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2024-08-16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通用7篇)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1

近年来, 随着乡镇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我国乡镇畜牧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各种动物疾病的发生仍然层出不穷。如何正确判定动物疾病, 并给予积极解决对策, 已成为乡镇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中人们热议的重点。畜牧养殖业应树立、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加强养殖场所管理和动物疾病检疫工作, 提高应对、疫情发生处理水平。

1 动物疾病的种类

动物疾病主要分为3种: (1) 普通疾病。普通疾病指的是多种动物普遍发生的常见性疾病, 细分为外科疾病、产科疾病等。这其中, 外科疾病包括:动物的眼病、擦伤、划伤等常见疾病;而产科疾病则比较复杂, 包括动物孕期、分娩及之后引起的相关疾病。 (2) 寄生虫病。寄生虫“依附”在动物的体内、外, 吸取动物的营养生存。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为蠕虫、原虫;在动物体外则是节肢动物, 而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方式, 一般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3) 传染病。动物传染病, 具有无法预测性及难以预防性的特点, 是动物疾病防控的重难点。动物的传播性疾病, 由侵入动物体内的病原体引发, 病原体分为:病毒、细菌、真菌3种。动物的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通过动物直接接触可以传播;同饮同食等间接接触也能传播。

2 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2.1 加强养殖场所管理

加强养殖场所的管理, 优化管理方案, 实施科学管理方法, 确保养殖场高效的生产经营。首先, 厂址选择。养殖场的厂址选择, 对养殖场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良好的厂址, 具备适宜动物安全生长、降低各类疾病干扰的优势条件。良好的养殖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远离污染、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便于排污、取水方便等。在以上条件中, 良好的通风条件是重中之重, 养殖场选址时一定要保障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其次, 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能保障动物安全、健康成长。科学的饲养方法包括: (1) 按时打扫卫生, 定期进行消毒, 让动物生长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 避免疾病的发生。 (2) 饲料配比合理、营养均衡。根据不同动物、不同时期, 配给合理的饲料, 以此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2.2 动物疾病检疫工作

(1) 隔离观察。主要针对新进养殖场的动物。新进养殖场的动物, 应该在消毒及检疫后, 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不存在安全隐患后, 才能进入养殖区域。 (2) 定期检查。对养殖场内的所有动物, 应按照制度的规定, 进行定期检查, 注射疫苗。在动物疾病多发季节, 更要重视疫病防疫工作, 以提高动物对疾病免疫能力。 (3) 污染控制。一方面, 对每天出入的饲养人员, 应在养殖区域进出时候, 进行严格消毒;另一方面, 对状态不良或已确认生病的动物, 应及时转移、隔离。此外, 已死去的动物尸体, 要进行深度埋藏处理或者焚烧。以上动物检疫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均需要严格执行, 确保养殖场“干净”的环境状态。

2.3 疫情发生后的措施

(1) 发现动物状态不佳时, 立刻转移、隔离, 避免因传染导致疾病大面积传播。 (2) 安排工作人员对其所生活过的区域严格消毒, 避免疫病传染给其他动物。 (3) 对其他动物注射疫苗, 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 (4) 根据动物生病的具体情况, 采取科学、合理、规范的用药, 帮助动物尽快脱离病情。 (5) 在动物治疗过程中, 做好监控、记录工作, 为以后的防疫工作累计经验。以上步骤或者措施, 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力求降低损失, 保障养殖场利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不能抱有侥幸或者消极应对的心理, 而应该采取及时、主动、积极的处理措施。

3 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 动物疫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动物疫病也是畜牧养殖最大的风险因素同, 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必须树立预防为主, 防治结果的理念, 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注重动物疾病的检查、防控, 按照制定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外, 同时还应当组织、强化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管理技能素质, 保障动物健康成长。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2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猪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3

1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1) 仔猪黄痢。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 常发生于3 日龄内的仔猪, 呈地方性流行。 患猪很少发生呕吐, 排黄色稀粪, 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 猪场卫生条件不好和仔猪聚集, 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2) 仔猪白痢。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 多发生于10~20 日龄的仔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 常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率中等, 病死率不高。 患猪无呕吐, 排白色糊状稀粪, 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一些应激因素可诱发该病, 如更换饲料和气温下降等。

