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固定器

2024-10-19

骨折复位固定器(精选11篇)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1

胫腓骨骨折在长管状骨骨折中最常见。胫腓骨干骨折胫骨浅居皮下, 缺乏肌肉附盖, 故骨折后极易被骨折断端穿破皮肤。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 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 并承担1/6的承重。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 易于骨折, 胫量上1/3骨折移位, 易压迫腘动脉, 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1]。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 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 易引起骨折, 延迟愈合。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年使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48例, 治疗后均获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例。年龄14~25岁间41例, 25~40岁间5例, 40岁以上2例, 平均 (21.3±3.1) 岁。骨折发生在胫骨上1/3为10例, 中1/3为16例, 下1/3为22例。骨折类型:横断型23例, 斜型12例, 粉碎型13例。其中12个肢体为开放性骨折, 36个肢体为闭合性骨折, 其中还有1例为胫腓骨下1/3处开放性骨折, 经加压钢板固定术后感染, 伤口长达60d不愈合, 钢板外露。经拆除钢板后予外固定器加压固定, 外固定器固定时间距伤时最短为4h, 最长达60d。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住院前我们要对其进行一个全髋关节正位X线片, 以判断我们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和明确患者骨折是属于哪一类的。患者骨折后入院就诊的第一周, 应该进行手法整复股骨颈穿针, 安装复位固定器就行治疗。如果患者骨折时间超过1周的了, 则应该立即进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操作, 等到患者的双肢一样长时再进行治疗。对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患者, 在进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操作的同时要进行患者脚部按摩, 促进患者腿部血液正常循环, 或者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药浴。另外, 为了防止患者的股骨头因缺血性坏死, 可以采用内服补肾活血中药。

1.2.2 操作方法

第一步:以手法复位将骨折的旋转与重叠移位纠正过来;第二:进行骨折折处得局部麻醉, 然后在患者胫骨结节下及内踝上三横指处定点, 在踝上一线处画出一条5°~15°夹角外高内低的斜线, 另外两条垂直于力线的两条引线。第三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消毒、铺巾, 然后分别从外到内刺入两枚合适大小的斯氏针, 用来在进行牵引时维持患者胫骨的生理弧度, 以避免骨折端向内侧成角畸形, 然后套上复位固定器, 复位固定器的位置应为上端放置在胫骨结节前, 下端位置应为患者小腿后侧, 并保证斯氏针牢固地固定在后座。第四步:手术后, 用手摸来判断患者骨折处是否出现移位、重叠、成角等现象。当患者的骨折处复位后, 调节螺母旋至二针平行, 加以弧形压板进行固定。最后:复位工作做好的患者, 进行固定, 通过拍片子或者是透视检查骨折处复位情况。

1.2.3 术后处理

(1) 患肢应放在布朗架上,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少肿胀。要防止棉被重压脚使骨折移位, 足部垫实防止骨折端向前成角。同时嘱患肢做股四头肌收缩及足背伸活动。一般术后3~5d拄拐步行锻炼, 行走时要做到患肢在前, 健肢在后, 要全足着地, 负重量要循序渐进。 (2) 针眼要保持清洁, 每周至少要换1次敷料。 (3) 根据骨折类型和病人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拆架时间, 一般为6~8周。

1.2.4 疗效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治愈:对位满意, 局部无疼痛, 无跛行, 伸髋正常, 屈髋超过90°, X线摄片示骨折线消;好转:对位良好, 轻度疼痛, 跛行, 可半蹲, 生活可自理, 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 未愈:伤肢不能行走, 骨折不愈合, 或股骨头坏死。

2 治疗结果

骨折复位情况:26例患者为解剖对位, 20例患者为近解剖对位, 剩下2例患者为轴线较好者。患者临床愈合时间:花费时间最长的90d, 最短的患者为45d。下床行走时间:一般患者是在手术后的3~7d可以下床拄拐行走, 最早是手术后3d, 晚一点的是在手术后7d。术后恢复情况:所有患者恢复情况均良好, 恢复时间均在6~8周。

3 讨论

发生胫腓骨骨折的患者首先要做的是进行管型石膏固定, 时间不可太长, 要控制好, 避免发生膝、踝关节僵硬及“关节骨折病”以及延长患处恢复时间。运用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的弊端是容易造成患者骨折处骨折再次移位及筋膜室综合征等症状的发生[2]。骨折复位固定架是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效果显著, 固定之后不容易发生再次移位, 本组案例效果良好, 只有1~2例患者出现移位现象。

患者骨折处成剪刀状的对于愈合是很不利的, 我们可以使用骨折复位固定器将剪力转化成生理力效应, 使得这种生理效应力加速骨折出愈合, 提高患者愈合质量, 同时还有着增加骨折处断面的稳定性, 促进愈合。在使用复位固定器将剪力转化成生理力效应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螺旋杆和加压板, 使患者骨折处得断面紧密接触, 还能有利于骨折断面融合和骨痂生长同时进行, 大大减少骨折愈合的时间[3]。本组病例中1例患存在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经使用加压钢板固定, 手术后伤口发生感染导致了不愈合, 2个月后, 拆除钢板。结果说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发生骨不连的可能性较大, 而使用骨折复位固定器6周拆除固定器, 愈合情况效果显著。

患者胫腓骨中下1/3处骨折的患者, 该处位置的血液循环较差, 发生骨折和进行手术均对该处的血液循环和血管造成损伤, 出现骨不连和造成延迟愈合的时间较长等现象。本组案例中4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个肢发生1/3骨折[4]。我们一律采用外固定架, 所有患者均在2~3个月骨折处基本愈合, 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或者是肢体肿胀产生大量水泡的骨折, 我们可以先行采用石膏固定, 抬高患者的患肢, 待患者患处肿胀消除、皮肤干燥、水泡吸收后再行手法复位和外固定器固定, 这样有利于进行伤口观察, 及时换药和保持骨折处的稳定, 加快骨折处的愈合。胫腓骨下1/3骨折拆穿针一定要将患者踝关节放置在背伸的位置, 避免出现骨折断端下垂或者向前倾, 影响到足背伸功能。同时穿针最好为钻入, 不能击入, 防止复位后骨折由于锤击震动而造成再次移位。早期拄拐行走锻炼, 避免肌肉萎缩、肌腱粘连以及膝、踝关节功能障碍,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为骨折的治疗与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大减少了因长期卧床休息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了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年使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为解剖对位, 20例患者为近解剖对位, 剩下2例患者为轴线较好者。结论 骨折复位固定架是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折复位固定器,股骨颈骨折

参考文献

[1]杜先德.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折10例的临床总结[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北京) , 2005, 1 (7) , 62-62.

