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内固定

2024-08-23

克氏针内固定(精选9篇)

克氏针内固定 篇1

Lisfranc损伤, 属于跖跗关节复合体的损伤, 临床发生率约为0.02%~0.9%, 但有20%患者在首诊时遗漏[1,2]。近年来随着高能量致伤的增加,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损伤对足的外形、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 因此, Lisfranc损伤越来越受到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如皋市博爱医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 采用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1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12例, 女4例;年龄22~66岁。致伤原因:压砸伤9例, 高处坠落伤4例, 碾轧伤1例, 运动扭伤1例, 其他1例。损伤按Myserson分型[3], A型3例, B1型2例, B2型8例, C1型1例, C2型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取足背第1、2跖骨间和第3、4跖骨间的纵行小切口, 长约2cm, 逐层切开, 显露相应的骨折及脱位, 清理影响骨折复位的碎屑及软组织。手法整复:只要有中柱损伤, 就先复位中柱, 将足足母趾和第2、3足趾向远端纵向牵引, 一手挤压骨折端, 第2跖骨基底一旦复位, 第3跖骨基底一般即可自动复位 (若不能复位, 采用透视下克氏针经皮撬拨) , 自内侧楔骨内侧缘斜向第2跖骨基底部钻入直径1.5mm克氏针 (与Lisfranc韧带走行一致) , 另1枚克氏针固定中间楔骨与第2跖骨基底;整复内侧柱:牵引患足足母趾, 将脱位的跖骨推挤复位, 自第1跖骨基底部向内侧楔骨克氏针斜行固定。整复外侧柱, 牵引复位后经皮用直径1.5mm克氏针将第4、5跖骨近端贯穿固定于骰骨和外侧楔骨。多枚克氏针固定成一立体平面, 确保中足关节的稳定性。冲洗伤口, 缝合, 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常规抗生素治疗3d, 用严格塑形足弓底的短腿石膏托功能位辅助固定, 以防复位丢失, 4周后拆除石膏, 指导进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8~10周根据复查X线片并根据结果, 拔除克氏针, 开始逐步负重行走, 4个月后完全负重。

2 结果

16例患者随访6~12个月, 平均8.5个月, 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中足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 疼痛值40分, 功能值45分, 力线值15分) , 对术后功能进行评定, 平均为86.6分, 其中, 优9例 (90~100分) , 良5例 (80~90分) , 一般1例 (70~80分) , 差1例 (60~70分) , 全部患者均可穿平常鞋子正常行走。1例效果较差, X线片显示内固定克氏针松动, 复位部分丢失, 有骨关节炎表现, 但不需行关节融合术。

典型病例为一29岁男性患者, 因重物砸伤至左足2、3跖骨基底部骨折伴2、3、4跖跗关节脱位, 伤后第4天, 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用严格塑形石膏托外固定, 第2天复查拍片可见骨折脱位已修复, 关节位置良好。术后10周, 复查拍片提示骨折线消失, 关节位置良好, 拔除克氏针, 开始负重功能锻炼 (见图1~3) 。

3 讨论

Lisfranc关节是由法国医生Jacques Lisfranc首先发现并命名的, 是前足和中足的连接桥梁。广义上的Lisfranc关节包括跖骨间和跗骨间关节, 称为Lisfranc关节复合体, 而狭义的Lisfranc关节仅包括第1、2跖跗关节及第1、2楔骨间关节。按照功能和解剖特点可划分为内侧柱、中间柱和外侧柱3个部分。从水平面上看, 各跖骨基底部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排列, 并形成一个内高外低的“罗马拱门”状结构, 其“拱心”为第2跖骨基底部, 因此, Lisfranc损伤经常涉及第2跖骨基底部骨折[4]。除骨性结构外, 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对维持中足关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isfranc韧带起自内侧楔骨的外侧缘, 向远端跖外侧方向走形, 止于第2跖骨基底部内侧近关节面处, 横跨足纵弓顶部, 在维持第2跖骨基底部乃至整个中足关节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5]。损伤后中足失常, 将导致足弓不稳, 应力不均、活动受限, 后期则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因此, 对损伤应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解剖复位, 重建恢复受累关节的解剖对位对线关系和功能是治疗的关键[6]。

Lisfranc损伤仅占全身骨折的0.02%~0.9%, 发生率较低, 但往往与诊疗方法不正确有一定关系, 鉴于其特殊解剖结构, 损伤后若单行X线片检查, 往往发生漏诊, 对怀疑有Lisfranc损伤者, 应常规摄双足正斜位片进行对比, 必要时应摄应力位片或CT及三维重建等, 以明确诊断。本组16例患者中有7例因诊断不明确, 行CT、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通常, 对于骨折脱位或单纯脱位大于2mm的患者我们采取手术治疗, 切口的选择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及损伤的范围。大多数的Lisfranc损伤, 我们采用第1、2跖骨、第3、4跖骨间切口, 即三柱之间的界面, 不仅能够对足筋膜室充分减压, 利于术后肿胀的消除而且能充分显露骨折端, 判断骨折脱位复位的程度。复位时先整复中柱, 纵向牵引足足母趾及第2、3足趾, 同时于足底部撬顶, 第2跖骨底一旦复位, 第3跖骨底多可自动复位, 若不能复位, 采用经皮克氏针透视下撬拨。接着整复内侧柱, 确保内侧柱的稳定, 最后整复外侧柱, 以达到恢复受累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

