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精选10篇)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1
腰椎滑脱是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相对移位[1]。在欧洲发病率为4%~6%, 在我国约为4.7%~5%[2]。腰椎滑脱治疗方法较多, 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疼痛和改善功能。目前国内外对腰椎滑脱的治疗主要有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后横突间植骨、椎间自体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 (cage) 等方法。本文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诊断的腰椎滑脱患者60例, 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 B组20例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 C组20例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 (cage) 。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摄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 并作CT检查, 部分患者行MRI检查。滑脱程度按Meyerding[3]分类, 患者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其中峡部病变28例, 退行性病变32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滑脱部位、临床症状及Meyerding分级所占人数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消毒, 以滑脱节段的棘突作为定位标志, 行滑脱节段的全椎板切除减压, 清除峡部裂增生的纤维组织, 使神经根彻底松解。直视下定好进针点, C臂X线机确认打孔位置后, 拧入椎弓根螺钉, 安好连接杆并使之复位后, 进行植骨融合。髂骨条取自同一切口髂后上棘, 三组分别采用后外侧横突间植骨、椎间自体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的方法进行, 记录整个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植骨完成后再次使用C臂X线机透视确认各步操作无误后, 安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皮肤切口。
1.3 术后处理
植骨融合后48~72h拔除引流管,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7d。卧床2~3w, 2w拆线后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 植骨融合后3周戴腰围下床, 腰围保护3个月, 禁止腰部弯曲和扭转。
1.4 影像学和疗效评判
植骨融合第3、6、9个月及1年后定期随访, 行腰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检查。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 并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椎间隙测量根据Quint法进行, 将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的平均值作为椎间隙高度。运用Taillard指数[4]计算滑脱率, Taillard指数=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的相对滑脱距离/上位椎体的水平长度。
采用Suk[5]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 具体如下: (1) 若植骨与横突间或与椎体间有连续的骨小梁, 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4°, 认为植骨已融合; (2) 若植骨与横突间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 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4°, 则认为植骨可能融合; (3) 若未见连续骨小梁, 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 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4°, 则认为未融合。对于可疑融合的患者, 再行CT检查以判定融合情况。
采用腰椎JOA评分系统[6]进行术前及术后的评分, 治疗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29-术前评分) ×100%。JOA疗效评定标准为:改善率75%以上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5%以下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如表2所示, 组间采用不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 其中A组0例, B组2例, C组1例。B组为硬膜撕裂1例, 予以修补后愈合;神经根损伤1例, 经神经营养治疗3w后好转;C组为融合器位置不佳1例, 但未造成马尾及神经根症状, 未予处理。
2.2 椎间隙高度比较
不同时间段的椎间隙情况如表3所示, 1年后各组椎间隙高度与同组术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组间比较, 各组1年后椎间隙高度差异不明显 (P>0.05) 。
2.3 术后1年情况比较
注:A组与B组相比, **:P<0.05;A组与C组相比, ***:P<0.05
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 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如表4所示。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A组与C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
3 讨论
作为脊椎滑脱的治疗原则, 减压、复位、固定与融合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7,8], 从而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正常弯曲度和稳定性。本文研究的手术过程中, 三组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彻底减压、复位后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 符合脊柱滑脱的治疗原则。
研究中发现, 椎间隙高度随时间丢失, 分析原因主要为: (1) 术后可能出现植骨骨块移位、下沉; (2) 在行椎间融合时, 自体髂骨块植入后和终板的接触面发生不同程度的骨吸收; (3) 脊柱前柱所承受的压力负荷较大, 椎间隙高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同时, 影响植骨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9]。因此, 不管采用哪种植骨方式, 都要认真准备植骨床, 足量植骨, 这也为植骨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
目前对于植骨方式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仍有较大争议[10]。在生物力学上, 腰骶部脊椎的前中柱承受压应力, 而后柱承受张应力。因此, 椎体间植骨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同时, 椎体中央是整个脊柱的承受力量中心和旋转中心, 椎间融合也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故有学者认为椎间植骨融合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
有研究表明, 在行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 上方椎体将其承担负荷的80%经椎弓根螺钉、连接杆传导至这节椎体。而它在经过椎间植骨后, 便将65%的负荷经植骨块向传导至下方椎体, 内固定仅传导其35%负荷, 这样便大大降低了椎弓根螺钉断裂和的松动发生率。与此同时, 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时已经刮除了上下椎体的终板, 可以提供较好的植骨床。而周围的纤维环可以限制植骨块的移动, 防止植骨块向周围移动所引起的神经压迫及骨化性肌炎等, 更容易促进植骨的融合。
3.2 椎间融合器 (Cage) 的使用
椎间融合器既满足椎间融合的力学要求, 又有促进生物学融合的作用。它能很好地维持已撑开椎间隙, 其带有的锯齿或螺纹结构可防止支架移位。同时能在术中取棘突或椎板骨质作为植骨材料, 避免了髂骨取骨过程及其并发症。但是融合器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大小、形状、术式等因素, 而且费用较为昂贵。
3.3 横突间植骨融合 (IBG)
也有学者报道, 横突间植骨与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11], 这也与本文的结果相一致。横突间植骨具有方法简单的优势, 但单纯的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由于缺乏椎间支撑, 容易导致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合本文的结果, 对于一些腰椎滑脱较轻, 神经根压迫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横突间植骨与椎间自体骨植骨在融合率及术后功能评分上无明显差别, 而且使用椎间融合器 (cage) 手术费用大, 故较适合使用横突间植骨方式进行治疗。
总之, 我们认为对于腰椎滑脱伴有较重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 如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时, 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滑椎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可行椎间植骨融合;腰椎滑脱伴较轻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 如合并椎管狭窄时, 在椎板减压、椎管探查、滑椎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可行横突间植骨融合。因此, 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中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腰椎滑脱患者60例, 分成A、B、C组, 分别进行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 比较其术后效果。结果 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 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A组与C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结论 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关键词:腰椎滑脱,植骨融合,后外侧融合,椎间融合器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2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3.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4-02
