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2024-06-19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共10篇)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1

Colles骨折是人体最常发生腕部关节损伤疾病, 占所有骨折发生的6.7%~11%[1], 处理不当常导致畸形或延迟愈合, 发生严重后遗症。该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对收治的193例Colles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3例, 男81例, 女112例, 年龄7~86岁, 平均 (56.8±2.4) 岁, 左侧92例, 右侧101例,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异常活动, 131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经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确诊, 其中横形骨折67例, 斜形骨折91例, 粉碎性骨折波及关节面者35例;按Frykman分类, Ⅰ类50例, Ⅱ类44例, Ⅲ类31例, Ⅳ类29例, Ⅴ类18例, Ⅵ类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 坠落伤26例, 摔伤77例, 其他60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位2 h~10 d。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治疗前均给予X线检查了解骨折的程度和类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肘部外展屈曲90°, 前臂旋前, 掌心向下, 嘱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下段, 缓慢用力, 术者紧握手掌根部,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断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掌侧, 向上推及固定近折端, 拇指向下按压远折端, 同时向掌侧屈腕, 使之复位, 然后轻压尺桡关节, 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尺倾角。复位时注意要将断端牵开, 偏位移动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因暴力损伤骨骺。

1.2.2 固定及处理

骨折整复后用小夹板外固定, 掌背侧板与前臂等宽, 以不妨碍腕关节作掌屈尺偏固定, 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用3道布带均匀缠绕捆扎夹板, 松紧度以保持布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 cm为宜, 然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将前臂保持中立位, 屈肘90°, 固定3~5周。进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的伸屈活动, 做有效的握拳, 2周后进行肘、肩关节活动, 防止引起关节僵硬, 定时复查调整布带松紧度, 以免引起局部血流循环不足。随访3~6个月。

1.3 复位后效果评价

治疗后根据关节活动、疼痛、畸形等进行判定:腕部无畸形、疼痛, 无功能损害,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 握力与健侧比较减弱不明显, 为治愈;腕部无疼痛或有轻度疼痛, 有麻木感, 有轻微功能损害或畸形,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20%,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良;腕部关节功能差, 有明显疼痛和麻木感,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20%以上,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弱, 为差。

2 结果

本组1次复位成功162例, 2次复位成功31例, X线检查显示解剖对位与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恢复正常, 随访3~12个月, 治愈103例, 良77例, 差13例, 优良率为93.3%。并发腕关节僵硬2例, 筋膜综合征1例, 肌腱功能障碍1例, 握力明显下降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

3 讨论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 由于桡骨下端膨大, 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部, 发生间接暴力时, 身体的冲击力与地面反作用功能作用于此处, 使肘部外伸, 前臂旋前, 造成桡骨下端骨折远断端向桡背侧移, 同时掌倾角和尺倾角也发生变化。由于此处血运丰富, 及时的手法复位和固定可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正常人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为20~25°, 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约1~1.5 cm[2]。这些结构对腕关节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手法复位时要尽量保持这些角度和关系的正常, 整复时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 解除短缩畸形, 进行持续和缓慢的牵引, 恢复桡骨的有效长度, 消除骨折端的应力, 通过骨折端周围的韧带和骨膜的牵拉, 使之达到复位的目的。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不仅能有效稳定骨折的对位, 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倾角, 还能有效借助周围肌肉运动中的韧带、筋膜纠正残余移位, 在骨折断端形成纵轴上的细微活动和间断的刺激应力[3], 促进成骨的愈合, 使腕部、手部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效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和肿胀消退。在行小夹板固定时要注意随时根据患肢的肿胀情况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避免发生缺血和肌肉挛缩。固定后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组织代谢能力, 最大限度的使腕关节活动, 减少关节内外组织粘连和萎缩, 预防关节僵硬, 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治愈103例, 总有效率为93.3%。

总之,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促进患侧功能恢复,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是治疗Colles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了解腕部解剖结构和角度, 尽早进行整复, 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新民.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2) :132.

[2]叶浩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98例报道[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143.