[2]苏继承, 刘明武, 徐海涛, 等.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1856例[J].辽宁中医杂志, 1998, 25 (1) :30-31.

[3]李保良, 冯贤强, 王炳禧, 等.股骨干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12 (6) :1350-1352.

[4]谢鑫根, 陈述明, 雷庆云, 等.骨折复位固定器的改进及应用 (附50例小腿骨折治疗报告) [J].江西医药, 1991, 26 (1) :8-10.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2

授课准备

科目:现场骨折固定技术

授课对象:了解学员情况,职业、学历、人数。

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员了解骨折的概念,能在事故现场判断伤员伤情,并为骨折或可疑骨折的伤员实施正确的骨折固定。内容:

一、骨折的概念、类型、判断;

二、骨折固定的目的、材料和方法;

三、现场演示、操作演练;

四、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

五、小结点评。

方法:PPT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分组练习、小结点评 时间:30分钟 地点:某某社区

器材:夹板、三角巾、棉垫、要求:1.教室要求:a宽敞明亮,能够容纳听课的学员。在教室前部

必须有块开放区域,以便操作练习。

b良好的音响效果,可以根据视频显示关闭和调

节的良好照明

c准备垫子或者地毯铺在硬质地面上,以方便学

员进行操作练习。

2.学员要求:a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大胆操作;

b爱护教具,不随便丢弃和损坏;

c关爱病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讲授实施

首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PPT播放意外场景图片)

讲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及精神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意外无处不在。一旦发生骨折了,你在现场怎么办?如何处理?好,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科目:现场骨折固定。

(ppt播放图解课件)

一、骨折的概念、类型和判断:

(一)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受破坏称为骨折。

(二)类型: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三)判断: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血管神经损伤等表现。

特别强调:只能注意观察,不可故意测试(避免造成损伤)。只要怀疑骨折就按骨折处理。

(ppt播放图解课件)

二、固定的目的、材料和方法:

(一)现场骨折固定的目的:

1、制动,减少伤病员的疼痛;

2、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

3、减少出血和肿胀;

4、防止闭合性骨折转化为开放性骨折;

5、便于搬运伤员。(ppt播放图解课件)

(二)固定的材料:颈托、夹板、脊柱板等。现场可用报纸、毛巾、衣物、木板、床板等代替,健侧肢体固定。

(三)固定方法(ppt播放图解课件)要根据现场的条件和骨折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固定要牢固,不能过松或过紧。在骨折和关节突出处要加衬垫,以加强固定和防止皮肤损伤。

(ppt播放图解课件)了解:1.锁骨骨折;2.上肢骨折;3.下肢骨折;4.脊柱骨折;

5.骨盆骨折;6.骨盆骨折

三、现场演示与操作演练:

(一)前臂骨折夹板固定(结合PPT示范操作)借助PPT展示前臂骨折图片;

借助PPT展示前臂骨折固定方法、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小腿骨折健肢固定(结合PPT示范操作)借助PPT展示小腿骨折图片;

借助PPT展示小腿骨折固定方法、要点和注意事项。小腿骨折,尤其是胫骨骨折,骨折端易刺破小腿前方皮肤,造成骨外露。因此,在骨折处要加厚垫保护。出血、肿胀严重时会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造成小腿骨折固定时切忌过紧。操作要点:

1.置伤病员于适当位置,就地施救;

2.夹板与皮肤、关节、骨突出部位之间要加衬垫,动作要轻(强调固定时不能移动伤处);

3.先固定骨折的上端(近心端),再固定下端(远心端),绑带不要系在骨折处;

4.前臂、小腿部位的骨折,尽可能在损伤部位的两侧放置夹板固定,以防止肢体旋转及避免骨折断端相互接触; 5.固定后,上肢为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 6.应露出指(趾)端,便于检查末梢血运。

四、固定的注意事项:

1.伤肢有明显出血应先止血。2.应将跨伤处上下关节一起固定。

3.现场固定时,一般不得进行整复,不能回纳外露断骨。4.对于下肢和脊柱骨折,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员。5.肢体突出部位固定包扎时应加软垫。

6.固定包扎时松紧应适宜,並应露出指(趾)末端,以便观察血运情况。

五、课堂小结与点评 1.总结学员操作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3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3.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4-02

胫骨平台骨折是因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膝关节内骨折,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及稳定性,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1]。胫骨平台骨折易出现切口皮肤感染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可导致关节面移位和压缩,严重者需延期手术,骨折情况复杂,手术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现在,许多学者建议手术治疗以使关节内固定良好并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临床上对胫骨平台关节出现移位且台阶不稳定者可选择手术治疗,以便恢复胫骨平台关节正常功能,减少因此造成关节畸形。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术前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健康指导等,现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骨科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周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8例脛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患者年龄均在18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右侧28例,左侧20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均在伤后8~15d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采用俯卧、仰卧姿势,根据骨折的不同程度及类型施行手术。

1.3治疗效果:术后11个月~20个月,随访48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在手术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对配合医师顺利进行手术有很大帮助[2]。由于患者发生骨折多为突发性,患者毫无思想准备,以致痛苦不堪因此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医师,患者关心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后能否很好恢复,会不会出现后遗症,因此,在术前护理人员应迅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进行指导并安抚患者情绪,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了解病情并树立信心,使患者稳定情绪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也可让患者与术后已恢复健康的患者进行交流,吸取经验,增加信心。

2.1.2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冷敷,将患肢制动并抬高以便减轻其局部出血及疼痛,消减肿胀[3]。可在肢体外用石膏进行固定,应保证膝关节置于正确功能位,为了减轻胫骨髁对胫骨平台产生压力,可将膝关节轻微弯曲放置。肢体肿胀严重时,可能出现张力性水泡,此时可将肢体固定住并抬高水肿肢体,仔细观察水肿肢体血液流动情况,采用无菌处理张力性水泡,按摩患肢,促进肿胀消退,防止溃烂而影响手术进行。

