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业

2024-07-26

东莞企业(通用12篇)

东莞企业 篇1

近年来, 人们在研究东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时, 都偏重在企业外部制度即社会环境制度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 而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企业的内部制度。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在进行了近五百家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几十家科技企业的实地观察, 并与近邻深圳市比较的基础上,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分析。

1 产权激励制度

如果说, 专利权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制度的话, 那么, 产权无疑是企业的内部激励制度。

在民营科技企业, 有两种人显得格外突出:一种是技术创新者, 另一种是职业经理人。技术创新者可能用核心技术赢得了企业间竞争的最后胜利;可能争取制定了先进的技术标准, 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职业经理人, 可能把握了市场的需求变化, 使高科技产品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 带领着企业不断向前。这两种人成为了独立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就使得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结构变成了货币资本、各种资产、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共同组合, 而人力资本实质上处于优先地位。

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体现了这一点。2005年, 他们就实行了管理层持股的制度。将公司资产的20%, 约1500万元作为期权股, 限期三年, 第一年按毛利润的5%;第二年按3%;第三年按2%提取分配给各个新产品研发设计部门。并规定不同类型的产品分配的比例也不同, 以此促进各部门多设计出新产品。

但很多企业却做不到。例如有代表性的一家电源设备有限公司实行的是对完成项目开发、取得专利、发表论文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的制度;一家电脑器件公司, 对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成员给予适时、适当的奖励;一家集团有限公司, 对技术人员视研发成果、技术服务情况发年终奖 (约为基本工资的50%) 。在一山区镇科技企业的普查中, 大多数均以简单的奖金作为激励手段, 只有少数几家辅以改善工作环境、升职、培训等作为补充激励。

对技术人员实行增加薪酬、单项科技奖等手段, 激励效果往往短期化, 他们与企业是 “一锤子买卖”关系, 使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 始终有一种“得了眼前利益就走人”的心理;或者看不到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思考, 很难将自身的职业前途和公司的发展相结合, 这就导致流失严重, 企业创新难以持久。对职业经理人缺乏明晰的产权, 会导致企业的短期性行为, 因为企业经营者不能够成为事实上的投资主体或控股主体, 很难产生对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足够关怀。因此, 他们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就不会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他们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成功的项目, 但却不会形成长效机制, 不会把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持续的进行下去。

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避免上述现象, 实行了利润分享计划的绩效奖励制度, 并酝酿股权、期权等方式为管理层提供新的激励。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则把股份的23%作为技术入股, 掌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高层员工手中。

当然, 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 要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由于技术成果在技术水平、技术内容、技术形式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加上如若是刚起步的企业, 规模小, 组织结构简单, 收益分配不过是二三个人之间口头协商的过程, 程序不需太复杂。因此, 其他的东莞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未必都要像上述几个企业这样做。然而, 就产权激励制度而言, 确实少有民营科技企业采取“科技人员成果奖励股份化”等长期的产权激励措施。究其原因, 是民营企业是从前途未卜、试试看起步的, 产权难以清晰约定。在产权难以在根本上明晰的前提下, 企业所有者自然担心肥水外流。于是便试图用天然的血缘关系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同时坚信天然的血缘关系在运作上最有效。所以不愿将产权对外分配, 坚持家族持股。这样家族外只能采取非产权的激励手段。可随着财富猛增, 奖励、加薪、放权等也越来越多, 各要素对增量的贡献作用众说纷纭, 产权更是迷离模糊。这时如果非家族的企业核心成员提出产权诉求, 就会爆发企业内部上上下下的纷争。纷争使家族核心成员对外增多了警惕戒备, 更趋向家族管理, 更不外派产权。家族化与产权不明晰就这样互为因果, 互相强化, 使产权激励不能实施、不敢实施。

2 组织结构制度

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技术创新活动同样要追求效率, 也就需要对它的组织进行制度安排。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可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创新组织, 在企业内部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 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起到激发创新动机、鼓励创新行为、形成创新动力的作用。

2.1 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结构

东莞和全国一样, 都深感人才不足。中小企业受财力的制约又供养不起一支庞大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人才队伍。产学研合作, 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利用这种方式, 企业往往可以减少大量实验设备的购置, 避免不惜重金招聘高级技术人才的尴尬, 节省大量的成本。从而成为企业起步初期寻求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的一个较佳选择。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在1995年开始自主研发。但资金和力量严重不足, 成果始终在低端市场徘徊。2002年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组建“电源研究院”。2004年又与武汉大学合作组建“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院”。由此, 志成冠军以每年2000多万元技术创新的资金, 换来了销售额每年近50%的增长。这个组织结构大变动也即新制度安排, 把志成冠军的技术创新推上了一个过去根本不敢企及的新台阶。

然而, 能像志成冠军这样做的企业为数太少。在收回有效表格411份的调查中, 企业自行研发的313家, 占76.2%;共同合作开发的98家, 占23.8%。樟木头镇28家经省市认定的科技企业中仅有7家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占25%;石碣镇26家只有2家, 占8%。从整体看, 东莞企业借用外力意识比较淡薄, 未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 弥补自身科研实力不足和部分专业不强的弱点。

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格外重视这方面, 一般都紧紧地依托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形成产学研机制。如比亚迪设立了中央研究部, 北大、清华、科大、复旦、中南工大等200多名精英人才加盟。雅都公司的100多名员工, 高技术人员占了70%以上, 虽然具备了多领域、跨学科的复合技术优势, 但仍和复旦、华中理工、东北大、电力部自动化研究院等多所著名院校、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 开展交流和合作。

2.2 有效协调的柔性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 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的联系方式, 从而会影响企业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成败和绩效。因此, 使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技术创新需要而不断调整即形成柔性结构, 可以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有利条件, 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让企业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的领域。同时, 通过组织制度安排, 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加强研发与生产、营销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可以提高研发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进入市场出效益。

永强汽车公司与奥地利拥有一流消防车生产核心技术的卢森宝亚国际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在双方各出资50%的产权结构中, 作了一个超出常规想象的组织结构安排:即除两名外方董事和两名中方董事外, 再设一名非出资人的独立董事兼公司总经理, 聘请既懂得中国人的经营思路, 又理解欧洲人的想法的香港人担任, 有利双方磨合。由于注重协调, 合作愉快, 使得在投产一年后, 永强就能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消防车设计的改造并获得成功。

在中成化工公司, 五大股东中的四个非技术股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生产和运作, 积极依法支持公司管理层作出的各项决策。让拥有全新经营理念、均为国内一流化工专家的公司管理层, 能够紧紧跟踪国内外的最新动态, 不断开发新工艺、新产品。

可是, 在我们调查过的科技企业中, 大多数实行的都是惯用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决策层构成中科技研发的比重太低。而相当高层管理者不重视分工和层次, 不懂得合理授权, 处理问题喜欢事事亲为, 一竿子插到底。不能调动研发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作用。

3 精神动力结构

精神动力结构是企业的非正式制度, 包括价值观、意识形态、习惯等。它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可以激发创新热情,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创新绩效。这里, 我们着重谈谈企业家精神。

没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就没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当今这种精神来自企业家的责任感——对民族或所在地或企业的责任;成就感——表明自己能够胜任一般人难以胜任的工作;享受感——觉得奋斗过程是一种享受。有几家企业在这方面有充分展现:中成化工高级管理层的主要成员, 有18名是著名大学60年代的毕业生, 他们有振兴民族工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不做世界第—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志成冠军的经营者从不安于现状, 每一个被把握到的市场机遇都没有被忽视, 他们不惧怕创新的难度, 不惧怕创新带来的风险。永强汽车通过对市场的敏锐把握, 毅然决然闯进壁垒森严的专用车生产领域。这是对企业家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完美诠释。

可是上述情景奇缺。在调研中有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请453家科技企业 (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市民营科技企业) , 将东莞技术创新环境与沿海的一些重要城市 (分别是:上海市、江苏主要城市、浙江主要城市、深圳市、广州市、北京市、青岛市、厦门市、大连市) 作比较。结果企业更多倾向东莞技术创新环境不如除厦门、大连以外的其他城市。但紧接着, 我们征求企业如有机会投资或增资时最想在哪三个地区进行?企业选择最多的却还是东莞, 别的城市得票远远落在后头。为什么认为东莞的技术创新环境不如别的城市, 却又愿意在东莞投资或增资?这只能说明企业并不太看重技术创新的环境, 或者说, 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利益要远远小于其他因素带来的利益。是其他因素吸引企业更乐意到东莞投资。与深圳的比较最惊讶:认为技术创新环境东莞优于深圳的仅有17家企业, 占所有回答该问题企业的4.2%, 认为东莞劣于深圳的有249家企业, 占61.5% (其余认为差不多或说不清) 。但选择投资地时, 深圳连前三名都进不了, 选票只是选择东莞的三分之一。根据我们在与深圳几步之遥的东莞塘厦镇的调查, 几家从深圳迁至塘厦的企业看重的是东莞的低工资成本、低房地价成本。这就是说, 低工资、低房地价缓解了企业外在的竞争压力, 削弱了企业内在的逐利动力。如果连这些被称为“科技企业”的企业都没有技术创新冲动的话, 那么其他企业就更难期待了。

另外一项调查也可看到企业家的价值取向。有研发机构的271家企业, 进行产品、工艺研发和完善的占67.5%, 承担重大工程研发的仅占15.7%。可见它们大多并不寻求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能强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也不能替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用模仿替代创新的惰性, 在东莞中小企业大量集聚的环境中, 尤为如此。由于多为非公有企业, 行政激励和荣誉推动收效甚微;由于多为外来资金, 乡情自豪感也没多少作用。看来孕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还缺少足够的养份。

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描述一下深圳科技创业的企业家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大多数是出身于“ 海归” 或“ 下海” 的科技人员, 他们带着自己的发明创造或技术诀窍, 满怀激情而没有任何思想羁绊, 从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闯入深圳, 进行创业。他们形成了一个以“移民文化+创业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创新体系。移民就是为了创业, 创业创新就是这些人的人生目标。他们相互理解, 相互鼓励, 希望自己成功, 也希望别人成功。在企业内部对创新失败者以保护和帮助。领军人物的理念感染着他周围的人, 不仅渗透在企业文化中, 也渗透到整个城市文化中, 因为深圳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 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 90%的研发经费来自于企业, 90%的专利由企业所申请, 企业主导了全社会的技术创新。

4 总结及建议

(1) 寻求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东莞科技企业规模小, 层次低, 使得所有者难以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导致了长期激励机制缺乏可操作性。所以不能简单强调期权激励, 应该是在注重长中短期结合的思维框架中, 根据实际情况, 实行多样化激励。

目前, 在国外的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中, 主要采用股票期权、股票奖励、员工持股、利润分享等方式, 我国的一些企业也进行了尝试, 东莞都可以借鉴。在实施上述做法的时机尚未成熟时, 也考虑采用研发成果重奖、按研发成果销售额或实现利润比例提成等办法。

(2) 探索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东莞科技企业在人才匮乏情况下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要设法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 学、研机构有效参与、共同运作的合作机制。在机制中各方地位平等, 没有哪方绝对占主导。严格地以契约作为合作的基础, 规定好各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科研力量、技术成果;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场地;加上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就能充分保障合同的有效性, 实现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收益。当然, 并不是说中小企业都得按照志成冠军的方式去做, 因为它们更多的可能是短平快项目, 这就可以采用与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短期合作、弹性合作的方式。

