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歌

2024-09-19

湖南民歌(通用4篇)

湖南民歌 篇1

一、湖南民歌的一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因而各地的民歌也都各具特色。湖南, 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 民间具有着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 成为我国民歌类型和风格最为复杂多样的省份地域之一。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 湖南的民族音乐注入了当地的风俗特质和文化气息。尤其是在湘西一带, 由于山地众多, 湖南各民族都居住在一起, 加之各自不太相同的风俗文化, 民歌呈现出一种具有特色的风格。

湖南地区的民间歌曲与其语言习惯具有密切关系, 一般都语调起伏较大, 不仅在音乐曲调方面短小精炼, 而且在风格方面也是气质各异, 这些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的民歌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本土生活、文化和精神的一种反映, 体现出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生活习俗。湖南地区的这些民歌不局限于山区文化和江河文化, 他们所反映的内容题材比较广泛,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非常丰富。可以说, 在题材方面, 这些地方性的民歌内容都涉及到当地社会生活、劳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非常具体、生动地表达了湖南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追求。

其次, 湖南民歌的音乐中还具有很多的方言音韵特征, 这些也都是社会文化发展在艺术中的必然体现和折射,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为它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湖南人民的生活追求与艺术审美理想。湖南民歌不仅在形式方面比较多样, 大致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戏曲、新民歌 (唱作歌曲) 等, 而且还在演唱方面也是比较多样的。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演唱, 需要结合地方性的语言特征与音韵特点进行改造, 对其表达的内涵进行很好的诠释。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这个民歌受到方言结构、民族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因此湖南民歌不仅音乐曲调都非常的清新脱俗而且在歌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也是感人至深的。所有这些气质特点, 使得湖南民歌的演唱不仅美丽动人, 还体现出对中国民歌文化的精髓吸收, 对于整个中国民歌多样性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湖南民歌的演唱要领

湖南民歌的演唱中, 需要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湖南民歌风格的时代性特征, 这样不仅可以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中更好地展现出湖南民歌的特点, 而且还可以凸显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和个性精神特征。以湖南民歌 《刘海砍樵》《思情鬼歌》的演唱为例, 笔者认为需要从下列几个层面进行着手。

首先, 演唱者需要对湖南民歌的不同歌曲内容与风格有着充分的认知, 然后在演唱过程中深入地认识歌曲的乐句处理与换气等技巧。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歌曲的文化背景、 审美特性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 更好地进行歌曲的情感设计与本体分析, 然后研究个性化的特点和风格呈现模式。 对于湖南民歌的了解, 还需要演唱者关注中国民歌风格的区别特征, 需要对其经久耐唱的习惯和唱法特点进行研究, 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 对当地百姓百听不厌的精髓进行吸收。

其次, 演唱湖南民歌的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优美旋律与歌词表现的问题。因为这些和演唱者的基本功与视野都具有密切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歌曲的演唱特点, 才能选择适合演唱者个性的作品,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的设计, 达到情深意长的感人目的。这些都是与传统演唱习惯与心理是分不开的, 是与演唱者的个性化特征与艺术表现能力紧密相连的。湖南民歌的魅力和灵魂, 最主要的体现在曲调与歌词的结合方面, 需要为民歌的演唱进行即兴发挥留有余地。即使是演唱者本人, 也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即兴发挥空间, 而且还需要注意将既有的演唱方法与技巧进行适当的改变, 达到凸显民歌风格的目的。

再次, 演唱者需要关注具体表现与宏大背景的结合问题。他们需要站在湖南民歌的基本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演唱契合点上进行深一步的探索实践, 为湖南民歌的演唱和风格表达进行符合音乐的现代精神的探索。湖南民歌的创新, 是使其扎根但不同于纯粹民间歌曲的原因之一, 也是开辟湖南民歌健康发展的一条新道路, 对中国各门类音乐的创作和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演唱者应该在对湖南民歌的本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强化对现代文化背景、艺术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唱特色等问题的关注程度, 并且根据上述研究得出自己的个性化演唱思路。

笔者认为, 只有在上述要领的基础上, 湖南民歌才能自觉地植根于传统, 进行创新性演唱, 才能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化风格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徐丹.湖南九嶷山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刘沁沁.白诚仁声乐作品《山鬼》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 2010.

湖南民歌 篇2

精背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了解版: 一:诗经概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二:民歌代表作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伐檀》是魏国的民歌,为《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硕鼠》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氓》收于诗经《国风·卫风·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三:现实主义定义

