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2024-10-24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共11篇)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1

河源的农机化发展之路深刻体现广东人“务实”本色。《议案》实施以来, 该市结合山区田块小而分散的自身特点, 在遵循政策要求的前提下, 不激进、不盲目, 逐步在本地拓展水稻机械化发展。农机部门选取了所费成本较小, 但对推进农机化事业成效却最大的路子, 以建点、扶强为主要工作手段, 通过基础较好地区和示范点的示范带动, 这些年来重点推进了水稻机耕、机收迅速发展, 并突破水稻机插、烘干空白, 使水稻生产机械渐入民心并普及开来。

与此同时, 河源清晰地把握自身优势, 主抓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机械运用, 最大限度提高其附加值。河源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全省的排头兵。众多农业龙头企业在《议案》扶持下持续提升机械化生产、加工能力,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近3400家, 年产值达到8.3亿多元。加工领域也不断拓宽, 由原来以加工米、糖、油、腌制等传统领域向果脯、果汁、营养精制等方向拓展。望郎回板栗、“OPTIONS”柑桔类水果、霸王花米排粉、东瑞肉猪、万绿宝休闲食品、聪明人猕猴桃果汁、老东江花生油、紫金椒酱以及万家香、家穗香、金圳牌、九连山牌大米等特色加工产品已享誉海内外。除此之外, 设施农业装备在全市的运用亦日趋广泛。随着这些特色农机的深入发展, 顺势带动产业链终端的众多农户积极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 实现增收致富。

河源之一:

因地制宜发展山区水稻机械化

“作为山区市的河源,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相对珠三角等地区是较低的。田块小而且分散, 有的地方机械都无法到达, 我们曾笑称‘要用直升飞机运了’!”河源市位于粤东北山区, 以山地丘陵为主, 市农机化办主任李敏华客观地评价了本地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不过, 他表示, “对于全市凡是有条件推广水稻生产机械的地区, 我们都因地制宜, 尽全力扶持发展。”

秉承因地制宜这一理念, 藉着《议案》实施的机遇, 河源市农机部门克服客观局限, 选取可发展或利于发展的东源县、和平县等区域建点,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积极推进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持续发展。到2008年底, 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2%, 比《议案》实施前的2002年提高了12%。不过, 李敏华说:“按全市水稻面积200万亩, 其中只有65%可机械作业来计算, 实际水稻机械化水平可达33.8%。”目前, 全市拥有拖拉机1.5万台, 每个村平均拥有10多台拖拉机, 基本上可满足农民对水稻机耕作业的需求, 机耕水平达到56%, 比2002年增加13%。机收是发展最快的, 2002年全市基本没有机收市场作业, 只有个别的现场演示点, 机收水平只有0.5%, 如今全市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850台, 80%镇拥有收割机, 机收水平10%。机插、机械烘干开始大步前行。2008年开始了机插和水稻烘干的试点工作, 紫金县有一农户购买了水稻烘干机, 遇到2008年夏季收割雨天, 较好地解决了承包地100多亩的水稻烘干。

河东河西两岸香

人说“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然而河源市东源县以东江为界, 河东的柳城镇和河西的船塘镇, 等得稻花开之际, 却是两岸“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柳城镇, 当地农机部门积极宣传购机补贴政策, 发展农机大户, 建示范点推广水稻生产机械。该镇的红光村是全市最早引进广联收割机的地方。围星村的陈新标, 前几年以5.3万元购回1台水稻联合收割机, 自己花了3.55万元, 政府补贴1.75万元。以前1亩田用人工就要割上半天, 现在用收割机, 不用10分钟就搞定。陈新标告诉记者:“一季稻谷能收入七八千块钱, 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村民们看着眼热, 都抢着请他去帮忙收割, 或是上农机部门咨询购机。在陈新标等农机户的示范带动下, 截至2008年底, 柳城镇有217户农户利用购机补贴购机228台, 全镇农机总动力达到5458千瓦, 拖拉机这几年新增66台, 达到210台, 收割机则由2003年初的2台增至11台, 农民种粮增收259万元。

河西的船塘镇, 拥有历史沿袭下来的一个跨省际的耕牛市场, 《议案》实施前, 这里还是购销两旺, 墟日可成交近千头耕牛。《议案》实施之后, 2003年, 河源农机部门在该镇召开了一个机收现场会, 镇上老围村十几个农民特意包了辆面包车赶去看, 在了解购机补贴政策后购置了1台收割机。这次现场会一下打开了全镇开展水稻机收的局面。县农机局趁热打铁, 在镇上建了个示范点, 抓住关键农时, 在示范点里陆续开展机具演示、政策和技术宣传、提供服务等, 促进水稻生产机械迅速推广。目前, 该镇已被列为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先进镇, 农机总动力15591千瓦, 收割机迅猛增长, 由2002年的2台增至112台, 拖拉机520台, 比2002年增加139台。而随着农机化发展, 曾经繁荣兴旺的跨省耕牛市场也逐渐冷清。

狠抓机插示范点

2008年3月2日, 春耕备耕之际, 河源市和平县一位农民乐呵呵地接受县农机局工作人员送来的水稻插秧机, 随行而来的厂家技术员现场为围观的农民传授插秧机操作及保养技术, 这些机具的使用, 填补了该县机械化插秧的历史空白。当月底, 县农机局又在古寨镇举办了河源市首场水稻育插秧的首场演示会, 以“农机促春耕”为主题的现场会吸引了农机企业、种粮大户、技术人员等共90多人参加。这次演示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河源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进程。现场会后不久, 古寨镇就购入了2台手扶式插秧机。

和平县农机部门的工作干劲和强势是推动全县水稻机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县农民种粮基础较好, 自《议案》实施后, 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议案》精神, 召开专题会议, 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 召开现场会大力宣传农机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尽全力帮助农民了解农机、购置到补贴农机具, 享受实惠, 推动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据统计, 单在2007年上半年, 该县已落实补贴农机192台, 其中:联合收割机5台, 工农手扶拖拖拉机2台, 小型手扶拖拉机185台, 落实补贴资金15.06万元。2008年5月, 和平县被列为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之一, 成为全市突破水稻机插难关的重要源点。

为了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 县农机局立即着手成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领导小组, 由县委常委主要领导任组长, 县政府办、农业局、农机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 农业局、农机局等部门的农艺师、工程师、技术员及部分镇农科站长、农机员组成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工作专家小组。并且出台了购买插秧机累加补贴措施, 即在中央、省财政补贴60%的基础上, 县政府在农发基金项目下连续3年给予每台插秧机不低于1000元的累加补贴 (初定期限补贴至2011年) , 由购机户在购机后凭个人有效身份证和发票到农机部门领取补贴, 做到“买多少台就补贴多少台”。此外, 还建立了奖励机制, 由农机部门安排一定经费, 对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有功人员给予每台200~300元的经济奖励。有措施的有效推动下, 2009年开始不久, 即有11个农户申请购买插秧机。

河源之二:

特色农机百舸争流促优势产业发展

提起广东的农副产品加工, 自然就会想到粤东各市, 而粤东北的河源, 这些年来, 其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在机械化的助力下, 已成为全省的排头兵。

当地政府结合地处山区、特色农产品多的自身特点, 长有130多年历史, 过去种栗只为自给。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省科技厅在当地扶持种植板栗20万亩, 年产板栗2000多吨, 生产有了规模, 增产了增收难。当时每公斤鲜栗市价才2元多, 由于没有保鲜和加工设备, 不及时卖掉就会烂掉。为防止“果贱伤农”, 位于当地的广东省目前惟一集板栗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示范、服务为一体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东源县板栗发展有限公司, 在《议案》扶持下, 引进板栗加工机械设备, 增强板栗加工能力, 大幅提高板栗的附加值。

由公司建设的东源县板栗食品加工厂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 年生产能力1500吨, 能生产多种板栗加工产品, 它的建成填补了广东省板栗加工业的空白。加工厂内建有总库容达560吨的板栗保鲜冷库, 22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及一个产品研发实验室。厂房内装备集清洗、分级、涂膜、烘干功能于一体的板栗贮前处理生产线及板栗全自动连续炒制生产线各1条, 初步开发出风味炒栗、鲜栗仁等板栗加工产品, 技术在省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望郎回”牌风味炒栗在同类产品中独占鳌头, 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 继2000年在第四届全国名特优果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中华名果”和2002年5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通过《议案》项目扶持, 引导河源的一批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购置先进适用的特色农机, 提高企业生产及加工能力, 促进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推动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打造出河源板栗、果蔬、生猪、大米、肉鸡、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2008年, “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讨会”和“广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培训班”在河源市举办, 来自全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的管理、科研、生产、推广、院校的领导和业务骨干纷至沓来学习、借鉴, 充分显现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显著成就和重要影响力。

机械化打造板栗文化

河源市东源县人都喜欢房前屋后种板栗, 板栗树龄最证后, 又于2003年9月被广东省名牌产品 (农业类) 推进委员会评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成为河源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业类产品。

机械化关键技术与工艺的突破为东源扩大板栗生产, 形成板栗文化提供了可能。目前, 东源县板栗发展有限公司在河源市灯塔盆地内的东源县乡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生产基地8个, 总面积5500多亩, 挂钩农户1000多户, 以基地为中心, 辐射区已达5万亩, 带动区10万亩。另外, 该公司成功培育和引进优良板栗品种8个, 建立苗圃基地30亩, 年可出苗45万株, 可满足东源县及周边地区近2万亩的种植需要。其产品鲜板栗、鲜栗仁、风味炒栗、板栗月饼等已销往省内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各市, 及上海、厦门、香港、澳门等其他城市。鲜栗每公斤收购价已提高到接近13元。以年产鲜栗2500吨计算, 东源县的栗农年增收达3000多万元。在其品牌产品“望郎回”的带动下, 东源又出现了“创始人”等其他5个优质板栗品牌, 板栗成为河源旅游农产品的一张亮眼名片。