胫骨平台骨折是因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膝关节内骨折,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及稳定性,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1]。胫骨平台骨折易出现切口皮肤感染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可导致关节面移位和压缩,严重者需延期手术,骨折情况复杂,手术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现在,许多学者建议手术治疗以使关节内固定良好并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临床上对胫骨平台关节出现移位且台阶不稳定者可选择手术治疗,以便恢复胫骨平台关节正常功能,减少因此造成关节畸形。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术前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健康指导等,现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骨科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周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8例脛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患者年龄均在18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右侧28例,左侧20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均在伤后8~15d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采用俯卧、仰卧姿势,根据骨折的不同程度及类型施行手术。
1.3治疗效果:术后11个月~20个月,随访48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在手术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对配合医师顺利进行手术有很大帮助[2]。由于患者发生骨折多为突发性,患者毫无思想准备,以致痛苦不堪因此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医师,患者关心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后能否很好恢复,会不会出现后遗症,因此,在术前护理人员应迅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进行指导并安抚患者情绪,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了解病情并树立信心,使患者稳定情绪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也可让患者与术后已恢复健康的患者进行交流,吸取经验,增加信心。
2.1.2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冷敷,将患肢制动并抬高以便减轻其局部出血及疼痛,消减肿胀[3]。可在肢体外用石膏进行固定,应保证膝关节置于正确功能位,为了减轻胫骨髁对胫骨平台产生压力,可将膝关节轻微弯曲放置。肢体肿胀严重时,可能出现张力性水泡,此时可将肢体固定住并抬高水肿肢体,仔细观察水肿肢体血液流动情况,采用无菌处理张力性水泡,按摩患肢,促进肿胀消退,防止溃烂而影响手术进行。
2.1.3合并症护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合并症,加强营养使其能快速恢复健康,石膏对肢体造成压迫或者是急性损坏可致使腘动脉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如发现局部肿胀快速且足背动脉减弱,应提示腘动脉可能发生破裂,立即报告医生,做好紧急处理。
2.2术后处理
2.2.1患者施行麻醉后,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用心电监护,如发生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血压情况适时调整用药顺序,及时调整患者患肢姿势,保持膝关节伸直,利于血压循环,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及消减患肢肿胀[4]。患肢在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进行加压包扎时,应注意松紧程度,因为包扎过松会造成关节内腔积血,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正常循环。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的充盈及其他特征,在发现问题时要随时告知医生并进行及时处理。
2.2.2手术前后防止感染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术前要对皮肤进行刮毛清洁,同时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防止并发症发生。伤口敷料应保持干燥、清洁,如出现污染需及时更换,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伤口疼痛及渗血情况。防止感染。
2.2.3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饮食,制定合理饮食方案,保持充足的营养供应,增强患者免疫力使患者早日康复。应注意:患者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之后可以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不要食用豆类、糖类、奶类等过甜的食品,防止胀气发生。患者在手术后一天方能进食高蛋白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但不能进食油炸型等刺激性食物。
2.2.4患者在手术后1天可开始做适当地锻炼,如做伸直腿并抬高练习,手术后2个月可以开始负重锻炼,锻炼次数应由少到多,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医生的术后康复指导来进行康复锻炼。进行适当康复练习能防止肌肉萎缩,使关节不发生粘连,减轻病痛,使关节快速治愈恢复正常功能。因此,在进行胫骨平台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指导进行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2.5待患者出院时,医生应对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骨折方面的知识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提醒相关注意事项。定期随访检查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3讨论
胫骨平台是支撑膝盖的重要负荷结构,一旦发生骨折,就会致使关节内外受力不均匀,产生关节错位,胫骨平台骨折易出现韧带挛缩及膝关节粘连,使膝关节僵硬,如果治疗不及时易造成膝关节出现功能障碍。而膝关节能否恢复正常功能,关键在于关节稳定性、膝周肌肉力量及关节负重的正确分布[5]。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合理。科学的功能锻炼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早期主动锻炼活动膝关节,能防止关节周围炎性恶化,促进膝关节肿胀消退,增进关节滑液循环,减少关于粘连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术前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使患者了解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宣传早期膝功能练习的方法,使患者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叮嘱患者注意术后的功能锻炼及饮食要求,按时来院复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4结论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想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需要医师的正确诊断及治疗,还需要护士科学、合理的护理,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其中护理包括术前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健康指导等,所以,护士对患者的科学护理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通过对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护理上,认识到骨折除手术治疗外,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对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牛玉红,胫骨平台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5)。
[2]郑瑛,吴月红。82例胫骨平台骨折后康复功能锻炼护理[J]。天津护理,2005(5)。
[3]宿玉萍,109例胫骨平台骨折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
[4]张会军,刘丽琴,45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病人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5)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4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颈部疼痛等症状, 经检查显示寰枢关节脱位局部不稳。14例患者中男8例, 女6例;年龄32~73岁, 平均 (46.21±6.24) 岁;病程2个月至11年, 平均 (7.54±3.21) 年;5例无明显诱因, 9例可追溯有外伤史。