因为Lisfranc关节属于微动关节, 本组病例均采用克氏针弹性固定。术后随访6~12个月, 均达到骨性愈合, 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中足评分标准, 优良率达87.5%。若行钢板固定, 钢板植入需广泛剥离周围软组织, 造成骨折端缺血, 不利于骨折愈合, 钢板塑形, 易人为的造成足弓塌陷, 损伤较大, 且需二次手术取出, 故不主张使用。螺钉在固定强度上也属于坚强内固定, 周围组织剥离较少, 体积小, 为韧带修复提供条件, Lee等[7]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螺钉的固定强度优于克氏针, 但螺钉固定对克氏针固定较骨软骨面的损伤较大, 经关节钻孔及热效应对关节软骨造成“二次打击”, 势必增加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因螺钉属于坚强内固定, 负重前需二次手术取出, 而且存在断钉、不易取出的可能。Dudko等[8]报道了18例Lisfranc损伤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的手术方法, 结果发现克氏针固定能显著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克氏针具有操作简单, 对关节损伤小的优点, 但有文献报道它不能对骨折端进行加压, 易发生松动致复位丢失等情况。根据Lisfranc关节的解剖关系及三柱理论, 认为三柱重建不是独立的解剖复位和固定, 各受损跖骨与邻近跗骨相固定, 使各柱相互形成一个联系体, 使中足构成坚固的拱形结构, 让损伤的Lisfranc韧带自行瘢痕愈合, 利用周围

摘要:目的 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 根据中足三柱理论, 应用足背小切口牵引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 治疗Lisfranc损伤16例。男12例, 女4例;年龄22~66岁。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 骨折均获骨性愈合, 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中足评分标准评分, 平均为86.6分, 其中优9例, 良5例, 一般1例, 差1例。结论 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 手术创伤小, 能够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 为骨折和软组织愈合提供环境,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关键词: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Lisfranc损伤

参考文献

[1]Shapiro MS, Wascher DC, Finnerman GA.Rupture of Lisfrance′s ligament in athletes[J].Am J Sports Med, 1994, 22 (5) :687-691.

[2]Curtis MJ, Myerson M, Szura B.Tarsometatarsal joint injuries in the athlete[J].Am J Sports Med, 1993, 21 (4) :497-502.

[3]Myerson MS.Foot Ankle.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壁译.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25.

[4]DeOrio M, Erickson M, Usuelli FG, et al.Lisfranc in-juries in sport[J].Foot Ankle Clin, 2009, 14 (2) :169-186.

[5]Kura H, Luo ZP, Kitaoka HB, et al.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Lisfranc and dorsal cuneometatarsal lig-aments:in vitro biomechanical study[J].J Orthop Trauma, 2001, 15 (2) :107-110.

[6]陈建慧, 喻勤军.C型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医正骨, 2007, 19 (3) :41-42.

[7]Lee CA, Birkedal JP, Dickerson EA, et al.Stabiliza-tion of Lisfrancjoint injuries:a biomechanical study[J].Foot Ankle Int, 2004, 25 (5) :365-370.

[8]Dudko S, Kusz D, Pierzchaa A.Lisfranc injury-fixa-tion with Kirschner wires[J].Foot Ankle Surg, 2004 (10) :5-8.

克氏针内固定 篇2

【关键词】髌骨;骨折;克氏针钢丝;双结;张力带固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5岁;左侧48例,右侧32例,单侧髌骨骨折75例,双侧髌骨骨折5例,其中跌伤30例,车外伤50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后24h 内急诊手术66例,择期手术5例,保守治疗9例。

1.2骨折分类情况根据医院病史资料,将本组病例按骨折情况分为:单纯髌骨横行骨折;髌骨底骨折、髌体粉碎性骨折;髌尖及全髌骨粉碎性骨折三类。对以上类型分别采用Ⅰ:石膏夹板固定保守, Ⅱ: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 Ⅲ:克氏针钢丝“8”字张力带内固定(简称张力带法),其中Ⅰ类9例, Ⅱ类15例, Ⅲ类56例。

1.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Ⅰ类属骨折无移位或有轻微移位但髌股关节面尚平整的骨折,轻微移位的骨折可与局麻下伸膝位手法复位后石膏夹板固定4-6周,Ⅱ、Ⅲ类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或腰麻)麻醉,对Ⅱ、Ⅲ类均作髌前纵弧形“S”切口,切开暴露骨折端,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及完全游离的小骨片,直视下骨折端解剖复位,巾钳临时固定,对粉碎性骨折利用稍大的骨块复位(暴露髌骨时尽量不作髌周剥离,利于骨折的复位稳定),扪及髌面平整后。Ⅱ类固定即上好记忆合金聚髌器即可。Ⅲ类固定方法:用两枚2mm克氏针由下向上穿过骨折端由髌骨上极引出。克氏针的深度为居髌骨的中部为宜,穿入的位置要将髌骨分为内侧、中部、外侧三部分,两针应尽量平行(若髌骨下极骨折块较小,可将克氏钢针自髌韧带下方平行穿入)。然后用18号的钢丝沿克氏针的深面紧贴髌骨缘穿出,然后,将钢丝绕过已经复位的髌骨前面形成“8”字收紧(最好用“双结”固定,利于钢丝收紧而不至于钢丝断裂可能),将克氏针的上端向前折弯成锐角,并剪短,旋转180度嵌入髌骨的上缘(最好缝合股四头肌一针,以免术后克氏针易退出),髌骨的下端多余的克氏针部分剪除。术中为便于扪及髌面可在支持带作一小的纵切口。C臂机透视髌骨侧位证实髌骨关节面平整。若为粉碎性的骨折,则需沿髌周加一道环形钢丝(仍用硬膜外穿刺针导引钢丝经过克氏针的后面,紧贴髌周,)仍然“双结”收紧钢丝固定。可用丝线或可吸收肠线缝合髌前及边缘尚还没固定的小骨块,伸曲膝关节,往往骨折端很稳定,术后无需石膏固定(本组病例骨折均系髌骨中下极粉碎性骨折,采用此法固定,无一例术后采用石膏固定,均很稳定。)。术前不上止血带,术中电凝止血,术后不用引流,伤口逐层缝合,但是注意皮肤皮下组织不能和髌前组织缝合一起,避免术后髌骨无法活动而影响膝关节功能。伤口加压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菌素抗感染,术后三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术后5天可扶拐下床活动,同时作膝关节CPM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80例住院时间11~28d;平均17d,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未发生骨不连;随访时间0.5~2年。疗效评定:根据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范围,骨折复位情况,参照胥氏膝关节综合评分标准分为优、良、中、差。①Ⅰ类固定骨折9例,优6例,良2例,中0例,差1例;②Ⅱ类固定骨折15例,其中优8例,良3例,中2例,差2例,; ③Ⅲ类固定骨折56例,其中优53例,良1例,中1例,差1例

