通过农村营销网络为农民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举办各种相关培训班,帮助代办员通过资格考试以及提高个人素质建立技术支持网。

3.创新保险融资工具

(1)设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农业生产中的洪水、干旱等巨灾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任何保险公司都不能单独承担。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办法,一旦大的自然灾害出现,由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赔付,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负责。农业巨灾基金由财政部的资金和农业保险保单的一部分税收共同组成。根据灾害发生的面积和受灾程度等因素,政府设计一套标准,灾害发生时,政府根据这些标准确定是否由这部分基金赔偿农民的损失。

(2)借助资本市场,发行巨灾债券。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巨灾风险对农业的危害加大。巨灾债券是保险公司为规避巨灾造成的损失,通过证券化方式发行的与特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如约定巨灾事件发生,专设机构向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减少和不支付投资人本金和利息,如巨灾事件未发生,将支付投资人本金和利息。巨灾债券作为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融合的新兴产物,为我农业国巨灾保险提供了新思路,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农民的保险积极性,降低巨灾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3)分散农业保险风险。实施“以险养险”, 农业保险公司在进行政策化经营的同时,经营涉农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相对低风险的险种。通过一些有效益险种,来贴补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同时由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理具体业务,每年将保费扣除运营成本和理赔金额后的结余,全部留作地方农业保险风险基金。

参考文献:

[1]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罗帅民张丽君: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篇7

关键词:农业,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保险费率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业作为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性产业, 在我国的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在三成以上, 比其他国家高出1-2成, 每年形成灾害的面积保持在2成左右, 居高不下。农业保险恰好是对这一农业发展劣势的有效补偿, 及时为灾后恢复建设提供经济财力的支持。

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 (农作物) 、养殖业 (禽畜) 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减少;农业保险费率太高;农业保险的经营长期亏损;农民不愿投保, 农业保险展业困难。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保险的保费用高与农民购买支付力较低的矛盾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自然灾害的频繁和范围广泛等特点, 容易收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且不可控制, 使得出险率较高, 使得农业保险比起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来, 价格显得很高。

2、从供给方面来说, 保险市场上提供农业保险的主体较少

一方面, 农业保险承保的出险的概率高, 一旦出险则损失巨大,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损失的压力大, 利润率比较低, 经营农业保险有可能使公司长期处于营业亏损的境地。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生产的条件复杂, 易受环境影响, 可控性差, 使得保险公司科学的厘定保费难度大, 出险后定损比较困难, 使得现有保险公司不愿进入农业保险领域。

3、从需求方面说, 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 收入低, 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小农生产意识根深蒂固, 以及三是多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使得农民的生产意识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思维层面, 加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更加看重眼前的既得利益, 对农业生产的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甚至没有风险防范意识。风险大的投保成本高投不起, 风险小的则没有投保的必要。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比较低, 除却必须支出的事项后, 没有过多富裕的经济能力支付高额的农业保险保费。因此, 造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4、农业保险风险的高度相关性和可预见性的不确定

农业生产中, 比如暴雨洪水灾害、旱灾、冰雹霜冻灾害等自然风险一旦发生, 会导致大量巨额损失同时发生, 致使保险公司很难利用集中大量的风险单位来分摊损失的方式来降低损失, 使保险公司面临重大的财务风险, 并日益成为保险公司破产的首要原因。再加之很多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预见性, 使保险精算和赔付难度增大, 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公司损失的可能性。

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1、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的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使得农业生产不能完全按市场方式运作, 那样将失去农业保险存在的意义。因此, 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首先是加大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扶持;其次是税收优惠, 如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主体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给予金融方面的支持, 比如增加政策性的农业贷款, 政府提供一定的担保, 降低农民进行商业贷款难度等。

2、构建适合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农业保险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3、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商业保险运营模式

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因地制宜, 采用适合本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以地区和保险责任为标准, 在社会范围内筹集农业保险基金实施农业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4、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培育农业保险消费者, 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

从农民缺乏农业保险的意识的实际出发,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保险知识、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让他们接触农业保险、认知农业保险、信赖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 认可、宣传农业保险, 构建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 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 2007.

[2]庹国柱, 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 2003 (09) .

[3]姚海明, 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4]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5]陈璐.政府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 2004.

[6]上官小放, 唐志道.对完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8.

[7]史建民, 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安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研究

安徽是华东地区一个拥有十六个地市、土地达十四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六千多万的大省。安徽承办农业保险的有“国元”和“人财保险安徽分公司”共两家单位。其中大多数市、县农业保险由前者经办, 极个别地方由后者办理。安徽常见的农业自然风险为:旱灾、涝灾、风灾、雹灾、冻灾及病虫害。

自七年前启动政策性试点以来, 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 尤其是《农业保险条例》实施的两年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工作快速、可持续驶入保险新常态。2010年实现农业保险省内覆盖率100%。2011年承保比率超过90%, 在全国率先成为承保农作物过1亿亩大关的省份, 农业保险取得可喜、壮观的成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两点:第一, 文章列举的实例、观点大多源于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第二, 《农业保险条例》实施仅两年零两个月, 文章剖析了条例执行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立法及修订、完善工作。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对该条例的修改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1 安徽农业保险的新亮点

1.1 天气指数保险实践在全国领先

2008年国元与国际战略基金、联合国粮食署和中国农科院, 在安徽长丰县、怀远县选点, 联合攻坚“天气指数保险”。针对干旱和高温热害, 科研小组设计了降雨指数I、II和高温差指数。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每亩水稻保额为300元、费率为4%, 于2009年通过保监会备案。

