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验(共9篇)
湖南经验 篇1
摘要:网络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最新的应用成果之一, 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湖南率先实践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的研讨价值在于, 总结并提升“湖南经验”,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开放、内容延展化、学习主动化、互动多元化、研究深入化、资料长效化”的优势, 推进本科院校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湖南经验”,数字化教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并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以信息化支撑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为全国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范本。教育部2012年两次在湖南召开现场会推介湖南经验, 教育部副部长一年三次到湖南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进行了专题调研,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由此形成。为了进一步把握先机, 及时总结经验, 在本科高校全面推广网络空间教学工作, 有必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研究。
一“网络学习空间”概念的界定
网络学习空间, 是以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E-learning理念为指导, 由组成互联网的全球电脑网络利用云空间构建一个个适合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可以开展实时或延时学习活动的互动场域。学习空间以其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动态开放的平台、丰富生动的学习内容, 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中对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培养的不足, 克服传统自学方式资源缺乏、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过程中存在孤独感的弊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湖南率先实践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国内外网络学习现状
网络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最新的应用成果之一, 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香港的数字化教学, 中国台湾的数位教育, 新加坡的3D教学实验室, 韩国的视频学习网站, 日本的移动学习, 德国的数字出版, 荷兰的游戏职业教材, 英国的数字化实验室, 美国加州的电子书包, 这都反映了当前网络教育最前沿的成果。湖南省于2010年开始, 在引进“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系统的基础上, 启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目前已建设机构平台190个、师生个人空间50余万个,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发布教学视频78万个, 发表文章1269万篇, 视频浏览量973万次, 文章点击率1.9亿次,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 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的意义与价值
当前, 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加快推进的黄金期, 也是关键期。在教育外部, 信息技术已演化为一场革命, 对传统社会形态带来巨大冲击, 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业态迅速转型。在教育内部, 教育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都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七项重点工作之一。湖南省教育厅王柯敏厅长强调, 要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作为巩固和发展“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 “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 “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则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湖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许多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并加以推广。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曾经在肯定湖南省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成绩的同时也提醒经验虽然是湖南总结出的, 但空间教学最容易见到成效的是本科高校, 但本科高校基本没动。这是提醒, 也是鞭策。立足于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根本任务、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信息化需求、积极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的意义所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的研讨价值在于, 总结并提升“湖南经验”,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开放、内容延展化、学习主动化、互动多元化、研究深入化、资料长效化”的优势, 推进本科院校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
四本科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工作的推进
挖掘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湖南经验”的内涵与外延, 统筹考虑, 科学谋划, 顶层设计, 推进本科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当务之急。
本科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思路, 可借鉴“职教新干线”的湖南经验及做法, 结合本科院校的学科特点, 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以本科院校教师为空间建设及应用主体, 以促进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转变为核心, 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及骨干教师空间建设范例为引领, 加快本科院校推广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新格局。
总之, 本科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在内涵把握上, 应从“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转变为“为教育现代化而信息化”;在建设方式上, 从“使用者自己建”转变为“企业参与建”;在发展方向上, 从“建设主导”转变为“应用主导”;在机制上, 变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在路径上, 规划引领、重点突破、整合资源、试点示范、考核奖励;在条件上, 加强组织机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柯敏.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EB/OL].http://www.hnlsjy.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15
[2]杜占元.加快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2/1101/c1053-19462119.html
[3]王键.空间教育教学——“三通工程”的核心人人通[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
[4]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lhzz.cn/N-714.aspx
[5]朱松林、王键、潘杰.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 2010
[6]王海东、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1)
[7]王世曾.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1)
湖南经验 篇2
2008年应用,主要包括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缴税、网上认证、远程报税等功能,与当地技术公司联合开发。其中发票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原手写普通发票的验旧业务,现湖南手写普通发票已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审批类业务,其主要思路与“网上预审批”类似。如税务中介机构为新开办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就主要使用网上办税厅的“税务登记”模块。一方面方便了办税人员,另一方面也免去税务人员录入的繁重工作。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
2008年面向基层征管工作开发,35个工作事项,52个工作表单
主要使用对象为税管员,台账,抵触,不适应专业化改革需求
零差错
“征管软件前台数据录入监控平台”,类似于外挂,在数据进入数据库前充分校验 汇算清缴申报校验,纳税人在专门的软件中做申报表,由所得税处定义所有钩稽关系,校验规则
制度上,内部监控,并将数据质量纳入对基层单位的考核指标中
数据利用
数据分析 业务部门提需求,信息中心开发报表
指标预警 自动推送评估部门
湖南经验 篇3
一是思想认识与业务宣传结合到位。财智账户卡是工商银行适应社会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对高效结算的需求,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结算“神器”,更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全天侯、全渠道的服务,同时拓展了自身服务的空间和时间,既是维护和挖掘对公客户的有力抓手,又是减轻柜面压力,降低柜面操作风险,关心关爱员工的具体体现。为使活动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该行一方面在所有网点显眼位置张贴和摆放总行统一印发的海报、易拉宝、折页等宣传资料,并借助当地广播、电视、报刊、本行网点走码灯等宣传媒体渠道在社会形成大规模的宣传声势,一方面让客户经理走出去,上门宣传和大堂经理将客户引进来体验操作双向互动,让客户亲身体验财智账户卡存取款、转帐灵活和安全快捷等优势,激化了客户办卡热情及营销人员的营销热情,从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
二是日常培训与实际操作示范结合到位。该行为提高财智账户卡的营销能力,一方面对支行主管行长、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进行了专门培训,同时要求主管行长、网点负责人对辖内员工通过展会、例会进行财智账户卡营销转培训,使全体员工熟知财智帐户卡营销对象、产品特点、功能及营销要点;一方面要求网点负责人对财智账户卡发卡的具体流程为每一位临柜人员、大堂经理现场演示操作一遍,再让每个学习人员现场操作一遍,真正使营销人员熟练掌握发卡业务操作流程,切实提高实战效果。
