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复位固定(共7篇)
手术复位固定 篇1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戌关节, 故也是骨折易发部位, 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4.2%[1]。踝关节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治疗难度大, 牵涉组织较多, 又因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若疗效不佳, 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骨折严重程度、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是评估踝关节伤情的两个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疗效的两个关键因素[2]。三踝骨折是指内踝、后踝与外踝均发生骨折的一种骨折伤, 是一种严重的踝关节骨折, 常伴有周围韧带损伤, 关节稳定性十分差。手术是治疗三踝骨折的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合理的复位固定顺序对于降低手术难度进而增进复位固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对于复位内固定顺序选择研究仍较少, 不同学者观点不尽相同, 本次研究试对比不同固定顺序对手术以及疗效的影响, 总结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 医院骨折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闭合性骨折, 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以Lauge-Hansen标准分类, 为移位性骨折, 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④未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器质性疾病, 可影响研究疾病, 如原发运动功能障碍;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其他踝关节严重损伤, 如复合性骨折。共纳入患者60例, 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8~61岁, 平均 (35.7±6.8) 岁。其中Ⅰ型旋后内收型17例、Ⅱ型旋后外旋型15例、Ⅲ型旋前外展型17例、Ⅳ型旋前外旋型11例。据入院顺序, 采用随机队列插入法, 将患者分为A、B、C三组, 每组20例,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术前进行凝血系列、乙型肝炎五项等检查, 必要时进行会诊, 控制血糖、血压, 部分患者择期手术, 术前2~4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硬膜外麻醉, 手法复位骨折端, X线透视下完成服务。远端小切口入路, 拉力螺钉固定, 撬拨复位骨折端, X透析确定固定效果。切开复位者, 需清除外踝骨折断端凝血快、坏死以及无修复价值软组织, 以钢板固定, 合并处理韧带、关节囊病变, 清除血肿、碎骨屑, 检查踝关节活动度、稳定度, 确认复位固定效果后缝合, 放置引流条。A组依次复位内固定外、后、内踝, B组依次复位固定后、外、内踝, C组依次复位固定内、后、外踝。持续心电监护、吸氧, 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最后骨折稳定性、固定情况、软组织损伤情况, 在医护患共同商议下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 一般术4 d可开展下肢被动活动, 无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训练量, 术后10 d, 可进行床上主动训练, 2周后可在辅助下开展下床活动, 6~7周复查X线, 可进行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 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 结果
A组手术时间 (50±7) min、术中出血量 (144±12) m L低于B组 (59±8) min、 (152±10) m L, C组 (62±10) min、 (156±14)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C组住院时间 (16±2) d、 (15±3) d、 (15±3) d, 临床愈合时间 (6±2) 周、 (6±2) 周、 (6±2) 周, 末次随访AOFAS评分 (92±5) 分、 (91±6) 分、 (93±7)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踝关节解剖结构、生物力学机制复杂, 前文提到骨折严重程度、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影响伤情以预后的关键因素, 切口与内固定顺序可能影响医源性损伤程度, 在进行一个部位骨折切开复位时, 失血、压迫性、牵拉等操作, 必然会影响另外两个部位稳定性、血液流变学情况, 进而影响后续治疗。所以, 此次研究显示先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这种顺序, 可有效缩短后、内踝开放与血管阻断时间, 同时对后、内踝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 在对外踝进行操作时, 后、内踝可能失去来自于上方的力学压迫。研究称外踝移位时, 距骨会随之移位, 但相对较小, 可避免其他部位骨折短短缩、重叠。而先对内踝进行操作, 则可能恰恰相反, 可能因伤后力学稳定性被破坏, 在重力作用下, 其他部位组织方式代偿性位移, 导致外、后踝骨折端端短缩、重叠, 引起新的损伤。需注意的是, 这种微量变化对预后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研究中三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医源性创伤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小, 是否开展康复训练、骨折愈合条件、原发伤情才是决定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3]。
综上所述,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对于极度不稳定、需分期手术、耐受较差患者,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复位固定效果更好。
摘要:目的 试对比不同固定顺序对手术以及疗效的影响,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以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 医院骨折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筛选患者60例, 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 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 A组依次复位内固定外、后、内踝, B组依次复位固定后、外、内踝, C组依次复位固定内、后、外踝, 统计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C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三踝骨折,复位,内固定,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羽, 方跃, 姚相雨, 等.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华西医学, 2014, 29 (1) :172-178.
