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扫黄(精选3篇)
东莞扫黄 篇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81亿,但是较2012年相比,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然而在东莞一事中,微博的活跃度骤然提升,新浪微博上约有2万多名大V发表看法,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微博讨论数量也达到了7300万。
由此可见,微博仍是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中心,从爆料到舆论,微博是最快的生成平台。央视播出东莞色情产业后的几个小时之内,东莞事件已经在微博自媒体舆论场迅速发酵,微博网友迅速掀起东莞保卫战:“东莞挺住”,形成舆论漩涡。2014年2月9日晚,@那个野和尚在新浪微博发起#东莞挺住#话题,不到24小时就跃居话题榜榜首,讨论量达到30几万次。
后来,新浪微博后台关闭了讨论量最大的“东莞挺住”微话题讨论,对相关原始微博和一些诸如《南方都市报》和其他重要大V的微博内容进行了删帖。据现有资料统计,东莞扫黄期间的微话题都折射出了当下网络社会的躲避崇高解构权威的主流心态。
“解构”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是后现代文化的核心概念,是通过反理性、反传统的形式来对现代性反省、质疑、批判的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解构主义典型地表现为一种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解构经典、颠覆规则的精神气质。当下网络社会网民思维特征,文化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效果,都呈现出广泛而醒目的解构倾向。
本文认为,微博对传统媒体和道德的解构通过3个方面体现:一是娱乐化和戏谑性的文化态度,二是泛道德化、简单偏激的思维方式,三是抗争性政治态度。下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和逻辑推论,通过对微博数量和内容的量化分析,对其进行阐释。
内容分析法的第一步是提出假设。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根据3个表现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东莞扫黄事件的相关微博具有娱乐化倾向。假设二:相关微博具有泛道德化倾向。假设三:相关微博具有抗争性政治态度。
一、娱乐化、戏谑性的文化态度
在中国网络行动中,有两种言语体裁最常见,一种是自我倾诉性的和自传的体裁,另一种则是“戏仿-嘲讽”形式,它包括所有带幽默的讽刺、反讽和单纯的娱乐形式戏仿与人类文明一样历史悠久,但它从来没有像在当今网络空间中那样得到复兴。尤其是在微博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几乎一切严肃的传统和主流文化内容或道德准则,都可以被以一种戏谑性、非主流的方式改造和呈现。
截至2014年5月底,#东莞加油#微话题讨论数超过160万,#东莞不哭#话题也接近100万。这些微话题都在微博上掀起了一股浪潮,赢得了一阵反响。“不哭”、“加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原本应用于对处在困境中的人支持、鼓励,给予正能量的话语此时用在了“色情败露”的城市和小姐身上,为其呐喊鼓劲,表达了希望东莞色情业早日“东山再起”的另类思维。
本文根据内容分析法的步骤,在提出假设后确定了研究范围,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根据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规则,作者随机抽取了2月9日至2月15日所有相关微话题中的200条样本微博,按照“是否带有娱乐化、戏谑化倾向”建立了分析类目和量化系统并进行内容编码。经过数据资料分析,发现其中带有娱乐化、戏谑化倾向的微博条数共134条,比例高达67%。其中,有许多诸如“快递员失守”、“昨晚推门进来的是一个女警察,他嗷地一下扑过去,结果悲剧了”等高频词句。
由此可见,微博舆论在东莞扫黄这个非常态议题上具有娱乐化倾向的假设成立。
网络段子手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将扫黄这件严肃事件刻意进行戏谑化、非主流改造,在表达思想观点时也刻意偏离主流意识,甚至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使两者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一些个性化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或者炫目刺激的图片也被大量运用,视觉化、浅显化的阅读甚是流行。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多种要素结合,形成一种全民狂欢的文化形式。例如,一张将男性器官画成燃烧着的蜡烛形状,为东莞男人“默哀”的图片被大量转发,以此讽刺东莞色情业。虽然这种戏谑和恶作剧的策略使得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它在受众里产生的不良影响却是难以根除的。正如《娱乐至死》书中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到的:“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把人们从常轨中解脱出来,减轻文化生活中的压抑与紧张,使人在愉悦之余,重振精神。
