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2024-08-29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精选6篇)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1

九女中心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秋冬季节是各类传染病高发季节,为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根据县局的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处理预案。

一、成立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贾洪敏 副组长:张建卫

成 员:杨志友

张成海

宋述学 职 责:

1、对出现重大疫情进行处理。

2、督查各班、各部门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

3、加强校园内及周边环境的治理。

二、下设组织机构

1、疫情监测组:各班班主任老师 职责:

(1)每天对各班疫情报告信息进行收集。

(2)要将校园出现的疫情于第一时间内报告给校长办公室,校长办将收到的疫情信息立即报告校长,县疾控中心当地卫生院和县教育局。

(3)督导各班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4)做好各类传染病预防材料的收集。

2、宣传方式

(1)要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等媒体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讲座。

(2)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着力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的整洁工作。

(3)充分发挥保洁大队和文明岗哨的作用,每天开展两次卫生检查,彻底消除教室、清洁区、厕所、食堂、宿舍

等卫生死角。

(4)确保垃圾桶垃圾不过夜,垃圾池每周清除一次。(5)要收集好各类宣传材料。

三、疫情监测形式

一观,二量,三报告。即:1观看学生是否有感染传染病的迹象,如手足口病等部位是否有斑丘疹、疱疹等。

2、用温度计测量学生是否有发烧症状。

3、一旦有疫情发生,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学校。

四、传染病防治原则:

竭尽全力,群防群治,严控疫情,确保平安。

五、疫情报告时间:

每天早晨和下午签到时,义务班班主任向教导处报告。

六、几点要求

1、各部门、各班要抱着对祖国下一代高度负责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秩序稳定健康开展。

2、各班要认真履行职责,要把传染病的防治与学校创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防治的各个环节不留空档。

3、各班主任为该班的疫情报告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敏锐的眼光,若发现疑似病例,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学校,如果因工作疏忽大意或隐情不报者,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4、各班要结合学校下发的宣传单,充分利用班队会大力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力争把传染病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5、各班要积极引导学生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学生抵御传染病的能力。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辉县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登记报告系统中填报的所有住址为辉县市的2009-2010年慢性病发病病例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辉县市公安局。

1.2 监测病种及报告单位

辉县市慢性病发病监测的病种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所有的恶性肿瘤。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覆盖全市11镇9乡2个办事处, 5家市级医疗卫生单位, 25家乡镇卫生院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

1.3 统计分析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分类统计, 采用SAS9.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除一般描述统计外, 还进行分类资料构成比卡方检验、Poisson分布资料Z检验等。

2 结果

2.1 概况

辉县市2009-2010年累计人口数1 628976人, 男性827 503人, 女性801 473人。两年全人群总计慢性病发病22 015例, 年均发病率为1 351.46/10万;男性发病10 168例, 年均发病率为1 228.76/10万;女性发病11 847例, 年均发病率为1 478.15/10万。年均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1.316, P<0.001) 。

2.2 各类慢性病构成、顺位及发病率分析

不同性别四大类慢性病总体构成不同, 并且各类慢性病发病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68.567P=0.000) , 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 女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表1)

2.3 主要恶性肿瘤构成、顺位及发病率分析

总人群中恶性肿瘤前5位发病顺位依次是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肠癌。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的恶性肿瘤总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605, P=0.000) , 且除肠癌、白血病外, 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构成不同, 男性前3位发病顺位与总人群一致, 女性与总人群略有不同, 前3位恶性肿瘤发病依次是食管癌、乳腺癌和胃癌。从恶性肿瘤发病构成看, 前5位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的80.20%。 (表2)

2.4 脑血管病报告发病情况

总人群脑血管病发病顺位依次是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脑血管病发病构成看, 脑梗塞/脑栓塞占比例最高, 达到84.86%。男性、女性脑血管病的各型疾病发病顺位均与总人群发病顺位一致。 (表3)

2.5 缺血性心脏病报告发病情况

总人群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顺位依次是其他类型冠心病 (如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构成看, 其他类型冠心病 (如心绞痛) 占比例最高, 达到96.53%。男性、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各型疾病发病顺位均与总人群发病顺位一致。 (表4)

3讨论

3.1 发病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2009-2010年辉县市全人群总的慢性病年均发病率达到1 300/10万以上, 其中, 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 超过600/10万, 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率达到300/10万以上, 恶性肿瘤发病率亦在200/10万以上。就总的慢性病发病率来看, 女性高于男性。不同性别的慢性病总体构成不同, 男性发病顺位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 女性顺位依次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均有性别差异, 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 女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高于男性。总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肠癌。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承担着更繁重的工作及生活负担, 更多的危险因素暴露机会以及具有较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7];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恶性肿瘤总体构成不同, 但发病首位均为食管癌, 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40%以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的近70%,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当地居民口味偏咸、常食腌渍制品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该地以农业为主,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 居民劳动强度大, 饮食不规律等有关。

