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现代农业

2024-05-17

湖南现代农业(通用12篇)

湖南现代农业 篇1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长株潭”城市群将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如何促进城市群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需研究的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本质在于强调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和谐,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而达到城乡融合。而都市农业是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它是一种集中反映了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达形态的农业生产力。因此,“长株潭”不仅应抓住新的契机大力发展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都市农业,而且应立足于更高的战略定位,即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中心城市都市农业对全省农业的示范基地作用,引领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城市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使“长株潭”城市群真正成为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强省而崛起的重要战略平台。本文拟重点分析“长株潭”都市农业对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战略构想及其运行模式。

1“长株潭”都市农业对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

目前,湖南现存的城乡二元区域格局削弱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都市农业为载体,把“长株潭”大都市相对优越的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理念以及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渗透,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引擎作用,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都是一致的。都市农业是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依托都市强大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资本、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装备现代、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先进、劳动力素质高、无公害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为其它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笔者把“长株潭”都市农业对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概括为六个方面:

1.1 生态农业模式创新功能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化是都市农业的突出特征。我国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生态农业模式,比如,在北京郊区,一大批有机蔬菜、水果和肉类生产基地已开始投入生产;上海创造了以森林绿地、花卉、特色农业栽培为主,辅以其他的山水自然风光或旅游景观,构成综合型的旅游资源的观光农业;天津市建设了5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等等。这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指引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既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又能实现生态农业和农村的综合治理,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

在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长株潭”都市农业无疑要加大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步子,创造出多种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从而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比如,星沙镇的猪、鱼、菜、花立体复合型生态循环高效产业;浏阳永安镇生态农业等,其作为长株潭休闲后勤基地的发展优势日趋凸显;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湘潭市也设立了泉塘高效生态农业园示范区。这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措施上,都将为全省发展新型农业模式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引导乡村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2 农用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辐射和扩散功能

高科技性是都市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突出特征之一。为了适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美化环境的客观要求,都市农业必须走科技密集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而且,处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具有转化农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的先天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在发展设施农业、引进新品种以及做大高科技涉农产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等,产生高效益,让其它地区的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并渴望学习这些农用科技,从而成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发挥着试验、示范、辐射和扩散农用高科技的特有功能。

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长株潭”都市高效农业园充分依托密集的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外源DNA导入、湘白猪、黄鸡选育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长沙除了天心区立达人初步建成了集“科、工、技、贸、游”于一体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园,浏阳古港、长沙暮云、宁乡历经铺、望城黄金、开福陈家渡等也正在建设农业科技园。湖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应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示范园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同时,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分工明确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农民进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促进科技向农村腹地推广扩散,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1.3 产业联动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用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都市农业的现代性充分体现在其产业体系的现代性方面:在产业链条上,都市农业突破了农业就是农产品生产的传统观念,其产业体系涵盖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向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功能上,都市农业同时具备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实现了价值链和生态链的高度契合,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产业性质上,都市农业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产业;在地域上,都市农业要在城乡交错的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确定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构建既服务城市又辐射乡村的农业产业体系。

“长株潭”都市农业对“市外”农业的产业联动功能体现在:(1)以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保险储藏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为纽带,建设大基地。例如,长沙市望城县依托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引进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湖南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大宗农产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能通过“公司+都市农业园区+市外农户”、“都市农业园区+市外基地”、“都市农业园区+市外农户”等方式,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产业联动功能,把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渗透、延伸到周边地区和农村腹地,就能提升湖南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特性,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型。(2)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服务性都市农业,像长株潭交界处的日出东方观光农业园、长沙市的百果园农庄、株洲市的大京水库休闲山庄等,把大量城市居民和游客吸引到农村,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湖南各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各地独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大力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推广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等多种旅游农业模式,可以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系列。

1.4 市场联动功能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市场来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而,都市农业具有以都市农业物流中心为核心,通过多种市场网络把农业生产与国内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功能。

“长株潭”都市现代农业可以利用自身优越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设省内、国内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检测平台,集农产品批发交易、展示展销、出样订货、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于一体,形成立足“长株潭”,辐射周边,服务全省的大市场格局。在全省范围内扩展生产基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在此基础上,利用湖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重点抓好一批城市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生猪、药材等批发市场,建设优质农产品对外展销集散基地,使它们成为辐射湖南,连通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每年一届的湖南(国际)农博会在这里举办,这里已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工程。

1.5 城乡融合功能

都市农业发展是以城乡一体化理论为基础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对立观点,追求城乡之间的有分工、多层次、一体化的新经济格局,以及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城乡的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力融合,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都市农业的城乡融合性,首先体现为地域上的城乡界线日益模糊。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镶嵌型、插花式的生态农业。再比如,在城市群中间也容易出现一些在交通、信息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与城市条件相似的农村,因此形成了具有城乡融合性的农业。其次,都市农业的城乡融合性,还体现都市农业能促进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实现非农产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此外,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服务性都市农业,把大量城市居民和游客吸引到农村,一方面能增强城市居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帮助农村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使现代文明辐射到广大农村,有利于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城乡居民在文化领域的逐步融合。城乡融合不仅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而且能促进农民的市民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主体。

1.6 引资功能

世界银行已将“长株潭”列为中国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两个城市群之一,并提供贷款支持。中央在中部崛起战略中也已将“长株潭”列入中部重点扶持的城市群,使金融对“长株潭”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强。加之全省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过程中强调“3+5”城市群发展优势优先原则,“3+5”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要求,使投资者看到未来“3+5”城市群的发展潜力,外商投资趋旺。外来资金的不断注入也带动了民间投资的日趋活跃,投资的“洼地效应”逐渐显现。都市农业凭借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资功能逐渐显现。例如,湘潭市引进了欧洲最大的饲料企业泰高公司、亚洲最大的农产品育种饲料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国内最先进的肉食加工企业山东金锣公司、国内最大的生猪出口集团五丰等知名企业以及国内农业最高学府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到湘潭投资置业,使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同时也使大量科学技术、信息、设备和人才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 “长株潭”都市农业引领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构想

2.1 “长株潭”都市农业引领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长株潭”都市农业引领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对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作用”这个主题,抓住“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契机,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业强省为总目标,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深度开发和拓展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三大主体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长株潭”都市农业品位的提升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以联动发展战略为突破口,按照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原则,实施一系列以城带乡的政策,通过城乡间、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全省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2 “长株潭”都市农业引领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2.2.1 明确都市农业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应该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都市农业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战略规划。都市农业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生态功能,服务于城市建设,促进都市农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从都市农业在城市建设的独特价值看,发展有“农”的城市,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环境优化的农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交错分布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形成文化环境优化的农耕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得益彰的复合文化系统,使城市提升品位、充满生气和活力。都市农业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除了发挥为城区居民提供鲜活的优质廉价安全的农产品等生产经济功能外,确实能够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促进城乡居民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展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城市品质。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从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看,都市农业则可能难逃夕阳农业的厄运,甚至随时有可能从都市中消失。这是因为,都市农业是依附于都市经济势力的农业,是存在于都市内部或紧邻都市的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并存,最容易受到城市扩张的消极影响,甚至遭到破坏。都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优势下降、依靠传统农业方式增收困难等严峻挑战。因此,只有把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加以有计划保护和高起点规划,才能发挥都市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湖南都市农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2.2 明确“长株潭”都市农业在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

我国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经把都市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长株潭”地区要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有利于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地理区位较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因此,湖南省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应该从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高度,制定战略规划,采取有力的措施,把“长株潭”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基地,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生产示范基地,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的创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和人才高地,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重地。

2.2.3 “长株潭”都市农业引领湖南省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运行模式。

湖南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基地,开发大产业。“长株潭”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按照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区域战略布局和农业产业战略布局,根据湖南农业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整合全省优质农业资源,做大做强湖南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各地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通过联动发展战略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首先,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层,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为区域带,其它地区为辐射带,全省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作为现代农业先导区,“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要与全省的农业布局、旅游规划相衔接,以担当起带动周边地区和农村腹地现代农业起飞的领头羊角色,充分发挥“辐射源”的作用。作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主产区,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地区要通过对农业的区域规划和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接力棒”的作用。其他地区,要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建设成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制定总体区域战略布局时,须充分考虑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形成里应外合、高效便捷的互动格局。

其次,明确产业战略方向,以优质稻产业、“双低”油菜产业、生猪产业和柑橘产业等四大优势支柱产业为链条,重点建设优势区域,确保湖南成为中国的这四大类农产品基地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主要是设施园艺(蔬菜、花卉)、设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产业、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产业,储藏保鲜技术、生物制品等农业科技产业,以及发展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农业环境建设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包括特色蔬菜、特色家禽和特色水产等。

笔者以“双低”油菜为例,根据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构建湖南省“双低”油菜产业联动发展战略的运行模式:(如图)