特色水果产业带初现

河源的特色水果品种丰富, 但至今未形成特有的水果产业带。水果生产规模无法壮大, 竞争力不强, 无法有效带动农民种果致富。为此, 河源积极扶持河源市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促进水果产业带形成。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兴绿丰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及进出口贸易一体化的股份制公司, 丰富的进出口贸易经验为其打造水果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提供便利。目前该公司是全市最大的水果加工流通企业, 以脐橙、柠檬、春甜桔等柑桔类水果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2008年, 在《议案》扶持下, 公司在原有进口设备的基础上, 再从韩国进口了一条“果品光电分选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生产线投产后, 年处理柑桔类水果2.5万吨, 可使水果按照成熟度不同进行分级, 实现水果品质的均一, 并通过洗涤、杀菌等保鲜程序延长了水果贮藏, 此外通过产品数据化的管理, 生产者可掌握各个等级水果实时的库存量, 在接到订单时及时作出回应。

目前, 公司拥有年处理达10万吨的水果商品化处理加工厂, 在强有力的机械化加工能力基础上, 中兴绿丰公司不断拓展销售业务, 2006年底, 公司成功办理河源水果出口的海关第一单, 使河源的水果出口海外实现零突破。2008年度, 公司总销售收入3亿多元, 柑桔类水果加工总量达3000万公斤, 其中共出口800多条货柜 (2.5万公斤/货柜) 。公司的“OPTIONS”等品牌畅销欧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多地区。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障企业原料供应, 公司大力扩展基地, 带动农户致富。目前公司已建有2万亩基地, 其中河源3000亩, 四川、湖南、江西、广西均有分布。自搬迁总部至河源3年以来, 公司累计收购河源市柑桔类水果约2万吨, 产值7000万元, 带动农民工就业5000多人次, 农户3000多户, 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公司还利用出口优势, 对河源市柑桔类农产品采取保价收购, 增强农户种果的积极性, 提高果农收入。2008年冬, 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脐橙等柑桔类水果价格低迷, 河源脐橙市场价格一度降到1元/公斤, 给果场带来致命的影响。中兴绿丰公司主动提价按1.8元/公斤收购河源龙川县麻布岗脐橙, 维护了果农利益。

2008年, 河源在国家扶持下开始在紫金、东源、连平3县建立具有生态保障功能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 其中柠檬占了5.5万亩。中兴绿丰公司积极参与项目开发, 已计划在这个产业带发展1万亩种植柠檬, 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万亩。中兴绿丰公司的项目经理邓其海向记者介绍说:“未来我们会着力把柠檬产业做大做强, 就如同‘江西脐橙’一样, 也打造出‘河源柠檬’这样的专业水果产业带。”

百花齐放拓宽新路

“我市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有自己的加工环节。”李敏华随口便列数出几十种农产品加工类别。而生猪机械化屠宰加工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类别之一。位于市区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温氏瑞昌”肉类加工厂, 是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的冰鲜肉加工厂, 近年在《议案》扶持下该加工厂进一步完善其生猪屠宰、分割、冷冻生产线, 整条生产线运作过程中, 完全看不见猪粪、猪毛等脏物,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蒸汽脱毛, 防止了生猪疾病传播, 目前全省只有两条这类生产线。目前瑞昌公司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东瑞”牌种猪、“东瑞”牌肉猪、“广利”牌猪用预混料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其生产的冰鲜猪肉被列为供香港产品, 公司年出口冰鲜猪肉1.13万吨。近年来, 瑞昌公司扶持发展了河源双头村养猪协会,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带动3100多户发展养猪生产, 户均增收3000元。还在东源、河平、连平3个县建立养猪基地, 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生猪养殖。

同样享有盛誉的河源特色产品加工业还有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米排粉等大米加工产品。优质大米经机械化加工处理后的“霸王花”系列米排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 并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目前该公司年生产、加工能力达2.5万吨, 产值超过2亿元, 解决了东源县蝴蝶岭近3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着公司的壮大, 进一步带动全市的优质水稻品种种植, 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农产品加工业之外, 河源的设施农业装备运用也越加广泛, 呈现迅速扩张趋势。当地农机部门积极利用《议案》资金扶持指导建成连平县河角坪蔬菜基地连片几百亩的移动式喷灌等基地。在《议案》项目带动下, 兴仔记蔬菜基地2000多亩运用全自动喷灌和几十亩温室大棚、源城区埔前镇福源果场有连片近1000亩喷灌、龙川五官塘水果滴灌基地2000多亩、和平县青州茶叶喷灌基地上千亩等设施农业基地陆续建成。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2

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针对以往财政支农方式单

一、资金投入不足、放大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政策的新办法、新途径,特别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坚持“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将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与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根据实际,积极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支持和促进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促进改革

(一)创新金融机构激励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一是通过贷款担保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为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暂行办法》,以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为平台,注入担保金,选择龙江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承贷机构,按照协议放大5―10倍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担保贷款,最高可以为合作社低息贷款1亿元。同时,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担保费补助、降低贷款利息、代偿风险共担的方式,鼓励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单独设立农业担保机构,与承贷银行合作,专门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行放大担保贷款,最高放大10倍贷款。二是探索种粮大户风险共担机制。为帮助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融资投入能力,出台了《黑龙江省种粮大户贷款融资管理办法》,会同省农信社,在全面开展对种粮大户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补贴的同时,实施对种粮大户融资贷款授信担保贴息,建立财政与金融部门风险共担机制,对种粮大户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的贷款支持。三是实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积极争取,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省。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四是落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实行按2%的比例给予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五是支持村镇银行设立发展。对新成立或有增资扩股意愿的村镇银行,实行省级财政1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本金注入扶持政策。

(二)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和工商资本投入。一是实施股权投资机制。改变以往无偿投入方式,对形成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财政投入补贴,由政府根据资金投入量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对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利用城中村、城关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宅基地的增值空间,通过置换土地等形式,进行原址开发或整村搬迁与异地重建,农民搬入新居不花钱或少花钱。如:安达市卧里屯乡东清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筹集资金6.5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投入新农村建设。如青冈县祯祥镇依托家乡企业昊方集团,通过该方式新建住宅楼14栋7.6万平方米,吸纳人口1100户5000人。

(三)创新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积极性。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通过扩大种粮补贴面积和提高补贴标准,农业保险补贴提标、扩面,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农机补贴提高标准、直补到卡等完善创新,逐年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有力调动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农业生产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实施质押贷款政策。针对农民备春耕生产资金紧缺,金融部门现行政策对农民融资方式手续复杂、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民融资需求等实际,省财政厅与省农信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粮食补贴资金质押贷款机制,即:按照农户自愿原则,以农民粮食补贴作为质押,对种粮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实施种粮大户直供生产资料融资贷款新办法。针对我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等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信用社和省供销社,及时出台了《对种粮大户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财政、企业、金融三方联手互动机制,将粮食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同时纳入生产资料供应和贷款范围。由省供销社龙头企业按低于当期市场价格的标准,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保质保量供应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省级财政以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提供风险担保资金,省农信社按20倍的比例放大安排贷款投放,依据种粮大户农资贷款合同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将贷款直接划拨生产资料供应企业,并由省级财政和省信用社分别贴息40%和10%。

(四)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方式,促进形成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先行先试,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并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统筹整合3大类77项涉农资金,集中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注重形成生产能力,有效发挥了涉农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益。在时点上,打破以往“添油式”投入方法,对于确定支持的重点项目,财政扶持资金能够当年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位的,全部安排到位,不搞分平均安排;在推进节奏上,规划需要多年完成的项目,能够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和一步到位的,通过集中投入,一步到位,早日发挥效益,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在空间投放上,打破以往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撒芝麻盐”式的方法,适当集中,不搞平均主义;在建设重点上,集中资金,突出支持了水利、农机、畜牧和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提升改革效果

黑龙江省财政厅在财政支农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与支持推进“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财政支持政策创新力度和财政资金效益放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将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新农业投入增长和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农业保护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力度,健全涉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按照《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巩固整合资金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整合资金支持“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三年投入规划,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全面引向深入。突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水利及生态工程建设、畜牧业发展、粮食仓储流通、农村社会事业、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等七大类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示范区域,体现综合投入效益,形成综合能力。

(二)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按照“盘活资金存量、优化补贴投向、改进分配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原则,积极创新和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在尊重补贴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充分放大补贴效应,利用农业补贴资金进行质押融资、抵缴保费、带资入社、股权投资等试点,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公平性和实效性。对粮食补贴,主要是在完善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粮食补贴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将粮食补贴增量资金逐步调整为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土地经营者,实现“谁种粮,谁拿补贴”。对良种补贴,按照“良种给补、不良不补”原则,尊重农民意愿、遵从品质优先、遵守市场公开,积极引导种植者在发布的优良品种目录内选择使用农作物良种。对农机购置补贴,按照“有购有补、先购后补”原则,变特惠补贴为普惠补贴,使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都能够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对农业保险补贴,按照“投保有补、不保不补”原则,对参加保险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均按照补贴政策享受保险补贴,并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当降低其自担部分保费的比例。同时,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设立特大灾害保险补贴和自行开展特色农产品补贴试点。对畜牧业补贴,逐步加大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提高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养殖户保费承担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县级保费补贴。整合国家生猪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两牛一猪”保险补贴。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开展互助合作形式的养殖业保险试点。

(三)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放大农业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调整创新农业增量资金使用环节和投入机制,将新增农业资金按照相应标准和比例,直接补给实施秸杆还田、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料、草原“三化”治理、湿地保护、农膜回收、绿色植保等用于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领域和环节,以及开展农业生态保护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专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研究建立长效补贴和激励机制,调动和鼓励地方政府和种粮者保护耕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积极探索推广支持“三农”发展的PPP模式。PPP是政府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即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投资或由社会资本独立投资建设项目,期满后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由政府授权企业继续经营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BOT、BOO、TOT、PFI等模式。黑龙江省财政厅已与亚行联合举办了PPP专门培训。今后将积极探索PPP模式用于农林水利、农村路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减少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减少间财政支出波动,提升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3