1.2 手术方法
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操作: (1) 取患者仰卧位, 进行气管内插管全麻, 铺无菌单, 对口腔和鼻腔进行消毒; (2) 用撑开器撑开口腔, 冲洗鼻咽腔; (3) 做咽后壁正中切口, 并将咽缩肌及黏膜向两侧分开, 剥露出寰椎前弓及枢椎体, 用撑开器将软组织分开, 将颈长肌、头长肌横断, 使寰椎部分复位; (4) 改为俯卧位, 采用后路椎板内固定, 置入椎板间螺钉, 并于枕骨置入钛片、螺钉固定; (5) 缓慢撑开颈椎体与枕骨; (6) 取单侧上棘碎骨置入枕骨骨窗和植入物周围, 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复位、内固定、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颈髓功能情况。其中颈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法判定, 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复查X线片确定寰枢椎复位及内固定位置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用t检验, 并分别用±s和%表示,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平均手术时间4.2 h, 平均出血量625 m L, 术中1例出现硬膜破裂, 用生物蛋白凝胶成功封堵, 1例椎弓根钉切割, 用改良架外固定一个月, 将改良架拆除后, 用颈托外固定2个月后无松动。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损伤加重者, 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 无内固定失败者。
2.2 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
随访1年, 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显著 (P<0.05, 见表1) 。
2.3 神经功能JOA评分比较
随访1年, 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目前, 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方式较多, 但术后并发症多, 疗效不佳。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显示, 其疗效显著, 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但由于解剖和生理原因, 手术存在操作难度大, 感染风险高的缺陷, 术后颈椎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但可通过功能锻炼等方式恢复, 对患者的正常活动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 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治疗中, 临床效果显著, 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 安全性较高, 可作为临床最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随访观察临床疗效, 观察对比其复位、内固定及手术前后颈髓功能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2 h, 平均出血量625 m L, 术中1例出现硬膜破裂, 1例椎弓根钉切割, 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损伤加重者, 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刨复位, 无内固定失败者。随访1年, 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 ;神经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经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能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 改善神经功能,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参考文献
[1]吴星火, 郜勇, 李帅, 等.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 (6) :491-496.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4
【关键词】 钉棒系统内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护理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具有卧床时间短,便于护理,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由于骨折得到复位和固定,可早期下床,促进早日康复。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0月采取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7例,术后给予密切的护理配合。卧床2—4周后,在佩戴腰围或支具背心保护下,离床活动。通过系统的护理配合,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6月至2011年10月对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实施手术治疗及护理共87例。87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6例;年龄19—52岁,其中高处坠落伤53例,车祸18伤例,重物砸伤16例。本组患者损伤部位:T11骨折12例,T12骨折16例,L1骨折30例,L2骨折17例,L3骨折12例;其中10例分别合并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跟骨骨折等。受伤到手术时间2h—7d。术中使用C臂X线机,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2 术后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2.1.1 ①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其神志、面色、尿量、术口渗血及引流液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胸椎骨折患者尤其要注意其呼吸变化。②麻醉消失后,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应认真询问患者有无腰痛、双下肢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并与术前作比较。术后3d要密切观察双下肢的感觉及运动、括约肌功能,若有神经刺激症状,应及时查明原因,报告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理。
2.1.2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用3—4cm薄垫置于腰部切口处压迫止血。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定时由内向外挤压引流管,正确放置引流管设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床边。准确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一般常规放置引流管24—48h。
2.2 并发症的预防 ①患者全麻清醒后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也可指导患者做吹气球练习。预防肺部感染。②在骨突出的部位用柔软物如软方枕、小棉枕、水垫等妥善保护,做好预防褥疮指导。平卧时在双足底足托板支撑足踝保持90°,预防足下垂。侧卧时在两膝之间垫一软枕,保持关节于功能位。③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尿管定时夹闭、开放,每日会阴擦洗2次,保持尿道口清洁。
2.3 康復锻炼 术后当天可协助患者行双下肢肌肉按摩。第1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主动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舒缩及足趾、踝泵运动,3—4次/d,5—10min/次。术后第3天,在患者伤口疼痛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其行直腿抬高练习,2—3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幅度。术后2周伤口拆线后,指导患者做腰背肌锻炼,先指导其做5点支撑法锻炼。3—4周在佩戴胸腰部支架保护下床边坐起、站立及行走练习。应保持上身直立,保持躯体的协调性、整体性,动作要稳、慢,1次/d,15min/次。行走距离开始在50米以内,以后逐渐增加。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增强脊椎的稳定性、预防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锻炼应遵循早期、循序渐进及持之以恒的原则。
2.4 出院指导 ①下床活动初期用胸腰围支具保护,不可做弯腰动作;4—6个月后可适当参加一般劳动,坚持行腰背肌锻炼。年内避免弯腰、负重。神经功能尚未恢复者卧床期间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2。②术后1、3、6个月回医院复查,如出现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情况随诊。
3 结 果
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松动。10—12个月再次住院行内固定取出术2例,达到了重新行走、生活及工作的能力。通过对87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病人严格的执行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重视病人心理护理、严密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恢复良好。
4 讨 论
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并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在实施有效固定和椎管间接减压的同时进行充分的椎管直接减压,最大限度的增加神经功能的恢复的可能性。护理过程中,积极协同医生,重视术前宣教,术后加强病情观察,行之有效地阶段性进行康复训练及健康宣教指导,最大限度地取得患者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红娟,李娟.AF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5(16).
[2] 侯玉清,黄莉,张华清.胸腰椎结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22.
