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固定系统

2024-09-24

髓内固定系统(共10篇)

髓内固定系统 篇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且其发病率有进一步攀升的趋势。该疾病的具体症状为股骨颈基底全小粗隆水半之间的骨折,而老年人是该疾病的多发人群,其中男性患者通常比女性患者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在诸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案中,髓内固定系统的代表方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以及髓外固定系统的代表方案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当前的两大主流[1,2,3]。为了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和分析,笔者选取了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61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为45~82岁,平均年龄54.3岁。AO分型结果为,23例为A1型,46例为A2型,13例为A3型。合并全身多处骨折14例,多处骨折并神经损伤4例。致伤原因为,21例患者为车祸所致,19例为跌倒,8例为高处坠落,4例为肿瘤引发。

1.2 治疗方式

所以患者入院后都接受患肢皮肤牵引制动,以缓解疼痛,同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共同完善各项术前辅助检查。当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一般在伤后1~2周实施手术。术前0.5h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防手术感染。32例患者接受DHS疗法,20例患者接受DCS疗法,16例患者接受Gamma钉疗法,14例患者接受PFNA疗法。根据治疗方式属性,把接受DHS及DCS疗法的患者设为髓外组,接受Gamma钉及PFNA的患者设为髓内组。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采用Harri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髋关节功能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髓外组患者中未见并发症,髓内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占比25%,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目的是固定并稳定骨折部位,为患者进行早期的恢复性训练提供条件,同时尽量缩短卧床期间,防止因骨折导致的各类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因此,如果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尽量控制手术创伤、进行固定、防止各类并发症。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是积极有效的治法。

根据AO分类,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类型有A1型、A2型和A3型。一般将A1型骨折视作稳定性骨折,A2型和A3型视作不稳定性骨折。DHS是髓外固定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是由粗螺纹钉、套筒钢板和尾加压钉组成。对于稳定的A1型骨折及部分比较稳定的A2型骨折患者,采用DHS可以较好地进行固定。若患者伴有大粗隆粉碎性骨折,因粗隆间稳定钢板 (TSP) 与DHS的结合,从而造就了DHS在治疗不稳定型的粗隆间骨折的特有优势。本研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有12例伴有大粗隆粉碎性骨折,采用DHS联合TSP的治法,其疗效都较为满意。如果采用DHS固定加压治疗A3型粗隆间骨折,则可能致使骨折端分离,最终导致固定失败。DCS是髓外固定系统的另一代表,其初始设计是用于股骨远端的髁间骨折,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在股骨近端骨折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PFNA的是基于各类内固定系统的优点而设计出来的。同外固定系统相比,PFNA具有创伤小、对骨折部位的血运干扰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本研究中,PFNA较外固定系统具有少量的优势,但是差异并不显著(P>0.05)。该情况可能是由于PFNA在临床的应用时间较短造成。

综上所述,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髓外及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疗效都比较好,经临床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是髓外固定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并发症。

摘要:目的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 其中61例为男性, 21例为女性, 年龄为45~82岁, 平均年龄54.3岁。合并全身多处骨折14例, 多处骨折并神经损伤4例。致伤原因为, 21例患者为车祸所致, 19例为跌倒, 8例为高处坠落, 4例为肿瘤引发。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髋关节功能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而髓外组患者中未见并发症, 髓内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 占比25%,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 髓外及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疗效都比较好, 经临床比较差异不明显, 但是髓外固定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并发症。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

参考文献

[1]禹宝庆, 马辉, 韩凯伟, 等.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2009, 3 (6) :138-139.

[2]姜磊, 禹宝庆, 傅青格.闭合复位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1 (1) :69-70.

[3]喻忠斌, 范建楠, 覃松,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髓外内固定方法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 (8) :226-228.

髓内固定系统 篇2

【关键词】锁骨骨折;双克氏针;交叉

【中图分类号】R2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13-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52例,女12例;年龄18-77岁,平均37岁;左侧36例,右侧28例;中1/3骨折16例,中外1/3骨折42例,外1/3骨折6例;横形8例,斜形14例,蝶形、粉碎性42例;全部为闭合骨折,其中新鲜骨折62例,陈旧性骨折2例。

1.2手术方法颈丛+针刺或局麻+强化麻醉下,患肩垫高,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正中横切口长5-7cm,尽量减少骨膜下剥离,暴露折端,清除骨断端软组织及凝血块。用齿状血管钳提起骨折外端,选择两枚直径1.5-2.0mm的克氏针自外端髓内交叉逆行穿出,直视下骨折复位,成功后将克氏针顺行钻入内端髓内并超骨皮质作骨折固定,蝶形、粉碎性骨折复位后紧缩缝合周围软组织或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可取得满意对位,将克氏针针尾弯曲剪断埋于皮下,术后患侧屈肘90°,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4周。

1.3疗效随访56例,随访率87.5%,53例外观无畸形,肩关节活动正常,均骨性愈合,已拔除克氏针内固定。最早拔除内固定为10周,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8周,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4周。3例内固定术后6周在外院摄X线片复查仅有少量骨痂生长,拔除内固定后过早负重造成再骨折。

2讨论

2.1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已被大量生物力学试验和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临床疗效较好。其不足是采用传统单克氏针髓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经常出现克氏针松动、滑脱,骨折处再次移位,致使手术失败的病例。而双克氏针交叉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除具有普通克氏针优点外,还克服了单克氏针固定易松动,滑脱等缺点,且具有锁骨骨折内固定更加稳定,从而促进了骨折愈合,缩短了治疗过程。分析原因如下:术后虽然患肢悬吊于胸,但患肢各关节仍有少许活动,致使锁骨产生旋转微动,长期的旋转微动可导致克氏针松动脱出,从而使手术失败。而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恰恰防止了锁骨的这种旋转微动,使骨折固定牢固,既防止了克氏针松动脱出,又加速了骨折的愈合时间。前本组随访56例,均未见因克氏针松动使骨折端分离或不愈合。对于内固定拔除时间,应明确骨折骨性愈合后拔除,过早取内固定,因肩关节活动产生强大剪力或局部负重等易致再骨折。本组有3例术后6周骨折未达骨性愈合,在外院拔除克氏针内固定造成再骨折,经重新手术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教训尤深。

