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2024-10-13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精选7篇)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该院在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40例中, 优良率为97.5%, 对照组为80%, 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肘内翻畸形1例, 对照组并发肘内翻畸形3例, 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 。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中加强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手术质量, 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护理干预

肱骨髁上骨折多伴有肘关节损伤, 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3~10岁为高发年龄段, 易并发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中临床护理干预为确保预后的关键[1]。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0例,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3~15岁, 平均 (6.5±2.5) 岁。致伤因素:交通意外伤4例, 跌伤76例。右侧43例, 左侧37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 骨折距手术时间为3 h~6 d。依据Garland分型标准, 均为Ⅲ型。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静脉全麻, 在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于肘关节功能位行石膏外固定。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多给予患儿表扬及鼓励, 以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可用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使患儿注意力分散,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的疏导和解释工作, 以免家长焦虑、紧张情绪影响患儿, 应尽量保持乐观情绪, 并将其传递给患儿, 为手术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

1.2.2 患肢及肿胀干预

在患儿入院时固定上肢, 避免因患儿好动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 可给予软枕在患肢屈肘位时垫置, 使损伤的组织于无张力下保持, 两手在搬动患儿时将肩、肘关节托起, 患肢尽量不行输液和应用止血带, 以免引起缺血缺氧, 对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围术期均需用石膏行前臂中立位固定, 屈肘90°。创伤发生后3~5 d为高肿胀期, 故需对患肢肿胀情况加强观察, 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石膏固定需松紧度适宜, 若有患肢末端知觉或血循环变化, 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3 克氏针及神经损伤观察

防止克氏针感染、脱落, 加强保护, 对克氏针钉尾外露的长度注意观察, 将石膏托打开的次数尽量减少, 并在每次打开时注意针眼处皮肤有无组织液渗出、红肿, 保持针眼引流通畅。同时多倾听患儿主诉, 及时了解不适并发现异常。同时加强神经、血管损伤观察, 骨折发生时, 骨折端易刺伤血管、神经, 或未及时处理受压部位, 导致前臂肌肉缺血, 引起缺血性肌挛缩, 预后较差[2]。故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当天应每隔15~30 min巡视1次, 观察手指感觉, 患肢桡动脉搏动情况, 有无剧烈疼痛, 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可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1.2.4 饮食干预

因恐惧疼痛, 患儿多在术后不能行自主活动, 可有厌食现象存在, 护理人员需和家长交流, 制定患儿感兴趣的食谱。创伤早期, 骨折局部疼痛肿胀, 饮食宜易消化、清淡为主, 如紫菜汤、米粥、蔬果等, 少食油腻及刺激食物。创伤中后期, 骨折愈合, 易食含钙高、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如虾皮、骨头汤等, 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1.2.5 功能锻炼

因患儿自控力较差, 需提高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度, 指导家长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以监督患儿完成。术后功能锻炼在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 做腕关节屈伸、握拳、肩关节提肩运动等, 禁止强力牵位和手法按摩, 以促进骨折康复及愈合进程。功能锻炼应以主动锻炼为主, 可对患儿行趣味引导, 循序渐进, 渐渐增加锻炼时间[3]。

1.2.6 出院指导

外固定通常在出院时尚未拔除, 需指导家长让患儿患肢坚持行功能锻炼, 掌握注意事项及方法, 按时回院复查, 并说明延期复查会有意外事件发生, 强调复查的重要性。石膏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去除。在外固定物去除后, 受损关节可行主动的不负重运动活动范围渐增加, 对关节内外粘连进行松解[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40例中, 优良率为97.5%, 对照组为80%, 两组优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肘内翻畸形1例, 对照组并发肘内翻畸形3例, 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医学模式已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制模式转变, 加之人们对医疗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故提供优质的、个体的、创伤性的服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5]。儿童肱骨踝上骨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采取有效医护措施对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在围术期加强心理干预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后护理等, 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故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中加强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手术质量, 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建中, 史建靖, 翁益民, 等.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E骨折经皮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5) :249-252.

[2]Shams u d din S A, Pena fort R, Sharaf I.Crossed-pin Versus Lateral-Pin Fixation in Pediatric Supra con dylar Fractures[J].Med J Malaysia, 2001 (56) :38-44.

