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复位

2024-07-26

牵引复位(通用8篇)

牵引复位 篇1

近年来, 社会发展进程加快, 机械化设备在各领域广泛应用, 促使高能量创伤比率显著增高, 骨折发生率随之呈上升趋势, 对公众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颌骨骨折即属其中较常见的创伤类型[1]。因颌骨骨折不同的生理及解剖特点, 常有骨折处肿胀、疼痛, 咬合关系紊乱, 张口受限等问题存在, 及时正确恢复咬合关系是主要治愈颌骨骨折的标志之一。现阶段, 颌间牵引术为辅助治疗颌骨骨折术式, 应用效果显著。但在颌骨牵引术后, 受无法正常进食等因素影响, 患者口腔感染率、营养不良率明显增多, 延误了骨折愈合进程, 重视颌骨牵引复位过程中的口腔护理, 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颌骨骨折采用颌间牵引术治疗的患者,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34~50岁, 平均 (39.7±3.1) 岁。纳入标准: (1) 无牙周病, 口腔卫生状况良好; (2) 颌骨骨折7 d内行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并行颌间牵引术; (3)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如糖尿病等; (4) 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口腔科常规护理方案, 包括日常照护, 病情观察, 对症支持等。观察组重视应用个性化、系统性口腔护理, 具体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

颌间牵引术后, 受牵引力过大或牵引夹板束缚等因素影响, 易引发牙齿疼痛、术区肿胀, 患者食欲减退, 正常语言交流能力丧失, 部分出现面型改变, 易有极大心理障碍产生, 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故手术1周后, 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疏导和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 掌握病情及心理状况, 针对性制定健康宣教方案, 增强患者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以树立治疗信心。为防止产生负性情绪, 可采取阅读杂志、听音乐的方式缓解心情, 另外, 医护人员需注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房间, 向家属指导陪护要点。针对部分经心理疏导负性情绪无法缓解者, 可遵医用药治疗。

1.2.2 术后营养干预

颌间牵引术实施后, 患者因张口困难, 对正常进食产生影响, 通常仅可进流质饮食, 实行口饲, 但需注意, 口饲管插管的长度需与患者舌背接近, 宜在舌前中部, 避免插在舌后部刺激咽反射诱导恶心、呕吐。嘱患者在进食后, 做好结扎丝及牙弓夹板有无松动脱落的检查, 并观察有无黏膜创伤。了解咬合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并及时对异常做出调整。保持口腔清洁, 口饲进食后, 需将在结扎固定装置上遗留的食物残渣及时清除, 并含漱漱口液, 加强感染防范。术后重视饮食营养, 进食次数可适当增加, 可用蛋白粉、蔬菜汁、鱼汤、鸡汤配置营养液, 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促骨折愈合。同时, 需禁食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

1.2.3 肿胀疼痛干预

颌间牵引术开展3 d后, 部分患者受术区加力影响, 局部易出现明显肿胀、疼痛, 也可有体温升高、区域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 多为术区局部炎症引发。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焦躁情绪耐心疏解, 鼓励对治疗配合。术区疼痛、肿胀明显者, 可取冰袋冷敷, 以加快消肿止痛进程。若有明显疼痛肿胀, 在应用物理疗法缓解不佳的状况下, 可取地塞米松遵医静滴, 以促局部组织水肿缓解。

1.2.4 术后感染干预

因颌间牵引术的实施, 患者张口受到一定限制, 进食难度加大, 口腔缺乏自洁能力, 常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出现, 大量菌斑堆积, 情况严重时, 可引发牙周炎、牙龈炎等。部分患者因全身免疫失衡, 可有口腔黏膜病出现, 如口腔溃疡等。为对口腔感染控制, 可取5%碳酸氢钠漱口液嘱患者含漱, 以对口腔念珠菌感染预防。依据需要, 可在向主治医师请示后, 取口泰、康复新液等漱口水含漱, 以达到防治牙周炎、牙龈炎的效果。

1.2.5 功能锻炼

颌骨牵引用时通常为4~6周,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的重要性, 以促血液循环情况改善, 可在3~4周时, 行张口动作练习, 手术开展后7~10 d, 可指导行颞下颌关节功能锻炼, 依据需要, 可取开口器、筷子等辅助应用, 2~3次/d, 20~30 min/次, 在对张口度评估时, 以达三横指为佳。

1.2.6 康复锻炼

出院时向患者指导继续功能锻炼方法, 注意骨创面保护, 以防再次创伤, 诱发骨折。重视口腔卫生保持, 6个月内, 避免咬硬物, 安排定期到院复查, 如日常生活中出现异常, 需立即到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 对比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2) 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 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 总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80分为不满意。 (3) 生活质量:应用生存质量评分 (SF-36) 评估, 包括体力状况、躯体功能、体力状况、社会功能等, 单项总分均100, 分值越高, 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6.2±3.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35.4±3.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查示, 无骨不连、口腔感染, 无面部畸形, 咬合关系良好, 张口功能恢复正常, 对照组口腔感染4例, 骨不连1例, 面部畸形1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 (29/3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25/30) (P<0.05) 。且观察组生存质量各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公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对健康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 采取手术方案单纯治疗已无法对需求满足, 需行综合干预, 包括营养支持、症状预防性治疗、心理疏导等, 故针对颌骨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复位治疗的患者, 加强口腔护理意义显著[3]。