如下图所示,通过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确立湖南在全国“双低”油菜产业的优势地位。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在双低油菜开发和化学杀雄制种等方面取得了领先的科研成果,2004年5月,由浏阳市广宇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与湖南农大合作开发,总投资5695万元,占地4.67hm2,正式动工建设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项目通过种子繁育现代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营销信息化实现优质油菜种子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浏阳市“双低”油菜高科技农业园的建设,使之成为“长株潭”都市农业的优先战略产业,这是构建湖南省“双低”油菜联动发展战略运行模式的基础。建设湘西北主产区和衡阳盆地两大“双低”油菜优势区,是联动发展战略的重点。根据湖南“双低”油菜现有的区域分布,优势区域的范围包括澧县、津市、鼎城、安乡、临澧、汉寿、桃源、石门、华容、南县、沅江、安化、慈利、衡阳、衡南等15个重点县(市)。主要在常德、益阳、衡阳、岳阳等地。湖南农业大学在与浏阳市广宇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常德金健、益阳油中王、衡阳湖南环球科技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优势区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提高油脂精炼工艺和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档食用油、调和油生产,积极开发专用油脂和油料蛋白质产品,带动该区域“双低”油菜的产业化发展。

最后,要恢复湘中南油菜区域,把传统的油菜生产地区纳入现代“双低”油菜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湖南过去传统的油菜生产地区主要是在湘中南一带,邵东、洞口、溆浦等地有很好的油菜产业基础。只要主动接受辐射,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扩大冬种面积,就能成为湖南“双低”油菜的主产区。

摘要:本文结合湖南的实际,重点分析了“长株潭”都市农业对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大示范引领功能,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构想,以“双低”油菜产业为例,构建了都市现代农业先导区辐射带动全省优势农业产业联动发展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战略,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放.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周建华,曾福生.基于都市农业发展视点的区域性城市群促成战略思考——以长株潭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4-108

[3]熊银解,傅裕贵等编著.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朱翔,周国华,贺清云,等.推进湖南城市化过程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5]胡建英,李志红,罗贞礼.郴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05(6):98.

[6]周国华,朱翔,罗文章.试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群体一体化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3):47-48.

[7]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湖南现代农业 篇2

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

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10]9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切实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 168号)。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加强质量建设

在补充耕地项目选址、立项可研审查、设计和预算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负责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邀请同级农业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可研编制完成后,要及时送农业部门,由农业部门对项目选址、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回填以及耕地质量建设等进行论证,在立项审查时提交书面论证意见;国土资源部门批准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后,应将批准立项文件抄送同级农业部门,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具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书,指导意见书应包括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要求、对剥离土壤的用途要求和管理措施、补充耕地后续改土培肥措施及要求等;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落实耕地质量建设意见书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督查,及时指导。农业部门的论证意见、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及落实情况等应作为项目验收的必备资料。

二、严格项目验收

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要严格按照《湖南省非农建设用地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办法》进行,在项目验收前,由农业部门按照《湖南省耕地质量评定办法》进行耕地质量评定。项目验收要严格把关,未进行耕地质量评定或耕地质量评定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组织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并在整改结束后对整改内容重新进行验收。市县负责验收的项目须将验收意见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备案,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组织复核确认。土壤样品检验及耕地质量评定的费用按照《湖南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建[2009]95号)的规定从竣工验收费中列支。

三、落实后期管护

各地要建立新开垦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制度,从新增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农土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土地承包经营者开展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采取补贴方式鼓励发展绿肥,施用有机肥,补助时间不得少于3年。农业部门要对新开发耕地的肥力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施用有机肥料,根据缺素情况适量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指导种植绿肥、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培肥地力;推广秸杆还田,施用石灰等培肥技术。要切实加强项目竣工验收后各类工程的后期管护,确保水利、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完好。

四、强化检查考核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定期对各地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全省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整改,并视情况追究责任。年底,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情况作为省政府对市州政府、市州政府对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量化指标,加大考核分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监管机制,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湖南省农业厅

2010年4月16日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农业(农牧)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充与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针对一些地方对补充耕地质量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普遍存在的对耕地重用轻养、补充耕地过程中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等问题,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决定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力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的规定,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认真做好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管理工作,为全面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好基础。

二、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好补充耕地项目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各地要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项目设计,按照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农业生产设施配套要求,切实实施好补充耕地项目,达到符合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要求,构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基础平台。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壤改良。项目所在地农业部门要在项目实施中对培肥地力进行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在进行补充耕地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

项目实施涉及到土壤肥力建设的,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组织实施,消除耕地障碍因素,培肥耕地土壤,提高主要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性,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创造基础条件。

三、严格把好关口,搞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验收工作

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前,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考虑先期开展耕地质量评定需要的时间,及时通知农业部门开展补充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部门根据项目验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踏勘并采集土壤样品,将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项目验收时形成综合意见的重要依据。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时,按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和验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依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质量、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耕地等级评价结果等,综合评价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形成验收结论。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整改结束后,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整改内容进行重新验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规范,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四、持续加大投入,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项目验收意见是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依据。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根据项目验收有关意见,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继续指导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各地要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竣工验收后的工程后期管护,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全社会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激励机制。

五、强化监督管理,推动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跃上新台阶

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92号)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管,并在项目验收后开展补充耕地的等级监测,掌握补充耕地的等级变化情况。农业部门要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时形成的本底数据基础上,适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监测,及时掌握补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抓好落实。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监管机制。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将把补充耕地的质量状况和建设管理情况,作为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检查,其检查结果作为综合评价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湖南现代农业 篇3

[关键词]湖南现代农业政府作用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_中全会更是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横跨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营销、包装、品牌设计、农资供应等都属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要通过现代农业建设过程实现一系列社会目标:保证粮食安全和基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态环境;消除工农业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完成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没有政府的全面规划、统筹、调控、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应该责无旁贷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农业生产一直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湖南应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一、地方政府在推动现代农业中的职能

1、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政府对农业实施适度的支持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各地区农业参与世界竞争的现实需要。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倾斜的农业政策。当前,尤其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WTO框架下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要利用好“绿箱”政策,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要改革补贴方式,将价格补贴直接发放给农产品生产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调整农业结构,促使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实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突出县域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按照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布局农业生产项目,避免新的农业生产“同构”现象的产生。在调整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量、产品市场竞争力、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条件,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正确地选择调整方向,以尽量降低结构调整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农产品的生产,特别是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是农业生产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现代农业之路。

3、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基本公共服务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其特点有基本权益性、公共负担性、政府负责性。其中,公共负担性和政府负责性是指它由公共财政承担、由政府负责提供。政府应尽可能加大公共资源投入,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增进其公平性,确保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4、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对社会产出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个人收入,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达30%至40%,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20%)。人力资本的状况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劳动者素质提高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因而政府在农村公共教育体系投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应努力引导市场投入人力资本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在国家政策的大框架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稳定、不公平的现象,没有政府作用的发挥,既不可能使现代农业规范发展,也不可能减少农业转型成本和社会风险。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作用,来影响或控制现代农业的建设。多年来,湖南一直致力于通过积极发挥政府作用达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的目的,取得了一定成效。

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

自1999年以来,湖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主要围绕区域布局、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几方面进行调整,初步形成了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8大类38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优势产区,带动了全省农产品优质率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业飞速发展,家禽、草食动物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油料、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2、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高

从全国比较,湖南农业科技主要依托以袁隆平院士为首,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等四大领先技术。如: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雄居世界领先地位;刘筠院士利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研究成功的“湘云鲫”,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官春云院士,在油菜培育种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选育的“双低”油菜品种在长江中游大面积推广和种植。

3、农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完善,湖南在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和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实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5年,全省形成水利固定资产(不含群众投工)110多亿元,建成大型灌区12处,大中型水库13347座,小型水库13029座,塘坝205万多处,大中小型水轮泵站3394处;水利工程的蓄、引、提总水量达408.95亿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32.96千公顷,当年有效灌溉面积2531.4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4.24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168.57千公顷,农田排灌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全省堤防增加到5429公里,保护人口由1487.49万人增至1554.52万人,保护耕地由713.50千公顷增加到722.40千公顷。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76%的乡镇和23.68%的行政村通上水泥(沥青)路。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湖南开始按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生产,引导一家一户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并成功组

建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日渐增强。尽管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长期农业大省的角色使得湖南围于传统农业的诸多矛盾之中:农民收入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资金短缺,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达国家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1、美国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但是美国的农产品却以其较低的市场价格在世界市场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这与其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完善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立法涉及到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与土地调整、农业合作社、农业劳动、农产品流通、农业信贷、农作物保险、农业技术推广、种子和渔业等,这直接降低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另外,其农业补贴政策还直接推动了美国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模式,使其现代农业称雄世界。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成为农民与土地和市场的纽带,而且成为一个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权益的有效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美国有规模庞大的政府农业信贷体系,向农民和各种农业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销售贷款。农场主家庭管理局是政府向农场主提供担保贷款和直接贷款的最重要机构,提供贷款额高达95%的担保。再有,美国通过立法确保农业教育经费投入,实行以州立大学为中心的研究一教育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举措使得美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达90%。2005年58%的农民拥有电脑,55%的农民在家通过互联网经销农产品。

2、日本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干预度较大。首先,日本政府也是通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主要有财政补贴政策、信贷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制定农业发展计划等,并且将这些政策法律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极积性,引导分散的小农经济统归国家的统一指导,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土地产出率,从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技体系,透过农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以保证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很好的推广。日本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到2007年共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

3、法国

法国是一个土地和劳动力均适中的国家。一是为了适应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需要,更有效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出口能力,法国政府不仅通过实施《农业基本法》与《农业指导法》来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土地集中,还在1995年专门颁布了《农业现代化法》,特别强调对青年农业经营者的扶持,鼓励发展以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减轻农民负担。二是从扶持农业合作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信贷服务,支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创建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教育、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施行了适合自己的政策。尤其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地区农业互助信贷银行面向农业提供贷款,农业贷款利率大约是非农业贷款利率的50%,利息差由财政补贴。三是法国非常重视农业教育,除普遍提高农业文化水平外,特别重视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农业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者,国家颁发“职业证书”,进而在职业安置、农场经营等方面给与优惠待遇。