[3] 于海洋,干阜生,李超,等.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08,4:200—202.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腰椎滑脱症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64岁,平均51岁,病程5~62个月不等,平均(26.81±0.9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下腰痛,伴有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29例,间歇性跛行2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6例,部分下肢肌力减弱23例,皮肤针刺觉减退25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根据Meyerding分级标准[2]:Ⅰ度滑脱6例(退行性滑脱4例,峡部裂性滑脱2例),Ⅱ度滑脱36例(退行性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16例),Ⅲ度滑脱4例(退行性滑脱1例,峡部裂性滑脱3例),L4~5滑脱32例,L5~S1滑脱15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24例,退行性滑脱23例。
所有病例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均示相关节段明显不稳。CT扫描31例:双侧侧隐窝狭窄34例,伴椎间盘突出29例,单侧侧隐窝狭窄5例。腰椎MRI检查24例,均显示相应节段腰椎管狭窄。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以滑脱间隙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间隙之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及横突,充分暴露手术野之后在C臂机监视指导下分别于滑脱椎及下位椎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滑脱椎椎弓根内置入提拉复位钉,该钉螺纹较粗)。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扩大狭窄的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对于峡部裂及小关节突明显增生内聚者,同时行小关节突部分或全部切除,清除峡部增生的瘢痕组织,神经根充分彻底的减压,牵开马尾及相应神经根并保护之,显露前方变性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分别于后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上左右对称切开,彻底清除椎间盘组织并刮除上下椎体的软骨终板。安装RF-Ⅱ支撑杆,拧紧锁死下位椎弓根钉与支撑杆的连接部,以此为支撑点,逐渐撑开椎间隙并应用提拉复位钉复位滑脱之椎体。C臂机监视见滑脱椎体复位并椎间隙基本恢复正常后紧固RF-Ⅱ装置各个螺钉螺帽。术中撑开复位时,时时探查双侧神经根的松紧度,保持神经根能轻松地内外移动至少0.5cm,若神经根活动度过小,则不可强行撑开复位。RF-Ⅱ系统固定牢固后,在髂后上棘处取全厚髂骨块,修成3面皮质骨的全厚髂骨块2块(高10~11mm,长25~30mm)分别自双侧植入椎间,另把切除的棘突、椎板骨质制成碎骨块植入2块髂骨块之间,植骨后通过RF-Ⅱ系统压缩功能对植骨块轻度加压固定,以防止植骨块脱出或移动。再次探查,神经根管及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物固定牢固可靠后,冲洗、止血、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48h后拔除负压引流管,1周后行腰背肌及腹肌功能锻炼,4~6周后在腰部支具保护下逐渐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佩戴腰部支具,并禁止腰部屈曲及旋转活动。
1.5 疗效评定标准
优:腰腿痛全部消失,神经功能障碍部分完全恢复;良:腰腿痛症状大部消失,偶有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恢复,仍留有肢体麻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可:腰腿痛症状较术前减轻,偶有疼痛,但无需服用止痛药,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恢复,但仍有麻木、间断疼痛及肌萎缩;差:症状及体征完全无改善,仍需服用止痛药及对症治疗[2,3]。
2 结果
本组病例无神经损伤及感染,切口I/甲级愈合。术后复查X线片示,滑脱椎体完全复位41例,滑脱椎体部分复位6例(4例术前为Ⅲ度滑脱,术后残留Ⅰ度滑脱;2例术前Ⅱ度滑脱,术后Ⅰ度滑脱),滑脱完全复位率为87.32%(41/47)。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61%(44/47);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2±0.78)个月,46例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复位丢失及断钉,融合率97.87%(46/47)。2例未融合,并有上位椎弓根钉钉棒连接处断裂,由术后的Ⅰ度丢失为Ⅱ度,该患者为Ⅲ度真性滑脱,有轻微骨质疏松症。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腰椎不稳、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大多数学者均主张采用复位内固定融合[4],以恢复腰椎稳定性及腰骶部的生物力学功能,解除椎管及椎间孔的狭窄,消除神经症状,重建脊椎正常序列,对滑脱椎进行复位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基础[2],也应该被视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规。因此,理想的手术治疗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与邻近椎体的融合。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症状主要是由椎体滑脱后椎管周围组织的增生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5],所以彻底的神经根减压是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术后疼痛的关键。减压不应是传统的去除椎板减压,而应以小关节为中心,彻底切除双侧上下关节突及以小关节为核心继发的所有病理组织,彻底显露脊膜及双侧神经根[2],应重点清理病椎椎间孔及峡部增生之纤维软骨痂,彻底松解受压神经,一方面可减少复位时对神经根的牵拉伤,另一方面,充分的减压也有利于复位[5]。椎间的骨性融合和长久稳定是腰椎滑脱手术的最终目的[6],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复位无疑会提高脊椎的植骨融合率[7],同时亦可更好的消除滑脱椎体对椎旁软组织及椎管内马尾神经和韧带的牵拉,恢复椎管容积,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得到进一步的减压。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内固定可取得较高的融合率和长期临床疗效[8],但任何器械固定所起的作用均是临时性的,只有植骨融合才能达到重建和保持脊柱的长期稳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最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性前凸,提供椎体间纵向支撑,可以减少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提高融合率。RF-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可靠的撑开压缩功能,提拉复位钉的应用能有效而安全地复位滑脱椎体,恢复正常的脊柱力线和腰骶部的稳定,有效的完成马尾和神经根的减压,解除症状。通过较坚强的内固定及撑开压缩功能,防止植骨块移位并促使骨质融合,提高植骨融合率。RF-Ⅱ系统已预设撑开角度,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腰骶角来选择RF-Ⅱ系统。RF-Ⅱ系统只对滑脱平面单一节段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运动功能单位,对脊柱生物力学干扰较小,符合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要求。本组资料表明,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RF-Ⅱ系统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滑脱的治疗,对于重度滑脱仍以侯树勋教授研制的Dick-Hou器械为宜,对于重度滑脱具有更好的复位固定作用[7],本组中4例Ⅲ度滑脱仅有2.例完全复位亦证明此点。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植骨未融合与患者年龄大、骨质疏松有关,亦可能与早期手术植骨量不足有关,经改进后未再出现植骨不融合及断钉现象。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脊柱复位固定系统(Reduction Fixation Spinal SystemⅡ,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中滑脱椎体完全复位41例,部分复位6例,滑脱完全复位率为87.23%。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61%;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2±0.78)个月,45例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融合率95.74%。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滑脱症。