由于东莞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大多还是家族式管理。如何在决策层中加入科技人员形成适宜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设置一个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的职务, 增强组织结构的活力。

对研发部门, 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就要让它有较多的柔性, 因为相对于其他部门, 它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更高些, 自然它要给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它的工作具有创新性, 自然就要给它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只有这样才使得它有能力应付日益增大的环境不确定性。易事特公司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后就保证, 高管平时不干预研发人员的具体工作, 不下达一些不切实际、时常变动的任务, 放手让其研究。

针对具体新产品的研发, 目前较为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矩阵结构。即在不改变原有直线管理结构的条件下, 再设置一些为完成研发必需的横向项目组织, 完成任务即可解散。一些科技企业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设计组织结构时基本上都注意了在中心内部设立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如情报信息、设计开发、品质检验等职能机构, 但对调动企业各部门协力支持研发则关注不多。可以说, 创新是一个普遍渗透的过程, 几乎涉及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 即使是最松散的联系, 一旦出现支持配合不够, 工作就会被迫中止。协作在这里特别重要。龙昌玩具有限公司的做法是, 根据开发项目, 抽调各部门的有关人员, 组建项目管理小组来组织领导研发。

(3) 塑造企业家和企业的创新精神

企业家应具有远见卓识, 有敢冒风险和积极进取的人格特质。东莞的企业家也不能说没有这样的特质。与深圳不同的是, 深圳有一批企业家, 是带着技术成果或设想, 专门跑到深圳来创业的。这在深圳的风险投资业快速发展中可以得到例证:深圳与硅谷不同, 硅谷是先有高校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 然后吸引风险资金的进入;深圳则是先有科研成果寻找风险资金的结合, 成功示范后才吸引了高校、研究机构的出现。

东莞的企业家, 最初是到东莞打工或开展非技术创新经营, 之后看出了机遇才转入科技创新行列的。移民与技术创业融为一体无疑比游移与偶入科技组合更彰显企业家精神。从企业家精神形成的社会环境看, 是东莞移民文化的成熟度低于深圳。在深圳移民文化已占主导地位, 新来的创业者很快就有了主人翁感觉, 行为收益预期清晰, 所以创新观念在人群中强势传递, 为大家接受并践行;东莞没有深圳的特殊政策、特殊环境, 只能是原生态的成长, 便形成了以原住民为核心, 周围不断聚集新来者的态势。新来者不易进入社会核心群体, 行为后果的不确定性过大, 收益预期不清晰, 从而使新来者植根性弱, 游离性强, 创新热情时断时续, 时高时低就不足为奇了。从企业家自身看, 由于早期的心理准备不足, 对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经验把握不深, 造成东莞科技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预期不清晰, 虽败犹荣、屡败屡战的理念的积累量不大。所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他们的痛苦成本和心理调适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对立项, 他们可能犹豫不决;在开展后, 一旦出现短期利润, 他们可能就会见好就收;一旦发现其他途径的收益, 他们可能就会转手。因为这些机会成本、转换成本都远低于痛苦成本和心理调适成本。

对上述情况, 从社会角度看, 是要加快本地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从企业家角度看, 是要摆脱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向不断学习、挑战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升华。

摘要:人们研究东莞民营科技企业时, 忽略了企业的内部制度, 本文弥补这个空白。进行了近五百家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几十家科技企业的实地观察,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指出其在产权激励、组织结构、精神动力上的缺陷, 并提出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东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度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制度创新在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其对国有企业的借鉴意义[J].科研管理, 2001, 22 (1) :58-63.

[2]魏达志.以机制创新促体制转型———关于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机制创新状况的调研[J].中国科技产业, 2003 (4) :46-52.

[3]张红凤, 孔宪香.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 (4) .山东: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6-2393-2400.

[4]刘莉, 何晓聪.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分析———以深圳为例[C]//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2006年年会论文集.南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2006-01-11.

东莞企业 篇2

优格资讯用友财务软件有哪些版本?用友通用友T3T6U8有些什么区别? 如何选择用友财务软件。>

用友软件分T系列、U系列和NC产品

T系列有T1T3T6主要针对小型企业进销存管理、小型企业财务业务管理和中小型生产企业的财务、供应链和生产计划管理

U系列有U8.90U9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全面管理

NC主要针对集团型企业的财务管理

A--用友通系列产品的区别:

1用友T3普及版和标准版的区别

用友T3普及版没有项目核算、没有自定义结转、只能单机用,主要针对个人记账公司,如果是企业要推荐规范版。

2用友T3套装包和标准版的区别

两者在功能上没有差别,主要的区别是套装包价格要比同样站点和模块的规范版优惠,但升级和增加站点不方便,如果客户一次购买的模块比较多,同时比较关注价格,可推荐套装包,但要和客户说明升级和增加站点的问题。

B--如何确定产品的站点数和许可数?

1用友T3和T6报价方式基本接近,分模块依照同一模块、同一时间实际使用人员的人数来决定,有多少人使用,就是多少站点。

2U890依照模块组来报价的即同一模块组在同一时间有几个人在使用,就是几个许可,而不分具体的模块。具体可参见U890报价方法)

C--如何选择产品模块?

1根据公司的行业类型:一般性的咨询、行政管理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客户业务比较简单,商贸类的公司要稍复杂些、生产性的工业企业更复杂。

2总帐报表:只要有专职的会计,就有财务软件的需求至少是总帐和报表否需要其他模块,则需要进一步了解需求。可根据实际的凭证数量,处置业务的复杂水平来定。

3应收应付管理:商贸型企业在财务部分对应收、应付帐款的管理需求比较多,也需要商品的进销存管理。否需要固定资产管理,要看企业的规模,规模大的一般也需要。

4生产管理模块:生产型企业总体来说管理、核算比较复杂,一财务部分、供应链部分的模块基本都有需求,局部对生产管理要求比较严的客户还要生产管理模块,这样可以考虑T6和U890生产制造相关模块,U890生产制造模块功能更复杂一些,适合复杂生产企业。

5固定资产管理:可根据公司固定资产的类型及数量,来决定需要单独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一般工业型的企业都需要单独管理,业务比较复杂的商贸型的企业也需要。

6工资管理:根据公司工资的发放方式(员工数量、员工类型)人员超越30人的公司,一般都需要单独的工资模块,一些生产型的企业还可能需要计件工资管理,U890产品可以满足。

7供应链管理:企业如果关注原材料、产成品、如何管理、否关注库存数量的准确性,否需要对供应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应收应付帐款的进行管理,销售合同、推销合同的管理。就需要、推销、库存、销售、存货核算、合同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模块。

8财务分析和领导查询管理:主要看公司领导是否重视一些财务指标的分析。9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财务部门是否要实时了解,推销、销售、库存管理部门的数据,否需要把相关业务的数据生成凭证,这里决定了否要用财务业务一体化产品。

10其他复杂应用的客户可以根据用友产品模块能够实现的功能来具体向客户推荐。

D--如何选择用友产品的版本?

1依照客户购买能力来选择:

从产品的功能来分析,进行一般的帐务处理,用友T3T6或U890都可以满足,客户要考虑产品和公司实力、购买预算及公司形象的匹配度,特别是帐表、工资、固定四个模块。当然T6U890相对来讲,相关模块的功能要更强一些,用友通最多只能支持10个站点,T6和U890最多可以支持30个站点,并且应收、应付管理都是独立的如果考虑到整体管理的应用,T6和U890产品线要更全一些,具体要看应用规模和实际需求。

2依照客户对功能的需求来推荐:

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解一下客户究竟要实现哪些管理要求,针对我不同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来具体推荐,一般的企业建议推荐T6为主。

3用友当前主流产品有哪些,区别是什么?

1主要分为:商贸宝、用友T3T6U8系列(U890

2三个产品系列的共同的功能模块为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系列,其中从T6开始增加了简单生产制造管理、U890开始增加了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集团管理、复杂生产制造、网络分销、连锁销售、管理会计、OA 管理。从功能方面越来越复杂,价格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应用也越来越复杂。

东莞:中小企业社保困局 篇3

这两个数字,无论是何颖萍,还是她所在的公司,“都很有意见”。

这种反映,令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始料不及。在“五险合一”的社保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全国社保事业发展方向之时,东莞已提前十多年探索走“多险合一”之路,令梁冰深感自豪的是东莞已突破职工户籍、城乡户籍、就业状态等界限,率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体系以及“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

对于企业主而言,工伤险和医疗保险比养老险和失业险更重要。只要有工人存在,随时都有发生工伤事件的可能,万一出现重大事故,一单赔偿就可以让一个小企业消失。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就医、就业、工伤、养老,社保所带来的保护作用也显而易见。

一项使个人和企业都受惠的政策,为何会引来两头吐槽呢?

“到手的现金更实在”

袁薇的选择颇有代表性。她2006年8月来到东莞,目前在大朗镇的一家制衣厂负责衣车工作。

上班一年后,袁薇一位同事在车间过道上滑倒骨折,前后花了一万多元住院费用。但公司没有为其购买保险,并告诉他“承担部分费用将从工资里扣除。”同事对公司的处理方法无法接受,便投诉到东莞社保局,经过东莞社保局的协调,认定其在工作过程中意外受伤属工伤,公司要承担全部责任。最终袁薇同事的工资并没有受损,但职业生涯却亮起了红灯,三个月后他选择了离职。

这起工伤事件对袁薇影响很大。她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后发现,按照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单位都要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在袁薇的带动下,她所在车间十几个姐妹一起向公司提出了要购买社保的要求。2007年11月,袁薇终于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张社保卡。

购买社保之后,给袁薇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看病便宜了。

“现在看病那么贵,哪怕有个感冒,进医院后没有一两百都出不来,如果遇上个什么大病,真是‘一病回到解放前’。有了社保之后,生病再不用忍了。”袁薇告诉记者,她一个月前刚刚生了孩子,因为了剖腹产,社保给她报销了3500元,自己只垫了很少的一部分钱。

使袁薇受益的,是刚刚实行的生育医疗费待遇新规,从连续参保并且足额缴费满24个月调整为满12个月。东莞市社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而且连参保男职工连续参保并足额缴费满12个月后,其未就业配偶也可以享受同等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社保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在落实的过程中有时却也不方便。《小康》记者采访的多位市民都表示过程比较“麻烦”。

“看病实际报销达不到规定的那么多。”位于东莞市南城区香港某集团的员工何颖萍说。她每次感冒发烧到门诊看病,都要花一百多元,而真正拿单去报销时,都只能报销十几块钱,理由是她在治病过程中用了医保目录之外的药品,比如说进口之类的药品都不能享受报销。但对于病人而言,用什么药,能不能获得报销,自己都没有选择的权利。“连路费都不够,还麻烦,后来干脆都不去报销了。”

受访的年轻人多表示,他们理解的社保主要就是医保。事实上,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在他们看来,离自己还非常遥远。当得知每个月都会从工资上扣除8%的数额用来缴纳社保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多”,对部分年轻人而言,与其几十年后领取未知数目的养老金,还不如每月多几百元到手实在。

