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2024-06-01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共8篇)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1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临床的一种常见骨折[1]。目前, 临床上对外伤性不稳定性压缩骨折, 多采用Dick系统;Steffee系统;USS系统;AF系统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或关节突间植骨等[2,3]。此类方法对于术后早期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虽然有效, 但对于维持晚期, 尤其是去掉内固定物后脊柱的解剖及生理结构效果欠佳, 甚至发生后凸畸形及迟发性瘫痪的病例[4]。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探索在采取USS系统固定的基础上, 在压缩椎体的椎弓根建立通道, 应用可扩张气囊对压缩椎体进行复位, 并用自体骨填充植骨的方法, 重建脊柱的解剖及生理结构的可行性。以此来弥补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骨折时的缺点。为降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致残率探寻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方法。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新鲜成年家猪脊椎骨。可扩张球囊;RSS-III型脊柱内固定器。每套包括4枚钛合金椎弓根螺钉, 2根钛棒、1根横向连接杆 (DTT) ;C型臂;显影剂。

1.2 实验方法

(1) 采用1岁成年家猪的新鲜脊柱骨8付。 (2) 取完整家猪的脊柱, 每条脊柱上各取胸、腰椎体3节, 每3节为一组共计16组, 每组取中间一节做伤椎模型, 共计16节伤椎。将此16组分为两大组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大组中包含8小组。对照组用钉棒系统固定后不用气囊复位;试验组用钉棒系统固定后, 伤椎用气囊复位。分别标号为对照1、2、3、4、5、6、7、8, 试验1、2、3、4、5、6、7、8。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 (3) 剔除椎体周围所有肌肉, 保留韧带、小关节脊椎骨的完整。摄X线平片, 排除先天性畸形、骨折或肿瘤等病变史。 (4) 采用目标椎体钻孔结合Panjabi[5]等提出的逐级撞击法制作椎体骨折模型。具体方法是先用手摇钻 (钻头直径为5mm) 在目标椎体侧方钻2~3个孔后加用自由落锤击打, 落锤高度固定于140cm, 落槌重量初始设为3.3kg, 每次追加重量为2kg, 直至目标椎体产生压缩骨折。X线证实骨折模型效果良好。再次测量椎体高度。本实验落槌运动追加2~3次。 (5) 将对照组和试验组伤椎模型用钉棒系统固定。 (6) 将试验组伤椎用开孔器和开路器在椎弓根的外上缘, 建立一个直径4.5mm的骨通道, C型臂透视, 确保位置及深度的正确。 (7) 将可扩张球囊沿骨通道送入伤椎松质骨内, 使用高压注射器, 向球囊内缓慢注射造影剂, 使球囊扩张, 将被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 并使伤椎膨胀从而恢复原高度。球囊扩张压力一般为70~110psi, 最大不能超过300psi。C型臂透视确认纠正后突畸形及高度恢复满意后, 使球囊回缩后抽出。这时, 伤椎内产生空腔, 将事先用伤椎棘突咬成的细碎骨渣沿骨通道打入伤椎, C型臂确认空腔填满后, 完毕。

2 结果

本实验共计16个伤椎模型, 均很好地完成了上述实验过程。实验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伤椎复位率分别为93.0±2.89和98.5±0.94, 差异明显。见表1, 表2。实验证明经椎弓根通道进行自体骨移植是确实可靠的。

3 讨论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模型往往采用自由落锤撞击完成, 通过调整撞击高度和落锤重量来控制撞击能量。撞击能量=9.81wh, 其中w为落锤重量, h为落锤高度。此方法由Panjabi[5]首先提出。具体方法是采用自由落锤运动, 落锤高度固定于1.4m, 初始落锤重量为3.3kg, 如骨折效果产生不满意则追加落锤重量, 每次重量为2kg。近年来, 以AF, TRSH, USS等为代表的后路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而植骨融合的方式也有横突间植骨, 关节突间植骨, 骨水泥填充等, 在国内外也有大量报道[6]。然而这些都无法做到生物性永久固定。尽管异体骨、骨水泥各种生物合成材料已经大量应用, 但是骨水泥等材料的泄漏导致瘫痪的病例仍屡见不鲜。所以说自体骨移植仍然是最好的植骨材料。通过应用可扩张气囊对压缩椎体进行复位, 重建脊柱的解剖及生理结构, 以此来弥补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骨折时的缺点。为降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致残率探寻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方法。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后, 经椎弓根建立通道, 自体骨移植填充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荣国威主编.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98