关键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症
参考文献
[1] Meyerding H.Low backache and sciatic pain associat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 and protmded intervertebral clisc:incidence,significance and treatment[J]. Bone Joint Surg,1947;29:461-470
[2]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 (5):261-263
[3]赵新梅,姜世平,何健飞.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2):180-181
[4]杨喜旺,付新生,蔡翔宇,等.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定42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21(5):376-377
[5]黄平,刘平涛,洪琦,等.DRFS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2):744-745
[6]范顺武,方向前,张宏军,等.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05-109
[7]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等.单臂悬吊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HOIST器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12):732-734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19~75岁,平均43岁。L1椎体24例,L2椎体14例,T1110例,T1215例,例L4椎体8例,7例为车祸伤外,余为高空堕落伤。骨折压缩性程度超过1/2(50%)48例,1/3(33%)23例,爆裂性46例,压缩性25例,脊髓完全损伤2例,不完全损伤6例,合并尿潴留15例,后凸成角畸形≥20?45例,CT检查显示骨块进入椎管46例,三柱均出现骨折62例。陈旧性骨折5例,合并多发性损伤27例,同种异体骨植骨48例,自体骨33例。
1.2 手术治疗方法
经后路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经椎弓根撬拔复位,椎弓根、椎体内及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板开窗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方法。
2 结果
术后2例因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而截瘫,无完全恢复外,其余术后脊髓部分受压症状基本消失。均下地行走,大小便正常,生活能够自理。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椎管侵占部分已还原95%以上,椎体高度恢复90%以上,后凸畸形纠正,疗效满意。
3 讨论
3.1 手术时间入路的选择
由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未统一认识,但我们主张对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伴神经损伤者尽早在6h内手术是手术减压的黄金时间[1]。特别是在骨折后存在脊髓损伤进行性加重时,予以急诊手术,进行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于出现了确诊不可逆的完全性损伤造成不稳定性骨折及完全性瘫痪,可适当延迟手术,待脊髓休克期结束及水肿消除后限期手术。本组患者均在受伤10d内完成,2周后由于出血粘连椎体复位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本组手术治疗均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形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解除神经压迫,胸腰椎骨折脱位等高能量损伤,手术大多首选后路,因为后路简单易行,效果可靠,创伤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大家公认的首选内固定[2]。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和条件要求高。对颈胸椎方面创伤和疾病广泛使用,尤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严重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失败,脊髓重新受压,后凸畸形等有效补救手术方式。
3.2 有效地选择内固定及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脊柱骨折虽然复位,但复位后椎体内蛋壳样改变者,并不能承受正常纵向压缩负荷;椎弓根固定器位于脊柱后方,前方缺立有效支撑,二者发生前方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力学基础。活动过早,过多是导致矫正丢失的高发原因。早期下地活动既可使金属器械疲劳,发生螺丝钉断裂,弯曲或发生连接处松动,又可发生螺钉-骨界面松动,导致骨折复位的脊柱在未愈合前受压再次出现塌陷[2]。我们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加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办法,术中经伤椎椎弓根撬拔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减少了上述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尤其对压缩或塌陷明显,复位后椎体蛋壳样改变而出现术后矫正丢失起到预防和保证。是被多数临床医师视为胸腰椎骨折的金标准。
3.3 有效的植骨融合,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塌陷,恢复脊柱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也有医生仅重视器械固定,崇尚"内固定万能",忽视植骨融合。然而,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只有达到坚强的融合才能有效地防止脱钩、断棒以及断钉等并发症[4]。本组病例在打破传统内固定及植骨技术上进行创新,其特点椎体骨折单纯靠内固定器械支撑复位,效果不佳时我们采用椎弓根撬拔复位,椎弓根植骨及经椎弓根椎体内充填植骨,预防术后塌陷问题及后凸畸形的发生。因自体骨植骨,骨量不够,易吸收,所以我们又采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骨一起植入融合,直到充分的骨诱导作用,为形成坚固的脊柱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内固定物的使用,最终目的是对固定节段进行融合,有些医生对植骨在内固定的治疗作用注意不够,植骨床准备不充分或植骨量不够,导致内固定节段内脊柱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物断裂[5]。
3.4 充分减压、复位、固定、椎体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最终确保术后疗效满意
减压是否彻底是脊髓受压解除的关健所在。椎弓根螺钉准确无误打入确切位置后,合理切除椎板、开窗减压要彻底,尽一切可能保证上、下关节突的损伤,防止术后椎间不稳。对于后纵韧带完全断裂者骨块恢复不满意时,可用"L"形打击器,将后突的骨块轻轻击打平坦,残留或游离椎管内的骨块及韧带等组织取出,恢复椎管的解剖形态,减少残留物造成压迫及神经粘连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的目的,对减少脊髓压迫的解除,重建脊柱稳定性起到促进作用。
3.5 术后康复训练,减少各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在彻底减压使脊髓受压解除、丰富的有效植骨、牢固的内固定等恢复了脊柱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同时,要加强术后患者恢复指导极其重要,可以预防肌萎缩、减少废用性骨质疏松。改善膀胱的功能训练,预防褥疮和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术后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17-618.
[2]殷渠东,郑祖根.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椎弓高度恢复和矫正丢失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875-877.
