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消毒的误区

2024-07-20

畜禽养殖场消毒的误区(精选7篇)

畜禽养殖场消毒的误区 篇1

众所周知, 做好养殖场的疫病预防管理, 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消毒。虽然现在养殖场对消毒工作很重视, 也在具体工作中花费了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消毒, 但其效果却不太好, 没有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究其原因, 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 盲目购药, 对消毒药物主要成分、功效和含量不清楚

部分养殖场为了省点钱, 只看价格, 几乎不顾质量如何, 或者听从他人推荐, 没有自己的判断, 一方面对产品性能不了解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又不联系本地具体情况, 以致盲目购药, 甚至乱用消毒药物, 以致消毒效果较差, 严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对环境和畜产品造成污染, 致使畜产品药残超标。

养殖场的从业人员应该在专业兽医指导下, 根据场内具体情况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有目的地到合法经营的单位购买质量过关的消毒药物, 否则一切免谈。

2 消毒药物品种少被长时间使用

有些养殖场在使用某一品牌消毒药物时, 发现其消毒效果不错, 就武断地决定将这个品牌的消毒药物指定为专用消毒药, 但需要指出的是, 消毒药剂需要化学制剂, 长期单一使用会让病原产生耐药性, 其消毒性能会相应降低, 进而造成药物残留过多, 影响畜产品质量。所以在生产实践中, 要注意根据情况不同进行不同品牌消毒药物的轮换使用。

3 养殖场选择的消毒方法不得当

部分养殖场消毒方法不当, 在预防性消毒、环境消毒、禽畜消毒、进雏前消毒、终末消毒和发生疾病时的消毒, 均用喷洒方式消毒, 他们觉得这样简单易操作、省事, 殊不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4 配制消毒药不科学, 具体消毒时超量和超范围使用消毒药

刚买来的化学消毒药品,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配制相应的浓度, 然后才可以进行消毒。但有些养殖场无视化学消毒药剂在规格、剂型、含量上的不同, 为了效果直接快速有效, 错误地超量使用消毒药剂, 到最后甚至会产生毒害的副作用。

有的消毒人员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剂混合使用, 造成拮抗现象, 消毒效果也明显降低, 严重的甚至有毒害作用。还有的为了图方便, 不看说明书, 将消毒药大量配制, 并多次使用, 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不行的。

5 消毒工作缺乏科学考量

消毒和清洁卫生应同时进行, 避免因污物覆盖在消毒物上阻碍消毒药剂作用于病原体, 达不到有效的消毒作用。但确实有这样的养殖场存在, 他们重视消毒工作, 却无视环境的清洁卫生。不过也不能先清理污物再消毒, 像圈舍的鸡屎、猪粪便等, 如果有病菌存在, 盲目清理, 易造成病原体扩散, 造成新的污染。所以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先用稀释好的消毒药剂直接消毒, 等药物作用一段时间后, 再清理污染物, 最后再次用消毒剂消毒一次即可, 科学有序, 消毒效果棒。

6 消毒工作不够全面

消毒工作要全面, 不仅要对养殖场内进行严格的消毒, 还要对过往的人员、车辆、货品的进出等及时消毒, 这样才能保证养殖场内良好的消毒效果。不能只是在进出口设置消毒槽, 对进出的人员、车辆和货品等也没有进行彻底消毒。有的养殖场, 消毒槽内的消毒药都挥发掉了, 也没有及时更换, 完全忽视了这方面的消毒工作, 有的甚至让专门收购贩卖死畜禽的商贩随意进出而不消毒, 极有可能造成疫情传播, 引发严重的后果。

7 消毒工作无规律、无记录

科学有效的消毒工作, 应该做到一方面依据养殖场自身的实际环境制定合理的消毒方案, 另一方面做好充分详细的消毒记录工作, 做到有数据可查。这些数据包括:养殖场内所有消毒药剂的品种、浓度、消毒方法、消毒时间、剂量等。

一些养殖场在做消毒工作时, 没有职业操守, 完全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有的三分钟热度也只是为了敷衍上级检查。部分员工对近期消毒液品种、浓度、消毒方法几乎不清楚, 更说不出所以然。如此没规律, 毫无科学操作的消毒工作, 很可能造成养殖场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8 只注重养殖区的消毒, 忽略了生活区的消毒

有些养殖场消毒工作不注重细节, 草草了事。很多时候只对养殖区的棚舍、饲养工具和周边环境消毒, 但养殖场人员的生活区域有生活垃圾、杂草丛生, 易滋生病原微生物, 如果这里不进行消毒, 对养殖区的畜禽也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可消极面对。因此, 消毒工作细节要注意, 每个区域都不能忽视, 不能留死角。

最后, 建议养殖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消毒程序, 选用由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消毒药物。对待消毒工作要专业、科学、谨慎, 在掌握好消毒方法的同时, 力避误区。大的疫情不会出现并有好的经济效益, 和配套的科学技术分不开。

