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及材料

2024-09-19

种类及材料(共12篇)

种类及材料 篇1

引言

氧化锆是一种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而且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即被应用于耐火材料领域,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欧美日先进国家竟相投入具资研究开发氧化锆生产技术和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进一步将氧化锆的应用领域扩展到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同时氧化锆也是国家产业政策中鼓励重点发展的高性能新材料之一,目前正广泛地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中。

本文综述了氧化锆的基本性能及氧化锆材料的种类和应用,并对氧化锆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氧化锆基本性能

常压下纯的氧化锆有三种晶型,低温为单斜晶系,密度5.65g/cm3,高温为四方晶系,密度6.10g/cm3,更高温度下为立方晶系,密度6.27g/cm3,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天然ZrO2和用化学法得到的ZrO2属于单斜晶系。单斜晶型与四方晶型之间的转变伴随有7%左右的体积变化。加热时由单斜ZrO2转变为四方ZrO2,体积收缩,冷却时由四方ZrO2转变为单斜ZrO2,体积膨胀。但这种收缩与膨胀并不发生在同一温度,前者约在1200℃,后者约在1000℃。

由于晶型的转变产生体积变化,会造成开裂,故单纯的氧化锆陶瓷很难生产,通过实践发现加入适量的晶型稳定剂CaO、MgO、Y2O3、Ce O2等和其他稀土氧化物,可以使ZrO2相变温度降低至室温以下,使高温稳定的四方和立方氧化锆在室温也能以稳定或亚稳定形式存在,形成无异常膨胀、收缩的立方、四方晶型的稳定氧化锆(FSZ)和部分稳定氧化锆(PSZ)[1]。

氧化锆中随着稳定剂加入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晶型的氧化锆,相变过程中由于体积和形状的改变,能够吸收能量,减少裂纹尖端应力集中,阻止裂纹扩展,提高陶瓷材料的韧性,从此氧化锆相变增韧陶瓷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有三种类型: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四方氧化锆多晶体陶瓷;氧化锆增韧陶瓷。

2 氧化锆应用领域

2.1 氧化锆耐火材料

氧化锆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被应用于耐火材料领域,直至今天在耐火材料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2.1.1 氧化锆坩埚

如前所述氧化锆的熔点高达2700℃,即使加热到1900多摄氏度也不会与熔融的铝、铁、镍、铂等金属,硅酸盐和酸性炉渣等发生反应,所以用氧化锆材料制作的坩埚能成功地熔炼铂、钯、钌、铯等铂族贵金属及其合金,亦可用来熔炼钾、钠、石英玻璃以及氧化物和盐类等[4]。

2.1.2 氧化锆耐火纤维

氧化锆纤维是唯一一种能够在1600℃以上超高温环境下长期使用的陶瓷纤维耐火材料,具有比氧化铝纤维、莫来石纤维、硅酸铝纤维等更高的使用温度和更好的隔热性能,并且高温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抗氧化、不易挥发、无污染。这些优异特性决定了氧化锆纤维是一种顶尖的高档耐火纤维材由南京理工大学攻关的氧化锆纤维技术目前已经取得比较成熟的制备工艺。

2.1.3 氧化锆窑炉材料

氧化锆作为耐火材料主要用在大型玻璃池窑的关键部位,早期使用的锆质耐火材料,其氧化锆含量仅为33%~35%,日本旭硝子公司研制成功含氧化锆94%~95%的锆质耐火材料,将其使用在玻璃窑顶部和关键部位,大大提高了玻璃窑的寿命。

将氧化锆熔融、吹制后得到大小不同的氧化锆空心球,制备各种高级隔热砖,避免了陶瓷纤维老化后的粉尘污染问题,主要生产厂家有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和山东第二耐火材料厂。

2.2 氧化锆结构陶瓷

1975年澳大利亚R.G.Garvie以氧化钙为稳定剂制得部分稳定氧化锆,并首次利用氧化锆马氏体相变增韧的效应,提高了韧性和强度,极大的扩展了氧化锆在结构陶瓷领域的应用。

2.2.1 氧化锆陶瓷轴承

氧化锆全陶瓷轴承具抗磁电绝缘、耐磨、耐腐蚀、无油自润滑、耐高温、耐高寒等特点,可用于极度恶劣环境及特殊工况。

目前氧化锆陶瓷轴承已被微型冷却风扇所采用,其产品寿命及噪音稳定性均优于传统的滚珠及滑动轴承系统,富士康公司率先在电脑散热风扇上采用了氧化锆陶瓷轴承。

2.2.2 氧化锆陶瓷阀门

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中普遍使用的阀门是金属阀门,金属阀门的使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虽然也经历过材料及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受金属材料自身的限制,金属的腐蚀破坏对阀门耐磨性的作用期限、可靠性、使用寿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机械和腐蚀的作用因素对金属的作用大大地增加了接触表面总的磨损量,阀门操作过程中,摩擦的表面由于同时的机械作用和金属与环境进行化学的或电化学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磨损和破坏,对于阀门而言,其管道工作气候条件的复杂;石油、天然气和油层水等介质中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某些有机酸的出现,使其表面的破坏力增大,从而迅速失去工作能力。

氧化锆陶瓷阀门优良的耐磨性、防腐性、抗高温热震性,能够胜任这一领域。

2.2.3 氧化锆研磨材料

氧化锆磨球具有硬度大、磨损率小、使用寿命长、可大幅减少研磨原料的污染,能够很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氧化锆材料密度大,用做研磨介质时撞击能量强,可大大提高研磨分散效率,可有效缩短研磨时间。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决定了其耐腐蚀性,可以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使用。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的氧化锆陶瓷磨球,磨损率仅为0.04/24h,在球磨、振动磨、行星磨和搅拌磨等磨机中被广泛采用当作研磨介质。

2.3 氧化锆功能陶瓷

2.3.1 圆珠笔用氧化锆陶瓷球珠

我国是制笔大国,国际上每5支笔中有4支来自中国,已形成近800亿元/年的市场,一般情况下,圆珠笔用球珠主要是不锈钢和炭化钨材料,但这类球珠在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断线、掉珠、死珠、蘸头等现象,目前由河北省勇龙邦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制的“圆珠笔用氧化锆陶瓷球珠”克服了以上缺陷,填补了国内空白,该科技成果已被列为国家制笔行业“十一五”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3]。

2.3.2 氧化锆陶瓷刀具

氧化锆陶瓷刀具具有高强度、耐磨损、无氧化、不生锈、耐酸碱、防静电、不会与食物发生反应的特点,同时刀体光泽如玉,是当今世界理想的高科技绿色刀具,目前市场主要产品有:氧化锆陶瓷餐刀、剪刀、剃须刀、手术刀等,近几年在欧、美、日、韩等地已开始流行。

2.3.3 氧化锆高温发热材料

氧化锆在常温下为绝缘材料,比电阻高达1015Ω·cm,温度升高至600℃可以导电,而在1000℃以上时是良导体,可作1800℃高温发热元件,最高工作温度可以达到2400℃,目前已经被成功地用于2000℃以上氧化气氛下的发热元件及其设备中,磁流体发电的电极材料也在积极的研究之中。

2.3.4 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

烤瓷牙家族中的贵族—氧化锆烤瓷牙,烤瓷牙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它的质量和患者身体健康,因烤瓷牙的内冠是由不同金属材料制作而成,金属内冠易与口腔唾液发生氧化反应,氧化锆材质的烤瓷牙由于没有金属内冠层,牙齿透明度好,光泽度极佳,更有效避免了牙齿过敏和牙龈黑线等问题,具有足够好的遮色能力,能够完美解决重度四环素牙患者的牙齿美容需求,而且氧化锆材质的强韧性弥补了普通烤瓷牙易蹦缺的缺点,生物相容性好,不刺激口腔粘膜组织,易于清洁,是目前国内外最优质的烤瓷牙。

2.3.5 氧化锆涂层材料

高性能Y2O3等稳定剂稳定的氧化锆热障陶瓷涂层材料,主要应用于高性能涡轮航空发动机。

2.3.6 氧化锆通讯材料

近年来随着信息及通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产品越来越向高精密、小型化方向发展,增韧氧化锆陶瓷优良的力学性能、耐腐蚀及高绝缘性能能够胜任这一领域,目前已有氧化锆陶瓷插针和氧化锆陶瓷套筒产品问世。

在陶瓷PC型光纤活动连接器中,二氧化锆插针体是其关键部件。

2.3.7 氧化锆氧传感器

汽车工业中在使用三效催化转化器降低排放污染的发动机上,氧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使用的氧传感器有氧化钛式和氧化锆式两种,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氧化锆式氧传感器。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汽车生产技术完备却难以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制定新政策限制汽车尾气污染给日本带来了机会,日本科学家把氧化锆制成多孔氧传感器,装在发动机里自动检测发动机里氧气与燃烧气体的比例,并自动控制输入气体和排出气体的比例,从而大大减少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使日本汽车一举打入美国市场。

2.4 氧化锆装饰材料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陶瓷由普通硅酸盐系统材料制作而成,例如:陈设瓷中的花瓶、陶瓷画板、室内外装潢用陶瓷墙地砖等。氧化锆装饰材料开创了人类美化自身的新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单纯的佩饰品及兼有应用功能的佩饰品。

