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畜禽养殖状况调查(共4篇)
东莞畜禽养殖状况调查 篇1
摘要:<正>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人口红利的消失,小微工业企业依靠低廉用工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已然行不通。文章以东莞为例对小微工业企业用工状况,特别是用工成本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用工成本问题的因素与影响机理,寻求解决对策,帮助小微工业企业解决用工困境。按照国家统计局2011年文件《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规定,将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人口红利的消失,小微工业企业依靠低廉用工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已然行不通。文章以东莞为例对小微工业企业用工状况,特别是用工成本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用工成本问题的因素与影响机理,寻求解决对策,帮助小微工业企业解决用工困境。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1年文件《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规定,将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划分为小微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从业人员、营业收入方面又有区分: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其它的为微型企业。
截止到2013年末,东莞共有小微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8844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49.6%;从业人员1836663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7.1%;资产总计4105.3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3%。小微工业企业的规模、质量在逐年壮大、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东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对小微工业企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关于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的若干措施》、《东莞市促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资金实施细则》,旨在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
小微工业企业作为东莞“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辉煌的成绩,然而在东莞经济结构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小微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新挑战,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获得低端制造业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走到了十字路口,不少企业利润降低、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倒闭频频出现与用工荒现象并存,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用工状况值得关注。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用工状况问卷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不仅走访了人社部门、工业区和人才市场,还利用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0家劳动密集型小微工业企业深入调研,用实地调研的形式取得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用工状况的基本情况,便于分析小微工业企业用工面临的困境。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多个问题,除涉及企业规模、所属行业、利润总额、所在区域等信息以外,还涉及到企业开工率、从业人数、缺工类型、用工成本、社保与住房公积金、员工住宿、合同签订、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工作时间、年龄性别、员工培训等信息调查的企业有3家是从业人数20人以下的微型工业企业,另外7家是从业人数20人及以上的小型工业企业。调研的企业涉及到化工、家具、模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以男性工人居多。
用工成本方面,调研的企业均在“企业用工成本是否增加”一项中选择了“大幅增加”这一选项,员工的平均月工资均达到了3501元以上。调研的企业都为工人购买了社保,签订了劳动合同,只有2家企业给员工购买了住房公积金,但都是按照最低标准买的。
招工面临困境方面,调研的企业有5家认为是“外来人员大幅减少”,1家企业认为是“工人无相关技术”,2家的企业认为是“工人要求过高”,1家企业认为是“企业待遇无竞争力”,选择“其它原因”的企业仅有1家。
在用工状况方面,缺普工的企业有1家,平均缺普工率大约在10%。招聘的普工中80%以上是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还有少部分是中专与技校毕业的,极少高中毕业的普通工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90%以上普工的子女留守在老家,没有在东莞上学。
在员工培训方面,10家企业都能提供基本岗前培训,但培训内容较为简单,主要与工作内容相关。在后续教育方面,只有4家企业为员工提供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在职培训,提供学历教育支持的只有2家企业。
在劳动保护方面,调研的企业除了2家从事简单安装工作的加工厂不需要提供劳动保护外,其它8家均需要提供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劳动保护,其中2家能提供较好的劳动保护,另外6家只能提供简单的劳动保护装置。
在食宿方面,调研的企业均提供食宿。饮食方面,工作时间提供一日三餐的有7家,一日两餐(中餐+晚餐)的有3家,员工均需支付一定的成本费。住宿一般是6-8人间,配有风扇、床、热水,有些企业还提供夫妻房。3家企业提供的住宿环境较好,房间带空调、厨房等。
