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2024-06-07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共12篇)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1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它在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现仍存在着“多年致富, 一灾致贫”的现象。“十年致富奔小康, 一场大水全冲光”、“农民三年致富, 抵不上一次事故”, 这就是个体小农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无奈的真实写照。要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 很重要的途经就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农业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然而, 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着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的不适应、不协调,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规和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农业保险成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路上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现在,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已经到了农业保险问题急需解决的时候了。积极研究支持政策, 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 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1] , 保障和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正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 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2年达到顶峰, 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 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 农业保险深度为0.14%, 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 赔付率也大幅上升, 高达119%, 完全是亏本经营[2] 。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 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 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 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 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 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 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 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 全国2.3亿农户, 户均保费不足2元[3] 。据统计, 1982-2002年期间, 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 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 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 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 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 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 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 依托试点载体, 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 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 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从理论上讲, 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 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 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 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 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 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4] 。因此,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 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1] 。

(一)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 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趋利性的目标追求, 偏低的边际收益, 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 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 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 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 乃至消失,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 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 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 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 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 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 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 仅占0.27%。

(三) 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 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 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 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 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 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 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 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 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 这一高风险特点, 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 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 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 加上20%的费用率, 实际亏损率23.2%, 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 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5] 。其次, 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 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 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 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 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 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 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6] 。很显然, 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 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 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 等等。但是, 不管采取那种模式,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 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 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 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 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 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 若遇特大灾害, 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 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 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 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 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 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 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 结果红小豆丰收,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 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 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 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7]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 (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 、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 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 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 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 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 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 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 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 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 探索发展途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 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 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 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 (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 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 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 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 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6 (1) .

[2]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 2005-09-17 (6) .

[3]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N].保险研究, 2005 (12) :70-72.

[4]陈泰超.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J].金融参考, 2005 (3) :13-18.

[5]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额理论与实践, 2005 (9) :66-68.

[6]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J].财经界, 2005 (3) :100-105.

[7]王平生.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可行性[J].保险研究, 2005 (3) :23-25.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2

时间:2015-08-07 10:44来源:未知

江苏农业政策性保险一:

为规范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下简称“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流程,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江苏省政府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文件规定,特制订本实务规程(试行),请各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经办公司遵照执行。

第一部分 承保实务

一、承保实务流程示意图

二、展业前期宣传和准备工作

(一)展业宣传

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并由财政给予投保农户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是一项惠农措施和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保障农民遭灾受损后得到经济补偿。在“联办共保”的农业保险运营模式下,政府和经办公司应密切配合,采取电视、广播、宣传单、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要针对农业保险特点和农民群众对保险的需求,宣传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积极宣传省、市、县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部署,各级财政的补贴政策;宣传经办公司的网点、人才、经验、服务规程;宣传当地发生的农业保险重大理赔案例;详细介绍保险产品及相关条款的内容,如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确定、赔偿方式及被保险人的义务等。

(二)展业准备

1、组织准备:各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应成立农业保险业务指导工作组,由农工办、农林、财政和经办公司派员组成,负责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并在农户个人交费等具体工作中发挥组织保证作用;经办公司要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2、人员培训:经办公司应对相关展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掌握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补贴规定、农业保险条款、条款说明及实务操作规程,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财务、防灾和其他相关知识。

3、承保准备:

1)相关展业人员应调查和了解本地农作物的数量、品种、种植面积、生长期、种植习惯、上年度种植单位物化成本、生产条件及管理水平等相关情况;调查和了解本地近3-5年内的暴雨、洪水、内涝、暴风、冰雹、冰冻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损失情况和有关气象资料。

2)相关展业人员应调查和了解本地养殖业的数量和养殖规模、品种、动物标识使用、生理成本、养殖生产条件及管理水平等相关情况;调查和了解本地近3—5年内的暴雨、洪水、暴风等自然灾害及疾病发生的频率、损失情况。

3)相关展业人员应准备有关保险单证、保险条款和宣传资料。

三、组织投保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在农户自主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积极参保。政府有关部门及农村基层组织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支持和配合经办公司动员农户投保。

(一)投保方式及范围

1、投保方式

1)农业保险投保原则上以相对集中投保为主。

2)种养业大户既可参加集中投保也可直接到经办公司投保。

3)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农民集中投保。

2、投保范围

投保人应将符合投保条件的保险标的全部投保,不得选择投保。

(二)向投保人履行告知义务

1、按照保险条款向投保人说明投保险种的保障范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赔偿处理及被保险人义务等条款内容,不得误导投保人。经办公司要按照投保清单为每个参保农户发放“农业保险提示说明材料”,重点提示上述说明内容。

2、对条款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应通过书面或其它方式进行明确说明。

3、主动提醒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三)协助投保人办理投保手续

经办公司业务人员应协助投保人办理投保手续,对投保人不清楚的地方,业务人员应根据保险条款、实务规程的规定耐心细致地予以解释,使投保人掌握保险期限、单位物化(生理)成本、保险金额、保险费及财政补贴等栏目内容。

投保单填写要符合下列规范:

1、投保单由投保人亲自填写。在投保人客观上没有能力自己填写时,可授权他人帮助填写投保单。

2、填写投保单应字迹清楚、数字准确、项目齐全。

3、投保单各要素填写要求:

1)投保人:指与经办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的人。投保人名称应写全称,个人投保的应与其身份证件或户口簿上的姓名一致。

2)被保险人:指受保险合同保障的人。被保险人可以是投保人,也可以是他人。投保人确定的被保险人不是本人时,应征得被保险人书面同意。集中投保的,必须填写“投保分户清单”。

3)种植、养殖地点:指投保标的的详细座落地点。

4)畜龄和标识:能繁母猪、育肥猪和奶牛要在投保清单中注明畜龄和标识。

5)保险标的项目:指保险标的的具体项目。保险标的项目较多的,可在“保险标的清单”中填写,并在“农业保险单”中注明“标的项目见标的清单”字样。

6)计量单位:

种植业:以亩、株、棵等为保险标的计量单位。

养殖业:以亩、头、只、羽等为保险标的计量单位。

7)保险数量:指按计量单位计算的承保标的的数量。

8)单位保险金额:由县(市、区)以上(含)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选择确定。

9)保险金额:指保险数量和单位保险金额的乘积。

10)保险费率:按照报批、报备的条款执行,不得浮动。

11)保险费:按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的乘积确定。

12)保险费交付方式及日期:政府补贴部分保险费按照各级政府有关文件执行,农民个人负担保费应在投保时一次性交清。

13)保险期限:保险责任从约定起保日的当天零时起,至保险期满日的二十四时止。

14)特别约定:保险当事人双方除保险条款规定事项之外约定的特别事项。

15)免赔率:根据保险条款规定,确定每次事故的绝对免赔率。

16)投保人、被保险人签章或签名:投保人对投保单核对无误并理解责任免除后,须在投保单投保人签章处盖章或签名,并写上填单日期。如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为同一人,则需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

四、承保受理

(一)验险

经办公司业务人员在接到投保人填写的投保单和投保清单后,对保险标的进行承保前风险查验工作。

验险的主要内容:

1、查验保险标的是否符合投保条件。

1)种植业:

(1)标的农作物种植品种和密度是否符合当地普遍采用的品种和耕作方式,且已经种植一年以上。

(2)投保时标的农作物是否生长正常,是否已经发生了灾害事故。

(3)投保标的农作物是否生长在河滩地、水位警戒线以下及行洪、蓄洪区内。

2)养殖业:

(1)管理、设施、养殖规模和饲养年限等是否符合承保条件。

(2)卫生防疫是否符合畜牧兽医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3)投保标的是否在河滩地、水位警戒线以下及行洪、蓄洪区内。

2、查验保险标的实际种养面积(数量)、座落地点等实际情况是否与投保单填写内容相符。

3、验险后,对于不符合承保要求的,应明确提出承保意见和整改措施;对于符合承保条件和要求的,由验标人员签字或加盖印章后,交出单人员。

(二)录入投保信息

经办公司应指定专门人员将农业保险投保单、清单的有关信息,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和公司管理规定,在经办公司业务处理程序中录入。农业保险的信息管理、签发保单、业务统计必须实行电脑微型机系统管理,不得手工操作。

五、核保

(一)本级核保

经办公司出单人员接受审验后的投保单、投保清单等有关单证后,要再次进行全面复核,录入综合业务系统,并提交经办公司核保。

经办公司核保人员应根据核保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规定,认真履行核保职责。核保的主要内容是:

1、投保单、投保清单等有关单证是否齐全。

2、上述单证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被保险人名称、保险标的座落地址、保险标的项目和保险金额是否清楚。

3、分项保额、保费与总金额是否一致,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

4、保险费率确定和保险费计算是否正确。

5、保险起讫日期是否符合条款规定,续保日期是否衔接,签章是否齐全。

6、投保人及检验标的的业务人员签章是否完备,其它有关内容是否全面、准确。

7、核保完毕后,属于本经办公司核保权限的,核保人在投保单上签署是否同意承保的意见。对超过本级核保权限的应填写“承保审批表”,报上级经办公司核保。

(二)上级核保

经办公司的上级公司核保的主要内容是:接受投保的险别、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保险金额、赔偿限额、保险费率、免赔额等是否需要调整;是否需要特别约定等。核保后要签署明确意见并在两个工作日内返回下级经办公司。

六、保费收取与划拨

(一)农业保险保费收缴工作由各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农户自缴保费部分,由乡(镇)政府组织推动,由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具体实施;政府负责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进帐工作。

(二)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在农户自缴保费时,根据经办公司印制的清单,分险种进行登记造册。各乡(镇)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所辖农业保险投保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户参保档案。

(三)县(市、区)经办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各乡(镇)分险种上报的投保清单与农户分险种实缴保费的核对工作,确保分险种汇总清单与农户分险种自缴保费中的实缴保费相一致。

(四)保费会齐后汇总上缴各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开设的农业保险保费资金专户。根据联办共保协议,政府和经办公司按比例分配已收缴的保费;双方要保证足够的保险赔偿准备金。

(五)政府与经办公司的农业保险保费账户要建立定期核对制度。

七、缮制和签发保单

(一)缮制保险单

经办公司出单员接到核保意见后,可缮制保险单,并将保单号码填写在投保单上。保单正本一联副本二联,要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出单完毕后,复核员进行复核,同时提交收付员开具保险费发票一式三联。

(二)复核签章

经办公司复核人员接到缮制完成的保险单,应认真核对,并在保险单正、副本上加盖“××财产保险公司××公司农业保险联办共保业务专用章”及复核人私章。复核内容包括:

1、缮写项目是否齐全,保险单与投保单内容、数字是否相符。

2、所有数字的计算和缮写是否正确无误。

八、单证流转、装订

(一)保险单、保险费专用发票加盖“××财产保险公司××公司农业保险联办共保财务专用章”后,由经办公司业务人员收取保险费并将保单正本、保费发票送交投保人。被保险人自付部分的保费未缴清的,不得出具保险单。

(二)每天营业终了,经营公司应将当天已填具的投保单、保险单、保险费发票清理归类。投保单的附件要附贴在投保单背面并加盖骑缝章,保险单的附件要附贴在保险单背面并加盖骑缝章。业务部门留存的保险费发票应附贴在保单副本上并加盖骑缝章。流转时按下列要求进行:

1、保险单正本、保费发票一份交投保人留存。

2、送计财部门的单证有:保险单副本、保险费发票(会计留存联)。

3、业务部门留存的单证有:保险单副本及附件、投保单及附件、保险费发票(业务留存联)。

(三)业务单证必须做到统一装订和归档保管,装订顺序依次为保险费发票(业务留存联)、保险单副本、批单及附件、投保单及其他相关材料。

(四)每季终了,经办公司应将保险费发票、保险单(批单)、投保单及其附件的复印件呈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九、批改

保险单签发后,若被保险人名称、保险标的地址等保险事项有变动,被保险人应及时申请办理批改手续。先由投保人填写“保险事项变更申请书”提出书面申请,经办公司出单人员再依据批单申请录入综合业务系统,经核保后出具批单。批单文字应力求简练,一式二份,正本交投保人,副本连同保单(副本)、投保单一同装订归档。

第二部分 理赔实务

一、理赔实务流程示意图

二、接受报案

(一)经办公司接到报案后,应详细询问被保险人名称、出险险别、出险日期、出险地点、出险原因、损失数量、损失程度及估损金额等情况,并及时录入报案登记表,同时要求被保险人保护好现场。

如果被保险人到经办公司报案,可要求被保险人填写“索赔申请书”。

(二)凡接到出险案件都必须及时核查保单,并安排查勘人员进行现场查勘,并处理案件。

(三)对出险原因明显与承保内容不符的,必须经过核实后,才能做出“注销”或“拒赔”案处理,并向被保险人解释清楚。

(四)重大案件、预计超出核赔权限的案件,应及时向上级经办公司及县(市、区)政府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出险情况。上级经办公司及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可视具体情况授权或派人查勘现场,积极施救,减少保险标的损失。

三、理赔组织

各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成立农业保险防灾理赔工作组,由农林、畜牧、气象和经办公司相关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农业保险各类灾害预防,事故处理制度、标准、预案的制定以及具体工作的落实,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处理各类赔案。