四、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1、编织“农民收入安全网”

湖南人多地少,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农业信息预警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统归政府的统一指导,从而保护农产品价格和保证农民收入。完善农业信息预警与农产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供给,需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建设投入,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同时,政府的作为还应体现在法律、政策环境等方面。当然发挥政府的作用决不能排斥市场的功能,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条件。对于部分经营性项目,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带动外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政府还应在较长的时间内采取价格制度来保护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政府主导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农产品目标价格标准,通过控制农产品数量的多少来达到既定价格目标,保证农产品产量与价格长期保持平衡。其次,参照目标价格确定年度指标价格,并通过法令形式在每一农作物生产前公布,超前反映各种农产品的盈利状况,便于向既定的目标价格努力。最后,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参照年度指标价格,确定农产品的年度价格,直接反映生产者收益,使农民不必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收益担心,从而达到保证农民收入的目标。

2、培养新型农民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造就新型农民经营人才队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主导专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提高骨干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信息采集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广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快培养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湖南可以借鉴法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通过职业教育者,政府颁发“职业证书”,指导其进行职业安置,并在农场经营等方面给与优惠待遇。

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湖南虽有多项农业技术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在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体系时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重点是要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科研机构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政府要下大力气完善这个网络,强化公益性职能,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调动各种科研机构、高校等教育机构积极性,服务于农村,构建实用技术从科研机构向从业人员的传递途径,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多形式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产业技能的形成,真正使农民有途径、低成本的接受现代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解决从科技到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解决资金难题

湖南现代植保发展思路探讨 篇4

现代植保是与传统植保相对应的概念。它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人才和政策保障为支撑, 通过对现代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 促进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防控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植保管理法治化。在防控策略上, 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在防控方式上, 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在防控措施上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最终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有机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提升队伍素质

1.1 增加队伍总体数量

湖南省市、县2级植保机构现有专职植保人员858人, 省级41人, 合计约900人, 虽能基本完成全省植保植检工作任务,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保生产、保质量、保生态的新任务相比, 当前植保人员的总体数量不够, 仍有较大差距。因此, 要大力充实省、市、县3级公共植保机构人员力量, 县级公共植保机构原则上每0.67万hm2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 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适当增加;农业乡镇不少于1名植保员;确保县级以上植保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 这样一来, 全省公共植保机构就可拥有近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 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 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植保员, 专业化服务组织每666.67 hm2服务面积配备1名植保技术人员。

1.2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 对市州植保部门负责人, 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 每年进行植保新技术培训;对重点县植保公共服务机构在岗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3年左右进行1次培训。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全省植保系统“提质转型、创先争优”学习型系统建设, 调动各级植保人员的学习热情, 提高全系统的执行力和综合能力[3]。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 强化对村级植保员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 通过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防队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 让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满足现代植保的需要。

2 强化技术装备

2.1 推进数字信息建设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是现代植保发展的标志和方向, 有助于提高植保工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行动。充分利用电视、电信等数字信息技术, 提高病虫信息与防治技术传递的入户率与时效性。力争到2015年, 全省病虫信息进村率达到100%, 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病虫发生短信息农户全覆盖。二是着力做好“湖南植保植检信息网”的管理和后续开发工作, 为全省植保系统打造优质的信息交流和工作研讨平台, 并使之成为对社会提供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服务的平台载体;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好植物病害鉴定、病虫测报等QQ群的功能和作用。三是整合国家和省里有关项目资源, 加大资金投入, 用2~3年的时间, 建成全省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防控指挥调度系统和检疫审批监管系统, 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2.2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

一是密切农科教和产学研协作, 加强重大病虫害尤其是有害生物疫情、新传入、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解决植保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问题。二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研究和推广应用, 尤其要加大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着力抓好病虫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三是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植保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四是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 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 从技术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五是创新推广模式。实施项目为载体的整体推广模式, 把各种先进实用的植保技术优化集成于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项目之中, 整体推广。同时要边研究边示范, 着力打破研究与生产脱节的弊端, 使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

2.3 提升物质装备水平

一是管好用好已建成和在建50个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病虫监测设施, 有效发挥区域站的功能作用。二是强化非区域站病虫监测防控设施建设, 各县级监测站点要配齐病虫调查监测、信息传输、检验检疫、防控处置等仪器设备, 尤其要配备先进的病虫测报装备, 降低病虫测报工作强度,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三是加快高效环保新药剂、新剂型的推广, 推进害虫天敌、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植保产品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四是大力推广高效施药器械, 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无人机防治病虫害。

3 打造工作平台

平台是实现人员和技术有效结合的载体。在传统农业中, 病虫防控和植保技术实施的主体是千家万户, 防控的效果和质量非常有限,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现代植保, 必须打造高效工作平台, 创建更为先进的病虫防控服务体系, 将病虫防控责任转移到更有效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上来, 由专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科学防控和植保新技术推广传播的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实现性诱剂、色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新技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的大面积应用, 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安全、高效、科学防控的目标, 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截至2012年底, 湖南省已有1 313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加快培育更多规模化、规范化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全省要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 并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种植大户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相关服务。2013年, 全省计划在60个项目县每个县新增3家以上组织, 其他县培育不少于3家组织, 年末全省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1 400家, 其中服务面积333.33 hm2以上的服务组织超过500家。

4 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保障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推进现代植保、充分发挥植保保驾护航作用的关键。针对湖南省当前植保工作的实际, 必须大幅度提高投入, 建立健全植保工作的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好人员和办公经费、工作条件和设施建设经费、植保队伍教育培训经费和重大植保项目专项经费四项经费。二是强化规范管理, 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和即将出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强化对病虫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病虫害大面积防控、绿色防控技术、新农药器械推广等工作的管理。强化检疫执法, 重点搞好产地、市场、调运检疫, 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和扑灭工作。三是增强服务能力。要按照公共植保的要求,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面积防治和对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指导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现代植保公共服务[4]。

参考文献

[1]吴婷.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世界各国农业服务体系化解发展难题[J].湖南农业科学, 2013 (2) :12-16.

[2]孙景淼.加快建设现代植保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11) :8-10.

[3]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意见[EB/OL]. (2013-05-22) [2013-08-21].http://www.farmer.com.cn/xwpd/bwdt/201305/t20130522_844855.htm.

湖南农业大学认知地图 篇5

摘要:本项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评价地图不仅揭示了环境的可记忆特征,而且叠加的地图表明了共同的偏爱和对环境外观的改进建议。通过调查可表明调查对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方向、核心与层次、架构模式)、同一性、一般意象元素(建筑、道路、场所、标志、区域和边界)、特殊意象(中心、简略意象、感觉品质)。从而解决空间问题、接受新环境信息和加强交往功能。

关键词:认知地图、问卷调查、意象 正文:

一、研究对象的概述

本项研究的对象为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但重点在于环境特征,选择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湖南农业大学1951年建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学生人数在万人以上。被试者为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分属园林专业、植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机制专业、材料化学专业、金融专业。被试者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绘图和文字表达能力。研究采用认知地图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记忆迅速画出校园平面草图,填写问卷并接受访谈,其内容包括识别特征(如找路是否容易)、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和景观评价。将这些资料加以汇总进行比较研究。

二、公共意象范围

图中圈出区域就是83%的公共意象范围。此范围内的建筑在人们的个人认知地图中出现率较高。由于被试者均为学生,故在图中公共意象的范围主要在教学区。

三、意象空间结构

(一)方向

校园以南北为主导,东西为辅,形成大致相当的棋盘形。南北方向活动频繁(上下课,进出校园)53%的意象图为上北下南,其余均为上南下北。

(二)核心与层次

校园主要以图书馆为核心向两侧的教学区辐射形成层次及以学生住宿区为核心向两侧的市场、小区辐射形成层次。

(三)架构模式

校园三大分区较为明确,以东西走向的神农北路、朴诚路、奋勉路为区分线。神农北路以北为学生公寓Ⅰ区,神农北路以南、朴诚路以北为新教学楼区,朴诚路以南、奋勉路以北为活动区及学生宿舍Ⅱ区,奋勉路以南为老教学楼区。

四、同一性

校园的边界不明,而北侧主入口标志不明。校园内各区域间的同一性教明显。教学楼以灰色(老校区)、红褐色(新校区)为主,学生住宿区建筑以淡黄和淡粉为主,且建筑风格不同。五、一般意象元素

(一)建筑

建筑元素相对出现率较高,大部分被试者还画出了建筑平面的大致形状,成为公共意象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这说明,在中等尺度环境中,建筑物最易为人记忆和再认,是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

(二)道路

校园的道路布局趋于“棋盘式”,道路尺度相同,主次关系不够明确,因而缺乏辨别特征,以致大部分被试者仅以方格网示意。道路交叉路口缺乏重点处理,因而失去节点功能。

(三)场所

小尺度场所(如修业广场、情人坡、田径场、篮球场、逸苑等)的趋于区域边界清晰,功能特征或环境特征明确,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故可意向性很高。而且视野开阔,便于整体观察周围环境,有利于观察者了解环境的有机联系并建立整体认知结构,又起到节点的作用。