在加班与休息方面,10家企业都有加班情况,其中,经常性加班的有6家,其它4家根据订单的多少而加班;每天加班1-2个小时的有6家,每天加班3-4个小时的有4家,周末加班的有9家;工作日加班费10家企业基本都是按照政府规定支付,周六加班只有5家企业算加班费,其它4家企业不计算加班费,但有2家企业可以平时安排轮休。只有1家企业周末双休,节假日正常休息,其它9家企业都是周末单休。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10家企业相差较大,最简单的仅仅是每年一次年终聚餐,这类企业有2家,能定期开展文体活动的有8家;能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仅有2家;7家企业有工会组织,较为规范的只有2家。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用工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劳动者就业技能低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对普工的文化程度求普遍不高,初中生和能掌握一门技术的高职类毕业生是他们招聘目标的主力,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需求不多。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员工待遇普遍较低,晋升空间不高,因此多数企业难以长期留人。员工流动频繁,除了素质较高或技能熟练的流向规模较大待遇较好的企业或单位就业,就业技能不高的员工多半选择留在原单位,或者是流向规模待遇相当的企业。久而久之,形成了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就业周期短、劳动者文化水平、就业技能普遍不高的局面。
(二)企业用工结构矛盾突出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需要的主要是具有初级或中高级的技工类人才,但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此类人才数量较为短缺,供应较为充足的主要是初次就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前者多数不愿到小微工业企业就业,小微工业企业的需求也相对较少,后者又不太符合企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随着“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技工类劳动供给的主力,他们与“60后”、“70后”农民工相比,相对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压力相对较小,职业期望与职业能力反差较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因此,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既面临招工难,又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三)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
由于无法取得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在此以东莞市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参考。根据东莞市统计年鉴公布数据可以得到东莞市2005年到2014年职工平均工资和增长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东莞市职工平均工资在2010年以前位于缓慢增长区间,甚至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工资增长率一度出现近十年的最低值(6.6%),2011年后均位于高位增长区间,工资上涨幅度较快,均高于15%。物价上涨也会导致工资上涨,可获得的数据显示2012-2014年,扣除物价因素后工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4.7%、15%和17.2%,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8%、17.2%和19.9%。过快上涨的工资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企业员工持续外流严重
2012-2014年扣除物价因素后工资实际增长率平均也在15%以上,在实际工资得到大幅度提升后,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的员工外流现象仍较为突出,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东莞的治安环境还有待持续改善,刑事案件频发影响来莞务工人员的积极性。社会治安连续十一年成为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首,从侧面反映出东莞治安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其次,内地经济发展提速,广东与内地发达省份的GDP差距缩小,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原来东莞的务工人员。
(五)积分入户入学不容乐观
自东莞开展积分制入户以来,数据显示在实行积分入户政策的前四年,包括随迁人员共有2.9万人入户,对于近700万外地打工者来说,2.9万人实现积分入户,只占总外地务工人员的0.357%,比例很低。据市教育局统计,截至2015年,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至初中)随迁子女(即非东莞户籍)学生数量达75万多人,这一数量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有17万多人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9.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读东莞公校,两者之和仅占到东莞义务教育阶段总学生数量的35.5%,比例较低。
(六)员工劳动保护程度不高
劳动保护不仅涉及到员工自身利益,也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小微工业企业中不少工种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机器设备相对落后,在劳动保护方面保护不够。小微工业企业管理者将劳动保护认为是“企业费用”的思想较为严重,在劳动保护装备购置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员工培训教育中忽视这一内容。部分员工认为劳动保护装置在工作中可有可无,“穿着不方便,碍事”、“小心点就不需要保护”等想法较为普遍,甚至企业提供为数不多、较为简单的劳动保护装置也弃之不用。种种原因造成小微工业企业员工劳动保护程度普遍不高。
