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共12篇)
现代农业经济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关乎民生大计, 尤其我国是农业大国, 人口数量众多, 我国地质复杂, 地形条件多样, 耕地面积又相对较少, 人均量更是远远不足, 所以完善农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流水作业农业合作化作为新型协作方式,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 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使得个体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农业经济主体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特征。
1.1 农业合作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农业合作经济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低, 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形式下, 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1.2 农业合作经济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
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
1.3 农业合作经济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
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 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 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 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 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2 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2.1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小农思想封建余存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特别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较为落后,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科学文化素质不太理想, 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 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 表现得特别急功近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排斥, 爱打个人的小算盘, 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从而使组织内的经营行很难统一, 而且不愿意自己干活。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除了小农意识之外, 很多人还会受到“大锅饭”时期思想的影响。认为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而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高效进步。
2.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 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不符合这几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特别差, 管理层次和能流利都比较地, 没有组织性, 不听从统一的安排, 喜欢自己做主。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业务范围过于繁杂, 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具有较大难度
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 尤其是传统农业, 商品化率非常低, 而且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欲望不高, 这也说明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2.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规模效应, 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同时进行的。在我国城市工商业发展不能吸收足够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促进就业, 合理分配劳动资源, 减少剩余劳动力空缺的现象。
3 农业合作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3.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 而且, 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 一起生产、一起销售,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 从而获得规模收益,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管理, 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互帮互助,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友好往来及互帮互助。
3.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 在农业市场的交易中, 元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 其交易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 获得更多的收益, 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 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 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 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3.3 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3.4 农业经济组织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农业生产合作商, 要加强更深层次的农业合作, 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新农村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劳动力季节性流动问题, 促进兼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所以,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该是政府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的有效阻止载体。
结束语
本文结合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农业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浅要分析, 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意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的建设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的工作内容之一, 农业合作经济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合作经济是我国民生的体现, 其意义是重大的。
现代农业经济 篇2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现代经济和现代价值观 篇3
更具体而言,“创新是指新工艺或新产品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成为新的生产实践。有创新构想的人和企业只是开端,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社会还需要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判断是否值得开发,是否值得推广。”
也就是说,即使电影中图灵很幸运地没有被警察发现是同性恋,或者当时英国的法律并未规定要将同性恋者投入监狱,图灵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英国也未必能取代美国,享受到因计算机科学进步带来的国家经济繁荣。因为这个系统的繁荣还需要风险资本的进入、需要资本的退出渠道比如纳斯达克那样的上市场所、需要有活力的企业家奋身投入,创造出类似于惠普和IBM那样的公司,将这项技术推入市场。
“发明与其背后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激发、鼓励和支持人们大规模参与发明的那些社会变革才是历史上的新事物,才是经济起飞的深层原因。”
在经济学的万神殿中,并不缺乏对经济繁荣和商业活动的解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由外在因素激发。“经济活动中可知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在经济生活内部不可能存在原创性,只有经济活动之外的发现才能使新工艺或新产品的开发成为可能。创新的可能性被打开后很快就会流传出来,但创新的真正实现或应用却需要有足够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家完成必要的工作:筹集资本、组织新兴企业、开发潜在的新产品。简而言之,把事情做成。”熊彼特对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推崇在互联网繁荣之后,一度成为主流解释。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的幸福只来自消费和休闲,所有的职业活动都是为此目的服务,而非追求工作本身的体验。”发明了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的观点是,“失败和波动是需要解决的现代社会的主要缺陷。”在商学院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新古典学派则认为,“商业活动只是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控制,与人们的抱负、探索和远见无关。”