三是全员营销与骨干营销结合到位。该行自专项推广活动以来,通过各种举措已形成了营销财智账户卡氛围,但仅靠全行营销氛围和全体员工的普遍参与,要想在短期内完成营销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担当意识强、敢于拼搏的营销团队。鉴于财智账户卡的特点,一般由主管行长担任团队领导、网点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二名优秀客户经理和二名优秀柜员及大堂经理组成,优秀骨干营销团队的组建是确保财智账户卡内外营销得以顺利推进和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
四是激励机制与严格考核结合到位。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要想企业取得最佳的效果,必须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实用的奖罚激励机制,为此邵阳分行年初除了将年度发卡任务分解到各支行、各网点外,更主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每营销一张财智账户卡奖励100元,未完成任务年终算总帐并按任务差额予以处罚,严格考核,按季兑现,从不含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而全面调动全体员工的营销积极性,确保营销任务的超额完成。
五是检查督导与上门服务结合到位。该行之所以能率先在全省超额完成财智账户卡的各项任务,除激励等措施得力以外,更重要的做法是检查督导与上门服务结合到位。专项营销活动开展以来,该行主管行长不仅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且亲自带领结算团队负责人、产品经理到各网点督导营销进度,现场协调解决营销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次关心支行激励费用是否兑现到营销员工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确保营销目标任务提前实现。
湖南经验 篇4
1 美国养猪业概况
美国面积约有962.9万km2, 居世界第四位, 大部份领土位于北美洲中部, 其北与加拿大接壤, 南靠墨西哥和墨西哥湾, 西临太平洋, 东濒大西洋。美国共分为50个州和1个特区 (首都所在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辖3 042个县, 人口3.087亿 (2010年4月) , 其中务农人口约为3%。美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 每个区域生产1~2种主要农产品。如:北部平原以生产小麦为主, 中部平原以生产玉米为主, 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以养牛、羊为主, 太平洋沿岸地区以生产水果和蔬菜为主。美国东北部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主产区为耗粮型的养殖业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 使该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奶牛、生猪、肉鸡生产区。美国西部的“草原带”以放牧为主, 以饲养牛、羊、马等为主。畜牧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但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8%。
美国年出栏商品肉猪约1亿头, 存栏母猪不到600万头。40个养猪公司占有全国60%的母猪, 其中最大的Smithfield公司拥有120万头母猪, 最小的公司也有2.5万头母猪。中小规模猪场母猪大多在1 000头左右。1984年全美有40多万个猪场, 到1996年减至不足20万个。1 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生猪在20世纪80年代占总出栏的34%, 90年代增至65%, 2004年以后增至85%以上。
美国中部的依阿华、密苏里、伊利诺斯和俄亥俄等州是养猪主产区, 因为这里盛产玉米和大豆, 而且人口密度很低。在东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也有很多猪场, 其中Smithfield公司总部就在那里。美国的五大肉食品公司 (Smithfield、Tvson/IBP、Swift (Con Agra) 、Cargill/Excel和Hormel公司) 占了全国75%的生猪屠宰量。我们参观的伊利诺州万托福食品公司于2010年投资办了一家年宰150万头的屠宰加工厂, 规模不大, 但设施设备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肉食品公司大多数是一条龙企业, 拥有食品加工厂、屠宰场和自己的生猪养殖基地, 或和养殖公司签订收购协议, 确保生猪的供应来源。生猪价格可以随行就市, 也可以是合同价。美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 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都仅次于我国, 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猪肉产量897万吨, 生猪年销售额为10亿多美元, 养猪行业每年为美国创造80多万个就业机会。
美国还是世界猪肉第三大进口国, 约占世界进口猪肉市场的20%。加拿大和丹麦是美国猪肉进口的主要来源, 分别提供美国进口量的80%和12%。美国还从加拿大进口大量活猪, 年进口量约600万头。此外, 美国还向墨西哥出口活猪, 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的活猪占美国活猪 (大部分是种猪) 出口量的15%左右, 2011年1~9月美国向中国出口猪肉87万吨。美国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 从1966年起, 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 开始推行生猪期货交易, 目前, 瘦肉猪买卖名列农产品合约中第二位。
2 美国养猪业的主要特点
2.1 开展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
美国的国家育种体系由国家种猪登记协会 (NSR) 和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系统 (STAGES) 组成。美国种猪登记制度或基因评审计划, 对全国种猪性能测定结果通过遗传参数的评估, 将每头种猪的育种值编入电脑联网数据库。每一头公猪都有一个按BLUP原理计算的公猪性能指数, 作为其种用价值的综合评估以便横向比较。每头种猪的信息都可通过网站 (www.nationalswine.com) 直接点击某品种、某育种场而获得, 从而实现全美种猪育种信息共享和种猪营销国际化。与种猪遗传信息高度集中相反的是美国种猪场的高度分散, 一个大型育种公司可由许多地域分散的育种场组成。这样对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建立SPF原种猪场非常有利。每个育种场的基础母猪规模在300~700头。产仔舍、保育舍、后备舍、妊娠舍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100m以上。每个种猪场的占地面积约为300~400公顷, 这对于消化还田猪粪和空气净化十分有利。
环境相对稳定才能正确度量种猪选择的遗传进展。美国玉米带的育种场场史都在数十年至百年, 其饲粮为典型的玉米大豆型。长期稳定的饲养环境使种猪的性能得到持续选育提高。近20年来, 美国主要致力于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汉普夏、巴克夏等品种的选育, 并采用分向育种策略, 父、母系之间的差距很明显。父系育种主要注重胴体品质和肉质之间的平衡。现代的很多父系品种体形修长、丰满均匀、重心低而四肢短, 和传统的四肢长、重心高、短躯弓背、吊肚肥臀正好相反。因此, 新型的父系具有屠宰率高、瘦肉率高、瘦肉品质符合肉质标准的特点。另外, 在母系育种方面, 注重生长、繁殖和肉质三项并重。在产仔和肉质方面进展明显。其美系长白母系乳头大、数量多, 而且排列整齐;中躯深广, 阴户丰满;产仔数、哺育率、泌乳力等也不错。
2.2 采用现代养猪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
美国养猪生产方式有二种。一是自繁自养模式。如Waldo种猪公司是按批组织生产, 一般按照每5周一批集中配种、集中产仔、集中上市, 这样有利于做到全进全出和空圈消毒, 可以杜绝很多疾病。二是公司+农户模式。以Maschhoffs养猪公司为代表。公司有很多合作伙伴, 每个合伙人按照统一要求建造猪舍, 购置标准化的设备并配备相应劳动力, 由公司统一组织兽医服务, 公司统一提供6kg体重的猪苗, 统一供给饲料, 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饲养, 公司统一收购上市体重达到130 kg的合格成品猪。这种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成功, 发展很快。但公司需要很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 农户也承担很大的疫病风险。据介绍, 在美国也有养猪与屠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 效益也不错。此外, 大农场一般自己拥有或租赁饲料厂生产饲料, 也有的委托饲料厂生产饲料;中小猪场是让饲料厂代加工饲料, 饲料配方双方商定;也有猪场是买商品饲料。生产工艺主要采用自动化饲喂系统、全漏缝水泡粪和全封闭环境控制自动化技术, 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重视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美国对畜禽疫病防治十分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法规, 并且在体系建设上, 实行了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制度。兽医官代表政府执行公务, 对各地的畜禽疫病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职业兽医实行持证上岗。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为美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动物疫病的诊断、防治、控制以及对新发生疫病的监测, 保护和改善美国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健康、质量。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美国农业部长宣布国家进入紧急或超紧急状态, 直接领导疫病的扑灭工作。目前, 猪瘟、血痢、伪狂犬病和口蹄疫已在美国净化。但近年来猪病比以前复杂, 由于蓝耳病、圆环病毒、支原体和细菌等混合感染, 使得呼吸道病成为头号疾病, 为此, 农场主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主要是采用空气过滤系统、严格人员与运输车辆消毒及进行科学免疫等综合措施。一是蓝耳病控制。购进种猪时, 需要隔离饲养两个月, 使猪群对蓝耳病病毒产生抗体, 也可以注射感染猪的血清。部分农场对母猪进行免疫活苗或死苗, 但商品猪很少免疫。二是圆环病毒病的控制。主要是应用圆环病毒疫苗免疫来净化。三是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好支原体, 防止继发感染。四是回肠炎用抗生素控制。
美国主要从两个方面监管肉品安全:一是屠宰场的管理, 二是药品监督管理。美国所有的屠宰场都需要政府发牌, 由USDA和FDA制定肉品质量标准, 从屠宰场出去的猪肉一定要符合标准才可以到市场销售。监管屠宰场每一头屠宰的生猪, 并检查猪肉的肉质、药物残留量等多个项目, 只有检验合格的肉品才能上市销售。另外一个就是药物管理。所有的药物销售商都必须经过政府发牌经营, 而取得牌照难度非常大。如发现农场使用了违禁药品, 首先吊销农场兽医的执照并追究法律责任, 农场的猪也会被勒令宰杀, 取消农场经营权, 再追查到药物流通环节, 追究药物经销商、生产商的法律责任, 并取消经营资格。因此, 在美国使用违禁药品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2.4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粪污的处理
美国养猪场规模很大, 排出的粪便污水量很多, 粪污处理和环境保护也是美国养猪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主要措施有三, 一是实行养猪准入制, 未经批准, 不能养猪。二是农牧结合, 美国种植业发达, 肥料需求量大, 粪尿经发酵处理后用专用车辆运输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土壤, 实现循环利用。三是研究控制养猪业对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如采用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在饲料中加入丝兰属植物或酶制剂等技术来控制猪场臭气。目前正在研究空气环境对动物生产性能、动物健康以及饲养人员的影响。大型养猪场积极采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 使养猪场粪便污水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3 发展湖南养猪业的几点建议