颌骨骨折会对患者口腔功能、外貌形态产生影响, 与患者生活质量有密切相关性。故在颌间牵引期间, 护患间需建立良好信任, 使患者以轻松、愉悦接受诊断, 使患者及家属对口腔卫生技能、知识掌握, 了解营养充足对骨折愈合的重要性。另外, 指导行功能锻炼, 可加快康复进程[4]。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行心理干预, 通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医生和护理人员信心增强, 在医护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保障护理措施顺利实施, 确保手术质量。加强营养干预, 可为创伤修复打下良好基础, 促骨折愈合, 另外, 对刺激性食物限制, 可防范机体出现不适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身心保持在良好状态。行肿胀疼痛干预, 可促组织水肿缓解, 减轻对疼痛的不良体验, 增强遵医依从。行术后感染干预, 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 确保临床安全。加强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 利于骨折康复, 对改善远期生存质量意义显著[5,6]。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复查示, 无骨不连、口腔感染, 无面部畸形, 咬合关系良好, 张口功能恢复正常, 对照组口腔感染4例, 骨不连1例, 面部畸形1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 (29/3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25/30) (P<0.05) 。且观察组生存质量各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复位患者加强口腔护理, 可缩短住院时间, 防范并发症, 提高护理满意度, 改善生存质量, 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复位过程中口腔护理实施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颌骨骨折需行颌间牵引术的患者,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n=30) 实施口腔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 (n=30) 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口腔护理, 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6.2±3.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35.4±3.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查示, 无骨不连、口腔感染, 无面部畸形, 咬合关系良好, 张口功能恢复正常, 对照组口腔感染4例, 骨不连1例, 面部畸形1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P<0.05) 。且观察组生存质量各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复位患者加强口腔护理, 可缩短住院时间, 防范并发症, 提高护理满意度, 改善生存质量, 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关键词: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复位,口腔护理

参考文献

[1]郭艳丽, 杨立群.颌骨骨折及颌骨囊肿小型钛板内固定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5, 13 (28) :2847-2848.

[2]张晓琼.浅谈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11) :10-11.

[3]林佳, 张玲玲.颌骨骨折患者行颌间牵引术后护理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20) :4288-4289.

[4]连白玲, 李玮, 赵虹.上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固定术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3) :216-217.

[5]罗奕纯, 苏红辉.颌骨骨折行颌间牵引术患者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30 (20) :261.

[6]孙青, 曹云美, 华要武.护理干预在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12) :1683-1685.

牵引复位 篇2

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选择15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首先进行中医牵引按压复位后,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5cm长的切口,固定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平均手术時间约1h,平均出血量约80ml。

结论: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复位好、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牵引复位经皮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38-02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高能量的损伤如胸腰椎骨折不断增加,自1963年Roy-Camille等报道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以来,后路开放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已经逐步成为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方法,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已被临床证实是安全可靠的。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手术中椎旁肌肉广泛的剥离和术中长时间的牵拉损伤,会引起局部肌肉坏死及纤维瘢痕化,从而导致远期的腰背部慢性及僵硬等不适感。对于无神经障碍的胸腰段骨折治疗,国内外趋向于微创疗法[1]。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对15例不伴有神经损伤的单纯腰椎骨折行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螺钉内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8~55岁,平均4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d,平均4.5d。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2例。损伤节段:T12 3例,L1 12例。依据正侧位X线及骨折椎体横断面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Denis分型,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性骨折9例。X线片显示:椎体受压占原有椎体高度1/2有10例,1/3有5例;成角畸形均大于20°。CT片显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体小于1/4有13例,1/4~1/3之间有2例,所有病例均无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大小便障碍。椎弓根螺钉器械为国产大博颖精公司提供的中空椎弓根螺钉及配套器械。

2治疗方法

2.1中医牵引按压复位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嘱两助手分别手握持患者两腋下和双踝部,进行对抗牵引1~2分钟,术者两手掌重叠于骨折部用力持续向下按压1~2分钟的同时嘱握踝部牵引之助手逐渐将两下肢向后抬起,使腹部离开手术床面,即可使骨折复位;C形臂X光机透视见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及成角基本消失后表示复位满意。

2.2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用2根克氏针平行放置于伤椎棘突两侧皮肤表面,另2根克氏针垂直前2根克氏针放置于皮肤表面,4根克氏针呈“井”字形排列,于C臂X光机透视下定位骨折椎体,调整克氏针位置使4根克氏针的4个交叉点在透视下位于伤椎上下椎椎弓根外缘。用记号笔做交叉点体表标记,以这4个椎弓根根部的点为中心,各做4个1.5cm长的切口,分别沿伤椎上下椎椎弓根内植入导针至椎体前1/3,C臂机透视见导针位置及长短满意后攻丝,沿导针拧入4枚中空椎弓根螺钉,拔出导针后植入中空椎弓根螺钉加强钉,在同侧相邻切口间打隧道,将折弯后与骨折处胸腰椎生理曲度一致的棒沿隧道穿入,并在4个小切口内将棒与椎弓根螺钉做固定。再次用C臂机确定固定后的位置。冲洗并缝合4个小伤口。