费尔普斯的新视角是:“一个国家应该支持甚至努力建设现代经济,但这种经济的未来是未知和不可知的,容易遭受重大失败、波动和伤害,使身处其中的人们有漂浮甚至恐惧的感觉,但获得新发现的满足、迎接挑战的兴奋、走自己道路的自豪以及在过程中成长的愉悦,必须付出这些代价。”
“现代经济”是费尔普斯提出的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名词。西方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始于19世纪。那也是现代经济诞生的时刻。从数字上看,现代经济成果惊人:“那些在1500年至1800年没有显著改变的指标,在随后短短数十年内出现了惊人的变化。各国的经济知识在1820年大致相当,但在整个19世纪差距在不断扩大。”“大分化”的过程也是西方崛起的过程。中国、印度、埃及等古老文明被“西方”远远超越。
支撑“现代经济”的是现代价值观。现代经济体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是因为拥有天才,而是因为“它们的体制结构能够很好地推动和实现大众参与的创新。大众参与的创新自下而上渗透至整个国家。”但要想形成大众参与创新的现代经济,则需要具备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现代经济制度。它涉及到自由、财产、金融甚至政治制度等方面。在这个体系中,自由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去展开创新活动。但这种自由绝不仅限于经济上的自由。它必然包含着人们离开家庭、地区甚至国家的自由,包含着人们选择新生活方式的自由,让一些国家的政府不悦的是,它也包含着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
法律则形成对财产权的保障。股份公司的发明和公司法的出现,让企业家拥有了风险承担工具。破产法的出现则让企业家不必再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被关进监狱。至于民主这种政治制度,是对法治的保障。
接下来是现代价值观。如何定义现代价值观是件复杂的事,费尔普斯认为,“它至少应包括,为自己找工作、自我实现,还包括对待他人的态度,例如准备接受他人带来的变革、愿意和他人一起工作、竞争,以及愿意争当先行者……包括创造、探索和试验的愿望,欢迎需要克服的障碍,愿意进行智力上的参与,以及希望获得尊重和发布指令等。”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其必要的滋养物包括代议制民主以及多次文化革命,如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巴洛克时代的活力主义和启蒙运动时代的现代主义。代议制民主保证了财产权利,促进了自立精神和社会参与。利他主义、活力主义和现代主义则促使人们走向世界,通过创新活动寻找生活的意义。由此建立起来的文化和经济制度催生了人们从事创新的愿望和能力。”
因为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现代经济得以产生,不仅仅是释放出人们想要发财的欲望那么简单,“除了对利益的追逐,还在于他们想创造不同的愿望: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青史留名或者参与激动人心的事业。”
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了具备大众创新活力的现代经济,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率。当然,经济增长是好事儿。但它有可能是搭便车的产物。全球化让这种搭创新便车的行为变得成本更低。费尔普斯说,“活力不足的国家能保持高增速,部分原因是与高活力经济体开展贸易,但更多是因为它们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模仿现代经济体应用的原创产品。”
他举出了3个例子。1890年至1913年的瑞典。拥有全球第一的生产率增速,创业氛围浓厚,新公司不断涌现,“可瑞典并没有美国或德国那样高水平的创新活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瑞典的生产力增速下跌到美国之下。”1950年至1990年的日本。虽然傅高义惊呼“日本第一”,不少媒体也在为日本奇迹而感到惊奇甚至恐慌,但是,费尔普斯说:“日本没有实现转型,而是抓住机遇,引进和模仿了其他现代经济体积淀的先进经验。”另一个例子是1978年之后的中国。费尔普斯的言论在非美国人耳里可能并不中听。他认为美国的创新是全球经济的引擎。美国的创新如果完全停止,欧洲大陆将陷入长期停滞。
现代经济创造了从19世纪开始的全球经济奇迹。但费尔普斯认为,这种“现代经济”正在遭到腐蚀。腐蚀它的因素很多,到今天,则是现代经济自身催生的对金钱的贪婪让人们偏离创新的道路。“我们关注的是现代经济中核心机制的退化,这种退化必然导致经济活力显著下降,随之降低经济包容性。我们并不要求更多的政府支出和监管,也不是更广泛地推行自由主义,或对教育和就业进行更多的干预。我们呼吁,应该从社会价值观和制度两方面清除制约经济活力的障碍,以真正复兴现代资本主义。”费尔普斯说。
现代价值观仍然是症结所在,凯恩斯说的没错,观念最终决定世界的面貌。费尔普斯说:“高活力经济的特征是从草根阶层向上蔓延,遍布整个经济的永不停歇的构想、试验和开拓精神,并在幸运和智慧的帮助下最终完成创新。这种草根精神是由现代主义的生活态度和信仰驱动的,彻底恢复高活力要求现代价值观再次压倒传统价值观。”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篇4
1 利用科技手段, 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手段,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 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的约束, 还能够拓宽市场, 扩大农业的发展领域, 实现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以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例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 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生活环境, 在干旱缺水的地方适宜种植马铃薯、棉花等耐旱的作物, 还有就是让现代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实现资源的长久利用,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禁止农村出现的随意放牧, 开荒等现象, 使农业发展更加生态环保。由于土地、水等资源的日益紧张, 传统农业以这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必须转变成以科技为依托的模式, 创造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 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 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 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 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 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 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 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 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 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 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 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 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 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 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 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 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 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 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 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 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 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 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 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 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 以及市场需求等, 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 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 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5 总结
虽然我国的农业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 但还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 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巩固, 例如上面提到的在产业结构方面, 以及信息互联网的应用方面, 还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训方面, 这些都是目前农业方面还没有做到位的, 在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要从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转型,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 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4) :23-24.
[2]肖卫东, 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J].学习与探索, 2012 (9) :45-46.
