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类

2024-07-30

生物种类(共8篇)

生物种类 篇1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生物菌肥、土壤菌剂等, 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为媒介, 使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果的微生物活体制品。随着我国对能源、环境、生态、人口问题的日益重视, 以及发展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施和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业的兴起, 微生物肥料以其能减少肥料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活化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等诸多优点而逐步被人们认识和广泛应用。

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1 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为完全的生物菌剂制品, 又分为固氮菌肥:包括根瘤菌肥和固氮菌肥;解磷菌肥:有机磷微生物和无机磷微生物菌系制品;生物硅钾肥:硅酸盐微生物系制品;增产菌肥:具有刺激和调控作物生长、抑制抗病功能微生物菌系制品;复合菌肥: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菌系复合而成的菌肥。

1.2 复混生物菌肥

复混生物菌肥又分为生物有机复混肥:是生物菌剂与有机肥复混而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是由生物菌剂、有机肥、化肥复混而成。此外, 根据施用方法还可分为液体剂型、泥状剂型、粉状剂和颗粒剂等。

2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和特点

2.1 活化土壤养分, 促进作物根系活力

微生物肥料能使土壤中原来被化合固定而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磷、钾养分被分解, 从而起到活化土壤中磷、钾等养分的作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消除土壤板结, 从而使作物根系发达, 增强活力。

2.2 节能降耗, 保护生态环境

固氮菌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即可完成氮的转化过程, 为作物提供丰富的养分, 同时又不会造成亚硝酸盐的残留而污染环境, 起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 固氮菌是当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的肥料产品。

2.3 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

微生物肥料可增加农产品有效营养成分, 如面粉中的面筋含量、不同大豆中的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 蔬菜瓜果中的维生素、糖的含量。有关试验表明, 微生物肥料不仅能使粮食作物增产10%左右, 果菜类增产15%左右, 而且还可使产品外观有较大改善。

2.4 提高肥料利用率, 节省投资

微生物肥料与无机复合肥混合施用, 可明显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 节省20%左右的化肥用量。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 采用有机肥料、无机肥料与微生物肥料相结合的施用方法, 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过渡, 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

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长期以来, 人们对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另一种则认为根本不能替代化肥。科学地讲, 微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是不能对立的, 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单一长期施用微生物肥料或化肥, 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 二者有机结合, 混合施用,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体应用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 购买微生物肥料前应向销售单位索取产品说明资料, 明确产品的特点、功效、作用和施用方法, 并阅读注意事项, 以求正确施用, 增产增效。

(2) 微生物肥料在贮运时要避免日晒雨淋, 宜放置在相对恒温、干燥处, 切忌反复冻融和曝晒。

(3) 微生物肥料在施用过程中避免与强杀菌剂、种衣剂、化肥或复混肥混合后长期存放, 以免降低施用效果。

微生物杀虫剂的效用及种类介绍 篇2

微生物杀虫剂,是一类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来灭杀或控制植物虫害的药剂。因此,与化学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相比,其优点是:

1.无残留、无污染。微生物杀虫剂杀灭害虫的过程,是一种生命替代另一种生命的运动过程,即通过对害虫的寄生作用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而微生物杀虫剂侵染杀死害虫后留下的害虫尸体及产生的微生物菌群对人畜无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安全性能高。微生物杀虫剂如白僵菌,是依靠其自身分泌的几丁酶溶解昆虫表皮的几丁质而进入昆虫体内进行侵染导致害虫死亡的,但人体(包括动物)不含几丁质,因此,白僵菌不会侵染人畜,对人畜无毒无害,安全性能高。

3.防治害虫效果持续的时间长。

4.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毒性再强大的化学农药,其杀虫效果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差,这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的缘故;而微生物杀虫剂却是使用时间越长,其杀虫效果越好。所以如此,是因为微生物杀虫剂一方面借用菌体进行寄生,另一方面靠菌丝在生长时吸取虫体养分和水分,造成虫体内生理代谢紊乱,从而使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5.具有高选择性。化学农药是不分敌我地将益虫和害虫尽数毒杀、“玉石俱焚”的。而微生物杀虫剂却能明察秋毫、分清敌我,会主动回避对益虫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的侵染攻击,而专门毒杀害虫,从而使田间整体的防治效果更好。

