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内固定

2024-05-10

传统内固定(精选10篇)

传统内固定 篇1

四肢骨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外科症状, 往往会对患者血管及内脏带来一定影响, 所以对其治疗具有紧迫性[1]。只有及时治疗, 患者的痛苦才能得以减轻, 生活质量才能提高[2]。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 患者的伤口难以有效愈合, 甚至会导致感染[3]。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 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测, 确诊为四肢骨折。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为21~62岁, 平均 (39.4±2.4) 岁, 其中5例尺桡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17例胫腓骨干骨折、5例为肱骨骨折、10例为其他骨折;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0~61岁, 平均 (40.1±2.5) 岁, 其中6例尺桡骨骨折、14例股骨骨折、16例胫腓骨干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其他骨折。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先对患者骨折处进行复位, 将患者局部骨膜分离, 在骨折部位后部安装骨折固定器, 在骨面设置钢板, 做好骨头钻孔工作, 拧紧螺钉, 手术之后为患者服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 另外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石膏做好患者骨折外固定工作, 充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果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条件, 可以给予手术治疗, 患者全麻后, 在骨折远近端皮肤切长度为3 cm的切口, 分离骨膜, 形成软组织隧道, 应用X线进行透视, 植入钢板, 在远近端各植入螺钉, 并检查患者骨折复位情况, 如果效果良好, 可以在远近端放入3枚左右的锁定螺钉, 完成之后将皮肤缝合, 并和对照组一样, 服用抗骨质疏松及防感染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出血量、愈合率以及骨不连、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手术后六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采用Johner-Wruh功能分级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共有优、良、中、差四个标准:患者没有出现骨折畸形和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丝毫不产生影响, 没有疼痛感和感染情况出现为优;患者存在轻度血管神经损伤, 其外翻和内翻的角度为2~5°, 日常生活、工作的自主能力受到限制, 虽然存在轻微疼痛感, 但没有出现感染情况为良;患者存在中度血管神经损伤, 其外翻和内翻的角度为6~10°, 日常生活、工作自主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存在中度疼痛但并没有出现感染为中;患者血管神经存在重度损伤, 其内翻和外翻的程度大于10°,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 疼痛感剧烈, 并出现感染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临床治疗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 并发症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四肢骨折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有一定经济性[4], 且治疗简捷, 但是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缓慢, 在愈合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及骨不连等并发症[5], 患者难以有效恢复。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能让骨头、钢板及螺钉在一个固定系统中, 骨折端很难暴露, 不仅不会损伤患者神经系统[6], 而且螺钉的可塑性会给予患者软组织及骨膜充分的保护, 能够尽可能的在手术过程中保证骨折端血流充分供应[7], 达到有效愈合的效果;钢板与锁定钉充分固定, 骨不连情况极少出现,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临床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骨折愈合, 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更短, 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量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涟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31) :18-19, 22.

[2]古群, 胡志伟, 李洵, 等.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Ⅲ型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5) :58-59.

[3]冷彦飞, 杨震, 张学军, 等.观察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7) :91, 93.

[4]兰文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8) :116-117.

[5]黄武全, 徐景良, 郭军, 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 2015, 10 (5) :635-637.

[6]何少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64-65, 77.

[7]蓝国湖, 杨兴桃, 陈明铮.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4) :62-63.

骨内固定物断裂原因解析 篇2

随着骨科内固定手术的开展,其内固定物断裂移位外露事件也日益增多,常成为医疗纠纷的激发点,因而在术前术中如何选择术式及材料,如何把握是术者认真思考之必备.我科从1998年4月至2009年4月共遇内固定物断裂移位外露15例予相应部分处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56岁,平均42岁;部位上:尺桡钢板断裂2例,单纯尺骨钢板断裂2例,锁骨钢板断裂2例,股骨钢板断裂4例,松动拔出1例;脊柱胸8.9段和腰2.3段结核单棒内固定植异体骨半年后松动移位各1例;下肢骨折胫骨平台内侧钢板骨外露和胫腓下端钢板骨外露各1例。内固定材料上:尺.桡骨为过去不锈钢中和葫芦板,单纯尺.桡.锁骨为半管状钛合金板;股骨为用十字孔钛合金下肢板;脊柱前路为钛棒。手术实施医院:首次内固定手术除锁骨.尺桡骨.股骨在本院实施外,其余均为外院实施。钢板断裂外露时间:术后3周至5个月,患者均否认外伤史。

2 处理方法对尺桡骨.锁骨.单纯尺骨均更换匹配塑型后重建钢板并加大长度,同时折端创新植入自体髂骨;股骨处更换为静力交锁钉并植骨,其中1例12岁小孩钢板断裂骨折处已部分生长予以管型石膏固定,1例股骨偏于下端钢板断裂者换用长髁钢板及植骨;术后除锁骨者用上肢托带保护,其余上下肢者外被石膏托保护至骨生长;两例脊柱前路单棒移位者均拒绝手术更换,予以支具保护姑息;钢板外露1例采用交腿皮瓣转移覆盖,1例换药2月骨生长后取出而愈。