2.4.1 氧化锆宝石材料

氧化锆宝石材料分为天然立方氧化锆和人工合成立方氧化锆两种。

自然状态下天然的立方氧化锆极难寻找到,决定了其具有了宝石材料稀有性的特点,自然形成的立方氧化锆颜色非常丰富,大颗优质的天然锆石价格决不在同等的钻石之下,是非常稀少的贵重天然宝石。

人工合成立方氧化锆光学性能良好,是廉价而有美丽的钻石替代品。

2.4.2 氧化锆陶瓷首饰

氧化锆陶瓷首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镶嵌了氧化锆的银首饰,在这里氧化锆的范围就比较宽广,包括二氧化锆石、工业二氧化锆、高纯二氧化锆、稳定二氧化锆、超细二氧化锆、锆英砂、锆英粉等,镶有立方氧化锆的银镀铑的首饰特别受欧洲客户的青睐。(2)单纯氧化锆材料佩饰品,是目前装饰陶瓷市场正悄然兴起的一类产品,国内已有陶瓷生产公司在研究、开发、销售这类产品过程中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对这一产业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6年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中就有彩色氧化锆结构陶瓷的研制,市面上有近300多种新的陶瓷佩饰产品,既包括各种新型的款式也包括各种色泽明快的颜色,而且该类产品在欧、美、日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均有很好的市场,特别受到欧洲市场的青睐。(3)兼有应用功能的佩饰品,典型的产品是陶瓷手表表壳、表圈、表带等产品,国际知名品牌Chanel/香奈尔、RADO/雷达等手表均有全陶瓷款式,而且价格不菲。

2.5 氧化锆其它应用

2.5.1 与氧化锆形成复相材料

与其它材料复合形成的复相材料,比如氧化锆与氧化铝、莫来石等材料形成的复相材料,得到了比单相材料具有更优异性能的新材料。

2.5.2 普通陶瓷添加剂

陶瓷色釉料方面的应用:氧化锆为黄绿色颜料良好的助色剂,若想获得性能较好的钒锆黄颜料,必须选用质纯的氧化锆,另外在釉料制造方面,纯的氧化锆可以提高釉的高温粘度和扩大高温粘度变化的温度范围,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含量为2%~3%时,能提高釉料的抗龟裂性能,还因氧化锆的化学惰性大,能提高釉料的化学稳定性和抗酸碱侵蚀的能力,有时也被用来制作乳浊釉。

2.5.3 制备铬酸盐原料

制备锆酸盐的原料,由二氧化锆和一些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碳酸盐反应生成,它们都是大分子结构,具有各种电性能,为高温、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所应用。

3 氧化锆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氧化锆的认识必将更进一步深入,氧化锆定会以新的面貌出现,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公司已能够生产高质量超细氧化锆粉体,且大部分产品出口,但是在粉料制备方面仍然整体处于较落后水平,今后的发展应朝着超细、高纯方向发展,产品制造方面应朝着新功能、新应用领域方向发展,不断扩大氧化锆应用领域。

4 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发现,目前氧化锆陶瓷材料应用领域正逐渐发展到装饰陶瓷领域、珠宝首饰品领域,高档奢侈品消费领域,正沿着种类、功能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良等.先进陶瓷工艺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76

[2]黄勇.氧化锆陶瓷制备及其应用,稀有金属快报[J],2004,06

[3]刘胜军.圆珠笔用氧化锆陶瓷球珠通过成果鉴定,邯郸日报,2007,8,28(A2版)

[4]王维邦.耐火材料工艺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178

种类及材料 篇2

机床与刀具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刀具是由机床、刀具和工件组成的切削加工工艺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刀具切削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刀具的材料和刀具结构。切削加工生产率和刀具寿命的高低加工成本的多少、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的优劣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具材料、刀具结构及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近几十年来,作为切削加工最基本丰素的刀具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刀具的结构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数控刀具主要材料种类

(1)超硬刀具。所谓超硬材料是指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简称CBN),以及用这些粉末与结合剂烧结而成的聚晶金刚石(简称PCD)和聚晶立方氮化棚(简称PCBN)等。超硬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磨性,主要运用于高速切削及难切削材料的加工。

(2)陶瓷刀具。陶瓷刀具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能及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与金属的亲合力小,不易与金属产生粘结,并且化学稳定性好。陶瓷刀具主要应用于钢、铸铁及其合金和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可以用于超高速切削、高速切削和硬材料切削。

(3)涂层刀具。刀具涂层技术自问世以来,对刀具性能的改善和加工技术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涂层技术将传统刀具涂覆一层薄膜后,刀具性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的涂层材料有:Tic、TiN、Ti(C,N)、TiALN、ALTiN等。涂层技术己应用于立铣刀、铰刀、钻头、复合孔加工刀具、齿轮滚刀、插齿刀、剃齿刀、成形拉刀及各种机夹可转位刀片,满足高速切削加工高强度、高硬度铸铁(钢)、锻钢、不锈钢、钛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铝合金、粉末冶金、非金属等材质工件的生产技术不同要求。

(4)硬质合金。硬质合刀具是数控加工刀具的主导产品,有的国家有90%以上的车刀和55%以上的铣刀都采用了硬质合金制造,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加。硬质合金可分为普通硬质合金、细晶粒硬质合金和超晶粒硬质合金。按化学成分区分,可分为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和碳(氮)化钛基硬质合金。硬质合金在强度、硬度、韧性及工艺性方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几乎可用于任何材料的切削加工。

软玉的种类及鉴别 篇3

软玉的类别

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大量的宫廷玉器被侵略者运往欧洲,法国矿物学家A·德穆尔对掠夺来的玉器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鉴定和分析,认为软玉是由细小的纤维状角闪石所组成的,并由于其摩氏硬度低于翡翠(矿物学名称为硬玉)而将其分别定名为软玉。

根据原料的产出情况不同,软玉又可分为山料、山流水和仔料三种。山料是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大,棱角明显,表面粗糙,质量多不如仔料,主要用于制作大型玉雕。山流水是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后,被溶化的积雪搬运至河流后坡积而成。其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获199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大千佛国图》玉山,就是用一块大型优质的山流水料雕刻而成的。仔料是指冲洪积矿(砂矿),即原生矿石经风化剥蚀被流水带至河床后,又经过远距离搬运的玉石。因为经过长期的搬运、冲刷和分选,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外形呈鹅卵石状,表面光滑。仔料的质量一般较好,通常透明度较高,质地细腻,少裂纹。

根据颜色不同,软玉可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几个大类。白玉主要产自新疆和田地区,其他国家产出极少。其颜色可以稍带青色调或灰色调,透闪石含量较高,通常可以达到95%以上,属于软玉中的高档玉石。其中,颜色洁白,光泽滋润,质地纯净细腻如凝脂者为羊脂白玉,其光泽及透明度的协调搭配给人一种刚中带柔的感觉,产出极为稀少,属于软玉中的极品,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青白玉以白色调为主,但带有绿色调或灰色调,属于白玉与青玉的过渡品种,较为常见,经济价值低于白玉。青玉的颜色由淡青色至深青色,是软玉中最为常见的品种。黄玉的颜色由淡黄色至深黄色,一般认为其基质为白玉,由于地表水中的氧化铁渗入而带有黄色调,且色调通常较淡,颜色浓重者极为罕见,其价值与羊脂白玉相当。墨玉的颜色由黑色至淡黑色,其黑色呈点状或云雾状不均匀分布,这是由于白玉或青玉中含有较多分散的碳质或石墨所至。整块料中黑色调的深浅不同,颜色黑如纯漆者十分少见,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碧玉多呈灰绿、深绿、墨绿色,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属于中档玉石。

我国主要的软玉品种

软玉在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和朝鲜等20多个国家均有产出,年产总量约为780吨,且多数为碧玉。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软玉资源极为丰富,年产量可达1400吨以上。在新疆、四川、辽宁、青海、江苏和台湾等多个地区均有产出,习惯上又按其产地称为和田玉、梅岭玉、玛纳斯碧玉、岫岩软玉、格尔木玉、龙溪玉、丰田玉等。

和田玉因主要产自新疆和田地区而得名,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和田玉就以其色泽柔和、质地细腻、温润光洁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珍藏。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的软玉品种,和田玉有七千多年的开采历史,是中华玉文化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和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上称为“于 、和 ”,和田玉也称为“于 玉、和 玉或昆山玉”。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以南的昆仑山至阿尔金山一带。由叶城至且末,从西向东成矿带断断续续延绵1300多公里,已发现和开采矿床有20多处,多分布在海拔4500米的雪线之上,开采难度极大,目前仍使用炮崩、人工挖掘等原始方法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原生矿床经过剥蚀,冲刷后被洪水带到附近的河床或戈壁中,因此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坡的许多河流中可以捞到仔玉。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是仔玉的主要产地,占全部仔料产量的95%左右。

由于和田玉历史悠久的文化沉淀和资源的稀缺使得和田玉的价格逐年走高,越来越多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来到玉龙喀什河圈地寻找和田玉。开采也不再是以前意义上的捞玉,而是动用大型机械大规模地挖玉。玉龙喀什河上游近100公里的河床上,遍布着大型挖掘机留下的斑斑痕迹,纵横交错的深沟最深可达10几米深。最多的时候在玉龙喀什河的古河床上聚集着近20万人,动用2000台大型机械昼夜不停地翻挖。据估计,中国80%的和田玉仔料已被开采,有可能在未来的3到5年内消失。疯狂的淘玉热背后是价格的高速度增长,在过去短短几年内增长了20倍。1995年一级白玉仔料为每公斤6000元,2000年上涨到10000元翠上,到2005年高达每公斤10万元以上。如果其皮色为极少见的秋梨皮和枣红皮,其价值只能以“黄金有价玉无价”来形容。