除此之外,东莞与内地大部分地区的社保政策区别甚大,社保转移渠道不通畅,新农合与东莞“一体化”的医疗保险有重合,令许多新莞人深感彷徨。加之近年来不断传出养老金亏空、延长退休等言论,使新莞人对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颇有怀疑。

“在内地农村,我们外出的年轻人必须要在家里购买新农合,否则自己的老人和小孩都不能看病报销。”来自湖南的陈熙对记者说,在东莞打工再花几百块另买一份,不值得。

“东莞的社保政策在全国都具有领先性,也是中国社保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局长梁冰则向《小康》记者表示,经过几年的逐步完善,东莞市社会保障事业基本实现了市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偿、失业有济”。但梁冰同时坦言,新农合与社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不同主管单位,中央曾多次称要统一,但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

上述种种因素,严重影响了新莞人对参保的积极性。《小康》记者深入东莞采访调查发现,众多“新莞人”因为家乡与东莞地区之间社保政策无法有效衔接等因素对参保顾虑重重。而数以几十万计的中小企业也因为经营成本问题对缴交员工社保深感压力。

无论是参保人还是中小企业主,他们的感觉,或许跟梁冰并不完全一样。

中小企业的难言之隐

企业利益下滑,社会责任加大。

东莞市部分中小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困境。按照国家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灵活的就业人员都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而缴纳的金额则按照不同情况由国家企业和个人按照不同比例承担。东莞目前实施的是以工资为基准,个人8%,企业14%。

东莞某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扬直言,“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本来就非常有限,国税地税负担就比较重,再加上给员工购买社保,那就是雪上加霜了。”张扬给《小康》记者算了一笔账,其公司共有员工820人,即使以东莞平均工资2138元为基数来看,企业也要承担2138×14%×820×12=2945308.8元/年。而这仅仅是平均工资,在他的公司里,几乎没有人的月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员工。近年来,员工工资每年都在上升,缴纳社保的基数也逐年增大。

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是一家电路板生产龙头企业,目前员工3700多人,高峰时期超过4000人,年生产总值十几个亿,利润8000多万。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管兰景新对记者说,每年在员工社保这一块的交纳金额达2000多万,“但目前还可以承受”。

nlc202309012050

2008年金融风暴令以外贸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受到重创,在腾笼换鸟的地方政策背景下,这些以加工为主业的中小企业日子过得一日不如一日,如何降低成本,成了他们绞尽脑汁也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员工的工资超出了平均工资,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按照实际收入按比例缴纳社保,我就坚持了一点,2138元是最低线。”张扬承认,为了节约成本,有些时候还不得不择手段。在中小企业界,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对于企业主而言,工伤险和医疗保险比养老险和失业险更重要。万一出现重大事故,一单赔偿就可以让一个小企业消失。张扬说,大部分企业主都会主动为员工购买工伤险和医疗保险,因为涉及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养老险和失业险,似乎跟他们关系不大,大部分能不买的都不买。

东莞市社保局的统计数据也可证实,购买工伤险的远远要大于购买养老保险的人数。截至2012年底,东莞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507.92万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均为616.86万人,工伤保险494.14万人,失业保险312.78万人。

另一位企业老板则宣称,几乎没有哪家企业是真正100%给员工购买保险的,因为东莞工人流动性非常强,今天一百个工人,明天就可能只有七八十个了。既然有这个特性,当社保局查到没有购买社保的工人时,就称是“新来的”。《小康》记者在某制衣厂随机询问了五个工人,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购买了社保,而其他四人中来该厂上班的时间最长的超过了三年。前述东莞社保系统工作人员说,要想所有企业真正意义给员工100%购买社保,目前来说还是不现实的事情,首先要解决工伤保险,然后是医疗保险,最后再逐步扩展到养老保险。

兰景新对记者坦言,随着现在员工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媒体对社保的宣传等作用,许多外来工面试时就会问及有没有社保。面对如今年复一年的招工难问题,“给员工购买社保,会让人觉得你这个公司比较正规,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利润薄、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离开了东莞,有的直接关门。”张扬坦言,这种结果社保负担并非直接原因,但肯定有影响。数据显示,在东莞有12.69万家“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总数的98%。

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这些中小企业能做的选择并不多。

出路何在?

面对来自参保人及中小企业的种种质疑,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说:“购买社保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一种保障,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

在2009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东莞市社会保障局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单独设置的社保行政部门得以保留。而当年,东莞市社保局采取的一大改革措施,就是出台社保费率的阶段性下调和困难企业缓缴保费的政策,为东莞企业减负4.75亿元。

事实上,这一措施一直延续下来,并且不断改进。

2012年的减负措施更为东莞企业每年“减负”约12亿元。比如原来准备上调社会养老保险单位费率至12%,暂缓执行了两年。一个百分点的减少却为企业减轻了巨大的负担。另如东莞市工伤保险实行费率浮动机制,作为特殊用工的建筑企业,参保缴费采用企业工资总额1.5%的征收政策。但从2012年9月起,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从1.5%调整为1%。除上述两种之外,2013年社保共有7项为企业减负措施。原措施中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率从3%调整为2.5%,下调的0.5个百分点为单位缴费。这一调整原本于2013年7月起恢复。但考虑到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这一措施又延续一年,2014年7月起自动恢复。

社保部门已经考虑到了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局。梁冰说,在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时,对企业拉一把,企业得以休养生息,员工权益才能更好得到保障。企业给员工购买社保,既为员工切身利益着想,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减免显然是暂时的,东莞市用来填补空缺的是社保基金的盈余。长期来看,随着企业员工权利意识的大涨,中小企业的这一困局只能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出路。

政府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底,东莞市政府宣称将每年拿出规模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申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项目,需是中小微型工业企业,且上年度实际缴纳税金以及减免税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该类项目最高补助额为100万元。

在东莞,无数陷入两难的中小企业老板,都期望在政策的春风和市场的机遇中找到出路。春节将至,张扬的企业在年后将有30%的员工不会回来,如何招工人,能否招够工人,是即将面临的下一个难题,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扬既期待,又忐忑。

争分夺秒 2011年1月5日,广东东莞长安镇工业区,电子厂的打工者在更衣室进行工间休息,工间休息每次10分钟,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东莞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策略研究 篇4

一、东莞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东莞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与生产规模偏小、信用体系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方式多变以及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等特点, 这就导致民营企业融资也带有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 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 融资成本较高

民营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 它一般来自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 融资方式包括自筹、折旧基金、留存收益、内部集资等方式, 其中自筹部分包括创始股东增资和借款。留存收益是目前东莞民营企业内源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资源, 包括通过财务制度提取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方式结存的后续发展资金。内部集资主要指向员工或管理者募集资金, 在民营企业创立初期这是一种常用的融资方式。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 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获取贷款的资金成本较大型或国有企业更高, 这一宏观局面与东莞民营经济主体所面临的情况类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 要明显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33.3%) 。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因此, 在金融机构贷款不能满足融资需求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其他渠道融资, 如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

(二) 正规融资渠道狭窄, 选择非正规途径

在发展过程中, 正规渠道贷款的比例有限, 不少东莞民营企业选择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 (2004) 对中国地下金融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全国大约有1/3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截止到2013年9月份, 东莞市民间借贷的总规模达到400亿元, 东莞市各类民间金融机构达到112家。东莞民间借贷规模约占同期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10%左右。民营企业之所以偏好这种非正规的金融融资方式, 主要是因为它符合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 如一次融资额度小、借贷时间短但频率高。其次, 民间借贷能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对抵押品的依赖, 客观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东莞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东莞民营企业大多数以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 而这类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量十分大, 资金回笼相对较慢, 为保证民营企业的持续经营, 必须不断寻找资金进行补充, 资金的需求量庞大与筹措资金的渠道狭窄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从微观层面来讲, 东莞的民营企业大都数是家族企业、中小企业等逐步发展起来的, 公司制度建设、风险措施防范、财务担保等与国有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 直接导致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困难重重。

从内源融资来看, 民营企业除了本身盈利能力较弱导致的内部资金积累较低以外, 税费负担占比较高, 如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约为5%, 而民企的贷款利率约为10%, 以30万亿元贷款来算, 利息相差1.5万亿元, 民营企业的利润极容易受到利息的影响。从外源融资的角度来看, 与民营企业对接的民营性质的银行比较少, 除了民生银行是主要针对民营企业服务以外, 其他如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机构都是国有性质, 发放给民营企业的授信额度比重十分微小。而民间借贷资本成本高出银行贷款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这给本来就陷入资金困局的民营企业造成了极大地负担。

三、东莞民营企业融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东莞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为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成本过高等共性问题。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东莞民营企业融资策略。1977年Robert·C·Higgins通过设立模型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增长问题, 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可持续增长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照Higgins的观点,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在目前资源组合、经营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下公司销售所能获得的增长最高水平, 通过对比企业的实际增长率水平和可持续增长率的差异, 来考虑企业资金的短缺与否。

(一) 实际增长率等于可持续增长率

当实际增长率等于可持续增长率时, 民营企业的销售达到最理想状态, 资金所能带来的收益达到最大的潜在水平, 这种增长状态一般称为均衡增长或者平衡增长, 是一种理想状态, 较难达到。

(二) 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

这时候资金面本身所能带来的潜在最大的销售增长率水平低于实际情况当中的增长率水平, 这也意味着企业目前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 资金利用率水平略低。在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这时采取何种财务措施则根据管理者的判断来确定。从财务角度看, 这种短缺问题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外源融资中的银行贷款, 即增加负债。在后续经营过程中如若有结余资金, 则可以用这部分资金来归还贷款, 使资金达到平衡, 还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 提高民营企业经营效率。在可持续增长模型中, 提高经营效率就意味着要提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这对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伴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 销售净利率很有可能并无法随之上升, 这是因为成长期企业的前期投入资本较大, 从而进一步导致资产周转率水平下降。而从民营企业内部进行规范经营, 逐步开展多层次的营销模式, 保证利润增长点等提高经营效率的办法, 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二, 增加权益资本。当一个企业能够进一步从外部获得权益资本, 如各种直接融资渠道, 如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债券时, 可以使企业短期内获得充足的资金。然而, 由于目前上市审批制度的逐步严格, 对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 采用增加权益资本的办法并不能及时解决民营企业资本短缺的困境, 如资本市场提供的资源有限或门槛过高。即使存在增发股票的可能性, 也会由于申请程序的复杂性使得获取资金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受到影响。

第三, 集中优势资源, 获得稳定的利润增长源。民营企业的资源有限, 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多个利润增长点。当企业将资源分散在很多不同的领域时, 会造成核心业务资金短缺, 难以保持增长。因此, 剥离非核心业务, 将资金抽回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 可在一定程度解决超常增长带来的资金问题。

第四, 外包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将一些业务外包来保证其资源的有效使用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或超常增长, 如将民营企业中的物流等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承担, 民营企业本身则将精力主要放在核心业务方面,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 可以有效节约资金, 并且使核心业务的资金流相对充裕。

(三) 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

即目前资本能够带来的最大收益高于实际增长水平, 通常将这种增长状态定义为增长不足。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容易产生多余现金。这里的“现金剩余”是指在当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下产生的现金超过了支持销售增长的需要, 剩余的现金需要投资于可以创造价值的项目或者分给股东。民营企业可以判断这种富余是企业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稳定现金流还是一种短期情况, 即有效增长不足。

四、结语

通过可持续的角度来分析东莞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问题, 实则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以及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在这一基础上, 将逐步开展民营企业融资甄选评估机制的研究, 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加长远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路径。

参考文献

[1]Higgins Robert C.Sustainable Grow th under Infl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 1981 (10) .