[2]胡有谷, 党耕町, 唐天驷, 等.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81-182

[3]饶书诚.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162-163

[4]徐宝山, 唐天驷, 杨惠林.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1) :641

[5]Panjabi MM, Kifune M, Wen L.Dynamic canal encroachmentduring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J Spinal Disord, 1995, 8 (1) :39-48

[6]Coumans JV, Reinhardt MK, Lieberman IH.Kyphoplasty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lyear clinical outcomes from aprospectivestudy[J].Neurosurg Spine, 2003, 99:44-50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2

【关键词】 钉棒系统内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护理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具有卧床时间短,便于护理,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由于骨折得到复位和固定,可早期下床,促进早日康复。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0月采取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7例,术后给予密切的护理配合。卧床2—4周后,在佩戴腰围或支具背心保护下,离床活动。通过系统的护理配合,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6月至2011年10月对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实施手术治疗及护理共87例。87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6例;年龄19—52岁,其中高处坠落伤53例,车祸18伤例,重物砸伤16例。本组患者损伤部位:T11骨折12例,T12骨折16例,L1骨折30例,L2骨折17例,L3骨折12例;其中10例分别合并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跟骨骨折等。受伤到手术时间2h—7d。术中使用C臂X线机,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2 术后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2.1.1 ①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其神志、面色、尿量、术口渗血及引流液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胸椎骨折患者尤其要注意其呼吸变化。②麻醉消失后,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应认真询问患者有无腰痛、双下肢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并与术前作比较。术后3d要密切观察双下肢的感觉及运动、括约肌功能,若有神经刺激症状,应及时查明原因,报告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理。

2.1.2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用3—4cm薄垫置于腰部切口处压迫止血。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定时由内向外挤压引流管,正确放置引流管设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床边。准确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一般常规放置引流管24—48h。

2.2 并发症的预防 ①患者全麻清醒后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也可指导患者做吹气球练习。预防肺部感染。②在骨突出的部位用柔软物如软方枕、小棉枕、水垫等妥善保护,做好预防褥疮指导。平卧时在双足底足托板支撑足踝保持90°,预防足下垂。侧卧时在两膝之间垫一软枕,保持关节于功能位。③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尿管定时夹闭、开放,每日会阴擦洗2次,保持尿道口清洁。

2.3 康復锻炼 术后当天可协助患者行双下肢肌肉按摩。第1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主动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舒缩及足趾、踝泵运动,3—4次/d,5—10min/次。术后第3天,在患者伤口疼痛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其行直腿抬高练习,2—3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幅度。术后2周伤口拆线后,指导患者做腰背肌锻炼,先指导其做5点支撑法锻炼。3—4周在佩戴胸腰部支架保护下床边坐起、站立及行走练习。应保持上身直立,保持躯体的协调性、整体性,动作要稳、慢,1次/d,15min/次。行走距离开始在50米以内,以后逐渐增加。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增强脊椎的稳定性、预防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锻炼应遵循早期、循序渐进及持之以恒的原则。

2.4 出院指导 ①下床活动初期用胸腰围支具保护,不可做弯腰动作;4—6个月后可适当参加一般劳动,坚持行腰背肌锻炼。年内避免弯腰、负重。神经功能尚未恢复者卧床期间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2。②术后1、3、6个月回医院复查,如出现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情况随诊。

3 结 果

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松动。10—12个月再次住院行内固定取出术2例,达到了重新行走、生活及工作的能力。通过对87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病人严格的执行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重视病人心理护理、严密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恢复良好。

4 讨 论

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并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在实施有效固定和椎管间接减压的同时进行充分的椎管直接减压,最大限度的增加神经功能的恢复的可能性。护理过程中,积极协同医生,重视术前宣教,术后加强病情观察,行之有效地阶段性进行康复训练及健康宣教指导,最大限度地取得患者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红娟,李娟.AF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5(16).

[2] 侯玉清,黄莉,张华清.胸腰椎结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22.