湖南是全国养猪大省, 2010年出栏生猪7 998万头, 产值1 151亿元, 生猪出栏数居全国第二位, 生猪外销量 (3 200万头) 居全国第一位, 但湖南不是全国养猪强省, 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通过这次考察学习, 使我们感受到美国在养猪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地方, 相比之下, 我们要赶上世界养猪发达国家水平,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需要政府、业务部门及养猪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此, 就我省养猪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谨供参考。
3.1 持续开展生猪育种, 创建湖南种猪品牌
美国发达的养猪业与其长期重视生猪育种工作密切相关。美国通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良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 利用先进的育种方法 (如Blup法、分子遗传育种技术) , 实施父系母系分向育种策略, 并持续选育, 加快了猪的遗传进展, 保持了高繁殖力、高产肉力、高肉质性能。我省现有300多个种猪场, 其中原种猪场13个, 一级原种猪扩繁场150个, 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场5个, 年供种能力达到100多万头。我们要借鉴美国猪育种的成功经验, 成立湖南省生猪联合育种协作组和地方猪种保护和利用协作组, 出台湖南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安排专项经费, 以现有13个原种猪场和5个地方品种资源场为基础, 制定选育方案, 扩大育种核心群种猪数量, 持续选育提高引进品种生产性能, 并做好地方猪种的保种选育利用工作。要加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 开展联合育种, 利用引进品种与地方品种资源, 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法, 提高产仔率、瘦肉率和出肉率,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良种猪配套系及优质土种猪配套系, 打造湖南种猪品牌, 满足多元化猪肉市场需要。同时利用国家良种补贴项目扶持政策, 建立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网络, 大力推广良种猪精液, 扩大优秀种公猪遗传基因的辐射面, 推进全省生猪品改进程, 提高商品猪质量。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更多的种猪场进入到全国生猪联合育种体系和地方猪种保护和利用协作组。
3.2 转变养殖方式, 发展规模生态健康养殖
美国养猪数量世界第二, 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化程度高、设施设备一流、技术管理到位、猪场生产水平高、效益好。要借鉴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发展规模养猪的经验,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科学规划布局, 引导分散养猪向规模养猪转变, 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和养殖小区。要利用近年来中央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资金, 加大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粪污处理以及猪舍防暑降温设备、消毒防疫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我省也要出台政策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和养猪小区建设用地、融资和经费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养殖规模、采用高效杂交组合、推广自动化饲养工艺、改善猪舍内环境、配制全价饲料、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及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 来提高规模养猪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要从猪场选址、设施设备、品种组合、卫生消毒、防疫治疗、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粪污无害处理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要推广早期隔离断奶、全进全出、多点式饲养、整体防疫保健等先进实用技术, 控制净化疫病, 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要推广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中草药添加剂、酸化剂等环保型饲料添加剂, 禁止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限制使用抗生素及高铜高锌饲料;要推广“粪尿贮存—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工艺, 降低粪尿处理投资;要推广“猪—沼—稻 (果、菜等)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
3.3 控制动物疫情,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要借鉴美国的经验, 加强动物防疫及疾病的净化工作。一是猪场选址和猪舍建设要把猪的福利和防疫放到首位, 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防疫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二是要实施自繁自养、控制到外地引种, 杜绝引种带病;三是要加强防疫, 对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烈性传染病要打好防疫针;四是要加强检疫, 严格杜绝流通加工环节的病原传播;五是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提供全价日粮, 搞好环境卫生, 减少饲养密度, 注意防寒保暖, 提高猪群抵抗力;六是要培育无特定病原 (SPF) 猪群, 逐步净化猪瘟、口蹄疫、链球菌、蓝耳病、喘气病等对养猪业影响严重的传染病;七是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要增加动物防疫经费,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疫情监测, 加大防疫工作力度, 严格控制疫情发生。
3.4 整合生猪产业链, 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结构的创新, 美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相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并最终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的联合, 通过采用先进的饲养设备、饲养技术、生物技术等, 提高了生产效率, 使大规模生产者相比小生产者具备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同时, 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生猪期货使养殖业者能回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使得从种猪培育、繁育猪仔、饲养、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我们要促进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饲料业中的龙头企业有效整合, 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抗风险的能力。以伟鸿食品有限公司和唐人神集团等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牵头, 整合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力量, 协调各方利益, 实现全省生猪品种、饲料、兽药、加工、销售的统一;开发分割肉、冷冻肉、冰鲜肉及深加工产品;要根据不同消费对象的特点,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实施产供销一体化运作, 共同打造湖南“安全猪肉”品牌, 提高生猪产业化水平和养猪业各环节的效益。同时, 要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有效规避生猪生产者和屠宰加工企业的风险。
3.5 加强宏观调控, 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湖南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 篇5
考湖大的人很多,但是如何努力,按部就班的将这个考研任务完成这很是有讲究的,我本科是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一个三流学校,大四下学期以前的三年半不务正业,日子过的浑浑噩噩。英语属于六级刚过的水平,但是考研英语与四六级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点相信大家也知道。
一、说说我为什么选择考湖南大学的建筑学。
其实湖大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最开始多少有点好高骛远,想着非老八校不考,所以我一开始选择了华南理工,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放弃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在广州晒太黑!后来选择了深大,因为我觉得在深大学习可能更加有发展机会,同事考深大相对没有那么困难。但是后来我听说深大对于二本学校有一定偏见,即便上了初试分也很可能在复试被刷下来(只是听说,不一定真实)。最后听说湖大相对公平并且挺重视研究生教育这一块,而且湖大有许多厉害的的导师,魏春雨,中国百强建筑师之一,于是冲着深大的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魏春雨,我最终选择了湖大。
虽然我的基础很弱,但是最后这个成绩并不在我意料之外,因为我自认为找到了针对湖大理论课和快题的复习方法,以及适合我自己的英语政治的复习方法,使得我在复习的后期非常自信。
二、接下来就讲讲我各门课的复习经验
(一)首先是英语。
很早就听学长学姐说过,考研有一半是在考英语。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从复习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来看,确实如此。这次考研,我们专业很多设计能力非常强的人全栽在了英语上,实在非常可惜。有些人觉得单词可以不背,做阅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生词背下来就够了。但是我觉得背单词很重要,因为单词书上有很多从未出现在历年真题上的单词,有些人就觉得这些单词没必要去背了,可是单词书上同样有很多在历年真题上只出现过一次的单词。很可能有很多未在历年真题上出现的单词在今年考试结束后就会出现在那些在历年真题里出现过一次的单词章节里。我也是个痛恨背单词的人,但是我在3月到6月把单词背熟了以后,对我以后的英语复习帮助非常非常之大。我背的单词书是新东方的乱序版,前前后后一共背了15遍左右,到后期5-10天就能背一轮,
备考资料
我到6月份开始做真题,00年到10年的真题做了四遍,11年和12年留到最后自测。11年自测60多分,12年自测70分左右。作文我是从11月份开始准备的,先读一个月,再写一个月。很多人喜欢用模板,其实我也建议用模板,虽然不能拿到高分,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给你省很多时间。我就是不喜欢用模板,最后在考试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
(二)再讲讲政治。
政治很简单,本人觉悟非常低,都能考73,相信大家肯定没问题!