(四)标志

校园起到标志作用的元素较少,分布不均匀。主要标志为位于校园道路主干的图书馆,也有部分被试者将一教和修业广场作为标志。

(五)区域和边界

就校园总体环境而言,以神农路及南北走向的农大路为主要边界,道路宽阔,车流量大,易于识别。

六、特殊意象

(一)中心

67%的被试者认为校园中心在图书馆,17%认为是修业广场,10%认为是芙蓉广场,3%认为是东湖,剩余3%认为校园没有中心。

(二)简略意象

被试者认为校园草坪很多且开阔,但景致不够精致,植物配置单一且管理不当。教学区范围内车辆太多,没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缺少古朴的文化气息。

(三)感觉品质

校园的感觉品质用形容词表达多为绿化好、较幽静、较清新、较宽敞,但也有部分区域不受被试者喜爱。

如下是对调查表的统计及分析: 1.被试者性别

女生,48%男生,52%12

被试者男女比例均等,对调查具有普遍及客观性。2.被试者年级、住址

东湖,37%金岸,13%芷兰,50%123

被试者包括大一新生及大二(含大二)老生。同时分布在校园不同住处。3.校园的校门

没有校门,33%耘园基地旁边, 10%, 7%老校门,车站, 7%新润入口,43%12345上图显示,43%被试者认为新润入口为校园校门,10%认为耘园基地旁,分有7%认为老校门和车站,同时存在33%认为校园没有校门。可见在被试者心目中并没有典型的校门。

4.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没有标志性建筑,7%12图书馆,93%

根据上图,93%被试者将图书馆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仅有7%认为没有标志。可见图书馆起到了极强的标志作用。5.最喜欢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逸苑, 9%5%田径场,9%红旗市场,14%其他, 16%图书馆,31%修业广场,16%1234567 6.不常去的地方

花卉基地,滨湖, 14%6%浏阳河边,22%文渊馆, 21%逸苑, 11%图书馆, 2%生命科学楼,24%1234567

7.不常去的原因

景色不好看,5%人太多了, 5%不用去附近上课, 36%太远了, 54%1234

被试者以“太远”为由不去一些地方,可见这些地方本身也没有特别吸引被试者的景色。8.校园的中心

修业广场, 17%没有中心, 3%芙蓉广场, 10%东湖旁, 3%图书馆, 67%12345

67%的被试者选择图书馆作为校园中心,且具有标志性。9.在校园迷路的次数 有过一两次, 33%经常, 7%没有,60%123

10.对校园的总体评价

40-60,40以下,3%10%80-100,17%60-80,70%1234

11.校园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其他,12%卫生环境, 32%公共设施, 28%道路系统, 28%1234

总结:

湖南农业大学以图书馆为标志性建筑,整体特征突出:绿、开阔、规则建筑、网格路。但仍需加强道路标志,注意植物搭配,校门应重点做以改进。同时要加强校园整体规划,不能因为规划不当而使某些地方成为废弃地。

参考文献:

湖南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湖南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107-03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hich is called“the mystery domain of economy”and“the third profit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lays a stimulating role in GDP's continuin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hich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central ris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na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logistics consciousness, informatory construction, human resources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so on,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of Huna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0引言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集散地。“中部通,则全国通。中部活,则满盘皆活。”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地处中部腹地,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开拓大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优越条件。

1湖南现代物流业的现状

1.1湖南的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湖南的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航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有多个航班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另外,常德、张家界、永州、怀化芷江也有直达航班。铁路: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2 802公里,湖南有京广、焦柳、洛湛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湘桂、石长铁路连接东西,全省各市(州)基本有铁路通达。公路: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达88 200公里。其中,京珠﹑上(海)瑞(丽)﹑衡昆﹑长(沙)渝(重庆)﹑二广(二连浩特至广州)等高速公路也途经湖南。水运: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全省建成千吨级泊位49个,千吨级航道达到607公里。湖南现有通航河流373条,通航总里程11 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管道:目前,湖南运输管道总长度超过300公里。其中,岳阳、长珠潭、益阳、常德、衡阳都已开通天然气管道运输。

1.2湖南物流园区建设日趋完善

湖南的物流园区已经涉及生物医药、钢材、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粮食、汽车配件等多个方面。金霞物流园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载优势于一体,由霞凝新港、新火车南北货站及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共同组成。以湖南钢材大市场为依托的一力物流园,储运年吞吐量将突破300万吨,有南方物流、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加盟。湘潭万博港以现代工业品流通全新模式打造了中国首家大型工业品超市。浏阳医药物流园拥有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大空间全钢GSP仓储中心,可同时展示1万种药品、医疗器械、包装材料。以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为主的步步高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已经完成。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动工兴建,园区占地面积394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1.3湖南本土物流企业开始起步

湖南的本土物流企业起初是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改制而来,如长沙联运物流、长沙商业储运物流、湖南中邮物流等。另外,民营物流企业在湖南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如金荣集团、一力物流、京阳物流、实泰物流。这些民营物流企业2005年营业收入均过亿元,有4家已进入2005年全国物流企业100强。全洲医药物流采用多功能全自动立体仓储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在全国同行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湖南省以湘潭步步高、长沙一力物流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物流企业采用新的理念和体制,发展开始起步。湖南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物流服务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代表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实现了零的突破。

1.4知名物流企业纷纷抢滩湖南

本世纪初以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500强连锁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纷纷抢滩湖南,给湖南零售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以来,国美、苏宁也不甘示弱,在湖南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家电连锁的浪潮。2005年,全球第二大物流公司荷兰TNT集团进入长沙市场。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森泰飞物流公司(DHL)也成功入驻湖南。同年,全球最大的物流配送开发商和服务商普洛斯公司投资3 000万美元与长沙高新开发区共同建立工业仓储物流项目。国内的招商局物流、大田国际货运、宅急送、广州南方物流等大举挺进湖南,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

1.5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001年3月,国家6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意见》,提出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等意见。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5年,湖南省经委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长株潭城市群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为湖南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同时,还出台了简化连锁经营企业工商登记手续、物流行业用电等优惠政策。

2湖南现代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2.1物流观念意识不强

物流观念意识不强是目前制约湖南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湖南企业物流外包的程度还不够,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认识不深,工商企业缺乏物流外包意识。“先生产,后流通”、“重生产,轻流通”观念还根深蒂固,一些企业和部门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降低企业和全社会流通成本、提高利润的作用。很多物流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制约了专业化、一体化物流的形成。

2.2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物流业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地方政府主管,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和地方政府保护。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多从本部门、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造成不公平竞争、重复建设和物流资源的浪费。湖南拥有各种铁路、公路、邮政、物流企业的货站、货场、装卸点,但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而物流的特点是不能单独依托于任何一种方式,必须依靠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结,所以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往往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3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下

湖南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不大,质量普遍不高。由于长期受“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思想的影响,企业物流技术落后,产、供、销系统之间相互脱节,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湖南现代物流业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物流库存、运输以及物流管理成本高,物流效率低下。湖南省经委资料显示:湖南省2005年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为18.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223.51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5%。尽管湖南省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成本逐年下降,但与沿海城市相比湖南的物流成本仍处于高位,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仅占GDP总量的10%左右。

2.4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湖南物流信息化尚未完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企业对物流信息的认识滞后,企业物流服务需求单一,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落后,条形码技术、RFID、GPS

/GIS等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MRP和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普及率不高。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特别是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缺少工商、税务、报关、商检等互联互通。物流信息平台存在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导致物流信息分散、供求信息紊乱。同时,缺乏物流信息平台投资运作机制也造成了湖南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5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短缺

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短缺。尽管这几年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上物流培训教育有一定的发展,物流人才短缺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市场需求差距甚远。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而实际从事物流工作的基层人员,虽然有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同时,物流学科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如医药物流需要既具有医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又精通物流领域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而,物流人才供求矛盾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

3湖南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

3.1强化现代物流意识,确立物流产业地位

深化人们对物流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物流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工商企业要树立物流意识,应认识到物流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泉的重要手段。物流企业应该树立物流服务的理念,强化品牌战略的意识,提供多功能的物流服务。政府要作好物流产业的宣传工作,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物流产业相关政策支持,完善物流市场法律法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确立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2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整合分散在多个领域的物流资源,集成和延伸原有服务功能。实施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回收物流的系列化运作对企业物流进行流程再造。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扩大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物流线路的空间优化组合,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化,重点发展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培育拥有多种运输手段的新型物流企业。

3.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长株潭、岳阳、衡阳、怀化四大区域物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以适应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需求。坚持现代物流园区、综合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企业相结合,形成快捷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仓储配送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构筑多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发展与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高湖南现代物流的周转能力,促进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建立健全物流中介机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性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职能,规范行业竞争,与国际接轨。

3.4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循序渐进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动物流标准的应用与普及,提高全省物流现代化服务水平。完善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规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鼓励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技术(SCM),有效地使用条形码、EDI、RFID、GIS/GPS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重视企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逐步开发基础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强调各类物流活动间的兼容性,打破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标准瓶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方式,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开拓物流服务市场,以提升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3.5开展物流教育与培训,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物流教育的投入力度,借鉴国外的经验,提高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使物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物流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物流技能培训和物流专业技能鉴定,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给予引进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关政策待遇。加强物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唐婷,覃林. 物流湘军才起步 内外强敌已来袭[N]. 三湘都市报,2006-08-21 A06版.