[3]徐曙.手法复位后塑形夹板与直形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7-59.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2

【关键词】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9-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占所有骨科疾病的16.7%左右[1],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桡骨骨折疾病,该病多由暴力所致,临床表现多为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并向背侧屈曲成一定的角度。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多以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但是传统的手法复位多是依据医师自身的临床经验,无明确的规范化操作步骤,从而造成治疗效果好坏不一。基于此,笔者采用规范化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了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3.8±5.1岁,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2。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即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取肘关节屈曲90°,2名医师分别取前臂和手指进行持续对抗性牵引,操作者使用1手拇指按压患者的骨折近端处,另一手按压患者手腕部桡骨骨折远端处,反向挤压,于背侧使用双手拇指向下按压,剩下的手指将患者骨折部位远端上提,从而完成复位,确定患者骨折部位得到复位后,取适宜大小的方垫依次垫于患者桡侧骨茎突出处、患侧掌根大多角骨处和患者背侧骨折线近端1~2cm处,同时使用小夹板进行固定,保持患者腕关节的尺偏位和背伸[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满意,出现连续性骨痂但未出现肿胀、畸形,无疼痛感,患者患侧功能基本恢复,或活动范围受限<15°,Cooney評分≥80分;良: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欠佳,出现轻度的畸形,活动范围受限≤45°,局部出现轻微疼痛,Cooney评分≥65分;差: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未愈合,存在明显的压痛,活动障碍明显,Cooney评分<65分,优良率=(优患者数+良患者数)/总患者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主要还是采用保守治疗法为主,即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其中手法复位多依据我国古代医书所记载的方法,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操作步骤[3],这就造成临床医师因为自身临床经验以及对医书的理解不同,手法复位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手术效果重现性较差,手法复位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固定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化的手法复位操作步骤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改良手法复位即是在传统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对其原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处理,从而形成实际临床可操作的手法复位操作流程。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通过复位手法进行规范化,有效的提高了不同患者间手术复位优良效果的重现性,同时也说明了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可有效提高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法可有效规范了手法复位的操作步骤,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对于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德福,张功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骨伤,2010,23( 8) : 581.

[2] 陈轶强,孙斐予,黄志俭.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116-118.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7例, 女33例, 年龄50~83岁, 左侧27例、右侧13例。按AO分型[2]:A型15例 (A2型8例、A3型7例) , B型6例 (B1型3、B2型1例、B3型2例) , C型19例 (C1型10例、C2型6例、C3型3例) 。均为初次就诊的闭合骨折, 受伤至就诊时间≤6h, 致伤原因主要为不慎摔伤。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规定的诊断标准, 具体为: (1) 有外伤史,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临床表现: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 疼痛, 前臂下端畸形, 压痛明显, 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 X线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复位前准备

(1) 可调式骨伤塑料夹板:4块。由天津医院与天津圣得康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式合作开发的专利产品, 板壳由ABS工程塑料和全面衬垫制成, 分别为内侧板 (125mm×25mm×4mm) 、外侧板 (145mm×25mm×4mm) 、前侧板 (125mm×60mm×4mm) 、后侧板 (145mm×60mm×4mm) ; (2) 纸压垫[4]:2个。横档, 一般长6~7cm、宽1.5~2cm, 厚约0.3~0.4cm, 以健臂中立位时桡尺二骨下端背面高度差为准;方垫, 长宽约4cm, 稍厚于背侧横档; (3) 3条长约1m的布带、绷带、薄棉衬。具体见图1。

1.3.2 治疗过程

复位前对患者统一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以减轻疼痛, 麻醉起效后, 患者统一取仰卧位。 (1) 伸直型骨折:患者屈肘90°, 前臂旋前位, 助手握住患肢肘部, 术者握住患肢腕部, 双拇指并拢于骨折远端背侧, 两者持续对抗牵引足够时间, 术者以尺偏、屈腕的顺序纠正骨折移位, 固定时患肢前臂裹一薄棉衬, 再用绷带包缠, 横挡平尺骨茎突置于骨折远端背、桡侧, 平垫置于骨折掌侧近端, 以防止夹板固定后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 前臂中立位绑夹板固定; (2) 屈曲型骨折:患者肘关节伸直位, 前臂旋后位, 肩关节外展至约45°, 助手握住患者肘关节, 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腕部, 双手大小鱼际并拢于掌侧骨折远端, 两者持续对抗牵引足够时间, 以尺偏、背伸的顺序纠正骨折移位, 横档平尺骨茎突置于掌、桡侧, 前臂旋后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的标准已基本得到公认, 如掌倾角应该在0°以上, 桡骨短缩不大于3mm, 关节面的分离和塌陷不应该大于2mm[5]。复位后拍X线片, 查看骨折复位情况, 若复位满意, 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屈肘90°, 伸直型前臂取中立位, 屈曲型为旋后位) 。