3讨论

3.1保守治疗予以手法复位长腿石膏夹板伸直位固定,主要针对骨折无移位及轻微移位,但髌股关节面尚平整,以及确有轻微移位髌面欠平整患者不同意手术,采用保守治疗,固定4-6周,折除石膏。

3.2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法既可以使骨块向中心聚集复位,又能抵抗髌骨前方的分离力,术后适时合理的膝关节运动,使髌股关节面完全接触并处于压力之下,有利于矫正骨折残余移位,恢复关节面的平衡,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可靠的力学效果,本组15例,大都优良,但作者发现聚髌器固定后,对于粉碎严重的骨折术后不宜早期功能锻炼,发生骨折不同程度再移位的不少。且费用相对较高,有时术后尚需石膏固定4周,而影响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克氏针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患有锁骨骨折的患者96例。其中, 男患者65例, 女患者31例, 患者年龄11~66岁, 平均年龄 (35±1.6) 岁;45例左侧锁骨骨折, 50例右侧锁骨骨折, 1例双侧锁骨骨折;51例车祸伤致锁骨骨折, 38例摔伤致锁骨骨折, 7例打击伤致锁骨骨折。X线片示2例锁骨中外, 30例3处骨折, 18例近肩峰端骨折, 30例锁骨粉碎性骨折, 其他16例。患者伤后至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时间为2h~10d。

1.2 手术方法

将患者处于仰卧位, 其颈丛麻醉后垫高患肩, 以患者锁骨骨折为中心, 沿其锁骨走行切取横切口 (一般长3.0~5.0cm) , 然后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入骨折处, 并少量剥离骨折端的骨膜 (一般能够暴露出锁骨骨折端和骨折情况即可) 。在处理完瘀血和瘢痕组织之后, 按照髓腔的直径来合理选择克氏针, 克氏针应从锁骨骨折的远端髓腔进入, 然后穿向锁骨肩峰的后侧, 再穿皮而出, 在解剖复位后采用持骨器进行固定骨折处, 手摇钻或电钻克氏针顺行穿入近折端的髓腔。在术中要注意控制好进针的方向, 让克氏针能从锁骨的近折端前侧骨皮质穿出, 穿出胸骨端皮肤后 (不能在骨折端附近部位穿出) , 使远端的克氏针退回到皮内到稍长处远端的锁骨骨皮质, 并将近端的克氏针折弯, 留于皮肤外包扎或者留少许折弯包埋于皮内。锁骨固定检查满意后, 再逐层将皮肤缝合。粉碎性骨折复位后可用丝线加强固定, 恢复锁骨解剖关系[1]。

1.3 手术要点

(1) 手术一般采取比较小的切口, 剥离骨膜要尽量少 (一般能够暴露出锁骨骨折端和骨折情况即可) 。对于粉碎性骨块最好尽量保留骨膜, 以保证骨折块的血运; (2) 对于粉碎骨折可用丝线牢固捆扎; (3) 克氏针针尾留于锁骨胸骨端最好。

1.4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悬挂,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肩关节前屈以及外旋被动活动, 术后1周开始做钟摆式的锻炼, 术后2周不断加大活动量, 术后3周可以采用被动内收、内旋锻炼。6周后X线片如有骨痂生长则可以进行外展与上举主动功能锻炼, 一般约8周后肩关节的功能基本得到恢复, 但骨折愈合前上臂不能抬过头[1]。

1.5 疗效评定[2]

优:骨折愈合正常, 无局部畸形, 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好, 肩关节活动正常。良:骨折愈合正常, 骨折稍有移位, 局部隆起, 肩关节活动正常。差:骨折愈合畸形明显, 或骨不连与再次骨折, 肩关节活动受限。

2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 96例患者愈合时间为3~7个月。82例优, 10例良, 4例差。差的4例中1例克氏针松动脱出, 给予患肩适当制动, 骨折有移位、成角, 畸形愈合;2例因克氏针松动脱出, 患者不积极配合治疗, 过早和过度活动, 致骨不连;1例患者因癫痫频繁发作, 克氏针脱, 骨不连。