3结果

本组各例均在牵引按压复位及经皮微创切口下完成操作,无微创手术失败而改行开放手术者。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0mL。术后7d带腰围下床活动,2周后出院,1个月后恢复轻中度工作。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恢复的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间隙高度无丢失。

4讨论

4.1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要点。中医牵引复位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病员肌肉松弛,牵引及按压时应逐渐用力致骨折复位,切忌使用暴力牵引及按压导致医源性损伤发生,牵引按压复位后必须行C臂X线透视了解复位情况。进钉点须认真进行C臂X线定位,确定伤椎上下椎椎弓根,正位像两侧椎弓根投影对称、棘突居中,侧位像椎弓根显示清楚。进针点为椎弓根两“眼睛”中点外侧缘,正位投照时,导针进入后其针头距离上终板约1.0cm,距棘突中线约1.0~1.5cm。椎弓根轴心位投射时,定位针针尖不超越椎弓根“眼睛”周边;侧位像上应在椎弓根中轴线上,与上终板平行。进针点不能太偏中线,如夹角大于15°时,正位投照像针尖接近或超越中线,或椎弓根轴心位投照像针尖超越椎弓根“眼睛”,提示进入椎管,应退出导针。皮下肌肉隧道沿肌纤维钝性分开,隧道要宽松,两螺钉尾端“U”型开口相对,并在同一直线上,以便于钉棒安装。

4.2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脊柱骨折后,椎体高度丧失,高度低于原有的1/2,脊柱不稳定;或脊柱生理曲线明显丧失,后凸角大于20°,但无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如脊柱骨折严重同时伴有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损害,需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则不能采用该技术。手术禁忌证:伴有两个以上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相邻椎的椎弓根有骨折,有出血倾向,不能耐受手术。

4.3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机制。后纵韧带在椎体后中央处最厚,在椎间盘与椎骨相连处向两侧逐渐变薄,椎间盘水平宽于椎体水平,L1~3宽于L4~5和胸段,因此下腰椎产生的间断复位作用不如胸腰段,胸腰段间接复位作用效果佳。除后纵韧带外,能使椎体后壁骨折间接复位的另一结构是位于后纵韧带深部的椎体后壁与椎间盘的连接,其作用可能较后纵韧带更重要。因此,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螺钉内固定技术利用后纵韧带、椎间关节软骨及椎间盘轴向牵开力使椎管内占位小骨块有限闭合复位回纳原理和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皮下遂道和垂直安装原理,达到使伤椎恢复椎体及椎间隙正常高度的目的,进而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维护节段完整性和稳定性。但一般适用于神经症状较轻、以前柱压缩为主、椎管内占位小于1/4~1/3矢状径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优点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后柱稳定性的破坏,减少组织损伤和肌肉剥离,可以减少椎旁肌血管神经的破坏,维护脊柱软组织的平衡,避免影响脊柱活动。在牵引按压复位后再作微创手术,术中无需利用钉棒复位,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

总之,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以下优点:中医牵引按压复位复位效果良好、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所累及或损伤的组织小、手术切口平整美观、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h,平均出血量约80mL,患者7d即可下床活动,2周后出院。微创技术临床应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内固定,未做椎管减压,临床效果满意,未出现螺钉严重偏离椎弓根、神经根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本技术有较高操作要求,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进行,要求术者有完备的临床解剖知识和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娴熟的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必备素质[2]。目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前景看好,但缺少长期的随访资料证实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池永龙,徐华梓,林炎,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7~1311

牵引复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1.1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201例儿童锁骨骨折病例,女性64例,男性137例;年龄1~14岁,平均7岁。右侧锁骨骨折1 2 9例,左侧锁骨骨折72例。Craig分型,Ⅱ型122例,Ⅲ型59例,Ⅳ型9例,Ⅴ型11例。

1.1.2临床诊断

有明确外伤史,有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等表现,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患侧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以缓解因胸锁乳突肌牵拉引起的疼痛。触诊时骨折部位压痛,可触及骨擦音及骨擦感,锁骨处有异常活动。幼儿患者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X线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 2 治疗方法

1.2.1手法复位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a)坐位复位方法:两助手站立两侧,术者站于患者后方,两侧助手同时一只手肘部屈曲置于患者腋部作为支点,另一只手至患侧肱骨远端,使肩部向上、向后牵引,俩助手左右对抗牵引使肩部向后、向外上展开,以此手法去除锁骨的重叠短缩移位,牵引时患者身体躯干下垂,利用自身重量行上下对抗牵引。术者站于患者后背部,两手置于患者双侧肩部,屈髋屈膝使膝部置于患者肩胛间区,使患者双肩部外旋、后伸[3],牵引骨折断端,并于局部根据X线畸形和移位方向对断端行按压、推挤进行复位,达到对线对位。b)仰卧复位方法: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在左右肩胛中间垫长形枕以达到两肩向后伸展,两助手分别牵引左右肩肱部解除锁骨断端的短缩移位,术者站立在患者头侧双手各触摸锁骨断端远近端,根据X线片的移位情况给予手法提拉向后移位的远端,同时按压向前上方移位的近端,整复要使其断端与锁骨中轴形成一条力线,触摸复位重在对线好,对位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对位,但儿童的锁骨骨折有1/3的断端接触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整复切忌过度追求解剖对位,减少二次损伤。