嘱患者密切观察患肢末梢情况, 若有青紫、苍白、皮温发凉及疼痛难忍等不良反应, 随时来院处理。对夹板固定带及时作出调整 (以固定带在夹板上下活动1cm为度) , 嘱患者从夹板固定开始即刻进行握拳练习, 伤后第3天、2周、4周、6周于我院复位门诊复查, 查看是否有复位丢失。通常6周时拆除夹板, 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对于愈合情况差者, 延迟至8周拆除夹板。于最后一次随访时依据Jakim评分标准[6]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愈合。末次复查时采用Jakim评分标准:主观 (疼痛和功能) 30分;客观 (活动度、握力及畸形) 30分;X线片 (尺偏角、掌倾角、桡骨茎突长度、关节改变) 40分。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可 (70~79分) , 差 (70分以下) 。结果优良率分别为:86.67% (A型) 、66.67% (B型) 、57.90% (C型) 。具体数据见表1。

(n)

3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 女, 61岁, 因“摔伤致右腕部肿痛、活动受限2h”来诊, 查体:右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无开放伤口, 桡动脉搏动可触及, X片:右桡骨远端骨折, 诊断:右尺桡骨远端骨折 (B2型) , 采用本方案治疗。影像资料见图2~图4。

4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 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7]。临床医师应掌握桡骨远端的基本解剖, 以评估腕部X线片上得到的3个重要测量数据:掌倾 (X线侧位片上正常桡腕关节的掌倾角范围为1°~23°) 、桡偏 (腕部正位片上、下尺桡关节正常的角度为15~30°) 、桡骨高度 (腕部正位片, 从桡骨茎突尖端到尺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正常高度为12mm) [8]。桡骨远端是组成腕关节的重要部分, 骨折治疗关键是要尽可能恢复腕关节功能, 即恢复桡骨远端正常骨性结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取材方便、疗效可靠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深受广大患者及医生的欢迎。

本临床观察采用天津医院复位科特色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40例患者, 治疗后末次复查时采用改良Shea评定法进行评分, 结果:A型 (15例) 优良率为86.67%, B型 (6例) 优良率为66.67%, C型 (19例) 优良率为57.90%。由数据可见, 运用此治疗方案对于A型骨折效果较优 (86.67%) , 而B、C型优良率相对较低, 说明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A型) 效果较好, 而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效果相对较差。在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此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 (1) 牵引的力量需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年龄、体格、患肢肿胀程度、骨折移位情况等) ; (2) 施术力量应适中, 对于皮肤韧性较差或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易发生皮肤脱套伤) , 复位时应避免使用暴力, 尤其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整复力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新的骨损伤; (3) 功能锻炼很重要, 一般从固定开始即要嘱患者进行患腕握拳练习, 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肌腱粘连, 为后期功能锻炼做准备; (4) 配合天津医院院内制剂苏氏接骨胶囊、舒筋定痛胶囊 (舒筋活血、续筋接骨) 效果更优。

目前,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比如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因其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 我们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主观要求实施个体化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后, 依据Jakim评分标准, 优良率分别为:86.67% (A型) 、66.67% (B型) 、57.90% (C型) 。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优, 尤其是对关节外骨折, 风险较小, 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外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参考文献

[1]HANEL DP, JONES MD.Trumble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 wrist fractures[J].Orthopedic Clinc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3 (1) :35-57.

[2]FERNANDEZ DL, GEISSIER WB.Treatment of displaced articula fractures of the radius[J].J Hand Surg (Am) , 1991 (16) :375-38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1.

[4]李汉民.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80.

[5]李绍良, 贡小英.对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11) :759-762.

[6]JAKIM I, PIETERSE HS, SWEET MBE.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1, 73:302-306.