[3] 于海洋,干阜生,李超,等.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08,4:200—202.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腰椎滑脱患者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36~65岁, 病程1~20 (平均4.5) 年。

1.2 滑脱程度

全部患者应用X线检查, 观察其腰滑脱的类型以及程度, 按Meyerding滑脱分类, L3滑脱4例, L4滑脱7例, L5滑脱11例。其中Ⅰ度滑脱12例, 患者Ⅱ度滑脱10例, 在术前其平均的滑脱率是27.5% (15%~35%) , 患者腰椎的前凸平均12.2° (-12°~25°) 。对患者腰椎的病变部位应用CT与MRI进行扫描, 能够见到小关节有不同程度上的退行性改变, 其关节突较肥大, 而且不对称, 同时两侧的小关节发生内聚, 其腰椎间盘突出退变, 并且椎管狭窄。

1.3 临床表现

全部22例患者均以腰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 腰后伸时的症状明显加重的有13例。患者下肢出现放射性麻痛的有15例, 有18例患者能够感觉到腰部不稳, 而改变姿势的时侯腰部会出现卡住或者绞锁的现象.经过慢慢活动以及适应后才能够恢复。全部病例在发病后经保守治疗3~6个月, 未见明显改善后应用手术进行治疗。

1.4 治疗方法

在术后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5~7d, 其引流管在1~2d后可拔除, 到次日可应用直腿抬高方法进行训练, 在1周后需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 在2周后需戴支具开始行走练习。在3个月以内不能做体力劳动以及弯腰去搬重物, 需卧床休息。

1.5 观测指标

在术前以及术后应用腰功能评分以及视觉疼痛评分,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并在术后进行手术满意度调查问卷。随访时间10~36个月, 应用X线检查观察患者植骨融合的情况。患者植骨融合的标准:平片上出现骨小梁或者连续的均匀密度的骨质已经通过椎间隙者。

2 结果

患者术前腰功能评分与视觉疼痛评分分别为22.5±17.6分与6.3±2.4分, 术后对患者随访为47.3±21.3分与2.2±1.9分 (P<0.01) 。在全部22例患者中, 有20例患者 (90.9%) 对手术效果满意。患者腰椎滑脱在术前为27.5%, 在术后为3.5% (P<0.01) 。患者腰椎的前凸自术前的平均12.2°改善为18.1° (P<0.01) 。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与器械有关的临床并发症。

3 讨论

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是一种椎间的融合器同椎弓根的螺钉内固定两者结合的治疗方法[4]。因为椎体间的融合器其置入主要承担了来自于椎间的一个轴向压力[5], 同时恢复并且维持了其椎体间的高度, 再与椎弓根的螺钉系统相互配合使用, 能够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框架, 同时消除了椎弓根的螺钉系统其悬吊的应力作用, 能够有效地控制节段间进行伸屈运动, 这就使界面间的固定器不具有伸屈牵张力的干扰, 能够有效分担椎弓根钉给予的压应力, 进而防止了融合器随着伸屈运动把终板穿破导致的脱位及塌陷, 在长期随访中, 其器械的失败率明显下降, 其融合率有明显的提高。腰椎滑脱患者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内聚、肥大、骨赘形成、骨性关节炎、半脱位或变异畸形.椎弓根发育性变短或增粗等最为常见, 不仅可导致椎管中矢径和侧矢径变小, 更容易引起神经根管狭窄, 神经根受卡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全椎板切除术, 这种术式仅仅解除了腰椎中央管的狭窄, 往往造成术后不稳, 需再次手术。在我们的实践中针对性地选择小关节上下关节突切除减压, 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 直接切除致压的病理因素。对于以神经根卡压症状为主的患者, 可采用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对于有马尾神经症状和严重间歇性跛行、影像学检查有严重椎管狭窄者, 应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本文结果显示, 患者术前腰功能评分与视觉疼痛评分分别为22.5±17.6分与6.3±2.4分, 术后对患者随访为47.3±21.3分与2.2±1.9分 (P<0.01) ;20例患者 (90.9%) 对手术效果满意。患者腰椎滑脱在术前为27.5%, 在术后为3.5% (P<0.01) 。患者腰椎的前凸自术前的平均12.2°改善为18.1° (P<0.01) 。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与器械有关的临床并发症。应用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对2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治疗,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信效堂, 于永林, 兰海, 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 8 (4) :219-222.

