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2024-09-22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共11篇)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1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由来已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养殖产品的种类及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也频频发生,这对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养殖动物的健康作为支持畜牧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产品质量。因此,在促进畜牧养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控也同样十分必要,只有有效的做到降低动物发病率,才能让养殖业在又好又快的轨迹上发展。

1常见的动物疾病

畜牧业中动物的养殖过程会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以下是动物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1.1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动物疾病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引起动物患病的主要原因在动物体内寄宿的蠕虫和节肢动物等在动物体内通过吸食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当这些寄生虫从之前寄宿的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病毒的传播。

1.2传染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动物的发病中最难以控制的同时也是发病率最大的,这些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细菌、真菌及病毒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也就避免不了养殖动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在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过程中就形成了病原体的传播,其结果就是对于整个养殖场都造成巨大损失。

除寄生虫和传染性疾病这两种最常见的疾病外,还有些对于整个养殖场造成损失不大普通的疾病,比如内科和外科类疾病,动物的肌肉损伤,腹泻等症状。

2产生这些疾病的原因

养殖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个则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养殖动物受到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受到病菌的侵扰,造成了动物的机体组织受损,我们将其统称为动物疾病[1]。动物疾病的发生不仅对养殖动物本身造成了伤害,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养殖业的发展,要是养殖动物收到了感染而产生传染性疾病,会对整个养殖场造成大量损失。在上述的疾病中,都是对养殖业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畜牧养殖工作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专业指导及预防疾病措施。

2.1外部生长环境的原因

在动物疾病的产生中,生长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养殖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出现了不利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条件,那么动物的机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相应的影响。养殖动物在外部不利环境的形成过程中,机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症状,这些症状主要表现在动物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不能进行身体内部的自我调节,造成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法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正常的能量交换,形成一定的外表机理,这就是疾病的发生。外部环境的突然改变或恶劣的外部环境都是对造成动物疾病中非常罕见的因素。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于目前的养殖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养殖业没有受到系统化的培养,这也就导致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养殖场设施不够全面,管理不到位,滥用药用品等。首先,有些养殖户认为养殖工作是比较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的设施,随便搭个棚就能开始养殖工作,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虑,导致养殖场的环境十分恶劣,对动物疾病的产生造成了间接影响;其次,养殖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药用品的滥用和错用,直接导致动物出现不良后果。

3对动物疾病防控的措施

3.1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养殖工作的管理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在养殖过程中,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养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重视要对养殖场的护理及消毒工作。例如,定期对动物粪便进行清扫,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工作。在一些药用品方面,要进行严格的看管及使用。在饲养方面,要保证动物吃到安全健康的饲料,合理搭配,保证动物的基本营养。

3.2加大对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投入

动物疾病防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就要对其加大投入,以便畜牧业的生产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兽医技术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建设,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其加大投入,只有得到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动物的疾病防控工作才能得以展开。

总之,畜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障动物的健康发展是畜牧业获得收益的前提条件,因此,随着畜牧业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制定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项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畜牧养殖业方面也不例外,畜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的趋势也使其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的疾病防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否有效的对动物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直接关系到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养殖户的效益。而近年来在养殖业中不断出现的动物疾病对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动物疾病,对养殖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沙维,杨智勇,周来宝,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39-239.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2

由于动物疾病的产生来源大多数是因为动物的饮食、食用水及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而这些都与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动物日常工作管理力度,通过工作人员坚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检查;其次,针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管理,并实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照顾,以此来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

4.2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工作

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的检疫,既要完善畜牧业养殖防疫管理体系,又要加强检疫人员日常管理和治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4]。

4.3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动物的身体状态,增强动物体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养殖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既要关注养殖环境的整洁,还要关注空气质量。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中动物疾病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畜牧业养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指明了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的类型;同时,还分析了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推动畜牧业养殖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彦召.浅谈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18):259-260.

[2]余清.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9):71-72.

[3]王玉才.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7):142.

洪涝灾害后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篇3

1.加强对畜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老疫区、老疫点更应彻底消毒,不能留死角。消毒药物最好选用氯制剂类、季胺盐类的消毒剂,也可用生石灰、草木灰水等消毒。

2.加强对动物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给动物饮用地下水。同时由于空气中长期湿度过大,饲料容易发霉变质,洪涝灾害后更应谨防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动物,以免引起动物中毒。

3.对溺死、病死的动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对洪水期间溺死、病死的动物切不可食用,更不可上市销售,应及时采取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以防对周围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谨防引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

4.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夏季高温高湿,特别要注意抓好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免疫,以争取主动。对洪涝灾害过后可能引起流行的家畜血吸虫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等疾病,要提前做好防治工作,谨防动物疾病爆发性流行,以尽可能减少疾病给畜牧生产带来的损失。