畜禽养殖消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篇2

1 未发生疾病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 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 有些养殖场 (户) 因为自己场址的地理位置比较好, 饲养的一段时间没有疫病发生, 就忽略了消毒工作。有很多时候虽然没有疫病发生, 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 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 病原体会通过空气, 饲料、饮水等途径, 入侵易感畜禽, 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 净化环境, 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 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疾病大发生。因此, 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注意进行消毒工作, 防患于未然。

2 消毒前, 环境不进行彻底清理

由于饲养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 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 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 所以说彻底清扫是有效消毒的前提。这里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就清扫消毒在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分量来说, 清扫占70%, 消毒只占30%。也就是说, 要重视清扫, 清扫之后再消毒。要树立搞好环境卫生是最好的消毒方法的理念。一位有经验的养猪场长说过, 不允许任何脏物通过母猪带进产房, 甚至耳朵眼和蹄缝里, 这位场长不但明白上床前母猪冲洗消毒的重要性, 更强调了冲洗到位的重要性。所以, 我们在进行消毒工作时一定要做到位, 不留死角, 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千万不能走过场。

3 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 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 这与选用的消毒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即使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 短时间内很安全, 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候鸟、老鼠等媒体传播, 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 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 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 同时结合有计划的免疫接种, 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4 消毒剂气味越浓, 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坏, 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好的消毒剂没有什么气味的, 如季铵盐络合碘溶液、聚维酮碘、聚醇醚碘、过硫酸盐等;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 存在着消毒盲区, 且气味浓, 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畜禽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的伤害, 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5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药

长期固定单一使用消毒剂, 细菌、病毒也可能对此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 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 使其大量繁殖, 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 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例如:复配的季铵盐络合碘、酸化浓戊二醇等, 这种消毒剂对畜禽的各种病原具有广泛的杀灭效果。而且对人、畜禽来说, 这种消毒剂没有任何危害。因此, 这种消毒剂既可用于消毒程序中最后的空气消毒, 更由于无毒无刺激性, 特别适应带畜禽消毒。尤其是最需要呵护的产房消毒。

浅谈畜禽养殖场的消毒 篇3

1 消毒分类

畜禽养殖场根据消毒的目的不同可分以下三种:

1.1 预防性消毒

指尚未发生动物疫病, 结合日常饲养管理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舍、用具、场地和饮水等进行的消毒。此类消毒一般1~3天进行一次, 每1~2周进行一次全面大消毒。

1.2 临时消毒

发生传染病时, 为及时消灭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毒对象为患病动物所在的畜禽舍、隔离场地以及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的场所、用具和物品定期消毒。

1.3 终末消毒

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 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 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2 常用消毒方法

2.1 机械性清除

如清扫、洗刷、通风等清除病原体, 这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

2.2 物理消毒法

利用阳光、紫外线线、高温等手段杀灭病原体。

2.3 化学消毒法

即用化学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杀灭病原微生物。在兽医防疫实践中常用此法。

2.4 生物热消毒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杀灭病原, 主要用于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3 不同消毒方法特点

(1) 机械性清除是消毒工作的第一步, 清扫、洗刷可以除去环境中85%左右的病原体, 而且能去除各种有机物对病原体的保护作用, 使随后的化学消毒剂对病原体发挥更好的杀灭作用。 (2) 阳光消毒对于牧场、草地、畜栏、用具和物品等的消毒意义较大, 但阳光的消毒能力大小取决于季节、时间、纬度、天气等因素, 因此, 利用阳光消毒要灵活掌握, 并配合使用其他消毒方法。 (3) 紫外线消毒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敏感, 革兰氏阳性菌次之, 对细菌芽孢无效。紫外线消毒受很多因素影响, 受安装的高度、灯管清洁程度与数量等有关, 紫外线对表面光滑物体消毒效果较好, 但对人有一定的损害, 消毒时人必须离开现场。 (4) 煮沸消毒是高温消毒中最常用而又效果确实的方法, 大部分非芽孢病原体在100℃的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数芽孢在煮沸后15~30min内亦能致死。煮沸1~2h可以消灭所有的病原体。各种金属、木质、玻璃用具以及衣服等都可以进行煮沸消毒, 将耐煮污染物品浸入含水容品内, 加入少许碱类物质 (如2%苏打) 可使蛋白、脂肪溶解, 防止金属生锈, 提高沸点, 增强消毒作用。 (5) 化学消毒是畜禽养殖场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消毒的效果决定于许多因素, 如病原体的抵抗力特点、所处环境的情况和性质、消毒时的温度、药剂的浓度、作用时间长短等。选择化学消毒药时应考虑对该病原体的消毒力强、对人和动物毒性小、不损害被消毒物体、易溶于水、在消毒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失去消毒作用、价廉易得和使用方便等因素。 (6) 生物热消毒是利用粪便中微生物发酵产热, 杀死病原体 (芽孢除外) 、寄生虫卵, 同时又保持了粪便的良好肥效,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由芽孢病菌所致疾疫 (如炭疽等) 粪便消毒。