农林部门要及时提供损失程度鉴定报告;畜牧部门要及时提供死亡原因鉴定证明;气象部门要负责及时提供气象灾害证明。

乡(镇)农业保险现场查勘小组由乡(镇)农经、农技、畜牧兽医站等部门以及经办公司在乡(镇)的三农保险服务机构人员参加组成,接受县(市、区)经办保险公司的现场查勘调度,在授权范围内,负责配合做好本辖区农业保险的查勘工作。

四、现场查勘

现场查勘的目的在于核实事故的真实性、初步判定保险责任、损失大小,并协助施救。现场查勘是理赔的重要环节,查勘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及时、准确、合理地处理赔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现场查勘的准备工作

1、为了使查勘工作高效、获取资料准确,查勘人员必须在查勘前对承保情况有较为详尽的掌握,要查抄保单抄件、承保清单、保单批改内容以及保费的交纳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

2、根据出险时灾害事故的类别和报案情况,携带必要的查勘工具及救护用具。

3、必要时,可先走访有关气象、农业等部门,索取有关保险标的的专业技术资料。

(二)现场查勘的要求

1、在赴现场时,首先与保户取得联系,经办公司必须会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查勘现场。必要时,聘请有关技术部门协助查勘。

2、现场查勘要讲求工作方法,既要保证查勘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查勘工作的准确性,及时发现赔案中的道德风险和不实成份。

3、对当事人、证人做好调查询问工作,做好笔录,请被调查人签字。

4、如果灾害尚未控制继续蔓延时,应立即会同被保险人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采取施救措施,尽量减少保险标的损失。

5、查勘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完成现场查勘报告,查勘报告要对事故的真实性、标的受损情况以及保险责任是否成立等提出初步意见。查勘报告还需附有现场查勘的照片或录像以反映损失的真实状况,必要时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反映损失范围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共同查勘人要核对查勘报告和相关记录并签字留存。

种植业的查勘环节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初次查勘时,应根据种植业险种的特殊性,设立不同的观察期,应先行确定保险责任和保险标的损失范围,科学开展二次或多次定损。

(2)查勘时,要查明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产面积、损失程度、承保率、重复保险等情况,严格区分保险责任与非保险责任。

(3)估计损失金额。应根据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损失面积、生长期等因素估计损失金额,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记载。

(4)在初步查勘现场后、开展定损工作前,应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或乡、村组织提供受损标的清单,损失清单应填写到村到户到座落地点、受损标的名称、损失数量、损失程度等。

养殖业的查勘环节应注意以下事项:

(1)查勘前,要注意收集掌握有关承保信息,及时查抄保单,明确出险地点,事故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养殖场的环境,应携带必要的防护用具。

(2)要及时查勘。经办公司接到报案后,要在12小时内组织人员到现场查勘。

(3)仔细观察畜禽(动物)的外观和体形特征,辨认尸体表面有无外伤、淤血等异常情况,通过体温、尸体僵硬程度和臭味大致判断发生事故的时间。尸体有外伤和淤血等情况,说明是外力所致。推测事故发生的时间,如果事故发生在观察期过后不久的日期,必须进一步核实和调查准确的出险时间,以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4)查勘过程中,要注意对损失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记录,注重证据和信息的收集。包括查阅畜禽(动物)等舍(栏)的养殖档案、兽医巡视日志、免疫档案、编号记录簿等材料,必要时征得被保险人同意进行封存或予以复印,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于查勘所形成的书面记录,应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锁定受损范围,以避免在定损过程中陷入被动。发生事故后,查勘人员不能轻易过早涉及赔与不赔的保险责任认定问题。

(5)因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疾病导致畜禽、特种动物和水生生物死亡时,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大批量死亡,有个时间过程。查勘中要注意辨认畜禽(动物)标识,查勘后,应将死亡畜禽(动物)做上记号,或在现场监督深埋(根据需要),以免下次查勘时重复核损。

(6)所有因疾病死亡的畜禽(动物)必须实施无害化处理。

五、立案

(一)经办公司在初步查勘并确定保险责任后,查勘人员应及时将有关资料转交综合人员立案。综合人员应立即核对立案要素,并及时编号立案,录入立案信息,形成赔案卷宗。

(二)落实案件、报告案情。经办公司理赔部门负责人接到交来的案卷,应视案情作出不同处理:

1、对出险原因明显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应由相关人员签字后作“注销、拒赔”处理。

在做出拒赔结论后,要耐心做好被保险人的解释工作,并签发“拒赔通知书”通知被保险人。损失数额超过核赔权限的,须报经当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经办公司批准后方能拒赔。

2、对一般案件,应及时安排查勘定损人员进行查勘定损,并处理案件。

3、对重大灾害(损失面积大、损失金额高)的案件、预计损失数额超过核赔权限的,须报经当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经办公司。

凡骗赔案一经查实,保险人有权拒赔,并将案例报当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经办公司。

4、经办公司对于案件较复杂、须上报的案件以及可能有异议的“拒赔”案件,应召集有关业务人员协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分析、研究制定理赔方案,落实查勘定损人员,将方案记录在案。对于发生原因比较复杂的案件,在处理时,要从近因角度认真分析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区分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不要盲目表态和处理。对个别情况复杂、难以判定的案件,要本着不诱发道德危险和无副作用的原则,权衡利弊,慎重掌握,提出初步意见,逐级报上级经办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5、从严掌握预付赔款。对保险责任范围已经明确、损失金额初步核定、数额较大且一时难以结案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如被保险人急需资金恢复生产经营,可在估损金额的50%范围内,按审批权限经审核批准后预付赔款,并在结案时予以冲减。

六、核定损失

(一)种植业险:

1、采取二次或多次查勘定损方法核定损失。

鉴于种植业险种的特殊性,应设立不同的观察期,科学开展二次或多次定损。种植业保险标的发生灾害事故后,农作物等一般都还具有再生能力,不宜一次确定损失金额,应根据保险标的生长的特性以及条款的规定,只确定相关损失面积、损失程度、损失数量等内容,待作物在条款约定时间内恢复生长特性后,对作物的恢复生长情况定期予以查勘,并记录在案。在作物收获前,再进行查勘测产、评估收获产量,并根据条款确定损失数额。若作物已无再生能力的,应根据条款及时予以结案。

2、统一定损标准。在发生大面积灾害时,由于涉及的受灾农作物较多,为保证定损客观公证,经办公司应与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确定受灾农作物统一的定损原则、定损方法、定损标准。

3、借鉴专家经验科学定损。发生性质复杂、损失严重的赔案,可聘请有关的农业专家进行科学定损。

(二)养殖业险:

1、核定死亡禽畜标识,确定是否属于保险标的。

2、对死亡的畜禽分类清点后,按照保险条款的要求,确定损失数量和损失程度。

3、要认真查看饲养记录,询问饲养情况,检查尸体外貌特征,确定死亡时间。

4、如果动物因意外死亡尸体能够利用的,则要与被保险人协商扣除相应的残值。

5、对于突发性大面积发生的传染病等情况,根据政府或职能部门的扑杀令,需要集体扑杀、焚烧或深埋的,要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跟踪,监督检查,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七、理算与核赔

在保险理赔实务中,损失金额与赔偿金额不同,理算与核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从损失金额中扣除不属于保险标的或非保险责任损失的金额;

2、对不足额保险或重复保险进行比例分摊;

3、保单中约定的免赔率一般为绝对免赔率,应根据“损失金额”先计算出免赔额的绝对数值,然后再在最终赔付金额中予以扣除。

(一)种植业险的理算与核赔

经过定损环节,被保险人因遭受保险事故造成的直接农作物损毁和费用的损失金额就已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理算、核赔环节主要是结合保单内容和保险原理,对保单责任认定、定损原则、损失计算方法和依据等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定损金额按照一定顺序计算保险人的最终赔款金额。

(二)养殖业险的理算与核赔

经过定损环节,被保险人因遭受保险事故造成的保险标的的损失和费用的损失金额就已基本确定,赔款计算方面,需考虑的因素有:

1、赔付比例;

2、残值处理;

3、政府补贴。

八、张榜公布

1、公示

经办公司在查勘、定损、理算、核赔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公示(支付赔款前至少公示一次),经办保险公司将受灾农户公示材料下发至各三农保险服务机构,由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或村委会进行最终公示(公示期五个工作日)。

2、反馈

公示结束后,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收集反馈信息。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特殊情况提出解决问题意见。

3、核实

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在接到反馈意见后,及时上报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经办公司,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核实调查。确属偏差,应及时纠正;如无偏差,应做好解释工作。

九、制作案卷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发生保险事故后,在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时,理赔人员应及时向被保险人索取保险单、出险通知书、损失清单、出险证明和有关单证,以便及时、准确处理赔案。

1、出险证明由政府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出具,内容要包括时间、地点、原因、有关技术性数据及损失鉴定或裁决意见等。其中,自然灾害事故证明应由区(县)级以上气象部门提供。

抄录、复制件必须加盖被抄录、复制单位的公章和抄录、复制人签字或签章。

2、被保险人提供的出险通知书、损失清单和各种原始单据,凡属集体投保的必须加盖公章和经办人章,属个人投保的必须签字或加盖私人印章(或手印)。

3、严格审查被保险人提供的各种单证、证明,确保真实可靠。对重要证明或有疑点的证明材料,应及时核实和鉴定。如发现有涂改、伪造单证等欺骗行为,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撰写结案报告。

结案报告要如实反映整个案件受损情况、处理过程和结果。

(三)缮制赔款计算书。赔款计算书一式三份,一份附赔案卷内,一份作会计支付凭证,一份交保户。

十、审批结案和支付赔款

(一)赔案材料的缮制和收集整理工作完成以后,经办公司理算核赔人员应对全案进行详细检查,经审核无误并签注经办人意见后,送负责人进行审批或报批。

(二)经办公司赔案的核批应根据上级经办公司授权权限进行,不可越权批案。赔案一经审批,理赔人员应在“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并将赔案迅速送财会部门支付赔款。

(三)赔款兑现前,政府和经办公司应将各自承担的赔款资金划至指定赔款账户。正常情况下,政府和经办公司应该在指定赔款账户中留足赔款周转金。

(四)保户领取赔款时,尽量使用“一卡通”或“一折通”。被保险农户直接领取赔款的要在赔款收据上签字盖章。如集中投保的,可由投保人代领赔款,但赔款收据上要由投保人加盖公章并有经办人签字。经办公司要督促投保人在5个工作日内将赔款分发到户,并将有被保险人领款签字的清单收回存档。

(五)支付赔款后,经办公司理算人员应缮制理赔批单,并交承保部门批注赔款后保险单上的有效保额。

(六)赔付结案后,经办公司应将所有单证、材料按要求整理,一案一卷装订、登记、保存,以备参考和查证。同时严格履行档案的调借手续。

十一、大灾大案理赔工作

(一)上述理赔实务是对农业保险一般赔案和正常理赔工作的要求和规范。如果出现大灾大案,即发生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当地政府和经办公司要本着公开、透明、快速、准确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保险公司的理赔力量,启动《紧急预案》处理:

1、发生大面积种植业、林业气象灾害(如暴风、暴雨、暴雪、冰雹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等)或火灾等意外事故。受损面积达到当地10%以上,病虫害面积占该作物的20%以上。

2、突发性养殖业大面积疫情或大范围火灾等意外事故,当地10%以上的养殖农户出险。

3、一案一次灾害估损种植业在人民币100万元以上(含),养殖业在50万元以上(含)。

(二)《紧急预案》主要流程如下:

1、组织报案

1)通知

以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通过县(市、区)电台、电视台通知受灾农户向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或村委会报案。

2)汇总

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协保员或村委会工作人员按村民小组根据报案情况,制作承保出险损失清单,并进行汇总。

3)初核

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或村委会组织村农经、农技、乡(镇)畜牧兽医站等相关技术人员对灾后出险报损种植业险农户受灾地块、受灾程度、估计减产成数、亩数或养殖业险的受灾农户/养殖户名称、损失头/只数等进行初步查勘。对受损面积占比较高、受损程度较重的村民小组,组织人员进行初步抽样查勘复验。经受灾农户签字确认后,对偏差的数据进行修正。

4)上报

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或村委会在初步抽样查勘复验后,将受灾农户按村民小组进行汇总。向所属的乡(镇)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报告受灾情况初步查勘损失情况报告,并提供汇总表及损失清单。

2、调查灾情

经办公司与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一道,在安排受灾农户报案的同时,组织防灾理赔工作组按照保险条款赔偿计算方法,分赴有关乡(镇)受灾现场,了解损失情况,掌握一手资料。

3、组织查勘

1)汇总数据

各乡(镇)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在接到各村三农保险服务机构或村委会受灾情况报告及相关报表后,应立即上报经办公司和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方案

县(市、区)经办公司应在向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受灾情况的同时,提交下一阶段如何查勘定损的方案。

3)分组查勘

经办公司与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防灾理赔工作组一道,根据灾情以及研究确定后的查勘定损方案,进行分工、分组,开展估损工作。估损工作完成后,各防灾理赔工作组要提交按乡(镇)受损情况汇总表。