[2]李广海, 肖莉.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体会[J].江西医药, 2009, 44 (1) :32-34.

[3]夏世银, 王全美, 薛治宇, 等.后路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32例腰椎滑脱[J].重庆医学, 2010, 39 (5) :601-602.

[4]江华, 潘政军, 王双利, 等.两种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3) :289-291.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中男24例, 女9例, 年龄22岁~53岁。骨折部位:T113例, T1211例, L112例, L25例, L3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 高处坠落伤15例, 重物砸伤7例;骨折类型按Denis骨折分类[2]:屈曲压缩型24例, 爆裂型骨折9例;33例患者均有腰背痛,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为5~9分, 平均7.1分。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SIA) 2000分级[3]:A级1例, B级1例, C级5例, D级8例, E级18例。脊髓损伤患者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检查, 明确脊柱椎弓根完整性、椎体损伤及椎体滑脱程度、椎管受压情况, 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及伤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数据, 了解脊髓损伤程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受伤后1周内手术。全麻成功后改俯卧位, 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暴露伤椎及上下各1个椎体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 参照胸腰椎解剖标志缓慢置入椎弓根螺钉 (共6钉) , 伤椎置钉尽量避开骨折线, 无法避开骨折线者使用短5 mm~10 mm螺钉进入椎体即可。C臂机辅助确保置钉无误。预弯纵向连接棒, 用撑开复位等方法复位骨折椎体, C臂机透视确认伤椎复位达到上下椎体正常高度的平均值, 上下椎间隙达到上下正常椎间隙高度, 拧紧螺钉螺帽、安装横梁固定。合并脊髓损伤者行全 (半) 椎板切除减压, 突入椎管骨折块回纳复位, 解除脊髓压迫。术后3个月内佩戴支具行走, 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复查, 测量伤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数据, 计算椎管内占位率, 观察内固定装置有无失效, 评价手术效果。应用ASIA2000评分标准[3], 观察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分级的变化, 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应用VAS评分标准[4]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评分, 评估患者腰背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1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14周~22周, 平均14.8周。本组病例均骨性愈合, 无感染, 无内固定失效;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欠满意, 余均获得较好恢复, 手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SIA2000评级A级0例, B级1例, C级1例, D级4例, E级27例, 和术前比较, 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术前5~9分, 术后3~6分, 末次随访0~2分, 平均1.9分。见表1。

注:t、P为术前与术后比较检验值;t1、P1为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活动度大, 为脊柱负重应力集中区, 是脊柱常见损伤部位, 骨折常存在脊柱的机械及神经不稳定, 手术必须恢复椎管形态及椎体高度, 解除脊髓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重建脊柱的稳定[5]。传统后路跨伤椎固定手术方式, 是在伤椎相邻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应用纵向撑开力间接复位伤椎, 属双平面固定, 存在复位效果欠佳、内固定效果不确切两大缺陷。后路经伤椎固定是三椎体置钉, 三平面固定, 分担了伤椎的载荷, 避免了平行四边形和悬挂效应, 减少了后凸形成, 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 既能达到长节段固定效果又可保留脊柱活动单元[6]。在撑开复位中抵抗椎体后移位的力量, 恢复椎管形态, 其固定至伤椎的螺钉能够通过后路连接棒承担部分应力传导, 使伤椎所受应力降低;作为一个支点, 其可增强伤椎前柱支撑力量, 减少晚期椎体高度的丢失, 达到良好复位与固定[7]。本组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治疗后随访, 无固定失效病例。

综上所述, 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 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 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临床疗效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 对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ASIA2000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1个月,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骨性愈合, 无感染, 无内固定失效病例。骨折椎体的影像学评价, 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 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 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 术前平均7.1分, 末次随访平均1.9分。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术骨折, 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 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 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椎弓根钉棒系统,疗效

参考文献

[1]魏富鑫, 钟锐, 崔尚斌, 等.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9) :760-764.

[2]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7-119.

[3]关骅, 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2000年修订)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3) :164.

[4]HUSKISSON E 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 1974, 2 (7889) :1127-1131.