4 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特点

(1) 广谱高效:对常见的病毒、细菌和霉菌均有良好的效果, 杀灭时间短, 作用迅速。 (2) 使用安全: (1) 对人畜安全无害:无刺激气味, 不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带畜 (禽) 消毒安全。 (2) 对设备及用具无腐蚀性。 (3) 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 (3) 作用速度快。 (4) 穿透性强:能够穿透物体表面的有机物, 杀灭病原。 (5) 性能稳定:不易受温度和水质的变化而影响消毒效果, 配成的溶液不易降解, 长时间有效, 并且可在低温下使用。

5 影响化学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5.1 消毒药的选择

病原微生物对不同的消毒药的敏感性不同, 因此, 在选用消毒药时应针对消毒对象, 有的放矢, 正确选择。一般病毒对碱、甲醛较敏感, 而对酚类抵抗力强, 大多数消毒药对细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但对形成芽孢的杆菌作用却很小。

5.2 消毒药浓度

使用消毒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按照说明书要求配制实际所需浓度, 绝大多数消毒药在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大, 但如果浓度过浓并不一定能提高消毒效力, 如70%的酒精消毒效果大于90%;另外消毒药要现配现用, 不宜久贮。

5.3 消毒时间

不同病原体对不同消毒药物敏感程度不一样, 对杀灭病原体所需时间也不同, 一般消毒时间越长, 消毒效果越好。

5.4 温度和湿度

消毒效果与温度正相关, 温度越高, 效果越好。熏蒸等消毒方式, 对湿度也有要求, 一般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

5.5 酸碱度

消毒剂杀菌作用受pH的影响。如戊二醛本身中性, 其水溶液呈弱酸性, 当加入碳酸氢钠后才发挥杀菌作用。新洁尔灭杀菌作用在pH愈低时所需杀菌浓度愈高。pH也影响消毒剂的电离度, 一般来说未电离的分子, 较易通过细胞壁, 杀菌效果好。

5.6 有机物

环境中的粪污、脓血等有机物与消毒剂结合, 严重降低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因此消毒前务必清扫消毒场地。

5.7 联合用药

两种消毒药合用时, 可出现增强或减弱的效果。生产中常见到两种消毒药合用, 可产生相互拮抗, 使药效降低, 如阴离子清洁剂肥皂与阳离子清洁剂苯扎溴铵共用时, 可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消毒效果减弱, 甚至完全消失。此外合理的联合用药也能增强消毒效果。例如洗必泰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用70%乙醇配制比用水配制穿透力强, 杀菌效果更好;在戊二醛内加入合适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则消毒作用大大加强。

5.8 水质硬度

硬水中的Ca2+和Mg2+能与季铵盐类、氯己定或碘附等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 降低其抗菌效力。

5.9 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药, 细菌、病毒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较窄, 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 使其大量繁殖, 导致疾病发生。因此, 养殖消毒最好是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5.10 人员责任心

畜禽养殖场消毒人员如果没有责任心, 做事马虎、不认真, 消毒药再好, 消毒效果也会受影响。

6 畜禽养殖场的消毒

6.1 进出人员消毒

不要让外来人员随意进入, 人员进入场区时, 必须严格消毒程序:经洗澡、更衣, 换鞋后, 方可进入。

6.2 畜禽舍消毒:

每批畜禽调出后, 畜禽舍要彻底清扫干净, 用水浸泡、冲洗, 然后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间隔5~7d后, 方可转入下批新畜禽。

6.3 环境消毒

畜禽舍周围环境要定期用2%火碱或撒生石灰消毒;畜禽养殖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 定期用漂白粉消毒。大门口与畜禽舍入口消毒池要定期更换消毒液。

6.4 用具消毒

定期对饲料车、扫帚、铁铣等用具进行消毒, 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 也可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

6.5 带畜 (禽) 消毒

定期带畜 (禽) 消毒, 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带畜 (禽) 消毒, 不要使用甲醛等有刺激性气味的消毒剂, 此类消毒剂对人体及动物黏膜有刺激作用。动物在采用喷雾、饮水等途径接种活疫苗时, 最好不要进行消毒, 以防消毒剂造成活疫苗失效。

6.6 售畜 (禽) 台的消毒

养殖场出售畜禽时应对购畜 (禽) 车辆认真消毒, 装畜 (禽) 时场内人员不可踏上车辆, 装载结束后应做好售畜 (禽) 台清洗工作, 并做好售畜 (禽) 台、工具与人员消毒。

6.7 储粪场消毒

畜禽粪便要运往远离场区的储粪池, 统一在硬化的水泥地内堆积发酵。储粪场周围要定期消毒, 可用2%火碱或撒生石灰消毒。

6.8 病尸消毒

畜禽病死后, 要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同时立即对其原来所在的圈舍、隔离饲养区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洗并进行消毒, 以防止疫病蔓延。

6.9 填写消毒记录

将消毒时的执行人员、消毒对象、消毒药品种、配制浓度、消毒方法、消毒时间等详细情况记入《消毒记录表》, 以便查找。

畜禽养殖场消毒剂的选择 篇4

1选择消毒剂的原则

一种理想的消毒剂应具备如下性质:(1)消毒谱广,对各种微生物都有效;(2)高效,低浓度时仍具有很好的消毒效力;(3)消毒速度快,作用持久;(4)在低温下使用仍然有效;(5)受有机物影响小,耐酸碱环境;(6)易溶于水;(7)使用方便;(8)无刺激性、无腐蚀性、无毒性,对人和动物安全,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药物,消毒剂的任一成分都不会在肉或蛋里产生有害积累;(9)不易燃、易爆,便于运输;(10)性质稳定,不易分解、降解,耐贮存,使用成本低。