6.用量少、成本低。微生物杀虫剂一般数克、数十克就能杀死害虫,防治费用低于化学农药,十分经济。

二、微生物杀虫剂的种类

当前,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上使用的微生物杀虫剂有十余种之多。

1.白僵菌。为低毒杀虫剂、可寄生(灭杀)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200多种昆虫(害虫)和螨类,特别对蛴螬等地下害虫有特效。

2.绿僵菌。低毒杀虫剂,可寄生200余种害虫,主要防治金龟子、金针虫、蛾蝶幼虫和蚜虫等。

3.苏云金杆菌。可防治菜青虫、谷类粉蝶幼虫、银纹夜蛾幼虫、甜菜夜蛾幼虫、甘蓝夜蛾幼虫、棉铃虫和各种豆类害虫的幼虫。

4.杀螟杆菌。低毒杀虫剂,可防治鳞翅目害虫,如玉米螟、菜青虫、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刺蛾、灯蛾、大蓑蛾、甘茹天蛾等。

5.块状耳霉菌。低毒,适用于蔬菜、棉花、小麦、花生等多种作物,可防治蚜虫、蝽象、白粉虱、蓟马、稻飞虱、叶蝉等害虫。

6.蜡蚧轮枝菌。是一种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十分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能寄生蚧类、蚜虫类、螨类和粉虱等多类害虫。

7.青虫菌。属细菌性低毒杀虫剂,可防治多种蔬菜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小菜蛾幼虫、刺蛾幼虫、银蚊夜蛾幼虫、甜菜夜蛾幼虫、各种粉蝶幼虫,以及黏虫、甘茹天蛾等。

8.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低毒杀虫剂,是防治棉花、蔬菜害虫的较好药剂。

9.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低毒,是防治斜纹夜蛾的特效药剂。

10.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低毒性杀虫剂,主要用于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治。

11.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为广谱、低毒杀虫剂,对危害作物的数十种害虫有效,而以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烟青虫、棉铃虫、小菜蛾等效果最佳。

12.菜青虫颗粒病毒。低毒专性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虫害。

13.华光霉素。是一种兼有杀螨和灭病的农用抗生素,属高效低毒药剂,主要用于防治螨类,对瓜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作物的叶螨类防效可达80%~90%。

14.多杀霉素。低毒,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和安全性,能有效防治蔬菜的多种害虫。其特点是,安全采收期短,仅24小时,不会影响收获期的蔬菜及时上市;同时效果迅速,一般当天施药即有效果。

生物种类 篇3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 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 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 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 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 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 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 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 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 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 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 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畜禽饲用微生物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篇4

乳酸菌是一类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的菌的总称。此类制剂应用最早、最广泛, 种类繁多。通常厌氧或者兼性厌氧生长, 缺点是不耐高温, 经80℃处理5分钟, 损失70%~80%, 在颗粒饲料制备过程中损失率较大。但耐酸, 在pH值为3.0~4.5时仍可生长, 对胃中的酸性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动物体内通过生物颉颃, 降低p H值, 阻止和抑制致病菌的侵入和定值, 降解亚硝氨、氨、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 维持肠道中正常的生态平衡。活菌体内和代谢产物中含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能增强动物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也能够产生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消化酶及氨基酸。乳酸菌在动物肠道的定植, 可以抵抗革兰阴性致病菌, 增强抗感染能力, 增加机体肠黏膜的免疫调节活性, 促进生长。在哺乳和断乳期动物中使用能够防治腹泻, 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目前应用的乳酸菌主要来源于乳酸杆菌属、乳酸链球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近30种的微生物。

2 酵母菌

饲用酵母的种类主要有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红色酵母等, 主要作用为: (1) 促生长。酵母细胞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和多种酶, 具有提供养分、增加饲料适口性, 加强消化吸收等功能, 并可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率。 (2) 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可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 使厌氧菌总数上升、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明显上升。 (3) 增强动物体免疫功能及抗病力。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甘露聚糖、葡聚糖, 可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 (4) 可直接和肠道病原体结合, 中和肠道中毒素。

3 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菌,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孢, 和常用的乳酸菌等益生菌相比, 芽孢杆菌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 (1) 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压等特点, 能够耐受颗粒饲料加工的影响; (2) 在贮藏过程以孢子形式存在, 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 可以保持饲料的质量; (3) 进入肠道后, 在肠道上部迅速复活, 复活率接近100%; (4) 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多种氨基酸; (5) 可以消耗大量的氧, 维持肠道厌氧环境,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6) 具有平衡和稳定乳酸杆菌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菌株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东洋芽孢杆菌等。