2.2锁骨骨折以骨折中心切口,切口无须过长,能够较好的显露出骨断端即可,手术中注意尽量减少骨膜下剥离,以减少对骨折处的血运破坏,也避免损伤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及胸膜,操作简单,熟练者30分钟即可完成。手术疤痕小,减少因瘢痕而影响外表的美观。骨折愈合后门诊局麻下可拔除克氏针内固定,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2.3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时间长达8~10周,强迫体位外固定,病人难以配合,大部分不能坚持,造成畸形愈合。锁骨位置表浅,又称皮下骨[2],中外1/3骨折、外1/3骨折、移位明显者,手法闭合难以解剖对位,极易畸形愈合而影响外观。笔者认为,除部分骨折无明显移位、难耐受手术者及儿童骨折外,均可切开复位,恢复其正常解剖对位,同时可避免外固定所致皮肤、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实用骨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6.

髓内固定系统 篇3

关键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主钉

0 引言

临床上在遇到股骨粗隆间骨折, 或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的病例时, 供医生可选择的内固定物有动力髋系统以及股骨近段板等[1]。动力髋系统以及股骨近段板虽然能够对骨折端提供坚强的支撑固定, 但是由于是髓外固定, 从生物力学角度讲, 不利于应力的传导和骨折的愈合, 手术中剥离范围广、出血较多、创伤比较大、手术后恢复比较慢;而且股骨近端为高应力区, 应力会集中在钢板及螺钉上, 因此钢板及螺钉断裂的比例较高, 特别是对于粉碎不稳定的骨折;而且在遇到年龄比较大的患者, 骨质比较疏松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术后螺钉从股骨头切出及螺钉退出等不良现象, 严重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2,3]。

基于上述情况, 设计一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 以螺旋刀片和主钉为基础, 采用解剖型设计和可屈性设计, 通过髓腔内的中心位固定, 使其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 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的压力;螺旋刀片在敲击进入骨质时, 采取自旋的方法, 对骨质起填压作用, 增强把持力的同时可显著增强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

1 功能实现与结构设计

1.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本次设计的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达到了国内相关产品领先水平, 其相关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1.2 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的组成、设计特点和原理

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是针对股骨近端骨折而采取的一种微创的髓内内固定的治疗方法。髓内内固定可以解决目前内固定器械难以对高度粉碎骨折及骨折累积偏长的骨折进行有效固定的难题, 为医生解除术后断板的后顾之忧, 降低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 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提高了手术效率[4]。

1.2.1 组成

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和一个具有螺旋刀片的刀头。股骨近端髓内钉呈长管状, 该主体上与股骨近端对应的上部为较粗的主固定部, 主体中部和下部为较细的辅助固定部;主固定部上端设螺孔并配备尾帽;辅助固定部上对应股骨远端的靠近下端处至少开有一个较小的孔并配装横锁螺钉, 其设计图如图1 所示。

具有螺旋刀片的刀头至少有2 个螺旋刀面, 且每一宽大的螺旋刀面的前端都呈圆弧状;螺旋刀片尾部设有一个刀杆;主体的主固定部上在靠近辅助固定部处开有一个较大且倾斜的孔;刀头上的刀杆滑动地插在主体主固定部的该倾斜的孔中。将刀头打入骨质比较疏松的患者发生骨折的股骨粗隆部, 刀头上的螺旋刀片倾斜地旋转着挤压疏松的骨质, 使之密实, 螺旋刀片的多头结构可明显提高抗旋性能和抓持力, 所以可有效地解决术后拉力螺钉从股骨头切出或退出这一难题, 刀头实现了更好的固定[5], 其设计图如图2 所示。

1.2.2 设计特点和原理

股骨近端髓内钉上倾斜的孔为椭圆孔, 刀头的螺旋刀片尾部设圆杆, 该圆杆的尾部设C形卡接部;C形卡接部内侧设C形卡接槽, C形卡接部的外端面设端面齿;圆杆上套装一个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管状刀杆;该刀杆滑动地插在主体主固定部的该椭圆孔中;刀杆尾端内壁设有一对相对的卡头;一个管状的尾塞安装在该刀杆的尾端, 该尾塞的侧壁设有一对相对的卡爪, 这对卡爪与该刀杆上的卡头相对应;尾塞的内孔开内螺纹;尾塞位于刀杆内的端面设端面齿, 端面齿与刀头圆杆尾部的端面齿相对应;尾塞内螺接一个管状调整杆, 调整杆头部的外周开有环槽, 调整杆的内孔尾部设内六方插孔;调整杆的头部插在螺旋刀片的圆杆尾部的C形卡接部的C形卡接槽中[6]。这样可消除刀头上刀杆相对主体上主固定部倾斜孔的转动, 使刀头抗旋性能更好、更稳定。

在股骨近端髓内钉主体的主固定部上设置一个倾斜的孔, 并在该斜向的孔上配备具有螺旋刀片的刀头;该刀头上的螺旋刀片尾部的刀杆滑动地插在主体主固定部的该倾斜的孔中。将刀头打入骨质比较疏松的患者发生骨折的股骨粗隆部, 刀头的螺旋刀片上宽大的螺旋刀面倾斜地旋转着挤压疏松的骨质, 使之密实, 螺旋刀片的多螺旋刀面结构可明显提高抗旋性能和抓持力[7]。