[3]邱贵兴.失败乃成功之母---浅谈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述评)[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641-642.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篇7
关键词: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配合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骨折脱位的主要治疗途径。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特殊, 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给医疗护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要求手术人员有过硬的业务本领, 熟练的操作技能, 密切的手术配合, 对保证手术的质量起重要作用。我院于2007年12月至2009年7月间施行颈椎后路钢板内固定术21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21例, 男性18例, 女性3例, 年龄23~58岁, 手术在全麻插管下进行, 历时3~4.5h, 术中失血量200~1000m L。
2 手术方法
作后颈部正中纵形皮肤切口, 其长度一般应超过损伤或病变区域上、下各2个棘突,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和深筋膜, 用电刀切开项韧带, 并沿棘突骨膜下切开剥离, 用骨膜剥离子, 小心从棘突上剥离椎旁肌, 用电刀切开椎旁肌在棘间韧带上的止点。向外侧进一步切开直至暴露椎间小关节和侧块.确认术位间隙后, 用C臂X线机定位, 用高速磨钻及枪状咬骨钳作病变全椎板切除, 并切除压迫的软组织和骨赘, 硬脊膜受压解除, 将备好的自体髂骨修剪成适当大小后, 用嵌入器将骨块嵌入关节突间。放置预弯颈后路钢板, 并用皮质骨螺钉固定。通过C臂X光机透视证实内固定物位置良好, 彻底止血, 冲洗切口, 留置负压引流管, 清点纱布、棉片、器械无误后, 逐层缝合切口, 敷料包扎。
3 术前准备
3.1 患者准备
术前1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 查阅病历, 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常规准备。与患者亲切交谈, 介绍有关麻醉及手术知识,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脊椎手术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3.2 物品准备
颈后路手术器械, 取骨器械, 颈后路钢板内固定装置, 选择能透过X线的手术床, 高速磨钻, C臂机及一次性C臂机套, 电刀, 双极电凝, 手术头架, 俯卧位的体位垫等。
4 术中配合
4.1 巡回护士配合
热情友善地迎接患者, 核对患者, 手术部位及随身携带药品和物品。稳妥安置患者, 做好心理疏导.在下肢建立静脉通路, 用18号留置针穿刺, 固定稳妥, 接延长管及三通, 便于管理。协助麻醉师做好动脉、静脉穿刺, 诱导麻醉及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 观察病人血压变化。根据患者尿量及血压指导补液量以及补液速度。
4.2 体位的配合
合理的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1], 安置手术体位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 保持正常呼吸, 循环及神经功能;又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颈椎后路手术常采用俯卧位, 在摆放体位时要非常小心患者头和颈的固定, 以免给病变或损伤的脊柱带来不恰当的应力。头面部用头架支撑固定, 调节头架保持屈颈位, 以开大椎板间隙, 防止颈椎反屈畸形, 减少神经的损伤机会。双上肢用中单固定于躯体两侧, 双肩用粘胶带向中端牵引, 以便充分暴露颈椎间隙.胸腹部垫俯卧位的体位垫, 使胸腹悬空, 以防影响呼吸功能。膝下和脚踝垫软枕, 固定下肢.摆放体位时应妥善固定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注意避免眼部、会阴部受压迫。要极力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让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
4.3 器械护士的配合
术前1d了解手术方式及步骤、病例特点及医生对手术的特殊要求, 将手术器械准备齐全。器械护士提前15min刷手上手术台, 检查、清点手术器械, 常规消毒铺巾。选45cm×45cm两侧带塑料口袋的手术薄膜贴于手术野, 将电刀、吸引管固定在手术单上, 并把电刀头和吸引管放入袋中, 方便操作, 不易掉落。手术开始后, 器械护士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时时关注手术进展, 正确预见医生的下一步操作。做到配合主动、快捷、正确、有条不紊。器械护士要严格无菌操作, 保证安全放置, 熟练使用各种器械和仪器。
5 体会
颈椎后路手术风险大, 容易出现并发症, 所以术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所用物品的充分准备, 术中患者体位的小心放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损伤的风险, 同时又要充分暴露手术节段。巡回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做好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的配合工作。洗手护士要熟悉手术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配合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时间的长短及手术的成败。为此, 对手术的配合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行动上要充分准备, 才能确保手术成功及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愈后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4例 (53.3%) , 女21例 (46.7%) , 本组患者中位年龄 (44.8±2.5) 岁。损伤部位:T1112例、Tl27例、L117例、L29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 高空坠落伤9例, 重物砸伤、挤压伤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手术前通过X线片、CT、MRI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 测定受伤椎体与相邻椎管的矢状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 以伤椎体为中心, 取后正中切口, 逐层分离显露受伤椎板与关节突。于骨折脱位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对受伤椎体周围软组织进行松解, 必要时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及椎板, 对伤椎进行有效的解剖复位, 复位过程中注意保护神经根及脊髓。在一侧以连接棒临时连接, 适度撑开复位, C臂机下将一侧椎体临时固定, 对神经根外缘充分减压, 切除纵韧带表面软组织, 切除纵韧带及纤维环, 在两侧椎间隙开窗, 切除椎体内髓核, 修剪关节软骨, 然后将棘突、关节软骨及关节板植入椎间, 椎弓根系统复位、加压, 保持椎体后缘的稳定性, 冲洗伤口后, 放置引流管, 并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复查X线片及CT,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神经功能,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 形成骨性融合, 椎间隙高度稳定, 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
2.2 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 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 重建脊柱稳定性, 解除神经压迫, 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2]。手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胸腰椎骨折脱位认识的加深以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通过后路撑开和旋转技术对伤椎进行复位, 术中可在直视下观察到骨折碎片和血块对脊髓的压迫情况, 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理, 从而达到较好的减压效果, 且手术操作对脊髓组织的损伤程度小, 能够保护脊髓及神经根[3], 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够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 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这与桂凯红[4]的报道一致。椎弓根系统由后路经患者椎弓根直至椎体, 能够对患者脊柱的三柱进行同时固定, 从而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 能够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由于内固定器的主要作用仅是获得即刻稳定性和短期内维持复位, 因此, 脊柱植骨融合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椎间骨性融合是防止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矫正角度丢失的关键[6]。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融合面积大, 植骨的血供丰富, 植骨位于脊柱瞬时运动中心和压应力区, 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7]。此外, 椎体间加上固定, 能够加速骨融合速度, 使骨融合植入骨量减少, 使植骨与骨床紧密接触。
综上所述,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 通过对受损椎体的固定、融合, 从而最大限度修复神经功能, 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宁, 岑文广.后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J].临床骨科杂志, 201l, 14 (5) :593-594.