一、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促进改革

(一)创新金融机构激励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一是通过贷款担保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为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暂行办法》,以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为平台,注入担保金,选择龙江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承贷机构,按照协议放大5—10倍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担保贷款,最高可以为合作社低息贷款1亿元。同时,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担保费补助、降低贷款利息、代偿风险共担的方式,鼓励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单独设立农业担保机构,与承贷银行合作,专门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行放大担保贷款,最高放大10倍贷款。二是探索种粮大户风险共担机制。为帮助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融资投入能力,出台了《黑龙江省种粮大户贷款融资管理办法》,会同省农信社,在全面开展对种粮大户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补贴的同时,实施对种粮大户融资贷款授信担保贴息,建立财政与金融部门风险共担机制,对种粮大户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的贷款支持。三是实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积极争取,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省。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四是落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农村金融机构年度贷款平均余额,实行按2%的比例给予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五是支持村镇银行设立发展。对新成立或有增资扩股意愿的村镇银行,实行省级财政1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本金注入扶持政策。

(二)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和工商资本投入。一是实施股权投资机制。改变以往无偿投入方式,对形成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财政投入补贴,由政府根据资金投入量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对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利用城中村、城关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宅基地的增值空间,通过置换土地等形式,进行原址开发或整村搬迁与异地重建,农民搬入新居不花钱或少花钱。如:安达市卧里屯乡东清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筹集资金6.5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投入新农村建设。如青冈县祯祥镇依托家乡企业昊方集团,通过该方式新建住宅楼14栋7.6万平方米,吸纳人口1100户5000人。

(三)创新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积极性。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通过扩大种粮补贴面积和提高补贴标准,农业保险补贴提标、扩面,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农机补贴提高标准、直补到卡等完善创新,逐年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有力调动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农业生产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实施质押贷款政策。针对农民备春耕生产资金紧缺,金融部门现行政策对农民融资方式手续复杂、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民融资需求等实际,省财政厅与省农信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粮食补贴资金质押贷款机制,即:按照农户自愿原则,以农民粮食补贴作为质押,对种粮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实施种粮大户直供生产资料融资贷款新办法。针对我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等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信用社和省供销社,及时出台了《对种粮大户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财政、企业、金融三方联手互动机制,将粮食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同时纳入生产资料供应和贷款范围。由省供销社龙头企业按低于当期市场价格的标准,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保质保量供应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省级财政以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提供风险担保资金,省农信社按20倍的比例放大安排贷款投放,依据种粮大户农资贷款合同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将贷款直接划拨生产资料供应企业,并由省级财政和省信用社分别贴息40%和10%。

(四)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方式,促进形成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先行先试,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并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统筹整合3大类77项涉农资金,集中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注重形成生产能力,有效发挥了涉农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益。在时点上,打破以往“添油式”投入方法,对于确定支持的重点项目,财政扶持资金能够当年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位的,全部安排到位,不搞分年度平均安排;在推进节奏上,规划需要多年完成的项目,能够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和一步到位的,通过集中投入,一步到位,早日发挥效益,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在空间投放上,打破以往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撒芝麻盐”式的方法,适当集中,不搞平均主义;在建设重点上,集中资金,突出支持了水利、农机、畜牧和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提升改革效果

黑龙江省财政厅在财政支农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与支持推进“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财政支持政策创新力度和财政资金效益放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将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新农业投入增长和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农业保护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nlc202309021502

(一)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力度,健全涉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按照《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巩固整合资金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整合资金支持“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三年投入规划,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全面引向深入。突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水利及生态工程建设、畜牧业发展、粮食仓储流通、农村社会事业、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等七大类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示范区域,体现综合投入效益,形成综合能力。

(二)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按照“盘活资金存量、优化补贴投向、改进分配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原则,积极创新和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在尊重补贴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充分放大补贴效应,利用农业补贴资金进行质押融资、抵缴保费、带资入社、股权投资等试点,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公平性和实效性。对粮食补贴,主要是在完善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粮食补贴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将粮食补贴增量资金逐步调整为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土地经营者,实现“谁种粮,谁拿补贴”。对良种补贴,按照“良种给补、不良不补”原则,尊重农民意愿、遵从品质优先、遵守市场公开,积极引导种植者在发布的优良品种目录内选择使用农作物良种。对农机购置补贴,按照“有购有补、先购后补”原则,变特惠补贴为普惠补贴,使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都能够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对农业保险补贴,按照“投保有补、不保不补”原则,对参加保险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均按照补贴政策享受保险补贴,并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当降低其自担部分保费的比例。同时,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设立特大灾害保险补贴和自行开展特色农产品补贴试点。对畜牧业补贴,逐步加大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提高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养殖户保费承担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县级保费补贴。整合国家生猪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两牛一猪”保险补贴。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开展互助合作形式的养殖业保险试点。

(三)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放大农业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调整创新农业增量资金使用环节和投入机制,将新增农业资金按照相应标准和比例,直接补给实施秸杆还田、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料、草原“三化”治理、湿地保护、农膜回收、绿色植保等用于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领域和环节,以及开展农业生态保护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专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研究建立长效补贴和激励机制,调动和鼓励地方政府和种粮者保护耕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积极探索推广支持“三农”发展的PPP模式。PPP是政府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即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投资或由社会资本独立投资建设项目,期满后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由政府授权企业继续经营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BOT、BOO、TOT、PFI等模式。黑龙江省财政厅已与亚行联合举办了PPP专门培训。今后将积极探索PPP模式用于农林水利、农村路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减少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减少年度间财政支出波动,提升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责任编辑:洪峰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4

关键词:特色农业现代化,思路,政策建议

迈入21世纪,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 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建设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有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对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发展方向如何?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如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这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 存在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问题。第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问题。第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和运行机制问题。第四,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发展方式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路的主要观点

针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路的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如下。

(一) 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 选择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 必须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美国, 也不同于日本和西欧。

(二) 从产业视角来看, 我国与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基本相同

从产业演化过程看,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都涉及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区域化、专业化、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化等一系列演化。从产业发展机制看, 国外农业现代化和我国是一致的, 主要依赖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从产业发展形态看, 世界主要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现代农业形态, 主要有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石油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而我国也出现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外向型农业、都市农业、产业化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

(三) 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再定义

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形成过程和我国的国情, 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需求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以化解我国农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金、农业科技及农业组织制度约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重点;建立能够使政府、企业和农民及其组织等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的不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发展适宜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形态, 立足我国实际, 积极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逐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争取通过三五十年的努力, 使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进入世界农业强国的行列。

(四) 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

政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导和推进者。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提供农业公共服务。运用财政手段鼓励投资者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 从制度完善和政策保障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涉农企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农业企业改变我国农业经营方式, 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既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参与者, 新农村的建设者, 也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者, 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决策者, 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者, 农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供给者。

(五) 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层次与要点

从宏观层次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点是:由中央政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总体谋划,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界定国家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投资及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 建立和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和宏观政策体系。

从中观层次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点是:搞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规划, 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多类型、多形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模式。

从微观层次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点是:明确政府、企业、农民等各类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职责。增加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强度, 以及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把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把培养新型农民、农业专业大户, 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为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结构的基础。

(六) 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除了具有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共性特点外,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具有与国情相关的特点, 包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上, 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处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关系上, 坚持实现城乡统筹, 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在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路上, 实施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在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上, 实施稳定小农、发展大农并举的方式。在产业建设方面, 构建以村户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体系。在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上, 坚持把发展土地和水资源节约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 作为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实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 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应从农业自身即农业内部切入, 既要考虑到农业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 又要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 还要考虑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主要障碍, 通过对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农业再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 技术变迁、制度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交织, 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变革, 促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分工的发展, 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八) 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选择

从整体上看, 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 每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应该选择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多轮驱动, 技术变革是动力, 制度创新是前提,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及政策是支撑。中国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减少农业劳动者数量的过程, 也就是减少我国农民基数的过程, 减少农民需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 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国情, 在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 走稳定小农发展大农道路。二是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发挥科技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四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体, 坚持国家投入、企业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五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条件, 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本国国情, 借鉴世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 逐步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从而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 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要靠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实现。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确保18亿亩耕地和现有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同时加大耕地保护执行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征用、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行为, 切实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以推进科技进步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 着力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改变目前低成本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真正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对待。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 把支农和惠农政策完全落实到农民身上, 根据农民提供商品粮的数量进行直接补贴, 新增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县、种粮大户倾斜, 进一步提高刺激商品粮生产效果。

(二) 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特点, 构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区域平台

中国地域辽阔, 各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 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形成了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经济地带。因此, 必须根据区域特点,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在东部地区,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在中部地区,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加强饲料粮、商品粮、加工专用粮等生产基地建设, 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粮食加工;在西部地区, 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三) 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种植业、林业、果业、花卉、渔业、畜牧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农田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种植业产业化是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果品等的产业化;农田要田园化, 良种化, 种植精准化, 生产管理科学化, 加工精深化, 销售及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专门化。另一方面, 用现代工业新技术、新成果武装农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包括村镇建设、道路建设、运输、仓储、农用工具、电力设备、灌溉技术、温室设备等。

(四) 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创新, 保障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

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体制创新, 尤其是经营体制创新, 包括土地使用实行规模经营制、农户实行合作制和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三个核心内容。强化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公司、农户与金融、农户与科技这四个“联结机制”, 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

(五) 突出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 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要把突出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品种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发展的同时,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优特新水产品。粮食作物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专用小麦、青贮饲料。经济作物要加快优质棉花、“双低”油菜、高油及高蛋白大豆、优质糖蔗、天然橡胶发展。畜产品以草食、节粮型为主, 稳定生猪和禽蛋生产, 大力发展奶业, 加快发展肉牛肉、优质禽肉和优质细羊毛生产。重点推广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 提高水产品品质, 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 培育适宜大规模养殖、加工、出口的水产品种, 发展远洋渔业。