1.2.2复位后固定与治疗

对于青枝的锁骨骨折复位后可通过“8”字带固定和悬吊上肢固定带使断端尽量靠近,对断端不稳定者,复位后可用锁骨带进行固定,在局部用适当的毛巾卷分别置于锁骨上、下窝,并固定于锁骨带下稳定骨折。Ⅲ型骨折由于断端在骨折的外侧端,将锁骨带向外侧移动加垫置于局部,增加稳定。Ⅳ型骨折由于喙锁韧带的完整使骨折近端移位明显,加垫部位在近端,使其骨折稳定。之后将患肢行颈腕带悬吊制动。固定后要求去枕平卧,平卧位可使锁骨外形明显好于坐位,平卧时直接使肩胛固定同时胸锁乳突肌松弛,骨折近端被牵拉的力度较小,制动后平卧减少断端活动度更有利于锁骨骨折的愈合。当患儿对长期平卧有抵抗时可以取半仰卧位,如卧躺椅样两肩平展后伸位。

儿童锁骨带固定后,肘部和腕部应及时活动以促进血液回流和防止肌肉萎缩,而且可增加骨折断端的微动,使局部产生微动效应促进骨折愈合[4]。对于移位较大的患儿建议取平卧位[5],肩胛间区垫枕、双上肢呈后伸位持续2周以增加稳定性。固定后次日、第3日复查,以后每周复查,观察支具局部对皮肤有无损伤、压痕,双上肢末梢有无血运障碍,以及指导家属简单急速处理方法,减少意外发生。对于肢体活动建议尽量减少上臂的运动,并以健侧手固定上臂来减少锁骨断端的移动度,增加前臂、手腕、手指关节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2 结果

201 例锁骨骨折患者,有190 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 个月( 6 ~ 12 个月) 。末次随访时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大于90 分,良80 ~ 90 分,可60 ~ 79 分,差60分。优182 例,良7 例,差1 例,优良率占99. 47% 。患儿患处局部无明显畸形、压痛,上肢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愈合时间为3 ~ 10 周,效果满意。典型病例为7 岁男性患者,右侧锁骨骨折,复位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图 3 右侧锁骨骨折复位2周后X线片

图 4 右侧锁骨骨折复位6周后X线片

3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骨折中比较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10%,各年龄段均有发生,以儿童及老年患者多发。临床治疗后不愈合者常有报道。迟延愈合、不愈合者多为手术患者或去除钢板后再次骨折者,多由于局部血运破坏引起。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术虽然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切口小、瘢痕小、骨膜破坏少等优点,但易出现钢针退出以及针道感染,因此造成骨不愈合、延迟愈合也时常发生。手术治疗的缺点有切口长,影响美观;骨膜剥离广泛,不利于骨折愈合;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以及过高的治疗费用等[6]。因此,笔者建议除粉碎性、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以及新生儿产伤合并臂丛损伤的锁骨骨折给以手术治疗外,其余锁骨骨折最好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儿童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时间短、经济、方便、恢复满意、无需二次手术、风险小、不留瘢痕、并发症少、提前恢复肢体及关节功能等优点。选用锁骨带固定稳定性好,且可调整固定的松紧度,有利于减少血管、神经压迫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缩短疗程、有效防止骨折移位等众多的优点[7]。本组病例治疗是在传统手法基础上加用了使肩肱部向上牵拉的手法,更便于解除断端的重叠,达到较好对位对线。本组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82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占99.47%。本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患者花费较少,为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良好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亚波.锁骨骨折的治疗[J].中国骨伤,2012,25(4):267-270.

[2]张涛.锁骨骨折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5):446.

[3]李世欣.锁骨骨折保守治疗21例分析[J].Chinical Reseaych,2012,17(4):40.

[4]裴晓东.弹性髓内钉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14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5(2):86-87.

[5]李泉.平卧制动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45.

[6]于小光.不同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1):41-43.

牵引复位 篇4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长期卧床保守治疗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0%,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1]。总结自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仰卧位徒手牵引闭合复位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8~98岁,平均75岁。受伤原因:均为跌倒摔伤。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0例,Ⅳ型8例,Ⅴ型2例。内科合并症:心血管系统疾病16例(主要为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呼吸系统疾病7例,糖尿病6例,脑梗塞或脑梗塞后遗症3例。患者X线片或骨密度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所有患者均在伤后48 h内手术。

1.2术前准备

急诊完善常规术前检查,邀请相关内科、麻醉科会诊处理,降低麻醉及围手术期风险。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既往病史与系统回顾、麻醉与手术风险。在骨盆及股骨近端正侧位X线片及CT上测量颈干角、前倾角及股骨髓腔内径,并与健侧对比。术前0.5~1 h输入抗生素。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2],将健康情况分为三种状态:健康(ASAⅠ、Ⅱ级)、一般健康(ASAⅢ级)、健康恶化(ASAⅣ、Ⅴ级),该组患者均为ASAⅠ、Ⅱ、Ⅲ级。