(3) 仔猪红痢。 是由病原体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产生多种毒素及活性物质引起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主要发生于l~3 日龄的初生仔猪, 1 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仔猪感染后病程短, 病死率可达100%, 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猪舍更容易发生该病。

(4) 仔猪副伤寒。 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肠炎和持续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1~4 月龄的猪, 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急性败血型剧烈腹泻, 皮肤出现紫斑。 在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容易暴发, 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冬春气候寒冷、气温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 常与猪瘟和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

(5) 猪痢疾。 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肠道内的其他微生物也参与该病菌的致病作用, 导致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该病多发生于2~4 月龄的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 传播缓慢, 流行期长, 易复发, 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 患猪的体温基本正常, 粪便中混有多量胶冻样黏液及血液。

(6) 猪传染性胃肠炎。 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各年龄猪都容易感染。 常见于寒冷季节, 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患猪病初呕吐, 排灰色或黄色稀粪, 迅速消瘦、脱水, 大多数病猪可在短期内康复。

(7)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 流行特点和疾病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是该病的病死率较低, 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也较慢。

(8) 猪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易感的重要肠道病原。 多以l~8 周龄内的仔猪发病,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 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是症状较轻微缓和, 排黄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样或糊状稀粪。

2 猪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1) 将病猪隔离治疗。 禁止从发病猪场引进仔猪和种猪, 养猪场最好采用自繁自养方法。 如果要从外地引进猪, 必须经过30 天的隔离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止疾病蔓延。 饲养人员平时要做好猪疾病的检查与预防工作,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并积极治疗, 防止疫情蔓延。

(2) 加强猪场的管理。 及时清扫粪便, 保证猪场的清洁卫生, 防止疾病发生;并控制好猪群的饮食。

(3) 定期消毒。 普通消毒剂就可以将大多数病毒和病菌杀死, 常用的有消毒威和百毒灭等。 最好是每星期消毒1~2 次, 消毒剂现配现用, 全场带猪喷洒消毒, 能够有效抑制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4) 做好预防接种和动物保健工作。 有些消化系统疾病是可以用疫苗来预防的, 所以做好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和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 能够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在养殖生产中适时投放保健药物, 可以控制肠道感染。 例如在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在饲料中添加邦福、肠炎康和土霉素等。

3 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措施

(1) 治疗细菌感染应选择敏感抗生素, 足量、足疗程使用, 并坚持母仔兼治的原则, 即同一窝中有一头发病, 全窝仔猪皆治。 治疗病毒感染可用痢菌净、黄连素或免疫解毒清饮水, 5%促免l号和0.5%大壮素拌料。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4

关键词:动物疾病,防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力度有助于提高动物疾病防控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动物疾病的防控效果不理想。所以为了提高动物疾病的防控效率, 必须从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尽量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

1 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过程中, 各项基础设施的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保证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 从目前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 从而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如:解剖化验室、专业检验设备以及防疫工具等都严重缺乏, 所以影响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除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 工作方式过于传统、检测设备落后都是目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

1.2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质量对于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客观上看, 目前, 动物疾病防控队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再加上管理人员不够专业, 综合能力素养不高, 导致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差强人意。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较强, 所以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动物医学相类似的专业, 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并不多, 毕业后投入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队伍的人更少, 从而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1.3相关制度不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过程中, 如果制度不完善, 就会导致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不明确, 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盲目的现象, 工作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 部门也不清楚工作目标, 工作过程也无法协调, 最终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各部门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 所以各部门之间无法协调、配合, 都在各干各的, 无法形成一种凝聚力, 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也不全面, 严重影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2]。

2 解决对策

2.1完善基础设施设备

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需要使用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完善有助于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动物疾病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定期采购需要的设施, 加大管理资金投入, 加强动物疾病预防的工作力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软硬件水平, 满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资金、材料、设备等需求。必要时, 建立智能监督体系, 保障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采购时, 要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采购, 坚决杜绝浪费的发生。

2.2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对于防控工作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注意以下2 个方面。要不断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在学校、社会中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投入到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中, 为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贡献一份力量;对现有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对防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但是不能忽视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有关部门要注意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所有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工作中[3]。

2.3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相关制度是保障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规范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 完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等制度, 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价, 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意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联系各个部门,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凝聚力, 确保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 扩大了动物的养殖规模, 但是与此同时, 动物发生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是保障动物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有关部门要注意总结, 吸取经验和教训, 最大限度的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淼.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2) :279.