[5]SINGH K, VACCARO A R, EICHENBAUM M D, et al.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injuries[J].J Spinal Cord Med, 2004, 27 (2) :95-101.

[6]黎明华, 谢文伟, 姚汉刚, 等.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5) :456-458.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5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多是由于较为严重的创伤而导致, 常伴有脊柱不稳、脊髓及马尾神经出现损伤等症状[1], 对伤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0例;年龄24~70岁, 平均 (40.8±5.5) 岁;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 其中摔伤38例, 车祸伤13例, 高空坠伤7例;骨折节段T11的2例, T12的20例, L1的26例, L2的10例,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 受伤至进行手术的时间为8h~15d。

1.2 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常规X线、CT及MRI等检查。给予所有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 切口要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 将受伤的胸椎及相邻正常椎体的两侧椎板、关节突以及横突逐层暴露出来, 应用C形臂X线透视机作为辅助, 在透视下将标记针植入, 上关节突的外缘垂直线与横突中轴线之间的交点处作为腰椎进针点, 横突根部以上的1/3连线与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胸椎进针点。根据术前CT检查的测量值确定钉的直径、长度及进针方向, 并在术中C形臂X线透视机的透视下对其进行调整, 与伤椎相邻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进行妥善安置。对减压范围进行确定时, 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观察是否出现椎管变形及侵入椎管骨块的情况, 探查椎管时要从后外侧开始探查, 打入突入椎管骨块使其复位, 以恢复椎管前壁的平整状态, 将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充分解除后再将连接棒进行安置, 将其适当撑开, 在C形臂X线透视机辅助下确定伤椎复位良好后对其进行固定, 并将横连加以连接, 切开椎板常规减压, 给予充分止血, 将伤口充分冲洗并安置必要的引流管, 伤口缝合。给予患者预防感染治疗, 切口愈合后给予拆线, 要保证患者卧床制动6~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CT、X线检查, 比较患者受伤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变化、Cobb´s角的矫正情况、椎管面积的改善情况等。随访中要观察患者植骨的融合情况、内固定是否出现松动、变形或断裂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患者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以及椎关节面积明显较术前增加, Cobb´s角明显较术前降低,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 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变形或断裂的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胸腰段在脊柱创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损伤部位,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胸腰椎骨折多是由于受垂直、屈曲压缩暴力导致[2], 合并有牵伸、扭转或侧曲暴力等, 以椎体后壁的骨折为主要特征, 往往会造成脊髓、马尾神经的损伤, 对脊柱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临床上对于胸腰段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段, 而对于合并有脊髓损伤的患者给予实施后路减压术, 但这两种治疗手段临床效果均不理想, 不能有效缓解脊髓的受压情况, 影响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逐渐被临床应用, 其具有解剖复位、三维固定、短节段固定等优点, 已逐渐成为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3]。而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的治疗方法操作较为简单, 疗效确切可靠,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中, 58例患者均给予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 均在一期愈合, 复查测量发现, 其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以及椎关节面积明显较术前增加, Cobb´s角明显较术前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利于患者的恢复,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书勇, 路磊, 杨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 (20) :46-48.

[2]彭亦良, 张泽华, 吴雪辉, 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0, 8 (20) :121-123.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其中, 男9例, 女2例, 患者的年龄均在23~62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0±3)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 且受伤的时间均在3~15 d之间, 平均受伤的时间则为 (9±2) d。其中, 寰椎骨折患者有2例, 枢椎骨折滑脱患者有3例, 伴随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有6例。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症状, 患者的颈部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术前对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按照Frankle进行有效分级:其中B级1例, C级3例, D级7例。