5.做好灾后动物的防暑降温工作。夏季灾后高温季节,如畜舍内温度、湿度等顺其自然,势必导致高温高湿,不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而且易引发畜群热应激。因此,养殖场户应根据动物的生活特性,尽力改进畜舍结构,强化环境条件控制,实行保护性养殖。可在畜舍周围植树、种植藤蔓类植物(如南瓜、冬瓜、丝瓜等)搭棚遮阴,对畜舍周边的空地,可种植牧草、草坪等,尽可能避免裸露的地面,以减少畜舍所受辐射热和反射热。也可对畜舍全面开启门窗,充分利用畜舍前、后窗户空气对流的自然通风,降低畜舍内的温度。对排水性能较好的畜舍,可安装喷淋水装置,结合自然通风,定时开启喷淋水装置给畜舍内降温。

6.强化灾后畜牧执法。洪涝灾害后,要强化灾后畜牧执法,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特别是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监督,加强对牲畜调运、交易和屠宰环节的检疫,杜绝病害动物上市流通,降低动物疫病传播的概率。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4

关键词:畜牧养殖,易感染疾病,类型,预防措施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也对市场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基于此, 要积极践行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 以保证整体管理项目和疾病控制体系的优化发展, 要在明确畜牧养殖类型的基础上, 从根源上对疾病进行防治, 提升养殖技术和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分析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 如病原体的入侵, 其中真菌及病毒是携带病原体的主要病菌, 因此, 养殖人员需要关注和集中处理该问题。之所以会遭受病原体的入侵, 主要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传染及病情扩散。同时, 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进程中, 外科类畜牧养殖疾病及内科类疾病也较为常见, 可将其分为表皮感染及眼科类疾病[1]。此外, 除了传染性疾病和普通类疾病外, 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还会由于寄生虫引起易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或者体外, 导致禽畜出现严重的机能损失, 较为常见的寄生虫分别为蠕虫和原虫。正是由于寄生虫病会借助不同的疾病通道影响动物, 便导致动物易发生严重的易感染问题, 而且目前易感染性疾病类型在增多, 需要畜牧养殖人员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 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综合防控。

2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各种易感染疾病,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疾病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 践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 提升养殖人员养殖防疫技术的同时, 从思想层面提升其思想认识, 从而提升疾病防治效果。

2.1 积极落实检疫机制

在建立健全检疫机制的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及时对动物进行抽检,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普查小组, 集中建构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控制体系, 一定程度上降低畜禽感染疾病的概率。因此,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 应对畜禽的病变情况进行及时分析与防治, 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措施, 从而提高整体畜牧养殖疾病防控能力。

2.2 优化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对于畜牧养殖管理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诉求进行系统化控制, 积极落实标准化环境管理要求, 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措施。首先, 保证养殖区域干净、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对于畜禽来说, 养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干净程度和通风采光效果是病原体滋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 养殖区域应是封闭的, 并远离水源, 养殖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 而且要在高温或寒冷等异常天气条件下进行细化控制和集中管理[2]。

2.3 积极进行品种改良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中动物出现易感染疾病的原因中, 除了一些外界因素外, 动物本身抗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要积极研究更加有效的品种改良措施, 从根本上提升动物抗病能力, 并且积极落实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 以提高养殖的实际效果。

3 结语

在畜牧养殖动物易感染疾病预防措施研究过程中, 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积极践行标准化养殖流程。同时, 进一步对其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结合地区实际构建系统化的防控机制, 提高疾病防控效果,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确保养殖业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治方案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 2015 (16) :43-44.

幼儿园疾病防控措施 篇5

小神童幼儿园儿童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根据区教育及卫生主管部门关于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结合本园实际,提高全园教职工对儿童手足口病的认识及了解,确保幼儿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订此预案;

一、组建防控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做好全园幼儿的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工作。

二、向全体教职工宣传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及防控措施,1、由园医培训每位教职工,使教职工了解相关知识,提高防控能力。2、向家长宣传儿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幼儿家长的科学防病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三、加强晨间检查,班级老师配合医生做好二次晨检,发现有口腔溃疡、发热病儿要求家长让病儿在家观察,并告诉家长发现幼儿异常及时去医院求诊,以免耽误病情。发生传染病第一时间与医务室联系,即时汇报相关领导,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幼儿进行隔离,班级全面消毒并进行卫生检疫。对缺勤的幼儿,班主任必须每天电话家访询问,有关情况每天向医务室汇总。利用园内的电子门检系统,各班老师认真做好幼儿的全日观察,了解全班幼儿的身体状况。

四、经常性保持环境整洁、不留卫生死角,做好除“四害”工作。

1、加强空气及周边环境的消毒,消毒时间、用量到位。并有记录。

2、 班级每天加强监督幼儿洗手的环节管理,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让幼儿知道手脏时会及时用肥皂流水洗手,并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3、 每天按时做好教、寝室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 幼儿餐具,杯子、毛巾等按时消毒。确保消毒时间。有记录。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6

关键词;猪场;规模化;呼吸道疾病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02-1

1 营养与药物

1.1 营养

养好猪关键在于“高营养,品种优,管理严,防疫精”营养是防制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关键,高的营养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最大的来源,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为主。提高全群营养比药物更重要。