[3]朱超, 沈海琦, 候明夫, 等.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1104-1106.

[4]Rose R E, Phillips W.latro genic U ln ar Neuropathies Post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 con dylar Hum 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J].West In-dian Med J, 2002, 51 (1) :17-20.

[5]毕宏政, 黄明利, 杨茂清.桡偏复位外侧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中医正骨, 2006, 18 (9) :21.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7.21±3.15)岁。伸直型骨折15例,屈直型骨折5例。Gartland II型肱骨踝上骨折6例,Gartland III型14例。所有患儿均为闭合性损伤,无血管神经并发症。

1.2 方法

患儿于入院后24h之内进行全身麻痹。取仰卧位,患肢外展。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患儿骨折移位情况,两名助手屈肘30˚~50˚对患儿进行纵向牵引以整复位,手术者先矫正桡偏、尺偏位,再矫正患儿正前后移位。复位满意后,对患儿皮肤进行消毒和铺巾。在C型臂X线透视下,外侧克氏针穿入外踝,方向与肱骨干纵轴成45˚。后内侧克氏针穿入内上髁前方,直至骨折近段对侧皮质处。于骨折线以上固定克氏针交叉点位,针尾于皮外放置。活动肘关节,观察固定骨折点的稳定程度,稳定之后,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保持3~5周。三周后去除石膏,检查患儿复位情况[3]。对于恢复良好的患儿,骨折愈合后,拔出克氏针,遵循医嘱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

1.3 评价标准

根据Flynn评定标准[4],观察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进行疗效评价。优: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外观与对侧肘关节比较无改变。良:肘关节伸屈受限<10%,肘内翻<5%。可:肘关节伸屈受限10~30%,肘内翻6~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差:肘关节伸屈受限>30%,肘内翻>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严重的影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20例患儿在手术治疗后,3~6周,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

3.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多发性骨折,多发生于运动损伤、生活损伤、交通损伤等等[1]。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外翻、神经血管损伤等[2]。根据病情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青枝骨折、有移位的骨折、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缺血性痉挛治疗等[3]。然而无论哪种方法,均有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儿童发育和美观[5]。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则具有损伤小、内固定稳定、恢复快等多项优点[2]。

本研究针对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对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结果中,所有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于术后3~6周全部愈合,患儿肘关节功能评估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达90%。自从Swenson于1948年推行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固定时间段、固定稳定等多种优点而被广大专家推崇[1]。本研究与李鸿鹏[5]、李海华[6]、张志春[7]、陈勇[2]等专家共同获得了较高的治疗优良率,说明该方法疗效显著。此外,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说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安全而有效,与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比,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小,不影响患儿皮肤外观[8]。虽然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儿未出现并发症,但据文献报道[3],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也有引起医源性尺神经麻痹,Volkmans痉挛等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自身经验,采用准确有效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一次性成功治疗,避免多次复疗,增加患儿损伤[9]。此外,还需注意及时治疗,尽量在伤后24内行手术,减少感染可能性[10]。在行内侧针时,要注意推进方向,避免损伤尺神经,行针后固定需牢固,此时患儿肘关节不宜过度弯曲,避免患儿发生痉挛[3]。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愈合时间短,伤口创伤小。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操作简易,是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的可靠有效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进行临床治疗,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并给予患儿康复护理,手术结束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儿骨折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治疗3~6周后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肱骨踝上骨折,小儿

参考文献

[1]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8):61-62.

[2]陈勇.手法复位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85-86.

[3]陈拓,滕立初,温科伟,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6):82-83

[4]Flynn JC,Matthews JG,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2):263-272.

[5]李鸿鹏,马文升,戎英军,等.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8例临床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2):86-87

[6]李海华,陈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76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54-55.

[7]张志春,李欣,杨长山.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7例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394.

[8]蒙树岳.经皮穿针和切开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析[J].微创医学,2007,2(5):489-490.