3 结果:尺桡骨.尺骨.锁骨.股骨均在半年后包裹骨痂形成,股骨下端者1例患有关节僵硬屈伸活动仅15°。脊柱2例失去随访,钢板外露1例皮瓣覆盖一年后骨愈合。另例换药骨生长取板后皮肤愈合。

4 讨论:1.内固定物上的应力集中是导致其断裂主因。由尺桡骨锁骨和股骨上取出断裂钢板茬口发现多为螺钉孔处,而且与折线相对应;钢板贴伏骨的对侧骨未生长,当时未植骨;股骨折处虽为横断,但其10孔钢板固定后其对侧折缝不实且有隙;上述诸因均致钢板对侧骨不连,失去骨生物板效应,使应力集中于钢板孔受力薄弱处而断裂。2.内固定物与骨匹配不好应力分散不够。此断裂的尺桡骨接骨板采用为过去的窄葫芦形六孔钢板,且分别固定在尺桡骨背侧,抗扭转力和分散应力均小,锁骨和单纯尺骨骨折处采用4孔半管状钢板,均板短钉少匹配不好;股骨中段骨折用直钢板放置前方不顺应弧度。2例脊柱结核内固定胸腰段均为单棒钉结构,伏贴匹配较差无抗扭转作用,未达骨板钉一体化。3.未有效骨植入。上述病例除脊柱2例使用异体骨外均未植骨,众知植骨效应当取自体髂骨最大,内固定中若钢板对侧未有效紧密均应植骨嵌实,骨折和内固定复位操作总会折端血供减少,自体髂骨植入可促骨生成达生物骨板效应保护内固定物;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更应植入自体骨以早日成骨达有效稳定。4. 钢板外露原因。本组病例均为皮包骨部位,软组织覆盖不够,皮肤血运受限氧张力低下,术者采用直接切口未用旋转筋膜皮瓣技术;术中切开中均采用电切.电凝.未用精细镊子点状电凝手术技巧;内固定钢板厚实.切迹较大.使皮缘刺激产生滑液致张力增大呈哆开感染;诸均致筋膜皮肤血运受损,氧张力低下皮肤坏死钢板外露。5.内固定材质相关性。文献○1称内固定物对骨结构的金属磨蚀性,不同材质搭配时的电解腐蚀,钻头转孔,螺钉拧入时对钢板.交锁钉表面钝化膜损伤性腐蚀,金属材质的生物相容性及应力遮挡作用均有一定影响.本组病例骨不连钢板断裂移位未见锈蚀滑液,均为纤维瘢痕,增生软骨痂,钢板断口处外膜无剥脱,可能为病例少时间短缘故。6.防治方法。使用骨科内固定物要合乎生物力学.匹配.稳定三原则,按Wollf定律指导植骨部位。内固定物要顺力线并能抗扭转,上肢除重力外扭转力更重要;人有生理性屈曲内收i,上肢旋前力大于旋后,上肢板要有一定宽度,桡骨板尽量放在掌侧才有抗扭转作用;尽量采用长板,折线与钉孔错开,骨折两端多钉固定可分散应力减少集中于钢板局部一点;下肢为承重骨尽量采用交锁钉轴心位固定,防偏心位使应力集中于内固定物上,钉同板一样尽量长才合乎最大长度原理达折端应力分散而稳定,此与脊柱钉棒结构固定类同,钉多可分散应力不易拔出棒亦牢固。胸腰段和腰椎前路中尽量采用钉-板结构或双棒结构,可抗扭转剪力达有效稳定。使用钢板时一定先把折端复位后使钢板塑形或用解剖板使之匹配达骨-板一体化呈初始稳定;内固定物置放位置要综合生物力学,骨板匹配,软组织覆盖考虑,内固定物尽可能深置,软组织覆盖要足够,至少不可损伤深筋膜血供,皮肤网状戳孔减压亦是以筋膜血供为基础的;切口采用弧形皮肤筋膜瓣尽可能保有血管蒂,最大程度上保护动静脉血管,忌用电切,内固定物表面忌用直切口,应取侧方掀开式,长度要足够才可减张力,内固定板切迹要低;小腿后方要保护好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可由此为蒂作皮瓣处理板外露免受交腿皮瓣之虞。记住植骨不为过原则,无論骨折如何,内固定后在力线处植自体髂骨可使骨改建按Wollf定律早日成骨。动力髋、髁内固定后一定要在骨折的内后侧植骨,可尽早产生力线支持防髋内翻;肱骨力线在内侧在前侧,从而外科颈和中上段骨折均要在内侧植骨才保骨生长及颈干角,肱骨可取嵌入周边法或髓内法植骨,尺桡骨不放骨间防交叉连接,植骨后促其早日成骨达保护内固定;术后要有减少骨折端剪力的措施,像锁骨骨折术后需上肢悬吊防折端下垂剪力,前臂骨折术后要旋后位石膏托保护下渐进性屈伸,骨连接后才可渐旋转活动;内固定术首要是切口安全愈合,其次才是功能锻炼,此关系要明确。最后在选材方面要注意生物相容性,记住内固定物只是维持位置承重乃须骨结构原理,尽量采用同一厂家低切迹解剖匹配原则,钻眼。拧钉操作时防伤金属钝化膜;牢记医生义务。术前术后均用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内固定保护注意事项,达到心理承受,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传统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4例患有胫骨骨折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常规组患者中男32例, 女15例;年龄19~74岁, 平均40.3岁;微创组患者中男34例, 女13例;年龄21~75岁, 平均40.9岁。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跌伤扭伤、重物砸伤。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胫骨骨折症状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时间、骨痂形成时间、术后观察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3 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参照Merchant标准, 对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膝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满分为100分,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总得分在80分以上;良:总得分在70分以上, 但在80分以下;可:总得分在60分以上, 但在70分以下;差:总得分在60分以下[1]。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胫骨骨折症状治疗效果