4 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微生物, 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同化CO2, 有些还能够进行固氮作用。经分析, 光合细菌的细胞成分优于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 菌体蛋白中多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酵母菌。光合细菌不仅为生物体宿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核酸等营养物质, 而且可以产生辅酶Q等生物活性物质, 提高宿主的免疫力。光合细菌还在改善水体环境、增加水产动物体重、色泽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5 其他饲用微生物

生物种类 篇5

1 麦田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文登市麦田有害生物种类有123种, 其中病害14种, 虫害24种, 草害82种, 鼠害3种。病害以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锈病为主 (图1) , 虫害以麦蚜、麦蜘蛛等为主 (图2) , 杂草以繁缕、看麦娘、荠菜、播娘蒿为主, 鼠害主要以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为主。

病虫害种类变化情况表明, 新增小麦叶枯病、小麦黑颖病2种病害, 灰飞虱、八字地老虎2种虫害, 棕色田鼠1种鼠害。小麦全蚀病、小麦秆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霜霉病、小麦线虫病、小麦秆黑粉病[1]等6种病害, 麦秆蝇、麦茎谷蛾等2种害虫, 黑线仓鼠1种鼠害等9种有害生物已不见其危害小麦。

麦田杂草种类变化不大, 主要危害种由40余种变为以繁缕、看麦娘、荠菜、播娘蒿、野燕麦、稗草、马唐、藜等优势种为主。

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文登市小麦病虫害返青拔节后开始活跃, 穗期危害最重。小麦纹枯病整个生育期均可见到病株, 拔节后以水平发展为主, 病株率上升迅速, 抽穗期前后垂直发展为主, 病指上升最快, 严重的后期出现白穗;小麦叶锈病冬前可见病叶, 春季5月1日前后可见到病叶, 严重的地块病叶率达100%, 严重度达40%以上, 是小麦生产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白粉病较前几年略有下降, 冬前很难见到病叶, 春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始见病叶, 灌浆期达高峰;叶枯病上升为中后期特别是穗期以后主要病害之一, 严重影响小麦后期的光合作用;小麦条锈病作为一种暴发性、气传病害, 近几年在文登市发生较为频繁, 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病叶, 发生区域以小观、泽库南部沿海为重点, 沿宋村、张家产、大水泊、文登营一线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 离轴线越远越轻。小麦散黑穗病于6月上旬开始发病, 6月中旬达高峰。

文登市小麦虫害以穗蚜为主, 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上穗, 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灌浆期, 一般持续7~10 d。麦蜘蛛发生有冬前和返青拔节期2次小高峰, 5月1日后开始自然消退。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

2000—2012年13年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以上的有7年, 偏低的5年;其中2010—2012年连续3年出现温度偏低现象, 造成早春物候期推迟, 病虫害发生盛期也随之推迟;2001—2004年连续4年温度偏高现象 (即暖冬现象) , 增大了小麦病虫草害越冬基数, 加重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3—5月正值文登市小麦起身至灌浆初期, 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 适度的降水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但雨量过大、过于集中会影响温度的回升, 形成低温寡照, 不利于作物生长, 还会加重一些喜湿性病害如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发展。

3.2 栽培措施

文登市已连续多年实施配方施肥, 但仍未彻底改变农民偏施氮、磷、钾等大量元素, 忽视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习惯;播种量偏大, 造成植株密度偏大, 养分过度消耗, 群体结构不合理, 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差, 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扩展。小麦、玉米连作有利于纹枯病等根部病害的积累和发生。

此外, 小麦机收高留茬, 把大量植株病残体留在土壤中, 为翌年病虫害的繁殖与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病原菌。另外小麦跨区作业也有利于纹枯病、散黑穗病、杂草等病虫草害的横向传播。

3.3 品种抗性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 文登市小麦良种实现了全面覆盖, 品种杂而乱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 目前主推广品种包括烟农5158、青丰1号、烟农24等, 抗叶锈病, 不抗纹枯病, 青丰1号感条锈病。从小麦大田调查情况看, 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品种特性很吻合。

4 防治对策

针对近几年文登市麦田农业有害生物种群变化及发生特点, 因苗因地因天, 结合控旺促壮、防冻防倒、科学合理运筹肥水等管理措施, 以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等重大病虫害为重点, 全面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4.1 选用抗、耐性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 一方面要选择抗、耐性较好、高产, 兼抗条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纹枯病等当地主要病害的品种, 以增强群体抗病性。另一方面, 在一个县域内统一供种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 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种, 防止品种单一, 造成病虫害大流行[2,3]。