(六) 实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技术路线

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多, 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粮食单产, 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劳动力尤其是农业大户的培训力量, 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七)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保障农业科学的持续创新, 技术的不断突破。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着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增加农业科技贷款, 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和合作经营, 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

(八)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 抓住国家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机遇, 采取农民筹、大户投、集体拿、企业帮等多种形式, 加大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力度。同时,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 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 缓解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缩小地区差别。

(九)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积极创造条件,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 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 培养支柱产业, 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 产生集聚效应, 加强其吸引力和辐射力, 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空间。要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培育和职业介绍服务市场, 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十) 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养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要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资, 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农技、文化、教育设施的作用, 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要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宣传站、乡镇文化站等设施的作用, 建立稳定、有效的服务、宣传阵地, 长期持续地向农民普及农技知识,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让农民能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建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通过发展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组织、带动农户发展生产, 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提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生产资料、加工、市场等多方面的需求, 让更多农户成为有专业化生产技能, 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实现增收。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路的研究, 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 农业支持和补贴政策建议:保护基本农田, 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的品种由目前的水稻、小麦扩展到棉花、油料、杂粮、豆类等重要农产品;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直接补贴向有选择性、有重点的补贴转变, 适当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补贴。首先明确补贴重点, 对优质化、特色化、专用化农产品保障补贴基数, 对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大补贴力度;其次注重对农业用水、用电的补贴, 尤其是使用良种、实施节水型灌溉的农业生产者, 应该加大补贴, 其中良种补贴应该逐步向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及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倾斜;另外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农产品主产地, 要关注这些地区的中低收入农户, 对他们进行适当补贴;最后注重对农产品基地的补贴, 以贴息贷款或直接补贴的方式予以扶持,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环节。

第二, 农业投入政策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调节基金。参照目前水利、交通、铁路等行业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的做法, 通过财政增收部分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发行新的专项国债, 以及开展征收粮食消费税, 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等途径, 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专门用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同时探索基金滚动使用、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建立农业风险调节基金, 完善农业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切实提高各种灾害救助和补偿标准, 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 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

第三,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建议:建议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可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 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 也可因地制宜建设农业推广综合站。国家编制部门应增加县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数, 吸收农业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这既可解决部分农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又可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业技术服务, 有力地推动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 带动农民增收。

第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提高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 确保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稳步提高到10%左右。国家投资应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五大体系和四大基地, 要加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第五, 土地流转政策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在依法保护好农业用地和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 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加大政府支农的力度, 扶持种田能手和种养大户;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引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 适度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政策建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权流向种养大户、经营能手。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 保障农业补贴资金用到位并真正发挥实效, 严格控制有关种粮、农机、生资、良种等补贴资金落实到经营者手中, 杜绝专项资金用于他处。积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大户, 完善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方面对农业大户的支持政策,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为大户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服务, 为大户提供积极的外部环境, 发挥大户发展高效农业的带动作用。同时, 要支持畜禽、水产养殖大户发展, 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以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效益。

第七, 农业保险政策建议:积极开发我国农村及农业保险产品的险种, 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首先, 在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面, 设置专门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险, 如水利灌溉设施保险, 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农业保险制度, 开办农民耕牛保险、农业科技推广保险, 增加高科技农业项目保险等, 引入竞争机制, 注重农村医疗、养老保险普及工作, 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大三农服务力度。其中, 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行业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点。其次, 在非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面, 增加农民种养殖业保险种类, 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特色农产品的风险, 完善农业流通领域的保险, 设置加工运输业保险等。在农村养殖业保险中, 除了包括的牛、猪、鱼、羊等品种, 还包含特种养殖, 合理引进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最后, 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 弥补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少风险分散机制的缺陷。农业再保险公司要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及高风险农业项目、重点农业项目实施再保险业务, 通过农业再保险制度, 有效地分散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损失, 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保险公司应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纵观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 开办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性保险品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的生产, 实行法定保险, 对法定保险项目给予30%~50%的保险补贴, 并建立农民收入保险制度, 使之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者最低收入水平的保障手段。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5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财农[2010]137号

各县(区)财政局、农委、畜牧水产局、林业局、水务局:

现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

合肥市水务局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

施细则

根据《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0〕27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原则和方式

(一)实施原则。窗口受理、部门验收、财政审核、结果公示、按期兑现。

(二)实施方式。按照非验收类、验收类和其它类进行实施。

1、非验收类项目:指不需经过实地验收,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审核确认后即可兑付的项目。

2、验收类项目:指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过实地验收合格后方可兑付的项目。

3、其它类项目:指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执行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和资料要求

农村基础设施部分: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水泥路和农村客运站、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它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农业产业化部分:

(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凡注册、生产在本市区域内的直接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产物料为原料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且投资项目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农业企业均可申报。

(2)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项目,需获得市政府的批准。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证明材料。同时,基建类需提供项目立项批复,工业用地合同及缴纳土地出让金凭证,建设施工发票及支付凭证,项目竣工决算报告;设备类需提供设备购置正规发票及支付凭证。

(三)龙头企业、品牌和技术研发中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称号的。

(3)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获奖文件或批准文件、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认证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产品认证检测费、产地环境检测费、产品检测费、标志认证费。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省农委批准认定、认证证书和相关批文原件及复印件,认定认证机构相关费用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五)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

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标准委、农业部、省农口部门、省质监局相关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基地生产规模、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三品”认证、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农业品投入等方面达到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三品”认证证书等相关材料。

(六)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制定并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部、林业主管部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省质监局、市质监局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七)企业上台阶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所在县(区)统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八)县区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本辖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录,市统计局确认的本辖区上和本农副产品加工产值统计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九)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配套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确认(命名)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的专业示范村(乡镇)。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奖励的按最高标准配套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省相关“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本奖励资金相关文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申报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须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或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符合市农委《关于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百家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合农〔2008〕31号)提出的“四有八规范”标准和《合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示范制度(试行)》(合农[2009]190号)。

(2)申报规范起步的合作经济组织补助,须新设立登记,运行较规范,机制较合理,能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服务等。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建立成员的个人帐户。

(3)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须在工商部门登记,入股农户100户以上,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

(4)对同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全部奖补条件的按最高奖补标准奖励。对已获得市级奖补,因合并、改组、更名及新设分支机构的合作组织和协会不再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民政部门备案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补资金项目申报书》,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各项管理制度,近年来获奖情况,成员花名册及联系方式等相关材料。申报国家和省级示范奖补配套的农民合作社,需提供申报表、国家或省奖补的有关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十一)农业展销会费用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企业经批准参加市政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展销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市政府、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实际发生的参展展位费、展品运输费正规发票原件和复印件,市有关部门审核意见。

现代养殖业部分:

(十二)新建种猪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猪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种猪合同、发票和检疫合格证明。同时,原种场需提供引种场资质证明复印件,农业部引种批复文件,入境报关单;祖代种猪需提供原种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父母代种猪场需提供祖代场或一级扩繁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十三)新建商品猪养殖场(小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养殖场(小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猪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种猪检疫合格证明。

(十四)奶牛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已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和省级资金补助文件。

(十五)新建规模肉禽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禽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商品苗禽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检疫合格证明。

(十六)新建种鸡场和肉种鸭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鸡场和肉种鸭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所引种祖代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购买种禽合同、发票和种禽检疫合格证明。

(十七)培育家禽新品种、配套系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鉴定并经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品种和配套系。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结论,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证明等。

(十八)新开发龙虾苗种、鳜鱼繁育基地,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项目及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河蟹池塘养殖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选址、建设、规模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的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和验收表,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养殖证或苗种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土地流转合同,生产记录和带动农户资料。

(十九)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批准文件、证书及上级奖励资金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特色种植业部分:

(二十)承担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承担国家、省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油菜高产创建的项目实施完毕且通过国家或省验收。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示范项目立项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级验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一)种植大户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植面积指单季种植(不包括复种和套种)达500亩以上(含500亩)。粮油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十二)制种补助

制种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并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单个企业单一品种单季集中连片制种育种规模达1000亩以上,且每个基地不超过两片,片间距不超过100米。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基地土地流转合同(或制种农户花名册),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基地所在乡镇、行政村证明材料,《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县(区)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验收合格资料,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

自主研发新品种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自主研发农作物新品种,本新获得国家和安徽省审定的种业企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企业营业执照及国家或安徽省审定的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三)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和设施栽培花卉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建设符合市农业委员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小区片数、片间距、无公害标准生产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建设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基地大棚设施采购合同文本,付款凭证原件和复印件等,《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四)新建露地蔬菜、伏缺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伏缺菜要同时符合伏缺菜基地生产管理要求。

(2)伏缺菜生产基地在三县四区范围内利用现有的钢架大棚实施。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露地蔬菜工程实施完工作物播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伏缺菜补助6月份申报,7-8月份检查,9月中旬验收。

新建露地蔬菜基地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五)新开发水生蔬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六)新建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新建连栋温控大棚,棚内净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棚檐净高度达3米以上,配备穴盘育苗、微喷滴灌设施等附属设施。育苗中心从事蔬菜瓜果花卉育苗,且年育苗能力达200万株以上,拥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人以上。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自有土地承包经营证书或土地流转合同,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育苗中心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费用发票及支付凭证,苗种销售台账。

林木花卉业部分:

(二十七)新造生态林、新建绿色长廊、新建农田林网、新开发苗木花卉基地、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造林绿化、苗木花卉生产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有关规定。

2、申报资料

(1)成片造林项目每年4月和9月申报,其他林木花卉项目每年4月或9月申报。

(2)成片造林(包括经济果木林)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检查验收材料,造林小班统计表,验收地形图。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需同时提供造林作业设计书。

(3)绿色长廊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实施的绿色长廊路段长度超过30公里的需同时提供作业设计书。