1.2 药物

药物应选用无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转移肽,排疫肽,溶菌酶等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效果显著。

2 温度与通风

2.1 提前做好保温工作,减少冷空气对猪的应激

产房保证温度恒定在26℃左右,断奶仔猪保温工作落实,温度保持在24-26℃严查漏洞贼风袭击。注射疫苗时舍温提高1-2℃提高机体被动免疫,常用的保温设备有地暖、火道、火墙、锅炉、电热扇、热风炉等供暖设备。

2.2 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最大量的增加通风量

保温与通风是相对矛盾的,要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动态平衡,可在中午气温高,天气晴朗时通风,根据大环境来调整通风的时间;保证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换气。各阶段猪群只有严格的饲养管理有助于加快机体的恢复,不难看出冬季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管理病。

3 嚴把饲料原料质量

严把饲料关,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加大对新玉米的抽查力度。严控水分。霉菌毒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抑制病的发生,从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目前市场上脱霉剂五花八门,成分大都是高岭土,蒙脱石等吸附剂,应用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重金属严重超标。生物脱霉素在第四代脱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益生菌与凹凸石的偶联技术优化配方组合,有效实现霉菌的“双向清除”,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 做好免疫接种与消毒

做好基础免疫“猪瘟,伪狂犬”的免疫工作。常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猪场可在7-10日龄接种支原体疫苗。根据猪场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当猪只进行免疫注射时,尤其是对免疫反应比较大的疫苗,建议配合转移因子,可缩短疫苗的空白期解除免疫抑制。消毒每周2-3次,消毒液选用对病毒作用强的。如碘制剂、季胺盐类、复合醛、百毒杀等,氯制剂刺激性强,损伤上呼吸道粘膜,不宜选用。

5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防止疾病传入,加强消毒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争取全进全出制度,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每批仔猪日龄不超过7天,每批转出后彻底消毒,采用“冲-消-薰-刷-消-烧”六遍消毒法,空舍一周以上,才能转入下一批猪,彻底切除不同日龄(批)仔猪间的水平传播,结合早期断奶减少病原体母仔传播。降低饲养密度,保育舍应让每头猪有0.3-0.4m2的生活空间,育肥舍让每头猪有1m2的生活空间。为猪群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尤其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水平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用选择好时机添加维生素等方法,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6 合理的药物保健与治疗

6.1 母猪的二针保健和一次清毒“二针保健”产仔前7天

肌注 排疫肽 5ml产仔当天肌注 5ml“一次清毒”溶菌酶600g+转移肽600g+喘束治500g拌料1t或恩宝600g+黄芪多糖800g+溶菌酶600g拌料1t。母猪妊娠期间应应用优质的化学药品进行保健,不要乱用抗生素,许多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对胎儿免疫细胞有害,使用细胞因子,中成药物比较安全,生产母猪临产前后7天药物保健可净化病原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6.2 仔猪“三针保健”和一次清毒“三针保健”

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7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2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窝。“一次清毒”替米考星400g+溶菌酶500g+黄芪多糖1000g拌料一吨或干扰肽800g+佳益佳500g+板蓝根粉800g拌料一吨连用7-9天。

转入保育舍后,由于受到断奶应激,饲料应激,环境应激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多种疾病。如圆环病毒、伪狂犬、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应重视药物预防。

6.3 育肥猪的药物保健

干扰肽1000g+喘束治500g+黄芪多糖1000g拌料一吨溶菌酶600g+福乐500g+拌料一吨或替米考星400g+强力霉素400g拌料一吨。目的是防止育肥猪18周龄综合症,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侵害,在药物使用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平衡,提高肥猪的出栏率等。当您临床上注射给药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配合干扰素,球蛋白,转移因子等高效抗病毒水针,效果明显。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7

1 试析肉鸡开展规模化养殖的主要疾病流行特点

由于肉鸡是一种易患疫病的动物, 且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差, 因此, 在饲养的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加强防疫诊断工作, 否则, 容易爆发疾病且扩大整个肉鸡群, 现本文以下将肉鸡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与介绍, 从而为探讨疾病控制措施而提供有力依据。

1.1 肉鸡疫病传播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肉鸡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其养殖方式逐渐由以前的散养模式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 这样一来, 肉鸡养殖具有数量较多且养殖密度过大的特点, 如果一旦出现疾病, 则会殃及到其他健康肉鸡群, 以至于疾病在肉鸡群中得到快速传播, 致使大量肉鸡死亡, 从而大大降低了肉鸡的养殖效果。