1.3 手术方法

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仰卧位,患侧臀下垫软枕。徒手牵引,C型臂监视骨折端复位成功,助手维持体位。作股骨大粗隆上方纵切口,长3~5 cm,切开皮下筋膜,钝性分离臀中肌止点,手指触摸股骨大粗隆最高点偏内侧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透视下导针完全位于髓腔内,扩髓,轻轻旋入PFNA-Ⅱ主钉,切勿暴力操作,以免导致骨折错位或医源性骨折。调整主钉深度,安装瞄准器打入1枚导针,正位X线片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中下1/3工作通道,双髋重叠侧位X线片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导钻打开股骨外侧皮质,导针引导下击入螺旋刀片,螺旋刀片尖端位于股骨头软骨下5~10 mm,锁定螺旋刀片,安装远端1枚静态/动态锁钉。再次透视常规正位、蛙式位(屈髋屈膝,患肢外旋与手术台呈30°角),证实骨折端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后,安装尾帽,冲洗,放置引流管,缝合,术毕。

1.4术后处理及康复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麻醉消退后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练习,患肢缠弹力绷带,应用下肢静脉泵,并鼓励坐起,鼓励咳嗽、咯痰、深呼吸。抗凝方案:低分子肝素钙2 500 IU,术后6 h开始,皮下注射1次;术后第1天开始,低分子肝素钙5 0 0 0 IU,皮下注射,1次/d;至术后2周。术后24 h撤引流管。术后第1、3天监测血常规,评估隐性失血量。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2周,扶双拐下地行走,根据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和复位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骨痂生长、骨折线消失后完全负重行走。

2 结果

手术时间25~65 min,平均37 min。术中出血平均为90 m L。术后谵妄3例,实验室及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未做特殊治疗,加强护理3 d后恢复正常。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端均一期愈合,未发生髋内翻、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评定,优15例,良17例,差3例,优良率达91.4%。其中髋关节Harris评分为差的3例均为术前即存在脑梗塞或脑梗塞后遗症。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

图1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X线片

3 讨论

我国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大约有100万,大多为老年患者,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2002—2006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大约每年增长10%[3]。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传统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而且易出现髋内翻、髋关节功能障碍等情况,早期手术治疗已被广大医师所接受。

临床上应用的手术方案很多,目前常用的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es screw,DCS)、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等。髓内系统包括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等。Sahin等研究表明,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的内固定方法,尤其是对不稳定骨折或伴骨质疏松的骨折,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PFNA-Ⅱ型于2009年6月推出应用于亚洲,是针对亚洲人股骨解剖结构设计的解剖型髓内钉,主钉外侧的削平技术减小了插入时和术后对外侧壁的压力,5°的外偏角和更高的外偏点确保主钉远端位于髓腔正中,股骨近端可保存更多外侧皮质,减少了该处劈裂的风险,降低了术后大腿疼痛及股骨干骨折发生率。螺旋刀片直径减小2 mm,刀片尾部变薄,改为低切迹设计,尾部突出骨面程度减轻,减少了术后对软组织的刺激。扩髓开口时由原来的硬钻改为软钻,避免了使用硬钻扩髓时导针折断及股骨近端皮质破坏的可能。

图2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X线片

图3 自制万向尾帽改锥大体照

传统的PFNA操作方法是牵引床牵引复位,需C型臂正位及穿裆侧位进行术中透视,反复变换C型臂位置、摆放体位及安装牵引床,延长了时间,增加了出血量及手术风险。鉴于此,笔者采用仰卧位、徒手牵引复位以及C型臂正位及双髋重叠侧位进行术中监测来完成手术,节省了术前摆放体位、安装牵引床以及术中推动及反复操作C型臂的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患者术中体位舒适,利于麻醉操作、监测生命体征,减少了搬动及变换体位频次,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刺激,故而降低了麻醉风险及并发症。