主体辅助固定部上有2 个较小的孔, 其中一个为圆孔, 另一个为椭圆孔。2 个横锁螺钉可以选择八字形的锁入方式, 以提高横锁螺钉锁入股骨的稳定性。主体辅助固定部的下端外侧至少开有一个凹槽[8], 凹槽使主体辅助固定部的下端外侧削薄, 以减少对股骨近端外侧的压力, 可防止外侧劈裂。主体主固定部的纵向轴线与辅助固定部的纵向轴线存在6°倾角, 便于从大结节顶点将主体置入股骨。主体远端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屈性, 这种可屈性设计, 使得主体易于插入股骨并避免了应力集中[9]。

2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使用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经厦门市科技局成果登记, 登记号为XK20110112。其独特的设计结构经过试验中心试用, 能够为股骨近端提供坚强有效的固定, 能够压缩周围骨质, 有效地防止术后螺旋刀片退出, 提供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 防止旋转和内翻畸形, 并有效地避免应力集中, 其髓内固定器固定结构图如图3 所示。

由图3 可知, 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器主体瞄准器便于对标准和小型髓内钉静态和动态锁定;长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器主体远端的可屈曲性设计易于主钉进行插入并避免应力集中;主钉有外侧6°偏角, 便于从大结节顶点置入。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器螺旋刀片, 完成了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末端宽大的刀面尽可能多地压缩周围骨质, 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抓持力;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器螺旋刀片和骨质贴合紧密, 增强了稳定性, 防止旋转和内翻畸形;生物力学实验证明, 螺旋刀片显著提高了抗拔出能力[10]。

在手术操作中, 患者的体位一般采用在骨科牵引床上的仰卧位。手术切口大小应能够满足插入髓内钉及拧入螺旋刀片和横锁螺钉。用开口器在入钉点开口后, 闭合复位骨折端, 扩髓钻扩大髓腔, 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髓内钉, 将髓内钉和插入手柄装配在一起, 顺着髓腔插入髓内钉, 然后通过瞄准架上对应的螺孔插入三联钻套, 插入导针, 测深器测量需要的螺旋刀片的长度, 空心钻通过导针进入钻套钻孔, 使用螺旋刀片上钉器将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颈。最后通过瞄准架上对应的螺孔插入钻套, 钻头通过钻套钻孔, 测深器测量需要的横锁钉的长度, 使用六角起子将横锁钉拧入。

3 结语

目前的动力髋系统以及股骨近段板属于髓外固定, 从生物力学角度讲, 不利于应力的传导和骨折的愈合, 手术中剥离范围广、出血较多、创伤比较大, 手术后恢复比较慢。本次设计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内固定系统, 其独特的螺旋刀片设计, 在获得骨折部位坚强固定的同时, 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不仅能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很好的固定, 同时还具有出血少、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固定稳妥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闰玉明, 廖勇.Singh分类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0 (2) :175-177.

[2]郎黎平.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邮固定失败后的治疗策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2) :468-469.

[3]罗柳怀.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9) :79-80.

[4]邱其昌.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2) :178-179.

[5]陈剑, 任少君, 李松强.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髓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4) :54-55.

[6]张占岭.分析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2 (1) :35-37.

[7]郑琼, 勘武生.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1) :809-812.

[8]Platzer P, Thalhammer G, Wozasek G E, et al.Femoral shortening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nongeriatric patients[J].Jtrauma, 2008, 64 (6) :982-989.

[9]Simmermacher R K, ljunggvist J, bail H, et al.The new proximal femoral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daily practice;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clinical study[J].Injury, 2008, 39:932-939.

髓内固定系统 篇4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胫腓骨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7-01

胫腓骨骨折为四肢骨折的一种,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胫腓骨骨折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会使患者的骨折病情加重,造成骨折区域的旋转和重合,最终导致畸形。因此,胫腓骨骨折需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否则会给患者的预后带来残疾的阴影。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病症一般体现于患者的伤处有剧烈的疼痛感,不能轻易移动、触及伤处骨骼时有摩擦音、伤处皮肤出现肿胀等等,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1]。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法。本文对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和探讨,并得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的于我院进行胫腓骨骨折治疗的患者62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为34例,参照组为28例,其中,排除有重大心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以及肿瘤疾病患者。实验组患者34例,平均年龄(38.25±5.76)岁;平均体重(68.56±7.29)kg;性别:男21例,女13例;婚姻状况:未婚11例,已婚23例;教育年限:<9年18例;>9年16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15例;高处坠落致伤7例,摔倒致伤3例,打斗致伤5例,其他4例。参照组28例,平均年龄(40.01±7.28)岁;平均体重(64.35±8.51)kg;性别:男12例,女16例;婚姻状况:未婚14例,已婚14例;教育年限:<9年19例;>9年9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9例;高处坠落致伤8例,摔倒致伤6例,打斗致伤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行静脉全身麻醉,并对患者取仰卧位。

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以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行以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于患者的胫骨骨节处至膝前位置行纵式切口,之后利用圆头导针对患者的骨髓腔进行扩髓,然后将髓内钉沿导针植入,再在胫骨结处切口,将锁钉植入,最终将患者的伤口处止血,并缝合[2]。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患者伤口愈合的情况包括:两组患者的而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负重以及骨痂形成的平均时间。

1.4临床观察指标

利用SPSS21.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用t检测;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比较( ±s)

组别例数愈合时间

(月)住院时间

(天)术后负重时间

(月)骨痂形成时间

(月)