3.2 研究结论与慢病防控建议

河南省辉县市全人群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当地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危险因素。今后应结合项目调查的人群基线特征[8], 筛检出影响该地区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加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 一般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 以有限资源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开展癌症的机会性筛查、早诊早治提高癌症病人的早期发现率、治疗率与治愈率;加强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和正规治疗, 最终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慢性病防治来说, 只有整合的预防策略才是最有效的[9]。

参考文献

[1]Fuentes R.Hypertens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a review ofpopulation-based studies carried out from 1980 to 1998[J].Hypertension, 2000, 18:521-529.

[2]WHO.reducing risks, promotion healthy life[R].Geneva: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2:207.

[3]WHO.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57.

[4]Zheng Y, Stein R, Kwan T, et al.Evolv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alence, mortality, risk factor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China[J].Clin Cardiol, 2009, 32 (9) :491-497.

[5]Yang Y, Kong L, Zhao W, et al.Emergence of chronic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Lancet, 2008, 372 (9650) :1697-1705.

[6]Wang Y, Mi J, Shan XY, et al.Is China facing an obesityepidemic and the consequences?The trends in obesity and chronicdisease in China[J].Int J Obes, 2007, 31 (1) :177-188.

[7]冯素青, 蔡建宁, 郭建花等.石家庄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2011, 19 (6) :621-623.

[8]李立明, 吕筠, 郭等.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3) :249-255.

东古城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3

近来,在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防治病毒的发生蔓延,根据乡党委、镇府会议精神,我校成立甲型H1N1防控应急预案防控领导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负责防控全面工作)

副组长:XXXXXX(宣传、消毒工作)

组员:XXX XXX XXX XXX XXX XXX(晨检、学生卫生、环境卫生的检查)

二、主要职责

1、统筹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协调并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保证信息畅通。

2、做好学校学生晨检、统计、管理疫情上报等工作,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负责学校卫生管理和生活用水卫生监督查。

3、负责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及垃圾处理工作。

4、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5、加强宣传,做好病毒的健康知识宣传。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4

为了有效防范手口足病疫情的传播,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上级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卫生部、教育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和县教育局有关通知等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工作目标

1、在全校广泛宣传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护学生高危易感人群的身体健康,严防手足口病在校园内传播。学校在醒目的地方张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资料。

2、对手足口病实行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有效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蔓延。

二、手足口病的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病,体温38度或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2、病人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本病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传染;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相对应的免疫力;本病主要侵袭对象是儿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其幼托儿童。

三、预防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加强学校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预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时要加强晨检,培养学生良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教室、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2、由于目前是该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故建议学生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还可以口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如板兰根、大清叶、双黄连等。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发生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病人接触污染过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对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落实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5、各班加强晨检工作,及时检查学生的体征,对于出现可疑现象和可疑人员马上进行报告。

6、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四、应急处理措施 1.加强晨检查工作,出现可疑现象和可疑人员时,先由各班班主任报到学校总务处;

2.班主任老师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确诊; 3.同时总务处上报镇中心校和镇疾病防疫所;

4、幼儿园由负责人叶老师直接报给总务处。

5.病情确诊后,学生进行融离治疗,愈后再返校,其所在的班级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进入医学观察期10天,并进行全面消毒,所使用过的学习物品等也要彻底进行消毒(消毒——清洁——消毒),以防传染给别的学生,另外,建议家长给每位学生口服抗病毒的中草药板兰根预防。

5、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

五、王宗二小学疾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金 利

副组长:王震霞

王庆国

成员:王汝桥

张为奇

王静芳

丁桂香

赵书逢

王健

金玉红 附: 应急电话:0551---7371311

长乐学区王宗二小学

2012.2.20

长乐学区王宗二小学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5

中小学秋冬季疫情防控方案

一、开学前

二、开学后

三、应急处置

学生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1.寒假期间

2.返校途中

中小学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三、组织管理

四、突发事件预防

五、突发事件检测和报告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中小学秋冬季疫情防控方案

一、开学前

(一)制度要求。

1.各地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风险级别和疫情应急响应级别作出中小学开学决定。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家庭责任,安排好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能力到位、制度落实到位。低风险地区学校开学前应当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教职员工和学生加强健康管理。

2.学校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各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多校址办学的中小学校,每校址必须指定明确的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人和工作联络人。

3.中小学校应当根据本地区疫情防控和学生来源特点,制定具体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

4.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指导,推动学校与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配合属地街道(乡镇)、社区(村)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服务,形成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学校在开学前应当与属地社区、公安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做好对接,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对各项方案和预案进行培训,并开展防控应急演练。