2.1.3合并症护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合并症,加强营养使其能快速恢复健康,石膏对肢体造成压迫或者是急性损坏可致使腘动脉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如发现局部肿胀快速且足背动脉减弱,应提示腘动脉可能发生破裂,立即报告医生,做好紧急处理。

2.2术后处理

2.2.1患者施行麻醉后,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用心电监护,如发生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血压情况适时调整用药顺序,及时调整患者患肢姿势,保持膝关节伸直,利于血压循环,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及消减患肢肿胀[4]。患肢在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进行加压包扎时,应注意松紧程度,因为包扎过松会造成关节内腔积血,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正常循环。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的充盈及其他特征,在发现问题时要随时告知医生并进行及时处理。

2.2.2手术前后防止感染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术前要对皮肤进行刮毛清洁,同时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防止并发症发生。伤口敷料应保持干燥、清洁,如出现污染需及时更换,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伤口疼痛及渗血情况。防止感染。

2.2.3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饮食,制定合理饮食方案,保持充足的营养供应,增强患者免疫力使患者早日康复。应注意:患者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之后可以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不要食用豆类、糖类、奶类等过甜的食品,防止胀气发生。患者在手术后一天方能进食高蛋白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但不能进食油炸型等刺激性食物。

2.2.4患者在手术后1天可开始做适当地锻炼,如做伸直腿并抬高练习,手术后2个月可以开始负重锻炼,锻炼次数应由少到多,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医生的术后康复指导来进行康复锻炼。进行适当康复练习能防止肌肉萎缩,使关节不发生粘连,减轻病痛,使关节快速治愈恢复正常功能。因此,在进行胫骨平台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指导进行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2.5待患者出院时,医生应对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骨折方面的知识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提醒相关注意事项。定期随访检查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3讨论

胫骨平台是支撑膝盖的重要负荷结构,一旦发生骨折,就会致使关节内外受力不均匀,产生关节错位,胫骨平台骨折易出现韧带挛缩及膝关节粘连,使膝关节僵硬,如果治疗不及时易造成膝关节出现功能障碍。而膝关节能否恢复正常功能,关键在于关节稳定性、膝周肌肉力量及关节负重的正确分布[5]。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合理。科学的功能锻炼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早期主动锻炼活动膝关节,能防止关节周围炎性恶化,促进膝关节肿胀消退,增进关节滑液循环,减少关于粘连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术前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使患者了解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宣传早期膝功能练习的方法,使患者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叮嘱患者注意术后的功能锻炼及饮食要求,按时来院复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4结论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想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需要医师的正确诊断及治疗,还需要护士科学、合理的护理,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其中护理包括术前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健康指导等,所以,护士对患者的科学护理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通过对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护理上,认识到骨折除手术治疗外,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对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牛玉红,胫骨平台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5)。

[2]郑瑛,吴月红。82例胫骨平台骨折后康复功能锻炼护理[J]。天津护理,2005(5)。

[3]宿玉萍,109例胫骨平台骨折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

[4]张会军,刘丽琴,45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病人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5)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 男18例, 女32例。年龄25~65岁, 平均56.5岁。左侧20例, 右侧30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 摔伤35例。按Frykman分型[2]:Ⅰ型23例, Ⅱ型15例, Ⅲ型6例, Ⅳ型3例, Ⅴ型1例, Ⅵ型2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48 h内就诊。

1.2 方法

1.2.1 复位方法

50例患者均于就诊明确诊断后立即行手法复位[3]。患者坐在椅子上, 患肢前臂选前, 手掌向下。术者一手握其前臂下端, 另一手握其腕部, 沿移位方向拔伸牵引。待重叠移位矫正后, 术者握患肢前臂的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向下按压, 握腕部的手将患者腕部向下屈曲牵引。再略向尺侧牵引, 术者握前臂的拇指移向骨折远端桡侧并用力向尺侧按压, 矫正桡侧移位。

1.2.2 固定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U”形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成功后, 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曲尺偏位进行固定。选用普通石膏12层, 其长度为自掌横纹至肘下, 石膏夹板一端剪开, 开后置于桡骨茎头顶部, 方便手指及肘关节活动。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尺偏位, 前臂旋前, 2周后改为功能位固定继续固定2周。固定完成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4]进行评定。治愈:骨折对位满意, 有连续性骨痂形成, 局部无明显畸形, 无疼痛肿胀, 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好转:骨折对位欠佳, 局部轻度疼痛, 轻度畸形, 腕背伸、掌曲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存在压痛、叩击痛, 功能障碍。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 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于8周内愈。本组未发生腕关节无力, 僵硬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按照上述标准评定, 治愈45例, 好转5例, 未愈0例。

3 讨论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发病率较高,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骨折是由于患者跌倒时肘部处于伸直位, 前臂旋前位, 腕关节处于背伸状态, 力从撑地的手掌传至桡骨远端而出现骨折。所受暴力较轻时, 骨折断段嵌插无明显移位;所受暴力较大时, 骨折线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 患者还常伴有下尺桡关节和尺骨茎突分离。老年患者常为粉碎骨折, 并波及关节面。

Colles骨折在临床极为常见, 但治疗并不复杂。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较多, 应用这些方法也都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这些治疗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方法两大类。手术方法包括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而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又有“T”形接板、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板、DVR接骨板、“п”形接骨板及桡骨髓内钉等, 其价格差异较大。而非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面对如此多样的治疗手段, 临床医师该如何选择?针对这一问题, 有大量文献报道。刘智[5]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入年龄、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对腕关节功能的要求、医疗条件及医师的经验以等因素综合考虑。但非手术治疗无疑应作为首选, 因为大量的报道已充分证实了其疗效。对老年患者及对腕关节功能要求不高者因尽量选择非手术治疗。同时他也认为手术治疗不应作为治疗主流的方式, 对年轻患者、骨折线涉及关节面且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及对腕关节要求较高者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时, 普通接骨板与锁定接骨板等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并无太大差异[6]。张兴平[7]也认为非手术方法应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 而外固定架在维持桡骨长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非手术治疗时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均能获得较好的固定效果。但张万里等[8]认为, 与石膏固定相比, 小夹板固定消肿快、康复训练早、骨折愈合快。而笔者认为, 石膏更符合腕部形态, 而小夹板会压迫腕关节部位的突起结构和前臂组织, 并发症较多, 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同时本组患者的所采用经典的“U”形石膏夹板也可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而且本组患者的骨折均在8周内愈合。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手法复位后采用“U”形石膏夹板固定。

总之, 笔者认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疗效好、费用低, 应作为治疗该类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12-917.