新疆另外一种重要的软玉品种为玛纳斯碧玉,因产自新疆玛纳斯县而得名,质地细腻而坚韧,由于含铁量较高,颜色呈碧绿色至灰绿色。1975年在玛纳斯河红坑淘金时发现一块重750公斤仔玉,由扬州玉器厂用数年时间雕琢成“石刻聚珍图”玉山子,成为我国的一件国宝。

青海软玉也称为“昆仑软玉”或“格尔木玉”,1992年发现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以南约200公里的纳赤台地区的万宝沟,也有人将其称为“万宝玉”。当地海拔高度虽高但相对高差不大,交通较为便利,开采难度不太。青海软玉与新疆和田玉在化学组成、地质产状和结构上基本相同。主要为山料及少量的山流水料,未见仔料。与和田玉相比,青海软玉的矿物组成更为纯正,杂质及染色组分含量少,颜色以白色为主,部分为青白色和青色。但青海软玉的透明度偏高,颗粒略粗,质地和光泽比和田玉稍差,但优质的青海软玉也可与和田玉相媲美。

此外,台湾一度是世界上产出软玉最多的地区,年产量曾高达1000吨,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及过度开采,产量逐年下降,目前已接近停产。台湾软玉中特有一类具猫眼效应的软玉品种,多呈黄绿色,内部由一组透闪石纤维定向排列构成,纤维长度可达2cm以上。这种软玉猫眼极为罕见,其价值也最高。

软玉相似品的鉴别

近几年软玉市场迅速升温,特别是收藏品市场,对高档软玉制品更是趋之若鹜。2004年香港佳士得春拍“德馨书屋”玉器专场中,最抢手的拍品几乎都是白玉。其中一件白玉罗汉摆件,成交价140.775万港币,为预估标的6倍。随着软玉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工处理品及仿制品,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景点和旧货市场上经常能够发现软玉的仿制品高价出售。消费者如果不能正确地鉴别,往往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种类及材料 篇4

医用包装材料分为可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及一次性使用包装材料, 可重复使用材料包括:棉布、硬质容器;一次性使用包装材料包括:医用无纺布、医用包装纸、医用包装纸袋、纸塑包装材料。

1 可重复使用包装材料的标准

1.1 棉布

棉布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目测应清洁、干燥、平整、无污渍, 尺寸大小合适, 在第一次使用前一定要进行高温洗涤、去浆处理, 以后要一用一清洗。织物密度应在每平方英寸140根纱[1], 撕破强力14~16N, 耐静水压及防油能力为零。产生较少或不产生尘屑, 如棉尘。使用带光源的检查台检测, 应无破损, 包装材料中间无缝线、无补丁, 保证其有很高的阻菌率。每件包装材料使用次数≤50次。包装手术器械时使用不得少于4层的棉布, 并分两次进行包装, 包布面积大小能覆盖整个被包装物品并保持良好的闭合状态[2]。

1.2 硬质容器

硬质容器是最新设计的包装材料, 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器械的包装。硬质容器的材料、设计、结构和表面应该有利于内部和外部的清洗和消毒灭菌, 所有的内角应呈圆弧状, 并配有盖子, 在盖子和底座间应有一个生物及密封垫圈, 允许堆叠装载灭菌时蒸汽顺利穿透。硬质容器的制造材料和结构应满足与使用寿命≥500次使用循环的要求[2]。条件稍差的中、小型医院, 没有使用硬质容器, 可能还在使用传统的储槽, 但是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带有可启闭式气窗的储槽可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但在灭菌一结束应立即关闭气窗, 保持物品无菌。

2 一次性使用包装材料的标准

2.1 医用无纺布

医用无纺布是纺织纤维和 (或) 无纺纤维联结的网织品, 称为非织造布。由聚丙烯制造, 通过纺粘–溶喷–纺粘 (SMS) 的复合过程而形成, 溶喷层的纤维直径仅2μm~4μm, 形成高效微生物屏障过滤。

2.2 医用包装纸

医用包装纸有良好的微生物屏障作用, 同时还具备很好的通透力。医用包装纸质量应符合GB/T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的要求, 主要指标包括生产厂家应向初次使用该产品的的医院提供同批号产品检测报告, 医用包装纸单位面积的平均质量应≥56 g/m2, 产品标准在±5%。材料上不应有穿孔、裂缝、开裂、皱褶、和局部厚薄不均等影响材料功能的缺陷, 质量与生产者的标称值一致, 材料应具有可接受的清洁度水平, 拉伸强度、厚度变化、抗撕裂、气体渗入和张破程度, 以满足医疗器械包装和灭菌过程, 或最终包装的要求。

2.3 医用包装纸袋

医用包装纸袋上涂有黏合层、印墨等材料, 可用热封或自封的方法包装闭合。医用包装纸袋上涂有的黏合层应是连续的, 不应出现空白或裂纹, 以免导致在密封处形成间断。在灭菌前、灭菌中和灭菌后, 材料粘接剂、涂层、印墨或化学指示物等成分, 不应与产品发生反应、污染产品、向产品迁移或对产品产生副作用, 不应有足以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的释放物和异味。医用包装纸袋的p H值、硫酸盐及氯化物含量:纸与黏合剂组合体的水浸液的p H值应为4.5~8.0;纸与黏合剂组合体的抽提液的氯化物含量应≤0.05% (500 mg/kg) ;纸与黏合剂组合体的抽提液的硫酸盐含量应≤0.25% (2 500 mg/kg) [3]。

2.4 纸塑包装材料

纸塑包装材料应由一层纸与一层塑料复合膜, 沿其两个边平行热合到一起, 热合线的总宽度应≥6 mm, 材料上印有的化学指示物面积应≥100 mm2。纸塑包装材料的纸质应符合YY/T 0698.5—2009等相关标准中的技术参数。对每批次的产品, 应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相关检测, 监督质量。塑料薄膜应具有两层或多层组成, 不得使用具有毒性物质的材料;塑料薄膜上不应有穿孔、裂缝、开裂、皱褶、和局部厚薄不均等影响材料功能的缺陷;质量与生产者的标称值一致, 材料应具有可接受的清洁度水平, 拉伸强度、厚度变化、抗撕裂、气体渗入和张破程度, 以满足医疗器械包装和灭菌过程。纸塑材料性能参数:灭菌过程前后热封结合处的强度应≥1.5 N/15 mm宽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村, 梁铭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145.

[2]任伍爱.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1.

种类及材料 篇5

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常见种类的成因 及混凝土自身组成材料的控制措施

一、常见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种类及成因

1、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在终凝前,由于表面失水过快,毛细管形成凹液面,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混凝土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已接近硬化、失去塑性变形能力而强度极低,无法抵抗体积收缩,因此产生开裂。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随机分布,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深度一般不大,但薄板结构可能贯穿。

2、沉降收缩裂缝;

沉降收缩指混凝土在浇筑以后,由于混凝土各组分密度不同,密度大的颗粒趋于下沉,而水则有趋于向表面上浮,造成在混凝土表面的泌水,从而使得硬化混凝土体积减少。

混凝土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若有钢筋或粗集料限制收缩时,沿钢筋或集料开裂。在大厚度的构件中,混凝土浇筑后数小时,即可发生这种裂缝,其原因是混凝土的塑性坍落受到或顶部钢筋的抑制。

3、混凝土的干缩裂缝;

混凝土置于不饱和空气中,因水分散失而引起的体积减缩。

干缩裂缝的产生原因系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速率不同引起:混凝土表面暴露于干燥空气中,水分蒸发快,变形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对表面干缩变形产生约束,行程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干燥收缩引起的体积变化受到约束时,如两端固定梁、高配筋率梁,或浇筑在老混凝土或坚硬岩基上的新混凝土,都可能产生裂缝。干缩裂缝的宽度有时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

广元唯中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6、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产生原因:

(1).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2).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如冬季施工。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7、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裂缝;

混凝土加水拌和后,水泥中的碱不断溶解,碱液与活性集料中的活性氧化硅起化学反应,析出胶状的碱—硅胶,从周围介质中吸水膨胀,其体积可增大到3倍,而混凝土胀裂,其特点是裂缝中有白色沉淀的胶体,呈杂乱的“地图”状。

碱—集料反应裂缝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预防措施:

(1).选用不含活性SiO2的砂石集料;(2).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分的外加剂;

(3).掺加合适的掺合料、锂盐有抑制碱集料反应作用。

8、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

构件在作用下产生内力弯矩,当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出现垂直于构件纵轴的裂缝。当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剪应力时,将产生斜向裂缝。

(1).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陷引起的裂缝

当结构的基础出现沉陷不均匀时,结构构件受到强迫变形,而使结构构件开裂,随着不均匀沉陷的进一步发展,裂缝会进一步扩大。

(2).结构、基础沉陷引起的裂缝

在过分凹凸不平的基础上进行浇筑,或模板沉陷、移动或斜面浇筑的混凝

广元唯中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6)、减水剂

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7)、引气剂

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应注意的是:外加剂不能掺里过大,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在GB 8076中规定,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28d的收缩比不得大于135 %,即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收缩比基准混凝土的收缩不得大于35 %。