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四: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而。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正是从爱情、劳动、战争、反抗、祭祀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而出发来描写和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风”即风土之曲;“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颂”乃庙堂之音,是工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人典礼专用的乐曲。它是于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作品,经孔子整理编辑而成。它包括了抒情、叙事、讽喻、颂赞等各种文学式样,题材内容多种多样。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精典。《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于法,蕴涵现实主义精神,形成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程、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有雎鸠、黄鸟、喜鹊等39种,虫色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种。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描写两性生活的诗章居多,譬如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充分彰显了人性最原始真实的一而,反映出奴隶制社会感情生活现实。其中既有君子思慕、少女怀春,也有薄情断肠、怨妇悲秋。悲欢恋情,如激弦回荡,尤幽曲和鸣,掩盖犹觉余音颤袅,其点缀的是香闺围笼的暖昧,描绘的是泪眼婆要的唯美。诗三百余篇,其中描写自山爱情的经典之作实在举不胜数。《蒹葭》就是一首谴蜷缠绵的爱情小诗。“蒹葭苍苍,自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多么优美的珠玉之声,它以一种虚实相生的于法朦胧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苦苦追寻和深深思慕,委婉动人的格调抒写的是凄迷的孤独与幽远的浪漫。《静女》则是一首幽默逗趣的情诗。幽会之期,女子悄悄躲起来,急得男子搔首徘徊,而待她出来,赠予男方“红笛儿”和“茅荑”之时,他简直喜出望外。小诗营造出一种欢乐气氛,将情人幽会描绘得活灵活现。《子衿》则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丝丝情语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苦等情人不来那种焦急惆怅的心情。比较全而反映当时农事和劳动生活的诗篇是《豳风七月》。诗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端,按季节生活,逐季逐月地描述了当时从事农桑生产的全过程。诗中写正月开始修整农具,寒冬未退的二月就下田劳动,接着是采桑养蚕、纺织、染帛、筑场、收获、打猎、修屋、造酒、凿冰,然后杀羊祭祀,准备过年。这些劳动都是按照季 节农时依次进行的。诗中写“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收获的粮食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即有黄米、高粱,早种晚熟的谷物,晚种早熟的谷物,以及小米、麻、豆、麦等,收获的瓜果蔬菜也有数十种,可知当时种植的品种和农艺技术已是相当可观了。全诗在诗艺上也极有特点,如诗中以一系列的物候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息。《七月》长诗无疑是一幅古代农桑生产和民间社会习俗的生动画卷,艺术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中人们热爱自然,依恋土地,勤劳朴实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另外,还有反映当时各种劳动生产活动的诗篇,如《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女集体在桑园采桑;《伐檀》写伐术造车;《郑风·大叔于田》写田猎;《小雅·无羊》写放牧。这些诗既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各种劳动生产的内容,也生动地留下了劳动者的面影,以至他们的喜怒哀乐情绪。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自己适于的生产劳动。这些诗如此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生产劳动的情景和劳动者的形象、心态,是中外文学、文献上所罕有的。诗人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反抗、爱情婚姻、战争的情况,其现实艺术的魅力为后世所传诵。

智慧的中国人民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已开始追求学术创新,活化学术氛围,不再局限于四言方格,而是善用五言、六言形式进行无规律弯化,甚至骈散结合,给予诗歌一个灵动的生命。又因为《诗经》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石的,人民习惯于将花花世界的景物摄入诗中,常以某一物起兴,再言及中心,这样既可吸引读者的眼球,也给予我们一个由生活进入学术的台阶。起兴,时至今日仍是中国文学较为独特的艺术手法,而比喻,则是世界文坛的共有文化。中国的比喻造艺也丝毫不见逊色,由《诗经》可见一般。《诗经》中的比喻技巧如绚彩染料富含生活百色,如《月出》中以月比兴,以圆润皓月喻美人仪容,从而给诗歌披上一层虚幻朦胧的而纱,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扑朔迷离,唯美动人。唯美点饰朴实,现实融解艺术。正如《风雨》中的“鸡鸣喈喈”与《鸿雁》中的“哀鸣嗷嗷”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听觉以惟妙惟肖的于法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与艺术情调水乳交融,共冶一炉,不仅再现周工朝的历史画卷,更赠予我们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诗经》以其独创先河的艺术张力,诗意的还原历史先貌,如一滋晶亮透彻的性灵之水,悠然流淌,绵延千载。

民歌节不“民歌” 篇3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国各类民歌节中,只有南宁民歌节坚持了下来,并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经典:1999年的开场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以动感的节奏与民族音乐相衬托,配上斯琴格日乐野性高亢的嗓音,霎时引爆全场。斯琴格日乐也由此次演出奠定了走红单飞的基础。新创作的《大地飞歌》、《幸福万年长》更是近年来少有的民歌佳作,同时兼具了传统性、可听性与传唱性。蒙语民歌《吉祥三宝》在民歌节登台前,本来默默无闻了十一年,民歌节一经亮相,便拿到了通往春晚的门票……但这并不足以支撑起十三年的民歌节舞台。

前几届的民歌节,已经把能掌握的民歌资源消耗殆尽,新作品的匮乏是民歌节永远的尴尬。每年关注民歌节的人不难发现,许多歌曲的出场频率非常高,经常是换个马甲又上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以乐队演奏、合唱、对唱等形式表演了8次、《康定情歌》5次、《在那遥远的地方》5次、《山中只有藤缠树》5次……

民歌节的民族元素越来越少,流行的比重越来越高,就连宣传的重点,也逐步偏向介绍今年的大牌明星、流行歌手都是谁谁。至于来的民歌歌手有谁,有些什么民歌作品?Who cares?民歌舞台成了流行歌手的粉丝专场,偶像表演完毕,退场的粉丝如潮水涌动。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上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文化角度上看,南宁民歌节“民族性”的部分正被逐步蚕食,套用一句话说——“美则美矣,没有灵魂”。如果所有的民歌,都必须以流行改编的形式来“拯救”,每一场节目都必须靠流行歌手来撑场,那么那些传统的、纯粹的东西,又该依赖什么来保障呢?