(三)接下来是理论课。
湖大建筑理论课的复习是我比较安心的一门课,虽然最后只有100分,但是参加今年考试的人都知道这种分数在今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其中有50分的构造,一个是算建筑的规则性一个是算建筑的柱网宽度和绘制梁柱结构,我估计只有考本校的人会画了,所以我只能认为是出给考本校的人题目。我在复习建筑史的时候,发现近些年有很多题目非常偏,都是考我们平时很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我根据真题重点,整理出了几本笔记,笔记内容都是直接预测所有题型可能会考的题目,结果中建史外建史的两道大题一共40分,全部在笔记里都有,考试时直接默写,最后考试结束前1小时我就写完了。
(四)最后是快题。
最开始画快题的时候,在我们自己在湖大的一个高分学姐那里学,别人一天下来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快题,我却没画完过,憋半天也憋不出个什么来,憋出来也是不堪入目。快题这玩意,想提高只有一个办法,多练多学!让学姐学长给你多看图,集中式的快题训练是很有用处的,我3-6月和9-12月都是每周一张快题,暑假是2-3天一张。每天画一张钢笔画,积累手绘功底和造型能力。我电脑里也有很多造型素材。
湖大的快题,时间是个大问题,六小时快题,看起来时间很长,但是湖大的快题地块大,功能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快题的难度,意味着设计时间非常的少,画图速度也需要非常快。我到暑假的时候画完一张图还需要8个小时,到后来就慢慢减少。
到12月份的时候,才能在6小时内画完一张图,不过平时画图跟考试画图完全是两码事,考试的时候效率很高的。6小时快题其实考的就是你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要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出方案,而且保证你在绘图过程中流线清楚不留任何硬伤。基本功练好以后,再把握好节奏,严格卡时间6小时画完也就不是难事了。
最后我的快题也打了130分,在今年的快题分数中是排名第三的,如果快题实在不行的同学,介意去报一下培训班,最好不要报手绘班的那种,因为专业性不强很难给你指出问题,最好是高分学长学姐开得那种,这种指点比较精准到位。
湖南经验 篇6
一、实习基地建设现状
(一) 校内实训基地现状
实训基地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 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块。近年来, 各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日益趋于完善。笔者选择了湖南有代表性的九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校, 发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这一块, 都比较重视。由于会计信息化的普及, 九所学校都设有会计信息化实验室, 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甚至开设了财务管理、税务和ERP实训室, 如表1。同时也了解到, 正由于会计信息化的普及, 有些学校取消了手工会计实训室, 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因为不管会计信息化普及到什么程度, 手工操作仍将是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
(根据各高校网站公布资料和调查统计)
(二) 校外实习公司情况
笔者随机走访了与高校签合同的几家实习公司, 发现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 要么就是学校为了应付评估、检查, 随便找几个公司挂上名, 根本就没有学生去实习过, 要么就是有学生去了, 但企业根本不让他们参与具体业务, 只安排做些简单的办公室工作, 或是让其作为旁观者, 根本就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校为了评估和招生等目的, 虚构实习基地, 企业为防止自己的秘密泄露, 不让学生去实习或者去了后并不能从事会计工作都可以理解, 但这种严峻的现实不能不让人担忧。
二、实习基地建设方法
(一) 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训教材都没有及时更新, 导致学生在校内实训碰到新旧准则衔接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如我校2010年采用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教材, 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否应该根据工资总额的14%提取福利费;购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是否应该抵扣;车间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到底是计入制造费用还是管理费用等。教材中的资料和现实情况有冲突, 容易误导学生, 所以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 或者是对现有教材进行修改, 最好是能够编制校本教材。在编制校本教材时, 应打破原有的理论和教学编写体系模式, 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合理内容基础上, 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开发和推广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的校本教材。
同时, 教材编订工作一定要由理论知识丰富的本校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共同参与,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用于实践, 又能保证实训不脱离实际, 成为作业的翻版。另外, 实训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教学目的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不要一成不变, 如2009年湖南第一师范采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编写的实训教材和资料, 就出现了严重脱节的情况, 实训教材是2007年出版的, 与现行会计准则一致, 而实训用的原始资料竟然是2000年以前的。所以各高校每年应结合自身培养学生的目标,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 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一起, 集中修改实训资料, 编写实训教材。
(二)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会计类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企业财务部门分工明确, 一般不缺人手, 而且其业务保密性较高, 所以, 对接受学生工学结合并不积极, 即使接受了, 一般每个单位也就一至二人。因此, 对于会计类专业, 由学校联系近百家企业实施工学结合可行性不大, 应该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完善校内实训环境, 合理组织教学, 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会计实训教学活动, 保证人人有机会进行全过程的模拟实习,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各高校可利用部分教师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优势, 在校内合伙开设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或财务咨询公司, 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教师的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资源成立的长沙明正会计咨询公司就大大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问题。每年会计专业学生都能就近、方便地学到实践知识。另外, 教师应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校外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 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 这种实习组织方式, 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 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 配合实训室的模拟数据练习,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三)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进行模拟实验外, 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类基地可与企业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在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可以对企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情况进行了解, 并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顶岗学习。通过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 提高会计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时, 一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司, 如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 这类公司由于业务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 对会计实习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所以应重点关注这类公司;另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老师、家长和已毕业学生三方的力量共同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部分是“双师型”教师, 在企业中兼有一定的岗位, 可利用教师的资源与企业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但如果实习学生较多, 单靠这种办法解决不了问题, 还得发挥家长和已毕业学生的力量, 利用家长丰富的社会资源, 扩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 拓展实践的地理空间范围, 利用本校已毕业并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资源, 发起毕业生回馈母校的行动, 通过他们来安排学弟、学妹的顶岗实习。
三、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
(一) 合理安排实习计划
与企业协商, 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计划。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各种企业忙碌的时间并不一样, 学校应区别对待, 如对一般的企业而言, 月末、月初及月中报账较忙, 这个时候不希望外人干扰, 学校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安排学生去, 而对于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这类公司而言, 这个时候却是他们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所以会计系应在每学期拟定学生实习计划, 准备进入之前要提前告知实习企业, 并就实习岗位、实习时间及实习人数与企业充分协商, 避开企业的繁忙时间, 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二) 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教育
鉴于会计工作保密性的要求, 会计专业要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制作专题教育片, 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 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人员岗位制进行讲解, 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并要求教师把这个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让学生把遵守职业操守做为一个自觉的行为。同时, 系部还要加强与实习企业财务部门的联系, 聘请企业人员开展学生实习前的岗位培训, 包括介绍实习企业的企业背景、企业文化、经营业绩、组织设置、规章制度和实习岗位的主要工作, 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 进入工作状态。
(三) 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
首先, 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必须健全企业实践阶段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管理制度, 要建立由校企领导、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实习管理机构, 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共同负责、共同管理。其次, 要建立双向的信息反馈渠道。信息反馈渠道的形成是通过督导机构来实现的, 督导机构的职能在于传递信息, 解决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督导机构通过广泛地收集来自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家长等不同渠道的反馈信息, 将其进行归纳和整理后提交给相关的主管部门, 形成反馈意见后, 再由其将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改进措施反馈给上述各个信息来源者。
四、实训基地建设的效果
(一)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就业率
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是在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业环境, 与实际工作环境进行“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企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机会, 为学生择业和单位招聘创造了条件, 这一做法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我校参加校外实践学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来看, 企业对我校会计专业的实习满意度很高, 2009年, 我校在一财务咨询公司实习的3名学生全部被该公司录用, 这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顶岗实践的做法,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 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试用和职工培训时间, 企业招聘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实现了校企的双赢。