[2] 黄立君,陈立. 中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物流科技,2006(5):57-59.

[3] 何燕子. 湖南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3(1):85-86.

[4] 龙德发. 发展中的湖南物流业[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9):11-13.

[5] 黄福华.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物流战略与实现途径[J]. 民族论坛,2002(2):14-17.

[6] 崔介何. 物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云南现代物流协会. 云南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报告[R]. 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2006-06-25.

湖南馆:现代的桃花源 篇7

湖南馆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为背景, 演绎未来自然生态的新型都市, 通过“师法自然”来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活意境。桃花源这一主题, 意在建设“安乐和美”的生活情态, 用人类的智慧来实现自然与城市的完美融合。

一、三个桃花源

湖南馆展现的是三个“桃花源”。它们分别是自然桃花源——师法自然区;人文桃花源——湖湘印象走廊区;理想桃花源——畅想空间区。这三个“桃花源”共同描述了湖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区和“印象”区展示了湖南秀美的自然风光, 诠释了湖南未来的生态环保与城市形态。在“畅想”区, 参观者可以身置其中畅想湖南未来的城市风貌。

自然桃花源、人文桃花源和理想桃花源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走进师法自然区, 参观者见到的只有桃花、碧水、翠竹、青草, 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抬眼便可见到两条“彩带”中流动的影像。参观者的脚下是玻璃水面, 就像桃花林里的小溪。参观者举手投足间, 小溪就呈现出水波荡漾的质感, 这种空间的互动很快拉进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正是这一精心巧妙的设计, 让展区的空间上下呼应, 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进入湖湘印象走廊区, 便涌动出历史的记忆。在这里, 昔日的历史变成了一张张画卷: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怀素笔下的汉字, 流动着东方的含蓄之美;周敦颐赞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则显露出古代文人的高洁气质。此外, 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水,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齐白石信手拈来的画作, 都体现出湖南人一直在追求人文底蕴的生态城市。

在畅想空间区, 未来由你来设计, 你是未来的主人。为让参观者抒发个人对未来城市的想像, 湖南馆用电子壁画等多媒体现代手段, 使参观者在现场可任意涂鸦, 并与互动屏展示融为一体,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畅快地想像自己心中的未来家园。参观者涂鸦后的作品还将投在12米宽的电子墙面上, 而画面将不断地变换每个人涂鸦出来的梦想, 直至升入馆内的穹顶。

湖南馆的“桃花源”是现代科技的展现。设计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动感空间。譬如湖南馆内的“湖泊”, 其实是一个交互式的地幕。设计者在地幕中放置了压力传感器, 配合红外与可见光摄像头与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 使水面和水中生物与人的脚步互动。这样, 溪水的影像就会投射在地幕上, 而当人踩在地幕上时, 通过传感出现涟漪荡漾的效果, 使人仿佛真是踩在水面上。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 从此给后人们无限遐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和谐安静, 没有战乱, 人们彼此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陶渊明的桃花源更像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而湖南人所展示的桃花源则并非如此, 而是向世人许诺一个湖南的未来!

二、两个魔比斯环

湖南馆是31个省份展馆中惟一的开放式展馆。整个场馆的主体是由两个“魔比斯环”相扣组成, 分为A环和B环, 总重量为1.2吨, 环体的最高处达7.2米。由于展馆四面没有墙体, 与自然相融合, 再加上魔比斯环的灵动大气, 显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参观者走进国内馆展区时,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巨大的几乎悬空而立的魔比斯环体, 而在它的周边, 参观者几乎看不到任何遮挡的障碍物。

湖南馆主体采用双“魔比斯环”相扣, 目的是要实现环体的播放内容无限流动, 给人视觉震撼的效果。整个馆体呈现不同的曲线, 环体表面的影像随着展馆的外形旋转和伸展, 从每一个角度观看的效果都不同, 给人交错成趣的印象。其实, “魔比斯环”就像展开的卷轴, 环体上的影像时而全景演播, 时而滚动变化, 时而回归为纯净的留白, 给参观者许多遐想与回味的情趣空间。

“魔比斯环”表达了一个无穷大的理念。而这一无穷大的理念承载了湖南馆所需展示的巨量信息流。及此, 我们才会看到“魔比斯环”静静地流动在自然景观当中, 缓缓地描述着湖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 “魔比斯环”与三个桃花源内外融合, 共同创造了一个现代桃花源的奇特景观。

虽然, “魔比斯环”呈现出流动的画面, 然而它的实体却有的地方凹, 有的地方凸, 还有的地方宽度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 “曲面投影”技术在魔环面前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是, 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设计者不仅让画面在环体的任何地方都能顺利通过, 而且还可以让画面逆向流动。

“魔比斯环”播放屏采用竹和纸的结构, 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可以在纸上涂上特殊涂料, 使画面达到细腻的质感效果。二是竹和纸分别是湖南的特产和发明, 借尔展现湖南元素;三是以竹和纸为材质, 表达一种自然环保的理念。此外, 为了实现自然环保理念, “魔比斯环”只用两个支撑点就使自身完全独立于地面上, 它的顶部和地面从未打过一个螺栓。

也许还有人不知道“魔比斯环”的来历。1858年,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将一张纸条的一端反转180度, 然后与另一端对接在一起, 这样便呈现出只有一个面和一条边的八字环体。这一简单的对接成为数学上的巨大发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比乌斯, 便将这样的环称为“莫比乌斯环”或“魔比斯环”。

三、一块菊花石

如果说花草树木的自然景观是湖南馆的最大特色, 那么, 湖南馆的那块菊花石就更是一大自然奇观。这块巨型的菊花石并不是人工仿造的, 而是发现于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样一块体形巨大的菊花石, 在世界发现的菊花石当中极为罕见。整块石头宽280厘米, 高120厘米, 重近4吨。当参观者走近这块菊花石时, 可以发现它的正面雕刻有“湖南桃花源里”字样, 而它的背面则有数朵石菊花若隐若现。在石头的右上角, 还有一个天然而成的洞, 更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

湖南现代农业 篇8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的建立

由于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现代农业两系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复杂性与信息重叠性。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给评价结果造成失真,本文主要从投入水平和创新能力等角度构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而从产出结果和发展水平的角度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根据湖南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依据科学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原则,将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构建成指标体系的总框架。选取创新能力、投入水平、可持续能力3大类评价指标,共9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方式3大类指标,共8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确立各指标的权重(表1)。

1.2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

设正数X1、X2……Xm为描述农业技术创新的m个指标;正数Y1、Y2……Yn为描述现代农业的n个指标。所选指标分正指标和负指标两类,正指标为越大越好型指标,负指标为越小越好型指标。由于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及数量级大小的不同,为了排除由于量纲及数量级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min、Xmax分别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可求得标准化处理后的现代农业发展指标yi。

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f(x)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g(x),公式为:

式中ai、bj分别为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各指标的权重。

1.3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判断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开放系统,系统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经济联系,因此在一定时期系统间会表现出滞后或超前性特征。根据系统间的滞后或超前状况,可产生4种基本状态: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良性发展状态;②农业技术创新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③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落后状态;④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于农业技术创新状态(图1)。状态①是较理想的良性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靠非技术因素推动,缺少技术创新支撑,有可能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③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一种最不可取的状态,应加大力量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状态④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但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最终也会影响到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可通过比较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f(x)和g(x)来判断两系统的发展状态。本文给出评价这种4种状态的综合评价指数标准(表2)。

1.4 协调发展程度的计量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其离差就越小,用离差系数Cv表示,即:

Cv越小,协调程度越高(s为标准差),而使Cv越小的充要条件是式(4)所示的C'越大。

根据式(4),为了使计算出的协系数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本文给出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

在协调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水平因子,就得到了协调发展度D。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0≤D≤1,C为协调系数,T为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本文α、β的取值相同,均设定为0.5。协调发展度D综合了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状况C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能全面、客观、充分地反映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并能比较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协调发展状况的差异。

为更清楚地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程度,建立协调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

2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本文选取湖南14个市州2007年的截面数据,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方法,对湖南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08》、各市州2008年统计年鉴、各市州2008年统计公报和各市州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计算步骤是:首先根据公式(1)计算出各市州的f(x)和g(x),然后分别按公式(5)和(6)计算出协调发展度D(在公式(5)中取K=2)。最后根据本文确定的发展状态评价标准和发展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各市州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协调程度(表4)。

3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与建议

3.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表4可以看出,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从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来看,评价指数最高的市州为长沙市(0.78),指数得分在0.6以上的只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市。有5个市(洲)的指标得分在0.4以下。这表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湖南是农业大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条件和途径。近几年来,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在某些环节、领域和区域取得了突破。要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善农业物质装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培养新型农民等手段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分类发展状况如表5所示。

3.2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滞后,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

从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对比情况看,全省有长沙、怀化、娄底、湘西4市州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高于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而其中怀化、娄底、湘西3个市州均处于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落后状态,比较二者差异意义不大。因而可以说,农业技术创新水平高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只有长沙市,其他市州均处于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的状态中。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8市处于典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状态中。其中衡阳和岳阳的农业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虽然现代农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农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导致二者间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现代农业发展缺少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必将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农业技术创新滞后,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薄弱,这是导致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程度不高的关键因素。当前我省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以袁隆平、刘筠、官春云院士为领军人物的我省农业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杂交水稻、湘云鲫(鲤)、“双高”油菜等科研成果领先国内外。但区域性的农业技术创新仍然力量薄弱,且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无法融入产业。因此,要通过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

3.3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要发挥核心区域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长株潭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其中长沙市的优势十分突出,是全省唯一一个发展状态为良性发展,协调程度为高度协调的地区,且农业技术创新水平高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巨大的潜力。长株潭地区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为把该地区打造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省内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市场、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在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优势,积累经验,少走弯路,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需要。

4 结语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对湖南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一致,说明应用该方法进行评价与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因此,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发挥核心区域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广泛存在,评价指标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建立的评价模型与协调等级,也仅能初步反映两系统的发展状态和协调程度。因此,要提高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与协调程定量评价的精确度,仍需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方法模型上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

[2]陈鹏程,李建勋.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J].南方农业,2007,1(2):56-59.