4)准确定责

在大面积自然灾害或特大事故、疫情发生后,各出险地经办公司要根据现场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及时核定承保险种、保险标的、承保形式,初步确定保险责任。以农户为单位,种植业险生长期内发生绝产需要改种、重播以及收获期受灾的,按保险条款定责赔偿;其他情况,需组织二次定损。

5)二次定损

根据种植业险特点,二次定损工作由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防灾理赔工作组负责。在农作物收割前10天进行抽样二次定损工作,分别可按轻、中、重三级损失程度进行抽样核损,每个乡(镇)分别抽取三个行政村、三个行政村抽取三个村民小组、三个村民小组抽取三个受灾农户,再将三个受灾农户的受灾农田选定五个点进行核损。防灾理赔工作组分别汇总损失程度的抽样核损数据,求出的平均值为当地最终的损失程度。如二次定损与初次定损偏差率超过10%时,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再次抽样定损,并形成最终平均损失程度书面报告。

4、大案审批

经办公司权限内的赔案,应报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经办公司超权限的赔案,应报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上级经办公司审批。

5、落实资金

1)组织资金

省、市、县大面积灾害应急行动预案启动后,各级经办公司要及时与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一道根据查勘估损情况,立即安排所需的理赔资金,确保及时兑现。

2)超赔处理

县(市、区)发生巨灾超赔时,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执行。

十二、赔案复查

要建立赔案复查制度。赔案复查每季不少于一次,每次复查不得低于当期赔案总数的5%。

复查工作由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抽查和经办公司自查相结合。对已经结案的赔案随机抽取,或对举报、投诉等特定案件进行核查,以保证案件的理赔质量。每案复查后,要有相应的评价和意见,并由复查者签章。

江苏农业政策性保险二:

江苏是全国6个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之一,其“联办共保”的模式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几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好的举措?又面临哪些困难?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江苏南通市如皋、海门、通州等个市(区)进行了调查。

统一模式

“联办共保、风险共担”

南通市“联办共保”模式遵循“政府引导、商业化运作”的原则,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共保、风险共担。具体来说,当年收取的保费在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后,保险公司与政府按照5∶5分成纳入各自专户存储,保险业务由政府和保险公司人员共同参与,双方同样按照5∶5的比例支付赔款。保费农户自缴一部分,其余由中央、省级和县(市、区)级财政分别给予补贴。

“联办共保”模式好在哪儿?通州区农工办吴东立科长说:“我们尝试过将农业保险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但未能持久。江苏自然灾害并不多,如果让农户全额出钱参保,他们没有积极性,如果有大的灾害发生,即使参保,保险公司也根本无力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国家的一项惠农政策,而‘联办共保’的模式又将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对接,起到规范保险业务、分散农业风险的作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农民认可

农业保险撑起“保护伞”

2008年,如皋市柴湾镇天河桥村的400多亩水稻田患上了条纹叶枯病,水稻到了抽穗期却不抽穗,农民颗粒无收。正因为有农业保险,当年每亩7元钱的保费,为农民换来了每亩400元的赔偿款。

通州区西亭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张主任说:“几年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态度正在一点点改变。一开始,他们不了解农业保险,动员参保有困难。有的虽然参了保,但却不懂农业保险是做什么用的、什么情况下可以赔偿,往往受了灾也没去报险。现在不同了,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农业保险的好处。许多养殖户都是亲自跑到站里来主动要求参保。”

在如皋、海门和通州,目前水稻、小麦、油菜等种植业险种的参保率都在90%以上,能繁母猪、奶牛等险种也都实现了应保尽保。

据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44亿元,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了约950亿元的风险保障,支付各类农业保险赔款15.5亿元,受惠农户达730万户次。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创新险种

拖拉机也可上保险

“农民开着拖拉机上地里干活,总免不了会有意外发生。农忙的时候,几乎每年都有拖拉机发生交通事故。而不同于轿车,拖拉机没有保险,出了事全得农民自己承担。”如皋市柴湾镇天河桥村党委副书记刘培璋说。

如今,刘培璋的担忧有了解决办法。就在今年,拖拉机交强险被纳入了如皋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农民只需交纳少量保费,便可参保。

据人保财险如皋支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明介绍,如皋市拖拉机交强险保费为每年700元/台,最高可享受12万元的赔偿。今年拖拉机交强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后,拖拉机主只要缴纳350元,剩下的一半保费将由市财政进行补贴,今年,共有1900多台拖拉机上了保险。

细化标准

棚内作物受灾分级赔偿

长期以来,由于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棚内作物种类繁多、鉴定困难等原因,缺少相关险种。

海门市制定了蔬菜大棚保险附加险——棚内作物险。该市农办主任梁振中介绍说,棚内作物不分种类,保额均为2000元/亩,保费为120元,其中,农户仅需交纳15%,其余由政府补贴。作物受灾后的赔偿金额,将参照细化的标准。标准将棚内作物分为苗床期、定植期、始花期、始收期、盛产期和收获期等6个生长期,每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赔偿比例。梁振中说:由于棚内作物险是蔬菜大棚的附加险,因此,农户只有在投了大棚险(包括棚架与薄膜)的基础上,方可投保棚内作物险。以钢架大棚为例,大棚及棚内作物险的保费共计318元/亩,保额达到5600元。不过,保费的大头由政府财政补贴,农户每亩地仅需交纳48元。

海门余东镇东圩村党支部书记戴美英对记者说,长圩村有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去年,受台风影响,70%的蔬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幸好我们有30%的蔬菜上了保险,挽回了一些损失。今年,我们的蔬菜全部都要参保!”

人性化服务

从宽理赔受好评

保险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理赔服务尤为重要。在农业保险开办之初,通州区便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同时依托政府部门,在各乡镇建立了由农技员、兽医等5~7人组成的“三农保险服务站”,并在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协保员。人保财险通州支公司则为各镇“三农保险服务站”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资料柜、办公桌等相关办公设施,并对站点人员进行三农保险专业知识培训。接到农民报险后,理赔工作人员将在24小时之内上门查看,在定损并进行公示后,次月,财政部门便通过“理赔一折通”直接将赔款拨到受损农户手中。

“只要是基本符合理赔条件的,我们就尽量给予农民最大赔偿。”人保财险通州支公司包建国经理说,“有的农民担心水稻长不好,拼命上氮肥,到收获时,由于颗粒大,水稻出现倒伏。这原本不在农业保险理赔范围之内,但考虑到农民种地艰辛,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给予一些赔偿。”

“非常负责任!”这是通州区东社镇养殖户冀雪峰对该区农业保险工作的评价。“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只要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会马上上门。”冀雪峰说。

农户声音

保额只够保成本

无疑,政策性农业保险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但如何实现普惠于民,这才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终落脚点。

如皋市柴湾镇天河桥村于生明说:“对农民而言,我们目前的农业保险只能是保成本。拿水稻来说,如果受灾,最高补偿是400元。而正常情况下,水稻亩产都在1000斤左右,按照每斤1元多的收购价,每亩稻田的最低收入也在1100元以上。”

保额低同样体现在生猪保险上。人保财险通州支公司包经理说:“生猪保险与能繁母猪保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头能繁母猪,养殖户仅需交12元的保费,出现死亡,无论大小,每头赔偿1000元。而生猪保险的赔偿标准是按照猪的重量来计算的,而且每头生猪的最高赔偿为400元。去年,通州的能繁母猪参保率特别高,而生猪险则鲜有问津。”

对于农民提高保额的期望,政府和保险公司表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因素。以水稻保险为例,按照省里的政策,保额分为三个标准:400元、500元和600元,提高保额,就意味着无法享受省级财政的补贴。适当增加创新空间,是他们的共同期待。

保险公司

投入资金有顾虑

对联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根据江苏省规定,各县级政府可自由选择,这种不稳定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顾虑。

人保财险如皋支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明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需要投入人员、场地、设备、宣传、培训等大量费用,一旦政府停止与该保险公司的合作,那么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因此,如果不增加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将限制保险公司的投入积极性。”

工作困难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据了解,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对三农的一种扶持政策,并没有配备专人负责,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只能依靠镇农技工作人员及各村组的干部。这些人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兼顾农业保险,往往精力不足。据反映,由于人手少、负责范围大,遇到忙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每天要跑上300多公里,为农户查验险情。

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问答 篇3

1.9农户需要交多少保险费?

按照目前的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80%的保费,农户只需承担20%。农民自交保费金额为:玉米60元/公顷、水稻64元/公顷、大豆40元/公顷、花生28元/公顷、葵花籽28元/公顷。

1.10参保的农作物受灾后,能获得多少赔偿?

按照保险条款约定,具体损失赔偿如下:

1.10.1损失程度在3成(含3成)以下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不构成灾害,不予赔偿。

1.10.2绝收的,根据灾害发生时间,按照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可获得不同比例的赔偿金额,最多可获得赔偿金额为:玉米3000元/公顷、水稻4000元/公顷、大豆2500元/公顷、花生2000元/公顷、葵花籽2000元/公顷。

计算公式:赔款金额=单位保险金额×受灾面积×不同生长期赔偿比例

1.10.3部分损失的,根据损失程度按比例给予赔偿。

计算公式:赔款金额=保险金额×(损失程度-30%)×对应赔偿系数×受灾面积

1.11农民怎样参加保险?

由村委会组织投保,農民只需在《投保明细表》上如实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投保面积、地块名称及存折(卡)号等内容,交上保险费就可以了。承保结束后,保险公司通过代理部门向参保农户送达《农作物种植成本保险合同告知单》,农户可以从告知单上了解详细保险内容。

1.12受灾后找谁?灾害损失如何确定?

灾害发生后,出险农户直接向所在地村委会报案(由村委会逐级报案)。由县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查勘定损,保险公司依据定损结果进行理算,确定赔偿金额。定损赔偿结果将在村里进行公示,农户可以从公示栏上了解赔偿情况,并有权对赔偿情况进行监督。

1.13怎么领取赔款?

公示后发放赔款,赔款将通过银行打入理赔农户的存折(卡)中,实行“零现金”发放,广大农户要注意查收领取。

2.养殖业保险

2.1如何参加能繁母猪保险?

由村委会或畜牧部门组织投保,农户需在《投保明细表》上如实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和投保能繁母猪的耳标号码、品种、月龄、体重、毛色等内容,并一次性交清保险费。承保结束后,保险公司通过代理部门向参保农户送达《养殖业保险合同告知单》,农户可以从告知单上了解详细保险内容。(未完,待续)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4

1 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客观需求分析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居民财产时常处在险情的暴风眼, 1994~2011年每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119亿元。同期广东省年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为97.33万hm2, 占全省农作物平均播种总面积的20%多, 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平均为11.13万hm2, 绝收比例为11%;每年农业自然灾害的受灾人数为1990万人, 最严重时, 受灾人口占到农业总人口的65%, 平均的受灾比例也达到45%左右;倒塌房屋134454间, 因灾死亡牲畜5亿头 (只) ;年平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平均12%, 较严重的年份有1994年, 1996年和2006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7%、31%和26%, 其中农业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年份为2006年, 约318亿元,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的还有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分别为230亿元、119亿元、258亿元、118亿元、112亿元。广东省每年承受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农业保险有客观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广东省就开始兴办农业保险, 期间分别尝试过政府全额支付保费、代政府办保险, 只提业务费、统保经营、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模式, 而承保机构始终仅有广东人民保险公司一家, 承保的对象包括农房、商业性养殖、种植、生猪等。在此期间, 农业风险的高费率、高赔付率高及巨灾损失频发的特性导致农民与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虽然各级政府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但大都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而缺乏实质性的财政或政策支持, 导致农民不愿投保、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供需双冷”局面。来自广东保监局的资料亦显示, 1985~2004年的20年间, 广东农业险保费总进账68776万元, 但综合赔付率高达120%, 亏损足足13999万元。保险公司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导致其不断收缩业务规模, 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造成这种局面, 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和高风险, 但实质上, 农民和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太小才是造成农业保险供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其后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各国也都相继走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起根据中央指示精神, 农业保险被明确为“政策性”保险, 我国掀起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

2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在一系列中央决议及配套政策的指引下, 2007年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并选取了广州、佛山、中山、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和惠州9县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在2009年, 在总结各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 广东省委农办、财政厅、农业厅、保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广东省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方案》等。至2009年底,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广东省各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目前已开展的保险补贴项目有种植、养殖、农房等12个品种, 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养殖业保险得到大力开展。自2007年以来, 广东省陆续开展能繁母猪、肉猪以及家禽、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等保险业务。能繁母猪保险成效较显著, 截至2011年底, 承保数量690多万头, 保费收入4亿多元, 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近70亿元;经济补偿近3.5亿元;二是农房保险逐步推广。农房保险是广东省首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由于广东省多发风灾、雹灾、洪涝等自然灾害, 农户投保积极性较高, 参保农户成倍增长, 2007年参保农户95.5万户, 2008、2009年分别增加到166万户和555万余户, 风险保额570多亿元, 承保覆盖率达46.57%。三是政策性水稻保险取得突破。10个地市已开展试点, 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达60%~80%, 从2009年开展以来, 截至2012年10月份, 承保面积115.33万hm2, 赔偿经济损失0.6亿元, 提供风险保障近52亿元。近年来, 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较快, 保费收入和保险赔款都有显著提高。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广东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 各险种由不同部门分别牵头, 如能繁母猪保险由省畜牧局牵头, 水稻保险由省委农办牵头, 农房保险由省民政厅牵头, 沟通协调效率较低, 未形成政策体系。