实验组348.1±3.017.5±3.72.4±1.32.5±0.5

参照组2810.4±3.119.2±3.03.5±0.83.4±0.9

P值 P<0.05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

n(%)有效

n(%)无效

n(%)总有效率

n(%)

实验组3424(70.59)9(26.47)1(2.94)33(97.06)

参照组2814(50.00)11(39.29)3(10.71)25(89.29)

P值 P<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与其他骨折类型相比,更容易出现畸形的情况,在进行胫腓骨骨折治疗之后,患者的胫腓骨部位通常会出现痛感,膝关节的屈伸受到限制、踝关节行动受到限制、患肢出现缩短情况等等[3]。因此,在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选取科学优质的治疗方案,避免给患者留下各种后遗症。而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钢板内骨定,另一种为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4]。但是经过研究发现,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都优于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治疗胫腓骨骨折应选用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治愈率,并减少患者术后畸形的发生概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3):56-58.

[2]汪正节.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66-3667.

[3]周漪峰.外固定支架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04):44-45.

髓内固定系统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患者87例, 其中钢板组29例, 髓内针组58例。年龄18~71岁, 平均 (35.25±16.85) 岁。钢板组男16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34.56±16.12) 岁, 骨折AO分型:A型12例, B型16例, C型1例;髓内针组男31例, 女27例;平均年龄 (35.19±16.25) 岁, 骨折AO分型:A型23例, B型31例, C型4例;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钢板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 髓内针组采用髓内针固定。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和术后结局 (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肘关节评分等) 。

结果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钢板组大于髓内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钢板组29例患者中有21例行植骨治疗, 髓内针组58例患者中有11例行植骨治疗;钢板组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 髓内针组没有;钢板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长期换药。术后20个月, 骨折愈合后对感染伤口行清创、内固定取出, 感染治愈。髓内针组无感染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肘/肩关节评分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骨折不愈合发生,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MEPI评分、肩关节HSS评分情况, 见表2。

讨论

两种固定法的适应证:临床对于一些简单肱骨干骨折常用加压固定技术, 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常采用钢板固定术。对肱骨外科颈下5 cm-远端髓腔上5 cm的干性骨折一般采用髓内针固定。但目前有观点认为无论从骨折粉碎情况还是解剖分类上看, 髓内针固定和钢板固定的适用范围并没有明显差异[2]。本研究的87例患者在选用固定方法的时候主要是征求患者的同意, 在适应证上并没有过多要求。

手术操作比较:本研究中钢板组与髓内针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明显。也有报道指出钢板组手术时间比髓内针固定时间长[3]。这两种固定方法的手术时间可能由许多因素决定, 比如骨折的复杂程度、手术医生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复位的难度等可能都会影响手术的时间。本次研究的87例病例中, 钢板组29例术中出血量平均 (501.19±284.12) m L, 而髓内针组58例术中出血量平均 (204.98±179.45) m L, 髓内针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钢板组, 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术暴露范围较大, 软组织剥离较多, 术中失血量也会增加。手术暴露过大、软组织玻璃较多也会导致术后伤口引流增多。

治疗效果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骨折断端血运遭到破坏, 而闭合复位内固定时骨折周围软组织血运破坏少, 理论上切开内固定的愈合时间要远比闭合复位内固定愈合时间长。但有文献报道, 钢板固定骨折不愈合率4%, 髓内针固定率10%[4]。有学者证实肱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比髓内针固定愈合时间延迟, 但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相近[5]。本研究8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均完全愈合, 愈合时间,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种治疗方法术后肩、肘关节功能的比较:对于术后肩肘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 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研究认为两组术后出现肩肘关节活动受限差异不明显,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钢板固定组和髓内钉固定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与否, 与手术医师的操作关系密切;同时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 术后长期关节制动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

并发症的比较:本研究中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组29例患者中有21例行植骨治疗, 髓内针组58例患者中有11例行植骨治疗;钢板组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 髓内针组没有;钢板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长期换药。术后20个月, 骨折愈后感染伤口行清创、内固定取出, 感染治愈。髓内针组无感染发生。传统认为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较髓内针组低。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应用时间比髓内针固定久, 因此钢板固定术技术相对成熟, 手术医生对围术期的准备较为充分,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诸多报道均显示钢板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术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总之, 钢板和髓内针固定对各种肱骨干骨折均适用。钢板固定术手术失血相对较多,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医生精湛的技术和术后专业的康复锻炼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安智全, 何小健, 曾炳芳.闭合复位微创钢板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1) :41-44.

[2]牛小育.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J].骨科, 2012, 3 (1) :41-43.

[3]姜朝来, 安智全.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在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22) :4119-4122.

[4]An ZQ, He XJ, Jiang CL, et al.Treatment of middle thirdhumeral shaft fractures:minimal invasive plateosteosynthesis versus expandable nailing[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2, 22 (3) :193-199.

髓内固定系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4例,女7例; 年龄18 ~ 73岁,平均36. 5岁,左侧14例,右侧17例,致伤原因: 重物砸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10例。开放性骨折按Guslilo分型: Ⅰ型10例,Ⅱ型9例,ⅢA型12例。骨折AO分型: 42 - A型10例,42 - B型19例,42 - C型2例。合并伤: 骨盆骨折3例,肋骨骨折3例,跖跟骨骨折1例,腰椎骨折1例,脑挫伤1例。