现代农业经济 篇5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一行五人专程到茂名调研,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罗荫国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邓海光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两天来,谢悦新一行深入市茂南、高州、电白等地,调研粮食和冬种生产及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仔细地了解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的情况,在电白县正绿菜业有限公司水东芥菜生产基地,谢悦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建议要抓住水东芥菜的品牌效应,加快扩大发展,特别是抓住每年7?8月蔬菜少的季节,解决好技术问题,争取多上市,提高效益。在高州市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谢悦新兴致勃勃地登上民居楼房,鸟瞰万亩鲜淮山生产基地,对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农民建立“种植挖穴队、采收队和购销专业户”服务组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出的新经验,使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更高,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在茂南区,金信米业是一家经营大米加工、粮食和饲料批发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2006年公司产值5.2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多万户,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增加加工品种,建设华南现代农业优质稻科技创新中心。谢悦新了解企业下一步发展后指出,粮食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平衡了农业生态,因为粮食是最好的轮作物,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高州市沙田镇乐山村委会乐山大垌、电白县麻岗镇海棠村分别是2006的省人大农田水利建设议案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两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谢悦新实地视察了两个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继续将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水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更高、市场效益更好的农产品。谢悦新一行还分别到了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冬种圆椒示范片、高州市泗水镇六匝村冬种北运菜基地、茂名市长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调研。
以现代经济精神关注经济发展 篇6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所以新的时代也给经济新闻的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媒体要与时俱进,以现代经济精神关注经济的发展并进行报道,从而正确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闻 现代经济精神 批判意识 经济法则 经济道德
现代经济精神,包括经济行为合理的高尚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以现代经济精神的这些要求来研究一些经济现象,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可以进一步挖掘的信息,使其更具有报道价值。以2011年3月7日宝洁、欧莱雅等化妆品巨头因价格操纵遭罚款这一则经济新闻的报道为例,这些巨头企业的经济行为对现代经济精神的塑造和发扬都有着全球性的重大影响,所以在这种涉及全球性影响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对不合理经济行为的批判和对合理经济秩序的褒扬都可以有效地引导舆论的指向并强化公众对经济活动的监督。
一、经济新闻报道要以批判意识审视经济行为
经济新闻应该以批判意识审视经济行为,形式舆论监督的职责,促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3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国际金融报》、《新民晚报》、《长江商报》等多家媒体都刊登了关于“宝洁欧莱雅被罚”事件的新闻,其中《第一财经日报》和《国际金融报》在报道中将这些化妆品巨头在过去几年中曾因同样的原因被罚的背景资料呈现出来,并且结合新近发生的联合价格操纵案,两家媒体都态度鲜明地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阻碍欧洲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第一财经日报》)、“统一提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国际金融报》)。
經济新闻以批判意识来建构其报道原则,就是要倡导公正意识,营造正确的全球经济舆论氛围。在关于“宝洁欧莱雅被罚”的报道中,媒体并没有怯于这些行业巨头的重要地位和有力影响,以公正的视角揭露其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从而揭露隐藏在行业内幕的长达20年的联合价格操纵行为。除此之外,媒体还将矛头纷纷对准美国日化巨头宝洁公司,集体质疑宝洁预留巨额罚金的动机,具有很强烈的批判性和针对性。媒体这种强烈的公正意识会在无形中影响舆论的导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全球经济向公正的轨道上发展。所以说经济新闻报道的批判意识可以帮助建立公正的舆论氛围,帮助建立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经济新闻报道要以现代经济市场法则来评判经济活动
如今全球的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这些法则规范了全球经济竞争的运行方式。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无序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这就需要经济新闻报道要致力于运用最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现状的经济法则来批判经济活动,帮助经济主体及早了解、熟悉这些制度和法规,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对破坏全球经济正常竞争环境的经济主体要通过报道来加强警示效用,从而引导全球经济的有序发展。
现代经济市场法则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个有序、公平、安全的经济竞争环境,所以新闻媒体对现代经济市场法则的宣传和完善对全球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现代经济法则来评判经济活动的当代社会环境对媒体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经济新闻报道要以现代经济道德来评价经济行为
经济活动不光涉及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还涉及到人身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所以媒体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经济道德评价标准,并且以这套道德标准来评价经济活动,从而达到对符合现代经济精神的经济行为的褒扬和对不合理经济行为的批判。
在“宝洁等日化巨头被罚”事件中,八巨头联合进行价格操控,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就是不符合现代经济道德标准的经济行为。所以媒体的报道中就带有明显的批判倾向性,例如《国际金融报》在报道了开头一句“巨头又遭殃了”和其后的“统一提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就表明了其对于巨头这种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批评。在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经济利益和道德水准的兼顾一直是社会上最具争议的命题,“市场机制中,的确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节财富并满足着人们追逐私利的愿望,那么,至少还应当有一只同样无形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上的无形之手,通过一种公众意识来维系这种社会秩序。”所以作为引导舆论方向的媒体就需要严格地用现代经济道德准则来评价经济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闻报道的地位已经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同样,在这种氛围下,现代经济精神已经不被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局限,已经成为全球共同认可并追求了一种经济发展准则。而媒体更要与时俱进,以现代经济精神视角来关注当今的经济发展,从正确的角度来倡导经济环境的有序、合理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2009.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
[3]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和会结构转型.1992.