常规组患者经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症状改善效果为:优8例, 良10例, 可17例, 差12例, 胫骨骨折治疗总及格率74.5%;微创组患者经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症状改善效果为:优15例, 良17例, 可11例, 差4例, 胫骨骨折治疗总及格率91.5%。两组患者胫骨骨折症状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时间、骨痂形成时间、术后观察时间

常规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3.18±3.24) min和 (44.62±3.17) min, 手术操作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术后观察时间分别为 (14.41±2.05) d和 (9.68±2.14) d, 术后观察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骨痂形成时间分别为 (18.96±1.47) 周和 (10.83±1.02) 周, 骨痂形成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

常规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 (17.85±2.15) cm和 (4.62±0.94) cm, 手术切口长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常规组和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212.18±53.37) m L和 (74.28±10.36) m L, 术中出血量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常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该组发生率为23.4%;微创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该组发生率为4.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胫腓骨是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长管状骨, 该病患者人数约占全身骨折患者总人数的13%左右, 胫骨的营养血管在致密骨内行一段距离后进入到骨髓腔中, 胫骨前内侧没有肌肉对其进行覆盖, 血供情况与其他骨骼比较相对较差, 骨折症状出现后, 易导致血供不足, 进而出现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现象[2,3]。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操作过程中, 主要采取间接复位和有限的切开内固定方式联合对胫骨骨折症状进行治疗, 与临床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 在对胫骨骨折进行治疗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优势:手术操作方法简单、手术产生的损伤相对较小、出血量少、手术所需时间相对较短、骨折固定程度牢靠、愈合速度快、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良好、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患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是目前临床对胫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一种理想方法, 术后恢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而言也同样重要, 在手术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但在负重方面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最好能够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对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4,5,6]。

参考文献

[1]彭光军, 衡德蜂, 周国庆,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29 (17) :1276-1277.

[2]李钟华, 邬丽云.双切口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2) :120-121.

[3]张磊, 杨海涛, 曹前来, 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 2009, 52 (10) :729-730.

[4]顾龙殿, 姜新华, 王永安, 等.锁定钢板微刨内固定治疗胫骨pil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14 (4) :330.

[5]陈明, 董启容, 郭承军.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2 (16) :765.

传统内固定 篇4

【关键词】锁骨骨折;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克氏针固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4-02

锁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多为外力直接撞击所伤,部分由于摔倒时手部前伸产生的传导应力所致。此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之间,患者骨折处疼痛肿胀,瘀血严重,疼痛难忍,如有血管损伤,救治不及时会出现休克现象,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1]。损伤胸膜可引起气胸或血气胸。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临床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髓外固定多为接骨班、螺钉固定,髓内固定方法较多,有克氏针、带螺纹斯氏针、克氏针加钢丝或单独钢丝环扎固定等方法[2]。现阶段,对于治疗锁骨骨折相关的研究比较少,为了找出治疗该症最佳的方式,本次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发现预后效果良好,现将分析结果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共40例,其中髓内克氏针固定20例,髓外接骨板螺钉固定20例。其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32岁,摔伤所致32例,车祸伤4例,其他合并伤4例。右侧28例,左侧12例。所选患者均经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证实符合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病例,且患者均无合并其他严重内科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40例患者对其检查方案、干预方法等完全知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40例患者入院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髓外固定组给予常规的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骨折位于锁骨远端1/3者行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骨折位于锁骨中1/3者予预塑型的S形锁骨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均放置于锁骨上方。髓内固定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加钢丝环扎内固定或单独钢丝环扎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克氏针尾端均位于肩部上后方并予折弯埋于皮下。本次试验采用预后跟踪治疗,对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的多项体能症状进行跟踪观察,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发展,及时给予相应的對症治疗,直至患者身体体征稳定、锁骨预后完全才结束实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将得到数据通过t方法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并进行卡方检查,实验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共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愈合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具体见表1。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综合情况,其中髓内治疗组显效例数为18例,好转例数为1例,无效例数为1例;髓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髓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锁骨骨折主要发生在儿童与青壮年之间,锁骨位于皮下,表浅,胸廓前上方,颈部与胸骨部交界处,锁骨较细,骨脆受外力易发生骨折,锁骨骨折应及时做好处理。克氏针的运用方法是首先将克氏针由骨折远端钻入骨髓腔,从患者的肩后部穿出,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逆行钻入骨折近端约4cm,最好钻出皮质骨,将克氏针尾针折弯埋于皮肤下,手术结束后,患者需用三角巾悬吊固定3周左右,较少患肩部活动,3周之后方可拆除。在锁骨骨折固定期间要做好防护,不可与硬物相碰,避免造成二次骨折。髓内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克氏针脱出,骨折再次移位,固定失效,骨折畸形愈合。分析原因为锁骨髓腔较大,克氏针选择较细,且克氏针未穿透近端骨皮质;经再次手术更换锁骨钢板内固定加植骨后骨折如期愈合。在拆除锁骨部切口缝线后,患者在无痛感情况下,可做小幅度的活动,若愈合后再次出现疼痛、臃肿时,患者需及时来院复诊。目前在临床上,关于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尚未统一,但大都采取髓外固定与髓内固定两种方法。髓内固定中,克氏针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材料廉价易得,术中对骨膜剥离较少,骨的血运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骨折处达相对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骨折愈合较快,术后拆除内固定方便,且对患者身体愈后及患肢功能恢复有较大帮助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锁骨骨折。