天气指数保险在外国开展较早 (如印度) 。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试点。它不以每个承保人的实际农田受损为赔付依据, 而是以实际天气指数与原定天气指数的差值为依据, 这样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大大降低查勘定损的管理成本支出, 与传统产品相比, 具有较好的优势。

1.2 县级种植业区划研究在全国率先推进

2010年, 保监会启动了关于种植业区划的国家重大课题, 委托国元在安徽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以求尽早编制全国区划图[1]。

农业保险不同于普通财产保险。普通财产保险往往保险单位彼此不相互影响, 而农业保险不同, 往往甲地块的标的遭到台风袭击, 乙地块也同样受损, 保险单位关联度高。因此, 农业保险部门应该实施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在国外, 美国、德国、加拿大的“曼尼托巴”、“阿尔伯塔”都较好地开展了风险分区工作。在国内, 安徽率先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意义重大。

1.3 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保险产品

在安徽各地调研得知群众对水产养殖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的呼声很高。就省城合肥来说, 2011年以来, 因干旱、强降雨等, 造成渔业的损失达6亿元。合肥于2014年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产品, 为全省开个好头[2]。

保险品种单一只会挫伤承保人的积极性。因此, 农业保险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 进行保险创新, 才能提高保险的需求率。

1.4 金寨农业保险改革试验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 保险业为金寨提供风险保障1000亿元。该县农业保险网络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各个行政村, 在每个中心村安装了自助服务设备, 便于随时在终端查询每个承保人自投保开始的各项服务信息, 理赔过程一目了然[3]。

在一些地方, 农业保险的服务还差“最后一公里”, 农业保险还未能延伸到乡村, 投保往往是行政村垫付,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惠民政策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对保险人员的行为发生误解, 故而有时群众在索赔时与保险公司发生冲突。因此, 打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户沟通的有效机制意义非同一般。金寨的试点为全省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1.5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

2013年,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双方将以再保险为基础, 在再保险、科技攻关、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再保险关系到保险人赔款超赔部分的合理分散。国元与中再的合作仅是商业行为, 没有地方政府如安徽省政府或合肥市政府的参与。据悉, 2009年北京市政府与“瑞士再”、“中国再”签署协议, 北京市政府出资为目前北京市的三家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笔者认为, 国元与中再合作, 分散国元在经营农业保险上的风险, 这是国元的战略之举, 是明智的行为, 地方政府在财力许可前提下, 应为国元进行财力支持, 购买再保险, 以减轻国元的资金压力。

2 当前安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条例》颁布之后, 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 笔者在短短的近两年半时间阅览了众多资料, 在安徽各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样本, 实地走访调查, 获取了大量来自基层干部和投保人宝贵的一手材料。现归纳如下:

2.1 保额过低, 费率级差不显著

2.1.1 保额偏低

安徽省目前保障范围仅局限于农作物受损的部分物化成本, 它不能保全部物化成本, 更不能保总成本。随着安徽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加剧, 农村青壮劳动力奇缺, 劳动力成本攀升, 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而保险公司在实践上仍按数年前物化成本的历史数据做参考补偿受损的承保人。由于保额过低, 严重挫伤承保人的投保积极性, 保险有效需求降低。

2.1.2 绝对免赔费率和现行计算公式均不妥

30%的理赔起点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争议较大。绝对免赔率定为15%也不妥, 可否降低。目前理赔公式拿损失率直接减绝对免赔率不妥, 应是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一亩地的赔偿损失, 两种算法比较起来, 赔偿结果大不相同, 承保人略显吃亏。

2.1.3 费率级差不显著

安徽省地域辽阔, 不同地市农业风险级数相差数十倍, 而标的费率没有差异。这造成风险度小的区域农民不愿投保, 风险度高的地区农民有投保的诉求而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不敢接单。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农业保险中略显苍白不足, 农业保险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与普通保险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日前, 国元与中再开展“安徽省县级区划研究”课题, 其目的就是尝试在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上实现突破。

2.2 保险品种单一, 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安徽目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的标的物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未纳入政策性保障之内。而这些未纳入政策性补贴的农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密切, 关系到安徽小康社会的新常态, 应尽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范围。

安徽绝大多数市县仅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有些基层分公司受灾认证不透明, 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 没有第三方机构鉴定,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因此应鼓励2~3家保险公司公开竞争, 共同面对农民, 让农民自由挑选保险公司, 从而形成适度竞争的良性局面。

2.3 个别地方出现赔偿平均化、骗保、补偿非货币化、随意化、拒保等现象

农业保险应遵循“受灾重便多赔、受灾轻就少赔或不赔”的原则, 可在个别地方却演变成了赔偿平均化倾向。有关系的村民和村干部虚报投保亩数, 有的对田地故意不管理, 骗取保费。个别保险公司补偿出现以实物代替现金现象 (如过期的棉籽充当良种抵现金) 。个别县, 紧邻的两县补偿标准不同, 群众质疑为何不同。个别县乡, 赔偿标准随意化。比如, 2009年的赔偿是6.7元/亩。2010年则规定, 投保率达到90%的村, 赔偿是6.6元/亩, 投保率不足90%的村是6.2元/亩。

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规定, 只要标的发芽即可投保, 保险人不得拒保。然而, 有的基层公司一拖再拖, 少则一月, 多则数月作物临近收获, 一旦天气异常便明确表态不予签约, 出现拒保行为[4]。

2.4 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2.4.1 查勘定损难

农业承保人的标的往往受灾时间同一, 这和普通财险受灾时间的非集中不同, 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将各承保人的受损情况逐一统计。然而承保人基数大, 分布分散,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有限, 这给查勘定损带来一定的难度。