现代农业经济 篇7
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现阶段已经具有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 在国家力求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下, 就会对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进行相应的调控, 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从而完成一个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发展的过程, 未来我国的工农产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动。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造就城市发展的同时, 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迅猛, 但是并不能够真正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乡镇经济水平发展的好坏, 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最好的体现, 所以说城乡的发展应该要有计划的发展, 达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才是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依据。目前, 我国乡镇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都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也已经满足了带动乡镇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发展带动乡镇的发展策略也已经开始实施, 城乡的二元结构也开始走向一体化, 这一变化也将改变乡镇的发展, 会促进乡镇更加快速的发展, 也会很大程度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 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2.1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进行反哺的转型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也因此而加长, 这同时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为了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反哺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有效的进行, 就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打破重新定位, 对于农业经济传统的管理方法好的要继续延续, 而坏的就要摒弃。农业经济的管理应更加重视对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经济全局的探究, 对于农业产品质量的安全、精细化加工、绿色生态化和物流的构建等方面都将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 也是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成型, 城市二元结构也随之逐渐的解除,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不断的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过于明显, 也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缓慢, 只有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更加快速的推动国家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点, 并给于相应的实践, 只有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才会为城乡的一体化进程做出应尽的义务。也随着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乡镇的发展也必定会走向好的方面, 乡镇的各个领域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城乡生产的流动也必将会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生态化的发展, 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这种新战略的提出是对保护环境和维护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于农业产业未来发展必定会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也会更加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以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缓慢, 这势必会使我国农业经济在面对国际农业经济时无法具有充足的竞争性。如何使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际农业经济产业占有一定的竞争力将是农业产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3 积极面对新的特点, 应对新的变化,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面对转型期工农业产业的结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和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是都可以用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的。差异化科学战略既可以满足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反哺, 还可以满足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驱动。差异化科学战略不仅着重于对农业产业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局性的探究, 还着重于加大城乡之间的经济流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更能着重于研究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的竞争方面的研究。所以说对于实施差异化科学战略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2 科研人才战略。
对于人才的需求来说, 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源泉,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燃料, 所以说想要实现农业产业经济迅猛的发展就必须需要相应的科研人才。科研人才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战略, 这就需要根据差异化科学战略进行有选择性的选用人才, 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
摘要: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而这些问题也是伴随着新的机遇而产生, 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给予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 这就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农业转型的特点和农业经济管理新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研究, 并以此来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才能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发展现代农业力促农村经济发展 篇8
太仆寺旗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0公顷。但受气候条件限制, 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很低, 粮食亩产始终徘徊在100千克, 是全区粮食单产较低的地区之一。近几年, 太仆寺旗发挥土地相对多, 地势平坦的优势, 将土地集中联片, 建设了多处以专用马铃薯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 提高了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也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道路。
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实现种植业集聚效应
从2003年开始, 太仆寺旗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偏小, 土地效益不能充分体现的情况, 在东圪梁村通过股田制形式, 将500公顷土地集中连片, 按照特色+规模+科技的思路, 采用项目扶持、股份投入、产业化经营、利益共享、风险独担的管理方式, 建设了全旗第一个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用工业化理念、系统化思维、市场化运作将现代农业管理及生产技术集成配套,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们的做法是。
1. 政府扶持。
政府通过项目扶持, 投资在园区内打中、深机电井30余眼, 配套潜水电泵45台 (套) , 配有作业半径465米的进口维蒙特指针式喷灌机及国产指针式喷灌机10台套, 把原有的500公顷旱地全部建成水浇地。
2. 股份投入。
一是东圪梁村农民用集中连片的500公顷耕地作为自己的基础股份, 每亩耕地为1个股份。把农民每亩投入的5个工日和垫资200元生产费用作为附加股份。二是旗种子公司以机械设备、订单合同作为基础股份, 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每亩投入的600元生产费用作为附加股份, 并负责购种、种植、管理、销售等各环节的生产。
3. 利益共享, 风险独担。
由公司和农户共同分享盈利, 在保证农民每亩基础股份200元, 附加股份100元的前提下, 公司按基础股份和附加股份分享利益。园区除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 (冰雹、洪水) 造成绝收外, 不论效益高低, 全部由旗种子公司承担, 保证农户按股收益。
由于建设方向明确, 管理先进, 东圪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2006年园区种植马铃薯种薯133公顷, 商品薯336公顷, 种薯平均单产达到2.7吨/亩, 平均销售为1115元, 亩产值3010元, 扣除成本1800元, 纯收入1210元;商品薯平均2.2吨/亩, 1吨平均销售价为940元, 每亩商品薯产值2068元, 扣除成本1200元, 纯收入为868元。两项合计总收入达689.2万元。入股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园区务工收入225万元, 是建园区以前收入的2倍。
二、龙头带动, 种植业生产全面升级
太仆寺旗东圪梁股田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生产观念, 从小农经济和传统种植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力发展以园区为纽带的专用马铃薯和特色蔬菜的种植, 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路子。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通过企业的参与和农民的支持, 到2007年全旗建设以专用马铃薯为主的集中连片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2个, 装备了控制面积30公顷以上的喷灌圈89个, 建设现代化管理的专用马铃薯、西芹和高产饲料基地4000公顷, 覆盖了全旗的6个乡镇和苏木。200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情况下, 园区马铃薯平均单产2500千克, 较大田种植高出1700千克。种植在园区的察哈尔西芹平均单产4800千克。每亩最高7500千克, 每亩均产值4320元, 充分显示了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的优势。
现代农业经济 篇9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1]。
1.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
2.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4]。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5]。
2.7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6]。
2.8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7]。
3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8]。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l%~l.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 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一是要逐步改变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
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多功能农业、高效率农业、高效益农业和两型农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还存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科技支农不力、农村资源和环境等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素。需要运用“六用三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经[J].经济纵横,2008(2).
[2]贾利.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的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4]冯建荣.现代农业的三个现代特征[J].北京农业,2010(1).
[5]曾福生.高度重视两型农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6]朱希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1999(6).