(七)员工精神文明建设缺失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结构设置简单,配备工会专门人员的企业不多,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其次由于小微工业企业加班较为普遍,业余生活时间本身不是很充足,较频繁的工会活动也难以组织开展。
(八)员工职业发展停滞不前
受制于小微工业企业规模与员工自身条件,员工在职业发展方面也面临不少困境。小微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相关制度与人员配备不是很规范,结构扁平化,任人唯亲的现象较为突出,留给普通员工的晋升空间非常有限。小微工业企业普工人数较多,他们一般缺少良好的教育基础与职业发展规划,打工思想较为严重,很难将工作当事业来做。这些都带来了员工职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
政府层面解决小微工业企业用工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是为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任何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从调查情况来看,基本上东莞小微工业企业用人单位都能较好地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但很多企业也只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本单位的工资,无法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资水平,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成为不少务工人员提高工资的重要途径。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仅对企业员工工资产生影响,同时对社保、住房公积金的计提标准也会产生影响。从莞深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来看,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远低于深圳,而且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且深圳市每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比东莞两年调整一次更为及时。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虽然在短期会增加小微工业企业的成本,但长期来说,有利于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减少对劳动技能较低的普工雇佣数量。虽然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员工工资达到3501元以上,但是建立在长期加班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加班,小微工业企业员工的工资还是比较低的。
(二)保障小微工业企业员工合法权益
小微工业企业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维权意识普遍较低,在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需要劳动行政部门给与更多的保护。劳动行政部门对于小微工业企业严重违背劳动法的应该按照劳动法对企业进行处罚。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权益维护方面的管理、监察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劳动投诉、举报的途径要进一步畅通、便捷、高效,健全劳动部门的信访制度等。
针对部分小微工业企业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劳动行政部门不仅要在日常巡查中加大执法力度,更要对突出、典型案件进行专项执法检查。通过约谈、责令整改、行政处罚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让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无处藏身,恶意欠薪、逃避参加社会保险、不依法足额计算、不按时足额支付加班工资的小微工业企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小微工业企业员工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安全监管、公安、司法、工会、妇联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过加大法律援助,实现职工解决劳动纠纷途径的合法化,职工维权成本的最低化。
(三)推进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实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东莞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帮助企业引进和利用工业机器人在智能装备和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等领域,改造升级落后技术,降低企业生产用工需求量,优化生产技术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优质率,实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跨越。“机器换人”是东莞市政府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推出的重大举措,已经取得较好成效,已经出现“无人工厂”。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专用装备替换从事重复性高、危险性大的工种,给与财政专项补贴,先进典型企业要在行业中示范推广,由企业带动产业,实现产业整体升级装备技术和制造水平。
(四)放宽积分入户入学条件
作为一项具体的政策,积分制可以为外来人口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如子女读书、申请公租房等,但是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员工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的程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入户可以带来哪些现实的利益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入户门槛较高也限制了他们入户的比例。进一步针对小微工业企业员工降低积分入学、积分入户门槛,简化申请程序,开展申请程序的培训可以提高小微工业企业的入户、入学比例。