[9]Colaris JW,Horn TM,Van DE,et a1.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Comparison of results in two treatment periods[J].Acta Chir Belg,2008,108(6):715-719.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年龄2.5~14.0岁, 对照组年龄3.0~13.8岁,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疾病情况、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临床上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 并经X线检查确诊, 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 且经多次手法复位治疗后无效的患儿; (2) 患儿的年龄均不超过14岁, 且患儿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 (3) 均已告知患儿的监护人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肘关节脱位患儿或非闭合性骨折; (2) 未完成治疗计划者; (3) 临床资料不全者[7]。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全身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 (1) 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 (2) 患儿采用仰卧位, 全身麻醉。在肘后做切口, (切口采用“S”形) ; (3) 在肱三头肌腱作切口 (切口呈倒“V”形) 。以便露出骨折端后方及其侧方, 以防止治疗后出现粘连状况; (4) 伸直型骨折的患儿在复位时, 牵拉患儿前臂保持屈肘状态, 将骨剥离的其中一端置于近端骨折的断端, 依据杠杆作用原理, 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远端, 然后再拉骨折的近端进行复位; (5) 屈曲型骨折:与伸直型骨折复位方法的动作相反, 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近端, 再拉骨折的远端进行复位。 (6) 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做内固定, 且闭合切口前要对切口处充分止血; (7) 术后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注意营养, 饮食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 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补充维生素, 多吃新鲜蔬果, 辅助患处的愈合。

1.3.2 研究组

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疗法。 (1) 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 (2) 患儿采用仰卧位, 全身麻醉。采用闭合复位方法。因切开复位有可能引发感染, 加重病情, 故采用闭合复位能降低感染率, 增加稳定性; (3) 透视观察复位情况, 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 采用2~3枚克氏针进行固定;钻入克氏针时必须要紧紧贴靠在骨折端的皮质侧臂, 然后穿入对侧的骨皮质内; (4)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 选择在距离骨折线3.0~5.0 cm的对侧骨皮质穿出0.2~0.3 cm, 要预留出针尾, 并将其弯曲, 以便恢复后拔除; (5) 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2~4周, X线复查恢复情况良好后, 拔除克氏针; (6) 功能锻炼: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患儿家属的监护下, 安排患儿进行早期的、适当的功能锻炼, 如肘部的屈伸锻炼。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缩短患肢的恢复时间。 (7) 注意补充营养, 饮食要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 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 多吃新鲜蔬果, 辅助患处的愈合。

1.4 评价标准

在手术治疗后的6~12个月, 对两组骨折患儿进行术后临床疗效回访调查。包括两组患儿治疗时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术后评分, 评价标准为:优90~100分, 良60~70分, 一般70~80分, 差80~90分[8]。优良率= (每组中得分为优的患儿例数+每组中得分为良的患儿例数) /每组患儿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患儿的回访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处均愈合, 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患儿30例 (50.0%) , 良29例 (48.3%) , 一般1例 (1.7%) , 对照组评定等级为优的有14例 (23.3%) , 良23例 (38.3%) , 一般21例 (3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骨折患儿的评分优良率为98.3%, 与对照组 (61.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2.2 两组骨折患儿的临床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两组患儿感染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无感染例数, 对照组有2例恢复较差, 出现感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多为儿童, 有内髁骨折, 外髁骨折, 内上髁骨折, 髁间骨折等多种类型[9]。导致骨折的原因一般有:暴力作用, 骨骼疾病和积累性损伤;暴力作用因素又分为直接暴力原因和间接暴力原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属于间接暴力原因[10]。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骨折部位的剧烈疼痛肿胀、畸形, 一般有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 常见于5~12岁的儿童, 因为儿童年龄较小且活泼顽皮,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经验严重不足, 玩耍之时也可能摔伤或从高处坠落, 导致肱骨髁上骨折, 此外, 意外车祸也有可能成为引发肱骨髁上骨折的原因[11,12,13]。如果以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为划分依据, 骨折类型有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两类。本研究的纳入患儿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 骨折端不与外界相同。一般的临床手术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 但切开复位容易导致感染, 且患儿的耐受性较成人差, 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 肘内翻、外翻, 神经损伤, 骨化性肌炎等, 会引起患儿残疾, 或患处有瘢痕增生, 影响美观[14,15]。所以要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造成患儿残疾, 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能够有效的改善切开复位疗法的不足, 降低感染率, 减少并发症, 减轻术后患儿的疼痛感。通过对本院儿科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后回访, 并记录其术后疗效进行比较, 发现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患儿30例 (50.0%) , 良29例 (48.3%) , 一般1例 (1.7%) , 对照组患儿评定等级为优的有14例 (23.3%) , 良23例 (38.3%) , 一般21例 (35.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骨折患儿的评分优良率为 (98.3%) , 与对照组 (61.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无感染例数, 对照组有2例出现感染。减少住院时间能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缩短手术时间能减少患儿的出血量, 有利于预后恢复, 提高治疗优良率。