[2]张秉臣.动物疾病在畜牧养殖中的病因和防控措施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 (12) :7-8.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5

1常见的动物疾病

畜牧业中动物的养殖过程会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以下是动物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1.1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动物疾病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引起动物患病的主要原因在动物体内寄宿的蠕虫和节肢动物等在动物体内通过吸食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当这些寄生虫从之前寄宿的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病毒的传播。

1.2传染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动物的发病中最难以控制的同时也是发病率最大的,这些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细菌、真菌及病毒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也就避免不了养殖动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在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过程中就形成了病原体的传播,其结果就是对于整个养殖场都造成巨大损失。

除寄生虫和传染性疾病这两种最常见的疾病外,还有些对于整个养殖场造成损失不大普通的疾病,比如内科和外科类疾病,动物的肌肉损伤,腹泻等症状。

2产生这些疾病的原因

养殖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个则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养殖动物受到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受到病菌的侵扰,造成了动物的机体组织受损,我们将其统称为动物疾病[1]。动物疾病的发生不仅对养殖动物本身造成了伤害,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养殖业的发展,要是养殖动物收到了感染而产生传染性疾病,会对整个养殖场造成大量损失。在上述的疾病中,都是对养殖业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畜牧养殖工作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专业指导及预防疾病措施。

2.1外部生长环境的原因

在动物疾病的产生中,生长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养殖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出现了不利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条件,那么动物的机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相应的影响。养殖动物在外部不利环境的形成过程中,机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症状,这些症状主要表现在动物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不能进行身体内部的自我调节,造成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法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正常的能量交换,形成一定的外表机理,这就是疾病的发生。外部环境的突然改变或恶劣的外部环境都是对造成动物疾病中非常罕见的因素。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于目前的养殖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养殖业没有受到系统化的培养,这也就导致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养殖场设施不够全面,管理不到位,滥用药用品等。首先,有些养殖户认为养殖工作是比较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的设施,随便搭个棚就能开始养殖工作,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虑,导致养殖场的环境十分恶劣,对动物疾病的产生造成了间接影响;其次,养殖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药用品的滥用和错用,直接导致动物出现不良后果。

3对动物疾病防控的措施

3.1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养殖工作的管理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在养殖过程中,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养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重视要对养殖场的护理及消毒工作。例如,定期对动物粪便进行清扫,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工作。在一些药用品方面,要进行严格的看管及使用。在饲养方面,要保证动物吃到安全健康的饲料,合理搭配,保证动物的基本营养。

3.2加大对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投入

动物疾病防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就要对其加大投入,以便畜牧业的生产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兽医技术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建设,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其加大投入,只有得到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动物的疾病防控工作才能得以展开。

总之,畜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障动物的健康发展是畜牧业获得收益的前提条件,因此,随着畜牧业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制定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项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畜牧养殖业方面也不例外,畜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的趋势也使其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的疾病防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否有效的对动物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直接关系到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养殖户的效益。而近年来在养殖业中不断出现的动物疾病对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动物疾病,对养殖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6

1.1 寄生虫病

寄生虫通常包括蠕虫、节肢动物及原虫等, 生长主要依赖于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质。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多为蠕虫和原虫, 节肢动物寄生在动物体外。通常寄生虫有固定的宿主, 宿主的营养物质是其生长所必需的营养, 其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等方式进行。

1.2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微生物病原体致病的一种动物疾病, 微生物病原为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诱发传染病的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及真菌等, 传染病相对于寄生虫病来说更容易传染, 治疗和预防传染病的难度较大。

1.3 普通病

常见的普通病有产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等, 种类较多。其中产科疾病较为复杂, 根据生产时期的不同将疾病种类分为怀孕期、分娩期及产后期。外科疾病包括蹄病和外伤等。

2 动物疾病的病因分析

2.1 生长环境因素

当动物的生长环境或活动环境中出现相对不利因素, 影响动物正常的机体反应时, 极易导致动物无法正常新陈代谢或出现各种不适, 体现在其行为或生理上而表现出症状, 而这一过程就是动物受外界环境影响染病的过程。往往环境因素是导致动物产生疾病的主要因素。