[7]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 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对策
一、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 一般以县城为中心, 以乡镇为纽带, 以农村为基础, 属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从全国来看, 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之内, 据《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数据, 全国县域 (不包括市辖区) 内人口总数达9.16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在国家的大局中, 县域占据了近6成的经济总量、1/3的市场和1/8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农业主要在县, 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宏大的战略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也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农业资源不断减少, 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仍难以遏制, 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农民增收难, 等等, 这些都需要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转变生产经营观念, 变革和完善经营方式, 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
现代农业恰恰正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过程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 以实现农业诸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使现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 用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农业。由此可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因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的过程, 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中的具体落实的过程。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建设现代农业, 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也是繁荣农村经济, 改善广大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因而, 建设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必将是减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当然也会有利于推进城乡差距的缩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 建设现代农业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
首先, 建设现代农业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现有耕地18亿亩, 每年城镇化、工业化要占地500多万亩, 因而若想提高粮食的总产, 解决粮食问题难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来实现,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2007年, 我国粮食产量达10030亿斤, 粮食产需缺口300亿斤, 其中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产需平衡的缺口继续扩大。2007年大豆进口量比1998年增长了9.6倍, 进口量占消费的比重由21.6%提升到67%;食用植物油的情况与大豆类似, 国内自给油源只占消费量44%, 植物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也继续扩大。这正说明建设现代农业,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日渐迫切。
其次, 建设现代农业利于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农业是不少工业企业的原料来源, 如粮食、棉花、畜产品、蚕茧、羊毛、生皮等都是重要的传统工业原料, 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国内产品质量和产出率, 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内加工业的原料需求。近年来, 粮食不仅仅是食品和饲料来源, 也日益成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来源, 农业作为工业原料的基础地位不但没有动摇而且在强化。
(三) 建设现代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三农”的核心, 而农民增收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属弱质产业, 基础还很脆弱, 装备还比较落后, 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虽然这些年农民的收入增加比较快, 与城镇居民相比, 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收入的增长幅度, 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2004年的时候是3.21∶1, 到2005年增加到3.22∶1, 2006年却急速增加到3.28∶1, 2007年比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2008年3.31∶1, 绝对差距超过了万元。如果任由这种差距继续扩大, 势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般来说, 农民收入指农民纯收入, 农民收入按收入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关分析表明外出务工的收入即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比较高, 家庭经营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在降低, 而我国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还是来自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 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人2111元, 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收人人均884元, 农民家庭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元, 二者合计占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人的56.3%。由此可见, 要想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提高其家庭经营收入, 而要想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基本途径。构建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把传统农业产业链拉长、做粗、做大, 不仅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而且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实现多环节增收, 这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 是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
(四) 建设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当今, 农业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产业基础, 新农村建设需要以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
第一,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蓝图中, 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 就没有生活宽裕, 而其他文明进步也难以想象。
第二, 建设现代农业是壮大和增强新农村生产发展的核心。现代农村的生产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核心, 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等第二、三产业相配套, 形成一个组合完整的有机产业体系。离开现代农业这一产业体系核心的新农村是不存在的。要么, 这样的农村转变成纯城市, 但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化又是不可能的, 不可想象的。
第三,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根据现代农业的特征, 广义的现代农业包括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相关经济社会内容。譬如新的产业体系, 新的发展环境, 新的农民主体, 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管理方式。因此,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伴随现代农业建设, 整个农村经济社会都会发生相应的嬗变。
(五) 建设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农业主要在县, 农民仍是县域人口的主体, 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内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直接涉及到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与否, 也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巩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发展县域经济, 不能仅仅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搞工业开发区, 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建城镇、造楼房、修马路、辟广场。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将显著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从而进一步强化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基础地位;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大发展, 县域经济也才会真正具有繁荣发展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利于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第二、三产业, 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于带动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事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利于保护和营造更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推进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 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比率的提高, 对降低农业从业人口比例,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采用先进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的服务功能都有重要作用。从县域经济层面看, 县城有基础, 发展快;门坎低, 易进入;统城乡, 易协调;数量多, 辐射宽。目前县城是绝大多数农民世代梦寐以求的理想晋身之地。城市化率达到一定高度后, 现代农业为城市服务、为工业服务的功能划分将更加明确,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 凸显地方特色
现代农业建设要在特色上下功夫, 在品牌上动脑筋, 才能激活发展要素。因此, 在县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 必须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按照“因地制宜, 区域布局, 彰显特色, 错位发展”的原则, 把不同区域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做精做深, 建设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区域, 以形成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各具特色、优势突出的产业区域和经济隆起带, 加快农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 壮大产业龙头
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工业和农业的相互联姻, 融合发展。因此, 要真正推进农业产业化, 就必须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 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骨干产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仓储、运输、销售、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良性发展格局, 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四) 调整种植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 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美) 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2003.
[2]、孙政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中国报告大厅, 2008-11-27.