(4)农田林网、环村林带、规划居民点绿化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

(5)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分品种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苗木花卉设施栽培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

其他类部分:

(二十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建档申报制,流转期内相关资料报市级备案。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档案文本,县(区)农业部门对申报业主和土地流转的农户三年生产经营情况的跟踪审查报告,县(区)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备购置正规发票、流转记录、合同等相关资料。

(二十九)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备案制,须是列入市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库的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项目实施方案(企业发展现状、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概算及筹措方案、组织保障和项目预期效益),施工合同,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工程决算,县级初验合格资料。

(三十)农村能源奖补(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获得国家、省农业部门批文且通过省级验收的新建乡村能源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省农委的批准文件原件、复印件和省级验收报告。

(三十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当年新购置的水稻插秧机、油菜收获机、微型耕作和植保机械,分别按购机款的10%、20%、30%和30%补贴。对已获得省级以上补贴的,市级不重复补贴。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购机人身份证,购机发票等原件及复印件,到乡镇农办(农机站)登记后上报县(区)农机局(农委)审核。

(三十二)农业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保险类项目(其他类)

按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规定申报。

三、申报程序

1、县(区)初审。项目申报资料由县(区)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2、窗口受理。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项目申报,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资料的核验并移交市农业相关部门。

3、部门验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项目的验收组织。非验收类项目要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送市财政局审核;验收类项目要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验收工作,并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和项目申报、核查验收材料送市财政局审核。

4、财政审核。市财政局在收到市农业相关部门核查验收材料和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后,非验收类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验收类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提出项目资金审核意见反馈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5、结果公示。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在3个工作日内将拟兑现的项目情况在合肥晚报、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及本部门外网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天。

6、按期兑现。对于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项目,市财政局负责提出资金安排意见,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四、实施责任

1、立项备案制。凡验收类项目一律实行立项备案制。市、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库,增强计划性和目的性。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向县(区)农业部门提交书面建设申请,经县(区)农业、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市农业、财政部门立项备案。凡未予立项备案的项目,市、县(区)两级不予验收和奖补。

2、申报负责制。企业(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追回资金,五年内取消申报市级财政补助和奖励资格,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初审责任制。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财政局负责项目的初审,并对项目情况的真实性负责。经初审合格的项目方可向市级申报。凡工作不负责任,将初审不合格的项目向市级申报,单个项目误差在10%以上的,责成县(区)对该类项目全部重新验收;单个项目误差在30%以上的,取消该类项目全年申报资格,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单个项目误差在50%以上的,取消该县(区)全年项目申报资格和参加市有关部门评先评优资格,通报全市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

4、受理责任制。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对县(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验,及时移交申报资料。凡因申报资料不全影响项目验收审核或资金兑现的,将追究有关责任。

5、验收责任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项目的检查验收,提出项目资金兑付报告。验收人员要深入实地对照标准检查验收,验收人员不得接受验收对象的请吃、馈赠,验收人员要对验收结果负责,对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验收结果明显严重失真的,取消该验收人员项目验收资格,并实行责任追究。

6、项目抽查和效益评估制度。市财政局对市有关部门核查验收提出的奖补项目进行复核和监督审查,并按项目一定的比例开展绩效考评。根据复核和监督审查的情况,提出奖补资金的拨付意见。对复核和监督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做出书面说明并进行整改。

五、附则

1、本细则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制订有关操作技术规程。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6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推进措施:

一、千方百计争取粮食丰产丰收。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健全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技术服务;认真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续建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西芝回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在全市创建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方8个,完成小麦、玉米示范展示高产攻关田各1个,每镇创建1个千亩示范方,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百里邙岭6670万平方米林果种植产业集群建设,全年新发展林果种植面积20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黄河滩区6670万平方米高效农业开发建设,使棉花、花生、蔬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335万平方米,加快发展水产养殖,2014年建设水产标准园133.4万平方米;着力推进南部山区6670万平方米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建设,使核桃、柿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4002万平方米;在伊洛河沿岸大力推进设施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新发展温室大棚20万平方米,创建蔬菜育苗点1~2个,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将巩义市丘陵、山坡的不利条件逐步转化为蔬菜林果、观光休闲等发展优势。

三、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认真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场改扩建项目。推动商都蛋鸡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组织好春秋两季动物集中防疫和日常补免补防,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免尽免密度达到100%;认真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及执法办案工作,及时办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案件和动物卫生监督案件。制定我市饲料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加大新条例的宣传力度,指导督促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申报,力争2014年7月1日前全部改造到位。继续加强奶业规范管理,规模奶牛养殖场及奶站管理达到四个100%。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整合各类项目、奖补资金,引导更多龙头企业加速规模扩张,不断增强其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做好全市土地流转管理规范的指导工作,力争将土地承包纠纷矛盾解决在基层;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平台做好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流转信息电子备案等服务工作。

五、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重点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检测室规范化建设,强化日常监管,积极开展为农户免费提供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服务活动,加强获证“三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确保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投拆受理率、查处率达100%,确保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六、认真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惠农政策,做好农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退耕还林等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全市农业农村发展。

(作者单位:巩义市农委)

财政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7

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效果

农业是弱质产业, 农业现代化也是推行“四化同步”的短板。政府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费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以政府购买支出、补贴支出及财政投融资等形式出现;税费政策主要指对农业生产者或农产品的税费优惠和税收减免。就具体政策而言, 由于散布于各级各类政府文件中, 很难一一罗列。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 系统阐述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内容, 主要有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若按照财政政策功能进行梳理, 可把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大致划分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政策、现代农业产业化引导政策、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等。

政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逐步落实,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中的现代元素日益增加,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反映这一历史嬗变过程中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我们不妨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近年来,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 截至2010年, 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 000多个, 农业园区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 180万公顷左右。根据规划,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进一步整合财政资源,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增强农业创新能力, 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陕西省基于自身实际, 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财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至2014年建设各类园区1 004个。

二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我国设施农业的应用领域逐步拓展, 从最初的蔬果栽培到广泛的特色种植、养殖, 都有设施农业的应用。而且随着种粮大户的增加, 设施农业在主粮生产中也有所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农机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当前, 我国农机制造业和农机流通业加速发展, 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至2013年上半年, 我国农机总动力将近10.5亿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9%。农业机械对农村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日益突出,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 设施农业的拓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推动了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 增强了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 带动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而涌现的产业化经营主体, 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自我创新。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孕育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契约精神,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至2013年初, 全国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73万家, 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超过20%。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多个, 带动全国40%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龙头企业11万多家, 年销售收入达5.7万亿元, 所生产的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全国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三分之二以上的供给量由其承担。陕西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5 357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 980家,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在财政收支政策的引导下, 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经实证分析认为, 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陕西省为例, 农业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二、财政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是, 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不高, 不利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因此, 分析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寻求财政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

一是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投入规模增长较慢。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规模一直在增加, 但增速较慢, 尤其是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较低, 影响了财政政策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作用效力。据统计数据测算, 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6.8%, 2008年的7.2%, 再到2012年的9.5%, 一直在10%以下的水平波动。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2%-13%, 有的甚至能够达到20%。

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当前财政支农资金更多的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涉农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单位的人员和机构经费占到70%, 只有不足30%的资金直接用于引导农业生产。其中, 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又流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真正能够让中小农业经营者和农民普遍受益的部分很少。

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被分割在多个部门管理, 资金分配中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等问题, 导致多头申报、重复申报、挪用、挤占等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财政支农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以农业补贴为例, 补贴明目和管理部门繁多, 项目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层出不穷, 并且补贴资金从下达到落实手续繁琐, 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也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 削弱了财政补贴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促进作用。

三、优化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对策

引导传统农业转型, 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元素, 财政政策应发挥关键作用。为解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使财政政策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应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 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 扩大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效应, 保障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把财政增量向农业倾斜, 不但要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的增加, 还要逐步提高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进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渠道。三是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降低农民的社会生活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为现代农业发展涵养财力。

第二, 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发挥财政政策在传统农业转型中的引导作用, 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现代农业元素, 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结合各类农业生产补贴的灵活运用, 促进粮油生产安全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二是整合涉农管理部门, 加快推进涉农事业单位改革, 压缩涉农部门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同时,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土地等要素合理配置, 塑造合格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把农业微观经营管理事务交给市场, 节省财政用于农业微观经营管理事务方面的支出。三是将涉农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 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打造和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以农业合作社、农地入股、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引导农业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

第三, 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一是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改变涉农财政资金多头管理的状况, 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的统筹安排, 尤其要突出县级财政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功能, 发挥财政涉农资金的合理。二是上级财政应更多的向县级财政配置非配套性的涉农专项转移支付, 提高县级财政利用涉农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能力。同时, 应通过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 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 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效益。三是依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发挥好基层财政及预算单位的终端服务功能, 做到对涉农财政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全程无缝监管。

参考文献

[1]郭翔宇.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上升[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3-21.

[2]罗莎.农业产业化: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N].中国财经报, 2012-12-1.

[3]富子梅.一季度西部企业数增长最快[N].人民日报, 2013-4-12.

[4]王洲洋, 方正县.开拓现代化农业富民路[N].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4-3-10.

[5]中国农机总网.2013年我国农机化保持快速发展态势[EB/OL].http://www.nongjx.com/news/detail/27774.html.