但是这种过度的、不分场合和内容的娱乐折射出来的则是当下网民价值观念的失范和价值真空。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处在新旧道德价值体系的转型期,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基本崩塌,而新的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因此就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和价值真空。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提出,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是后现代社会显著特点,这就意味着娱乐和信息的合流。后现代媒介注重即时性与平面化体验,主张让受众在娱乐中尽情地笑与乐,而不做任何思考与反省,从而放松他们批判世界的理性意识。而大众也容易被娱乐化信息这种短暂东西所蒙蔽,模糊善恶的界线,丧失道德自省能力,从而导致价值判断的缺位。因此,在娱乐和信息的合流中,大众不仅不重视价值判断和道德意义,甚至以解构与消解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为能事,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一个尼尔·波兹曼口中“娱乐至死”的社会。
二、泛道德化、简单偏激的思维方式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但是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即将道德评判置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导位置,甚至无限度地渗透影响政治、法律等其他评价体系,使其他的评价体系都沦为道德的附庸,这样就会变成泛道德化批判。
解构主义先驱德里达在《立场》中提到:传统二元对立中的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种鲜明的等级秩序中。其中一项在价值、逻辑上占据了强制性位置,主导着另一项,而另一项则处于支配地位。例如,灵魂/肉体,强势/弱势,中心/边缘,在每一组对立项中,前者往往在地位上高于后者。而后者则需要以前者为依据,属于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东西。
中国网民在对待社会现象、人物和问题时,也往往表现出一种非此即彼,二元分立的简单化思维。要解构二元对立,首先就是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
在东莞扫黄一案中,网民就形成了诸如“边缘与中心”、“弱势与强势”、“出卖灵魂与出卖肉体”等对峙话语框架。不同的是,在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本应不容置疑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东莞却发生了变化。那些出卖肉体的小姐成为了被压迫被欺凌的底层,并与“个体选择自由”联系在一起,而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则被当成了出卖灵魂的代表,舆论评价他们“让自己的职业蒙羞、跳了一场精神上的脱衣舞”。
本文将200条样本微博按照对“东莞扫黄”的态度进行分类,统计发现21%的微博对扫黄表示反对,63%的微博站在中立立场上。例如,一些微博以“选择性的出头鸟”、“苦命草”、“无钱势”形容性工作者,给予其同情,并为其大呼“人权”,而记者们则背负了“狠心人”一角。
此外,本文对200条样本微博按照“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之和统计出排名前20位的微博(具有一定影响力),然后在其评论中按照系统抽样(每n条抽取一条,抽10条,n视评论总数具体而定)共抽取20*10=200条评论。分析发现,其中36条评论将矛头直指记者,批评他们“败坏职业道德”,另有14条评论直接指明了两者间“强势与弱势”的不平衡。
先不论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在采访手法和部分内容方面是否有违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和新闻专业主义,但即使该错误成立,舆论盲目偏激地对央视等媒体进行抨击轰炸是否也遮盖了扫黄这个选题的正义性呢?这种以道德伦理作为评判事件和人物行为的惟一标准的价值体系会忽略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社会问题。
除了对记者职业进行道德批判外,情绪化、非理性的道德评判也让网民陷入了道德歧视的境地。例如,被大量转发和津津乐道的段子“如果你村里的小芳今天告诉你,她不出去打工了,愿意嫁给你,千万不要答应她”有意无意中透露了一点:女人出卖身体是丑陋的;“如果你这段时间有人安排你相亲,而且姑娘很漂亮,很会打扮,而且没有工作还拿着土豪金苹果5,挎着爱马仕,普拉达,香奈儿。恭喜你了,九成她什么姿势都会”也在讽刺、嘲弄性工作者:尽管她们光鲜亮丽,但是身体是脏的。忽略性工作者本身不得已的原因,这些是对她们赤裸裸的道德歧视,网民这种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由此可见,泛道德化、简单偏激的思维方式假设也成立。
根据以上内容归纳,这种泛道德化的思维方式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伦理作为评判事件和人物的最主要标准,以致忽视了影响事件的其他因素,甚至事件本身的性质;2.以情绪化、非理性的道德评判事件和人物行为,甚至忽略自身的行为是否道德。