(二) 提高指导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要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一般的高校师资, 虽然对学校教育中各要素及其关系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但缺乏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是他们的最大弱点。一些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他们只是通过考试拿到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并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同样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如果专业教师能到企业挂职锻炼, 既能够加强企业对学生的管理, 又能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使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建立实习基地是实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阵地。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确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并且根据行业协调专业教学计划与校外实训基地生产计划, 创造性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陈静:《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1]陈静:《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湖南经验 篇7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者们在研究概念的时候, 往往采用逻辑学的概念界定方式, 暨采用“种差+属概念”的方法来界定概念。对于本课题研究来说, 概念“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属概念是“公共服务”, 其上位概念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以往的研究中, 学者们对“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一般采用三种视角, 一种是以物品属性的视角来界定公共服务;一种是从供给主体的视角, 依据供给主体属性来界定公共服务;第三种是从服务属性的视角来界定公共服务。而学者们常用的公共服务概念往往是以供给主体的视角, 暨政府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将管理理念作为出发点来界定公共服务的概念。最早提出“公共服务”概念的时间是在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 是由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瓦格纳与法国公法学者狄骥明提出的。后来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森在其著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对“公共”的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将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社会服务区分开来, 提出了“公共服务”是由公共组织机构行使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提供[1]。依据弗雷德里克森的观点, 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界定为“由公共组织机构行使体育公共权力和体育公共资源提供”。考虑到概念的适用性及社会、文化环境差异的原因, “公共服务”在作为外来概念引入后, 学者们不断的丰富了其内容体系, 并提出了“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2]。后来, 学者们又拓宽了公共服务概念的维度, 将公共服务的行为纳入了公共服务概念的范畴, 提出了“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行为的总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Purchase of Services) 作为上世纪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产物, 其主要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支出专项经费, 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基于上述概念的分析, 我们将“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界定为: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支出体育经费, 向社会各类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是公开招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2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
2008年4月29日, 湖南省召开建国后首次全省的学校体育工作会议,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开朗先生提出要求, 各地各级行政部门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 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这体现了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领进入了具体实施与深化阶段, 这一做法也被社会各界称之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
2.1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发展回顾
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 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省会长沙更是我国较早引入政府购买服务,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城市。早在2000年的时候, 长沙市烈士公园就率先对全体市民进行免费开放, 市民可以任何时间进入公园, 免费享用公园的非游乐设施。在非典矢虐的年代, 长沙市又推出了“送电影下乡”的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工程。2008年秋季开学, 政府向饮水公司购买服务, 近6万名学生喝到了免费的饮用水。2009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 橘子洲公园等8家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长沙园林生态园、长沙生态动物园 (长沙动物园) 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并从当年的7月15日起, 免费开放了15家大型游泳场馆, 2009年共计有15万人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游泳服务, 2010年享受免费游泳服务的人次达到了55万。2012年, 长沙正式将建设360个社区篮球场作为体育惠民工程, 社区篮球场的建设完全由政府投资。伟人故里湘潭市, 从2012年起对湘潭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宏伟羽毛球馆、体育中心网球场、体育中心高尔夫球场、体育中心游泳池等市属五大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娄底市从2014年4月23日起对体育中心所属场馆、公园部分健身项目择时进行免费开放。
2.2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的形式
2.2.1 参与方法
各地方政府依据各地方实际情况, 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文本。提出了保障本市居民享有在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进行运动权利,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持有《中学生手册》或《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书》等可以在免费开放的游泳场馆进行游泳。
2.2.2 运行模式
为了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 长沙市政府建立了体育信息平台, 进行免费开放的游泳场馆的信息共享。中小学生在注册成为了会员后, 以个人身份在网站登陆后, 查看游泳场馆开放信息后并在体育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预约, 就近选择定点的游泳场馆进行免费的游泳服务。体育信息平台实行在线管理, 解决了学生过于集中的问题, 合理的配置体育资源。此外, 为了有效的推进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工作, 加强对免费开放场馆的服务监督, 长沙市体育公共服务启动了评价机制。市民可以通过体育信息平台对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服务进行监督, 监督的信息反馈给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从而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2.2.3 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分摊与支付形式
以长沙市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游泳场馆来说, 政府购买游泳服务的经费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分担, 两级政府各承担50%的费用。其支付标准按游泳池的面积进行支付, 游泳池的大小进行实际测算, 测算与支付以1000平方为分界点, 1000平方以下的依据每百平方1万元的标准, 1000平方以上的实行每年10万元的购买标准。资金的拨付采取分期付款形式, 在与游泳场馆订立合同的首月, 政府部门拨付购买资金的50%, 剩余的50%由合同结束后首月付清。
3 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追溯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之源, 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源起于美国等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国家为了摆脱制度困境, 实行的内容相同名称不同的政府改革, 如推行“企业型政府”、“国家市场化”等改革措施。其主旨是将私营机构的管理原理与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 其改革的理念是建立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改革后诞生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实行管理与执行分开, 政府只负责宏观管理, 实行企业型政府, 将公共服务外包出去。这种公共管理的改革举措将公共服务外包推向市场, 催生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的诞生。
购买岗位和购买项目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而就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而言, 购买项目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常见手段, 而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即体育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形式来实现的。即将项目外包给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 从而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项政府利用市场和社会生产、递送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 实质上是一种“顾客导向”的制度安排, 在吻合民众需求、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有着独特的优势[3]。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服务的多元参与性, 公共服务外包的精神实质是公私互动合作, 即通过政府和民间组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管理与伙伴关系, 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善治”。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通过政府与国有体育场馆、非国有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之间建立起管理与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了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善治。其次, 公共服务外包的优势在于, 公共资源向最优的需求对象倾斜。湖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体育场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将中小学作为最优需求对象也是基于我国持续多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状, 亟待提升的青少年体质势必优先考虑中小学生作为体育公共服务问题。第三, 有限购买节约购买成本。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 部分购买服务有利于调动营利性场馆与政府之间合作的积极性。
4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湖南模式的经验
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基本遵从了“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运作模式。从2008年首次对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以来, 历经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4.1 不断弱化政府垄断, 在有限竞争的基础上不断的放开市场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都突出强调竞争性。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 竞争机制可以降低政府的购买成本,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湖南省政府将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来作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手段, 也是打破过去政府即管理又提供的角色定位, 在破除政府垄断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虽然是起步阶段的形式较为单一, 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长沙市购买游泳服务为例, 2009年提出竞争游泳服务的游泳场馆有56家, 但达到开放标准的只有47家, 按长沙常住人口来算, 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可以享受到游泳服务。体育场馆的紧缺现实状况, 使得政府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中无法全面开放竞争市场。
4.2 通过公有与私营混买以最大限度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4]。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产权可以分为私人产权与公共产权两种形式。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湖南模式中购买对象为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具有两种产权形式, 一种是国有体育场馆, 一种是私营体育场馆, 这两种产权形式的体育场馆具有不同的属性。湖南省免费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与学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国有的大型体育场馆, 一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具有私营性质。在长沙市购买游泳服务的场馆中有9家是国有体育场馆, 30家为非国有体育场馆 (2010年) , 非国有体育场馆所占份额较大。这种公有与私营混买的体育公共服务可以有效的激活现有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 使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能力达到最大化。
4.3 通过购买部分经营性服务实现供给主体、服务主体、经营主体三方共盈
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场馆服务主要是供给主体 (政府) 向经营主体购买体育场馆的使用权, 且这种使用权的购买是部分购买, 并不是购买体育场馆的全部使用权。购买的部分经营性服务主要是在特定的时间免费开放体育场馆, 如购买的中小学生的游泳服务只是局限在下午3时到晚上7时的四个小时的服务时间, 其他时间游泳场馆正常对外营业收费。政府购买部分经营性体育服务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使公民更好的享有体育公共服务带来的运动体验, 同时也能够为经营主体创造更大的商业利润。
5 结语
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是对的, 其理论逻辑是为湖南省居民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 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中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湖南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购买形式以服务外包为主, 服务的内容也仅局限于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 但湖南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其行为已经走在了我国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前列。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3.