一位文化评论人说起民歌节:“舞台,没得说!舞美,没得说!演员,没得说!民歌,没法说!”撇开“民歌”的幌子,那不过是一场毫无特色的音乐大杂烩,一个山寨版的“同一首歌”。当然,传统与流行,并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非此即彼的矛盾,但既然是“民歌节”,自然应该放将重点回归到民歌上,让慕“民歌节”之名而来的乐迷,能够感受到应有的诚意。

简析湖南民歌《郎在外间打山歌》 篇4

《郎在外间打山歌》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了一位因听见外头美妙的歌声失神而无心织布的闺中少女形象。后一部分生动的刻画了母亲与女儿因“听山歌”而起争执的画面。歌词采用多字句, 在形容少女悸动的心情时采用了一系列的形容词。如此夸张和单刀直入的写作手法, 极为符合湖南辣妹子直爽奔放的性格特征。

歌曲整体结构十分自由, 没有特定的节拍记号记谱, 节奏极为松散。歌曲中波音、倚音和自由延长音的运用比重较大, 这也是促使该歌曲风格迥异以及每位歌者的演唱都有不同的味道的原因之一。在歌曲中, 常出现的波音形式有以下几种:复波音6767661212, 顺波音676121……倚音多为二度或三度的辅助, 如61^6、5^6。正因为这些自由发挥的因素大量存在, 所以歌曲总体音域虽小——小七度, 进行也十分平稳, 但是歌曲演唱的难度相当大。在湖南民歌中, 诸如山歌、小调类, 极少出现偏音4, 但是7却常常作为主音的波音或倚音的形式出现。如在著名的湖南小调《铜钱歌》中, 同样以主音6的波音形式结尾。

《郎在外间打山歌》歌曲本身采用湖南本土方言演唱, 因其节奏自由, 所以在演唱中只能凭借湖南“土话”中的抑扬顿挫来处理歌曲的强弱起伏。句末的语气词是湖南方言的精髓。在歌曲中, 每句歌词的句末甚至句中都带有不同时值的拖腔, 句末多带有下滑音的处理, 这跟湖南人说话的感觉如出一辙。可以说这每一个独具气质的“咯”、“嗨”、“哎”、“哦”、“啊”……构成了湖南民歌韵味的“灵魂”。

二、调式调性

湖南民歌虽以五声调式为主, 但一首歌曲中常常以三个音或四个音为主干音, 这也是湖南民歌风味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郎在外间打山歌》虽为五声羽调式, 但是通常作为调式支撑的角音却几乎没有出现, 全曲基本围绕dol、la、sol、re四个音构成, 并多次出现由dol、la、sol、la三个音组成的旋律轴心音的进行。在记谱上, 通常会将句末的徵音后加上角音, 但是笔者认为, 句末的徵音是下滑音的处理, 音位并未到达角音。类似这种“暧昧”的不确定音高, 在歌曲中出现次数颇多。就歌曲第二部分曲调来说。

“妈妈”的这一句歌词中, 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小节旋律的走向从最低音6一直向上延伸到乐句最高音, 并且该最高音是“甩”上去的。后两小节又从最高音逐渐回到了最低音5并加上了叹息式的下滑音。这样一上一下交相呼应的波动的旋律线贯穿了整首歌曲的后半部分。虽然并找不出西方曲式概念里明显的属主进行, 但是中国民族曲式自成体系, 这样充满语气感的呼应方式恐怕只能在最能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歌中找到踪迹了。

三、性格特征

《郎在外间打山歌》一曲, 刻画了一个对爱情直言不讳的伶俐而泼辣的少女。歌曲后部分女儿与母亲的“争论”中, 少女的反击可谓“辣”劲十足——“叫声妈妈莫骂我, 你 (那个) 年轻头里也爱听山歌, 你不听山歌, 哪有我啰?我不听山歌, 哪里有外甥伢子喊你做外婆哦?”如此的聪明伶俐, 巧舌如簧, 如此的刁蛮任性, 古灵精怪, 辣妹子的形象于歌词中一目了然。这不禁让笔者想到另一首描写思慕之情的著名山歌——四川宜宾高山“神歌”——《槐花几时开》。该歌曲短小精悍, 短短四句将一位凭栏眺望, 盼郎归来的少女的细腻心思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母女之间的对话, “娘问女儿, ”与“娘骂女儿”, 一字之差却在人物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对母亲的回答, 一句“我望槐花几时开”却含蓄地概括了千言万语。

上一篇:网上申报系统下一篇:种类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