(8)、增强纤维

掺入聚丙烯纤维(PP纤维)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塑性裂缝。

2、配合比控制

(1)、合理的集料粒径、级配

①.级配良好时,混凝土体系的空隙率较小。

②.粗集料:在级配良好条件下,粗集料粒径适当增大,体系的空隙率减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水泥用量降低,有利于防止裂缝的产生。

③.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④控制集料尤其是细集料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

(2)、采用各种措施,尽量降低混凝土水灰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水灰比、水泥用量对干缩均有影响,且互相有关联。试验表明,用水量的影响更大一些。

3、施工工艺(1)、养护

①.混凝土的良好养护是裂缝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②.混凝土的良好养护,在于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

③.表面混凝土容易丧失水分导致开裂。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

广元唯中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⑾.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温度裂缝,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筑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d或设计龄期。(4)、温度裂缝的控制和防止措施

①.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开裂,裂缝多为竖向裂缝。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干燥收缩时受到钢筋、便捷约束后拉裂而产生的。

②.地下室混凝土开裂通常发生在浇筑后15d内,裂缝沿墙长每2~3m一道,根部及顶部几乎没有。

③.裂缝开展与地下室形状、设计构造、外墙长度、配筋及施工条件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④.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延迟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此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导致产生裂缝。

⑤.拆除模板后,不可用冷水直接浇于混凝土表面,应及时在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温度梯度。⑥.混凝土应同时注意保湿,防止干缩产生。

⑦.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往往与干缩裂缝共同发生。在保温的同时,保持混凝土的湿度,两者应兼顾。

⑧.混凝土中合理配置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⑨.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因此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抗裂性。⑩.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工程措施

◆钢筋的问距、尺寸、保护的厚度要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加以控制,外墙内外层钢筋之间用方箍加以支撑,纵横向钢筋采用每点绑扎。

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及特点 篇6

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

清代宫廷服饰种类多样,十分繁复。根据《大清会典》规定,清代宫廷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等几大类,并有与之相配的冠帽、鞋袜、佩饰各项。

一、礼服

礼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皇帝礼服包括端罩、衮服和朝袍,后妃礼服包括朝褂、朝袍和朝裙。在清代帝后所有的服装种类中,礼服的等级规格最高。

端罩是形制宽大的褂式裘皮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身长至膝,皮毛朝外穿。满族最初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为适应严寒的气候,满族喜穿轻暧贴身的裘皮服装。端罩就是清代皇帝穿用的裘皮服装的代表,冬季举行大典时,皇帝将端罩穿于朝袍外面以御寒冷。

衮服是穿于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装,圆领,对襟,平袖式,身长至腰,袖长及肘,在两肩、前胸和后背各饰正面五爪金龙一团,左右肩分别饰日、月两章。衮服只有皇帝穿用,皇子穿朝袍时配穿的外褂,形制虽与皇帝相同,但减去日月两章,不能称衮服,而称“龙褂”,亲王以下至文武九品官,穿朝袍时配穿的外褂则称为“补服”或“补褂”。

朝袍是清代帝后最主要的礼服形式。清代皇帝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直至入关后的乾隆朝,对朝服制度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雍正各朝的皇帝朝袍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较大,这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这几个时期的皇帝朝袍中可以得到印证。随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朝《大清会典》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皇朝礼器图式》的颁布,标志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最终定制,清此后各朝均遵此制,基本上未有更易。

乾隆朝定制后的皇帝朝袍的标准式样为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附披肩领、上衣下裳相连属,是衣长及脚、袖长掩手的长袍式服装。朝袍全身共装饰金龙纹43条,其中前胸、后背、两肩正龙各1,腰帷行龙5(包括里襟腰帷处行龙1),襞积前后团龙各9,里襟襞积处团龙4,下摆前后正龙各1、行龙各2,里襟下摆行龙1,袖端正龙各l,披领行龙2。全身列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和粉米,共十二章,寓意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和道德的至善至美。

皇帝朝袍有藍色、明黄色、红色和月白色四种颜色,分别在祭祀天、地、日、月时穿用。穿这四色朝服的同时,还要佩挂与朝服颜色一致的朝珠,分别是:祭天用青金石朝珠,祀地用蜜珀朝珠,朝日用珊瑚朝珠,夕月用绿松石朝珠。此外,明黄色朝服还穿用于朝会等场合,同时佩挂东珠朝珠。

清代皇帝穿朝袍时,除必须佩挂朝珠外,还必须同时穿戴朝冠、朝带和朝靴,形成一套从头到脚完整的朝服装束。

后妃的礼服由朝褂、朝袍和朝裙组成,穿着时从外到内依次穿朝褂、朝袍和朝裙,必须同时穿用。皇后朝褂的形制有三式,常见的一式为圆领,对襟,无袖,长度略短于朝袍,色为石青,前后身名饰金立龙2条。

皇后朝袍的形制也有三式,常见的一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附披领,两肩加护肩缘。马蹄袖,袖身相接处有中接袖,左右开裾。色为明黄,除领袖外,袍身饰金龙9条。皇太后和皇贵妃的朝袍与皇后完全一样。皇贵妃以下,则用颜色来区分等级,贵妃、妃用金黄色,嫔用香色。

后妃朝裙的形制,根据《大清会典》规定,由上下两截组成,上截面料为红织金寿字缎,下截面料为石青色行龙妆花缎,正面有襞积(叠褶),为系带式。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仅有唯一的一件朝裙形制与此相符。而藏品中较为常见的朝裙形制为圆领,无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相连属,腰部有襞积,后身垂带两条。但这种形制并不见于清代服饰典制记载。

二、吉服

吉服是帝后喜庆节日等场合穿用的服装。吉服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吉服袍也即是人们常说的“龙袍”。皇帝龙袍的形制是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四开裾的直身式长袍。龙袍色用明黄,全身饰金龙9条,其中前胸、后背和两肩正龙各1,下摆前后行龙各2,里襟行龙1。全袍列十二章纹。

皇后所用龙袍的颜色与装饰纹样与皇帝龙袍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皇后龙袍有中接袖而皇帝龙袍无,皇后龙袍为左右两开裾而皇帝龙袍为前后左右四开裾。

皇帝吉服袍(即龙袍)与皇帝朝袍的区别在于皇帝朝袍为上衣下裳连属式,附披肩领,龙袍为直身式,无披肩领。此外,全身所饰的龙纹的形状与数量也各不相同。

常服是在祭祀的斋戒期内如遇先帝忌辰,祭前一日皇帝恭视祝版,及经筵、恭上尊谥、恭奉册宝等场合穿用的服装。如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嘉庆帝谕:“昨据礼部奏,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忌辰,在夕月坛斋戒期内,应用常服。如值天、地、宗社大祀斋戒期内,自应一律改用常服,以昭至敬。”常服包括常服褂和常服袍,常服袍是圆领、大襟、马蹄袖、四开裾的长袍,常服褂是圆领、对襟平袖、身长过膝的长褂,色用石青色,穿于常服袍之外。常服的面料、颜色、花纹不像礼服和吉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但大致也有一定的范围并相对固定,通常以素色和暗花为主,常用的颜色有天蓝色、宝蓝色、淡蓝色、酱红色、枣红色、灰绿色、姜黄色和浅米色等。

四、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五部分。清代后妃没有行服。行服最大的特点是穿着时便于骑马出行和射箭狩猎,是满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行服的穿着方法是: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行袍上身外面罩行褂,下身系行裳。其中行袍的式样是大襟、马蹄袖、四开裾,身长较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侧的前下襟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是单独的一片,用纽扣与袍相扣系。因行袍穿用时把右下襟撩开系上,看起来好像缺了一块襟,因此又称“缺襟袍”。不骑马的时候,可以用纽袢将这单独的右襟扣在袍子上,成为一件完整的常袍。骑马时则将右前下襟撩开系上,使袍子的右边比左边短一二尺,便于上下马鞍。这种设计可谓十分巧妙。

五、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在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雨裳

的颜色与雨衣一致。据清代服饰典制的规定,皇帝穿的雨衣有6种形式,均是明黄色。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尚未见到一件与典制相符的雨衣。

六、戎服

清朝以弓矢定天下,因此统治者十分崇尚武功。清初确立了大阅、行围制度,定期由皇帝组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全面检阅军队的装备和武功,以此作为倡导骑射,保持八旗军队强盛战斗力的措施。在参加这些军事活动时,皇帝要身穿戎服。皇帝的戎服称大阅甲,专用于检阅八旗军队。大阅甲为上衣下裳式,由上衣、下裳(分左右两块)、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左右袖、前挡和左挡十一部分组成。以明黄色缎作面料,内絮丝绵,通身钉缀鎏金铜泡钉,以增强绵甲的耐磨和防护性能,饰彩云金龙和海水江崖纹,大面积用金,具有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七、便服

便服是清代帝后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马褂、氅衣、衬衣、坎肩、袄、衫、斗篷、裤等。便服不见于清代服饰典制记载,但见于清代皇帝起居等档案和文献记载,并在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实物中大量存在。便服具有形式繁复多样、颜色与纹样丰富多彩、穿着舒适宜人等特点。其中便袍的形式为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左右开裾,面料通常选用素色或暗花的绸、缎、纱。便袍与常服袍最大的区别在于便服的袖口为平袖而常服袍为马蹄袖。

便服中最为华丽多彩的是后妃的氅衣和衬衣。氅衣款式为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平袖及肘、左右两侧开裾高至腋下。衬衣的款式与氅衣基本相似,但衬衣左右两侧不开裾,也无氅衣两腋下所饰的两个对称的云纹图案。穿用时,衬衣穿在内,氅衣套在衬衣之外。清代后妃的便服由于受服饰制度的限制较小,因而设计形式富于变化,色彩艳丽,纹样华美。