[2]李毅, 王虎, 梁晓军, 等.分期手术治疗严重开发性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3) :189-190.
[3]曾凡武.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及骨折预后情况的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152-154.
手术复位固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5月-2012年6月的55例Pilon骨折患者分为A、B组,A组27例,B组28例。A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6.45±5.39)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压伤7例,摔倒扭伤3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有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6例。B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7.34±5.13)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8例,重压扭伤6例,摔倒扭伤4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有Ⅰ型6例,Ⅱ型15例,Ⅲ型7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Pilon骨折,术后均行X线摄片及CT检查显示患者胫骨远端干骺端呈粉碎骨折,并波及胫距关节面,有的还伴有腓骨骨折。肉眼可见小腿远端与踝关节处明显肿胀、畸形,存在压痛。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对本组开放性骨折者及时行常规清创,合并腓骨骨折则先行腓骨复位固定。然后取胫骨下段内侧切口进行骨折整复。闭合性骨折于伤后3~7d,踝关节周围肿胀还未消退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开放性骨折与A组方法一致,闭合骨折则于7~21d后待局部肿胀明显消除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组Ⅱ型、Ⅲ型患者均进行植骨,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并给予抗生素避免感染,早期均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1.3 临床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是否有切口裂开、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外露、骨髓炎等现象,统计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去拐行走时间超过3min,X线显示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模糊),并进行术后踝关节功能的评价。
1.4 评价标准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依据Bourne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价,优:75%踝关节运动恢复,愈合完全,步态正常;良:50%踝关节运动恢复,双踝无内外方向移位,无距骨拖尾,大骨块发生后移2~5mm。行走时较痛,不妨碍生活与工作。差:踝关节运动恢复少于50%,足踝畸形,肿胀明显,存在外踝后移或后踝移位超过5mm。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经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A组患者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术后出现切口裂开和浅表性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B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性感染。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与伤口愈合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估情况
统计两组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后发现,B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Pilon骨折属高能量的骨折,常伴随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其进行治疗,但目前对于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争议[4,5,6,7,8]。本研究结果显示:于伤后3~7d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A组,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并发症方面为切口裂开和浅表性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11例优,9例良,7例差。延期于伤后7~21d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性感染;踝关节功能评价16例优,9例良,3例差。B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也优于A组。这就表明,分步延期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一定程度减少术后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Pilon骨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和估计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而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多存在滞后性。若在未对损伤软组织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过早进行手术,就可能对软组织造成再次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9,10]。在临床治疗Pilon骨折时必须兼顾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不宜盲目提早手术,应待软组织肿胀后得到明显消退时才再能择期手术。但手术时间不宜超过伤后3周,否则容易导致肉芽组织增生、血肿机化,增加手术难度,引起复位困难[11,12]。
总之,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分步延期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进程,改善愈合效果,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应加强在临床中的应用力度。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寻找最佳手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6月的55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27例和B组28例,A组患者于伤后37d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分步延期,在伤后721d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创面与骨折的愈合状况,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A组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并发症方面为切口裂开和浅表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11例优,9例良,7例差。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踝关节功能评价16例优,9例良,3例差。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分步延期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进程,改善愈合效果,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应加强临床中的推广力度。
手术复位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为(25.5±3.6)岁;骨折部位:20例患者为左侧,26例患者为右侧,4例患者为双侧;致伤原因:32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8例患者为重物压伤;AO分型:30例患者为B型,20例患者为C型;骨折类型: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40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合并伤:2例患者合并脊柱骨折,2例患者合并距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跟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髋关节及骨盆骨折,2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AO分型、骨折类型、合并伤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臂丛麻醉,取仰卧位,将厚布单放在患者患侧肩后将其垫高,将一3cm左右的横行切口开在肩缝下前外侧,沿着三角肌前外1/3处对三角肌进行遁形纵向分离,长约4cm;将肩关节囊和肱骨头显露出来,在肘关节屈曲外旋位及肩外展位的牵引下,首先初步复位肱骨近端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临时固定时运用多枚克氏针,然后将长度适当的肱骨近端钢板,经三角肌切口插入锁定钢板,顶点与大结节顶点平齐。将一3cm左右的纵形切口开在钢板远端皮肤处,将钢板远端显露出来;固定接骨板远近端时运用克氏针或螺钉,并使之粘附在肱骨近端。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良好复位、锁定钢板位于合适位置之后,选择长度合适的锁定螺钉并拧紧,远近端各3~4枚,禁止将肱骨头关节面钻透;最后对肩关节被动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术区冲洗止血后,将切口逐层闭合。若复位后患者存在明显空洞骨缺损,则应在复位后给予其人工骨等填塞,以对肱骨头进行有效的支撑[2]。
1.2.2 对照组
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入路时常规经胸大肌和三角肌切口,将骨折部位直接显露出来进行基本解剖复位,加压固定骨折块,尽量不剥离软组织,然后依据常规方法进行内固定操作[3]。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于手术之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包括钟摆、内外旋等;手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骨移植病、内外翻畸形、肱骨头坏死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测试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该评分总分为100分,疼痛、功能使用情况、活动范围、解剖位置分别占35分、30分、25分和10分,其中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移植、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和Neer评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n(%)]
(±s)
3讨论
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严重损伤了肩袖,可引发肩锋撞击症,对患者的肩外展功能造成严重影响[5]。而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微创术式,符合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原则,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干扰,一方面能够对骨折端血运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骨折早日愈合,另一方面也可使骨折固定牢靠,使患者早日进行功能训练等[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面更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有效提高患者的Neer评分优良率,缩短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唐明杰,曾炳芳.锁定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128-129.