现代农业经济 篇11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泡沫类型
在国家经济中,金融经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过,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泡沫经济,所以,当前的主要课题就是对泡沫经济进行改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导致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
金融经济分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根据经济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的状况,导致频繁地出现经济泡沫。当前,虚拟经济在整个金融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张,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金融经济表面上看似景象大好,但却是经济泡沫,随时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1.1 社会原因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经济的建设也在快速进行着,而且在这过程中还出现了较为宽松的经济建设宏观空间,换句话说,也就是很多人在风险较低且宽松的经济条件下关注资金的炒作问题,同时,也是受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体下调,银行存款的利益作用下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进而一些闲散的资金在整体经济的作用下对市场中最具有保值能力的资源进行投入,导致了经济泡沫产生。
1.2 金融约束机制
虽然我国当前的金融经济发展良好,但是整体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体制,金融制度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这是导致产生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金融经济中出现的潜在泡沫危机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金融问题并没有做到实际的解决,而是把主要的工作经历放到虚假繁荣的内容上。
2 经济泡沫的类型
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主要包含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2.1 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且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尽管有小幅的波动,也是暂时性的。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巨大利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在房地产行业中的经济人员利用人们渴望获取高收益高回报的心理对房地产进行肆意扩张,以求供需关系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一些房地产商对房价进行持续哄抬,导致了房价直线上升。除此之外,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经济泡沫相对来说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人通常会受到“安家乐业”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才能够真正的安居乐业,事实也无可厚非。但是正在人们为房价发愁的同时,房价却居高不下,面对房价的持续上涨,难免会出现投资买房的现象,通过购买房产以达到高收益的需求,泡沫经济就这样产生了。
2.2 股票泡沫
在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工作并没有得到落实,主要体现为政府的监督能力不够和监督范围有限,同时在证券交易制度的限制下,对证券交易的监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股票市场价值和内在投资价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额,除此之外,股票市场泡沫和经济泡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价格规律来说,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但是股票属于虚拟经济,难免会出现幕后操纵者等人为因素。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获取较大的回报,因此股票陆续的吸引了许多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却没有关注这当中所存在的风险,通过最近的股市就可以看到,号称牛市的股市也出现了几百股跌停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股票泡沫的产生。
3 现代金融经济中解决经济泡沫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金融经济加强干预
近年来,我国对于经济的发展逐渐放宽了政策,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行业的经济,国家应该运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以便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是让其自由发展。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泡沫经济,靠市场的调节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只有行驶必要的行政手段,才能够保障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对不合理的房价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房地产房价的控制已经是老生常談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的使房地产经济回归正常,促成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就应该出台必要的政策对房地产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今年刚出台的房产税,针对消费者的第二套房产收取一定比例的房产税,就能够控制大规模炒作房价的状况,最大限度地遏制非理性购房等行为。同时,政府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的预期上面。
3.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约束
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快速发展背后所蕴藏的危机,进而能够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同时,我国约束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也应该保留一定的空间,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张弛有度,进而更好地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的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经济一味的快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而是要把经济的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经济泡沫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出现虚假繁荣,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合理控制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霞.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J].时代金融,2014,12:8+12.