[7]郭世明, 石玲玲, 郭志民, 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 2015, 27 (4) :15-20.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4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定期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患者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治疗失败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消肿时间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关键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针刺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72-01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骨折指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位的骨折,由于该解剖位置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点,是骨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该处一旦受到外力打击,就容易发生骨断裂或骨折。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罗甸县中医医院的84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为(48.9±8.32)岁;治疗组男28例,女1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0.4±7.67)岁。所有病例骨折时间不超过2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参考《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执行,通过X线检查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即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分的骨折。排除其他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其他类型骨折者、陈旧性骨折者、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5岁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不能配合本次试验者等。经沟通患者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先予以臂丛麻醉后,在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先行纵向持续牵引,当骨折段牵引到骨折线平面时,仍持续牵引,同时用力将前臂旋前,使旋前方肌松驰,屈腕使肌松驰,方便于压背侧移位的骨折远端向掌侧移动,复位后保持屈腕及轻度尺偏位。复位后行桡骨远端小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主动活动手指,每周进行1次X线复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选穴部为:手三里、合谷、外关、阳溪、养老、阳谷、中渚、后溪、上廉、下廉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消肿情况和骨折愈合程度确定治疗周期。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失败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参照《实用骨科》(第三版)执行。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肿胀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败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骨折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是从肢体功能要求出发,根据身体运动学原理,通过适当的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加以小夹板固定包扎,达到骨折端复位、制动和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重新恢复肢体内部动力的平衡。因此,手法复位后小夹板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小夹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4世纪,明代朱橚的《普济方》中详尽地叙述了小夹板治疗,清代《医宗金鉴》较详细的描写了正骨的手法。由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可根据骨折肢体肿胀和消退时间情况调整夹板外束带松紧度,而且属于无创性固定,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医生的检查及调整,价格低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通过辨证选穴或者局部选穴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笔者采用局部取穴法配合阿是穴进行治疗,阿是穴的选穴原则是:以疼为穴,局部治疗。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过平补平泻手法,旨在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从而达到缩短临床愈合时间和消肿时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缩短消肿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300例, 男138例, 女162例;年龄60~78 (66.3±1.5) 岁。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0例, 3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患者年满60岁, 经X线检查确诊为Colles骨折; (2) 患者符合上述三项治疗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风险, 同意研究。 (2) 排除标准: (1) 患者存在全身性多发创伤骨折或病理性骨折、骨质代谢异常等疾病; (2) 患者存在心肺肝肾不全等疾病[2]。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做好整复前检查和准备, 患者平卧位, 以两人整复法矫正, 待畸形消失复位成功后以小夹板固定;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手法复位步骤同前, 复位成功后以外固定架固定复位;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 患者仰卧位, 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后T型形板内固定[3]。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 复位程度, 腕关节活动评价及临床疗效。显效:骨折症状和体征消失, 解剖复位良好, 腕关节运动完全恢复, 握力正常;缓解:患侧手腕有轻微肿胀, 疼痛、压痛感弱, 解剖复位基本正常, 腕关节活动略受限, 握力稍下降;无效:患侧手腕持续肿胀或畸形, 解剖复位欠佳, 关节僵硬, 腕关节活动障碍, 握力下降[4]。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表3。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注:与C组比较, *P<0.05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Colles骨折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多由低能量跌伤所致, 目前其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传统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及外固定架固定、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等, 但各种治疗方法互有优劣, 疗效参差不齐, 缺乏充足有效的科学论证。故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治疗技术进行研究, 探讨其骨折复位程度, 腕关节功能恢复特点和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指导[5]。

随着手术内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 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良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取决于完整的解剖复位, 非解剖复位具有导致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退变导致活动度丢失和功能障碍的风险。因此, 尽管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损伤较大, 但因其可靠的解剖复位日渐成为治疗的首选, 本研究结果亦表明T形钢板内固定的解剖复位效果远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6]。

然而由于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腕关节活动和功能要求低于中青年人群, 结合老年人创伤愈合差, 手术要求高的特点, 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受到患者及家属甚至临床医师的排斥和拒绝, 更倾向于患者耐受性高、治疗风险低的手法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等非创伤性治疗。但是研究结果数据科学证实T型钢板内固定解剖复位完美, 治疗效果优越, 值得应用。因此, 应积极向患者解释该技术的优越性, 消除过多的风险担忧, 并大力推广该技术的应用[7]。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300例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统计3组患者愈合时间、骨折复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及疗效评价。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解剖复位, 腕关节功能和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

关键词: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 小夹板,内固定, T形钢板,老年

参考文献

[1] Young BT, Rayan GM.Outcome following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low-demand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J].J Hand Surg (Am) , 2012, 25 (1) :19-28.