清代宫廷服饰中的严格等级特征

清代宫廷服饰制度十分严格,等级森严。从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大的等级:一是帝位级,包括皇帝及后妃。二是爵位级,包括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皇亲贵族,以及公、侯、伯、子、男等民姓封爵者。三是官位级,包括一至九品的各级官员。而每个等级中又有上下若干等级,每一级人员相应所穿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各级官员必须严格遵守服饰等级制度的限定,不得擅自僭越。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性主要是通过服饰的质料、款式、颜色、纹样和饰物等五大重要组成元素来具体体现的。

从质料方面来体现等级性者,如礼服中的端罩,在等级上的区分,主要的是通过端罩外表皮质的种类优次来区分,等级越高,皮质越好。按清代服饰典制规定,端罩的质料有黑狐皮、紫貂皮、青狐皮、貂皮、猞猁狲皮、红豹皮和黄狐皮七种。皇帝的端罩有黑狐皮和紫貂皮两种,皇帝以下,皇太子用黑狐皮;皇子用紫貂皮;亲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驸用青狐皮,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用紫貂皮;民公以下,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及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等用貂皮;一等侍卫用猞猁狲皮间以豹皮;二等侍卫用红豹皮;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用黄狐皮。除上述人员外,其余人均不得享用端罩。

款式上,如开裾数量的多少,反映了等级的高低,开裾多者等级越高。如男吉服袍,凡宗室及其以上皆为前后左右四开裾,而宗室以下则为前后两开裾。

颜色上,如清代服饰中等级最高的颜色是明黄色,它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才可享用,一般臣庶严禁使用,明黄色是凌驾于一切服色之上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颜色。即使贵为皇太子,也不能在衣服上使用明黄色,只能在衣服的佩饰如朝带、吉服带及朝珠的绦带等细小不明显的部位使用明黄色。皇帝之下的臣属,朝服的颜色则相对简单得多,皇太子朝服为杏黄色,仅次于明黄;皇子为金黄色;亲王、郡王的朝服为蓝及石青色,若蒙皇帝赏赐金黄色者,亦得以穿用;贝勒、贝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的朝服不许用金黄色,其余颜色随便用;公、侯、伯下至文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等人的朝服,用蓝及石青色;文武五品至九品,则只能用石青色一种颜色。在后妃服装中,用颜色来区分等级也十分严格。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朝袍、龙袍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妃用杏黄色;贵妃、妃用金黄色;嫔、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以下至县主用香色;贝勒夫人、贝子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妇,除前述明黄色、杏黄色、金黄色、香色不可用外,可用蓝色及石青诸色。

纹样上,最高贵的花纹有龙纹和十二章纹,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御用的神圣不可僭越的专用花纹。皇帝以下的各级臣属,其吉服不能称作“龙袍”,而叫“蟒袍”。蟒袍上所饰纹样,皇子、亲王、郡王为五爪蟒九条;贝勒、贝子、固伦额驸下至文武三品官、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一等侍卫等人的蟒袍为四爪蟒九条,其中贝勒以下,民公以上曾蒙皇帝赐五爪蟒者可用五爪蟒;文武四品官、奉恩将军、二等侍卫下至文武六品官等人的蟒袍为四爪蟒八条;文武七八九品官及未入流官的蟒袍为四爪蟒五条。

袍的外面往往要套穿褂,官员的褂称“补服”或“补褂”。乾隆时规定,补服的纹样为:郡王补服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贝勒,前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固伦额驸,前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公、侯、伯,四爪正蟒方补,前后各一。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分别是:一品仙鶴、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分别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由此可以看出,补子的形状上,圆形补子的等级高于方形补子;纹样的数量上,团纹越多,等级越高;纹样的内容上,正龙高于行龙,龙高于蟒,五爪蟒高于四爪蟒,蟒高于飞禽和走兽,飞禽和走兽又分别以其珍稀和凶猛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

饰物上,如男冬朝冠冠顶饰物的等级高低依质地从高到低依次是:东珠、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金。若同样都饰东珠者,则以东珠的数量多少来区分等级高低,从皇帝所饰16颗,到皇子、亲王的10颗,郡王的8颗,贝勒的7颗,一直递减至文武一品官的1颗。

诸如此类的等级规定不胜枚举。清代统治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对服饰等级的规定与限制,确立了自帝王至普通官员服饰的外观等差,由此形成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贵贱有等的服饰体系,从而以达到“辨等威,昭名秩”的统治目的。

清代宫廷服饰中满、汉服饰

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首先,清代宫廷服饰保留了鲜明的满族民族服饰特色。

如在服饰质料上,冬季服装大量使用北方严寒气候下常用的皮料,种类有黑狐皮、紫貂皮、薰貂皮、海龙皮、青狐皮、黄狐皮、银鼠皮、猞猁狲皮、水

獭皮、豹皮、狼皮、天马皮、鹿皮和狍皮等。这些皮料主要来自清代统治者满族的发祥地东北高寒地区,毛色润泽,轻便保暖,是名贵的御寒珍品。

在外观式样上,保留了满族作为游猎民族出于骑马射猎所需而创制的紧身窄袖的袍褂、披肩领和马蹄袖和缺襟袍等形式。这是清代宫廷服饰在形制上的最大特点。在中国古代,服饰是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制度以其具有礼治教化和等级辨识的重要功能而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他们无不在改朝换代、政权更替时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以作为王朝更替的象征。清代也不例外,满族统治者在取代明朝而统治天下后,全面废除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传承了上千年的宽衣博袖式,而强制推行本民族具有游牧骑猎特色的紧身窄袖式服装,以衣冠服饰的改变来作为王朝兴替的重要标志,给中国汉族传统的服饰以巨大的冲击。同时,对于满族统治者来说,他们视自身民族扫荡中原、夺取天下的骑射文化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并以之为无上的荣耀,因此,在服饰中保留满族骑射习俗之遗风,也反映了满族统治者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竭力维护。

其次,清代宫廷服饰也继承和吸收了历代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如服饰颜色上,清代服饰典制中规定明黄色只有帝、后才可享用,其他任何人不得僭越使用。这种尊崇黄色的做法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的“五行”思想的反映,即黄色的“土”位处金、木、土、水、火“五行”中央,因此皇帝的御用之物使用黄色,则表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

保温材料的种类和应用 篇7

一、我国主要保温材料的总类及特点

1. 矿物棉

矿物棉属于无机材料,常见的有岩棉和玻璃棉,两者都能够作为常见的保温材料。岩棉是一种天然矿物质,是一种无毒害的绿色保温材料。其不仅具备良好的防火性及耐受性,这种材料的寿命也非常长,并且价格低廉,获取方式便捷。但是,岩棉的质量差异却非常大,具备较好的保温效果的密度却很低,抗拉性及耐久性也较差。玻璃棉与岩棉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相近,最大的区别就是玻璃棉相较岩棉手感要好很多,这将会给工人的施工过程带来很多方便,但是玻璃棉的造价却比岩棉要高很多。

2.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原材料为聚苯乙烯树脂,经过发泡剂的处理形成一种内部具备无数细密小孔的保温材料。这种材质有着很明显的优越性,不仅表面密度低、吸水率低、导入系数小,还具备很好的机械强度与隔音效果,并且结构上也十分均匀、尺寸精度很高。由于板材的特点这使得在具体施工时需要主要采取点固定的模式,不仅如此,板材与板材间还存在许多的粘连与拼接过程,这使得这种材质不适用于外形十分复杂的建筑体。此外,聚苯板通常有很强的憎水性,这会使得其与许多常规的亲水性材料难以融合,这直接会导致后续施工中的许多问题,例如表层容易脱落或开裂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施工质量,这也是这种材质的局限性的一种体现。

3. 发泡水泥

发泡水泥也是一种常见的保温材料,通常用于外墙保温或屋面保温。与聚苯板相比它虽然具备较高的导入系数,但是它有着很强的附着性能,能够与结构层间很好的合为一体,并且施工工艺上更简单,环保性也更好。发泡水泥作为保温材料的一个最显著优势在于它能够很好的附着在墙面或屋面上,这不仅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保温层,这种很强的附着力也是其它保温材料所不具备的。此外,发泡水泥还能够很好的填补楼板或墙面上存在的一些基面凹凸不平的地方,不仅能够确保整个基面的平整,还能够有效抓实,在基面表层形成强有力的一层表面,并且能够形成均匀平整的表面效果。

4. 新型膨胀珍珠岩外墙外保温系统

珍珠岩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保温材料。在早期的建筑中经常使用珍珠岩作为保温材质,但珍珠岩存有很强的吸水性,尤其是在墙体发生温度变化时会快速吸水膨胀,从而造成墙体的开裂等问题,这不仅使得其保温性能受到制约,也带来了另一些施工问题。此外,使用这种保温材质还一度带来强度与热导系数之间的矛盾,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的保温缺陷。这些问题都曾经集中发生过,使得建设部一度下文禁止这种材质的继续使用。然而,随着新型工艺的产生,也给这种材质的使用带来了转机。通过采用相关加工工艺可以形成非常稳固的新型膨胀珍珠岩外墙外保温系统,这种保温层不仅克服了传统珍珠岩材料的诸多缺陷,同时,也具备很好的保温性与稳定性,是当下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保温材料。