(2) 巨灾风险严重, 而巨灾险保障机制缺失。普通商业保险承保的都是非系统性风险, 要求各保险标的风险相互独立, 以确保总体的风险可以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但是农业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影响区域广, 经常造成广大地域内的农作物同时受灾, 使得各标的物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无法象普通商业保险一样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 相反随着承保标的物数量的增加总体风险呈几何级倍数增加, 具有发生巨灾损失的潜在风险。但是目前广东省尚未建立健全巨灾风险补偿机制, 给保险经办公司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遇到大灾之年, 有可能把保险公司几十年的盈余都搭进去。从表3也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很不稳定2009年、2010年均超过了保费收入, 如果考虑到占保费收入约20%的经营成本, 那么, 保险公司这两年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亏损是比较严重的。

(3) 保费补贴比例逐年提高, 但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根据表3, 2009年, 农业保费收入为11223.39万元, 扣除约80%的财政补贴款, 农户实际缴纳约为2244.7万元;广东省农村人口为3528万人, 农业保险密度为2244.7/3528=0.64元/人;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除了水稻种植保险2012年的保险覆盖率达到76.62%外, 其他农业保险的保险覆盖率均不足50%。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造成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是农民收入总体偏低, 且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06.9元,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574.7元, 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若按照农户收入五等分分组, 最低组人均纯收入为2796.92元, 最高组人均纯收入为14923.87元, 为最低组纯收入的5倍多, 收入差距很大。中低收入户中多以种养两业为主, 没有固定收入来源, 收入很不稳定。因此, 中低收入户对农业保险有潜在需求, 但购买能力明显不足;而高收入户中, 农业收益的比重不断下降, 收入增长中大部分来自非农所得, 农业收益的重要性下降, 他们虽然有购买能力, 但没有购买意愿。且目前农民的收入仍以基本消费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但主要消费仍然以衣、食、住等基本消费为主, 约占总消费的70%。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保险属于安全需求范畴。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实现之后的需求。因此, 保险需求首先取决于基本生活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张跃华等, 2007) 。在一定程度上讲, 保险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来讲是一种奢侈品 (魏巧勤, 2002) 。二是部分农民存在“搭便车”行为, 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的消费具有排他性, 即不购买就不可能获得发生灾害损失后的经济赔偿, 但是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为了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 往往采取防灾、防损措施进行预防, 在这个环节中就无法排除非投保农户受益了。比如预测有雹灾而用人工干预天气技术化解了雹灾, 这笔经费必然要从保费中支出, 但是没有投保的农民也从中受益 (“搭便车”) 却没有承担任何成本。当年投保的农民在下一年就会产生不投保的动机, 如此恶性循环, 致使农民农业保险需求不断缩减。

(4) 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财政补贴资金, 补贴金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 有些区要投入大量资金补贴, 造成地方财政压力大, 引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比如以佛山试点为例, 作为农业大区的高明区, 能繁母猪、农房、水稻三项保险的财政补贴每年要500万元左右, 市政府财政下拔只有200万元, 每年要自掏腰包300万元, 对一个财政收入较少的农业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 像禅城区比其他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窄得多, 已基本没有可保的农业项目, 农业保险补贴连市财政那部分也用不完。由于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补贴资金, 使农业越多的地区, 财政补贴越难以为继, 导致这些区域的基层政府缺乏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不合理的资金安排, 也降低了农业保险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还没有法规, 地方补贴的持久性是一个问题。作为经办人的保财险公司, 也没有整合一个专门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对接。目前人保财险公司按险种分类产品线管理, 能繁母猪、水稻种植保险属“三农”保险事业部管理, 农房保险属财产险部管理, “政银保”属责任险部管理, 涉农保险的多头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严重影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把政策性项目打入商业性经营核算, 这种管理是否合理, 值得商榷。

(5) 农业保险的理赔金额较低, 投保农户避险性较弱。根据保险条款规定, 肇庆市水稻种植保险的金额为300元/667㎡, 每次事故绝对免赔率为10%, 达到赔付标准时, 予以赔付, 分绝产赔付和综合陪付。如农民在水稻生育期间绝产的, 则按投保后至绝产日止按生产周期比例×300元计算赔付给农民, 如农民直到收获时才遭灾害绝产的, 每667㎡赔300元;如果还有收成的, 需要减产率超20%以上才能获赔, 且计算时减掉10%的免赔率, 即:农民减产20%以下的, 不能赔偿;农民减产25%的, 减掉10%免赔率, 赔15%, 即45元, 保险金额与农民期望要求有一定差距。如肇庆市2011年全市水稻保险报损面积188hm2, 赔付金额20万元, 平均每667㎡才赔偿71元, 对农民的损失帮助不大, 需求不断缩减。目前水稻保险责任与范围只局限于风灾、雨灾、雹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干旱、病虫害引起的水稻失收不予补偿, 保险责任与范围较窄。综上,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业保险既定效用低下前提下农民保险负担过重所导致的。

3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方案

3.1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立法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 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 而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无法可依, 使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法律空缺, 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 即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同时, 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管理原则、基金运用、保险责任、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各级政府职能、农民的参与方式、税收规定、再保险机制、保险费率、理赔方法、政府对农业保险企业的补贴等均宜予以明确规定。

3.2 构建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基金, 构建一个包括原保险、再保险以及政府共担风险的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在灾害水平低于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由原保险公司及法定再保险公司承担赔付责任。二是在灾害水平超出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确定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限额, 超出的部分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分散机制: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再集团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签订超赔再保险合同, 对约定的超额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保障基金。如, 对特别严重的飓风和洪涝灾害风险, 制定类似美国的《州洪水保险计划》的巨灾保险方案。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或特别贷款, 即由政府 (主要是省级政府) 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另外, 还可加强国际农业保险合作, 寻求国际再保险支持。

3.3 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使得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非常突出。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 逆向选择难以防止。因此, 大多数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部分农业保险业务规定为强制性保险;一般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和牲畜的相关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尽管有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并不对所有农作物实行法定保险, 而是实行自愿的原则, 但政府对农民在发放贷款、救灾的支持上则对已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予以较大的倾斜。实际上, 这也属于一种有条件的强制保险。有的国家对法定保险标的也是有选择的。例如, 日本对稻米、麦类、蚕茧和牛、马等实行强制保险, 而对果树、蔬菜等作物和小家畜实行自愿保险;菲律宾只对那些有生产贷款的农户实行强制保险, 免得受灾后贷款收不回来。从险种方面来看, 对农作物保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多, 而对饲养动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则较少。

3.4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风险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政府要结合广东实际, 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实行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 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其支农惠农的功能。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的同时, 也应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给予必要的费用补贴和税费减免。目前, 广东省仅对水稻、能繁母猪保险等险种实行税收优惠, 而对颇具广东特色的渔业保险及经济作物保险没有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3.5 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应着眼于创新保险产品

一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创新。如, 在产品设计上, 合理使用免赔额, 既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又可以减少处理小额赔案的费用, 节约资金, 降低保险成本;实行无赔款优待条款, 对于当年没有发生赔付的农户, 续保时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这样, 有利于调动农户防灾防损积极性, 减少道德风险。二是开发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目前, 国际上主要开发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两类创新型产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以事先规定的气象事件如气温、降雨量、风速等的发生为基础, 是一种根据灾害性气候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来确定损失补偿金额的合同。它直接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确定赔付标准, 而与被保险人个体的损失情况无关。区域产量指数保险是以确定区域的平均产量为基础, 损失补偿取决于区域当年实际平均产量与指定水平 (如该区域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产量) 的数量关系。当该区域的实际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 所有投保人都可获得相同差额的补偿。这两类产品直接以同一区域的气象风险或“平均损失”确定赔付标准, 不以投保人个体的损失情况为依据, 从而从源头上消除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 既降低了风险成本, 又强化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炳志, 彭进,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最优边界与方式探讨[J].保险研究, 2009, (10) :96-102.

[2]刘京生, 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孟春,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庹国柱, 王国军, 段家喜, 朱俊生, “三农”保险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5]温铁军,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5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

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基本上是靠商业方式运作的,从理论上来说,它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其原生的弱势基础地位、多功能特点以及它的高风险性,必须要依靠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一的、分担的政策保险机制做保障,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对主流农业保险模式的点评

(一)政府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商业化运作的安信模式 安信模式在上海可行,但其他地区却很难复制,主要是因为上海经济发达,财力雄厚,且农业占GDP的比重小,政府可以同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

(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业,商业化运作的安华模式 安华公司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农民虽然对农业保险有需求,但投保能力弱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连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资金都没有,大灾之年农民的生产、生活只能靠政府的救助,根本无力缴纳保费。农民承受能力低导致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测算和农民承受能力之差很大。如果政府补贴乏力,“安华”模式将很难长期运转下去。

(三)政府支持下、相互保险经营的阳光模式

尽管相互制模式具有许多优点,如产权明晰、交易成本较低,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保险法》目前对这种组织形式没有任何规定,相互制公司在我国非常陌生,没有法律支撑,其成立、运作、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相互制保险公司风险基金来源于会员缴纳的保险费,营运资金由外部筹措。因此,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受到一定限制,一旦有大灾发生,只依靠农民之间筹措的资金,显然难以承受赔付需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业相互制保险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业相互制保险的资金有限,直接导致了农业相互制保险的保障能力弱于其他类型的农业保险。

(四)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由政府组织并进行补贴,商业性公司代办模式,“市场运作,财政兜底” “共保”方式是国内外保险界对损失概率不确定的重大项目和罕见巨灾的一种理想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可以降低独家承保的风险,提高对化解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但目前“共保”试点的区域太小。因为农业保险的风险单位很大,对单个投保农户来说大部分农业灾害都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要在空间上分散风险必须在较大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否则大灾面前,区域小且财力弱的政府是难以兜底的。

(五)外资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的“农村保险”模式 安盟公司在我国的试点并不成功。在2005年成立的四家农业保险公司中,法国安盟的保费收入可谓少得可怜。2005年上半年,安盟保险成都公司全部保费收入为68.18万元,仅占四川全省保险市场份额的万分之二。业内人士称,“安盟的亏损显而易见,这点收入还不够他们一个高管的薪水。” 2005年1至8月,该公司仅95万元保费收入,其中8月份的保费收入为17.42万元,而该公司的营运成本据悉已达到千万元以上。

农业生产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农业生产过程又面临种种风险,因此,农业保险大多是在各国政府补贴下开展的,是一种政策性保险。但世界各国的农业保险模式并不相同。西欧模式 西欧模式是农业互助合作保险模式。相互竞争的互助保险社和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政府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特大灾害赔偿则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模式。政府采取认捐方式出资组建官方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免除一切税赋,并对经营管理费用提供一定的补助。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原则上农民自愿投保,但法律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受益于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

这种农业保险模式的形成经历了试办,加速发展,政府给政策、政府与私营公司混合经营,政府出政策,完全由私营公司经营和代理四个阶段。到2000年,政府完全退出了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将直接业务全部交给了私营公司经营或代理。政府向承办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再保险支持和税赋上的优惠,并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是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日本农业保险采取强制性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法律规定,一旦某地区建立了互济组织,所有农作物耕种面积达到预定规模的农户,即被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小规模农作物种植农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作物保险;按政府指令种植稻谷、小麦以及养殖的农户,不用投保就自动参加了保险。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保费,大部分由政

(一)加拿大农业保险概况

加拿大为联邦制国家,其开展农业保险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私人保险公司进行农作物保险的尝试,但以失败而告终。1959年,经过长达30年间对农作物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加拿大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立法,对开展农作物保险的制度框架作出了规定,但具体实施与否,何时实施,则由各省自行决定,各省可根据本省立法和规划,自行设计保险计划。

1、加拿大农业保险的目标和原则

加拿大农作物保险计划的目标是:在可靠的保险精算的基础上,为农民因不可控制的自然风险造成的农作物损失提供保险保障。同时,开展农作物保险的5项原则:一是普遍参加。农民参加保险计划可以是自愿的,但保障责任应该尽可能广泛,以便使农民对政府其他援助计划(例如当时还在实行的PFAA)的需要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公正、公平。这一原则要求农作物保险的保障责任应该是平等的,赔款应该反映与产量损失相关的价值损失。三是自我财务平衡。农作物保险在可靠的精算基础上开展和运行,要力求做到赔偿额与保费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平衡。而且,要以可靠而有效的方式来管理农作物保险计划,使计划的实施始终与计划的目标保持一致。四是农民买得起。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应该与正常生产条件下的预期产量相联系,同时,农民能负担得起保险费。五是与其它农业收入保障政策互补。