3 讨论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 各式各样的车走进千家万户, 以车代步的上班族、旅游族等越来越多, 同时车祸致锁骨骨折也越来越多。本组患者中有51例是因车祸伤导致锁骨骨折。以往人们对锁骨骨折复位的要求比较低, 习惯运用非手术疗法。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骨折复位的要求也不断越来越高。采用“8”字绷带、双圈、“T”形夹板固定法进行保守治疗将患者固定在挺胸和双肩后伸体位,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很大的不方便, 而且患者容易担心其骨折移位和患处不美观。基此, 国内外不断尝试其他疗法。克氏针内固定疗法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其切口小、创伤小、费用少、患者痛苦小、手术简单、固定牢靠、愈合率高而受到广大患者的亲睐[3]。本组患者实施克氏针内固定疗法后, 笔者对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 优良率达96%, 愈合率比较高, 复位效果比较满意, 骨折愈合后取针也比较方便, 与国内学者张赐鑫等[4]报道的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克氏针内固定克服了患者锁骨产生的经向牵引力, 时断时续的轴向牵引力能够刺激骨折端, 让断端相互加压产生合聚力, 从而有益于骨折的稳定与愈合。值得一提的是, 骨折愈合后要将患者中的内固定物及时拔除, 以免克氏针随着患肩活动滑脱至患者其他地方。有报道[5]克氏针刺入肺内、可穿过椎间孔移位至C5~C6脊髓, 主张在6周后取出。另外, 克氏针固定术后需辅助三角巾悬吊患肢4周, 长时间固定易导致肩关节活动障碍。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比较满意, 操作简单, 愈合率高, 医疗费用少, 值得在临床推广, 尤其更适合应用于基层医院中。

摘要:目的 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96例锁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 优良率达96%。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不错, 愈合率高, 操作简单, 费用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

参考文献

[1]黄保良, 于香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13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2) :707-708.

[2]高强, 周文兴, 卢大庆.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外侧段全段粉碎骨折1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4) :4444-4445.

[3]邱贵兴.骨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4]张赐鑫, 吴先良, 肖胜添, 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5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9 (2) :149.

克氏针内固定 篇4

【关键词】外固定架;克氏针;桡骨;粉碎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40-01

桡骨干在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部为解剖薄弱区,一旦遭受外伤极易发生骨折。且骨折70%以上为粉碎性,常合并有桡骨短缩、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的损伤[1]。其治疗方法较多,我院采取外固定架加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0年3月—2011年6月为197例患者施行外固定架加克氏针固定,本组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且骨折端和碎骨块移位较多,其中男92例,女105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49岁;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148例,向掌侧移位49例;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181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摔伤124例,重物击伤及其他原因致伤38例;受伤后手术时间:1小时—8天,平均1.2天。合并伤:下尺桡关节脱位10例,尺骨茎突骨折23例,尺骨远端骨折3例。

1.2手术方法 臂丛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气压止血带止血,常规消毒铺巾。如为开放性骨折先行创口清创缝合。C臂机透视下手法牵引复位骨折端,沿桡骨干纵轴,于骨折端近段背侧切二个长约0.5cm--1cm的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钝性分开肌肉,分别钻入2枚固定针。再于左手第2掌骨背侧切二个长约0.5cm--1cm的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拨开伸指肌腱,分别钻入2枚固定针。 连接固定架,C臂透视下再次牵引复位,维持复位后桡骨长度和骨折端位置,旋紧螺母锁死固定架。如碎骨片复位不良或关节面不平整, 需在C臂透视下,用2.5mm或3.0mm克氏针撬拨复位碎骨片,使关节面和骨折端达解剖对位,如复位后的骨折片不稳定,用1.5mm-2.0mm克氏针经皮打入固定不稳定的碎骨片。如透视后发现下尺桡关节仍分离或脱位,再次复位下尺桡关节并经皮打入克氏针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克氏针针尾剪短折弯留于皮下或皮外。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再根据情况另行固定。术后2-3天即进行手指屈伸功能练习,术后6—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次去除克氏针和外固定架,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197例均获得随访3个月—2年,平均6个月。桡骨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1周。腕关节功能按Dient评定标准评定,优168例,良22例,可7例。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中老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他年龄的人也可以发生,青壮年因骨骺未闭合也易发生骨骺分离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急诊骨折的17%,其中关节内骨折占远端骨折的25%。其治疗方法较多,如治疗不当易致腕部畸形、腕关节疼痛、腕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2]。

传统方法一般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但因固定不牢靠,无法维持复位后骨折断端的稳定、桡骨的长度和腕关节面的平整,易造成骨折患者出现伤腕畸形、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手法整复单纯外固定架固定在临床应用也较多,虽然其对维持复位后骨折断端的稳定、桡骨的长度优于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但对移位较多且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并不能达到满意效果。主要是因为手法整复无法使关节面和碎骨块达解剖复位。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然能解剖復位关节面和碎骨块,但手术创伤较大,术中需剥离骨膜和碎骨块的附丽组织,影响骨折的愈合。严重骨质疏松和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钢板固定后难以达到坚强固定,术后需辅以石膏外固定,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且如骨折远端较小、粉碎严重无法把持螺丝钉,患者高龄、全身情况差、合并严重内科疾患者均不宜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