[2]郭泽光, 郭冰.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J].会计研究, 2002 (07) .

[3]何苗, 张永良, 吕德宏.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成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 (08) .

企业文化-----东莞蓝冠科技 篇5

蓝冠人经过多年的感悟和理性思考的探索,坚持靠制度来管理,靠细节来体现,靠氛围来烘托的原则,铸造蓝冠人的品质,使群体形成蓬勃向上、敬业乐群的风尚。公司通过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企业价值观认同感,使每一个员工都有强烈的归属感,时时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道德风尚、价值观念到仪容仪表都被企业文化所感染,形成蓝冠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视角,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核心理念

蓝冠的宗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蓝冠的人格:自信、自强、自立、自律

蓝冠的目标:做精、做强、做大

蓝冠的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蓝冠的哲学:立德服众,义利合一

蓝冠的战略:构筑一流企业,打造一流品质

蓝冠的方针:科技兴企,与市场发展同步共赢

蓝冠的定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造节能环保新产品

蓝冠的精神:团结,进取,诚信,务实

蓝冠的口号:为蓝冠卓越而奋斗

蓝冠的承诺:我办事,你放心

蓝冠的使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蓝冠的危机:忧患当自强,安逸图奋进

蓝冠的管理:讲究实效,完善制度,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蓝冠的做人:信任,尊重,勤奋,务实

蓝冠的作风:谦虚谨慎,务实进取,简单有效,群策群力

蓝冠的形象:平实,质朴,信赖,实在蓝冠的产品:现代科技与一流工艺的完美结合蓝冠的吉祥蜜蜂(寓意:对顾客温柔可亲,对工作兢兢业业,具有很强的团物:

队合作精神和勤奋敬业 的态度)

蓝冠十年的稳健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董事长申卫红提倡的“两条腿走路”。所谓的“两条腿走路”,它的精准解读正在于———“科技引领发展、文化铸就品牌”。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科技”与“文化”天然地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蓝冠品牌的应有之义。

蓝冠人经过多年的感悟和理性思考的探索,坚持靠制度来管理,靠细节来体现,靠氛围来烘托的原则,铸造蓝冠人的品质,使群体形成蓬勃向上、敬业乐群的风尚。公司通过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企业价值观认同感,使每一个员工都有强烈的归属感,时时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道德风尚、价值观念到仪容仪表都被企业文化所感染,形成蓝冠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视角,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蓝冠遵循“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以“团结,进取,诚信,务实”为企业精神。蓝冠“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文化理

念,使其在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

发生在蓝冠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们更直接、更真实地感受蓝冠文化的魅力。

细致入微的企业文化令人如沐春

风 蓝冠公司前台文员——邓海琴

东莞企业 篇6

《蝶》剧以“梁祝”故事为原型,但只保留了“梁祝”的两个符号,是一部演绎当代人对爱的态度的音乐剧。首演由蝶之舞音乐剧团的刘岩、林静分别饰演梁山伯、祝英台,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出演祝英台的老爹。当晚,北京国联交响乐队担任现场伴奏,三宝亲自挥棒。

钢架结构的舞台背景、炫目的灯光、“蝶人”独特的服装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打造出一个迷幻的“蝶人世界”、一道极具震撼力的“火焰墙壁”。激昂有力的音乐引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蝶人”的世界。整剧没有一句独白、没有一句对白,完全用唱段连贯下来。演出结束后,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蝶》剧的音乐、舞台、服装都给人以震撼,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很抓人,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显得拖沓。

首届东莞国际音乐剧节是我国第一次举办音乐剧节,将持续到12月。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法国玩偶剧团梦幻音乐剧《玩偶世界》、广州歌舞团音乐剧《星》、上海话剧中心音乐剧《周璇》、香港舞蹈团音乐舞剧《笑傲江湖》等多台精彩剧目将先后登台玉兰大剧院。音乐剧节将以三宝担任音乐创作的另一部音乐剧《金沙》(修改版)闭幕。作为东莞打造通往“音乐剧之都”的重头戏,东莞国际音乐剧节拟两年举办一次。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余其铿介绍:音乐剧是介乎古典艺术和流行娱乐文化、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东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文化消费能力正处于一个提升的过程,音乐剧正好是一个过渡。

7月28日,首届中国音乐剧发展高峰论坛之“蝶·中国音乐剧·东莞城市文化”研讨会在东莞同期举行。多位文化艺术工作者、音乐剧专家畅谈了东莞“音乐剧之都”梦想的实践可行性。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就“中国音乐剧的文化品格”作了论述,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则介绍了上海大剧院在音乐剧引进、市场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东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7

一、东莞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东莞市中小企业实现较快发展, 数量多、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总量大, 在东莞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优化产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推动东莞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同时也是东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重要载体和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依托力量。至2010年底, 东莞市中小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已达49.28万户, 比上年末增长3.1%;登记注册资金达1535.36亿元, 增长45.9%。中小企业经济增加值达1536.47亿元, 同比增长13.1%, 占全市生产总值36.2%;中小企业缴税总额261.05亿元, 增长31.9%, 占全市总税收的37.9%。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总产值 (当年价) 1195.19亿元, 同比增长21.4%, 占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的15.5%。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50.85亿元, 同比增长4.5%,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0.4%。全市中小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25.26亿美元, 同比增长37.1%, 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8%。东莞市中小企业凭借其“小、灵、快”的优势, 快速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 使东莞迅速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东莞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 东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到2011年, 东莞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 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909.01亿元, 同比增速28.6%, 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26.5和22.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41.65亿元, 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量的52.3%, 占比较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看, 东莞市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融资难的现实矛盾依然突出。

二、东莞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利润的获得都是以资金的投入为前提的。虽然东莞市中小企业贷款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解决融资困难的障碍,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企业规模小, 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少。

东莞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取得发展, 从金融机构 (尤其是银行) 获得融资较为有限。随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虽然,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在增加, 但是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远小于中小企业对东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大部分企业获得的贷款额也仅能满足其部分融资需求。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东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尽管东莞政府建立起中小企业专项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但是对于占东莞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需求缺口依然巨大。

2. 融资需求旺盛, 融资缺口大。

据经信局的调查显示, 目前东莞市大约有70%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 而当中仅仅只有30%能成功融资。即使成功取得银行贷款, 也只是小额贷款, 仅能满足企业的部分需求。调查表明, 东莞市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在500万元以下的占到了79.2%, 说明大部分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受国家银根紧缩政策影响, 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被压缩, 借款利率水平上升, 融资期限变短, 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下降;另一方面, 上游企业通过缩短账期加快资金回笼速度, 下游企业通过延长账期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小企业流动资金变紧, 产生新的融资需求, 融资缺口大。

3. 有效担保方式不足, 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 缺乏抵押资产, 融资成本高等原因, 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融资方式以借贷为主。受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等条件的限制, 中小企业不能用有效股票与债券等融资方式, 倾向于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 通过抵押担保获取资金有难度。这主要与它们的起步和发展等有关, 中小企业最早往往由租赁场地与机器设备起步, 自身投入资金不多, 缺乏具有独立所有权的不动产等资产作为抵押品。

4. 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少。

目前, 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民间借贷。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均采取前两个渠道, 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把获取银行贷款当作获取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很少有企业想到利用其它融资渠道, 如:协议投资、小额股权转让、融资租赁等。当遇到资金困难时, 73%的中小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向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东莞市中小企业的融资中有90%以上都是通过银行借贷而得。而这其中, 抵押贷款又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形式。调查显示抵押贷款比例高达71%, 保证人和担保贷款占比为19%, 信用贷款仅占10%的比重。通过其他融资手段获取资金来源的比例极小, 仅有11.5%的中小企业通过亲朋好友的借款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利用内部集资和利润留存方式来获取资金的企业分别占比为8%和5%。

三、东莞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东莞地区的中小企业, 大都是粗放型的加工企业, 制度不规范,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没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 其关键管理人员往往由家族人员担任, 较少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据统计, 仅有69.6%的企业总经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达75.1%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由投资者 (49.6%) 或者董事会成员推荐家族成员 (25.5%) 兼任, 通过市场形式招聘职业经理人的企业比例不足20%。东莞市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市场化和规范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公司治理结构落后。二是财务信息不透明, 中小企业一般存在财务报表不真实, 不健全, 银行很难根据企业提供的公开报表对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 以致银行做调查时,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审查, 增加了贷款的风险。三是东莞一些中小企业资金流向不清晰, 增加了银行的监控成本。四是部分企业信用体系极不完善, 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 对银行有意拖欠贷款, 甚至有意逃避银行债务。银行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 提高放贷条件。因此, 银行也会从贷款成本及风险考虑, 极不情愿做中小企业贷款。

2. 银行贷款条件高。

金融危机发生后, 各家银行风险意识普遍增强, 贷款更加慎重, 信贷管理力度有所加大, 在当今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较高的情况下, 银行采取提高信用标准, 设置门槛来降低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这恰恰也是小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东莞的中小企业可以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很少。目前, 被银行认可的最多就是土地、房产、设备等产权明晰的固定资产, 这个特性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东莞的中小企业, 所办理的厂房很多都是集体土地上的房子, 集体土地盖的厂房, 一般也比较难甚至不能办理房产证。银行无法取得有效的抵押, 为降低信贷风险, 银行自然不会轻易向中小企业放贷。

3. 缺乏担保抵押物。

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少, 抵押物的折扣率高, 并且担保抵押的评估手续繁琐, 收费昂贵, 企业普遍难以承受。此外, 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或单位, 进行企业之间联保互保。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各种担保抵押物的评估验证在企业融资贷款中矛盾突出, 许多企业由于担保抵押不能达到银行内部的放贷要求而造成贷款难。在东莞,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域原因, 大部分中小企业租用厂房开展经营, 自建的厂房及占用的土地也基本属于与村镇集体所有权人签署长期租赁协议的性质, 不符合土地管理办法规定, 无法办理产权证, 当然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押登记手续。而企业的机器设备、存货等有形资产则大多存在价值低、品种多、难于监控等特点, 银行很难以此为质押对企业发放贷款。在获得贷款的调查企业中, 有61.5%的企业获得贷款的抵押物都是房产和地产, 除了房地产抵押, 银行几乎不认可其他任何抵押形式, 没有房地产抵押,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

4. 融资成本过高。

《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指出,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5.31% (基准利率) , 而目前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7.22%, 同比增加18.73%, 民间借款的融资成本为16.74%, 同比增加13.35%。而且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 银行信贷的经营环节 (包括客户调查、资信评估、贷款发放、贷后监督) 一个都不能减少, 普遍需要2~3个月时间, 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5. 民间借贷困难。