2.4.2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 安徽省保险业保费收入为453亿元, 保险业赔付152亿元, 赔付率为33%,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7亿元, 农业保险赔付9亿元, 赔付率为53%, 农业保险收入占保险业总收入3%, 而农业保险赔付占保险业总赔付6%。所有这些都表明, 农业保险赔付率比保险业平均赔付率偏高, 风险偏大[5]。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12, 经整理而成。

2.5 天气指数保险面临“三难”

安徽地域辽阔, 各地环境复杂多变, 千差万别。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推广天气指数保险面临诸多难点。

2.5.1 设计、报批工程硕大

根据不同风险区域, 参照大量的农业、气象等数据, 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 检验分析, 设计出恰当的天气指数产品, 之后向主管部门报批备案。前前后后, 是一项硕大的工程。

2.5.2 气象观测站缺口大

气象观测站的装备质量和数量是实施天气指数的物质基础。一个气象观测站能观测20平方千米。安徽14万平方千米需7000个观测站, 而目前只有82个。气象观测站缺口太大。

2.5.3 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

如何正确处理天气指数与传统保险产品的关系, 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并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支持, 将天气指数纳入政策性保障范围, 这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

2.6 巨灾风险机制不健全

安徽国元分散巨灾风险的主要手段是再保险, 向中再分保, 这种没有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纯商业行为, 势单力薄。北京市给几家当地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在中再购买再保险的做法值得安徽学习。因此, 安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 还仅是国元自身在努力, 还未形成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合力分保。

3 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3.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降低免赔费率、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3.1.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 不应仅仅以数年前的历史资料计算物化成本, 还应参照近几年物化成本的动态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全面补偿受灾的承保人标的物全部物化成本, 以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损失, 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3.1.2 降低免赔费率

进一步降低绝对免赔费率, 将目前理赔公式予以调整, 采用上文提高的方法, 即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

3.1.3 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加紧国元县级区划研究的步伐, 早日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彻底解决费率级差不显著的问题, 通过费率分区以求保险的公平、公正。

3.2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品种

3.2.1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

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 逐步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障范畴之内。

3.2.2 设置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品种

笔者在安徽各地调研时, 很多基层干部建议:应设立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产品, 供农民选择。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第三条之规定:各省、市可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模式[6]。北京市于2010年便开始针对同一品种实施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因此, 安徽各地可根据安徽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实际需求, 设立高档、中档、低档等不同层次的保险产品, 供承保人挑选。 (表2为北京市2010年分档次的不同农业保险产品, 仅供参考。)

3.3 加强农业保险监管, 保持其监管的透明度

农业保险监管的目的不仅在于纠正“市场”失灵, 弥补市场机制的短板, 而且更主要在于规范保险人、承保人、投保人及地方政府的行为, 弥补“政府”失灵, 克服政府行为的越位和越权, 防止“寻租”的滋生蔓延。《农业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禁止截留、侵占、挪用保险人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赔偿金的行为。按照该条例要求, 安徽省必须严厉打击农业保险经办中各种违规操作行为。

保持农业保险理赔决策全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吸收承保人代表参与理赔决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农业保险监管过程中专断决策的几率, 让农业保险监管在阳光下进行。应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2~3家适度竞争, 有利于消除不公平的霸王条款, 从制度上杜绝核损理赔随意化现象,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保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发生。

3.4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查勘定损成本,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保险赔付率

3.4.1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管理成本

法国安盟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惟一外资农险公司。安盟的做法:参照农业保险行业对业务员的职业要求来从农村挑选业务员, 原则上都是兼业, 要贴近农民, 贴近基层, 扎根农村, 否则便取消其安盟业务员资格。

笔者认为, 土生土长的农民做业务员有几点好处。第一, 能贴近群众, 与群众没有心理距离;第二, 了解当地情况, 能随时到各家登记填表, 能第一时间查勘定损, 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三, 成为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 将外面的信息带回乡里, 带动了乡村致富。笔者建议, 国元可学习安盟的做法, 在安徽当地农村招聘业务员。

3.4.2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赔付率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 保险公司要及时通知到各家各户, 提醒广大承保人注意防范不良天气。受灾之后, 鼓励承保人对标的进行补栽、补种, 开展灾后田间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给承保人适当劳务补贴, 以调动其灾后自救的积极性。

此外,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给农业保险更高的政策性支持, 同时加强再保险工作, 以分保形式分散农业保险风险。

3.5 大力推广天气指数保险

3.5.1 注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

在水稻产区应开发干旱保险, 在茶叶、油菜产区应开发低温保险, 在果树产区应开发冰雹大风保险。

3.5.2 注重环境建设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天气指数的财政支持, 大力支持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气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工作, 努力为发展气象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3.5.3 政府应给予参与天气保险的承保人政策倾斜

安徽省地方政府, 一方面, 可给予参加气象指数保险的承保人优先贷款, 降低贷款利率, 优先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另一方面, 当气象指数达到极端情况时, 可通过减免贷款利息来弥补承保人的气象灾害损失[7]。

3.6 地方政府应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风险大, 一旦出险会给保险人带来巨大的赔付压力, 仅靠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紧密合作, 降低风险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中央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由财政部制定。国家提倡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因此, 笔者建议,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予以财政支持, 以进一步增强国元抵御巨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群.安徽农业保险将按区域调整费率[N].中国经济时报, 2012-04-20.

[2]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合肥市成安徽省首批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市[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65235.html, 2013-12-09.

[3]刘义.2013年安徽保险业十大新闻出炉[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0107/c227706-20326494-2.html, 2014-01-07.