企业层面解决小微工业企业用工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寻求产业升级改造
东莞传统作坊式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到国家层面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机遇,小到东莞层面有“机器换人”政策支持,这是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大机遇。例如,东莞“机器换人”政府专项基金的力度大、门槛低、手续简单,只要企业在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上超过100万元,成立时间在1年以上,且没有重大违法纪录的东莞企业,都可以申请“机器换人”专项基金。根据《2015年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应用项目资助计划——第一批》统计,受资助的企业共有77家,全部为制造类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有14家,占比为18%。虽然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与注册资金无关,但注册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规模大小。这些企业利用政策支持,突破用工瓶颈,在寻求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步。
(二)持续改善用工条件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需要不断改善用工条件,在提高员工物质水平的同时,加大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投入,利用感情留人。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要结合生产特点,切实将保护职工健康做到实处。对于生产环境可能会对职工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的,加强职工安全保障措施,在配置通风、降温、防尘、防毒、降噪等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强管理,改善生产环境。对于新建、改扩建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线,在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生产特性,还要符合人性化要求,确保主体工程设计、施工、投入使用时,各项职业卫生和安全设施同步进行。
针对重复性、危险性的工种,企业在加强生产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深度应用相关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职工的工作强度,还要在科学定岗定额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生产流程。在减少重复机械操作方面,可以采用多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度,缓解职工生理压力,提高产品质量。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要持续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结合自身条件和规模,在为职工提供集体宿舍的基础上,根据职工需求提供夫妻房。对于无法安排住宿或职工要求在外居住的,企业可给予这些职工一些适当补助。餐饮要在安全卫生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根据职工口味提供可口饭菜。对于小微工业企业集中的工业区,可打破“一企业一食堂”的传统做法,由工业区组建大食堂解决个别企业的员工餐饮需求。
(三)联合用工降低用工成本
传统的用工模式即员工与企业之间签订用工合同(一对一)可以稳定员工,方便管理,但是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订单增加的时候小微工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另一方面订单减少的时候,又会造成工人闲置,但仍然需支付工资,以待日后之需。可以通过企业间联合用工(多对多),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工人闲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加工人收入的目的。由于联合用工打破了企业与员工一一对应的管理方式,在工资支付、签订用工合同、购买社保、管理效率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四)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深化职业道德建设,在小微工业企业中树立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弘扬职业道德风尚,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落实到工作当中,构建诚信、和谐、创新为理念的新型和谐团队,在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共识和行为中形成职业规范。第二,鼓励东莞小微工业企业关注职工的业余生活,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为职工配备必要的文体设施,在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职工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第三,东莞小微工业企业与东莞市各级工会联合加强联系,建立形式多样的职工交流和互助平台,帮扶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镇街之间联合开展,不仅要关心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还要关爱职工未成年子女成长,把友爱、互助精神弘扬光大,引导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第四,职工心理健康也要得到各方的重视,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让职工切实感受东莞社会和企业的关心、关爱。
(五)积极拓展职工发展空间