[2]林勇彬,谢阗,林加阳.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2):126-127.
[3]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5):412-413.
[4]方广文,舒衡生,曾宪铁,等.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8):52-54.
[5]史厉,王少卿,王松峰,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的临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4):20-21.
手术复位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0~50岁,平均38.5±2.8岁;致伤原因:跌伤18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5例;左侧骨折14例,右侧骨折1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55岁,平均38.7±2.9岁;致伤原因:跌伤19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5例;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腰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以骨折端为中心进行骨膜外剥离,及时复位断端骨折;用螺钉固定,以保证骨折连续性重建;在切口处与骨膜间进行分离术;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钢板置于骨膜表层,用动力对钢跨越骨折线进行加压,最后用螺钉固定;确定骨折复位后,为患者进行缝合并放置引流条。
1.2.2 对照组
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如下:首先,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切口,分离三角肌和胸大肌以保证充分暴露骨折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大小结节,以避免复位时对骨折附近的软组织造成损伤;其次,用X射线辅助照射以观察骨折复位效果,复位达标后用固定钢板固定,并用螺钉固定结节部和肱骨头;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
1.3 疗效标准
结合肩肘外科功能评定法[3]和Neer评定法[4]拟定疗效标准:骨折解剖复位,无疼痛,运动无受限,正常臂力,上臂功能完全恢复为优;骨折解剖复位,肩周偶有疼痛,主动外展>140°,正常臂力为良;近似解剖复位,中度疼痛,主动外展>100°,基本正常臂力为可;骨折断端移位>1cm,成角>45°,持续性疼痛,肩关节主、被动活动明显受限,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外展和后伸两个方向为差。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70.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充分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5]。作为一种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报道[6]。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龄人群日益增多,若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一定疗效,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肩关节的部分功能,但总有效率不高。由于该术式需要大范围切开软组织,才能更好地进行骨折对位,因此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手术损伤,且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大,骨折复位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术后疼痛、骨折再移位、肱骨头坏死等。因此,需要一种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的手术方式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克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缺点,符合现代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理论,几乎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该术式不仅能对骨折端的血运进行充分保护,还能牢固地固定骨折端,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世丞.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73-74.
[2]吴昊,查振,林宏生,等.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3):560-564.
[3]Rees J,Hicks J,Ribbans W.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ree-and four-part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53):18-29.
[4]Neer CS 2".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6):1077-1089.
[5]陈路遥,黄俭,吴玮伟,等.切开复住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当代医学,2014,(8):21-22.