[2] 王卫明, 赵德伟, 王铁男, 等.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6 (7) :486-488.

[3] 闫宏伟, 王坤正, 赵小魁, 等.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34 (3) :267-269.

[4] 何本祥, 檀亚军, 夏万荣.平法复位小夹板联合中立板双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国骨伤, 2012, 25 (6) :496-498.

[5] 冯翔宇, 冯经旺, 尹憬欣, 等.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8 (3) :272-273.

[6] Kreder HJ, Agel J, Mc Kee MD,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metaphyseal displacement but without joint in-congruity: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spanning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tional percutaneous K-wires[J].J Orthop Trauma, 2012, 20 (2) :115-121.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6

关键词: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踝上2cm间发生骨折, 临床以直接暴力为主要致伤原因, 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5%, 以中断骨折作为最为常见[1]。临床目前以钢板或髓内钉治疗为主, 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保守疗法也有一定优势。为研究MIPPO与手法复位两种常用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特选我院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取以上两种术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74例, 女42例;年龄25~67 (40.61±10.61) 岁;其中车祸伤39例, 摔伤48例, 高空坠伤29例, 左侧67例, 右侧51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MIPPO组和手法复位组各58例。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

(1) 临床诊断为肱骨干骨折患者; (2) 无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3) 知情同意, 可完成3个月以上随访患者; (4) 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患者。

1.3 排除标准[3]

(1) 病理性骨折患者; (2) 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患者; (3) 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精神病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4) 有手术禁忌证患者。

1.4 方法

MIPPO组行臂丛麻醉, 取仰卧位, 垫高伤侧肩部, 伤肢置于胸前, 于肱骨近端前外侧与远端钻入4~5mm斯式针, 后以斯式针辅助复位, 于肱骨干近端从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中间穿入, 纵形切开3cm, 后牵拉三角肌向外侧, 肱二头肌向内牵拉, 将肱骨干前方显露。远端切口至肘横纹上5cm处, 长度3cm, 在肱二头肌肌腹外侧缘, 朝肌纤维组织方向钝性劈开肱二头肌肌腹外侧部分与肱肌, 在肱肌外1/3处纵行劈开, 暴露肱骨干前侧, 使用骨膜剥离器由近至远做肌下隧道。将10~12孔4.5mm的锁定加压钢板由近至远插入, 放置于肱骨干前外侧缘, 期间避免影响桡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 1枚螺钉远端固定, 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透视检查骨折对位满意后近远端3~4枚螺钉固定, 再以C臂了解骨折端复位及钢板螺钉位置, 无异常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手法复位组坐卧、平卧位, 以宽布带穿过腋窝朝后上方牵拉, 前臂中立位朝下牵拉, 沿纵向轴线上臂对抗牵拉, 牵拉强度不宜过大, 完成后重叠移位完全纠正, 后根据骨折位移程度在复合体不同骨折部位进行牵引操作, 若有游离碎骨片, 应放置纸片于夹板中固定以发挥持续复位作用, 复位过程应控制力度, 避免断端分离。

1.5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骨折愈合时间。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s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t值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手法复位组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均低于MIPPO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常见于骨干中部, 其他部位依次为下部、上部, 而肱骨中断后营养血液供应不足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重大, 另当骨折处为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时, 极易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4]。目前临床治疗肱骨干骨折方式众多, 例如石膏、功能支具、钢板、小夹板、髓内钉等, 上述治疗方式均有一定效果, 互有长短, 可概括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适用于移位轻微患者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麻醉及手术耐受度患者同样可采取保守治疗方式。

小夹板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固定力较低, 尤其是在肌肉丰厚处和长斜行短缩移位骨折的治疗中存在缺陷[5]。MIPPO术式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显著, 可避免传统手术大范围暴露的缺陷, 因此可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 对骨膜与周围软组织血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可降低医源性感染与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在行MIPPO术时成功的主要是娴熟的技术与熟悉解剖, 同时严格掌握AO骨折的内固定原则, 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预防出血, 避免对软组织及闭骨膜剥离造成损伤, 保护神经血管,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以促进骨折处尽快愈合, 本次研究显示, MIPPO组治疗费用较高, 考虑与使用麻醉药物及术中处理有关, 住院时间恢复较慢主要因手术对骨折断端血供影响较大, 与相关研究吻合[6]。

综上, 手术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莹, 王呈, 黄强, 等.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的发生[J].山东医药, 2010, 50 (44) :5-6, 19.