[2]樊炳有, 高军著.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08.
[3]任月红.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难题与制度约束[J].重庆社会科学, 2013 (6) :91-97.
湖南经验 篇8
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 目前总人口608万,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 23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为4 450元, 农业比重2009年达到22.8%, 属于典型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以来, 常德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已经开展了两轮。第一轮是典型的各县选村设点的传统方式。现在展开的是第二轮, 从2008年开始启动。
第二轮试点在勾画和实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常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要求, 率先在全省提出了“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思路。在试点上, 改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 确定了20个示范片, 514多个示范村、400多个乡镇示范点进行试点运行, 开始走上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新路。
所谓“连片示范”, 就是将过去的试点改为片, 以某一试点村为中心, 再网络三至五个村构成一个片。通过片的建设, 发挥其示范作用。目前, 已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临澧合口、津市灵泉、澧县张公庙等20个示范片, 其建设直接涵盖了50个乡镇、159个行政村、近20万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所谓“镇村同治”, 是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周边行政村为主要对象, 以公共产品建设和环境卫生的质量为主要内容、并涵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也就是“片治理”。作为常德市的首创,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顽症,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是“镇村同治”的最初的起因。目前, 这一模式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就其基本内容来看, 它大致包括五个方面, 也叫“五同建设”。第一, 镇村区域同步规划。第二, 镇村环境同步治理。第三, 镇村产业同步发展。第四, 连片示范, 镇村同治。第五、镇村设施同步建设。
为此, 常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 加强重视, 领导推动。常德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提出, 是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主动和“长株潭两型社和建设目标对接的一个战略性思路的变化, 并由此逐步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 实行了主要领导挂帅, 市、县、乡三级书记亲自抓, 副书记、副市长分管, 几大家分工的领导指挥系统。建立了市委常委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领导责任制, 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新农村试点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及时跟进。
第二, 财政引导, 多元投入。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在资金投入上应起到发展主导作用。常德市在示范片点的建设上, 坚持了政府投资引导。市县财政已经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纳入财政预算。近年的整体性投入为:2006年投入5 830万;2007年8 350万;2008—2009年1.185亿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 是投资示范片点的, 新增的投资, 基本上用于这一方面。在政府投入的拉动下, 农户也开展了相应的配套投入, 截至2009年, 政府与农户的投入比达到4∶6。各示范片点也注意引进社会资金的进入。如灵泉示范片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 就将其中的水库泛舟、休闲垂钓等项目进行了招商, 引进资金几百万。
第三, 注重个性, 突出特色。常德市在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实践中, 要求各示范片把本地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部要求相结合, 在发展过程中彰显特色。当前的实践, 已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 鼎城灌溪示范片是“工业镇卫星镇”的特色;桃源茶庵铺示范片是“茶文化“特色;武陵河付示范片是“城市新区、居民社区、休闲园区”特色;临澧合口示范片是“乡土文化”特色;汉寿南湖示范片是“洞庭湖乡”特色;石门易家渡示范片是“高效富民产业文明和谐新村、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安乡丰裕示范片是“水乡旅游度假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庭院经济示范带”的特色;津市灵泉示范片是“生态农业园、科技示范园、乡村旅游园”特色等等。
第四, 分步推进, 不断完善。常德市计划, 本轮镇乡同治和示范片的启动建设大致分为三年。2008年完成镇村同治示范片的骨架树立、环境整治和主题工程启动。突出抓好安全水、环形路、充裕电、洁净气、宜居宅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重点是整合开发, 提升经济实力, 并完成人行道安装、街道美化等配套;2010年后续配套、整章建制, 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第五, 官民结合, 探索机制。“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政府的推动, 从长远的持续性上, 一定要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否则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 要重点探索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的问题。让农民充分参与新农村监督所重大事件的决策, 建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 要由群众说了算;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机制, 发挥农民群众对资金运行、工程管理等的监督。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推进, 常德新农村建设从示范片突破, 逐步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镇整乡推进”深化拓展, 一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破茧而出, 成为常德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些示范片的带动下, 整体性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也有所扩大。近三年来, 全市累计投资20多亿元, 共完成村庄整建规划1 129个;硬化通村公路5640公里;通路行政村2 518个;率先启动农村水源保护, 2009年压减珍珠养殖水面6万亩;37座大中型和219座小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建立了饮水安全示范片30个, 完成改水工程4 700多处, 新解决了7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用户沼气池5.6万口, 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19个;新建或改建乡镇敬老院83所;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126座和1 351个, 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90%。培训乡村主干近万人次, 下派大学生村官80多人, 帮助50多个乡镇改善了办公条件, 新建和改建村部1 086个, 乡镇政府所在的小城镇建设不断地扩容更新, “以镇带村”的一体化建设效应有所反映。
二、试点中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作为一个创举, 常德市“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最大的试点意义可能在于, 对于政府如何开展城乡统筹, 开辟了一个通过发展小城镇, 吸引农民进行人口资源向城镇集中, 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新的发展思路。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更大、内容更丰富的题目, 却存在许多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对示范片点的调查走访中, 即感受到人们对所取得成绩的喜悦, 同时, 也听到了一些同志的困惑。这些问题, 在新农村试点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实践中, 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注意加以解决的。
1. 关于试点选择的视角问题
被选择为常德市示范片点的乡镇, 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上距离县城较近;二是当地经济的原有基础相对较好。二者必居其一, 不少是两者皆备。如, 鼎城的灌溪示范片、津市市的灵泉示范片、澧县的张公庙示范片就在县 (市) 镇的旁边;而离县 (市) 城区相对较远的桃源茶庵铺和石门的易家渡, 都有着自己的传统产业特色, 前者是茶叶产业, 后者是资源型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沉淀, 已经具有了良好的规模和基础。但那些相对贫困区域, 往往恰好不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那么, 在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试点的时候, 就难以进入其考虑的视野。这些乡镇怎么办呢?这些试点的选择确定, 一方面, 是由“镇村同治”的思路所内在规定, 另一方面, 也与政府期望短时间出成绩、出经验的潜在政绩意识相符合的。因此, 新农村试点建设, 应该有意识地压减这种诉求冲动, 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试点选点视角的调整, 其好、中、差不同层次的都要兼顾、尤其是比较差的乡村更有意义。这样, 才能体现试点示范的全方位性的价值。
2. 关于试点的示范作用和复制持续问题
所有试点的核心的功能性价值, 在于示范、能够为其他地域学习效法, 以点带面。常德的“连片示范、镇村同治”的试点片, 就其现状来看虽然美观好看, 也有实际的经济发展功效, 但却难以学习和复制。试点建设, 实际上也是一个政府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投人的过程。以津市灵泉示范片而言, 2009年的投入就是上千万元。其他乡镇由于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优势条件不能成为试点, 就不能获得政府的巨大投入。也因为如此, 这些示范点难以发挥其带动非示范片点的功能。
进一步深入思考, 这种资源的相对集中, 对于被确定为示范片的农民群众来说, 绝对是欢迎的、支持的。但对于其他非试点的地方来说, 接受的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显然就要减少, 从而呈现出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宏观上的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对于非试点的区域, 除了争取争当下一轮试点外, 企图通过学习, 以这种形式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怎样根据不同的农村情况, 创造不同的形式, 进行多元化形式的试验, 这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及其试点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政府的谋划和指导, 要避免模式上搞一律化, 方法上搞一刀切, 用一个标准包打天下。
3. 关于示范片点的建设内容的完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建新房新村, 开通路、水、电等这些外部的东西, 也要包括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各种乡村社会制度的更新。比如, 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改革, 同时还要解决乡村债务等。更重要的是,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 是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素质农村社会的主体———新农民。
而常德市的示范片建设中, 其基本指标主要体现在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环境———改造“脏乱差, 建设后花园”;农民物质生活———走上便捷路、喝上安全水、用上洁净能、住上舒适房等方面, 而对教育、医疗、卫生、农民主体素质的提高、农民人口的流动等制度性的区域供给, 还没有全面的、完善的、具体的、体现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指标和实践的突破。