5.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

这种保温材质是由聚苯颗粒与保温胶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保温材料。两者间按照科学配比混合后能够形成稳定性很高且隔热性能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保温涂层,将其涂抹在墙体上能够实现很好的屋面保温效果。但是,这种材料也存在吸水率高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在其上再涂抹一层防水抗裂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内部材料的防水性得到良好发挥,同时又不会造成墙体开裂、脱离等问题。

二、保温材料的发展前景

以上保温材料在我国建筑保温施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但保温原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分部不均,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也很不平衡,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各地都有不同的考虑。但就其综合性能来讲,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应用较广,它保温效果好、成本低,但其也存在施工性能差、强度低、与基体结合不牢的突出缺点,从综合角度来看该材料仍有待提高。作为新型复合保温材料的代表,聚苯颗粒保温料浆正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它结合了水泥的施工优点和高分子材料的保温优点,再配以引气剂、憎水剂等外加剂,综合性能尤为突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发达国家在浆体保温材料研制开发方面,以轻质多功能复合浆体保温材料为主。此类浆体保温材料的各项性能较传统浆体保温材料明显提高。同时,这类复合浆体保温材料又具有优异的功能性,如无氟里昂阻燃型聚氨酯泡沫复合浆体保温材料、超轻质全憎水硅酸钙浆体保温材料等,可以满足不同使用条件的要求。此外,国外非常重视保温材料工业的环保问题,积极发展“绿色”保温材料制品,从原材料准备(开采或运输)、产品生产及使用,日后的处理问题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也是今后保温材料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三、结语

保温材料在建筑体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不同种类的保温材料也有着其适用的范围及能够发挥的作用。对于保温材料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在今后的过程中那些轻质复合保温材料将会成为研发的主流,同时,环保节能材料也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稳定性更好的保温材料的出现才能够不断推进建筑体性能的提升。

摘要:保温材料在建筑体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不同种类的保温材料也有着其适用的范围及能够发挥的作用。对于保温材料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在今后的过程中那些轻质复合保温材料将会成为研发的主流,同时,环保节能材料也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保温材料,种类,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勇,张轶.最新建筑保温材料探寻[J].建材发展导向.2011(02)

[2]王隆田,袁耀明.浅析建筑保温材料[J].建筑节能.2011(05)

[3]刘以峰.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J].今日科苑.2010(16)

[4]丁杰,沈志明.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用保温材料[J].江苏建筑.2010(04)

种类及材料 篇8

1 纺织新型纤维材料的种类

新研发的纺织纤维材料与传统的纤维材料在形状、功能还有多个地方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型纤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了5种新型纤维材料, 主要为:纤维素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纯天然纤维、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

1.1 新型纤维素纤维材料分析

新型纤维素材料被称为现代社会绿色无污染的纤维。摸上去手感柔软、非常光滑、具有很强的透气性以及吸水性, 能够有效的避免静电。当前, 新型的纤维素主要有model、丽赛等等,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 新型纤维素纤维的种类逐渐增多, 并且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而且伴随着这种纤维质量的提高, 逐渐应用于精纺产品以及更高等次的产品中, 通常情况下, 这种新型的纤维素纤维材料主要用来制作女士服装还有一些休闲运动装。

1.2 大豆蛋白纤维材料介绍

大豆蛋白纤维, 从名字中就能够得出这是一种建立在植物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纤维材料。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再生性的蛋白质纤维, 这种再生性的蛋白质纤维主要来自于牛乳或者是植物, 经过相关技术的提取, 将蛋白质溶解纺丝形成。这种材料密度比较低, 而且拉伸弹力比较强, 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 摸上去质地柔软, 而且拥有蚕丝般的光泽, 并且穿着人体感觉舒适, 可是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不能够经受高温, 颜色不纯正。除此之外, 这种纤维材料使用的面非常广, 材料风格十分的漂亮, 通常情况下用在女式服装的制作上面, 而且特别适用于厚型衣物的制作。

1.3 新型天然纤维材料介绍

新型天然纤维材料主要分成两种类型, 纯天然的彩色棉, 还有羊毛。传统的纺织材料需要经过不同的印染才能够生成不同的颜色, 然而这种新型的天然纤维材料不需要经过印染就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这样就省去了很多化学技术的加工,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有很高的环保性。当前纯天然的彩色面料主要有棕色、褐色还有绿色三种主要的色系。伴随着人们对于纺织材料要求的提高, 以及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天然的彩色棉应用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泛。改变性质的羊毛是通过对羊毛进行变形加工后, 使得它的纤维变薄, 摸上去十分的柔软光滑, 具有很强的耐摩擦性看上去十分的闪亮。

1.4 功能性纤维材料分析

功能性的纤维材料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普通的人工合成的纤维进行改造, 对其性质进行优化;第二种类型是利用物理还有化学的手段对纯天然的纤维进行改造, 增加它们以往没有的功能, 主要包括增加它们的吸水功能、抗菌、防臭、有香味等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穿着的舒适性;第三种类型的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的耐压性、耐热性、防腐蚀性等, 通常情况下这种纤维材料主要用于工业和生产中。

2 新型纤维材料的发展方向

当前, 很多国家不同的行业中都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品, 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在纺织行业中不断地进行新型纤维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为发展绿色材料进行不断的探索。而且, 还提出了研制出来的纤维材料需要进行毒性的检测, 这一技术的开发满足了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以及自身健康的要求。开发新型的纺织纤维, 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资源的再利用、再加工是目前纺织纤维材料不断发展的主要趋势。

使用绿色的原材料进行绿色纺织纤维材料的开发, 已经成为了纺织纤维材料发展的主要走向, 并且成为了开发新型纤维材料的重点。当前新型的纤维材料的原料主要来源于生物以及动物本身, 例如:小麦、牛奶、羊毛、鱼、虾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料之外还有循环材料的使用。对材料进行循环再生利用, 体现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的纺织产品中, 在不断的发展中, 逐渐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所以, 使用循环材料对其进行不断的开发和使用是将来新型纺织纤维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前, 纯天然的纤维材料拥有很高的再生性生物, 具有很强大的资源, 而且在纺织行业中逐渐发挥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工制造的纤维材料它的原材料主要是经过材料提炼生成的没有利用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纤维材料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 以及人们对于衣服材料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当前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绿色环保的产品。由此可见, 未来的新型纤维材料将向着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的趋势发展。

3 总结

总而言之, 当前新型的合成纤维是体现绿色、生态的主要纤维材料, 能够促进材料的循环使用,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种材料能够有效的对废物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已经开发了的有纤维的原材料再循环的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产品的追求, 这种纤维产品越发的受到人们的欢迎, 而且大力发展这种新型纤维产品是实现纺织行业持久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纤维的差别化技术[J].合成纤维, 2000, 29 (02) :3-9

[2]姜永凯.高性能纤维的现状及应用[J].棉纺织技术, 2000, 28 (06) :6-9.

[3]贾立霞, 刘君妹, 赵其明.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应用[J].毛纺织科技, 2003 (01) .

节能玻璃的种类及特点 篇9

吸热玻璃是一种能够吸收太阳能的平板玻璃, 它是利用玻璃中的金属离子对太阳能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同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些夹层玻璃胶片中也掺有特殊的金属离子, 用这种胶片可以生产出吸热的夹层玻璃。吸热玻璃一般可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热能的20%~30%, 降低了空调负荷。吸热玻璃的特点是遮蔽系数比较低, 太阳能总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和太阳光直接反射比都较低, 可见光透射比、玻璃的颜色可以根据玻璃中的金属离子的成分和浓度变化。可见光反射比、传热系数、辐射率则与普通玻璃差别不大。

2. 热反射玻璃。

热反射玻璃是对太阳能有反射作用的镀膜玻璃, 其反射率可达20%~40%, 甚至更高。它的表面镀有金属、非金属及其氧化物等各种薄膜, 这些膜层可以对太阳能产生一定的反射效果, 从而达到阻挡太阳能进入室内的目的。在低纬度的炎热地区, 夏季可节省室内空调的能源消耗, 它同时具有较好的遮光性能, 使室内光线柔和舒适。另外, 这种反射层的镜面效果和色调对建筑物的外观装饰效果都较好。热反射玻璃的遮蔽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和可见光透射比都较低。太阳光直接反射比、可见光反射比较高, 而传热系数、辐射率则与普通玻璃差别不大。

3. 低辐射玻璃。

低辐射玻璃又称为Low—E玻璃, 是一种对波长在4.5~25 um范围的远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 它具有较低的辐射率。在冬季, 它可以反射室内暖气辐射的红外热能, 辐射率一般小于0.25, 将热能保护在室内。在夏季, 马路、水泥地面和建筑物的墙面在太阳的暴晒下, 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并以远红外线的形式向四周辐射。低辐射玻璃的遮蔽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光直接反射比、可见光透射比和可见光反射比等都与普通玻璃差别不大, 其辐射率、传热系数比较低。

4. 中空玻璃。

中空玻璃是将两片或多片玻璃以有效支撑均匀隔开并对周边粘接密封, 使玻璃层之间形成有干燥气体的空腔, 其内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被限制了流动的气体层。由于这些气体的导热系数大大小于玻璃材料的导热系数, 因此具有较好的隔热能力。中空玻璃的特点是传热系数较低, 与普通玻璃相比, 其传热系数至少可降低40%, 是目前最实用的隔热玻璃。我们可以将多种节能玻璃组合在一起, 产生良好的节能效果。