2.2 人为原因

(1) 在动物疾病预防或治疗过程中, 养殖人员盲目配药、给药, 导致毒性增强或药效降低, 产生不良副作用或未达到应有效果, 甚至造成中毒。

(2) 养殖基地设施建设不完善、选址不当等问题会导致养殖场出现脏、乱、差等现象, 环境十分恶劣, 致使动物极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3) 未进行严格消毒。由于对养殖场管理不到位, 未进行严格消毒或缺乏专业的消毒人员, 在养殖场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引发动物疾病。

3 畜牧养殖疾病控防措施

3.1 加强养殖场管理

遵循“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加强管理, 定期打扫,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干燥通风, 并严格消毒, 确保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2 制定完善的病疫检查制度

制定完善的疫病检查制度, 尤其是对从外面引入的动物种群, 入群前必须进行消毒, 严格检疫。制定严格的养殖场出入标准, 对于外来人员和车场必须经过消毒、检查后才能够进入。

3.3 保持空气畅通

空气是动物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而养殖户应保持养殖场内空气通畅, 才能够防止进入微生物病原而引发疾病。

3.4 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在动物群发生疫情时, 养殖户应做好疫情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第一时间对感染疫情的动物隔离或淘汰, 防止因疫情的扩大而影响到其他动物。同时, 合理配药, 并采取一系列控制疫情的措施, 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总之, 动物的疾病非常复杂, 为了阻止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除了依靠疫苗或药物治疗手段外, 还应科学采取疾病防控措施, 才能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畜牧养殖中, 动物因外界环境或自身原因而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必将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笔者介绍了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常见动物疾病, 分析了引发疾病的原因, 并提出了控防措施。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伟.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健康必读, 2012, (1) :142.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7

关键词:畜牧养殖,易感染疾病,类型,预防措施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也对市场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基于此, 要积极践行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 以保证整体管理项目和疾病控制体系的优化发展, 要在明确畜牧养殖类型的基础上, 从根源上对疾病进行防治, 提升养殖技术和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分析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 如病原体的入侵, 其中真菌及病毒是携带病原体的主要病菌, 因此, 养殖人员需要关注和集中处理该问题。之所以会遭受病原体的入侵, 主要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传染及病情扩散。同时, 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进程中, 外科类畜牧养殖疾病及内科类疾病也较为常见, 可将其分为表皮感染及眼科类疾病[1]。此外, 除了传染性疾病和普通类疾病外, 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还会由于寄生虫引起易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或者体外, 导致禽畜出现严重的机能损失, 较为常见的寄生虫分别为蠕虫和原虫。正是由于寄生虫病会借助不同的疾病通道影响动物, 便导致动物易发生严重的易感染问题, 而且目前易感染性疾病类型在增多, 需要畜牧养殖人员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 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综合防控。

2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各种易感染疾病,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疾病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 践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 提升养殖人员养殖防疫技术的同时, 从思想层面提升其思想认识, 从而提升疾病防治效果。

2.1 积极落实检疫机制

在建立健全检疫机制的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及时对动物进行抽检,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普查小组, 集中建构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控制体系, 一定程度上降低畜禽感染疾病的概率。因此,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 应对畜禽的病变情况进行及时分析与防治, 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措施, 从而提高整体畜牧养殖疾病防控能力。

2.2 优化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对于畜牧养殖管理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诉求进行系统化控制, 积极落实标准化环境管理要求, 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措施。首先, 保证养殖区域干净、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对于畜禽来说, 养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干净程度和通风采光效果是病原体滋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 养殖区域应是封闭的, 并远离水源, 养殖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 而且要在高温或寒冷等异常天气条件下进行细化控制和集中管理[2]。

2.3 积极进行品种改良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中动物出现易感染疾病的原因中, 除了一些外界因素外, 动物本身抗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要积极研究更加有效的品种改良措施, 从根本上提升动物抗病能力, 并且积极落实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 以提高养殖的实际效果。

3 结语

在畜牧养殖动物易感染疾病预防措施研究过程中, 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积极践行标准化养殖流程。同时, 进一步对其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结合地区实际构建系统化的防控机制, 提高疾病防控效果,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确保养殖业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治方案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 2015 (16) :43-44.

上一篇: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下一篇:网格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