[2]初晓英.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13:149.
[3]陈旭城.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
现代农业经济 篇12
1猪牛粪便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建设标准
1.1关键建设环节
该模式以猪、牛养殖为基础,以粪便发酵为中间纽带,构建复合生态链,实现猪、牛粪便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包括3个环节:猪牛养殖环节、沼气发酵环节(或有机肥生产)和粮果蔬种植环节,其中沼气发酵是该模式循环农业的核心环节。基于我国现有养殖规模实际情况,本建设标准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3种沼气发酵工程。
1.1.1小型沼气发酵工程根据“沼气工程规模分类(NY/T667-2011)”的行业标准要求,小型沼气发酵工程主要是针对日产沼气量5~150m3,养殖规模为生猪存栏量一般介于5~150头的养殖小区而言。该模式因规模适度可控,通过猪牛养殖、沼气发酵和粮果蔬种植3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能使养殖粪便在种养业内部得到有效消纳,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注:上图虚线涵盖的区域为小型沼气发酵工程循环模式,外围实线为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循环模式。
1.1.2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主要是针对规模化养殖场而言。中型沼气发酵工程日产沼气量150~500m3,养殖规模为生猪存栏量一般介于150~500头。而大型沼气发酵工程的沼气日产量为500~5000m3,生猪存栏量介于500~5000头。由于规模养殖产生的粪污量很大,环境负效应明显,养殖场本身难以消纳,因此需要通过引入有机肥生产线进行外部消纳,实现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变废为宝。
1.2技术标准
1.2.1品种选择畜禽品种:一般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速、饲料报酬高的品种,如生猪可选择三元杂交(简称DLY)商品肉猪或品质相似品种。作物品种:要求品种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重金属吸附率低。
1.2.2种养方式种养管理上要做到科学合理,营养平衡,养分利用率高,粪便中氮、磷及金属元素排放量低,同时尽量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养殖场所要满足“雨污分流、干湿分离、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
1.2.3中小规模沼气工程建设
1.2.3.1厌氧反应器(沼气池)为地下式混凝土整体现浇结构,点盖式圆筒形,沼气池尽量与厕所和牲畜养殖场结合,实现自动进料;牲畜养殖场、厕所与办公(生活)场所功能独立,位置相对分离。
1.2.3.2沼液存储池修建地点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以利于沼液自然输送;通过PE管道与田园、果园或其它植物种植场地连通;存储池周边配建防护栏,入水口最好建有沉沙池。
1.2.3.3栽培基地土壤平整,质地较为疏松,利于排灌;用沼液抽排专用泵进行沼液输送;作物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对沼液的消纳能力不一样,配套的粮果蔬栽培基地面积也不尽相同。
1.2.3.4沼液输送管网沼液输送管道主要采用PE管道(管道参数为1.5 MpaΦ11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于传输,该管道于土中掩埋,掩埋深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至少30cm以上);同时配备耐腐蚀暗杆闸阀(PN1.6Mpa)、快速接口阳端与接口阴端和软管,用于沼液田间施用。
1.2.3.5沼气输送管网输送管道可以采用高萘聚乙烯塑料管、PE管、PPR管等,目前主要采用PE沼气管(公称外径主管应大于63mm,进户管道约16~20 mm,公称压力1.0 Mpa)。
1.2.3.6主要机械装置包括对沼气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机,沼液输送过程中的沼液专用泵,沼液运输车,沼气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的增压装置,沼气脱硫装置等。
1.2.4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用于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及污水无害化处理的沼气发酵工程处理,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及污水的沼气发酵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两种处理工艺,“能源生态型”工艺的产物作为水肥还回农田,而“能源环保型”的产物要求达到排放标准后直接排放或回收。
1.2.4.1格栅设置于沉砂池、集水池或水泵前,其数量不宜少于2道,一道粗格栅条间隙为20~40 mm去除大型杂物,一道细格栅条间隙为8~15 mm去除中小型杂物;污水过栅流速为0.5 m/s~0.8 m/s,格栅倾角为45°~75°。格栅处应设置工作平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
1.2.4.2调节池位于进水口处,容积计算公式为:调节池有效容积(m3)=畜禽养殖场每日排污水量(m3/d)/畜禽养殖场每日排污次数。
1.2.4.3沉淀池容积50 m3左右,设计标准参考国家室外排水(GBJ14)中的相关规定;要求污水滞留时间应大于1h,并设置排泥管道。
1.2.4.4集污池养殖场污水厌氧处理系统前,应设置集污池,以短时间接纳猪粪,容积90m3左右;集污池容积不应小于该池水泵30min的出水量。
1.2.4.5污水泵与泵房污水泵的选择应根据其用途和输送介质的种类、流量、扬程和工作性质等因素确定,泵应尽量选用同一型号;进料泵应设置一台备用泵与工作泵并联。
1.2.4.6厌氧消化器可采用与气柜分体式结构或产气贮气一体化结构。高浓度发酵原料厌氧消化应采用高固含率(TS>8%)中温(35℃左右)消化工艺,年均池容产气率≥0.8m3/m3·d,挥发性固形物去除率≥70%;低浓度发酵原料厌氧消化应采用厌氧复合反应器、厌氧接触、上流式污泥床等工艺,年均池容产气率≥0.3m3/m3·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70%。
1.2.4.7沼气净化系统主要设备包括气水分离器、砂滤、脱硫装置等。经过净化系统处理后的沼气质量指标,应符合甲烷含量55%以上,硫化氢含量小于20mg/m3的要求。
1.2.4.8沼气贮存设备主要包括贮气柜和流量计两部分。贮气柜容积根据沼气的用途确定:炊用时,容积按日产量的50%~60%设计;炊用和发电(或烧锅炉)各占一半左右时,容积按日产量的40%设计;用于工业用气时,应根据沼气供求平衡曲线确定贮气柜的容积。贮气柜布置在气源附近。设有防止过量充气和抽气的安全装置。放空管应设阻火、防雨雪和杂物堵塞的措施。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构造。沼气贮气柜出气口处应设阻火器。
1.2.4.9沼液存储池沼液存储池为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建规模及标准参见上面的小型沼气发酵工程的相关标准。
1.2.4.10沼液沼气输送管网标准参见小型沼气发酵工程的相关标准。
1.2.5环境监测沼渣沼液成分不定,投放到环境后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沼渣沼液使用后的环境效应监测。土壤:需要监测土壤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大肠菌群数量等。水体:基本监测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悬浮物、有毒物质、p H值、大肠菌群数。农产品:利用沼渣沼液生产的农产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法》的相关要求。
2作物秸秆“四化”综合利用模式建设标准
2.1关键建设环节
作物秸秆“四化”综合利用模式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通过上述措施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消解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综合模式见图2)。