手术经验及注意事项:a)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起效后,再侧卧位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降低了麻醉操作过程中患者变换体位时引起的骨折端痛感刺激,消除紧张情绪,利于麻醉操作和维持生命体征平稳。b)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小腿及足部无菌单巾包裹,贴单袋护肤膜。贴膜前术区再次碘伏消毒,预防感染。c)躯干术前固定牢固,助手徒手牵引,使患足内旋,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对于复位困难的骨折类型,可在有限切开的情况下置入复位器械来维持复位。小粗隆不必强行复位固定,因为髋关节的负荷通过髓内钉传导,而不经过股骨内侧小粗隆。d)C型臂正位及双髋重叠侧位片,可清晰分辨骨折端复位情况。投照方法:将C型臂X线机影像增强管及球管用无菌单巾袋封好,推入手术床下,C型臂中轴线与手术床中轴线呈90°,尽量使患侧贴近影像增强管,透视可显示正位图像;将C型臂向健侧倾斜90°,透视可显示双髋重叠侧位片。无牵引床固定便于复位后患肢与躯干内收10°~15°,利于主钉插入。e)进针点:大粗隆最高点偏内侧。经验丰富者可用手指触摸进针点,以减小手术切口。导针完全进入髓腔是操作的关键。选择柔软度适中的导针钝头徒手插入,顶住内侧骨皮质后旋转导针,可感觉导针顺着内侧骨皮质边缘滑入髓腔的突破感。f)无压扩孔:PFNA-Ⅱ的弹性开口钻扩孔,扩孔充分,否则插入主钉时易引起断端分离。g)选择合适主钉,术前仔细评估股骨髓腔的横径及前后径,避免主钉过粗,导致的强行插入出现骨折端分离及医源性股骨干骨折。主钉插入时需均匀用力。骨质疏松患者无需扩髓而直接选用比术前测量股骨髓腔直径小约1 mm的主钉。h)根据股骨颈内骨密度及骨小梁的分布特点,螺旋刀片应该位于股骨颈正位中下1/3处,侧位在股骨颈正中处,这样螺旋刀片的把持力量最大,术后不易发生切割性松动。i)置入螺旋刀片时尖端离股骨头软骨下5~10 mm,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小于25 mm,纵轴与股骨颈夹角小于20°是获得疗效满意的有效措施[4]。j)术中如果发现骨折端非常不稳定,再打入螺旋刀片之前可以多打入1枚导针防止股骨头、颈部的旋转,因为螺旋刀片打入时是螺旋前进的,可能造成股骨头的旋转移位。k)由于躯干及髂骨的阻挡,改锥纵轴往往不能与主钉纵轴完全一致,尤其是肥胖患者,而出现安装尾帽困难,浪费时间。笔者的经验是选用自制万向球头改锥(见图3)或手持尾帽徒手缓慢拧入几扣后再用普通改锥拧紧。l)PFNA-Ⅱ安装完毕后,再次C型臂透视确认时采取常规正位和蛙式位,清晰了解骨折端复位及内置物位置、形态,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可被动活动髋关节检查骨折端稳定情况。m)术后谵妄3例,实验室及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分析原因:3例谵妄患者均为80岁以上,其与环境改变、术前紧张、感染、代谢障碍、疼痛、术后特殊体位、麻醉用药及手术刺激等诸多因素有关。术后谵妄应注意患者防护,避免造成外伤性骨折;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刺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变化。必要时给以药物治疗,其目的是镇静、控制精神状态、改善睡眠。n)抗骨质疏松方案:使用鲑鱼降钙素。方法:第1周,50IU,肌注,每日1次;第2周开始,50 IU,肌注,隔日1次;第3周开始,50 IU,肌注,每周1次;注射20针为一疗程。期间口服钙剂,定期复查血钙含量。o)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PFNA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隐性失血的不良因素有: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卧床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孙海波等[5]认为术后3 d内隐性出血迅猛,术后5 d尽管有的患者有继续出血的可能,但出血速度已明显减慢。所以术后第1、3天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应当作为是否输血的标准,另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及心血管疾病等因素,若血红蛋白小于80 g/L,应及时输血,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

采用仰卧位徒手牵引闭合复位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摆放体位及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患者术中出血少,体位舒适,术后并发症少,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殿英,姜保国,傅中国.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2):91-93.

[2]Wolters U,Wolf T,Stützer H,et al.ASA classification and peri-operative 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outcome[J].Br J Anaesth,1996,77(2):217-222.

[3]Xia WB,He SL,Xu L,et al.Rapidly increasing rates of hip fracture in Beijing China[J].J Bone Miner Res,2012,27(1):125-129.

[4]侯勇洋,庞施义,庄志杰,等.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2):1061-1063.

牵引复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60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2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 (39.7±6.9) 岁,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8h, 平均 (10.2±3.3) h。开放性骨折患者32例, 闭合性骨折28例。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髌骨前正中位置做直切口, 充分暴露骨折块, 保护髌前纤维组织, 未游离粉碎骨块尽量保持其纤维连接。观察组患者沿粉碎性骨折严重部位靠近中分位置将骨折分上下两部分, 分别远近两端翻转掀起, 髌骨软骨面朝上方, 以大骨块为中心, 复位近端骨块。关节骨面对其后, 克氏针固定, 相同方法复位远端骨折。关节软骨面复位良好后, 钢丝环绕克氏针捆扎固定髌骨。对照组采用尖头复位钳复位骨折, 同时维持骨折位置。透视关节面平滑后, 克氏针捆扎固定。两组患者均予以石膏托固定,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踝、足、趾屈伸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块再次移位情况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

1.3 评价标准

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患者膝关节伸15°, 屈130°, 无疼痛及行走障碍为优;患者膝关节伸30°, 屈120°, 有偶尔疼痛和轻度行走障碍为良;患者膝关节伸40°, 屈90°~119°, 有活动性疼痛和中度行走障碍为差。其中评价结果为优和良的病例计入优良率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undefined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 (4.6±3.1) 个月, 对照组为 (5.1±3.3) 个月,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9例, 良8例, 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1例, 良13例, 优良率为 80%, 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再移位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髌骨在膝关节的生理运动中具有传导、增强股四头肌伸膝力量, 维持膝关节稳定, 保护股骨踝等重要作用。严重的粉碎性髌骨骨折会使其上述功能丧失, 影响膝关节生理运动[3]。既往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多采用髌骨切除方法, 易造成关节软骨面磨损加重, 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概率较高, 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因此, 临床治疗髌骨骨折的过程中, 存在骨折大部分分离和移位, 尽量避免切除髌骨。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在保留髌骨的前提下, 可实现直视状态下复位关节软骨面, 于骨折近端穿克氏针, 行远端牵引, 使远近两端骨折在无张力情况下良好复位, 避免了复位钳维持骨折复位时所造成的骨折再移位情况, 且不伤及髌骨下级血管, 有利于骨折愈合[4]。本研究中,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再移位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和骨折再次移位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

参考文献

[1]赵凤龙, 杨凤鸣, 李东亮, 等.3种手术方法治疗髌骨骨折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5) :132-133.