应该看到, 有些制度创新和提供, 不是一个区域能完成的。比如农村人口流动, 这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宏观变迁问题。对此研究界统一的共识, 是指出要建设新农村, 提高农民的收入, 就非得减少农民, 让其向城里流动不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首先涉及到户籍制度。而户籍制度的改革, 就是具有全局的影响。同时还要涉及到城市化问题。研究表明, 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 我们所设想的新农村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这大约需要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 不能搞“大跃进”。可以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复杂的内涵, 更表现为一种宏观系统性结构的调整, 这种要求怎样体现到试点中去, 成为试点的实践内容, 还是一个难题。所以,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必须进行深入的系统化思考, 不能企图通过办点来完全解决和完成一个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而只能通过办点, 探索、积累建设实践中的某些经验。
4. 关于“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中治理制度的协调问题
常德的试点提出镇村同治, 但乡镇一级的治理属于最基层的政府, 乡镇政府为国家基础性的政权机关, 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是一个自治的群体, 它的治理核心在“自治”, 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制度的模式。那么, 镇村同治, 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反映政府管理服务的特点, 又要体现村一级自治的特点, 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在推进中, 倡导和推动农民理事会的成立, 常德市先后成立了农村建设理事会2 000多个, 但理事会和农民依法选出的村委会是什么关系?理事会、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活动的协调?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试点模式提出的“五同步”, 更多地反映为政府的作为, 农民理事会似乎是为了贯彻政府意图进行集资而设立, 而村委会、农民的角色是相对淡化的。这在目前所有的三农建设问题中, 其实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 未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应该将公共管理的政府行为与自治的农民行为有机地实现制度衔接, 把政府的指导、引领真正变成服务, 将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化为农民自己的自觉要求和行为, 并取得相应的经验。
5. 关于试点建设运行过程的监督和效果评估问题
“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是常德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 在实践中获得了相应的收获, 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 曾在有关跨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活动中介绍经验。这就自然带来一个问题———新农村试点的效果究竟由谁来评判?其运作的过程究竟由谁来监督?怎样开展过程的监督?问到一些试点的农民, 办点过程中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 钱是怎么花的, 合理不合理, 他们不知道。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 新农村试点要在尊重农民的前提下, 以农民的制度性的集体组织形式和第三方的专家团队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 内容的设定如何?花了多少和怎么花的钱等等, 要有一种制度机制来实现监督。同时, 政府应该自觉地建立起试点运作情况的公开机制, 全面地将相关的任务指标数据化, 钱花的有没有价值、工程效益怎样?整体性效果如何等, 以制度的方式及时公布, 让社会知情, 接受评判。
6. 关于试点的推进中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的相对同步问题
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和镇村同治建设, 按照部署, 十年之内要办起60多个示范片, 惠及120农村人口。那么, 这60个示范片, 是否就是我们讲的新农村的面貌呢?按照这种方式的推进, 是否就是未来常德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的进程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随着中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今后的农村发展和建设将与城市化的趋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同时进行。如果没有城市化, 眼睛仅盯着农村搞新农村建设, 是一定不能成功的。因此, 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推进, 在战略思路和政策安排上, 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领域, 而要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同步。
湖南经验 篇9
“郴”字独属于郴州,意为“林中之城”。“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有着“福城”美誉的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门。郴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秀美。
在俊秀的苏仙岭下,蜿蜒的郴江河畔,古老的中山北街20号,有一个芸芸众生仰慕的求学圣地,一所莘莘学子向往的“湖湘名校”———湖南省郴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郴州市六中”)。近年来,该校秉承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三十余项荣誉。
是什么使得一所学校的质量长盛不衰?为什么一所学校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内驱力?寻觅学校发展的轨迹,探寻教育成功背后的故事,我们还得从学校的校长郭洪波说起。
郭洪波校长1988年毕业于吉首大学生物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入长沙铁路分局郴州铁路中学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1993年被破格提拔为教学副校长,成为当时长铁分局七万余名干部职工中最年轻的科级干部,此时他年仅27岁。2002年郭洪波开始接任校长。2005年8月,他调任到郴州市六中,担任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他全力支持校长,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品质,为学校发展不辞辛劳,忘我工作。学校领导班子从2005年至今,连续十年被评为教育系统优秀领导班子。2010年学校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小学代表先后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教育部召开的“创先争优经验交流会”。2010年8月,郭洪波接任郴州市六中校长。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提出“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确立了“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3年9月,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授予“湖湘名校”称号,他也被授予“湖湘名校长”。
回顾走过的历程,郭洪波校长感慨地说: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才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矢志不渝,终必有成。长期的管理实践也使郭洪波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他和班子一帮人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实施绩效工资、岗位设置管理以及规范津补贴的各项规定的相继出台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挑战,他坚持对教师的人本化管理,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保证了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依靠人,让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多年来,郭洪波始终坚持把培养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作为人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
坚持文化立校,重视薪火相传。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虽然无形,但是有力。郴州市六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郭洪波凝聚群众的智慧,对它进行挖掘梳理,提炼提升,从而形成学校的主流意识和核心理念,形成了全校教职工的文化认同,使之对老师产生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新进教师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由他亲自主讲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常规要求等,他要求教师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认同学校的文化,继承学校的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学校的声誉,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以一流的工作态度、一流的敬业精神、一流的教学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建功立业。
强班子树形象,聚人心促发展。学校干部队伍是管理的中坚力量,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领者,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管理成效的有无,关系到办学水平的高低。郭洪波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奉献意识强、工作作风正、教学业务精、管理水平高的干部队伍。从教27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郭洪波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台。2012年他获评“郴州市骨干教师”,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10人,有8人在兼课;中层干部13人,全部兼课,其中还有6人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他要求学校主要领导除完成日常繁重的管理工作以外,还必须完成正常的上课、听课任务,每年还要对初三年级实行包班蹲科,要负责联系一个学科,联系一到多个班级。他常说:干部要做给教师看,带着教师干。由于干部队伍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对教职工的凝聚力、感召力大为增强。
畅通民主渠道,加强民主管理。郭洪波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坚持让教职工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学校管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2011年底,学校启动了首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由于高级教师多,岗位职数少,学校成为郴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矛盾最为尖锐的单位。当时学校已聘高级78人,而按省市相关规定,核定的五级岗位只有7个、六级13个,意味着78个高级中只有20人可以晋升五、六级。谁上谁不上?《岗位设置量化计分办法》备受教职工关注。为此,他先后召开了各种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先后七易其稿,最后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高票表决通过。由于始终坚持了广开言路,畅通民主渠道,妥善地处理好了资历和业绩的关系,既稳定了队伍,又极大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最后郴州市六中率先在全市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学校的经验和做法由市人事局在全市推广。在实施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郭洪波还特别重视校务公开工作。他坚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细化公开内容,严格公开程序,将涉及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以及教职工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分解为10大项36个小项,切实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切实保证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管理的民主化,既强化了群众监督,密切了干群关系,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大为增强。2009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013年4月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他在全省教育系统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先进表彰视频会议上,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小学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营造和谐氛围,感受集体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郭洪波提出“校园即家园,家园即乐园”,用积极情绪去感染教师,在干群之间、教师之间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放松身心,融洽关系,增进感情,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了集体的感召力、凝聚力。