道德主义的泛化,必然在社会上催生出大量的虚伪、伪善,那些为性工作者高喊“人权”、“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的网民其中有大部分不过是在为自己的伪善、不道德行为找一个不那么难听、又容易被忽略的幌子。
而且,无论是赞赏还是谴责,把道德体系上升为最高评价体系,甚至是惟一评价体系,不仅会把原本不属于道德范畴的活动领域,纳入到道德判断之中,而且任由非理性、情绪化的道德评判一切,也容易使事件意义流于空洞和肤浅,既不能理清社会问题的实质,也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抗争性态度
抗争性,是中国网络文化最重要的特性却也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特性。普通人通过网络广泛地参与思想表达,从而获得关于自我、社区和赋权的新认识。所有这些与至今还用单调的阐述和浮夸的形象宣传威力和权威、以供世人膜拜的官方报纸和电视节目,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舆论经常刻意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思想观念,表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和颠覆规则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的极端表现,就是对官方言论、政府政策、富裕人群、社会精英等持排斥心理,例如将央视的扫黄曝光行为解读为“只拍苍蝇不打老虎”。而一些违反传统道德伦理的人和事,则被人们所追捧。
本文在2014年5月份就以“东莞挺住”为关键词搜索新浪微博,只能搜索到266条,且不论绝大多数含有偏激词语的原始微博都被删帖,仅有的266条微博也被处理成浅显的娱乐帖,或是义正言辞的媒体官微,如@央视新闻、@青岛晚报等。本文整理了这266条微博经随机抽样后得到的80条微博,对其中的7条媒体官微下抽取的31条有效评论,按照“官与民”、“公权力与个人权利”对峙话语框架建立分析类目,并进行内容编码。统计发现,81%的微博评论都站在民与个人权利的一边,表达了对公权力的质疑和不信任,甚至有网友评论这些传统媒体为“官妓”“CCAV”。
这81%的表态除了根源于碎片化、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之外,民众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冲动的政治情绪也不能忽视。网民争执于央视“不打大老虎,专打老百姓”的行为,对东莞色情产业带来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缄口不提,甚至认为主流媒体分析的内容是在找借口开脱。
因此纵观网络大军、反传统道德公知和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这场舆论大战,不难总结出:其实,东莞挺住辩论的焦点并不在于卖淫是否合法,而在于对公权力的质疑。
由此可见,抗争性态度的假设也基本成立。
如果说质疑是一些中国网民思维方式的基调,那么面对政府、官方信息,质疑甚至对立则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或者惯例,就CCTV而言,从苹果星巴克曝光、大V认罪到东莞扫黄无一不是如此。
正如中青报曹林说:“央视义正辞严的扫黄镜头被当成体制的象征,蹲地抱头掩面的失足少女被想像成了被压迫被欺凌的底层。这种对抗的隐喻,决定了央视扫黄舆情的基本面。加上舆论对央视符号的习惯性不满,还有官场性乱象的传闻引发的民怨,借此一并爆发。”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将这种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解释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同时,勒庞也指出:“群体是冲动、急躁和易变的,他们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保守、偏执而专横;群体既可能会出现极低的道德水平,也可能会表现出个体根本达不到的崇高。”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微博这个新兴公共领域里,公众不仅渐渐走向群体极化的境遇,而且其形成的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话语体系正一步步向以央视为代表的官媒逼近。因此,在此情况下应引导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应改进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两个舆论场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相一致,促进社会阶层和谐、增强传统媒体和权威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杨国斌.连线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周滨.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2)
[3]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4] .韩有业.论微博自媒体对传统网络拟态环境的解构[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5] .刘洋.微博讨论话语的民粹化倾向[J].东南传播,2011(7).