1.2 肉鸡的抗病力不强

规划化、集约化的肉鸡养殖模式较于散养肉鸡而言, 其对外界的抵抗力低下, 这是因为如今的肉鸡养殖模式具有数量多、密度大的特点, 以至于肉鸡的活动范围有限而导致其活动量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 加上其自身体质差的问题而致使抗病力差, 如果肉鸡群一旦发生疫病情况, 则肉鸡因抗病力不强而导致集体患病。另外, 由于肉鸡的生产周期较短, 因此, 很多畜牧养殖者均愿意选择养殖肉鸡, 不仅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而且还能够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 畜牧养殖者为了杀跌肉鸡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则采取相关措施来使得肉鸡的体重呈最大化, 例如:给予充足的光源, 甚者夜间给予灯光照明, 使得肉鸡能够快速成长, 但是正因为其所采取的措施使得肉鸡一直处于高度紧张、采食状态, 以至于肉鸡的精神状态逐渐趋于疲惫, 致使疫病很快侵袭这类肉鸡, 从而导致整体肉鸡群发病。

1.3 肉鸡疫病种类繁多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资料显示, 目前肉鸡的疫病种类已达到100多种, 其中很多疾病只在国外发生过, 然而随着我国肉鸡规模的壮大以及养殖技术的提高, 逐渐积极引入大量国外优秀肉鸡品种, 在引进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诸多因素的制约, 并没有亲临国外肉鸡养殖基地考察, 因此, 对引进的肉鸡品种其疫病掌握情况较少, 加上疫病检测手段水平有限, 使得引进的肉鸡身上携带着诸多不明病原传染给国内其他品种鸡, 以至于国内肉鸡养殖中心面对新发疫情而举手无措, 从而造成大量肉鸡的死亡。

1.4 关于肉鸡疫病的非典型化特点

随着肉鸡养殖规模的集约化, 肉鸡疾病的发生特点逐渐呈现出非典型化特点, 以至于给相关疫病诊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致使大量肉鸡成批感染疫病。另外, 有些动物防控站因免疫程序操作不当而致使肉鸡体内病原体发生毒力变化, 致使显现出新的疫病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疫病诊断中心带来难题。此外, 有些疫病控制中心的疫苗质量存在着问题, 如果将质量有问题的疫苗投注于肉鸡体内, 不仅不利于疫病的控制, 而且还会爆发新的疫病病情以及病变特征, 从而给相关疫病诊断、治疗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2 探讨肉鸡养殖中主要疾病防控措施以及建议

2.1 注意保持肉鸡养殖环境的通风性

如果肉鸡养殖环境过于封闭, 使得肉鸡的生长环境被污染, 致使肉鸡体内病原体的爆发, 从而导致大量肉鸡的死亡, 因此, 需要保障肉鸡养殖环境的通风性, 并且注意处理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问题。

2.2 加强肉鸡疫病防控研究工作

针对国外引进优质肉鸡品种携带新型病原体情况, 则需要加强提高其检测手段水平, 从而有效预防肉鸡携带病原体情况的发生, 另外, 相关禽类防疫中心需要引进品质优良的疫苗, 并且不断优化免疫操作程序, 从而保障肉鸡疫病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

2.3 注意改善肉鸡饮水卫生问题

首先, 需要对肉鸡养殖基地进行消毒处理工作, 尤其是肉鸡饮水消毒处理工作, 如果肉鸡饮水卫生问题得不到保障, 则抗病力低下的肉鸡易患的新的疫病而致使其大量死亡, 从而严重影响了肉鸡的生产效果。

2.4 严格处理病死肉鸡

当肉鸡患得疫病而导致死亡, 首先, 需要将该范围的肉鸡做好隔离处理工作;其次, 定时对该养殖场所进行消毒工作;第三,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定处理病死肉鸡, 例如:焚烧与深埋, 严禁将病死肉鸡流于市场中, 以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将目前集约化、规模化肉鸡养殖主要疾病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并且针对肉鸡疫病流行特点而提出几点有效防控措施以及建议, 从而在肉鸡养殖活动中能够有效避免疫病的侵袭, 进而有效保障肉鸡养殖成效, 继而有效提高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另外, 笔者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而全面保障我国肉鸡动物性食物的健康安全, 进而保障广大老百姓的饮食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对禽类肉食安全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则需要对当前禽类动物之间的流行疫病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针对流行疫病情况而探索一些有效防控对策, 从而保障广大老百姓的禽类肉食安全健康利益。

关键词:肉鸡,规模化,主要疾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包静楠, 王金亮, 唐庆冬, 等.新城疫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17) :33-35.

[2]张敬峰, 李银, 刘宇卓, 等.鸡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二联灭活疫苗效力试验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26.