外固定架加经皮穿针克氏针固定骨折较其他治疗方法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平均35分钟,术中出血很少约2—5ml,高龄和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均可耐受。②.可在C臂透视下撬拨复位碎骨片和未完全复位的关节面,使骨折端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③复位标准为:桡骨短缩小于2mm,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12°,尺偏角20°左右,关节面平整或台阶样移位小于1mm。.利用外固定架可维持复位后的桡骨长度和整体位置,利用克氏针穿针可维持复位后的碎骨片和下尺桡关节。④.经皮穿针不剥离骨膜和碎骨片,不破坏骨折端血运,相应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⑤. 适用范围广,包括骨折远折端较小、粉碎严重、骨质疏松无法把持螺丝钉者均适用。⑥.不需二次手术,门诊即可去除外固定架和克氏针,减少了再次手术风险。⑦如为骨骺骨折,外固定架的固定钉和克氏针可远离骨骺线而不会对骨骺发育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汀等,桡骨下端骨折,实用骨科学 1991:12(1):622-623[2]Hanel DP,Jones MD,Tremble TE.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 wrist fractures. .[J].Orthop Clin of North Am,2002,33(1):35-38

克氏针内固定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 例, 男26 例, 女9 例;年龄16~65 岁, 平均年龄32.28 岁。车祸伤18 例, 跌伤12 例, 重物砸伤5 例。中段骨折4 例, 中外侧段31 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横断形骨折12 例, 斜形骨折15 例, 粉碎性骨折8 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7 d, 平均2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患肩部稍垫高, 头偏向健侧,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以骨折端为中心作锁骨前横行切口, 长约2~4 cm, 暴露骨折断端, 一般不需剥离骨膜。取合适的克氏针自骨折近端髓腔钻入, 由近端锁骨前侧骨皮质穿出, 复位骨折断端满意后再将克氏针钻入骨折远端, 至穿出骨皮质少许即可。于近端锁骨前克氏针穿出处向近端作一长约1 cm横行切口, 显露近端锁骨, 距锁骨出针孔约1 cm另钻一小孔, 仅穿透前侧骨皮质。剪短针尾并折弯, 将针尾嵌入另钻的小骨孔。如有粉碎的骨折块, 予以丝线或可吸收线缝扎固定。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血管、神经、胸膜等。患侧上肢术后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2 结果

本组35 例术后均获得3~12个月的随访, 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最长12周, 最短6周, 平均10周。功能均恢复正常, 无一例发生克氏针松动及退针、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皮肤破溃等并发症。骨折骨性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无困难 (见图1~2) 。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骨折对位需求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方法治疗, 手术指征也较以前更宽。与重建钢 (钛) 板、记忆合金环抱器相比较, 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但仍有克氏针松动及退针、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皮肤破溃等并发症发生, 影响疗效。

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 仅针尖、针尾穿出骨皮质, 属两点固定, 其针尾折弯后置于皮下, 易受肢体重量和肩胛带活动的影响, 带动针尾使针体松动。轻者折弯的针尾转动, 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皮肤破溃, 甚或感染;重者针尾自破溃处退出, 致内固定失效。

再改良的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 作者将针尾固定于锁骨前侧的骨孔 (锁孔) 内, 克氏针自身锁定, 依靠锁骨弯曲的解剖形态, 达到克氏针内、外出针点及锁孔三点固定, 使嵌入锁骨的针尾不可能发生转动、松动, 也不可能退针, 从而有效地克服了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缺陷。

嵌入锁骨的针尾并不增加取出克氏针的难度, 骨折愈合后同样可在门诊小手术室完成取出克氏针术, 也不增加治疗费用。

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 建议术中尽可能保留骨片的软组织附着, 其优点为:a)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片的血供, 有利于防止骨不连的发生;b) 丝线穿过附着的软组织, 将骨片环扎固定于克氏针的支架上, 骨片不易移动, 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性, 有利于防止骨缺损、骨不连。建议不用钢丝捆扎骨片, 因钢丝不易穿过附着的软组织, 且钢丝易滑动至骨折断, 产生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取出困难等, 另外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时须增加一个切口。

术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向内侧推进克氏针时一定要把握好针尾的方向, 让克氏针向近端锁骨前面穿出, 避免从锁骨后面穿出而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术中应同时准备1根同样长度的克氏针放在锁骨上面作导引, 以便及时了解克氏针进入的情况, 随时调整其方向及长度。

术后2周内应注意保护患肩, 可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更应注意, 可延长三角巾悬吊固定至4周。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青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06-407.

[2]方祥仔.改良的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J].广州医药, 1999, 30 (3) :14-15.

克氏针内固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009年6月锁骨骨折患者130例, 男94例, 女36例, 年龄10岁~65岁。左侧75例, 右侧54例, 双侧1例。车祸伤98例, 摔伤26例, 打击伤6例。X线片示锁骨中外1/3处骨折82例, 近肩峰端骨折20例, 其他28例, 锁骨粉碎性骨折56例。伤后至接受手术时间2 h~15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颈丛麻醉后患肩垫高, 以锁骨骨折为中心, 沿锁骨走行切取长3.0 cm~5.0 cm横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入骨折处, 剥离骨折端骨膜, 术中要少剥离骨膜, 能暴露出骨折端及骨折情况即可。清除瘀血与瘢痕组织, 根据髓腔直径选择合适的克氏针, 克氏针从骨折远端髓腔进入, 穿向肩峰后侧, 穿皮而出, 解剖复位后用持骨器固定骨折处, 电钻或手摇钻克氏针顺行穿入近折端髓腔。术中控制好进针方向, 使其能从锁骨近折端前侧骨皮质穿出, 穿出部位不能在骨折端附近, 穿出胸骨端皮肤后, 使远端克氏针退回到皮内至稍长处远端锁骨骨皮质, 将近端克氏针折弯, 留于皮肤外包扎, 或留少许折弯, 包埋于皮内。检查锁骨固定满意后, 逐层缝合皮肤。粉碎性骨折复位后可用丝线加强固定, 恢复锁骨解剖关系。