[4]任东杰.这里的农业保险变味了[N].法治周末, 2011-04-08.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6]温家宝.农业保险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1/16/content_2268392.htm, 2012-11-16.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篇9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农业支农保护体系, 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 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 并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部安排10亿元资金, 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次年财政部下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 增加和提高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补贴比例, 并将试点区域由原先的6个省份扩大到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2012年11月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和2013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 均明确提出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的加强以及在农业保险的各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 使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随着《农业协议》的生效, 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方向逐步由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转向农产品补贴政策, 这也促进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快速发展。央行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提到, 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6523亿元。农业保险在承保品种上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 在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2011年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主要粮油棉作物7.9亿亩,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3%, 在内蒙古、新疆、江苏、吉林等粮食主产区, 基本粮棉油作物的承保覆盖率超过50%, 黑龙江农垦、安徽省等地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承保林木9.2亿亩, 牲畜7.3亿头。

但联系我国农业发展自身的特点, 比如农地范围跨度大、地域特征明显,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的组织程度低等,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 农业保险的品种和结构还有待提高, 保险公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农业保险也缺乏法律保障。据此,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农业保险取得的进步, 而是应该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促进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 (姜岩、褚保金, 2012)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保持对农业保险的重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限制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

2.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虽有所加强但仍然不够

由于农业保险供给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正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和“供给有限”现象 (冯文丽, 2004) , 农业保险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农业保险有效的制度供给。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支出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就中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财政补贴不足、优惠税收力度不够等原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2.2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施行《农业保险条例》, 首次确立了农村保险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工作的政策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保险的专门法规出台时间晚, 而且尚未出台与《农业保险条例》配套的规章,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2.3尚未构建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作为经营主体, 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政府的职责范畴 (赵庆晗, 2007) 。因此需要设立明确的职能机构, 代表政府出面协调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并负责农业保险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各自的责任, 以及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构成和各方的出资比例, 这有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

2.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程度低, 这与农业保险要求的高度组织化有很大的距离。这个矛盾不解决, 大范围推广农业保险会困难重重。因此在各种农业保险项目试点过程中, 需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通过有效的方式, 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承保, 统一理赔,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5风险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风险存在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按其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龙文军, 2010) 。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散农业风险、进行农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民在发生农业风险后获得赔付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自然风险的发生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目前缺乏风险分散的机制下, 农民受损大、保险公司负担重, 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急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2.6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缺点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的, 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到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去, 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还有待加强。许多保险公司还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机构累赘、运作效率低等缺点, 这些缺点一方面导致保险公司收益低、发展受限的现状, 在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精简保险机构和推动农业保险创新等方式。

3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就,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盲目乐观, 懈于进步。反之, 应该认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下的发展, 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以及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3.1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农民来说, 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并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 让低收入农民也能够负担得起保费支出。其次是要加强技术信息服务, 及时为参保者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信息。让农民对农业保险种类、对于不同的农业保险政府的补贴额以及保险赔付手续和赔付额都了然于胸。

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来说,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在: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并在开展方式和农业保险品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涉农保险业务可以采取征收低税率, 特别的对于主要粮食等的保险业务应该免税。三是给予适当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比如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以及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等, 需要政府一定比例的补贴。

对整个社会来说, 需要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大力宣传, 使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重视, 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该注重对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农业保险人力资源的投入。

3.2推进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应抓紧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条例》, 并尽快出台配套规章, 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准出、农业保险产品管理、准备金提取和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农业保险的基层网络建设、农业再保险管理等 (王小平, 2013) 。

3.3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3.3.1 建立各级农业保险专门管理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农业保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并负责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农业保险专门机构的建立, 可以保障农业保险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也便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促使地方各部门间更好地配合工作。

3.3.2 应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责任

一个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各级政府、保险公司的分工和责任必须有明确的划分, 而且不能缺位或重复。在保险公司与农民正式签订保单之前, 应该划定保险公司同政府各部门机构和单位之间的职责范围, 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在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业、水利、气象、土地、林业、财政等部门应该提供的基本条件;在保险公司与政府涉农组织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经、农技、农机、畜牧防疫等机构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阶段应提供的技术保障种类和程度;在保险公司与参与农业保险项目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之间的职责划分上, 要弄清楚承保收费方面的结算方式、赔款支付方面的合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结算办法等。

3.3.3 明确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负担方式和比例

第一是要明确保费的构成方式以及各方的出资比例, 农业保险保费的收支需要独立记账, 并单独核算;第二是要保障大灾超赔后的赔款补充来源的落实, 避免保险公司承担过多的经济责任;第三是要明确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担方式和比例, 可以采取在保费中提取管理费用或者是由政府另行支付管理费用给保险公司;第四是要明确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的支出, 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收费和赔付过程中, 参与部门众多, 其中必然会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费用的支出, 这些费用不能简单地列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有专门的资金支出。

3.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失败并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 要想取得我国农业保险长远发展的胜利, 必须创新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用适当的联系将我国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参保、统一理赔。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可以利用政府的组织力量, 政府有完善的组织体系, 尤其是乡、村两级机构, 在农村分布广泛、号召能力强, 很容易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联系将农民组织起来;还可以充分发挥涉农服务组织的作用, 通过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体系, 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

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保险公司的负担, 也对农民获得必要的灾后补偿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3.5.1 建立农业风险事前预测机制

对农业风险进行事前预测, 防患于未然。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 利用各级民政、气象、农业等涉农部门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 构建农业保险发展合作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 并及时告知农民让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5.2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备金, 是为了应付巨灾风险事故发生后, 责任准备金不足以支付赔款的一种准备 (王德宝、庹国柱, 2011) 。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 巨灾的危害性极大, 影响范围很广, 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黄小敏、王丽兰, 2010) 。