2.1.1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主要是利用秸秆自身的元素特性,将其还田作为营养物质补充到土壤中进行资源化利用。还田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还田、间接还田和腐熟还田3种方式。其中秸秆直接还田是近年来主推的利用方式,包括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主要的技术环节包括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播种。
2.1.2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主要是利用秸秆自身的营养特性,通过对其进行一定处理,可以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秸秆的“饲料化”包括直接饲喂、生物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方法。青贮发酵是目前我国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秸秆生物处理实用技术,其主要技术环节包括预备发酵期、酸化成熟期、完成保存期。
2.1.3秸秆“基料化”利用该模式主要利用食用菌来转化农作物秸秆,从而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为人类可食用的优质蛋白质和健康食品,残余的培养料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主要技术环节包括培养料配制及发酵、播种栽培、培菌、出菇管理、采收和废弃物处理等。
2.1.4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据测算,2t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t标准煤。秸秆沼气(生物气化)是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和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的技术,主要环节包括秸秆预处理、投池发酵、产物处理等。秸秆热解气化是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热解反应气化产生生物质燃气的技术,主要环节包括秸秆预处理、投池发酵、秸秆热化学反应、产物处理等。
2.2技术标准
2.2.1品种选择
2.2.1.1作物品种秸秆“肥料化”利用模式中要求秸秆应是抗病、高产优质、抗倒伏的优良品种;“饲料化”利用中,秸秆应选择含糖量较高的玉米、高粱和禾本科植物等;“基料化”利用中,秸秆应选择纤维素含量高、易降解的品种,比如稻草;“能源化”利用中要求秸秆不能是桃叶、大蒜、辣椒和木本枝条以及刚喷施过农药的农作物秸秆、草料和树叶等。
2.2.1.2畜禽品种在秸秆青贮饲喂动物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且要求具有饲料利用率高、抗性强、饲喂周期短的特性。
2.2.2种养要求
2.2.2.1秸秆还田的种植要求秸秆还田量不能过大,一般为200~300kg/667m2;配合施用氮磷肥,一般100kg秸秆配施0.7kg的尿素,同时结合浇水以利秸秆腐解;还田的秸秆应无病虫害、无霉变。
2.2.2.2秸秆青贮饲料要求一般占日粮干物质的50%以下;每天根据喂量,用多少取多少,否则容易腐臭或霉烂;冬季气温较低,在早上饲喂青贮饲料时,取出青贮饲料后,应等温度适当回升后再饲喂。同时需要与青草、青干草或其他草料配合,并补充油饼或豆科饲料。
2.2.2.3秸秆“基料化”要求食用菌品种应该选择分解能力强、抗性强、生长速度快的草腐类食用菌,如双孢菇、鸡腿蘑等。秸秆无霉变、不生虫。同时根据食用菌品种的差异辅以不同的矿物质元素和碳氮元素。栽培场所清洁卫生,根据品种特点构建相应的栽培小生态气候条件。
2.2.2.4秸秆“能源化”要求秸秆投池量要达到或略超过批量投料量,用于后续补料。沼气池启动使用后,必须加强后期的科学管理。做好以下管理:沼气池及时出料和加料;时常搅动发酵料以利产气;保持6%~12%的发酵液浓度,6.8~7.5的p H值;入冬前沼气池彻底换料1次,做好必要的保温措施。秸秆热解气化过程,要控制好秸秆原料含水率,做好秸秆预处理工作程序。
2.2.3关键技术
2.2.3.1秸秆还田农机人员应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田间经验,懂结构原理,懂农艺要求、懂安全规程,会安装、会调整、会操作使用、会排除故障;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秸秆切碎装置、秸秆还田机等农业机械应按要求保养、调整、润滑,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留茬约10cm。秸秆切碎装置作业质量应达到水稻秸秆切碎长度≤10 cm,全幅均匀撒铺,不压未割作物。
2.2.3.2秸秆青贮原料要切短(1~3 cm),压实,密闭,以排除空气;青贮原料温度在20℃~35℃为宜;水分适当,约70%左右;秸秆采收时间适宜,籽粒处于蜡熟阶段,秸秆叶片主要为青叶;发酵制成的青贮饲料颜色接近于物料原始颜色,具有比较浓郁的发酵香味,尽量无氨味;青贮设施应建在地势较高,向阳干燥土质坚硬距离畜禽较近的地方,大小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2.2.3.3秸秆“基料化”秸秆基料化主要指将秸秆作为培养料栽培食用菌,主要环节包括原料准备、装袋灭菌、接种、培菌管理和出菇管理等。相关生产技术流程应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2002)》《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1731~2009)》《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528~2010)》《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T 2375~2013)》的相关要求。
2.2.3.4秸秆“能源化”秸秆能源化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和秸秆热解气化两种。秸秆沼气(生物气化)是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和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的技术。主要环节包括:秸秆预处理、投池发酵、产物处理等。循环设施应符合国家《秸秆沼气工程施工操作规程(NY/T 2141~2012)》、《秸秆沼气工程工艺设计规范(NY/T 2142~2012)》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秸秆热解气化主要环节包括:秸秆预处理、投池发酵、秸秆热化学反应、产物处理等。
2.2.4环境监测作物秸秆“四化”循环利用模式中,不管哪一种循环转化模式的产物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强监管不同模式产生的环境效应。土壤:需要监测土壤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大肠菌群数量等。水体:基本监测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悬浮物、有毒物质、p H值和大肠菌群数。农产品:利用沼渣沼液生产的农产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法》的相关要求。
摘要:本文认为要解决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中建设随意化、资金使用效益低、财政资金补贴错位等问题,必须科学确定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关键性技术指标。文章以猪牛粪便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内容,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
【现代农业经济】推荐阅读:
丘区射洪县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研究与示范2007年度总结05-20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07-31
现代农业06-03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现代循环农业10-18
转变现代农业07-05
现代农业企业07-15
现代农业体系07-16
都市现代农业07-21
湖南现代农业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