在保障职工培训权利方面,应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以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要企业职代会或工会组织参与确定;小微工业企业的用工主体是农民工,为了让农民工“从农民向工人、从农村向城市”转型中走的更加顺利,企业可以组织开展包括农民工入职教育、提升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主的多种形式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技能或学历需求较大的企业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职工学历教育,例如与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对接,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高校也可作为企业的智囊团发挥作用。
东莞小微工业企业要建立多渠道的职工晋升机制,合理规划职工职业发展,不仅要能吸引人才,更能留得住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内部人才加以重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优劣关系到职工的技能水平、工作勤勉程度与福利待遇,好的评价制度能具有政策引导性,人才评价制度不仅要科学制定,更需要激励制度配套。对于有能力参与企业升级改造、技术研发和质量提升的人才要给与鼓励和支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于企业贡献突出的职工,精神、物质奖励或提职晋级都是对他们的认可。
东莞畜禽养殖状况调查 篇2
1.1 对象
对东莞市各类型餐厅进行餐(饮)具清洗消毒效果监测,按餐厅经营面积大小分大中小型餐厅,营业面积>500m2(含星级酒店)为大型餐厅,营业面积200~500m2为中型餐厅,营业面积<200m2为小型餐厅。每间监测餐(饮)具5~10份。
1.2 方法
采样方法为随机抽样,餐(饮)具清洗消毒效果按GB14934—94《中华人民共和国餐(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评价。
1.3 监测项目
餐(饮)具检测感官、大肠菌群。
2 检测结果
全市监测餐饮单位共326间,餐(饮)具监测3 260份,合格2 581份,合格率为79.2%。其中大型餐饮合格率为86.4%,中型合格率为77.1%,小型合格率为65.3%。匙、茶杯、饭碗和玻璃杯的合格率分别为85.6%、83.4%、83.9%、84.4%,而筷子的合格率为77.6%,厨房的菜碟合格率为62.6%。
3 餐(饮)具现场调查情况
3.1 洗碗机使用情况
随机抽查的328间餐饮单位中,使用洗碗机对餐(饮)具进行洗涤、消毒的有62间,占18.9%。
3.2 餐(饮)具消毒情况
随机抽查的328间餐饮单位中,使用化学药物对餐(饮)具进行消毒的有217间,占66.2%;餐(饮)具洗涤剂能出示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有129间,占39.3%;餐(饮)具消毒剂能出示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有91间,占41.9%。
3.3 餐具保洁柜卫生情况
随机抽查328间餐饮单位中,有远红外线或臭氧消毒碗柜设施的有145间,占44.2%;餐(饮)具有专用保洁柜的有229间,占69.8%;餐(饮)具与杂物混放现象的有91间,占27.7%。
3.4 从业人员情况
随机抽查328间餐饮单位中,洗碗从业人员能出示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的255间,占77.7%;楼面餐饮从业人员有接触餐具内壁不良习惯有98间,占29.9%。
4 餐(饮)具监测结果分析
4.1 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情况
全市餐饮行业餐饮具消毒合格率平均为79.2%,其中大型餐饮单位合格率为86.4%,中型合格率为77.1%,小型合格率为65.3%。(表1)
4.2 各类餐具监测结果比较
随机抽查3 260份各类餐(饮)具中,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匙、茶杯、饭碗和玻璃杯的合格率较接近,分别为85.6%、83.4%、83.9%、84.4%;而筷子的合格率偏低,为77.6%;厨房的菜碟合格率最低,为62.6%。(表2)
4.3 对餐具采取不同消毒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使用洗碗机对餐具进行洗涤、消毒的合格率为92.3%;没有使用洗碗机,仅使用化学药物消毒的餐具合格率为79.1%;而不对餐具进行消毒的合格率最低,为70.5%。(表3)
5 讨论
从监测的3 260份餐具消毒合格率结果来看,餐厅规模越大,餐具合格率越高,管理越完善,这主要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所致。由于餐饮单位相对规模较大,餐具消毒设施较完善,餐具消毒有专人管理和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基本经过认真细致的预防性卫生知识培训,卫生素质相对较高,因此餐具消毒符合卫生要求。而小型餐饮单位卫生设施较差,管理也落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岗位预防性卫生知识培训不到位,卫生素质相对较低,不按消毒制度操作或根本不消毒或只用洗洁剂洗刷完后直接供顾客使用,餐具消毒合格率得不到保障,因此合格率低[1]。不同类型餐具消毒合格率情况不同,筷子消毒合格率较低是由于大部分餐饮单位重复使用筷子套和包装过程的二次污染造成的。厨房菜碟合格率偏低,是由于菜碟一般体积较大,就算是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完善大型餐饮单位,也不同程度存在餐具保洁柜“三防”设施不完善,与杂物汇放和餐具存放时间过长引起二次污染等卫生问题突出。使用化学药物对餐具进行消毒的餐饮单位,存在洗碗部从业人员未严格按消毒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消毒,导致餐具达不到卫生要求。如:使用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甚至使用过期消毒产品,起不到消毒作用[2]。餐饮单位使用的餐具洗涤和消毒剂未能出示有效的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现象较普遍,一些中小型餐饮单位甚至有使用工业用漂白水对餐(饮)具进行消毒现象。
6 建议
提高餐(饮)具的卫生质量是阻断食源性疾病及其他传染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施,我们应加强监测力度,不定期进行餐(饮)具消毒情况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加强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提高职业道德和素质,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餐(饮)具消毒程序,确保餐(饮)具符合卫生要求,从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增加洗碗机消毒碗柜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设备条件,提高餐(饮)具的卫生消毒能力,是餐饮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餐(饮)具的消毒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加强餐(饮)具消毒监测力度的同时,对硬软件不具备确保餐(饮)具消毒符合卫生要求的餐饮单位,采取强制性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是一种提高餐(饮)具合格率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周晓锋,魏正东,白长虹,等.成都市新都区2002年食(饮)具消毒效果监测[J].中国预防医学,2004.6(5):233.