1.3 手术要点

(1) 手术尽量采取小切口, 少剥离骨膜, 能暴露出骨折端及骨折情况即可。粉碎的骨块尽量保留骨膜, 以保证骨折块的血运; (2) 对于粉碎骨折可用丝线牢固捆扎; (3) 克氏针针尾最好留于锁骨胸骨端。因肩部活动原因, 针尾留在锁骨肩峰端更易脱出, 甚至有克氏针向内滑脱刺入胸腔, 造成患者肺损伤的报道[2]。

1.4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悬挂,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肩关节前屈和外旋被动活动, 术后1周做钟摆式锻炼, 术后2周加大活动量, 术后3周被动内收、内旋锻炼。6周后X线片如有骨痂生长即可行外展和上举主动功能锻炼, 约8周后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但骨折愈合前上臂不能抬过头[3]。

1.5 疗效评定

评定标准:优:骨折正常愈合, 无局部畸形, 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好, 肩关节活动正常;良:骨折正常愈合, 骨折稍有移位, 局部隆起, 肩关节活动正常;差:骨折明显愈合畸形, 或骨不连和再次骨折, 肩关节活动受限[4]。

2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 130例愈合时间为3个月~6.5个月。优112例, 良15例, 差3例。差的3例中1例克氏针松动脱出, 给予患肩适当制动, 骨折有移位、成角, 畸形愈合;1例因克氏针松动脱出, 患者不配合治疗, 过早、过度活动, 致骨不连;1例患者因癫痫频繁发作, 克氏针脱出, 骨不连。

3讨论

锁骨中外段骨折分为横断、斜行或粉碎性骨折, 手法达到解剖复位较困难, 虽然锁骨骨折对复位要求不高, 但是闭合复位“8”字绷带或锁骨带固定后, 患者较为痛苦, 且维持其稳定性有一定困难, 不能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畸形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率比较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美的追求和进步, 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的指征有所放宽。许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此类骨折, 内固定方式主要有克氏针内固定、重建钢板以及环抱记忆合金等内固定。我院为基层医院, 长期以来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钢板内固定为坚强内固定, 但因其需要暴露骨折范围大, 对骨折端血运干扰大, 影响骨折的愈合, 且因锁骨为S形不规则骨, 常需要重建钢板。对于骨折块较多的骨折, 拧入螺钉缺乏适合的位置, 常辅助用钢丝环扎, 造成内固定材料不匹配而出现电解反应, 甚至金属疲劳断裂[5]。另外上肢活动会在锁骨骨折处发生前后上下的剪力, 在骨折处未达到骨性愈合前, 尤其农村体力劳动者易发生钢板弯曲, 甚至钢板内固定物的断裂, 骨折畸形。环抱记忆合金对于锁骨远端骨折, 由于锁骨远端扁而宽, 又有锁骨韧带附着, 骨折远端长度不够两对环抱臂卡持;另外锁骨为S形, 没有适合匹配的记忆合金接骨板[5]。二者均价格高, 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克氏针固定锁骨骨折一般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便, 小切口形成瘢痕少, 能满足患者外观需求;符合微创操作, 髓内固定仅需暴露骨折断端, 对骨膜剥离少, 软组织损伤小;轴心固定, 符合生物力学固定, 骨折愈合快;内固定物取出方便, 不需住院, 患者痛苦小, 费用低, 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肯定, 易于操作, 愈合率高, 费用低廉,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30例锁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1年, 优良率达97%.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肯定, 愈合率高, 相对安全, 易于操作, 费用低廉, 更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

参考文献

[1]张小明, 张寿.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27) :122.

[2]刘建斌, 李春龙, 梁晓芬, 等.胸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术后克氏针折断坠入胸腔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8) :101-102.

[3]王岩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美) 卡内尔, (美) 贝蒂原著.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642.

[4]陈敖忠.锁骨骨折几种内固定疗效的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 (5) :377.

克氏针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6例, 男31例, 女5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34岁。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两组, 顺行克氏针穿刺组18例, 逆行克氏针穿刺组18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阻滞麻醉生效后, 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枕, 以骨折处为中心缘锁骨中段作3~4cm皮肤切口, 逐层切开, 显露骨折端。顺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将2mm克氏针向肩峰方向穿入骨折远断端, 经肩峰后穿出, 随后以持骨钳提起骨折两断端复位, 克氏针反方向穿入骨折近断端骨髓腔内4~6cm, 并能刚好穿透表面骨皮质, 斜型不稳定型骨折及粉碎型骨折可用1-0可吸收线捆扎固定, 肩峰后方克氏针尾剪断后折弯埋于皮下。逆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将2mm克氏针逆行从骨折近断端骨髓腔穿入, 经锁骨的胸骨段穿出, 复位骨折两断端后, 将克氏针反方向穿入远断端骨髓腔内4-6cm, 并穿透表面骨皮质, 斜型骨折及粉碎型骨折同法用1-0可吸收线捆扎固定, 克氏针尾剪断后折弯埋于锁骨胸骨段皮下。术后前臂吊带悬吊患肢。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随访3~4个月, 无一例克氏针松脱及骨不愈合发生。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两组病例术后30d、60d及90d的肩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分, 分别取两组病例的平均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逆行克氏针穿刺组在三个阶段的评分均高于顺行克氏针穿刺组。详见表1。