[3]蒋和平,苏基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17.

[4]赵洪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30(12):91-100.

[5]曾福生,李明贤.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3-61.

[6]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8-44.

湖南现代农业 篇9

目前,国内学者就我国各地农作制度的地理分区[6,7]、发展演变特征[5]、农作制结构与类型[8]、影响因素[9,10,11,12]、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与发展对策[13]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作制种植模式[14,15,16]、结构优化[17]、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理化特性[18,19,20]、灾害和节水特征[21,22]、农业资源发展潜力分析等[23,24]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稻田农作制度方面也开展了部分研究[25]。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湖南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供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湖南省人口基数大,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利用耕地,调整和优化稻田种植结构,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发展稻田多熟种植,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体系,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将为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 湖南省农业资源概况

湖南省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具有“光热资源丰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水集中和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农作物种类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作物生产,适宜开展多熟种植。

1.1 自然地理资源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江南地带,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km2。户籍人口为7 119.34万人,常住人口6 568.37万人。湖南地处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积温5 000-5 800℃;光照时数1 300-1 800 h;太阳总辐射能为3 330-4 040 MJ/m2,年降雨量为1 300-1 600 mm,无霜期270-310 d。

1.2 水土资源概况

湖南地处湿润多雨地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3 184亿m3,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93 m3;平均降雨量为全国平均降雨量的2.2倍,居全国第7位;但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全年50%-70%的降水集中在4-7月,其余月份较少;年际间变化较大,地区间分布也极不均匀。

湖南山地多、平原少,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在全省的国土面积中,山地面积1 084.9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丘陵面积326.27万hm2,占15.4%;岗地面积293.81万hm2,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hm2,占13.12%;水面为135.37万hm2,占6.39%。湖南省耕地面积为413.50万hm2,园地面积为68.71万hm2,林地面积为1 229.65万hm2,草地面积为49.03万hm2,表现出林地多、耕地少的显著特点。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为330.6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9.95%。全省人均耕地为0.06 hm2,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5。

1.3 农作物资源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农作物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作物种类以水稻为主,旱粮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红薯、高粱和豆类;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其他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麻类、茶叶、果树、烟草、甘蔗、蚕桑、蔬菜、药材等[26]。2014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早稻145.33万hm2,中稻117.37万hm2,晚稻149.38万hm2,油菜77.01万hm2,棉花15.57万hm2,玉米34.57万hm2,大豆19.34万hm2,薯类28.46万hm2,苎麻5.43万hm2,烤烟8.58万hm2。

2 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分析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属于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建国60多年来,湖南省农作制度经历了恢复→徘徊→快速→调整→稳定→缩减发展六个阶段。其主要特征如下:

2.1 农业结构变化

1949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为15.84亿元,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6.07%,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总产值分别占1.52%、8.96%、0.19%和13.26%。从建国到1979年,主要开展农作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主攻目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双季稻多熟制;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较大,林、牧、渔、副业所占比例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种植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开始下降,林、牧、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199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679.20亿元,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到54.00%,林业上升到5.11%,牧业上升到33.09%,渔业上升到7.05%,副业下降到1.96%;200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3324.51亿元,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3.52%,林业下降到4.68%,牧业上升到44.02%,渔业占5.10%,副业下降到1.78%;201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5043.58亿元,种植业所占比重占54.06%,林业占5.70%,牧业占29.09%,渔业占6.14%,副业占4.99%(表1)。

2.2 种植结构变化

建国初期到70年代,湖南省以粮食作物为主,非粮作物面积较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8%,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1.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表2)。20世纪80年代以后,种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油菜、棉花、苎麻、柑桔、蔬菜、烟草、甘蔗、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得到了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到68.8%;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例得到快速上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到11.8%。20世纪90年代未以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所占的比例快速下降,而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和产量快速上升。2013年全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865.00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下降到57.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到20.24%。

2.3 粮食产量变化

通过农业科技的改进与创新,湖南省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特别是水稻单产呈逐年上升趋势。建国初期,湖南省粮食作物单产为1 957.5 kg/hm2,其中水稻单产2 437.5 kg/hm2;1979年粮食作物单产3 502.5 kg/hm2,其中水稻单产4 440.0 kg/hm2,比1949年提高82.15%;2008年全省水稻单产达6 351.0kg/hm2,比1979年提高43.04%(表3)。建国初期到70年代,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薯类、杂粮的单产变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述作物的单产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

2.4 作物种植模式变化

水稻是湖南的优势作物和优势产业。在作物种植模式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旱粮作物所占比例较大,但随着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种植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目前,湖南省平原和丘陵区主要有绿肥—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蔬菜—双季稻、冬闲—双季稻以及烤烟—杂交晚稻、春玉米—杂交晚稻、西瓜—杂交晚稻等一年三熟或两熟的复种制[25];山区主要有油菜—中稻、马铃薯—中稻、春玉米—晚稻、蔬菜—中稻及冬闲—中稻一年两熟或一熟制复种制。

3 湖南省现代农作制主体模式及布局

湖南省农业生产具有多熟复种、集约高产的特点。目前,湖南省稻田的主体种植模式是以粮、油、肥生产为主,以双季稻为主体的格局,但一季稻的比例在增加,绿肥面积下降,冬闲田面积比例上升。

3.1 稻田三熟农作制种植模式

稻田多熟种植模式主要有马铃薯—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小黑麦—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蔬菜—双季稻等。据统计,2007年稻田三熟制面积达75.33万hm2,占稻田面积的比例为25.83%,其中以油菜—双季稻种植模式为主,占双季稻三熟制稻田的81.58%。

3.2 稻田两熟农作制种植模式

湖南省稻田两熟制种植模式主要有春玉米—一季晚稻、油菜—一季晚稻、蔬菜—一季晚稻、烤烟—一季晚稻、瓜类—一季晚稻、绿肥—一季晚稻和马铃薯—一季晚稻等。据统计,2007年稻田两熟制面积达189.23万hm2,占稻田面积的比例64.89%。

3.3 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布局

根据农作制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区域分异原则,结合全省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地理区位的实际情况,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即湘北商品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湘中湘东城郊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湘南外向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和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

湘北商品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包括洞庭湖平原区及环洞庭湖丘陵岗地,辖岳阳、益阳和常德3市27个县市(区),现代农作制的发展方向,应针对该区域冬闲稻田面积大,立足土地、温光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稳定发展稻田双季稻多熟制作为战略重点,大力推广绿肥—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蔬菜—双季稻等。

湘中湘东城郊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和邵阳6市31个县市(区)。针对该区域农业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特点,稻田应优先发展油菜—双季稻、蔬菜—双季稻和饲草(绿肥)—双季稻。

湘南外向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包括郴州和永州2市22个县市(区)。针对该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应在充分发挥地理与区位优势、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上,发展油菜—双季稻、蔬菜—双季稻、饲草—双季稻和烤烟—优质晚稻。

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包括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及邵阳部分县市27个县市(区)。针对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水平不高和作物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应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菜—中稻、马铃薯—中稻等。

4 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随着湖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总产虽不断提高,但人口的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的矛盾仍长期存在。建国时,湖南省人口近3 000万人,人均耕地约0.12hm2,到2014年人口增长至6 690.6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06 hm2。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和农业转型期,如何通过创新农业种植制度,提高复种,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促进单产和总产的提高,这是目前湖南省现代农业和农作制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4.2 冬闲田面积增加,稻田耕地质量下降

湖南省约有冬闲田133万hm2以上,除去约26.67万hm2地下水位高的潜育性稻田不能种植冬季作物外,还有106.33万hm2冬闲田可以开发利用;但目前全省稻田冬种覆盖率仅为40%左右。因此,如何合理开展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利用其丰富的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发展冬季农业,这是当前全省稻田现代农作制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虽然全省稻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但红、黄壤丘陵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低、耕地质量差。且近年来由于采取缺乏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等,造成部分农田生态环境变劣、肥力下降,不仅影响到稻田耕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同时还影响农产品质量。因此,如何通过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进行土壤培肥,提高复种,挖掘稻田增产潜力,是一个新的难题。

4.3 稻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湖南省不同的区域,因各地气候因素、土壤类型和栽培技术水平不同,种植制度千差万别,农作物产量各异。在新形势下,如何依靠科技进步,进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以解决发展现代农作制关键技术中的瓶颈;提出与构建适用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作制耕作栽培技术,进一步推进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是目前现代农作制发展的重要任务。