综上所述, 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佳, 感染率低, 稳定性好, 且恢复时间短, 并发症少, 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并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上常用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在治疗后的612个月, 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回访调查, 作出评分比较其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经手术治疗后肱骨髁上骨折处均愈合,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30例, 良29例, 一般1例, 对照组患儿评定等级为优的14例, 良23例, 一般21例,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优良率 (98.3%) 明显高于对照组 (61.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无感染例数, 对照组有2例恢复较差, 出现感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佳, 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的优良率较高, 骨折部位愈合所需时间短, 感染率低, 无其他并发症, 患儿家属普遍愿意接受, 临床推广使用价值较高。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4

关键词:尺桡骨干双骨折,放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 青少年多数。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所造成。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5例尺桡骨干双骨折的患者行放射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效果良好, 随访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 5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中, 男性3 1例, 女性1 4例, 年龄12~82岁, 平均年龄36.5岁。粉碎性骨折8例, 横行骨折23例, 斜行骨折6例, 螺旋骨折8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车祸伤16例, 跌倒伤2 9例。有心肺功能不全者3例。所有患者行放射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1.2 手术方法

臂从阻滞或局部麻醉, 肩外展90°, 屈肘90°位。视骨髓腔大小选择直径为1.5~4.0mm的克氏针。若先复尺骨, 则从尺骨鹰嘴顶端距尺骨后缘约1.0cm处皮肤切开一小口, 并略偏外侧打入一克氏针通过尺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后停止;若先复桡骨, 则在桡骨结节内侧皮肤切一小口打入一克氏针通过桡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停止, 然后再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 肘部向上作反牵引, 经过牵引取消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 术者再应用各种扣挤分骨、内外推端、扩折反拔、提按升降、碰撞摇动等陈氏正骨手法将骨折复位[2], 并在手提X光机或是X光透视下立即将克氏针打入骨折的另一端, 然后将克氏针尾部折弯、剪断成伞柄状埋入皮下。同法处理另一骨折。

术后石膏夹固定2~3周, 口服抗生素, 并辅于中医活血化瘀等治疗, 早期行功能锻炼, 3个月后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45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有1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经切开减压后, 如期恢复。有1例骨不连, 予切开复位植骨及钢板内固定后恢复, 所有病例随访0.5~1年, 均功能恢复满意, 无并发症。

3 讨论

3.1 牵引时, 若为桡骨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骨折, 此时应在旋后位牵引;

若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下, 应在略旋后位牵引[3]。复位原则:先复容易复位的骨折, 再复另一较难复位的骨折。如是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损伤不严重的, 先给予清创缝合, 变开放为闭合。克氏针要足够长, 抗旋转能力才坚强。

3.2 本手术的优点

(1) 较开放手术费用大大减少, 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有利于节约医药资源; (2) 闭合穿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可以在局麻下进行, 对患者打击小, 从而减少医源损伤, 树立微创观念, 顺应领悟AO、BO思想 (强调力学固定的观点向生理的、合理的、生物力学的观点) 过渡[4]; (3) 患者可以是高龄病人, 适合心肺功能差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 (4) 尺桡骨因有较多肌肉牵拉, 如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恢复过程中骨折容易再移位, 而本方法固定后骨折不会再移位, 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 减少骨折愈合期的并发症, 防止粘连性僵硬和肌肉萎缩, 促进淋巴液流通, 使韧带和关节固有的机能尽早恢复[5], 通过“控制性细微运动”来刺激骨痂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6]; (5) 如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对骨膜及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较严重, 创伤大、恢复慢是开放术式的最大缺点[7], 较易引起骨不连, 且不适合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老年病人; (6) 术后拆除内固定方便、简单、费用小, 不遗留大疤痕, 具有美容医学的特点。本方法还适合基层无开放手术条件的医院开展。

3.3 注意事项和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该手术是在放射线下完成, 术者虽做好防护, 相对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患者及术者受辐射的累积量较多[8]。

参考文献

[1]沈康平, 谭军.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448~449.