5. 真空玻璃。

真空玻璃的结构类似于中空玻璃, 所不同的是真空玻璃空腔内的气体非常稀薄, 近乎真空。其隔热原理就是利用真空构造隔绝了热传导, 传热系数很低。根据有关资料数据, 同种材料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至少比中空玻璃低15%。

鸡肠炎的种类及治疗 篇10

1 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肠炎

在秋末冬初这段时间, 由于天气的变冷和饲料的变换, 很多的鸡群出现消化不良和拉水的现象, 个别的鸡群出现产蛋下降的现象, 一般稀泻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天冷时没有及时的保温, 饲料变更时没有及时的注意能量的补充。在平时的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过多的, 也易造成鸡只的拉水, 有的小鸡甚至可能中毒, 所以在平时添加多维时, 要选择质量好的多维使用。

2 细菌和真菌性的肠炎

单纯性的细菌性的肠道炎症, 一般以沙门氏菌属的细菌为主, 蛋鸡主要出现肛门毛脏, 鸡冠萎缩等症状, 鸡只消瘦, 逐渐死亡。细菌和真菌性的肠炎有时相伴发生, 这是养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现今的养殖过程中很多的养殖户为了省事, 每天添加2遍料, 却不知在这长时间的吃食过程中饲料已经发生变质甚至发霉, 造成鸡只出现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散发病, 主要引起鸡肠黏膜坏死。本病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又称魏氏梭菌。发病鸡的死亡率较高。在临床中这种情况占的比例相当的大。所以坏死性肠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内外环境的消毒, 消毒要力争彻底, 防止鸡舍过于潮湿, 杜绝饮水系统跑冒滴漏现象;及时清粪, 对病死鸡只做好无害化处理, 适当通风可有效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含量。 (2) 饲料原料玉米从主产区大批采购, 保证原料质量稳定原料保存注意通风和循环使用, 避免积压霉变。 (3) 加强饲养管理, 注重细节, 切断传播途径, 尤其注意水料卫生。严格控制鸡群生产、生活环饲料使用过程中防潮, 不要把饮水乳头放在料槽上面;夏季饲料要少喂勤添, 每天中午净槽一次, 刺激鸡只采食;饲料中添加优质脱霉剂, 降低霉菌含量;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3 寄生虫性的肠炎

很多的养殖户在养鸡过程中不注意线虫和绦虫的定期清理和预防, 造成鸡只的营养的缺乏, 肠道的机械性的损伤。尤其是柴鸡的饲养, 一般的柴鸡采取地面散养的饲养方法, 但却不注意平时的定期驱虫, 造成鸡只消瘦, 肠道的梗阻, 炎症, 甚至坏死。在笼养蛋鸡的养殖过程中, 一般50~60日龄驱虫1次, 110~120日龄驱虫一次, 是必不可少的。柴鸡要增加1~2次的驱虫。

4 病毒性的肠炎

谈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及症状 篇11

【关键词】玉米病害;种类;症状

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是病害发生为害较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病虫造成的损失约5%-15%,局部地方的严重病害可达到50%-70%以上的严重损失。目前,发生比较严重的病毒病害2种,即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真菌性病害中发生严重的叶斑类病害8种,即弯袍霉叶斑病、尾袍霉灰斑病、纹枯病,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玉米大、小斑病、圆斑病、霜露病、疯顶病;还有全国普遍发生且较严重的茎腐病、穗粒腐病、丝黑穗病、黑粉病和局部地方发生较重的玉米褐斑病、全蚀病、锈病、炭疽病等。曾经是检疫对象的玉米干腐病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细菌性病害中,零星发生的有细菌性茎腐病。细菌性枯萎病是我国进口检疫对象,但国内至今没有发现。

这些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有的曾经流行为害,造成玉米严重减产,但经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拌种得到了控制,但近几年又死灰复燃,发病串明显回升,又成为为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

玉米病害总的发展趋势是病毒病害流行成灾(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茎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种传病害逐渐蔓延(玉米疯顶病、菌枯病),叶斑病害发展加快。

1.玉米病害发生的原因

玉米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盲目推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忽视或弱化了对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力度。为了追求高产、优质、耐水肥等性状,就不可避免地散失了部分抗病能力,特别是在品种审定推广前把多抗性末作为硬性指标把关。二是抗病基因狭窄,多抗性品种不多。过去几十年间主要针对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开展育种工作,选育推广的主栽品种大多是单抗品种,或纯系品种,这就大大减少了种间和种内异质性,抗病谱狭窄。品种的更新代换,又不停地破坏着品种和病原之间相互斗争逐步达到的“自然平稳”,加上种质基础脆弱,又大面积连片种植血缘相近、抗病谱相似,抗病类型相同的品种,这些新品种虽然抵抗了某些病害,但又容易使原来次要病害找到适合寄生的新寄主,发展成主要病害。从玉米遗传性看,有的抗病基因常与不良农艺性伏的基因发生连锁,同时病原物和它寄生的作物品种又是连带进化的,即每育成一个新品种,病原物必然产生定向选择和适应性变异,不久就会出现新的病害或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为此在改良品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良了某些病原菌,并为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况且,我国目前常用的自交系和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弯袍霉叶斑病、灰斑病、疯顶病就没有很好的抗病性,形成了这些病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主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但推广的杂交种需要高水肥,而且是高密度,偏施氮肥,使土壤养分失衡,而且使田间生态环境和植被中的小气候恶化,使植株徒长、郁闭,通气透光性差,植物体内碳、氮比下降,导致植株本身抗病力降低,容易诱发高水肥病害。有的地方,在栽培上连作重茬,间作套种或带状种植,使土壤根系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土壤病原苗积累增多,导致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病和以土壤越冬为韧侵染源的其他病害日趋严重。四是气候变暖,南病北移,传毒介体昆虫越冬基数增高。加上制种缺乏统一规划,乱调滥引种子,都为引发新的病害和病毒病的流行造成了有利条件。

当然植保工作者不能要求弱化高产栽培措施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只有在促使玉米增产、质优、产品安全的前提下使病害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以下,才能真正达到和体现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的真正水平。

2.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病原生物的侵害或外界条件的胁迫,导致其新陈代谢紊乱,生理或生物化学过程改变,最后导致内部生理和外部形态发生异常,即发生了病害。由病原生物侵害而发生的称侵染性病害,由外界条件胁迫或营养丰缺等非生物因素而发生的叫非侵染性病害。玉米已经生病,常造成生长不良、品质变劣、抗逆性降低,甚至全株死亡,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160多种,我国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约66种,其中真菌病害54种,病毒病害9种,细菌病害3种。目前,给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真茵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茎腐病、苗枯病、纹枯病、灰斑病、霜霉病、锈病、全蚀病、褐斑病、炭疽病、疯顶病、穗腐病和弯袍霉引起的叶斑病;病毒病害有矮花叶病、粗缩病。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生,不能因采取防治措施使玉米被害部位恢复常态,常因牺牲局部或个体而告终。

非侵染性病害约有37种,主要有各类营养元索缺乏引起的缺素症,空气污染、环境胁迫和各类除草剂造成的毒害或烧伤等等。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是在玉米株间不会相互传染,因此又称作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一旦发病,及时排除对玉米生长有害的胁迫因素,还可缓解症状或恢复原态,正常生长。

3.玉米发生病害的症状

玉米受到病原物侵染和不良环境条件的胁迫,在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上表现出的病态称为症状。

3.1坏死

玉米植株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称为“坏死”。坏死可以在植株局部部位出现,也可以在整个植株上产生。玉米根、茎、叶、果、各部位出现的坏死,称为斑点或病斑,严重时造成叶枯、茎枯等。坏死产生在叶片上,称为叶斑或叶枯,叶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出现的特异性特征,如粉状物、毛状物、军状物、茵核、颗粒状物、毡状物或漆斑状物、脓状物或胶状物等,称做病症,这些都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病斑的形状有圆形、卵圆形、近圆形、椭圆形、轮纹形、梭形和不规则形等,有的受叶脉限制,沿叶脉平行发展的形成条斑或条纹,有的扩大呈多角形,有的病斑周围失绿形成黄绿色或黄色失绿原因,有的迎光观察呈水渍状或油渍状晕环。根据病斑的颜色可分为白斑、灰斑、黑斑、褐斑、黄斑、红褐斑等,有的病斑中央色淡,边缘色深。由于侵染的病原不同,受害的程度不同,病斑的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小不到1mm,有的大可达几厘米或十几厘米,后期病斑发生多时常汇合,形成大块斑,甚至造成叶枯。

3.2腐烂

腐烂是玉米植株细脑和组织被病原物破坏、分解产生的症状类型。根据腐烂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穗腐、茎腐、根腐。柔软组织或受病原物酶的分解作用使细胞浸解、组织崩溃成水渍状的称软腐或湿腐。腐烂后不呈水渍状或水分失散、质地蛮干或变硬者则为干腐。根据腐烂部的颜色和形状不同,可区分为黑腐、褐腐、绵腐、灰腐、白腐等。幼苗根部首先腐烂,尔后全株死亡,称做“苗枯”。

3.3变色

病部细胞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形成受阻,花青素等其他色素增多而产生的其他颜色称为变色。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的称为褪绿;叶片均匀或不甚均匀变黄的称黄花,叶片淡绿与浓绿或淡绿与黄色相间的称花叶,有的花青家形成过盛,可形成红叶或紫红叶;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形变色的称条纹或条斑;主脉间褪色的称为脉间花叶;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称做明脉。