[2]Serhan H, Hammerberh K, O'Neil M, et al.Intraoperative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of set-screw loosening in ling spinal constructs:a static and fatigue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J Spinal Disord Tech, 2010, 23 (7) :e31-36.
[3]宋玉光, 江伟, 叶蜀新.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4) :369-371.
[4]桂凯红.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26-829.
[5]杨振邦, 刘世平, 高光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499-1502.
[6]张健, 欧云生, 李开庭, 等.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11) :1255-1259.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9
【关键词】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跟骨骨折;关节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1-02
2008 年5 月-2011 年5 月,我科对60 例共计6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 例患者,共计60足,男40 例,女20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45.6±5.4 岁;单侧60例;受伤时间1~15 h,平均5.3 h;5 例5 足为开放性骨折,其余为闭合性骨折; Bolher 角:15 足<10 °,44 足10°~25°;1足26 °~40 °, 平均(17.5 °±8.6 °)Gissane 角:35 足<120°,24 足120~145°,1足>145°,平均(115.9°±25.2°);所有患者经X 线检查均可见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先用石膏托对患足进行暂时固定,同時抬高患肢,局部冷敷,若肿胀严重可应用甘露醇消肿。完善各项检查,如跟骨侧位及轴位X 线和三维CT,充分了解骨折移位情况。
1.3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改良跟骨外侧L型切口。骨膜下剥离,足极度内翻,显露距下关节,掀起跟骨外侧骨皮质。[1]以距下关节为参照,利用骨膜剥离器及斯氏针,必要时用斯氏针横穿跟骨结节牵引帮助复位,并用两手掌挤压跟骨恢复其宽度。如关节面下方骨质缺
损较多可取自体髂骨植骨[2]。C 臂X 线机透视明确复位结果满意,
于跟骨外侧放入接骨钢板。垂直骨面切开,忌皮下分离,直至跟骨外侧骨膜。翻起皮瓣,取2.0 mm 的克氏针4 枚,钻入距骨与骰骨后折弯,暴露出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掀开跟骨外侧壁,取施氏针1枚沿跟骨后缘插入至跟骨后关节面下,撬拨复位距下关节,恢复跟骨正常高度,然后通过牵引恢复跟骨正常长度,取骨膜剥离器对侧方移位进行复位,同时侧方挤压以恢复跟骨正常宽度。恢复Bohler 角Gissane 角后将各骨折块用克氏针予以固定。若骨折压缩严重,空腔巨大,可取同侧自体髂骨瓣进行人工植骨。C 臂检查复位情况,确定满意后选用合适钢板及螺钉进行内固定,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创口后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术后需要进行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橡皮引流条引流,时间24~48 h,引流条在拔除的过程中需要将伤口内部的淤血清除,并使用无菌棉垫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石膏外固定。患者在术后需要使用抗菌素进行2~3 d 的治疗。2 周后需要去掉石膏进行关节功能锻炼。8~12 周后,需要结合X 线片的情况进行部分至完全负重。
2 结果
60 足中46 足骨折移位<1 mm,12 足骨折移位1~2 mm,2足>2 mm。Bohler 角恢复情况:50 足正常,8 足15°~25°,2 足<10°,平均(31.2°±7.2°)。Gissane 角恢复情况:48 足恢复正常,6 足<120°,6 足>145°,平均(133.7°±15.4°)。6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个月至2 年,所有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参照Maryland 评分系统评价疗效: 优41足,良15足,中2足,差2足,优良率93.3%
3 讨论
解剖复位与固定: 跟骨有其独特的解剖结构且有负重的重要作用,因此跟骨骨折的治疗要求尽可能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同时需进行稳定的内固定。 在临床上,跟骨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原则上需要注重微创性,并对骨折处的血液循环进行保留[6],并进行内固定,保证骨折复位及断端的稳定性跟骨表面软组织及皮肤血运不丰富,抗感染能力弱,术后已出现感染、坏死及切口不愈合等不良并发症,有文献报道,跟骨骨折切口不愈合率可高达25%[3-5]。Folk 等[4]研究指出,跟骨骨折术后需要二次皮瓣修复率可达21%,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距下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往跟骨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目前跟骨关节内骨折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植骨防止塌陷:骨折复位后,压缩严重的地方常常会出现缺损,术中是否需要植骨存在争议。我们发现,复位后关节面下骨缺损超过5mm 的患者最好植骨,以避免关节面塌陷并促进骨折愈合。注意事项 术后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跟骨骨折手术的难题,常常造成严重后果。我们总结以下几点避免术后坏死及感染的注意事项: ①手术时间的选择应避开骨折后肿胀高峰期( 伤后3 d 左右),肿胀减退而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是理想手术时机[8],一般为伤后3~7 d,术前制动及局部冷敷,配合消肿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肿胀情况,待肿胀消退、整个足部出现均匀皮肤皱褶时再行手术治疗;②切开时刀口要垂直骨面,将皮肤及骨膜一层切开,剥离软组织时应紧贴骨面作锐性剥离;③需要植骨应尽量取自体骨,避免使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6];④术后加强护理,规范应用抗生素、脱水剂等药物,消除肿胀,保持切口周围干燥。
参考文献
[1]唐三元,杨辉,付海鹰,等.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J].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5):275-278.