3 讨论

根据锁骨骨折的受伤机制和骨折特点, 按ALLman和Neer分型, 可将锁骨骨折分为:Ⅰ型骨折 (锁骨中1/3骨折) , Ⅱ型骨折 (锁骨外1/3骨折) 和Ⅲ型骨折 (锁骨内1/3骨折) 。锁骨中段骨折 (Ⅰ型骨折) 在临床上较常见, 其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保守治疗有“8”字绷带固定、“工”字型夹板固定、石膏背心固定等, 保守治疗具有能通过手法使骨折基本复位、创伤小、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的特点;缺点是固定体位不能可靠持久, 骨折易移位, 容易造成畸形愈合, 绷带长时间压迫, 可引起皮肤溃烂、肢体缺血以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对于关节功能及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往往选择手术治疗, 原因是手术治疗可以使骨折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及更加可靠的固定, 不易造成骨折移位引起畸形愈合, 患侧上肢及肩关节在早期可以得到较好的功能锻练。

成人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克氏针内固定术, 接骨钢板、螺钉固定术, 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 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 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2]等。但上述手术均存在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的问题, 对此有些学者采用异种皮质骨内固定材料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治疗, 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问题, 可是异种皮质骨内固定材料价格较昂贵, 目前不可能大范围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而克氏针内固定术用于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简便、费用较低、内固定取出简便的特点, 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锁骨中段骨折采用较多的方法是顺行法, 而采用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则相对较少。倪国骅[3]等报道采用微创纵行切口逆行髓内穿针治疗30例锁骨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正是采用了逆行法。本文比较分析了顺行法与逆行法两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 同样得出逆行法优于顺行法的结论。逆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使克氏针针尾留在胸前皮下, 避免了针尾留置在肩胛后方影响肩关节活动的不足,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其临床疗效优于顺行法, 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68-769.

[2]陈勇.锁骨骨折的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12, 40 (2) :265-268.

克氏针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7.21±3.15)岁。伸直型骨折15例,屈直型骨折5例。Gartland II型肱骨踝上骨折6例,Gartland III型14例。所有患儿均为闭合性损伤,无血管神经并发症。

1.2 方法

患儿于入院后24h之内进行全身麻痹。取仰卧位,患肢外展。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患儿骨折移位情况,两名助手屈肘30˚~50˚对患儿进行纵向牵引以整复位,手术者先矫正桡偏、尺偏位,再矫正患儿正前后移位。复位满意后,对患儿皮肤进行消毒和铺巾。在C型臂X线透视下,外侧克氏针穿入外踝,方向与肱骨干纵轴成45˚。后内侧克氏针穿入内上髁前方,直至骨折近段对侧皮质处。于骨折线以上固定克氏针交叉点位,针尾于皮外放置。活动肘关节,观察固定骨折点的稳定程度,稳定之后,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保持3~5周。三周后去除石膏,检查患儿复位情况[3]。对于恢复良好的患儿,骨折愈合后,拔出克氏针,遵循医嘱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

1.3 评价标准

根据Flynn评定标准[4],观察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进行疗效评价。优: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外观与对侧肘关节比较无改变。良:肘关节伸屈受限<10%,肘内翻<5%。可:肘关节伸屈受限10~30%,肘内翻6~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差:肘关节伸屈受限>30%,肘内翻>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严重的影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20例患儿在手术治疗后,3~6周,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

3.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多发性骨折,多发生于运动损伤、生活损伤、交通损伤等等[1]。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外翻、神经血管损伤等[2]。根据病情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青枝骨折、有移位的骨折、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缺血性痉挛治疗等[3]。然而无论哪种方法,均有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儿童发育和美观[5]。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则具有损伤小、内固定稳定、恢复快等多项优点[2]。

本研究针对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对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结果中,所有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于术后3~6周全部愈合,患儿肘关节功能评估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达90%。自从Swenson于1948年推行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固定时间段、固定稳定等多种优点而被广大专家推崇[1]。本研究与李鸿鹏[5]、李海华[6]、张志春[7]、陈勇[2]等专家共同获得了较高的治疗优良率,说明该方法疗效显著。此外,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说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安全而有效,与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比,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小,不影响患儿皮肤外观[8]。虽然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儿未出现并发症,但据文献报道[3],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也有引起医源性尺神经麻痹,Volkmans痉挛等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自身经验,采用准确有效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一次性成功治疗,避免多次复疗,增加患儿损伤[9]。此外,还需注意及时治疗,尽量在伤后24内行手术,减少感染可能性[10]。在行内侧针时,要注意推进方向,避免损伤尺神经,行针后固定需牢固,此时患儿肘关节不宜过度弯曲,避免患儿发生痉挛[3]。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愈合时间短,伤口创伤小。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操作简易,是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的可靠有效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进行临床治疗,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并给予患儿康复护理,手术结束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儿骨折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治疗3~6周后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肱骨踝上骨折,小儿

参考文献

[1]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8):61-62.

[2]陈勇.手法复位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85-86.

[3]陈拓,滕立初,温科伟,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6):82-83

[4]Flynn JC,Matthews JG,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2):263-272.