[2]徐志强, 潘国铨, 陈衍尧.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94~195.

[3]杨志明.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75~776.

[4]天津医院.骨科疗效标准 (草案) [J].天津医药·骨科副刊, 1998, (试刊号) :30.

[5]宋西正, 王文军, 廖英, 等.多节变形固定板在此肢创伤外固定治疗的应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6) :419.

[6]Goodship AE, Norrodin N, Francis M.The stimulation of prostagland is synthesis by micromvement in fracture healing.Micromovement in Orthopaedics[J].London:University of Oxford, 1992, 31.

[7]赵平, 王成锋.微创外科与恶性肿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2:73~74.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共治疗患足46例, 其中男38例, 女8例;年龄20~55 (平均35.3) 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闭合性损伤, 右侧足部骨折患者28例, 左侧足部骨折患者18例, 其中合并有腰椎骨折的患者5例、盆腔骨折患者2例, 合并多处肋骨骨折患例2例。术前对患者进行跟骨X线片扫描检查判断病情, 病情复杂的患者给以CT检查确诊。其中包括舌行骨折15例, 压缩型骨折13例, 粉碎性骨折足1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术前抬高患肢, 局部冷敷消炎处理, 待足跟部消肿后考虑手术。手术时间一般在伤后3~7 d后。术中患者取俯卧位并将伤足稍探出手术床保持足跖屈位, 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 手术中一般采用联合麻醉, 如果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患者则采用全身麻醉, 但对于有合并肋骨骨折患者除外。患者合并有肋骨骨折时, 对骨折部位予以保守治疗。手术进行时, 在C型臂X线机引导透视下, 用4.5mm的克氏针于跟骨结节稍外侧缘向患足前下外方进针, 一直到患者跟骨塌陷骨块处时, 尽量保持患足最大幅度的跖屈, 将克氏针用力向下撬拨将塌陷的骨块复位, 同时尽可能的恢复关节面整体性的平整和Bohler角恢复至35°左右的正常角度。向内踝方向经皮钻人2枚2.0mm大小的克氏针到距骨内, 形成不规则的三角, 固定住塌陷的骨块。撬拨复位后拔出撬拨使用的克氏针, 在拔除的同时另取1支相同大小的克氏针于同一进针点进入骨块前方直至骰骨, 形成良好的固定。在皮肤外均保留约2mm针尾后, 剪去多余的克氏针, 用无菌敷料覆盖, 针孔换药每天1次。

1.2.2 术后处理

术后拍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 抬高患肢消肿, 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嘱患者在术后第2d行足趾活动, 4~6w后进行X线片复查, 根据患者复查的结果, 对复位愈合良好的患者考虑可以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 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恢复愈合还没有达到标准的患者, 对拆除石膏和拔除克氏针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延迟。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的具体情况决定术后下地的时间。一般考虑于术后8w扶拐下地, 逐渐过渡至弃拐行走。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46足, 46例患者均于术后6~12 (平均10个月进行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 平均14w。所有患者于术后2~4个月可以下地行走, 需要借助拐杖辅助。患者愈合拆除石膏和拔除克氏针的平均所需时间为10w。患者愈合的标准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 (AOFAS) 标准:评分为90~100分表示愈合为优, 80~89表示愈合为良, 7O~79愈合为可, <69愈合为差。AOFAS评分优25例, 良18例, 可3例, 优良率为93.75%。术后X线片、CT检查示关节面塌陷复位满意, Bohler角恢复为35°, 疗效显著。

3 讨论

3.1 克氏针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

跟骨是人体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体的行走及负重息息相关。骨折受伤机制多为高处坠落伤, 且粉碎性骨折多见。后期愈合不好可导致跟骨畸形愈合、骨刺的形成, 会造成患足遗留性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我院使用克氏针撬拨纠正后关节面的移位, 佐以恰当的复位手法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复位治疗效果。其原理是使用多根克氏针对跟骨骨折进行固定, 采用不对称的进针形成可以保证质骨内维持跟骨轴向的长度的形三角形支撑结构, 对维持跟骨外形轮廓的完整及关节面的平整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术后针道容易出现感染, 需加强局部换药。