[6]李伟, 马永谈.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 (3) .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8

一、美国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政策制度

1. 直接投资政策

美国农业地区的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都由联邦政府提供,早在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达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的,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给予一定的资助。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当地政府对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是当地政府从土地税中扣除而建立的;而都市间的公路则是由州政府从税收总额中扣除的,有时还包括联邦资金的补贴。同时,联邦政府还为美国人烟稀少的地方建立了良好的电力和通讯设备,良好的通讯设备和通过电视以及广播等市场信息传播手段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市场化效率,提高了农民有效购买生产资料和售卖农产品的能力。此外,美国还对水源治理和垃圾处理采取拨款和贷款等方式实施投资。

2. 补贴政策

美国的农业补贴主要以贷款的形式体现,美国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贷款银行和合作银行,这些信贷机构成了农业贷款的主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资助,如提供低息贷款、免除联邦所得税、债券利息的地方所得税等。同时,政府还设立了农业信贷机构、农业信贷管理局,以及农家信贷管理局、农产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也是主要的农业信贷机构,为农场主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其农业贷款项目有农场所有权贷款、经营贷款、商业及工业贷款等。体现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方面的是所有权贷款和经营贷款。农场所有权贷款是用以帮助农民购买农场、土地或扩充农场;建造或修理房屋、改良土壤;发展、保护或合理利用其土地和水利资源。这类贷款金额不得超过20万美元,不过农家信贷管理局还可以为农民担保30万美元以内的其他信贷来源的贷款。农家信贷管理局直接贷款的利率按政府借款的现行利率而定,偿还期可长达40年。其他贷款参照政府借款的利率和偿还年限由借款人与贷款人谈判商定。经营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农民进行必要的调整及采用改进的耕作措施,这笔基金可用于购买设备、牲畜、饲料、种子及肥料。

3. 税收政策

美国农场主的销售税问题主要表现在购买生产资料等需要向零售商支付的销售税上。由于销售税和使用税属于州政府的税收,所以各州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很多州都对农业生产给予了一定的优惠。例如,犹他州对农业生产者购入商品有再销售减免、购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商品不用交纳销售税的规定,或称为投资税收抵免,即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建设生产用房等的开支可以从当年销售收入中扣除而减免部分税收。按法律规定,出售农业固定资产的所得可以免除60%收入的赋税,美国政府对农用柴油也实行了免税政策。

4.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除了对基础研究和国防工业有投资外,对一般民用工业的科研不列入财政预算。但对农业科研除每年拨出大量经费外,还建立了庞大的公共科研体系。一方面,政府每年以巨额开支支持各大学的农学院和地方上的农业实验站开展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科研经费的大部分主要用于公共研究系统和种子、农业机械、农业化工和食品等。再有专门拔出部分经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保证美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又重视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和培训,农业生产者不仅可以随时从推广站和农学院取得各种咨询服务,而且可以在附近的社区学院内听课,补充和更新知识;同时,在教学和科研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保证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二、日本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政策制度

1. 直接投资政策

日本的投资资金包括:一是明确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投入的资金 (投入后即不考虑回收) ;二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提供的融资资金。日本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多,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国土保护、防灾、开垦和农地整治等。日本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每年都在1.1万亿日元左右。1993~2000年实施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总投资为41万亿日元,一般全额投资兴建大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对于小型水利工程投资资金的近70%由中央提供,其余由县和地方共同提供。在工程使用期满后,更新改选投资仍按建设投资渠道和分摊比例筹措资金,这保证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使用。经费增长也很快,从1960~2000年,年均增长15.25%。政府对农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保证了农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对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借助一些旨在促进环保和降低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支持项目向农业生产组织和地方政府提供资助,目的是推动有益于环保、减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可持续性务农方式的采用,并鼓励创办资源回收利用设施。

2. 补贴政策

据调查, 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 而同期的总产值只占1.1%, 农业补贴超过农业产值1。目前,日本政府每年拨款大约10亿日元对农业进行补贴。在物质装备条件方面的补贴有:水利建设补贴、农地整治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购置补贴、基础设施补贴、农贷利息补贴。如“日本的农业补助金制度”保证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其中对按一定标准联合起来集体进行平整耕地, 区划田块或农民联合购买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育苗设施、大型加工、烘干、贮藏设备以及某些灌溉、施肥设施等,都可以得到中央政府50%补贴,县级财政25%补贴,对先进农机具更有较大幅度补贴,国家对农业用水管理费给予10%补贴。同时,在农业物资贷款方面给予补贴,如用于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等设备设施的购买和维修改良,实行7年的低息贷款,部分低息贷款业务则由国家进行利息补贴;对于土地改良、造林、渔牧业等基础建设实行20年低息贷款。农民自行建设的田间灌排工程,由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提供更加优惠低息贷款,可分25年期偿还,还有10年宽限期。

3. 税收保险政策

日本政府根据《农业灾害补偿法》实施每年的政府财政负担政策。2006年,农业保险的财政预算总额是1177亿日元,其中,国库负担的保险金为689亿日元,事业费负担金额为464亿日元,这两部分合计为1153亿日元,占农业保险财政预算总额的98%。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的特点是由政府直接参与保险计划, 并具有强制性。农业保险基金由农民投保保费和政府补贴各占50%组成,保费补贴和损失赔偿对农民收入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日本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费”保障体系,具体涉及生活、住宅、教育、医疗、分娩、丧葬等,其经费75%来源于国库补助,都道府县与市町村分别负担其余的25%。对于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农户,一经认定政府可提供可观的农业改良基金贷款和大幅度免除农业机械的税金,这对日本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在研究方面,财政支持各类先进农机具、节能灌溉、环保低耗研究,如日本把农机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到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中。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 (企业) 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

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近年日本经费预算达到360亿日元左右,约占农业相关预算总额的1.4%,中央政府向都、道、府、县支付协作农业推广事业经费,地方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作为地方推广事业经费。而2006年全面实施的“税源移让”,更是增强了地方实施农业推广事业的经济实力。“乌拉圭回合”以后, 日本政府还将培养农业“接班人”归入农业政策制定范畴,大力培养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这为农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

三、法国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政策制度

1. 直接投资政策

法国农业投资是战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增加,战前的农业投资几乎全靠私人企业,每年农业经费占国家经费的13%。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初期,农业投资平均每年增长5.4%;而在1950-1953年期间,是刚开始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期,法国为了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投资每年保持在8.3-9.3%之间的增长。进入6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也在7%左右,农业投资占整个经济部门总投资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最高时达到10.9%。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农业投资尽管相对减少、比重下降,但农业投资的绝对额即农业投资总额仍不断增加。其中农业生产性投资主要指设备性投资和土地投资,二者一般是3:1的比例,如1974年,法国农业生产性投资总额300亿法郎,设备投资228亿法郎,土地投资72亿法郎。此外,法国对农村电力建设也较为重视并有固定的投资渠道,一般由农业部、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农村电气化特别基金会、当地税务部门及当地用户集资五方面组成,其中农业部和当地税务部门投资占31%。

2. 补贴政策

法国政府把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极其突出的位置。二战刚刚结束, 法国政府大胆向国外借款, 利用价格补贴和国家担保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并规定凡购买农机具按原价优惠15%出售, 购买农机零件降价20%,差价由国家补贴。同时,由政府出面担保,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当时的商业贷款利息一般为7%~8%,购买农业机械的贷款利息可降为3%~4%, 贷款年限为5年以上。20世纪60年代,政府规定农场主购买拖拉机,可以给予投资额20%-30%的补贴。此外,对农民兴建水利、道路、电气化和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10%-20%的国家补助金。为保证偏远地区土地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2000年,政府仍在为当地农民提供购买农机具的补贴资金。除些之外,法国政府为了支持“居马”合作组织,在成立时可获得最初投资额15%左右的补贴,若是山区或偏远地区则可达到40-50%的补贴。在购进新设备时,视实际情况又可得到20%~40%的资金支持。另外,“居马”的经费和设备投资主要由农业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差额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从2005年开始,法国根据欧盟的政策,用于补贴农村发展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3. 税收政策

法国对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等,政府在3年内退还全部所征税款,政府对农用燃料一直实行减免15%的优惠政策。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农用燃料减价,对农用汽油减价达到30%~45%,有些年份农用内燃机和燃料全部免税,减免达到法国整个农业预算的23%。对“居马”合作组织,可享受免交一切赋税的优待 (包括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 。对农场主或农民尽可能减少社会捐助费,减少9%的农业土地税,对安置青年农民务农的土地,在5年内减免50%的土地税。

4.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法国十分重视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教育和科研,并投入了大量资金。2001年,农业教育和科研公共投资为18.6亿欧元,资金全部来自于法国政府。同时,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对青年农民,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义务教育后, 经过农业专门学校或到农场实习, 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 才能得到政府承认。这些措施对促进农业技术的改造、农民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法国政府更加关注先进技术和先进农机具的引进,并由"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进行试验比较,择优进口,不仅注重“拿来技术”更注重“消化与自研技术”,各高等院校也同时从事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此外,各地方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工业企业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农机、农药、化肥、良种和先进农艺的立体推广网络。早在1959年就颁布了《农业推广宪章》,为更进一步地促进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启示

从美、日、法农业支持政策看,各国农业政策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服从于特定阶段农业发展目标,从最初的鼓励增加产量到现在的注重环境保护、农村发展无一不体现这种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解决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建设资金。从改革开放的1978~1990年,农业总产值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却占财政总支出的10%左右,1985年只有7.66%。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递减,财政支农的总额尽管逐年增加,但财政支农的比例并没加大,一直在7%~10%之间徘徊,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因此,一是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并从单纯服务于农业增产、农业为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转向不仅支持农业发展,而且要注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理念,加快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三是尽快建立起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提高农村科技普及水平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增加对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直接和短期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种类似于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是各国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方向。其中包括: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文化设施、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五是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六是研究制定农民收入保障制度,对农民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生产生活救助,以及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摘要:通过分析美、日、法等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可以清晰看出:各国的农业政策都是服从服务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 都经历了从鼓励增加产量到现在的注重环境保护的过程, 这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加快建立起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增加对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以规范和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质,装备农业,政策比较

参考文献

[1]DavidKelch, Mary A Me Normile[EB/OL].“EuropeanUnion-Adopts Significant Farm Refonn”, 2004.

[2]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M].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9) .