4.4 农机与农艺融合、土地流转规模化还需加强

发展现代农作制过程中,在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水平、农业种植效率,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如何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农机与农艺之间矛盾、认识水平、相关部门间联系、综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

4.5 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粮食生产能力受农业资源、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农业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高,造成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水稻产区,由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造成水稻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的降低,从而制约了稻田多熟制和现代农作制的发展。

5 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面临的挑战

5.1 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

为了实现农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农业生产中导致了土壤、水资源等生态环境消耗速度的加快。湖南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人均耕地则表现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27]。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全省农业用水量为222.4亿m3,若在干旱年份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加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5.2 各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省内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及区域政策等因素的不同,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区、湘中湘东丘陵区、湘南盆地丘陵区和湘西丘陵山区4个区域在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作制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民传统观念各异;且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因此,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的关键在于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创新种植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省各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3 劳动力战略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应减少,加上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增大、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低等现状,大大制约了稻田现代农作制的发展。

5.4 农村组织结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湖南省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上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受市场调控因素的影响较大,缺少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农村缺少长远规划、规划程度高、功能齐全的农村商业中介性服务组织为农民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降低了农民的种植农作物积极性,影响了全省现代农作制的发展。

5.5 农业基础设施差,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湖南省农业突发性气象灾害(洪涝、低温、干旱)发生频繁[28],造成生态环境变劣,加之全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较差,农业抵御外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农田气象灾害对全省主要农作物的成灾率高,造成全省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稳定、波动较大,制约了全省现代农作制的发展。

6 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的发展对策

6.1 强化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

现代农作制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因为农业生产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投入,还包括政策、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还需整合其他各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针对目前湖南农业对现代农作制科技投入较少和体制中所存在的不足,如何发展现代农作制,需明确各级政府加强对现代农作制的政策支持,加强对该领域的科技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作制和现代农业提供政策和技术保障。

6.2 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化

首先,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经营效益最大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作制。其次,通过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开展集约化规模经营、机械化种植,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充分发展现代农作制;同时,培育现代农村经济组织,增强农业抵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这符合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重要途径的观点。

6.3 协调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关系

针对全省农业突发性气象灾害(洪涝、低温、干旱)发生频繁,生态环境变劣,农业基础落后、抗灾能力较差的现状,在做好全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现代农作制的角度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个区域主要灾害预警预测、灾害防治及减灾避灾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为湖南省的稻田现代农作制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提高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地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保证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6.4 合理开发冬闲田,发展稻田多熟制

面对湖南省冬闲田面积大、冬春温光资源丰富的特点,可通过充分利用稻田冬闲期土地、温、光、肥、水等自然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个区域的气候持性、栽培技术水平和种植习惯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农作物品种结构,进行绿肥、油菜、春马铃薯和蔬菜等冬季农业的开发,采取不同的水旱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等措施,发展稻田多熟制,可培肥土壤、提高稻田复种指数,促进冬季农业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稻田多熟农作制,这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作制的重要战略措施。

6.5 全面提升稻田现代农作制科学技术体系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研究 篇10

湖南省自2000年以来, 根据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 由政府和农业、科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三十余项涉及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农业科技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普及、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投入等农业科技政策, 为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支撑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推进了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 产生了众多的农业科技产品, 为湖南省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2, 3]。作为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产品的发展研究, 对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品种种丰富, 类型多样

在农业科技不断持续扩大投入的基础上,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 尤其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培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内,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潭两优215、陵两优741、两优早17等71个水稻品种, 百农5号、福单3号、湘农玉21号等19个玉米品种, 4个棉花品种, 11个油菜品种, 17个辣椒品种, 11个西瓜品种, 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了143个, 这足以说明湖南农产品品种丰富、类型多样。

2.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规模大, 产值高

随着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规模和产值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2013年, 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3.58亿元, 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2726.75亿元, 增长2.8%;林业产值287.67亿元, 增长6%;牧业产值1467.37亿元, 增长0.7%;渔业产值309.89亿元, 增长6.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99.23亿元, 增长2.8%。

3.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开发资金投入大, 上升快

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果推广等方面人力、财力、物力的所有投入的价值总和。农业研发, 即农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 市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研发一般分为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应用研究和农业实验发展三类科研活动, 体现了农业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而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我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9年做了全国R&D资源清查, 根据两个年度《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对湖南省的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农业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做一个动态比较。

湖南省2009年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是7629万元, 是2000年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11倍, 年平均增长超过10%。2009年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R&D经费内部总支出的比重为0.17%, 比2000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0.03%, 比2000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湖南省2009年农业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是3237万元, 是2000年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10多倍, 年均增长10%左右。2009年农业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占R&D项目经费内部总支出的比重为0.13%, 比2000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0.03%, 比2000年提高了0.021个百分点。综上可见, 从2000年到2009年湖南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稳中有升。

4.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研发机构多, 项目层出不穷

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有赖于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农业学研究机构的规模数量以及研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产品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湖南一直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拥有一批专注于农业研究生产的农业科学机构。统计资料显示, 2012年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达到124家, 较上年增长5.08%, 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工作人员为3296人, 较上年增长2.30%, R&D经费支出为37514万元, 较上年增长9.90%, 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价值为39016, 较上年增长3.02%。本数据来源于:2012-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

数量众多的农业科学机构为湖南省的农业科技产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科技含量高, 社会影响力大的农业科技产品。其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于湖南农业科技产品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至成立以来, 现有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所、作物所、园艺所、茶叶所、蔬菜所、土肥所、植保所、西甜瓜所、区划所、农业信息与工程研究所、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等15个研究所、中心及基地管理中心、中南大学隆平研究生学院、等5个院直属机构。建有杂交水稻、水稻、辣椒、柑橘、农业科学数据、生物农业、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无公害农产品、分子育种、种质资源、茶叶、农化、稻米及制品等国家、省 (部) 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等52个,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 野外科学试验台站3个, 综合试验示范基地3个, 常年专业试验示范基地43个, 专业示范点200多个。本数据来源于:2012-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

二、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吸收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农业劳动力, 农民群众是农业科技产品的直接需求和吸收者。农民群众对农业科研产品的知晓程度及吸收应用能力等, 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湖南作为农业大省,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稻谷、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但是湖南省农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远远不足,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湖南省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吸收应用农业科技产品能力不强。据湖南省统计局抽样调查, 湖南省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11.5%, 小学文化程度占39.2%, 初中文化程度占42.5%。也就是说, 农村人口的86%左右文化素质不高, 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产品的吸收应用能力。二是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农民群众经济基础较薄弱, 农业科技产品的吸收应用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大。三是湖南省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对科技产品的吸收应用能力。湖南省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多数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 严重制约着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也不利于批量综合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

2. 农业科技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技产品的大力推广, 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改善食品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如:农药化肥大量施用的蔬菜, 生长素、化肥催长的鱼虾;饲料中的一些性激素、生长激素、赤霉醇 (霉玉米中含有) 、兴奋剂 (盐酸克伦特) 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 人体摄取后可产生致癌后果和激素样作用, 甚至引起中毒、造成死亡;高剂量重金属微量元素制剂 (如高铜、高锌) 使猪皮毛发红发亮, 这些元素在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时将对动物并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产生有害作用。这都是在农业科技产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丢掉了农业科技产品研发与推广的初衷。

3. 农业科技产品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湖南省农业经济的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公于农业科技产品的贡献。如杂交水稻技术、保健养猪关键技术、温室养殖、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栽培等从无到有, 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就归功于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根据笔者调查访问了解到, 目前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推广方式传递速度慢、推广周期长, 合理高效、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尚未很好建立起来;二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模式与农民自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技术推广尚未建成有效的载体, 科技示范场建设刚刚起步, 农村科技市场建设还不规范;三是农业技术服务对产后加工增值、市场营销、质量标准、绿色品牌、安全生产等重视不够, 不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四是区 (县) 、乡 (镇) 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紧张, 培训、推广、试验难以广泛开展,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 为解决经费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不得不通过物化服务来创收, 削弱了农业技术推广职能。

4. 农业科技产品中介机构市场化水平低

影响农业科技产品的市场化发展的因素既有市场自身的内在因素, 又有市场运作和管理等外部因素。农业科技产品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管理滞后, 交易主体稀少, 购销不旺等问题就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产品的产业化。首先, 缺乏相应的市场政策法规和配套的管理制度, 使得交易行为不规范且形式单一, 特别是缺少风险保障机制和风险金融投资政策。而且, 在技术合同实施过程中缺少监督和约束机制, 无法切实保护技术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其次, 联系购销双方的中介组织还不发达, 促成交易的技术经纪人数量少, 素质不高, 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购销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等因素, 使农民无法得到适用农业技术成果的信息, 农民的需求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第三, 农业技术市场的利益驱动对农业技术商品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只有那些可控性强、见效快的农业科技产品才适于进入市场, 而限制了一批不被“技术市场”看好的科技产品, 从而成为了农业科技产品发展的又一道屏障。

三、小结

综上所述, 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无论是在产品种类、规模、产值还是在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 项目的开发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发展湖南省的农业科技产品,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产品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快农业科技产品中介机构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的规模、产量以及产值, 农业科技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 现有的农业科技产品研发的机构及项目等对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后根据这些问题, 提出湖南省农业科技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品,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建新.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3 (8) :74—78.

[2]钱均祥, 王珲.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关键因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4 (01) :12-15.