[2]Frykman G.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 including sequelae--shoulder-hand-fnger syndrome, disturbance in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and impairment of nerve function.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J].Acta Orthop Scand, 1967 (Suppl 108) :3.

[3]董福慧, 朱云龙.中医正骨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8-169.

[5]刘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J].中国骨伤, 2010, 23 (8) :571-573.

[6]Anglen J, Kyle RF, Marsh JT, et a1.Locking plates for extremity fractures[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9, 17 (7) :465-472.

[7]张兴平.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思考[J].中国骨伤, 2011, 24 (11) :887-889.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5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粗隆间骨折 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回顾1999年5月~2004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其中37例可耐受手术,男11例,女26例,全部为平地跌伤,年龄65~82岁,平均69.2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有24例患者在外伤前就有程度轻重不同的腰背酸痛,并且未治疗过骨质疏松。其中合并糖尿病者24例,高血压及心脏疾患者1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16例,脑梗死者4例,同时有2种以上合并症者7例。骨折按Evans 分型,Ⅰ型10例,Ⅱ型7例,Ⅲ型14例,Ⅳ型6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行胫骨结节牵引,同时治疗内科疾患及骨质疏松。伤后至手术时间1~4天。

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均于骨科牵引床上,以C型臂X光机透视下,首先行手法闭合复位,牵引下患肢屈髋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患肢。使用“富乐”专用于股骨近端型单臂外固定架,切开皮肤时要屈膝,注意一定要充分切开阔筋膜。透视下进针,2枚外固定螺杆沿股骨颈穿入股骨头,两枚螺杆呈约10°夹角,但下方螺钉必须贴近股骨矩,远端两枚螺杆与股骨干纵轴垂直,将外固定器与螺杆相连,旋紧外固定器各旋钮。部分Ⅲ型、Ⅳ型患者考虑骨折的稳定性较差,术中在其上方同时加用1枚空心螺纹钉固定骨折端。

术后处理:术后给以广谱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内科疾患。同时给予口服福善美1片/日,乐力1粒,2次/日治疗骨质疏松。同时前2周给予密盖息50IU, 每日1次,后6周50IU,隔日1次。钉孔处于术后第2天换药,3~4天后观察无渗出,去除包扎敷料。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即可在床上坐起,3周后可持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延长患肢开始活动的时间,术后骨折端有骨痂生长后扶双拐下床站立、行走。

结 果

手术时间20~30分钟,平均24分钟,平均住院时间8天。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出现局部疼痛9例;钉孔无菌性渗出5例,经患肢制动,换药后愈合;术后无菌性螺钉松动4例,给予患肢制动,于骨折愈合后始下床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治疗后好转;膝关节僵硬1例。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在3个月左右,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对于合并的骨质疏松症状,在半年左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其10项内容分为疼痛、行走和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进行评定,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总分平均86.3分,无髋内翻畸形及关节严重疼痛、功能障碍。

讨 论

骨折治疗关键在于固定可靠,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伤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老年人常合并许多内科疾病,牵引等非手术治疗因长期卧床很容易导致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传统牵引治疗时间长,骨折难以稳定,髋内翻发生几率高,且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或加重原有疾病。手术切开复位创伤大,失血多,老年患者难以耐受,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内固定物容易松动失败。高龄患者难以耐受,选择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可以达到骨折稳定复位,手术创伤小,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该方法二次手术容易取出,减少患者痛苦,同时针对骨质疏松进行综合治疗,是我们这组治疗中固定针的松动相对较低。

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内科疾病,手术后12~24 小时内科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Zuckerman等报道推迟固定超过3天,术后1年内死亡率增加1倍,所以手术患者内科情况稳定,应在入院后1~3天内手术。术中切开皮肤时要充分屈膝,注意一定要充分切开阔筋膜,以便术后功能锻炼时,筋膜相对固定螺钉活动,预防术后局部疼痛及膝关节僵硬。我们早期治疗中有1例出现术后膝关节僵硬,术中因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原因为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时疼痛、难以屈膝,恐惧活动所致。

术后功能锻炼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早期、尽可能无痛,医师要提供详尽的指导,使患者尽早恢复伤前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安庆,王坤正,张开放,等.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15:185~187

2 赵京涛,王以进. 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优化实验研究.中医正骨,1999年,11(11):3~5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MIPPO组及ORIF组,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经病史及X线检查,在排除病理性骨折后确诊胫骨远端骨折。MIPPO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14~60岁,平均44.7岁。ORIF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5~63岁,平均46.2岁。所有骨折患者根据骨折AO分型标准[3]分类如下:MIPPO组A型15例(A1型8例、A2型4例、A3型3例),B型16例(B1型9例、B2型3例、B3型4例),C型11例(C1型5例、C2型3例、C3型3例);ORIF组A型(A1型6例、A2型5例、A3型4例),B型16例(B1型4例、B2型4例、B3型2例),C型11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的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ORIF组

34例患者伤后采用外固定经过8 h~15 d(平均5.2 d)待小腿软组织条件好转后手术。取小腿前外侧纵向切口,分离软组织后暴露骨折端,冲洗干净后直视下解剖复位,置入钢板厚螺钉固定。

1.2.2 MIPPO组

42例患者伤后采用小夹板外固定经过10 h~12 d(平均5.8 d)休息待小腿软组织条件好转后手术。麻醉起效后,先手法复位后予C形臂透视骨折对位及对线是否满意,能闭合复位者用复位钳或克氏针暂时固定,不能闭合复位者,可在断端做一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并螺丝钉暂时固定。于内踝处做3~4 cm切口,在骨膜外将软组织分离,将锁定钢板置入隧道,另用一块规格相同的钢板在皮外定出钻孔的位置,并做小切口置入螺钉固定。