1.2 手术方法

首先, 对患者在术前施行颅骨牵引, 并进行CT或MRI检查, 对患者的损伤阶段、受损伤的类型以及神经的损伤程度情况进行确定[1];然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进行器官插管, 在手术过程中, 患者取俯卧的姿势后, 将其头部置于马蹄形的牵引架上面, 从而确保患者的颈椎处于稳定的状态, 同时要避免患者的眼部受到压迫。依后正中线的位置枢椎棘突位置定位, 从而将患者的寰椎后弓以及枢椎的椎板或C2~3椎板侧块充分显露出来。在剥离寰椎后弓及两侧时仅在骨膜下作锐性分离, 显露寰椎后弓下缘, 尽量保留寰椎上缘骨膜及寰枕筋膜, 两侧剥离的2 cm宽度, 依照术前对患者进行的进钉点的测量以及入钉角度的分析, 确定寰椎后弓上的入钉点及方向, 用球磨钻去皮质备入钉点, 用直径2 mm的手钻缓慢钻入椎弓根, 保持约5°~10°内倾、0°~5°尾倾, 凭手感钻入髓腔内, 探针探查骨道, 并且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观察下对定位针的具体位置进行有效观察, 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用神经剥离子将C2神经根和其后的静脉丛血管牵开, 向内探测C2的椎弓根内侧壁和上壁, 用手钻于侧块中分偏内上开路钻入, C3在侧块外上象限为进针点, 外展40°~45°, 0°~8°尾倾, 其中寰椎部位置入2枚直径3.5 mm, 长度24 mm左右的椎弓根螺钉, 而枢椎部位置入2枚直径在3.5 mm, 而长度在26 mm左右的椎弓根螺钉, C3椎部位置入2枚直径在3.5 mm, 而长度在28 mm左右的椎弓根螺钉。同时注意在每次置入的螺钉超过了椎管的长度以后, 都将其退出, 对椎弓根底部以及四壁再一次进行探查, 从而确定患者的骨性隧道保持完整的状态;最后,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钛棒, 并将其折弯成前凸形状, 从而进行安棒固定, 利用磨钻将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棘突或C2、3椎板、关节突进行打磨, 并在去皮质化以后取患者的髂骨进行植骨融合, 在负压引流管的作用下将患者的切口进行缝合[2]。

此外, 在术后,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并给予为期3 d的抗生素药物治疗, 而患者的引流管需在48 h内拔除。同时在引流管拔除以后要对患者的颈部进行相应的保护, 术后颈托制动3个月。在术后每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X线片与CT检查, 从而对患者的骨折复合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3]。

1.3 疗效判定

对患者在术后每隔3个月进行随访, 及时复查X线片与CT检查。同时按照国际上有关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ASIA92) 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进行有效的评分, 对患者在术前、术后24 h内以及随访2年的评分结果进行有效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患者手术前后的评分的数据用t检验, P<0.05表示有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有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在随访期间治疗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均未发现患者有颈椎不平稳或复位丢失的情况, 螺钉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且没有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 患者的寰枢椎都获得了比较好的骨性融合。其中对患者的ASIA92评分, 术后24 h与术前的评分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术后2年后的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由高位颈椎的各种疾病所引发的患者寰枢椎骨折脱位或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现象, 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理状态, 促使患者的脊髓始终处一个高危的状态,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在临床上, 由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技术具有着安全性较高、可操作性较高、对患者的颈椎固定较为稳定,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小的特点, 已经成为了一种临床上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理方法。

综上所述,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未有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在随访期间治疗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均未发现患者有颈椎不平稳或复位丢失的情况, 螺钉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且没有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 患者的寰枢椎都获得了比较好的骨性融合。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具有固定节段短, 可操作性强, 术中复位好, 稳定可靠, 融合率高, 尽可能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等优点,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寰枢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 能够使患者得到快速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李勇, 彭锦芸, 曾碧凤.双侧经寰枢椎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板挂钩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J].颈腰痛杂志, 2009, 30 (6) :511-513.

[2]郭继东, 侯树勋, 史亚民, 等.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10) :821-824.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7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非融合固定

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工作的总结,骨科医师已逐渐认识到脊柱融合术后,易出现融合节段运动丧失、应力传导发生改变、相邻节段出现退变或退变加剧,因此,保留节段运动功能的脊柱重建技术备受关注。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2月应用微动棒固定手术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9例,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44~55岁,平均50岁。主要症状为有明显的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时加重,症状反复2年以上。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证实,为椎间盘突出腰椎轻度不稳或合并椎管狭窄,伴有邻近节段椎间盘有退变,腰椎小关节退变不严重者。其中,单节段固定3例,双节段固定6例。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