不同的消毒剂的优缺点不同。选择消毒剂时,需综合考虑消毒对象、使用方法、待杀灭的微生物种类以及消毒剂本身等因素的影响。要使任何一种消毒剂既有效,用量又经济,必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先对待消毒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扫或清理,去除粪便和污物;若是消毒物品或养殖设施,则需先用清洁剂对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擦洗除尘,去除污垢和有机物质。只要这些基本的清洁条件得到满足,许多消毒剂都是高度有效的。此外,需针对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并将消毒措施落到实处。

2常用的消毒方法

生产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机械清理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四大类。

(1)机械清理是指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洗刷、冲洗等)对养殖设施设备和养殖环境进行清理或清扫,以去除病原微生物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含量。虽然用该法不能彻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却是消毒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确保其他消毒措施达到效果的基础。(2)物理消毒法指用阳光照射、紫外线照射、高温等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含量。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其光谱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蒸发水分引起的干燥亦具有杀菌作用。阳光照射适用于地面和可移动的设施或物品。用紫外灯照射亦可用于消毒,生产中多用于人行通道。高温消毒包括用火焰进行烧灼或烘烤、经煮沸和用蒸汽进行消毒,多用于特定环节。(3)化学消毒法指运用化学消毒剂杀灭病原微生物,涉及熏蒸、浸泡、喷雾、撒布或在饮水中加入消毒剂等具体操作。常与机械清理和物理方法联合使用,用于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4)生物学消毒法是利用生物发酵、微生态制剂等进行的消毒。多用于粪便等废弃物的消毒。一般要经过1~3个月即可出粪清池,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

3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在生产中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1病原微生物的类型

细菌和病毒是对养殖生产构成危害的2类主要的病原微生物。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对消毒剂的敏感性有所不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许多物质可经由肽聚糖交联形成的网孔穿透细胞壁进入到细菌内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丰富的类脂质构成,类脂质是阻挡外界药物进入的天然屏障。据文献报道,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耐药质粒(R)还可介导产生对消毒剂的抗药性或破坏部分消毒剂。因此,革兰氏阳性菌通常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消毒剂更敏感。芽孢是某些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壁厚而致密,对化学药品抵抗力强。因此,大多数消毒剂(酚类、醇类、胍类、季铵盐类等)不能杀灭芽孢。目前公认的杀芽孢类消毒剂包括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氯制剂和碘伏等。

按照囊膜的有无,可将病毒分为有囊膜的病毒和无囊膜的病毒。囊膜位于有囊膜病毒的最外层,由脂类、糖类和蛋白质组成。大多数消毒剂都能杀灭有囊膜的病毒,但中效消毒剂(如酚类)和低效消毒剂(如季铵盐类)对无囊膜的病毒的杀灭效果很差。因此,需选用高效消毒剂,如碱类、醛类、过氧化物类、氯制剂和碘伏等,才能确保有效杀灭无囊膜的病毒。

3.2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会加重。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间,场区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较正常情况要多。在这些情况下,消毒剂的用量要加大,消毒时间也要延长。即使在日常生产中,某些环节或区域仍属于重污染区或高危区域,应加强消毒,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畜禽养殖消毒要点 篇5

使用消毒药要根据消毒对象、目的、疫病种类, 以及使用方法, 调换药物类型, 既要考虑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又要对人畜无害。消毒药应严格按要求配制后使用, 如过氧乙酸是一种消毒作用较好, 价廉易得的常用消毒药, 按正规包装应将30%过氧化氢及16%醋酸分开包装, 称为二元包装或A、B液, 用前应将两者等量混合, 放置10 h后可配成浓度为0.3%~0.5%的喷雾进行消毒, 或用做熏蒸消毒。A、B液混合后在10 d内效力不会降低, 但超过10 d消毒力则会逐渐下降, 甚至完全失效。

2 带畜 (禽) 喷雾消毒

带畜 (禽) 消毒不应仅限于畜禽的体表, 还应包括畜离周围的环境, 因为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不进行空气消毒就不能对此类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所以应进行全方位消毒。带畜 (禽) 消毒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中, 喷嘴向上喷出雾粒, 雾粒在下降过程中, 除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外, 还会与空中的尘埃结合, 起到杀菌、除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在夏季还有降温的作用。带畜 (禽) 消毒喷出的雾粒直径大小应控制在80~120μm, 雾粒过大在空中下降速度太快, 起不到消毒空气的作用;雾粒过小则易被畜禽吸入肺泡, 引起肺水肿、呼吸困难。用做喷雾消毒的药物应选广谱杀菌、刺激性小的药物, 水溶性不强、带有异味、刺激性强的消毒药物均不宜使用。喷雾用药的浓度必须按照使用说明配制, 不可任意加大或降低。喷雾药物用量可按5~25 m L/m3计算, 可根据季节变换灵活调节药液浓度或用量。带畜 (禽) 消毒根据情况可每3~5 d一次或1~2次/d。最好用压力为0.2~0.3 kg/cm2, 电动或机动喷雾器, 喷出的雾粒大小及流量可进行调节, 用一般手动喷雾器不易达到此要求。