[5]李鸿鹏,马文升,戎英军,等.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8例临床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2):86-87

[6]李海华,陈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76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54-55.

[7]张志春,李欣,杨长山.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7例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394.

[8]蒙树岳.经皮穿针和切开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析[J].微创医学,2007,2(5):489-490.

[9]Colaris JW,Horn TM,Van DE,et a1.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Comparison of results in two treatment periods[J].Acta Chir Belg,2008,108(6):715-719.

克氏针内固定 篇9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多见于5-10岁儿童。如果治疗不当, 易发生肘内翻畸形和骨化性肌炎等, 甚至前臂Volkmann挛缩, 手部功能丧失, 造成终身残废。治疗方式有手法复位外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等, 治疗效果各有优缺点。2004~-2009年, 我院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外侧放射状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 男性58例, 女性28例, 年龄2~13岁,

伸直型79例, 屈曲型7例, 按Gartland分型[1], II型27例, III型49例, 其中22例在外院手法复位失败, 伤后时间为1h~3d, 合并桡神经不全损伤症状3例, 尺神经损伤1例, 肱动脉损伤1例。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儿均采用臂丛或静脉全麻, 患肢用安尔碘常规

消毒, 铺巾于C型臂X线机的"射线接受器"上, 患儿躯干注意射线防护后, 先对抗牵引, 正侧位透视, 再次明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 (以伸直型为例) 先水平位对抗牵引, 纠正尺偏或桡偏, 纠正Baumann, s角, 正位透视见Baumann, s角在75°左右, 术者一拇指顶住尺骨鹰嘴, 余四指压住骨折近端作手法折顶, 另一手牵引患肢前臂作屈肘位 (约120°) 固定, 通常能使骨折端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与助手同时翻转患肢90°, 使桡侧在上, 如再次透视侧位满意, 则由助手双手固定患肢, 术者用先装好1.5mm克氏针之手摇钻 (露头约8cm) , 从肱骨远端外侧斜向内上方向钻入, 并通过对侧皮质 (侧位可注意方向) 。同法, 呈放射状在第一枚克氏针进钉点旁0.3cm处钻入第二根克氏针, 处理钉尾, 露于皮外。小心被动活动患肢肘关节, 透视下确认骨折对位满意, 内固定位置妥当, 并扪及桡动脉搏动良好, 予前臂旋前位屈肘80°~90°石膏托固定4周, 约6~8周后拔除克氏针, 功能锻炼2周。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随访83例 (3例外地患儿因回老家失访) , 随访时间为8周~2年, 平均3月。随访时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 临床检查双侧肘关节屈伸功能、携带角、损伤神经恢复情况。83例全部骨性愈合;1例肱动脉损伤复位后立即恢复, 4例神经损伤均在术后2~6周左右恢复;随诊观察, 无Volkraan缺血性挛缩及迟发性尺神经炎、骨化性肌炎、无进钉点及钉道感染。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 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 5°~10°为良, 10°~15°为可, 大于15°为差。83例结果优79例, 良1例, 可2例, 差1例。优良率为96.4%。

3 讨论

3.1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分型I型及部分II型未经他人暴力反

复多次整复者, 一般内在稳定机制存在, 即有新鲜骨叉及后方骨膜完整, 经门诊手法复位, 屈肘90°~120°左右固定后, 一般无须穿针固定。但严重移位的II型及全部III型骨折, 一般前后骨膜均断裂, 内在稳定机制差, 加之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 周围组织较肿胀, 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 即使能够解剖复位, 也难以维持, 如强行屈肘到120°左右, 更易引起volkman挛缩, 因此需行内固定。目前手术方案有多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3]。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由于损伤较大, 家长不易接受, 皮肤疤痕影响美观, 并且并不能减少肘内翻发生率[4], 可能出现感染、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由于肱骨内上髁较小, 操作困难, 并且容易损伤尺神经。而我们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外侧放射状固定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可避免大部分手术并发症。

3.2 理论认为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原因与骨骺损伤有关, 而细克氏针 (1.

5mm~2.0mm) 对骨骺影响较小, 不会造成骨桥形成, 有利减少长期并发症。据我们对术后长达2年以上病例随诊, 无骨骺损伤长期并发症发生。

3.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固定后表现为:

1) 骨折愈合快, 2) 关节僵直少, 3) 有巨大可塑性, 4) 在生长愈合过程中矫形能力强。因此, 我们处理这一类骨折时, 只要手法得当, 手摸心会, 患儿就能以最小的痛苦而获得最佳的疗效, 而不必强调解剖复位。

3.4 在C型臂X线机射线采集器上, 直接铺巾操作, 节约手术时间, 同时避免无效透视, 减少射线副作用, 获得最佳图像, 值得推广。

3.5 通过对严重肘内翻病例探讨, 我们发现克氏针打入方向过大, 因

针细沿髓腔滑动未穿过对侧皮质, 术后固定不牢再次移位, 是其主要原因, 因而笔者认为克氏针一定要穿过对侧皮质, 必要时可用电钻。

3.6 实际操作中, "矫枉过正"[5] (即复位略桡偏) 也是可用之法。

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Surg Gynecol Obsetet, 1959, 14:190-192.

[2]Flynn JC, Mathews JG, 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expeir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4, 56 (2) :263-272.

[3]S.TERRY CANALE.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译.第l0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6:1360-1368.

[4]徐华梓, 李也白, 池永龙, 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5, 16 (1) :28-29.

上一篇:教师个人魅力下一篇:东莞扫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