2、各方职责

根据立法,联邦政府职责:一是分担各省农作物保险的保费、管理费和再保险费,分担比例由省政府与联邦政府进行谈判磋商确定;二是通过立法管理农作物保险,决定联邦对地方各省是否支持以及支持的期限和条件等;三是制定援助各省的农作物保险计划的联邦计划。

地方政府负责开展和管理农作物保险计划,主要职责包括:一是开办农作物保险并向农民解释其原则;二是根据可靠的精算原理厘定费率和确定赔付额以确保计划中可变性的精确度;三是保证保险合同及时签订和索赔的及时处理;四是防范道德风险。农场主则要承担部分风险并支付相关保费。

欧盟多国商业性农业保险 和美国有巨大区别的是,欧盟多国农业保险的主体不再是政府,其核心机构为商业保险公司,政府不提供任何担保,各商业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例如发行债券、再保险进行巨灾风险控制。欧盟多国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主要由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保障,各地与各企业自主选择参与,国家不规定巨灾保险的标准费率或免赔率。但要求各公司必须运用统计数据和管理费率进行精算,对各个风险逐一进行评估,政府没有给承担巨灾保险风险的原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保险公司运用商业运作方式在市场上寻找分包人。

欧盟等国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不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负担,还刺激推动了当地保险业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商业保险公司、家庭个人的积极性,但该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推广需要强大的保险系统作为后盾。

据了解国外农业保险的形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为主导,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与管理,对政策性农作物保险进行经济扶持,为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私营保险公司与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的各项规定,私营保险公司承担了全部农业保险(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的销售、签单等经营活动,具体实施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在此过程中,有健全完善的农作物保险法律体系,政府补贴较高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二是民营保险相互会社模式,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农业生产以个体、分散的小农户为主。这一点与我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虽然日本农业经营规模很小,但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较大,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常用的农业保护手段,农户加入农业保险相互会社是为了共同救济,相互帮助,这些保险相互会社不以盈利为目标。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工作,直接面向农户,负责办理农户头孢业务、收取参保农户保费、评价灾害损失程度、向农户支付赔付金等经营活动,同时统一开展打药、开设禽畜诊所等防灾工作,另外,日本农业保险的分保再保体系也非常完善,其分散风险能力非常高。

三是政府优惠模式。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主要包括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主要特点为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公司、部分保险相互会社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投保为自愿行为,国家为了减轻参加农作物保险农民的保费负担,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和税收等政策优惠。

四是政府垄断模式

以前苏联和原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这种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型模式的特点是以统一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在前苏联是国家保险总局)采用对全国农业保险实行垄断经营、强制保险,政府成立相关基金帮助降低农业保险经营中村在的高风险,并补贴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等措施。目前,这种模式因前苏联解体,已经近乎消失,但对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是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6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the lack of systematical and scientific policy makes its operation process problematic.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willingness of insuring and balan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eries of feasible suggestions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that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aced with.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意愿;保費补贴

Key words: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willingness of insuring premium subsidy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等,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脆弱产业”,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亟须农业保险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自从2007年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以来,发端于2004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得以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重视程度、承保范围、财政补贴,还是保费收入、保险模式,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障范围、承保品种、经营主体、赔付率、覆盖面以及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驾护航”作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由于大多数农户对保险的了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常常把保险与欺诈联系在一起,对保险的认可度低,认为其农作物没有投保的必要性。该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宣传进程,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此外,农业保险宣传的覆盖面不广,不能有效地纠正农民对保险的错误认知。因此,对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必须切实执行,要避免执行力不足的情况,以达到正面的宣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保险公司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活动,这些具备较高保险专业素质的人员在推广农业保险的同时也向农户普及保险知识,加深其对保险的认可度,增强其投保意识,从而保证了宣传效果。此外,保险公司也可对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保险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可自主在各自的村镇进行农业保险宣传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宣传更加便捷有效,而且能保证宣传的可信度。为加强保险公司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对此方面的开销予以补贴。

二、保单条款难以理解

即便农户对保险的认可度较高,但是由于当前保单条款过于冗长与复杂,农户很有可能会因对对条款的理解有误而导致错误投保,这主要表现在投保作物发生的风险事故不在承保风险范围内以至于最终无法获得预期赔偿,或者保险事故发生后所获得的赔付额远远小于其期望赔付额等问题上,这些问题都将会直接导致农户未来投保意愿下降。

为解决这类问题,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一方面,政府可出资聘请专业人士解答农户对于保单的疑问,或者对各村内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进行保险专业知识的培训,由这类人对保单进行专业解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在不曲解保险条款本意的前提下,针对农户重新拟定更为简单易懂的保险条款说明,并履行为投保农户详细介绍保单条款的职责,在农户充分理解条款的基础上为其提出合理的投保建议。

三、保费过高

虽然政府对农业保险制定了补贴政策,但由于农业保险受高风险和高赔付率的制约,其保费依然较高,与农户的收入水平不相匹配,这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范围,导致农户投保意愿下降。对于该问题,政府可以拟实施差异性补贴率政策,对于农民需求量较大的保险产品给予更多的补贴。由于保险产品的逆向选择性,往往需求越大的保险产品,其积聚的保险风险也越大。这体现在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大,赔付额度高等方面。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法则对此类产品定价时,需收取较高保费才能保证其盈利性和稳定性。高额的保费又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应根据保险品种的不同、保费的差异程度给予农户差额补贴以提高其投保意愿。

四、赔付困难

保险事故发生后,赔付速度是农户关心的重要问题。由于农业保险的勘察定损花费时间长,因此保险事故的发生与实际赔付完成的间隔时间过长,使得农户受损后损失不能及时得以补偿,这极大的降低了农户的效用,导致农户对保险的信任感降低,影响了农户的投保意愿。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核赔机构,保险事故发生后由此机构进行定损、核赔,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该机构可以根据农业保险农户的分布地理位置按就近原则设置,便于出险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核赔,同时相对于保险公司也更加有信息优势,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并可极大缩短勘察定损时间。此机构可由政府独立运营或者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经营,相关经营费用由政府的财政支出予以补贴。

五、赔付过少

赔付额度的大小是农户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这决定了保险事故发生后农户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的补偿。但在当前情况下,赔付额度过小,保险额度上限是农业生产成本,而作为以农业为生的农户们的收益并不能得到保障,一旦发生灾害,农户获得的赔偿仅是损失的一小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应该放宽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管制,适当提高赔付金额上限。在此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承担的风险都会相应的提高,政府应该给予其经营成本的补贴。而针对保险公司承担过高风险的部分,政府可通过购买再保险进行转移。即便大规模的保险事故,农户也能得到足够的赔偿,其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六、保险产品缺乏多样性

实地调查显示:在售的险种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对于某些急需投保的标的,保险公司并不予以承保。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类险种风险过大,远超出保险公司承受能力上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激励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增加农业保险市场的产品多样性。例如采取税收优惠的策略,对保险公司创新性险种的保费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或者直接对开发创新产品按照数量进行奖励。

我国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需要针对以上提出的六点问题做出改善与调整,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能以较低的保险费获得较高的保障,更积极地参加农业保险,更自主地选择参保的农险品种,在出险时能从保险中真正获得充分的利益保障。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性是任何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种高风险性致使农民农业收入极端不稳定,影响到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经济手段,农业保险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2004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意见,实时指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具体政策要点和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特别是2007年中央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6.19%,其中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为222.52亿元,为农户提供了10870亿元的资金风险保障,对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保险“新国十条”),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拓展“三农”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划进入战略升级阶段。然而,目前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还存在农户需求不足、供需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整体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与传统小农户相比,种粮大户投资周期更长,投资规模更大,通过农业保险转嫁风险的欲望更为强烈,他们成为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业保险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分散其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农业风险,保障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在研究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以种粮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种粮大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探讨影响其农业保险需求的深层因素,既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也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关于农业保险投保意愿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一般农户、传统散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很多学者从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角度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分析农户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务农年限,以及家庭耕地面积、务农人口数量等方面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Ernest L.Molua,2011;宁满秀等,2005;陈妍等,2007;赵君彦等,2013;赵桂玲等,2014);另一方面,学者们从外部因素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别分析了农业保险品种、费率、保障水平(Daniel Osgood等,2012;张祖荣,2012;谷政等,2012;宋博,2014;赵长保等,2014;李丹等,2014),政府补贴(孙香玉等,2008;刘冬姣等,2011;杜鹏,2011;Tao Ye等,2012),自然风险(Marielle Brunette等,2013;Paul A.Raschky等,2013;张伟等,2013;杨雪美等,2013),法律体系、制度设计(丁少群等,2012;黄颖,2014;庹国柱等,2015)等因素对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

综上可见,学者们尚未对种粮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的种粮大户为研究样本,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4年7月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绥化、齐齐哈尔三个地市开展的实地调研。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样本:首先,从所选的每个市下辖的乡镇中随机选取4~6个乡镇,然后从所选的每个乡镇中随机选取4~5个村,最后依据当地相关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的登记信息,在所选的每个村中随机选取5~6户种粮大户。调查对象为种粮大户的户主,本文所研究的种粮大户是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种粮大户户主的基本特征、种粮意愿情况、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等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调查采用入户调查与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为94%。

样本种粮大户中,年龄为50岁及以下的户主占70.4%,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上的户主占84.6%,种植时间在10年以上的户主占83.2%,所有样本的种植面积平均为230.23亩,但种粮积极性并不高,仅有11.2%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比较高或非常高。同时,58%的样本种粮大户认为农业保险险种设置不够合理,73.2%的农户认为保险保障水平太低或偏低,45.9%的农户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不满意,仅有18.7%的农户对当前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感到满意,73.6%的农户认为当前农业保险相关法规不够完善,被调查样本的详细描述见表1。

三、指标说明

1. 代表户主基本特征的指标。

本文选取的种粮大户户主的基本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通常情况下,年龄越小,越易于接受新事物;受教育水平更高,可能对保险有更好的理解,购买保险的意愿可能也较强。一般认为,农户年龄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会产生一定影响。年龄较小的农户由于耕种经验有限,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会比较强烈。农户年龄越大,积累的耕种经验越丰富,对于这类农户来说,能在风险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防灾防损的准备,或者采取耕种多类作物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使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弱。一般来讲,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他对农业保险的意义及作用理解得越透彻,对风险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越希望通过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因此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来讲投保农业保险的意愿应该更加强烈。

2. 代表种粮意愿的指标。

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农户的种植经验增加,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可能会下降;农户种植面积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大,越需要利用农业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且种粮积极性越强,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也越强。因此,本文用种植时间、种粮积极性2个变量来描述种粮大户的种粮意愿情况。

3. 代表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的指标。

自2007年以来,调研地区农业保险开展得较好,种粮大户对农业保险已具有一定的认知及判断。本文用3个变量来描述保险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包括险种设置是否合理、保险保障水平、对保险公司服务是否满意。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种粮大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可程度及购买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购买农业保险与保险公司的宣传及服务力度相关。保险公司在以往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对某一保险产品保障程度的宣传与农户在灾后所接受的理赔和服务相一致,农户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高,那么农户就会认为农业保险也会达到期望的标准,因而越能充分体现出农业保险的内在价值,从而需求也越大。

4. 代表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的指标。

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来,种粮大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逐渐增强。本文选取2个指标来描述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包括对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和相关法规完善程度。种粮大户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越满意、农业保险的相关法规越完善,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就越强。

四、问卷样本分析

1. 户主基本特征。

本文用2个变量来描述户主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和受教育水平。通过调研数据对年龄因素进行分析。将样本农户分为四组,分别为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计算不同年龄分组的农户占比情况,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41~50岁的受访农户数量最多,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50.6%。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对年龄因素进行分析。将接受调查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分为四组,分别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并计算不同分组农户的占比情况。数据显示,受访农户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户居多,占比最大,达到61.5%。

2. 种粮意愿情况。

本文用3个变量来描述农户的种粮意愿,包括种植时间、种植面积和种粮积极性。通过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种植时间进行分析,将样本农户分为四组,分别为10年及以下、10~20年、20~30年、30年以上,计算每个分组中农户种植时间的长短占每组人数的比例。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种植时间在10~20年区间的受访农户最多,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44.9%。调研数据显示,样本农户种植面积平均为270.32亩;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进行分析,将样本农户分为五组,分别为种粮积极性非常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非常高,计算每个分组中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占每组人数的比例。数据显示,种粮积极性一般的受访农户最多,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39.8%。

3. 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

本文用3个变量来描述保险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包括险种设置是否合理、保险保障水平、对保险公司服务是否满意。险种设置是否合理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不合理、合理;保险保障水平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太低、偏低、一般、满意;对保险公司服务是否满意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不满意、满意。农户对保险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的评价分布如表1所示。超过一半的受访农户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满意,这部分农户共有245户,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54.1%;对保险公司服务不满意的农户共有208户,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45.9%。

4. 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

本文用2个变量来描述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包括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和相关法规完善程度。对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不满意、说得过去、满意。相关法规完善程度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不完善、完善。超过一半的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不满意,这部分农户共有227户,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50.2%。绝大多数的受访农户认为农业保险的相关法规不完善,这部分农户共有333户,占总受访农户人数的73.6%。