本次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共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髓内骨折组采用克氏针治疗的方法,髓外骨折组采用有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法,两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次试验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愈后情况,手术时间等发现采用克氏针方法明显简单便捷,手术费用相对较低,为患者节省了医疗开支,其愈后情况也优于髓外固定组。

参考文献:

[1]朱昌荣. 锁骨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

传统内固定 篇5

关键词:LCP,髓内钉,胫骨远端骨折

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占胫骨骨折的7%[1]。本研究观察了经皮微创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4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致伤原因:交通伤22例,坠落伤13例,重物砸落伤7例。AO/ASIF分型:A型9例,B型23例,C型10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2±14.7)岁;对照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14~59岁,平均年龄(41.3±15.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AO/ASIF分型、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用止血带止血并抬高患肢,采用手法牵引将胫骨骨折端简介复位,在C臂机下检查复位满意后内固定。在内踝处切开约2~4cm,分离组织和骨骼,在骨膜和深筋膜间逆向插入LCP,使其跨过骨折线,在LCP两端置入锁定螺钉固定,C臂机检查固定满意后关闭切口[2]。

1.2.2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在胫骨远端前外侧作12~16cm长弧形切口,切开胫前组织,暴露骨折端,清理血块,进行解剖复位,打入髓内钉,置入两端锁钉,拧入尾帽,冲洗关闭切口。

1.3 评价指标

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Ovadia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Ovadia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6±13.8)min、(97.8±39.8)mL、(138±38)d,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6.7±18.9)min、(179.3±41.7)mL、(183±42)d,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Ovadia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8%,对照组有3例切口感染、1例皮肤坏死,发生率为19.0%,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胫骨远端紧贴腓骨,且肌腱韧带附着较多,因此胫骨远端血供较差,另外由于解剖部位关系,此处易发生粉碎性骨折,临床上较为棘手。过去多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强调解剖复位及骨折断端加压。但由于切口较大,对周围组织损伤大,更进一步损伤营养胫骨的滋养动脉,延长了愈合时间,增加了骨不连的发生率[3]。另外,髓内钉固定不甚牢固,也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本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踝关节Ovadia评分优良率也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经皮微创技术(MIPPO)强调骨折的功能复位,不刻意追求解剖复位,将手术的创伤降到最低,也减小了滋养动脉的损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另外,锁定加压钢板(LCP)采用加压和锁定两种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而弹性、韧性均较大,跨度较长,适用于早期功能锻炼,提高骨折愈合后踝关节灵活性。徐碧海[4]采用此技术治疗了45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Ovadia评分优良率达到了86.7%,本研究治疗的优良率也达到了76.2%,更降低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与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相比,经皮微创LCP内固定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固定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廖绍彬,马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中医药综合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当代医学,2009,15(10):149.

[2]周明弟,蔡飞龙,沈建明.经皮微创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1,l6(4):545.

[3]楚宇鹏,孔建中,牟暇平,等.交锁髓内钉与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放射学及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2):1080.