[3]王为农.法国政府的农业促进政策[J].信息与研究, 2003, (5) .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9

1 日本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做法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治维新到二战 (1880-1945年) , 这是为摆脱封建制度以及推广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日本选育良种, 总结、改进、推广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同时通过实验引进西方技术中适合日本农情的部分, 增施有机肥和化肥, 大力普及以牛马牵引为主的改良农具如短床犁等, 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在1878-1937年间迅速增加, 农民从技术教育、作物改良等方面的政府投资中享受到很多利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推广采用新农法时, 明治政府结合近代国民教育的普及, 十分重视对农民实行直接或间接的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大力举办各种农业学校、农事实验场等, 从而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可靠的人才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二战后到1970年, 是通过战后改革来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 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日本进行了以“农村民主化”和解放贫困农民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改革, 其内容包括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业协同组合、促进农业技术改良等。1948年, 日本政府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 以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 加强农业的改良与推广;1953年又通过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以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进入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 日本的农业也开始了向现代化方向的迅速转变。到20世纪70年代初, 日本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比重等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种植业、饲养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良种化、化学化。

从20世纪70年代起, 日本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日本农业的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盘机械化和栽培科学化, 农业机械日益趋向大型化、高性能,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夺取了高产高收。

2 日本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2.1 日本农地法律和政策的基本框架

日本的农地政策体系是主要由四项基本法组成的, 即《农地法》、《农业经营基盘强化促进法》、《农业振兴区域整备法》和《土地改良法》等。其中《农地法》是农地制度的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法律。它规定了取得农地的资格, 以及对农地的所有权及利益的关系。《农业经营基盘强化促进法》是建立在《农地法》基础上的, 其目的在于促进农地的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振兴区域整备法》旨在协调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规定了农业振兴地区的基本条件。《土地改良法》规定了土地改良事业的实施方法, 以达到促进农业基本建设的目的。

2.2 农业补贴政策

2.2.1 价格支持

日本农产品都程度不同的受到了政府的价格支持, 尤以大米得到的价格支持为最。价格支持成为日本农业保护的最重要手段, 价格支持保护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管理价格制度。属于这种价格制度的产品主要是稻米, 另外还有烟草, 这类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制定, 政府按制定的价格收购产品。②最低保护价格制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小麦、大麦以及加工用的土豆、甘薯、甜菜、甘蔗等的价格支持。为了保证这些产品伪价格不至于跌至很低的水平, 政府规定了最低价格标准, 若市场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限度时, 产品全部由政府的有关机构按规定的最低价格购入。③价格稳定带制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肉类和奶类产品的价格支持。这种价格支持制度是政府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 通过买进和卖出方式, 使产品的市场价格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价格稳定带”, “价格稳定带”一般要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④价格差额补贴制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大豆、油菜籽和加工用牛奶等产品的价格支持。具体操作是, 政府规定目标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政府把实际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⑤价格平准基金制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蔬菜、小肉牛、仔猪、蛋类及加工水果等的产品的价格支持。这种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差价补贴制度。所不同的是, 当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目标价格时, 价格差额不是全部由政府支持, 而是由政府、农协和生产者三者共同出资建立的资金支付。这种由政府、农协和生产者共同出资建立的基金被称作“价格平准基金”。⑥目标稳定价格制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奶制品的价格支持。基本做法是, 政府每年制定出各类奶制品的“目标稳定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至该价格的90%时, 由畜产品推销公司收购该类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该价格的4%时, 畜产品推销公司则抛售该类产品。

2.2.2 生产补贴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生产补贴种类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水利建设补贴制度。水利建设补贴是日本农业投入补贴的重点对象。对于大型的骨干工程, 则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兴建, 对于小型的工程, 则由政府提供补贴, 补贴占全部费用的比率大约在60%左右, 有些工程甚至可达90%, 政府还为农民负担的部分提供低息贷款。②农地整治补贴制度。农地整治包括土地改良、农田扩并与整形、农用地开发、水田改作等。③机械设备补贴制度。农民联合购买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育苗设施, 大型米麦加工、烘干、贮藏设备以及某些灌溉、施肥设施等, 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贴的数量一般可占到全部费用的50%左右。④基础设施补贴制度。农民联合建设温室和塑料大棚、建设现代化养猪、养鸡、养牛场等, 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补贴的数量一般占到全部费用的40%左右。另外, 农民联合栽培多年生植物、果园、茶园、桑园等, 也能得到政府的—定补贴。⑤农贷利息补贴制度。政府补贴以外的农业投入费用由农民承担。为了鼓励农民向农业增加投入, 日本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的形式给农民以支持, 其利率比市场利率低1/3~2/3。⑥灾害补贴。灾害补贴对象包括:被灾害损害的公共设施、农地及农业设施。灾害补贴的费用主要由国库承担, 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降低农产品成本, 不会因自然灾害过分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⑦农业保险补贴。农业本身是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保险的需求非常强烈, 但是一般的商业银行无力承担, 日本农业保险的做法是由政府直接参与保险计划, 并具有强制性, 凡是生产数量超过规定数量的农户和农场必须参加保险。保险额根据每千克保险额乘以标准产量的70%计算得到。每千克保险额每年由农林渔业部规定, 标准产量由农业互助社按田块情况确定。稻农交纳相当于正常年景收入10%的保险费, 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为50%~80%。保费补贴和损失赔偿对稳定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

2.3 日本农业科技政策

①建立由三级组成的全国农业科研试验网。日本中央、县和市町村政府都设有完善的农业科研和试验机构, 而且相互协作和配合, 形成全国性的科研试验网。②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为使科研成果在各地得到应用和推广, 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的推广普及制度和组织。中央研究机构或大学的科学试验成果, 要在各地方的农业试验场进行试验, 鉴定其在特定自然条件下是否有推广价值, 在获得成功的地区, 将其提交给当地农政局和基层农业试验场进行论证认可, 决定是否推广。为了推广和普及农业科研成果, 在县一级建立农业改良普及所和普及员制度;在基层农业合作组织设置农业指导课和农业指导员;在市町村政府设农业技术员;这三股技术力量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指导和推广大军。③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农业教育。日本一般国立综合大学中都有农学部;有农业大学66所, 有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77所, 在校学生20万人;此外, 20世纪60年代政府提倡高中教育多样化和大兴职业教育以来, 普通高中也设有农业教育课程, 并设有各种各样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修培训机构。

2.4 农业合作组织

①农业协同组织。“农协”的事业范围以农村流通领域为主, 兼营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城, 在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开展综合经营。“农协”组织一般都设立三大经营部门:共同销售部门、共同采购部门、信贷、保险部门。②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即共同利用组织、集体栽培组织、畜牧生产组织和经营组织等。这些组织大多是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随时建立的, 因而不太稳定。③地区农业集团。这类组织以村为基础, 把所在地农户组织起来, 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调整、指导和管理。

2.5 农业贸易政策

由于日本经历过数次粮食恐慌, 深知在动荡不安的世界环境下, 主要农产品, 特别是粮食大米的生产依靠外国进口是极不安全的。因此, 战后制定了以土地改革法、农业基本法、粮食管理法为支柱的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 并不惜以高额补贴来发展和扶持农业, 因此, 在既要扩大农产品进口数量和种类的同时, 又要对进口农产品在价格和数量上严格把关, 将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就是日本农产品直接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4年4月, 日本接受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定, 也就是说日本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特别是直接贸易政策有一个较明显的调整。除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农业补贴条款中留有宽容余地这一有利条件, 继续以特殊形式大量补贴农业, 对稻米实行关税化的特殊措施外, 其他农产品一律实行关税化, 取消所有的进口许可、配额、确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且关税税率也要逐年削减。

2.6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日本政府在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中明确指出, 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国土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机能。因此, 日本确立了能够明确受益关系的计量评估手段, 推进保持优美景观的农村综合治理。日本政府委托三菱综合研究所对水田所具有的公益性机能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水田的外部经济效果比日本的水稻总产值高47%以上, 其总金额为4.7万亿日元 (1989年大米总产值为3.2万亿日元) , 其中包括防洪 (替代水库) 的金额1.2万亿日元及涵养水资源、防止土壤流失等效果。

3 日本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取得的成效

①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以水田为中心的全部农事活动, 包括耕地整地、育秧插秧、中耕锄草、撒粉喷药、收割脱粒、烘干贮藏、运输、畜牧业挤奶、供水、供料、粪便清除、产品运输、园林病虫防治、灌溉施肥, 全部实现了机械作业, 花卉全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化肥农药使用日趋高效低毒化。②实现了乡村城市化, 缩小了城乡差别。农村山青水秀、环境优美, 商业、文教、医疗、通讯设施齐全, 公路四通八达。农户有豪华型小汽车, 外出办事购物以车代步, 到田园乘车作业。农民住宅建设别致漂亮, 有的农户住在城市, 作业在乡村, 同城市居民无异。③实现了农业高效益化。20世纪70年代末, 农户的平均收入就超过了城市职工家庭的平均收入。到1980年, 每个农户平均收入达441万日元, 比1975年每户增加99.6万日元, 增长29%。④消费水平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近年来, 形成了以动物食品为主, 植物食品为辅的日本型生活结构。⑤农业科学技术已高科技化。日本新兴生物技术在农业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中广泛应用, 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温室育苗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食品的保鲜贮藏技术、作物配方施肥技术, 已在农村普遍推广使用。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已电脑化。乡村户户有电脑, 利用电脑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 一个农民, 不仅懂生物技术、会驾驶拖拉机和汽车, 而且还会操作微机, 成为一个多面手。

4 日本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4.1 加快农业立法, 以完普的法律制度规范农业现代化实践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要使中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必须把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运用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建国以来, 我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 依靠的主要是行政手段, 也就是依靠领导人的讲话、报告、政府的计划、指令和各种文件等来进行, 使得这种管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波动状态之中。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经验, 深刻吸取教训, 借鉴日本政府管理农业的成功作法, 加快农业立法, 实现农业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 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方式、方法。

4.2 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

在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若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在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要加大农业科研和教育投入, 努力提高农业科教投入的总体水平;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搞好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并抓好中年农民和干部的科技培训工作;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努力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4.3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实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日本政府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 克服了小农经济本身对农业现代化的阻碍, 使得农业走上了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农业保护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根据国际上一些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的实践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就到了应该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政策的时候了。但是, 直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业向工业转移资源的做法仍在继续, 对农业仍处于一种负保护的状态, 致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不快,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若不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我国农业将难以支撑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藉要。

笔者认为在我国今后的农业保护中, 应更多地采用农产品价格补贴措施。比如对粮食、油料、牛肉、棉花、烟叶、蚕茧等重要的农产品, 可以分别实行不同的价格补贴制度, 以保护生产者利益。

4.4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日本农协的发展背景与中国的国情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接近, 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管理小规模农户, 把他们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提供了借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中国农村经济的组织制度曾经历过从个体农业到合作社农业和集体农业的曲折历史。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相比, 目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4.5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必须坚持把土地的集中和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基本方向。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地经营规模未能有效扩大的基本原因是, 在小土地私有制条件下, 农民对地价增值的预期很高, 高地价限制了农地市场发育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中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为农地流转和集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 并通过农地使用制度改革,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明晰产权, 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形成有利于促进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使土地的经营与农民的就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机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要注意政策的协调一致性, 才能达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结果。日本在各项法律上, 都力图促进规模经营的扩大, 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日本长期以来又维护高地价, 使一些占有土地而无力经营者, 不愿转让土地, 土地经营规模也就难以扩大。

参考文献

[1]殷小兰.中日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3]张玉棉.战后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启示.外国问题研究[J].1998 (2) .