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银行利息的4倍, 有的甚至高达10倍以上, 这样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负担及风险的增加。2010年以来,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 银行可用的信贷额度越来越紧张, 供需失衡也导致了银行贷款实际利率的大幅上升。对于一些竞争力不强又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压力的企业来说, 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经营风险。

四、缓解东莞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要完善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又要建立银行与企业良性互动以及政府的引导行政干预, 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

1. 企业层面。

(1) 中小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建立经营约束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规范和完善企业财务规章制度, 树立企业形象。企业要依法建账,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性, 在社会上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要注重信息披露, 提高自身资信等级;适度负债, 建立稳定的财务结构。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获得稳定长久的收入, 从而争取到银行贷款的有利条件。

(3) 积极主动与政府对接, 及时掌握东莞市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措施, 利用好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金融危机爆发后, 东莞市相继出台了很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 中小企业要继续用足用好这些政策。要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 及时了解银行的融资新产品和融资渠道, 更好地利用政府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优惠政策为自身服务。

(4) 要加强自身素质, 树立竞争意识,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要确立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有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积累能力。坚持诚信守法经营、履约守信原则, 提高企业的资信度, 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2. 金融机构层面。

(1) 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观念, 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 对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实行同等融资政策, 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规范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制度,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物变现难的问题。

(2) 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 国有商业银行要从观念上重视中小企, 要树立以市场为向导, 以效益为目标的观念, 寻找、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客户群。其次, 要加强与中小企业联系,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信贷风险, 降低成本, 还便于银行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再次,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 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应有别于大型企业, 对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贷款管理应有别于传统行业。

(3) 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仅表现在信贷支持上, 还要在金融服务上给予中小企业支持。银行应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审批手续, 对于一些已经合作过的、重合同、守信用、效益好、管理严、经营者素质较高、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4页) 产品销路广、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降低融资门槛, 在其第二次或以后的贷款中给予更快捷便利的优待。同时, 银行应该充分建立每个企业的信用体系, 用信用体系的分数对企业进行授信,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 以解决企业急需资金。另外, 商业银行要积极设计、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 通过资金、期限、利息及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剥离、分割等创新方法, 确保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稳定。

3. 政府层面。

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使中小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影响公平竞争的条件下, 实行优惠的税率, 按商业银行等金融制度和政策, 根据支持的行业对象, 协调金融部门放贷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的咨询与培训, 组织各种形式的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活动, 帮助企业家及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主动了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分析中小企业可支持的条件, 以增加潜在的信贷载体。

(2) 政府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 信用等级低, 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 牵头组建担保机构, 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坚强后盾。出台更多的融资优惠方案以让更多企业能享受优惠;或者成立政府主导大企业参股的担保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 扩大担保金额, 拓宽融资的渠道和范围。

(3) 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目前, 私募资本属于非法集资行为。但毋庸讳言, 这些“非法集资”活动屡禁难止, 在东莞市企业中十分活跃。这说明现有的融资体制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开辟市场, 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 对于这些类型的“乱集资”, 不应该一律加以禁止, 而应加以规范, 将其纳入正式的金融体系。通过对融资主体信用度、风险控制能力和还债能力的监管, 既可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又能大大促进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4) 通过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融资租赁行业在东莞市的落户、发展, 为广大企业因设备更新的资金问题提供融资渠道, 由融资租赁公司购买设备给企业使用, 企业分期支付款项。组织各种技术与商品交易会,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鼓励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 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贷, 如出口退税等。

(5) 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等, 既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便于实施监督。在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缓解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系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中小企业信息发布机制, 最终建立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殷昌盛, 杨敬贺.企业间拆借可以适当放开.东莞日报, 2012.1.6

[2].周经纬, 罗毅洁.东莞民营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 (3)

[3].林维山.东莞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金融创新建议[J].经济研究, 2011 (4)

[4].李晓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及渠道分析[J].经济师, 2011 (4)

[5].余国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5)

[6].邢乐成, 韦倩等.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1)

东莞企业 篇8

定于2010年10月28~30日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暨手袋专区, 将紧贴广交会 (鞋袋展期) 之前拉开帷幕, 为展商抓住东盟市场商机发挥积极作用。

东盟市场蕴含商机东莞鞋展牵线搭桥

于2010年5月6日顺利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暨手袋专区, 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共14000余名专业买家及观众到场参观采购, 部分海外地区买家增幅显著。来自东盟地区及香港的买家, 占总体观众比例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2%及15%, 俄罗斯买家增幅与上届相比更多于一倍以上。数据反映新兴国家的发展潜力日增, 主办方将继续加强相关地区的买家邀请, 为业界企业抓住商机进军东盟市场牵线搭桥。

汇聚时尚产业权威发布最新潮流趋势

基于业界对潮流信息的热切追求, 主办方于上届展会邀请到国际知名潮流预测商WGSN作为大会潮流顾问, 并主讲时尚流行趋势及分享鞋袋趋势预测。WGSN首次于东莞举办潮流信息发布会, 吸引了超过200位人士出席。出席者不乏来自广东省以外地区及海外人士。由于反响强烈, 大会将继续与WGSN合作, 于秋季展会再次举办发布会, 提供准确的趋势预测、富有洞察力的趋势和市场分析。除了WGSN外, 大会还邀请到另一潮流领跑者Y-TREND, 为展商及买家带来富有启发性的潮流概念。

加强商贸配对服务力助企业拓展市场

如今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 本届展会主办方将通过与各媒体及协会的合作, 在展会平台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创新元素, 推出更加灵活及针对性的买家配对服务。除了在展前及展后提供网上商贸配对服务, 主办方还将成立特别小组, 在展会期间筹组专业配对会, 务求为展商寻找合适的买家。

展团展商积极参展会展规模再度扩大

本届展会将继续获得各商会及协会组团参展支持, 包括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香港鞋业商会、莆田鞋业厂商会、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东莞皮革鞋业协会、台湾鞋机商会及东莞鞋机商会等。据介绍, 目前超过一半老参展商已预留了展位。深圳市龙源鞋业有限公司表示上届参展效果超预期, 遇到了不少客户下订单, 这届将继续参展并考虑将展位扩大。半岛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先生表示参展效果良好, 于展会期间举行的新品发布会深受买家欢迎, 现已落实下届参展。葡萄牙展商Tatuaggi的负责人表示参展效果理想, 并已落实于本届展会加大展台面积。随着经济回暖, 企业对参展亦表现积极, 预计本届展会规模将达20 000平方米。

东莞企业 篇9

一、全面分析供应环境

供应环境分析, 就是要对供应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 目的在于为供应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首先分析采购过程所处的企业内部环境。其次调查研究供应商因素。最后调查分析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因素如供求情况、行业效率、行业增长率、行业生产与库存量、行业集中度、供应商的数量与分布等。

二、改善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实现共赢

供应商的关系管理是企业供应链上的一个基本环节, 它建立在对企业的供方以及与供应相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之上, 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 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沟通、信息交流、合同、资金、合作关系、合作项目以及相关的业务决策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支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企业在可能的前提下对供应商的管理应该考虑到不同关系下供应商的需求, 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合格的供应商采用激励的方法, 使其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以确保企业物资供应的稳定。有助于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来创造共赢的局面。

三、制定合理实用的采购战略规划

企业要想全面降低采购成本, 首先要对采购战略进行合理规划。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受到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供应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既受到外部宏观环境和供应市场的制约, 也受到企业内部部门间协调配合程度的影响。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所处的供应环境, 确定采购战略目标, 合理应用战略采购, 使采购部门由单纯的购买向前瞻性、跨职能部门、整合的功能转变。

四、规范采购业务流程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申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这五大环节, 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化操作规程。

五、重视采购部门, 变成本中心为利润中心

采购部门不仅仅是一个购入原材料的部门, 同时是企业的利润中心之一,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利润。重视采购部门, 强化采购的职能, 改变过往片面强调采购为生产服务或者只是把采购管理认为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手段的观念, 把采购既当成本中心又当利润中心。

六、实行职务分离原则并且定期轮岗

至少必须实现六个方面的岗位分离, 即:申购与审批相分离, 询价与确定供应商相分离, 采购合同订立与审计相分离, 采购与验收相分离, 采购、验收与进行相关会计记录相分离, 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相分离;确保相互约束、相互监督。

采购人员在一个部门工作过久, 难免会形成纵横交错的“关系网”, 一个普通的做法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更替采购员, 这样可以防止一名采购员与一群特定的供应商过于熟悉。真正形成定期轮岗的用人管理机制, 对于防止腐败现象产生, 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免疫力至关重要。

七、有效利用人性管理原理, 推行适薪养廉

据悉, 目前小企业相当部份企业采购人员收入偏低, 难以让采购人员感受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采购人员, 既肩负着保产、保供、保运行的重任, 又要和厂家、商家斗智斗勇, 还要时刻牢记组织的教诲, 自觉抵制供方金钱酒色的诱惑和各种关系的围攻, 其压力之大, 责任之重, 是企业其他岗位无法相比的, 因此, 决不能让他们产生“付出太多, 得到太少”的失衡心理。例如, 某集团在一项技改工程设备采购定向议标过程中, 采购人员通过艰苦谈判, 使报价为907万元的设备降到808万元, 为企业直接节约采购资金近百万元。那么, 与此对等, 企业对他们在价值认同和薪酬收入是否也应充分体现, 这既是科学管理的具体运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舞弊行为发生的机率。

八、结语

鉴于此, 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企业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系统、精确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共同对话, 发挥成本的最大效用。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充分运用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才能拓宽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才能给小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才能推动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大可.小企业采购管理的认识误区及对策建议[J].今日科技.2007年第7期

[2]宋威, 石琦, 许毅.小企业采购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6期

[3]孙爱香.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会计监督.2008年第9期

[4]陈子辉、李华军.中国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09年6月号

东莞企业 篇10

金融危机下, 东莞加贸企业首先求生存, 再谋升级。他们更多的采取谨慎的、观望的态度, 升级方式多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或者抱团取暖, 开拓内地市场, 部分的实现营销功能升级;他们技术创新意愿很低, 一些私营企业主宁愿让企业破产以保住创业的第一桶金也不愿意进行高风险的技术创新, 创造新产品以实现价值链间升级的意愿更低。危机后, 内外需复苏。东莞加贸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创建自主品牌, 开拓内需,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根据黄埔海关提供的东莞进出口数据, 以及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课题组第一手调研数据,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特征做以下分析。

1 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1.1 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但仍是“新三角贸易”加工基地

1.1.1 出口市场多元化。

金融危机以来, 东莞出口欧美市场衰退, 东莞加贸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 东莞出口东亚市场与新兴市场崛起。从2008年到2011年, 东莞出口各国各地区出口额占东莞总出口额的比例分别是:出口美国从27%降至25%, 出口欧盟从19%降至17%。出口日本从7%升至9%, 出口韩国从2%升至5%, 出口东盟从3%升至5%, 出口台湾从1%升至2%, 出口香港从30%升至31%。出口六大新兴市场 (非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和俄罗斯) 从7.6%升至7.8%。