[2]董红华, 周敦, 孙焕健, 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解剖学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51-453.

[3]张隆, 李文毅, 郑旺, 等.肱骨干骨折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5) :1689-1690.

[4]张勇, 李斐, 席利民, 等.MIP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4, 11 (2) :38-39.

[5]刘涛, 鲍飞龙, 高伟, 等.经皮微创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 33 (2) :142-144, 149.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实验组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53.1岁。其中, 骨折类型C1型21例, C2型7例, C3型2例。致伤原因:摔伤22例, 交通伤6例, 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至15d, 平均3.7d。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23~73岁, 平均年龄51.8岁。其中, 骨折类型C1型20例, C2型7例, C3型3例。致伤原因:摔伤伤21例, 交通伤7例, 坠落伤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8h至13d, 平均3.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物理降温, 实验组透视下行手法复位, 以纠正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桡骨长度;位置满意后维持牵引下行小夹板外固定。观察组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仰卧位,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 常规消毒、铺巾, 驱血、上气压止血带, 透视下手法复位纠正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桡骨长度, 于第2掌骨背侧拧入直径2mmSchanz螺钉2枚;于桡骨中下段背侧钻孔, 拧入2枚直径4mmSchanz螺钉, 固定外固定架, 透视复位满意后, 锁紧外固定架。

术后4周复查X线, 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小夹板和外固定架, 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实验组给予苏木20g、艾叶20g、川牛膝20g、川芎20g、伸筋草20g、桂枝20g、海桐皮20g、桃仁、红花各10g、乳香、没药各10g, 加自来水2 000mL, 浸泡30min, 武火煮沸, 患肢覆盖干毛巾进行熏蒸, 待药液温度下降至不烫皮肤时进行患肢浸泡淋洗。每天2次, 每次熏洗至药液变凉, 每日1剂, 10剂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观察组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12~36个月, 平均21.4个月。采用VAS评分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h、最后一次随访评分, Dienst[2]功能评分标准对治疗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疗效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与治疗后8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最后一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评分优于观察组。见表1。

(±s)

2.2两组患者Dienst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Dienst评分均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n (%) ]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病, 主要指发生在桡骨远端距2~3cm以内的骨折, 此处是皮质骨与松质骨交汇之处且以松质骨为主, 其力学结构特殊, 并且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 在收到间接暴力传导时易出现骨折[3]。根据其不同的发生机理又冠名以Smith、Colles、Barton骨折, 目前临床亦常用AO分型标准, 此种标准明了易行, 对骨折的复杂程度经行明确描述,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纵观各种治疗手段, 其要义都以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为目的。对于AO分型中“C”型骨折, 其骨折情况复杂, 出现桡骨远端高度丢失, 关节面塌陷, 然而此种骨折粉碎程度高, 骨折碎裂严重, 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往往导致骨折片散开, 螺钉把持不稳定等棘手问题。

小夹板外固定作为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传统, 具有简单、轻便、经济等特点, 患者心理负担小, 可有效避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在手法复位时应以恢复桡骨远端的高度、纠正掌倾角、尺偏角为目的。仔细阅片可明确骨折机制为逆向整复提供指导[4]。手法要柔和、连续, 牵引力量适中, 过度的牵引会使关节囊牵拉过度造成关节面凹陷, “折顶、掌屈、尺偏”依次进行。透视位置满意后应在维持牵引的前提下进行小夹板外固定。小夹板固定体现了“动静结合”和“弹性固定”的理念, 既保持了骨折的相对稳定性, 又贯彻了功能活动的原则,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固定方法简单、灵活, 安全可靠。该方法具有对关节功能影响小、疗效好、见效快、费用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普济方·折伤门》曰:“若因伤折, 血动经络, 血行之道不得宣通, 瘀积不散, 则为肿、为胀。”对于疼痛, 祖国医学亦有“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祛风湿类中药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 活血化瘀和辛温解表类中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5]。方中桃仁、红花、艾叶、苏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乳香、没药、伸筋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海桐皮通络止痛;消肿利水, 川牛膝、川芎行气止痛;桂枝通经脉, 诸药合用, 起到行气活血止痛、舒筋通经活络的作用。

综上所述, 小夹板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为中医骨伤科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纪亮, 许建中.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6) :1260-1262.