5.境外师生未接到学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返校时按照有关要求向学校出示核酸检测证明材料。

(二)保障要求。

1.根据学校规模、学生及教职工数量,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消毒设备、消毒用品、口罩、手套、非接触式温度计、洗手液等。

2.校园内清洁消毒。开学前对学校环境和空调系统进行彻底清洁,并开展预防性消毒。提前做好对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窗通风。

3.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为入校时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提供临时处置场所。

4.学校根据有关规定按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数足额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

二、开学后

(一)入校时管理。

1.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全面梳理所有进校通道,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2.登记排查入校。提前掌握教职员工(包括教师,以及食堂、保洁、保安和宿管等后勤服务人员)和学生开学前14天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建立健康状况台账,做好健康观察,对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患传染性疾病未治愈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工作。

(二)入校后管控。

1.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晨午检,对住宿及参加晚自习的学生增加晚检,检查时工作人员应当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并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重点监测教职员工和学生有无发热、干咳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密切追踪其就诊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及时对患传染病学生复课的病愈证明进行查验。

2.学校应当每日开展对校门口、食堂、厕所、教室、宿舍等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巡查,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通报和督促整改。

3.合理安排人员活动。在保证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集体活动。在校期间引导学生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4.科学佩戴口罩。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5.中小学校在教室、操场、厕所、食堂、宿舍等场所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做好手卫生,在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电脑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采用正确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也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6.学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清洁消毒和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在醒目位置张贴海报、标语提示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扎堆就餐,减少交谈。加强对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制定专门的卫生管理台账,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加强对食材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堂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当全程佩戴口罩。

7.寄宿制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宿舍出入管理,实行凭证出入和体温排查。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宿舍的清洁通风换气。每天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保持宿舍内外的环境卫生整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8.寄宿制学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应当定期合理安排学生出入校,正常教学期间原则上不得出校。如必须出校,须严格履行请销假程序,并告知家长,规划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外出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9.开展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学校应当将新冠肺炎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开学第一课内容,让学生和教职工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自我防护。通过微信、校园网、校讯通等多种途径将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推送给师生和家长,提高师生、家长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

10.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提醒家长加强自我防护,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做好亲子沟通。建立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档案,学生在校外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家长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

11.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心理支持疏导。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设心理咨询、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等方式给予适当心理援助。对未能及时开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更要做好心理疏导。

12.加强学生近视防控。疫情期间,学生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增加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注意做好近视的防控。教师授课应当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减少线上教学及作业时间。引导学生适当科学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合理安排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

13.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

14.注意教职员工防护。教师授课时不需戴口罩,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当佩戴口罩。食堂工作人员应当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和定期洗涤、消毒。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清洁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15.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开学前自愿接受核酸检测。

(三)重点环节管控。

1.校园封闭管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区域划分合理、人员登记排查记录齐全。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入校时若出现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应当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测量体温,及时联系家长,按规定流程进行处置。

2.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校园内教室、食堂、宿舍等学生重要聚集场所和洗手间、洗漱间的保洁和消毒,加强物体的表面清洁消毒,并做好每日消毒记录,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3.加强各类学习、工作、生活场所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使用空调,应当加强空调系统供风安全管理,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每日做好对饮水设备、洗手设施、餐车和餐具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日产日清。

三、应急处置

(一)学校所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应当按照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执行相关防控措施。

(二)教职员工或学生每日入校前或在校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学生应当及时报告班主任,教职员工应当及时告知医务室,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去定点医院就医。

未设置医务室的学校,应当就近联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

(三)教职员工或学生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学校在疾控机构指导下处置或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

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要及时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四)学校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

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愈后,返校要查验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具的复课证明。

学生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1.寒假期间

(1)有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2)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3)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

(4)寒假结束时,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2.返校途中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3)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4)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5)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

(6)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7)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中小学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秋冬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新冠肺炎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的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

(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长:XXX(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组织领导工作)

副组长:XXX(协助校长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XXX(负责疫情处置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XXX(负责疫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员:

XXX(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具体工作,如立即隔离、立即送医等)

XXX(具体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安全保卫工作)

XXX(具体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后勤保障工作,如车辆等)

XXX(具体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新闻发布、媒体应对及信息书面报告工作)

XXXX(具体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报送及医学报告工作)

XXXX(体负责疫情期间教师的交流)

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学生的晨检、午检,准确描述并上报发病学生信息)

(二)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午检制度,由年级组和班主任负责,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四)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检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由校长室对师生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

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

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中午代伙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音乐室、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由专人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1.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

第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教育局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网络教学,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2.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XXX