高原奶牛养殖状况调查 篇3
1 调查的目的
1.1 了解现状
切实了解当前奶牛养殖的实际状况, 包括生产水平、饲养方式、饲料构成、饲喂技术、疾病状况和养殖最关心的问题等。
1.2 提供服务
为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减少盲目性, 改变产品技术推广模式提供实际的依据。同时, 为农户制定奶牛养殖服务、支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3 提高养殖水平
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 现场服务和新产品推广, 引导养殖者走上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养殖效益的轨道上来。
2 调查范围、对象、时间及方式
2.1 范围和对象
互助县威远镇、双树乡、台子乡、边滩乡、林川乡、东和乡、南门峡镇等7个乡 (镇) 、21个行政村、120户养殖户、145头奶牛。
2.2 时间及方式
本次调查从2007年11月开始到2008年3月底止。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
3 调查内容
将有代表性的主要内容列出, 包括四个方面:
(1) 生产水平指标:平均单产;最高产奶;高峰产奶持续期。
(2) 饲喂状况指标:青饲料喂量;饲料来源;精料饲喂量。
(3) 繁殖情况指标:产后初次配种时间, 最长定胎时间, 难孕的原因。
(4) 疾病状况指标:产前产后疾病;异食癖现象, 最困难问题。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总体概况
饲养的奶牛主要分散饲养, 饲料供应混乱, 饲养规模小, 饲养水平差异大, 管理 (防疫) 措施薄弱, 只靠农户自身习惯和能力进行饲养, 所存在的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地域性) 。
4.2 生产水平
(1) 平均单产:奶牛产奶水平平均接近15 kg/头·d。如果15 kg/头·d是奶牛饲养的盈亏平衡点的话, 40%的奶户处于亏损状态, 28%的农户处于临界状态, 效益较好的 (20 kg/头·d以上) 产奶牛群占32%。整体看, 低产牛仍然偏多。 (2) 高峰持续期:多数奶户奶牛高峰持续期在3~4个月。占被调查户的84.8%, 说明大部分饲料条件好。但是, 农户所认为的高峰期水平是否真正反映奶牛的生产潜力, 值得进一步分析。
(3) 最高单产:不同地区, 高产牛呈散点分布, 产量从13~25 kg不等, 受饲养技术影响, 高产牛不高产、繁殖疾病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4.3 饲喂状况
(1) 青饲料喂量:60%的农户青饲料喂量少、时间短, 奶牛产量低, 疾病问题普遍。 (2) 精饲料来源:自配料户的比例仍然很高, 占44%。使用浓缩料和全价料的奶户中, 有40%的存在更改精料构成的习惯, 不按规定使用, 精料营养水平改变容易产生营养失衡。 (3) 精料饲喂量:精料饲喂量多数偏高, 精粗比处于6.5:3.5~6:4之间。一旦奶牛粗饲料采食量降低 (挑料、抢料) 或饲喂不匀, 极易引发瘤胃酸中毒、瘤胃积食、前胃迟缓。
4.4 繁殖情况
(1) 初次配种天数:60%的农户反映奶牛可以在60 d左右开始配种。有近10%的农户的奶牛90 d才开始配种, 证明奶牛产后管理十分重要。 (2) 最长定胎问题:近25%农户的奶牛定胎时间超过六个月。难孕牛比例10%以上, 严重的超过15%。淘汰牛中, 繁殖障碍原因占40%以上。 (3) 难孕的原因:在列出的3个难孕原因中, 子宫炎以44.6%的比列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过瘦和不发情的问题也很严重。 (4) 异食癖现象:异食癖现象十分普遍。被调查的农户中93%的存在此类问题, 可见, 日粮微量元素失衡的问题十分严重,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把异食癖纠正当作饲养管理的重点工作, 下大力量解决。 (5) 产前产后疾病分布:产前食欲下降的普遍性, 再一次说明围产期饲养管理模式标准化的重要性。真胃移位的高发率更加强调了围产期饲养的难度。
5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1 重视精饲料饲喂, 轻视粗饲料饲喂
为增加产奶量, 精饲料饲喂量普遍较大, 而粗饲料的供给量普遍偏低, 粗饲料品种单一, 质量参差不齐, 粗饲料用量随意性大。精饲料过细, 粗饲料太短易引发瘤胃代谢功能紊乱, 出现前胃疾病。
5.2 重视能量、蛋白的供给, 忽视矿物质元素的平衡
在多数自配料奶农中, 如何平衡矿物质元素从未考虑, 大家只是根据经验随意添加市售矿物原料和成品添加剂, 超量添加, 从而制约了预混料功能的发挥, 使奶牛矿物元素的营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生理代谢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导致生理机能不明原因的异常, 如屡配不孕、产奶性能下降等。
5.3 重视产奶牛饲养, 忽视干奶牛和青年牛饲养
由于干奶牛、青年牛和犊牛在生产中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需要付出额外的负担来维持其生存, 因此多数奶牛户并不重视后备牛的培育和干奶牛的饲养。所有的牛只只采用同一种饲料饲喂, 不因生理阶段和需要而改变, 在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奶农使用产奶牛料饲喂干奶牛和后备牛。
5.4 重视产奶效益, 忽视管理效益
多数农户在奶牛饲养中忽视或不了解如何加强繁育管理。产后初次配种时间和最长定胎时间两项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出当前奶牛繁育管理的问题, 但是调查中发现农户对繁殖指标十分陌生, 表明没有人真正对繁殖管理工作认真总结分析过。同时, 配种时间推后、产犊间隔延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后奶牛失重过快和子宫炎是造成繁殖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分别占问题的45.1%和43.1%。
5.5 重视治疗投入, 忽视保健投入
目前奶牛饲养中重大疾病如产前食欲下降、产后真胃移位、产后瘫痪等普遍存在。表明饲养管理的改进仍然有许多工作可做。而且围产期的饲养问题仍然是广大农户的软肋。尽管几乎所有的技术培训和讲课都是从围产期讲起, 但是真正把围产期饲养技术实际应用的人并不多, 多数奶农宁肯将大笔的钱花在最后的治疗上, 也不愿意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奶牛保健。