1.2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取腰椎后正中直切口,充分显露棘突、椎板,根据病变情况对病变节段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神经根通道探查、松解,病变间盘髓核摘除。定位准确后,以“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沿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螺钉并撑开椎体间隙,对病变节段行自体骨植骨融合或椎间融合器作融合,通过螺帽将微动棒(ISOBAR TTL Semi-rigid动态固定系统)与螺钉相连并拧紧,连接螺帽使之行刚性固定,关节突或横突间放置棒状骨进行植骨融合;对邻近节段行微动棒固定,不做植骨融合。

2 结果

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21 d,术后复查X线片、CT、MRI,提示减压彻底,内固定系统位置满意。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患者下肢症状完全缓解,有4例腰部有轻微疼痛或不适,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影像学检查未见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重。

3 讨论

自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总结,笔者逐渐认识到脊柱融合术也会影响正常功能,主要表现为融合节段运动丧失、应力传导的改变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或退变加速。如何保留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避免脊柱融合后节段间的应力改变是脊柱外科医师面临的新课题。

3.1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的优点

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脊柱功能重建技术包括针对脊柱前柱功能重建的髓核置换术和全椎间盘置换术,以及针对脊柱后柱功能重建的后方动力性稳定技术。Semi-rigid为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由法国人首先发明使用。该系统的动态固定棒包含一个受控微动关节,具有±2°的伸屈活动度和±0.2 mm的纵向移位,其作用在于: (1) 减少应力遮挡,分散应力,保护植入物,维持椎间高度与活动度; (2) 加速椎间融合; (3) 预防融合节段相邻的病理性椎间盘的进一步退变。它可以预防融合节段上位相邻的病理性椎间盘的进一步退变;迎合了弹性固定理念;微动棒固定系统为刚性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邻近已有退变的椎间盘不再加重,而且能够维持该节段的微动,分担脊柱的应力。这些装置为脊柱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稳定作用,保留了脊柱的节段运动,通过改变运动节段间应力传导来控制节段的异常运动,从而减轻疼痛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3.2 适应证

非融合技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Delamarter等认为后方动力性稳定技术在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的的早期可采用,而在退变的晚期,融合加节段性内固定仍旧是最佳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岁,术前均需拍摄X线、CT及MRI片,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选择小关节退变不严重,腰椎间盘退变、突出腰椎不稳但在Ⅰ度以内,或合并椎管狭窄的病例,选择与临床表现及体征相吻合的节段(责任椎)为手术重点解决的节段,对已有退变信号的邻近节段使用微动棒固定。

3.3 并发症

采用非融合技术后,手术节段退变实际上并未停止。因其微动所以内植物更容易失败,松动或发生断裂、移位或下沉进入椎管、假体磨损、感染、椎体骨折等短期及长期并发症。虽然该术式在重建腰椎稳定性的同时保留椎体间的活动,并对预防邻近节段的退变产生作用,但是,非融合固定系统可能需要终身提供固定作用,而不像脊柱融合术的内置物系统是仅作为骨性融合前的临时固定装置,它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出现固定强度减弱、螺钉松动甚至疲劳折断。所以,建议建立完善的随诊制度,做好随诊工作,出现问题可以早发现、早解决。

4 结论

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可以减少病变节段手术后应力遮挡,保护植入物,加速椎间融合并维持椎间高度与活动度,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的退变,近期效果满意,长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证实。

参考文献

[1]邱贵兴.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6) :1081.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19~46岁,平均34岁;滑脱部位:L5滑脱9例,L4滑脱1例;滑脱程度:Ⅱ度滑脱5例,Ⅲ度1例,Ⅰ度4例;神经系统功能受损ASIA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1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腰背部8例,车祸伤2例;合并四肢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8例,合并肾挫裂伤2例,合并中重度颅脑挫裂伤和硬膜外血肿1例,合并伤与创伤性滑脱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同时或单独进行对症处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 h~2周。