3.2 克氏针治疗跟骨骨折的优点

闭合性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传统的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法, 虽也能达到治疗骨折的目的, 但多不能有效恢复跟骨关节面塌陷及Bohler角, 对骨折部位不能形成完全治愈的效果, 容易导致跟腱预后不良。同时传统的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一般术后跟骨局部皮肤血供都较差, 容易形成皮肤组织坏死、感染, 预后较差等多个问题, 同时费用昂贵, 所以现在临床都不提倡使用。闭合撬拨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不仅能够复位塌陷的骨折块, 纠正跟骨体的增宽畸形及Bohler角, 疗效较好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闭合撬拨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操作方便, 术后创伤小, 总体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疗效, 且费用较低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够接受。同时骨折愈合后只需要从体表将针拔除, 无需进行二次的手术取出,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 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性。

摘要:对我院骨科于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行克氏针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骨折部位复位后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 (AOFAS) 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功能评估。结果46例患者均于术后6~12 (平均10) 个月进行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 平均14w。所有患者于术后2~4个月可以下地行走。AOFAS评分优25例, 良18例, 可3例, 优良率为93.75%。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操作简单, 预后快创伤较小, 可行性好不失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闭合撬拨复位

参考文献

[1]俞光荣, 燕晓雨.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6 (32) :134-141.

[2]刘青林, 谢水安, 孙世伟, 等.钢针撬拨复位治疗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0) :764-765.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至2012年中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0例,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做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 均无尺神经受损, 无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和绕骨头骨折等, 治疗时间在1 h或2 d后, 其中儿童患者40例, 成人患者20例, 儿童患者年龄在5~12岁, 成人患者年龄在25~45岁, 女性患者15例, 男性患者45例。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中, 右手肱骨髁间骨折有35例, 左手肱骨髁间骨折有25例。根据肱骨髁间骨折分型原则和影像学检查显示, 其中Ⅰ型骨折患者10例, Ⅱ型12例, Ⅲ型32例, Ⅳ型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有5例, 闭合性骨折有55例, 而Ⅰ度开放性骨折3例, Ⅱ度开放性骨折2例[2]。

1.2 方法

将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30例,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每组具体的治疗操作方法如下: (1) 对照组:首先, 对3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要超过骨折范围的5~12 cm, 开放性骨折患者还必须进行伤口清理;其次, 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术切开, 仔细分离组织, 充分暴露骨折骨;再者, 利用内置钢板或螺丝钉对骨折骨进行固定;缝合伤口;最后, 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 (2) 观察组:首先, 对3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其次, 对骨折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必须超过施治范围的2~3 cm, 对于开放性骨折必须进行伤口清理和伤口缝合;再者, 确定进针部位, 利用交叉克氏针固定法固定复位后的骨折骨;最后, 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差异性,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为了观察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 本文将其与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法的治疗疗效进行了对比, 见表1。

3 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临床外科常见的骨折病症之一。根据外科临床分型, 可将肱骨髁间骨折分为4型, 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针对不同的类型, 其手法复位方法是不同的, 医师要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 把握其手法复位方法, 进行有效的手法复位[3]。

传统的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是切开复位法, 目前, 其治疗疗效上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面大, 带来的痛苦大, 术中出血量多, 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大, 术后并发症多 (如果由于手术不当, 造成神经的损伤, 将导致不可逆性术后并发症) , 及恢复所需时间长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另一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在临床上正被广泛使用, 即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4]。针对其治疗效果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进行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 其治疗效果远胜于传统的切开复位法, 弥补了传统切开复位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不足。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优势在于它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面小, 给患者带来的术中疼痛少, 术中出血量少, 而且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法, 术后所需恢复时间也比较短[5]。

综上所述, 本文经过对运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研究, 表明:利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明显比利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法治疗疗效好,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2) :56-57.

[2] 侯抗洪, 马月勤, 曹卫云.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间骨折[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2) :15-16.

[3] 原小磊.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硕士学位论文, 2009 (9) :6.