1.2.3 术后康复

两组术后均给予预防感染、消肿等治疗,并于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功能锻炼。A型6~8周下床负重,B、C型延迟至局部无压痛后,所有在X线检查提示骨折完全愈合后负重,术后1.5年取出内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标准及相关文献[4],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按AOFAS标准,MIPPO组:优良3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8.1%;ORIF组:优良2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并发症方面,MIPPO组中,2例延迟愈合,畸形愈合1例(向前成角畸形)。ORIF组中1例因切口软组织感染,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3例延迟愈合。两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比较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显著短于ORIF组(P<0.01)。见表2。

3 讨论

胫骨的血供1/3由周围软组织供应,而2/3来源于髓内血管,远端的软组织比较薄弱,当遭受外力打击导致远端骨折时,往往会合并软组织的损伤,且容易发生髓内血管破裂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故保护及修复软组织十分重要[4],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骼动脉穿支干扰率高达86%[5],且对软组织损伤大,引起骨折内环境改变,容易导致感染及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6]。

要在临床上找到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术[7]是比较困难的。MIPPO及ORIF各有其优缺点,ORIF具有技术成熟及基层应用广泛等优点,最主要的缺点是软组织损伤大,对骨折断端血供的医源性破坏大,且术后容易粘连从而影响关节功能及骨愈合,本研究ORIF组发生软组织感染1例,延迟愈合3例。而MIPPO刚好弥补了ORIF的缺点,减少了切开对骨折血供及软组织的影响,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8],本研究MIPPO组手术切口较ORIF组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

然而,MIPPO在本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弊端:手术难度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钢板与骨贴合不严密,引起骨折断端接触面少而延长愈合;固定不稳定引起畸形;且对软组织的要求比较高。本研究有1例出现畸形愈合,在治疗期间X线检查发现为内固定不稳定导致,3例延迟愈合因为钢板与骨贴合不严密引起。

此外,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也非常重要,本研究手术时机选择:在机体还没有明显肿胀或者先牵引消肿出现皮纹征待软组织恢复后延期手术,一般闭合伤在1周后,开放伤2~3周后进行手术,可以有效保护软组织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手术均由同组医师进行,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手术时间短于ORIF组,给繁忙的骨科临床工作带来了方便。

因此,治疗远端胫骨骨折,要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的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手术时间及遵循手术个体化原则,方可获得满意疗效。MIPPO是刚发展起来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新型生物学微创方法,对骨折端血运及软组织损伤小,弥补了ORIF很多缺点,广泛受到手术医师及患者的青睐,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王炳南.经皮微创插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基础医学论坛,2009,13(2):113.

[2]陈海潮,陆榕良,刘光庆,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急诊治疗胫骨中远端骨折[J].中外医疗,2010,16(5):4-6.

[3]Kitaoka HB,Alexander U,Adelaa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6):349-393.

[4]罗从风,曾炳芳.Pilon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3):230-235.

[5]Farouk O,Krettek C,Miclau T,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rosyn-thesis:doespercutaneou plating disrupt femoral blood supply less than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J].Orthop Trauma,1999,13:401-406.

[6]康列和,刘文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10,11(11):1130-1132.

[7]李先安,夏跃文,王伟峰,等.经皮微创与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6):451-454.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5年期间, 选我科住院的胫腓骨折疾病患者, 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10~55岁, 平均年龄为 (32.22±12.56) 岁。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胫腓骨骨折。所有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骨折类型不限。

1.2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我科住院的胫腓骨折疾病患者100例, 随机平分为A、B2组。每组50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10~54岁, 平均年龄为 (31.44±12.36) 岁;B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10~55岁, 平均年龄为 (33.25±12.15)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与疾病轻重等方面比较, 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B组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种手术方法参照文献[4]。

1.4 系统学处理

部分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采用 (±s) 表示。取a=0.05为检验标准, 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时差别显著。

2 结果

A组达成骨性愈合39例;功能完全正常35例, 术后发生感染5例;A组达成骨性愈合49例;功能完全正常46例, 术后发生感染1例;2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2组比较,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 胫腓骨干双折次之, 腓骨干单骨折最少。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 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 并承担1/6的承重。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 易于骨折, 胫量上1/3骨折移位, 易压迫腘动脉, 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 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 易引起骨折, 延迟愈合[1~2]。

本研究在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5年期间, 选我科住院的胫腓骨折疾病患者, 共100例, 随机平分为A、B2组, A组给予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B组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 A组达成骨性愈合39例;功能完全正常35例, 术后发生感染5例;A组达成骨性愈合49例;功能完全正常46例, 术后发生感染1例;2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肌折有以下优点:单臂外固定架结构简单, 手术操作方便, 由于单臂外固定架两侧万向节能较好解决穿针后骨断端对位力线的调整, 加压器有加压功能, 植骨吸收后可持续加压直至骨愈合, 不需广泛剥离骨断端, 内固定治疗多需广泛剥离骨膜, 可影响局部血运, 使骨折愈合过程减慢, 而用单臂外固定架大多只需暴露骨不连部位, 减少了局部血运的破坏;术后可行功能锻炼, 防止和减少继发性挛缩和骨折病, 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加压期间应注意定期复查X线片, 预防断端成角错位, 一旦发现应及时纠正[3]。本研究进一步说明, 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疗效较好,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临床对比观察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折的治疗效果, 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5年期间, 选我科住院的胫腓骨折疾病患者, 共100例, 随机平分为A、B2组, A组给予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B组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达成骨性愈合39例;功能完全正常35例, 术后发生感染5例;A组达成骨性愈合49例;功能完全正常46例, 术后发生感染1例;2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疗效较好,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单臂外固定架,骨折,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马维虎, 冯禾玲.84例四肢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 2002, 4 (5) :296~297.

[2]张双喜, 付志新, 刘秀芳, 等.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8) :474~476.