[4]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8) .

[5]徐瑜青, 张云静.日本农业现代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日本农协的作用[J].粮农科技与经济, 2003 (4) .

[6]安新哲.日本现代农业和我国农业发展展望[J].国外农经.农业经济, 1998 (4) .

[7]彭嘉圣, 彭晗.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农村展望, 2000 (6) .

[8]中国农业代表团.日本的农业政策改革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2) .

[9]杨林娟.美国、日本的农地制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甘肃农业, 1999 (4) .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10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猛进,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综合效益的增长。伴随城市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与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标准、专业业、规范、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旅游越来越受游客追捧。

一、相关概念

(一) 土地流转概念

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而现代农业旅游则属于农业产业升级改造的产物。要想深入理解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推动作用, 必须先搞清楚土地流转的背景和现代农业旅游的特征。

(二) 现代农业旅游的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 (试行) 》, 所谓农业旅游, 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 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农业旅游的范畴和内涵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笔者认为, 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传统生产、新型社区与古村落为本底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吸引人们进行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保健等活动的特殊旅游形式。

二、现代农业旅游现状

(一) 经营和开发主体特征

1、个体经营。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现代农业旅游, 在自家的地块或承包邻居的土地所进行的个体经营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个体经营的主体直接由农民转变为农业旅游服务者, 形成了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长期存在;又由于农民个体投资的资金限制, 形成了短视和硬件设施高低不一的现象长期存在;再由于农民生活习惯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客观存在, 造成了饮食安全隐患现象长期存在。

2、涉农企业。

由那些以种植、养殖、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经营范围的涉农企业, 借助生产设施、科技展示等开展农业旅游活动, 以丰富企业经营门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开展的现代农业活动。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 依托农业大景观、农业科技开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体现出经营规模大、接待能力相对个体经营有显著提高;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与项目更新, 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需要;经营管理企业化、标准化运作;近些年涉农企业开发的农业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迅猛。

3、非农企业。

非农企业是指那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的转型, 或作为企业科技与生产的转化基地;或为企业相对安全的食品和畜禽产品;或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和接待的基地等。目前来看涉足的企业有, 能源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矿产行业等, 这些企业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 注重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味塑造。

(二) 现状

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都市人群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农业环境的向往, 促使人们将旅游目的地转向农村以实现与大自然良性生态的互动目标, 同时伴随新型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民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提高也同样向往现代的农业旅游形式, 实现在家门口即可旅游的模式, 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2、市场定位模糊。

农业旅游由最初的农家乐、渔家乐在长三角地区出现, 蜕变到融入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景观等多元一体的旅游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的限制及原有发展经验的制约, 农业旅游的定位还局限于都市区人群, 未把农业旅游提升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潮流中, 未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明确的市场份额;加之投资主体的差异, 形成了区域间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局面, 缺乏明确的观光休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形式的农业旅游定位。

3、景观同质性严重。

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 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 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 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 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严重。

4、项目单一与文化深挖不够。

现代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时尚产物, 其实质是具有农业生态休闲、传统与现代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应该展现乡村文化休闲的体验项目;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项目;符合都市人群保健养生的生态项目;建设满足都市人群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 从设施建设到项目设计上既体现农味又不失品味。

三、发展对策

制约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的权属问题、投资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的来源、专业的规划设计、相关政策的支撑等方面。

(一) 引导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特色农场建设

个体经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形式, 在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 比如, 由于经营者的局限性, 早期的农业旅游呈现出相互模仿, 恶性竞争, 开发档次不高、欺客宰客的现象严重。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 合理规划布局, 引导个体经营者按照规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资金投入渠道, 采取银行优惠贷款政策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 丰富现代农业旅游的投资、融资模式, 推动差异明显, 精致化的家庭农场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 推进涉农企业农业生产与特色产业园建设

涉农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有资金的积累, 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 思路开阔, 引入高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强烈, 并以独立法人的优势投入到现代农业旅游体现的建设中。

通过建立农业机农业旅游的专项扶持资金及项目支持, 引导涉农企业依托已有的生产规模和格局进行现代农业旅游项目的更新和升级, 形成既实现高科技农业的生产效益, 又能在现代农业旅游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效益扩大化, 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园, 拉长纯农业生产的经济链条。

(三) 打造非农企业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建设

目前, 涉足现代农业旅游的行业有, 能源类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行业、教育行业、矿产行业等, 这些行业的涉足, 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又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 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能源类行业和矿产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 为了实现企业转型、产业战略布局和企业内部的培训基地建设, 争相进行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和规范化的设计标准, 指导这类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

旅游行业在旅游产业的激烈竞争背景下, 需要进行实体景区的建设来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体系, 制定合理的规划引导旅游行业涉足的农业生态文化园向旅游产品的纵深发展。

教育行业服务的学生群体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保障饮食安全, 提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 既降低成本又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 目前教育行业涉足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也纷纷出现。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还可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也是未来教育方式、模式的转变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产品物流,建议

农产品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十分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还可提高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既有利于保证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文件,加大了农村流通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主要农产品收购与储备、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以满足农产品物流建设的金融需求,更好地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意义深远。

一、农发行在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方面的作用

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方面的贷款业务紧紧围绕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这一主题,解决借款人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等方面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运输及码头,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支持;对超市、连锁配送中心及其他各类流通企业开展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农副产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以及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主要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支持,从而实现以信贷杠杆促进农村物流、资金流的双向流通。

自2007 年4 月开办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业务以来,信贷支持领域已涉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仓储、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贷款涉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仓储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中心、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家电下乡等多方面。经过农发行全系统共同努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业务得以稳健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经过了30 多年的改革开发,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物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农产品物流整体仍处于低水平运行。目前,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一是占据农产品流通主导地位的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只是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地,还存在着档次低、功能单一、交易手段单一、服务与管理落后等诸多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在我国,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物流主体发育不良。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从而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同时,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四是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三、加大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尽管农发行在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纵观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发行在支持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大农发行对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跟踪了解国家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动向及政策。2013 年9 月,一份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指出了当前农村物流的“八大特点”和“八大问题”,指出加速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十分紧迫。农发行应积极跟踪了解,进一步明确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方向、领域,进而规划一批需要中长期投融资服务的重点项目,在“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条件下,深入探讨农村物流发展相关问题,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切实支持,为实现农发行对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战略性地持续高质服务奠定基础。

2.融资支持国家物流业规划的实施。积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及确定的重点项目做好融资规划,放大配套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对国家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农发行工作的着力点,制定全面、系统的工作方案,助力“十二五”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目标的实现。

3.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农发行深化前期工作,开发筛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并不断拓展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的金融服务这一目标。发挥融资推动优势,帮助企业树立高远目标,学习、引进国际一流的物流企业管理方法、运作模式,打造科学、精确的业务流程,推动应用物联网等尖端科技更好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大幅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第三方物流向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方向发展。

4.加大农发行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的顺利运转,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农发行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库、冷藏库等的建设,也包括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涉及运输、装卸、加工、包装、整理、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建成综合交通网络均衡区域物流业发展。

5.积极研究农产品物流信贷支持切入点,优先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一是优先支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循序渐进推动冷链物流整体发展。以我国目前的平均消费水平,全面普及冷链物流还需要一段时间,农发行可以考虑从支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入手,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结合辖内产业分布情况,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为对象,优先支持企业围绕这些基地建设完整的冷链系统,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对外贸易,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真正发挥冷链物流的配套服务和资源整合作用。

二是合理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构筑高效、节能的冷链物流节点。针对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订单小数量多、配送网点众多等问题,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农发行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支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发挥物流中心连接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性节点的作用,提高整体链条的效率,降低保鲜农产品物流运作成本。

三是择优支持冷库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冷冻冷藏装备。农发行针对我国目前普通冷库多、专业型冷库少,基础型冷库多、高技术冷库少的冷库现状,择优支持现代化冷库建设,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冷库建设中存在的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的现象,均衡支持稀缺型配套冷库建设,促进冷链物流持续协调发展。

四是重点支持大型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配送。各行应积极支持传统冷藏运输企业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并购等形式,拓宽物流服务领域,向集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及其他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具备冷链专业运作水平、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专业低温物流企业转变,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五是积极支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流动资金需求,有效完善农村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平台。各行在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等项目提供固定资产贷款的同时,对企业冷藏、低温仓储、运输等冷链物流配送的合理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支持,加快建设便捷、畅通的冷链物流配送经营网络。

上一篇:油田供配电系统下一篇:系统协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