1. 2治疗方法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部分患者伴有全身多发伤,全身情况较差,患者入院后要遵循损伤控制理论抢救流程,先对潜在的、威胁患者生命的损伤进行处理。早期对胫腓骨折开放性骨折清创后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本组患者清创时间为伤后5 ~ 16 h,平均7 h,急诊行彻底清创,大量生理盐水脉冲冲洗,伤口用双氧水,稀碘伏液消毒,清除污染及失去活力的组织,清除创口内的异物,保留有血供的软组织及骨膜。然后在骨折近、远段胫骨前内侧经皮钻孔,拧入骨针。对于靠近干骺端的骨折用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外固定支架安装连接后,通过直视及透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不强求骨折解剖复位,主要恢复下肢长度、力线、纠正旋转、成角畸形,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如力线不好或成角可通过外固定支架进行调整。固定后创口能缝合的直接缝合,如软组织损伤重,伤口张力大或有皮肤缺损,则创面用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负压吸引,本组中有28例伤口清创后直接缝合,3例有皮肤缺损,经负压吸引7 ~ 12 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明显,无骨外露,行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消灭创面。在外固定支架固定期间,注意足趾及踝关节功能锻炼。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小腿伤口及针道无感染者,则一期转换髓内钉内固定,如针道有感染,则二期转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1. 3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手术方式本组转换时间在伤后2 ~ 8周,平均3周,一期转换者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先拆除外固定支架,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骨针针孔用碘伏纱布浸敷5 min后,用小纱布和皮肤薄膜封闭针孔,胫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在髌韧带内侧伤口内安放引流管1根,24 h后拔管,术后3 ~ 4 d内外固定支架针孔处渗液较多,要每天更换敷料,并使用抗生素4 d以预防感染。二期转换者拆除外固定支架后用石膏暂时固定,待针道软组织愈合无感染征象后,再行二期转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髓内钉插入前都要扩髓,扩髓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可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并能促进骨折愈合[1]。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其中28例伤口清创后直接缝合,3例有皮肤缺损,经负压吸引7 ~ 12 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明显,无骨外露,行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消灭创面。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一期转换髓内钉固定28例,3例外固定支架针道有渗液、感染,拆除外固定支架后用石膏暂时固定,隔1 ~ 2周待针道软组织愈合无感染征象后,再行二期转换内固定治疗。本组31例术后获得3 ~ 24个月( 平均12个月) 随访,所有病例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固定后未出现感染,髓内钉无断裂,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 ~ 40周,平均20周。所有患者膝关节伸直功能恢复正常,膝关节屈曲大于90°,未次随访时按照Johner - Wruhs评分标准[2]评定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20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3. 5%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3 讨论

3. 1关于清创和伤口处理彻底清创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基础,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既往要求清创应在6 h内完成,然而近期有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清创时间与开放性骨折预后无直接联系,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自身情况、伤情、软组织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因素与其预后更相关[3]。目前推荐清创应在24 h内完成[4],但并不是鼓励推迟清创时间,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仍应遵循尽早清创的基本原则[5],彻底清创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原则。创口要进行彻底的冲洗,可用医用脉冲冲洗器用大量生理盐水( 一般6 ~ 9 L) 进行深部、浅部冲洗,脉冲冲洗可保护软组织,冲出肉眼看不到的污染物及细菌。清创冲洗完成后创口能缝合的可直接缝合,如软组织损伤重,伤口张力大或伤口污染重,受伤时间长,有皮肤缺损,则创面行负压吸引,伤口二期缝合或植皮,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3. 2开放性骨折早期固定的选择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方式有: a) 伤口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后,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不利于观察伤口及肢体肿胀情况,换药不方便,换药时骨折易发生再移位,由于骨折固定不确切,骨折端可产生对软组织刺激损伤,关节活动受限。b) 跟骨牵引。骨牵引可对骨折产生持续牵引力,但如牵引重量过大,可造成骨折端分离,牵引重量不足,骨折端可产生重叠、短缩,可加重软组织损伤,不便护理,不便换药,不便搬动,妨碍患者做影像检查,正常关节活动受限[6]。c) 伤口清创后一期内固定。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部分学者主张及时行髓内钉固定,一期髓内钉内固定仍不可避免会发生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由于钢板固定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内固定物的刺激,在急诊清创不彻底的情况下会明显增加感染的机会[7],盲目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8]。d) 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具有固定简单,经皮穿针,创伤小,可保护骨折处骨膜及软组织血供,便于创面观察、换药、引流等处理。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中有很多优势,但若长期固定有可能出现针道感染,针道松动,骨不连,畸形愈合,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穿衣和行走等。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早期使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

3. 3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固定的时期及方式a) 一期转换,在受伤小腿肿胀基本消退,伤口干燥,无感染,皮肤缺损做创面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成活后,外固定支架针孔无感染,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在伤后3周以内,即可在同一次麻醉下拆除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固定。有学者主张[9]拆除外固定针架后应间隔一段时间再行髓内固定更安全,我们认为只要在术中对骨针针孔用碘伏纱布浸敷5min,用小纱布和皮肤薄膜封闭针孔,术后在髌韧带内侧伤口内安放引流管1根,24 h后拔管,术后3 ~ 4 d内外固定支架针孔处渗液较多,每天更换敷料,并使用抗生素4 d预防感染。经过上述处理,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本组一期转换28例均未出现感染; b) 二期转换,当外固定支架针道有感染时,拆除外固定支架后用石膏暂时固定,待针道软组织愈合无感染征象后,再行二期转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0]。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中有很多优势,但若长期固定有可能出现针道感染,针道松动,骨不连,畸形愈合,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穿衣和行走等,目前采用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固定的情况较少,多作为临时固定,待患者情况允许时再转换为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症少,临床疗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伟,王满宜.骨折[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8.

[2]yang YF,Xu ZH,Zhang GM,et al.Modified classification and single-stag microsurgical repair of posttraumatic infected massive bone defects in lowr extremities[J].J Reconstr Microsurg,2013,29(9):593-600.