1.1.2 出口欧美的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方式比重下

降幅度明显, 传统产品转型升级速度比高新技术产品快。东莞出口欧美的高新技术产品绝大多数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 2009年、2010年、2011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出口美国为98%、98%、97%;出口欧盟为97%、93%、92%。东莞出口欧美的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方式比重比高新技术产品低不少, 且降幅较大。2009年、2010年、2011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出口美国“家具及其零件”为62%、53%、43%, 纺织品为67%、59%、56%, 服装为77%、71%、68%;出口欧盟“家具及其零件”为60%、52%、46%, 纺织品为62%、55%、47%, 服装为47%、34%、28%。

1.1.3 东莞与新兴市场间的一般贸易的占比其它市场多。

2011年, 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例:非洲为59%, 加拿大为48%, 拉丁美洲为40%, 俄罗斯为38%, 澳大利亚为29%, 印度为29%。东莞出口新兴市场的商品结构与其他出口市场相似, 进口商品结构则不同。东莞自新兴市场主要进口农产品、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譬如, 2011年, 东莞自拉丁美洲进口额的前5名商品份额:农产品为37.8%,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为23.7%, 集成电路为5.1%, 牛皮革及马皮革为4.7%, 废纸为3.6%。2011年, 东莞自拉丁美洲进口额占自六大新兴市场进口总额的63%。

1.1.4 东莞自东亚进口机电产品, 向香港、欧美出口产成品, 依然是“新三角贸易”的加工基地[4]。

东莞与东亚市场外贸最突出的特征是:逆差。台湾省是东莞逆差的最大来源地区。2011年, 东莞对台湾省、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逆差额分别为84.40、46.59、27.34、16.01亿美元, 进口额中分别有92%、95%、97%、98%来自于机电产品。东莞自东亚进口的商品集中在集成电路、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初级形状的塑料、液晶显示板、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和电容器等商品上。值得指出的是, 东莞自中国复进口的金额呈增长趋势。2009年、2010年、2011年东莞的复进口金额为98.17、124.30、136.09亿美元。东莞还需大力发展保税物流, 吸引跨国公司将销售总部移居东莞。

1.2 工业制成品贸易地位上升, 传统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更高

国际贸易货物分10类, 我们把0-4类列为初级产品, 把5-9类列为工业制成品。东莞初级产品的贸易地位在下降, 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地位在上升。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东莞初级产品的比重从2008年的8.7%下降到2011年的5.2%,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从2008年的91.3%上升到2011年的94.8%。机电产品是东莞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趋于递减:2005年、2008年、2011年分别为97.73%、94.97%、89.20%。机电产品出口也处于升级之中。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产品顺差额除以进出口额的商。它介于-1与1之间。危机前的2005年, 东莞的家具、玩具、鞋类、纺织服装、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99、0.98、0.96、0.23、0.20、0.13。家具、玩具、鞋类、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较高,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较低。这说明东莞外贸盈余主要来自于传统产品, 传统产品具有生存的充分理由。东莞的经济发展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上, 而不是迫使传统产业转移。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 东莞的以上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都是正增长, 分别为0.99、0.98、0.98、0.45、0.23、0.16。

外贸依存度结构优化, 传统产业国内采购率更高。金融危机以来, 东莞加贸企业积极内销, 使得加工贸易总体依存度由2008年的186.49%下降到2011年的142.51%。东莞首创不停产转型模式, 截至2011年底, 共有3500家来料加工厂转为独立法人企业, 占来料加工企业数的58.3%。东莞政府积极扶持加贸企业发展品牌, 这推动了东莞一般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东莞一般贸易总体依存度由2009年的18.66%上升到2011年的31.91%。东莞部分传统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国内采购, 家具、玩具、服装和鞋类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一直处于1%左右的水平。其中玩具产业进口依存度最低, 2010年、2011年都处于1%以下。东莞快速工业化使得东莞农产品贸易逆差巨大, 2011年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仅为52.39%, 进口依存度高达366.63%。

1.3 台商转型升级:基于地方生产网络的国内价值链构建

东莞是我国台商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东莞台商更多的实行“日本技术、台湾接单、东莞生产、海外销售”的运作模式[5], 多为制造企业, 其中台资IT产值占全市IT产值的70%以上。他们在各镇街形成产业集群:如长安镇的模具产业, 石碣镇的IT产业, 虎门镇的服装产业、电线电缆产业, 厚街镇的制鞋业, 大岭山镇的家具业等。金融危机对东莞台商的经营成本、海外销售都构成了负面冲击。由于产业集群网络迁移困难, 以及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文化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东莞台商的第一选择。

春雨 (东莞) 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是台商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它是大朗镇五金机械集群的核心企业, 专业生产精密紧固件。它转型升级的成功在于:第一, 加工贸易转一般贸易并内销。1995年, 春雨 (东莞) 设立, 为公司制。2006年, 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由15%下降到5%。加上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手续繁琐, 导致企业运作被动, 不能对市场做快速反应。2006年7月始, 春雨 (东莞) 由“进料加工”转向一般贸易, 并转做内销。如今的春雨 (东莞) 全部产品经由一般贸易方式出口, 约70%产品内销。第二, 拥有自主品牌, 掌握产品议价权。第三, 投资更换设备。2008年投5000万, 2010年投2000万。从意大利、日本、美国、台湾、德国等引进设备。第四, 注重研发。研发以技术传承为主, 实务经验多。研发团队以本科生为主, 他们开发软件, 培训技术人员。第五, 国内采购, 降低物流成本。它主要从鞍钢、刑钢、宝钢等采购热轧盘元铁条、高速线材等原材料, 进口少。在鞍山等地区设分厂, 节省物流成本。第六, 海外融资。集团公司在台湾省上市, 融资能力强。第七, 产业集群。驻扎东莞13年, 供应商、外包加工厂围绕公司集聚, 形成产业集群。第八, 空间布局合理。春雨集团在台湾有2个工厂、印尼2个、泰国1个。在中国将有5个加工厂。鞍山厂区服务东北、日本和北俄罗斯市场。东莞是春雨集团在大陆的总部:财务调度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市场开发中心、人力培训中心。

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是另一家成功转型升级的台商, 它的成功在于:第一, 转型早。它是台湾信易塑料科技集团于1992年投资设立的“三来一补”工厂。2001年, 转型为独资企业, 但没有上市。第二, 自有品牌。信易电热 (东莞) 每年从6亿元的销售额中提取0.5%的经费 (300万元) 做品牌推广。公司品牌为广东省著名品牌, 每年获300万补助。公司拥有定价权, 成本上升可以打到售价里面。第三, 内销与一般贸易。70%的产品内销, 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 自己报关, 自主出口。第四, 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持股30%-40%。在国内采购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零配件 (譬如西门子的马达) , 与代理商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对少数客户订制化, 针对特殊客户开设特制部门, 收取更高的价格。第五, 稳定劳工并培训升级。工资比周边厂区高, 让工人安心工作。工作超过3年的员工占50%-60%, 春节后工人的回厂率也很高。公司对新进员工进行一般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第六, 政策优惠。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连续3年减所得税。第七, 专注与根植。公司专注本业经营, 不想转行。公司自有400亩的土地储备, 最近又购买了100亩, 打算长期扎根东莞, 不想转移。出于成本节省与接近生产线的考虑, 公司将研发总部设置在东莞。

从春雨五金和信易电热这两个案例来分析, 他们都具有转型升级的共性。第一, 先转型后升级。前者一设立即为独立法人, 但后来也由“进料加工”转为一般贸易;后者由“三来一补”转为独资企业。第二, 构建国内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渠道, 都以国内为主。品牌营销、研发等价值链高端功能逐渐成公司主导部门。第三, 集群根植性高。台商集群的核心是大型企业, 外围是配套的中小企业。他们都是集群的核心, 打算在东莞长期扎根。

1.4 制度创新:来料加工厂不停产转型为三资企业

东莞加工贸易是以来料加工起步的。1985年之前, 东莞来料加工企业以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形式存在。虽然集体或者国家对企业拥有所有权, 但实际上经营权被外商掌控[6]。1985年以后, 东莞来料加工企业以来料加工厂的形式存在。外商订单太多, 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无力承接。于是外商直接与商务代理公司 (东莞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镇外经办或经济发展总公司、来料加工厂签订四方贸易合同, 成立来料加工厂。来料加工厂具有非法人地位, 它本质上是一纸合同, 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内销、不能开发票、不能融资、不能申请专利、无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国内采购也受限制。这些阻碍了来料加工企业的升级进程[7]。

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装配厂是东莞的制度创新。它为外商节省了交易成本, 没订单的时候厂房比公司的闲置成本更低。由于不具法人资格, 它还可以逃避税收、社保、环境污染等责任。金融危机下, 大面积的来料加工厂停产或倒闭, 但它们不能根据法律程序进行资产清理, 由此带来的社会责任由镇区经济发展总公司承担, 这将超越它的承担能力, 并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因此,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 (粤府〔2008〕69号) :“推动来料加工厂实现不停产转型。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来料加工厂, 按照相关规定就地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

为推动来料加工装配厂转型为法人企业, 政府继续进行了系列的制度创新。东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 (东外经贸〔2008〕40号) 及《补充通知》 (东外经贸〔2009〕108号) , 解决了转型过程中不停产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来料加工装配厂转型为法人企业进口设备税收问题的通知》 (财关税〔2009〕48号) 、海关总署发布了2009年第62号公告, 解决了来料加工厂以不作价设备出资设立法人企业过程中涉及的进口设备税收问题。转型为三资企业以后, 企业克服了升级的各种障碍, 还可以开设独立外汇账户、向境内金融机构融资、申请享受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等。

2 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加工贸易是国际工序分工。加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打破既有的国际分工秩序, 进入利润率更高的产品、流程、功能和价值链。加贸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经济系统的支持, 它更多的是经济系统内生力量的作用, 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它不能超越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条件, 不能搞升级大跃进。

转型升级是东莞加贸企业的必然选择。它的机遇有:第一,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改革开放后积累的交通、通讯、市场制度等基础设施使东莞发展研发、营销、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具备了基础。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使得东莞可利用的人才、技术提升。第二, 新技术窗口。处于新技术革命阶段的科技知识大都是公共的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知识意会性程度低。这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 甚至可以摆脱旧技术范式的困扰。东莞加贸企业可以抢先进入新兴战略产业, 并自主研发。第三, 中心城市要素外溢。东莞天然的竞争优势是其地理区位, 它位于穗深港三大中心城市之间。东莞可以享受三大中心城市的知识外溢、人才外溢、资本外溢、服务外溢。