[2]DIENST M, WOZASEKGE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Res, 1997, 5 (338) :160-171.

[3]周东, 林树体.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9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6 (4) :26-28.

[4]王枫.保守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44例[J].河南中医, 2013, 33 (1) :99-100.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8

本组180例均为我院2004~2008年病例, 男78例, 女102例;年龄18~85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骨折分型[1], A2型122例、A3型18例、B1型23例、C1型17例。均为闭合骨折。

2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移位反方向进行手法复位, 复位成功后用4块小夹板固定, 绷带包扎 (Coiles骨折固定于腕掌屈尺偏位, Smith骨折固定于腕背伸尺偏位) , X线证实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回家休养, 定期复查, 2周后改为中立位, 4~5周后解除固定加强功能锻炼。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Anderson等[2]的成人前臂骨折治疗效果评价分级。优: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1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25%;良: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2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不满意: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3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失败:骨折畸形愈合, 不愈合, 或难以处理的慢性骨髓炎。

3.2 结果

本组随访2~24个月, 180例中优116例 (占72.5%) , 良26例 (16.25%) , 不满意16例 (占10%) , 失败2例 (1.25%) 。优良率为88.75%。

4体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约占全身骨折的10%。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的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或有移位但复位后可维持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此类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是一种操作方便, 疗效确切, 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优良率达88.75%。但对开性放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塌陷以及干垢端粉碎性骨折需恢复和维持桡骨长度者疗效欠佳, 应谨慎使用。使用时应加强观察, 防止筋膜室综合征、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荣国威.骨科内固定学.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30.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9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41例踝关节骨折,男 39例,女2例,年龄10~5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8小时。致伤原因:跌伤39例,撞伤2例。按照Lauge tansen分类法:旋后内收型5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8例。其中外踝骨折21例,内踝骨折10例,雙踝骨折7例,三踝骨折3例;患者均表现踝关节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伴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5小时内就诊,复位前仔细询问受伤病史,查看患肢外形及仔细阅读X线片,分析损伤机制。遵循闭合性骨折常规手法复位的原则进行复位,尤其在肿胀未明显之时,常可获较好的对位。先对抗牵引,后与损伤机制相反施手法,并在骨折对位稳定的位置上夹板或石膏固定。如旋前外展型应牵引后内翻,并在内翻位上超踝夹板或前后石膏托、U型石膏托固定;旋后内收型骨折则牵引后外翻,外翻位固定;旋前外旋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内翻挤压,内翻位固定;旋后外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至外翻位固定。跖屈型骨折,先跖屈位牵引,再按住胫骨下端后缘(后踝)骨折片,背伸踝关节,复位后以前后石膏托固定。肿胀消后更换1次石膏托,3周后改为功能位固定。踝骨折先行纵向牵引,必要时在跟腱两侧向下推压后踝骨折块,使后踝骨块复位,然后背伸踝关节,内翻(或外翻)内旋(或外旋)复位内、外踝,复位基本满意后行U型石膏托固定,保持踝关节于复位后位置,直至石膏完全塑形干燥。将下肢屈髋屈膝抬高30°,并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情况。定期复查拍片。3周改为功能位U型石膏固定,6周开始功能练习,8周负重行走。

结 果

本组41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治愈率为100%,未发现致残或其他后遗症的发生。

讨 论

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折块使之复位。而复位的基础则是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下联合韧带,以及周围的关节囊,通过他们将力传导到骨折块,以此来牵拉及旋转骨折块而使之复位,并能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 其中男15例, 女30例;年龄56岁~85岁, 平均年龄67.8岁;均为AO分型的C3型闭合性骨折, 均为跌倒损伤, 未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自行设计的支撑夹板进行固定治疗。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由高年资医生进行骨折手法复位, 复位经C形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消毒患肢手掌和前臂, 分别于第二、四掌骨中上背侧以及尺桡骨中下背侧垂直钻入1枚直径2.5 mm的斯氏针, 尾端露出皮外1.0 cm;取桡骨远端夹板一套, 将背侧夹板于上述4枚斯氏针处钻孔并按骨折移位情况加垫后套入斯氏针, 另外3块夹板按桡骨远端骨折常规方法放置, 3根扎带捆缚夹板加压固定。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均为急性跌伤, 而且伤后腕关节明显畸形、疼痛剧烈, 肿胀较重, 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存在对手术的恐惧和功能恢复的担忧。作为护理人员需用温和的语言利用既往临床治愈病例给予解释和说明, 最好是能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 让患者有真实感, 这样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其疾病康复的信心, 同时争取患者对治疗的积极配合。