[3]王树金.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并发病分析及防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4, 2 (7) :138~139.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8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20例, 女6例, 年龄16岁~59岁, 平均年龄33.13岁。左侧15例, 右侧11例;直接损伤21例, 间接损伤5例。按照Colton分型[1]:ⅡA型10例, ⅡB型5例, ⅡC型9例, ⅡD型2例。所有病例均行闭合复位及空心螺纹钉固定, 本组18例在门诊治疗, 8例因存在合并伤而住院治疗。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患肢半屈曲位于可透X线的侧台上,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术者站于患侧, 选择1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 自鹰嘴尖部穿入骨折近端, 在克氏针的把持下向远端推挤骨折近端, 同时令助手缓慢屈伸肘关节, 利用滑车关节面来磨造鹰嘴关节面使之解剖对位。术中透视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如断端存在较大的间距, 通过挤压不能消除, 可能是骨折远近端夹杂筋膜等软组织所致, 可用克氏针或牙科起子插入断端挑拨的方法解决, 如有未复位的碎骨块, 亦可用同法挑拨复位并固定。复位良好后, 把克氏针继续打入骨折远端临时固定。另选1枚合适的导针, 于鹰嘴背侧靠近骨折面中心的位置, 垂直骨折线的方向穿入, 直至刚好穿出对侧皮质, 测量导针的深度, 用刀片在针眼处做一小切口, 选择长度合适的4.5 mm空心螺纹钉, 顺导针拧入加压固定, 然后视骨块稳定的程度, 决定取舍临时固定针。再次透视确定尺骨鹰嘴关节面平整后, 直接无菌敷料包扎, 肘关节屈曲90°悬吊。

1.3 术后处理

门诊治疗者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住院者根据合并伤用药情况而定。手术当天即可做肩、腕和手部关节的功能锻炼, 在健肢保护下逐步进行患肘主动功能锻炼。6周~10周摄X线片示骨折初步愈合后, 加强功能锻炼。6个月~12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后取出内固定。

2 结果

根据Mayo方法[2]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16例, 良6例, 一般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4.6%.

3 讨论

3.1 适应证

本治疗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尺骨鹰嘴骨折, 只要骨块大小足以能被螺纹钉固定, 即可采用此种方法, 但关节腔内有游离骨块时, 则应采用切开复位, 去除游离骨块。

3.2 术中注意事项

(1) 在穿入空心螺纹钉之前, 须先穿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以防骨块在拧入空心螺纹钉时旋转或移位; (2) 穿入空心钉的长度应突破对侧皮质为宜, 使空心钉充分起到加压的作用; (3) 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不大时, 可先行清创缝合再行手术; (4) 粉碎性骨折应适当加压, 不可过度加压。

3.3 治疗方法特点

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力求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的功能。尺骨鹰嘴骨折后, 由于肱三头肌的牵拉作用使骨块分离, 闭合复位外固定很难成功保持良好的复位。手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方法很多, 目前以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或螺纹钉固定较为多见, 此种方法虽然能够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 但切开的同时也加重了组织损伤, 导致骨折的愈合时间延长和腱性组织广泛粘连, 增加了患者功能锻炼的困难, 而且医疗费用高, 患者住院时间长。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空心螺纹钉独特的结构, 会使骨折两端自动靠拢并加压吻合, 比单纯使用钢针固定更加牢靠, 更能达到解剖复位的目的。使用空心螺纹钉比使用普通螺纹钉固定方法更简单, 进针方向更准确, 术中使用导针导引方向, 能更好地把握进针的方向, 充分起到加压的作用。对于粉碎性骨折, 选择较大的骨块穿入1~2枚空心螺纹钉, 对其他较小的骨块复位后行克氏针内固定。如骨折远近端夹杂筋膜等软组织, 可采用克氏针挑拨的方法解决。总之, 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和患者痛苦小、费用少、不住院或住院时间短, 术后可以较早期行功能锻炼,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尺骨鹰嘴骨折26例, 按照Colton分型[1]:ⅡA型10例, ⅡB型5例, ⅡC型9例, ⅡD型2例。所有病例均行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 术后肘关节屈曲90°悬吊, 并在健肢保护下逐步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12个月, 平均7.5个月, 术后12周~18周骨折全部愈合,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Mayo方法[2]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16例, 良6例, 一般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和患者痛苦少、费用少、不住院或住院时间短, 术后可以较早期行功能锻炼,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关键词:尺骨鹰嘴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主动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S.Browner, Jupiter, Levine, 等主编.王学谦, 娄思权, 侯筱魁, 等主译.创伤骨科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7:1388-1390.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篇9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5 例,双侧骨折5 例。骨折分型:SandersⅡ型13足,Ⅲ型11足,Ⅳ型6足。其中男16 例,女9 例;年龄为17~59 岁,平均35 岁。合并脊柱骨折6 例,四肢骨折6 例。18 例为高空坠落致伤,7 例为车祸致伤。

1.2 治疗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对双侧跟骨行侧位片加轴位X线片以及三维CT重建扫描,测量患足的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B ¨ohler氏角。充分检查患足神经血管损伤情况,确定有无开放创口或皮肤损伤以及软组织的状况。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与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全身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通讯作者:郭刚

期间需将患足固定于中立位,可不予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

1.2.2 手术时机

手术时间为伤后8~21 d(平均12 d),需待局部消肿,皱纹试验阳性方可施术。

1.2.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选择外侧“L”形切口,纵形切口在跟腱和腓骨中间,横行切口为足背侧和跖侧皮肤交界处,在跟骰关节处切口略向背侧倾斜,便于可能的跟骰关节暴露。减少软组织的游离,直接切达骨面,注意勿用电刀,并翻开从皮肤至骨膜的软组织瓣,注意不要将皮肤至骨膜的软组织分离。将软组织翻开至距下关节面后暴露腓肠肌腱,注意保护腓肠神经,数枚克氏针打入距骨辅助显露。掀开外侧壁显露塌陷的距下关节,往往距下后关节面翻转90°以上,但较为完整,撬拨关节面塌陷骨片使之复位,恢复Gissane角,中距下关节面必要时可以将跗骨窦内的脂肪剔除加以暴露,前距下关节面难以完全暴露。跟骨结节处横穿一斯氏针向下牵引,恢复B ¨ohler角,沿跟骨轴向穿一斯氏针撬拨,恢复跟骨高度,并直接打入距骨内,复位并纵向挤压跟骨外侧壁恢复跟骨宽度。术中C臂下测B ¨ohler角,达30°为适宜。若骨缺损范围较大予以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入,选择合适大小钢板贴附于跟骨外侧壁,前方螺钉需打入载距突内提高稳定性,若无法做到则需将钢板向前置于骰骨上保证稳定性。