浅析鲶鱼池塘养殖疾病防控技术 篇8

相对于夏季, 秋季气温回落较明显, 昼夜温差加大。秋季池塘养殖水温在20℃~30℃, 养殖水体上下自然对流交换增加, 总溶氧量提高, 是华南区域淡水鱼养殖尤其是鲶鱼养殖最适宜的时期, 是鲶鱼进入后期生长阶段快速生长的时期。秋季是鲶鱼养殖促生长、提产量必须牢牢把握住的最适宜阶段, 但饲料的投喂量、投喂频率较前期更大, 池塘负荷加重甚至超负荷承载, 水质恶化程度较夏季更为严重, 亦是鲶鱼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入秋后在高密度、高投喂、水质管理差等综合情况下, 鲶鱼受到病害的威胁较去年更加严重。因此, 在秋季鲶鱼养殖进入后期快速生长阶段, 更应该做好水质调控、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1 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控技术

细菌性肠炎病是鲶鱼养殖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鲶鱼体表发黑, 在下风口离群独游, 食欲减退;剖开肠道, 肠道内没有食物、有大量黄色黏液, 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变差;严重者肠道淤血呈紫红色, 肛门红肿, 轻压鱼体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秋季水温20℃~30℃, 是细菌性肠炎病的流行高峰期, 鱼种至成鱼阶段均受到该病的威胁, 死亡率高, 严重者达90%以上。

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措施除彻底清塘、调水改底、定期消毒、控制投喂量等预防措施外;可使用中草药如三黄散、板蓝根、大黄、五倍子、芪参散等进行防治, 亦可使用酰胺醇类药物如甲砜霉素、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等进行防治。

2 鱼种出血病的防控技术

鲶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体长2~15 cm鲶鱼鱼种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鱼种以红鳍条、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病鱼体色暗黑或微红, 口腔、上下颌、眼眶四周、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 有时眼球突出;解剖发现病鱼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 全肠或部分肠壁充血呈鲜红色[1]。秋季9月—10月水温25℃~30℃, 是鱼种出血病的流行高峰期, 发病率高, 对鱼种养殖造成的损失大, 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 严重者达80%。

鲶鱼鱼种出血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注射灭活疫苗或组织浆灭活疫苗。中山市黄圃镇是广东省著名的鲶鱼种养殖培育集散地, 是鲶鱼灭活疫苗使用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区域, 有专业疫苗注射队伍20余支, 鱼种阶段注射灭活疫苗高达3次 / 批。

3 细菌性赤皮病的防控技术

细菌性赤皮病是鲶鱼养殖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危害2~3龄鲶鱼。发病鲶鱼行动缓慢、衰弱独游于水面;体表出血发炎, 鳞片脱落;鳍基部充血、末端腐烂, 形成“蛀鳍”;鱼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 呈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腐烂, 形成透明的小圆窗状。秋季水温20℃~30℃, 是该病的流行高峰期, 尤其在拉网起捕、分鱼过塘、运输等机械损伤后最易引发流行。

细菌性赤皮病的防治措施除基本的彻底清塘、调水改底、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机械损伤概率等预防措施外;可使用中草药如双黄苦参散、山青五黄散、青连白贯散等进行防治, 亦可使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复方磺胺嘧啶钠粉、烟酸诺氟沙星等进行防治。

4 车轮虫病的防控技术

车轮虫病是由寄生于鱼体鳃、皮肤、鼻孔等处的车轮虫附着和来回滑行, 刺激鳃丝、皮肤分泌大量黏液, 引起鳃上皮增生, 阻碍呼吸, 破坏皮肤, 影响鲶鱼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当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和连绵阴雨等情况下, 车轮虫大量繁殖成为病害;少量寄生时, 病鱼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 病鱼寄生处黏液增多, 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 会成群沿塘边狂游, 不摄食, 鳃上皮组织坏死、溃烂。小鱼有“跑马”症状。秋季水温20℃~28℃是车轮虫病流行盛季, 主要危害鲶鱼鱼种[2]。

车轮虫病的防治措施除基本的彻底清塘、降低放养密度、定期杀虫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预防措施外, 可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等全塘泼洒进行防治。

5 指环虫病的防控技术

指环虫病是一类常见的鲶鱼体外寄生虫病, 主要寄生于鳃部, 对鱼种养殖危害最大。发病鱼种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严重时鳃盖难以闭合, 鳃丝苍白肿胀、黏液增多、呼吸困难, 翻开鳃盖可见鳃上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片状物。秋季水温20℃~25℃时, 是该病流行高峰期, 大量寄生可导致鱼种大批死亡。

指环虫病的防治措施除基本的彻底清塘、控制放养密度、定期杀虫消毒、调节水质、科学饲养管理等预防措施外, 可使用敌百虫、甲苯咪唑等全池泼洒进行防治。

6 结束语

秋季是水产养殖适宜季节, 是鱼类进入后期快速生长阶段的适宜时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是鲶鱼养殖促生长、提产量、见效益必须牢牢把控的最适宜阶段, 同时也是鲶鱼常见疾病爆发流行的高峰期。在秋季鲶鱼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预防, 发现病症后有目的的治疗, 秋季鲶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将不再可怕;及时科学的认知、判断、防治将有利于广大养殖户提高养殖收益。