2.1.2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要在手术室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复位、固定, 由于都是老年患者, 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要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术前常规禁食、备皮以及注射术前药物, 由于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 均不需导尿, 术前嘱患者尽量排空小便。

2.2 术后护理

2.2.1 全身护理

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异常并反馈给医生做相应处理, 患者术后常规镇痛。

2.2.2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6 h, 早期由于创伤以及麻醉刺激, 其饮食宜清淡, 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纠正民间骨折后必喝浓骨头汤的错误观念;中后期需加强营养, 多食含钙量高的食物, 如鱼肉、牛肉以及鸡蛋等。

2.2.3 患肢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情况, 尤其是术后3 d~5 d为肿胀高峰期, 观察手指的颜色以了解伤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若手指指端苍白或发绀, 可能是静脉回流障碍以及动脉供血不足, 需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患肢需抬高与心脏平齐, 早期指导患者加强抓握拳功能锻炼以利肿胀消退和功能的恢复。早期多数患者由于肿痛较重而不进行或不能严格进行抓握拳功能锻炼, 护士要耐心劝导并监督其正规锻炼。5 d~7 d后肿胀减轻, 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功能练习。4周后摄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视具体情况去除斯氏针续夹板外固定至骨折临床愈合。夹板拆除后加强腕关节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2.2.4 夹板护理

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 d预防针眼感染, 每天用酒精对斯氏针沿针体进行滴注消毒2次, 观察针孔周围疼痛以及出血情况, 由于术中斯氏针是挤压钻入, 术后针眼很少出血。加强卫生护理, 保证夹板的清洁。观察扎带的松紧度, 发现过紧或过松则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 结果

45例患者骨折均Ⅰ期愈合, 并获得了6个月~12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8.7个月) , 随访结束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 (包括疼痛、功能状况、关节活动度、手的握力等4部分) [2]进行伤侧腕关节功能评分, 45例中优21例, 良18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6.7%。

4 讨论

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以及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但均有一定的不足[3]。如何应用最简便的方法, 低廉的价格有效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尽可能恢复患者腕关节的功能, 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研究重点[4]。我院自行设计支撑夹板, 融合了夹板的弹性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的有效支撑固定理念, 利用夹板的压垫以及扎带的约束力维持以及纠正掌背侧移位, 利用支撑原理给予骨折纵向支撑以防止骨折再发生短缩移位, 恢复肢体的长度, 防止关节面的塌陷。该方法经临床应用, 治疗效果满意, 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突发暴力损伤, 且多发生于老年人, 突如其来的疾患使大多数患者一时难以接受, 骨折后疼痛剧烈, 更加重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护理人员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5], 尤其是利用以往真实病例对其治疗经过以及功能康复进行宣教, 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 积极地配合治疗。尤其是早期功能锻炼, 若患者不能有效配合则肿胀消退缓慢, 严重影响后期的功能康复。笔者的体会是只要患者能积极配合, 通过护理人员加强指导、加强全身以及肢体、夹板的有效护理, 则骨折愈合顺利, 且功能恢复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45例。结果 45例患者骨折均Ⅰ期愈合, 平均随访8.7个月, 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 腕关节功能优21例, 良18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6.7%。结论 利用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 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全身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夹板护理等, 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C3型,手法复位,支撑夹板护理

参考文献

[1]马立峰, 于浩森, 杨稳, 等.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4) :559-561.

[2]Coone Y WP, Busse Y R, Dobyn S JH, et al.Difficult wrist fractures.Perilunate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wrist[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7, 445 (214) :136-147.

[3]侯春林.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1) :1-2.

[4]刘勇, 瞿懿, 孙振中, 等.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9) :834-836.

上一篇:石化设备下一篇:城市维护建设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