6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 继续引进、应用高产奶牛的冻精, 逐步提高奶牛的品质。
(2) 调整奶牛群结构, 增加高产奶牛饲养比例, 逐步淘汰低产奶牛比例, 从而提高总体养殖效益。
(3) 进一步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以提高养殖水平。
(4) 建立奶牛生产与乳品加工企业为一体的奶产业联合体。首先将奶牛养殖户联合起来, 成立养殖协会, 通过协会把养殖户组织起来, 依靠集体力量, 迫使乳品加工企业让利于农户,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奶产业联合体。
(5) 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种植适合奶牛生产的饲料作物, 如增加青饲料的种植面积, 全面推广青贮, 增加青贮储量, 保障全年供给, 以提供较全价的日粮, 均衡满足奶牛营养需要,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6) 政府应加强对奶牛养殖业的资金投入, 增加资金投入,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支持奶牛养殖户进入养殖园区, 集中管理和降低成本。
(7) 继续加强对人工授精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 防止个别人工授精人员利用劣质冻精, 以次充好, 牟取暴力, 影响奶牛改良。
(8) 严格按照后备牛、干奶牛不同生理需要饲喂日粮和精料;杜绝使用产奶牛饲料饲喂干奶牛和犊牛的现象;有条件的地方, 在围产期重新组织精料和日粮, 精细饲养奶牛。加强对后备牛饲养效果的检测, 保证后备牛生长发育良好。
青岛市奶牛养殖状况调查报告 篇4
2013年5~7月底, 我们根据预调查结果, 设计了《青岛市奶牛养殖状况调查表》。对青岛市奶牛养殖的养殖方式、粪污处理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 共调查了2666个奶牛养殖场户, 61146头奶牛。从饲养管理、环境建设、卫生防疫、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制约青岛市奶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探讨出适合青岛市特点的奶牛饲养管理发展模式, 对于促进青岛市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1 调查青岛市奶牛养殖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本次调查时间自2013年5~8月, 历经3个月。调查范围为青岛市的各区县, 其中以莱西市、即墨市和城阳区等奶牛养殖密集市区为重点。
1.2 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结合春季的奶牛“两病”检疫开展, 以全市4市5区的9个疫控中心为主导, 在基层站兽医做“两病”检疫时, 同时做青岛市奶牛养殖状况调查表问卷调查。以全市所有奶牛养殖场 (户) 为样本, 共收到2666份调查问卷。
1.3 调查内容
(1) 奶牛养殖场的基础信息。包括奶牛场的地点、养殖方式 (封闭、开放) 、养殖环境 (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散养户) 、存栏量、产奶牛数量、育成牛数量、公牛数量, 是否与其他动物混养等情况; (2) 调进、调出信息, 包括调运前是否隔离, 是否进行“两病”检疫等信息; (3) 奶牛繁育方式, 包括繁育方式是胚胎移植、自然授精、人工授精等, 是否有专用的产仔场地等信息; (4) 牛奶的收集方式, 包括挤奶方式是人工或机械挤奶, 运送牛奶的方式:共用挤奶站, 主动送奶, 集中收集牛奶等方式; (5) 粪便处理方式, 包括是否有专门的粪便处理池, 或堆积发酵、排到农田里、排到附近沟渠里等 (6) 疫病防控信息, 是否进行两病检疫, 使用哪些疫苗、兽药等 (7) 兽医服务信息, 出现异常一般向谁请教、求助等信息。
1.4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 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政策咨询、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抽样分析等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青岛市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从上表看出, 青岛市奶牛养殖的分布很不均匀, 奶牛养殖户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区以北的莱西、即墨、城阳等北部地区, 在2666户奶牛养殖户中, 莱西有1803户, 占67.7%。而在青岛市区南部的黄岛区只有10户奶牛养殖, 崂山18户, 开发区25户, 以莱西市西北部和南部、即墨市中西部、平度市南部等为主要养殖区域, 形成鲜明的北多南少的格局。
2.2 青岛市奶牛养殖规模大小
由图看出, 青岛市的奶牛养殖户中规模在50头以下的占93%, 50头以上的只有7%, 其中50头以上的养殖户中, 500头以上的只有1%, 占14%, 51-100的4%, 占57%。由此看出, 青岛市的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很低, 主要以50头以下的散养户为主。
2.3 青岛市奶牛养殖模式
目前青岛市奶牛养殖有三种主要模式, 第一种是规模化养殖场, 当地也称为牧场奶牛场;第二种是奶牛小区, 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 按照一定规模设计的、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等奶牛养殖场;第三种是散养户, 青岛市散养户比较多, 而且相对集中, 大部分是以村为单位, 形成奶牛集中养殖村。从上图看出, 青岛市奶牛小区和规模场的数量占37%, 奶牛养殖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比较高。
从上图看, 蓝线代表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红色柱状图代表个体养殖户, 全市规模户程度比较高的分别是即墨和平度, 莱西尽管养殖量最多, 但是规模化程度不高, 主要是个体散养户。
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青岛市奶牛养殖规模化经营取得一定效果, 但“小、散、低”的状况依然存在, 奶牛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由于奶牛养殖发展存在地域化、经济状况等差异, 养殖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以及对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奶牛产业及整个奶业产业链在各区县发展不均衡。