手术复位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骨盆C型骨折患者94例,均经CT与X线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19,年龄为26~65岁,平均(41.59±4.73)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5:22,年龄27~64岁,平均(41.63±4.80)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采用牵引、手法复位治疗,牵引6周并定期复查。研究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术前稳定患者生理指标并行抗休克治疗,予以骨盆CT扫描与三维重建,根据骨折情况采取牵引复位。以骼嵴后切内固定进行骶骼关节脱位与骶骨骨折者的治疗,辅以桥接与钢板固定;骼骨骨折与髋臼骨折者予以骼腹股沟切口的钢板固定,耻骨骨折与联合分离行耻骨上横形切口治疗。术中均以X线观察骨盆复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基本恢复指标,包括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与早期锻炼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总分100分[2]。
1.4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均以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恢复指标
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与早期锻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
术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组内比较,▽P<0.05;术后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报告2例伤口感染,尿道狭窄、关节融合各4例,步态异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研究组报告伤口感染与尿道狭窄各1例,发生率为4.5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7.2308)
3 讨论
骨盆属于骨盆内外肌起点,不仅可以保护盆腔内部脏器,而且能够通过弓形结构以支撑自身体重,因此骨盆在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3]。骨盆C型骨折多表现为骨盆底彻底破裂,其可致使骨盆韧带稳定性的降低,从而导致骨盆的屈曲移位并丧失骨盆原有功能,给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5]。为探求骨盆C型骨折的良好方案,该研究选取94例患者分为两组后分别予以保守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对比两组效果以期为该类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保守治疗以牵引复位为主,其是临床治疗骨折常用手段,但其难以实现骨折的解剖复位与骨盆环正常形态的恢复,且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因而骨盆C型骨折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6,7]。该研究亦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与早期锻炼时间等基本恢复指标均优于保守治疗的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手术治疗该骨折可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尽快恢复,验证手术治疗骨盆C型骨折的优越性。分析原因在于,本次术前采用CT检查与三维重建明确患者的骨折情况,并依据骶骨骨折、耻骨骨折等骨折类型进行针对性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可较好地恢复患者C型骨盆的形态与后环功能,并保证术后骨盆获取最大生物力学的稳定性,从而促进骨盆恢复正常性能[8,9]。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可满足早期恢复锻炼对骨盆稳固性的要求,为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与早期锻炼奠定基础,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10]。骨盆骨折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为4.56%,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的23.40%,原因在于手术可及时修复并固定受损骨盆,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并促进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患者未报告螺钉折断与松动等并发症,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1,2,3,4,5,6,7,8,9,10,11,12]。因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上述结论还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相较于保守治疗,骨盆C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并显著恢复其运动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百川.早期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性TileC型骨盆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5):554-556.
[2]许志贤.肱骨远端C型骨折45例手术治疗[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4):41-42.
[3]冯华明.骨盆骨折后环不稳的治疗策略[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28-29.
[4]李康国.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6):669-670.
[5]洪继均.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67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7(9):81.
[6]双鸥.切开复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74-175.
[7]易明杰.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与保守治疗骨盆C型骨折的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6):870-871.
[8]唐艳平.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环治疗骨盆C型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73-74.
[9]柏冰.不同双钢板固定方案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4,25(16):2443-2444.
[10]宋署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225-226.
[11]骆松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4):414-415.