五、模型选取与变量说明

1. 模型选取。

Logistic回归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是分析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设y是一个二分类反映变量,常用y=1表示某研究时间发生,用y=0表示未发生;x=(x1,x2,…,xp)′为相应的p维解释变量。考虑概率P(y=1|x),表示在给定x的条件下y=1的概率,并记π(x)=P(y=1|x),对这个条件概率常用标准Logistic分布的分布函数来描述。

种粮大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可以描述为“有”和“无”两种情况,相互之间无等级顺序,因此选择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

设因变量为y,种粮大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购买意愿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xi(i=1,2,…,n)表示可能影响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p表示种粮大户有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概率,则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概率为1-p。模型设定如下:

式(1)中:β0表示回归截距,βi(i=1,2,…,n)为自变量系数,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对进行对数变换,得到以发生比表示的Logistic模型(2):

2. 变量说明。

根据相关文献及对实地调研情况的综合分析,前文提及的影响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意愿的因素主要有种粮大户户主的基本特征、种粮意愿情况、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4类变量,对每一类分别选取若干可测度的具体变量,相关变量解释及具体赋值见表2。

六、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以各解释变量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 19.0软件,在进入标准a=0.05和删除标准a=0.10的水平上对453个样本种粮大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在分析中采用向后步进筛选法,自动完成解释变量的选择。在模型拟合优度方面,模型的-2 Log likelihood值为106.348,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值分别为0.512和0.559,可见模型有较好的整体拟合效果,能够解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见表3)。

1. 种粮大户基本特征的影响。

种粮大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对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由计量结果可见,x2的系数为正,发生比为1.201,即随着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意愿逐渐增强。种粮大户户主的年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可能的原因是各年龄段的种粮大户户主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差别不明显,致使户主年龄对种粮大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影响不大。

2. 种粮意愿情况的影响。

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对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由计量结果可见,x4的系数为正,发生比为2.113,在种粮大户投保比率上,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是较小农户的2.113倍。由此分析结果可以说明: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生产越重视,对农业风险的分散也越重视,即购买农业保险意愿越强。

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对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在投保比率上,种粮积极性较高的种粮大户是较低农户的6.527倍。此分析结果可以说明:种粮积极性较高的种粮大户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中各种风险的规避,购买农业保险意愿较强。

种粮大户的种植时间对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种粮大户种植时间比较集中有关,如种植时间为10~20年的种植大户数量占比是44.8%,这也是黑龙江省整体种植情况的真实反映,但可能正是由于这种集中性,导致了这个变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3. 公司产品及服务情况的影响。

险种能否满足需求直接影响着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由计量结果可见,x6的系数为正,发生比为3.781,说明认为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能满足其需求的种粮大户的投保意愿是其他种粮大户的3.781倍。结合问卷及实地调研情况可以验证:如果种粮大户认为险种设置合理,能够实现其投保利益,则其购买意愿就会更强。

农户对保障水平的评价是影响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最显著因素。计量结果表明,x7的系数最大,在投保比率上,对保障水平满意度高的种粮大户是满意度低的种粮大户的15.742倍。此分析结果可以说明:保障水平是种粮大户投保的决定性因素,种粮大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越满意,购买意愿就越强。

公司服务是否满意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变量的均值较低,仅为0.45,大部分种粮大户对保险公司在承保、防灾防损、理赔等方面的服务不满意。

4. 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情况的影响。

种粮大户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对其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在投保比率上,认为补贴政策完善的种粮大户是其他种粮大户的6.983倍。此分析结果可以说明:财政支持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标志之一,财政补贴政策越完善,种粮大户预期投保收益越能得到保障,越倾向于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

相关法规完善程度对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计量结果表明。认为相关法规完善的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是其他大户的8.332倍。分析结果可以说明: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运行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种粮大户投保利益的基本保障,相关法规越完善,种粮大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也越强。

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基于前文对黑龙江省种粮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意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解释变量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户主的受教育水平、种植面积、种粮积极性、险种能否满足需求、保险保障水平、对补贴政策满意程度、相关法规完善程度对种粮大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农民的风险意识薄弱制约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农户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应进一步得以提升。广大农民由于长期受以家庭为单位风险自留观念的影响和对农业保险的不了解,尚未认识到通过保险转嫁风险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因此,需要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例如国家相关保险机构聘请农业保险专家下乡,通过播放影片、文艺表演等宣传方式来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只有农民的参保意识增强了,才能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全面开展,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还应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进程,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以此来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2)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方面。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障水平。可以考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一些保险产品,根据以往三年的种植成本或粮食价格,动态调整保障水平,满足农户不断发展的农业风险保障需求。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8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绿箱政策,机制与路径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 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 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相对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 其社会公益性较强、运作成本高、综合效益低。

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将国内支持政策按照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程度, 划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农业保险补贴属于绿箱政策范围, 主要体现在与安全网计划和自然灾害救济支付这两项中。与其他类型的农业补贴不同, 农业保险补贴并不存在支出的上限规定, 通过绿箱政策中允许的农业保险可增加政府对农业的间接补贴。许多世贸组织成员国正在充分利用这一政策, 通过给予农业保险以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支持, 通过农业保险实现对其农业支持的政策。因此, 绿箱政策解除了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约束, 成为支持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重要制度框架。

一、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㈠承保规模不断壮大 2008年~2012年, 甘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实现了年均52.5%的高速增长, 是全国同期平均增速的2倍。2012年, 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3.79亿元, 增长128.2%, 其中, 种植业保费1.95亿元, 养殖业保费1.84亿元。目前, 甘肃已成为西北五省区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

㈡服务领域逐步拓宽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已开办的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有玉米、青稞、马铃薯、油菜、森林、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9个。省财政自2007年起, 每年安排专项补贴资金在武威、张掖、酒泉、白银等地开展设施蔬菜、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品种保险试点。

㈢保险功能逐渐显现 2012年, 保险机构承保畜禽337.8万头 (只) , 农作物2582.4万亩, 提供风险保障141.3亿元, 处理农户赔案3.36万件, 支付赔款1.95亿元。特别是在2012年大面积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中, 支付赔款4500多万元, 在薯灾之年为广大农户减轻了经济压力。

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2年底, 人保财险、中华联合2家公司已建立乡村农险服务站1998个, 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 建立了农牧、气象、森林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家协作网。

二、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 在政府部门引导和各方协同推进下, 甘肃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险种和承保覆盖面迅速扩大, 基础制度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市场主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以更好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㈠地方保费补贴资金筹措较难 甘肃省地方财政困难, 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 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占甘肃省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74.8%, 地方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能力较弱。近年来省财政又对部分区县财政实行直管, 原来市州承担的补贴资金也要由县财政承担, 县上筹集资金的压力较大, 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补贴资金难以到位。地方财政的保费补贴能力,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进度、开办品种增加和已开办险种的承保覆盖面扩大都有直接影响。

㈡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与农民的低收入是农业保险推广的制约瓶 颈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大, 而甘肃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灾害发生频繁, 自然灾害可控性太低, 使得农业风险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财产风险和人身风险的特点, 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率高。2012年, 甘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95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6.2元。加之农户收入主要以实物收入为主, 现金支付能力非常弱, 面对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往往只能望而兴叹, 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㈢缺少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保险供给的主要原因 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积累, 商业保险公司大多通过限制保额方式保障自身免受巨额赔付冲击, 但是低保额抑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发生巨灾, 当年或历年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往住不足以支付赔款, 超赔资金只能由承办保险公司和当地政府筹资赔付。激励机制方面, 目前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部分保费补贴, 对于因巨灾造成的超赔资金缺少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政策措施, 很难应付巨灾风险。

㈣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高度分散 甘肃省地处西北, 旱灾、霜冻常年发生, 生产经营仍以家庭经营为主, 农业风险由每一个农户或规模不大的经济组织承担, 表现出农业风险承担的弱小性和分散性。尽管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传统种养和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依然很低。农业保险经营成本上升, 严重背离大数法则和规模效益要求。

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勘赔定损难是农业保险推广的基本障碍 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 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保险业经营技术, 又要掌握广泛的农业技术知识。况且, 农业保险作为一个新险种,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和遵循, 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定损理赔的高难度性和对定损人员的高要求。而目前甘肃省农业保险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自然灾害发生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时, 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勘查、理赔, 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加之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 灾害损失难以确定, 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 从而影响下季作物的投保进度和投保率。

三、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㈠美国绿箱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 美国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运用的相当成熟, 现已成功地实现了“依法治农”, 其农业法基本每5年修订一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模式, 特点是以国家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 有健全完善的农作物保险法律体系, 政府补贴较高, 试行税收优惠政策, 投保方式试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

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为分散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风险, 美国政府在立法原则上重点体现了政府扶持原则, 每年支出大笔财政资金作为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保费补贴、再保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税收政策, 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构建了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职能变迁, 美国已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农业保险组织机构体系。农业部风险管理司 (RMA) 负责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 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施和接受再保险业务;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FCIC) 负责全国农业 (巨灾) 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直接承办农业 (巨灾) 保险;全国农作物保险服务中心为立法机构提供有效地事实陈述、保持各会员与FCIC的联系, 提供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援助。其运行架构中分为四个层次:监管机构、执行机构、运行机构和投保方, 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㈡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启示 虽然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 但基于各自的国情, 农业保险均对稳定各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可以总结的基本经验有:一是通过立法保障农业保险的实施。二是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三是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推动。四是以收支平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

㈢对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业保费补贴政策的精神, 不断丰富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内容, 加大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甘肃地方财力非常有限, 农民收入很低, 财政支持是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现状的关键。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或者重新整合财政扶贫开发资金, 从中央、省级到县区, 多层次的补贴农业保险, 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进行适当补贴, 包括农民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等。

2. 逐步建立保费减免机制。针对甘肃省农民收入低、投保积极性差的情况, 可逐步建立无赔款优待制度。对持续未发生风险或赔付率低的农户可以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予以适当下浮, 进一步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一方面, 全省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余额有限, 应对大灾能力有待加强, 需要更多的结余资金来支持保费减免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 需要逐步完善支持保费减免机制的技术系统。农业保险信息复杂, 依托现有的技术, 承保理赔综合信息无法区分到每家每户, 需要开发相关的客户信息系统。

3. 建立高效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一方面, 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 形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多层次农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农业保险直保公司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 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或提供再保险保费补贴, 民政或财政部门建立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作为农业巨灾风险的最后保险人。另一方面, 可以尝试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 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增强其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4. 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合作体系。针对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高度分散的现状, 必须积极推进组织创新, 一个相对有效的路径是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合作体系, 来弱化农业保险与分散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问题,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形成组织化谈判能力。对于甘肃省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而言, 当务之急是围绕同类农产品成立多种形式的农民自治合作组织, 包括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经销协会以及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订单农民集合等社团和法人组织, 这些组织作为农民的联合体可以代表会员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

5.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保险公司应与相关部门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使农业行政主管、乡镇农技服务等部门尽可能地参与农保宣传、开发、展业、收费、查勘、定损、理赔工作。然而, 当前困扰甘肃省农业保险的问题是, 乡村农技服务部门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下大多走向落寞, 加紧培育和发展农技服务部门, 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向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是农业保险推进的关键。

四、结语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篇9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地区,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旱涝、冰雹、台风、病虫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多年来,广西财政部门一直致力于改变单一财政补贴农业灾害救助模式的研究,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广西区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长效机制,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从对农民增收、财政收入增长作用较大的甘蔗产业入手,选择了积极性高的甘蔗主产区广西柳州市柳江县开展甘蔗火灾保险试点,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公司经营、农民自愿”的原则,与中国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共同制定了《广西柳江县甘蔗火灾保险全县统保方案》。由此,广西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该项保险内容包括,对蔗农甘蔗在糖厂开榨前因火灾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2 857元/公顷(200元/亩)负责赔付;开榨后出现的火灾损失,糖厂按正常原料蔗的单价收购蔗农的火烧甘蔗,火烧甘蔗与正常原料蔗的差价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在保险方式方面,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支持,蔗农自愿参加,全县统保的方式;在保费支付方面,由财政补贴60%(其中,自治区财政补贴40%,市财政补贴10%,县财政补贴10%),蔗农采取自愿参保方式承担40%。

柳江县甘蔗火灾保险试点是广西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个开端。在进行经验探索和总结后,广西财政部门将把甘蔗火灾保险推向其他甘蔗主产区,并积极开展其他种植保险和养殖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把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投资风险大的优势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围。

试点激发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2006年柳江县蔗农的参保率达到53.69%,并带动了整个广西农业保费收入的增长。2006年,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04万元,同比增长102.7%,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趋势。至2008年,广西农业保费收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保费收入1.3亿元,为上年保费收入的4.7倍;赔款支出1.2亿元,约为上年同期的23倍。其中,政策性母猪保险承保数量为211万头,承保率达96%,较好地落实了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甘蔗火灾保险试点由柳江县扩展到柳州市柳城县和崇左市等地,确保了蔗农的基本利益。2008年,广西成为全国9个试点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为36万人提供50亿元的风险保障。就此而言,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态势是良好的。