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湖南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9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6

湖南现代农业 篇12

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

(一)加工企业发展快速,竞争力不断提升

目前,湖南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29 家,其中国家重点加工企业47 家、省级加工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3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外经贸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在这些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56 家、过10 亿元的有25 家、过50 亿元的有2 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的企业61 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有15 家;通过ISO9000 系列、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300 多家,275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上市企业18家。在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外经贸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 900 亿元,比2010 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 340 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0%。

(二)农业布局不断优化,加工企业区域化、特色化明显

湖南各地加工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了自身农业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如祁东黄花集团,生产“映武”牌黄花菜畅销意大利、美国等16 个国家,年出口外销黄花菜占全国黄花菜出口总量的80%以上;在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稻米、优质棉花、油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在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在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药材等。加工企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加工企业运行机制不断创新,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湖南省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结合省情先后创造了“公司+农户”、“公司+大学+协会+合作社+农民”、“基地带农户”、“科技引农户”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在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中的领头与带动作用。如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大学+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生产猕猴桃,带动湘西山区数十万农民奔小康。金健米业公司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优质稻新品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新路子。

二、湖南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财税问题及分析

(一)现有财税政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够,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创新力不足

目前,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大多仍然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相比全国和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在500家国家级加工企业中,湖南省只有24 家,仅占4.8%。目前,总资产在10 亿元以上的只有正虹科技、亚华种业、金健米业3 家。产值过10 亿元的只有25 家。全省加工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笔者对15 家农业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见表1),发现现有财税政策对农业加工企业和农民的影响和带动力是不足的。

1.从影响力和带动力来看:本次所调查的湖南省15家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中,带动种植基地的有12 家,带动养殖基地的有3 家,除2 家企业外,其他的企业都有自建基地。

2.从带动农户方式来看: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3种典型方式都囊括了,其中合同制最多,有10家;其次合作制,有8家;股份经营制最少,只有2家。这也体现了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带动农户方式上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合同制、合作制较多,新型的股份合作制较少。这可能也是造成当前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影响和带动力不够的原因之一。

3.从科技创新情况来看:11家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有5家,省级以上高科企业有3 家,既是省级以上高科企业又获得了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占30%。这说明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还是很重视研发的。就品牌而言,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有相应的品牌,获省驰名商标的企业有8 家,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 家,这说明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企业投入到科技研发的资金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限制了湖南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近几年湖南省崛起的农业加工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规模优势,对外销售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尽管大部分企业都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但由于研发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创新。

数量单位:家

(二)现有财税政策支持效率不高,力度不强

本次调查问卷共有5 个问题:前3 个问题主要是了解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效率。后2 个问题主要是了解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力度,问卷基本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对农业加工企业的财税政策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这一问题,共有9家企业认为实现了政策目标,达到总数的60%,接近2/3。但仍有6 家,占1/3以上的企业认为政策没有完全达到政策目标。

2.“湖南省对农业加工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这一问题,认为“好”和“一般”的几乎各占一半。认为好的企业认为对农业加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是比较到位的,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要求直接可以减免税。认为“一般”的企业认为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出于各种原因某些企业未能享受到相关财政支持;二是某些企业虽享受到了,但花费的人力物力代价太大,成本效益不配比,实际到手的利益不多;三是某些企业认为这些财政政策,包括补贴、贴息等并不是长效机制,是阶段性的,因而不太重视。这说明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3.“企业是否从现行财税政策中受益”这一问题,有14 家企业均表示从现行财税政策中受益了,且认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贯性和普惠性。可以看出,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还是有一定效率的,只是在政策的操作层面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4.“财税政策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一问题,有5 家企业认为支持力度大,占1/3,另有10 家企业认为支持力度不大,占2/3。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认为财税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目前多数的农业加工企业都属于微利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果要农业加工企业完全市场化,将会导致企业的亏损和生存的困难。由此可见,从企业角度来看,很希望得到财税支持,说明政府还需在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强化。

三、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湖南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财政要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财政对农村环保、水土保持、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是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2.加大对重点支持对象的资金投入

一是要重点支持带动力、推动力强的企业。对经营状况好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要考虑连续支持,扶优扶强,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不能撒胡椒面,要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二是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对从事效益低但符合社会发展业务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要重点倾斜支持。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来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重点支持生产特色产品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政府要选准品牌与品种,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让有特色的外经贸加工企业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3.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直接支持

长期以来困扰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资金,因此财政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要设立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贴息、担保、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规范有序地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给予支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要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上市。四是要加大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力度。支持加工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生产优质绿色产品、推动能源清洁化利用及培育良种等方面实施奖励。

4.充分合理运用WTO规则,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和调整支持结构

为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财政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中有一些是符合WTO规则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财政补贴项目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与WTO的规则相悖,主要表现在专向性财政补贴政策,因此要科学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并充分利用绿箱和蓝箱规定,调整和改进相关的财政政策。尽量避免WTO规则中不允许的“黄箱”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向现代农业发展。在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时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倾斜:一是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重点补贴优质绿色产品和培育良种;把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产性专项补贴作为财税补贴的重点。二是要増加农业附加值,补贴的重点要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三是要结合湖南省主导行业及区域划分和农业产业布局,制定差异化财税政策,重点补贴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以更好地适应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要根据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我国的承诺,调整财政支持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重点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科技研究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湖南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农业科技在许多领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农业,提升湖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从所调查企业来看,大部分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只是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及省级高科企业称号的企业更少。因此财政支持的重点要做好下几项工作:一是要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有选择地对重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科技研究予以支持,做到既注重科技创新,又注重应用转化。二是要支持加工企业自建研发中心,鼓励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

6.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涉及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过程,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申报评估模式、资金使用跟踪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农业产业化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要求,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监督管理,实施项目化管理。建立扶持政策公示制度;并由第三方对申请相关资金项目的企业进行客观评估。对支农资金的使用实行动态监测和考核,及时、全面和准确地掌握项目运行动态,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7.建立健全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

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属于弱质风险产业,为减少自然灾害风险,保证农业收入稳定,很多国家都支持农业保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农业保险已成为取代灾害救济及财政补贴的主要手段。湖南省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省,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扶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建立健全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成立专门农业企业投保公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风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利润,企业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出一定的比例,政府也要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的补贴,这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部分市场风险内部化,可以使加盟农户免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产业化经营系统运行的主动性,提高竞争力。同时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和完善承保、理赔的机制和模式。其次由财政投资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对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多元化监测,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制定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减轻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吸引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流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扩大投资主体,增强外经贸农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促进外经贸农业企业农产品品质提升。在实行税收普惠制的基础上,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偏向度,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优质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以增加其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投入给予特殊税收优惠,以加快提高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四是调整税收优惠的享受标准,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能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都给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同等税收优惠,对直接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给予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扩大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适度调减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所得税税率,特别是对微利外经贸农业精深加工企业要制定优惠所得税率,鼓励和支持其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产品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2.调整增值税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统一农产品初、深加工的增值税税率。建议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增值税销项税率均为13%。

3.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按照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恢复出口产品零税率,征多少退多少,从而增加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链接

管理会计的七大创新趋势

第一个大趋势是,从产品至渠道和客户盈利分析的拓展。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包括,获得新客户比保留现有客户要贵得多、随着产品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更大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本身日臻成熟、互联网方便了卖方从每一位客户身上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等等。所以,管理会计要运用作业成本法等成熟的手段,帮助市场营销部门锁定更加有利可图的客户。公司需要在客户忠诚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正是管理会计的用武之地。

第二大趋势是,和企业绩效管理(EPM)的融合,主要是非财务数据方面的融合。企业绩效管理是指,整合多种方法,包括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精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来实现战略。上述各种方法就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有序组合,相互衔接。企业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来保证战略从基层到高层的全面执行。

第三大趋势是,向预测会计的转变。柯金斯先生分别从滚动财务预测、客户终身价值(CLV)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很多企业的预算只是会计师的数字游戏,和战略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应对,企业除了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经常性需求驱动的部分,还要进行风险管理,做好预算准备。其实,管理会计已经开始转变为包含影响未来的决策支持与分析的管理经济学。

第四个趋势是,运用商业分析。他认为,分析需求可能是唯一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商业分析不但有能力回答问题,关键是能提出问题。以第一个趋势为例,将高盈利客户从非赢利客户中区分出来的这个“为什么花”的问题并不好回答。但根据分析递归分区和决策树方法,计算机可以告诉你原因。

第五个趋势是,多种成本法并存。这一趋势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问题,即如何让两个甚至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存共荣。不同类型的经理和雇员团队会就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成本法。进步的会计职能使得使用两种甚至更多会计方法成为可能。

第六个趋势是,把内部IT服务视作一项商业行为。当某样物品免费时,人们便不再计较他们需要使用多少。所以,某些信息密集型产业(如金融机构)的IT开支已达到其收入的10%就不足为奇了。IT部门不再被单纯视为技术供应者,必须被看作是为组织增加价值/提供战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提供服务的成本必须获得理解并成为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

第七个趋势,管理会计师需要提升技巧和能力。管理会计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推行起来会遇到IT技术壁垒、实施过程的“复杂”与“昂贵”、企业文化的障碍、缺乏领导力、对于真相的恐惧等障碍。管理会计师需要学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方式,学习激励理论和方法,成为组织的变革管理专家。

上一篇:模式训练法下一篇:银行业服务创新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