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农业灾害时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相关机构部门应按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 对受灾农民及时进行补助发放, 将资金及时拨付给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使受灾农民具有重新购买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而使受灾地区的农业经济尽快恢复。这是一项有效的分散农业风险的措施。但在该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坚持按照“以丰补歉”的基本原则使用巨灾风险准备金。二是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投资管理, 在正常年景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结余可用于银行存款或持有部分国债等风险小的投资, 所获利息收入及投资收入应全额充实巨灾风险准备金。三是应该加强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监管。

3.5.3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2006年国发23号文件指出, 要“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从各地制定的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来看, 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农业保险再保险对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在建立过程中,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成功的经验, 出台相关法律为农业再保险的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还应该给予充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从长远看, 还可以逐步设立农业保险再保险专项基金, 以保障农业再保险制度的运行。

3.6农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受到较大程度的政府行为的影响, 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经营行为, 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成功与否。

3.6.1 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各地保险公司应根据当地具体的地域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保险产品, 以满足当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如中国人财保险在四川、甘肃等地开办了种子生产保险, 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办了设施蔬菜保鲜, 在沿海地区开办了水产养殖保险, 在云南、贵州等地开办了烤烟保险等。

优化保险产品结构。近年来, 虽然各地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现有农业保险险种在保费费率、保障水平和理赔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 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改进费率设计, 降低费率水平, 完善理赔条款, 扩大保险保障范围,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张志南, 2013) 。

3.6.2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保险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 需要不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方法, 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突破一些技术难题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解决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技术障碍方面。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率先进行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科技手段研究, 现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无人机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领先优势;中国人保财险创新管理工具, 引入二维码、DNA鉴定等技术实现对养殖险承保标的的科学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定损理赔,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破解了大面积灾害理赔难题。

摘要:农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较大, 需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的发展;又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正的外部性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点,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大致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扶持下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打破限制因素, 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岩, 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龙文军.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张志南.福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J].中国金融, 2013, (5) .

[4]王小平.农业保险应用足用好绿箱政策[J].中国金融, 2013, (5) .

[5]林志勇.抓住三农保险的历史性机遇[J].中国金融, 2013, (5) .

[6]周县华.农业保险首先是保险[J].中国金融, 2013, (5) .

[7]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 2004, (4) .

[8]黄小敏, 王丽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现状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

[9]王德宝, 庹国柱.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N].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25 (1) .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篇10

笔者认为短期内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规范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但长期来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保险为政策性保险, 必须由政府主导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试办农业保险, 在其发展模式上分别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发展模式: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模式、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对这些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业保险的长期发展实际上均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 或是直接对保费补贴, 或是直接赔付, 或是提供经营管理费用, 或是对农业保险业务免税等。

这一点从中国国内比较成功地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自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农业保险,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高峰 (保费收入最高年1993年达到8.3亿元) 。之后, 形势一直不容乐观。这期间,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上, 比较成功的有人保上海分公司和新疆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其农业保险的发展从使至终都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 这也是其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保险由政府主导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由如下:

1.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源于其高风险和高成本。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使中国6亿多亩作物和2亿人口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几百亿元。而农业生产目前仍然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非常严重。这导致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农业进行赔偿的农业保险经营也面临高风险, 经营农业保险的利润率很低, 甚至亏损。同时, 中国的农业是在广泛的地域上进行小规模生产, 使得农业保险展业工作量非常大。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理赔定损工作时间比较集中等, 这些因素都使得农业保险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本相对非常高。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使得农业保险的纯商业经营失败, 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 更有“大干大赔, 小干小赔, 不干不赔”的说法。

2. 农业保险产品准公共物品属性

由于大部分农业保险产品具有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生产经营具有一定规模 (这是经营农业保险的必然要求) 、取得方式上不存在竞争、成本和利益具有外部性、利益计算模糊和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等属性, 农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而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只能由政府主导提供。

3. 农业保险是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农业进行合理的保护, 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在WTO农业协议规定中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绿箱政策”, 将是今后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向。而在WTO农业协议中, 农业保险与自然灾害救济补贴一起被纳入“绿箱政策”, 其是政府合理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二、长期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短期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之间经济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 不可能走单一模式经营的道路, 必须有多种经营模式,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但长期看, 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 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必然使得农业保险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农业保险试办较早, 也比较成功的美国自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业保险60多年来, 其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单轨制”到“双轨制”, 再到“单轨制”的演进, 即从政府成立机构直接办理农作物保险业务, 到引进商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 再到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办的转变。

在政府主导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体原因如下:

1.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适应市场规律的科学管

理制度, 拥有经营保险的技术、专业人才、组织机构, 其经营农业保险能大大节省制度建立和机构建立的成本;同时由于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我发展, 自负盈亏, 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过程中必然会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和监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情况下, 这些有利因素会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且优于其它经营主体经营农业保险的操作办法, 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商业保险公司信誉好, 从制度到技术都比较规范, 容易获得

农民的信任, 从而增加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使得农业保险在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下从事业务经营。同时长期来看, 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业务竞争, 使得投保农民受益, 也使得整个社会受益。

3. 商业性保险公司有了政府政策性补贴, 无论补贴保险公司还

是补贴农民, 都使得保险公司能够避免亏本经营农业保险, 加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开拓农村财产和人身保险等优良险种获取利润, 使得其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很大的积极性。

4. 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 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农业

保险制度建设和管理, 搞好监管工作, 提高效率;设计有利于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积极性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如建立农业保险信息的发布平台、进行农村保险人才培训等。