2.4 奶牛养殖场 (户) 粪便处理方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 青岛市奶牛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有4种:专门的污物处理池, 生产沼气;堆积发酵;直接排放到周边农田, 直接排放到污水沟里。
由上表得出, 在规模场和养殖小区中粪便处理方式以污物处理池为主, 散养户的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是排到污水沟里和专用的污物处理池。而堆积发酵在所有类型的养殖场 (户) 中所占比例很少。
3 青岛市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奶牛饲养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共有奶牛养殖场和个体散养户196.4万个, 其中养殖规模在20头以下的养殖户191.6万户, 饲养奶牛718.2万头, 占奶牛总数的74.8%。全国范围内, 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 从养殖规模上看, 青岛市的5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93%, 从养殖模式上看, 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等规范化养殖模式占37%, 散养户集中村占63%。由此看出, 要想使青岛市奶牛养殖规划化, 关键是对大量的散养户进行规范化管理。在鼓励他们进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发展养殖小区可能是最快最合适的方法。
奶牛养殖小区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奶农合作组织。农户在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一定区域内从事奶业生产经营活动, 奶牛养殖采取五统一的做法, 即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 统一配种, 统一防疫, 统一机械挤奶。奶牛养殖小区使传统的个体奶业生产走上了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轨道。从全国范围来看, 奶牛养殖小区, 尽管比散养户的管理水平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第一是奶牛小区在建设时, 投入少, 只是简单的将散养户集中饲养, 而对奶牛品种没有改良和筛选。小区中的散户购牛基本上靠自筹, 买不起或买不到高产奶牛。第二是疾病监控及防治体系不健全, 存在暴发大规模传染病的隐患。奶牛养殖小区的疫病监控体系不到位, 每个散养户的疫病防控意识不同, 一旦一户发现传染性疾病, 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暴发。因此, 我们在鼓励政府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的同时, 应该积极考虑目前养殖小区存在的隐患, 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使奶牛养殖小区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发挥更好的作用。
3.2 奶牛疫病防控问题分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小区, 牛场选址和布局科学合理, 奶牛场的消毒池、污水、粪便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先进齐全, 牛场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奶牛的个体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如奶牛耳号、系谱、免疫接种、病情诊治的记录完整并存档。但是对于奶牛养殖中的散养户来说, 这些工作都比较差。散养户的疫病防控意识较差, 对相关管理政策不了解, 有些养殖户未经审批程序擅自从外地购进奶牛, 而且不进行布病和结核的检疫。个别养殖户贪图便宜, 从外地引进病牛, 对我市的奶牛疫病传播造成很大隐患。
在疫苗免疫方面, 一些奶牛场存在漏免、免疫时间不佳、免疫项目不明确, 盲目跟从等问题。一些散养户听说口蹄疫有三价苗, 在已经免疫了二价苗的基础上, 草率的进行三价疫苗免疫。听说其他地方有免疫布病的, 就偷偷实施布病免疫,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布病免疫的利弊, 免疫后对布病防控带来的很大危害。
3.3 奶牛粪便处理中的问题分析
据文献报道, 每头成年牛每天排出的粪尿量达到30~50kg, 泌乳牛可达到45~75kg。一个50头的奶牛场, 每天排出的粪尿可达3750kg。而奶牛场对粪便污水科学化、无害化处理如沼气设施却十分匮乏。这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是, 在规模场和养殖小区中粪便处理方式以污物处理池为主, 散养户的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是排到污水沟里和专用的污物处理池。而堆积发酵在所有类型的养殖场 (户) 中所占比例很少。但与我们现场观察到的情况不同, 我们现场发现大部分的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是堆积在一定位置, 露天晾晒的方式, 这可能与做调查问卷的人员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系。
还有近一半的奶牛养殖场 (户) , 尤其是散养户, 粪便处理方式没有或者很粗放, 直接排到附近的水沟里, 不但造成环境的污染, 而且对疫病防控造成很大的隐患。因此, 对于奶牛粪便的处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规范管理, 科学处置。
目前, 青岛市在部分奶牛场, 建设生态循环型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在养殖场内建设光伏大棚一座, 并在大棚内开挖水池种植浮萍;安装20千瓦光伏发电机组, 年发电量约7万度, 可满足奶牛场的日常需求;通过浮萍对养殖场内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中水标准, 用于农业灌溉;浮萍晾干后又可以作为牛的饲料。采用这种新型饲养方式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粪污处理方式引进和尝试。
【东莞畜禽养殖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东莞企业“机器换人”问题调查07-04
畜禽监测调查工作总结06-10
东莞企业07-26
东莞扫黄08-23
东莞轨道交通09-22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07-30
东莞积分入户制度05-08
东莞西湖西点拓展感想07-16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08-24
东莞跨境电商协会简介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