2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优势和缺陷分析

2.1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优势分析

广西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就试点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它解决了广西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非赢利性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矛盾。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业保险是具有正外部特性的产品,它的正外部性在消费上体现在:对于农业保险的投保人农户而言,购买农业保险的个人利益小于其为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利益总量,即社会其他成员未支付任何农业保险费用,却享受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低廉的益处。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和非盈利性,即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政府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支持。在国外,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是强而有力的,除了免征营业税等税收之外,对农业保险都给予了直接财政补贴,补贴对象是农民(主要补贴一定比例的保险费),或是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或经营主体经营亏损补贴)。例如在日本,政府补贴水稻保费的50%~60%。

广西自1982年恢复了农业保险以来,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该公司具有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性质,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成本和利润考虑得比较少,农业保险的亏损一直由其他险种的盈利来弥补,而保险公司经营亏损时,国家通过免征一部分税收进行扶持,才使得农业保险这个高赔付率的险种得以生存和发展。从1997年起,根据当时的《保险法》规定,广西农业保险业务开始由改制后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来经营。商业性保险经营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农业保险是风险集中且赔付率高、无利润可言的亏损性险种。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广西的农业保险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的补贴和政策支持,从而导致经营广西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停办了许多赔付率高的农险业务,农业保险险种由最多时的50多个险种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0个险种。从2002年起,广西的农业保险费收入开始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11.27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3.47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从2002年的0.76%下降到2005年的0.13%,农业保险市场日益萎缩。造成农业保险市场日益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性和非赢利性的农业保险完全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而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则改变了这种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实行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实质上是具有政策性经营性质,符合了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实施效果来看,至少参保率和保费收入总量都有所提高。总体而言,该模式是可行的。

2.2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缺陷分析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质上是各级政府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的的盈利性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某些缺陷。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该模式至少有以下几个缺陷。

2.2.1 缺乏配套的优惠税收政策

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客观上除了要求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之外,还要求政府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企业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以调动保险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并保持其财务的稳定。此次农业保险试点在税收上除了按照国际统一规定免征收营业税外,并没有推出新的优惠政策,而且对保险企业经营管理费用也没有进行适当的补贴。对保险企业而言,该模式给其带来的好处只不过是扩大了业务规模,如果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在公司财务多次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保险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仍可能会选择退出该险种市场。这样,政府引导保险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农业保险的引导作用将大打折扣。

2.2.2 政府财政补贴比例过高,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

在2006年的试点模式中,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60%,这无论对投保人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件好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广西各级政府的财力能否承受得起广西所有农业保险60%的保险费补贴。虽然各级政府能承担起柳江县和崇左市等试点的几个险种的保费补贴,但开展试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广西全区推广,如果在广西各地30多个险种内都补贴60%的保险费,政府的财力将明显不足。例如:2007年广西农业总产值为2 026.22亿元,如按照1%的费率收取保费,政府每年就要拿出12.2亿元作为保费补贴,这对财力不够雄厚的广西各级政府而言,财力负担相对过重。

2.2.3 对不自愿参加保险的农户进行高额补贴,不利于调动投保的积极性和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该模式对保费的承担规定:保险费支付采用政府补贴60%,农民以自愿参保形式承担40%的方式,即使农民不参加自愿保险,也可以获得政府补贴60%的赔偿。受文化素质、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以及农业保险宣传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考虑到要支付40%的保险费,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农民会不自愿参保。可见,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农业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下,大量同质风险的不参保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2.2.4 农业巨灾损失无法有效分摊

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然灾害,而广西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洪灾、暴雨、旱涝、冰雹、台风、病虫等天灾的发生每年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威胁到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因为农业灾害的发生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一旦形成农业巨灾,商业保险公司很难独自承担赔偿责任。例如,根据广西年鉴的统计,2006年发生的洪涝、台风、旱灾等自然灾害造成广西167.82万顷的农作物受损,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3.2亿元;2007年广西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112.57万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农业损失达34.9亿元;2008年冰冻灾害造成广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根据广西气象局的统计预测分析,广西灾害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2006—2008年受灾的农业经济损失都事先投了农业保险,在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政府对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保险支持政策,而再保险公司考虑到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不愿意提供农业保险巨灾损失的再保险业务。这样,唯一经营广西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将无法独自承担巨灾带来的损失。因此,建立分摊农业保险巨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是广西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客观需要。

3 发展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广西推广各级政府财政补贴保费、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是可行的,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促进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3.1 合理确定财政补贴保费比例和补贴对象

对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是必要的,至于补贴多少则要量力而行。补贴过高,则政府财力承担不起,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政府减少补贴险种范围以及补贴的比例,甚至中断部分险种的补贴,从而影响到补贴的连续性和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补贴过低,则直接影响到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影响到农业发展的保障程度,农民的农业风险并不能真正实现转移,农业保险试点的目标并不能真正实现。建议政府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在预算资金的范围内,根据补贴险种对广西农业保险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实行有差别的补贴比例,影响程度大的险种其保费补贴比例应高于影响程度低的险种,而且补贴比例应按费率的高低递增。这样,既能保证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连续性,又能有侧重地支持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在补贴对象上,笔者认为,为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应该只对参加农业保险的保户进行保费补贴,让农民感觉到不参保就会损失政府的补贴,以此鼓励农民参保,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通过农业保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费承担能力。

3.2 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农业险种范围,实行“以险养险”

广西以农业种植为主要产业,甘蔗种植火灾风险不是影响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甘蔗种植的其他自然灾害风险(如旱灾、洪灾以及虫灾等)也应是财政补贴的对象,除了甘蔗、母猪之外,水稻、烟草、水果等种植业和养猪、养鸡、养鱼、养虾等养殖业也应在财政补贴的范围之内。考虑到广西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农业保险都进行补贴,建议将政策性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定为政策性业务给予保费补贴,对涉及农业的农用工具和设施、责任保险等其他农业保险业务则按照商业化运作,由于这些险种的赔付率较低,保险企业可以通过这些险种的收益来弥补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亏损,实行“以险养险”。

3.3 确定合理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鉴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保险自身的政策性属性。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等)都对农业保险在税收上实行免税政策。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如上海)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也对农业保险各类业务免征各种税收。但是,广西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过程中,除了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免征营业税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其他优惠政策。结合广西农业保险征税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①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外的农业保险营业税按3%征收;②免征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外农业保险印花税,或者先征收后返还,返还税金用于补充农业保险风险基金;③免征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农险企业所得税,或者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合并前,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④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以商补农”部分实行先征后返。

3.4 向保险公司提供合理的管理费补贴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以及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风险勘查的复杂性,使得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偏高,难以获得正常经营利润。财政部门应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其数量一般根据农业保险业务保险费的规模确定。考虑到广西政府的财力状况,要在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建议先考虑采取就低的补贴方案,以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5%提供经营管理补贴。.

3.5 通过经济手段扩大农业保险的承保面,避免逆选择行为

我国《农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农民加入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不能强制。但在农业保险的发展初期,由于农民的收入低、保险意识差,仅采用自愿投保和分散投保方式易导致投保额小、保险覆盖面窄和逆选择行为,难以实现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因此对部分业务实行强制保险是国内外实行农业保险的普遍做法。为解决法律与业务上的冲突,建议用经济手段扩大农业保险的承保面,降低保费率,避免逆选择。除了保费补贴和赔偿补贴外,其他相关金融制度安排对扩大农业保险的承保面也有很大帮助。例如,鼓励银行对参保农户的农业贷款需求优先立项、优先评估、优先放款、优质服务,以此推动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也可以推行农业保单抵押制度来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如果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用农业保单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则有利于解决农户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3.6 建立分担农业巨灾损失的保障体系

在农业巨灾损失的分担上,应建立以政府主导、商业保障公司为主体、财政提供支持、由全球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的一体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障体系。一是构建巨灾损失分担机制。国际上的最佳模式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共同应对巨灾挑战。在该模式下,政府不应是巨灾风险损失的唯一承担者,而应当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将传统的灾后财政救济转变为灾前筹资。我国应当建立由保险公司主办的、政府支持的巨灾风险比例分担机制,形成“投保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国际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运作—国家财政”参与次序的巨灾共保体系。政府不应充当第一保险人,而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最后的再保险人。二是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目前,世界各国的巨灾保险基金大都由政府和监管机构牵头建立,由国家在保险公司实施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模式,对保险公司和保户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并通过国际再保险公司寻求风险的分摊。我国应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对巨灾保险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由专业再保险公司代为管理,通过统一安排国际再保险、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来分散风险,实现成本收益的最优化。三是完善灾后赔付体系。巨灾当头,保险业首先要做到的是完善灾后赔付体系,迅速赔付受灾被保险人。但在实际理赔操作中,保险公司会遇到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同时遇难、被保险人与受益人遇难顺序无法确定、保单的受益人不明确等各种法律风险。通常情况下,对受益人较为明确的案件,保险公司应当迅速给付保险金结案;无法明确受益人的,可以通过预付方式或集中给付政府指定单位等方式进行理赔给付。

3.7 加强政府救济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

政府救济工作是广西各级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广西各级政府每年都会通过民政部门划拨专项救济资金用于救灾救济。根据广西民政局统计,2007年广西全年投入救灾资金高达2.28亿元。政府救济应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合作,例如,政府把事后救灾救济工作往前移,拿出一部分救灾基金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补偿的功效。这样,救灾基金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得到更大利用,也能部分解决政府灾后救济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良性发展。例如:据广西气象局和民政局报道,2007年6月,广西出现强暴雨天气,桂林、柳州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29亿元。对此,各级政府动用了7 000多万元的救灾资金,但这些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相对于经济损失而已,并不能弥补受灾群众在灾害中的损失。以2007年广西农业保险的费率计算,如果政府拿出7 000多万元救灾资金的10%用于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使灾民购买更多的农业保险,则可获得6亿元的保险保障,救灾资金的效用相当于扩大了9倍。因此,政府的救济工作应该有机参与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摘要:在分析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从优势和缺陷2个角度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进行评价,并从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农业险种范围、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保费补贴比例和补贴对象、合理确定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业保险的承保面、构建分担广西农业保险巨灾的保障体系和加强政府救济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孙立明,等.中国巨灾风险的管理:再保险角色[J].财贸经济,2004(9).

[2]金坚强,李艳明.关于广西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探索[J].广西金融研究,2005(10).

[3]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孙秀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制度分析[J].保险研究,2005 (4).

[6]费友海,张新愿.对我国农业保险供求现状的经济学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4(3).

[7]佚名.广西财政力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N].中国财经报, 2006-11-06.

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江苏省射阳县从2007年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已从单纯的种植业 (水稻、棉花、油菜和大小麦) 扩展到养殖业和高效农业, 其中一般种植业已实现了全部投保, 养殖业和高效农业投保率超过了50%, 因没有大灾害发生, 理赔款都能及时兑付给受灾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 其在展业、承保、查勘理赔等方面的复杂性, 加之农业保险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以便更好地推进该项惠民工程的开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投保的意识差

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 大部分农民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 宁愿抱存侥幸心理, 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 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变相向农民收费。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保险政策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投保热情。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费上补贴农户, 但是由于保险金额低、免除理赔条件多、理赔周期长等造成农民不愿意投保, 降低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1,2]。

1.2 存在政府强制行为

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每年的农业保险任务, 只好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当做一个硬任务, 要求农户必须投保。而农业保险是一个新事物, 部分农户还不知道这是一项惠农工程, 不愿意投保, 强行要求农户参保, 不但引起农户的反对, 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1.3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难

参加政策性保险的保险公司在乡镇一般无办事机构, 在村级就更没有了, 而农业保险采取的是以每户每项目为投保单位, 一般每户每年要投保3~4个项目, 射阳县一共有23个乡镇, 平均每个乡镇有1万户左右。因此, 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就很大, 单凭保险公司现有的人力无法完成, 保险公司就只有委托乡镇农经部门和村组干部代办业务, 但是由于农业保险试点才开始, 村组干部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业务知识差, 而农业保险又要求专业性非常强;再加上是政策性保险, 保险公司没有报酬付给村组干部, 村组干部都不愿意做, 保险公司只有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干预, 导致村组干部做不好也不愿意做。

1.4 县级财政困难, 保险资金难筹集

射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工业薄弱, 县财政还很困难。按照农业保险的政策要求县财政每年要负担整个保费的15%~20%不等, 这样县财政每年就要拿出200万元以上。随着农业保险的范围不断扩大, 县级财政每年的负担也在不断增加。没有建立大灾风险资金, 一旦发生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理赔资金很难及时到位, 而一旦不能及时理赔到位, 将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还可能引发群起社会矛盾, 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2 对策

2.1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补偿方式还远未被农民接受, 农民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 为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力度, 培育农民的参保意识, 使其认识到只要参加保险就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只要有灾害发生农民就能得到应有的赔偿, 进而农民就会自愿地参加保险, 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和覆盖面。

2.2 加强农业保险的业务体系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利用其行政网络资源和技术资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服务, 为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提供帮助。二是保险公司应该在各级政府的协助下在各乡镇建立服务网点, 加大对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村组干部的业务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考核上岗的方法使其熟练掌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项业务。三是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联合建立村组干部的报酬制度, 各级财政应对工作成本高、保费收缴难的农险业务给予必要的经营费用补贴。

2.3 加强政策的扶持与推动

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的扶持与推动,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2.3.1 对经济落后和农业大县区别对待。

在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的比例上应该向财政支付困难的农业大县适度倾斜, 对这些地区的保费收取、查勘理赔的工作经费标准适当提高。

2.3.2 要建立大灾风险基金。

事实说明, 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 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都难以承担风险, 对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此, 应加快建立大灾风险保障机制, 首先应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农业大灾基金, 其次可以从每年的保险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大灾准备金, 同时应建立相配套的基金管理和使用明细, 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 充分发挥其作用[3,4]。

2.3.3 政府组织防灾。

政府应该有效组织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做好防灾准备, 加大防灾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力争把农业灾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柳翠.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5 (10) :40-41.