综上所述, “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的长期选择。

三、发展中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1. 做好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的工作

把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也是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 保险公司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签订保险协议, 不需要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 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将会逐渐代替分散的农户, 可以解决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保险公司也好操作, 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同时由于农民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 收入有了保证, 进一步增加了其参与农业保险的能力, 解决了农业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随着中国农业发展的进步,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兴起, 对保险保障需求加大, 再加上农民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投保能力的提高, 这些都将为发展农业保险带来新的机遇。

2. 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将其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或类似法规, 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处理、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条件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 以使农业保险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 利于农业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

3. 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政府和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设计的方案建立以提高农民、农业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灾能力为出发点, 做到科学合理, 以利于农业保险能够被参与各方所接受, 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立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保险方式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行法定保险。这不仅有利于支持这些重要农产品的发展,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大范围内分散风险。除法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外的其它项目均实行自愿投保, 允许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竞争, 并通过农村地区的其它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业务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 实现以险养险。

(2) 国家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和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几乎所有举办农业保险的国家, 都由政府负担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保险费由政府补贴也很普遍。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办法, 以保证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财务收支基本均衡和农业保险费率降到普通农户可以承受的水平, 促进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另外, 农业保险自身发展的难商业化, 需要国家对农业保险, 特别是种养业保险经营实行免税政策的优惠。

(3)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面临的是巨灾风险, 需要逐步建立起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防范大规模灾害造成保险组织破产, 并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从国际组织援助的资金、国家每年救灾救济费用、农业保险保费和结余积累、县乡 (镇) 以工补农资金等中的一部分或按适当比例提取。另外,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风险, 要由政府或政府扶持的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农业再保险机构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商业保险公司本身也可以利用与国内国际众多的再保险公司的广泛联系, 进行农业保险的分保。

此外, 政府还要进一步做好监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农村农业保险人才的培训,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等。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通用的最主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 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的原因, 认为长期来看发展的模式必然选择为“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 并提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 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长期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振伟:关于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宁波农经网, 2005

[2]龙驰: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迎接WTO的挑战, 农业经济, 2001.08

[3]龙文军:谁来拯救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上海:以合作社撬动农业保险, 领导决策信息, 2005-24

[5]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7]王锡桐黎已铭等:重庆市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及对策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8]邬云玲: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10

[9]姚海明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9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 篇11

一、海西地区农牧业发展及农业保险服务现状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海西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民族自治州,经过建州5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州各级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牧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牧区面貌显著改观,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州实现增加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6%;实现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增长6.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增长21.8%。农牧业人口14.85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8.97%。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43万亩,年末草食牲畜存栏224.33万头。全州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9000台,小型拖拉机18319台,节水灌溉机械35套,农用水泵196台,农用运输车2245辆。这些资料表明:在海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多种制约矛盾也日益凸显,农牧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农牧业、农牧民持续增效增收的难度较大。

(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海西地区现有保险公司20余家,由于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高等原因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各家保险公司曾一度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从2007 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海西地区各家保险公司在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四个市县开办了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由中央财政补贴和省财政共同出资每头补贴48元,农户出资12元,当年全州共承保能繁母猪3001头,实现保险收入152004元,赔付额33000元,赔付率21.7%。从2008 年起,在格尔木地区又开办了温室大棚种植保险和在乌兰、德令哈地区开展大田作物种植保险。当年共承保能繁母猪3755头,承担塑料大棚3853座,实现保险收入984400元,因德令哈地区当年高致病性传染性猪肺疫疾病,导致157头能繁母猪死亡,仅此项赔款157000元,赔付率高达160%。2008年8月,乌兰县财险公司在青海省内率先开办了农牧民房屋保险,全县4镇,38个行政村,5361户农牧民成功参保,全额保费由政府财政出资,参保覆盖率达100%。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在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大柴旦五个地区试点开办温棚种植保险;在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四个市县试点开办油菜种植保险;并在格尔木试点开办政策性奶牛保险。以上资料表明:海西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与海西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发展的空间相当大。

二、保险机构对农牧民提供的保险服务呈弱化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金融服务试点、发展壮大保险事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的保险机构在提供的服务中还暴露出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海西地区地广人稀,农牧业居住人口分散,农牧业生产不集中,保险经营成本高。农牧业灾害发生通常是大面积区域性的,根据保险“大数法则”,要达到分散农牧业风险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承保面。虽然地域统保方式可保证一定规模的投保数量,又能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在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具有一定的资金支配权,可以先行垫付保险费。税费改革后,乡镇资金支配捉襟见肘,村级收支公开化,加之减少农民负担的舆论环境,统保愈加困难,查勘定损理赔的难度大,操作复杂,给农业保险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和农牧业保障公益性矛盾突出。多年来,保险公司内部已形成了内在的并由此注定了商业化的农业保险路径难通: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商业保险公司想赚钱又赚不到钱,保险成本与效益不能满足企业本质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农牧民的侥幸心理,在农牧民收人低且不稳定,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又不足,在投保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按商业化标准缴费农民买不起,按农民买得起的标准收费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局面,制约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现有险种的局限性。目前,海西地区没有单独设立农业保险机构,业务种类单一,受益农户覆盖面小,一方面体现在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配备专业的从业人员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上,致使海西已开办的险种仅占全国160 个农村险种的4.3%。可见,保险公司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态度不积极,使农险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四是应急机制不完善。目前还未形成通过保险方式将政府临时性的救灾行为转化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灾害应对机制,转变成发展模式,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和改善农牧民保险服务的有利条件和策略选择