东莞加贸企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种种的挑战。第一, 镇村利益阻力。工缴费是镇村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来料加工厂转三资企业让镇村失去了工缴费, 因此, 镇村基层政府在推进加贸企业转型升级上并不积极作为, 有些镇村向转型企业收取“综合服务管理费”作为工缴费的替代收入来源。第二, 东莞“半城市化”景观与生活方式降低了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 32个镇区的众多分散的工业园区降低了对高科技项目、大型工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吸引力。第三, 内销困难。加贸企业内销需要重建品牌, 这需要投资并带风险。外商对国内市场文化并不熟悉, 国内落后的物流业提高了营销成本, 不完善的供应链信用体系也提高了物流风险。在金融危机之后, 内需又受到高流动性、高通胀、高房价的侵蚀。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东莞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更多的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 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更多的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行。东莞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更多的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 传统产品进出口更多的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行。金融危机以来, 加工贸易地位不断下降, 一般贸易地位不断上升。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更多的是从东亚进口原材料等, 向欧美市场出口产成品。与东亚国家的贸易更多的是逆差, 与欧美的贸易更多是顺差。东莞传统产品比高新技术产品更具贸易竞争力, 东莞的高新技术产品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东莞加工贸易升级的一大方向是构建国内价值链, 以台商为代表。不具法人地位的来料加工装配厂是东莞的交易制度的创新, 推动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也是东莞的交易制度创新。转型后的三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清除了产业升级的制度障碍。为深度的推进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笔者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 理清市镇村三级利益分配机制。为镇街、村集体设置新的收入来源, 以代替工缴费分成。譬如, 建立市镇村的税费分享新机制, 推动镇村为加贸企业转型升级更好的服务。第二, 推动东莞高级城市化。利用东莞处于穗深港之间的区位优势, 加快融入大珠三角东岸的城市走廊。推动镇街之间的整合, 推动功能分区, 推动“三旧”改造。高级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高级规划, 还是生活方式、思想言行、教育医疗配套的高级化。通过高级城市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人才的充足才能为加贸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三, 推动创新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对创新的资金扶持, 更是创新制度的建设。譬如, 技术人才入股、开放宽容的创新文化、密切的朋友交流网络、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东莞地方保护主义较强, 这与创新文化、创新投资的氛围不合, 建议对区外的创新资本采取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第四, 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东莞很多不开发票、逃税漏税、仿冒产品的企业给正规经营企业构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建议增加对不规范经营企业的打击力度, 为正规经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环境。建议规范政府收费, 譬如:减少或者取消堤围费等。建议下调增值税, 譬如参考台湾省5%的增值税率。保证电力供应。目前电力供应紧缺。第五,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东莞的加贸企业出口以量取胜, 品牌价值非常低。拥有自主品牌才有定价权。建议企业在成熟期转型升级, 因为成熟期现金流较充裕, 市场稳定。建议政府加大企业品牌的补贴, 大力构建区域品牌, 譬如台博会的品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欧洲客户选择客户的标准向企业的社会责任靠拢:环保标准、员工培训、保险、加班费支付、垃圾堆的处理等。东莞加贸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赢取市场。第六, 改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不能以GDP为考核指标, 应该加入转型升级的新的考核指标。政府官员换届, 又会换政策, 将导致政策不可持续。建议保持政策的连贯性[8]。

参考文献

[1]史耀波.世界工厂: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转变[J].国际经济合作, 2011 (8) :28-30

[2]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 2008 (12) :8-14

[3]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37-70

[4]HENDERSON J, et a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2, 9 (3) :436-464

[5]青木昌彦, 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6]孙楚仁, 沈玉良.中国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研究, 2011 (8) :27-38

[7]麻乐, 沈玉良.东莞“来料加工厂”生产控制模式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4) :21-27

20年:东莞嬗变 篇11

这是一个当下最具争议的城市。

上世纪末,这个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火箭的速度,进入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刚刚过去的2007年,东莞GDP突破3000亿元,富可敌省;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城市排名中,东莞从第15位跃升为第8位;《2007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显示,东莞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发展后劲双双领跑广东,位居全省第一。

争议如影随形。

进入本世纪,“东莞模式”正在逼向极限:土地、电力等资源日渐匮乏,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急速上涨,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难以为继,环境容量难以为继,社会容量难以为继,旧的“东莞模式”亦难以为继。

同时,物质上的富有终难掩盖其人文发展的缓慢,以及社会管理的滞后——农民的惯性依然顽固,社会治安更加严峻。越富有,反差越强烈。原于人文素质积累的速度远无法匹敌财富积累的速度。

这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人们对东莞的偏见。当局者也并不迷。自上而下,务实的东莞人已经直面问题,开始了经济社会的双转型。然而,这并不比当年的共同脱贫来得更容易。

毫无疑问,转型必然发生。但转型的主体是谁?转型的动力何在?未来在哪里?

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这里可能是经验,但也可能是教训。

东莞奇迹

黄昏的虎门大桥,来往车辆川流不息,繁忙地往返于珠江口东西两岸。

两个世纪以来,这里未曾缺乏被载入史册的故事。

19世纪中期,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东莞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

1978年9月,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落户东莞虎门,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此之前的两个月,国务院刚刚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而确定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路线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是三个月以后的事情。

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揭开了东莞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关于东莞的故事,在它的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最详实的记载。

引来的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是香港人开的太平手袋厂,然后是香港人开的毛织厂、玩具企业……这种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的经济形式成为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东莞人开始了从农业直接向工业的转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这种被称为外向型的经济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当时,正值国际分工产业转移,随之而来的还有台商,他们带来了制鞋业、家具制造业,还有后来最让东莞人引以为豪的电子制造业。

再后来,日、韩、欧、美等地影响力较大的企业纷纷进入,世界工业已经无可扭转地涌入了东莞。东莞成功地承接了香港纺织产业的转移,台湾制鞋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移,由此催生了IT新城、服装之城、毛织名镇、家具之都、世界鞋都。

东莞人不无骄傲地告诉《小康》记者,“无论你在那里订货,商品都在东莞制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他们创造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财富急速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GDP平均每年增长达18%,近10年来平均每年增长达20%。东莞的GDP值亦呈梯式刷新的姿态:2003年805亿元,2004年破千亿元,2005年2182.44亿元,2006年2624亿元,2007年逾3000亿元。

在最短的时间内,东莞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县到工业化城市的转变。这个过程,西方国家用了100多年,亚洲“四小龙”用了40多年,东莞仅用20多年。

在这20多年里,东莞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全世界大批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另一件是把全中国大批贫困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打工。这句话最精辟地概括了所谓的“东莞模式”: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

这又让东莞人尴尬。

东莞成为了世界的工厂:它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没有销售渠道,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核心技术,丰厚的利润与其无关,它赚的不过是很少的打工费。

早在1994年的时候,东莞就提出“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三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然而十几年过去,东莞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实质性效果。

2007年1月,東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双转型”列为东莞未来发展的战略。

当下,“双转型”成为东莞最流行的词汇。

陷入“双边缘化困境”

2007年5月,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首家落户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化为一片废墟。

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东莞赖以发家的外援型加工业已经走向没落。

在经历了二十余年高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之后,“东莞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进入2000年之后,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地荒”,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这是东莞那些“请进来”的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官方的语境中,东莞经济的强劲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早期的“双优势效应”,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

现在,东莞的“双优势效应”正在失去。市委书记刘志庚提醒,制约东莞发展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紧缺为例,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占全市总面积不到10%,按照目前消耗量计算,十几年内将消耗殆尽。全市超过一半的镇街出现供水紧张状况。

而随着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国内许多地方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东莞前面;东莞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的瓶颈,导致成本不断上升,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后发优势今非昔比。

采访中发现,一些企业已经离去,或正在考虑离去。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东莞外资企业的终止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东莞有统计的外资企业终止数量为1003家,比上年增加三成,2007年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外资企业都是不着根的,很快就转移。不转移的话也等于白干,一分钱赚不到。”东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向《小康》记者介绍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东莞陷入了“双边缘化困境”:一方面,所引进的产业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了东莞庞大的人口,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管理问题,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压力。刘志庚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产业升级。

未来的希望在民企

“双转型”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深圳已经走在了前面,靠的是发展高科技,如像华为那样的优质民营高科技企业。

那么,东莞呢?

东莞现有的基础是一万多家靠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在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披露的转型计划中,他们准备将一部分加工企业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竞争转变,开发自己的产品,继而推销产品,既有研发中心,又有销售中心。

一些具有潜质的台企、港企也被纳入了转型计划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资企业主动参与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对双方都有利。但遗憾的是,许多台资企业属于购销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同时自有资金比例高等因素也导致其不愿输出技术。两岸分工也无法由生产制造分工升级为研发创造分工,这导致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萎缩。”华南师范大学唐昊教授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

更多的人将希望寄予了本土经济的发展。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特别强调的就是应当加快提升东莞本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他认为,政府应当大力扶植本土经济的成长。

近几年,东莞市政府在这方面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2006年,东莞出台了“民营经济新48条”,首次将“两自”企业纳入市财政重点支持的名单,并提出,从2006年开始五年内,每年拿出10个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每年再拿出10个亿支持东莞人创业;2007年,东莞又提出,对东莞上市的民营企业给予200万的资助,最高可奖励2000万元……

而由外资一统天下的格局也正在东莞悄悄转变。原东莞市委书记、现广东省副省长佟星对《小康》记者表示,东莞的民营经济产值占了GDP的32%,内源型经济税收占了58%。但从2006年东莞市纳税前10名的民营企业的构成中,记者发现,从事房地产和商业的占了七成。

刘志庚坦言,“最大的问题是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酒店、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上市公司也不多,与东莞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我们正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民营企业知道技术对它的重要作用,华为就是一个民营企业。” 2006年,华为给深圳的税收是60个亿。“如果你能聚集一大堆这样的企业在你的城市中,就发达了。”在佟星看来,华为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

“10个华为的产值比得上一个东莞的产值”,刘志庚也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华为。

但到目前为止,东莞仍没有出现深圳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也只有步步高等少数几个品牌。不仅无法与广州、深圳、佛山相比,甚至比不上惠州。这让东莞人无法释怀。

尽管如此,佟星坚持认为,东莞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的崛起。

塑造城市化中的“新莞人”

所谓“希望”说的是未来。

“我们现在得到了一个很痛苦的结果”,一位接受《小康》采访的广东省政府官员说,“基本上,我们还没有实现人的转变和提升,农民还是农民,虽然很有钱,但你看整个珠三角,农民都无业可就。”

“现在珠三角的农民真正能经营一个小摊小档的,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面已经是难得。他即使没钱,也看不上1000块的工资。”

在乌沙镇记者了解到,家庭妇女就业率不高。“因为就业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一个妇女丢掉一个家庭,去干一千几百块的活,不如选择把家庭照顾好一点。”这是相当一部分当地人的观念。

农村城市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现农民就业。正如这位官员所说的,“农民不就业,生产方式不转变过来,其他所有的改变都是表面的。”

10年前,新华社一位记者对一位土著东莞人说,改革开放快20年了,珠三角人的素质,没有质的变化。“当时我很不服气,现在看来,农村还是农村那种味道。”那位土著东莞人指的就是现任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叶泽驹。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过年,叶泽驹和女儿到一位亲戚家作客,那位亲戚是洗脚上田富起来的农民,他们家里盖了一个别墅,枣红色的瓦,白色的墙,水晶的地板,装修华丽。那家人的小孩尿急了,奶奶当即拉开孙子的裤裆在水晶地板上解决。叶泽驹的女儿在旁边连忙叫,“奶奶,奶奶,那个地板很值钱的。”但已经来不及。

叶泽驹再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依然忍俊不禁。“但是,对于原来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来说,得有这么一个过程。”最近他下去检查,发现新拆迁的几个新村小区,农民的精神状态、行为举止已经很不一样。忽然之间他冒出一个想法,“以前说农民没经过产业工人这一阶段,就不会有组织,不会有纪律,不会文明,这是老的观点。但我想,农民不上楼,就没有文明,一上楼就有。”