传统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收治的98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按手术不同方式分为两组, 观察组54例, 男女比例26∶28, 年龄25~65岁, 平均 (45.41±12.54) 岁, 骨折AO分型:A型12例, B型18例, C型24例;对照组44例, 男女比例21∶23, 年龄24~60岁, 平均 (42.32±11.50) 岁, 骨折AO分型:A型15例, B型10例, C型1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行麻醉后, 在胫骨外侧骨折端作一10~15 cm切口, 皮下组织逐层切离至骨膜处, 充分暴露骨折端, 行复位解剖, 再置入解剖钢板并固定。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患者行仰卧位, 行麻醉后将伤口部位显露, 予以清创处理, 经C型臂透视观察骨折复位状况, 在内踝处作一5 cm大小切口, 逐层切离后, 沿骨膜自切口置入锁定加压钢板并逆行达至合理位置, 螺钉固定, 术后均予以两组患者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缓解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与术后并发症 (切口感染、切口延缓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血肿) 。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 均数标准差 (±s) 表计量资料, 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 (%) 表计数资料, χ2行组间比较, P<0.05表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缓解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50.28±10.26) min、 (85.34±10.49) m L、 (6.64±1.47) d、 (7.48±1.15) 周、 (12.75±1.52) 周, 对照组分别为 (68.36±15.31) min、 (104.76±12.53) m L、 (10.11±1.84) d、 (12.78±1.09) 周、 (16.64±1.74) 周;观察组各手术指标均比对照组优 (P<0.05)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 (1.85%) , 切口延缓愈合0例 (0.00%) , 创伤性关节炎1例 (1.85%) , 血肿0例 (0.00%) , 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 (6.82%) , 切口延缓愈合3例 (6.82%) , 创伤性关节炎2例 (4.55%) , 血肿1例 (2.27%) ,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70% (2/54) 比对照组20.45% (9/44) 低 (P<0.05) 。

3 讨论

随着医疗微创手术的发展, 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别广泛应用于胫骨下段骨折治疗中, 其具创伤小、出血量低等优势, 且可提高患者骨折愈合度, 疗效较好[2]。因此本院对胫骨下段骨折分别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缓解时间等手术指标均比对照组优, 说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可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轻术后疼痛, 促进骨折愈合。分析原因可能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患者受伤部位作的切口小, 因此可减少患者创伤, 降低术中出血量, 且减少软组织剥离, 从而缩短手术时间[3]。加之固定锁定钢板内支架无需借助钢板, 从而减少钢板与骨间的压力与摩擦, 增强锁定钢板稳定性, 可避免骨折处软组织与骨膜受到破坏, 也不会破坏骨皮质血液循环, 有利于维持骨折端血运, 保证血供应充足, 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 缓解肿胀[4]。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70%比对照组20.45%低, 说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 手术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可能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通过间接复位, 在切开复位有限的情况下置入钢板,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切口感染概率, 加之对于损伤较轻的患者, 可加强骨折固定可靠性, 加快骨折愈合, 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关节活动率, 且在骨痂未形成前不进行负重运动, 可防止钢板发生断裂, 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5]。

综上所述,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效果比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更好, 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骨折愈合, 而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安全性高, 具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对比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收治的98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按手术不同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 (44例) 行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组 (54例) 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缓解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少, 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胫骨下段骨折

参考文献

[1]曾金如, 徐建英, 李金华, 等.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7) :48-52.

[2]吴国明.对比分析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34) :45.

[3]刘昌海, 王占朝, 陆骅, 等.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17) :2703-2708.

[4]朱述浪, 黄波, 许刚, 等.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在胫骨下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5, 21 (31) :89-90.

传统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7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9~78岁,平均年龄为(40.8±12.4)岁,按照损伤类型分为软组织损伤7例、脊柱四肢骨折14例、颅脑伤8例、伴腹部脏器损伤16例、开放性损伤15例、闭合性损伤1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部疼痛,合并呼吸功能不全、休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取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保守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取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皆采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麻醉方式,患者取侧卧位,将骨折的断端充分暴露,将周围的雪凝块彻底清除后,切开骨膜并进行解剖复位。将爪型的肋骨接骨板按照相应的型号放置在骨折位置,然后将接骨板爪扣在肋骨骨折的两侧缘位置,采取专用的钢板钳把接骨板爪紧扣在肋骨上位置。术毕,常规止血、祛痰、抗感染及镇痛治疗,外加多头胸带进行外固定[1]。

1.2.2 对照组

采取传统保守疗法治疗,采取止血、祛痰、抗感染及镇痛治疗,外加多头胸带进行外固定等治疗。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

术后第2、14天进行胸片复查,术后8周进行胸部CT复查对疗效评价如下:优:经治疗后呼吸恢复正常,胸壁疼痛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肋骨的对位好且双侧的胸廓对称;良:经治疗后呼吸基本恢复正常,胸壁疼痛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肋骨的对位较好且双侧的胸廓基本对称;可:经治疗后呼吸好转,胸壁轻度疼痛,影像学检查提示部分患者肋骨的对位较差,但其移位均<3mm,胸廓部分不对称或者出现塌陷;差:经治疗后呼吸无改善,胸壁疼痛明显,肋骨的对位移位均≥3mm。