[2]SCAPINELLI R.Blood supply of the human patella.Its rela-tion toischaemic necrosis arer fracture[J].J Bone, 2007, 49 (2) :563.

[3]刘爱国.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实施及其方法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34-36.

[4]邹胜明, 刘金波, 周军箭.三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7) :102-104.

牵引复位 篇6

1 一般资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纳入病例[1], 本资料共选取病例86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28岁;第一组48例,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4例;第二组38例, 男性20例, 女性18例。临床上多数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肩、上肢疼痛、麻木、酸困及功能障碍, 拍正侧双斜位照片检查, 提示多数病例有生理曲度变直, 椎体前缘增生, 椎间隙变窄。

2 治疗方法

第一组 (治疗组) 全部采用牵引加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第二组 (对照组) 单纯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

牵引患者取坐位, 配戴枕颌牵引带, 依据患者X线片变化, 患者的体质, 症状表现确定牵引的位置, 最佳角度及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颈椎曲度加深, 后缘增生明显, 根据症状显著者, 采用前 (曲) 屈位牵引;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 后缘增生不明显, 症状明显者, 采用后仰位牵引;颈椎曲度正常或基本正常, 采用中立位牵引。一般初次20分钟~半小时, 牵引重量3~5Kg, 随症状变化及患者感觉逐渐增减, 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6, 每日1次。

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第一步:患者坐位, 医生站其后, 先行点按、揉搓等分筋、理筋手法于颈肩部软组织10分钟, 以缓解肌痉挛。第二步:患者坐位, 医生先用拇指在颈椎棘突两侧触诊, 待摸清楚颈椎棘突偏歪的部位和方向后, 用与患者棘突偏歪方向同侧的拇指推顶住偏歪的棘突为支点, 另一臂的肘部抱住患者头部, 让患者头前屈, 将头向患侧旋到最大限度时, 嘱其放松颈部肌肉, 医生用肘向上托起并旋转头部, 同时推顶偏歪棘突的拇指轻推偏歪的棘突, 可听到“咔哒”的一声清脆复位声, 拇指下有棘突移动感, 触诊颈椎两侧局部压痛减轻或消失, 证明手法成功。第四步:复位后再以旋推法、擦法等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2分钟即可。治疗每天1次, 12次1疗程[2]。本手法操作时要谨慎小心, 勿用蛮力, 幅度应在颈椎生理活动范围内。另外治疗前需拍摄颈椎常规位X线片, 排除颈椎结核、肿瘤、骨折及脱位等骨质病变, 以免发生意外。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治愈:患者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全部消失, 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消失, 恢复日常工作;好转: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消失, 颈部活动正常;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4 治疗结果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治愈36例, 占75%;好转10例, 占20.8%;无效2例, 占4.2%;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治愈20例, 占52.6%;好转11例, 占29%;无效7例, 占18.4%;总有效率为81.6%。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 2组疗效有显著差异。见表1。

(例, %)

4 讨论

颈椎病是泛指颈段脊骨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体征。根据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体症, 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四种基本类型。颈椎病中, 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 占50%~60%。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痛, 并向上肢放射, 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的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的表现。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 手指活动不灵活等。部分患者亦可伴有头晕、失眠等症。检查可见肌肉痉挛, 故患者头喜欢偏向患侧,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故亦应与单纯肩关节周围炎相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关节 (钩椎、椎间后关节) 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损伤、退变, 颈神经根管相对容积变小, 使颈神经根受到刺激, 出现颈肩上肢疼痛、麻木、酸困及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病因是:各种急性损伤, 慢性劳损, 颈咽部慢性炎症及感受风寒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失稳错缝, 移位;椎间软组织痉挛、水肿、炎症、充血, 椎间隙变窄, 椎体前后缘和钩突骨质增生。该病属于中医筋痹、血痹范畴, 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精亏不能濡养筋骨, 导致筋骨不健, 腠理疏松, 卫阳不固, 风寒湿邪入侵, 搏于颈项筋骨经络, 导致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本文所用治疗方法的目的是:采用牵引疗法, 可将狭窄的椎间隙牵开, 椎间孔扩大, 从而缓解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恢复颈部正常的生理曲度;通过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纠正颈椎后关节错位, 恢复神经根管原有空间, 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同时还可宣通散结, 剥离粘连, 使局部水肿消退, 血液循环改善, 加速炎症消退;分筋理筋手法, 主要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得到缓解, 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达到疏通径络,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86