3 饮水消毒

畜禽养殖场消毒的误区 篇6

1 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 从相关行业部门到不同规模的养殖业主在消毒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1.1 对消毒工作的认识不一致

1.1.1 部分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对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

一方面, 体现在对国家提出的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方针的理解上的差异, 工作重点偏向了对易感动物的计划免疫上, 忽视了堵源、灭源的消毒措施。同时, 至今没有一个针对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方面的标准或规范。另一方面, 对消毒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做的不到位。我国的畜禽养殖业中, 中小规模的养殖场和散养户占主体, 但是在相对偏远的地区或者是学历比较低的养殖业主中, 对消毒的概念比较淡薄。

1.1.2 养殖业主对消毒工作的认识不一致养殖

业主往往认为消毒工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增加生产成本, 因而, 面对疫情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还有一部分养殖业主存在着认识上的盲目性, 模糊了消毒的概念, 扩大了机械清除的意义, 即认为做好打扫之类的清除工作, 就不需要消毒了。

消毒技术在生产中不断发展, 原有的观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部分养殖业主没有及时学习、更新知识, 致使某些观念陈旧落伍。现在消毒已从单一的环境消毒, 发展到动物体表、空气、饮水和饲料的消毒等。

1.2 养殖业主对消毒工作的关键控制点认识不够

消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灭被各种带菌 (毒) 动物排泄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切断疾病传播链条, 尽可能减少发病机率。因此, 必须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2.1 对传染源的认识不全面

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传染病的最佳方法。传染源就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 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 (包括昆虫) , 以及一切可能被病原体污染使之传播的物体[1]。即包括患传染病的动物、病原体携带者以及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各种场所。生产中, 传染源以各种不同途径向周围环境排出病原体, 常随粪便、尿液、鼻液、眼部分泌物、唾液、乳汁、皮肤溃疡分泌物、血液、生殖器分泌物、脱落的皮肤上皮等排出。因此, 对传染源的消毒不能局限于圈舍地面, 应该包括动物接触过或可能接触到的任何地方。

1.2.2 对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全面病原体传播的

路途即为传播途径【1】。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养殖业主对传播途径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 有60%的养殖业主认为只要发病动物不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即切断了传播途径, 70%的养殖业主认识到某些动物疫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90%以上的散养业主缺乏人员消毒的概念, 尤其是有疫情发生时, 养殖业主之间经常串户, 从而加剧了疫情的扩展。

1.3 养殖业主缺乏消毒的相关知识

1.3.1 对消毒的概念模糊

在医学或兽医学中, 消毒是对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 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清除以达到无害化要求的总称。达到无菌程度的消毒又称灭菌;对活组织表面的消毒又称抗菌[2]。

消毒的目的是使传播媒介无害化, 以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疫病继续蔓延。因此, 清除和杀菌都是消毒的一种方法, 而且消毒所针对的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及其所产生的毒素。生产中不能以偏概全。

1.3.2 对消毒的原理模糊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受到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改变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致使微生物的内外结构发生改变, 主要代谢机能出现障碍, 生长发育受阻, 从而丧失活性, 失去致病力, 即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生产实践中不同的消毒方法, 不同的消毒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不尽相同, 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科学地选择消毒方法。如紫外线消毒是通过破坏病毒、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使其失去活性, 无法复制再生, 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1.3.3 养殖业主对消毒的种类认识不够

根据消毒的目的, 可分三种类型: (1) 预防性消毒:指平时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和场所施行的消毒。如畜禽用具的消毒, 饮用水的消毒, 人员手臂和工作衣帽的消毒,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垃圾的处理与消毒, 毛皮原料的消毒, 家畜家禽厩舍和场地的定期消毒等。 (2) 随时消毒:指在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进行的随时的、多次的消毒, 其目的是迅速杀灭刚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的病原体。消毒的对象包括传染源所在的房间 (动物的厩舍) 、隔离场地以及被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的一切场所, 用具和物品。 (3) 终末消毒:指在传染源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 或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 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1.3.4 养殖业主对消毒的方法认识不清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 每一种常用消毒方法的用途不同, 实践中往往是几种消毒方法配合应用才能实现消毒目的。如机械性消毒, 是生产中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消毒法, 主要通过清扫、洗刷、通风等措施清除病原体, 将大量的病原体清除掉, 但是, 具体生产实践中需要再配合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和生物热消毒法等消毒方法实现彻底消毒。

1.4 养殖业主对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以及消毒效果的确认存在着盲目性

在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时没有树立起结合动物疫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择的概念, 而且消毒后没有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的意识。