摘要:鲶鱼个头大、乱刺少、肉味鲜美,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但鲶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抗应激能力差、成活率较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 也是令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的源头。着重从疾病的防控入手, 对细菌性肠炎病, 鱼种出血病, 细菌性赤皮病, 车轮虫病及指环虫病等鲶鱼常见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鲶鱼,池塘养殖,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ASC推出鲶鱼养殖标准[J].海洋与渔业, 2012 (6) :14-14.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9

关键词:流水网箱,草鱼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 河湾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已成为茂名市江河渔业的一个特色产业, 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江河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防治鱼病。若鱼病防治得当, 则养殖稳产、高效;鱼病处理不当, 易导致鱼病频发, 大量死鱼, 经济损失严重。为了有效地引导渔民防控草鱼疾病, 现将河湾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疾病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病症特征

1.1 病鱼症状

在养殖鱼排通道上, 观察网箱病鱼:可见病鱼在网箱四周远离人群处, 单独浮游于网箱内水面, 病鱼游动缓慢, 无食欲而不摄食。透过河水可见病鱼头和体色发黑, 体表鳞片脱落, 甚至有水霉团附着鳞片脱落处。

捞起病鱼观察:病鱼体表胸鳍、尾鳍基部有充血迹象, 剪开鳃盖, 可见鳃丝末端腐烂或被污物粘附。解剖病鱼腹腔, 肠管内容物充满, 胆囊肿胀, 肝状肿大且颜色变淡。每天死鱼少则3~5尾, 多则逾100尾。出现死鱼后疾病难以控制。

1.2 发病流行期

在雨水充沛的年份, 网箱高密度养殖的草鱼一般于10—12月的后高温期与冬季来临前季节变换期易发病。在干旱少雨的年份, 由于河水流动变化不大, 水质欠佳, 草鱼病害频发, 多发生于3—5月春夏交替和10—12月后高温与冬季来临前季节交换时期, 这段时期是河湾网箱养殖草鱼的病害高危阶段或发病流行期[1]。

1.3 鱼病诊断

实践表明:上文所述的鱼病, 仅作为烂鳃、肠炎或赤皮病等某种病征来治疗, 口服三黄粉、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 并用聚维酮碘消毒等方法均无明显疗效。然而若按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方案进行综合防治, 却能有效控制与治愈。因此, 对此病症统称为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

2 发病原因

2.1 种质原因

草鱼本身就是一种病害较多的鱼类, 特别是近年来, 草鱼种苗孵化繁育技术欠规范, 亲本来源不清, 甚至近亲繁殖, 造成草鱼种质下降, 优良性状表现不明显, 抗逆性差、抗应激性能低等是草鱼多病害的原因之一。

2.2 饲料因素

草鱼的养殖中根据其本身草食性等特点, 所投的青饲料有菜叶、水葫芦、采集的野草和种植的象草、黑麦草、黄竹草等, 这些青饲料往往直接投放于网箱中, 未进行草料的清洗和消毒, 青饲料带入病原是也是病害产生的原因之一[2,3]。

2.3 气候因素

气候季节变更, 气温、水温变化过快、过大, 网箱养殖草鱼应激反应变化大而且频繁, 是导致草鱼易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害的高发期往往由此而产生。

2.4 水体环境因素

干旱少雨季节, 河水流动慢, 导致水质欠清新, 水质恶化, 网箱养殖生物耗氧量增大, 溶氧量低, 也是网箱养殖草鱼病害多发的原因之一。

3 防控方法

草鱼是淡水鱼类中病害较多的一种, 网箱养殖草鱼, 由于高密度和水体流动等因素, 其鱼病的控制较一般养殖池塘困难得多。因此, 鱼病防治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

3.1 网箱消毒

在准备投放新种苗的网箱, 用适量的生石灰浆全箱泼洒, 既可以对网箱进行消毒, 又可以调节水质。

3.2 鱼种消毒

鱼苗放入网箱前, 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3%~5%食盐水或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 min, 以减少病原, 促进鱼种因操作而造成伤口的愈合, 达到防治鱼病的效果。

3.3 鱼种免疫

当网箱内草鱼苗养殖规格达150~200 g/尾时, 要全面注射草鱼出血病“三联”疫苗。当鱼种规格在250 g/尾以下时, 每尾注射疫苗0.2 m L;规格在250 g/尾以上的, 每尾注射0.3m L。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控草鱼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的发生。

3.4 病鱼处理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对于网箱内偶尔出现的病鱼、死鱼, 应捞起于河堤上深埋处理, 不能直接抛弃于江河中, 以免造成病毒传染, 引发鱼病。

3.5 药物治疗

当河湾流水网箱养殖的草鱼出现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时, 采用草鱼出血、烂鳃、赤皮病“三联”疫苗加抗生素药物注射的方法, 能有效控制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具体方法:取已制备好的草鱼“三病”三联疫苗组织浆疫苗500 m L, 加注生理盐水500 m L, 将组织浆疫苗稀释1倍, 再加入适量的青霉素或链霉素注射制剂 (在制备疫苗时已加入青霉素或链霉素的不再添加) , 按0.3 m L/尾注射于病鱼背鳍基部或胸鳍基部肌肉, 可有效治愈病鱼[4]。