1.3.2

参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无痛:评分为0分;轻度疼痛:评分在4分或以下;中度疼痛:评分在5~6分;重度疼痛:评分在7分或以上;剧烈疼痛:评分为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疗效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住院时间的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单位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局部过敏反应及骨不连出现,仅2例术后有轻度胸部疼痛;对照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局部过敏反应5例、骨不连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胸部疼痛6例,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良率为92.3%(36/39);对照组优良率为69.3%(27/39),两组优良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9±2.1)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1.5±3.0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11.43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本文统计发现,采取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优良率达92.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1%,可见此方案在多发性肋骨骨折治疗中占有优势,具体如下[2]:(1)采取肋骨接骨板治疗能够有效依据骨折的位置合理选择其弧度和长度,紧密粘合肋骨表面,不需要另外采取钢丝和丝线进行辅助固定。(2)接骨板能够紧贴着肋骨的表面,其固定相对稳定,同时对于肋间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小,对骨髓腔无损伤。(3)手术操作简便。由于肋骨属于非承重骨,因此,给予内固定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撑胸廓和稳定骨折端,而对于内固定强度的要求相对不高,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可采取选择性对主要的支撑肋骨进行重点固定,上下可各保留1根肋骨无需进行处理,对支撑肋骨进行内固定可有效恢复胸廓的稳定性,缩短手术的时间,缓解肋骨骨折后的疼痛,促患者恢复,早期下床活动,进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还可同步对胸腔内的合并伤进行处理,进一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疗效显著,明显优于采取传统保守疗法治疗,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避免二次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对比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保守疗法在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7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优良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疗效显著。

关键词: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多发性肋骨骨折,二次手术

参考文献

[1]卢涛,郑森中.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33-135.

传统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 0 1 0年2月至2 0 1 2年2月收治的5 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7例, 其中, 治疗组:男18例, 女9例, 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 (36.4±18.2) 岁;事故原因:24例交通事故, 3例高空坠落;损伤程度:12例Ⅱ级, 15例Ⅲ级;对照组:男17例, 女10例, 年龄19~51岁, 平均年龄 (36.5±18.3) 岁;事故原因:22例交通事故, 5例高空坠落;损伤程度:13例Ⅱ级, 14例Ⅲ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事故原因以及损伤程度等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18例患者伴有腓骨骨折, 首先给予腓骨解剖复位固定, 下肢长度恢复正常后, 将皮肤软组织锐性切开, 然后运用有限皮肤切开对骨折复位;9例患者骨骺塌陷缺损, 那么首先进行植骨, 然后使用克氏针或者松质骨螺钉将骨折块固定;治疗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软组织情况良好的患者主要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根据患者的骨折、软组织情况选择切入点;14例患者为胫骨外侧柱骨折, 采取经外侧入路;11例患者为胫骨内侧柱骨折, 采取经后外侧入路;2例患者骨折复杂, 主要采用联合切口, 保证切口之间的皮肤宽度超过7 cm;选择内固定材料时要依据患者骨折的粉碎程度、骨质情况、软组织条件以及骨皮质连续性等情况选择。

1.3 疗效评定标准[3]:

对比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系统 (Muzur) 和优良率进行观察, 其中, Muzur分值越高, 那么患者的恢复情况就越好。功能评分:优:治疗后, 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无畸形、肿胀、关节强直以及疼痛等情况;良:患者的关节活动轻微受到限制, 踝关节活动范围少于正常的75%, 无畸形、肿胀情况, 但如进行高强度运动, 轻微伴有疼痛感;差:经影像和外观检查, 存在明显畸形, 行走时有疼痛感, 跛行, 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踝关节活动范围低于正常的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两年随访, 治疗组患者的Muzur为 (90.12±2.98) 分, 对照组患者的Muzur为 (82.57±3.65) 分, 治疗组患者的Muzur略高于对照组, 但对比 (P>0.05) ;治疗组患者优18例, 良8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6.3%;对照组患者优14例, 良9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5.2%;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 (P>0.05) 。

3 讨论

Pilon骨折指的是累及胫距关节面位置的胫骨远端骨折, 往往发生于车祸骤停、高处坠落、绊脚前摔以及滑雪摔倒等情况下, 导致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的主要原因为下肢扭转暴力或者胫骨轴向暴力导致。损伤机制不同, 所导致的Pilon骨折预后也就不同。导致发生Pilon骨折的轴向作用力主要为高能量暴力, 会导致关节面出现破碎分离、内陷、给软组织带来损伤, 粉碎干骺端骨质, 且还会导致发生腓骨骨折, 预后质量不佳。其是骨科治疗的难题, 由于胫骨Pilon骨折类型比较复杂, 如治疗方法不恰当, 那么会给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胫骨Pilon骨折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分别是Ⅰ型、Ⅱ型、Ⅲ型, 其中, Ⅰ型指的是经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 移位程度较轻;Ⅱ型指的是关节面移位明显, 粉碎程度比较轻;Ⅲ型为关节面粉碎移位, 且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

以往临床治疗主要运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式, 但以往运用的手术、保守治疗会给预后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且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对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时, 要选择最佳的胫骨骨折固定方式。有研究表明[4], 治疗高能量导致发生的开放性Pilon骨折或者复杂性骨折, 适宜采取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结合的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的Muzur略高于对照组, 但对比 (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 (P>0.05) 。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 表明, 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点, 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要严格根据患者的骨折损伤情况、骨折部位等情况, 对患者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有限内固定主要运用小切口对腓骨进行复位、内固定, 在直视下对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复位, 将骨折段端积血进行清除, 缓解软组织内的压力, 进而防止软组织内张力过高导致发生并发症。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整复骨折时不需要扩大创口的优点, 能够促进骨折和创面的快速愈合。