[3]徐永清,范新宇.重视伤情判断探讨四大争议-再谈开放性骨折的诊断、处理和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1):921-923.

[4]Nanchahal J,Nayagam S,Khan U,et al.Standar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s of the lower limb[M].London: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Press,2012:11-12.

[5]张凯瑞,余斌.外固定支架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1):971-973.

[6]叶晓生,王洪震,贾正平.外支架转内固定分期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0):895-899.

[7]阮默,徐永清,沙勇,等.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Ⅱ、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0(11):965-970.

[8]韩愚弟,张里程,郝明,等.胫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的疗效对比[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1):930-934.

[9]田伟,王满宜.骨折[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66.

髓内固定系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患者共5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全部进行随访,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车祸29例,坠落11例,重物压砸5例,摔伤5例;其中多发复合伤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锁定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采用山东威高公司产品。

1.2 手术方法

操作均在可透视的手术床上进行。取患侧股骨大粗隆高点切口,长约3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分离肌肉显露股骨粗隆的梨状窝,开口器开口后,用扩髓器从9号开始进行扩髓并在C型臂透视下穿过对侧,选用的髓内钉直径比最后扩髓器小1 mm,然后由导针。将装有瞄准器的适当大小的锁定髓内钉顺行由梨状窝处旋入股骨远端,在透视确下骨折复位良好后,安装远端瞄准装置,依次旋入适当长度的锁钉,最后拧入交锁钉尾盖,再次透视确认骨折对位、锁钉长度及锁钉是否准确锁入。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

2 结果

患者经门诊复诊,5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患者在术后每个月复查1次,了解其临床症状,检查其关节活动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察和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其中2例出现骨延迟愈合,膝关节活动度评定:除2例合并膝关节损伤功能活动较差外,余均为良好。骨折复位标准:股骨干骨折短缩1~1.5 cm、向前成角10°以内、内外侧方移位小于1/3是可以接受的,但应尽量避免出现旋转畸形(应小于10°)[2]。骨折均为功能复位,但有5例粉碎性骨折患者,骨折块均未达到较好的复位。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及不愈合发生,于13~20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髓内钉。

3 讨论

锁定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为髓内固定,是中央型轴心式固定,固定骨折后对骨骼力学传导是应力分享式,对肢体的生物力学干扰较小[3]。闭合复位手术微创、不破坏骨折处的血肿、对骨折端及骨块的血运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故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闭合复位,以减少对骨折端的干扰,从而有利于骨折的修复。但是,股骨因软组织包绕较厚难以触及骨折端、髓内钉进钉点隐蔽、髂胫束的影响小腿内收时股骨有短缩的趋势等导致股骨骨折复位较困难[4],所以对于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治疗,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病例,闭合复位适于股骨中上段横断型骨折,且骨折粉碎不太严重的患者;在进针点定位、骨折复位及锁定过程中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透视,医护人员和患者需长时间的暴露在X线下,易造成潜在的射线损伤;更重要的是闭合复位常不能使骨折块达到解剖复位,特别易出现肢体旋转和成角畸形[5],由此而产生医疗纠纷,这在基层医院非常常见。

骨折闭合复位创口小,操作中不剥离骨膜,不干扰与骨折块相连的周围软组织,对骨折周围软组织没有明显损伤,从而保留骨折块的血运,不影响骨愈合。特别对于一些患肢合并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尤其适合行闭合复位锁定髓内钉治疗,可明显降低骨折感染率,减少皮肤及软组织坏死,减少术中出血。

从失血量来分析,以往多采用统计术中出血情况,但因每块纱布吸血量不同及闭合骨折反复复位造成的隐性失血,不能准确估计总体失血量。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术后第2天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来观察血液丢失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小切口手术并不增加血量丢失。

因此笔者认为基层医院开展闭合骨折复位,对骨折端及骨折块的血运干扰极小,梨状窝处定位准确,髓内钉可准确置入并判断骨折复位情况,减少了出血及组织损伤[6],值得尝试。但因为笔者所在医院的病例数尚少,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于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解决。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锁定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09年对5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术后Hb计量)、骨感染、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记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随访患者50例,2例出现骨延愈合,2例合并膝关节损伤工能活动较差外,其余均为良好,所有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无感染及不愈合发生,于13~20个骨性愈合后取出髓内钉。结论 在基层医院采用微创锁定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钉可准确置入并能准确判断骨折复位情况,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透视损伤,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骨感染及骨不愈合率,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骨折,锁定髓内钉,闭合复位

参考文献

[1]Liebrand H,ridderde VA,lang DE,et al.The clinical relevanc of the rotational deformity after femoralshaft fracture treated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ing.Osteo Trauma Care,2002,10(2):86 -93.

[2]郭岩凤,吴瑞森.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治疗.中华理疗杂志,2000,23(5):304-305.

[3]蒋协远,李晓彤,王满宜,等.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骨折端旋转畸形的测量.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5-58.

[4]戴鮨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原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95-215.

[5]张伯松,刘洪波,王雪松,等.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骨折端旋转畸形的测量.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211-2213.