1.2.4 术后处理

术后24 h后拔除引流条,患肢于中立位用90°的踝支具固定。3 d后可将患肢抬高,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开始屈曲及过伸足趾。术后及术后6周,在弹力绷带保护下行术后轴位和侧位片检查。3个月后可根据耐受逐渐开始负重行走。

2 结 果

25 例患者,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B ¨o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由术前的(7±12.3)°、(100.5±15.9)°恢复到术后的(35.6±5.8)°、(127.6±6.9)°,6周后为(33.5±6.8)°和(128.1±7.1)°,1年后为(31.2±8.3)°和(130.6±7.5)°。疗效评估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优19足,良7足,可4足,优良率达87%。早期并发症为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换药后创面闭合,腓肠神经损伤2足,远期并发症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 例。

3 讨 论

由于跟骨形状不规则,与距骨有三个关节面构成关节,周围有丰富的韧带和血管神经组织,使得跟骨骨折的治疗显得尤为复杂,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如不经过相应的治疗,往往造成严重的足部功能缺失,甚至残疾。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有一些学者认为[1,2,3]对于关节内移位小于2 mm的稳定性骨折应该施予保守治疗,但是目前大部分临床医生偏向于手术治疗。目前治疗的目标为:恢复B ¨ohler氏角,保持距下关节的平整,并矫正跟骨体长度、宽度和高度。

3.1 术前评估

对于SandersⅡ型的关节内骨折,由于骨折的后关节面少有明显的塌陷,但撬拨常常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且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操作,故为了达到较好的关节面对应关系,切开复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SandersⅢ型和Ⅳ型的骨折,因距下关节明显塌陷及骨折的粉碎性,单纯跟骨撬拨难以使塌陷关节面恢复,切开复位辅以AO钢板固定伴必要时自体骨移植治疗更为必要。手术入路方面选择了外侧入路,通过外侧入路可以在直视下修复损伤的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且无论骨折粉碎的程度如何,通过这个入路都可以将跟骨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恢复至原来的状态,使B ¨ohler角恢复至30°左右。当然也有很多报道使用内侧入路进行手术,对此,早在1993年Sander就对这两种手术入路做了比较[6]。结果表明,采用外侧入路使得跟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恢复至原来的100%、110%和98%,98%的患者B ¨ohler角和Gissane角与正常人相差不到5°。至于中间切口,由于其损伤腓肠神经的概率高达25%[7],一般不予采用。由于B ¨ohler角和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有资料显示B ¨ohler角严重减小的病人,骨折后2年内的预后非常差[8]。因此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B ¨ohler角 角度,整复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一味追求解剖复位,应该首先以恢复足部正常的力学关系为首要目标,如果因追求解剖复位而忽视了关节原有的力学关系,则负重时可能改变足部的受力关系而发生远期足部畸形或创伤性关节 炎。

术前的评估还应该包括患者神经血管状态的详细检查,有无开放创口或皮肤损伤,以及软组织间隔的状况。如有条件,可以持续跟踪观察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术前软组织的状态与术后的皮瓣坏死发生率密切相关[3]。在水肿消退之前很难对伤情做一个正确的评估,以及病人是否能够耐受手术等。所以术前需要对伤足充分消肿,予以抬高患肢、冰敷等治疗,等水肿消退后可行一期复位手术。一般一期复位术于伤后3周内可行,超过4周则需要考虑行截骨术辅以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后期重建。还要注意有无并发筋膜室综合征,密切观察病人足部情况,对于感觉不灵敏或者没有足部感觉的病人,可以检查足跟室压力,超过30 mm Hg可视为筋膜室综合征[3,9],并行相应处理。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全身状况,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可考虑关节融合术。

3.2 术后并发症

跟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有腓肠神经损伤、皮瓣坏死、深部组织感染、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和畸形愈合等。其中腓肠神经损伤和皮瓣坏死较为常见,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4%~6.7%。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的两端有腓肠神经通过,在软组织肿胀情况下作全厚皮瓣切开,辨认腓肠神经较困难,易损伤腓肠神经。术中皮瓣牵拉过重,也会损伤腓肠神经,这些都可以在手术操作中尽量降低其发生率。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在“L”型的外侧切口中约为14%,如果需要植骨而行双侧切口其发生率可高达27%[10]。坏死率与术前软组织条件、皮瓣类型、皮瓣牵拉情况和手术时间有关。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除开放性骨折外,一般选择在伤后软组织肿胀明显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尽量采用全厚皮瓣进行锐性解剖和暴露,以保证切口皮瓣的良好血供。术中如发现皮瓣活性较差者,可取前臂桡侧带血管皮瓣移植,国外对此已有相关报道,其治愈率达100%,此措施也可用于二期手术处理。术后适当固定并抬高患肢,必要时应用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均有利于肿胀消退,促进软组织修复。有资料表明,吸烟、糖尿病及开放性骨折病人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概率高[11]。

畸形愈合,可以是由于术中的复位不良所致,也可以为内固定的固定不良所致。术中以C臂Broden位观察关节的关系十分必要。国外部分文献提及术中使用三维C臂辅助放置钢板内固定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12,13],Richter在研究中指出,在传统的C臂指导下行内固定植入术,其不合理的安置率达到39%[13],而使用三维C臂后可降至11%。其中距下关节如对线不良,常可发生远期的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等[3,14]。而恢复跟骨正常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显得尤其重要,这对于病人术后的步态及降低足部畸形的发生率也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通过关节融合术重新恢复足部的力学关系。