(一)农业发展的政策空间逐步为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为发展农业保险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党中央连续多年下发1 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是2008年11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2008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二类四十件为民办实事政策全部得到落实,州财政全年农村水事务支出41869万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发放农民种粮受益补贴878万元,安排粮油补贴378万元,退耕还林补贴4270万元,安排自然灾害补贴298万元,安排用于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的灾后重建资金2100万元,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海西进入了加快发展农牧区经济的最好时期,也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发展农业保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08年,海西州全年共整合投入各类农口资金8.94亿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草原节水灌溉、设施农牧业、养殖小区、牧区防灾、村容整治等一批农牧区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人畜饮水项目38个,解决了2.35万人、33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建设通乡油路252.4公里,通乡、通村砂路794公里,村级硬化道路556公里。修建日光节能温棚990座、畜用暖棚1200座、农村沼气1788户,建成防灾储草棚8448平方米、饲料库房608平方米,扶持180户农户建设养殖小区 。落实扶贫资金2108万元,1552户7067名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抗风险能力。

(三)农牧区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为发展农业保险拓宽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农牧区经济形式已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制等多样化趋势,农牧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截至2008年末,全州已发展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 家,固定资产2181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477万元,实现利润98万元,订单牛羊24万头(只),农作物订单7.2万亩,带动农牧户9275户。成立各类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143个,涉及蔬菜种植、绒山羊繁育、牛羊养殖、羔羊育肥、养猪、奶牛和食用菌栽培等农牧业生产多个领域,成员4724名。同时,各农牧业区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努力创新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土地草场流转呈现出规模日趋扩大化,主体日趋多元化,效益日趋综合化等特点。截止2008年年底,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四个市县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31万亩,家庭承包农户23677户,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804亩,户数1026户,生产经营形式的多样化,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壮大了农牧区经济,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发展农业保险拓宽了广阔的空间。

四、建议

(一)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在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时,一定要认真选择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试点险种。要结合海西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现实,根据农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特性及其风险特点,确定农牧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边界,确立保障水平,确定政府补贴的流向,明确规定保险费的筹集方式,对参保农户要采取财政补贴,龙头企业、保险公司以支农形式予以支持,农民自交一部分的方式来解决。

(二)农业保险比较复杂、风险控制较难,在试点时可以采取低保障低保费的方式先行推广,再逐渐提高保障比例,循序渐进地发展农牧业保险。根据生态环境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在开展一项具体的险种时,政府、保险公司要制定详细的推广实施细则和重大事件预案,以确保业务推广的顺利实施。

(三)海西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以来,资源开发日趋充分,节能减排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海西也将面临污染事故高发期的现实,要切实扭转“污染企业获利、损害大家买单”这种局面,保险公司要尽快开办绿色保险试点业务,运用责任保险这一市场机制来遏制污染、减轻风险。

(四)保险公司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切实掌握国家的惠农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优势,结合农牧区土地流转形式,与信贷政策捆绑使用,拓宽产业收入的渠道。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2

(一) 农业保险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据河北省保监会统计, 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83亿元, 有1, 384.2万户参加农业保险,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超过70%的覆盖率。同时, 河北省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险种也逐渐增加。2007年保险险种只有能繁母猪和玉米这两个险种。2008年增加小麦、花生、棉花、奶牛等新的险种。2010年增添了水稻、大豆、油菜等险种, 并且还在林木火灾保险、塑料大棚蔬菜保险、养鸡保险等险种的基础上, 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增加了以河北省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为主的商业保险险种。2013年又增加了森林保险等, 增加到了11个险种。农业保险险种的丰富, 使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

(二) 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增多。

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不断开展,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也在不断增加。农业保险市场的主体包括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供给主体主要是农业保险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主要是保险公司、保险经纪机构和再保险公司等组织。截止到2013年末, 河北省的省级分公司达到57家, 分支机构达4, 172家, 保险中介机构达901家, 保险代理机构为11, 503家。市场的供给增多, 使市场竞争程度提高, 更能促进保险公司努力开发新产品, 提升服务质量。

(三) 农业保险密度及深度不断提高。

保险密度是指某地区按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交纳的保费, 即用农业保险收入比上农村人口。这些年河北省一直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 开展各种政策和措施, 使农业保险的总收入在不断扩大, 而与此同时国家经济也在发展,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这就使农业保险的密度不断在增大。河北省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2007~2014年间保险密度从2.5元每人增加到47.85元每人, 增加了19倍, 表明河北省投险的人数和所投的金额越来越多。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 即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DP之比。虽然农业GDP每年都快速增长, 但是农业保险收入增长的速度更快, 所以两者的比值还是不断增长, 即农业保险深度不断加深。

(四) 农业保险经济保障功能越来越明显。

随着河北省农业保险的规模和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 人们得到的益处也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投保农户有632.79万户, 保险金额为5.57亿元, 支出3.99亿元赔偿投保农户的损失。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83亿元, 同比增长30.86%, 支付9.24亿元给农民。自2008年以来, 全省农业保险收入达到72亿元, 为0.68亿户农民提供了保险, 给予了1, 621.4亿元的风险补偿。在农民发生损失后, 保险公司按投保金额给予保险金补偿, 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二、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保险供给相对短缺

1、农业保险产品单一, 服务水平差。

虽然河北省一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丰富保险险种, 到2013年已经发展到了11种险种。而上海的农业保险, 仅种植业就有20多个险种, 养殖业也达到10多种。北京农业保险险种有22项之多, 从粮食到经济作物, 从基本农业到特色农业, 差不多全被覆盖。而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所设的险种对种类繁多的农业来讲, 还是很单一的, 根本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而且保险公司没有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开发保险产品, 缺乏需求导向。