[2]李海军.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报告[J].保险研究, 2008 (10) :4-6.

[3]肖楚.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 (2009-02-17) [2009-05-06].http.//news.sina.com.cn//2009-02-17/191815176754s.shtml.

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篇11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  问题  对策建议

一、海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海南省主导产业是农业,现阶段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海南省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2013年第一产业产值大约占全省GDP的24%。然而,海南省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台风、洪涝、干旱、病虫害和瘟疫等自然灾害较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往往一次特重大自然灾害就造成农业损失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导致大量农民返贫以及许多农业企业破产倒闭。2014年7月,“威马逊”强台风横扫海南。据海南省有关统计数据,“威马逊”台风导致该省直接经济损失108.28亿元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的损失高达74.2亿元。农业,往往是重大台风最大的受害者。可见,海南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系统。

海南省从2007年起开始设立农业保险,经历8年,截至2014年底海南省农业保险正式实施的险种共有14个,其中中央补贴险种8个:橡胶树保险、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森林保险、甘蔗风灾保险、玉米保险、奶牛保险;地方财政补贴险种6个:南繁制种水稻保险、香蕉风灾保险、大棚瓜菜保险、烟叶保险、渔船保险和渔民海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些保险分为多家共保经营和一家独保经营的方式经营。

(二)政策支持

1.国家层面。从200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修订后第46条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首次确定了国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目标,并相继出台许多保险政策,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可见,国家非常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2.海南省层面。2007年7月,海南省政府颁布了《2007年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和《关于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意见》,对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另外,海南省政府每年出台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来推进海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果

从2007年至2013年底,海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累计7.92亿元,年均增长76.8%,累计保险赔款5.43亿元,赔付率达68.56%;投入财政资金4.9583亿元用于保费补贴,提供风险保障逾443亿元,覆盖农户246万户次,财政资金支农效应放大约130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主要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共保体主承保人为人保财险。海南省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建设,表1反映出海南省从推出农业保险政策以后,相应的农业保险的承保数量、保费收入以及赔款金额的发展变化情况。

表1 2007~2011年海南省农业保险种养业共保体业务数据统计表   单位:头、亩、万元

数据来源:人保财险海南省分公司。

二、海南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业务发展缓慢,险种覆盖不够齐全

保险模式较单一,业务发展不均衡。虽然试点险种和规模较比之前都有一定的增加和扩大,其中保险险种得到进一步丰富,但是险种数量依然偏少,试点规模相对较小,很难覆盖到具有海南特色的种养殖业。禽类、渔业养殖没有保险项目,而这些是我省特色养殖产品,一旦遭天灾,损失惨重。如2014年7月份发生的“威马逊”台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试点险覆盖不齐全,灾民受灾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和慈善部门的救济,农业保险在这次台风灾害中未能发挥出很好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因而难以满足广大瓜农、果农、菜农及养殖户的需求,导致工作效果显现不明显。另外,虽然有些农户已经购买了相应的农业保险,但是由于这次罕见“威马逊”台风,农户造成的损失与保险公司的赔偿条件也存在差距,农户得到的赔偿也相对较少。

(二)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投保意识

农民投保意识不高。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补贴,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农业保险的保费率偏高,而另外一些农业保险虽然保费率偏低,但是相应的赔偿率也偏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能对生产和生活的起到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台风预警后,蜂拥买农险。台风预警后,保险公司已不再受理相应的保险服务,农户往往在这个阶段会后悔没有买农业保险,风灾过后,积极购买保险。

(三)农业保险经办公司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对保险公司而言,首先要做好培训工作,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提高相应业务素养。其次要合理开展适应现实情况需要的农业保险险种。针对业务进展慢的水稻种植、生猪养殖等险种,保险公司要做好调研,扩大宣传;针对能繁母猪、香蕉风灾等业绩较突出的险种,要正面宣传,规范运营。再次要保持原则,规范操作。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农业保险风险可控,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各项防灾减损工作的落实。

三、海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重视农业保险工作,增强协调沟通

农业保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面广量多。对农业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免疫检疫、防灾救灾制度,分别向保险公司和农户出具灾情证明和检验报告,同时要对报告及时统计分析以防大的灾情疫情暴发而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向种养农户提供必要的气象预测、防灾防疫等技术知识,特别要对养殖场防疫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加强养殖场的防疫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保险知识学习,熟悉各项保险条款及业务流程,做好服务和配合。最后,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政策法规体系,让各个部门之间有法规可依。

(二)强化和其他惠农政策联动,细化农业保险费用管理

目前财政惠农政策种类繁多,建议推进农业保险政策与小额贷款贴息、定向费用补贴等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之间,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生态补偿等其他惠农政策之间,农业保险和民政救灾保障政策之间的政策联动、资金联动和信息联动,发挥政策合理,切实提高惠农政策的整体效率。另外,从海南的实践来看,基层政府对费用的支付标准和程序难以把握,影响到基层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对该条款细化,特别是对支付标准和程序给予明确。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农业保险险种

要重点理顺各级财政补贴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保费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同时应加大对畜牧防疫等中间配合部门的经费支持力度。对于农业保险险种不足的情况,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一起调研,努力开发出适合海南省省情的农业保险标的,同时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来拓展视野,设计出真正满足农户需求的保险标的。

(四)构建多层的再保险机制

在市场条件不成熟、政策支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可专门设置再保险公司暂时以商业再保险的方式进行过渡,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向各级地方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支持,为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积累经验、培育市场。当市场条件成熟、政策支持到位的时候,推动建立国家农业再保险基金,由指定的专业再保险公司负责运作农业再保险,管理国家农业再保险基金,中央财政对该基金实行一定的补贴。当前,海南省是由省财政厅和保险机构设立省级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基金,在遭遇巨灾损失时对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风险补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来继续推动再保险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海南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14〕71号)

[2]周延礼.我国农业保险的成绩、问题及未来发展[J].保险研究,2012(10)

[3]段学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2(5)

[4]方鹏,许能锐.海南省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10(3)

[5]唐金成.建立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05(4)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2

从整个世界上农业生产的发展来看, 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最为重要的非价格农业生产风险规避和防范工具。从农业保险制度上看,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绝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农业生产风险规避和防范方式, 也是最适合我国及甘肃省农业保险的一项农业保险体制。自2004年以来, 我国农业保险基本上是采取政策性补贴方式运行的, 主要就是政府提供补贴资金, 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具体运作, 实行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共同操控, 充分形成了农业保险“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特征。从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看, 政府对农业保险不仅提供资金的支持, 也会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 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一般商业性农业保险更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提高政府补贴农业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

文章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甘肃发展年鉴 (2015) 》、甘肃省保监局、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财政厅和甘肃省气象局, 鉴于笔者在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农险部工作, 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农保部获取了自2007年以来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运营过程中的一些数据资料, 再加上在工作过程中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勘查定损和理赔工作, 通过与乡、村、社干部等知情人访谈和实地调查, 获取了农户对保障水平、投保费和保险方式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产品的信息资料。基于上述数据资料和信息, 本文就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通过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试图为甘肃省调整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参考依据。

1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 经济上欠发达, 农业生产占全省境内总产值的比重较高, 属于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 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 在所有农业自然灾害中, 由气象因素及气象因素引发的各种灾害占全省农业灾害的比例达95%以上 (甘肃省气象局, 2015)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 甘肃省就被较早的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在实施的期初, 只对部分农产品诸如玉米、马铃薯、能繁母猪和奶牛等品种进行试点, 在随后的试点当中逐渐加大了试点品种和试点地区。在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比例上, 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最高, 一些品种的补贴比例甚至超过了40%。在中央财政对一些品种补贴的基础上, 甘肃省政府又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诸如陇南地区的中药材, 陇东地区的苹果和烟草, 河西地区的脱水蔬菜、彩棉和啤酒大麦, 甘南地区的青稞、牦牛和藏羚羊等品种进行了农业保险试点。就各个品种的保障水平来说, 都不足正常年景下市场价格的70%, 绝大多数保险品种仅为一种物化成本保险。诸如玉米保险的保险产值仅为250元/亩, 马铃薯保险的保险产值仅为300元/亩, 奶牛仅为2000元/只。各级政府补贴比例也根据保险品种的不同其财政补贴比例也略有差异, 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比例最高的保费补贴为总投保费的90%, 最低的保费补贴为总投保费的80%。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和其他绝大多数省份一样, 也是采用由政府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 并委托给一些大型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从总体上看, 自甘肃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 已形成了既有全国统办品种、又有地方特色品种, 多层次、多经营主体的多格局农业保险发展局面。根据甘肃省保监局获取的数据资料, 截止2015年底,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总共为农户的农业生产风险提供保障资金453.28亿元, 受理农业保险案例23.69万件, 支付农业保险赔款8.3亿元, 受益农户超过了120万户次。

2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多年努力下, 甘肃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险种和承保覆盖面迅速扩大, 取得了较快较好发展。但是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问题和困境。从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来看, 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和困境的具体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传统农业保险依然是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保险方式。传统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没有办法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传统农业保险只能从空间的角度分散风险, 但是农业生产存在的风险管理要求恰好是与之相反的时间尺度, 因而, 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保险之中存在着系统性的缺陷。

第二,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很低。从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实施的保障水平上看, 保障水平普遍低于70%, 甚至有些险种的保障水平都无法达到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 这使农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呈现萎缩, 需求萎缩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单位经营成本提高, 出现保费收不抵支的困境。

第三, 地方保费补贴资金筹措较难。甘肃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洼地”, 政府收入水平较低, 除去一些必要的支出政府很难拿出充足的资金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虽然中央政府对甘肃省的转移支付的力度较大, 但是从甘肃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付能力上来看仍显不足, 也是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 缺少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保险供给的主要原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十年, 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的积累有限, 无法应对巨灾所带来的巨额的赔付, 因此, 各个商业保险公司都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条款当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巨灾免赔条款, 但是农户所不能承受的也正是这部分巨灾带来的损失。因此, 缺乏必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也是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勘赔定损难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障碍。由于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短, 导致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严重紧缺, 即使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许多人员也缺乏相关的行业经验, 很难准确地透彻可理解和掌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赔原理, 再加上农业保险要求人员掌握综合的知识, 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不能及时的理赔, 也是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甘肃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第一, 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方式。通过国内外的发展实践,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比传统农业保险更适合对农业生产风险的管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克服了传统农业保险交易不透明、成本高等缺陷, 在国外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实践当中应用十分普遍。就甘肃省的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来看,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指把气象条件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 每个气象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 保险合同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 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这样有效地降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成本。甘肃省各个地区都有历年各种作物的单产数据和气象数据资料,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农业保险的系统风险。

第二, 按正常年景作物单产产值的100%进行保障。从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实施的保障水平上看, 保障水平普遍低于70%, 甚至有些险种的保障水平都无法达到农民的物化成本, 为了提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把正常年景下作物单产产值的100%作为保障水平。因为甘肃省的农作物的单产水平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绝对水平并不高, 不会增加太多的政府支持, 也提供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保证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第三,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重要性, 要求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由于甘肃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付能力的缺乏, 提高中央政府的补贴力度, 较少甘肃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补贴水平, 才能保障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 建立高效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实现再保险制度, 是商业保险公司对巨灾造成的损失由正常的支付能力, 不会因为偶发的巨灾风险造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中断。主要的方式是建立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作为农业巨灾风险的最后保险人。

第五,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和承担政府公众责任, 从而弥补保险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一方面, 利用基层的政府机关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并在必要时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成立或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 加快培养出能够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要求的人才,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

4 结语

基于从《甘肃发展年鉴 (2015) 》、甘肃省保监局、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财政厅和甘肃省气象局和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获取了获取的数据资料, 再结合笔者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操作中获取的信息数据, 本文就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方式、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和农业保险的巨灾赔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以利于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从试点后获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着困境和难题。文章基于从甘肃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和笔者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获取的各种数据资料, 就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旨在促进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路径选择,甘肃省

参考文献

[1]王振军, 沈琳浩.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化设计[J].农村经济, 2015 (02) :72-7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487-491.

[3]姚飞, 吴应珍.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基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的视角[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 (05) .

[4]李程.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基于绿箱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J].甘肃农业, 2013 (13) :38-39.

上一篇:图像实时存储下一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