学校

2020

小学疾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6

一、问题描述

为叙述方便,记M={1,2,…,m},N={1,2,…,n},H={1,2,…,h},G={1,2,…g},F={1,2,…,f},S={1,2,…,s}。本文是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思想来研究应急预案的选择方法,所提及的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案例,即为存储在案例库中可被用来辅助决策的案例;另一类是目标案例,即为基于当前的应急问题和其可采取的备选应急方案而设定的虚拟案例。为便于表示,采用二元组来刻画案例,即历史案例=(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目标案例=(应急问题,备选应急方案)。设Z={(P1,A1),(P2,A2),…,(Pn,An)}表示由n个历史案例构成的历史案例集,其中(Pj,Aj)表示第j个历史案例,Pj和Aj分别表示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问题和应急行动方案,j∈N。设rj表示面对应急问题Pj,采取应急行动方案Aj后的应急实施效果,j∈N。设表示基于m个备选应急方案而构成的目标案例集,其中(Pnow,),表示第i个目标案例,Pnow表示当前的应急问题,表示解决问题Pnow的第i个备选应急方案,i∈M。另记vi表示采取备选应急方案来解决问题Pnow的应急成本。若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应急问题,通常需要刻画该问题关于多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用来描述应急问题的问题特征称为描述特征。例如,对于人群聚集区域的应急疏散问题,所涉及的描述特征包括聚集场所类型、人群密度、人群恐慌程度、疏散通道数量等。类似地,同样采用描述特征来刻画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设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应急问题的第l个描述特征,l∈H;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Pj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l∈H;表示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now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l∈H。

设表示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第k个描述特征,k∈G;表示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针对应急行动方案Aj的属性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行动方案A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k∈G;表示针对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备选应急方案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i∈M,k∈G。

基于上面的论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依据历史案例与目标案例所涉及的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和描述特征权重,以及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应急成本等,通过某种决策分析方法为当前的应急问题选择一个最优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给出一种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应急预案选择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计算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然后计算出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将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一)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首先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问题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Pnow与Pj的相似度记为,l∈H。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应急问题Pnow与Pj的相似度simP(Pnow,Pj),其计算公式为

然后,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方案的相似度,即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方案的描述特征,与Aj的相似度记为,k∈G。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将应急问题的相似度simP(Pnow,Pj)和方案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得到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二)应急预案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首先,对历史案例的应急实施效果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若应急实施效果为rj语言短语形式,设其属于τ粒度语言短语集S<τ>,即rj∈S<τ>。记S<τ>的下标序号集合为T={1,2,…,τ},rj的下标序号seq(rj)为,seq(rj)∈T,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若应急实施效果rj为评分值形式,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然后,对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vi进行标准化处理。vi属于成本型指标,在应急效果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总是希望vi越小越好,故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综合考虑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实施效果和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表示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满足0≤α≤1。α越大,则表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越高。显然,越大,表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效果越好。因此,依据的大小,可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三、算例

下面考虑一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应急预案制定问题。某县政府应急办为制定一个适合该县情况的台风应急预案,收集了数十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历史案例,通过初步挑选与筛查,留下了10个历史案例作为决策参考。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案例所属的应急问题包括6个描述特征:台风类型、持续时间(,单位:天)、中心气压(,单位:百帕)、最大风速(,单位:米/秒)、中心风力(,单位:级)、登陆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包括6个描述特征:需要实施转移的人员数()、参与应急救援人数()、预拨抢险救援物资费用(,单位:万元)、是否需要停工停课()、水库的预排预泄量(,单位:万立方米)和实施多部门联动级别()。该县政府通过聘请领域专家进行评判,确定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0.10,0.20,0.20,0.15,0.15,0.20),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wA=(0.15,0.20,0.20,0.15,0.20,0.10),并初步拟定了3个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和,各备选应急方案的总的应急成本(单位:万元)向量为(v1,v2,v3)=(38,44,49)。

表1给出了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表2给出了方案的描述特征值,表3给出了历史案例中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评分值。为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应急预案,下面给出依据本文提出方法的部分计算过程与结果。

依据式(1)-(6),可计算出应急问题Pnow与Pj(j=1,2,…,10)的相似度simP(Pnow,Pj),以及备选应急方案(i=1,2,3)与应急行动方案Aj(j=1,2,…,10)的相似度;进一步地,依据式(7),可计算出目标案例(i=1,2,3)与历史案例(Pj,Aj)(j=1,2,…,10)的相似度,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进一步地,依据式(9),将历史案例(Pj,Aj)(j=1,2,…,10)的应急实施效果r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应急实施效果,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依据式(10),可计算出标准化应急成本为,。

最后,依据式(11),均衡考虑应急成本和应急效果,取α=0.5,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为。由于,因此应将备选应急方案确定为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刘洋,樊治平,袁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上一篇:防损培训总结范文下一篇:情系高速 燃烧青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