1.4.1 对消毒剂的分类不了解

消毒剂有两种分类方式, 一是根据其用途分类有:凝固蛋白质和溶解脂肪类的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醇等;溶解蛋白质的化学消毒剂, 如石灰、烧碱等;氧化蛋白质的化学消毒剂, 如漂白粉、碘等;与细胞膜作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洗必泰等;使细胞脱水的化学消毒剂, 如福尔马林、乙醇等;与巯基作用的化学消毒剂, 如重金属盐等;与核酸作用的碱性染料, 如龙胆紫等;其他类化学消毒剂, 如环氧乙烷、戊二醛等。另一类是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酸类、碱类、酚类、醇类、醛类、卤素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杂环类、双缩胍类、表面活性剂类、抗菌类、除臭类等。

1.4.2 不了解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亲脂病毒 (有脂质膜的病毒) ;细菌繁殖体;真菌;亲水病毒 (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芽孢, 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朊毒 (感染性蛋白质) 等。

微生物本身的形态结构及代谢方式等生物特性的不同, 对化学消毒剂表现的反应也不相同。如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消毒剂更敏感, 主要是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丰富的类脂包膜包被, 阻止某些抗菌物质的进入。细菌的芽孢有较厚的芽孢壁和多层芽孢膜, 结构坚实, 各种理化因子不易透入[2], 因此, 细菌的芽孢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比其繁殖体强。不同的病毒对同一消毒剂的差异也很大, 一般来说, 有囊膜的病毒较无囊膜的病毒敏感, 所以, 生产实践中, 像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等, 由于其结构中无胞浆膜而表现出对一些消毒剂的强抵抗力, 造成消毒无效。因此应该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选用消毒剂或选用高效消毒剂。

另外, 由于有些病毒污染的数量越多, 消毒越困难, 因此消毒严重污染物品时应加大消毒剂用量或延长消毒时间。

1.4.3 缺乏对消毒剂选择的科学性

一种理想的消毒剂应该是无臭、无色, 性质稳定, 可溶于水, 使用方便, 价廉易得;抗菌谱广, 杀菌能力强, 在有体液、脓液、坏死组织和其他有机物质存在时, 仍能保持抗菌活性;能与表面活性剂配伍应用;作用迅速, 有效寿命长, 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分布均匀的特点;对人、畜安全;不易燃、易爆;储存方便;对金属衣物等无腐蚀作用的。

一般认为, 卤素、酚类、醛类及氧化剂, 对各类病毒芽孢及霉菌均有效;亲脂病毒对常用的大多数消毒剂敏感, 都能被抑制或杀死;亲水病毒, 对消毒剂都具抵抗性, 某些消毒剂无效。

1.4.4 忽视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 消毒方法的选择。实施兽医消毒的时候, 应该根据消毒的目的和消毒的对象加以选择消毒方法。不同的消毒方法, 其消毒作用和效果不同。也可以是不同消毒方法联合运用。 (2) 被消毒物质的洁净程度。被消毒物不干净会阻碍消毒剂与细菌的接触, 降低杀菌效力;有机排泄物或分泌物存在时, 有机物会使所有的消毒剂的作用减低甚至失效。有机物会在病菌体外生成一层保护膜, 还有可能与消毒剂形成一不溶性化合物, 使消毒剂无法直接作用于菌体;有机物还有可能与消毒剂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的反应产物并不具杀菌作用;有机物中的胶体悬浮物或脂肪也会使消毒剂失去活力或改变消毒剂的p H值。 (3) 消毒处理剂量。一般认为, 消毒处理剂量和消毒效果及其副作用都成正比。但是除了酒精外, 几乎所有消毒剂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一般常使用对组织不起刺激反应的高浓度消毒液。 (4) 作用时间与理化因素的影响。消毒剂的具体消毒机理不同, 杀菌时间也不同, 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温度可直接影响杀菌效力, 温度升高可以显著增高除卤素外的消毒剂的消毒作用。氯及酚类消毒剂的消毒效力在酸性时比碱性时好, 而阳离子表面消毒剂则正相反, 因此消毒剂中一般加有缓冲液。熏蒸消毒时, 环境中的湿度影响消毒效果。金属离子的存在对消毒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1.4.5 部分养殖业主消毒工作存在着盲目性

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消毒工作, 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 如定期消毒制度、各种消毒对象常规消毒制度、疫情消毒制度等, 以保证和维持消毒效果。消毒制度的制定必须根据当地经常发生的疫病种类、畜禽种类、气候季节等综合因素进行安排。消毒剂的种类、使用浓度、消毒方法、次数以及消毒剂的轮换等, 都必须有科学的计划。

1.4.6 缺乏对消毒效果的监测

消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灭被各种带菌动物排泄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切断疾病传播链条, 尽可能减少发病机率。然而我们在喷洒消毒剂或进行其它消毒措施之后, 其结果究竟如何, 如果不进行检测, 仅凭估计, 对消毒效果心中无数, 那么这种消毒就不能认为科学有效, 也就难免使消毒成为形式。事实上, 各养殖场的消毒程度、消毒环境的条件、温度、湿度、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消毒时间、药物的种类及浓度、消毒后的二次污染等情况, 都会影响消毒效果。要想准确了解消毒效果, 必须进行科学检测, 如畜禽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要少于3个/L[3], 对于病毒的消毒效果, 我国习惯用灭活率表示, 灭活率应达到99.9%~99.99%[4]。

2 改进策略

为了提高养殖场的消毒效果, 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 根据目前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消毒工作的认识, 加强管理

尤其是近年来动物疫病的威胁比较严峻, 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到养殖业主必须重视生产中的消毒工作, 加强消毒管理, 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 保证消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宣传和对基层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

通过宣传, 结合相关知识的培训, 广泛普及消毒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并做到对消毒效果的及时监测, 提高消毒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动物防疫基本术语》GB/T18635-2002, 12-14.