另外, 为有效增强手术治疗效果, 提高治疗有效率, 在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步骤进行的基础上, 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恢复患者的腓骨长度; (2) 重建胫骨关节面, 进行复位后, 对遗留骨缺损进行植骨, 将胫骨固定; (3) 对腓骨进行复位、固定, 不仅能够有效稳定踝穴, 而且还能够促进胫骨复位; (4)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不同的骨折部位应用不同的手术入路, 并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材料, 进而有效保障治疗效果; (5) 在胫骨内侧支持钢板固定,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晚负重[5]。

综上所述, 两种治疗方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临床应用时, 要严格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情况, 对其给予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曹湘予, 王臖琛.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J].中医正骨, 2014, (7) :47-48.

[2]魏世隽, 蔡贤华, 黄继锋, 等.内外翻不同损伤机制导致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3) :298-305.

[3]赵志坚, 陈坤峰, 白天峰.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 (2) :206-207.

[4]赵小强, 朱建国.外固定架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9) :1392-1393.

传统内固定 篇9

【关键词】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 能量胫骨Pilon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56-01

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干骺端粉碎骨折以及关节面的破裂、内陷、粉碎、骨缺损等,常伴有软组织的严重损伤[1]和腓骨骨折,软组织微循环差,治疗难度大且预后不佳,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为提高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提升骨折预后功能,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对34例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不错,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0至66岁,平均年龄38.6岁。其中高出坠落受伤12例、车祸受伤18例、重物砸伤4例;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26例;所有患者软组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伤后2至5小时送到医院救治,骨折程度依据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判定均为Ⅲ型(胫骨粉碎性压缩远端骨折)。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使用脱水剂进行消肿处理,从踝关节前内侧以及腓骨后外侧(针对腓骨骨折)切入后,用管型钢板将腓骨固定,使下肢长度恢复,然后再经由前内侧的切口,将关节囊横行切开,使胫骨远端的关节面充分暴露。在直视的状况下将关节面骨折块复位并用数枚克氏钉预固定或螺钉固定,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满意后实施骨干及干骺端骨折块复位,并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或螺钉固定,将自体髂骨碎块移植至骨缺损处填补。术中注意尽量减免皮下组织的剥离,保护血运,切口之间距离应大于7cm,防止患部皮肤坏死。术中重点在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及肢体长度和力度的恢复,重点将前外侧骨块、内踝、后唇骨块复位以保证踝穴恢复基本形态,踝穴复位满意后将踝关节单边单面关节外固定器安装在患肢,以稳固骨折。

1.3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针道保持干燥,并行抗菌治疗3至5天,同时注意患肢抬高,预防肢体肿胀,术后在疼痛度可忍受的情况下尽量早期实施肌肉等长舒缩和足趾屈伸功能训练,术后4周进行踝关节的主动锻炼。定期实施踝关节正侧位的X线复查,在X线复查显示骨折愈合后行渐重性负重训练直至可正常行走,一般术后12周就可将外固定器拆除,术后1年左右可将内固定物取出。

1.4踝关节术后功能评估

根据Mazur J M等的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估[1]: 踝关节肿痛症状无,行走步态正常,关节活动自如,判定为优;踝关节疼痛轻微,行走步态正常,关节活动度为正常水平的3/4,判定为良;关节活动疼痛,步态正常但需药物镇痛,关节活动度达正常水平的1/2,判定为可;踝关节肿胀,静息或行走疼痛,跛行,关节活动度达正常水平的1/2,判定为差。临床骨折愈合标准:骨折局部没有压痛、X线检查显示骨小梁连续跨越骨折线、没有异常活动。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随访12至65个月,3个月内愈合骨折愈合16例,4至6个月骨折愈合15,3例在7至8个月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2例,良1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5.29%(29/34)。3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经治疗痊愈。

3讨论

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难治性骨折,并发软组织损伤的几率可高达36%,关节面复位不良、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骨愈合延迟或骨不愈也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者骨折预后效果。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可以有效减少钢板固定所引发的伤口感染,是目前临床提倡的治疗手段[2],手术中强调软组织的细致暴露、骨折块有限剥离以及间接复位、术后早期锻炼活动和晚期负重等,符合生物学手术治疗原则,且手术中对软组织剥离较少,注意血供的保护和内固定物占位的减少,在达到内固定的同时,减少了软组织损伤、感染和皮肤坏死的发生,使骨愈合时间和效果提升,并且该手术不受骨折类型的限制,手术操作安全、简单、切口小。[3]本组研究中3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经治疗痊愈,3个月内愈合骨折愈合16例,4至6个月骨折愈合15,3例在7至8个月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29%(29/34),也证明了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对高能量胫骨Pilon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开,杨金华,李建峰.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J].临床医学,2010.30(11):18-20.

[2]Mazur J M,Schwanz E,Simon S R.Ankle an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 J Bone Jiont Suig Am,1979.61:964-975.