[4] 李相民, 洛长河, 张兴指,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4) :228-229.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3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男76例, 女27例;年龄32~76岁, 平均 (46±7) 岁, 其中40岁以上男性70例。病程0.5 h~2周, 平均 (2.5±0.5) d, 手术时间为伤后3~5 d。其中伸直型92例, 屈曲型11例。按照AO分型[4], A3型15例, B型50例, C型38例。所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桡骨远端骨折后在X线正位片上可出现远折端向桡侧移位, 为近折端嵌插, 累及关节内的骨折呈粉碎性, 可向背侧或掌侧分别移位, 原始背侧角减少到5°~15°, 甚至消失[5];短缩>5 mm的关节内骨折。

1.2方法

首先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如, 严重的糖尿病、皮肤病、感染性疾病、骨质疏松和伴有精神疾患的, 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本次手术外固定支架选用桡骨远端外固定器 (张家港市悦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手术过程:臂丛麻醉成功后, 术者首先用手术描记笔在肢体表面, 描画出第二掌骨轮廓、桡神经支走行方向, 同时把桡骨骨折线在体表上尽量细致描绘, 以作为术中参考标志。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首先由两助手拔伸牵引, 术者运用折顶成角、端提挤按等手法, 借助软组织的牵拉, 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 C型臂透视检查确认复位后, 保持腕关节掌屈、无偏位, 术者用一枚1.5 mm、一枚2.0 mm的克氏针分别自桡骨茎实桡侧的最远点和最高点交叉斜行固定于近端对侧皮质, 注意避开肌腱, 克氏针屈弯剪断留于皮外。然后于第二掌骨头部近端1 cm处, 其桡背缘作一1 cm的皮肤切口, 分离软组织至掌骨皮质, 避开指伸肌腱, 安装软组织保护套管, 与掌侧约呈45°角且垂直于掌骨纵轴, 置入第一枚掌骨固定针, 于第二掌骨基底部的远侧、距第一枚固定针约2 cm处, 平行置入第二枚掌骨固定针。在桡骨的桡骨侧缘, 拇长展肌的近侧, 于拇长展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 作长约1 cm的两个皮肤切口, 间距在2~2.5 cm, 钝性分离软组织至桡骨皮质, 安装软组织保护套管, 与桡骨掌侧约呈45°角且垂直于桡骨纵轴, 置入第一枚桡骨固定针, 同法平行置入第二枚桡骨固定针。四枚固定针的进针深度以刚突破对皮质为宜, 一定注意不要过长, 防止损伤对侧。缝合固定针处的皮肤切口, 克氏针屈弯剪断置于皮下, 酒精棉球保护, 以防压迫皮肤, 引起针眼处皮肤坏死, 导致感染, 依次旋转固定针夹具及连接杆固定, 无菌包扎。屈肘90°、前臂中立位悬吊于前胸术毕。

术后拍片复查做手术前后对比, 了解手术复位等情况 (图1、图2) , 积极指导功能训练, 注意观察肿胀与血运的变化。术后1周换药, 观察针道变化及固定针的松紧度。及时调整, 如无异常变化, 可安排患者出院。术后12 d来院拆除固定针处的皮肤缝线, 术后4周拍X线片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 确定是否取出留于皮外之克氏针;同时调整腕关节固定角度, 可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及愈合情况, 适当减少掌屈与尺偏, 最终可调整于屈伸中立, 尺偏5°位。术后6周再次拍X线片, 确定外固定器最佳拆除时间, 期间注意用75%的医用酒精或碘伏液消毒做好针道消毒与护理, 防止发生感染, 建议患肢始终屈肘位悬吊保护, 坚持手的功能训练。

1.3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Shea等[6]评分法, 在患者腕部疼痛、手指感觉、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评分的基础上, 笔者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前后的变化, 从以下解剖及功能四个方面, 制定了疗效评价标准: (1) 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平整度; (2) 桡骨复位后短缩<3 mm; (3) 桡骨掌倾角及尺偏角基本恢复; (4) 腕关节掌屈及背伸功能的恢复情况。

其中, 优: (1) 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不平整<1 mm; (2) 桡骨复位后短缩<3 cm; (3) 桡骨掌倾角及尺偏角基本恢复; (4) 腕关节掌屈及背伸均能均在50°以上。良: (1) 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和不平整接近2 mm; (2) 桡骨复位后短缩>3 mm; (3) 桡骨掌倾角恢复<10°, 尺偏角<20°; (4) 腕关节掌屈及背伸功能均在30°以上。中: (1) 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后不平整>2 mm; (2) 桡骨复位后短缩>5 mm; (3) 桡骨掌倾角<5°, 尺偏角<10°; (4) 腕关节掌屈及背伸功能均在30°以下。差: (1) 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不平整>3 mm; (2) 桡骨复位后短缩>1 cm; (3) 桡骨掌倾角接近消失, 尺偏角<5°; (4) 腕关节掌屈及背伸功能差, 且伴有持续的疼痛与肿胀, 训练依从性差。