[2]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

畜禽养殖场消毒的误区 篇7

在畜 (禽) 养殖生产中, 疾病不可避免, 如何使动物少得病或不得病就更加关键, 当然动物接种疫苗要做得很好, 但是第一道关———消毒却研究得很少, 做得也差, 消毒药可以秒杀细菌和病毒, 却因为没有抗生素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很多养殖企业忽视消毒的作用或根本不做, 以至于动物饲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而技术员忙于用药物对生病动物进行治疗, 结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养殖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1 树立科学的“消毒防疫”理念

消毒工作要贯穿于畜 (禽) 生产的始终, 搞好消毒工作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 只有正确认识消毒药的特性, 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 进行科学消毒才能真正达到控制疫病传播, 减少疫病发生的目的。消毒的方法有三种: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学消毒, 这里主要说一下化学消毒。

1.1 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分类按

按用途分类:环境消毒剂和带禽消毒剂 (包括饮水、器械等)

用于环境、器械、用具的消毒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甲醛、戊二醛、生石灰及苯酚等。

用于带畜 (禽) 消毒的消毒剂:碘制剂 (碘伏、聚维酮碘) 、复合酚 (菌毒敌、畜禽灵、) 表面活性剂 (新洁尔灭、百毒杀) 、二氯异氰尿酸钠、双链季铵盐类 (菌毒灭、易克林) 、过氧乙酸等。

一般来讲, 可以带禽消毒的消毒剂都可用于环境或器具消毒, 但反之则不行。带禽消毒的消毒剂必须对人、动物的皮肤和黏膜刺激性小、无毒、无害和无腐蚀性。

1.2 按杀菌能力分类

(1)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结核杆菌、病毒等。常用药有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 (漂粉精) 、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 (优氯净) 、三氯异氰尿酸 (百消净) 等。

(2) 中效消毒剂:可杀死细菌繁殖体 (包括结核杆菌) 、真菌和病毒等其他微生物, 包括含碘类、酚类 (来苏儿、毒菌净) 、双链季铵盐 (百毒杀) 等。

(3) 低效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包括表面活性剂 (新洁尔灭、易克林) 、氯己定 (洗必泰) 等二胍类消毒药。

1.3 按化学性质分类

(1) 氧化物类消毒剂:主要产品有过氧乙酸、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

优点:杀灭细菌和病毒作用强而快, 为高效消毒剂, 杀菌范围广, 消毒效果不受温度的影响。

缺点:有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 会有较强的刺激性、浓度高时会有一定的腐蚀性, 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2) 含氯消毒剂:一类是有机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酸钠、氯胺-T、二氯二甲基海因等;另一类是无机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白粉精 (高效次氯酸钙) 、次氯酸钠、氯化磷酸等。

优点:所有含氯消毒剂均具有显著的杀菌性能, 对病毒、细菌有良好杀灭作用;易溶于水, 有利于发挥灭菌作用;对芽孢杆菌有效。

缺点:漂白粉杀菌快但不持久。易受温度、光照、有机物等条件影响;所有含氯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下杀菌效果好, 碱性条件下效果降低;对金属用具腐蚀性。

(3) 碘类消毒剂:碘伏、聚维酮碘 (美国辉瑞-百菌消/德国汉高-金碘原液) 等, 我国及世界各国药典都已收入在内, 其消毒效果见表1。

优点:杀菌能力强、杀灭迅速、具有速杀力, 作用持久、刺激性小。

缺点:碘伏受有机物的影响较大;在碱性环境中效力降低;

中国军事科学院实验数据

(4) 醛类:甲醛、戊二醛、聚甲醛等, 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

优点:熏蒸消毒, 其挥发性气体可渗入缝隙, 并分布均匀, 减少消毒死角;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

缺点:刺激性大, 有滞留性, 不易散发, 有毒性, 长期2 PPM即可致癌;消毒力受温度、湿度、有机物影响很大;熏蒸时间长, 要12~24h才能达到消毒作用。

(5) 酚类消毒剂: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古老的消毒剂,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广泛用于医学和卫生防疫消毒, 由于其杀菌效力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目前已不主张使用;已被更有效、毒性低的酚类衍生物所取代。如氯甲酚、甲酚 (来苏儿) 、二甲苯酚和双酚类、复合酚等。