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美誉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不断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激励教师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实现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上升。由于教学质量过硬,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教师在社会上也感到有名望、有地位、有影响,从而产生成就感、幸福感,进而强化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心人,让学校管理焕发人性的光芒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群体,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更需要的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对他工作的肯定,是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基于这样的认识,郭洪波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始终把立足点定位于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采取各种方式增强学校对教职工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让管理焕发人性的光芒。
一是工作上多鼓励。和其他职业群体相比较,教师有更为强烈的受人尊敬的需要。无论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内心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同事认可自己,领导信任自己。
真诚欣赏老师。学校承认教师的差异,尊重教师的人格,理解教师的情感,宽容教师的过失,欣赏老师的进步。从不吝啬对教师的鼓励与赞美,乐于为教师的成功喝彩,尊重他们的才能,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大会讲评,只讲问题、只讲现象,从不点名,尽力保护老师的自尊。
平等对待老师。在管理实践中,郭洪波始终要求坚守公平这根底线,坚持“一碗水端平”,凡事对事不对人,公正、客观、合理评价每一位教师,用公平、公正赢得公道,赢得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学校始终坚持均衡分班,教师均衡搭配,既使学生沐浴公平教育的阳光,也给所有的老师一个相同的起点,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了教师的积极性。
多方激励老师。在郭洪波的倡议下,学校大张旗鼓地对取得了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除积极推荐参评各级各类先进以外,学校每年均要评选表彰“教学能手”“育人模范”“课改积极分子”“执行教学常规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对中考成绩突出的教师或班主任,授予“中考突出贡献奖”,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质量过硬的教师,授予“六中名师”称号等。学校每年在迎新晚会上,都要安排给优秀老师献花、颁奖的特别节目,使他们感受到莫大的荣誉;学校还把当年退休的老教师请到台上去,请年轻老师给他们献花,他和书记一起给退休教师颁发《从教荣誉证》,赠送纪念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像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奖励分配多倾斜。教师待遇问题始终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校长们的一个难题。长期的管理实践使郭洪波意识到,教师待遇问题其实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设法提高、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师更有尊严、更幸福地生活。在新常态下,这种政策的空间和可能正变得越来越小。二是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处理不好,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为此,他提出学校的各类评先评优、奖励分配,必须向一线教师倾斜。按照他的要求,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首先把教职工划分为班主任板块、专任教师板块、管理干部板块、教辅工勤板块等四个板块,学校设定两条红线:一是管理、教辅、工勤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额不得超过学校总额的20%;二是管理、教辅、工勤人员的平均绩效工资不得超过教师平均绩效工资的80%。对于学校年度考核评优,他又规定:年度考核评优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教辅工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5%;班主任评优比例不得低于35%,专任教师评优比例不得低于45%。“四个不得超过”“两个不得低于”真正体现了向一线倾斜的政策。
三是生活中多关心。当下做教师,负担重,压力大,教师往往身心疲惫,职业倦怠的比例逐年上升。针对这种情况,郭洪波在学校广泛开展“教师心灵建设”工程。在日常生活中,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学校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学校办。
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学校设法为教师所有办公 室安装空调 , 开通无线WIFI,更新办公桌椅。北校区教师上班路途较远,学校就为所有老师安排午休间,在办公室添置微波炉。南校区教师多,工作压力大,学校为老师改造了集研训、健身、看书、休闲于一体的书吧,从上午八点到晚上 八点对教 职工全面 开放,使大家有一个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场所。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群体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心理、生理健康问题特别引起了郭洪波的重视。为此,他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心理辅导、健康讲座;为每一个教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安排教职工体检,同时对离退休老同志和女职工特别照顾,每次都增加妇检内容。
活跃教师业余生活。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工会小组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学校教职工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活动常年开展,每年还举行教职工运动会、迎新晚会等,不断地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解决教师具体困难。每年凡涉及教师子女入园、入学以及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设置等问题,他都当成大事来抓,亲自协调,尽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五必访”制度,凡遇教职工及家属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领导一定登门慰问和帮助。关心一个人,温暖全校心。
发展人,让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
“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乃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更是如此。为此,郭洪波提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对教师最大的关心,培训教师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他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应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根本,努力使广大教师善于工作、乐于工作、享受工作,在工作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努力使教师成为一种使学生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多年来,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搭设各种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的工作能得到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使教师真正体验到事业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达到心灵和谐的最高境界。
强师魂,铸师德,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在郭洪波的主持下,学校先后制定了《郴州市六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郴州市六中加强师德建设若干规定》等,全体教职工就师德师风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学校把师德师风列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岗位设置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实施了“名师工程”,设立“名师讲坛”,不断推出身边的师德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学校一批名优教师相继走上讲坛,谈人生、谈经验、谈感悟,使大家觉得可亲可信、可学可用,使郴州市六中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勤学习,重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郭洪波常说,学习不仅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他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他定期邀请名师、专家讲学,开展“读书会”“教师沙龙”“课改论坛”等各种交流活动等。他确立了“在资深教师中打造品牌,在中青年教师中造就骨干,在青年教师中推出样板”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先后实施了“龙头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如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培训、薄弱教师帮扶培训等,使得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聚焦新课堂,聚力提师能。教学质量的提高,主阵地在课堂,学校围绕“大容量、快节奏、轻负担、高效率”要求,以“异课同构”“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开展了广泛的校本研训,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郭洪波特别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为此专门成立了青研会,通过“师傅带教,组长传教,同伴帮教,专家指教”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依靠一批把关、守关、攻关的骨干教师,带出了一批肯干、实干、能干的青年教师;每期开展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以“集体考评、捆绑奖励”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
课题引领,整体提升。学校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舞台、以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他积极支持、鼓励各学科组承担省市级各类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类研究课题的广泛开展,不仅使学校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丰收,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一个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成型,学校的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历史教研组先后均被评为省级优秀教研组。
【湖南经验】推荐阅读:
考编经验—湖南11-02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经验07-23
【经验分享】2018湖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经验分享01-22
湖南辣椒与湖南人01-23
送崔爽之湖南,送崔爽之湖南孟郊,送崔爽之湖南的意思,送崔爽之湖南赏析07-16
湖南茶陵01-19
湖南移动05-12
湖南桑植06-15
湖南龙山06-20
湖南景点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