传统内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7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均经X线或CT检查证实,纳入标准:(1)符合胫骨Pilon骨折的诊断标准[5];(2)年龄>18岁;(3)新鲜骨折患者,发生于12 h内的肺感染伤口。排除标准:(1)恶病质、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及严重肝肾疾病患者;(2)陈旧性骨折;(3)既往有踝关节周围骨折病史者。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研究组接受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uedi-Allgower分类骨折类型以及软组织损伤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先用克氏针或钢板固定腓骨,恢复肢体长度,然后经前外侧切口切开关节囊,复位关节面,并以克氏针或螺钉固定骨块。固定腓骨的切口和显露踝关节的切口至少相距7 cm,在X线透视下显示复位良好,则用螺钉固定大的关节骨块,干骺端骨质缺损需进行植骨。最后用钢板固定胫骨内侧或前侧。术后采用踝关节支具制动。

1.2.2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

行小腿外侧腓骨处切口和前正中切口显露腓侧,复位腓骨后采用采用1/3管型钢板或张力带钢丝固定。显露胫骨远端骨折处,复位移位的骨折块,并以克氏针固定。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处理关节面塌陷骨缺损,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及力学结构。应用Stryker三维外固定支架重新连接骨干与干骺端。在X线透视下观察踝关节面及骨折复位满意后,以松质骨螺钉固定。对于螺钉固定困难的小骨块可用克氏针固定。术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

1.3 疗效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骨折恢复疗效[6],优:踝关节无疼痛,背屈>5°,跖屈>40°,成角畸形<3°;良:踝关节疼痛呈间歇性,背屈4°~5°,跖屈30°~40°,成角畸形外翻3°~5°,内翻<3°;中:踝关节疼痛,背屈-5°~0°,跖屈25°~30°,成角畸形外翻5~8°,内翻3°~5°;差:踝关节顽固性疼痛,背屈<-5°,跖屈<25°,成角畸形外翻>5°~8°,内翻>5°。以优+良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12.3±0.5)个月,术后X线检查发现,研究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9±0.6)个月,对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2±0.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

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但研究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共有6例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95%(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骨髓炎及骨折畸形愈合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关节融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过程可归纳为保护骨和软组织活力、关节面解剖复位以及提供满足踝关节早期活动的固定[7],以获得关节解剖复位,恢复下肢力学轴线,保持关节稳定,达到骨折愈合并重获一个有功能、无疼痛、能负重、可运动的关节,同时避免感染、创伤等并发症。因此,进一步探讨损伤小、复位好的技术,固定简便、稳固的材料,促进骨折愈合,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复位的治疗方法成为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趋势。

有限内固定是采用小切口对腓骨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并在直视下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清除骨折段端积血,减轻软组织内压力,进而避免软组织内张力过高所致并发症[8]。近年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对于软组织损伤较重的高能量闭合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既起到钢板的支撑作用,又符合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生物学原则。其优点在于:(1)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骨折整复时不需过多扩大创口,内固定极为有限,有助于创面及骨折的愈合[2]。(2)通过小切口固定主要骨折块,借助螺钉及克氏针有助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与固定,有助于骨折端的对位对线与固定[9]。(3)利用外固定架独特的牵开作用,肌腱韧带及软组织可使骨折更好地复位,即韧带整复作用。(4)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扶拐下床活动,有利于关节软骨的营养及踝穴的模压,降低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5)外固定架并不固定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可减少此2个关节的僵硬。Bacon等[10]报道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收到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通过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发现,在患者性别、年龄、Ruedi-Allgower分类骨折类型以及软组织损伤程度均匹配(P>0.05)的前提下,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略长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5.9±0.6)个月vs(5.2±0.4)个月],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P>0.05),与牟勇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效果相当。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中,由于使用外固定架牵引能够更好地恢复并保持踝关节间隙,有效防止踝关节粘连,术后早期即可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增加了踝关节软骨的营养,使踝关节窝更适合距骨的正常活动,减少了踝关节僵硬的发生。本研究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其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21%vs 68.42%),提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术后能够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防止踝关节僵硬。

Pilon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内固定物穿入关节腔后加重了关节软骨的损伤[12,13]。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中在直视下对关节面进行复位,可避免损伤关节软骨。本研究结果显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5.79%vs 28.95%,P<0.05),但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患者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高(P<0.05),推测可能与其中外固定引起的钉道感染有关,因此,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保持钉道部位无菌,并加强护理,以减少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由于外固定架工作长度过长,骨折端间的相对不稳定可导致关节面骨折之间的微动,其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然而这一缺点可由有限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进行弥补。本研究中,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关节融合发生率无差异(P>0.05),说明两种术式对关节功能的风险相当。

综上所述,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可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6例经X线或CT证实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接受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和对照组(n=38,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9±0.6)个月]较对照组[(5.2±0.4)个月]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但研究组疗效优良率(84.2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95%(11/38)(P<0.05),其中软组织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骨髓炎及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关节融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可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高原训练发展下一篇:流动人员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