东莞扫黄后的违法犯罪新花样 篇2
骗子们也纷纷盯上了“东莞”两字:“爸,我在东莞玩被抓了,速汇款5000元到××警官工行卡……别打电话,出来再说,快!”在警方扫黄行动伊始,这类诈骗短信便急剧增长。当然,趁机行骗的花招并不仅限于短信。清查行动当天,网上便出现了某淘宝店铺公告截图——“由于老板昨天去东莞被抓,店铺暂时无人打理,各位亲们暂停下单。……下单去这里吧。”但当用户点击链接后,发现竟然是“钓鱼”网站。
此外,伴随东莞色情产业被曝光,与“东莞”相关的色情聊天室也开始火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东莞小姐的旗号,声称转行加入色情聊天室,提供不法服务,诈骗分子以“裸聊”等为名,吸引猎奇的网友,但前提是先将钱打到指定银行账户。
另一方面,东莞色情产业链被曝光后,当地警方打击力度陡然上升。据悉,为期3个月的“扫除娱乐场所涉黄问题专项行動”已吹响号角。广东省副省长、公安厅长李春生表示:“无论涉及什么人、涉及什么场子,不管是公安机关,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必须从严处理,绝不手软。”
目前,东莞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正对媒体反映的12个涉案场所作进一步调查,将依法依规处理。
东莞扫黄 篇3
一、舆论和“逆舆论”的界定
随着舆论研究的深入, 舆论呈现出愈来愈复杂化的趋势。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对舆论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 笔者认为舆论就是人们对公共事件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统一言论, 该言论具有可变性、过程性以及无序到有序性的特点。
“逆舆论”是舆论中倾向性极强的少数舆论, 是一种与主流舆论相悖的观点。“逆舆论”的舆论主体数量少, 但是由于其非理性和泛道德化的批判性特点, 并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过分的张扬便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逆舆论”是非理性舆论的一种, 具有反权威主义、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作风, 语言表现为夸张、调侃、张扬并且无底线, 会腐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舆论倾向。
二、微传播语境下“逆舆论”的表达特点及影响
(一) “逆舆论”的表达特点
(1) 互文性。互文性指的是话语或者文本与其他话语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是网络滑稽模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一些滑稽的模仿唤起受众对原有作品的记忆、重复对比和修正, 从而使受众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1]东莞色情业被曝光之后, 一些网络红人掀起了“东莞挺住”、“东莞加油”等呼声在网络上引发了“地震”。“XX挺住”是地震中的常用语, 用来鼓励人心坚强应对的正面用法, 而东莞扫黄的使用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奇怪之感。而这种奇怪的调侃话语力量不可小觑, 其对受众的注意力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从而达到转移受众注意力, 消解主流舆论的目的。
(2) 二元对抗性。在东莞扫黄这场舆论站中, 网络舆论领袖体现出了明显的二元对抗性。他们崇尚平民性, 反权威, 反精英, 凡是主流的东西他们必反。主流舆论所反对的东西, “逆舆论”主体则站在相反的立场, 同情错误的一方。央视报道了东莞扫黄之后, 主流舆论对“黄”毒加以批评, 并连续报道打击色情场所的最新情况, 许多地方电视台也纷纷跟进, 支持扫黄行动。卖淫行为一直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的, 也是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对象。东莞扫黄对社会风气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而在这场舆论站中, “逆舆论”主体以央视曝光“失足女性”为由, 认为央视侵犯了弱势群体的隐私权和尊严, 由此引发了一场舆论对于央视的声讨, 出现了“央视无情, 人间有爱。挺住东莞, 天堂里没有央视”的怪论。网络社会的娱乐性、狂欢性使得网民很快成了“逆舆论”群体中的一员, 官方主流舆论的支持力量愈来愈弱。
(3) 群体非理性和草根性。“逆舆论”主体以及其所影响的群体具有的明显特征是非理性。“逆舆论”主体的话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于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衡量, 并且体现出了感情至上的行动逻辑, 缺乏对事件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尤其是当“逆舆论”的主体融入一个群体时, 会加剧话语的极端、偏激以及肤浅性, 使整个舆论更偏离主流舆论的方向。另外“逆舆论”的崇拜者多是网络中的一些草根群体, 他们由于学历较低且社会地位低, 在生活中容易受到挫折, 而网络成为其主要的发泄场所。草根群体作为网民具有从众、狂欢和群体极化的倾向, 为其成为“逆舆论”的拥护者提供了由头。
(二) 影响
(1) 放大事件影响, 引发网络舆情。东莞扫黄是央视曝光的政府净化社会风气的事件, 纠正的是社会中不允许出现的现象, 是理应得到民众支持的事件。然而“逆舆论”的主体通过片面的解读, 挑中了网民比较关注的“性”、“妇女”、“嫖客”、“涉黑”等词汇融为一体的扫黄为爆点, 在网民中点燃了集幽默、搞笑、“隐性话题”为一体的“东莞挺住”、“东莞不哭”的口号, 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许多人抱着看热闹的心理, 使得事件闹得越来越大, 使得原本很正当的扫黄行动, 变成了不应当的行为。
(2) 忽视道德底线, 亵渎文明。东莞扫黄行为中出现的“东莞挺住”的“逆舆论”造成了道德的沦丧。卖淫嫖娼一直是国人所不齿的行为, 并且受到道德的指责。而一些网民高呼东莞性产业是“市场需要”, 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靠性产业获得发展的, 那么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是必须取缔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那些以自由主义为理由支持嫖娼的人, 其自身的行为已经超过了个人自由选择的道德范畴, 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