4.2 加强栽培管理

在适期晚播的基础上, 合理控制播量, 以控制群体数量, 确保基本苗不过多, 有效穗数不过大, 努力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中微肥, 控制大水漫灌, 注意锄划保墒, 提高小麦自身抗逆性[3]。

4.3 优化筛选防治集成技术

农业、物理防治是基础, 化学防治是关键, 在抓好病虫监测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优化筛选, 集成了”一拌两喷”技术。“一拌”:即播种期拌种。用2.5%适乐时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150~300mL/hm2加水1 500 mL混合均匀拌种, 晾干后播种, 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地下害虫及苗期蚜虫等害虫可用70%锐胜 (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10 mL拌麦种5 kg。“两喷”:即返青拔节期、穗期2次喷雾。返青拔节期 (4月10日前后) 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 以防小麦纹枯病为重点, 兼治麦蚜等。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 g/hm2+20%吡虫啉150g/hm2+15%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450 kg喷雾。穗期 (5月15日前后) 进行“一喷三防”:以穗蚜、白粉病、锈病为重点, 同时预防赤霉病, 促进灌浆, 提高产量, 防止倒伏, 抵御后期早衰和干热风的危害。用22%阿立卡150 mL/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12.5%欧博 (氟环唑悬浮剂) 300~450 g/hm2或30%爱苗 (苯甲·丙环唑乳油) 300mL/hm2+FA旱地龙750~1 500 g/hm2对水450 kg喷雾。以播娘蒿、荠菜、繁缕、藜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5.0~22.5 g/hm2, 对水450 kg喷雾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 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4.5~7.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除。也可2种药剂混合喷雾[4,5]。防治适期为小麦三叶期后至起身期前。

参考文献

[1]杨奉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4-11.

[2]201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山东农药信息, 2012 (6) :45-48.

[3]2012年山西省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J].农化市场十日讯, 2012 (11) :41.

[4]杨占彪.小麦有害生物种类与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J].现代农业, 2012 (6) :36-37.

生物种类 篇6

关键词:小麦虫害,种类,生物防治,黄淮冬麦区

黄淮冬麦区是冬小麦主产区, 该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乎到我国粮食的安全。但由于该区的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影响, 害虫的种类繁多。一般害虫的危害会造成10%~20%的损失, 严重的可达30%~50%, 甚至绝产, 因此对小麦害虫的防治就显的尤为重要。目前黄淮冬麦区在防治小麦害虫时, 主要是采取化学防治方法。从小麦播种到成熟, 应多次用药。这些农药基本上都是高毒、高残留的药品, 但即使不断用药, 其防治效果也不好, 使大量用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产生的抗药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将小麦虫害种类及生物防治策略总结如下。

1 小麦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特点

黄淮冬麦区的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粘虫、麦蚜、吸浆虫、麦红蜘蛛等几十种。一是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和蝼蛄。它们是播种期和苗期常发性害虫, 主要通过取食种子和麦苗进行危害, 造成缺苗断垄。二是麦蚜。主要有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4种。蚜虫通过刺吸汁液影响小麦生长, 并且会传播小麦的病毒病。三是粘虫。其为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暴发性害虫, 以幼虫取食小麦叶片危害, 严重时可以将叶片吃光, 造成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1]。四是小麦吸浆虫。有麦黄吸浆虫和麦红吸浆虫2种。在小麦穗期以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籽粒浆液而造成危害。五是麦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吸食小麦的汁液, 造成植株矮小, 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枯死[2]。此外还有麦秆蝇、叶峰等害虫。

2 生物防治策略

小麦害虫的防治应以小麦丰产优质为中心,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小麦害虫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在防治小麦虫害时, 应采取综合防治,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综合防治中, 由于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作用持久的优点, 正成为未来害虫防治的发展方向[3]。特别是现在, 要想实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生物防治更是需要大力的发展和倡导。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4]。其主要的措施是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5]。