牵引复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入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23例, 年龄60~75, 平均 (66.4±4.9) 岁。患者纳入标准: (1) 伤前生活基本自理, 能在户外或室内活动; (2) 无严重的心率失常, 心功能良好, EF值>50%; (3) 肺功能基本正常, Pa O2>9.3k Pa; (4) 无急性肝肾功能障碍, 可以存在慢性肝肾疾病; (5) 3个月内无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 (6) 糖尿病患者经控制后血糖<10mmol/L;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平卧手术床上, 患肢消毒、铺巾后, 观察组安装髋关节牵引复位装置, 在髋关节牵引复位装置辅助下进行闭合复位, 尽量恢复内侧皮质连续性。C臂X光机透视骨折了解复位情况, 如果复位效果欠佳, 则在大转子处切开3~5cm的纵形切口, 钝性分离股外侧肌, 用复位钳通过肌肉、骨膜插入环抱复位, C臂X光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加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髋关节Harris疗效评分情况, 分为优、良、可、差。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资料采取t检验检测, 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对比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 (76±19) 显著低于对照组 (104±25) ,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 (144±21) 显著低于对照组 (198±38) , P<0.05。住院时间对比中,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患者Harris疗效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Harris疗效评分对比中显示, 观察组优良率为90%, 对照组为65%,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并发有骨质疏松, 发生骨折不愈合风险较大[3]。而计算机辅助导航下微创治疗是目前国内近年逐步开展的一种微创技术。患者平卧牵引床上, 健肢外展, 患肢内收、内旋, 牵引床牵引患肢进行闭合复位。骨科牵引床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 在髂嵴或股骨上段近骨折端5cm处钻孔安装示踪器, 并通过C臂示踪器、红外线位置侦查仪等导航设备, 采集髋部骨质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并在显示屏上显示, 然后通过显示屏导航置入股骨颈定位针, 最后采用微创小切口将内固定物置入。其手术原理是通过定位追踪技术, 及时获得导针和内固定螺钉的位置, 在手术中达到持续导航的作用, 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螺钉切割、松动造成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达到骨科微创操作的目的。同时可虚拟手术每一次环境, 使同一手术操作具有可重复性[4]。该项技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在闭合复位减少患者损伤的前提下, 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牵引复位装置辅助下微创复位技术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应用, 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术后疗效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付子贵, 刘岳南, 范昊, 等.三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2例[J].西部医学, 2007, 19 (2) :207.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696.

[3]张昌新.微创多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9) :103.

牵引复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 排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者, 肿瘤患者, 妊娠期妇女。其中男40例, 女32例;年龄34~60 (45.9±3.7)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 (2.1±0.2) 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

腰椎牵引治疗。具体过程:取适当体位, 将牵引带置于患者骨盆与胸部,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取25~50kg重量, 牵引20min, 每天1次, 100d为1疗程, 共2个疗程。

1.2.2 B组:

在A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 B组患者给予定点旋转复位治疗。具体过程:患者坐于凳子之上, 取正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 以左侧病变患者为例, 助手立于患者右前方, 双肢夹住并固定右侧腿部, 并用右手固定右侧大腿, 保证患者下肢固定。术者左臂穿过患者腋下抱住右肩, 右手拇指按住腰椎偏歪棘突部位, 引导患者保持放松, 配合术者做腰椎前屈向左旋转动作, 直至术者感觉棘突间隙张开停止, 保持动作不变。术者在左手拉右肩的同时, 助手右手推右肩, 相互配合同时用力, 术者右手拇指顶住腰椎偏歪棘突, 快速搬动, 听见咔嚓弹响声, 即为成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直腿抬高>70°, 生活、工作恢复正常。有效:腰部疼痛部分缓解, 直腿抬高50°~70°。无效:腰部疼痛未缓解甚至出现加剧, 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等[1]。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A组的69.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特点, 一旦发生便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椎间盘处的纤维环受到破坏, 髓核突出, 对神经根造成严重压迫所致。临床上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 多数人经非手术治疗便取得了一定显著的效果。

在中医学中,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痹症”“腰痛”等范畴, 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腰部过度劳累, 或受到湿邪、风寒等入侵, 致使患者腰椎经络阻塞、气血淤积、督脉失养, 从而出现疼痛现象, 因此多采用按摩、腰椎牵引等方式治疗[2]。

腰椎牵引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之一, 可有效降低患者腰椎间盘压力, 缓解受压迫的神经, 促使腰部炎性反应消退, 调整脊柱保证力学平衡。定点旋转复位主要以脊椎椎体板块移动病理改变为基础, 促使偏歪部位复位, 接触神经压迫, 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对患者采用定点旋转复位, 其主要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缓解肌肉痉挛, 调整脊柱; (2) 接触压迫, 使突出的神经根及髓核等恢复至原先位置; (3) 加强神经组织营养, 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消除炎性反应, 缓解患处疼痛; (4) 提高神经兴奋程度, 进而起到协调肢体、内脏等功能的作用; (5) 在牵引状态下, 可降低盘间压力, 使椎间隙增宽, 先对患者患处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旋转复位, 轻巧灵活改善患者神经压迫状态的同时, 避免对脊髓处造成新的损伤[3]。

本文腰椎牵引加定点旋转复位, 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 使得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仅仅采用腰椎牵引的治疗效果,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此外, 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相关文献表明, 康复护理可充分发挥护理专业职能, 在协助患者实现自我防护的同时, 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康复护理还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坐姿、站姿等进行纠正, 有效提高患者治愈后或治愈后进行科学早期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进而减少病情复发, 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是患者治疗结束后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仅可预防腰部肌肉萎缩, 避免出现坐骨神经粘连情况, 同时还可对肢体麻木、下背疼痛等现象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 促使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得到有效治疗。

对此在进行腰椎迁移加定点旋转复位的同时, 也应加强对患者的引导, 帮助患者科学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从而达到根本上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永国.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 (4) :237.

[2] 丁益群.推拿牵引结合运动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 (4) :390.

上一篇:结合情况下一篇:工程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