1.2 手术方法

10例均采用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融合(后外侧横突植骨或椎间植骨)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取俯卧位,常规后正中切口暴露相应椎节棘突、椎板、小关节突以及横突,先行脱位椎全椎板减压,定位好脱位椎和上下椎体的椎弓根,“C”形臂X线透视监测下拧入椎弓根钉,纵棒塑形后装上纵棒和椎弓根钉的螺母,适度纵向撑开后逐渐拧紧复位螺帽提拉脱位椎,完成复位;再切开椎间盘常规行髓核组织摘除术,病情较平稳者和Ⅲ度滑脱者行椎体间单或双枚Cage植骨融合术,合并伤较严重的Ⅰ~Ⅱ度滑脱者行椎板和横突间植骨融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双下肢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病情平稳后复查X线片、CT或MRI,4~12周后可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出院后每3~6个月复查1次。2结果

术后复查X线片或CT,9例完全复位,1例残留Ⅰ度滑脱。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脱、断裂和复位丢失等情况,参考侯树勋腰椎滑脱手术疗效评价标准[1]: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典型病例见图1、2。

3 讨论

创伤性腰椎滑脱临床少见,而且几乎只发生于L5脊椎(但亦有发生在L4椎的,本文所选典型病例就是L4椎的创伤性滑脱),其原因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下腰椎关节突部分重叠,可以增加侧方及前后方向的稳定性,腰骶连接部的稳定结构以静力性结构(椎间盘、韧带和局部骨骼形态)为主,动力性结构(椎旁肌肉)为辅,而在局部骨骼结构中,L5骨钩(由L5的椎弓根、峡部和下关节突组成)和S1上关节突(钩扣)部分重叠,起到了侧方及前后方向稳定作用。由于上述结构的稳定作用,必须极其严重的前后暴力才可能发生创伤性腰椎滑脱,也因此类滑脱常有其他部位或脏器损伤需要同时或优先处理。

创伤性滑脱损伤部位下腰椎的神经组织与骨性椎管的比例约为30%,马尾神经避让空间较大,且创伤性滑脱不像其他类型滑脱一样常在峡部,而是常在小关节突处;神经根的损伤主要是由于脱位后形成的椎管狭窄以及继发椎间盘突出挤压引起,神经根损伤相对轻一些。因此,创伤性滑脱病例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相对不是太严重且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其急性创伤性的致病因素又导致此类损伤常伤及下腰椎的两柱甚至三柱结构,导致其稳定性较其他类型慢性滑脱差。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创伤性下腰椎滑脱一经诊断应该尽早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和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2~3]。总结其手术关键:(1)滑脱椎的复位。完全的复位可以恢复脊柱、脊髓以及神经血管的解剖位置,避免神经血管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的危险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在直视下对骨折、脱位和受压的硬膜囊和神经根进行充分的处理。(2)复位后必须行内固定术。相对其他类型的慢性滑脱来说,笔者体会由于没有脱位椎周围慢性软组织、韧带的瘢痕形成和痉挛,也没有慢性增生性骨桥的形成,急性创伤性下腰椎滑脱的复位要容易的多。一般手术台上、下相互配合好,脊柱牵引和翘拨、提拉复位同时进行,均容易完全复位,但是正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某些其他类型的慢性Ⅱ度滑脱,单纯减压可以达到解除或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4],但对于急性创伤性下腰椎滑脱来说是绝对不可以的,必须辅助内固定才能稳定脊柱。(3)植骨融合术。复位固定后还需加以植骨融合加强稳定脊柱,由于急性创伤性下腰椎滑脱的关节突或椎弓峡部的断裂是新鲜性骨折,复位固定后可形成骨性愈合。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病情较严重、有合并伤需要处理的Ⅰ~Ⅱ度滑脱者,加行横突间和椎板植骨融合,只要处理好植骨面和横突间行“火柴棒”式植骨,一般均能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Ⅲ度滑脱者建议行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可进一步提高术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5]。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采用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融合手术治疗创伤性腰椎滑脱的优点:(1)复位完全;(2)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内固定支撑稳固;(4)植骨融合率高,疗效显著。但由于发生创伤性腰椎滑脱的病例较少,其进一步的治疗方式选择和疗效分析有待于加强和统计。

参考文献

[1]侯树勋,史亚民,吴闻文,等.腰椎滑脱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术式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07-710.

[2]周田华,汤逊,徐永清,等.后路短节段固定加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创伤性滑脱[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4):323-324.

[3]刘鹏,赵建华,范伟力.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5,7(4):271-273.

[4]黄五京.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44-45.

上一篇:工作的创新下一篇:《可编程控制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