2.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采用天敌昆虫防治小麦害虫。天敌包括两大类: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黄淮冬麦区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螳螂等几十种。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茧蜂、蚜小蜂等。天敌对小麦害虫的控制能力很强, 据测定, 七星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单头捕蚜量为72.9头/d和66.7头/d;大灰食蚜蝇3龄幼虫单头捕蚜72.8头/d;黑带食蚜蝇1、2、3龄幼虫单头食蚜量分别为7.0、30.3、72.3头/d。蚜茧蜂平均单头雌蜂寄生蚜虫52.6头, 最多122头, 最少15头。因此, 要做到:一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麦田是多种天敌昆虫的繁殖基地, 在防治麦田害虫时, 要充分考虑麦田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尽量推迟化学农药的使用时间, 选用对天敌低毒的化学或生物农药, 适当降低施药剂量, 保护天敌, 以促进麦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二是人工繁殖与释放天敌。利用人工创造条件, 可以大量地繁殖天敌, 释放到麦田, 不仅可以增加麦田天敌的种群数量, 而且可以使害虫在大发生之前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人工繁殖赤眼蜂用于防治小麦粘虫, 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2007年曾做过试验, 在5.33 hm2的麦田释放了4万余只螳螂, 一段时间后, 螳螂将害虫全部捕食干净, 取得了产量达6 t/hm2以上的好成绩。由此可见, 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防治害虫防治效果很好, 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施。

2.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小麦害虫。现在所利用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三大类。苏云金杆菌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细菌, 它的伴孢晶体含有的蛋白质毒素可以破坏害虫的消化道, 引起食欲减退, 行动迟缓、呕吐、腹泻;而芽孢能通过破损的消化道进入血液, 最终使害虫死亡。在麦田使用, 可以防治蛴螬、粘虫等鳞翅目害虫。白僵菌和绿僵菌等是最主要的致病真菌, 可用于防治小麦蛴螬、蝗虫、蚜虫、叶蝉、飞虱及多种鳞翅目幼虫如玉米螟、粘虫等[6]。使用时将菌粉用水溶液稀释配成孢子为超过1亿个/m L菌液, 在小麦上喷雾即可。核多角体病毒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害虫的致病病毒。昆虫感染后, 体液则变成脓汁状而死亡。

参考文献

[1]陈松莲.第四代粘虫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12) :36.

[2]孟书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 2010 (11) :27.

[3]张小霞.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古德祥, 张古忍.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 2000, 43 (3) :327-335.

[5]刘刚.入侵生态学和生物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J].农化市场十日讯, 2010 (27) :24.

生物种类 篇7

前人早在18、19 世纪就发现根系分泌物对邻近植株有促生和抑制作用[5], 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与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影响植物发育、群落结构和演替[6,7,8]。前人研究表明, 硅酸盐细菌可以提取矿物中的钾元素, 而且可以起到增强作物抗病能力的作用[9,10];菌根真菌可增加宿主植物对磷及其他营养的吸收, 分泌生长素,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11], 改善植物根际环境, 增强植物的抗病力等[12,13,14]。而栽培作物的种类及不同的土壤利用方式又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 从而改变着土壤生物环境, 最终将这种改变体现在作物的生长繁殖上。季尚宁等研究表明, 大豆连作障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土壤生物学因素的变化, 花生连作引起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不利于花生繁育[15,16,17]。马春梅等研究发现, 大豆对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玉米连作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而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衍[18]。可见, 作物良好的生长状态及产量的增加是作物本身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 目前国内对大豆、黄瓜和玉米等作物的连作土壤状况进行的研究较多, 而针对荞麦、燕麦等杂粮类作物连作土壤状况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栽培作物小区土壤进行取样、土壤三大微生物分离, 旨在探讨不同栽培作物土壤三大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差异, 为治理杂粮作物连作障碍现象、土地合理轮作倒茬优势利用以及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土壤样本的准备。于2012 年4 月中旬, 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地栽培5 种不同作物的大田采集土壤样本, 分别为1号栗子田、2号荞麦田、3号燕麦田、4号油葵田和5号空白,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土样采用5点法进行取样, 取样深度为10~40 cm。

1.1.2培养基的准备。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培养基:马丁氏 (Martin) 琼脂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高氏 (Gause) 1号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离和培养。采用平板计数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及数量的测定,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10 g土样置于90 m L无菌水中充分振荡后, 吸取1 m L土壤悬液到9 m L稀释液中, 为10-1浓度稀释液, 而后依次按10倍法稀释到10-4, 备用; (2) 吸取一定稀释度的土壤悬液100 μL于琼脂表面 (真菌为10- 2, 细菌和放线菌为10-4) , 用玻璃刮刀涂抹均匀, 待培养基表面稍干, 置于28 ℃下培养。细菌2~3 d, 真菌3~5 d, 放线菌4~5 d, 然后用计数器测定每板微生物数量。