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冲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 有连续性骨痂, 通过骨折线连续观察两周, 骨折处不变形, 观察到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6个月 (3~9个月) , 骨折均得到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5周, 克氏针拆除时间平均为4.5周 (4~8周) , 外固定器拆除时间平均为6.5周 (5~9个周) 。术后7 d内测量桡骨长度基本恢复, 短缩在3 mm以内, 掌倾角平均为10.5° (7°~13°) , 尺偏角平均为17.8° (13°~20°) ;骨折愈合后 (术后8周) 再次测量结果:2例桡骨短缩5 mm, 3例短缩8 mm;掌倾角平均为10° (8°~16°) , 其中减少5°者3例, 减少3°者5例;尺偏角平均为16° (13°~23°) , 其中减少4°和3°者各2例;两次测量均未发现有桡尺关节分节分离, 这些应与术后桡骨长度的恢复密切相关。本组病例治疗期间, 未发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未发现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折断, 未发现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后期没有出现祖德克 (Sudeck) 骨萎缩等。其中优42例, 占40.78%, 良49例, 占47.57%, 优良率为88.35%, 余者为中和差。

3讨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 随年龄增长, 其发生率增加, 低能跌伤高于高能创伤[7]。临床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较多, 但治疗后腕关节正常功能取决于桡腕关节骨性解剖结构的正常对合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且无肢体肿胀、张力性水疱, 无神经压伤和损伤等并发症。

对此组病例, 笔者采用了麻醉下闭合复位, 术者通过两助手的拔伸牵引, 运用折顶成角、端提挤按等手法, 借助软组织牵拉, 使骨折得到有效的复位, 由于未剥离骨膜, 保护了骨折端的血运, 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 减少了开放手术导致的感染机会;先应用克氏针分别自桡骨茎实桡侧的最远点和最高点交叉斜行固定至对侧骨皮质, 在手术早期有利于保持掌倾角、尺偏角的复位效果, 减少了维持复位的难度, 防止复位丢失, 便于外固器的安装, 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 在治疗后期增加了骨折的稳定程度, 又因为笔者选用的克氏针的直径在1.5~2.0 mm, 固定时留存一定的弹性, 术后可以调整腕关节固定的角度;外固定器的应用, 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复位后的长度, 有利于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 减少和避免了拇长伸肌腱因骨折局部畸形愈合后可能出现的疲劳断裂。选择在拇长展肌的近侧, 于拇长展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进固定针, 这样的优点是:既可避免进针过程对肌腱可能产生的损伤, 在日后固定过程中也避免了对肌腱的牵拉。手术时间一般控制在1 h左右, 术中笔者使用手提式X线片透视仪, 透视人员加强防护, 减少X线片暴露时间与强度。

术后早期即可以开始手的功能锻炼防止包括手内的整个上肢肌的废用性萎缩。笔者总结部分患者一般和较差的原因, 主要有下面几点因素: (1) 双克氏针固定效果优于单克氏针固定; (2) 桡骨远端长度最大限度的恢复与保持; (3) 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 (4) 治疗期间, 注意对外固定器的及时调整, 特别注意腕关节的固定角度。同时制定了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优良率为88.35%, 笔者认为, 这是目前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臣天.桡骨远端骨折的中西结合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3) :20-21.

[2]刘圣.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17) :41-42.

[3]徐林, 蔡锦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8) :1416-1417.

[4]Fermandes D L, Geissler W B.Treatment of Dis Placed 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Radius[J].J Hand Surg Am, 1991, 16 (8) :375-384.

[5]邱红明.正骨图解[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0:156.

[6]Shea K S, Fernandez D L, Jupiter J B, et al.Corrective osteolomg for malunited dis Placed fracture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J].Bone Jaint Surg Am, 2007, 89 (12) :1816-1826.

上一篇:民族饮食文化下一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