摘要:目的讨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5例30足跟骨骨折病人,其中Sanders型骨折13足,型11足,型6足,切开复位AO钢板固定,必要时自体骨移植治疗。术中侧位C臂监测B¨ohler角,Broden位观察关节面情况,并于术后、6周、1年分别摄片观测B¨ohler角角度。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1个月。结果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测足部功能,优19足,良7足,可4足,优良率达87%。早期并发症其中切口皮缘坏死3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远期并发症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例。结论对于合并距下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术前评估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类型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10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41例踝关节骨折,男 39例,女2例,年龄10~5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8小时。致伤原因:跌伤39例,撞伤2例。按照Lauge tansen分类法:旋后内收型5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8例。其中外踝骨折21例,内踝骨折10例,雙踝骨折7例,三踝骨折3例;患者均表现踝关节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伴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5小时内就诊,复位前仔细询问受伤病史,查看患肢外形及仔细阅读X线片,分析损伤机制。遵循闭合性骨折常规手法复位的原则进行复位,尤其在肿胀未明显之时,常可获较好的对位。先对抗牵引,后与损伤机制相反施手法,并在骨折对位稳定的位置上夹板或石膏固定。如旋前外展型应牵引后内翻,并在内翻位上超踝夹板或前后石膏托、U型石膏托固定;旋后内收型骨折则牵引后外翻,外翻位固定;旋前外旋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内翻挤压,内翻位固定;旋后外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至外翻位固定。跖屈型骨折,先跖屈位牵引,再按住胫骨下端后缘(后踝)骨折片,背伸踝关节,复位后以前后石膏托固定。肿胀消后更换1次石膏托,3周后改为功能位固定。踝骨折先行纵向牵引,必要时在跟腱两侧向下推压后踝骨折块,使后踝骨块复位,然后背伸踝关节,内翻(或外翻)内旋(或外旋)复位内、外踝,复位基本满意后行U型石膏托固定,保持踝关节于复位后位置,直至石膏完全塑形干燥。将下肢屈髋屈膝抬高30°,并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情况。定期复查拍片。3周改为功能位U型石膏固定,6周开始功能练习,8周负重行走。

结 果

本组41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治愈率为100%,未发现致残或其他后遗症的发生。

讨 论

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折块使之复位。而复位的基础则是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下联合韧带,以及周围的关节囊,通过他们将力传导到骨折块,以此来牵拉及旋转骨折块而使之复位,并能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

骨折复位固定器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33例;年龄26~83岁, 平均53.7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16例、滑倒摔伤63例;就诊时间:最短0.5 h, 最长10 d, 平均3.2 d;AO分型:A3型34例, C1型28例, C2型16例, C3型14例。其中50例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为闭合复位组, 42例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为切开复位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检查; (2) 明确诊断, 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3) AO分型为A3、C1、C2、C3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本研究所选病例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 (2) 排除标准: (1) 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及局部皮肤条件差者; (2)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如尺骨远端骨折、腕舟骨骨折者; (3) 既往有腕部陈旧性损伤者。

1.3 方法

1.3.1 闭合复位组

以Colles骨折为例, 患者仰卧治疗床上, 助手握住患者腕部, 另一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上段, 拔伸牵引1 min, 术者双手拇指按住骨折远端, 其余四指握住患者尺桡骨近端, 双拇指下压的同时其余四指上提骨折近端并嘱第一助手掌屈尺偏腕关节, 同时维持掌屈尺偏位, 透视监测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 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四夹外固定, 三角巾悬吊患肢, 固定时间4周, 定期换药调整夹板松紧度, 2、4周时复查DR片。

1.3.2 切开复位组

患者取仰卧位, 臂丛麻醉满意后, 常规术区皮肤消毒, 铺无菌手术巾, 上臂上止血带, 取腕部掌侧切口长6~8 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开桡侧腕屈肌及掌长肌肌腱, 将正中神经牵向尺侧, 拇长屈肌腱牵向桡侧, 显露旋前方肌桡骨起点并切断, 显露骨折, 如用小骨折块先用直径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 关节面塌陷予以撬平后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 直视下复位见骨折端对位良好, 桡骨茎突长度恢复, 掌倾角及尺倾角恢复, 予以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钢板固定, 依次分层缝合, 留置术口引流条, 加压包扎,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 d。

1.4 疗效评价

参照Jakim等[3]标准进行评分, 主观指标 (疼痛和功能) 30分, 客观指标 (活动度、握力和畸形) 30分, 影像检查 (掌倾角、尺倾角、桡骨茎突长度及关节改变) 40分, 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可 (70~79分) 、差 (70分以下) 。

1.5观察指标

通过两组患者8周时腕部伸屈功能情况与6周时影像学测量桡骨茎突长度、桡骨掌倾角及尺倾角进行对比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平均10个月, 闭合复位组优良率为82.0%, 切开复位组为88.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92, P>0.05) , 见表2。两组患者6周时影像测量及8周时腕部伸屈功能情况比较, 切开复位组优于闭合复位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4], 好发于中老年人,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闭合手法复位支架外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支架外固定等[5]。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 大多数的桡骨远端骨折常选用保守治疗方法, 尤其对于Colles骨折, 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6]。周劲松等[7]认为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中医非手术治疗仍为主要治疗手段。特别对于老年患者, 陈杰等[8]认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不一定要解剖复位, 可予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从而避免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张睿强[9]认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远期手腕功能恢复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在功能上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 而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具有方法简单、损伤小、费用低、患者痛苦较小、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10], 但保守治疗在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治疗过程中存在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倾角的部分丢失, 骨折愈合常遗留一定的腕部畸形, 对于部分中青年患者比较难以接受。

近年来随着骨科内植物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手术治疗恢复患者腕部良好功能已取得共识, 更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1]。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坚强的固定, 徐文停等[12]研究提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 特别应用锁定钢板, 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流行、应用最广的方法[13], 在固定早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对早期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手术的创伤, 内固定物的高昂费用, 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4], 手术治疗特别对于老年患者仍较难于接受, 为了减少手术创伤, 近年亦提出了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术后由于钢板的支撑, 桡骨茎突的长度、掌倾角及尺倾角较少丢失, 张勇等[15]认为采用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对于维持术后桡骨远端长度及腕关节功能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总之,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肯定, 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术后是否有更好的长期疗效仍不确定[16]。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从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对功能、外观的要求及自身的经济情况等多方面予以考虑。

上一篇:电流监测技术下一篇:企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