1.2.2 土壤真菌种类的鉴定。应用光学显微镜 (OLYMPUS BX41) 观测真菌形态, 确定真菌种类。

1.2.3 土壤含水量:烘干法。

1.2.4 数据分析。试验所得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 和SPSS20.0 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每个处理土壤细菌数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 空白对照土壤细菌数量最多, 栗子田土壤细菌数量最少;荞麦田土壤真菌数量最多, 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油葵田土壤真菌数量最少, 与荞麦、燕麦田差异极显著, 与栗子田差异显著, 与空白处理差异不显著;荞麦田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多, 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油葵田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少, 与荞麦、燕麦和空白3 个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与栗子田间差异显著;从不同处理微生物总数间差异来看, 空白处理微生物总数最多, 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栗子田微生物总数最少, 除与油葵田间差异显著外, 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作物土壤真菌种类及含量不完全一致。经检测5 个处理土壤真菌共7 个属。其中镰刀菌、腐霉和链格孢这3个属的大多数种是常见的土壤病原微生物, 占真菌总数的29.20%;腐霉是其中的优势种, 占真菌总数的17.03%。荞麦田土壤真菌数量最多, 真菌种类也仅次于燕麦田, 油葵田真菌种类和数量在5 个处理中是最少的。此外, 由表2 还可以看出, 5 个处理土壤中青霉在土壤真菌中是比较常见的, 占真菌总数的43.92%, 在土壤中存在数量也最多。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19,20]指生命体在遗传、种类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变化, 其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是构成土壤微生物最主要的三大类群, 他们的种类及以数量变化反映了土壤的代谢程度和理化性质, 同时也代表着土壤的肥力, 进而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

不同栽培作物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不尽相同, 可见不同的土壤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闲置土壤土壤细菌含量最多, 但是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相对较低, 说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作物是相辅相成的, 这与佟小刚等[21]对栽培基质中的微生物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栽培荞麦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较高, 说明栽培荞麦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高扬等[22]提出的短期连作荞麦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一致;种植燕麦促进了土壤真菌种类和数量的增多, 尤其是有益真菌木霉的增多, 放线菌含量也较高, 仅次于荞麦田, 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只有荞麦田和燕麦田检测出有益真菌木霉的存在, 而且两个处理放线菌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有研究表明放线菌大多能产生抗菌素[23], 说明栽培荞麦、燕麦可以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 拮抗有害的微生物;油葵田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5个处理中都是最低的, 不利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这可能与油葵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放线菌在偏碱性土壤中含量较高[24], 而本研究表明栽培荞麦、燕麦提高了土壤放线菌数量, 但是对于土壤酸碱度的改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通过对栽培不同作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探讨不同栽培作物土壤三大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差异, 为治理杂粮作物连作障碍、合理轮作倒茬以及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栽培荞麦和燕麦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尤其是有益真菌木霉仅在这两种作物田中出现, 而且这两个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也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说明栽培荞麦和燕麦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拮抗有害病原微生物, 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壤环境。

生物种类 篇8

普洱茶是一种地方性名茶,它自身具有独特的品质,也能形成多种保健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主要将发酵作为提高普洱茶品质主要的一道生产程序。在传统的发酵环境下,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在发酵期间不仅影响了普洱茶的发酵时间、温度等多种因素,还降低了产品的品质稳定性。所以,利用人工接种微生物进行发酵,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研究,从而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标准依据。