4 结语

草鱼是淡水养殖鱼类病害较多的一个品种, 对养殖的水质条件要求较高, 在网箱高密度养殖条件下, 病害多发。为减少病害发生, 必须保持网箱内水体的正常交换, 一方面定期调节水质和移动网箱,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养殖的成功, 必须做好免疫工作。实践表明, 选择组织疫苗进行免疫, 其效果比选择细胞疫苗免疫的效果好, 用本地区、本水域的病鱼组织制备的疫苗效果又比用非本地区、非本水域的病鱼的组织制备的疫苗效果好, 这是因为草鱼病原的病毒容易发生变种, 不同水系、不同环境的草鱼病原病毒又不尽相同。因此, 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可自制疫苗防治鱼病。

参考文献

[1]陈德寿.河湾流水生态养殖草鱼技术[J].海洋与渔业, 2011 (14) :4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EB/OL]. (1989-08-12) [2012-01-13].http://www.docin.com/p-241499177.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EB/OL]. (2010-12-03) [2012-01-13].http://www.pjfishery.cn/onews.asp?id=120.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10

1 构建优质生物安全的环境控制体系

1.1 科学选址

选址要地势高燥、开阔、背风向阳, 在村庄的下风向。远离旅游区、工业区、河流水源、居民楼、学校、医院和其它养殖区500m以上, 离交通要道有足够的防疫间距。水源洁净充足, 周边环境条件良好。同时养殖场周边建立围墙, 入场及场内道路硬化。栏舍防暑防寒, 室内空气流通良好。栋距8~10m, 便于排水排污。场内净道污道分开, 人员通行及货物、畜禽运转采用单向流转制, 避免交叉感染。

1.2 环境控制

大环境通风, 小环境保暖。大环境通风是减少呼吸道病重要手段。畜禽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冬暖夏凉, 最适温度为18~22℃, 相对湿度为60%~70%。禁止混养动物, 防止相互传染疫病, 影响畜禽的安全。

1.3 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 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 落实到行动上去, 按制度规定去做, 一切制度化。

1.4 减少应激

转群、免疫、温度等是最常见的应激源, 在转群、打疫苗时切忌对畜禽粗暴, 做好转群计划, 减少转群次数, 喊少非必要免疫, 优化免疫。适当应用抗热应激剂如小苏打、Vc、吡啶羟酸铬, 供给充足饮水, 饮水器流量应达2L/min, 给畜禽创造个舒适、安静环境, 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惊吓。换料要缓, 有一周的过渡期。

2 构建严格卫生消毒体系

进入养殖场的所有交通工具必须通过消毒池, 并进行喷雾消毒, 池中的消毒药水定期更换;养殖场工作人员自身在传播疫病中的作用易被忽视, 尽量避免闲杂人员进入生产区, 巡查畜 (禽) 舍、接种疫苗和注射药物都有可能传播疾病, 进入畜 (禽) 舍前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 并进行全面消毒, 如紫外线照射, 鞋、手套浸泡消毒液等。落实好以下消毒措施: (1) 空栏 (笼) 消毒。栏舍进畜 (禽) 前, 全面清洗后彻底消毒。 (2) 定期预防性消毒。栏舍、通道、墙面、食槽、饲养用具等每周一次消毒, 生产区内环境、运动场每半月消毒一次, 消毒剂每季度换一种, 做好消毒记录。 (3) 临时紧急消毒。发生传染病时, 严格采取封锁、隔离、扑杀等措施外, 疫情期间在全场全面消毒, 1次/d。疫情停止后, 全场进行彻底消毒。进畜 (禽) 前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

3 落实健康安全引种措施

小区应坚持自繁自养, 必须引进时, 应从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畜禽场引进。在引种前, 要对引种场的资质进行考察, 从疫病控制工作完善的场引种, 对一些重要疾病要进行免疫学检测, 确认无相关病原后方可引种。新引进的兔至少要隔离饲养20~30d以上, 经兽医卫生检疫, 确认无病后方可与本场种畜禽配种或混群饲养。为防止引进呈隐性感染的动物, 在隔离期内可与数只健康的易感动物一起饲养, 观察易感动物是否发病。

4 建立完善的用药体制

兽药在保证畜禽成活率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动物在长期使用兽药的过程中易产生兽药残留, 危害人类的健康, 所以正确诊断, 准确用药并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诊断, 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查清病原, 有的放矢地选择药物。所选药物要安全、可靠、方便、价廉, 切勿自以为是, 不明病情, 滥用药物, 特别是抗菌药物。

正确配伍, 协同用药, 熟悉药物性质, 掌握药物的用途、用法、用量、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 正确配伍, 合理组方, 协同用药, 增加疗效, 避免拮抗作用和中和作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辨证施治, 综合治疗, 经过综合诊断, 查明病因以后, 迅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要严格遵守兽药的“休药期”。