髓内固定系统 篇8

2010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 患者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 并且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 多合并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以患髋疼痛、肿胀、瘀斑, 患肢短缩、内收、外旋畸形, 髋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为主。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各30例。两组病例均按AO方法进行临床分型, 髓外固定组:男12例, 女18 例, 年龄63~79 岁, 平均 (75.1±2.2) 岁;A1 型20 例, A2 型10 例, A3型0例。髓内固定组:男10例, 女20例, 年龄65~77 岁, 平均 (74.9±2.7 岁) , A1 型11 例, A2 型16 例, A3 型3 例。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分别接受了髋动力加压螺钉 (DHS) 、股骨近端锁定板、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 倒置的髓外固定手术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 的髓内固定手术治疗。常规处理:患者入院后, 根据骨折的移位不同给予下肢皮牵引制动, 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病情稳定后择日手术治疗, 均在骨科牵引床及C臂监视下复位。固定方法:①DHS固定手术方法: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行传统的髋关节外侧切口, 在患侧骸部前方放置一根导针, C型臂正位透视下调整克氏针位置, 于股骨颈中轴线并位于股骨颈的中下l/3 处, 经皮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 连续切口, 自导针入点向远端作切口。测量所需加压螺钉长度, 拧入滑动加压螺钉, 将套筒口与加压螺钉尾端对接, 钢板固定后, 冲洗创口, 缝合, 放置引流。②股骨近端锁定板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自髂前上棘下后方5 cm切口, 在导向器引导下, 沿股骨颈方向钻入2枚克氏针, C型臂正位透视下调整克氏针位置, 沿克氏针用空心钻钻孔, 股骨近端空心锁钉沿克氏针旋入并锁紧, 取下克氏针, 远端固定, 经锁定板近端钉孔固定, 冲洗创口, 缝合, 放置引流。③LISS倒置手术方法: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于股骨大粗隆外侧向肢体远端作一纵向切口, 将股骨粗隆间使用的LISS接骨板, 倒置后插入以适合股骨近端解剖形态, 在C型臂机的辅助下确定LISS接骨板位置摆放正确, 克氏针正位透视应位于股骨颈下1/3, 侧位应位于股骨颈中央。打入LISS近端的锁定螺钉, 冲洗创口, 缝合, 放置引流。④PFNA内固定方法: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嘱患者取仰卧位, 将患肢接牵引床, 患肢内收10°~15°。取大粗隆上纵向切口。主钉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内, 将深度调整合适后, 调整前倾角, 使骨折断端加压。于近端锁孔向股骨颈内置入1 枚导针, 正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中下1/3工作通道, 侧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 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孔。打开股骨外侧皮质, 沿导针方向打入PFNA螺旋刀片, 锁定螺旋刀片。定位器引导下打入远端1枚锁钉, 取下定位器, 置入主钉尾帽。术后24~48 h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 术后3~5 d应用消肿、活血药物, 术后14 d使用低分子肝素。

观察项目:手术后,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并嘱咐患者定期进行双侧髋关节正侧位片, 以了解患者的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患者康复后, 统计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与主要感受, 并结合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患侧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分, >90 分为优, 80~89 分为较好, 70~79 分为良, <70分为差。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髓内固定组手术平均时间59.1 min, 术中出血量109 m L, 术后负重时间8.4 d, 骨折愈合时间62.0 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4.4%。髓外固定组手术平均时间81.1 min, 术中出血量342 m L, 术后负重时间35.2 d, 骨折愈合时间89.1 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7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骨折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这种类型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患者的平均年龄74.9岁[2], 原因是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的现象十分普遍, 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3]。20 世纪60 年代, AO/ASIF学派兴起, 从此以后, 骨折后内固定治疗成为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PFNA治疗采用一枚防旋螺钉, 对骨折部位尽心远端静态或动态的锁定, 实现了骨折部位的弹性固定。PFNA符合我国人群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 可以闭合复位, 能把骨折部位的创伤降低到最小, 使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早期部分负重, 有效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 还能降低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骨折愈合, 有效防止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FNA内固定强度大, 所使用的材料能够与机体很好的相容, 较少出现排异反应, 因此, 能够在患者体内长期存留, 可作为首选的治疗髋部骨折的植入物。

有研究分析、比较了PFNA和髓外固定系统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结果显示, 相对于PFNA的治疗, 髓外固定方法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明显增多[4], 术后并发症也显著增多, 髋关节的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髓外固定系统治疗方法相比, 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缩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少, 并且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 术后患者能够较早负重, 髋内翻的发生率几乎为零。因此, 对于一些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伴内科疾病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PFNA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556.

[2]郝世忠.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5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1, 20 (4) :698.

[3]郑红根.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1007-1008.

髓内固定系统 篇9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下肢长管骨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57-01

在临床上,下肢长管骨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或是治疗不当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锁定断裂、骨不连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的出现残疾现象,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8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下肢长管骨骨折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男23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35.54±1.18)岁;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22—51岁,平均年龄(36.02±1.21)岁。对68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施全麻,麻醉成功后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选取相应的手术切口和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1.2.2 治疗组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实施全麻或是持续硬膜外麻醉,之后通过C臂X线机透视下实施手法闭合复位骨折穿钉,对于骨折手法闭合复位较为困难的患者,应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法治疗,不对其骨膜进行剥离,尽可能减少肌肉切开。在股骨处于大转子梨状窝处和胫骨距离平台前8—10mm处实施开孔锥穿孔,穿孔过程中良好固定骨折位置,穿孔后把髓内钉插入髓腔中,对于出现困难的患者,应适当扩髓。患者成功复位后,用锁定对主钉远近端进行锁扣。术后,采用常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其出现感染现象。

1.3 疗效判定[1]

优,指患者治疗后骨折线对位好、骨折愈合,且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指患者治疗后骨折线对位良好,且固定较好,手术切口愈合;差,指患者治疗后骨折对位线较差,且固定较差,骨折没有愈合或是出现畸形愈合现象。临床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骨痂形成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去除内固定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达97.06%,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仅为76.47%。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P<0.05,见下表:

2.2 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94%,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58%。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P<0.05,见下表:

2.3 对比两组患者骨痂形成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去除内固定时间

治疗组患者骨痂形成时间为(2.76±0.41)个月、下地负重时间为(2.41±0.5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85±1.62)个月、去除内固定时间为(12.35±2.35)个月,对照组患者骨痂形成时间为(3.35±0.68)个月、下地负重时间为(3.65±0.5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43±2.11)个月、去除内固定时间为(16.28±3.215)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骨痂形成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去除内固定时间,P<0.05。

3 讨论

下肢长管骨骨折疾病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健康成长,严重的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现象。真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处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骨折愈合状况,降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传统手术在治疗该疾病临床上,具有切口大、给周围软组织带来的损伤大等弊端,影响患者愈合[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逐渐应运而生,其属于一种轴性固定材料,侧线稳定性和抗旋转性较强,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术中出现的弊端,尽可能降低对于周围软组织产生的破坏、减少对患者肢体正常生物力学带来的干扰等,进而促使骨折局部供血功能再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骨折愈合,尽早恢复关节活动能力,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3]。综上所述,在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疾病临床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的68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骨痂形成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去除内固定时间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因此,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法值得在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闫辉.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3):120--121.

[2] 冯燕翔,麦 伟,吴 养等.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157例体会[J].广 东 医 学 院 学 报,2006,24(03):296--297.

髓内固定系统 篇10

关键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锁骨骨折,小儿

锁骨连接上肢和中轴骨, 内侧连接胸骨, 外侧连接肩峰。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 上面观呈“S”形, 横断面小儿锁骨中部呈圆柱或棱柱状, 而移行到外侧三分之一后变扁。小儿跌倒时双臂着地即可导致移行部位骨折, 现在认为引起骨折最多的受伤机制是患儿跌倒后肩部侧方直接着地, 直接暴力作用于锁骨引起[1]。因此, 锁骨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外伤。小儿锁骨周围厚而坚韧的骨膜层可以保持骨折的力线, 这样可使各年龄小儿的锁骨提早连接, 多采用保守治疗[2]。少年的骨膜不再是强力的支撑结构, 保守治疗骨不连较为常见[3]。家长及患儿对长时间固定及骨折愈合后遗留的外观畸形并不满意, 选择手术治疗病例逐渐增多, 文献[4-6]报道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Kubiak等[7]报告了5例使用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自2009年10月开始对学龄儿童锁骨中段骨折选择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 对本组11例病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例, 均为锁骨中段骨折, 男5例, 女6例;年龄6~14岁, 平均9.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 平均4.8 d, 斜形骨折2例, 粉碎骨折2例, 横行骨折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 均无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无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胛骨骨折等。其中车祸伤4例, 跌伤7例。单纯锁骨骨折8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例, 锁骨骨折手术同时行其他部位手术固定。1例合并颅脑损伤, 颅脑外科观察治疗平稳后转笔者所在科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通过X线锁骨正位片及轴位片明确诊断及了解移位情况, 见图1。

1.2 方法

颈丛阻滞或全身麻醉, 患儿仰卧位, 肩胛间区垫枕, 患侧肩部垫高约15°, 肩关节放空以利于肩后伸, 方便术中复位。常规3%碘伏消毒皮肤, 患侧上肢同时消毒, 无菌敷料包手固定, 方便术中复位困难时活动和牵引上肢帮助复位。使用钛合金弹性髓内针 (玖合公司生产) 。从骨折近端选取髓内针进钉点, 进钉点位于锁骨前缘, 尖刀切开皮肤约0.5 cm, 用开髓器斜向外侧钻开锁骨前侧皮质, 进入髓腔, 透视证实开髓器尖端在髓腔内, 且开髓器尖端方向朝向锁骨髓腔远端。根据锁骨髓腔直径选取合适直径弹性髓内针从开口处插入髓腔, 透视证实髓内针在髓腔内并且方向顺髓腔方向走行, 将髓内针向远端插入达近侧骨折端。肩关节后伸, 用巾钳提起骨折远近端将骨折复位, 透视下将髓内针插入骨折远端。继续进针达干骺端, 打击髓内钉尾端, 将髓内钉头嵌入干骺端, 注意不能打穿皮质致髓内针穿出。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满意后剪断髓内钉尾端, 将尾端顺骨干方向埋入皮下 (如图1所示) 。手术切口缝合或创可贴拉紧对合皮肤。如骨折端嵌入软组织或碎骨块, 骨折端重叠移位较重, 背伸肩关节复位不能成功, 或髓内针不能顺利进入远折端髓腔, 于骨折端切开约2~3 cm切口, 清理骨折端嵌入软组织及碎骨块, 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将髓内针插人远折端。其余操作同闭合复位固定。缝合切口, 术后10~12 d切口愈合拆线。

术后处理:术后前臂吊带悬吊患肢2周, 骨折端稳定后开始练习肩关节活动, 骨折愈合后, 择期拔出髓内针。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骨折解剖对位,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良:骨折成角小于15°,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可:骨折成角15°~30°,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略有障碍;差:骨折成角大于30°, 愈合时间大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有明显障碍[8]。

2 结果

术中闭合复位成功7例, 闭合插入髓内针固定, 骨折断端未切开显露。4例闭合复位不能成功, 行小切口切开复位, 骨折部位切口约3~5 cm。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46 min。闭合复位出血量约5 ml。切开复位出血量20~50 ml, 平均35 ml。本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 无手术切口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随访最短5个月, 最长12个月, 平均8个月, 骨折均愈合。2例活动肩关节时出现针尾处疼痛, 1例针尾穿出皮肤, 与针尾摩擦软组织有关, 取出髓内针后疼痛消失。本组未出现髓内针脱出、折断、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后肩关节无明显功能活动受限。疗效评定优7例, 良4例, 可0例, 差0例, 优良率100%。

3 讨论

上一篇:城市消防远程监控下一篇:移动终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