(3) 越过法律的边界, 混淆是非。东莞扫黄中网民的是非界限已经模糊, 只为加入网络群体的狂欢, 大肆地呼喊获得众人的注意。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卖淫嫖娼是违法行为, 那些“东莞挺住”的“逆舆论”是无视法律, 明目张胆的挑战法律的权威, 其认知严重错位, 这一现象对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另外扫黄不仅仅是表面的扫黄, 其深层次是揭露为嫖娼提供保护的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 “逆舆论”的猖狂从侧面来讲, 也阻碍了政府惩治腐败的进程, 只为了一时的看热闹, 却做了对整个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 得不偿失。
三、“逆舆论”现象成因的深层系思考
(一) 网络民粹主义的崛起
网络民粹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发展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 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 集中表现在平民崇拜和极端的反精英、反权威。[2]在网络民粹主义的眼中富人的形象是残酷无情的, 政府是不公的, 专家是愚蠢无知的, 民众都是受压抑的。网络民粹主义强调共同体的存在, 当民众在事件中受到了伤害, 则会引发整个网络民粹共同体群起而攻之。东莞事件中对“小姐”的曝光引发网络民粹主义的愤慨, 指责记者靠央视之威侵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乍一听挺在理, 以人权的名义抢占道德的制高点, 给民众一种央视利用权力侵害弱势群体的认知, 使得央视正确的扫黄行动显得站不住脚。网络民粹主义并用“东莞挺住”等口号吸引网民加入狂欢的行列, 成功的引导了舆论的走向, 消解了主流舆论。
(二) 信息把关“弱化”, 受众媒介素养低下
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呈现的是一种沙漏的状态, 各种新闻信息和产品都要通过“漏口” (编辑的把关) 传播给受众, 信息的把关权掌握在传统媒体的手中, 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网络出现以后, 尤其是新媒体等移动客户端的发展, 微传播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网络赋予了民众自主表达言论自由的权利。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传统媒体发表的信息, 还有新媒体发布的信息, 而网民由于媒介素养不高, 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把关, 甚至是不把关或者发布信息“随心所欲”。信息传播流程的简化也就导致了信息把关弱化的一种趋势。社会中出现的“逆舆论”, 把关的弱化有不可逃脱的责任, 而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亟须重视的一环。
(三) 消费主义时代与受众的狂欢
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 他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心理的需求, 人们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在网络上的表现为网络红人“另类”的表演或者是言语来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追捧, 满足受众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需求。而网民的大多数为草根群体, 处于社会的底层且各方面受到压抑, 网民的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发泄欲求, 而娱乐成为人们发泄诉求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东莞挺住”、“东莞不哭”等“逆舆论”的出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网民消费的“产品”, 网民由此加入了众人狂欢的行列。
四、小结
当微传播成为社会的主流传播, 公共事件中的“逆舆论”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的传播形式, 以及对公共事件中的“逆舆论”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 进而探讨了“逆舆论”的引导策略。“逆舆论”的互文性、二元对抗性以及群体非理性草根性, 使得公共事件的影响无限放大, 引发舆情。“逆舆论”反映了当前社会中道德沦陷、是非不分的问题, 并从完善相关法律、用户的媒介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方面引导“逆舆论”, 以期对缓解舆情起到适当的效果。“逆舆论”的意见领袖数量少, 但是其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看, 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以及弱化整个社会的道德观, 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的“逆舆论”现象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亵渎了文明。微传播作为当前的主流传播形式, 本文旨在微传播的语境下分析公共事件中的“逆舆论”现象, 通过分析其特点、影响以及对“逆舆论”出现的原因做深层系的探讨, 并提出相关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微传播语境,公共事件,逆舆论
参考文献
[1]陈晓童.浅析滑稽模仿与网络恶搞[J].法制与社会, 2007.
[2]夏忠敏.东莞扫黄风暴中的网络民粹主义传播实践[J].当代传播, 2014 (4) .
[3]李普曼 (美) .舆论学[M].林姗,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21.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东莞扫黄】推荐阅读:
扫黄打非情况06-02
“扫黄打非”制度07-16
扫黄打非小结11-14
扫黄打非方案总结07-29
扫黄打非工作总结05-29
扫黄打非工作计划06-08
扫黄打非信息收集制度08-29
扫黄打非承诺书10-25
扫黄打非相关活动10-28
“扫黄打非”工作的创新研究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