5 建立科学的免疫方案

养殖场 (小区) 要聘用专业兽医和防疫人员。改变“重养轻防, 轻防重治”的思想, 要对防疫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所用疫苗要保质保量, 并建立相应的动物免疫制度。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养殖场 (区) 的动物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 每场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做到以监测结果决定免疫时间和免疫对象, 完善免疫程序。落实淘汰、治疗、清群和净化措施, 检出的阳性动物按疫情处理规定处置。种畜场、大型养殖场在一般情况下少用和不用活 (弱) 疫 (菌) , 待动物出栏时补免, 产生免疫力并抽检抗体合格后出售。需接种多种疫苗时, 应当分期注射, 避免免疫麻痹和疫苗间相互拮抗影响抗体的产生。

6 做好规范养殖档案记录

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和生产记录, 对保障生产正常运转、动物及其产品安全和疫病防控非常重要, 记录应保持完整、整洁, 有相关人员的签名, 并保存2年以上。养殖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生产资料。比如畜禽的品种、来源、数量、繁殖、生产性能、淘汰、销售等情况。二是疫病防治资料。比如免疫程序、免疫疫苗种类及免疫时间、抗体监测、疫苗进货保管和使用记录, 发病用药、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等情况。三是投入品使用资料。比如兽药、饲料进货和使用记录, 购货证件 (证书复印件) 、发票等。

7 疫病控制和扑灭体系

畜禽养殖疾病防控措施 篇11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因

1.1人为因素

畜牧养殖中产生动物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为因素,具体的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畜牧养殖户而言,严重缺乏科学、系统的养殖知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操作不当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动物疾病的产生;其次,动物疾病用药时,养殖户根本无法分析药物的机理以及主要的功效,而用药不当会出现动物中毒或死亡的现象;最后,在养殖户看来,提升养殖技术或者是升级养殖设备可有可无,落后的养殖技术以及设备会不断加大动物疾病的发生概率[1]。

1.2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动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生长环境,它不仅有利于确保动物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还有利于保障动物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提高动物身体的免疫力。但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却是畜牧养殖户的动物生长环境极其恶劣,不仅无法保证日常的卫生清洁,空气质量、饲料安全性以及水资源等更是得不到保障。实际生活中还存在诸如噪音污染、环境嘈杂等问题,使得动物缺乏安定、安全的生长环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策略

2.1加强动物的饲养以及管理工作

养殖场的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争取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注重防治结合。比如,针对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就要制定合理、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不仅要选择并使用正确的消毒剂,还要考虑动物身体的适应性,如若选择了不正确的消毒剂,就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有害毒素的积累,养殖场只有做好日常的毒素清理工作,才能确保动物生长环境的安全性。此外,注重饲养动物的科学性,还能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值得注意的是,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清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要切实做好粪便等废弃物的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实现养殖场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所说的管理还包括对动物饲料的管理[2]。某种程度上来说,饲料是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只有确保饲料的质量,才能保证动物吃到干净、卫生、安全的饲料,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饲料配比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配比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强动物的体质以及动物的抵抗力。根据我国动物疾病预防的相关规定,在动物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养殖制度,要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外界因素对动物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2.2做好动物的疾病检疫以及养殖场建设工作

畜牧养殖中动物的疾病更多的是需要预防,养殖场要做的是通过各项检疫制度对动物疾病进行预防,对于新进的动物,要经过严格的消毒以及处理,而且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之后,才能进入到养殖区域内。此外,养殖场还要定期对动物进行疫苗的注射,这是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疾病多发的季节,养殖区内的工作人员更换也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以及消毒才能进入,那些已发病的动物,要及时的隔离开来,对死亡动物也要经过必要的消毒之后才能进行处理。影响动物养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养殖场的选址以及环境建设,良好的环境可以保障动物的健康成长,而良好的环境不仅需要良好的通风、一定的水源条件以及较好的排污能力,还应远离居民区,以避免居民生活污染物对养殖场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在选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养殖场的空气流通,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很大一部分畜禽的疾病是通过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这类畜禽病原体具有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以及空气传播的特征,这就要求养殖场工作人员要能够高度注重养殖场空气的流通,以防止这类疾病的扩散以及传播。一言以蔽之,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好动物的疾病检疫以及养殖场建设工作,采用各种途径减少动物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疾病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现实生活中如若一味地依靠疫苗以及药物等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是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动物的疾病问题的,相反的,还会影响动物的健康成长。只有结合养殖场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养殖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才能增强动物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病菌的入侵,最终控制并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

摘要: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养殖环境以及动物自身抵抗力弱等的影响,畜牧养殖中动物会出现诸多疾病,养殖者如若不能及时的控制这些疾病,就会危及动物的生命安全,更甚者引起疫情危及人类的健康。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新形势下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及相关的防控策略进行了论述,旨在保障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邹振龙.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策略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上一篇:高职饭店情景英语下一篇: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