2、经营成本高, 工作难度大, 经营主体少。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和河北省保监会统计, 2003~2013年间保险公司有一年还发生了亏损, 且亏损额较大。即使后面几年一直盈利, 但是盈利额非常小。而且每年的赔付率都相当高, 最低的还是46%, 而且每年保险公司都会有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出, 所以除了支付赔款和费用外, 保险公司几乎拿不到太多的利润。另外, 理赔定损难度大, 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损失, 保险公司并不能完全掌握, 所以定损难度很大。由于农村通讯设施差, 导致实施风险控制和业务管理面临一些困难, 容易产生各种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由于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面对这样的经营状况和现实困难, 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农业保险, 这也导致了市场上农业保险的供给短缺。

(二)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1、农民投保意识差, 需求不足。

虽然我国早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也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可是农村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导致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民处于分散封闭的状态下, 他们对农业保险了解较少, 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我国农民过度依赖政府对他们的补贴, 感觉发生灾害后, 即使不投保, 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而且没投保还会得到更多。另外, 农民普遍具有短期利益心里, 当年投保, 没有得到补偿, 就感觉浪费, 所以农民们会感觉没有必要花钱投保来获得赔偿。这种意识让农业保险的市场很小, 大大地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2、农户收入水平低, 对农业保险需求有限。

根据河北统计局和河北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2007~2014年间, 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提高, 可是增长的程度较慢, 到2014年农村每人平均收入才到10, 186元, 而城镇每人平均收入为24, 141元, 两者几乎差2倍多, 这样农民很难再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费率在8%~15%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高成本和高赔付率必然会导致高费用率。而且农业保险的主要对象是收入较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 在自愿投保还不一定能获得补偿的情况下, 有投保意愿但没支付能力的农民就会选择把风险自留。这是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有限的根本原因。所以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三)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 高经营成本、高赔付率的特点, 很多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全部风险, 有时还会面临亏损。为了能让保险公司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并且不亏损, 就应该建立再保险机制来分担巨灾风险。我国目前只有中国再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业务, 而政府没有给出任何再保险业务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就导致了高比例的再保险以及分保条件苛刻, 很多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保。河北省也没有和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机制, 没有过多的风险基金储备。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乏, 不能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障, 降低损失, 阻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 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 增加有效供给

1、加快产品创新。

河北省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当地农业特点, 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险状况、农户收入水平, 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 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偏好的农户需求, 积极研发新产品;另外, 河北省地形复杂, 面积跨度大, 为多种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所以还可以根据农业的分类和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保险。主要就是开发一些保费低、保障性强、缴费方便灵活、责任宽的保险产品, 为农户提供“农民包”保险计划等, 来丰富保险市场。

2、增加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政府应该给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资助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他们的负担, 让更多的保险公司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使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还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政府不干涉日常经营, 使其进行市场化运作, 这也可以增加供给主体;同时, 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 鼓励不同所有制的保险企业加入农业保险领域, 使供给主体向多方面拓展。

(二) 增加有效需求

1、增强农民保险意识。

由于农村信息封闭加上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还有很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还不太了解, 预防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或是印制纸质手册等方式向农民们宣传农业保险的内容、运作方式、赔偿过程及赔偿金额等关键信息。让人们意识到农业的高风险性, 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消除对农业保险的误解, 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降低农民的风险损失, 从根本上建立起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心, 让他们认可农业保险。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收入, 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经济条件上的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 增加有效需求。

3、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不同于其他商业保险, 政府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河北省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 河北省各级政府应该改变财政补贴农户的单一方式, 优化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方式和规模, 积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把农业保险列入财政体系, 而且要扩大财政补贴险种和范围, 提高补贴比例。同时, 为了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 政府应当给这些公司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政府也应增加对投保农户的补助, 减少农民压力, 让农民可以参保。同时, 政府更应该重视三农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政府支持,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科技农业, 减轻农民压力, 增加农户收入, 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三) 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高、开发成本高、赔付率高等特点。因此, 农业保险需要加强风险防范、降低风险, 以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制度。河北省应该出资增加再保险公司, 或给保险公司补贴让其办理分保业务, 或是政府可以用财政资金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保险。而且要强制规定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和分公司必须向再保险公司分保。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河北省政府应妥善安排资金, 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增加风险基金储备, 在出现巨灾情况下, 可以有充足的资金对保险公司和农户进行补偿, 更好地抵御风险。同时, 制订巨灾风险分散方案, 建立巨灾风险的监控和预测机制, 增强抵抗巨灾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 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业风险防灾防损工作。

(四) 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管。

农业保险对法律的依赖性很强, 这是因为农业保险需要严格、合法、正确的执行。目前, 保险市场上不正常竞争时有发生, 这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河北省应该加大查处力度, 对那些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行为和主体严格处置。同时, 还要完善监管制度, 制定一些关于保险处罚、打击非法经营和交易等行为的相关规定, 而且要严格监督定损理赔过程, 保证公平公正, 维护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利益, 使农业保险监管落到实处。农业保险的监管对于维护农户的利益非常重要, 可以让保险公司合法运营, 确保都是正规公司, 让农民可以获得理赔, 而且会让理赔更快更合理。总之,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更有利于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

摘要:近年来, 河北省农业保险规模不断扩大, 但也存在供给相对短缺、需求不足、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应当增加有效供给、提高需求, 同时在加强监管基础上, 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关键词:农业保险,风险分散,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夏益国.完善的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J].中国保险, 2014.3.

[2]王德宝, 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 2014.5.

上一篇:土的强度下一篇:函数最值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