东莞人想要完成蜕变的心情是迫切的。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被重视起来。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维保向《小康》记者介绍,过去的五年,东莞市投入15亿多元资金,兴建了东莞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的“文化三城”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其中,最让他们自豪的是玉兰大剧院,那是东莞人的文化地标,东莞人可以享受到经济实惠的音乐剧演出,就连深圳人也要羡慕他们。

而主管文化的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成为了当地政府最繁忙的部门之一,吴维保则成为了最繁忙的局长之一。这位湖南人颇为务实,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不少制度上的创新。譬如,他坚持政府管文化,企业做文化。政府不做文化赚钱,很多的文化项目通过向企业招标来完成。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老百姓真正从中得到实惠。

在那里,搞文化的人很庆幸自己遇上了发展的最好时机。“东莞市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确实舍得投入,我们可以做成很多事情。”接受采访的文化官员一致表示。

东莞人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全城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用健康的内容,去充实他们的时间,用健康的思维,慢慢去影响他们不规范的行为,改掉坏习惯。”如乌沙镇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建平所说,至少看演出、看比赛的时候,他们学会鼓掌吧。

在整个“双转型”中,政府工作的重心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为如何让东莞百万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市民;二为如何让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东莞社会,让他们对东莞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新东莞人。

他们的一些做法,赢得了不少掌声。

2007年4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数百万外来在莞务工人员改称为“新莞人”。这个称呼改变的背后,还包含着设立新莞人管理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这座城市的努力。

在《小康》采访中,非东莞土著都很高兴地称自己为“新莞人”,而东莞土著则管自己叫“老莞人”。

“在这个问题上,市民待遇、新市民等提法体现出了东莞政府的诚意,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社会保障、权利维护、待遇改善、发展机遇等方面真正使他们成为东莞市民,则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唐昊认为,东莞作为依靠外来人口发展起来的城市,若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与外来人口一起发展。否则不要说发展,连现有的水平也难以保持。

在他看来,东莞的城市化不仅包括农民如何转化为技术工人,还包括促进外来人口发展权的问题。

这关系到东莞的未来。

松山湖,未来的主角?

在东莞的未来中,松山湖高新科技园不一定是唯一主角,但无疑是最不可或缺的主角。

2002年,作为未来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东莞”象征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宣告诞生。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委员曾莉向《小康》记者介绍,那是时任东莞市委书记佟星的最大手笔,花了100亿元建设了这个最具前瞻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计划用72平方公里土地建松山湖高新科技园。

在那时候,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在人们心目中,没有荒山野岭能搞东西的。2001年,东莞还看不到希望,房价才1000多元一平米。” 佟星说。

但就是在一片荒山野岭中,用了三分之一的山,三分之一的地,三分之一的河流,开发出了东莞的未来。这里被东莞市委市政府看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引擎,承担着吸引外来高技术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升级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任务。

这是一个规划整一、配套功能完善、依山傍水的高新科技园,在那些叫生产力促进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东莞经济的另一种力量:年轻而充满活力。他们的周围是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院、学院和各式研究机构,包括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理工学院等。

而在此之前,东莞仅有一所大专院校。

2001年,佟星到教育部申请办一个本科院校,按照正常程序,排队要等三年,但东莞等不及。除非能满足当时教育部开出的两个条件:一是一次性拨10个亿立马兴建一个,二是能找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来当院长。很快,佟星满足了教育部开出的条件,10个亿资金已经到位,并请来了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的杨晓西教授当院长。东莞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本科院校——东莞理工学院。“本科生终是要起作用的”,佟星说。现在看来,东莞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东莞人才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

松山湖的地比城里的贵三倍,他们要卖的是概念。“谁敢于进来,今后肯定能发财”。典型的东莞式承诺,像他们当初引入外资时候的承诺一样。

于是,华为来了,万科来了,易事特们也来了。还有更多想要进来的,因为较高的门槛而被拒之门外。来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8月,共引进大中型生产、研发、总部及产业支援服务项目超过160家,引资总额约280亿元人民币。

曾莉表示,松山湖剩下的地已经不多,所以,今后要进来的企业更加困难,他们会更谨慎,也会更严格。

在这里,东莞准备把全球最有头脑的人聚集来为东莞贡献智慧。佟星认为,“那些所谓能搞高新技术的地方,必须要让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能够留下来,他们的孩子能上到最好的幼儿园,能够有最好的医疗,要有最好的购物环境、最好的空气质量。这些东西是这些地方必须要具备的。这样,那些研究生博士生才愿意留下来。” 松山湖正是按照这样一种思路进行规划布局的,虽然未必全部达到最好。

一些高学历人才还是不愿意把家安在东莞,更愿意选择广州、深圳。东莞与周边的深圳相比,差距很大。统计显示,深圳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8.55%,而东莞只有18.49%。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一直在努力提升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完善配套和不断提升环境。松山湖在东莞的优势还是明显的,进来的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企业,带给人们的是同样充满想象力的松山湖未来。没有人能估计松山湖将会发出多大的能量。

东莞企业 篇12

近年来,伴随原材料、土地、厂房、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大幅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市场萎缩,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壁垒增多,环境保护更加严格以及政策法规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等因素,台资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转型升级已成为追切的需要和唯一的出路:为帮扶台资企业渡过困境,优化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环境,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莞着力在突出完善政策措施、投入财政资金、提升技术品牌、开拓内销市场、完善融资服务、打造园区平台、构建营商环境等七个方面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接下来东莞将以打造“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力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深化粤台金融、科技、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助推台企在东莞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一、东莞台资企业转型情况及原因分析

自1985 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东莞至今,东莞台资企业先后经历了试探、发展、稳定增长等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这二十多年来,东莞台商实行的是“同本技术、台湾接单、东莞生产、海外销售”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东莞的区位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开展加工贸易,多为贴牌生产,即OEM。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台商来珠三角开展贴牌是有其合理性的,符合产业的区域(区际)转移和要素禀赋原理,那么,当前东莞台商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经使得贴牌运作模式出现明显的缺陷,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自2006 年底东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计划,东莞开始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初期。在多番努力和尝试中,东莞逐渐找到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症结:(1)招工难。近年来,由于长三角的崛起.环渤海经济网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加上不少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增多,造成原本在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向华东、华北或东北等其他地区分流,东莞、深圳等珠二角地区相继出现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2)企业融资困难。江门大多数的台资企业是中小企业,限于有限的资金,企业想通过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发展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产业技术空心化严重,创建自主品牌困难。作为台商投资的主导产业,东莞台资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多,集聚程度高,产业配套条件好,但附加价值低,产业链存在缺失环节。从电子信息整机配套来看,东莞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极少从事高端、上游产品的生产。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较低,升级转型困难;部分企业处于“低技术”阶段,“两头在外”,缺乏自主品牌;部分台资企业继续延续“台湾设计、大陆生产”的分工模式。(4)宏观环境压力增大导致企业被迫加速升级。自2006 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攀升,导致以外销为主的台资企业持续面临经营成本上升、汇率风险加大等困难,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紧接着内外资所得税的合并,新劳动法的推出使得外来投资企业的经营更是雪上加霜,在宏观环境带来的压力下,不断有台商撤出投资,留下的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二、东莞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府作用现状

东莞市按照“企业是转型主体,市场是主要手段,政府必须有所作为”的原则,及时采取一系列帮扶台资企业应对危机、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东莞市委、市政府从2006 年底确立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的优化提升,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从加工贸易区位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形态转变。

2.出台系列帮扶政策,构建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东莞市政府于2009 年出台了1 个总体意见和26 项配套措施,形成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1+26”政策框架。

3.加强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力度。主要是设立六个“10亿元”专项资金:10 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 亿元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专项资金、10 亿元“科技东莞”专项资金、10 亿元“商贸东莞”专项资金、10 亿元租费负担减免、10 亿元来料加工企业缴纳进口保证金担保专项资金。

4.完善融资服务手段,落实转型升级的资金扶持。同时,针对台资企业的特点,东莞还重点推进了三项工作:一是推动台湾金融机构来莞设点经营。二是推动台资企业公开上市融资。三是支持台资企业争取政策性融资贷款。

5.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强化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1)实施关爱新莞人系列行动。(2)创造有利于企业吸纳人才的公共服务环境。(3)引导台资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6.推动园区平台建设,打造转型升级的承接载体。(1)成立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使其成为东莞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2)虎门港开通对台货运直航,并与台湾高雄港、基隆港等主要港口就港区建设和开发国际航线签署合作协议,加速莞台间物流产业的发展。(3)大力推动东部生态园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平台。

三、东莞台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作用的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来,东莞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政策、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参考,值得研究借鉴。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转型升级的试点城市,政府在出台和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过程中会存在考虑不足之处,而台资企业的转型非常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和良好制度的构建。因此,政府可以抓住这两点,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以及构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以提升转型升级的效果。

(一)加强政府政策配合

第一,鼓励创新的配套措施。政府要积极推动鼓励创新的配套措施,调查台资企业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需要建立鼓励创新的资金资助,比如鼓励引进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帮助企业拓宽内需渠道。

第二,培育IT产业的创新园区和孵化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要逐步转向建立台资企业的科研开发园区,争取在五年内创造条件引进非核心的研发部分转移至产业园区,努力改善对科研成果的孵化条件,从而更大程度地带动台商企业在东莞本地的发展以及扩大其产业带动的效应。

第三,完善政府对企业服务和监督的模式。东莞急需建立口岸保税物流中心,把出口监管仓和保税仓在通关口岸合二为一,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实现物流保税区的实际功能,减少货物通过香港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加工贸易的审批程序和监管模式也急需完善,为了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应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组建网络贸易,同时政府的口岸和海关电子平台也必须配套建设。

第四,帮助台资企业拓宽国内市场。在世界经济全面面临困难的时候,主要的产业拓展渠道应该聚焦在开拓国内市场,把生产的产品推广到全国各个地区,聚集台商的产品优势,打造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为物流和资金流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构建促进台资企业转型的制度

第一,建立制度性的协调机构和促进机构。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和促进台资企业的产业升级。联合机构应该既包括政府各个部门的联络人员也包括了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制度性的小组会议,针对台资企业在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协调。

第二,建立人力资源的培育制度。在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同时注重对现有的员工或者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大量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培训,应该展开与台湾资深机构的合作,加强东莞企业的职业培训教育。各种社会团体也要加强合作和落实合作意向,借鉴台湾岛内产业合作升级的成功经验。

第三,建立企业的扶植和转型升级制度。政府应该扶植一批有实力的重点台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拓展上给予资助,企业的扶植应该包括产品的开发、技术的提高、销售的拓展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等等,而且必须配合专门的机构跟踪指导和监控,使得扶植制度收到实际的效果。

第四,优化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制度。现代经济的企业服务中的信息服务是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支撑之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专门的平台,集聚多方的信息,更新数据库和信息库。特别是产品的需求动态,技术升级动态,以及产业合作意向等。

摘要:选择研究东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更快地推进东莞市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使东莞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电力营销市场管理下一篇:光网络传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