手术复位固定 篇6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损伤, 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 其发生率在关节内骨折类损伤中高达64.7%, 且以青壮年发病较多[1]。若不及时治疗, 会引发严重关节功能障碍, 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 手术疗法逐渐获得骨科医师的认可。为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 本研究对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86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6例, 男53例 (56足) , 女33例 (35足) ;年龄24~51岁, 平均 (34.41±6.64) 岁;病程1~5 d, 平均病程 (2.41±1.32) d。类型:关节塌陷损伤61足, 舌型骨折30足。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 单号为对照组43例 (45足) , 双号为研究组43例 (46足)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手法复位治疗:取俯卧位, 在助手协助下, 主治医生按住胫骨内侧内踝骨折线处, 牵引并复合外踝骨, 纠正胫腓骨下端移位, 背伸踝关节, 复位距骨, 结束后用石膏固定, 1个月后根据恢复情况拆除石膏, 随访2个月。研究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足患者取健足侧卧, 双足患者取俯卧位, 硬膜外局部麻醉后, 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 垂直跟骨面切开至跟骨外侧与足底皮肤相交处距离第五跖骨基底部近侧约1 cm处, 在骨膜下锐性剥离, 以整块皮瓣形式向上拉起, 并将3枚克氏针 (直径为2.0 mm) 置于腓骨远端、距骨颈和股骨交汇处。然后, 用刮匙清理跟骨外侧软组织及骨痂, 定位骨折线, 在塌陷至跟骨内侧的关节面, 对塌陷骨块进行复位, 并使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 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接着将向上拉起的跟骨外侧骨块放回原处, 并用跟骨钢板对跟骨外侧面塑形固定, 最后解下止血带, 放置引流管, 并全层缝合皮肤。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 对患足跟部进行加压包扎, 并应用广谱抗生素5 d, 同时适量锻炼足趾和踝关节的屈伸功能, 2周后拆线, 逐渐负重行走。治疗后对患者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Mazur评分进行评价, 分为优、良和差3个级别。Mazur评分>92, 跟骨关节肿胀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 则为优;Mazur评分65~92, 跟骨关节轻度肿胀, 关节活动轻度障碍, 则为良;Mazur评分<65, 跟骨关节明显疼痛, 关节活动严重障碍, 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2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显著 (P<0.05, 表1) 。
3 讨论
跟骨属于松质骨, 血运量较大, 骨折后在跟骨关节断端间、距下关节等处迅速形成血肿。由此产生的大量骨痂、模糊的骨折线和塌陷的关节面等被紧密包裹在跟骨关节内部, 为跟骨关节复位带来极大困难。采用L形切口对患者跟骨关节部位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法, 在骨膜下锐性剥离, 皮瓣克氏针折弯显露, 对切口干扰少, 术后切口正常愈合。有效清理跟骨外侧的软组织和骨痂, 找到骨折线, 将跟骨外的骨块掀开定位塌陷在跟骨内的关节面是手术的关键[2]。跟骨关节复位后, 先对患者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再根据跟骨缺损程度确定是否植骨, 以防负重后跟骨关节面再次塌陷, 最后将向上拉起的跟骨外侧骨块放回原处, 并用跟骨钢板对跟骨关节进行塑形固定, 使患者跟骨关节准确复位, 有效固定。本研究表明:较保守复位疗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法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 且临床治疗效果好, 可明显改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久盛.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 7 (2) :152-156.
手术复位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150例,术前ASA评级为Ⅱ~Ⅲ级,均为择期手术,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男性3 6例,女性39例,年龄25~75岁,平均39.74±4.48岁,体质量48~84kg,平均61.37±4.91kg;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41例,年龄25~74岁,平均39.81±4.54岁,体质量50~85kg,平均60.93±4.82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及阿托品0.5mg,对照组采用颈丛麻醉。观察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头偏健侧、平卧位下行臂丛麻醉,肌间沟近肩胛舌骨肌部位穿刺,垂直刺入至指尖感觉异常,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混合麻醉剂25mL(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5min后再行颈丛麻醉,胸锁乳突肌后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方0.5cm部位穿刺,垂直刺入至第四颈椎横突处稍后方,回抽未见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与臂丛麻醉相同的混合麻醉剂4~5mL,再退针颈浅筋膜下注入4~5mL。
1.3 观察指标
①麻醉完善:麻醉阻滞范围和深度符合手术需要,无需其他镇静镇痛药物辅助[1];②记录患者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麻醉完善率
对照组麻醉完善61例,麻醉完善率为81.33%;观察组麻醉完善75例,麻醉完善率为100.00%;观察组麻醉完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
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锁骨骨折属于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目前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以往行单纯颈丛麻醉,但手术区域受颈丛和臂丛神经双重支配,麻醉阻滞效果欠佳[2,3]。单纯颈丛麻醉可有效消除切口疼痛,但不能有效缓解锁骨毗邻肌肉及筋膜因创伤产生的疼痛[4];且手术过程中拉钩及骨折复位等刺激性操作可诱发应激反应[5]。颈丛臂丛联合麻醉有效避免上述不足,降低阻滞不全的风险[6]。相较于单纯颈丛麻醉,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具有麻醉持续时间长、效果佳及无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有助于消除骨折出血及神经水肿造成的麻醉药物弥散作用受限[7,8]。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麻醉完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有助于提高麻醉完善程度,保证手术安全性。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颈丛臂丛联合麻醉与单纯颈丛麻醉相比并未增加麻醉风险,机体循环系统稳定。因此,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提高手术麻醉效果,且对机体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志云,邓宏平.右关托咪啶辅助颈从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2):260-261.
[2]易亚金.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I):1900-1901.
[3]徐汉达.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52侧中麻醉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90-392.
[4]孙丽娜,赵军舰,武菁华.不同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4,57(2):166-167.
[5]丁永永.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住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6(6):114-1150.
[6]邹雪霞,廖小卒,张志刚,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在颈丛联合臂丛用于锁骨手术中效果的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3):788-789.
[7]张自安,李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J].云南医药,2013,34(3):276-277.