实验探究

为了能仔细了解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受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影响,仅仅依靠理论性讨论是不能将其实现。所以,针对这种发展趋势,应设计出合理实验,将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应用在实践中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使人们直观观察到的普洱茶的变化过程,还能真实了解到普洱茶在不同种类微生物下实现的变化形式。而且,为了使实验在实践探索中更具有科学性以及说服性,利用合理的实验过程进行具体的阐述与研究,为普洱茶的发酵过程给出有利依据。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首先选择实验的材料。本文研究的是不同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含量足够的普洱茶。然后选择不同的菌种,一般为F-01(温特曲霉)、F-03(青霉)、F-04(根毛霉)、F-12(泡盛曲霉)、F-14(毛霉)。其中母菌包括毕赤酵母、隐球酵母,分别以Y-01、Y-02来表示。试剂的选择一般为甲醇、饱和草酸等。在实验中,用到的设备为可见光度计、高速离心机、温控仪以及真空泵等相关设备。在具体实验过程中,首先,分别选择少量材料放在菌斜面上,然后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培养。并对普洱茶进行发酵,将其分别装入不同的瓶中,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培养。对于混合菌种发酵,要按一定的比例,将选择出的优质菌种,根据合适的比例直接倒入茶叶中,并实施发酵行为。最后,对实验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检测,如:感官品质评价,要聘请专业的审查人员对其进行品尝、评价。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检测。对茶褐素进行检测期间,一般利用的是系统分析法。对水浸物质进行检测,主要是对茶、水中浸出物质进行检测;对咖啡碱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并针对实验,做出有效分析。

结果分析

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在实验中,根据对不同种类的菌种进行分析,对他们存在的发酵过程进行严格分析与评价,在保持一定的发酵时间后,对普洱茶进行观察并分析。它不仅体现了熟茶的气息与品质,叶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后呈现出了棕褐色,不仅条理清晰,香气也由原来的烟味转变为陈旧的香气味道,所以说,人工接种微生物大大的缩短了普洱茶的发酵时间。与接种霉菌中的茶样相比,不仅在外观上发生了独特变化,内质也产生较大的变化和影响。因此,接种F-12的茶样具有明显的茶香,滋味醇而甘甜,但其他茶样在发酵期间没有较大变化。在接种霉母菌后,在感官品质上存在一定变化,但由于霉菌小,色度变化还比较低,从而影响了普洱茶的感官品质。

不同普洱茶样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茶多酚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一种活性物质,它在茶树中的形成是一种混合物。在加工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对普洱茶的品质具有较大影响。在对不同的菌种进行接种期间,要对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多种数据进行对比,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霉菌对茶多酚的影响比较大。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种苦涩味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在发酵完成后,如果茶中的酚含量越来越多,普洱茶的味道就会越苦涩,一般情况下,要将普洱茶中的酚含量控制在13%左右为最佳口感。

不同普洱茶样茶褐素含量的变化

对茶样中的茶褐素含量进行测定,在接种霉菌后,随着发酵时间的不断增加,茶叶中的茶褐色也不断增加,茶的茶褐素含量也逐步增加。在接种酵母后,茶褐素也在不断增加,但与其相比较进行分析,如果增加的程度还比较小,细菌就不会影响茶褐素的含量。一般情况下,如果茶褐素含量为6.72%~7.85%,茶汤就会呈现出红褐色、明亮的特点,且为最佳的茶汤品质。所以说,茶褐素含量的多少与普洱茶的自身品质具有较大关系,由于在氧化酶作用下形成茶多酚,并增加茶红素与茶黄素,最终在氧化条件下形成茶褐素。

不同普洱茶样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

水浸泡后的物质是茶汤中的主要味道物质,它能反应可溶性物质的具体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普洱茶的品质。对不同菌种发酵的茶样进行检测,从检测结果上可以看出,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水浸物含量呈现的是下降趋势,但减少的幅度不大。水浸物含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发酵过程中,因为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养分,消耗了水中的物质。

不同普洱茶样咖啡碱含量的变化

咖啡碱含量是茶汤中的滋味物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监测。如图1所示。在这几种菌种中,F-12、Y-01、Y-02以及Y-06对普洱茶的品质影响比较好。因为普洱茶是利用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组成的,如果只利用单一的菌种进行发酵,不能实现较高品质。为了能分析出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可以选择出几种菌种,将其进行混合发酵,并依次对感官、理化指标进行检测。所以说,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不断增加,但该现象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

混合菌种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因为单一的菌种发酵并不能完全决定普洱茶的品质,因此,要对混合菌种的发酵进行实验研究。在对混合菌种发酵茶样、普洱茶理化成分进行比较期间,针对两种存在的茶多酚、茶褐素、水浸出物、茶多糖以及咖啡碱等因素进行检测、比较。与普洱熟茶相比较,混合菌种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水浸物等物质含量都比较高,其中最低的为茶褐素、茶多糖。在感官上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混合菌种发酵的茶样在外形上存在比较紧、叶也比较柔软的特点。所以,利用混合菌种对普洱茶进行发酵,能够缩短时间,还能提高普洱茶的品质。

总结

上一篇:农村信贷投入下一篇:示范讲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