3.4畸形

玉米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有的组织出现丛枝、徒长、膨大、瘤肿等增生性病变;有的出现皱缩、扭曲、矮化、小叶等抑制性病变;有的出现卷叶、拐节等发育不均衡病变。

3.5萎蔫

玉米根部受病原物侵染或茎部维管束受害,产生大量毒素破坏输导组织或产生大量菌丝堵塞导管,使水分和养分输导功能破坏,引起玉米植抹萎凋,桓株迅速萎蔫死亡。叶片呈灰绿色如开水烫状称育枯.叶片枯死呈枯黄色的称黄枯。

【参考文献】

[1]陈凤芝.玉米苗期病害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

蝗虫种类及养殖技术 篇12

1 蝗虫种类

蝗总科共有223个属, 859种。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稻蝗、中华蚱蜢等[1]。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是东亚飞蝗和稻蝗。这2种蝗虫营养丰富, 肉质鲜嫩, 味美如虾。一是稻蝗。隶属直翅目 (Orthontera) 、蝗科 (AcrldidaeLocustidae) 、稻蝗属 (Oxya) 。分布北起黑龙江, 南至广东, 尤其南方十分常见。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 主食禾本科植物, 为害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甘蔗、茭白等。二是东亚飞蝗。直翅目、蝗总科。是蝗虫中较优良的品种之一。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 一年北方为2代, 第1代称为夏蝗, 第2代为秋蝗, 南方可常年饲养, 至少3代。成虫善跳, 善飞, 身体粗壮, 采食范围广, 适应性强。此外, 常见的还有红后负蝗、台湾大蝗、拟稻蝗、中华蚱蜢、大垫尖翅蝗、笨蝗、黄胫小东蝗、短额负蝗、短星翅蝗、日本黄脊蝗、花胫绿纹蝗、棉蝗、大赤翅蝗等。

2 市场需求分析

目前, 我国蝗虫的市场需求约在100t以上, 人工养殖蝗虫产量不足10t,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市场上, 蝗虫需求量日益增大, 每年有逾1 000t速冻蝗虫出口于日、美等国。蝗虫含有丰富的被誉为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的甲壳素, 甲壳素能使体内毒素得以排除, 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日本将甲壳素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制剂。经专家分析测定, 东亚飞蝗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 脂肪含量5.25%, 碳水化合物含量4.77%, 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磷、钙、铁、锌、锰等元素, 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2], 还可以作为鱼粉、骨粉的替代品, 是优质昆虫饲料, 可鲜用或干用。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蝗虫单用或配合使用能止咳平喘、解毒、透疹, 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疹出不畅、菌痢、肠炎、破伤风、发热、气管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外用可治疗中耳炎。用活蝗虫泡酒可以定惊、祛风除湿、活络通筋、活血散瘀。雌虫有很多卵, 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被消化后, 可释放出胆碱, 对增进人的记忆力大有裨益。食用方面在民间被喻为“旱虾”、“飞虾”。蝗虫体内营养成分的结构比畜、禽类更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低, 生产全程不用化学药物、添加剂等, 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绿色食品[3]。在我国, 食用蝗虫历史悠久, 在我国南方非常流行昆虫大餐, 其中就有蝗虫。现在在某些地方已经取代鸡鸭成为婚宴上的新宠, 常见的菜食系有飞蝗腾达、陆地飞虾、天鸡虾排、沪上醉蚂蚱、香辣蚂蚱、稣炸蝗虫、红烧蝗虫、蚂蚱过雪山、蚂蚱咸菜、烙饼卷蚂蚱、烧烤蝗虫、蚂蚱烧汤、蚂蚱酱、蚂蚱面包等。对蝗虫还可深加工, 制成罐头食品、脱水干制品、冷冻食品、腌渍食品、饼干、雪糕等各种风味食品。油炸蝗虫吃在嘴里, 又香又脆又酥, 一盘炸蝗虫在大城市要60~70元。野生蝗虫在市场上可卖到80元/kg, 养殖的20元/kg。非常适合在土地贫瘠的山区农村养殖, 为农民开拓一条致富新路。

3 养殖技术

3.1 引种和大棚

初养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购买, 引进蝗虫或卵均可。养殖场地可在房前屋后、农田等。养殖棚一般以长方形为佳。可养成虫450只/m2左右。作棚罩用的纱网质料要结实, 不能有缝隙, 纱网目数要适宜, 孔眼不能太大, 否则会导致低龄若虫的逃逸。在北方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 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 因为蝗卵一般在5月即可以孵化。棚址选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 这样利于蝗虫的生长发育。建棚前必须先用捕捉、诱杀、开水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等所有蝗虫的天敌消灭干净, 这是养殖蝗虫成功的基础。以上几种昆虫是蝗虫的天敌, 蝼蛄可用灯照结合大水平灌的方法进行人工捕捉。蚂蚁采取化学防治方法, 用一次性针管吸取甲胺磷、敌敌畏稀释液注入蚂蚁洞内即可。为便于雨季排水, 棚内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cm。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引种前要在棚内地面上种上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以备蝗蝻食用。棚内最好保留或种植一些较高的植物, 作为蝗虫的栖息地, 以利其蜕皮、羽化等。同时, 还能作为隔离物, 避免蝗虫的自相残杀。

3.2 若虫期管理

按2∶1的比例准备无毒土壤、锯末, 含水量在10%~15%, 铺在2~3cm的器皿中, 将蝗卵均匀布于土上, 卵上在盖约1cm厚的土, 器皿上再罩上1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 发现幼蝗后, 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鲜嫩的麦苗上, 幼蝗喜食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投喂前把饲草用清水冲洗因此秋季养蚕布局应以饲养早、晚秋2次蚕为宜[4]。

3.2 合理安排两秋发种时间, 避免农药污染

权衡农业生产与蚕桑生产的利弊关系, 7月20日前后农田使用沙蚕毒素类农药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意味着早秋发种时间越早, 危害越大。因此, 考虑到蚕作安全, 合理安排两秋蚕发种时间是关键。如果只从桑树生长角度考虑, 早秋发种时间宜在7月25日前后, 比现行的早秋发种时间提前7d左右。这样的早秋布局正好与7月20日前后的第2次治虫使用沙蚕毒素类农药相矛盾, 不宜采用。通过对农田治虫的了解,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 早秋蚕不能提前, 只能推迟, 合理的两秋布局应为:早秋蚕发种时间在8月10日之后, 饲养量为春蚕发种量的70%~80%;晚秋蚕发种时间在9月15日前后, 饲养量为春蚕发种量的100%~110%。这样的布局既可协调好农田治虫只在7月20日前后用1次沙蚕毒素类农药, 又可合理采养桑叶, 提高桑叶质量, 特别是有利于晚秋蚕品种的饲养和单产水平的提高。

3.3 加大宣传力度, 控制污染途径

根据沙蚕毒素类农药对养蚕生产的影响途径, 在农业生产上, 应加大用药方法和用药时间的宣传力度。县 (市) 蚕桑主管部门要积极与植保部门协调, 确立蚕桑区农田治虫与养蚕安全两不误的“双赢”指导思想, 号召镇村农业主管部门统一宣传口径, 再三强调蚕桑区只能在7月20日前后使用1次沙蚕毒素类农药, 必须远离桑园80m以上, 尽量减轻对桑叶的污染。在养蚕生产上, 应加大桑园治虫时药水桶、取水源的管理宣传力度, 教育广大蚕农增强防范意识。要提倡采用桑园治虫专用药水桶和治虫取用无毒水源, 防止桑园治虫时因药水桶混用或误用虫杀手污染水, 而造成桑叶带毒。

3.4 其他辅助措施

合理安排两秋布局的前提是早秋蚕要养足, 否则推迟晚秋蚕发种会起反作用。目前, 早秋蚕发种量很少, 几乎所有桑户都不养, 影响了桑树的生长和桑叶质量的提高。晚秋蚕的产质量 (包括9月初发种的只养1次秋蚕) 取决于桑叶质量, 而桑叶的质量也与早秋期的合理用叶关系很大。因此, 发动蚕农多养早秋蚕, 合理安排两秋布局, 以多采用枝条下部叶促进顶端桑叶的生长。即使不养早秋蚕, 秋季只养1次蚕, 也要采用人工方法适当采去枝条下部叶。如果枝条下部叶不采掉, 顶端桑叶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留在枝条上的桑叶因叶龄长而老化, 给晚秋蚕吃后易发生蚕病。应优化管理结构, 适当推迟或增施秋季长条肥。对于只养1次秋蚕 (9月初发种) , 要适当推迟秋季长条肥的施肥时间, 让秋季桑叶的旺盛生长期与秋蚕用叶同步。对于饲养早、晚秋2次秋蚕, 要在养足早秋蚕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秋季长条肥, 以增施肥料促桑叶增产。积极培育推广应用适用于秋季使用的蚕品种, 提高抗性, 增强蚕作安全。

摘要:介绍了蝗虫的种类, 分析了其市场需求, 并总结了蝗虫养殖技术, 力图为农民致富找出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蝗虫,种类,市场需求,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郭郛, 陈永林, 卢宝廉.中国飞蝗生物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王文亮, 徐娜, 张奇志.我国蝗虫蛋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8) :23-24.

[3]刘玉升.蝗虫养殖效益分析[J].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2007 (7) :30-31.

上一篇:湖南民歌下一篇:并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