(6) 季铵盐类消毒剂: (低效) 新洁尔灭、 (高效) 百毒杀、菌毒灭。

百毒杀、菌毒灭为为双链季铵盐类高效、广谱消毒药

优点:结构稳定, 对有机物的穿透力强, 如羽毛、粘液、粪便等。可杀灭大多数细菌、真菌和部分病毒。光、热、盐水、硬水、有机物的存在, 消毒效果不受影响。无刺激、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腐蚀性, 对人畜安全可靠。

缺点:对有些病毒的杀灭效果不理想。

(7) 碱类:烧碱 (氢氧化钠) 、石灰 (仅作为一次性空舍消毒) 等。

优点:为高效消毒剂, 杀菌、作用强而快, 杀菌范围广, 对细菌、病毒、芽孢、霉菌均有效, 价格低廉。

缺点:受消毒剂的浓度影响较大, 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但高浓度时有极强的腐蚀性, 适合外环境的消毒。

养殖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消毒剂的特点、不同消毒场所 (室内、室外、大门消毒池等) 、不同要求 (空舍栏、带畜禽、饮水等) , 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喷洒、浸泡、熏蒸等) ,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大多数养殖户所追求消毒药的高效、广谱、杀菌力强、稳定性好、毒性低、腐蚀性小、对人和动物安全及环境污染程度低, 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是理想中的。目前的消毒药品很难完全具备上述条件, 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2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养殖场消毒程序并严格执行

2.1 禽舍的消毒

空舍的消毒:出栏之后, 畜 (禽) 舍要进行彻底的清理, 清理之后的工作就是消毒了。消毒要进行四次, “酸”一遍、“碱”一遍、石灰粉刷一遍、甲醛熏蒸一遍。“酸”是指过氧乙酸、“碱”是指氢氧化钠, 石灰粉刷即可杀菌也可使圈舍看起来洁白干净。也可以使用百毒杀、漂白粉、碘酸轮换使用, 甲醛熏蒸最后一遍可作为空舍消毒。

育雏期的消毒:大家都比较重视育雏期, 育雏期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的长势和成活, 消毒工作也做得比较好, 一般是育雏前期1次/d, 由于育雏期温度较高, 消毒还可以增加禽舍的湿度;育雏后期就可以2天1次了。

育成期的消毒:一周可以进行2~3次的带禽消毒。

产蛋期的消毒:一周可以进行1次的带禽消毒。蛋鸡产蛋周期比较长, 一般一年左右, 经过3~4个月的紧张工作, 鸡群开始产蛋, 这也是大家最容易放松的时候, 千万不要把带禽消毒变得可有可无。

喷雾消毒的次数, 还应根据季节来决定, 夏季、疾病多发或热应激时, 可每天消毒1次。冬天应减少喷雾次数, 以地面消毒和饮水消毒为主。

2.2 器具的消毒

如果是乳头饮水器, 可以直接进行饮水消毒就可以了;大多数养殖户使用的是普拉松饮水器, 由于出水面积大, 加上鸡舍灰尘较多, 要经常性的进行清洗消毒, 建议1次/d。

2.3 环境的消毒

在春季和秋季要进行两次大的季节性的环境消毒。清楚畜 (禽) 舍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废旧物品等, 彻底对环境进行消毒。由于人员、料车、飞鸟及鼠类的活动, 每个月也要对舍外环境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

2.4 饮水消毒

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物则可以杀死水中的病原体。饮水消毒主要可控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支原体及一些病毒。临床上常见的饮水消毒剂多为氯制剂、碘制剂和复合季铵盐类等。消毒药可以直接加入蓄水池或水箱中, 用药量应以最远端饮水器或水槽中的有效浓度达到该类消毒药的最适饮水浓度为宜。但任意加大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 不仅可引起急性中毒, 还可杀死或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对家禽造成危害。

在选择消毒药时, 还要根据不同消毒药物的消毒作用、特性、成分、原理、使用方法, 及消毒对象、目的、疫病种类, 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剂按一定的时间交替使用, 使各种消毒剂的作用优势互补, 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产生耐药性, 确保消毒效果消毒。

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应作为一种制度来严格遵守, 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科学合理的进行, 在养殖新格局下, “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尊重生态、尊重资源”的科学理念越来越受到养殖企业的重视。彻底、规范的消毒是疾病预防和控制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 只有那些重视疾病防控、有效解决养殖过程疫病防制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摘要:近年来在畜牧养殖业中、疾病发生的越来越频繁, 对畜禽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生产者在控制疾病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消毒的作用。事实上, 大多数的消毒药可以在530min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抑制和杀灭作用, 甚至产生“秒杀”效果, 在健康养殖的新理念下, 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者应对消毒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畜禽养殖,消毒药,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英民.家禽场常用消毒药的配制及应用[J].家禽科学.2012 (7) .

[2]宋俊峰.畜禽养殖场常用消毒药的选择和使用[J].畜禽业.2012 (6) .

[3]陈红利.等.消毒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J].中国兽医杂志.2005 (11) .

[4]梁建明.畜禽常用消毒药的特点及使用[J].畜禽业.2010 (12) .

[5]曹平.消毒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家禽.2006 (28) .

上一篇:房车旅游下一篇:教学型地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