[2] 葛占洲,陈秀民,王在斌,等.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 例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7(2): 167-168.
[3] Maskill JD,Bohay DR,Anderson JG. Calcaneus fractures:a review article[J]. Foot Ankle Clin,2005,10(3):463-489.
[4] Donald J Mcbride,C. Ramamurthy,Patrick Laing. The hindfoot:Calcaneal and talar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PartⅠ: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J]. Urrent Orthopaedics,2005,19(2):94-100.
[5] Buckley R,Tough S,McCormack R,et al. Operative compared
with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fractures: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2,84-A(10):1733-1744.
[6] 刘省臣,李林,阚金庆,等. 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2,52(10):55-56.
[7] 孙涛,曲成明,张峰.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2011,14(1):60-61.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7~56岁,平均(31.24±10.13)岁,经CT、MRI检查诊断骨折部位T1 12例,T12 10例,L1 9例,L2 4例,L3 4例,L4 3例;骨折类型压缩骨折20例,爆裂骨折18例,骨折脱位4例,合并不全瘫33例,完全瘫7例,无神经压迫症状者2例。骨折原因24例为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砸伤。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俯卧位,垫胸枕髂枕。采用后正中切口,在C臂机透视下,置椎弓根钉,有神经症状者,则行椎管减压,置连接棒,使骨折椎体复位,横突间或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无神经症状者,直接复位,植骨或不植骨,冲洗伤口,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伤口。
1.3 巡回护士配合
(1)术前配合:手术前1 d进行手术探访耐心仔细的向患者介绍即将进行的手术方式、手术者、麻醉方式及手术效果等,以使患者身心放松,减轻焦虑,并遵医嘱禁食禁水。(2)麻醉的配合:患者入手术室,巡回护士亲切迎接患者,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手术名称核对无误后,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输液输血,一条静脉麻醉备用。协助麻醉医师进行插管,做好血压监测。(2)术中配合:a.协助医师摆好患者体位,全部采取俯卧位,头偏一侧,注意保护脊柱轴线稳定,避免脊柱扭曲转动。做好X线防护,如眼部及男性生殖部位保护;同时注意护垫的使用,注意尿管通畅,床单平整防皮肤压伤。b.手术过程中协助麻醉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静脉通道、尿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准确报告给医师并协助处理。同时还应注意术中物品供应,控制手术室人数及人员走动,监督术中无菌操作。(4)术后护理:术毕配合医师平稳的将患者翻转于平车上,注意观察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保证输液通畅。同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向病房护士做好详细交接。
1.4 器械护士的配合
(1)器械管理:提前15~20 min洗手,上手术台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是否摆放规整、有序。检查所需物品,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清点基础器械、敷料等数量,暂时不用的器械用无菌巾遮盖,防器械暴露在外。常规消毒辅无菌巾后,正确连接各仪器导线,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术中配合:常规消毒铺巾,粘贴无菌手术膜,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沿棘突及椎板将椎旁肌推向两侧,术中及时递送自动拉钩显露关节突及椎板横突。置入椎弓根定位针,C臂机透视定位针位置及方向良好后,拧入椎弓根镙钉;若有神经脊髓损伤,则行椎管减压,置连杆,骨折复位固定,横突或小关节植骨融合;无神经症状者,则直接置连杆复位,锁紧连杆。C臂机透视复位效果满意后,清点所有器械、敷料无误后,冲洗伤口,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无菌纱布棉垫覆盖伤口术后与巡回护士一起清点手术器械以及手术用针、线、纱垫等。
2 结果
42例手术过程顺利,疗效满意,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
3 护理体会
严重的创伤可能给胸腰椎骨折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加上对手术恐惧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这给患者的配合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对患者手术是否能顺利进行、术后康复等都造成一定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信息传递最强有力的手段,因而医护人员应重视术前同患者的交流,术前交流可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最关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及健康指导,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适应能力和配合能力,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正确的手术体位安置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俯卧位脊柱手术,由于体位、麻醉等因素,造成机体生理的改变,软组织和神经血管、肌肉保护性作用减弱,皮肤长时间受压,特别是眼面部及胸腹部的受压更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巡回护士术中仔细巡视、密切观察和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2]。
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同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的配合对手术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器械护士对脊柱器械的认知、使用方法及手术步骤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手术的进展。作为器械护士做到术前熟知脊柱器械及使用方法,熟悉手术步骤,术中才能主动配合,准确无误,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巡回护士在手术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对手术要有一个整体认知,了解术者及麻醉医师操作意图,并及时给予相关辅助,如患者体位的安置、静脉通道的建立、生命体征的观察、液体出入量的记录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感染是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术后感染率约占10%,因而医护人员应做好无菌操作,作为护理人员应注意严格监督术者洗手及术中进行无菌操作,巡回护士可根据手术进度随时打开备用无菌器械包或用无菌单覆盖暂时不用的器械,以免器械暴露时间过长而被污染。同时应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人员数量,减少手术室人员走动,以减少手术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机会[3]。
参考文献
[1]Huang W,Luo T.Efficacy analysis of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d vertebra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Exper Ther Med,2013,5(3):678-682.
[2]从金霞.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38例的手术护理配合[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28-6029.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推荐阅读:
后路切开复位10-10
后路内固定治疗08-28
微创复位内固定术06-12
闭合复位内固定06-29
前路与后路内固定论文06-13
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05-15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07-04
椎弓根钉后路内固定09-03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09-26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